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谁能参透我的音乐的意义,便能超脱寻常人无法振拔的苦难。”

                      ——贝多芬

“贝多芬超越了纯粹艺术家的范畴——他已经成为人类文明和理想的化身。他用生命和作品证实了:人类的精神可以不朽。”

                      ——编者题记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德国作曲家、钢琴家

 

我们常常听到人们将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称为“乐圣”。为什么人们不冠之以“乐神”呢?

“神”、“圣”这两个字虽然经常在一起出现,但两者有明显不同的涵义:前者偏于天作之才,常常和“天赋”、“机遇”并存;后者则意味更多的人生奋斗,往往和“斗争”、“崇高”等联系在一起。前者虽令人悠然神往但却望而莫及;后者才能发人深省并成为世人效法之楷模。

在艺术领域,这种差别很明显。比如李白与杜甫,比如莫扎特与贝多芬。

任何一个领域,诞生一位“圣人”非常不易。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有 “诗圣”杜甫和“书圣”王羲之,纵观世界五千年的历史,只有一位“乐圣”贝多芬。

贝多芬是西方音乐史上真正堪称“乐圣”而无愧的一个人,至今贝多芬仍是支持整个西方音乐体系的主要栋梁。大部分近现代的音乐潮流和音乐思想——从勃拉姆斯(Brahms,Johannes)、瓦格纳(Wagner,Richard)到马勒(Mahler,Gustav)、勋伯格(Schoenberg,Arnold),从管弦乐法到钢琴流派,都可追溯到和贝多芬的渊源。甚至可以说,无论从哪个方面或角度去考察考察西方音乐史,贝多芬都能进入你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