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梅朵儿

[推荐]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火药

    人类首次实现的人工化学爆炸——火药的发明发端于炼丹术。炼丹家在炼丹实践中,经常使用硫黄、硝石和含碳的皂角、马兜铃等炼制丹药,丹房失火的事故时有发生。中国炼丹家至迟在公元8世纪的唐代就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火药,首次实现了人工化学爆炸。在8或9世纪成书的《真元妙道要略》中已经明确提到,“有以硫黄、雄黄合硝石并密烧之,焰起,烧手面及烬屋舍者”。这可能是人类关于火药的最早记载。唐代的炼丹家从中认识到,硫黄、硝石、碳混合在一起,遇火后会引起燃烧或爆炸。这三种药物的混合物就是初始的黑火药。大约在晚唐时,军事家从炼丹家手中得到了配制火药的方法,并在军事上加以应用。

    初期的火药简单粗糙,威力不大,主要是利用其燃烧性,用来加强火攻的效力。大约在唐哀帝天佑年间(904—907年),有人在战争中使用了火箭、火炮。火箭是把火药缚在箭头附近,点燃后用弓射出;火炮是用火药制成类似于炸药包一类的东西,点燃后用抛石机抛射以烧敌。五代时,除火箭外,还制造有火球、火蒺藜等火药武器。

    有宋一代,先后承受着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辽、金、元南犯的威胁,战争时断时续,与宋代相始终。由于火药的威力较其它兵器为大,故受到特别的重视,火药的质量和火药武器得到较快地发展。在战争中,金、元也都掌握了火药和火器的制造方法,并有所改进和发展。

    在北宋曾公亮主编的《武经总要》中,记载有三个火药配方,分别为毒性的、燃烧性的和爆炸性的火药。方中的基本成分除硫黄、硝石和木炭外,还根据各自的性能添加了多种辅助性的药物。这些配方按定量配制,增加了硝的比例,接近于后世黑火药中硝占的分量,反映了火药配方已脱离了初期的简单粗糙和配制的盲目性,有了比较合理的定量配比。毒性火药配方称“毒药烟球法”,含有巴豆、砒霜等毒药成分,用于向敌阵施放烟幕,使敌方中毒而削弱战斗力;燃烧性火药配方称“蒺藜火球法”,含有沥青、干漆、桐油、蜡等易燃成分,布放于敌骑兵必经之地,以烧伤敌方马匹,阻止敌骑兵的进攻;爆炸性火药配方则称“火炮火药法”,含有松脂、黄丹、砒黄、桐油等成分,但爆炸性能很差,其目的主要是用于火攻,以烧伤敌方兵将。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军用火药配方,至少要比欧洲早100多年。因为欧洲第一次提到火药的时间是1285年以后的事。《武经总要》中还记载有一种称“霹雳火球”的火药武器,其点燃后“开声如霹雳”,用以放烟熏敌人,对付敌方挖地道攻城。“霹雳火球”可能是爆炸性火药武器的初始形式。

    宋元时期在火药武器方面的一个突出成就,是管形火器的问世和发展。管形火器的出现是兵器史上的划时代成就,后世的枪炮正是在这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形火器何时发明,现尚未定论,但至迟在南宋时已在战争中使用。最初的管形火器是用竹筒制成的突火枪,随后发展为用铜铸造的铜火铳。现已出土有数尊南宋和元时制造的铜火铳。明代又改铜为铁,口径和炮筒长度都大为增加,成为具有强大杀伤力和破坏力的重型武器。

    火药武器方面的另一突出的成就,是自身具有推进和发射功能的火箭的出现。宋元时期已发明了一种利用火药喷射所产生的反作用力,把箭簇射向敌方的火药箭。这是现代火箭的鼻祖,其原理与现代火箭的发射原理相一致。在明代茅元仪的《武备志》卷133中,记载有一种叫做“火龙出水”的火箭,已是一种两级火箭。它利用四支火箭燃烧后产生的反作用力射出,再引燃火龙口中的火箭,使箭镞射出以击敌。这不能不说是火药利用过程中所取得的一项重大成就。

