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745|回复: 15

[注意] 学诗笔记

[复制链接]

莫问四书意

发表于 2008-1-2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今天开始记载学诗习作中各位老师的珠玉之语,并不一定成体系,只求对自己学诗有帮助。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莫问四书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老师]我以为对于古诗,关键是内容。律和韵只是形式而已,随着写作的增多,你会发现“律和韵”实际是很简单的。倒是写作的技巧需要慢慢的培养和锻炼的。古诗重在意境,怎么样把自己的感情和景物结合在一起,所谓情景交融。因为诗歌是含蓄、朦胧的形象艺术。
回复 使用道具


莫问四书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老师] 关于诗歌的技巧,是很多的,最主要的一点是要有变化。用多种手法表现:比、兴、赋。对比是最常用的一个手法,如动、静的对比,声、色的对比,远、近的对比,古、今的对比,等等,等等,就是创造诗歌的节奏感。
回复 使用道具


莫问四书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白山雪原老师]要写好一首诗词,景与情要在逻辑上高度统一,思路宕开,与所写的主题相扣,彼此间合情合理,才能出精品.
回复 使用道具


莫问四书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老师]诗歌不仅是形象艺术,也是欣赏艺术。作者与欣赏者以及欣赏者之间的众众差异,使得对同一首作品的认识和理解会有天壤之别。典出问题指的是中国古典文学对于一些形象形成了约定俗成的内涵和外延,也是为了求得一种统一的认知。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九月草根
发表于 2008-1-29 16:16 | 显示全部楼层
跟着学习!!!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8-1-29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俺帮你看着天晴,他迟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甘首五朝臣

发表于 2008-1-29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千千醉 于 2008-1-29 16:23 发表 俺帮你看着天晴,他迟到了……

千千今天乖了!

回复 使用道具


莫问四书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13:23 | 显示全部楼层

格式以外的规则

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律诗,包括唐诗、宋诗以及后来的作品,很少有每个字都符合上面所讲的平仄格式的,几乎每首诗总有些字不符合。这是因为,除了格式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规则起作用。这些规则也都是历史形成的、公认的。主要有四条。

第一、一三五不论
关于律诗的平仄格式,历来有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之说。意思是讲,七言诗每句的第一个字、第三个字、第五个字,平仄可以不论,用平声字或仄声字都可以,平仄两可,可平可仄:第二个字、第四个字、第六个字的平仄,必须分明,必须按照平仄格式的规定选用平声字或仄声字。第七个字当然都必须分明,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涉及韵脚。如果就五言诗而论,那就是 一三不论,二四分明。第五个字当然也属于不言而喻,是必须分明的。这个口诀,简明易记,很有用处。但必须注意,它只是大概的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掌握的时候,要加上一些修正才行。抛开变格先不说,最重要的修正有两点(以五言诗而论):

一是平平仄仄平这一句式最须注意,其第一个字决不可不论。如果不论,误用了仄声字,使这一句变成了仄平仄仄平,那是大错误,诗论的术语叫做犯狐平(除了韵脚之外只剩下一个平声字)。科举考试时,犯了孤平,诗就不及格了。此是大忌。 二是仄仄仄平平这一句,第三个字也应当论。如果不论,最后三个字都变成了平声,这一句就成了仄仄平平平,这叫三平调三平调是古风的特色,对律诗来说,被认为是比较大的毛病,应当避免。
另外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式中,第三字也可能不用仄声,以免形成三仄脚,但这不是格律的硬性规定。

我们还是以五言诗的四句(种)基本格式来看,把可平可仄、可以不论的字加上括孤,即变成如下的样子:

()()平仄 平平()仄平
(
)()仄仄 ()仄仄平平

七言诗的基本平仄格式则变成:
(
)()()平仄 ()仄平平()仄平
(
)()()仄仄 ()()仄仄平平

可以看出,七言诗的各种句子,第一个字的平仄一律可以不论;第二个字的平仄,一律必须分明。后面五个字的平仄要求,和五言诗相同。

第二、孤平拗救
前面讲过,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的第一个字(七言句为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三个字),平仄不能不论,必须用平声字。如果用了仄声字,则为犯孤平,是写律诗之大忌。
但有时根据诗意的需要,第一个字不得不用仄声字,或用仄声字于文意更好,那怎么办呢?有办法:就是在第一个字用了仄声字之后,把第三个字改用平声字。这样整个句子就变成了
仄平平仄平(七言句则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这是允许的。这种变格,叫做孤平拗救举例:

宠深还若惊(王禹称《五更睡》)
鸟鸣春意深(陈与义《寒食》)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江上女儿全胜花(王昌龄《浣纱女》)

总观唐、宋名家之诗作,犯孤平者极为罕见,可以说是绝无仅有。但孤平拗救的诗句则非常普遍,说明这是诗界历来公认的规则。

第三、三四字互救
五言诗基本格式中的第三句平平平仄仄,也是有变格的。这个变格就是把第三字和第四字的平仄位置互换, 达到互救的效果。这样,这个句式就变成了平平仄平仄。如为七言,就由仄仄平平平仄仄变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举例:

落花满春水,疏柳映新唐。(储光羲《答王十三维》)
愁来理弦管,皆是断肠声。(崔垣《春怨》)
朱实出传九华殿,繁花旧杂万年枝。(崔兴宗《和王维敕赐百官樱桃》)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

