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梅朵儿

[推荐] 《东方人生智慧珍品》---《小窗幽记》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130 形骸与微尘
?  形骸非亲,何况形骸外之长物;大地亦幻,何况大地内之微尘。

?  「述论」

?  人类在世间的存在物,说到底就是一个臭皮囊。生存的时候,看起来是人模人
样的,什么冰肌玉骨、花容月貌的。但一旦剥开了肚皮,里边却全是粪土而已。所
以,佛家便教人修白骨观,或者如《红楼梦》上的“风月宝鉴”,让人把那些美色
看成粉骷髅、白骨精,自然就不会贪婪了。佛教说肉身是一个幻而不实的东西,四
大皆空,构成人类肉体的地水火风四大元素都是不能自主的。因缘聚而四大和合,
便是生命的存在;因缘散而四大分离,则是生命的死亡。可见,这个肉体形骸不是
自己真正的东西,而且是无法主宰的。

    当然,这种观点对于那些爱惜身体犹如至宝的人来说,无异于当头一棒,他们
是很难接受的。事实上,在没有出生之前,我们的身体是不存在的;死了以后,那
个尸体也不再是我们自己的了,而且最终还要腐烂枯朽。而在中间活着的我们这个
自己,到底那幼年的身体是自己的呢?还是年老时的身体才是自己的呢? 我们是无
法解释的。因为身体内部的细胞一直在不停地新陈代谢着,我们不知道哪些才是真
正属于我们自己的。

    《老子》说过:我之所以有那大的祸患,是因为我有肉体;等到我没有这个肉
体的时候,我还有什么祸患呢!这话说得非常有道理。有了这个肉体,我们不得不
去养活它,调整它,保护它,于是就有了竞争、奋斗、麻烦和痛苦。可见,这个形
骸不仅与我们没有亲情,反而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烦恼和祸患。

?  这个宝贵的身体既然都与我们没有什么关系,没有什么可执着的,那么那些生
不能带来,死不能带去的东西,又何尝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财产呢? 比如说那些
钱财、名利、情感、善恶、是非等身外的东西,它们只能是烦恼我们的枷锁,本身
就要套住我们,并且要使我们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还有什么必要再去留恋它们呢!
依照四大皆空的说法,整个山河大地乃至于三千大千世界,都要在那漫长的宇宙岁
月中消失的,有如幻影一般。总括地说来,无论什么有形的东西都不过是一种虚幻
的形像而已。高山可以被变成河谷,沧海能够成为桑田,整个宇宙在成、住、坏、
空四大劫的空劫里,一切都变成了虚无。更何况是在这宇宙中的一个地球上的大地
里如同尘埃一般生生死死的我们呢?既然我们所争竞的一切都是一种幻象, 与我们
本身没有任何益处,那又何必不断地互相残害,两败俱伤呢? 为什么不和睦地相处,
而求得眼前的安宁和幸福呢!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131 寂寂与惺惺
?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扰;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驰。

?  「述论」

?  生命在于运动,但动中必须有静;生命在于清静,但清静中必须有动。动与静
本来就是生命的两种运动方式,缺一不可。静极便生动,动极便生静,这是万事万
物运行的规律。所谓“寂”,就是说让自己心中的种种烦恼得到止息,从而达到一
种无思无虑的状态。平常人的虚妄之念就像那污浊的泥水,而要止息了它,就必须
将那沟水堵住。然后,再使水变得澄清起来,成为不动的清水。这就是常说的那种
古井无波的境界,心里不再起任何虚妄之念了。

    但是,这个“寂”字,并不是教我们像一截木头那样毫无生气,而是要有“常
惺惺”的生机在其中。“惺”的意思,是心里有了北斗星,明亮不疑,知道自己所
处的境界,有静还有定。此心本不迷,这就叫做“惺惺”。“寂寂”属于“一念不
生”,“惺惺”属于“一念不迷”。“寂寂”不是死寂,“惺惺”不是妄想。

    若能够如此,便不会有什么烦恼,而随时随地都处在禅定的境界中。禅定是佛
教或者印度宗教修持的一种方法。六祖慧能的解释是:外边离开物相就是禅,内心
安静不乱就是定。内心不乱,就必须有一种状态来保持,这就是“惺”;如果完全
处在一种死寂中,没有了惺的状态,那么肯定就会受到干扰而无法维持下去。

