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歆如芷水

[汇编] 我的家乡--聊城(1楼视频)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唐驴肉远近闻名,高唐尹集乡老王寨驴肉更佳,其驴肉加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当地人俗称驴为鬼,故称驴肉为“鬼子肉”。清末时曾出口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也曾作为贡品晋献朝廷。老王寨“鬼子肉”加工方法独特,药料齐全,工艺精湛。其产品呈酱紫色,清香鲜美,香而不腻,烂而不散,具有活血降压、滋补益身之作用。驴鞭称作“金钱肉”, 更具补肾壮阳之功效。当地人招待客人时有“无驴肉不成宴”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武大郎烧饼
鲁西名吃。始源于北宋景佑年间。始称“炊饼”,后改称“武大郎烧饼”。因在《水浒传》《金瓶梅》两部古典名著中均有描述而名扬四海。武大郎烧饼金黄酥香, 造型美观,诱人食欲。多年来,经过历代厨师们的不断创新与改进,使之成为做工精细,香脆可口,便于携带,馈赠亲友之佳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批果子
    八批果子聊城传统名吃。八批果子是一种油炸的小食品,因炸制成的果子分成八条,两端相连,为椭圆型,故名“八批果子”。八批果子在制作时,面为配以矾、 碱、盐的混合面团,炸制时用油量较大。经热油烹炸的面团各批都因气泡而膨胀,颜色金黄,其酥脆程度,落地碎不可拾。八批果子是聊城居民早餐的主要食品之 一。且可久放,是美味早点食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豆腐
    高唐名吃,又称豆腐脑。制作精细,配料独特,别具风味。其特点是:豆腐洁白明亮、嫩而不松,卤清而不淡,油香而不腻;食之香气扑鼻,有肉味而不腥,有辣味而不呛。老豆腐用精选的上等黄豆制作。将黄豆去皮碾碎,放入经阳光照晒的储存水(净化的黄河水最好)中浸泡,待碾碎的黄豆涨足后,用石磨磨成浆。经煞沫、 过包(滤渣)后,入锅熬成豆汁,退温后装入桶或缸内,点入石膏,封口20分钟即成豆腐,加入卤和油等配料即可食用。爱吃辣者可放入油炸的红辣椒。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王寨驴肉

  高唐传统名吃。高唐驴肉远近闻名,高唐尹集乡老王寨驴肉更佳,其驴肉加工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因当地人俗称驴为鬼,故称驴肉为“鬼子肉”。清末时曾出口 日本和东南亚国家,也曾作为贡品晋献朝廷。老王寨“鬼子肉”加工方法独特,药料齐全,工艺精湛。其产品呈酱紫色,清香鲜美,香而不腻,烂而不散,具有活血 降压、滋补益身之作用。驴鞭称作“金钱肉”, 更具补肾壮阳之功效。当地人招待客人时有“无驴肉不成宴”之说。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聊城白烧笋鸡
    原材料:新鲜的笋丝、未成年的小公鸡、香菜、胡萝卜、味精、鸡蛋、料酒、淀粉等。特色:该菜系金冈酒店聘请专家,在发掘《金瓶梅》中所述资料,遵循古法,并改以现代工艺而成。其菜做成后鲜嫩异常,入口颊齿留香,令人食欲大开,回味无穷。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聊城民间流传着一句顺口溜,“东昌府,有三黑儿,乌枣、香疙瘩和熏鸡儿”。聊城魏氏熏鸡是地方传统名吃。由魏永泰老先生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创制。以后,魏氏熏鸡传人继承祖传制作工艺,代代相传二百年,成为名扬大江南北的一道美食。1999年12月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内贸易部确认为中华老字号。

      聊城在清朝是大运河沿岸的重镇和南北商贾云集的水路码头,当时聊城魏氏熏鸡经大运河远销京津和大江南北。清乾隆年间,聊城魏氏熏鸡店已被过往客商所青睐,为运河沿岸名吃。武水醉丐于光绪末年写的《逛东昌》曾有一段唱词:

      古楼东传统小吃挤满街,

      楼南的酱园老泰昌。

      古楼西菜馆饭庄多少处,

      楼北里魏氏熏鸡味飘香。

      聊城熏鸡还有个诙谐有趣的名字——铁公鸡,据说,一九三五年,齐鲁大学萧涤非教授在青岛用此鸡招待著名作家老舍,老舍尝后啧啧称赞,当得知这种聊城特产尚未命名时,老舍便说:“这鸡的皮色黑里泛紫,还有点铁骨铮铮的样子,不是挺像戏里那个铁面无私的黑包公吗?干脆,就叫‘铁公鸡’”。此事传开后,聊城的熏鸡也就这样得了个“铁公鸡”的名儿。抗日战争时期,民族英雄范筑先将军也曾以魏氏熏鸡招待八路军代表徐向前同志。

      聊城熏鸡的选料及制作均极严格,只采用一年生的童子鸡,先把鸡宰杀洗净,放人清水中,稍作浸泡捞出后将水分控干,随即窝盘成型,鸡身抹上糖色,放人旺油锅内,炸至上色捞起,接着摆进内含丁香、肉寇、砂仁、精盐等十余种作料的汤锅中煮焖至熟,最后把鸡放在已点燃的松、柏、枣木等锯末的熏锅中,盖上苇席锅盖,必须熏上四五个小时,才算大功告成。

      聊城熏鸡水分少、皮缩裂、肉外露、无弹性、药香浓,可存一年左右不变质。此鸡形美肉嫩骨酥,色鲜味美,入口余香深长独特,四季皆宜食,既可下酒,又可佐茶。直接食用固佳,但蒸过后再享用,更有特殊风味。吃魏氏熏鸡,不用刀切块而食,而是用手撕来吃,撕成一条条的,干香突出,柔中带韧,富咀嚼感。做茶肴品茶,自然是轻饮慢嚼的了,可撕出两寸长、极细的纤维,搁至白瓷盘之上,蓬蓬的如肉松,我以为这是生命的缨须。做酒肴下酒时,就必须短一些,纤维也撕得粗一点,我考虑是喝酒时的酒力发作,咀嚼就更有劲道。 魏氏熏鸡是一道嚼菜。在美食中,嚼菜可分脆嚼与柔嚼,兰花豆与炸花生米属脆嚼系列,牛肉干与卤制的顺风可以算是柔嚼,魏氏熏鸡自是可以归入柔嚼,十分的具有韧性。咀嚼魏氏熏鸡,渐渐的香味在两舌边渗出,舌后端便也就感知到了烟火的气息,这样的烟火的气息,极易给人以乡土人生的情怀以及岁月的遥想。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聊城的海源阁,是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为清道光二十年(1840)进士杨以增所建,总计藏书二十余万卷。它与江苏常熟县翟绍基的“铁琴铜剑楼”,浙江吴兴县陆心源的“皕宋楼”,浙江杭州丁申、丁丙的“八千卷楼”合称清代四大藏书楼。其中以翟杨两家所收藏的宋元刻本和抄本书为最多,因之又有“南翟北杨”的美称,深为海内外学者所仰慕。

      海源阁为单檐硬山脊南向楼房,面阔三间,上下两层。下为杨氏家祠,供杨氏先人牌位;上为宋元珍本及手抄本等秘籍收藏处。上层中间门额上悬挂“海源阁”阳文匾额一方,白地蓝字,为杨以增亲书,额后有杨以增自题跋语,曰:先大夫议立家庙未果,今于寝东先渐此阁,以承祀事,并籍藏书。取《学记》“先河后海”语,颜曰“海源”,盖寓追远之思。

   楼檐廊门前立柱上,有木刻楹联一副:食荐四时新俎豆,书藏万卷小琅環。

      海源阁藏书始于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此后历经杨以增、杨绍和、杨保彝和杨敬夫四代逐渐形成规模。杨以增的父亲杨兆煜天资聪颖,1798年考中举人,1813年任即墨县教谕(教育局长)。杨兆煜学识广博,论帖、品诗、读画均有独特见解,并有一定的古书收藏,特在楼南宅院内将自己的藏书室命名为“厚遗堂”。

