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江清月近人

[汇编] 几位西方古典伟大的作曲家的生平介绍和他们的部分作品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分析

序曲是奏鸣曲式,但省略了发展部。

音乐的开头是庄严的引子。它的气息深沉悠长,旋律充满健康的活力,配器富于变化。这短短的几小节引子塑造出了普罗米修斯的正面形象,同时又和后来充满动力性的主部主题形成对比。

(4段01分18秒)开始的主部主题,是小提琴轻轻奏出的一支由动力很强的短小动机组成的音乐。这个主题后来得到了整个乐队的支持和响应。

(4段01分45秒)的副部主题活泼轻快,由木管乐器演奏。这个主题后来结合了主部主题的音乐,获得了充分的发展。因此,它几乎也可以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展开部。

(4段02分55秒)贝多芬使用了一些近关系的转调,将从前的音乐重新反复,这就是奏鸣曲式的再现部。最后音乐结束在极为辉煌的尾声中。

这部作品的音乐形象鲜明统一,没有大型乐曲那样复杂的内容。它既保持着古典主义舞剧那种轻快、光亮和活力,又带有贝多芬音乐鲜明的特性。因此这部作品称得上是典型的贝多芬管弦乐小品。

贝多芬:斯蒂芬王序曲(King Stephan Overture,Op.117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介绍

这部作品贝多芬完成于1811年,是为在布达佩斯落成的新德国剧院的庆典仪式创作的。这部作品贝多芬题献给当时匈牙利的统治者——斯蒂芬亲王。

虽然这部作品创作于贝多芬的“第三创作期”,但它充满了乐观的气息和轻快的节奏。这部作品另一个受人瞩目的方面是贝多芬使用了匈牙利舞曲风格的曲调,这种作曲手法在贝多芬的创作生涯中非常少见,但在以后的浪漫派作曲家创作时却经常见到,比如李斯特(Liszt,Feanz)和勃拉姆斯(Brahms,Johannes)的一些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分析

《斯蒂芬王》序曲采用的是自由的奏鸣曲式。

音乐一开始,乐队奏出了四个长音,但马上就被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木管旋律接了过去。这段木管旋律来得有些突然,也使音乐带上了些轻快幽默的色彩。这就是音乐的引子部分。

(5段00分54秒)乐队奏出了一个带有匈牙利舞曲特色的主部主题。它抑扬顿挫的重音和其中蕴涵的力度随之得到了发展。

(5段01分44秒)由木管乐器奏出了副部主题。这是一支复调旋律——上边是轻快的小舞曲,下面是规矩大方的正步舞蹈。

(5段02分41秒)直接接上了音乐开头的引子部分。这可以看作是奏鸣曲式的发展部。但由于它过于短小简练,音乐没有什么新发展,因此也可以看作是这部作品省略了发展部,只是用这段音乐作为呈示部与再现部的连接段。

(5段03分31秒)是再现部的开始。

(5段05分20秒)开始尾声。这时开头引子部分的单簧管又出现了,随后贝多芬将引子主题、主部主题、副部主题的两支旋律等统统糅合在一起,形成辉煌的高潮。这种将从前出现的所有音乐动机糅合在一起的技巧,后来在德沃夏克的《第九交响曲“自新大陆”》的末乐章和我国的《钢琴协奏曲“黄河”》中也曾用过。

 

贝多芬:科里奥兰序曲(Coriolan Overture Op.62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介绍

伟大的英国戏剧作家莎士比亚曾根据作家普鲁塔克的一部作品的情节,创作了悲剧《科里奥兰》。后来维也纳戏剧作家、诗人柯林将它改编为同名的五幕悲剧。这部作品于1802年11月24日与公众见面。著名作曲家莫扎特(Mozart,Wolfgang Amadeus)的内弟曾在剧中扮演主角并获得了巨大成功。

科里奥兰是公元前五世纪一位罗马贵族。他领导罗马人战胜了邻邦沃尔辛人。后来,由于他对罗马平民的嘲弄和凌辱,引起了人民的义愤,被罗马元老院判处“终身流放”。科里奥兰傲慢的个性和对平民阶级的偏见使他非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选择了背叛祖国的道路。他投奔沃尔辛人,并率领人马攻打罗马。他兵临罗马城下,对任何来说情的密使加以嘲笑。后来,他的母亲、妻子和小儿子在他面前泣谏,使他陷入各种复杂矛盾的心情中。最后,科里奥兰放弃了复仇,也放弃了自己的生命。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科里奥兰是由于放弃指挥权而被沃尔辛人谋害的;在柯林的改编版本中,他是自杀的。但在两个版本中,科里奥兰都是为了更崇高的东西而放弃了正义的复仇。

