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江清月近人

[汇编] 《百家讲坛》 精彩解读“一代词宗”李清照 主讲:康震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48 | 显示全部楼层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到李清照和赵明成喜结良缘,终成百年之好,我们就特别感兴趣的是这一对新人这么有才华,这么般配,他们的生活是怎么幸福的,换句话说他们的幸福指数能有多高?这是我们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关于幸福这个话题,李清照有一首词做了一个回答,这首词的词牌叫《减字木兰花》: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
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
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这首词可能有的人不太熟悉,其实写得也非常好,春天到了,卖花郎挑着这个花担卖花,李清照看到了,买来了一枝鲜花,这个鲜花上面还有点点的露珠,看上去是楚楚动人,非常地漂亮,左看右看,真好看,看了一会儿啊,就看出点犹豫来了,也看出点担心来了,她担心什么呢?她担心说,这花这么好看,我拿回家了以后,让我丈夫赵明诚看了,他就老喜欢这个花了,就不一定喜欢我了,因为什么呢?他可能会觉得这个花比我这个人长得还漂亮,所以她说: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我就害怕他看见这个花以后犯猜疑,就觉得这个花怎么长得比我夫人还要漂亮。其实我们想想,李清照这会也就才十八、九岁,本来就是青春年少、青春焕发,她又饱读诗书,气质是清丽而高雅,怎么会担心连一枝花都比不过呢?她之所以这么故意要猜疑赵明诚的想法,之所以要故意这么样去嫉妒这一枝鲜花,有另一层含义,其实就是想很柔情地告诉赵明诚,我是多么多么地在乎你,也是想顺带着告诉别人,在我们家赵明诚的眼睛里头,我永远都是最漂亮的那个惟一。这个词人写词,尤其是女性词人写词,那种纤细的内心的活动,往往她要表达一个意思,要从反面去说,当她说是的时候,往往是说她不是;当她说不是的时候,往往说就是。所以她接下来才说“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好,你这朵鲜花,你不是很漂亮吗?好,我们就来比一比,我就把你插在我的云鬓间,插在我的头发里头,鲜花和美人的脸庞并列,然后等到赵明诚从太学放学回来以后,看一看咱们俩到底谁更漂亮,那就得让赵明诚来说个答案。其实她心里很清楚,非常喜欢她的赵明诚肯定会有一个肯定的答案说,这朵鲜花确实是美啊,不过我的夫人确实更美。


画外音: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李清照《减字木兰花》


康震:

  所以我们说通过这样一首词,我们能够非常细微地体察到李清照对自己婚姻的状态那种满意的程度,她恨不能给全世界的人都宣布,我太喜欢,太欣赏,太爱我的丈夫赵明诚了,我太喜欢太爱我这个家庭了,但是她借助的意象只是一枝鲜花而已,她翻来覆去地说,看上去是在嫉妒这枝鲜花,其实还是在突显自己的美丽 。这首词写得这么好,以至于有人怀疑这词根本不是李清照写的,为什么呢?李清照是大文学家呀,这首词思想内容不是那么深刻,立意不是那么高远,甚至显得有点太浅切、太通俗了,大文学家写的东西应该看不懂才对,这不是李清照写的。他们不知道有一句话叫什么,叫“真名士,自风流。”往往是大文学家,卓越而杰出的文学家写出的作品才那么意味深长而又通俗易懂,所以我们发现凡是伟大的文学家写的那些杰出的作品,为什么能够流传,就是我们老百姓喜闻乐见,一看就懂。

画外音:

  从《减字木兰花》当中,我们不难看出,这首词活脱脱地道出了一个娇媚无比的新娘子,描绘出了李清照和赵明诚两情相悦的幸福生活。当李清照带着闺中少女的天真烂漫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不过,面对李清照的甜蜜生活,也许有人会问,新婚燕尔的赵明诚和李清照,无非就是恩恩爱爱、卿卿我我,他们的生活也没有超出我们的想像。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李清照觉得他们的婚姻是如此地幸福呢?


康震:

  我们说其实这两个人还真不可能像一般人那样耳鬓厮磨,天天在一起,为什么呢?赵明诚当时不是在上太学吗?这太学有规定,每个月只有初一和十五的时候才能请假回家,他们两个并不是整天在一起。所以能够让李清照对自己的婚姻,对自己的丈夫,有这么大的满意度,有这么样的满足感,一个很重要的深层的原因在于他们两个志趣相投,特别是她嫁给赵明成之后,很快地对于赵明诚的金石字画文物收藏,也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所以他们两个不但是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而且在这种很深层的志趣和爱好上也非常地相投,这是非常重要的。可是我们都知道,要收集文物,要鉴别文物,你要去买,你要去选购,这需要什么呢?需要大量的钱。有人说那还不成问题,赵明诚他爸爸三品大员,后来都做了宰相了,还缺这点钱吗?李清照的爸爸官小点儿,六品,买个什么字画也是应该有的。这个大家就全想错了。赵挺之和李格非虽然都是高官,但是他们当初的出身都是贫寒的读书人,所以他们的门风和家风都很严,从来不会惯小孩子乱花钱的毛病,没有把赵明诚和李清照娇惯成为胡乱花钱的那种娇宠的富家子弟,所以他们没有什么更多的来自长辈的这种零花钱和私房钱。再加上赵明诚当时是一个太学生,就本来没有经济收入,后来他从太学毕业了以后做了官,也只是七、八品的小官,那个俸禄养家刚刚好,哪还有富裕的钱去买什么金石字画呢?

