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网上清风

[汇编] 从《87版红楼梦》看古代礼仪、习俗、服饰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丫头”:


礼书记述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有了婆家,行及笄礼(俗称上头),挽发髻。
而未上头的女孩子,一般是梳“丫”字形的头,并系上环(“鬟”),
后来丫头丫环成了小侍女的代称,丫头丫环也成了丫头们的专属发型。
那么什么是丫头,丫环呢,其实,这个环是个通假字,通“鬟”,百度百科的解释:鬟,妇女的梳成环形的发卷。
这个鬟,在《历代帝王图》里有,看这张,就是最左边那个女孩的头发形状,就是在头两边的圆圈状发型。



就说雪雁吧,雪雁是个丫头,
她的头发自然是标准的丫环(鬟),两边各一个圈圈~在古代的发型头饰上,
87版的精细大家都能感受到,每个人,不同的身份,都是不能乱来的。
现在竟然出现什么清一色的铜钱。。。在红楼梦戏剧里也基本未有过。。。
不知是不了解古代妇女的发式头饰还是咋的。。。



这张最明显,可爱的丫鬟,像个耳罩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0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开面:

亦称开脸、绞面、绞脸、择脸、升眉等。婚姻礼仪。
是用绞合的双线绞去新娘脸上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
修眉毛扮妆的仪式。女子一生只开一次面,作为嫁人的标志。
原著里贾琏说过香菱:“可惜叫那薛大傻子买了去,开了脸,做了房里人。”(大概这样说的)

看87版,为了表现一个已婚女子的眉毛,据说凤姐的眉毛是全剃了(因为邓婕眉毛过粗),
再画上的,这样才能体现是原著里“两弯柳叶吊梢眉”,
一个演员为了角色能做如此牺牲,老版的剧组如此苛刻认真,叹服.




而这张的尤二姐,眉毛就浓密得多,鬓角汗毛也有,这是没有开过脸的的样子,这才对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婚聘关系中的吃茶:


关于吃茶。这一张,凤姐这么说,并不是无缘由地瞎开玩笑,而是话出有因的,这反映了古代的一项婚姻风俗:吃茶。
      古代男方向女方下聘,以茶为礼,称为“茶礼”,又叫“吃茶”。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老学庵笔记》说:“男女未嫁娶时,相互踏歌,
歌曰:‘小娘子,叶底花,无事出来吃盏茶。’”
      因茶树移植则不生,种树必下籽,所以在古代婚俗中,茶便成为坚贞不移和婚后多子的象征,婚娶聘物必定有茶。

      明人许次纾《茶疏》说:“茶不移本,植必子生。古人结婚,必以茶为礼,取其不移植之意也。
今人犹名其礼为下茶,亦曰吃茶。”由此还流传出“一家女不吃两家茶”的民谚,即封建礼教所谓的“好女不嫁二夫”。
      这里,凤姐说到“既吃了咱们家的茶,为什么还不给咱们家做媳妇?”
就是说你已经受了贾家的聘娶之礼暹罗茶了,就是愿意嫁给宝玉了。
所以林妹妹才羞得涨红了脸,一声不吭,甚至起身离开。虽然黛玉心里头很高兴这么说,也希望事实如此,
但由于受封建礼教的束缚,她不能流露出半点喜悦之情。而凤姐也只不过是开开玩笑取乐而已。








大家看看两版中吃茶
同是喝茶拧盖,有的人方向都弄不清,
自然品位、档次、素质就大相径庭:



至於黛玉漱口这个镜头,谁能体现传统的礼仪风范呢:
(上半截那个,即使今天在公开场合也算不雅吧)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媳妇在婆婆家不能上桌:


这里,王夫人在端菜,为什么王夫人上菜而不是丫头们上菜呢。不是因为林妹妹来的原因,
因为王夫人是贾母的儿媳妇,在传统习俗中,婆婆在桌子上吃饭,媳妇是不能上桌的,只能在一旁伺候,
在婆婆家里,丈夫的妹妹都能上桌吃饭,比如哦林妹妹和三春,
这些小姑子的地位都要比媳妇高。这是传统习俗,87版真实体现了出来。



这里,一个儿媳王夫人,两个孙媳妇李纨和凤姐,都不能上桌吃饭,只能在一旁布菜上饭,
伺候婆婆、小叔子、小姑子们(相对于王夫人是外甥女。。。)
在传统的婆婆看来,这3人是外人,要尽孝,敬爱婆婆,爱惜小姑子。。。




虽然显示出过去妇女地位低下和不公平,
但电视剧反映的是历史,就得真实。
现在的版本及很多古装戏提前进入民主时代,
我要吃饭我怕谁,婆婆是人,我也是人。。。。冏。。。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寿礼:

宝玉的生日,这里又是体现87版的认真细致,一丝不苟,
严谨的态度。我们看看寿礼就知道了。

这一张,左边是寿糕,右边是寿面。
送寿礼常送面,叫“长寿面”,寿宴之中,通常要吃“长寿面”。
据说这种风俗来源于汉代东方朔的一句话:古代的彭祖为什么能够活到八百岁?
就是因为他的脸面长的缘故。
所以,现在地不分南北东西,人不分贫富贵贱,过生日的人都吃面。
寿糕,以面粉、糖和食用色素蒸制而成。
其形如寿桃,或饰以云卷、吉语等祝寿图案。
看得出,这里的寿糕都是祥云形状。


寿桃也是寿礼中常见的物品,据说起源于西王母送汉武帝“仙桃”的故事,
但仙桃并非一年四季都有,于是人工制作寿桃应运而生,通常都是蒸制的面桃。
书中说到过,四月二十六芒种,大观园中众女儿送花神,
黛玉在那一天葬的花,晚上大家就给宝玉做寿去了,
因此可以看出宝玉是四月底的生日,那时正是桃子成熟之时,
所以,这里的桃子是真的桃子,还有叶子在上面。


寿幛,用整幅或大幅布帛题以吉语贺辞,祝贺寿辰。
一般大小如中堂,多金色或红色。
这上面好像是小篆写的很多“寿”字,构成百寿图。。。




捧寿枝,一种寿器,当中一个“寿”字,两边各一个花形图案,
寿字四周或绣或画或映五只凤凰,象征“五福(福与凤谐音)捧寿。”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撒帐,这是传统婚俗之一。

撒帐婚仪起源于汉朝。《事物原始》说:“李夫人初至,帝迎入帐中共坐,欢饮之后,预戒宫人遥撒五色同心花果,
帝与夫人以衣裾盛之,云得果多,得子多也。”将五色果撒向帐中,帐中的汉武帝与夫人以衣裾接往怀中,
其意义在于感应五色果的生殖力量,以早生贵子。撒帐,则是以帐中婚床或帐中新婚夫妇为对象的,
中心活动是将抛撒物撒向婚床,以使得新婚夫妇感应抛撒物的生殖力量而生子。
撒东西可以有这些:
枣与栗,枣与早、栗子与立子读音相谐,枣与栗合起来含“早立子”的意思。
桂圆,桂圆中的“桂”与“贵”谐音,圆又可理解为“圆满”之意。
莲子,“连生贵子”之义。
荔枝,与“利子”谐音。
五色果,花生、黄豆、稻谷、松子、瓜子,各种果子混合在一起,五颜六色,既好看,又有祝子之意。




婚礼主持须是全福人,所谓全福人,指上有父母健在,有丈夫,下是儿女双全的妇人。
按民间婚俗礼仪,在婚礼上须有全福人照料诸多事项,以求新婚夫妇未来吉祥如意。
   87版用的是标准的撒帐歌,这个歌原著里是没有的,难为87版剧组了,找来原汁原味的撒帐歌。
   婚礼上撒帐要童子来撒,也是早生贵子之意。
明朝《清平山堂话本》中的《快嘴李翠莲记》载有一首“撒帐歌”:   
撒帐东,帘幕深围烛影红,佳气郁葱长不散,画堂日日是春风。     
撒帐西,锦带流苏四角垂,揭开便见(女亘)娥面,输却仙郎捉带枝。     
撒帐南,好合情怀乐且耽,凉月好风庭户爽,双双乡带佩宜男。     
撒帐北,津津一点眉间色,芙蓉帐暖度春宵,月娥苦邀蟾宫客。     
撒帐上,交颈鸳鸯成两两,从今好梦叶维熊,行见珠(虫宾)来入掌。     
撒帐中,一双月里玉芙蓉,恍若今宵遇神女,戏云簇拥下巫峰。     
撒帐下,见说黄金光照社,今宵吉梦便相随,来岁生男定声价。     
撒帐前,沉沉非雾亦非烟,香里金虬相隐快,文箫金遇彩鸾仙。     
撒帐后,夫妇和谐长保守,从来夫唱妇相随,莫作河东狮子吼。     
    撒帐歌是配合仪式唱的,每一段歌配合着一个方向的抛撒仪式。
撒帐歌具有规定抛撒程序的作用,唱完所有的歌,便完成了抛撒仪式。
完整定型的撒帐仪式,应是歌与动作的有机组合。
由于有了歌的配合,撒帐的祝福意义也更加明朗化了。
从上引撒帐歌来看,撒帐尽管包含了多种祝福意义,但主题仍是祝子。




