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江清月近人

[汇编] 百家讲坛 易经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正直的人都认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应该一致才对,但是当我们懂得了《易经》中的道理,就会明白,什么叫”难得糊涂”。其实糊涂的是表面,清楚的是内心。《易经》曾经被称为《变经》,因为宇宙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而《易经》所表示的就是变化的规律。

易有三义



[全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41 | 显示全部楼层
“易”有三义,第一个是简易,第二个是变易,第三个是不易。这是一般的说法。既然进入了《易经》的大门,从现在开始,我们看任何事情都要用这样三句话来综合考虑问题: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
    看任何事情,都要用阴阳的观点,以自然为标准,做合理的判断。——《易经》的智慧  
    什么叫简易?我们拿一样东西来说明,就是我们天天要用的筷子,这样大家就容易明白了。你要教你的小孩《易经》,也不妨从筷子开始。两只筷子就是一阴一阳,合起来就是太极。我们用筷子,往往是一根不动一根动,不会两根筷子都动或者都不动。拿起筷子,看准目标,两根筷子一个不动,一个动,两相配合,就马上夹到菜了。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我们天天用筷子,却不知道筷子也蕴含着《易经》的道理。简单明了,方便携带,而且容易操作,这些都是筷子本身的特性。所谓简,就是不要把事情搞得太复杂。
  筷子的妙处是什么?我们用筷子吃东西,夹得起来的时候就夹,夹不起来可以用筷子叉,有的食物实在是夹也夹不动,叉也叉不了,就把盘子整个端过来,往自己的碗里拨一点。这样的三部曲,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哪有那么复杂?
  中国人了解别人,往往都是从细节开始的。我们通过一个人拿筷子、用筷子的姿势,也可以看出他的人品如何。首先,看筷子怎么拿。拿筷子通常会拿固定的地方,不会太上,也不会太下(见图6-1)。拿筷子拿下面的(见图6-2),可能是做妈妈的没有用心教他。拿筷子拿得特别往上的(见图6-3),就表示这个人觉得自己很神气,鄙视别人,可能心里在想,这些算什么东西?就这些东西也能请我吃?图6-1图6-2图6-3

  其次,看什么时候动筷子。有的人在饭桌上,大家还没有拿起筷子,他就站起身去夹别人面前的菜。迟早会轮到你,那么着急干什么呢?我们夹食物,要先夹自己跟前的,不能先夹旁边的或者离我们远的。这样做表示第一我不挑食,第二我尊重大家,第三我的家教还不错,还很守分。一个人的人品会在这些细节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外国人常常讲,中国人用筷子是不卫生的。他们觉得每人单独一副刀叉、一个盘子才比较卫生,而中国人用筷子会传染疾病。其实是他们错了。中国人用筷子夹菜的时候,一般不会挑挑拣拣的,因为一挑拣就难免传染疾病。我们是眼睛看准目标,然后一下就夹上来了,哪里还用挑来挑去,又怎么会传染疾病呢?
  另外,我们再讲一样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东西——毛笔。以前我们用毛笔,只要一支,想画细就可以细,想画粗就可以粗,各种变化一支毛笔就足够了。现在不是,笔拿出来都是一排一排的,选一支,太粗了,再选一支,又太细了,光选笔就要忙死了。毛笔就是简易,结构很简单,但功能却变易无穷。

  《易经》中的“易”字到底是什么意思,自古以来众说纷纭。曾仕强教授所讲的“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来自于《易纬·乾凿度》。我们从中国人特有的筷子和毛笔也可以看出,《易经》的道理看似神秘,但实则简易,那么《易经》中的“变易”和“不易”,又该如何理解呢?

  《易经》这本书,最早的时候不叫《易经》,而叫《变经》,因为它研究的就是变化的道理。但是,后来我们不敢再用《变经》这个名字了,因为它可能会害很多人。一个人如果总想着变的话,他会变到连根本都没有,连父母都不认得的地步,那还了得?而且,有变必有常,因为它们是相对的,变如果是阳,常就是阴,两者是分不开的。
很多人感叹世事无常,然后就开始抱怨,觉得自己好像什么都掌握不住,这么想就错了。要知道,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宇宙再怎么变,它还是宇宙。我们在想到变的时候,一定要想到不变,想到不变的时候,一定要想到变,这才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变与不变两者是合在一起的,是分不开的,没有不变,哪里有变?没有变,哪里又有不变呢?
变只是现象而已,变的背后一定有不变的东西。
    对人生最大的考验就是现在。——《易经》的智慧
    先拿自己来说,你觉得你自己变了没有?大家肯定会想,我还是我,哪里变了呢?实际上现代医学证明,人身体里所有的细胞,每七天就全部变掉了,所以没有不变的,人不变就活不了。
  我们再从时间来看,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过去很明显是不变的。你能改变你的童年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比如你在哪里出生,一辈子就是那个地方,这是不能变的。过去的事情,是谁也没有办法改变的,所以孔子说过去就过去了,不要再计较,后悔没有用,最重要的是未来。但是,未来是不可测的,不是变不变的问题。而现在呢?现在是变还是不变?答案只有一个,有的变,有的不变。很多人觉得变的学问很复杂,其实也没有什么,我们所能掌握的只有现在,但现在是最麻烦的,因为现在可变可不变,有变有不变,亦变亦不变,变也挨骂,不变也挨骂,变也死,不变也死。对人生最大的考验就是现在。
现在,就是过去和未来的交接点。过去的一切已经无法改变,但是未来的一切还都在千变万化之中。所以人们常说世事无常,就是觉得未来非常难以把握。那么,《易经》是否能够帮助我们看清这变幻莫测的未来世界呢?

  很多人都说世事无常。实际上,世事怎么会无常呢?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脉络,有一定的规则,是可以推理的。如果连理都推不通,那人就没法活了。你最起码知道,你今天中午有饭吃,晚上回到家,你的床还在。要不然,你在外面干什么事都不安心。我们之所以能够安心,就是我们知道有些东西是不会变的。小孩子安心什么?就是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不会变。如果小孩一回家,发现连爸爸妈妈都变了,那他就不知所措了。
所以,我们不要相信“一切一切都在变,只有变是不变的”,这种话听起来很好听,但却不堪一击。家是不会变的,否则你不安定,世道是不会变的,否则人们还努力干什么?人事全非,但是江山仍旧在,虽然一直在变,却总是有不变的东西存在。我们现在就是忙于应付这些变,所以搞得自己紧张忙碌,最终却一无所得。一个人看到变的时候,要去掌握后面那个不变的常则,那就是自然规律。
太阳一定从东方升起,这是我们都知道的自然规律,谁都变不了,你再怎么创新都没有用;太阳一定从西方落下,用原子弹都阻止不了。人的力量很伟大,但也有局限性。当我们看到变的时候,不要老在变里面打滚,而要学会去掌握那个不变的东西。现在的人,可怜就可怜在老是在变里面打滚。
    变化后面那个不变的常则,就是自然规律。——《易经》的智慧
    太极(见图6-4)就是万事万物,万事万物都是太极。太极是有阴就有阳,阴是不易的,我们把它叫做常,哲学上叫做本体;阳是变易的,就是非常,哲学上叫现象(见图6-5)。本体永远不会变,现象是瞬息万变的。但是,人们往往只相信自己的眼睛,只相信自己看得见的东西,可是我们所看得见的东西没有一样是不变的,而且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是非常有限的,很多东西我们根本看不见,我们又怎么能否定自己眼睛看不见的东西呢?图 6-4图 6-5

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易经》的智慧
 我们所看到的都是假象,真相是永远看不见的。假象就是那些变来变去的东西,而真相是本体,是实质,它内藏于事物之中。所以太极就是有所变有所不变。有人理解太极是有一部分变,有一部分不变,其实不是这样。太极中变跟不变是同时存在的,你看它变,它好像没有变,你看它没变,好像又在变。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才叫做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一张桌子,桌面看上去是平的,但是你放大来看,就会发现它也是凹凹凸凸的。世界上没有一样东西是平的,直线也是虚拟出来的概念。
  所以从现在开始,看任何事情,都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太极。太极里面是亦阴亦阳,因为阴阳是没有办法切割的。但我们现在脑海里总有切割的观念,好坏、善恶总喜欢分开来看,这就糟糕了。我们要明白,事物是亦好亦坏的,人也是亦善亦恶的——有时候会变善,有时候又会变恶。我们找不到一个纯善的人,因为这样的人活不了;我们也找不到一个纯恶的人,因为别人根本就容不下他。所以说,纯善容不了自己,纯恶别人容不了你。
 《道德经》开宗明义讲了六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它告诉我们,宇宙有两个道,一个叫“常道”,一个叫“非常道”。“常道”是不可说的,凡是你说得出来的,就不是“常道”,只是“非常道”而已。

  《易经》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源头,无论是代表儒家的孔子,还是代表道家的老子,他们的哲学理论都来源于《易经》。了解了《易经》,就会明白儒道相济的道理。老子认为,所有能说出来的道理,都是非常道,那么那个常道,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用今天科学的话来讲,“常道”叫做绝对宇宙。绝对宇宙是圆的,圆代表圆满,是理想状态。但是,在月亮圆的那一刹那,我们就知道,它马上要开始缺了。人求圆满,实际上是跟自己过不去。但是,人又非求圆满不可。所以孔子才说:取法乎上,得乎中。也就是说,人要有理想,不能放弃,要尽最大的努力去做,就是尽人事,听天命。我们如果不懂《易经》,就很难理解孔子的话。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只能享有相对的平等和自由。——《易经》的智慧  
    绝对宇宙就是《易经》里面所讲的不易,它一点变化都没有,永远是那样绝对圆满、绝对自由、绝对平等、绝对光明的状态。但是,那种状态会使我们很难接受。因为绝对平等,就是你我不分。就好比一笔钱放在这里,你会不会去拿?这就看你有没有“分”的观念。如果这钱在谁手里,最后的结果都是一样的,你绝不会去拿;如果你伸手去拿,就证明这个东西是可以分的,你据为己有,别人就要不到了。人会伸手去拿东西,就是因为知道这个东西是可分的。没有人会去抓月亮,因为那是不可能私有的东西。只有在绝对状态下,才有百分之百公有的东西。所以,我们一旦生而为人,落入这个地球,就一定要觉悟:我们只能获得相对的自由、相对的平等,只能享受相对的光明,一定有黑暗面存在。
  柏拉图有他的理想国,陶渊明有他的桃花源,但那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现在,我们推出一个香格里拉的概念,就是人间乐土。香格里拉在哪里?答案其实很残酷,香格里拉在人没有到过的地方。因为人只要一去,这个地方就被糟蹋掉了,就不是香格里拉了。人是什么?破坏香格里拉的就叫人。这是人类的不幸。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是开放一个香格里拉,过一阵子就被毁坏了。现在香格里拉跑到中国来了,但是我们很担心它能保持多久。
  我们现在都想追求绝对的自由,实际上绝对的自由只有在一种情况下才会有,那就是人死后。人死之后才是绝对自由,才能有绝对的平等。人们就是被这些很奇怪的名词,把脑袋箍得死死的,盲目地追求这些根本不可能和不存在的事情,那不是很冤枉吗?
世界上有变就有不变,它们是同时存在的,不可分割的。而且变的当中就含有不变,不变的当中就含有变。这就是《易经》当中变易和不易的意思。
变与不变是同时存在的,变中有不变,不变中有变。
    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易经》的智慧
    有一句话很多人不会相信,甚至听了会很愤怒:人类最高的智慧就是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原则,万变的是现象,我们要用不变的原则,来应对万变的现象。一个人里面一定要有原则,而且要坚持,但是外面要磨成圆的,才有办法去跟别人妥协、协调,最后达到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方案。内圆外圆的人是小人,因为他完全没有理想,没有目标,唯利是图,有洞就钻,这种人是可耻的。内方外方也不好,内圆外圆更不好,外圆内方的人才是可贵的。有句话很重要:能妥协却不能放弃立场,才叫圆通。
  因此我们得到一个结论:站在不变的立场来变,才不会乱变。
中国人有跟没有合在一起,要跟不要合在一起,好跟不好合在一起,善跟恶合在一起,都是不能分的,一分开就完了。我们不要认为这样的人糊涂,不负责任。在中国社会,立场太分明,就得不到群众的支持。我们明明不喜欢的,也都说“好”、“没关系”,然后再想办法慢慢地把它一个个否定掉,而绝不会一开始就全盘否定。这样大家才知道,为什么美国的小孩子一做错事情,爸爸一定要问谁对谁错,然后只骂错的,不骂对的。
我有两个儿子,他们一吵架,我就两个都罚站。我首先教他们两个,对是没有用的,不要以为你对就没事了。等到兄弟两个站了五分钟以后,我就把弟弟叫来,对他说:“今天你没有错,就是哥哥一个人的错,不要以为爸爸糊涂。可是既然你没有错,我为什么罚你站?”弟弟说:“这样比较好。”我说:“你不高兴就说不高兴,不用拍爸爸马屁。”他说:“我真的没有不高兴。”我问为什么,他说:“有一次不晓得为什么,你只罚哥哥站而没有罚我,结果事后我被哥哥打得好惨。”我说:“哥哥打你,你就告诉我好了。”他说:“不告还好,告了打得更惨。”我说:“那我要怎么样呢?”他说:“就像这样好了,不管我有没有错,都罚我站,事后我会安全些。”这其中的道理,很多外国人一辈子都想不通。
  然后,我又把哥哥叫来,问他:“今天是谁的错?”他说:“是我的错。”我又问:“弟弟有没有错?”他说弟弟没有错。我说:“你这不是知道得很清楚吗?”他说:“当然了,是非我总还是知道的。”我们看,中国人是表面没有是非,但心里一清二楚,叫做心中有数。我又问哥哥:“那为什么我还要罚弟弟站?”他说:“你是给我面子。”我说:“我干吗给你面子?”他马上说:“你是要我以后更加爱护弟弟。”我就说:“你知道这些就好了。”这样一来,兄弟两个今后会减少很多的争执和不快。