?  人一旦从睡眠中醒来,意识就会不停地翻腾和奔驰,也就是《西游记》经常说
的“心猿意马”,永不停歇。可是,心意如果一直外驰不停,自然要给别人去当牛
马苦力,自己便无法主宰了。所以,孙悟空便只能给人去化斋讨饭,白龙马也只能
让人去骑。对于修道者来说,无论你是修禅定或者养心性,都必须首先牢拴心猿,
紧守意马,使其处于一种“寂寂”的状态而不乱动。心一动,意一驰,就会有烦恼
灾难降临。“寂寂”之后,自心便不受干扰,“惺惺”的念头也就不会让我们落在
别人或者外物的手里去当苦力。

    若是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遇事都能够做到“寂寂惺惺”,动中有静可以不生妄
想,静中有动能够不受干扰,便能在纷乱的世事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常保自己心境
的安祥和平衡。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132 童子与成人
?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  「述论」

?  儿童的智慧和聪明少,但越少,他的人格和本质就越完整;儿童初生下来,完
全是先天的状态,叫做赤子之心。没有加上任何的后天污染,所以最纯洁、最完美、
最自在。

    《老子》说过:要增长学问,就必须靠日益的积累。婴儿必须接受后天学问的
积累,才能生活在这个充满虚伪和险恶的世界上,所以他所学到的东西都是与他的
本性相违背的。知识和学问固然是由累积而来的,一旦累积的多了,便会成为一种
负担。因为你必须用你所学到的东西来进行判断和选择,烦恼也就随之而生了。

    成人的智慧和聪明多,但越多他的人格和本质就越离散。人到了成年,说明他
的学问和知识已经能够使他自己适应这个虚伪的社会了。但是聪明和智慧一多,他
所专注的东西就会很多,便会形成注意力和生命力的分散。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
使他的心力一会儿在此,一会儿又在彼,全都属于外界来支配,而没有一个内在的
主宰和统一。所以《老子》又主张,在这个时候,要修行大道,就必须用日损的方
法。一天一天地减去那些虚妄的见解,从而达到一种去掉聪明而无忧的境界,才能
保持自己完整的人格和本质。

?  儿童可以在一朵小花或者一片树叶中欣赏到无穷的乐趣,而成年人却无法长久
地的把自己的精神集中在一朵花或者一片树叶上。他做任何事情都会千思万虑,从
来不会像赤子少年那样率性而动,并且从中得到乐趣。如果说真正的智慧是要使人
的生命变得更美好,那么,孩童确实比成人更容易品尝生命的乐趣和人生的滋味。
因为孩童天真单纯,成人却复杂多虑;孩童先天完整,成人后天破损。所以,《老
子》教人“复归如婴儿”,《孟子》教人“常葆其赤子之心”,佛祖要人“应无所
住而生其心”,目的就是要人们把自己的心理或者生命返回到婴儿的纯真和朴素状
态。

    这个时候的心态和还没有成年时的心态,在感受上并没有多大的差别。古人说,
顺生便是凡人,逆修可成神仙。只要能够从复杂变成单纯,便是在“损”,在走向
完整。而一个赤子的心灵会失去而走向聪明,但从聪明复归于赤子的状态则就不会
再失去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133 思想与检点
?  无事便思有闲杂念头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气否;得意便思有骄矜辞色否,失

意便思有怨望情怀否。时时检点得到,从多入少,从有入无,才是学问的真消息。

?  「述论」

?  人类个体在进入群体的时候,必须摆正自己的位置。也就是说,自己的言行举
止一定要符合自己的身份,这样才叫做得体。言行举止得体的人,自然会得到大家
的认同,从而过一种正常人的生活。举止言行一旦不得体,就会被大家所轻视和排
斥,也就很难实现自己人生的意义了。所以,得体不得体是一个人能否正常生存的
前提条件,不得不慎重考虑。

    怎么才能得体呢?就是要时刻检点自己的言行举止,以便能够始终保持与自己
的身份相适应。不过,人们在无事可做的时候,往往会因为无聊而生出种种的妄想
杂念,自然要分散自己的精力和思想,从而放松对自己言行举止的检点,也许会做
出违背自己身份的错事来,将来后悔也来不及了。所以说,一个人在闲居的时候最
要把自己的心猿收住。坚定了信念,便能克服无聊的空虚,反而会为有事时提供一
点补充和休息来。