  那大家说,你要这么说,这等于是俩穷人在这儿从事非常昂贵的文物收藏事业,没错,我们虽然说他俩不至于特别清贫,但起码不是大富翁在从事文物收藏工作,他们完全是出于对这项事业的无比地热爱和喜爱。那怎么办呢?有个好办法,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如实地记录了他们的好办法:典当衣服。 每次赵明诚从太学回来了以后,他们夫妻俩结伴到当铺去,比方说现在是夏天,那就把冬天的衣服先典当了;那要是冬天呢,先把夏装典当了之后,换回来的五、六百钱,高高兴兴地揣上这点钱,到著名的大相国寺去淘去,淘文物。大相国寺大家都很熟悉,为什么呢?在《水浒传》里边鲁智深倒拔垂杨柳,鲁智深结识英雄林冲,就是在大相国寺里发生的。其实大家还有所不知,这个大相国寺不但是东京汴梁最大的寺庙,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行庙会的地方,每个月都要举行好几次大型的庙会,那卖什么的都有,也可以说那里边有民间的文物市场。这小两口揣着典当衣服得来的五、六百钱就去挑选,要是买到了有合适的,回到家之后挑灯夜观,心满意足,那样一种愉快的、喜悦的心情真是任何金钱都换不来的。有一次,有一个人拿来了一幅画,是南唐著名的画家徐熙的《牡丹图》,要价也不便宜,二十万,李清照后来回忆说,当时在东京汴梁,即便是富家子弟一下拿出二十万来也不容易,更何况像我们俩哆哆嗦嗦的小夫妻,哪能拿出二十万来呢?掏不起钱,可是又放不下这颗心,把那画拿到家里连着看了两个晚上,越看越喜欢,越看越觉得自己没钱,就是买不起,没办法,后来在连连的叹息声中把这画又还给人家,为这个事,这小夫妻两个好长时间都不高兴。就是通过这些事例你能看出来,我们说李清照和赵明诚的幸福生活它的内涵是什么?它是一种非常纯真的、纯朴的、淡泊的,却又是非常高雅的一种生活,这不是任何人想要模仿就能模仿出来的。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喜忧参半-B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宋徽宗亲自书写,把它刻到碑上,那个碑就叫“元佑党人碑”。然后把那碑竖在宫殿的门外,那意思就是让你永世不得翻身。那这个就很麻烦了,李格非官肯定是做不成了,接下来还会遭什么罪,谁能知道呢?怎么办,这个问号就画在了李清照的心里边,她总不至于想要看着她的老爷子,她的爸爸要受罪,可是她难受的是什么呢?让她的父亲,让她们家老爷子受这么大罪的人,其中有一个就是她的公公。她就像这风箱里的老鼠一样,两边都不讨好,这怎么办呢?总得有所作为吧。有资料表明,李清照向她的公公赵挺之提出了援救的申请和请求。南宋有一个人叫张琰,他在给李格非的一篇文章,叫《洛阳名园记》写序文的时候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

“女适赵相挺之子,亦能诗,上赵相救其父云:何况人间父子情,识者哀之。”——张琰《洛阳名园记》

  这是一条很重要的材料和线索,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李格非的女儿嫁给了赵挺之的儿子,所以当李格非在这一场政治变故当中遭到不测的时候,李清照向她的公公提出了援救父亲的请求,这个请求是以诗的形势表现的,但是我们现在只能知道其中的一句,就是“何况人间父子情”,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这一句全部的了解她整个诗的含义,因为这一句显然是核心句,是主题句,不然张琰也不会把它列到这句话里边来,那就是说,希望公公能够看在我这个儿媳妇的面子上,看在我们儿女亲家的面子上,看在天底下子女都希望父母能够平平安安的面子上,能够对我的父亲、对你的亲家公施以援手,这是很正当的,也是很正常的。
画外音:

  面对李清照“炙手可热心可寒”的直言不讳的讥讽,赵挺之也许会认为,这是一种冒犯与不敬,但面对李清照的求援,赵挺之当时肯定也处于两难的境地。事实上,此时不仅是李格非的命运不可预测,就边所谓元佑党人的子孙,也面临着不可预测的惩罚,李清照的的确确处在孤立无援的边缘,那么此时的赵明诚又是如何对待李清照的呢?


康震:
  赵挺之没有去救他的亲家公李格非,可是你要知道当时不光是李格非遭了殃,根据朝廷的规定,元佑党人以及他们的子孙,不能在京城居住,也不能在京城作官,其他的官员不能跟元佑党人联姻,如果已经定了亲,但是还没有交换聘礼和聘帖的话,要退亲。那你想想这个李清照得亏是早早已经嫁过来了,这要是没嫁过来,还是“却把青梅嗅”那会儿的话,恐怕赵明诚和李清照这个所谓的百年之好也就好不了了。那么我们现在就有一个疑问了,赵挺之是如此,他的儿子赵明诚的态度,又如何呢?那你现在想想看,李清照在赵家的地位就很孤立了,是不是,因为赵明诚在他家并不是老大,她不是长媳。但是她的父亲呢,正是她的公公要打击的政治对象,那她现在最需要的是谁的支持和关心呢?当然是赵明诚。我们现在不要去奢求,不要去过多地要求赵明诚给他的父亲抗YI。那可能吗?那不可能,他的父亲做到了宰相,对于赵挺之的三个儿子来讲,都非常重要,因为他这三个儿子将来也要在仕途的道路上走下去。但是我们要知道一点,赵明诚其实在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上,跟他的父亲有非常微妙的不同。我举个例子,当时打击元佑党人的时候,朝廷就下了一道诏令,像苏轼、黄庭坚这些苏门师生,他们所有的诗文集子,把那个印版全都给毁了,不许收藏、不许阅读他们所有的诗文作品,在这种情况下,赵明诚这个书呆子,这个年轻的收藏家,还在收集苏轼、黄庭坚的有关的资料。这反映了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赵明诚其实并不像他的父亲一样,以政治立场来论人的优劣,他只管收藏。但是我们说在这种很危难的情况下,虽然我们不能奢望说赵明诚完全站在李清照的立场上,完全站在他岳父的立场上,来安慰李清照,可起码有一点,当李清照看到她的丈夫还是依然故我地去收藏他所喜欢的包括苏、黄在内的,那些个字画,那些碑帖的时候,她的心里多多少少感觉到,是有一点温暖的,因为她的父亲毕竟和苏门弟子之间的关系是太密切了。所以我觉得像赵明诚当时在家庭里边对李清照的这个宽慰作用,他不是通过直接地表现出来了,而是通过他们夫妻两个,对于这些金石文物字画的收藏,间接地体现出来的,而这都已经很足够了。

