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网上清风

[汇编] 从《87版红楼梦》看古代礼仪、习俗、服饰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万福:

这是女子的相见礼,和男子的作揖一样,男子见人作揖,注意是吉拜,女子见人万福。
万福,为女子普通相见之礼,即右拳置于左拳之上,置于右侧贴身,略作躬身,上下略作摇动,是为吉礼,
凶礼左右手颠倒。道福时口中说“福”或“万福”,也可不说。
这张,林妹妹的这个福太标准了,注意是右手在左手上,是吉礼~




男子作揖,左手抱右手是为吉,女子万福,右拳叠于左拳之上是为吉,
因为男左女右,男子左贵,女子以右自谦,看手相就是男子看左手,女子看右手,
现在厕所也基本上男厕左边、女厕右边。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左右,中国古代以左为尊是传统,看这里,吃饭时,
因为林妹妹是远客,所以贾母叫她坐在左边。
说说现代商务礼仪,因为中国与国际接轨了,而西方一般以右为尊,
所以现在商务场合都是贵宾在右侧,在饭桌上先敬右侧的客人,
但如果是圆桌,你又不知道哪个是贵宾,那就得从左边开始敬,
因为从左开始顺时针,表示顺顺当当,在圆桌上吃饭,不知大家身份,
采取从左开始顺时针在中国人和外国人中间都吃得开。



薛姨妈是客,左边。




这张(怡红开夜宴),宝姐姐摇完筛子就递给左边的探春摇(不是给湘云,湘云离开位子自己跑来的。。。),
这也体现左右的顺序,往左递是尊重的表现。
虽说宝玉是个逍遥不羁之人,可眼下有姐姐妹妹都在,所以,这顺序还得讲。



红楼》描述贾府一次中秋赏月的宴饮活动,“凡桌椅皆是圆的,特取团圆之意。
上面居中,贾母坐下。左边是贾赦、贾珍、贾琏、贾蓉,右边是贾政、宝玉、贾环、贾兰,团圆围住”。
宴会在圆桌上进行,座次仍是“尊卑有序”、“长幼有序”。贾母是“老祖宗”,在上面居中坐下。
贾赦是大房,所以成左;贾 政是二房,所以居右。这是封建社会诗礼之家的一套礼仪。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23 | 显示全部楼层
用餐中又一个细节,筷托,这个小东西估计大家一般会忽视,
就是放在筷子下面承托筷子的东西,
有石的,木的,金银铜的,玉的,看这张右边那筷子,小巧的筷托。
87版的细节真是叫人叹服,不服不行!




筷子--

筷子的规矩太多太多,仅说一二。
餐桌上摆放筷子要放在碗的右边,筷子头(不夹菜的那头)朝座位,朝向人,筷子头干净,体现敬人,
而祭礼时摆筷,则要将筷子头朝神位,体现对神灵的敬意,忌倒过来放。


我们来看87版,这点都没有错。
这张,筷子摆放,是头朝座位。


忌把筷子平放碗口,叫“碗口筷”,宴请宾客时这么做等于在下逐客令。
还有,筷子是不能拿在手里乱晃乱敲的,那是叫花子。


看87版,大家听曲高兴了,也不会玩筷子,这张,蒋玉菡摇扇,右边的薛蟠,
虽说是薛大傻子,可人家也是豪门出身,知道规矩,插不上言玩扇子。
眼下的电视剧,吃高兴了,哪管头不头的。。。
唱红豆曲把个筷子玩得飞舞,敲得山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称呼女子为“哥儿”?


刘姥姥来荣国府问路,看门口的小厮,整整齐齐,笔直站立,恭恭敬敬,为什么?这是荣国府,敕造荣国府!
头上是金光闪闪的“敕造”,天子的手谕,这里是荣国府的门面,是荣国府的形象!

要知道,原著里就4个王爷8个国公,他们的府邸肯定豪华气派,
就好比咋们现在北京的国家各个部委的楼房一样,肯定是气势非凡。
而且,宁荣街可是条主干道,行人熙熙攘攘,就好比现在的长安街,好比各个城市最繁华最热闹的街道。
在荣国府门前站岗,不说像现在的警卫一样笔挺,但好歹要站得规规矩矩,方能体现国公府的气势与威仪,
所以,87版的这几个门上的小厮绝对够格,赞!