  很多正直的人都认为,心里想的和嘴上说的应该一致才对,但是当我们懂得了《易经》的道理,就会明白什么叫“难得糊涂”。其实糊涂的是表面,清楚的是内心。但是现代社会发展变化得很快,我们到底要不要变,又该怎么变呢?
到底要怎么变?这是中国人一生一世都要面对的难题。我们提出三个原则,按照这三个原则去做,你就可以应付得非常妥当。
    第一个原则,叫做权不离经。权就是权变的意思,经就是经常的守则、不可以变的规矩。不管怎么变,都不能超越这个规矩,要有原则地应变,不可以没有原则地乱变。一个人如果变来变去,变到没有原则了,别人都会厌恶你;一个人如果死守原则,不知道变通,那谁都怕你。这样我们才知道,中国人讲外圆内方是非常有道理的,再怎么变,规矩不能变掉。我们用现代话来讲,每一个人都可以变通,但是不能变得太离谱,这样就叫权不离经。每一种改变,都应该看它合理不合理。合理是检验的标准,你变得合理,我们就同意,你变得不合理,我们就摇头。
    第二个原则,叫做权不损人。所有的权变不可以损害别人,损人不利己的事不叫变通。使既得利益者受到很大的伤害,是不公平的,遭受到抗拒,也是合理的。任何人都不能凭借自己手中有权,爱怎么变就怎么变,这种心态是大家都无法接受的。
    我们来看一个实实在在的案例。一家公司有位朱小姐,她在甲单位,希望调到同一个公司的乙单位去。人事部门首先征求朱小姐直属上司的意见,上司说:“没有问题,我尊重她的选择,我们都是同一家公司,没有关系。”人事部门又去征求乙单位经理的意见,乙单位的经理也说:“没有问题,我们欢迎。”然后,总经理一批准,调令一公布,就生效了。
这本来是很简单的事情。可是调令公布以后,乙单位的经理却跟人事部门说不能接收朱小姐。人事部门的干部说:“你不能这样啊,我事先征求了你的同意才签准的,现在命令发布了,你怎么能说不同意呢?”但是,乙单位的经理偏偏说:“你不要问我理由,我不同意就是不同意,如果朱小姐真的要来,那我就只好辞职了。”可是乙单位的这个经理是个很好的经理,把他逼走对公司会是不小的损失。
  大家来看,这件事谁不对?我不觉得有谁不对。只是这里面一定有个系统,叫程咬金系统,就是半路上出现的问题。外国人做事,很少会碰到程咬金系统,但中国到处都是程咬金系统,总是无端端杀出一个人来。我就对人事部门的干部说:“我们想事情要这样子想:这位乙单位的经理是个太极,有阴有阳,他平常讲不讲信用?答应的事情会不会反悔?”人事部门的干部说:“他平常很讲信用,答应的事从来不反悔。”我说:“那就好了,那这次肯定是例外,这其中一定有他说不出来的苦衷。根据我的判断很可能是这个经理的太太不同意,而不是他本人不同意。”人事部门的干部就去问这位经理是不是他太太不同意。这个经理大吃一惊,说:“你怎么知道?”大家看,我一猜就对了。有人说读《易经》会算,其实不是会算,是会推理而已。
人事部门的干部就问这个经理,说你太太为什么不让朱小姐来?这个经理说,我太太不是对朱小姐有意见,她根本不认识朱小姐,而是三年前我升任经理的时候,我太太就跟我讲,不许没结婚的女同事调到我的单位来。三年过去了,我都忘得一干二净了,没想到她还记得。
  人事部门的干部给我打电话,说问题果然是出在他太太身上,问我应该怎么办。我说那很简单,然后给他分析有几条路可走:第一,请总经理收回成命,但是这样肯定不行,总经理朝令夕改,在整个公司的公信力就没有了。第二,勉强乙单位的经理接收朱小姐,但那会逼走一个好人才,也不行。既然两条路都走不通,唯一的办法就是,你带一篮水果去见那个经理的太太,说事先不知道有这个规矩,如果知道,一定不会让朱小姐调来的。但是现在,总经理的命令已经下发了,马上收回不行,所以总经理特地叫我来拜托你帮他一个忙,让这个调令维持两个月,两个月以后我们再把朱小姐调走。总经理要我拜托你,这两个月好好看管你先生,不要让他出事。
人事干部照我说的去做,结果经理太太说:“这个可以商量。”你给别人一定的弹性,让人家有回环的余地,才好商量。
两个月以后,人事部门的干部再去问经理太太,要不要把朱小姐调走,经理太太说:“不用,这两个月也没有怎么样,就让朱小姐留下来好了。”如此为难的一件事,就这样轻松地化解了。这个不是解决,而是“化解”。《易经》是讲“化”的,中国人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后什么事也没有了。

   《易经》曾经被称为《变经》,因为宇宙的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易经》所表示的就是变化的规律。而变化有三个原则,第一个是权不离经,第二个是权不损人,那么第三个原则是什么?而这些变化的原则和道理,对于我们现代人又有什么实际意义呢?

    第三个原则,叫做权不多用。常常变,就表示原来的很不成熟,就说明你的规矩有问题,要不然为什么会常常变呢?比如穿衣服,一个人摸索一阵子以后,知道自己穿哪种衣服最合适,就穿那种衣服好了,如果一会儿穿成这样,一会儿又穿成那样,就表示他根本穿哪种都不合适。我们今天最大的毛病,就是喜欢求新求变。要记住,变有百分之八十是错误的,天下事不如意者十常八九。我们好不容易找到一个规矩,不要乱变,但今天我们大多都是乱变。设计个水龙头,你就顺着拧开就好了,但是他们偏不,一会儿用压的,一会儿又用提的,各式各样,千奇百怪。结果,去住旅馆就会发现,水龙头拧也不出水,压也不出水,提也不出水,你一生气,踢一脚,水反倒喷出来了,弄得你浑身都是,这算什么设计呢?
  中国人设计房子,都是先设计里面,把每一个房间都设计得方方正正的,然后再设计外面。风水是非常科学的东西,跟迷信没有关系。同样一个东西,不懂的人就是迷信,懂的人就是讲道理,是依据科学的道理。
有例行一定有例外,这一点我们承认。但是例外比例行还多,就不对了。例外比较少,例行比较多,经常是这样办,偶尔会那样办,这样才合理。
  喜欢讲求新求变还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会使人们觉得,新的就是好的,旧的就是坏的,这是个最可怕的观念。为什么新的就是好的?实际上,新的常常不如旧的。你看我们现在很怀念以前的东西,就是以前的东西简单明了。我们要说清楚,求新求变本身没有错,是人搞错了,认为新的一定比旧的好,这是错误的。你认为旧的再好也要换掉,那就叫喜新厌旧。一个人如果喜新厌旧,那这个人就没有指望了,迟早连自己的太太也要换掉。
  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道德经》)一个人不知道常规,就开始乱变,最后结果只有一个字——凶。人一味乱变,变到最后,自己连立锥之地都没有了,这是多可怕的事情。一个人,对父母孝可以变吗?对朋友信可以变吗?这是不能变的,如果变了,亲人朋友之间的信任感就没有了,就产生了疏离感。人与人之间本来没有疏离感,就是人这样一点一点造成的。
     所以,我们一定要记住这三个原则:
   第一,权不离经。所有的变不能离开规矩。
   第二,权不损人。所有的变都不可以损害别人的权益。
第三,权不多用。偶尔用,大家没有意见,常常用,就表示你的规矩要改。一个人,如果变到连根本都变掉了,那是最可怕的。
谈到这里,我想大家心里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易经》到底能不能占卜。这是个不能避免的问题,因为《易经》本来就是一本可以占卜的书,我们要面对这个问题,躲来躲去不是办法。所以我们下面就要谈一谈:为什么孔子说“不占”?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4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云:不学《诗经》不会说话,不学《易经》不会卜卦。自古以来,《易经》就被定位成一部占卜的书,因为人们对卜卦的盲目相信,《易经》不仅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恶名。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了许多关于占卜的故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遇到事情总喜欢卜一卦。《易经》中有64卦,每一卦都有相应的爻辞,这些爻辞所讲的,都是治国育民的道理。

 
善易不卜




[全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易经》有象、数、理、占四大功能,这是谁都不会否认的。
     第一个功能是象。我们中国人很喜欢看象,是有道理的,因为天文、地理都是象,天文是天的象,地理是地的象,看天文、看地理都是看象。天有天文,地有地理,同样,人有人相,这个相是假不了的。因为人的相是由心来决定的,心决定相的转换,叫做相随心转。心转了,人的相就跟着心变了,所以人的相貌是时时刻刻在变的。不要以为自己的舌头伸出来就一定很直很正,你可以拿镜子对着自己,伸出舌头看看,能够伸得很直就不错了。很多人一伸出来,不是歪左边就是歪右边,这种舌头伸出来就歪的人,心已经不正了,他已经变了,要靠自己来调正,不可能靠医生。你要正正心,调一调。正心很重要,心一正,五官就都正了。由这些你就明白,看相不是迷信;不会看相的人乱讲,或者会看一点点的人,用它来骗财骗色,那才叫迷信。这个观念大家要搞清楚。
    第二个功能是数。《易经》的数,不是数学。数学是死的,《易经》的数是活的。如果说一切有定数,大多数人听了会很反感,会说这是宿命论,其实错了。定数是指最后的结果。比如,考试最后只得60分,那这个60就是定数,老师给的成绩定了就是定数,谁也不能改。所以定数是结果,而不是过程。过程怎么会定呢?任何过程都是变化的。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加加减减,总成绩及格了,这是最后的定数,不及格也是最后的定数。所以说,定数是讲最后,不是讲过程。
    第三个功能是理。《易经》的理是推理,其实它跟科学最接近。一个人按照道理去推,他就可以未卜先知,不需要占卜就知道结果是什么样。因为那个“理”是固定的,所以照着理去做事的结果也应该是固定的,这没什么神奇,而是理所当然,势所必然。形势到这里,结果就一定是这样的;顺着道理去走,最后就是这样子。这是很容易的事情,并不难。
 第四个功能是占卜。《易经》里面有很多吉、凶,那就是占卜的用语,你可能占出来是“吉”,也可能占出来是“凶”。所以很多人就认为《易经》主张命定论,其实他们都错了。《易经》不主张命定论,它里面最常用的字是“如”。“如”是假如、如果的意思:如果这样,你会怎么样;如果那样,你会怎么样。《易经》的吉凶是有条件,是可以变动的。会占卜的人不会铁口直断,凡是铁口直断的都是不太会占卜的人,可是我们现在就喜欢那种铁口直断的人。因为占卜时搞得神神秘秘的,然后铁口直断地说结果就是这样,就可以收钱了。但是你按照《易经》的道理讲,如果这样做结果会是吉,如果那样做结果会是凶,大家就认为你不过是讲道理而已,谁还肯交钱呢?这就是一般人错误的观念。

  古人云:不学《诗经》不会说话,不学《易经》不会卜卦。自古以来,《易经》就被定位成一部占卜的书,因为人们对占卜的盲目相信,《易经》不仅被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也背上了封建迷信的恶名。那么《易经》为什么会成为一部占卜的书呢?

  我们把历史翻开来看,在夏、商、周的时代,民智未开,《易经》被用来占卜,这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当时的占卜是有条件的。
    第一,只能占国家的大事。占卜国家要不要战争,今年会不会风调雨顺,会不会国泰民安,会有什么变故,这个可以。但不能占你的这个股票会不会赚钱,不可以占自己的私利。
    第二,没办法决定的时候可以卜。古代的时候,当大臣们深思熟虑,想尽一切办法,最后还是不能下决定的时候,可以占卜。如果有明确的意向和决定的方向,是不可以占卜的。
    第三,占卜完以后不一定要听。如果占卜完了,就完全百分百地听信占卜的结果,那就是命定论。
  姜太公是辅助周朝建国的军师,当时武王想要伐纣,犹豫不决,就去占卜,结果卜了一个不好的卦。姜太公劝说武王不可以相信那个卦,因为整个情势对西周是有利的,不能因为占卜的结果而丧失良好的机会。最后周武王出兵,果然把商纣灭掉,建立了周朝。姜太公的时代离现在已经有三千年之久了,他当时就说,占卜是用蓍草,是用龟壳,人不靠自己的脑筋去想,而去相信这些龟壳和蓍草,那不是很奇怪吗?姜太公当时就明白这个道理。
  当秦朝几乎把所有书都烧掉的时候,我们很庆幸《易经》这本书没有被烧掉。为什么?因为有人告诉秦始皇,说《易经》这本书不值得烧,因为它是占卜的书,让老百姓用一用也无妨,何必烧它呢?秦始皇就说,既然是没有用的书,那就不要烧了。正是因为《易经》逃过了秦火这一大劫,所以更多人就认为《易经》真神,能算到自己可以躲过秦火这一劫。这是后人演绎的说法,在民间流传得很广,但是我们劝各位不要相信这些。
  汉代以后,《易经》就分成两派。一派是讲易理,就是把《易经》哲学化,把《易经》看成是一种哲学,我们可以把它称为自然哲学,因为它取法的对象就是自然,是从自然里面归纳出的道理。另一派是讲相术,就是专门来算卦或者占卜的。

  在中国历史上,记载了许多关于占卜的故事,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遇到事情总喜欢卜一卦,可是卜的卦有时候灵,有时候就不灵。既然卜卦的结果并不一定正确,人们为什么还要卜卦?卜卦的真正目的又是什么呢?

