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梅朵儿

[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阳历、阴历、阴阳历

    推算年、月、日的时间长度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制定时间序列的法则称为历法。这些工作主要依据天体的运动。

    日,是最容易识别的时间单位,地球自转一周就是一日,年和月都是以日为基础的。

    月,无疑也是一个很好的时间单位,月亮圆缺变化一周是二十九天半多一点,农历的大月三十,小月二十九天,就是取的它的平均数。

    常见的历法,大体可以分三类:

    一类历法只考虑月亮的圆缺,以十二个月为一年,一年三百五十四天左右。是为阴历,如伊斯兰教历、希腊历等。时间长了之后,它就与阳历相差得越来越多,这种历法被称为纯阴历。在纯阴历里,经过若干年之后,就会出现六月飞雪,十二月酷热的现象。

    阴历是伊斯兰教国家和地区采用的历法,又称回历。它纯粹以朔望月为历法的基本单位,奇数的月份为30日,偶数的月份为29日,十二个月为一年,共354日。十二个朔望月实际上约有354.3671日。为使月初和新年都在娥眉月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回历采用如下置闰法:每30年为一个循环周期,设11个闰日。其中第2、5、7、10、13、16、18、21、24、26、29年为闰年。闰年的12月为30日,共355日。回历的起始纪年定在穆罕默德从麦加迁到麦地那的一天,即公元622年7月16日。

    一类历法以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三百六十五天五小时多)为基础,取其整数,平年三百六十五天,四年一闰,把四个五小时多加在一起,这一年就是三百六十六天。是为阳历,如公历、儒略历等。

    原始的阳历是古埃及人创立的。最初取一年为365日。

    公元前46年罗马统治者儒略·凯撒对当时使用的阴阳历作了修改,制定儒略历。儒略历分一年为十二个月,平年365日;年份能被4整除的为闰年,共366日。儒略历从罗马纪元709年,即公元前45年1月1日开始实行。 这一年,为了弥补罗马历与太阳年的年差,除了355天的历年和一个23天的附加月外,又插进两个月,其中一个月为33天,另一个月为34天。这样,这一年就有355+23+33+34=445天。这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乱年”。

    儒略历历年平均长度便是365.25日,同回归年长度365.2422日相差0.0078日,400年约差3日。从实施儒略历到十六世纪末期,累差约为10日。据传说,耶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三日后复活,恰好是春天。后复活节定为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随着岁月的流逝,春分竟然慢慢地靠近冬天了。为了使复活节回到春天去,罗马教皇格里高利十三世根据天文学家提出的方案,对儒略历进行改革。他把儒略历1582年10月4日的下一天定为10月15日,中间消去10天;同时还修改了儒略历置闰法则:能被4除尽的年份仍然为闰年,但对世纪年(如1600,1700,……),只有能被400除尽的才为闰年。这样,400年中只有97个闰年,比原来减少三个,使历年平均长度为365.2425日,更接近于回归年的长度。经过这样修改的儒略历叫格里高利历,亦称格里历。

    格里历先在天主教国家使用,是基督教的教历,基督教徒以基督诞生那年起算记年,基督诞生前的年代称公元前,诞生后的年代称公元。二十世纪初为全世界普遍采用,所以又叫公历。中国于1912年开始采用公历,但当时仍用中华民国纪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采用公历纪年。

    另一类则是以地球绕太阳的运转周期纪年,以月球绕地球的运转周期纪月,根据需要置闰,是为阴阳历,如我国现在还有采用的农历、藏历等。有的人把农历叫做阴历,实际上是叫错了。

    农历是我国采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又名夏历、中历、旧历,民间也有称阴历的。它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农历把日月合朔(太阳和月亮的黄经相等)的日期作为月首,即初一。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月大;有的月份是29日,称月小。月初所在的日期,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推算定,不机械地安排。农历以12个月为一年,共354日或355日,与回归年相差11日,故必须置闰,曾经有三年一闰、五年两闰,而春秋时代又创造了“十九年七闰法”。闰月的安排由二十四节气来决定。这样安排和调节的结果,历法既反映了月亮的圆缺,也与随阳历而来的气候冷热变化相适应了。

    另外,佛历是泰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以及印度的部分地区通用的历法。佛历是从佛祖释迎牟尼逝世那年,即公元前543年算起。佛历与公历、回历并称,所谓三大历法。

    思考题:公历大小月是怎么由来的?