    人在忙碌的时候,因为手忙脚乱,所以又会变得粗心大意,脾气暴躁,不能冷
静地思考问题。这样以来,往往会出现判断失误,反应不上,或者顾此失彼,无法
应付全面的工作,有时甚至会做出终生遗憾的事情。这时,我们如果能够反思一下,
觉察到自己情绪的浮动,意气的烦躁,然后静下心来,安定情绪,便不会将事情做
错了,自然也不会得罪他人了。

?  人最容易犯错误的时候,就是在得意的时候。李白在得意的时候则要欢喜饮酒,
孟郊在得意的时候,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酒喝多了要乱性,
一朝就把长安花看尽了,则未免领略不了真正的美丽了。所以,得意的时候最需要
谨慎。一般来说,人在得意的时候,容易过高地估计自己,总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
站在了事业的顶峰,而将他人贬得一文不值。

    然而,成功与失败都是相对的,绝对没有一个人会永远得意的。一旦得意,就
会做出与自己身份不符的事情,也许暂时没有什么人敢出来反对你,但总有一天时
机会成熟,别人就会把你自己推翻的。所以,为了自己能够较长久地保持那种成功
的喜悦,最好的办法是反省一下自己有没有骄傲自大、故作矜持的颜色和面孔。越
是在得意的时候,越是要言行谨慎,绝对不容许自己的心中生出骄慢的念头,否则
不但无益于自己的进取,反而容易招祸。

    同样地,在一个人失意的时候,也最容易灰心丧气,怨天尤人,认为老天不公
平。为什么专门要让我自己怀才不遇、报国无门、走投无路呢?怨天还好说,因为
它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所以抱怨它似乎并没有直接的危害。尤人就麻烦了,自己
心里不好受,对方知道了肯定也会记恨在心,并且对我们不利。

    所以,一旦我们失意的时候,就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一种怨天尤人的情
怀。如果有,就赶快调整自己的心理。因为失意的原因无非是自己的努力不够,或
者说客观的条件还不成熟,与老天和他人根本没有关系。如果是自己不够努力,哪
有什么好怨的呢?如果是客观的条件还不成熟,那埋怨又有什么益处呢?

?  我们每天都在积累学问,目的就在于使我们的人格更成熟,生命更圆满,所以
就必须心地清闲而无妄念狂想。身虽忙碌而无浮气躁情,得意的时候不会骄傲矜夸,
失意的时候不会怨天尤人。这样,我们的言行举止才会得体,生活才会幸福。

?  ?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4 | 显示全部楼层
134 贫贱与富贵
?  贫贱之人,一无所有。及临命终时,脱一厌字;富贵之人,无所不有。及临命

终时,带一恋字。脱一厌字,如释重负;带一恋字,如担枷锁。

?  「述论」

?  人一生所为之奋斗的,无非是个名利二字,而争名的目的还是要夺利。正是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而在这个重利轻义的社会里,贫穷的
人就是卑贱,富裕的人反而高贵。贫穷卑贱的人既无社会地位,又无经济利益。因
为身边一无所有,所以生存对他来说也许就是一种痛苦;富裕高贵的人既有社会地
位,又有经济利益。因为身边无所不有,所以生活对他来说似乎就是一种欢乐。

    但是,生存尽管是不公平的,死亡却是公平的。因为生的目的是死,大家的归
宿都在一个地方。它既降临到贫苦之家,也会降临到富贵之家。古往今来的多少富
裕之人,梦想着用他们的富贵买来长生不死的仙丹妙药,结果还是像那些卑贱细民
一般,进入了幽冥世界。而在那个世界里的生活如何,我们谁也没有真正地体验过。
只是那个唐太宗李世民下过一次地狱,回来才讲出了那一些可怕的情形。但是,有
一点是完全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无论什么样的人死的时候,也就像他们生的时候那
样。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去,带不来也自然带不走任何东西。

?  对于贫贱的人来说,死亡就是一种对于痛苦的解脱。由于他们自己没有什么难
舍的身外之物,所以在生存的时候就已经对生活产生了一种厌恶的感受。那么,一
旦死神降临,也就没有什么可留恋的。他们摆脱了厌恶的感受,自然会获得一种美
感,所以死时常常带着微笑。他们感到好象摆脱了多少年的重负,终于可以轻松地
出发回家了,因此而上入天堂。