       杨以增(1787~1855)字益之,一字至堂,别号东樵。嘉庆三年(1798年),道光二年(1822年)中进士。后赴贵州,先后任荔波,贵筑知县,兴义、贵阳知府,再任广西左江、湖北安襄荆郧道员。51岁为父守丧,家居时建“海源阁”藏书楼。服阕,调任河南开封陈许道员,后转任两淮盐运使、甘肃按察使。58岁升任陕西布政使,59岁升任陕西巡抚,后又代理陕甘总。杨以增60岁时调任江南河道漕运总督。咸丰五年(1855)十二月十八日卒于江苏清江浦(今江苏省淮阴市)任所。第二年归葬于聊城侯营镇田庄村杨氏祖茔。

      传说,在杨以增为父守丧时,东昌府(今聊城)暴发洪灾,军民齐聚到城南护城河抗洪。

      当时东昌知府马上上奏皇上,同时组织了乡民抢险。东昌知府知道杨以增有些才干,便请他出任治水指挥,协助治水。杨以增身先士卒,跳进河内,勇堵决口,鼓舞了军民抗洪士气,最终堵住了决口。治河官员上奏皇帝后奉旨赏给他数万两白银。这一笔巨资就是他藏书的启动资金。

      杨以增虽居官多年,但他两袖清风。有了这笔赏银,他便在其家的后院建起一座坐北朝南的二层楼。下层为家祠,上层则专供藏书之用,并取名为“海源阁”。海源阁图书的主要来源,是杨以增广交朋友,延揽学士文人,为自己寄赠、选择、鉴别、校刻书籍。杨以增与梅言伯、刘燕庭等人订交,梅得好书,则远道互相寄赠,还有其幕客松江韩渌卿、文登于昌进、嘉兴高均儒等为其鉴别、审订、校刻古籍。其中于昌进是当时东鲁地区仅次于杨以增的北方大藏书家和著名文献家。

      海源阁藏书的二次发展是其儿子杨绍和之功。杨绍和(1830~1875年),字彦合,一字念微,号勰卿,又号筠岩。幼时入乡学读书,7岁时因善诗赋而深得其父好友林则徐的赏识,收为弟子。他于咸丰二年(1852年)举乡试,同治四年(1865年)中进士,选庶吉士,历官内阁中书、户部候补郎中,以军功擢候补道,军机处记名,被选任陕西道。1865年(同治四年)中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又擢任翰林院侍读,赏三品衔,升侍讲学士,充日讲起居注,官文渊阁校理。1875年(光绪元年)升通议大夫。杨绍和精于古籍的鉴别,在京时专事图书收购,凡孤本珍籍、精校名钞,一经发现无不采购。

      杨氏父子不仅致力于收集图书,还对藏书进行认真的校勘和整理,记述该书购置的经过,详述版本优劣,并遴选珍本加以刊刻流布。

      民国期间,聊城多次遭受兵乱,海源阁藏书蒙受重大损失。当时报纸曾报道说:“杨宅已不见一人,院内室外书籍满地,厕所马厩亦无地无之,院内书籍尽为大雨淋烂,惟藏书之十余室内书籍依然满架,但均参差不齐。”王献唐在《海源阁藏书之损失与善后处理》文中谈到:土匪“日常以杨氏书出售,购者随意予价,略不计较。有时割裂包物煮饭,或带出作枕头使用”。

      海源阁藏书的存余部分,后辗转归人北京图书馆和山东省图书馆,得以保存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东昌,道东昌,

东昌府真是不寻常。

今天咱不把别的表,

说一说,

东昌府的美食天下扬。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7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楼东传统小吃挤满街,

楼南的酱园老泰昌。

古楼西菜馆饭庄多少处,

楼北里魏氏熏鸡味飘香。

皖闽特产来源富,

诸品名茶色味强。

银针普洱真龙井,

雨前毛尖带旗枪。

鲜果海味样样有,

绍兴南酒红白糖。

松花紫菜江瑶柱,

蘑菇干贝自然芳。

五香蚕豆味道好,

糖炒栗子谁不尝。

金针木耳龙须菜,

海蜇海带海虾酱。

干果鲜果调味品,

花椒胡椒大茴香。

大小码头迎旅客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16 14: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