画外音:

  赵明诚在李清照最危难的时刻,还依然故我的收藏苏轼、黄庭坚等人的字画,这对于李清照在那不堪屈辱的日子里是唯一的精神支柱。崇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105年,赵挺之的家可以说是门庭若市、权倾朝野,他的孩子也跟着沾了光。赵明诚被宋徽宗任命为鸿胪寺少卿,相当于外交部礼宾司司长。可是好景不长,没过多久,另一场更大的政治灾难,又降临到赵挺之的头上,那么,究竟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随着蔡京和赵挺之联手对付旧党人物的结束,他们两个互相之间的矛盾就上升了.宋徽宗大观元年,也就是公元1107年,蔡京再一次担任了宰相,这一次蔡京担任宰相,是有很特殊的背景,他当了这个宰相,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赵挺之不得不辞去宰相的位置。赵挺之回到家里五天之后,就去世了,六十八岁。这一下这家里的大柱子可就倒了,而且是雪上加霜,为什么呢?就是赵挺之一去世,蔡京就开始抄他的家,就把他家里头所有在朝廷里边担任官职的人都抓起来,特别是他这三个儿子,说他们有贪污之罪。当然后来啊,经过多方侦办,最后确定说,没有这些贪污的迹象,这才算把他们放出来了,可是问题有一样,放是放出来了,罪责是没有,让你也不得好活,你这几个儿子在仕途上的路,这就算断了,怎么办呢?你们就别在东京汴梁住着,都回老家去,回你们山东青州的老家去,带上你们所有的家眷,不要在东京汴梁待着,你看,赵挺之前些日子还在清算旧党人物,没过多长时间就清算到自己头上了,古代封建社会的政治斗争那真是非常残酷,那你要说对李清照来讲虽然自己的父亲后来被罢了官,回了山东老家,总算还留了一条性命,还能够安享晚年,起码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公公家里头没出事儿啊,谁能想得到呢,由于政治的变故,现在她的公公去世了,公公去世了不要紧,她的丈夫,她的丈夫的兄弟,包括他们全家,居然都要离开政治中心,而回到遥远的青州老家去,这个打击是特别地大。

  所以我们觉得李清照开始慢慢地由一个不关世事,非常活泼、非常可爱、非常聪明的、很有才气的这样一个少女,到后来成长为一个沉浸在甜蜜的婚姻生活当中的这样一个少妇,到现在,连续经历了自己家里头和丈夫家里头的政治的变故,她在一点一点地走向成熟,对世态人情的认识,也在一点一点地深入,这就是一个人的成长变化,我们不要把这个印象永远锁定在她那个“却把青梅嗅”啊,什么“惊起一滩鸥鹭”啊那里边,她这个人也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这也是作为李清照,作为一个杰出的文学家的一个成长道路。现在好了,赵明诚兄弟三个人,带着他们的母亲和家眷,回到了山东青州老家,这一回就是整整十年,甚至还要多。

  那么我们说回到青州之后,李清照和赵明诚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李清照写了很多缠绵悱恻、幽怨哀愁的词作,我们大家对这些词作特别地熟悉,这些作品大都写在青州十年,以及青州十年结束后的一段时期里头。大家可要注意了,这些词作里边隐藏了很多李清照和赵明诚在情感生活方面的秘密,至于这个秘密是什么,就是我们下节课要讲到的《风波再起》。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波再起-A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当中,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和赵明诚婚后两情相悦,情投意合。可不幸的是,这种甜蜜的生活没能维持多久。双方的父亲因为得罪权臣蔡京而被辞官。不久,赵挺之便死于政治争斗中,赵家开始败落,赵明诚和李清照只得离开汴京,回到赵家的故乡山东青州。那么,回到青州的赵明诚和李清照夫妇,他们的生活还会像以前一样幸福吗?在他们的人生旅途中还会遇到什么挫折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走近一代词宗李清照,继续讲述她跌宕起伏的情感生活,系列节目《李清照》第四集《风波再起》。

康震
  上一集我们说赵挺之在残酷的政治斗争当中被斗败了,回到家以后去世了,去世以后,他的大家庭就被驱逐回了山东青州老家,我们说实事求是地讲,父亲的去世,政治的失意,被逐回家乡,肯定会在包括赵明诚在内的赵氏三兄弟的心上留下很沉重的创伤,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我们知道,对古代人来讲,毕竟做官是他们最显达的一个职业。突然,当朝宰相的父亲去世了,又遭到了政治对手的陷害和迫害,那你想,他内心世界能没有波澜,能没有痛苦吗?肯定有。他回到青州以后会过什么样的生活,他和李清照的生活状态会是怎样的,我们说赵明诚和李清照在回到青州了以后,夫妻之间的感情是越发地深厚了,他们彼此相爱、相知、相敬,特别是李清照,首先她并没有因为在此之前,公公赵挺之没有去援救她的父亲而埋怨赵明诚。更不会因为现在赵挺之遭了难了,去世了,赵氏兄弟现在都落到这个下场,而反唇相讥赵明诚。所以我们说赵明诚虽然在政治失意和人生低谷的时候回到了青州,但是他依然得到了李清照的宽容,李清照的谅解,李清照的关爱,包括李清照对他的一如既往的爱恋,这对于一个身处逆境和困境当中的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精神的支撑。总之,我们说,青州这十年是赵明诚夫妇生活最安逸、也最愉快的十年,也是李清照本人这一生当中生活得最愉快的十年。