    反之,那些过惯了荣华富贵生活的人,面对死亡的时候,心里却充满了恐惧。
因为他们生存在世上的时候,完全依赖着他们的财富,而这些财富却没有一样可以
带到那边去。死亡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意味着失去了一切。而且,对于财富的留恋
和失去财富的恐惧,就好象一道道枷锁和罗网套在了他们的身上,使他们步履艰难,
往往会让他们进入地狱。

?  真正通达的人,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他们对待生死的态度都是一样的。即使
是贫穷卑贱的,也不会厌恶生命,因为生命会给生活在贫贱里的人带来更大的乐趣。
即使是富裕高贵的人,也不会厌恶死亡,因为死亡会给在富贵之中拚搏的人带来真
正的安祥。生的目的是死,死的目的是生;无生就无死,无死也无生。生死关难过,
贫富无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35 名利与生死

?透得名利关,方是小休歇;透得生死关,方是大休歇。

?「述论」
?人生活在社会中,最喜欢的就是名利,古往今来多少的豪杰志士,都是在名利二
字上消磨了青春年华。他们甚至耗费了毕生的精力,也最多只落了一个空名而已,
因为利益是一点都带不走的。我们周围的众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般的市井小
民看不破“利”字,正如那些英雄豪杰们放不下“名”字一样。他们会说,正是因
为世界上有名利二字,才带来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促进了人生的繁荣和多姿多彩,
所以为什么不让人去追逐名利呢!

  这话也不错,我们并不认为名利不好,也不说追逐名利不对,因为正是对名利的
追逐,才会使我们感受到淡泊名利的潇洒和自在。名利的追逐也是一种真实的生活,
有着一定的现实意义。但有的人过分贪婪,不择手段,害己害人,尔虞我诈,逞才
斗气,无尽烦恼。等争取到了名利,却又不知自己到底能够保留多久,心里还是烦
恼。

?名声加在身上,满足的只是一种感觉,感觉的东西却是容易消失的;利益进入腰
包,受用的只是口体,口体的欲望却是永无止境的。名声就好象那动听的歌声,听
过去便无声无响了;利益便犹如这今日的衣食,消费了还要不停追求的。欲壑难填,
永不满足,所以要殚精竭虑,永远不得喘息,直到痛苦地死去为止。其实,真正的
快乐或者幸福,并不在于名利二字上。而追求名利所付出的代价和备尝的痛苦,远
比得到的快乐要大得多,并且是短暂易失的。

  总之,追逐名利如果能够顺其自然,不牵挂于心,得之则不骄,失之则不忧,权
当游戏人生,也许还有不少的快乐。智者看透了这一点,宁愿意求取心灵的自由和
潇洒,也不愿意成为名利的奴隶。参透了这一关,对于人生的历程来说,才是一个
小小的休息,从而会补充较大的能量,生活得更幸福。

?人的一生,最害怕的就是死。面对生死关头,没有人不心怀恐惧的。因为怕死,
所以就会被他人用死来挟迫,就会变节投敌或者改变初衷,甚至会苟且偷生。因为
贪生,宁可不要人格,违背本性,丧尽天良,坏事可以做绝。为了不死,人们便谨
小慎微,瞻前顾后,畏首畏尾。可以说,人类生活中的一切,都是为了达到生而不
死的目的。衣食住行是为了自身的生存,爱情婚姻是为了传宗接代,为的是大我的
生存。而衣食住行和爱情婚姻中的烦恼和艰难,又占到了人生痛苦总量的百分之九
十九。

  可见,这个生死关如果解决了,人生就会减少几乎是全部的痛苦和烦恼。仔细思
量一下,我们没有出生之前又何曾有过恐惧呢? 死了以后与未生之前又有什么不同
呢?大自然的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与生死轮回又有什么区别? 也正因为它们没有任
何留恋和执着,所以没有痛苦和烦恼,因而才是真正的大自然。

