楼主: 重剑无锋

[汇编] 【百味】人生三书:情书、家书、自白书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5:37 | 显示全部楼层

与家书有关的电影

中央车站

请人代笔的家书


小男孩约书亚很想见到远方素未谋面的父亲,不断让中央车站的朵拉帮忙写信,而朵拉和父亲也同样有着痛苦往事。在约书亚寻父的过程中,朵拉冰冻的内心慢慢回暖。



硫磺岛的家书
来自前线的家书

栗林中将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美军,他知道没有归路。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
栗林中将是日军在硫磺岛的指挥官,负责这道日军最后的防线。面对占尽空中优势的四万美军,他知道没有归路。在最后的战争之前,栗林写下了他最后的家书。




悲情城市
历尽苦难的家书

1945年台湾光复,林家眼见要过上好日子,但“二•二八”事件发生,四兄弟相继死亡或被捕。影片结尾,宽美给侄女写道:“阿谦已经长牙了,笑的神情很好,眼睛很像四叔。有空来家里走走,九份开始转冷了,芒花开了。”这封家书叹出了郁积的悲伤。



手纸
阻隔不断的家书

兄弟之间的日常信、弟媳给哥哥的顶替信、弟媳给弟弟上司的求助信、哥哥给被害人儿子的忏悔信,串起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兄弟之间的日常信、弟媳给哥哥的顶替信、弟媳给弟弟上司的求助信、哥哥给被害人儿子的忏悔信,串起了一个精彩的故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手写我心

自传,或称回忆录、自白书。可以囊括一生,也可以撷取一段时期、一个事件。总之是自我剖白便可。

屈原的《离骚》和司马迁的《太史公自序》大概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自传体诗歌和书序——从源头上不难看出,中国有着重社稷、轻个人的悠长传统,早期的自传不得不寄寓于与政治亲近的文学样式。直到民国之初,自传文学仍未受到重视,而被目为西方文化产物。当时胡适感叹中国缺少传记文学,四处鼓动朋友们留下“个人史”,包括蔡元培、张元济、陈独秀、熊希龄……惜乎应者寥寥。

近30年来,随着巴金《随想录》洛阳纸贵,杨绛《我们仨》和季羡林的自传也成为兼具史料和畅销书身份的典型。更多的政界、商界、娱乐界名人也纷纷出书,剖白平生经历。更有出版社觑准时机,于今年推出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等一系列开国领导人自传。

到底什么是值得一读的自传?著有《中国的自传文学》的川合康三指出,自传的出发点本来应是觉察到自己与别人的不同,从而确定自己的存在,“但在酷爱典型的中国,类型化往往压倒了差异性。即使是自己的面孔,不放到类型当中去辨认,也会一团模糊。”这一论断一针见血,适可帮助读者在满目的自传书籍中披沙拣金。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坦诚:《忏悔录》



“这是世界上绝无仅有、也许永远不会再有的一幅完全依照本来面目和全部事实描绘出来的人像。”

自传有可能完全真实吗?卢梭自传真实性的限度在哪里?我们从中了解到他的某些隐私,如性意识早熟和性受虐倾向,以及说谎、偷窃、手淫……他无所忌讳地描述一切,这在上流社会简直惊世骇俗。但当“坦诚”变成炫耀时,已经自我标志了一种道德姿态——卢梭甚至宣称,“将来任何人……用他自己的眼睛考查一下我的天性、性格、操守、志趣、爱好、习惯以后,如果还相信我是个坏人,那么他自己就是一个理应掐死的坏人。”



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

只有我是这样的人。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于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象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大自然塑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打碎了模子究竟好不好,只有读了我这本书以后才能评定。

不管末日审判的号角什么时候吹响,我都敢拿着这本书走到至高无上的审判者面前,果敢地大声说:‘请看!这就是我所做过的,这就是我所想的,我当时就是那样的人。’不论善和恶,我都坦率地写出来了。我既没有隐瞒丝毫坏事,也没有增添任何好事;假如在某些地方作了一些无关紧要的修饰,那也只是用来填补我记性不好而留下的空白。其中可能把自己以为是真的东西当真的说了,但决没有把明知是假的硬说成真的。当时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写成什么样的人:当时我是卑鄙龌龊的,就写我的卑鄙龌龊;当时我是善良忠厚、道德高尚的,就写我的善良忠厚和道德高尚。万能的上帝啊!我的内心完全暴露出来了,和您亲自看到的完全一样,请您把那无数的众生叫到我跟前来!让他们听听我的忏悔,让他们为我的种种堕落而叹息,让他们为我的种种恶行而羞愧。然后,让他们每一个人在您的宝座前面,同样真诚地披露自己的心灵,看看有谁敢于对您说:‘我比这个人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最鲜活:《流动的盛宴》