以男性称呼来称呼女孩,是尊重的意思。
所以刘姥姥问路,叫这女孩为哥儿


这张,贾雨村看到英莲,说了句“女公子”,大家不要好奇,这是古时候对别人女儿的尊称,
古时候以男子为尊,称呼别人家的女儿为“公子”,是尊称。



这英莲的扮演者是史可(后来演过许多影视剧)


~~~~~~~~~~~~~~~~~~~~~~~~~~~~~~~~~~~~
其实,先生在最初不是专指男子的称呼。

春秋,《孟子》:“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这一“先生”是指长辈而有学问的人。

战国时代,《国策》:“先生坐,何至于此”均是称呼有德行的长辈。

从汉代开始,先生就用来表示称呼老师,《曲礼》:“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
注:“先生,老人教学者。”今称教师为“先生”,从于此。

在汉以后的魏晋,由于社会风气开化(陶渊明、嵇康等就是洒脱无羁之人,这样逍遥的人多,说明风气),
女文人多了起来,比如谢道韫,就是一个才女,可以到处讲学,被称为女先生、谢先生。

在《建国大业》里面,称呼宋庆龄为“先生”,
是一样的道理,有身份有地位有学识的妇女,
才能称之为“先生”。宋是是孙中山的夫人,是国母。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尊卑有序”

这个在87版太明显了,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尊卑长幼有序那是必须的,是天经地义的,
这张,小丫头看到周瑞家的就得停住脚步,低头致意。



这张,平儿接待刘姥姥,因为对方是客,
所以为了表示敬意,不能坐满了,
看得出平儿是半坐的,还用脚在支撑身体,
而刘姥姥自知身份低微,所以坐的更浅,只坐了一小半,
这一个小小的动作,体现了传统礼仪规范。



这张,丫头们毕恭毕敬垂手而立,恭候主子。
其实这一张前3秒,这一群小丫头还是伏在栏杆上看风景的,
不过看到主子来了,就得恭恭敬敬,这才是大户人家的规矩。



这里,探春正要洗脸,一个婆子进来传事,这是很没规矩的,主子正忙着,不得空,你跑来说话?
所以平儿训斥了她。就好比老板正在偷菜偷得正爽,你进来要汇报,老板怎么想?



这一张,芳官的干娘何婆子打了芳官,宝玉要上去质问(揍人)?袭人拦住他。

当然了,首先,好男不跟女斗(mm莫生气~),宝玉当然不能动手;再者,宝玉是主子,何婆子是下人,
主子要惩罚下人,主子是不用动手的,主子吩咐别人就可以了,宝玉的下人袭人晴雯等都在旁边,
连主子惩罚别人都是主子亲自动手,她们作为主子的下人就是主子的手脚,她们不能发挥作用就是失职了,
所以帮主子惩罚别人是他们的职责所在,自然不能叫主子亲自动手了,惩罚婆子,她们出手,惩罚男的,小厮们出手;
第三,何婆子好歹是个老仆人了,是个老臣,年轻的主子还是得尊重一点的,这体现的是一个国公府对待仆人的态度,
一个老仆,犯了点小错,主子就要打要骂,这说出去别人就会认为贾府不体恤老仆,把仆人榨干了就虐待,
这就有损贾府形象了。所以,袭人拦着,不让宝玉动手,袭人真是个有心计的,这一小点就维护了主子的体面。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39 | 显示全部楼层
贾府里服侍过长辈的老仆人是有脸面的,比如林之孝家的,比如贾琏的奶母赵嫲嫲,比如宝玉的乳母李奶奶,
主子见了也要礼让三分,这是大户人家应有的规矩,就好比皇上身边的老臣,即使是太子见了也要尊敬礼貌,
这不仅是中华礼仪尊老爱幼的体现,更是一个家族知恩图报,体恤功臣的表现,
还有,你对待老仆人好,给他们体面,才能激发年轻仆人的干劲,他们就会好好干,争取到老了也能有体面,
因此,主子给老仆人脸面是一箭多雕的好事。
当然了,老仆人也不能倚老卖老,要知分寸,见好就收,
能从主子那里得点好处就够了,别蹬鼻子上脸忘了自己是个奴才。