  当然,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我们可以自豪地说,我们人类有心有意识,所以才
会有烦恼和生死。这是进化,说明我们是宇宙的灵长。这话不错,宇宙发展的规律
就是生和死。由生到死,由死到生,是一个循环,就仿佛昼夜的交替和季节的转变
一样,没有什么区别。只是人类在生的时候有了意识,便形成了贪生怕死的心理,
所以才会有痛苦的感受。

  可见,这生和死全在于人心的生灭,正如《西游记》中唐僧在法门寺里对众位僧
人说的:心意一生,则种种的事物概念都随之产生;心意一灭,则种种的事物概念
都随之消灭。所以,如果我们在心里看透了生死关系,心中没有了生灭的概念,自
然也就没有生死可言了。“看得透生死关”,说到底就是要放得下生灭心。如果我
们始终都能用一种无所从来、无所从去的态度来对待生死和一切烦恼,也就立地成
佛而得大自在了,那么便是永恒的休歇了。

?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36 个性与修养

?多躁者必无沉潜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
笃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述论」
?人类的个体数以万亿计,但却各是各样,自有特色,原因就是各人都承担着自己
一定的社会角色。尽管他们的个性千差万别,但在进入社会交往的时候,却必须拿
出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与自己身份相吻合的行为来。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可以说就
是圣贤之人了,而儒家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让天下人人可以为尧舜。不过,圣贤毕
竟是少数,所以才希望大家都去做,否则就没有这个必要了。正是这种真实的生活,
才形成了一个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局面来。

  那些心地浮躁的人,心意没有一个专注和固定的地方,自然对任何事物都无法深
入细致地进行观察和了解。不能够深入其中,就难以出乎其外,决不会有深沉切实
的见解,最多是浅尝辄止。比如掘井,已经到了离水源只有一尺的距离,浮躁的人
往往还会做出这里无水的决定。从新另去开掘,结果是永远得不到真正的水源。

  而遇到事情就畏难怯苦的人,只会随着别人的后面去走,为的是避免犯下错误。
人常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也许犯错误就是人类的生活意义!当他知道自己犯
了错误的时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了正确的东西。只要能不再犯同样的错误了,就
是进步了。至于那些畏首畏尾的人,虽然不会或者少犯错误,但绝对只能是一个平
庸的人,也当然不会有超越众人的见解。也许,这才是一个最大的错误。

  人有口味,比如有的爱吃咸,有的爱吃醋。常见别处的人要嘲笑我们山西人爱吃
醋,当然这里边是有意味的。其实,吃醋也许是件好事情,医学也证明了吃醋多的
人会减少许多病症。但是任何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如果嗜欲太重了,简直成了个
醋坛子,反倒不美了。现实生活中的事情,也如同人的口味一样。嗜欲太重了,对
什么都要执着。临到紧要关头,他自己什么都不肯舍下,又怎么会为了事业或者理
想去慷慨赴义呢!自己的事业都可以背弃,又岂能在朋友或者关键时刻慷慨大度呢!

?好在口头上议论事情的人,他的着眼点只在如何去说上面,往往注重的是那些舌
辩的技艺,而不是如何去认真地执行。因为他所做的远不及他所讲的,怎么可能指
望他把每一件事情都做好呢?

  至于那些勇力过盛的人,什么事情都喜欢用拳头和力气去解决,多是草莽英雄。
而文学需要的是细腻的心思,微妙的灵感,才能算是风流儒雅。但由于崇尚勇力,
心气较粗,所以很少能够具有那些文学雅士所具有的雅量和潇洒。

?由此可见,多躁、多畏、多欲、多言、多勇都不是一个良好的形象,应该再加以
沉潜、卓越、慷慨、笃实、文雅,才会本分得体,成为一个完美的人。
?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5 | 显示全部楼层
137 书下酒与云赠人

?佳思忽来,书能下酒;侠情一往,云可赠人。

?「述论」
?人的一生离不开酒,酒精虽然是穿肠的毒药,但无酒却不成礼义。尤其是现如今
的社会,什么地方能够离得开酒呢?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完全出于应酬的酒实在太多,喝下肚去很难受,所以便出现了陪酒者来顶缸受罪。
但是,如果有好友知己三两人,吟诗作赋,浅斟低唱,不能说会千杯不醉,但至少
可以畅饮淋漓,一醉方休。

