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梅朵儿

[注意] 唐诗鉴赏辞典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广溪峡

  杨炯

  广溪三峡首,

  旷望兼川陆。

  山路绕羊肠,

  江城镇鱼腹。

  乔林百丈偃,

  飞水千寻瀑。

  惊浪回高天,

  盘涡转深谷。

  汉氏昔云季,

  中原争逐鹿。

  天下有英雄,

  襄阳有龙伏。

  常山集军旅,

  永安兴版筑。

  池台忽已倾,

  邦家遽沦覆。

  庸才若刘禅,

  忠佐为心腹。

  设险犹可存,

  当无贾生哭。

  杨炯诗鉴赏

  诗人在梓州担任司法参军近四年,大约在天授元年(690)离开四川,途经长江三峡的时候,写下了《广溪峡》、《巫峡》、《西陵峡》三首五言古诗,逼真地状摹了三峡的绮丽风光,深情地赞颂祖国的美好山河,抒发了寻古探幽的情怀。《广溪峡》作为第一首,写得声情并茂,是首成功的记游诗。

  广溪峡即现在的瞿塘峡,气势雄伟,居三峡首位。诗歌直截了当,第一句就点题,突出广溪峡地处重要地理位置。第二句“旷望兼川陆”,讲述作者乘舟远望近观三峡的印象,首峡形势图是“兼川陆”。这是远眺夔门外的景观,长江奔腾,两岸旷野间出,迎面而来的夔门高高耸立。诗从大处起笔,意境宏大不凡,显示出第一峡的雄伟轮廓。“旷望”二字,鲜活地再现诗人的神态,他在远方翘首遥望,敬仰之情由感而发。舟逐渐行近,远镜头之后,展现了第二幅画面:“山路绕羊肠,江城镇鱼腹。”那羊肠小道曲折盘绕在半山腰,船上人抬头便望见,山之陡峻历历在目了。峡口的重镇夔州城虎踞江岸,守护着白帝城。

  看似轻描淡写,不经意间带出这军事要塞,为后面之紧接着的四句是描绘峡中的景物:“乔林百丈偃,飞水千寻瀑。惊浪回高天,盘涡转深谷。”诗人以前进的方位,左右上下,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广溪峡壮丽奇异的景象。峭壁上百丈高林迎面倒扑过来,正是峡中激浪飞舟里所能欣赏到的奇观。那绝崖上升丈垂瀑,飞一般掠过舟前。那峡中的江水,惊涛骇浪高拍天,盘涡回转深入谷。四句诗表现出了广溪峡的个性。在杨炯笔下,广溪峡不同于“叠嶂凌苍苍”,“莓苔烂锦章”的巫峡,也不同于“长波射千里”,“滔滔南国纪”的西陵峡。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在他的三峡诗中都得到恰切的表现。

  诗从第九句起转入咏史抒怀。“汉氏昔云季”,是承前面“江城镇鱼腹”句的。鱼腹是蜀汉奠定基业的地方,抱有建功立业志向的诗人游此地时不无感慨,自然而然地缅怀英雄追思起刘备和诸葛亮来。“常山集军旅,永安兴版筑”,是称颂刘备的业绩。“池台忽已倾,邦家遽沦覆”,是感叹蜀国灭亡的迅速。这几笔大起大落,波澜壮阔,描绘出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

  末四句是议论,但这议论融叙事、说理和抒情于一体,借沈德潜的话说是“带情韵以行”的。“庸才若刘禅,忠佐为心腹”,是说昏庸的君主,既使有贤明的忠臣辅佐也是扶不起来的。刘备在白帝城托孤后,诸葛亮忠心辅佐,但昏庸的阿斗是扶不起来的。这里的“若”字用得有意味,它扩大了指斥的范围,增强了诗篇警醒之旨意。“设险犹可存,当无贾生哭”,句意决断,用典贴切,感慨深长。

  这首五言古诗,结构匀称,每四句为一小节,脉络清晰,层层深入,卒章而见旨意。写景、叙事、抒情、议论融于一体,浑然天成,充分地表现了主题思想。陆时雍《诗镜总论》说杨炯诗“雄厚”,从这首诗也可窥见一斑。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峤诗鉴赏


  生平简介

  李峤(645?—714 ),字巨山,赵州赞皇人。进士出身,历任给事中、内史、成均祭酒、知政事、吏部尚书、中书令事,是初唐著名诗人。

  汾阴行

  李峤

  君不见昔日西京全盛时,

  汾阴后土亲祭祀。

  斋宫宿寝设储供,

  撞钟鸣鼓树羽旂。

  汉家五叶才且雄,

  宾延万灵朝九戎。

  柏梁赋诗高宴罢,

  诏书法驾幸河东。

  河东太守亲扫除,

  奉迎至尊导鸾舆。

  五营夹道列容卫,

  三河纵观空里闾。

  回旌驻跸降灵场,

  焚香奠醑邀百祥。

  金鼎发色正焜煌,

  灵祗炜烨摅景光。

  埋玉陈牲礼神毕,

  举麾上马乘舆出。

  彼汾之曲嘉可遊,

  木兰为楫桂为舟。

  櫂歌微吟彩鹢浮,

  箫鼓哀鸣白云秋。

  欢娱宴洽赐群后,

  家家复除户牛酒。

  声明动天乐无有,

  千秋万岁南山寿。

  自从天子向秦关,

  玉辇金车不复还。

  珠帘羽扇长寂寞,

  鼎湖龙髯安可攀。

  千龄人事一朝空,

  四海为家此路穷。

  豪雄意气今何在,

  坛场宫馆尽蒿蓬。

  路逢故老长叹息,

  世事回环不可测。

  昔时青楼对歌舞,

  今日黄埃聚荆棘。

  山川满目泪沾衣,

  富贵荣华能几时?