    儒略历里,罗马皇帝儒略·凯撒规定每年分十二个月,单月三十一天,双月三十天,一年共三百六十六天,但比一年应有的三百六十五天多了一天。当时,犯人判处死刑,在每年2月执行,2月被认为是不吉利的月份,凯撒就从2月份中减去一天。凯撒死后,奥古斯都做了皇帝,他发现凯撒诞生的7月是三十一天,而自己出生的8月却只有三十天。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他又从2月减去一天加给8月,为避免使三个大月的月份连在一起,又把9月到12月的天数作了相应的改变。从此,2月份就只有二十八天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五.“世纪”、“年代”、“星期”、“礼拜”

    “世纪”来自拉丁文,意思是一百年。一百年叫一个世纪,从公元一年算起,每经一百年就算是一个世纪。

    “年代”是在每一世纪中,以十年为一阶段,如“50年代”、“80年代”等等。一般一个世纪的最初十年不用年代来称呼,而叫做“最初十年”。

    “星期”源于科学,“礼拜”出于宗教,两者不是一回事:

   “星期”是公历中一种特殊的记日方法,它以七天为一周期,循环往复,无穷无尽。星期记日的方法早在公历产生以前就为人们使用了,古罗马历法已有“七日一周”的算法,至公元321年,君士坦丁大帝于3月7日正式公布,成为定制,逐渐成为国际惯例。我国古代历法把二十八宿按日、月、火、水、木、金、土的次序排列,七日为一周,称为“七曜”。这种算法与西方历法暗合。

   “礼拜”则是基督教使用的词语。他们相信上帝七天创造了世界、耶酥七天复活的说法,因此,规定第七天举行参拜上帝的宗教仪式,称为“礼拜日”。

    公历“星期”的第一日叫“星期日”,是公认的休息日,因为这一天与基督教的“礼拜日”恰在同一天。所以,有人将“星期日”也叫“礼拜日”。其实我们星期日休息与基督教徒礼拜日“做礼拜”是毫不相干的。

    思考题:一周从星期几开始?

    按七天一周的记日法由来颇为古老,已难于考证。据说古代巴比伦人以太阳、月亮和金、木、水、火、土七星为七日名,这种以七天为一周的记日法就叫做星期。日为大,一周之始自然是星期日。

    一周从星期一开始的记日法也是有根据的。《圣经》说,上帝创造世界万物,上帝在第一天把光明和黑暗分开,有了白天和夜晚;第二天造天地,有了上下之分;第三天造草、木、蔬菜,大地披上了绿装;第四天造日月星辰,确定年月日和季节;第五天造鱼、水生动物和各种飞禽,让海洋、大地和天空充满生机;第六天造出牲畜、昆虫和野兽,最后上帝照看自己的形象造了男人和女人来管理这个世界。上帝造物之工已经完毕,在第七天就休息了,称为圣日,又叫安息日。因此,星期日就是周末,一周应从星期一开始。

    二者相比,“一周从星期一开始”符合先劳动后休息的规律。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星期一早晨上班,都有一周之始的感觉,这也是在心理学上的一个根据。但目前通用的还是“一周从星期日”开始,因为星期六是周末已经是人人皆知的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纪年法