画外音
  在青州十年的隐居生活,使得李清照和赵明诚更加恩爱,夫妻俩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收藏,继续撰写整理《金石录》一书,他们依然过着神仙眷侣般的生活。但世间不如意的事情时有发生。就在这十年当中,朝廷的政治格局又在逐渐地发生变化,蔡京被驱逐出政治舞台,赵明诚再次重返仕途。就在赵明诚返回仕途期间,他和李清照之间在情感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那么,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康震
  这问题就出在李清照的一首词当中,这词大家都很熟悉,叫《凤凰台上忆吹箫》。这词写道: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首词很明显的,是在思念远离她的赵明诚,其实我们可以掰着指头算一算,赵明诚和李清照真正分开生活真是没多长时间,比方说从他们开始相识的时候就在东京汴梁,那时候两个人都在东京,后来他们结了婚之后,他虽然做太学生到后来做官,也都是在东京。就是后来到了青州的时候,这十年两个人还是厮守在一起,所以他们俩基本上没有分开过,后来赵明诚兄弟返回仕途做官了以后,赵明诚在一些州郡开始担任官职,由于种种的原因,他没有把李清照带在身边一起出去做官。所以应该说,青州十年的安逸生活结束了之后,随着赵明城仕途重新的开始,他们两个也就开始了两地长久分居的这样一种状况。所以我们说这时候李清照很多的表达离情别绪的那些很有名的词,就开始出现了
比如说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一剪梅》(节选)
比如说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节选)
  都是在青州生活结束以后的这一段时间写的,但是你要知道,刚才这首词的味道可是有一些不同寻常,这个词写的内容是什么呢?这天早上李清照起床了,可是她起来之后啊,她说“被翻红浪、香冷金猊”,香炉里边点的香片早都已经熄灭了,“被翻红浪”是一种高雅的说法,实际上就是被子窝在床上不叠,不是像红浪一样吗?她也懒得去梳头,为什么懒得梳头呢?女为悦己者容。丈夫老不在家,打扮那么漂亮给谁看啊?美丽却没有对象,美丽也是一场空。而且她的丈夫显然是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为什么呢?“宝奁尘满”,那梳妆盒上都是细细的一层尘土。“日上帘钩”,她起来得也很晚,日上三竿才起床,就是写出了一种慵懒,同时也写出了一种寂寞,写出了一种冷清
  接着她说“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照镜子一看,自己又瘦了、又憔悴了,为什么呀?不是因为喝酒很多了,也不是因为秋天到了自己非常地悲伤,是为什么呀?不好说,“多少事、欲说还休”,想说来着,说不出口,因为有点不好意思说,说出来了呢,就觉得心里头更难过。
  怎么办呢?她说“休休”,唉,罢了、罢了、罢了,算了、算了、算了,不说了
  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她很想告诉她的丈夫,这次你就不要再走这么远的门了,你能不能留下来,她唱了千万遍的阳关曲,想让丈夫留下来,可是他还是走了,毕竟他要去奔仕途嘛。“也则难留”留不下来,人还是走了
  她只有什么呢?看着楼前的流水,你注意她用个什么词,她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说好听点就是深情地凝望,关注地看。只有楼前的流水,能够了解我内心的感受
  所以“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她到底愁什么呢?刚才说了“欲说还休”,现在又说,在凝眸的那一瞬间,又平添了一段新愁,那我们就禁不住要发出疑问了,就是说第一,她有什么事不能说、不好说的,又有什么新的忧愁在困扰着她?这些秘密都藏在这首词里边
画外音
香冷金猊,被翻红浪,起来慵自梳头。

任宝奁尘满,日上帘钩。

生怕闲愁暗恨,多少事、欲说还休。

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

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

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

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眸。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康震
  我们得特别注意她里边用到的一段典故,一个是“武陵人远”,一个是“烟锁秦楼”。
  “武陵人远”说的是什么呢?是一个传说,说汉朝的时候有两个人到山里边去,结果迷了路,反而成好事了,为什么呢,迷路了以后碰上了两个仙女,应仙女的邀请,他们便与仙女在一起生活了半年多的时间,等到他们再回到自己的家里头,这才发现老婆孩子全都没了,剩下的是谁呢?是自己的第七世孙,这就是所谓的“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这一看就是个传说的故事
  “烟锁秦楼”说的是什么事啊?是说当时秦穆公的时候,有个年轻人叫萧史,特别善于吹洞箫,秦穆公很喜欢,把自己的女儿弄玉嫁给了他,弄玉嫁给萧史之后专攻吹箫,而且就是模仿凤凰的叫声,吹出来那个劲儿,终于有一天让凤凰听见了,就来了,来了之后,萧史和弄玉这一对伉俪就骑着凤凰飞走了,去过他们幸福美好的生活了。这就是这么两个典故
  毫无疑问,这典故乍一听觉得也没什么,都是跟离别有关的典故,可你别忘了,“烟锁秦楼”这个典故那是萧史和弄玉骑着凤凰都飞走了,现在的情况是,赵明成一个人骑着凤凰走了,李清照一个人在屋里待着。“武陵人远”的典故呢,是这两个人在山里边迷了路,碰见了仙女,跟她们生活了一段时间又回来了,换句话说是迷了路之后就有了外遇了。所以这两个典故用得很蹊跷,难不成说赵明诚在外面做官碰见仙女了,而且从此跟仙女生活在一起了。所以我们说,我们迫切地想要知道,在结束了安逸的、幸福的青州十年生活之后,她和她的丈夫赵明诚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