  不见只今汾水上,

  唯有年年秋雁飞。

  李峤诗鉴赏

  这是一首怀古诗,吟咏汉武帝巡幸河东(战国、秦、汉以今天山西西南一带为河东),祭祀汾阴后土的史事。

  诗采用歌行体。以乐府歌行里常见的“君不见”

  三字领起。以下基本上以四句一顿,节次分明地进行叙事、议论。诗首先指出武帝亲巡河东,祭祀汾阴后土,是在国力强大,走向极盛时期的行为。这次行幸河东,做了很多准备。斋戒的宫殿,就寝的楼阁,都储备陈设了供行幸之用的物品。行幸时,声势浩大,威仪凛凛,鼓乐齐鸣,旌旗蔽空,迎风飘拂。这四句,对汉武行幸河东作了简要地概写。然后,从汉初到武帝以来历史发展的角度,说明行幸河东乃是一个盛世壮举。“五叶”,指汉王朝建立以来高祖、惠帝、文帝、景帝、武帝五代帝王,他们都有雄才大略,使汉王朝不断繁荣强大,汉朝子民也受到尊重和礼遇。

  到了武帝,更是雄图大展,天下太平。他筑柏梁台,宴集能写七言诗的臣僚。就在这次盛宴之后,他又下诏巡幸河东。可见,此举是汉朝的国势发展到巅峰时的大典。接着,诗仍以四句为一节,分写河东地方长官隆重迎接天子的大驾光临;百姓倾城而出,领略皇帝威仪的气势;祭祀汾阴后土的盛况,等等。至此,汾阴后土之祠的正题已经简括地叙写完毕。诗人巧妙地调转笔锋,用“埋玉陈牲礼神毕,举麾上马乘舆出”两句承上启下,将诗意由祭祀引至泛河上来。接着,先用四句描述泛游汾河的热闹场面,写得富丽堂皇,极恣酣玩赏之乐。再以四句描写欢宴的场面。不但群臣享受到宴饮的欢乐,老百姓也分享到牛肉和美酒的犒赏。因此,皇帝博得了上上下下的热烈拥戴,他们衷心祝愿皇帝万寿无疆。诗的喜庆气氛和祝颂之意,达到了最高潮,巡幸河东的整个活动也被写得纤毫毕现。

  从“自从天子向秦关”到篇末为诗的第二部分。

  这部分都是诗人的议论,抒发对今昔盛衰无常的慨叹。

  “秦关”,指函谷关。相传道家始祖老子过此关仙去,这里借以讽喻汉武帝学长生术,但还是命归黄泉。这一部分仍以四句为一小节而转换,反反复复地借当日的坛场官馆、青楼歌舞,化为蒿莱蓬草、黄埃荆棘,渲染世事翻覆,盛衰无常,使人无限伤感。特别是最后四句,由汾阴的古今盛衰,总结出“富贵荣华能几时”的一般议论,揭示了社会发展中一个带有普遍性的现象,发人深省,具有启示性。相传唐玄宗听梨园弟子唱到此诗的这四句,不禁凄然涕下,并说:“峤真才子也。”

  李峤的《汾阴行》,既含有“四杰”歌行的遗风,又有着盛唐七古的某些特色。文辞华丽,讲究藻饰,多用偶句,基本上以四句一节,逐层铺叙,脉络清晰,这些都受了“初唐体”的明显影响。但叙事不过分铺陈夸饰,主要采用单向发展,一气直下的叙述方法,而不是横向的多角度、全方位的赋写,显出一种转折倏忽、以跌宕顿挫的特点,与“四杰体”七古以圆美流转,音韵婉畅有所不同。还有,诗中的议论成份大大加强,表达了诗人对一种社会现象的清醒认识和深沉慨叹,比起“四杰体”七古的“曲终奏雅”,在篇末自伤不遇的境界有所拓展,而向着盛唐七古博大深广的社会内容,慷慨激昂的风格特色靠近了一步。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希夷诗鉴赏


  生平简介

  刘希夷(约651—678 ?)字延之(一作庭芝), 汝州(今河南临汝)人。上元进士。善弹琵琶。其诗以歌行见长,多写闺情,辞意柔婉华丽,且多感伤情调。原有集,已失传。

  公子行

  刘希夷

  天津桥下阳春水,

  天津桥上繁华子。

  马声回合青云外,

  人影动摇绿波里。

  绿波荡漾玉为砂,

  青云离披锦作霞。

  可怜杨柳伤心树,

  可怜桃李断肠花。

  此日遨游邀美女,

  此时歌舞入娼家。

  娼家美女郁金香,

  飞来飞去公子傍。

  的的珠帘白日映,

  娥娥玉颜红粉妆。

  花际徘徊双蛱蝶,

  池边顾步两鸳鸯。

  倾国倾城汉武帝,

  为云为雨楚襄王。

  古来容光人所羡,

  况复今日遥相见。

  愿作轻罗著细腰,

  愿为明镜分娇面。

  与君相向转相亲,

  与君双栖共一身。

  愿作贞松千岁古,

  谁论芳槿一朝新。

  百年同谢西山日,

  千秋万古北邙尘。

  刘希夷诗鉴赏

  “天津桥”在洛阳西南洛水上,是唐人春游最繁华的景点之一。刘希夷此诗从天津桥写起,因为天津桥下洛水是清澈的,春来尤其碧绿可爱。诗中“阳春水”的铸辞,引人入胜。与“天津桥下阳春水”对举的,是“天津桥上繁华子”,即纨绔公子—— 青春年少的人。以下略写马嘶入云以见兴致后,就巧妙地将春水与少年,揉合于倒影的描写:“人影动摇绿波里。”