除此之外,婚俗还有一个撒谷豆,这和撒帐不一样,
撒帐主要是祝子,而撒谷豆是辟邪的。
因为谷豆为牛羊的饲料,鸡也要觅食,
抛撒这些饲料,可以免除三煞(即青羊、乌鸡、青牛三神)等邪魔的危害。
谷豆为辟邪吉祥物。
其实现在的婚礼撒彩纸就是撒谷豆演化来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云板:


   亦作“云版”或“云牌”,为一块两端云头状的扁形铁块。
悬于木架上,敲击可发声。旧时官署或贵族大家庭用为报事,集众的信号。
据《俗事考》,在宋以前,报事还是敲鼓,
大概是宋太祖打仗打怕了,听战鼓声有些胆寒,还是“鸣金”比较好,
所以改为金属器具。云板就此而来。
古时候迷信里有“神三鬼四”的说法,
有好事,敲三下,丧事就敲四下。




这里,秦可卿死了,所以四下,
凤姐就知道家族里有人死了,才说“不好”。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下“骨牌”:

这是凤姐在宁国府与尤氏等人在玩骨牌也叫顶牛儿;
顶牛儿 ---- 骨牌的一种玩法,两家或几家轮流出牌,点数相同的一头互相衔接,
接不上的人从手里选一张牌扣下,以终局不扣牌或所扣点数最小者为胜。也叫接龙。
并且当终局他们算输赢的时候,就是翻开各家扣下的牌,比大小定输赢的。

仔细看一下截图画面,会发现龙接的的一丝不错 ---- 87版在这个细节上也是很严谨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什么轿子要从西角门进?

     清制,国公府东西各有一间角门,也叫阿司门,供人们出入。
     清代方睿师的《蕉轩随录》中说:“外官衙署正门左右各有一门,谓之东角门、西角门,下官参谒,均由角门入也。”
角门的设置,使大门可以平日关闭,视时视事而开,是为礼仪方面的需要而设的。

     接待外客贵宾才用正门,比如迎接元妃省亲,才开了正门,大家在正门等候。
但林妹妹是本家亲戚,又是晚辈,就不用正门了,从正门走也是不合规矩,破坏制度的。
     现在也一样,一些单位的大门,两边都有小门,平时大门不开的(除了车辆进出),人们从小门进出,
要是哪天有领导视察,或是有什么大活动,才开大门,这样做就是古时候正门角门的沿袭。




为什么要换小厮抬轿。
外面的轿夫抬进外门了,换成家里的小厮抬。
并不是下人太多了,怕闲得慌。是避嫌的原因,
家里的小厮要服侍主子,平时看到夫人、小姐是免不了的事。
所以叫他们抬进来,碰见了女眷也不算违礼制。
但女眷特别是夫人小姐叫外面的轿夫看到就违礼了。
小厮们抬进去过的是二门(四合院的垂花门),里面是内宅,

平日姑娘们不出二门就是免见生人;
(俗语说:姑娘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1 22: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慵妆髻”,原著多次提到晴雯的“慵妆髻”。




“慵妆髻”也叫“慵来妆”,相传是汉成帝的妃子赵合德自创的一种发髻样式。
是一种偏垂一边的蓬松发髻,使女子显得娇媚。
这个赵合德是汉成帝妃子赵飞燕的妹妹。
   赵合德体态丰盈,极擅妆容,创作了很多新奇的妆型。如淡扫胭脂的“慵来妆”,
衬倦慵之美,薄施朱粉,浅画双眉,鬓发蓬松而卷曲,给人以慵困、倦怠之感,更显女子娇媚。
   汉《赵飞燕外传》载:“合德新沐,膏九曲沉水香。为卷发,号新髻;为薄眉,号远山黛;施小朱,号慵来妆。”

分别说说这两美女。
汉家宜主—赵飞燕,
中国古代两大标志性美女之一,汉成帝的妃子。与杨玉环并称“燕瘦环肥”,
本名赵宜主,所以人们又称为“汉家宜主”,因其舞姿轻盈,如燕飞凤舞,故人们称其为“飞燕”。

温柔红颜—赵合德,
赵飞燕胞妹,汉成帝的宠妃。合德以丰腴见长,似粉捏玉砌一般。
汉成帝称其为“温柔乡”,老宫女淖夫人诬其为“祸水”。
“温柔乡”及“红颜祸水”典出于此。

87版的晴雯就是标准的慵妆髻。



王叔晖先生的《晴雯补裘》就是慵妆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00: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