画外音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就在赵明诚重返仕途期间,他与李清照在感情上发生了一丝微妙的变化,这些变化通过李清照的词《凤凰台上忆吹箫》显露出来。李清照在词中一句“多少事、欲说还休”给我们提出一个疑问,李清照究竟想要说什么呢?在李清照的内心深处究竟隐藏着哪些难言之痛?她与赵明诚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

康震
  宋徽宗宣和三年,也就是公元1121年,当时已经四十一岁的赵明诚,到山东的莱州担任知州,这一次他提出来把他的夫人李清照也带在身边一起去做官,你想这是好事啊,终于要团聚了,自从离开青州以后,他们俩一直就是断断续续地两地分居,这应该感到庆幸,他们团聚了我们应该为她祝福,可是有一样就是说等到她辛辛苦苦地、风尘仆仆地从青州赶到莱州的时候,她跟赵明诚会面的情景好像不像她想像得那么地美好,这个答案就隐藏在她到达莱州后写的一首《感怀》诗当中。诗是怎么写的呢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这诗说的什么意思啊?我来到莱州这个房间里头,窗户破败,桌椅陈旧,年久失修,既没有书籍,也没有字画,我在青州所熟悉的一切,在这儿都没有,我已经变得像当初三国时候,袁术兵败如山倒的时候那种惨状。袁术兵败的时候,跟他手下说我想喝点蜜糖水,那人回答得好,说现在只有血水,哪有蜜糖水?袁术听了以后大喊一声,口吐鲜血而死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波再起-B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4 | 显示全部楼层
李清照说,我比那个袁术还要惨,这都是因为美酒和荣华富贵惹得祸,为什么呢?天下人都会追求美酒,都会追求荣华富贵,所以才会抛弃安逸清净的生活,到这个地方来追求功名富贵。可不是嘛,我的丈夫就没法儿陪我,害得我一个人待在这个冷冷清清的地方,我百无聊赖,怎么办呢,只好把门关起来,自己写两首诗,聊以消遣孤寂的情怀。
  最后两句说得特别绝,说什么呢?说你别以为我很孤单,我一点都不孤独。我有好多朋友呢,起码有两个,一个叫子虚,一个叫乌有,合在一块儿就是子虚乌有,这是我最好的朋友。其实你要想想,这诗写得特别地奇怪,为什么呢?它不是一首送别诗,也不是一首相思的诗,而是一首什么呢,倍感冷落之后的抱怨的诗,这个题材跟刚才读的那首词完全不一样了,它表达是一种非常冷清和寂寞的氛围
画外音
寒窗败几无书史,公路可怜合至此。

青州从事孔方兄,终日纷纷喜生事。

作诗谢绝聊闭门,燕寝凝香有佳思。

静中吾乃得至交,乌有先生子虚子


               ——李清照《感怀》

康震:
  其实你说,这种抱怨你想想看有时候没什么道理,也不符合李清照一贯做人的态度。你想,赵明诚也是刚到莱州上任,他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整理这个房间,他又不可能把青州所有的那些书、字画都搬到莱州来,而他们在青州十年期间的那些伙伴、那些朋友也不可能都跑到莱州来陪他们,这些情况,作为李清照,已经三十八岁的李清照,她能不懂这个道理吗?她又不是个糊涂人,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
  再说,李清照到莱州来是做什么的,是来贪图享受的?那贪图享受应该到苏杭去做官。她是来见她的丈夫赵明诚,要跟他在一起团聚,要生活的。李清照这个人在生活态度上,是非常朴素而简单的,她从来就不是一个贪图享受的人,这在她写的《金石录后序》里边说得很明白,她的原话说“食去重肉,衣去重彩,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什么意思啊?不吃大鱼大肉,不穿大红大紫,头上没有珠光宝气,房间里也没有雕梁画栋,这就是我崇尚的生活。再说只要跟心爱的人在一起,哪儿还去管那个什么破椅子破板凳的,那都不在眼睛里头,所以从情理上来讲,她不应该在这些方面去埋怨赵明诚

画外音
  赵明诚把李清照接到莱州,结束了他们两地分居、异地相思的生活。这对于李清照来说应该是件高兴的事儿,可为什么李清照要写那样惆怅的《感怀》诗呢?在这首《感怀》诗里,我们能够察觉到一丝丝火药的味道。她竟然说她最好的朋友是子虚乌有。那么,赵明诚独居莱州时究竟做了什么?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伤感呢