  意象飘逸,如镜花水月之虚幻。这种梦幻般的色彩,对诗中所写的快乐短暂的人生,起到点染之功。紧接写水中(或岸上)的砂,和倒映水中的云霞,以陪衬人影。词藻华丽,分别融合化用了“始镜底以如玉,终积岸而成沙”(谢灵运)的赋句和“(锦)文似云霞”(《拾遗记》)的文句,又以顶针的辞格衔接上文,意象、词采、声韵皆美。这段关于东都之春的描绘,最后落在宫门内外的碧树与春花。梁简文帝曾有诗道:

  “桃含可怜紫,柳发断肠青。”诗人以赞叹不绝于口的排比句式出之:“可怜杨柳伤心树!可怜桃李断肠花!”“伤心”、“断肠”的固然来自好景不长,以及与杨柳、桃李有关的其它联想。但诗人连呼可爱,又似乎是喜极之辞。或者,他此刻“已从美的暂促性中认识了玄学家所谓的‘永恒’—— 一个最缥缈,又最实在,令人惊喜,又令人震怖的存在。”(闻一多)这种富于柔情的彻悟和动人春色本身,都能撩起无限暇思。

  春游意兴已足,公子将归何处;“此日遨游邀美女,此时歌舞入娼家。”诗人将人间的艳遇,安排在自然界的春意中,构思是巧妙的。效果是双重的。那“飞来飞去公子傍”的,是“郁金香”呢?还是“歌舞”呢?语义双关。满堂氛氲,舞姿妙曼,公子必已心醉目迷了。诗人这时用两句分别描绘华堂景物和美人的花容月貌,“ 的的(明亮)珠帘白日映,娥娥(美好)玉颜红粉妆。”(《古诗》“娥娥红粉妆。”)闲中著色,有助于表现歌筵的欢乐。“花际徘徊双蛱蝶,池边顾步两鸳鸯。”在这精巧的景色穿插中,蕴含着这样的构思:成双作对的昆虫水鸟,促使恋人迅速效仿。“蛱蝶”、“鸳鸯”为****蒙上了一层生物学的面纱。“倾国倾城”、“为云为雨”两句,更是直白地暗示着情欲的放纵了。这两个措辞直接出自汉武帝李夫人、楚王神女的故事传说,颇有狂俗的感觉,然而施诸娼家场合,又以其本色而可喜。这种颠狂,乃是都城诗里常有的内容,而闻一多对卢照邻诗的批评:“颠狂中有战慄,堕落中有灵性”,正可移用于此诗。

  “古来容光人所羡”以下,诗人将笔墨集中在热恋双方的山盟海誓上,拓出了一番新的境界。前四句是公子声口,“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化用张衡《同声歌》。但“思为苑蒻席,在下蔽匡床;愿为罗衾帱,在上卫风霜”,本是女性口吻,到陶潜《闲情赋》“愿在衣而为领,承华首之余芳”等句,转为男性谦卑口吻,便是一个创造。此诗则既沿陶诗作男性口吻,又如张作只写两愿。“愿为明镜分娇面”

  的构想尤妙不可言。不说“观”娇面,实则已包含化镜观面的献身之意,又兼有“分”享女方对美的自我陶醉之意,充分表达了爱的情愫。“与君相向转相亲”

  六句是艺妓的答辞,总括起来八个字:永远相爱,同生共死。梁代王僧孺诗云:“妾意在寒松,君心若朝槿。”意在怨恨男方之恋情如木槿,朝花暮落,不象己心如松树耐寒持久。这首诗反用其意作“愿作贞松千岁古,谁论芳槿一朝新。”末二句意思是在生愿结百年之好,死后也愿同化北邙飞尘。“百年—— 千秋—— 万古,”既有递进,更增加了誇饰的色彩。沈德潜评此节为“公子惑于声色而娼家以诳语答之。”(《唐诗别裁》)

  如果与《长安古意》比较,《公子行》却别有一种倩丽风流,这首诗对仗工丽,上下蝉联。在对叠律的运用上,穷极变化,尤有特色。诗中使用最多的是叠首换尾的排比句式,一般用于段落的起结处及对话中(“愿作轻罗著细腰,愿为明镜分娇面”;“与君相向转相亲,与君双栖共一身”),形成一种特殊的顿挫,又造成重复中求变化和一气贯注的韵调。此外,各种带有复叠的对仗句也逐步可见。此外还有顶针格(如第四、五句衔接)和前分后总格(“美女”、“娼家”分合的三句)的巧妙使用。这些都有助于全诗形成一种明珠走盘的音情,为这首春歌增添了不少风姿。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晚春

  刘希夷

  佳人眠洞房,

  回首见垂杨。

  寒尽鸳鸯被,

  春生玳瑁床。

  庭阴暮青霭,

  帘影散红芳。

  寄语同心伴,

  迎春且薄妆。

  刘希夷诗鉴赏

  《唐才子传》称刘希夷:“苦篇咏,特善闺帷之作。”这首《晚春》诗就是描写晚春一个闺中少妇的心理状态及其对在外远行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春天,鸟语花香,空气清新,而这位洞房中的佳人却难以成眠。“洞房”,即新房,暗示佳人为新婚少妇。如今却只有她一个独守空房,她因此孤寂难眠。这时,一片绿色映进了房里,她回头往外一看,只见杨柳枝叶扶疏,心头不禁一颤。就在去年这个杨柳依依的时候,自己折柳为丈夫送别。而今他在哪里呢?一种惆怅、思念之情不禁涌上心头。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去年结婚用的绣有鸳鸯的被子,随着春天的来临消尽了寒意,抚摸上去那么柔软、温暖,用玳瑁装饰的华美的床上也生出温馨的气息。虽说闺帷寒尽春生,然而丈夫远行,不能欢聚。这鸳鸯被、玳瑁床徒然勾起她回忆的痛苦罢了。这两句,摹写佳人在室内的内心活动,以乐景写哀,用“鸳鸯被”、“玳瑁床”这些色彩鲜艳、浓丽的事物来反衬她的孤独、无聊。