科里奥兰傲慢的性格,坚定的意志和热烈的感情,和贝多芬很相象。甚至连科里奥兰受到的忘恩负义的待遇和他为自己的正义辩护的性格,也酷似贝多芬。另外剧情也吸引了贝多芬的注意:他喜欢崇高的题材,认为这可以表达人类最深刻的感情。况且贝多芬创作这部作品时,正值维也纳处于法国军队的占领下,他能够深刻地理解被科里奥兰围困的罗马城当时的情景。因此,贝多芬对柯林改编的这部作品很感兴趣,决定为它写一首序曲。

本曲于1807年完成,并于当年的4月24日首演。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分析

整部戏剧的高潮,是科里奥兰在最后时刻的心理冲突。因此,序曲也强调表现了这种冲突,并用了最能表达戏剧冲突的奏鸣曲式写成。

音乐刚开始,由弦乐器三次强奏八度的C音,但每次都被乐队粗暴的和弦打断。

随后(6段00分21秒)开始的主部主题有一种焦躁不安的情绪,有时还显得怒气冲冲。这个主部主题的动机音型在以后的音乐发展中起了很大的作用。这段音乐可以看作是科里奥兰本人傲慢性格的写照。

(6段01分19秒)出现了一支温柔的旋律,这是副部主题。音乐的进行温文尔雅,颇具女性神采。这可以看作是科里奥兰的母亲和妻子的乞求。

(6段02分36秒)开始音乐的展开部。音乐持续着主部主题的短小动机,大提琴声部的伴奏也显得很冲动,心潮难平。这里仿佛是科里奥兰在诉说着自己心中的愤懑。

(6段03分52秒)是音乐再现部的开始。再现部的音乐很长,几乎占了整个序曲长度的一半。由于再现部的音乐几乎涵盖了从前出现过的所有音乐动机,因此也可以看作是前面全部音乐的再现。

在这里,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都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主部主题和引子部分的粗暴和弦交织在了一起,显得更加不耐烦,但(6段04分33秒)开始的副部主题还是具有极大的柔韧和耐心。(6段05分52秒)开始的是展开部分的音乐动机,科里奥兰还没有被劝服。但(6段06分13秒)出现的副部主题的再一次恳求,最终导致了引子部分的几个粗暴和弦的重新出现。但这几个和弦已经改变了面貌,其中有的一分为二,力量也渐渐消失了——科里奥兰终于在无限矛盾的心情中放弃了复仇。

(6段07分34秒)音乐进入了一片低语。大提琴将科里奥兰的动机放慢放宽——它被抽掉了速度和力度,变成了深沉的叹息。最后以弦乐器柔弱地三次拨奏结束了全曲,意味着科里奥兰的生命之火已经熄灭。

贝多芬:菲德里奥序曲(Fidelio Overture Op.72b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介绍

《菲德里奥》是贝多芬唯一的歌剧作品。关于这部歌剧的情况请参照本系列“贝多芬《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作品分析”。

这部歌剧原来命名为《列奥诺拉》。贝多芬为了精益求精,三次修改这部歌剧,由此导致了四首序曲。《列奥诺拉序曲》第一号没有在公演时采用;1805年歌剧首演时使用的序曲是《列奥诺拉序曲》第二号;1806年歌剧修改后演出用的序曲是《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1814年贝多芬再次修改歌剧,改名为《菲德里奥》,并创作了这部序曲。

前三首《列奥诺拉》序曲,是研究贝多芬音乐创作思维的重要文献。因为它们虽有相同的起源,却在内容上很不相同,一首比一首精彩。贝多芬认为,第一首序曲相对于整部歌剧份量太轻,第二首还合适,而第三首明显份量太重,甚至有“抢戏”的可能。

贝多芬最后修改时,避免了对最后激动人心的剧情做任何预示或艺术性概括。相反,他把这部《菲德里奥》序曲写成一首欢快、喜庆的乐曲,充满灿烂的阳光。为了达到这个效果,贝多芬采用了温暖的E大调,丰富了配器的色彩,特别突出了圆号的光辉。从戏剧的角度来看,这首序曲为欣赏这部歌剧提供了最有效的准备;从音乐会的角度来看,它在贝多芬所有交响乐文献中,是人们最喜欢的短小篇章之一。

今天,《菲德里奥》序曲是这部歌剧的正式序曲,而三首《列奥诺拉序曲》被作为单独的作品演奏。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分析