康震
  那么我们说,我们不愿意去猜度他们之间的关系,但我们又需要一个答案来解释这一切,因为什么呢?因为曾几何时,他们是那么地和谐;那么地美好;那么地美满,难道爱情这么脆弱,感情这么不经考验,理想中的爱情只存在于童话当中,不至于吧?而且俗话说得好,夫妻之间是“锅沿不离锅盖”,谁也离不了谁。因为谁也离不了谁,所以就老是经常谁可能就会碰谁。俗话又说得好“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打架不记仇。” 夫妻两个你想吵架,拌个嘴什么的,这是经常有的事儿。而且李清照这个人本身并不是个搬弄是非的人,从她跟她丈夫这种很高雅的生活情趣就能看得出来,她不会去计较那些小事,而且我们从她现在的文学作品里头,看不出来她要把那些家庭的琐事写到里边去,她犯不着,她也不会因为这些小矛盾发这么大的怨气。这是我们大家要非常注意的一点
  那究竟是什么问题呢?这就得谈一谈赵明诚蓄养侍妾和歌伎的问题,当时这个歌伎不但是私人蓄养,而且官府也蓄养,以备有招待任务的时候,有人来进行表演,这叫什么,这叫“官伎”。风气所及,当时太学的太学生们,也经常去青楼歌馆。那你现在想想,赵明诚好像是太学生吧,他也做过官吧,你就说连苏轼都蓄养了歌伎和侍妾,赵明诚总不见得比苏轼还古板吧,他也不能免这个俗。而且我给大家说,有一个铁证证明,赵明诚确实蓄养有侍妾,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描述了赵明诚临去世的情景,她说了这么一句话“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履之意。”说赵明诚临去世的时候,写下绝命诗,然后没有对她和其他的侍妾做后事的交代就去世了。“分香卖履”这是跟曹操有关的一个典故,曹操临去世的时候就“分香卖履”,就告诉他的夫人包括他的侍妾们、妻妾们,你们要怎么做才能保证你们长久地过上好的生活,所以用这个典故本身是说他没有来得及给包括我在内的其他的侍妾交待后事,但反过来就可以证明他是有侍妾的
  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就是说按道理这个侍妾也不是一天两天就有了,那以前有,李清照为什么不爆发呢?不表达怨气呢?干嘛就是日子过得好好的,青州这十年刚结束,然后她突然就开始在这方面爆发出来了不满的怨气,确实没有详细的史料,给我们描写他们两个的爱情史,但我们可以从常情做一些推测,赵明诚在做太学生的时候,包括在做那些小官的时候,他不是也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你以为在家里蓄养那么多歌伎花个两三毛钱就可以了?那都得有俸禄支持着才行。他没那个社会地位,也没那个经济基础,再加上当时新婚燕尔,在他眼里头李清照那简直就是十全十美,所以他也不会考虑这些问题。即便是后来蓄养了侍妾和歌伎,因为是普遍的社会风气,李清照对这个现象也没有觉得有什么奇怪的。更重要的是,当时赵明诚的心思都在李清照的身上,这其实是最关键的,就是你即便蓄养了侍妾,如果你的心思都在夫人的身上,她当然能体会得到,能感觉得到,她有什么好担心的。再说了,当时的李清照还是很年轻的,现在不一样了,这青州十年固然是和谐美满,但岁月催人老啊,赵明诚都四十多岁了,李清照也快奔四十了。可赵明诚的地位越来越高了,他做了莱州知州,州郡的长官,第一把手。有钱了,有地位了,身边的年轻的、漂亮的女青年们也就比较多了。这个时候,在赵明诚的眼里,也许那个多才多艺的、非常有天赋的、当初他所追求的李清照,是不是有一点点人老珠黄的嫌疑了,起码你吸引力肯定是减弱了,所以在这个时候就是像李清照这么聪明、这么敏感的女子,她怎么能不体会到丈夫对她感情的那种微妙的变化,这是很可怕的,他天天对你都是笑脸儿,对你态度挺好,对你挺尊重,可就是有点不爱你了,你说最要命的没有了,剩下的全都有,那你想,李清照她之所以非常地欣赏她和赵明诚之间的关系,一个很重要的就是她认为他们之间有着维系而不可断的共同的志趣,共同的情感的基础,你这个东西没了,那就跟要了她的命一样。所以我们说,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她在《凤凰台上忆吹箫》要用那两个典故。这回可好,丈夫看来真的像那两个人一样,到深山里边跟神仙跟仙女住去了,跟别的仙女骑着凤凰飞走了,就把她一个落下了。这种非常深切的孤独和寂寞的感觉,尤其是到了三十八岁的这个年龄的时候特别强烈
画外音
  刚才康震老师讲到,李清照感怀怨恨,也许是因为赵明诚在莱州畜养侍妾和歌妓。可是,畜养侍妾和歌妓在当时是一种社会风气,一种文化现象,李清照不会为此而争风吃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李清照感到巨大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呢?难道是赵明诚嫌弃李清照人老珠黄不成?如果赵明诚不是移情别恋,不是因为李清照青春不在,那么,究竟因为什么呢

康震
  李清照她之所以在《感怀》诗里边表现出了这么强烈的被冷落的感觉,是因为她意识到在她和赵明诚的感情和婚姻上出现了重大的危机感,她不但开始对自己没有信心了,对丈夫也开始失去信心了
  那么为什么呢?这不是挺自信的一个女性吗,她敢给公公写那样的诗都不怕,现在怎么在这个问题上就怕了呢?下面有两条材料很说明问题:第一条,是南宋人翟耆年撰写的金石碑刻的文字方面的专著,叫《籀史》。籀,就是篆书和隶书的意思。在这本书里边,他说赵明诚文物收藏得非常地丰富,但是“无子能保其遗余,每为之叹息也”——翟耆年《籀史》。收藏得虽然很丰厚,但是却没有子女继承他的这笔遗产,每每想到这样的事情就禁不住叹息。这个《籀史》写在宋高宗的绍兴十二年,这个时候李清照还在世,李清照和赵明诚的一些共同的朋友和亲戚也都在世,所以翟耆年写的这件事情应该是有依据的,特别是翟耆年是在谈到金石字画的收藏的时候顺笔提到了说他没有孩子的事,不是专门说,可见这种语气写出来,证明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在当时是一个大家都很熟悉的普通的事实,不是什么大惊小怪的事情。第二个资料,南宋人洪适撰写了一本书叫《隶释》,《隶释》也是研讨隶属撰写的历史。谈到赵明诚的身后事时,他说了一句话叫“赵君无嗣”,赵明诚没有后代,还不是说没有儿子,没有后代。这本书写于宋孝宗乾道二年,距离李清照去世也就才十四、五年的时间,所以你看这两本书,一个是在李清照在世的时候出现的,另一个是李清照去世后不久出现的,写这两本书的人都是金石之学圈子里边的人,写的又是正经的学术著作,并不是要专门在书里边挖空心思地炒作这样一个话题,不是的,都是顺笔提出来的。所以可见赵明诚和李清照没有孩子,没有后代,这是一个可以认定的事实。
  所以让李清照那么地不放心,欲说还休的多少事里边,起码有一个很重要的、重大的问题,就是她一直为她和赵明诚结婚二十多年没有生育孩子而感到深重地担忧。我们大家要知道古代有一句老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古代社会,一个女人、一个妻子如果没有给丈夫生孩子,没有生个儿子,那这个妻子、女人在丈夫的心目当中,在家族的心目当中,地位就大大地下降,价值也就会大大地打折,而且她在家里头没有地位,这直接牵扯到可能她将无法继承丈夫和家族的遗产。也就是说作为一个不能生育的,或者是不能生男孩儿的一个妻子、一个女人,她将是感情和财产的双重失败。你想对于李清照这样一个感情这么样地丰富,创作上这么有激情的、细腻的女性来讲,没有后代,没有孩子,这个对她的打击以及由此而引发的担忧是非常巨大的
  而且这个事情得说回来,因为赵明诚有很多侍妾,他也一直没孩子,那就是说也许这个责任并不在李清照的身上,可是你想,在古代的时候,只要没有孩子一般都是把这个罪加在女人的头上,这就更加使得她承受了舆论上的压力,你想很多专家、学者都把她没孩子这事都写到他们的学术著作里头,说赵明诚一想到这个事就得叹气,那你说李清照她能好受吗?再加上这个时候如果赵明诚有意无意地冷落她,去亲近别的女性,那你还想让她活吗?多亏她意志坚强
  所以说到这儿,我们就有一个疑问了,这么美满的一对伉俪,这么天作之合的神仙眷侣,难道就要这么冷冷清清地冷战下去?这以后两个人就没有再复合如初的这种可能?最重要的是在经历了这个情感的重大的波折之后,他们还将迎来一个更大的政治的灾难,这灾难是什么呢?就是第五集我们要跟大家讲的《国难当头》,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难当头-A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5 | 显示全部楼层
画外音:

  在上期节目中,康震老师介绍了李清照和她的丈夫赵明诚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之后,在感情上发生了波折,那么,这种波折会不会导致两个人感情的彻底破裂?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没有子嗣的李清照会不会因此而失去赵明诚呢?与此同时,一件意想不到的重大变故,正在悄悄向他们逼近,这又会是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将会如何影响和改变他们的生活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康震副教授精彩解读传奇女词人李清照一段跌宕起伏、背井离乡的艰难岁月,系列节目《李清照》第五集《国难当头》正在播出,敬请关注。

  康震:

  赵明诚和李清照的结合,我们再三讲过,他们是属于志同而且道和,他们爱情的基础是建立在共同的趣味、共同的爱好和彼此信任的基础上.他们之间的感情发生了一些问题,但这些问题不足以使他们的婚姻产生破裂。

  通过一个小的例子,我们就能知道:在莱州担任三年知州之后,宋代的官制有规定,你在一个地方担任地方长官三年期满,就要给你调换另外一个地方。那么赵明诚就到淄州担任知州,淄州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省淄博市附近。赵明诚做淄州的知州,他一方面关心政务,但最主要的精力和目光,就是投放在淄州境内有没有什么比较珍稀的文物、金石、字画,还真给他访着了,在淄州境内有一个村子叫邢家村,这个村子里的人都姓邢,其中有一户人家叫邢有嘉。赵明诚就去拜访他们家,他们家人非常热情,就把他们家家藏的一套字拿出来让他品鉴,是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手书的佛教的经典著作《楞严经》,这个是非常珍贵的,真迹。赵明诚拿到这个以后啊,骑上马狂奔回家.

  为什么狂奔回家呀?有两个原因:第一,白居易是唐代数一数二的大诗人,又是非常有名的佛教信徒,香山居士。同时白居易也是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非常景仰的一位士人。那你现在看到他写了好多小幅的,折在一起成为一套,突然看到他写的、手书的佛经,他狂喜不已,马上拿回家里要细细地看,这是第一,他很着急,打马回家。第二呢,我们都有这种体会,你看到一本好书,看到一部好的电视剧,或者一部电影,或者一首乐曲,你总是希望能够和你最亲近的、最亲密的或者最亲爱的人在一起分享,一起来欣赏。在这个分享的过程当中,你会获得一种很大的快乐,所以他打马回家也是要赶紧回去跟他的夫人李清照一同来欣赏这幅很名贵的手书的真迹,他这个心情很迫切。我们现在在街上买个什么好东西,是不是马上打个的回家跟自己的夫人一同欣赏,估计可能没有这么迫切。

  赵明诚带着这幅真迹回到家跟李清照一同欣赏和品鉴,不知不觉就到了二更天,就是赵明诚后来在这幅手迹的后边写了一个跋所记载的,二更天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晚上十一点半左右,如果说他从邢家出来,然后打马回家,就算到八点,一直看到十一点半,就是这么几幅字,两个人看了三个多小时.越看越喜欢,越看越高兴,而且是一边看着一边饮酒,饮酒饮得渴了,饮酒饮得嘴都干了,就饮茶。泡的是非常名贵的小龙团,福建名茶,这个小龙团是什么呢,是地方献给皇帝的贡品,一两茶0.1两黄金。所以你看它是名字配名人,然后配珍贵的名茶。

  这不是十一点半吗?又点了两根蜡烛,这是他亲自记载的,他们又点了两根蜡烛,算一根蜡烛一个小时点完,又是看了两个小时,这就到了下半夜一点钟,凌晨一点钟了。而且赵明诚写到说两个人一边看一边喝茶,高兴得都快发了狂了。当时的情景我们都能感觉得到,那比看一个什么大片来劲多了。