1920年代,海明威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巴黎,《流动的盛宴》记录的正是作者当日的这段生活。不过这本书的写作却是在将近40年以后,换句话说,盛宴的“现场”早已消失,作者和读者都只是在记忆中追寻那段过往岁月,而无论是作者或是读者,这些记忆都早已在时光的透镜里失焦、变形。所有有关巴黎的记忆都杂糅成一种对巴黎的共同的历史记忆。


我继续冒雨向前走,经过亨利四世中学、古老的圣·艾蒂安蒙特教堂和寒风凛冽的万神殿广场。为了避雨,我仅靠右边走,最后沿圣米歇尔大街背风的一侧走出广场,一直向下经过克朗涅和圣日耳曼大街,来到圣米歇尔广场上我熟悉的一家雅净的咖啡馆。

假如午后我另取一条路线到卢森堡公园的话,我可以穿过几个公园到卢森堡艺术馆去。那里有不少名画,如今大部分迁到卢浮宫和热德波姆陈列馆去了。我几乎每天都要去那里欣赏塞尚、马奈、莫奈以及其他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那个时候我没钱买书,只好从“莎士比亚之友”租借图书馆借阅。那是西尔维娅·比奇设在奥维翁路十二号的图书馆兼书店。在那条寒风凛冽的街道上,这可是个温暖、舒适的去处:冬天生起一只大火炉,屋里摆着桌子、书架,架上堆满了书。橱窗里陈列着新书,墙上挂了许多已故和在世的著名作家的相片。这些相片看上去都像是随手拍下的生活照,就连已故的作家也像仍然健在似的。西尔维亚的脸线条分明,表情十分活泼,褐色的两眼像小动物的眼珠似地骨碌碌打转,像小姑娘一样充满笑意。她那波浪式的棕发从白皙的额头向后梳去,在浓密处齐耳根剪平,正好盖在她穿的一件咖啡色的条绒外衣的领线上。她的两条腿也很好看。她对人和蔼可亲,性格十分开朗,爱关心别人的事,也爱开玩笑闲聊天。我认识的人中要算她对我最好了。

塞纳河支流的对岸是圣路易岛,岛上街道狭窄,古老的大厦非常美观。你不从那边走也可以向左转,沿堤岸走过相当于圣路易岛长度的路程,再往下走,对面就是巴黎圣母院和西岱岛了。

塞纳河上渔人垂钓,生趣盎然;漂亮的驳船上忙忙碌碌,放倒烟筒驶过桥下的拖船曳了一串小货船;石砌的岸上有高大的榆树、法国梧桐,有几处是白杨树——有了这一切,我在河边就永远不会感到寂寞。

我们认为我们是高尚的人,而我们鄙视所不信任的人则很富有。就是不该信任他们。我们从来没有觉得在里面多穿几件棉毛衫来语含有什么奇怪,只有那些富人才会觉得可笑。我们粗茶淡饭,吃得很香,我们暖融融地在一起,睡得很舒服,我们深深地相爱。

我们在夜幕中向家里走去,穿过杜伊勒里宫时,停下来,透过卡鲁埃拱门眺望黑暗之中的花园。这宫中夜色的后面是协和广场的明灯,再往后就是一长溜渐渐升高、通向凯旋门的路灯。回头再看看黑黝黝的卢浮宫,我说:“你真觉得三座拱门是连成一线的吗?这两座,还有米兰的赛穆瓦纳拱门?”

我们沿教皇路来到雅各路拐角,走走停停,看看橱窗里的画和家具。我们站在米肖饭店外面看了看贴出来的菜谱。

巴黎是一个古老的城市,我们又很年轻;这里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甚至连我们碰到的贫困、突然挣到的一笔钱,头上的月光,事情的正误,还有躺在你身边、在月光下熟睡的人的呼吸声,都不那么简单。

你在那里(卢森堡公园)随时都可以到卢森堡艺术馆去,而肚子里饿得咕咕叫反而会使你觉得那里所有的油画都变得格外醒目、格外清晰,也更加美丽了。我就是在饥肠辘辘的时候学会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塞尚的作品和真正弄懂他描绘自然风景的方法的。我时常猜想他是不是也饿着肚子作画的;但我又想,也许它只不过是忘了吃饭罢了。人在失眠或者饥饿的时候常常产生这一类的想法,虽然不切实际,但很发人深省。后来我想,塞尚大概是在别的方面感到饥饿吧。