  占卜的目的是什么?一般人都会说,占卜就是要知道结果,这就全错了。
  一个人做事情,不能问结果怎样才去做。一个男人要娶一个太太,可不可以先想一想娶到她就可以得到女方三千万家产?不可以,决不能动这个脑筋!可不可以考虑娶她是因为将来她会帮你成功?也不可以。这些动机都是不对的。
  一个人不能为了结果才去做事情,因为一问结果,做事的动机就不纯正了。一个人应该做的事情,就算不能赚到钱,也要去做,这样才对。如果只是有利可图才去做,那就已经是小人了。从这点来分析,我们就知道现在社会中的很多观念,其实是不合乎《易经》的道理的,也就是不合乎自然的道理。
  一棵树,它能长就长,从来没有想到长大以后会怎么样。如果树想到长大以后会怎么样,那它就宁可不长了,因为长大后一定会被砍掉。任何人只要想到结果,就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因为人生的结果是一模一样,非常平等的,就是一口棺材而已。我们一出生,就有一个共同目标——一步一步走向死亡。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死亡的历程,有例外吗?好像没有。如果你想得很长远,想到最后都是死,那就什么都不要做了。这样是死,那样也是死,那干脆现在就死了算了,这种观念显然是不对的。
    不管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过分相信就是迷信。——《易经》的智慧  
    我们中国人不以成败论英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公。关公没有成功,但是我们却拜他。我们中国人崇拜什么样的人?崇拜做有价值事情的人。关公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忠义的楷模,我们拜关公是拜他的忠义,不是拜他的丰功伟绩。所以,会拜关公的人是用自己的忠义跟关公的忠义互动。我们只不过是借由拜关公,激发出自己的忠义,让自己向忠义的方向去努力。
  我们尊重每一个人的选择。但是,不管你信什么,信到差不多就好了,再信下去就是迷信了。迷信是程度问题,而不是说哪个东西是迷信。天底下哪有迷信这种东西?人信得超过了应有的度就是迷信,信到差不多就不叫迷信。
《易经》把宇宙所有的事情划分成六十四种代表情境,就是六十四卦。当你卜到某一个卦时,你就知道自己现正处在什么样的情境中,再去查那个卦,它会告诉你,在这种情境下你要注意哪些,然后你就照那样去做,知所警惕,当然可以趋利避害。所以《易经》是用来查的,而不是拿来预知结果的。用占卜来学习每一个卦,是正常的。用占卜来给自己做人做事多一种参考,也是合理的。占卜以后就绝对听它的,这种态度不对。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一个可能的结果做参考,这样理解和应用《易经》,才是懂得占卜的人。

《易经》中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相应的爻辞,学者们认为,这些爻辞所讲的都是治国育民的道理,而用《易经》来算命的人则说,这些爻辞就是你未来的命运,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些爻辞呢?
    《易经》里面多次提到一句话:“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大部分人都解释错了,认为是有来自上天的保佑,所以做什么事情都很吉祥,都不会不利。
    占卜的目的不是告诉你结果,而是给你多一种参考。——《易经》的智慧  
    说实在话,老天不会保佑任何人。老天就是自然,自然怎么会保佑任何人呢?它如果保佑了这边,就保佑不了那边。自然就是这边该下雨就下雨,那边该干旱就干旱,它跟仁不仁完全没有关系。老天如果保佑任何人,那就是偏心,就是不公平。老天是该下雨就下雨,该出太阳就出太阳,该刮风就刮风,不管你有什么反应。
  不要认为老天爷会保佑你,绝对没有这种事情。那个“自”不是“来自”的意思,而是指“自己”。这句话是说“你自己努力,老天就会帮助你”,要把人跟天联系起来。我想这也是孔子最大的贡献,就是把人跟天联系在一起,叫做天人合一。老天只帮助应该帮助的人,不会帮助不应该帮助的人,这叫自然规律。老天绝不会因为你多拜就保佑你,那样跟贿赂有什么两样?如果连老天都可以送送礼就被打动,可以多拜几次就保佑你,那老天算什么呢?贪官污吏而已!所以,老天是不会做这种事情的。老天会说,你好好做,我就按照自然的道理帮助你;你不好好做,我也会按照自然的道理收拾你,我怎么会有私心呢?
  天底下只有一个道理,就叫自然律。人顺着自然的道理去走,就能吉无不利;不按照自然的道理去走,迟早有凶有祸,这是必然的。所以说,很多书上把“自天佑之”解释为“来自上天的保佑”是不对的。上天凭什么保佑你?老天又没有手没有脚,也没有嘴巴。自然是各种现象的一种循环往复,一种变化,并没有神在里面。你自己争气,自己走正道,自己守规矩,自己遵照自然的道理,老天会在旁边帮助你。这不是老天对你好,而是顺着自然律在走。就像你搭上这班火车,自然会到达成都,你搭上那班火车,自然会到达西安一样,是同样的道理。
    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易经》的智慧
    《易经》的主张非常清楚:每一个人都应该为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起全部的责任。以前的大家庭,生很多小孩,按照现在家长对孩子的态度,怎么照顾得过来呢?其实养一个小孩很困难,但是养五六个小孩反而很容易。因为一个小孩一生病,好像天大的事情一样,但是如果养了五六个小孩,很奇怪,心情就不一样了,好像死一两个无所谓。所以,过去的小孩有什么病痛,大人就会想,小孩病痛是正常的,休息几天就好了。现在不是那样了,现在如果小孩一生病,全家人都紧张得要命,这也是不对的心态。人一定要经过不同的历练,什么病都得过,也就不会怕了,百病成良医了。最怕的就是那种从来没有生过病的人,那是最要命的,因为一病就起不来了。所以,很多观念要靠自己去调整。
人不管做什么事,自己都要慎重,如果不慎重,自己就要承担相应的后果。你走这条路,结果一定是这样;你走那条路,结果一定是那样。这是必然的,是自然律,自古以来都没有例外。摆在你面前的永远有两条路,都是你自己去选,如果你要走这条路,就往这边走,如果你要走那条路,就往那边走。不管如何选择,走完这段路,接下来还是会有两种选择,周而复始,永不例外。

  孔子在读完《易经》之后,肃然起敬,大加赞赏,并为《易经》作了《十翼》,后来被称为《易传》,对后世影响深远,几乎可以和《易经》并举。研究易学的学者们认为,《易传》是研究和学习《易经》的必读之物。那么孔子对占卜是什么态度呢?

我们以为《论语》最能代表孔子的学问,其实错了,孔子最大的学问是在《易经》上。
孔子很晚才读《易经》,他读了《易经》,就好像得到宝贝一样,全心全意地把它整理出来,这是孔子对中华文化的重大贡献。孔子将《易经》发展成为非常严肃的哲学,而不是相术。但是,孔子排不排斥占卜?他不排斥。我们来分析一下,以孔子的个性,他说“不占”(“不占而已矣”——《论语·子路》),就表示他会占,而且常常占。如果一个人不会占卜,又从来没有占过,怎么会有资格去否定占卜呢?
    要用理智来指导你的感情,而不要让情绪来左右你的理智。——《易经》的智慧  
    孔子体悟到占卜是有道理的,但是不能完全相信,因为有时候准,有时候不准。今天我们用数学的概念来看,就很容易理解,就叫做概率。可能有30%的概率,也可能有70%的概率。所以如果想占卜,必须先经过深思熟虑,大概有一个答案以后,才可以根据这个答案去卜,卜出来的结果会引导你去想这些问题。多一个卦,就让你多一个思考的方向。所以,多看几个卦以后,你就会比较周到地去考虑问题,这才是占卜的目的。荀子讲“善《易》者不卜” ,是说真正懂得《易经》的人会占卜,但是却没必要去卜。一个人要常常提醒自己用理智去指导感情,而不要让情绪来左右理智。人都有情绪,但是不能情绪化,一旦情绪化,最后倒霉的只有自己。只要大多数的行为都是用理智来指导感情,这个人就很了不起,犯错的几率就很小。
《易经》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是有条件的。要达到一个目的,会有几条路可走,但每条路都是有条件的,并不是说你选定的这条路就一定好走,天下绝没有这回事。因为从《易经》的观念来看,任何一条路都有顺有逆——顺里面有顺有逆,逆里面也有顺有逆。用阴阳的观念来看,太极里面有阴阳,阳里面又有阴阳,阴里面也有阴阳,阴阳同时存在,时时刻刻会变化。
  我们讲一个现实问题。今天的气象台设备那么精良,人员那么专精,但最后经常测错:预测说会热,结果很冷;预测说会冷,结果很热。可见连气象台都会测不准。我们不要想歪了,认为是气象台的工作人员不用心,或者是气象台的仪器不精密,不是这样的。近代物理学有一个很重要的定律,叫测不准定律。因为测了以后情况还会变。今天测的是16度,明天一下变8度了,一夜之间状况整个变了,这能怪谁呢?因为测完以后,自然状况又发生了变化。我倒希望各位想想,既然测不准,还要不要测?我的答案是,测不准才要测,测得准就不要测了,躺在那里等着就好了!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人们卜卦的目的都是为了预知未来,如果这种预测是不准的,那么预测还有什么用呢?如果预测是没有用的,又为什么说学习《易经》可以使人趋吉避凶呢?
    占卜是有条件的。
  第一,资讯不足,数据不全,才可以占卜。我在美国时,美国的朋友问我,既然你会占卜,那你预测一下明天是下雨还是出太阳?我说,这个你打电话问气象台就好了,问我干什么?凡是可以问科学仪器的,就问科学仪器好了,干吗还要占卜呢?当资讯不足,数据不足的时候,你要不要做决策?当然还是要做决策的,如果不做决策,后面的路怎么走?比如你要出门,就会考虑走哪条路可能不会塞车,可是就算你对这些路很熟悉,也往往会搞错。你算准了那条路不会塞车,走上去结果塞死了,这是什么道理呢?就是因为当很多人都认为那条路不会塞车的时候,全都挤到那里去了,结果就挤死了。所以,大家都去预测,往往就不准了,这是很清楚的道理。再比如,股票市场里面,有人告诉你某一支股票今天会涨停,这有没有效?答案非常简单:你相信它,它就有效;你不相信它,它就没有效。这又是什么道理呢?因为所有人都相信,都去买那支股票,那它一定会涨停。这不是他测得准,而是因为你们买,才把它买到涨停的。如果他说这支股票会涨停,没有人相信,没有人买,那它当然涨不起来。
  孔子不反对占卜,因为它只是个工具,不是可以绝对相信的东西。你可以把占卜当做参考,但你不能把它当做一个非这样不可的决定。我们占卜之后,不要放弃自己的努力,还是要去寻找破解的路。该做的事情,遇到再大的困难都要想办法去化解,这才是正确的占卜观念。
  第二,犹豫不定,想来想去拿不定主意时,可以占卜。即使没有资讯,也没有数据,但是你有很明确的主见,那也不要占卜。你为什么会有这么明确的主见?因为你有第六感。
  我们往往很相信五官的感觉,却忽视自己的第六感。实际上,五官经常在骗我们:你亲眼看到的,有时候会看错;你自己摸到的,有时候会摸错;你亲耳听到的,也会有听错的时候。老实讲,一句话经过十个人传,恐怕已经不是原来的话了。五官是最会骗人的,但是我们最相信五官。有一种我们不重视,但是不会骗人的感觉,叫第六感。女性的第六感比男性还灵光,所以你不要看女性很少参与外面的事,有时候她讲的话很对,就是因为她的第六感灵敏。占卜的过程就是在引发你的第六感,然后去选择一个对应的卦,代表你目前的处境。所以你把第六感引发出来了,你就有主见了,有了主见,反而不必占卜。
  第三,每次占卜只问一件事。每事一卜,不能一次卜好几件事情,那样是得不到答案的。你不能问老天说:“我以后会怎么样?”老天只能说:“以后就是死,还能怎么样?”问这么笼统的问题,你让老天怎么回答呢?占卜必须问得很明确、很具体:我这件事情会怎么样?这样才会把你的第六感引发出来,才会得到一个可能的结果做参考。前面这句话我加了一个“可能”,因为《易经》都是讲“可能”的。
    第四,占卜要诚心诚意。诚心诚意不是迷信,一个人只有诚心诚意,才可以引发自己的第六感,否则引发不出来。其实第六感都在自己的脑海里面,当你静下心来,不受外面的干扰时,第六感就出来了。平常太忙的人是没有第六感的,忙到自己没有第六感,那是自作自受。

   如此说来,卜卦其实就是一个充分引发自己潜能的过程,同时可以寻找更多的资讯,作为自己判断事物,做出决定的参考。但是为什么孔子在认真研读《易经》之后,却说“不占而已矣”呢?

    孔子说“不占而已矣”,他有三个原则。
    第一个,如果相信占卜,就违背了伦理的立场。因为人应该凭良心,不应该问了结果再做事。遇事必占卜,就是相信结果而违背良心。本来应该做的事,一占卜结果不好,就不做了,这样的人还有良心吗?完全相信占卜,就会跟自己的伦理立场相违背,这是孔子说这句话的第一个主张。
    第二个,人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你一占卜就是在问收获:这件事能赚钱我就做,不能赚钱我就不做。这基本上是不对的。比如商业是要服务顾客的,你口口声声为顾客服务,不赚钱就不做了,那叫服务吗?我们的公共汽车有很多线路,有些路线是赚钱的,有些路线是亏本的,那铁定亏本的线路就不运营了吗?不可以。应该用赚钱的线路去补贴亏本的线路,这才叫做为商之道。
  第三个,我们做人做事的动机要很纯正。一件事,还没有做,就先想到占卜。你的动机就不纯正了。
  从现在开始,归根结底一句话:只问应该不应该,少问结果会怎样。应该做的事,纵然有万难,也要想办法去排除,纵然最后会很凄惨,也要坚持去做,因为那是你的责任!以前的文天祥、史可法,他们都可以逃掉的——快马一上就逃了,很容易的事。可他们为什么不逃呢?因为他们都认为不应该逃,所以选择了壮烈牺牲。做任何事情,动机比结果重要,过程也比结果重要,可我们现在完全陷在结果论里面,这是每一个人都要好好反思的事情。
    动机比结果重要,过程也比结果重要。——《易经》的智慧
    春秋时期以前,我们中国人是很迷信的。春秋时期以后,大家慢慢走向理性,这是孔子的功劳。《论语》里面有一句话,叫“子不语怪力乱神”,就是这个意思。“不信苍生信鬼神”,如果大家都不信苍生,而去信鬼神的话,我们人类会怎样?我们要重视活着的人,不要完全被那种看不见的鬼神所牵引。
  我们说一下孔子对鬼神的看法。儒家所重视的,是人跟鬼神有没有感应,这个比较重要。鬼神到底存不存在?鬼神穿什么衣服?鬼神会怎样?这些都不用管。我们拜祖先,好像祖先就在面前,就是跟祖先有感应。至于他会怎么样,你不要管,因为那是死无对证的事情。所以我们做人要理性一些,不要全盘否定,也不要全盘肯定,因为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孔子的态度是“敬鬼神而远之”(《论语·雍也》)。尊敬鬼神,但是跟鬼神保持一定的距离。你不可以天天去拜祖先,那样他也会很烦:我都死这么久了,你还天天找我,烦不烦啊?但是,一年总要有几次,特别是清明节,要去祭祀祭祀。实际上,中国人为死人做的事情,都是做给活人看的。清明节扫墓全家大小都去,你用不着直接说,你的行动就是在告诉子女:将来我埋在这里,你们也要都来,不能不来啊!这样的话,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我们就不会忘记自己的祖先了,更重要的,不会忘记祖先做人做事的可贵精神。仅此而已,没有别的,别的都是假的。
        那么,孔子画不画卦?我先说答案,孔子是画卦的,不然他学《易经》干什么?所以我们下一讲要来谈一谈:卦有何用?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卦有何用
    什么叫做“卦”?“卦”就是悬挂起来的意思,就像我们去照个相,然后用相框装起挂在墙壁上,卦的意思就和这个过程是一样的。
  为什么要挂?因为人的眼睛是往外长的,我们看别人很容易,看自己却永远看不清楚。别人脸上有灰,我们可以马上看出来,自己脸上却看不到。所以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因此我们就把自己的像挂起来,好好看一看,就像跳出事外看别人一样,对自己会有一个更清楚和清醒的认识。
  宇宙万象永远是联系在一起的,每个个体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就像摄影时,我们一定是站在某个位置,选取某个角度,从一大片景色中拍摄出一张照片。换句话说,同样的景色,每个人取景的方向不一样,所拍到的照片就会有很大不同,这样就不难理解,每个人的卦也会有所不同。
  卦,有两个关键字,第一个是“爻”(yáo),卦当中的每一个符号都叫一个爻。整部《易经》就是两种不同的符号,阴的(--)叫阴爻,阳的(—)就叫阳爻。乾卦(见图8-1)所有的爻都是阳爻,坤卦(见图8-2)所有的爻都是阴爻。图8-1 图8-2 
 