    1.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

    产生最早。以帝王即位之年为元年,以后依次为二年、三年……,直至新君出现。新帝即位当年或次年改元。如《左传。骰之战》:“三十三年春,秦师过周北门。”指鲁僖公三十三年。《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再如周平王元年(770 B.C.),汉高祖二年(206 B.C.),鲁隐公三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等等。

    2.帝王年号纪年

    汉武帝开始用年号纪元,更换年号就重新纪元。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指南录>后序》“德祐二年”、《雁荡山》“祥符中”(“祥符”是“大中祥符”的简称,宋真宗年号)等。如贞观元年(627 B.C.),洪武四年(1671 B.C.),康熙十年(1661 B.C.)……等等。

    3.干支纪年

    中国古代创制的一种纪年方法。它由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顺序相配组成,以六十为周期,用以纪年,称六十甲子。

    该纪年法始于汉朝,与年号纪年法同时并用。如公元184年为东汉中平元年甲子。《五人墓碑记》:“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丁卯”指公元1627年;《〈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六十干支表

    表中各干支前的阿拉伯数字是该干支名在六十干支周中的序号。通常以甲子为0序号。

0甲子
1乙丑
2丙寅
3丁卯
4戊辰
5己已
6庚午
7辛未
8壬申
9癸酉
10甲戌
11乙亥
12丙子
13丁丑
14戊寅
15己卯
16庚辰
17辛已
18壬午
19癸未
20甲申
21乙酉
22丙戌
23丁亥
24戊子
25己丑
26庚寅
27辛卯
28壬辰
29癸已
30甲午
31乙未
32丙申
33丁酉
34戊戌
35已亥
36庚子
37辛丑
38壬寅
39癸卯
40甲辰
41乙已
42丙午
43丁未
44戊申
45己酉
46庚戌
47辛亥
48壬子
49癸丑
50甲寅
51乙卯
52丙辰
53丁已
54戊午
55己未
56庚申
57辛酉
58壬戌
59癸亥


    4.年号干支兼用法。

    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祭妹文》“乾隆丁亥冬”,“乾隆”是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年号,“丁亥”是干支纪年;《梅花岭记》“顺治二年乙酉四月”,“顺治”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年号,“乙酉”是干支纪年。

    5.星岁纪年

    利用木星运转周期为12年的规律,借用十二次表示年份,即岁星(木星)纪年和太岁纪年(岁星由西向东的运行,和人们所熟悉的十二辰的方向正好相反,所以岁星纪年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起来很不方便。为此,古代的天文学家便设想出一个假岁星叫“太岁”,让它和真岁星“背道而驰”,这样就和十二辰的方向顺序相一致,并用它来纪年)。如《左传》襄公三十年里有“岁在降娄”,《国语·晋语四》有“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6.生肖纪年

    中国人猜测别人年龄,喜欢问属于何种生肖。究竟甚么是生肖呢?以十二种动物配十二地支来记人的出生年,就称为生肖,又叫属相;因为共有十二种,所以总称十二生肖、十二属,是中国传统纪年法之一。十二生肖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西鸡、戌大、亥猪,十二年循环一次。例如:若果今年是壬申,就是猴年,这一年出生的人便属猴。古人又以十二地支分属十二时辰,将十二时辰与十二属相一一对应。例如子时属鼠,丑时属牛。这种有趣的十二种动物与十二地支的对应关系,早在春秋时期就开始有了。其由来,可能和原始人的动物图腾崇拜有关。

    思考题:十二属相为什么鼠占先?