  屋内既已充满孤寂之苦,主人公于是将目光移至窗外,她看到的是:“庭阴暮青霭,帘影散红芳”,已近薄暮,昏暗的庭树荫下,青霭袅袅;窗帘摇动中,红花仿佛也要随风荡尽。春昼那么短促,转眼就近傍晚。岂止如此而已,现在是晚春,那艳丽的春花很快就随春天的结束衰谢了。这两句通过佳人眼中晚春景色的描绘,衬托了她对时光易逝、容颜易老的无可奈何之情。

  “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这末二句,佳人代丈夫设语,情见乎辞。“佳人”想到,自己的丈夫远行在外,孑然一身,谁是他的亲人?在这绿荫冉冉、明媚的春天里,他也一定在想念我,会说,“同心人儿,不要折磨自己了,还是淡妆迎春,多加珍视吧!”此处代丈夫立言,就将他们之间那种真挚深厚的感情显现了出来。

  这首诗实写佳人虚写远行人,把他们之间真挚的思念之情叙述得委婉、含蓄。从佳人和征人两种角度遣词造语,用衬托和反衬的修辞手法,读来别具一种摇曳之美。中间两联词采华丽,但了无雕琢之痕。沈德潜说这首诗有“六朝风致,一语百媚”颇中肯。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代悲白头翁(一首)

  刘希夷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唯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诗鉴赏

  《代悲白头翁》又作《代白头吟》或《白头吟》。

  “代”是“拟”的意思,《白头吟》是乐府旧题,属《相和歌·楚调曲》,古辞写一个女子向遗弃她的情人表示决绝。刘希夷这首诗虽然是拟古乐府,但构思精妙,开拓了全新的意境。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诗的开头两句,描绘洛阳城东暮春景色。洛阳是唐代的东都,十分繁华;繁华的都市盛开着艳丽的鲜花,满城春色,生气勃勃,令人心醉神往!然而时光易逝,此时的洛阳已是落花季节,桃李纷飞,不知飘向何处?

  这两句是诗的起兴。下文表达的对大好春光、妙龄红颜的憧憬和留恋,对桃李花落、青春易逝的感伤和惋惜,都是由此生发开来的。

  “洛阳女儿好颜色”以下十句,写年轻的洛阳女儿面对漫天飞舞的落花生出无限感慨。洛阳女儿所感伤的,实际上是由大自然的变化而联想到美的短暂和人的生命的有限。“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表现的是因为春光的流逝而感叹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心理。“松柏摧为薪”句,出自《古诗十九首·去者日以疏》:“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桑田变成海”, 指陆地变成海洋,典出《神仙传·麻姑》: “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这两句运用比喻,形象地表现世事变化很大。“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则揭示人生易逝、宇宙永恒的客观规律。“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两句,以优美、流畅、工整的对句集中地表现青春易老世事无常的感叹,富于诗的意境,且具有哲理性,历来广为传诵。

  “寄言全盛红颜子”以下十句,概括叙述白头翁一生的经历。白头老翁曾是一个美貌少年,从前他也常和公子王孙一起,在树下花前歌舞游乐。“光禄池台文锦绣”两句,以历史上权臣贵戚的豪华奢侈,表现白头翁曾经历过的一段富贵生活。然而,一旦生病衰老,就无人理睬,三春行乐只好让给别人了。这一段通过描写白头翁从红颜到老病、从游乐到孤苦的生活,不仅表示了诗人对青春红颜、清歌妙舞的眷恋、向往,对垂老白头翁的怜悯、同情,同时进一步抒发了对美的短暂和生命的有限的感慨,从而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哲理性。

  结尾四句点明主旨,收束全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两句感叹美貌的少女转眼之间将化作白发的老妇,惋惜青春难驻。“但看古来歌舞地,唯有黄昏鸟雀翡”两句,一切都如同过眼云烟,迅速消失了!往日繁华热闹的游乐场所,如今只有几只离群的鸟雀在清冷的暮蔼中发出几声凄苦的悲鸣。

  鸟尚且如此,人何以堪!末句的最后一个“悲”字,是本诗的基调。

  诗人在《代悲白头翁》中表现的感情虽然是悲伤的,但并不颓废,因为诗人在认真地思考着人生,眷恋和憧憬着生活中的美。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沈佺期诗鉴赏


  生平简介

  沈佺期(656?—714 ),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高宗上元二年(675)举进士,为协律郎,后历任通事舍人、给事中、考功郎。流放归,为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升任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是继“四杰”之后的著名诗人,与宋之问齐名,号称沈宋,被誉为律诗的奠基人之一。

  沈佺期是高宗和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以写应制诗而闻名的。他的《龙池篇》极负盛名,为玄宗享龙池乐章之三。但这些应制诗多为歌颂皇帝点缀升平之作。神龙初(705),在一次宫廷政变中,张易之兄弟被杀,沈佺期被牵连流放州崇山(今广西崇左县) ,后又迁台州录事参军。郑振铎先生曾评说:“沈宋之诗,至流徙后而尤工。佺期在州诸作,象《三日独坐州思忆游》、《州廨宅移住山间水亭》、《赦到不得归题江上石》、《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诸篇,皆出之以五言排律,而于沉痛郁结之中,不失其流丽疏放之体。《答魑魅》一篇,长至十二韵以上,尤为当时罕有之作。”

  古意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

  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

  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

  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为含愁独不见,

  更教明月照流黄。

  沈佺期诗鉴赏

  古意:托古以咏今的拟古之作。诗题一作《古意呈乔补阙知之》;又作《独不见》,是乐府《杂曲歌辞》旧题。《乐府解题》说:“伤思而不得见也。”内容多写离别及闺情怨思。

  这首七言律诗《古意》,为沈佺期的代表作之一,被历代诗评家认为是温丽、高古之佳篇。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主题传绝,但沈佺期这首诗却写得情致婉转,色彩富丽,音韵和谐,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首联“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叙述简练,比兴自然。卢家少妇,名莫愁,是南朝民歌《河中之水歌》里的人物,后用作少妇的代称。起句借用《河中之水歌》的意境,言简意赅、精妙入微地介绍了思妇的身世和处境。她的家庭环境华丽温馨,她的生活却冷落凄清。“海燕双栖玳瑁梁”,一句反衬,兴起了全篇无限绵绵的愁思。她寂然独居空闺,哪里比得上相亲相爱双栖于梁上的燕子呢?