    卦的第二个关键字是“六”,即每个卦都由六个爻组成。这就告诉我们要把一件事情分成六个阶段,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去调整。各位想想看,当你碰到一件事情的时候,你要做分析,但如果把它分析成一百个阶段或步骤,结果一定会乱掉;如果只分析成三个阶段或步骤,也太简单了。把它划分成六个阶段,然后考虑每个阶段怎么样去调整,基本就差不多了,就会走得很顺了。
  六十四卦(见图8-3)中,六爻都是阳的,只有乾卦这一卦;六爻都是阴的,也只有坤卦这一卦。其他还有六十二卦,都是有阴有阳,有阳有阴。这就告诉我们:世界上纯阴的不多,纯阳的也不多,杂七杂八的最多。所以真正的好人很少,真正的坏人也很少,坏中有好、好中有坏的人最多。图8-3

  前面说过,阴阳是合一的,阴阳分开,就没有办法生生不息。要想生生不息,就需要交易,所以交易就成为《易经》里面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生生不息是交易的成果,只要停止交易,这个生意就做不成了。我们今天社会上所用的词,大概跟《易经》都有关系,我们日常也都是在讲《易经》的话,因为《易经》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血液里面,变成我们的文化基因,没有办法改变,也不需要改变。
  《易经》中共有六十四卦,这是什么意思?就是我们把宇宙所有的事情进行归纳概括,最后演变成了六十四种代表情境。我们之所以把《易经》当做人生的宝典,就是碰到什么事情的时候,可以从《易经》中寻求对应的情境,一查我们就明白了:在这个处境里面,要把握这几个基本原则,要这么去应对。这样我们就可以趋吉避凶了。
    把《易经》当做人生的宝典,学习应对不同的处境,可以趋吉避凶。——《易经》的智慧
    当然,只说《易经》是让人趋吉避凶的,这样的层次也不够高。实际上《易经》读到最后,是没有什么吉凶的概念的。读《易经》要一层一层去领悟,不可能一下子就把《易经》参透。

  《易经》中的六十四卦,代表了宇宙人生中的六十四种情境。大自然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有着一定的规律,人类社会千变万化,也有着一定的规律,而历史经常会惊人地相似。我们的人生,也是有一定规律的,而《易经》就是一部了解宇宙人生的宝典。但是代表着各种情境的卦象,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又如何才能看懂卦象的意思呢?

  这里有一个六十四卦的排列组合表(见图8-4)。上卦一共就八种,下卦也不过是八种,上下一组合,一个卦就出来了。所以这个表很明了,一共有六十四个卦,一点不难。我们的老祖宗排来排去,发现只有这六十四种不同的组合方式,一个不多,一个不少,这也就是现代数学所讲的排列组合。图8-4

  《易经》六十四卦并不难,难是难在每一个爻都有它的代号。
  每一卦最底下那个爻叫初爻,往上依次是二爻、三爻、四爻、五爻,最后一爻叫末爻(见图8-5)。初跟末代表时间,《易经》最重视的就是时间。任何事情,时间一变,整个情况就变了,所以中国人都讲“随时”,就是随时要改变。
  初、二、三、四、五、末,说的是六爻的时间顺序。还有一个说法,下、二、三、四、五、上(见图8-6),是表述六爻的位置。位比空间还厉害,位包括你的身份,包括你的地位,包括不同的场合,也包括环境的变化。图8-5图8-6  

    除了时间和位置,爻的阴阳怎么表述呢?很简单,凡是阴的都叫六,凡是阳的都叫九(见图8-7)。男人为什么怕九?因为阳到极点就叫九,九就是阳极。《易经》有个概念叫物极必反,无论什么人走到“极”了,往后一定是反的。所以你不能说替爸爸过五十九岁生日,那样对他是很不利的。五十九了,赶快做六十大寿,把九避掉。这一点我们从物理学上很容易理解:一个物体一旦到抛物线的顶点,它一定往下走,没有例外。图8-7

  由此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易经》中的卦分三路,一路是讲时,一路是讲位,第三路讲性质:阳的用九,阴的用六。可是这三样如果用三个字来表示很麻烦,所以我们的祖先把它简化成两个。去掉哪一个呢?“初”留下来,“下”不要了;“末”不要了,“上”留下来。这样你就看懂《易经》了,翻开《易经》,初九,就是第一爻是阳的(见图8-8),六二,就是第二爻是阴的(见图8-9)。我们看到数字就能把相应的图像画出来,看到图像就能把代表数字想出来。这跟今天的数字时代没有什么不同。 图8-8图8-9 

    可是为什么用“初”不用“下”,用“上”不用“末”呢?原因很简单,事情刚开始的时候,“时”比“位”重要。一个人出生的时间很重要,产房的护士大多会说几月几日几时几分几秒生了一个什么性别的孩子。但是一个人死的时候,死亡时间不重要,死了什么人比较重要,死者的身份和地位比较重要。所以一件事情到最后,结束的位比较重要,时不重要,刚开始的时候,时很重要,位却不太重要。
  一家商店要开张,会去看吉日,可一家商店要倒闭了,还会去看吉日吗?如果有人说要找个好日子关张,那不成笑话了吗?商店开张,要选个好日子;商店倒闭了,看看还剩下多少财产,也就是经营到最后的结果比较重要。可见一直到今天,我们都不知不觉地照着《易经》在做,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所以,开始的第一爻,我们用表述“时”的“初”,而不用表述“位”的“下”,到最后一爻,用表述“位”的“上”,而不用表述“时”的“末”,当中就用六、九代表阴、阳。由此可以看出来,两个数字,我们代表三样东西:一个是时,一个是位,一个是性质。

   《易经》中的爻只有两种,就是阳爻和阴爻,因为宇宙万物万象的变化,都是阴阳互动的结果。而六十四卦中的每一个卦,都是由六个爻组成的,除了乾卦都是阳爻,坤卦都是阴爻之外,其他的六十二个卦都是有阴有阳,但是为什么要用数字九来代表阳爻,用数字六来代表阴爻呢?
  为什么阳叫九,阴叫六?这当中也是有道理的。
  坤(见图8-10)是纯阴,是六画,所以阴叫六。可能有人就此想到阳是三画,应该叫三才对,怎么叫九呢?因为阳是创造,阴是配合。天底下,只有创造没有配合,只能是空谈,完全是空想,最终理想不能实践。有人要全力配合,可是没有创造,那么到底往哪里走不知道。因此,讲阳的时候一定把阴带上,叫做阳统阴(见图8-11)。图8-10图8-11 
 
    阴阳不能分开,所以《易经》的第一组卦就是乾和坤。一个懂得中华文化的人,千万记住,当我们说天的时候包括地在内,讲男的时候包括女在内,我们是不会分开的。我们尊称别人为先生的时候,是男女不分的,男的叫先生,女的也叫先生。我们对男女是同等看待的,但是后来人们却解释成男尊女卑,我觉得很奇怪。
  男人能做的事情,女人都能做,可是女人有一件事情,男人怎么做都做不出来,就是生小孩。你说男人很伟大,你让男人生个小孩给大家看看?他就生不出来,能有什么办法?那到底是男人重要还是女人重要?我们对自然了解得非常透彻,知道只有阳没有用,一定要带上阴,所以说“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一定要同时存在,才会生生不息。所以我们看阳(见图8-12),上下相加就是九,所以用“九”来表示。这样来分析,就很容易了解了,根本不必死记硬背。理解了记住的东西才不会忘,这也是自然。图8-12

  我们以乾卦为例来标注一下六爻(见图8-13),大家又会发现一个问题:第一爻叫初九,第二爻为什么就叫九二,而不叫二九呢?前面我们说过,因为刚刚开始,时比较重要,所以第一个九,把初放在九的前面,称为“初九”;最后的时候,结果比较重要,所以把上放在九的前面,称为“上九”。至于中间的过程,就像人生下来以后,男女性别就重要了,所以把中间的四个九分别称为:九二、九三、九四、九五。图8-13

  这样《易经》就告诉我们,教男子的教材跟教女子的教材不应该一样。女孩子,可以多让她去学一些艺术、音乐、烹调,这对她是有好处的。但是,尽管女人比较会烹调,可真正好的厨师一定是男的。这就是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是不会分开的,否则极阳极阴,最后就变成两种人类了。阴阳一定是交叉的。我们看DNA的图片(见图8-14),它的双螺旋结构也是交叉的。其实科学越发达,越能证明《易经》的正确,而且很多的科学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方便地去了解《易经》。图8-14

  人生每一个阶段都要做出不同的调整。每一个卦有六个爻,这六个符号告诉我们,要学会把一件事情分成六个阶段,然后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去调整。人也应该把自己的一生分成六个阶段,然后根据这六个阶段的不同要点去调整。这是《易经》对我们最大的功用。

  曾仕强教授一再强调,学习《易经》,就是要掌握《易经》基本的道理,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知道应该如何调整自己。每个人一生的命运,其实都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人一生的卦象,都是自己画出来的。那么孔子在读了《易经》之后,是否给自己画了卦?他又是怎么画的呢?

  孔子不但读《易经》,而且他还体会到,每个人的一生都是在画自己的卦。有的人一辈子只画一个卦就走了,有的人画两三个卦才走。每个人画出来的卦,用现在的名词叫做自画像。孔子终其一生,画了一个卦,叫做什么?叫做人生奋斗的总纲领。这个卦对每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参考,因为只要把这个卦看清楚了,也就知道自己人生的道路该怎么去走了。
  这个卦写在哪里?写在《论语·为政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段话相信大家都背得出来。
十五岁,决定学习的方向。
三十岁,确定自己一生的原则。
四十岁,对自己人生的原则不再动摇。——《易经》的智慧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句话点出了十五岁是孔子人生的第一个阶段(第一爻)。大家可能会想,孔子怎么到了十五岁才“志于学”?难道十五岁以前就不用学了吗?当然不是。一个人从小就要开始学习,可是如果没有到十五岁,最好不要立定自己的志向,因为那还为时太早。很多小孩子早早就说将来要怎么样,那只是讲着好玩而已。现在十五岁正好处于什么时候?初中毕业。初中毕业的时候,就要做出决定,想好以后要学什么东西。
  孔子的这一句话,告诉了我们很多的东西:十五岁,是人生的第一个阶段;“志于学”,就是应该明白自己这一辈子是要干什么的,要朝哪个方面去学习,不能再犹豫不定,浪费光阴了。
  第二句话大家更熟悉,就是“三十而立”。 一个人十五岁的时候确定了自己的志向,然后朝这个方向摸索前进十五年,大概就可以归纳出自己这辈子的几个原则了。人生原则这样的事,在太年轻的时候不可太过坚持;但是到了三十岁还没有,那无疑是更可怕的事。择善固执,也是这个阶段所要尝试和坚持的。
   然后是“四十而不惑”。根据三十岁确立的原则不断去尝试和实践,然后看成效怎么样,要再过十年,你才可以说,好了,我这辈子大概就这么走下去了。“四十而不惑”并不是说到了四十岁就什么都不迷惑了,不惑是对个人的原则不惑,对其他的事情当然还有“惑”的地方。孔子主张活到老学到老,如果四十就不惑了,那岂不是什么都不用学了?没有迷惑的人就是圣人了。我们读《论语》太粗心大意了,很多时候只是按照文字去理解,并没有参透理解孔子的本意,这是很遗憾的事情。人到四十,对自己人生的目标、人生的方向和所要坚持的原则,应该做到不惑。

  曾仕强教授认为,孔子的一生就是一个完整的卦象,卦有六爻,孔子的一生正是分成了六个阶段:一,十五而学;二,三十而立;三,四十不惑;四,五十知天命;五,六十而耳顺;六,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那么五十所知的天命指的是什么?人生的命运又是谁来决定的呢?