    古代民间亦曾流传过一些关于十二生肖由来的传说。如说当年轩辕帝要选用十二个动物担任侍卫,许多动物都报了名,猫也托老鼠代为报名。但老鼠忘了,所以十二生肖中没有猫,老鼠也就成了猫的仇敌。又说有次动物比赛武艺,老鼠钻进了象鼻,大象只得狼狈逃走。于是十二生肖中老鼠占了第一,大象名落孙山。这些传说显然出于后人附会。

    清人赵翼在《陔余丛书》的《十二相属》与《十二相属起于后汉》两文中,已经详细地考证了十二生肖的来历。

    十二生肖是以地支与各种动物相配组成的。因地支在下,所以取各种动物的足爪,从阴阳上加以区分。子、寅、辰、午、申、戌都属阳,配以足爪为奇数的动物,如鼠、虎、龙、猴、狗都有五指,马是单蹄。丑、卯、巳、未、酉、亥都属阴,则配以足爪为偶数的动物,如牛、兔、羊、鸡、猪都是四爪;蛇无足,但它的舌头却有两岔,也归于偶数一类。

    问题是为什么子与鼠相配呢?据说,子虽属阳,但也有阴的一面。如子时是昨夜十一时至今晨一时,昨夜属阴,今晨属阳,这种亦阴亦阳的属性老鼠同样具备。鼠前足四爪,为偶数属阴;后足五爪,为奇数属阳。子、鼠均身兼阴阳,正相匹配。于是小小老鼠竟压过它的同僚而在十二生肖中占先了。

    思考题:十二生肖中为什么没有猫?

    为什么十二生肖中没有猫呢?因为,十二生肖产生时,猫即今日之家猫还未加入“中国籍”呢。

    我国的干支纪年法的产生,最迟不会晚于商,因为甲骨文中已有记载。猫的历史比人类要长,但汉以前,我国只有野猫。据考,今天的家猫,来源于印度的沙漠猫。印度猫进入中国,大约始于汉明帝之后,因为那时,中印交往才通过佛教而频繁起来,这离干支纪年法的产生,已是相去千年了。

    世界上有些国家如印度、真腊(今称束埔寨)、古巴比伦,也曾以兽名纪年或纪日,其兽名与中国的十二生肖稍有不同。如印度的十二兽中,除了以狮代虎、以金翅鸟代鸡外,其它均相同。古巴比伦以猫、狗、蛇、蜣螂、公羊、公牛、驴、狮、隼、猴、红鹤、鳄为十二兽日。但用来作为人的属相,除了中国以外,还未发现任何国家和地区使用过。中国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动物纪年的习俗,如蒙古族称鼠儿年、虎儿年,藏族则以五行(金、木、水、火、土)代替十天干,如甲子年称木鼠年,丁酉年则称火鸡年。

    7.民国纪年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正式成立,宣布共和政体,改用公历(阳历),以中华民国纪年。1912年为民国元年,往下推算,民国二十六年就是公元1937年,换算时,在民国年数之上加11,再加1900,就是公元年数。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纪月法

    1.序数纪月法。一月、二月、三月……类推,其中一月又叫“正月”,十一月又叫“冬月”,十二月又名“腊月”。如《采草药》:“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指南录〉后序》“德祜二年二月”,“是年夏五”,“五”就是五月。《谭嗣同》今年四月,定国是之诏既下”,“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以八月十三日斩于市”。

    2.地支纪月法。古人常以十二地支配称十二个月,每个地支前要加上特定的“建”字。如杜甫《草堂即事》诗:“荒村建子月,独树老夫家”“建子月”按周朝纪月法指农历十一月。庾信《哀江南赋》:“以戊辰之年,建亥之月,金陵瓦解。”“建亥”即农历十月。

    3.时节纪月法。如《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孟冬”代农历十月;陶渊明《拟古诗九首》“仲春遘时雨”,“仲春”代农历二月。

    “正月”的来历

    人们习惯把农历一月称作“正月”。这是因为在我国古代,每年以哪个月为第一个月,各朝代都不相同。夏朝以一月为第一个月,商朝以十二月为第一个月,周朝又以十一月为第一个月。这些朝代每改正一次月份次序,就把改正的第一个月称作“正月”。据春秋时代《春王正月》说:“正月为一月,人君即位,欲其常居道,胡月称正也。”意思是:古代帝王,大都在每年的头一个月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为了表示庄重独尊,便将一月改为了正月。