这种句式,是平仄格式的一种变格。值得注意的是,它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该用仄声字而用了平声字。这种句式虽然是变格,但在唐、宋以来的律诗中,用得非常普遍,甚至并不比正格用得少,连应试诗也允许用它。

第四、对句相救

以五言而论,对句互救主要适用于下面这一联格式: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这也就是基本格式的前两句。在这两句中,对句(第二句)的第三个字如果用了平声字,那末在出句(第一句)中,不仅首字可平可仄,而且第三个字、第四个字都可用仄声字。这样出句就有可能全部是仄声字。整个这两句的格式就变成了下面这样:

()()() ()平平仄平

括弧里的字,平仄两可。还可以反过来加以说明:出句(即第一句)的第三、第四个字按正格本该用平声字,而如果用了仄声字,可以在对句(即第二句)中加以挽救,办法是把对句的第三个字改为平声字,而对句的第一个字,按孤平拗救的规则,照样可平可仄。七言句,依此类推,只是在前面按正常规律加两个字。
举例: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古原草》)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孟浩然《裴司事见寻》)
以上两例,都是用对句的第三字救出句的第四字。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李商隐《乐游原》)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杜甫《送远》)

以上两例的出句都是仄声。唐宋名诗中这样例子很多,在此不多举。

待月月未出,望江江自流。(李白《挂席江上待月有怀》)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落花》)

以上两例,不仅出句的第三、四字全是仄声字,而且对句的第一个字也用了仄声字。对句用了孤平拗救的规则。对句第三字的平声字,既救本句的孤平,同时也起了救上一句的作用。
再举几个七言的例子: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是入声)
宦游何啻路九折,归卧恨无山万重。(陆游《桐庐且泛舟东归》)
马蹄踏雪六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方岳《梦寻梅》
是入声)
书当快意读易尽,客有可人期不来。(陈师道《绝句四首》)

应当注意的是,这种对句相救的变格形式,也突破了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所以必须记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不是很确切的,用时须有若干修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莫问四书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1-31 15:12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不同意义的平仄两读字举例
【便】平声,安静;去声,方便。
【不】平声,同“否”。
【苍】平声,青苍;上声,莽苍。
【禅】平声,禅宗;去声,封禅。
【长】平声,形容词;上声,长幼,长成。
【称】平声,名称;去声,对称。
【乘】平声,升,驾乘;去声,车乘。
【除】平声,除夕,台阶;
【穿】平声,孔洞;去声,贯穿。
【传】平声,动词,流传;去声,传记。
【创】平声,创伤;去声,草创,惩创。
【吹】平声,动词,以口吹;去声,名词,鼓吹,如“横吹”。
【从】平声,动词,由;去声,名词,随从之人。
【当】平声,应当,担当;去声,正当,相称,心以为。
【调】平声,调和;去声,音调,征调。
【分】平声,动词,分开;去声,名词,名分。
【供】平声,供给;去声,陈设。
【观】平声,动词,看;去声,名词,寺观。
【冠】平声,名词,冠冕;去声,动词。
【翰】平声,名词,赤羽山鸡,鸟羽;去声,翰墨,文辞。
【荷】平声,名词;去声,动词,担负。
【和】平声,和谐;去声,唱和。
【华】平声,华美;去声,太华。
【间】平声,中间;去声,参与,离间。
【教】平声,使为;去声,名词,教化。
【禁】平声,同“胜”;去声,禁止,宫禁。
【浪】平声,沧浪;去声,波浪。
【离】平声,别离;去声,离去。
【令】平声,使;去声,命令,县令。
【论】平声,动词,讨论;去声,名词,言论。
【那】平声,何;去声,无那(无奈)。
【难】平声,形容词;去声,名词,患难,灾难。
【判】平声,动词,拚;去声,别,裁。
【傍】平声,同“旁”;去声,依傍。
【扁】平声,扁舟。
【颇】平声,形容词,偏;上声,副词,略。
【骑】平声,动词,骑马;去声,名词,车骑。
【强】平声,形容词;上声,勉强。
【任】平声,堪;去声,听凭。
【烧】平声,动词;平声,名词,猎人放火焚烧之处。
【胜】平声,胜过。(按:此义唐宋人常读平声)
【疏】平声,形容词;去声,名词,奏疏。(按:形容词多作“疏”)
【施】平声,施行;去声,施舍。
【思】平声,动词,思念;去声,名词。(按:晚唐以后有以仄为动词,或名词用平声者)。
【王】去声,统治,称王。
【为】平声,动词,作为;去声,因。
【闻】平声,动词;去声,名词,名誉。
【污】平声,名词;仄声,动词,使污。
【先】平声,时间在前的,祖先;去声,先行,事先致意。
【鲜】上声,少。
【相】平声,互相;去声,宰相。
【兴】去声,名词,兴致。
【行】去声,名词,德行。
【旋】平声,回旋;去声,俄顷。
【燕】平声,国名,州名,山名。
【要】平声,动词,约;去声,欲得。
【衣】平声,名词;去声,动词,穿衣。
【殷】平声,形容词,富,大;上声,雷声。
【雍】平声,和;上声,州名。
【占】平声,占卜;去声,占据。
【正】平声,正月。
【治】平声,动词,治理;去声,形容词,治理得好。
【中】平声,内;去声,动词,射中。
【重】平声,重复;去声,形容词,轻重。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14:3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