    人活到五十岁回头一看,会发现自己一路走来,好像都有一只手在安排,非这样不可。其实之所以会这样,都是自己从小到大点点滴滴累计起来的结果。
一个人现在的处境,就是自己从小到大累积起来的结果。
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易经》的智慧 每一个人,要替自己负百分之百的责任。《易经》告诉我们,一个人每二十年会变一次,我们说社会的世代交替,差不多也是二十年一次。你现在三十岁,就要替将来五十岁的时候负责任。一个人到了五十岁,就知道不怨天不尤人,一切都是自己造成的。
五十岁,我们就知道一句话:我们一生的努力就在证明自己有什么样的命!即使证明到最后自己是不成功的,不成功就不成功,心安理得就好。为什么每个人都要成功呢?每一个人这一辈子来到世上,是要跟别人过不一样的生活,想不一样的事情,不是每一个人都要一样,更不可能每个人都会一样,这个在心理学上就叫做个别差异。世界上的你是唯一的,没有第二个人完全跟你一样,这就是个别差异。既然这样,那我们干吗还要学别人呢?那是浪费时间,因为永远学不像,最终还是要做自己。
五十岁,明白命运是自己造就的。——《易经》的智慧 
   命是谁造的?是自己造的。自己造出自己这样的命运,又能抱怨谁?认了。能不能重来?没有办法重来。人生最奥妙的,就是你永远没有办法重来!  所以“六十而耳顺”。
为什么要耳顺呢?因为这个时候会碰到很多根本不了解你的人,却在你面前指指点点地讲一大堆,你听也不是,不听也不是,听了会发脾气,不听也会发脾气,那怎么办?耳顺,就是听了跟没有听一样: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呢?怎么能对我乱批评呢?有什么好批评的呢?
    一个人现在的处境,就是自己从小到大累计起来的结果。——《易经》的智慧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自由自在,可是还有所约束。“不逾矩”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从小到七十岁,规规矩矩,几乎已经变成他的生活习惯,大概不会有太大的差错,也就可以放心去做了。
  孔子一生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四十岁以前,一个是五十岁以后。所以孔子讲了一句话,说一个人到了四五十岁,还搞不清楚自己是干吗的,大概这一辈子也就算了。孔子讲得很清楚,四十岁到五十岁是人生最重大的关键。
  一个人四十岁以下,让他上达很难,只能叫他下学。下学而上达,四十岁以上的人才有办法上达。上达什么?上达天命。下学什么?下学就是一般的学问。孔子最后综合成一句话,六个字,叫做“尽人事,听天命”。记住,五十岁以前要“尽人事”,排除万难,不管别人说会不会成功,应该做的,你就全力去做。可是到了五十岁以后,你要听天命。我有这个成功的命,我自然会成功,如果没有,我也不强求。强求干吗,那么辛苦干吗?所有的名跟利最后都是空的。

  曾仕强教授认为,孔子一生不只画了一个卦,孔子更重要的卦,是对自己一生在六个阶段中完全不同的人生感受。那么孔子在自己人生的六个阶段中,都有些什么样的人生感受?而这些人生感受,对于我们的人生,又有什么启发呢?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孔子的一生还画了一个更重要的卦,这个卦分上、下两部分。第一个,出现在《论语》的开篇《学而》中,“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与“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对应的。
  “十有五而志于学”是孔子人生的一个理想和计划,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就是他实践的成果。这个“习”绝对不是温习、复习。我们现在的老师搞错了,叫学生拼命温习、拼命复习,以至于    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习”是习惯,只是学了并不算数,还要养成习惯,这样才会快乐。学了以后只是记在脑子里,不会操作,成了记忆的负担,这有什么快乐呢?只是应付考试而已。孔子的意思是,学了以后要赶快在生活当中实践,并养成习惯。当我们发现学习会带来这么好的习惯,而这些好的习惯又给我们带来这么多的收获,这多喜悦呀!
  第二个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就是“三十而立”的成果。一个人到了三十岁,跟所有人来往都有了基本的原则,不乱来,朋友才会乐意跟你交往,才会一有时间就大老远地来看你。那这个原则是什么?就是要将心比心,站在朋友的立场来想事情,不能只顾自己,不想别人。
  “四十而不惑”的成果是什么?就是“人不知而不愠”。“愠”就是小小的生气。因为你对自己的原则已经不惑了,可是别人会惑,人家会说:“你干吗这样子?”遇见这种情况,你一点都不必生气,因为别人没有办法了解你,你生气做什么?“人不知而不愠”,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难做到的事情。今天许多人跟孔子所讲的刚好相反,是人不知而大怒:“你不知道我是谁吗?瞎了眼了!”完全与孔子背道而驰。
  其实“隔行如隔山”,所有的运动明星里面我只知道姚明,其他的我都不认识,因为姚明的个子特别高。为什么电影明星我都不认识?因为没有必要。那你就可以想象,你在你的行业里面再优秀,再特别,但别的人还是会不认识你,这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你自己不迷惑就好了,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情,你完全没有必要生气。
  “五十而知天命”对应哪句话?这句话大家也是很熟的,叫做“发愤忘食”。这样你才知道,人不能小时候就发愤忘食,因为那时候志向没有定下来,原则没有定下来,更因为那时也没明白自己这辈子是来干什么的。在    这一切都没有确定的时候发愤忘食是很危险的。发愤忘食干什么?看言情小说,完了;交朋友,也完了;上网吧,更完了!
发愤忘食是有条件的,只有当你知道这一辈子要做什么的时候,明确了自己这一辈子的目标以后,才可以发愤忘食地全心全意去做。这个时候不能再计较了,更没有什么可犹豫的了。
 “六十而耳顺”的成果,孔子用四个字,叫做“乐以忘忧”。乐以忘忧是什么意思?如果一个人明明身陷忧愁的处境,却还乐得出来,这种人就是糊涂,就是麻木不仁。乐以忘忧,是说要把所有的忧愁都当做乐趣来看:这件事对别人算是忧愁,但是对我就是乐趣,因为这是我要做的事情,这就是我的命。别人觉得我辛苦,那是别人的事。
明确一辈子的目标,就全心全意去做。
乐以忘忧,就是把所有的忧愁,都当做乐趣来看。
    人要服老,不要认老。——《易经》的智慧  
    一个人在自己的工作当中,还有忧,还有惧,还有虑,还有很多阻碍,就是表示自己还没有发愤忘食,还没有全力以赴。一个人找到自己要做的事,就会忘记辛苦,但这只是初步而已。以后还会有很多人打击你,会有很多人在背后议论你,甚至公开向你挑战,想抓你的小把柄,而你抱着“无所谓,本来就是这样”的态度,一笑了之,这才叫做乐以忘忧。同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别人身上,他们会觉得很忧虑;但是在你看来,这是一种乐趣,因为接受有具体目标的挑战,本来就是一种乐趣。这才是《易经》有阴有阳的一种变化。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成果,孔子也用一句话来表述,“不知老之将至”。孔子从来不觉得自己年纪大了,因为他根本没有年纪大的观念。一个人怎么做都很自在,都没有苦恼困扰,怎么会觉得自己老了呢?
  人要服老,不要认老。生理年龄是谁都逃不过的,但是精神、心理的那种状态每个人都不一样。孔子永远保持年轻,就是因为他有这样一个具体实践的结果,这些都在《论语》里面(见图8-15)。我读完《易经》以后,重新去看《论语》才知道,孔子真是了不起!图8-15
孔子画了很多卦,其实每个人一辈子都在画很多卦,所以我们要来看看《易经》里面的卦。
    《易经》是以八卦做基数,所以讲《易经》时,八卦就代表六十四卦。但是既然是六十四卦了,我们就要给每一卦一个代号,叫做卦名。有乾卦、坤卦、既济卦、未济卦、泰卦、否卦……每一卦有一个卦名。可是卦名出来以后,大家是不是就很明白了呢?还不一定,因此还要有卦辞。卦辞就是解释为什么要取这个卦名的。
    卦是代表大的环境,每个大的环境里面还有不同的阶段变化,就叫做爻。一个卦有六个爻,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件事情最好把它分成六个不同的阶段,然后再去探究它阶段性的变化,大概就能八九不离十地知道它最后的结果会怎么样。既然有六个爻,我们就给每个爻一个不同的爻辞,来说明这个卦处于这个阶段的特性是什么,要注意什么事项。这样一来,当我们看到一个卦的时候,从整体的环境到部分的操作,都会非常清楚了。
  六十四卦里面,除了卦辞和爻辞以外,还有“用九”和“用六”。凡是有阳(—)出现的时候,你就知道它是用九。凡是有阴(--)出现的时候,你就要考虑到用六。
用六比较简单,就是说如果是阴爻的时候,你只有一个原则,那就是对你的人、对你的事要忠诚到底。因为阴是配合的,配合的人不能有太多的主见、太多的主张,而是要全力配合,忠贞到底。
  当阳出现的时候,你就知道它是创造性的,跟阴是不太一样的。一个有创造性的东西,不能乱变。所以用九告诉你,虽然你是阳,虽然你要创造,但是你要完完全全把握住不同阶段的特性,不能只想到创造,否则到最后就是乱变,就会祸患无穷。所以对用九要非常小心,要告诫自己,就算是阳刚十足,就算是创造力无穷,也要注意一句话,叫做阶段性的调整。因此同样是龙,有的龙可以飞,有的龙还是不能飞,要看自己在什么位置,是什么特性,不能随便地表现。
  要看《易经》里面的卦,当然得从乾卦开始说起。所以我们下一讲就要说说:乾卦说了些什么?
  



[全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乾卦 




[全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宇宙人生有很多密码,《易经》将其归纳成六十四个。那么第一个密码是什么?就是乾卦。把乾卦六爻逐一解开来看,乾卦这个密码给我们的就是六个字而已:潜、现、惕、跃、飞、亢(见图9-1)。记住,《易经》的卦爻要从底下往上看。图9-1

    乾卦六爻都是龙,可是处境却不一样,所以又特别提醒我们:群龙无首。即使这六条龙是同样的龙,但是在不同的阶段,也要有不同的表现,不可以只有一种方法。“无首”就是指不固定的方法。
  “群龙无首”这句话写在什么地方?写在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叫做“用九”。看过《易经》就应该知道,整本《易经》六十四卦中,除了乾卦有“用九”,坤卦有“用六”之外,其他卦都没有“用九”或“用六”。所以要讲乾卦,应该先把“用九”搞清楚。
  乾卦的“用九”是:“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当你表现得群龙无首的时候,你就大吉大利了。这不是很奇怪吗?我们平常想到或者听到群龙无首的时候,都是指负面的,贬义的,表示一个团体没有人领导,乱七八糟。可见是几千年来,我们传来传去传错了。因为群龙无首如果解释成一个团体没有好的领导,大家乱成一团,那就不可能是吉。
  群龙无首的意思是,就算你是龙,你很了不起,但是处在不同的阶段,你也要有不同的调整,不能因为自己是龙,就一路走到底,否则会死得很惨。用现代话来讲,“见群龙无首”,最好解释成人生在不同的阶段,要做出不同的调整。所以我常常写一句话送人家: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
    人生就是阶段性的调整。——《易经》的智慧
    人生做好阶段性的调整就是“见群龙无首”。所以有时候,我们把文字误解了,或者扭曲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乾卦把人生分成六个阶段,一个阶段差不多是20岁。当然,20岁只是个参考而已。有的阶段就几年,有的阶段可能好几十年,有的人可能到了第三阶段就不见了,这些情况都有。
  这六个阶段用六个字来代表,从底下算起:
  第一个阶段叫潜。就是潜藏起来,暂时不要表现。
  第二个阶段叫现。中国人通常不会马上表现出来,都是先藏一藏,等到合适的机会才表现出来。
  第三个阶段叫惕,警惕的意思。如果你不表现,偶尔不警惕倒还无所谓;一旦表现了,再不警惕,那么你所有的缺点都会慢慢暴露出来。记住一句话,你只要一表现,四面八方的打击就可能都来了,所以一定要提高警惕,防范打击。
  第四个阶段叫跃。就是你要想办法,找机会去跃登龙门。一生一世就等这个机会,看看跃不跃得过去。一登龙门,就身价百倍; 要是跃不过去掉了下来,也就算了,就准备离休好了。
  第五个阶段叫飞。这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跃上去,飞龙在天,不得了,所以叫做飞。
第六个阶段叫亢,警惕意味很重。飞龙在天,很荣光,可是《易经》劝我们,当发展到第五个阶段的时候,大概要适可而止了,不能再过分了,再过分就是高亢,所以第六个阶段叫做亢,“亢龙有悔”。如果你的事业已经经营得很平稳,那就不要再盲目地强求做强做大,再下去可能会因为过度扩张而倒闭,最后一定是“亢龙有悔”。

  乾卦第一爻的爻辞是:“潜龙勿用。”“潜”的意思很明白,就是说,在人生的第一个阶段,人的能力还很有限,需要先潜藏。但是“勿用”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不要表现你的才能,还是说不要使用你的才能呢?

  一个人,潜是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是卧在那里干脆就不表现了。有能力的人才需要潜,没有能力的人,根本无所潜。
    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易经》的智慧
    第一阶段,潜龙勿用(见图9-2)。这个“勿”字不是“不”的意思,不是说在潜龙的阶段就不要用,勿用不是不用。非礼勿视,你要不要看?非礼勿言,你要不要讲?“勿”跟“不”是不一样的,“勿”其实含有“要”的意思,勿用就是站在不用的立场来用。图9-2