    大约在元时,随着元军的远征以及中外交通贸易的发展,火药和火药武器相继由陆路和海路传到阿拉伯和欧洲,成为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向封建势力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依此打破了封建社会的森严壁垒。所以马克思把火药、指南针和印刷术等三大发明称为:资产阶级发展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对欧洲近代社会的发展起了重大推动作用。正如哲学家弗·培根(1560—1626)所说,“这三种发明已经改变了全世界的面貌和一切事物的状态”,“历史上任何帝国、宗教或显赫人物都不及这些发明对人类有那样大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石油

    石油一名首见于沈括的《梦溪笔谈》,在此之前有石漆、水肥、脂水等称。中国大约在西汉时已发现石油,据东汉(公元32—92)著名历史学家班固所著《汉书·地理志》记载“上郡高奴县(指延安一带),有洧水,肥可燃”。 即石油浮于延河水上,可作燃料。据考证,这是目前对石油最早的记载。其后,晋张华在《博物志》中指出:“水肥亦所在有之,非止高奴县洧水也”。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卷三中还引《博物志》说,把石油“取着器中,始黄后黑,如凝膏,然(燃)极明,与膏无异。膏车及水碓釭甚佳,方人谓之石漆”。“釭”字据《说文解字》称,乃“车毂中铁也”,即轴承的意思。唐李吉甫在记述玉门县(今玉门镇)石脂水时也说:“泉有苔如肥肉,燃之极明。水上有黑脂,人以草■(捞)取,用涂鸱夷酒囊(革制酒囊)及膏车。周武帝宣政(578年)中,突厥围酒泉,取此脂燃火,焚其攻具,得水逾(愈)明,酒泉赖以获济”。由此可见,由汉代至唐代已发现石油产地多处,并被用作燃料,以及作为车辆和水碓轴承上的润滑油,也用于润革和作为火攻的原料。到宋代时,沈括又用石油的烟作墨,同时指出“石油至多,生于地中无穷,不若松木有时而竭”,必将被作为制墨原料而“大行于世”。

    我国又是开采石油最早的国家,1303年前,延长县就有石油井的存在。据1303年成书的《大元一统志》记载,“在延长县南迎河,有凿开石油一井,其油可燃,兼治六畜疥癣”,又“延川县西北八十里,永坪村有一井……”。1907年,我国大陆第一口油井在延长县七里村打成。原国务院副总理康世恩在1985年曾为现存延长县西桥小学校园内的这口油井题了“中国陆上第一口油井”的字。

    天然气的发现也是在西汉,《汉书·郊祀志》记载,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今陕西神木县西南)”;《汉书·地理志》西河郡鸿门县条下,班固自注说:“有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出也”。关于天然气的开发和利用,最早的要数四川盆地,大约是在汉代穿凿盐井时发现的,并被利用来煮盐。西汉扬雄在《蜀王本纪》中说:“临邛有火井,深六十余丈”,张华《博物志》卷九也说,临邛火井“昔时人以竹木执以取火”,“执盆盖井上煮盐(水)得盐”。火井即是天然气井,天然气除被用来煮盐外,还被用以照明。东晋时就有记载说:“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火井口),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唐《十道要记》也记载:“火井有水,郡人以竹筒盛之,将以照路,盖似今人秉烛,即水中自有焰耳。”四川的天然气开发,自汉代以来一直进行着,从未中断,至清道光(1821—1850年)年间,已用竹、木、钻头构成的钻机,钻透四川气田的主要地层,建成了深达一千米以上的气井,这是当时世界上最深的气井。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豆腐

    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退尽见精华;