  所以我们说什么呢,赵明诚也许会在某一个时间,某一段时间里头被那些美貌的、年轻的、会唱歌会跳舞的歌伎、小妾吸引住,但是真正能够了解他内心世界的,能够真正与他分享高品位快乐的,永远只是李清照。不然他就不会这么着急地打马回家,跟她欣赏这幅白居易的手书。所以我们觉得夫妻两个人之间肯定会有矛盾的时候,甚至会有走岔路的时候,但是只要你手里握着对方的爱情的信物,你就肯定能找到你的另一半,肯定就能够破镜重圆。对于李清照和赵明诚来讲,他们爱情的信物是什么呢?就是它们共同所致力的,共同所喜爱终生的文物的收藏、文物的品鉴,这就是他们的爱情信物。

  所以我说这个例子是很典型的。

  画外音:

  李清照和赵明诚之间感情的裂痕慢慢地弥合了,但是他们两个人谁都想不到,此时的北宋王朝正面临着灭顶之灾。公元1127年,位于宋朝北部的金国长驱直入,攻占了北宋都城汴京,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俘获,押往金国为奴,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康王赵构即位,成为宋高宗,从此,南宋时代开始。此时,战乱主要还集中在汴京一带。那么,生活在山东淄州的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会面临怎样的境况?他们花费多年心血收集的文物又会遭遇怎样的命运呢?

  康震

  实际上,虽然当时的战争主要地集中在开封地区,但在山东也已经感受到了战火,总是有一些打败仗的游兵散勇闯到淄州城里边来作乱,赵明诚作为一州之长,平定这些游兵散勇的兵乱,为此还升了一级官职。所以这个战争的气息,战争的气味越来越接近淄州、接近山东。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讲了这样一句话,说什么呢?

  “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金石录后序》

  什么意思呢?听说金国人已经攻破了京师首都,开封已经被人家占了。我在房子周围看一看,心里边茫茫然没有一个依托,为什么呢?她听说首都被占了,被攻破了,她深深地意识到虽然淄州离开封还有相当的距离,但是满屋子堆放的这些文物、金石、字画放到哪里去呢?该怎么来处置呢?所以她说:

  “且恋恋,且怅怅”,

  又感到无比的留恋,同时又深深地感到一种惆怅。

  “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知道这些东西迟早都不再是自己的了,这当然不是说自己身后它不是自己的了,而是说眼前就可能不再属于自己。

  那怎么办呢?总得想点什么办法吧。说起来,事情都撞到一起了,也是巧得很,在宋高宗的建炎三年,公元1127年三月,赵明诚的母亲郭氏在江宁去世,江宁就是现在的南京,做官的人,你的父母去世之后,守丁忧,就是这个官职呢就被免掉了,就到江宁去奔丧。李清照和赵明诚就有一个通盘的考虑,就是母亲在江宁去世了,他们要去奔丧,而当时整个的国家的形势非常地危急,那你就不能说这是一次单纯的奔丧,你得通盘地考虑两个人的去处,包括很多房间里边收藏的文物,到底到哪儿去。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对整个这个过程有详细的记载,她说什么呢?

  “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金石录后序》

  这奔丧是赵明诚要去奔丧,这既是一次奔丧,也是一次大迁移。知道山东这个地方迟早是要落入金人之手,所以首先他要把在淄州的大批的文物,要转移到江宁去。你要把这么大规模的文物通过水路运到江宁,必须要有所取舍,你不可能全都拉过去。那么取舍的原则是什么呢?刚才我念那一段,他们说,体积、面积过大的不能装到车上,不能装到船上,先排除书籍当中过重和过大的刻印本,有一些刻印本很大很大,这个排除;还有很多幅多幅的字画,有的字画它就是一幅,但有的是连轴的,比方关于一个主题的字画,这个太大了,也排除;还有一些是没有落款的、没有标记的古代的器皿,和一些太过笨重和巨大的古代的一些器皿,也排除了;还有一些就是国子监印行的刻本,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国家的出版社印刷的一些书籍,这些书籍比较容易得到,不像那种珍贵的文物,也排除;还有一些比较平常的字画,也排除。这些全都排除完了之后,发现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金石录后序》

  就已经都把这淘汰得不像样子了,还能再装十五车。我们不知道这个车是卡车,是货车,还是火车的车皮,牛车驴车我们都不知道,我们就知道,就即便是用手推的架子车,你拉上十五车你试试看有多少,那个数量是很大,这也算是忍痛割爱,那也没有办法。

  所以我们说奔丧去江宁,其实也是迁移去江宁,主要先是迁移文物,其实也带有逃难的性质,这是第一点。第二是什么呢?李清照并没有随着丈夫赵明诚南下江宁,跟他一起去。她还有更重要的任务,她的任务是什么呢?还有青州,青州还有一大批的文物留藏着。她在《金石录后序》里边写到: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馀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金石录后序》

  在青州还有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可不是十五车了,是十几间大屋子里边藏着这些文物。怎么办呢?她留下来回到青州料理这些文物,把它们整理好,还有其他的一应家务,等到明年开春的时候再用船运到江宁。但是我们要知道这是很危险的,也是很大胆的一个想法,就是说赵明诚一个人,当然还有其他的仆人,押运着这十五车之巨的文物从淄州出发,先到东海,就是现在的连云港,然后再过淮水,再过长江,到达江宁,那路上会不会有遗失,会不会有丢失呢?这让人担心。而李清照如果一个人留在青州,那更加让人担心。那就意味着那十几间屋子里边的文物那就都归你处置,不光是文物,你自己还面临着危险问题。

  画外音:

  在青州老家,李清照与赵明诚拥有十几间房子的各种文物,种类繁多,又多有笨重之物。别说是长途迁运,即使是简单地整理一遍,都要耗费相当大的体力与时间。而此时,又恰逢狼烟四起的战乱年代,身单影只的李清照该如何处理如此繁巨的文物?她又能否平安地与丈夫团聚呢?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5-18 23: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国难当头-B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6:0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