    这样大家才知道,中国人有意见,都会先说“我没有意见”,如果你说你没有意见,人家也不再问你,那就表示即使你讲,人家也不听,那你还有讲的必要吗?很多时候,领导问部属有没有意见,部属多半说没有。领导说:“有就说啊!”你还说没有,领导再坚持让你说,那你就要说了。第三次还不说,要到什么时候才说呢?
  为什么中国人一定要“推、拖、拉”?很多人不太了解,“推、拖、拉”是推给最合理的人,而不是把时间推掉,也不是把责任推掉。责任是绝对推不掉的,推脱责任只会浪费时间。真正会推拖,是推来推去,推给最合适的人。
  开会的时候,第一个发言的人经常是没有人听他讲什么。我经常有机会与一些公司的老总接触。有一次,我坐在一位总经理旁边,旁听他们开会。会议一开始,总经理说:“我们大家都很忙,抽出时间开会,大家有话就要说,不要客气。”然后有人就举手,第一个开始讲话。可是总经理却一直跟我讲话。我很不好意思,跟总经理说:“老总,你叫人家讲话,人家讲的时候你又不听,一直跟我讲话,这样不好吧?”他说:“怎么不好?有什么不好?我告诉你,他讲的话没有一句可以听的,这种人讲话我再注意听,那我不是鼓励坏人吗?我跟你讲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在暗示他不要再讲了,再讲我要给他难堪了。可是他连这个都不懂。”
    真正会推拖,是推来推去,推给最合适的人。——《易经》的智慧  
    所以通常开会的时候,我们都会先听别人讲,听来听去,他的意见还不如我的,那我就要讲了。这时再不讲,像话吗?如果听来听去,他的意见比我的好,我就想,幸亏我没有讲,如果我讲了,那就贻笑大方了。这是多有利的事情!为什么一定要争先呢?我们现在都说要争先,实际上是误解了老子的意思。
  老子说:“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你慢慢去体会,老子是要争先的,道家也是很积极的,但是他是站在不争先的立场来争先。“潜”的意思就是站在不要的立场来要,才不会乱要;站在没有意见的立场来发表意见,才不会乱说话。
  以后当你讲话的时候,下边有人叽里咕噜,你就知道他不想听。既然他不想听,你还讲什么?那纯粹是浪费时间。
你要第一个讲可以,但不要举手。你先看看别人,一圈看过去,有人看你,你就请他先讲,他一定说不要,而且会请你先讲。你再请其他人先讲,所有人都不肯,你再站起来讲,没有人会嫉妒你,因为你已经谦让了那么多人,这时候就应该当仁不让。如果你连一个都不让,自己就站起来讲话,那就表示你完全是目中无人,谁愿意听你讲什么呢?
  中国人会“推、拖、拉”,是有用意的,就是我对你有礼貌,我尊重你,你要先讲,我一定不跟你抢,但是你们都不肯先讲,那抱歉,我先讲,这时候才叫当仁不让。所以,同样是第一个讲,会收到两种截然不同的效果,其实就这么一点点差别而已。
  我希望各位了解,“潜”就是为了要表现,“潜”如果是什么也不要,那就连潜都不要讲。《易经》讲“不”,就是“要”,因为它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要”跟“不要”是连在一起的,不会分开。
    潜就是要表现。——《易经》的智慧
    诸葛亮潜了二十七年才“现”,所以他一出山就有非常不得了的表现。如果他只是穷耕南阳,整天只是在那里种菜,过不问世事的日子,刘备请他出来有什么用?所以,我不认为是刘备自己去三顾茅庐的,那根本就是诸葛亮设的一个局:他先使自己给世人一个好印象,然后就有人在刘备面前夸奖他,弄得刘备不得不来。刘备哪里是自动来的?可是我们都说是刘备自动去的。所以诸葛亮就是做到了让人家来找他,而不是自己推销自己。
  今天的人动不动就说要推销自己,那就是自我作贱,把自己当商品了。我们是商品吗?当然不是。今天有很多事情根本就是做错了,但是我们不知道。只要懂《易经》,我们就能调整过来。

  
你准备好了,还要再观望观望,真的没有人比你更好,你才表现。你准备好了,可是发现自己还是不行,那就干脆不要表现了,至少不会出丑。你不表现,是不会出丑的,你不开口,人家真的搞不清楚你有多大内涵,可是只要你一开口,五脏六腑都被人家看得清清楚楚了。所以,一定要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站起来讲。
  一个人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还要看时机,如果时机不对,就要潜。诸葛亮老早准备好了,但是时机不对,他不出来。如果时机对,他不出来也不行。倘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还不下山,那他一辈子就默默无闻了,历史上就不会记载他,我们也就不知道有他这个人,他就白活一生了。老实讲,诸葛亮下山的时候,他知道自己这辈子是不会成功的,只是因为看到刘备那么诚恳,这才同意下山的。诸葛亮最伟大之处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不是有成功的胜算才下的山,因为他知道,人对了,可是时不对,而时不对,人对也没有用。

  “潜龙勿用”,既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意思,也有蓄势待发的含义。其实无论是人的一生,还是一件事情,开始的时候都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而不能冒冒失失地就表现出来。那么,当一个人开始表现的时候,需要注意些什么?乾卦的第二爻,“见龙在田,利见大人”,又是什么意思呢?

    “潜”是做好充分准备,以蓄势待发。在此基础上,一旦看准时机,就要充分地“现”。不现则已,一现,就“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见图9-3)。什么叫做大人?大人跟圣人有什么不同呢?图9-3

  其实最懂什么叫大人,什么叫圣人的是老百姓。老百姓叫大人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大人啊”,下面一定是“救命啊”。喊救命,才跟大人连在一起。有谁听到有人说“圣人啊,救命啊”?圣人怎么会救命呢?圣人只会教训你,怎么会救你的命?会救你命的人叫做大人,会教训你的人叫做圣人。一个人,不管他的官职多小,他只要管到你,他就是大人。圣人是摆着好看的,虽然很有学问,但是救不了人;圣人的道德修养很好,很会讲道理,但是他救不了人。如果圣人能救人,那么普天下老早已经太平了,自古以来有多少圣人,可就是救不了世人。
  “利见大人”有两个意思:
第一个,就是你要表现出像大人一样的风范,不是小里小气的。一个人不表现则已,一表现,就要让人感觉到你这个人胸怀很宽广,是要照顾所有的人,不是自私的。如果有这种表现,大家就可以让你一路上去而不予阻挡。有的人一表现,就让别人感觉到他完全是为自己,完全是只顾眼前,想把别人压下去,那别人当然非干掉他不可。表现也是有阴有阳的,表现得受人家欢迎叫“利见大人”,表现得引起人家嫉妒,引得人家非要整你,要报复你,要把你整下去,那就是小人。所以,引起人家嫉妒,自己也要检讨,不完全是别人的原因。
    如果引起人家嫉妒,不完全是别人的事情,自己也要检讨。——《易经》的智慧
    你自己问心无愧,表现得有大人风范,能让人家都觉得你这个人有一套,那自然会“利见大人”。但是,前提是不会伤害到大家。如果你有一套,但是会伤害到别人,那么别人就会趁你现在不成气候,先干掉你。太多的年轻人,一进社会就受到很大的打击,于是从此对社会失去了信心,变得比谁都坏,这是非常可怜的。
  第二个,就是你要得到大人的赏识。“九二”的表现只要没有得到“九五”的赏识,是成不了气候的。上面那个重要的领导赏识你的作风,你能获得领导的栽培,你才能有所作为,因为每个领导喜欢的作风是不一样的。
  领导最起码有两种,一种是用眼睛的,他不太用耳朵,你跟他讲什么,他根本听不懂,你拿给他看,他看得很清楚;一种是用耳朵的,他不太用眼睛,你写了半天,他却觉得很烦,你讲给他听就好了。这就叫阴阳。所以当干部的人,首先要摸清楚自己的领导喜欢哪一种。如果他是比较喜欢用耳朵的,那你就口头报告,如果他是比较喜欢用眼睛的,你报告没有用,他前面一听,后面就忘了,然后再问你,你再讲吗?肯定不能再讲了,干脆写给他,他就会觉得你这个人很不错。
  只有上面的“大人”才能救你的命。上面说打击得对,你一下就被打下去了,上面说你是被冤枉的,你就被提上来了。
  “利见大人”,一方面是指自己,一方面是指上面。

  乾卦告诉我们,只有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才可以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才能,但是当要开始表现的时候,就要非常谨慎警惕了,所以第三爻是: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思就是说,只有谨慎警惕,才可以避免灾祸。曾仕强教授认为,人生所追求的,就应该是无咎,而不是什么大吉大利,这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呢?

 第三个阶段(见图9-4),需要高度地警惕。我们知道,诸葛亮一下山就面临着各种严峻的考验,关公不服他,张飞也不服他。他们心想:我们跟刘备是结拜兄弟,你算老几?坦白讲,就连刘备一开始都没有很重用诸葛亮。刘备刚开始只是把他当做一个顾问而已,是后来他表现得非常好,关公、张飞都很服他以后,刘备才正式拜他为军师的。图9-4

    一个人,不表现则已,一表现,你就要承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打击。试想一下,如果你要出手打人的话,你是打弱小的人还是打强大的人?你打弱小的人,那就是欺负弱者,所以要打就要打强的。他表现好,就要打击他,他表现不好,打击他干什么呢?这是人之常情,不要认为这个不好,这跟好不好没有关系。
  我们专门喜欢打击老板赏识的人,打小报告也都是打那些老板看好的人。老板看不起他,你打小报告干什么?根本没那个必要。有些人觉得很奇怪,明明自己做得这么好,怎么老受打击呢?其实一句话就讲完了,那么多人打击你,就表示你做得好。如果没有一个人打击你,就表示你根本是在混日子。很多事情我们要反过来想,不要想得太片面。
  乾卦的第三爻,出现了“无咎”两个字。大家要注意,《易经》追求的就是“无咎”,而不是所谓的大吉大利。
    当一个人获得某些利益的时候,也注定要失去一些东西。——《易经》的智慧  
    大吉大利有什么用?吉的后面一定是凶,因为吉凶是连带的。当你得到某些好处的时候,也定会失去一些东西,不可能只占便宜,而不吃一点亏。比如你做生意,如果生意很好,那你就很忙,根本没有时间看电影;如果生意不好,那就赚不着钱,但却有时间看电影。这就看你自己要选哪一个了,不可能是什么好事你都要,而所有不好的事都跟你无关,有一得必有一失。
    《易经》的最高追求叫做“无咎”。很多人都认为“无咎”就是没有过错,那是不可能的。人怎么可能没有过错呢?人活着,只要眼睛没有永远地闭起来,你就永远有过错,只是大小不同而已。“无咎”,就是你只要行得正,做得正,就算有点小过错,大家也很容易谅解你,也不会有什么凶祸。
  一般人都喜欢大吉大利,但是我们更应该知道,大吉大利跟凶险祸患是一体的,当人家把你捧得越高的时候,你就知道,掉下来是越惨的。无缘无故爬那么高干什么?爬得低一点,万一掉下来,了不起摔痛了一点。但如果爬得高一点,骨头就摔断了,再高一点,就摔死了。人有没有必要爬那么高?这个需要个人自己斟酌。顺理成章,该爬高就爬高,倘若不必要,那就适可而止,到哪里都很快乐,有这样的修养就对了。
    不勉强追求任何事情,但是要尽力。这两个合起来,就是我尽力,我不勉强。很多事情都应该是这样的态度,包括读书在内。你去读一门功课,读到最后好像很吃力,学来学去很辛苦,那我劝你还是不要学了,因为事实已经很明显,你不适合学这个东西,干吗一定要学呢?现在我们出了个姚明,很多妈妈就鼓励儿子长大要当姚明,那你不是要害死自己儿子吗?姚明只有一个,没有第二个,因为他那个时机,他那个身高,正好碰上了。你现在又要养一个比他还高的,试试看,连出租车都塞不进去。
    千万记住,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时一变,整个情势就都变了。我们读《易经》,最重要的是要读一个“时”字。孔子是“圣之时者”(《孟子·万章下》),他的特点就是随时随地把“时”调整得很好。
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这句话是非常重要的,哪怕你是龙,哪怕你一切条件都很好,你也不能很固执地坚持一路走到底,否则会死得很惨。该潜就潜,该跃就跃,该停就停,该看就看,你就很愉快了。这句话,我们后来把它演变成大家都很熟的一句话,叫能屈能伸。作为一个人,一定要能屈能伸。目前情况对我不利,我就委屈一下,先不要吭气;对我有利的时候,我就吭气,但吭气的时候要小心,以防人家打击我。话要说得小心谨慎,不能说得太满。当你把话说得很满的时候,马上就有人传给你的老板听。那么你的老板就可能会想:是我给你机会的,你今天却这样,我下次不给你机会了。祸从口出,一旦老板不给你机会,那你就完了。
   
人一旦开始有了成功的感觉,往往就开始自满。一自满,讲话就会伤人,伤人的话很快会传出去,最后只会是伤害自己。我想太多人吃过这个亏,只是大家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而已。
    警惕警惕,白天晚上都要警惕,那岂不是终日紧张兮兮吗?其实不是,警惕是再充实、再准备,准备下次再跳,要不然准备干什么?

  乾卦接下来的三个爻辞是:“九四,或跃在渊,无咎; 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大意是说,只要能跃过龙门,就可以飞龙在天了,但是再往上走,就可能会有灾祸。那么飞龙在天之后,为什么会和灾祸相连?在这三个阶段当中,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乾卦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上乾,一部分是下乾。第一爻代表第一阶段,第二爻代表第二阶段,第三爻代表第三阶段,这三爻叫做下乾。第四爻到第六爻,叫做上乾。很多人还没走完下乾就没命了,也有很多人稍微有一点表现,就遭受别人打击,于是就紧张兮兮,这个不敢做,那个不敢做,一直到退休,什么作为都没有。