    一转磨上流琼液,白沸汤中滚雪花。

    这是明代景泰年间才子苏平的豆腐诗。明末清初的纪映钟也赋诗称道:“蚁磨旋天地,元黄搅夜分;谁飞东海卤,遂结北山云。”豆腐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我国是最早种植大豆的国家,也是最早利用大豆制成豆腐制品的国家。最早的记载见于五代陶谷(903-970)所撰《清异录》“小宰羊”条。另有一说豆腐为公元前2世纪淮南王刘安所创制。此说源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等书。此外关于豆腐产生年代还有周代说、战国说、汉代说等许多不同的说法。考古学界有人认为在河南富县打虎山汉墓发现的画像石,有制豆腐的全过程图,推断汉代已有豆腐,最迟,当系汉代创制。宋代,豆腐已逐渐普及.并见于食谱。如司联内人《玉食批》有“生豆腐百宜羹”;《山家清供》有“东坡豆腐”;《渑水燕谈录》有“厚朴烧豆腐”;《老学庵笔记》有“蜜渍豆腐”等。自宋代起,历代均有赞颂豆腐的诗文。清代袁枚并说“豆腐得味胜燕窝”。

    豆腐品种、菜肴

    豆腐是中国人民食用最广、最大众化的烹饪原料之一,全国各地广有制作,名产、特产亦多。如安徽寿县“八公山豆腐”;山东“泰安豆腐”;湖北“房县豆腐”;广东英德“九龙豆腐”;湖南“富田桥豆腐”;陕西“榆林豆腐”;江苏淮安“平桥豆腐”;浙江丽水“处州豆腐”等等,不胜枚举。但有人将它分为北豆腐、南豆腐两大类群、其区别大致为:北豆腐又称老豆腐,以盐卤(氯化镁)点制,含水分较少,色乳白,味微甜略苦,烹调宜用厚味久炖,包括煎、塌、贴、炸及作馅等;南豆腐又称嫩豆腐,以石膏(硫酸钙)点制,含水分达90%.色雪白,质细嫩.味甘而鲜.烹调宜拌、炒、烩、氽、烧及作羹等。

    豆腐质地细腻洁白。具有多种软嫩度,自身无显味,可与荤素各种原料配用,适于多种工艺加工(包括瓤式菜、丸式菜、糕式菜等)和各种烹调法.宜于各种调味(包括甜菜),烹调应用十分广泛。可用于制作主食、菜肴、小吃以及用作馅料。制作菜肴,可以作成冷菜、热炒、大菜、汤羹、火锅等各种菜式,也可用于作馅。以豆腐制作的菜肴达数千种,既可作“小葱拌豆腐”、“白菜熬豆腐”等家常低档菜;又可作宴席菜。有些菜品已形成为地方或世界名菜,如四川“麻婆豆腐”;江苏“镜箱豆腐”、“三虾豆腐”;上海“炒百腐松”;浙江“砂锅鱼头豆腐”;安徽“徽州毛豆腐”;山东“锅塌豆腐”、“三美豆腐”、“黄龟豆腐羹”;北京“朱砂豆腐”;湖北“葵花豆腐”;湖南湘潭“包子豆腐”;江西“金镶玉”;福建“发菜豆腐”、“玉盏豆腐”;广东“蚝油豆腐”;山西“清素糖醋豆腐饺子”;吉林“砂锅老豆腐”;河南“兰花豆腐”;广西“清蒸豆腐圆”以及素莱“口袋豆腐”;孔府莱“品豆腐”等等。有些烹调师专门研究豆腐菜,甚至创制了“豆腐宴”,用豆腐制作的小吃也很多,知名的如长沙“火宫殿臭豆腐”;贵州“苗家豆腐丸子”;天津“虾籽豆腐脑”;山东泰安“泰山豆腐面”和临清“撅腚豆腐”;欧西汉中“菜豆腐”;杭州“菜卤豆腐”等。豆腐有豆腥味,烹调前用汗水氽一下或蒸一下即可去除。此外、还可制成冻豆腐食用,别有风味。