  颔联“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战忆辽阳”绘景抒情,情景相生。深秋九月正是赶制征衣的季节,这此起彼伏之捣衣的秋声,声声撩人心绪。那阵阵飘落的树叶,更使人触目伤怀,平添萧瑟之感。诗没有直说砧声“催人泪下”,却说“催木叶”,于无理处见妙,于曲折中见奇。树木无心而为之“催”,人何以堪?意在言外,含蓄婉转,砧声本也无所谓寒暖的,加以“寒”字,就增强了诗句的感情色彩,鲜明地表现了思妇的心境。她由赶制征衣的杵声联想到征人——自己的丈夫,“十年征戍忆辽阳”,自然地揭示出全诗的旨意。

  颈联“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分承上句,进一步阐发题旨。正如吴乔在《围炉诗话》中所说的:“‘白狼河北音书断’,足上文征戍之意,‘丹凤城南秋夜长’足上文‘忆辽阳’之意”。十年征戍,时间够长了,再加之音讯断绝,生死难以预料。

  俗话说:“能隔千里远,不隔一层板。”只要有封书信来,知道丈夫尚活着,她就还有盼头。可是“音书断”,从深沉的叹息中所表露的就不止是一般的怀远盼归的愁思了。她为丈夫的安危焦虑,甚至夹杂有不祥的猜想。音信断绝,又置于这漫漫秋夜、阵阵砧声之中,正可谓“忆辽阳”愁断肠了。

  尾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吴乔分析说是“完上文寄衣之意”。这似乎有点“怨天尤人”的意味。她苦苦地思念着丈夫,非但见不到丈夫的面,而且连个信也没有。“谁为”二字用得十分贴切,表明思妇好象有点“嗔怪”自己“多情”的意味。她企图自宽,却愈益加深思念之切。在这漫漫长夜,老天又偏让那团栾明月来照这预制征衣的“流黄”。征人无消息,征衣何处寄?诗句怨而不怒,意境清幽柔和。因而前人评说:“‘卢家少妇’首尾温丽。”

  这首《古意》虽是一首完整的七律,但受乐府影响很深。《读雪山房唐诗序例》说:“七言律诗出于乐府,故以沈云卿《龙池》《古意》冠篇。”胡应麟更是认为:“‘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同乐府语也。”又称赞说“起句千古骊珠”, 但也批评说“结语几成蛇足”。

  为什么说它近乐府呢?大概是有宽对、流水对,正如《围炉诗话》所指出的:“八句钩鏁连环,不用起承转合一定之法者也。”

  杂诗三首(其三)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戍,

  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

  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

  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

  一为取龙城。

  沈佺期诗鉴赏

  自汉魏以来,诗人常以“杂诗”为题写诗,类似“无题”诗,内容多是慨叹人生或离别相思的。沈佺期写有《杂诗三首》,都写闺中怨情,流露出明显的反战情绪。这里选的是第三首,是初唐五言律诗的名篇。除怨恨“频年不解兵”外还表达希望有良将早日结束战事之意。

  首联“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语言平易似娓娓道来,给人以鲜明突出的印象。黄龙戍战火连年,可以想见征人久戍之苦,强烈的怨战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不解”与“频年”连用,增强语势,引起人们的联想与深思。

  颔联“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是借月抒怀。

  说今夜闺中和营中同在这一轮明月的照耀下,有多少对征夫思妇两地对月相思。在征夫眼里,这个昔日和妻子在闺中共同赏玩的明月,不断地到营里照着他,好象怀着无限深情;而在闺中思妇眼里,似乎这眼前明月,再不如往昔美好,因为那象征着昔日夫妻美好生活的圆月,早已离开深闺,随着良人远去汉家营了。这一联明明是写情,却偏要处处说月;字字是写月,却又笔笔见人。短短十个字,内涵极为丰富,既写出了夫妇分离的现在,也触及到了夫妇团聚的过去;既轮廓鲜明地画出了异地同视一轮明月的一幅月下相思图,也使人联想起夫妇相处时的月下双照的动人景象。通过暗寓着对比的画面,诗人不露声色地写出闺中人和征夫相互思念的绵邈深情。见月怀人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传统表现手法,而这里只写月不写人,意象反而更丰富生动。这“闺里月”既是思妇的眼中月,又是征人的眼中月,既有千里共婵娟之意,又有思妇心神飞度,想见征人之意。诗意双关,征夫、思妇相思之情之景俱在其中,显得清新别致。

  颈联“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紧承上联进一步抒写离人相思。“春”而又“今”,“ 夜”而又“昨”,分别写出少妇“意”和良人“情”,其妙无比。四季之中最撩人情思的无过于春,而今春的大好光阴虚度,少妇怎不倍觉惆怅!万籁无声的长夜最为牵愁惹恨,那昨夜夫妻惜别的情景,仿佛此刻仍在征夫面前浮现。“今春意”与“昨夜情”虽是互文对举,却可以作为“夜夜”来读。可是细味“今春意”却有着独特的表现力。“昨夜情”,也对得十分工巧,不仅表现出良人对妻子的一往情深,而且还表现出思念之切。他回忆往日夫妻的恩爱,觉得恍如昨夜事一般,不因经久分离而淡薄。可见他们的情意是多么美好、真挚、深厚而动人。