    另据史籍记载。周朝时,许多国家大事都安排在正月处理,所以正月又叫政月。到了秦代,因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名讳,强行规定把正字穿破,读作征。正(征)月的叫法,就这样一直沿用到现在。

    “腊月”的由来

    农历十二月称腊月,是内“腊日”演变而来的。腊日,是古人祭把百神的日子。始于周代,具体在哪一天,没有确切记载。到了汉代,将腊日定为冬至后第三个戌日(干支纪日法地支为戌的日子)。因为冬至日在农历上是不固定的,故腊日也是不固定的。后来又将十二月八日定为腊日。《荆楚岁时记》载:“十二月八日为腊日”。为什么祭神的日子叫做腊日?这要从腊字说起:古腊字没有“月”旁,象形为:一只掏掉内脏的小动物烤在日头上。后来,人们把成块的干肉也称腊。在周代,掌握腊的人称腊人。用腊祭神,所以便把祭日称腊日。因腊日定在十二月,故十二月也称腊月。

附:月之别名

月次










十一
十二

《尔雅·释天》













民间称谓
正月
春王
青阳
中和
杏月
桃月
清和
槐月
榴月
蒲月
端月
菏月
伏月
天贶
桐月
巧月
霜月
桂月
获月
葡月
小阳春

梅月
良月
葭月
腊月
嘉平月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纪日法

    1.序数纪日法。如《梅花岭记》:“二十五日,城陷,忠烈拔刀自裁。”《项脊轩志》:“三五之夜,明月半墙。…‘三五”指农历十五日。《〈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

    2.干支纪日法。传说为黄帝时大桡所造,尧即位之日为第一个甲子。如《殽之战》:“夏四月辛巳,败秦军于殽。’“四月辛巳”指农历四月十三日;《石钟山记》“元丰七年六月丁丑”,即农历六月九日;《登泰山记》“是月丁未”,指这个月的十八日。古人还单用天干或地支来表示特定的日子。如《礼记·檀弓》“子卯不乐”,“子卯”,代指恶日或忌日。

    3.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朏(fei)、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每月第一天叫朔,每月初三叫朏,月中叫望(小月十五日,大月十六日),望后这一天叫既望,每月最后一天叫晦。如《祭妹文》“此七月望日事也”;《五人墓碑记》“在丁卯三月之望”;《赤壁赋》“壬戌之秋,七月既望”;《与妻书》“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

    4.干支月相兼用法。干支置前,月相列后。如《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

    朔、望、念

    一个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公历的一个月可以分为上句、中旬、下旬三个时段。而农历的一个月却是分为朔、望、念三个时段:初一到初十为“朔”,十一日至二十日为“望”,二十一日至三十日(小月至二十九日)为“念”。如,一个月的初七称为“朔七日”,十六日称为“望六日”,二十四日称为“念四日”。

    5.韵母代日

    一般用于电报,如“马日事变”、“艳电”、“皓电”等。

附:

1
2
3
4
5

东先董送屋
冬萧肿宋沃
江肴讲绛觉
支豪纸寊质
微歌尾未物

6
7
8
9
10

鱼麻语御月
虞阳麌遇曷
齐庚荠霁黠
佳青蟹泰屑
灰蒸贿卦药

11
12
13
14
15

真尤轸队陌
文侵吻震锡
元覃阮问职
寒盐早愿缉
删咸潜翰合

16
17
18
19
20

铣谏叶
筱霰洽
巧啸
皓效
哿号

21
22
23
24
25

马个
养祃
梗漾
迥敬
有径

26
27
28
29
30

寝宥
感沁
俭勘
豏艳


31
     
世引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九.纪时法

    我国古代计时的四个单位是时、更、点、刻。

    时,也称时辰。古人计时,只根据天色把一日划分为若干时段,如天将亮时为昧旦,日出为晨,太阳正中时为日中,日落之后为黄昏,夜晚叫宵或夕等等。后来,又将一昼夜分为十二等份,即十二个时辰。《左传·昭公五年》杜预《注》,载有十二时辰的完整名日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yu)中、日中、日昳(die)、晡(bu)时、日入、黄昏、人定。汉武帝时,以十二地支代表十二时辰,代替了原先的夜半、鸡鸣、平旦……。每一时辰又分为两个小时段,如子时为子初、子正,丑时为丑初、丑正……。这样,一昼夜十二时细分为二十四小时,和现在的用法完全一致了。