  随着豆腐制作工艺的日益现代化,海内外不断出现豆腐佳肴新品种,如豆腐粉、豆腐冻、球型豆腐、海绵豆腐、液体豆腐和蔬莱豆腐、鸡蛋豆腐、咖啡豆腐、海藻豆腐、牛奶豆腐、维生素强化豆腐等等。

    豆腐营养价值

    制作豆腐的大豆含有丰富的营养。以下是几种主要动植物蛋白食品蛋白质价(以标准蛋白质价为100时)的比较:鸡蛋为100,牛肉为83,鱼肉平均为70,稻米为67,全麦粉为53,玉米为59,大豆粉为74,这说明大豆的蛋白质价可与鱼肉相媲美,是植物蛋白中的佼佼者。大豆蛋白属全价蛋白,其氨基酸的组成比较好,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它都有。

  除蛋白质以外,大豆中含有18%左右的油脂,其绝大部分可以转移到豆制品中去。大豆油脂的亚油酸(人体必需的主要脂肪酸)比例较大,且不含胆固醇,不但有益人体神经、血管、大脑的发育生长,而且还可以预防心血管病、肥胖病等常见病发生。

  大豆中也含有一些蛋白酶物质、皂甙和破坏维生素的成分,它们对人体健康有不良影响,但只要适当加热即可消除;另一方面,用大豆直接制成食品,人体对其蛋白质的消化吸收率只有65%,而制成豆腐以后,消化吸收率就可以提高到92%-95%。

    豆腐的妙处还表现在它的药用价值方面,据说被称为医圣的张仲景早在东汉末年就知道用豆腐来治疗疾病;神医华佗,用豆腐切片外敷治疗杖疮青肿,疗效甚佳,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豆腐的药用方法已经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豆腐全身都是宝,豆腐、豆腐皮、豆浆、豆渣、豆腐泔水、豆浆锅粑等均可入药。在民间,用豆腐、鲜泽泻叶与冰糖煎服,治疗肺结核咯血;用豆腐、杏仁、麻黄煎服,治疗支气管哮喘的受凉发作;在热豆浆里加松香末,搅匀外敷,可治脚气感染;豆腐渣炒焦、研细,加红糖服之,可治便血;牙缝出血时,也可用豆腐渣敷之;豆腐泔水对通便、祛痰和治疗多发性疖肿,都有一定效果。

    元、明间豆腐传往日本、印度尼西亚等地。清代传到欧洲。现在,豆腐在日本、美国等地深受重视,并被视为健康食品。在中国,豆腐生产遍及全国各地,已由作坊手工操作发展到工厂机械化流水线生产。

    当美国炸鸡、牛排吸引着别国居民的时候,中国的传统食品--豆腐则以其独具的魅力进入美国市场,以其高蛋白、低脂肪、低热量、低胆固醇的突出优点而成为公认的理想食品,受到美国人的青睐。在过去十年中,美国豆腐的销量每年递增15%。1990年其豆制品销售额已突破10亿美元。1987年美国有300多家以生产豆制品为主的工厂,其中生产豆腐的就有200家之多。
  美国人喜欢在豆腐上加一些佐料,或凉拦,或热煎,或做馅,制成色香味俱佳的快餐食品。一些专营豆腐食品的快餐店,甚至有“豆腐烤鸭”和“豆腐结婚蛋糕”,以及一应俱全的豆腐婚宴。《华盛顿明星报》称,豆腐将像奶酪一样,成为美国人最喜欢的食品这一。美国《经济展望》杂志还预言,示来的十年,最成功而又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汽车、电视机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的豆腐。在这股豆腐热中,美国旧金山一位豆制品专家撰写的《豆腐》一书,销量已突破45万卷。美国农业部生科教局出版的《用简便方法生产的豆制品》一书中,首篇就介绍中国的豆浆和豆腐。而“TOFU”(豆腐)一词已作为新的外来语被收入英语词典之中。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豆腐业在技术上和装备上发展迅速。豆腐的品种五花八门,令人目不暇接。有普通豆腐、绢滤豆腐、合豆腐、鲜红色的草莓豆腐、米黄色的芝麻豆腐、碧绿色的菜汁豆腐,以及加有花生仁或米仁成份的营养豆腐,使各种营养成分得到更好的组合。销售上便利居民,无论是在超级市场,还是在夫妻小店,都能买到豆腐,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其包装材料不断更新,技术越来越先进,如无菌包装的豆腐在常温下可保存一周以上;用长效无菌纸容器包装的豆腐在常温下可保存2个月至半年,在10度下可保存一年。这样便可以将豆腐作长途运输,远销到欧美。