出了卢森堡艺术馆,沿狭窄的费罗路走过去就是圣绪尔比斯广场。这里还是没有饭馆,静静的广场上只有长凳和树木。广场上有一处狮像喷泉,鸽子在人行道上踱步,有几只停在主教们的塑像上。那里有座教堂,广场北边有家专卖宗教用品和法衣的商店。

从这个广场向河边走,就不能不经过出售水果、蔬菜、酒类的商店和面包店、点心店了。不过,仔细挑选一下路线还是可以躲开大多数食品点而到达西尔维娅·比奇的图书馆的,像又绕过灰砖白石的教堂来到奥德翁路,在向右转完就到了。

唯一可以选择的是走哪条路能尽快回到你写作的地方去。我从波拿巴路走到居内迈街,再到阿萨斯路,沿香圣母院路来到丁香园。……丁香园咖啡馆是最近的一家高等咖啡馆,也是巴黎最好的咖啡馆之一。冬天坐在里面暖融融的,春秋两季却是在外面更舒服:把桌子放在内伊元帅塑像一边的树荫下,还可以坐在林荫大道旁宽大的遮篷下的固定方桌旁边。……丁香园曾经是许多诗人常常聚会的一家咖啡馆。……有这些人在,这个咖啡馆变成了很舒服的地方,因为它们互相之间很爱攀谈,也爱喝酒、喝茶、喝咖啡,爱看摆在报架上的报纸杂志。没有人故意显示自己。

我找到西尔维娅·比奇的图书馆以后读完了好多书,其中有屠格涅夫的全部作品、已出版的果戈理作品的英译本、康斯坦斯·加奈特译的托尔斯泰小说以及契诃夫小说的英译本。我们来巴黎以前在多伦多时就听说凯瑟琳·曼斯菲尔德是一位很不错的短篇小说作家,甚至可以说她是短篇小说的巨擎。然而,拿她的作品与契诃夫的比较,就觉得一个是事事讲究的女子精心编造的故事,另一个则是知识渊博、表达能力很强的医生写下的朴素明快的小说。曼斯菲尔德的作品有点像淡啤酒,喝这酒还不如干脆喝水。契诃夫的小说却截然不同,只有脉络清楚这一点清澈如水,他有几个短篇读起来像新闻特写,但还有一些是相当精彩的。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里有许多可信而不能信的东西,但其中有些情节真实到你读了不得不信的地步:他写出了人的脆弱和疯狂、圣洁和邪恶、赌博的愚蠢,正如屠格涅夫描写了风景和道路、托尔斯泰再现了军队的调动、战斗的地形、军官的形象和厮杀的场面一样。斯蒂芬·克莱恩写过描写美国内战的小说,但跟托尔斯泰的作品一比,他的小说就像一个病孩脑子里出现的色彩缤纷的梦幻,看得出他从未见过战争场面,只读过战役的描述、看见过布莱迪的照片。这些我在我祖父家也见过。在我读到司汤达的《巴马修道院》之前,只有托尔斯泰的小说使我接触到了战争的真实场面;不过司汤达的这部小说通篇枯燥,对滑铁卢战役的描述是唯一精彩的章节。在巴黎这个在穷也能工作能过得好还能有时间读书的地方,走进这样一个文学上的新天地真像得到了一座金库一样。

巴黎的生活永远写不完,在巴黎住过的人的回忆也各不相同。不论我们怎么变,巴黎怎么变,也不论去巴黎有多容易、有多困难,我们出游之后总要返回巴黎。巴黎总是值得眷恋的,不管你带去什么都能得到酬报。不过,这里写的是早年我们还很贫穷但很快乐时巴黎的情况。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最知识分子气:《我的精神自传》


你也许会不同意钱理群的某些思想观点。其实或左或右,他都站不上队,但正是这种无枝可依的尴尬彰显了他作为一名有良知的知识分子的荣耀:按萨义德的定义,知识分子应该是精神上的流亡者和边缘人,是真正的业余者,是对权势说真话的人,怀疑“怀疑”本身、反思“反思”本身的钱理群受之无愧。