老版的主子和老仆之间就变现和拿捏得极准,
看这张,贾琏和凤姐吃酒前先请贾琏的乳母赵嫲嫲,
这是惜老怜贫,尊敬和礼貌,而赵嫲嫲也很有分寸的还礼。
这才对嘛~,这才是国公府里主仆的关系嘛!(仔细看看,坐与席是有差别的)



这林之孝家的是管家老婆,在王夫人面前都可以坐下来和主子说话,
可见是比较有脸面的,所以宝玉才这么礼貌。
规矩啊规矩,礼仪啊礼仪,这是中华文化的精髓。。。



这个情节--周瑞家的到王夫人处回话(打发刘姥姥一事),
恰巧王夫人有事,便转身到宝钗处,宝钗说起冷香丸,
一边说一边拿起一个盒子,递给周瑞家,



周瑞家的接了盒子,没打开,也没看一眼,立刻就把这个盒子又递回给宝姐姐了;
盒子里是不是装的就是那个冷香丸不得而知,但周瑞家很懂规矩,
自己的是一个下人,哪能人家小姐给了就大大方方打开看的,
她恭恭敬敬递回去做的很正确。
这场景既表现了宝钗的“平易近人”,
又表现了周瑞家的“尊卑有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晴雯要撵坠儿,说是宝玉的意思,并提到了“宝玉”的名字,坠儿的干娘说下人不能直接叫主子的名字,
说晴雯是拿主子的威风压人,然后,麝月帮晴雯说话,这里麝月说我们丫头直呼宝玉的名字是老太太的意思,为的是“好养活”。
之前看这里,特别是这句话,不懂,估计现在还是有些人不太明白。
解释之,我国历来有给小孩起小名的习惯,比如“狗剩”、“二蛋”,然后,这个名字就让大家都来叫,
这样的原因有二:一是这些名字不像人名,就上不了阎王的记名簿,到时就死不了,
二是大家都来叫这个名字,显得这个名字普通无常,这样这个孩子就不容易死。
这里老太太吩咐大家都直呼宝玉的名字,取的就是第二个意思。






还有这里也有称呼的问题,林之孝家的说宝玉不该直呼袭人晴雯的名字,
因为这两人是老太太屋里的人,为了体现对老太太的尊重,宝玉应该称呼“姐姐”,
即使是老太太屋里的一只狗一只猫,也不能直呼其名。
这和大家称呼宝玉只叫名字就可以了不同,那是为了“好养活”,
这里是体现对老太太的尊重,不矛盾。



主子和下人之间说话,下人是不能直呼主子“你”的,
但主子是可以直呼下人“你”的,看这里,平儿直呼凤姐“你”,结果挨训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5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三从四德”,这是我国古代女子的规范。
     三从是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三从容易理解,四德里最重要的是妇德,即妇女的道德规范,
要求做到“清闲贞静,守节整齐,行己有耻,动静有法”,就是具备了妇德。
     汉代才女班昭在《女戒》指出:“妇德不必才明绝异”,
意思是不必具备高明的才能,这是“女子无才便是德”俗语的最初依据。
     女子的德就是说作为妻子,要尽心照顾和服侍丈夫、公婆,还要“去妒”,
帮丈夫纳妾(就是帮丈夫找小三。。。如邢夫人帮贾赦说合鸳鸯一事);
作为母亲,要会“教子”,作为继母要“慈爱前子”;与家庭成员相处,要“和叔妹(小叔、小姑)”、“睦娣姒(妯娌)”。
家境贫寒要能“安贫”,富贵还需“恭俭”。还要“敬身”、“重义”、“守节””……具备一系列美德


     妇言、妇功大致和妇德差不多,不提。
     这里要说的是妇容,郑玄对妇容的解释是“婉娩”,就是温顺柔和的神态表情。班昭认为妇容不是指颜色美丽,
而是日常生活中做到“盥浣尘秽,服饰鲜洁,沐浴以时,身不垢辱,是为妇容”
——也就是做到勤于洒扫,服饰整洁、按时沐浴、讲究卫生就符合妇容标准了。
(这些要求真苛,难怪五四运动要解放妇女。。。)
     赵姨娘是个讨人厌的人,不光是尖酸刻薄的性格,还因为不讲妇德。
     这里,赵姨娘撒泼,坐在地上哭闹,是没妇容的表现。