    豆腐逸闻

    新鲜豆腐怎么变成臭豆腐呢?清光绪年间,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有个叫王致和的读书人,家里经营豆腐作坊。有一次,做了太多豆腐,没卖出去而发了霉,舍不得扔掉,他尝试在发霉的豆腐上撒盐和辣椒粉,抬到后院放着。有一天,王致和到后院读书赏花时,无意中发现豆腐上的霉不见了,他觉得很奇怪,尝了一口顿觉味道醇美,非常地可口。从此臭豆腐“臭名远扬”,遍及寻常百姓家。

    更奇的是,王致和还因臭豆腐而踏入仕途,飞黄腾达起来。话说有一年王致和参加顺天府乡试,他打开考卷,只见是一道“知味下车”的试题,他想到了自家的“臭豆腐”,便独出心裁地写了一首五言诗,题为《国香臭豆腐》:

明言臭豆腐,名实正相当;自古不钓誉,于今无伪装。

扑鼻生奇臭,入口发异香;素醇饶回味,黑臭蕴芬芳。

珍馐富人趣,野味贫者光;既能妖容赛,更可佐酒浆。

餐馔若有你,宴饮亦无双;省钱得实惠,赏心乐无央。

    主考官见到这份答卷,勃然大怒,斥责王致和玩世不恭,还要拿他问罪。朝廷大臣张之洞得知此事,不以为过,反而疏通说:“众举子见试题为‘知味下车’,多以咏酒为诗,千篇一律,枯燥无味。独该生以臭豆腐命意,格调迥异,词旨豁达,自当另行计议。”同僚李慈铭等人也赞同此议。于是王致和便以一首臭豆腐诗得中举人,放任奉天府铁岭知县,后来又升迁到河南卫辉知府之职。张之洞又特地为王致和的臭豆腐铺书写牌匾“素醇坊”,黄体芳也送一匾“臭名远扬”。臭豆腐,得到了朝廷命官的认可,从此身价大增。

    后来,这种异香扑鼻的臭豆腐进至皇宫,成为御膳。民间老百姓,更是家家户户具备,成为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七讲  中国古代医学
在中国古代科学的各分支中,未被近现代科学所融汇,且至今仍有强烈生命力的,唯有传统的中国医药学。其所以能够如此,原因之一是它拥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和内容,即形成为一个完善的科学体系。中国古代科学的其它分支,虽然也各具鲜明的中国特色,也可说是各有体系,但与中医药学相比较,都不如它那么完整和完善。

一.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医中药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我国民族的繁衍昌盛和世界医学的发展都作过巨大的贡献。早在公元前二百年的春秋战国时代,《内经》、《难经》等经典著作的成书,就确立了中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并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药的诊疗实践。中医药学体系是以中国古代盛行的阴阳五行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生理现象和病理变化,阐明其间的关系,并将生理、病理、诊断、用药、治疗、预防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的观念和独特的理论,作为医药学的基础。其内容包括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基础的生理、病理学;以望、闻、问、切“四诊”进行诊断,以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纲”进行归纳治疗的一整套临床诊断和辨证施治的治疗学;以寒、热、温、凉“四气”和酸、甘、苦、辛、咸“五味”来概括药物性能的药物学;以“君臣佐使”、“七情和合”进行药物配伍的方剂学;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主要内容的针灸治疗学;此外还有推拿、气功、导引等独特的治疗方法。经历代不断发展和完善,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一份极其宝贵的遗产。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二.中医的基础