“红卫兵”中的理想主义及其命运

而作为思考起点的“红卫兵”问题,却又是一个充满了误解、曲解的领域。如何认识“红卫兵”,成了一个当事人回避之不及,而观察者又感到十分困惑的问题。这里也不能展开来讨论,只能略说几句。首先要说明的是,“红卫兵”的发展是有两个阶段的:开始是“老红卫兵”,他们后来发展成为“联动”,是恐怖的“红八月”的制造者。在“老红卫兵”逐渐退出以后,就出现了后起的“造反派”的“红卫兵”。他们中有些在文革初期被打成“小右派”,后来在毛泽东发动的“批判反动资产阶级路线”运动中得到解放,并起而造反的。我所接触的,基本上都是这样的造反派“红卫兵”;如我在前面的回忆中所说,我也是在“资产阶级反动路线”中被打成“反革命”,获得平反后就起来造反的,因此,我对他们有着更多的理解的同情,这也是我不想回避的。当然,和任何群众组织一样,造反派“红卫兵”也是复杂的,有随大流,并无多少明确的思想与追求的,也有投机造反,以谋个人利益的,但据我的接触与观察,造反派“红卫兵”中的许多骨干力量,他们开始可能是因为受到了压抑而自发的反抗,但在运动的发展过程中,却逐渐产生了某种自觉意识,成了“当代革命者”(这是当年的一位造反派“红卫兵”的自我命名)。

在文革时期这样的造反派“红卫兵”中的理想主义者,几乎是遍布中国城乡的。他们所受到的俄罗斯文学和法国启蒙主义的影响,更是说明这些理想主义者的出现,不仅有着深刻的时代原因:正是文革曾经给他们以表演的舞台,更有着深厚的精神滋养和思想根源。更引人深思的,是这些理想主义者的命运:文革只给他们提供了短暂的机会,但很快就将他们边缘化了,于是就有了那“黯淡”的结局,但有的“造反成功”,进入权力机构,参与了“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成了所谓“文革新贵”;有的坚持造反,而脱离了已经越来越厌倦“造反”的大多数老百姓,走上了自我孤独的道路。

我们要着重反思的是,这些造反派的“红卫兵”,是怀着他们的理想参加造反的,但他们的造反行为却在所谓的“革命理想”的旗号下,制造了许多暴行,完全走到了自己理想的反面。这样,“红卫兵”的理想主义就和当时的体制形成了一种缠绕:或被镇压,或被边缘化,或被同化,而同化的结局也许是最令人震撼的。问题是这样的同化,是有着理想主义自身的内在根源的。于是,就有了这样的追问:从理想主义的门进去,为什么竟走进了别的房间?

这正是文革结束以后,一直萦绕在我心中的一个必须回答的问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5: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与自白书有关的电影

孔雀

颓废少年的自白书


影片以“弟弟”的口吻叙述,讲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古城安阳,姐姐、哥哥和弟弟自己在这一中国社会剧烈转型的时期,踏上各自不同的人生之路。


苏州河

摄影师的自白书


《苏州河》的故事从结构上其实夹杂着两段爱情——马达和牡丹的爱情、叙述者即摄影师“我”与美美的爱情,两个故事由“我”的叙述加以衔接。娄烨用当时看来尚称新奇的结构、镜头等手法,探讨了现实生活中爱情的真实性和持久性。


东邪西毒

武林高手的自白书


电影由小说《射雕英雄传》的第三人称转为第一人称,借欧阳锋箴言般的独白织起错综的人物关系,而叙述者欧阳锋的心路也得以更为观者所知。


茉莉人生

苦难人民的自白书


电影改编自伊朗女插画家的漫画,以自传的形式讲述了自己半生经历伊朗的伊斯兰教革命、两伊战争等事件,开始怀疑自己是否应该在这个充满专制的国度继续生活下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6 15:47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同行时,与旅伴对话;独处时,与自己对话。人生如羁旅,走一路,写一路。。。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9-12-16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世间男女,谁无爱欲?爱,要传达出来. 肉身会苍老,生命会消失。只有爱,永远存在。

-------------因为有爱,所以有无限的动力把每一天行走的如此踏实和丰盈。爱,人间最美的华章,用一生来演唱!

 

寒冬里看这样的文字,增添些许生机。让生命在最严寒的时刻也能拥有三春的温暖。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9-12-16 16:59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9-12-16 15:47 发表 结语:同行时,与旅伴对话;独处时,与自己对话。人生如羁旅,走一路,写一路。。。

 

好一个“走一路,写一路”,似乎看见路边开满了花儿。海子说:从现在起关心庄稼。青草说:从现在起关心自己,走一路写一路,无所顾忌。

回复 使用道具


夏沁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2-16 22: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书信,承载了多少人的希望和梦寐。 如今网络社会,书信越来越退出历史舞台了。 该欣慰,还是叹息?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8: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