    天色法与地支法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两种纪时方法。如《孔雀东南飞》:“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李愬雪夜入蔡州》:“夜半雪愈急……,愬至城下……,鸡鸣,雪止……,晡时,门坏。”《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平明是平旦的别称。再如《失街亭》:“魏兵自辰时困至戌时。”《景阳冈》:“可教往来客人于巳、午、未三个时辰过冈。”《祭妹文》:“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群英会蒋干中计》:“从巳时直杀到未时。”

    古天色纪时、地支纪时与今序数纪时对应关系见附表。

十二时辰和现代时段对照表

天色
夜半
鸡鸣
平旦
日出
食时
隅中
日中
日昳
晡时
日入
黄昏
人定

十二时辰













子初
子正
丑初
丑正
寅初
寅正
卯初
卯正
辰初
辰正
巳初
巳正
午初
午正
未初
未正
申初
申正
酉初
酉正
戌初
戌正
亥初
亥正

现代时段
23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4时
1时
2时
3时
4时
5时
6时
7时
8时
9时
10时
11时
12时
13时
14时
15时
16时
17时
18时
19时
20时
21时
22时
23时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五鼓,或称五夜。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如《孔雀东南飞》:“仰头相向鸣,夜夜达五更。”《群英会蒋干中计》:“伏枕听时,军中鼓打二更。”《李愬雪夜入蔡州》:“四鼓,恕至城下,无一人知者。”《登泰山记》:“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意洞手书。”

    又将一更分为五点,古代的1点合现代24分钟。例如古代人说的“三更二点”,就是指夜间11时48分。往时北京紫禁城中有更鼓楼,黄昏后鼓楼鸣钟108声然后起更。南京、西安、天津等城市也建有鼓楼,每夜有更夫根据鼓楼上指示的时间打更报时,可说是保存旧习的表现。

    古人还将一昼夜等分为100刻,一刻合现在的14分24秒。古语中的“顷刻”、“少顷”,均指很短的时间。

    思考题:“刻”的由来?“小时“的由来?

    15分钟为一刻,这是人所皆知的。要是再追问一个为什么,也许就说不上来了。原来古代是用漏壶来计时的。首先在漏水壶内竖一标杆,标杆上刻有等距离的刻度,壶内水因漏渐减,杆上的刻度也依次显露从而知道时间,其单位自然就是“刻”了。明清有了钟表,二十四小时等于一百刻,一刻即14.4分钟,因此直接取15分钟为一刻,来代表四分之一小时。

    人们几乎每天都要和钟、表打交道,“几点钟”、“几小时”这些话一天也不知要说几遍。可是为什么要把两个钟点之间的间隔称为小时呢?既然有“小时”,又有没有“大时”一词呢?其实,“大时”的确是有过的,“小时”也是从“大时”引申而来的。

    在中国古代,人们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古代的一个时辰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所以,当钟表刚刚传人中国时,就有人把一个时辰叫做“大时”,新的时间一个钟点叫做“小时”。以后,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也就消失了,而“小时”却沿用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趣味历法

    扑克牌是历法的缩影。五十四张牌中,有五十二张是正牌,表示一年有五十二个星期;两张是副牌,大王代表太阳,小王代表月亮;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用桃、心、梅、方来表示,其中红心、方块代表白昼,黑桃、梅花代表黑夜。