    子桓经收集整理总结的《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重要医学文献,它总结了秦汉战国及春秋以前许多医家的经验和医学成就,体现了周秦时代的医学特点,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医发展的基础。

    《内经》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过程,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内容包括藏象、经络、病机、诊法、辩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等。

    《难经》是一部堪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藉,成书于汉代之前,内容十分丰富,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补充了《内经》中的不足,与《内经》一样,成为后世指导临床实践的理论基础。从世界医药学史的角度看,中医药学不但体系独特,而且有着一系列卓越的贡献。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医学理论

    在医学理论方面,中医药学虽然以人体为对象,但是它把人体看作是自然界整体的一部分,不是孤立地研究人体,而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整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来进行研究。因此,在其病理学说中,非常重视疾病与人体自身精神状态、生活状态以及外部环境,特别是气候变化的关系。在临床治疗中,它反对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强调“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即把握住疾病的原因和本质,针对不同的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它又把人体本身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简单、孤立地研究疾病的症候,而是把各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进行全面的考察。在用药方面,它讲究药物配伍的原则,即根据每个病人虚、实、寒、热的特性,因人施药,并注意主治药物和辅助性药物的配伍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即使用现代科学观点和方法来加以考察,亦是非常深刻和具有积极意义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诊断方法

    脉诊,是中医药学上一项独特的诊断方法。据《史记》记载,战国时的扁鹊已能通过脉诊确定病人的病情,然后对症下药,反映了当时已掌握了脉诊的方法。从此,脉诊成为中医药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脉诊的应用表明,中国古代的医生已掌握了脉象与身体各部分的关系的知识,亦即关于心脏、血液与血管的关系,血流速度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呼吸和脉搏频率的关系等解剖生理学的知识。现代医学表明,脉搏是循环机能的综合表现,脉象因循环系统的情况改变而不同。而且,由于循环系统与身体各内脏都有关联,组织代谢的任何变化,都会给血液循环以一定影响,机体的重要疾病变化,都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循环系统的功能。因此,尽管中国古代脉诊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但却是有着科学依据的。中国的脉诊很早就传到国外,除邻近的日本、朝鲜等国外,大约在十世纪时已传至阿拉伯,十七世纪时传至欧洲,对世界医学的发展有着一定的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治疗方法

    针灸是中国独创性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特点是在病人身体的一定部位用针刺入,或用火的温热烧灼局部位置,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一疗法大约起源于新石器时代,古人就有了用砭石治病的经验,以后发展为针炙。周代以后逐渐形成为一项专门的治疗方法。针灸疗法的理论基础是经络学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周代古医籍中,有《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等帛书,反映了当时经络学说已基本确立。《内经》和《难经》中详细记载了人身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和全身脉络、腧穴以及它们的分布循行与针疗、刺法、刺禁、炙法、炙禁等具体内容,并高度评价了经络的“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的重要作用,对中国医学和世界医学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经过长期的实践和丰富的经验累积,到西晋时,由皇甫谧进行了第一次较全面的总结,写出了我国现存最早有系统的针炙专书──《针炙甲乙经》,促进了我国针炙医学的发展。由于针灸疗法简便易行,经济实用,适应症广,治疗效果比较迅速和显着,特别是具有良好的兴奋身体机能,提高抗病能力和镇静、镇痛等作用,没有或极少副作用,又可协同其它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因此深受人们的欢迎。针灸疗法早在汉唐时就传到日本、朝鲜等国,宋元后又相继传到阿拉伯和欧洲。近些年来,针刺麻醉的问世,更震撼了国际医学界,并已传至国外,影响了世界医学的发展。故外国学者多称誉中国为“针炙的祖国”。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21 | 显示全部楼层
六.外科学