这里,居然跑起来了,古时候可是裹脚的,为什么裹脚,就是叫你不要跑,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黛玉)”,女子就要安安静静,温温柔柔,跑起来就不好看了,
女子行走要袅袅婷婷,似弱柳扶风才是,这样的赵姨娘,没有规矩,难怪讨人厌了。



这里,和小丫头打架本来就很失态了,
还把鞋子都打掉,脚都露出来了;
这是很恐怖、很耻辱的事!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妻妾。

我国最初是没有妻妾之分的。大概是从周朝末年才有了妻妾之分。

     《公羊转·隐公元年》载:“立适(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就是说正妻的长子才是有继承权的。
何休《解诂》:“适谓适夫人之子,尊与无敌。”也是说正妻的儿子地位高。
      正妻(正也可说嫡、适)与妾(媵、妾一个意思)的地位差别很大,这个自然不必说。

      看这里,探春理家,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死了,有人来要安葬费。探春按老规矩只给了二十两。
(这里又牵涉到下人地位的问题,袭人是外头买来的下人,她的娘死了给了四十两,赵国基是“家生子”,
就是说他是下人的儿子,所以身份更低。这也是大户待下人的规矩,对外面体面些,说出去好听,家里的就随便些)





赵姨娘是探春的生母,这里探春却一口一个“姨娘”称呼,和别人对赵的称呼一样,
不是因为探春硬心肠不认母,这是嫡庶制度,
嫡妻的子女叫嫡出,妾的子女叫庶出,
妾对自己的子女是没有教养权的,
妾的子女也得认嫡夫人为母,探春就得认王夫人为母。


所以即使赵姨娘的兄弟赵国基是她的亲舅舅,
她也不能认,才说我的舅舅才升了九省检点。
这个九省检点的舅舅就是王夫人的兄弟王子腾。



直到探春远嫁时,与赵姨娘、贾环单独哭别时,
才哭叫了一声“娘---”每次看到这段,真为探春悲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庶出的子女地位更低,
如果自己不争气,下人都会瞧不起。

这儿,贾环玩牌耍赖---
莺儿敢对环儿说“连我都瞧不起”一是环儿的确耍赖,
二是因为环儿是没地位讨人厌的赵姨娘之子,
换做别的主子,是断然不敢的,这也体现了庶出的地位低。




这里,赵姨娘在屋里训环儿不该去和宝姐姐莺儿玩,碰了灰还丢了面子,
凤姐在外听到了,就说赵姨娘不该管教环儿,环儿该由王夫人管教,
还说他(环儿)好不好与你什么相干,其实妾的地位真的是很低下的,
要是有点姿色的妾,有丈夫宠着还好,要是不得宠了,连自己的儿女都不认自己,
剩下孤单一个,很可怜的,一辈子就只是个丈夫的工具和生育机器,
最后赵姨娘死时身边一个仆人也没有。



其实体现主仆、尊卑关系和遵守传统习俗的细节,在87版中的准确表现,比比皆是:

1.宝玉进屋,赵姨娘打帘子
2.宝玉进屋,探春、惜春、贾环都比他小,所以要站起来相迎;而迎春比他大,则不必
3.贾政冲宝玉发火,迎春他们4个人都站起来‘陪听训’;
4.贾政骂宝玉,宝玉一路跟着听训
5.尤二姐是‘二房’,而且她是尤氏的妹妹,从出身论属‘良妾’,
她可以叫凤姐‘姐姐’;而赵姨娘是‘姨娘’,不能叫王夫人姐姐;
6.秦可卿治丧时:贾珍进屋,凤姐立刻站起来;
7.莺儿不敢坐下,搬给她脚踏,还不敢坐,
8.赵嬷嬷坐在脚踏上,用小杌子吃饭(上图)
10.祭祖时,由贾蓉传菜到门口,不许进去,给容哥媳妇儿,再一级一级传到贾母手中,由贾母亲手供上;
11.巧哥‘出花’,供‘痘疹娘娘’,贾琏要出去单住,夫妻要‘禁房’;厨房还要忌煎炒;
太多了,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05: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