《菲德里奥》序曲使用的是奏鸣曲式。

音乐的引子是典型的贝多芬式,由带有突然对比性特点的两种音乐素材构成:一种是由全乐队奏出的类似号角式斩钉截铁般的音型,另一种具有沉思、浪漫的色彩,开始是孤独的圆号二重奏,后来由其他木管乐器接奏。

(7段01分47秒)开始的基本主题由圆号奏出。它结合并扩展了引子中那段号角音型。弦乐器开始只是活泼跳跃的背景,后来占据了主导地位。它所奏出的旋律蕴涵着内在的动力,具有贝多芬音乐典型的特点。

(7段02分21秒)由圆号吹出了副部主题。它开始还具有一定的抒情性,但很快被弦乐器欢快的情绪所感染,也具有了基本主题的情感。在这里副部主题并没有和基本主题形成激烈对比,而是对基本主题的补充,这也是贝多芬创作此曲的初衷。

(7段02分58秒)开始了展开部。展开部非常短小,主要发展主部主题的素材,所用的作曲手法也很简单明了。

(7段03分25秒)再现部开始了。经过对开头音乐的反复后,直接奔向(段04分48秒)的尾声。这里仿佛是引子部分的再现,但不久音乐就转向了热烈的情绪,最后在兴高采烈的急板中结束。

贝多芬: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Leonore No.3 Overture,Op.72a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介绍

贝多芬并不擅长写歌剧。他一生只创作了一部歌剧《菲德里奥》,而且三易其稿,其中单是序曲就写了四首。从这部作品可以看出贝多芬并不是个“文不加点”的作曲天才,他的作品都历经磨练,歌剧《菲德里奥》就是典型的范例。

但《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与歌剧《菲德里奥》又有什么联系呢?这其中大有缘由。

1805年夏天,贝多芬在完成了他的不朽作品《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英雄”》后,开始创作他一生中唯一的一部歌剧。这部歌剧开始起名为《列奥诺拉》。贝多芬为这部歌剧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先后修改三次(1805,1806和1814年),每次修改都伴随着一部新的序曲诞生,这就是三首《列奥诺拉》序曲的来由。《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就是贝多芬第三次修改后的产物。

但这部歌剧最后定版时,贝多芬却改名为《菲德里奥》,并为歌剧创作了第四首序曲,即现在的《菲德里奥》序曲,而前三首《列奥诺拉》序曲被贝多芬作为单独的作品予以出版和演奏。

歌剧《菲德里奥》的题材,是以在西班牙发生过的一件史实为基础。主人公列奥诺拉的丈夫弗洛列斯坦是一位真理的捍卫者,他被他的政敌诬陷入狱。当政敌得知上层有人即将视察监狱时,就准备提前处决弗洛列斯坦。列奥诺拉为了营救丈夫,化名菲德里奥(这也是歌剧最后命名为《菲德里奥》的原因),混入狱中。当刽子手准备处决她丈夫时,她挺身而出,拔出手枪和刽子手相对。就在这紧要关头,城堡上传来了号角,宣布上层官员的到来。最终列奥诺拉和他的丈夫得救了。

这部歌剧的剧情之所以受到贝多芬的喜爱,首先在于列奥诺拉和弗洛列斯坦这两个形象所具有的崇高品质以及它所体现的忠贞爱情和英雄功绩,同时还由于剧情的发展和胜利的结局符合交响性的构思。在这部歌剧中,许多场合贝多芬特别强调乐队的作用,即使在声乐部分乐队的地位也很重要。这种观念和创作手法直接影响了后来瓦格纳(Wagner,Richard)的歌剧创作。

《菲德里奥》虽然经历了第一次、第二次不成功的首演,但修改后第三次的演出终于大获成功。现在,大家公认为它是德国歌剧的不朽之作,是德国歌剧大师莫扎特(Mozart,Wolfgang Amadeus)的《费加罗婚礼》和韦伯(Weber,Carl Maria Ernst von)的《自由射手》之间的桥梁。

《列奥诺拉》序曲第一号只在一小部分听众中演出过;1805年歌剧第一次演出时使用的是《列奥诺拉》序曲第二号;1806年歌剧再次修改上演时使用了这部《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1814年歌剧修改后第三次上演时,使用了新的序曲,即现在的《菲德里奥》序曲。

比较贝多芬对于同一音乐题材的不同创作是很有意思的。这三首序曲反映了贝多芬的创作特点,即他的作品总是经过反复推敲琢磨后才定稿,其中总有重大的变动,甚至面目全非。《列奥诺拉》序曲第二号本身就是一部杰作,但是《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太优秀了,连贝多芬都觉得这部作品感染力太强,会使整部歌剧相形见绌,因此最后没有采用它作为歌剧的序曲,而是单独予以发表。