  真正的饮酒重在于情趣和兴致。若是没有情趣和兴致,再醇香的好酒也是苦涩的。
李白因为人间无知己,便只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的雅致便与明月的
韵味相交流,才会豪情逸兴奔放,并且佳思灵感纷呈,否则就只能“举杯浇愁愁更
愁”了。

  现实中没有知己,千古历史长河中岂能没有!翻开一部好书,真是无限精神食粮,
胜过无穷美味佳肴,它能够给心灵带来滋润。看到好处,自我的兴致便与书中的妙
趣相交流,竟然不由得大发奇想,大开酒兴。这一本有趣的好书真的可以下酒佐食,
而且是天然丰富、弥足珍贵的美味。

?文人往往被人视为穷酸透顶,窝囊呆子,小肚鸡肠,迂腐不堪。有个雅号叫做臭
老九,也就可以想见他们的处境了。追究其根源,其实很简单,就是接受的古训太
多了,什么事情都要从自己的知识和良心的角度来判断。那些无知的人往往没有良
心,所以做事情不需要有任何的顾忌,自然不会像老九那样迂腐不堪了。但是历代
的文人知识分子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推动者,是社会人生的脊梁,这是谁也否认
不了的。

  不过,文人如果能够在自己的儒雅中加上一点豪侠之情,看问题不要太死板,不
要有什么过分的拘束。不见得非要像孔子那样,到了七十岁上才“从心所欲而不逾
矩”。早一点做到了,就会更潇洒,也会在社会上从新给自己树立一个美好的形象。

  世上的人情是拿东西钱财赠人或者贿赂,好做个纪念或者帮个大忙。然而,文人
本来清雅,豪侠气发便从天上摘下一片云来赠人。心情潇洒而不落俗套,意境高迈
而精神超然,韵味深长,感人至深。世人赠物的,物坏而意尽;儒侠赠云的,云去
而意存。这才是真正体现了天地自然灵秀之气的天之骄子!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38 美人与名将

?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关谁能透过?独美人名将,老病之状尤为可怜。

?「述论」
?人生的目的非常清楚,就只有一个字,那就是死。在通往这个目的地时,还会有
很多不利的因素,比如说衰老与疾病。这都是正常的现象,就好比是自然界的春夏
秋冬或者草木的芽花实枯一样。但草木没有人为的意识,所以一切都是顺其自然,
便没有什么痛苦与烦恼。

  人类就不同了。他有着自己的独立于自然规律之外的意识系统,所以就会很敏感,
同时也会很脆弱,烦恼忧愁也最多。从大自然的角度来说,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
什么为什么不为什么的。而人们却要贪婪生命,自然会厌恶老、病、死。如果遇到
了老、病、死,那就会很痛苦。所以说,如果我们明白不了宇宙人生真正的道理,
谁也冲不透生老病死这四大关口。

  好在人们的意识不仅可以带来烦恼,同时也可以带来对于烦恼的解脱。解脱烦恼
的方法就是智慧,得到这种方法的人就是智者。智者就能够冲得透这生老病死四大
关口,最明显的例子就是那个佛祖释迦牟尼。

  他年少时生活在皇宫中,神仙一般地活着,没有丝毫的忧愁和烦恼,他还以为人
生就永远是这么美好。等到他出到城外,见到了送葬的队伍,使他感受到了死亡的
恐怖;见到一个年纪衰老的将军,得不到人们的爱怜,使他认识了老的悲哀;见到
一个面黄肌瘦的病人在沟壑之中蹒跚,大家都躲着他走,使他体验到了病的痛苦;
他又见到了农人在犁田,已经疲惫的牛还要受到鞭打,翻起的虫却被鸟雀争食,从
而感觉到了生的艰难和无常。他内心十分悲伤,便立志出家修道,以便为众生寻求
一条彻底解脱恐怖、悲哀、痛苦和无常的大道。终于,他苦修六年,在那菩提树下
透过了生老病死四关,证成了正觉佛果,并且还普度众生。

?生老病死四关,说到底都是生理上的现象,本来没有什么。但人类由于意识的敏
感和脆弱,使得心理上的痛苦大大超过了生理上的痛苦,所以受不了。如果我们能
够在心理上看破参透,虽然身处苦海但却心游极乐了,苦也不是苦了。笔者的恩师
圆照大师曾经写过一首偈句来谈生老病死四关:
生是中阴一念措, 老年念佛开专车。
病中若能修三昧, 死不死地不管他!