    在外科学方面,与西医只重视局部和体表的医治方法不同,中医坚持了整体的观念,既重视体表疾患的局部表现,更重视患者机体的内在变化;既重视手术、手法的治疗,更重视机体抗病能力的增强。这一思想,在骨科治疗中体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治疗过程中不仅注意了局部的处理,而且强调适当的活动和功能锻炼,同时配合活血化瘀和调理脏腑功能的药物,收到了良好的疗效。外科学方面的杰出成就,包括:

    最早研究和描述人体的解剖结构:关于人体解剖,在古医书《内经》中有过生动而丰富的叙述。如《灵枢·经水》说:“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剖而视之”。并对五脏六腑的形态、大小、重量,脉络的长短、走向,血液的清浊和闭管循环等都有较详细的记载,且与现代解剖学的观察大致相符。北宋时的“欧希范五脏图”对心、肝、肾等内脏及大网膜的描述基本正确;“存真图”对胸腔内脏结构及消化、泌尿、生殖系统等,均有颇详细的记述,且多为后世所采用。我国在十一世纪时,解剖学仍是比较先进的。但在西方医学中,人体解剖学一般都发展得比较晚,欧洲在十六世纪以前多为对动物的解剖,很少有对人体解剖的研究,故我国的人体解剖学较国外至少要早十六个世纪。

    对人体血液循环的最早认识:对人体封闭式血液循环及其与心、肺的密切关系,早在《内经》中已有较细致的描述。如谈到血与心的关系时说:“诸血者,皆属于心”。血在什么地方流呢?《内经》明确指出“脉者,血之府”。叙述血脉与肺的关系时,《内经》说:“脉气流经,经气归于肺……肺朝百脉……毛脉合精”。这就是说,肺与全身血脉相通,肺将精华物质带到人体各经脉,通过循环,最后又流归肺内。古人认为血流是开放的,还是封闭的呢?《内经》的回答是封闭管道式的,并说“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在这里是指动静脉两类血管互相贯通,循环全身,周而复始。《内经》还对动、静脉血液的性质进行了鉴别:“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这是根据血液流速、颜色和能否喷射等性状来鉴别动、静脉血的最早文字记载。总之,有关人体血液循环的这些精辟论述,较西方医学对此的描述要早约两千年。

    最先使用麻醉药物进行腹腔手术:麻醉药物的发明,是中医外科的又一重大成就。据《后汉书》记载,东汉名医华佗,在世界上第一次使用麻醉剂──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下的剖腹手术。麻沸散的药物组成早已失传,据现代研究,它可能与宋代窦材《扁鹊心书》、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所记载的睡圣散、草乌散、蒙汗药相类似。这些方子的主要药物成份是曼陀罗花,具有麻醉作用。即使不算华佗的麻沸散,宋、元、明三代所用的麻醉药也是世界最早的发明。国外直至1805年,日本的华冈青州方使用以蔓陀罗花为主的麻醉剂,被誉为世界外科学麻醉史上的首创,实际上比中国要晚得多。手术后,缝合皮肤用的缝合线是鱼鳞草,采用鱼鳞草缝合皮肤得需要技巧,否则鱼鳞草会断,缝上鱼鳞草后,针眼让草胀死,草与皮肉不会产生粘连,伤口长好后,鱼鳞草可以抽出来。后来缝合线又改成羊肠线。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七.免疫学

    中国还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公元四世纪初,葛洪所著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十九世纪时法国著名医学家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895年)防治狂犬病的疗法,也是基于利用狂犬的病毒以增强免疫力。隋代的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又指出,服用“沙虱”(恙虫幼虫,形似小红蜘蛛,可传播恙虫病)研成的细末,可治疗恙虫病。国外直至本世纪初,才在感染该病毒的鼠类中获得病原,制成疫苗。中国古代在免疫学上最突出的贡献,是关于天花的防治,发明了人痘接种法。种痘法发明于何时,现说法不一,有说是始于宋代的,有说是始于明代的,但至迟在十六世纪下半叶已经使用,则是无疑的。大约在十七世纪末,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公元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Edward Jenner,1749—1823年)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公元前一千多年,无情的天花就席卷了古埃及,尼罗河畔的居民难逃厄运,就连法老拉美西斯五世也不能幸免,在他的木乃伊面部,就有着点点天花瘢痕。