  尾联“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抒写出了征夫、思妇的愿望。他们希望能有良将出马,克敌致胜,结束他们长期分离的痛苦。但诗以问句的形式,倍增感慨深沉的意味。这里照应首联回答了“频年不解兵”的问题,表明是将领无能,指挥不得力以致连年征战,这是写透夫妇别离的痛苦以后自然生出的意思。

  这首诗构思新颖精巧,特别是中间四句,在“情”、“意”二字上着力,翻出新意,更为前人所未道。诗中所抒之情与所传之意彼此关联,由情生意,由意足情,势若转圜,极为自然。从文气上看,一二联都是十字句,自然浑成,一气贯通,语势较和缓;第三联是对偶工巧的两个短句,有如急管繁弦,显得气势促迫;末联采用散行的句子,文气重新变得和缓起来。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钓竿篇

  沈佺期

  朝日敛红烟,

  垂钓向绿川。

  人疑天上坐,

  鱼似镜中悬。

  避楫时惊透,

  猜钩每误牵。

  湍危不理辖,

  潭静欲留船。

  钓玉君徒尚,

  征金我未贤。

  为看芳饵下,

  贪得会无筌。

  沈佺期诗鉴赏

  钓竿:汉乐府铙歌名,晋鼓吹曲亦有《钓竿》。

  《乐府古题要解》说:“有伯常子避仇河滨为渔者,其妻思之而为《钓竿歌》,每至河侧辄歌之。后司马相如作《钓竿》诗,遂传以为乐曲。若刘孝威‘钓舟画彩鹢’,但称纶钓嬉游而已。”

  这首《钓竿篇》大约是沈佺期流放岭南前的作品,内容是写“纶钓嬉游”之事,虽不无寓托,但格调轻松愉快。

  诗分三个段落,每段两联。

  第一段写景叙事,着重于描绘自然景色,借景色的变幻表明时间、地点的推移转换,渲染环境气氛,衬托人物的心境。首联的起句“朝日敛红烟”,描绘早晨宏丽的景象。太阳刚从东方升起,光芒四射,在它的照耀下,红霞渐渐消退。这个“敛”字下得实在好,将人人看得见道不出的“朝日”与“红烟”的关系,形象逼真地表达出来了。红霞的产生和消失本都是太阳的作用,太阳能将灿烂的红霞聚敛来,又能将它收敛去。云霞散去,大地苏醒,手持钓竿的人垂钓于绿水之上。这对句“垂钓向绿川”,既切题“钓竿”,又点出了地点;既写出人物的动作,又表现出其雅兴的浓郁。这个小层次叙述垂钓者一大早就出来了。

  第二联“人疑天上坐,鱼似镜中悬”,紧承首联从人的感觉和视觉表现“绿川”的澄澈宁静。由于白云倒影于水中,以致人在水上小舟之中就如同坐在天上一样。河水被阳光照澈,鱼儿缓慢游动的瞬间像悬挂在明亮的镜中。这两句诗出自王逸少的《镜湖诗》:

  “山阴路上行,如在镜中游。”但较之王诗意境更鲜明,音韵更优美,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这里写景能够虚实结合,境界清幽,引人入胜。

  第二段着重描写人与物的情态。第三联“避楫时惊透,猜钩每误牵”,是描摹游鱼的情状。阵阵浆声,划破“绿川”的宁静,鱼儿受惊时时跳出水面。“避楫”写出了鱼儿的警惕;“猜钩”进一步表现出鱼儿的精细来。它们对着鱼钩揣测、试探,最终抵挡不住香饵的诱惑,还是被丝纶牵了上来。两句诗十个字,将鱼儿诡谲可爱的形态描摹得活灵活现。第四联“湍危不理辖,潭静欲留船”,描绘的是钓者“乐亦忘返”

  的情态。绿川观鱼跃,兴趣盎然,顺流而下,逆流而上,扁舟穿行无牵绊,急流险滩何所惧,且不要打理车马回家的。那边风景独好,明洁平静的潭水尚未尽情欣赏呢!人未尽兴舍不得离去,诗却不直说,反说潭水欲留客,物我融洽化一。文意曲折,文势跌宕。

  读来兴味无穷。

  第三段抒情寓意。第五联转为抒情。“钓玉君徒尚,征金我未贤”,上句话用姜尚谓滨钓鱼的曲故,下句话用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钓玉”,语意双关,“玉”与下句的“金”相对,“玉”借为鱼,是实指。但“钓玉”又可理解为“钓玉鱼,玉鱼指代皇帝赐给官员的玉带金鱼(佩饰),引申为官爵。唐制开府仪同三司及京官文武职事四品并给随身金鱼佩饰。

  君,指同钓的人,也可以是泛指他人。征金: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南筑台,置千金于其上,延请天下贤士,号称黄金台,征金意为以黄金征,招贤能之士。

  这两句诗的含意较复杂,似乎以揶揄和自嘲的口吻在与对方说话或自我解嘲:钓鱼嘛!你(君)学姜子牙,只怕是遇不到周文王的。虽然明君招贤纳士,我也并非郭隗、乐毅那样的人才。言外之意不无怀才不遇的感慨:你我还追求什么功名利禄呢?那都是不现实的,悠悠乎天地之间,垂钓于绿川之上,岂不快哉!