  说得非常朴实而见道,不要执着于生。到老年时参透了人生,便专心念佛而杂念
不生,很快就能达到正果;病中不灰心,反而修大道,置生死于度外,自然就超越
了生老病死四关了。笔者又随即续了一首偈句来阐发自己的观点:
生来碌碌念头差, 老去才知有慧车。
病后尘缘成梦幻, 死时何处说空华!

?看不透生死的那些人往往很痛苦,原因是执着于生而厌恶于死了。如果能把贪婪
心放下,一切顺其自然,又有谁会在受苦呢? 自然的规律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但我们的智慧教导我们去适应社会和自然。认识了它就是修道,适应了它就是得道。

  再看那颜貌如花似玉的美人,真正代表了生命的美满和光彩。可一旦垂垂迟暮,
门前冷落车马稀,是多么的悲哀!名将威风,喑呜叱咤,何等的气概!然而一旦生
病,衰弱无力,提不起马,张不开弓,纨绔小人尚可欺负。“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真是虎落平阳被犬欺,哪里还有一点点大将的风度呢!

  从衰老的美人和病残的名将身上,更体现了生命本身的不圆满。生老病死四关是
自然规律,所以需要我们去领悟。
?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6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139 放肆与矜持

? 真放肆不在饮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卖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认得
当下真,是以常寻乐地。

?「述论」
?所谓放肆,指的是性情的开放和心意的恣肆,是相对于礼数和规矩而言的。所有
的礼数与规矩都是制定出来让人相处关系的,它们是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准绳。倘
若是彼此之间都有真性情,那又何必用什么礼数和规矩来约束行为,加以限制呢?
也就是说,在真正的朋友之间是没有放肆不放肆这一说的,就如同一对夫妻三天好
了两天臭了一样,是狗皮袜子没反正。

  但是,一般的人总以为只有与朋友在一起饮酒高歌,才能见出自己的真性情流露,
事实上真正的性情岂止在于饮酒高歌呢?山间的小路上,弯弯的小河边, 哪里不是
剖露情怀的地方?什么又不是放肆心情的方式呢?如果没有什么真性情,却非要在
那广座稠人中大碗饮酒,大声吼叫,不仅处不好感情,反而只见到他只是一种越礼
和没有规矩的行为而已。

  庄重自持也是一种好的性情,有了也固然不错,没有了也不见得就不好,都是因
人而已。明明是荆钗布裙就非常得体称身,却非要穿上一身贵夫人的环佩锦绣。不
仅不会得体,反而会失却了本真,就像那个效颦的东西一样。任何事情,包括故做
庄重,如果失却了本意,只图做给他人看样子,那便只会让人感到矫揉造作,心中
作呕。但是,如果一个人只会在大庭广众面前做矜持,那么他或者她一定是在表演
卖弄,而其背后一定有着一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世上的事情万万千千,五彩缤纷,其实都不过是过眼烟云,昙花一现。看不透的
人,会被那种种色彩所迷惑,从而不停地追求寻觅,越陷越深,最终被它们所拴缚,
难以自拔。如果看得透彻了,什么东西都是一样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哪
里有什么绝对的是非、善恶、荣辱、苦乐呢?即使是那盖世的功名又能怎么样呢?
苏秦怎么样?李斯怎么样?历代历朝的开国元勋又都怎么样呢?也都不过是百年一
场戏,翻来又覆去。一将功成万骨枯,成功之将又何如!

  人若是要活得实在些,就会安分守己地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必然不会太过于
执着功名。即使是那些志士仁人,他们所追求的也无非是为天下百姓谋幸福,自然
不会去计较个人的私名了。

  真正懂得生命真实的人,因为自己当下的感受才是最最重要的。既然幸福只是一
种感受,所以他们绝对不会去把自己的生命浪费在那些虚幻不实、妄想浮夸的事情
上,也不会为那些毫无意义的壮志激情来束缚自己的身心。他们的生活就在这个世
界上,认认真真地安守自己的本分,随时随地都能保持着最怡悦的状态,而不为那
些俗人所谓的人情世故所扰乱。知足者常乐,就因为他只是认真地做他自己的事情,
并在一种创造的状态下领略通过劳动所带来的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14: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