    每一季是十三个星期,扑克中每一花色正好是十三张牌;每一季节是九十一天,十三张牌的点数相加正好是九十一。四种花色的点数加起来,再加上小王的一点,是三百六十五。如果再加上大王的一点,那就正好是闺年的天数。

    扑克中的JQK共有十二张牌,既表示一年有十二个月,又表示太阳在一年中经过的十二个星座。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元旦、春节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人们将告别寒冷单调的冬季,迎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原名“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介雅》诗:“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隋代杜台卿在《五烛宝典》中说:“正月为端月,其一日为元日,亦云正朝,亦云元朔。”“元”的本意为“头”,后引申为“开始”,因为这一天是一年的头一天,春季的头一天,正月的头一天,所以称为“三元”;因为这一天还是岁之朝,月之朝,日之朝,所以又称“三朝”;又因为它是第一个朔日,所以又称“元朔”。宋吴自牧在《梦梁录》中解释:“正月朔日,谓之元旦”。《说文解字》中对“旦”字的解释为“从日见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阳刚刚从地平线上升起,就是早晨的意思。因为它分别表示一年的第一个早晨,正月的第一个早晨,所以称“元旦”和“正旦”。除上述称谓外,春节还称“开年”、“开岁”、“芳岁”、“华岁”等,在诸多称谓中以称“元旦”最普遍,时间最长久。
  “春节”这一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有不同的特指。春节在古代本指立春之日,如《后汉书·杨震传》“春节未雨”,就是指的立春。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如江淹在《杂体诗·张黄门协苦雨》中有“有贪兴春节,愁霖贯秋序”之句,以春节和秋序对称,就是明显的一例。

    辛亥革命后,定了四节,元日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于是春节就成了农历正月初一的名称。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而把阳历1月1日称为新年,而不叫元旦。但一般人称公历元月一日为“阳历年”,仍把农历正月一日初一称“元旦”。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即阳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为新年;因为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元日,有祭神贴桃符的习俗。相传东海度朔山大桃树下有神荼、郁垒二神,能食百鬼。古人用桃木画二神像,悬挂在门口来驱鬼。五代开始在符上写联语,后来演变成春联。王安石有《元日》诗:“千门万户瞳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元旦并非都是一月一日

    我国历代元旦月日并不一致。夏代在正月初一;商代在十二月初一;周代在十一月初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又以十月初一为元旦。直到汉武帝时才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自此历代相沿未改。

    所有采用公历(阳历)的国家,都是以每年一月一日为元旦。但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许多民族由于使用的历法以及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季节气候等不同,新年元旦的日期也就各不相同。

    居住在北美洲北冰洋沿岸的爱斯基摩人,把第一次下大雪的日子作为新年元旦。

    热带有些国家,把雨季开始的一天作为新年。非洲的乌干达,每年有两个雨季,所以,他们一年有两个元旦。

    泰国等地的一些民族,以雨季和旱季作为新年与旧年的分界,把雨季到来之前的4月13日至4月16日,定为佛历的新年。

    印度尼西亚的凯拉比特族人,将一年中当最早的候鸟飞来的时候,做为新年的头一天。

    埃及人很早就知道观察星象了,他们发现天狼星和太阳一起升起时,尼罗河水就上涨,于是他们把这一天作为元旦。

    在叙利亚农村把9月里月亮圆的第一天,作为新年的开始。

    菲律宾把民族英雄何塞·黎萨尔的就义日——12月30日定为新年元旦。

    巴基斯坦的新年在公历3月中旬;印度的新年从10月31日开始,节日一共五天,第四天才是元旦;瑞士阿彭策尔地区的土著居民,以每年1月13日为新年元旦。

    春节与公历的关系

    由于公历和农历有差别,故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总是变化的。不过它遵循着如下两个规律:

    如果上一年农历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年推迟十九天到来;如果上一年没有闰月,本年春节要比上一年提前十一天到来。例如:1982年有闰月(农历闰四月),1983年春节为2月13日,比1982年春节(1月25日)推迟十九天;1983年没有闰月,故1984年农历甲子年的春节(2月2日)比1983年提前十一天。这个日期差别的原因是:公历每年为三百六十五天或三百六十六天,而农历每年为三百五十三至三百五十五天,闰年为三百八十三至三百八十五天。两种历法的平均日数差为十一天左右。农历平均一年的天数比公历要少,所以春节提前十一天到来;而农历有闰月的那年,总数却又比公历要多十九天,因此春节也就推迟了十九天。

    春节所在公历日期十九年重复一次。例如1982年的春节是在1月25日,十九年后的2001年的春节也是1月25日。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人日

人日寄杜二拾遗

唐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柳条弄色不忍见,
梅花满枝空断肠。身在远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一卧东山三十春,
岂知书剑老风尘。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晋代董勋的《答问礼俗说》说,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猪日,初四是羊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豆日,初十是麦日。
    另外一种说法,人日的来历与传统中女娲在七日中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关。正月初一是鸡日,初二是狗日,初三是羊日,初四是猪日,初五是牛日,初六是马日,初七是人日,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实际上,马、牛、羊、猪、狗、鸡正是“六畜”,说明由于“六畜”在中原地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形成特定礼俗。
    农历正月初七为“人日”,广州人俗称“众人生日”。过去这天早饭时,人们要吃七种菜(芹菜、芥菜、菠菜、青葱、大蒜等)制成的“七宝羹”和“薰天饼”(在露天中煎成)等。人们用五彩丝织品剪成人形,或用金箔刻成人形,挂在屏风或帐子上。妇女将刻得小小的人形戴在鬓发上,既讲吉利,又是一种装饰。
    民国以前,人日这天青年男女结伴到郊外游玩,选“人日皇后”,中选者主持一天的活动。年长者则登上观音山(今越秀山)或白云山饮酒、吟诗作赋;女的去神庙参神,男的到花地(今芳村区)赏花或拜黄大仙庙。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上元节

《生查子·元夕》

宋 朱淑真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正月十五,亦称元宵、元夕、元夜。古代习俗在上元夜张灯为戏,所以又称灯节。

    由来: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襄耳中,刘襄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的兵权,“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在古语中,“夜”又叫“宵”,“正月”又称“元月”,因而,汉文帝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

    习俗:
    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该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到宋元时期,京都灯市常常绵延数十里。灯会的时间,汉朝只限于正月十五一夜,唐玄宗延长到三夜,到明朝规定从正月初八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七。唐朝灯会中出现了杂耍技艺,宋代开始有灯谜。明朝有增加了戏曲表演。灯市所用的彩灯,也演绎出 “橘灯 ”、 “绢灯 ”、 “五彩羊皮灯 ”、 “无骨麦秸灯”、“走马灯”、“孔明灯”等等。始于南宋的灯谜,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经过历代发展创造,至今仍在使用的谜格有粉底格、秋千格、卷帘格、白头格、徐妃格、求凤格等一百余种,大多有限定的格式和奇巧的要求,巧立名目,妙意横生。

    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元宵分实心和带馅两种。有香辣甜酸咸五味。可以煮、炒、油炸或蒸制。桂花酒酿元宵、以肉馅、豆沙、芝麻、桂花、果仁制成的五味元宵以及用葱、芥、蒜、韭、姜制成的象征勤劳、长久、向上的五辛元宵都各有特色。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因为煮熟时漂浮在水面上,后来才改称“元宵”。至于叫“汤圆”,是窃国大盗袁世凯的紫忌。“元”和“袁”,“宵”和“消”是同音,故疑虑“元宵”有袁世凯被消灭之意。因此,1913年元宵节前,袁世凯下令将“元宵”改为“汤圆”。袁死后,民间又恢复了“元宵”的名称。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6 14: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