  尾联“为看芳饵下,贪得会无筌”,夹叙夹议,照应题目收结全篇。“为看”二字说明了观鱼人专心致志。“贪得”二字描摹出鱼儿抢食的神态。两句诗构成一幅鱼跃人欢谐趣横生的游乐图。当然也可理解为贪得利禄者,难免要被世网所牵。

  这首五言排律诗,篇幅不大,但气局严整,属对工丽,脉络清晰分明,开合相生,铺叙转换极其自然;用事贴切不着痕迹,形象生动逼真,色泽明丽鲜艳,意境清幽广远。简而言之,即“情多、兴远、语丽”(唐僧皎然语),不愧为排律的佳篇。郑振铎先生评价说:“状物陈形,已臻佳境。在排律中气度虽未若杜甫的阔大,被澜虽未若杜甫的澎湃,然而是,不易得的东西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

  沈佺期

  天长地阔岭头分,

  去国离家见白云。

  洛浦风光何所似,

  崇山瘴疠不堪闻。

  南浮涨海人何处,

  北望衡阳雁几群。

  两地江山万余里,

  何时重谒圣明君。

  沈佺期诗鉴赏

  《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是沈佺期和杜审言之诗。

  杜审言,字必简,初唐诗人,杜甫的祖父,因曾任膳部员外郎故又称杜员外两人都于神龙初年(705)流放岭南。审言先起程过大庾岭去峰州(今越南境内),佺期随后也过大庾岭去驩州(今广西崇左县)。佺期《初达驩州》诗中说:“流子一十八,命予偏不偶。

  配远天遂穷,到迟日最后。”由此可推知佺期在未过岭之前已收到了审言的“过岭”诗。当自己来到大庾岭时,触景生情而作“遥同过岭”的和诗。这首诗写得情景交融,哀而不怨,流利晓畅,是初唐七律的佳制。

  首联即切题“过岭”。“天长地阔岭头分,去国离家见白云”,是描写过大庾岭的情景。诗人离开京城长安,长途跋涉,好不容易才来到大庾岭上,顿感天长地阔,宇宙之闳浑无穷。然而这脚下的山岭却是个分界线,过了岭就是“蛮荒”之地风土人情大不一样了。此时诗人不免产生“去国离家”将为“异域之人”

  的感叹,觉得自己如同那天空飘浮不定的云朵,不知去往哪里。“见云白”,是诗人对岭南的第一个印象和感受。我国古代诗歌中“白云”和“游子”有某种联系,如“浮云游子意”等。诗人利用这传统的表现手法,以自然澹远之景表现游子浓郁的深情。

  颔联写景,以对比的镜头,淋漓尽致地抒发思国怀乡的感情。诗人回忆自己家乡美丽的风光,想象崇山可怕的湿热蒸郁之气,两相对比,倍觉凄苦。

  颔联承“去国离家”,上句抒写对京洛风光的眷恋,下句言置身大庾岭头时百感交集的情怀。“洛浦”,即洛水之滨,这里指唐东都洛阳。风光,即风物。武则天执政时期,诗人经常侍奉武后及其臣僚们于洛阳。

  作为唐王朝的东都,洛阳的风物之盛,自然是诗人亲历目睹过的。如今,诗人站在大庾岭上,行将踏上瘴气氵弥漫的南国之地,不免产生生死难卜,今非昔比的感慨和帐惘。

  颈联转为怀友,“南浮涨海人何处,北望衡阳雁几群”,上句中的人指杜审言,意思是说南海风高浪急,你可平安地渡过去了吗?是否已到达了峰州呢!

  下句“北望”似说自己,又似与朋友谈心;看那鸿雁到了衡阳就不用再向南飞了,待春暖花开就可返回故里。言外之意是,我们还不如雁,只能继续行役向南,归期无望。“几群”含意丰富,耐人寻味,那鸿雁且能“大小相从”,有群伴儿。而你我则分飞天涯,孤苦伶仃,要是我俩能像雁儿一样作伴就好了。这句诗抒发不堪回首的孤寂之情,进一步表达对杜审言的深刻思念。

  尾联回应首联,婉转地表达了盼赦的愿望。“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是写京都长安与岭南流放地之间虽然山重水复相距万里,但隔山隔水,隔不住思念君王的心。诗人所日夜盼望的是再拜见贤明君王的那一天。这联诗的遣词炼意很精妙,既表达了思念君王之赤诚,又没有谄媚阿谀之意味。将此联与前几联合读,同情之心便油然而生。

  沈佺期的七律,素来被认为高华典重,但此诗却不同于那些应制之作。它体现出了“朴厚自是初唐风气”。(《载酒园诗话又编》)《围炉诗话》亦评说道:

  “诗乃心声,心由境起,境不一则心亦不一,言心之词,岂能尽出于高华典重哉!”诗人从北方的宫廷走向南荒的流放生活,心与境都起了重大的变化,因此写出了这真挚动人气韵流畅的诗篇。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喜赦

  沈佺期

  去岁投荒客,

  今春肆眚归。

  律通幽谷暖,

  盆举太阳辉。

  喜气迎冤气,

  青衣报白衣。

  还将合浦叶,

  俱向洛城飞。

  沈佺期诗鉴赏

  武则天当政时,张易之兄弟宠幸至极,权倾朝廷。

  杜审言、崔融、阎朝隐、宋之问等一批文人多与其赋诗唱和,有的甚至为其代笔赋诗,不同程度地阿附于他们。武则天病危时,权争激烈,张易之兄弟被张柬之等所杀。这些文人也株连流放岭南。沈佺期以“坐赃”罪于中宗神龙元年(705 )春流放驩州崇山(今广西崇左县),第二年春遇赦,作这首《喜赦》诗,抒发自己的情怀。

  诗的题目直书《喜赦》,全篇洋溢着欣喜之情。

  他在岭南写的许多诗中都一再申诉自己的冤屈和不堪南荒瘴疠之苦。他刚过岭就哀叹:“两地江山万余里,何时重谒圣明君。”(《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一到驩州就盼望着:“何年赦书来,重饮洛阳酒。”(《初达驩州》)当他在驩州陷入深深的绝望中时,突然接到赦书,自然是喜出望外了。《喜赦》诗真实生动地记录了诗人当时欣喜的情态。