  要走到上乾,就必须要更充实,更有毅力,下一次要表现更好。所以第四阶段,“或跃在渊”,有一个“跃”字。鲤鱼跃龙门,就看跃不跃得过去,一跃过去,身价完全不同;跃不过去,则如落深渊,掉下去摔得很惨。
  第四爻,“或跃在渊,无咎”;第五爻,就是第五阶段,“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一个是“飞龙在天”,一个是“或跃在渊”,我们把这两个对比来看,正好是“飞”和“跃”,“天”和“渊”,所以我们后来有成语叫做“天渊之别”。就差那么一点,飞上去了,不得了,完全不一样了。在人的一生当中,最神气、最了不起的就是第五阶段,叫做九五之尊。
  第五爻的这个“利见大人”,一个是自己要表现得有大人的风范,第二个是跟底下的干部要心连心。否则,下面第四爻的人会经常拿你当目标,看你的笑话,总有一天要把你拉下去。
  九五看起来是“飞龙在天”,实际上也很难做事情。九五一发号施令,所有人都听他的,那他就要负全部责任了。人家不听他的,他还可以说“都是你们不听话”;人家都听话,他就要自己扛起来,那就责任重大了。九五说了话,自己一看不对,赶紧改了,就会有人说他是朝令夕改;九五说“让我想想”,那就是犹豫不定;九五马上表现,一定有人认为他是刚愎自用。到了九五这个位置,就真的没有那么容易的事了。身处九五尊位,可能会觉得自己很神气,当了大领导,想怎么样都行了,实际上根本不是那么回事,往往是椅子还没有坐热,人就不见了。
  到了“飞龙在天”的时候,你就要衡量一下自己的所作所为是不是为公而不为私,因为那时候地位很高,所有的人都看得到你,叫做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只要你稍微有一点点动静,所有人都看得很清楚。不用讲,你一动一静,人家就知道了你在玩什么把戏,骗不了任何人。所以,要坐稳九五的位子,第一个就是自己要表现出大人的风范。
  第二个,你底下要有得力的干部,他们所做的事情只有一个,叫做巩固领导中心。你要底下的人来巩固你,老靠自己一个人怎么行?但是你要适可而止,因为上面还有一个上九,叫做“亢龙有悔”
  如果把九五叫做老大,那么上九就叫大佬,老大上面还有大佬。每个人都要记住,天外有天,人上有人,最好适可而止,不要认为自己什么事情都可以决定,可以说了算。否则,一旦“亢龙有悔”,结果是很凄惨的。
    只要遇到不同的情况,你就要做合理的调整。——《易经》的智慧  
    乾卦上三爻叫上乾,下三爻叫下乾。这两部分当中是有条线的,很多人一辈子只走了下乾,根本没有机会走上乾。人生最高的期望就在上乾的九五——飞龙在天。我们一辈子的努力,一辈子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有朝一日能够“飞龙在天”。但是实际上,只有百分之二十的人可以飞龙在天,百分之八十的人一辈子都不可能做到。即使如此,也没有关系,因为虽然九五这辈子没有希望到达,但还有一个九二是可以让你表现的。所以我劝很多人,不要把目标摆在九五,因为那样太辛苦了。
  你现在如果是潜龙,一定要记住“潜龙勿用”不是不用,而是要先充实自己,准备周全,找到好时机,然后好好表现一下,这样就进入九二了。人要不要表现,一定要看时机,永远没有时机,那你表现有什么用?《易经》的道理需要好好去参,参透了以后自然会用。
    《易经》的思维,随时随地都是非常管用的,乾卦告诉我们,只要遇到不同的情况,你就要做合理的调整。
  《论语·为政》记载了孔子讲的一句话:“君子不器。”作为一个君子,不能把自己固定下来,如果坚持“我就是这个样子”,现实会让你付出惨重的代价。你必须要随时改变,有时候是这样,有时候是那样,才是有弹性的,才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情况。
    我们中国人赞美一个人,常常会说“这个人了不得,有两把刷子”。中国人最起码要有两把刷子,这两把刷子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而且这两把刷子还不能固定,不能这把刷衣服,那把刷鞋子,因为君子不器,一固定下来,就没有弹性了。
  孔子之所以被称作“圣之时者”,是因为他最懂得什么叫做时间:时间就像水一样流淌,永远不停息,而且一旦消逝,就永远不能回头。所以孔子告诉我们,一切一切,“时”最重要。
“时”决定一切,时势造英雄,形势不利的时候,就算你很了不起,最后也是徒劳无功。诸葛亮下山,不得其时,最后也是没有结果的。“时”用现在的话讲,就叫与时俱进。与时俱进是什么意思?就是你要随时去调整你的步伐,随时改变你的身段,随时用不同的方法来应对不同的情况。

  《易经》是解开宇宙人生奥秘的一部宝典,现在我们知道了乾卦对于人生不同阶段的分析和提示,那么乾卦对于自然社会能够有什么作用?乾卦中的道理,是否可以运用于自然社会中的事物呢?

    如果《易经》讲来讲去都只是在讲人,那《易经》有什么用?了不起就是引导我们把人做好而已。《易经》能解开宇宙人生的奥秘,这是它的功能,所以《易经》能够应用到一切人事地物。
    我们以乾卦的初爻“潜龙勿用”为例,科学研究要不要“潜龙勿用”?当然要。一名科学家,做研究一定要铭记“潜龙勿用”,发明出一样东西,不能立刻把它呈现出来,而要先看看它对人类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如果是有害的,就赶紧销毁它,不能让它生产出来危害人类。如果不管有害无害都弄出来,祸患是难以预料的。我们现在普遍都在用的塑料袋,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奥地利一个名叫马克斯·舒施尼的工程师研发出塑料袋以后,首先就跟公司说暂时不要生产,因为这个东西还没有分解的办法,一定要等他找出化解的办法再生产。他是个有良心的工程师,但他的老板唯利是图,当面跟他保证不会生产,可是转过身就投入生产了。这就是商业化的结果,后来那个工程师自杀了。
    《易经》告诉我们,无论是科技还是人生,潜龙勿用是第一道开关。——《易经》的智慧
    当今社会,每研发出一样东西都要有卖点,然而卖点拿出来,还要考虑一下会有什么后遗症,有什么不能解决的问题,用久了会不会害人等等。
  从这些事例不难看出,凡事如何拿捏分寸是最困难的。《易经》的乾卦告诉我们,科技也好,人生也好,我们处理事务时拿捏的分寸尤为重要,而“潜龙勿用”就是第一道考验。
学习乾卦,从“潜龙勿用”开始学起,在以后的人生中知所警惕,必定有所收获。而乾坤两卦是《易经》的门户,它们是分不开的,一分开就错了。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解读坤卦。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解读坤卦



[全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句话大家非常熟悉,叫做“百姓日用而不知”。《易经》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天天都在用,只是我们不晓得我们在用它而已。坤卦的卦德是什么?就是我全力地配合你,诚心地支持你,还有一点更难得的,就是我满怀高兴地成全你。
  乾卦有“用九”,坤卦也有个“用六”,但是坤卦的这个“用六”跟乾卦的“用九”不一样。因为乾卦是发散的,是向外的,所以它要变,就是时时刻刻要成为变色龙,才能适应环境。而坤卦“利永贞”,它是不变的。乾坤两卦并列在一起,一个变一个不变,才符合阴阳的道理。倘若两个都不变,那就固定了,僵化了。而两个都变,那就乱套了,令人无从掌控了。所以乾卦用九“见群龙无首,吉”,坤卦用六“利永贞”,二者是非常合理的配合。
  坤卦的“利永贞”,意思就是你时时刻刻都要对自己的老板忠诚,这一点不能改变。作为部属,不管玩什么花样,用什么方式,对自己的老板一定要忠心耿耿。
  乾卦很自动、很风发,是向外拓展,是创造的。而坤卦则刚好相反,表现得内敛、含蓄,是向内收缩,是积极配合的。因为如果所有人都创造,没有人来配合,人人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人类的正常秩序就乱了。红花也要绿叶来陪衬,这一句话非常重要。满园都是红花,一片叶子都没有,好看吗?当然不好看。
  每一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应该根据各自不同的性格特点,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我的性格不适合当领导,那我不走乾卦,走坤卦好好地去配合人家总可以吧?
  其实做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功劳统统都给别人,这样一个敌人都不会有。只要你有功劳,你就有敌人,非要招来敌人干什么呢?《易经·系辞》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如果把坤卦和乾卦合在一起,你会觉得乾代表男,坤代表女。坤道一定是女性才对吗?其实也不见得。我们的历史上把坤道发扬得最好,操作得最有效的人是谁?这个人不是个女人,相反,他是个男人,就是明朝的郑和。可能有人会说,难怪,他根本不像个男的,因为他从小就阉割了。其实也不见得是这样,郑和把坤道实践得最好,跟那个无关。《易经》告诉我们,阴、阳是不分的,内在和外在缺一不可,但不能太执著于外表的形象。
郑和一生得益于一句话而已:“公道自在人心”。他从小受尽委屈,受尽羞辱,就是凭这句话支撑着自己。羞辱是你自己的感觉,当你没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就不会有羞辱感。正是凭借着这样的信念,郑和不辱使命,七下西洋,而且不居功自傲。他把坤道的每一爻都发挥得非常之好,所以,本来地位很卑贱的他,后来成就非常辉煌。
  坤卦的第一爻,我们称为初六爻(见图10-1),爻辞是:“履霜坚冰至。”意思就是,当我们脚踩到霜的时候,我们应该想到今年的冬天会很冷,提前就要做好准备,不要到时候来不及。老天的好处就是不会一下子冷到令人措手不及,在初冬的时候会霜降,就是警告我们天气慢慢地冷了,该去做过冬的准备了。图10-1

  郑和做得非常好,虽然他地位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但是最后他的主子并没有把他当太监使用。因为他很争气,他把坤卦的每一爻都操作得非常好,做到了当他躺下来的时候比站着的人还高。

  坤卦和乾卦是相对应的,也可以理解成是下级对上级领导的配合。坤卦告诉我们,要想做好配合工作,第一步就是要有高度的警觉性,见微知变,踩到霜就要想到坚冰将至,从而做好抗寒的准备工作。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第二步又应该做些什么呢?

    第二爻(见图10-2),“直方大,不习无不利”。“直”就是向上,你的气要向上,要去支撑你的老板,不要老去支撑旁边的人。“方”就是站的位置,你的立场要很坚定,要搞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是什么。“大”就是度量要宽广一点,别人有什么好意见,怎么去跟老板讲,你都不要害怕,有什么好害怕的呢?如果你觉得他的意见比你的好就非要压过他,那就可能引起内斗,最后因小失大。图10-2

  下面一句话更难解释,叫“不习无不利”。什么叫“不习无不利”?就是你不学习,你就没有坏处。那难道不能学习吗?记住,有些事情是不能学习的,学错了,不如不学。
    学错了,不如不学,叫做不习无不利。——《易经》的智慧  
    很多人一辈子在第二爻就死了,因为在第一爻时他警觉性很高,所有事情都做得很好,上级就对他另眼看待了,而他就此得意忘形,那就完了。当年郑和的主子一下把他提拔起来,他如果就开始认为自己很神气了,很自信了,那他也一定会在第二爻死掉。
  第一爻顺利通过以后,到了第二爻,你就要小心,以“直方大,不习无不利”作为警惕,不要染上得意忘形的那些劣习,你才会持续保持精进。坤卦的第二爻告诉我们,当你小有成就的时候,以你的年龄,你会承受不了。你赞美一个老人家无所谓,他根本不在乎。但是年轻人是经不起称赞的。为什么很多歌星最后会跳楼自杀?为什么很多人要吸毒?就是因为他长期活在掌声当中,没有了掌声就活不了,于是就自杀了。观众是很现实的,今天给你掌声,明天就把掌声送给别人,就不给你了。为什么要依赖别人的掌声而活呢?
  你当一个基层的主管,做得很好的时候,很多人会来巴结你,请托你,送你礼物,在公开场合吹捧你。可是你通常不觉得那是吹捧,会觉得他们说得很对,觉得自己本来就很出色,能力很强,所以就很享受,然后就完蛋了。记住,功劳永远是老板的,你作为一个部属,是永远没有功劳的。铭记这一点,你才会不断地有机会。如果你觉得自己有成就、有功劳,那领导就不会再给你机会了。有了小成就,就没有大成就了。像我们这个年龄,小时候就是一直被骂,这样到最后,我们才勉勉强强有点东西,这就是激励的结果。
  《三国演义》里的杨修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曹操手下的一个谋士。曹操最喜欢用聪明的人,可是杨修在历史上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例子,表面上看是曹操杀了他,实际上杨修是被自己的聪明一步一步逼上死路的。曹操是非杀杨修不可的,只是一直找不到理由而已。最后找到理由杀他的时候,杨修说自己早知道会有今天。可见他对自己的结局是很清楚的。一个聪明人,千万不能把别人的心思完全都猜中,所有人站在你面前,都好像没有穿衣服一样,那他们不是很尴尬吗?所以人要装迷糊,这是有道理的。该装迷糊的时候要装迷糊,该很清楚的时候要很清楚,该认真的时候要认真,该马马虎虎的时候就要马马虎虎,但是我们现在都不能接受这样的话。
  作为一个社会人,要配合别人,就需要地的本性。天归天,地归地,是地,就应该保持地道,也就是地的本性。我尽我的本分,把自己的本性发扬得非常好,自然能够进入到六三(见图10-3)。图10-3

   坤卦的第二爻提醒我们,当你有了一点成绩的时候,一定不能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而是要认识到,配合上级领导做好工作就是你的本分。只有做到这一点,你才可能进入坤卦的第三爻“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几句爻辞是什么意思?在人生的这个阶段,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六三是“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这个“含”字很了不起。一颗糖果,一下吞下去和嚼碎了吃,都是不会吃糖果的人。只有含在嘴里,你才能慢慢享受糖果的滋味。所以第三爻,最要紧是那个“含”字。含是内敛的意思,你很有能力,但是一定要内敛。我们一直告诫大家要深藏不露,很多人不理解。深藏不露是很有能力的人才有资格讲的话,一个人没有能力,一共就这么多,统统露出来也没有什么,还有什么可以深藏的?我们读书总是从字面上去解释,这是很糟糕的事情。深藏不露就是告诉我们,要先想一想自己到底够不够深,如果不够深,就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能只想显露自己,因为也根本没有什么可以露。
  天生我材必有用,没有错,但是凡事永远是有阴就有阳。当前这些问题,有的是你可以解决的,有的是你解决不了的,有的明明你可以解决,可是你却不能去解决,因为轮不到你。一切都在变化,没有人能够百分之百完全掌握,就是因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世间的纯阴和纯阳是很少的,如果真的碰到,那是你的运气,而不是你的能力。我们常常分不清楚能力和运气。能力是可以掌握的部分,运气是风险性的部分。任何事情一定有风险性,只是多少不同而已。所以如果一个人完全否定运气,那这个人也是自大狂妄不现实的。
  “含”是一个功夫。你要讲话,要先含在嘴里面,不能想到就说。一个人,不能存心讨好,讨好任何人都是死路一条。讨好所有的人,你就讨好不了任何人。我们今天就犯了这个毛病,总是想要讨好任何人,讨好所有人。看到女孩子就叫美女来了,最后弄得没有一个美女了,因为大家对美的欣赏力被搞乱了。以前只要听到说美女来了,大家就会眼睛一亮。现在不是,一听说美女来了,都是皱眉头的,心想这算什么美女呢?当所有人都滥用这种赞美的名词以后,美就毁掉了。我们现在常说要心存好心,要说好话,但什么叫存好心,说好话?心里头只有两个字:合理,嘴巴只有两个字:妥当,其他都不存在。合理地判断,然后妥当地表达,就是存好心,说好话。
   
“含章可贞”,是说虽然你很有内涵,但是也要时刻提醒自己人上有人,天外有天,而且一切都有风险性,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中,你所知道的永远是很有限的。
  “或从王事”的“或”,不是或者,而是疑惑的“惑”。办公家的事情时充满了疑惑,你才会用心去想。但是很多人都是觉得自己很内行,然后就按照自己一贯的方法去做,结果却把事情搞砸了。为什么?因为时间一变动,整个情况都变动了。你以前是那样做的,而且做得很好,但现在还照以前那样做却不一定行得通,因为时间改变了,很多变数就出来了。凡是按照旧例,按照以前的规则去办事的人,都是不动脑筋的。明知道有很多新的变数出来,还要照旧去走,那是负责任的吗?一个有困惑的人,要想办法解除困惑,才会没有惑;而一个自认为没有困惑的人,却会制造出很多困惑,这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
  一个人要记住,无成有终。我把老板交待的事情从头到尾做好,我是没有成就的,因为我做的都只是一小部分而已,所有的成就都要归于老板。任何人所做的,都是整个群体里面的一小部分而已,这才是现实。

  坤卦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配合,所以第三爻告诫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既要谦虚谨慎,又要尽心尽力,无论取得多么大的成绩,都不可以去争功劳。只有明白自己的位,守住自己的分,才可以把事情做得有始有终。那么第四爻“括囊,无咎无誉”,是什么意思?又为什么说,每一个卦的第四爻,都是最关键的呢?