德国著名作曲家舒曼(Schumann,Robert)曾比较过这三首序曲,认为第一首美妙地散发着清新的气息,不愧是出于贝多芬的手笔,其价值也不应过分低估。第二首是第三首的蓝本,第三首最生动有力,在艺术造诣上也最高。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作品分析

序曲,顾名思义,是大型舞台音乐作品演出前的音乐。贝多芬的序曲,取材于戏剧的情节,概括地表现了戏剧的中心思想。比如这首《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体现了贝多芬歌剧中的英雄性主题思想,具有明晰的标题性和鲜明的戏剧形象。

整部序曲由奏鸣曲式写成。

序曲的引子,是一个灰暗的下行乐句,好象是描写弗洛列斯坦蹒跚地走入地下监狱,也象征着故事阴暗的开始。

紧接着,(8段00分54秒)由木管乐组奏出一支悲伤的旋律——这是弗洛列斯坦在歌剧第二幕第一场那段著名的咏叹调“年华正茂”的旋律。这段旋律后来有一些带有朝气的发展,并直接引出了序曲的基本主题。

为了让主题直接形成对比冲突,这部作品的呈示部比发展部长很多。基本主题在(8段03分42秒)由小提琴和大提琴以八度齐奏的方式奏出。这段旋律体现了列奥诺拉的胆识和勇敢,在全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这种旋律的表现形式和其在音乐中的地位,和贝多芬后来的《第九交响曲》的“欢乐颂”主题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这个主题尽情发展之后,(8段05分01秒)开始的第二主题,是从弗洛列斯坦的那段悲伤的咏叹调发展而来。但这时音乐明显充满了希望和自信。

(8段06分05秒)开始了发展部。整个发展部最吸引人的是两次出现小号在场外的独奏,这是上级官员来查办案件的宣告,也是整部作品情绪的转折点——它突然地冲开音乐中的黑暗和忧愁,将音乐带向高潮。在喇叭声后每次都紧接着一个宁静无忧的旋律,这是从弗洛列斯坦的谢恩歌中引申出来的,而它的伴奏部分还保持着小号宣告的节奏型。

(8段08分53秒)开始的再现部由长笛独奏开始,自由的光辉由列奥诺拉的旋律带了进来。这里从前的音乐主题已经摆脱了黑暗和斗争,在胜利和欢呼声中向着光辉的尾声挺进。

(8段11分56秒)由弦乐器一连串音阶式音型的急剧发展开始了尾声。在这里,弗洛列斯坦为失去自由所唱的悲歌变成了胜利的凯歌,这也是贝多芬自己为全人类的解放和自由所唱的赞歌,是他对自己心中理想的憧憬。

《列奥诺拉》序曲第三号本身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因此瓦格纳认为它本身就是一出完整的戏剧。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0-12-20 03:10 | 显示全部楼层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

十九世纪伟大的小提琴演奏家约瑟夫·约阿希姆曾说:“德国人有四部小提琴协奏曲。毫无疑问,贝多芬的协奏曲是最伟大的开山之作;勃拉姆斯的协奏曲在严肃性和内容的深度上可与贝多芬的协奏曲比肩;布鲁赫的协奏曲最美妙迷人;而最令人感到亲切的心灵之珠玑则是门德尔松的协奏曲。”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

BEETHOVEN: Violin Concerto in D major, Op.61

1、第一乐章:快板,但不太快(华彩:克莱斯勒)

1st mov. Allegro ma non troppo (Candeza: Kreisler) (25:39)

2、第二乐章:小广板

2nd mov. Larghetto (attacca:) (09:43)

3、第三乐章:回旋曲,快板

3rd mov. Rondo. Allegro (09:41)

演奏:波罗的海节日管弦乐团

指挥:维塔斯·安东纳维奇耶斯

小提琴:安娜·格鲁姆伯格

Baltic Festival Orchestra, Conductor: Vitas Antonavichius

Violin: Anna Grunberg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Op.64

MENDELSSOHN: Violin Concerto in E minor, Op.64

4、第一乐章:十分热情的快板

1st mov. Allegro molto appassionato (attacca:) (14:07)

5、第二乐章:行板

2nd mov. Andante (attacca:) (07:46)

6、第三乐章:不太快的快板—很快并充满活力的快板

3rd mov. Allegretto non troppo-Allegro molto vivace (06:51)

演奏:爱乐管弦乐团

指挥:伊戈尔·伊万年科

小提琴:瓦迪姆·斯托罗祖克

Philharmonica Symphony Orchestra, Conductor: Igor Ivanenko

Violin: Vadim Storozhuk

Total time: 73:47

贝多芬: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Op.61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6 17:1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