  叙事,起句中的“客”指诗人自己。“去岁投荒客,今春肆眚归”,点明流放、遇赦的时间、地点甚至原因,字字句句饱含着历尽沧桑悲喜交集的感情。颔联紧承上联直抒胸臆。“律通幽谷暖,盆举太阳辉”,用典贴切精当,比喻生动形象。赦令犹如一道阳光,使诗人得以绝处逢生,重见光明。“律通”、“盆举”两词语下得简劲有力,准确地表达了诗人瞬间的兴奋情绪。他感到黑夜已经过去,和暖明媚的明天展现在眼前。这联诗对诗人的心理刻画得也很细腻。

  颈联“喜气迎冤气,青衣报白衣”,描述了当时的感人场面。古时青衣为贱者之服,故称奴婢为青衣,未化者着白衣,一般称没官职者为白衣。“白衣”即诗人自指,“青衣”指报喜讯的人。青衣人来给他这个白衣人报消息,诗人的心中是悲凉的。因为这不是进士及第时的报喜,不免引起身世的回忆和感慨。“青衣”对“白衣”,既表明诗人的身份境遇,又从色彩上渲染了诗句的凄清韵味。但无论如何赦书仍然是诗人日日夜夜所盼望的。从句意上说,“青衣”句应在前,“喜气”句应在后。这里的倒置是为了协律,并突出喜气洋洋的气氛。尾联回应首联紧扣“归”字作结。“还将合浦叶,俱向洛城飞”,是说要凭藉合浦叶的神奇功力,一夜之间飞回洛阳。古时传说合浦县有一种大树叶,能随风一夜飞渡到洛阳,诗句矫健优美,意境旷远深邃,表现出诗人的心境比“归心似箭”

  还要急切。诗人不只想象丰富,炼字亦甚见功力。句中的“将”字用得颇有考究,若易以“似”“随”等字,便有点煞风景,显得平庸无奇了。

  《喜赦》诗语言精炼畅达,情感真挚,抑扬顿挫,一气流转直下。风格清新活泼,是一首记事述怀的佳作。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3-20 0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北邙山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沈佺期诗鉴赏

  这首《北邙山》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近精遥”,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一般登临怀古之作,不外是感怀古今,写景叹时、潇洒游适之类。这首小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于平常语中见功夫,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就题目“北邙山”叙述开来,坟墓鳞次栉比,寒气逼人。北邙山是以坟山著称的,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诗的第一句就突出了这个特点。这垒垒的坟墓似乎没有什么美丽可赞之处。按一般的写法,要赞颂一下王公的业绩,描绘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壮观等。可诗人仅仅用了“列坟茔”三字叙述。而下句呢,却陡转至京城洛阳,用映衬的手法给阴森死寂的邙山添加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背景。经过这“万古千秋对洛城”的铺排点染,顿觉诗意盎然,发人深思:洛城、邙山千年万代遥遥相望,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今天长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这生生死死无穷已,年年代代递相续!这就是洛城与邙山的关系。诗人只用了两句对比的诗便概括完了。

  第三句“城中日夕歌钟起”,是描写洛阳的繁华热闹。歌钟日夜响彻不停,从悠扬和鸣的钟声不难想象那急管繁弦、轻歌曼舞的盛况。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他是宫廷中的一员,曾“恩私宦洛阳”,“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山上唯闻松柏声”!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余思”的佳句。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严谨,章法精巧,虽只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诗人并未正面抒怀感慨,只以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几幅人们并不陌生的画面。那些入画的事物是人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邙山、洛城、坟茔、钟声、松柏声。但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互相映衬对比,就产生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驩州南亭夜望

  沈佺期

  昨夜南亭望,

  分明梦洛中。

  室家谁道别,

  儿女案尝同。

  忽觉犹言是,

  沉思始悟空。

  肝肠余几寸,

  拭泪坐春风。

  沈佺期诗鉴赏

  沈佺期因与张易之交往,受株连,于中宗神龙元年(705)春天被流放驩州崇山,(今广西的崇左县),位处左江中游。县城在崇善山南,原县名崇善即因山而得名,又名壶城。县志记载:“位青莲山之阳,丽水四折,环其三面,其形若壶。”“青莲山为崇善之总山,绵亘三百里,峰峦分列,青翠相连,多岩洞灵泉,奇怪万状,圣境也。”沈佺期曾登临崇善山,盛赞风景之美丽,但他游山玩水是“聊欲缓归心”的,他同时写了不少望乡思国的诗篇,情甚哀矜。《驩州南亭夜望》就是其中的一首,记述了他当时“望乡”的真实情景。

  首联是回忆他昨晚登上南亭向北眺望家乡。月明之夜,他在亭上极目凝思,如痴如醉地“梦”在洛阳呢?还是打了个盹梦在洛阳呢?抑或是回房熟睡之后梦在洛阳呢?这在诗里并没点明。而梦境是清晰的:

  “室家谁道别,儿女案尝同”,室家:即夫妇,男子有妻谓之有室,女子有夫谓之有家。《诗经·桃夭》: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夫妻之间没有想过分别儿女们曾和自己在一张桌上吃饭、看书!颈联更妙,“忽觉犹言是,沉思始悟空”,是说自己忽然觉得这一切都是真实的,被贬之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变成了依稀之梦。这就不落窠臼,梦与现实打了个颠倒,多了一层波折。然而冷静地思考之后才领悟到这一切都是虚幻的。幻境破灭之后,使人心碎,悲伤得肝肠寸断。然而这梦幻中的相会与欢乐,毕竟给了他短暂的心灵上的安慰,感情上得到一次满足,因此他破涕为笑。“拭泪坐春风”这结尾的意味比说“崩城泪”还要凄凉。坐春风:形容人得意,心情舒畅。语出孟郊《登科后》:“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诗人的这段思乡小曲,正弹反唱,似问非答,亦愁亦“喜”,将其梦寐神思、恍惚迷离的情态表现得生动逼真、淋漓尽致。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9:2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