    公元1世纪,天花传到了中国。东晋的南阳战役之后,因为首先是在俘虏中发现此痘,所以古人把它叫做“虏痘”。到了唐宋时期,特别是15世纪以后,由于交通发达,车来人往,天花在我国的流行也日益广泛,不仅普通百姓深受其害,皇宫里也有传染。清顺治皇帝驾崩时年仅24岁,得的就是天花病。

    18世纪的欧洲,天花大流行。学校停课,工厂停产,戏院关门……整个欧洲有6 000多万人死于天花,麻子更是不计其数。人们惊恐、战栗,畏痘如虎。英国史学家马考莱称天花是“死神的忠实帮凶”。

    几千年来人类受尽天花的折磨,难道就没有什么办法来战胜这“死神的忠实帮凶”吗?人们一直在思考着,盼望着,世界各地的医学家们也在努力研究着。而最早取得成功的,要算我们中国。

    人们注意到:在天花流行过程中,凡患过天花而康复的人,就不会再得此病。天花在古时也被称为“百岁痘”,就是因为人得过天花后便可以太平终身,甚至寿至百岁。所以有人便尝试用“种痘”的方法来预防天花。方法是:取天花病人身上的脓沾在针尖上,然后再刺在没得过天花的人的皮肤里,这人就会得一次轻微的天花,待其康复后就不会再被传染。这就是祖国医学传统的“以毒攻毒”学说的实际应用。我国古代医家就是据此创造了预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种法”。明代董正山《种痘新书》记载:“自唐开元(712~756)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这是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据清代朱纯口《痘疹定论》记载:相传宋真宗(989~1022)的丞相王旦,原本儿女满堂,可均死于天花。后来老丞相又得一子,取名王素,活泼可爱,天资聪颖,是丞相的命根子。丞相担心他再遭厄运,染上天花,便请来峨嵋山神医为其种痘。小王素种痘后7日发热,痘出甚好,13日结痂。并且再未患天花,活了六七十年。

    17世纪末,人痘接种法已推广到全国,技术也逐渐完善。接种的方法也有很多,如痘浆法、痘衣法、旱苗法、水苗法等。明代隆庆年间,我国已经有了从人体上精选的毒性很小的“太平痘苗”。清代朱奕梁《种痘心法》也有了关于“熟苗”选种的记载:用生苗接种小儿后,挑选毒性小而出痘好的痂皮再接种另一小儿,如此挑选,接种7次,生苗就成熟苗了。熟苗的防病效果好,危险性也小。

    这种人痘接种法也随着国际交往而传到了国外。17世纪末,先后传到了俄国和土耳其。当时的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脸,十分痛苦。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孩子的种痘效果很好,就在1717年给自己的儿子也种了人痘,后来,她随丈夫回到英国,便把这种中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了英国。英国国王知道这件事后,还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人。

    不久,中国的人痘接种法又由英国传到了欧洲各国和印度,直到世界各地。1776年初,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军首领乔治·华盛顿在军队面临天花威胁、兵源枯竭危及全军之际,毅然决定对驻地费城天花流行区的大陆军全部接种人痘苗,避免了大陆军实际上的瓦解,从而使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华盛顿大规模接种人痘预防天花,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也使人痘接种法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但是接种人痘,实际上是人为地造成一次轻型天花感染,难免有一定危险。有的人会因此染病而导致死亡,这不能不说是人痘接种法的缺陷。但在当时而言,它确实起到了防止天花大规模危害的作用。它比英国的琴纳(Jenner)医生发明的牛痘接种法大约要早八个世纪。而且,人痘苗的应用,也为琴纳发现牛痘苗提供了实践基础。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24 00: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