  坤卦的第四爻,“括囊,无咎无誉”。
  什么叫括囊?“括”是收束,“囊”是口袋。我们的口袋是什么样的?口袋的口要小,袋子要大,装的东西才不会掉出来,而且才可以装比较多的东西。这就代表口风一定要紧。
    任何事情总有主角和配角之分,不可能大家都当主角。唱戏的时候,你喜欢当主角,还是喜欢当配角?如果让我选,我比较喜欢当配角,因为主角都是挨打的,配角通常不会。主角一碗面端起来,还没有吃,就开始打了,旁边的配角却可以一直吃完。这个大家要好好去体会,当配角多愉快,为什么非要当主角呢?当然大家都希望自己当主角,我们也不反对。其实《易经》告诉我们,该你当主角的时候,你不要推辞;该你当配角的时候,也要心安理得。
    一个人,当配角当得很好,当幕僚当得很成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来跟你打听消息,这是很难办的一件事情。因为你给他消息,你就会得罪人,你不给他消息,你也得罪人。他问你:“哎,老板对我有什么看法?”你讲,老板不高兴,你不讲,周围人不高兴,这是你必然要遭遇到的现实。你不说不行,说多了你就自己倒霉。所以你必须要做到对不一样的人,给他不一样的答案,这不是撒谎。任何事情,只有一个答案,但是你要分出层次。逢人只说三分话,这个三是代表多的意思。我看到这个人只说两分,看到那个人会说五分,看到另外一个人,我会一分都不说,这样才叫做逢人只说三分话。
  到了六四以后,最大的苦恼就是六五会给你一些消息,但是你要知道,他是让你去放风声的,不是当真的。领导跟你说他想把某人从外地调回来,你要不要把这句话传出去?你不传,他讲这话给你听干什么?你传出去,他会一口否认,甚至说是你自己编造的谣言。这种情况下,你左右为难,不知道该怎么办。所以人为什么要精进?就是因为当你越来越往上走的时候,你的境遇会越来越艰难。
  其实,人生就是一步一步走向艰难险阻。从我们一出生,摆在我们前方的就是艰难险阻,而最后的结果也都跟孔明一样,死而后已。每一个人都是这样,没有两样。职位低的人,他回家还可以老酒一杯,还可以看看电视;到了中层就不行了,回去敢看电视吗?要赶快看报纸,看完这个看那个,还要上网看;到了高阶层,别说看电视,就连看报的心情也没有了,整天忙得团团转。人必须要精进,从基层到中层,再到高层,这是必然的精进过程。所以一个人,要想办法把自己修炼好,才能去担当重大的任务。我们现在很多人都是没有准备好,就去挑那个担子,挑得自己精疲力竭,然后就开始抱怨社会不公平,抱怨社会对他太苛刻,那是不对的。只有到了领导层,才可能会面临人家要灌你酒,用女色引诱你这些情况。六四是领导器重的人,同样面临着各种各样的诱惑。各种诱惑都是有目的的,女色不会引诱基层的人,专门引诱六四,只要抓住六四,她就抓到了很多东西。所以到了六四这个阶层,最重要的是口风要紧。口风紧不是不说话,而是说适当的话,说妥当的话。

  坤卦的第四爻,就是告诉我们要多听少说,才不会惹来麻烦。俗话说“祸从口出”,我们不应该说假话,但也不能把所有的实话都说出来。我们应该做的是说妥当的话。如果第四爻可以顺利通过,那就可以进入坤卦的第五爻了:“黄裳,元吉。”这是什么意思?又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到了六五,当了高参主管,就更要小心了。六五爻辞:“黄裳元吉。”说到“黄裳”,有人不禁要问,为什么我们要把我们共同的祖先叫做黄帝?为什么用黄龙旗?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在所有颜色中,黄色无论跟哪种颜色都能协调。
  “黄”代表协调。作为主管,你不需要有太多的意见,要善于协调,尊重所有人的意见,让他们自己摆平。你千万不要说谁对谁错,谁好谁坏,这个时候你要无为,无为就是你不要制造问题。很多人解释无为是什么都不做,如果什么都不做就可以把事情办好,那连话都不要讲了。
  无为,就是不要制造问题。很多事情都是主管制造出来的问题,只要主管说谁好谁坏,那就制造问题了。主管的评价是一把双面刀,一面是钝的,一面是利的,你不要只看到一面,这叫做“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点在家庭里面也有很一致的表现。以前每个家庭小孩都很多的时候,你只要当着所有小孩的面夸谁,私下里所有兄弟都会打他,哪怕他是哥哥,其他三个也会打他一个,这完全是家长惹的事。
  心里一清二楚,嘴巴含含糊糊,这才是中国人。我什么事都不做,我尊重所有的人,但是我很会协调。只要一步一步操作得很理想,自然可以“黄裳元吉”。郑和从一个受尽屈辱的小太监,一步一步走到地位非常高的内官,后来被委以重任,七下西洋,都得益于明成祖朱棣的赏识。明成祖怎么放心一个太监做这种事情呢?可见明成祖是一关一关地考验过郑和,直到发现别人都不如他,除了他以外没人能够胜任,才放心让他去做的。所以,像明成祖跟郑和就可以说是绝配,没有明成祖那个乾,光郑和这个坤也没有用,而没有那个坤,这个乾也乾不起来。当乾(明成祖)能够“飞龙在天”的时候,坤(郑和),就可以“黄裳元吉”了。
  “黄裳元吉”的意思是说,你的功劳很大,但是不会引起老板的猜疑。汉代的韩信被他的主子杀掉了,明代杀功臣的案例也有很多。一个人一直奋斗,做配角做得很好,可最后被杀掉,那就表示功亏一篑,说明修炼得还不够。因为不是每个功臣都一定会被杀掉的。如果每个功臣都会被杀,那就没有人敢当功臣了。幸好,这都是不一定的。现在很多人鼓励大家要学魏征,我认为也没有必要。唐太宗真的那么好,看到魏征就恭恭敬敬?其实唐太宗几次都想杀他,如果不是唐太宗的夫人几次救魏征,魏征早已经死掉不知多少次了。
  所以,乾坤是要配对的。乾坤在家里面就叫夫妻,在社会上就叫君臣。有人会问,现在哪里有君臣?这就是把自己局限得完全没有弹性了,现在怎么没有君臣?总要有人当主角,也要有人当配角,主角叫君,配角就叫臣,这是现代的一种君臣关系。一个团体,每个人都一样大,谁也不听谁的,那就糟糕了,就什么事情都不要做了。但是如果每个人都不拿主意,那也完了。所以,团体里无论如何总要有一两个出头的,那就是乾。有些人个性就是乾的,有些人个性就是坤的,但是这都不是厉害的人。真正高明的,是该我乾我就乾,该我坤我就坤。能屈能伸才是最高明的。
  
历史上能够“黄裳元吉”的,除了郑和以外,还有谁?三国时代那么多了不起的人物,真正把坤卦做得最好的是贾诩。曹操这个人是翻脸无情的,基本上真正的龙都是翻脸无情的,因为龙本来就是翻云覆雨的,不然怎么叫龙呢?要不要跟随这样的龙,也是个人自己的选择。伴君如伴虎,连这点都不知道,那就是找死。其实帮助曹操最大的人叫荀彧,但他最后却被曹操杀了。曹操杀荀彧太简单了,只是送了一个空盒子给他。丞相送来礼物,荀彧打开一看是个空盒子,他就明白什么意思了,然后就自杀了。可能有人会说他何必那么敏感呢?一个空盒子而已,何必要自杀呢?但是他如果不自杀,等到被曹操杀,那会死得更惨!曹操送他一个空盒子,就是告诉他一句话:一切都是空的,现在我们已经没有缘分了,你自己看着办吧。曹操这样一个举动,已经把意思表达得非常清楚了。
  曹操为立嗣之事犹豫不决,不知道到底应该让哪个儿子来继承自己的王位,于是就开始问幕僚。听了有些人的回答,曹操很不高兴:都是我的儿子,你们为什么偏心呢?当然也没有人敢反问曹操:“都是你儿子,你为什么问我呢?”如果谁敢这么问,那就死得更快了。
    一问就回答,曹操会说幕僚偏心,但是如果不回答,曹操又会说他们不关心将来的新主人,怎么回答,曹操都不满意。最后,曹操问贾诩:“你看我把大业传给哪个儿子比较好啊?”贾诩站在那儿若有所思,半天不吭声。曹操有些生气了,说:“我问你话,你为什么不回答呢?”这时贾诩才说:“我正在想刘表、袁绍的事情。”他这一句话就很巧妙地回答了曹操。因为刘表、袁绍就是废长立幼,结果惹出很多乱子。曹操是何等聪明的人,听了贾诩这句话,当即就做出了决定。一个人不讲出来而能够让人家知道,这才是最会沟通的人。讲了半天人家还听不懂,有什么用?不过是浪费唾液,磨损口舌而已。老实讲,要元吉不是那么容易的,但是历史上也有很多人做到了。
    《易经》每一个卦有六个爻,你一辈子能走到第几爻,那要看你的造化,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六爻全部走完。当然最好是走到第五爻就死了,那是最愉快的,因为走到第六爻的,最后都非常凄惨。

  《易经》中每一个卦的六个爻,可以说是代表了人生或事物的六个阶段,从第一爻往上,应该是一步比一步高,一步比一步好,但为什么曾仕强教授说第五爻是最好的,如果到了第六爻,将会非常凄惨呢?那么第六爻“龙战于野,其血玄黄”是什么意思?又怎么能够避免呢?

  坤卦第六爻,我们称它为上六,爻辞是:“龙战于野,其血玄黄。”
坤卦从初爻到五爻没有出现一个龙字,怎么上六突然出现一个龙呢?物极必反,坤卦到了第六爻,就开始要“乾”了,上六突然间变龙,就是柔到极致变成刚了。有一句话,女同胞听了会很不高兴,但是我们要解释一下,不能回避,叫做最毒妇人心。为什么说最毒妇人心而不说最毒男人心呢?这不是男女不平等,而是因为女性同胞她一直很柔,但是到关键时刻,她比男的还刚。
  物极必反,事物一旦发展到极致,就开始反向发展了。当乾卦走到极点,就会走向坤卦。现在坤卦已经快走到终点了,龙就出来了,于是乾龙跟坤龙就要交战了。当领导和军师对立起来的时候,你想想看,一定非常惨烈,所以“其血玄黄”。黄是地龙的颜色,玄是天龙的颜色。我们都说天龙地虎,这个老虎也会变成龙,不是天龙,而是地龙。“亢龙有悔”,“龙战于野”,就是天龙跟地龙斗,乾龙跟坤龙争斗谁都解救不了。
  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苛求,这永远是自然的真理。
  孔明到最后也是遭刘备猜忌的,这是不可否认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他跟诸葛亮说:“我儿子你可扶就扶之,不可扶你就取而代之。”这就开始有了“龙战于野”的味道了。所以,诸葛亮赶紧跪地磕头,磕到头都出血。实际上以诸葛亮当时的身份,他没有必要这样,他可以只讲一句话:“你多虑了,不会这样。”但是如果他说“你多虑了,不会这样”,就表示他有这个野心了,那就是老三老四。所以大家读历史,要深深去体会它背后的道理,否则只是看热闹,看半天什么都没有得到,就没有意义了。戏剧演出来的只是故事情节,不会直接说出其中的道理,道理永远是背后的东西,我们所看到的都是现象,都是数据。现象、数据后面更重要的东西,从来没有直接讲出来过的,叫做道理。
任何事情都要适可而止,不要过分苛求,这永远是自然的真理。
    道理永远是现象背后的东西。——《易经》的智慧  
    清末重臣曾国藩是有能力造反的,但他就是不造反,因为他知道“龙战于野”的恶果。他已经过了“黄裳元吉”的阶段,当他的声望开始威胁到皇帝的时候,他只好拼命写家书。一个人写家书,有必要让大家都看得到吗?那还算什么家书?从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曾国藩的家书不是写给他家里人看的,而是写给皇帝看的。曾国藩能上奏皇帝说自己有实力,但是绝对不会造反吗?当然不能,如果他写了这个奏表,那就表示你动了造反的脑筋。所以曾国藩不能讲这个话,于是他就拼命写家书。老实讲,皇帝看了曾国藩的家书以后才放心,相信他没有造反的心,这才放过他,要不然他也会很惨。
  年羹尧战功赫赫,最后却“龙战于野”,硬是被雍正杀掉了,他没有守住“黄裳元吉”这一关,就是因为他让雍正皇帝感觉到了威胁。年羹尧打了胜仗归来,雍正真的很感谢他,于是到城门去迎接。当他看到年羹尧的士兵虽然打仗归来,但是一个个精神抖擞,非常整齐,于是就说:“请稍息。”可是他说了这句话之后,没有一个士兵动。这时候,年羹尧千不该万不该讲那句话,他说:“他们只知道有将令,不知道有君令。”雍正当场没说什么,但是他心里想:好吧,试试看吧。所以年羹尧非死不可。
  乾卦不能单独发挥,因为红花也要绿叶来陪衬。坤卦没有办法单独操作,因为你一定要找到好主人,才可以全力去配合,否则你配合谁呢?因此,我们要看《易经》,最好把两个相应的卦合起来看,不要单独去看。所以,接下来我们要讲的是乾坤人生,看看应该怎样把乾坤合起来看。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6-13 0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乾坤人生



[全屏欣赏]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17: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