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81|回复: 14

[注意] 楹联讲座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小子
发表于 2008-5-5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来源:中国楹联学会网

 

按语:此文是澹月先生为普及楹联知识撰写的楹联讲座讲稿,其中既有脍炙人口的经典联作,也有先生自己多年的创作体会和获奖作品。内容详实,深入浅出,实为楹联初学者不可多得的入门向导。

第一讲 对联的特性 ----------------------2~5楼

第二讲 对联的要素----------------------6~12楼

第三讲 对联的分类----------------------13楼

第四讲 对联的艺术风格----------------14楼

第五讲 对联的欣赏-----------------------15楼

路过。。。。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讲 对联的特性

第一讲 对联的特性
 
澹 月
 
  对联,俗称“对子”,雅称“楹联”,或称“门联”、“联语”等。对联,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春节贴春联,结婚贴喜联,祝寿送寿联,吊唁送挽联,入住新居贴新居联,各行各业开业贴行业联等,这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生活中的一种文化习俗。
 
  今年的春节晚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新春使者”互送春联,引起社会各界和亿万观众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与歌舞“千手观音”一起成为春节晚会的亮点。许多媒体评价,春联在春节晚会亮相不仅显示了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独特魅力,而且为整台晚会平添了文化品味和内涵。《人民日报》的文章说:这台晚会的一大创新是由31家省市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代表和来自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及台湾地区的演员代表联袂表演的《献春联》节目。本来,从总体设计上看,这个节目主要承担的是“串联”任务。但实际上,由于献春联者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个性鲜明的表演,也由于每副春联蕴含的地方人文、自然景观和精神风貌,它远远超越了“串联”任务,而成为了这台晚会中最具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的一大亮点。《献春联》不仅呈现出大团结、大联合的盛景,而且强化了春节氛围,提升了整台晚会的文化品位。《北京青年报》以《春联复兴发出强劲的“中国声音”》为题发表社评,社评指出:春联的复兴,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进步取得的突出成就,展示了社会转型与变迁中的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春联的形式和内容,无不符合并见证了我们的时代精神。春联的复兴不是偶然的,作为一种生动活泼的汉语载体,春联既抒发了中国人内心的欢欣鼓舞,也向世界发出了强劲有力的“中国声音”。盛世联兴,盛世联红。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关心、支持楹联文化事业,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参与楹联文化事业,这一方面说明了传统与时尚的一脉相承,也充分显示了具有千百年历史的楹联文化所具有的旺盛生命力。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形式,具有自己的特性。对联的特性集中表现在它的民族性、群众性和实用性、文学性、政治性和时代性。这些特性最终成为对联文化之所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内在因素。
 
(一)对联的民族性
 
  对联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民族性是指对联极为鲜明地体现着我们的民族传统和民族风貌。
  中华民族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许多光辉灿烂的文化遗产,成为民族的瑰宝,成为国家的精粹。楹联就是其中之一。我们说楹联是国粹,主要是就其鲜明的民族性来说的。我们说楹联是独特的,就是因为它是从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字土壤中生长出来的;它是汉字文化的产物,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文字之美为世界之最,以之成为对联,则是美上加美,为中华民族所独有。汉字的特点是什么  简单讲,就是“有方块字,形音义结合,一形表一音,一音表一义”,字形复杂,字意丰富,声形俱茂。这是任何其它国家的文字所无法比拟的。比如,英语有字母、有词、有语而没有字,但汉语有笔画、有部首、有偏旁、有字、有词、有语而没有字母。
  汉字又是单音表意文字。一个汉字不仅是一个音节,而且一般地能表示一个概念。例如,人、手、笔、墨、山、水、天、地、鸡、牛、东、南、西、北、春、夏、秋、冬……,每个字都代表一个意念。因此,汉字运用起来比较灵活轻便,便于遣词造句,而且组起句来又可以弄得整整齐齐、规规矩矩,音节分明,声调匀称,一字对一字,一音对一音,容易构成对称美。
 
  例如,苏州耦园联:
 
  卧石听涛,满衫松色;
  开门看雨,一片蕉声
 
  此联的大意是:躺在石上,倾听泉水清响,不觉全身都染上苍翠之色;打开门来欣赏雨景,只听见一片滴滴嗒嗒雨打芭蕉荷叶之声。联语由听觉转到视觉,又由视觉转到听觉,在感觉的转换中,形象、色彩、音响协调一致,给人以丰富的美感享受。
 
  又如,无锡鼋头渚联:
 
  天浮一鼋出;
  山狭万龙趋
 
  此联语言极为形象、精炼,寥寥十字生动传神地显示了太湖的磅礴气势,犹如一幅天然图画。
  再如,北京中南海丰泽园菊香书屋联:
 
  庭松不改青葱色;
  盆菊仍霏清静香
 
  “青葱”,翠绿色。松为百木之长,在“岁寒三友”中名列首位,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之誉,松经冬犹绿,吟风振雪,给人以高洁坚贞之感,故深受世人的喜爱。上联正是借松而励志。“霏”,飘洒,飞扬。“清静”,安静,借指心性纯正恬静。菊花是起源于我国的名花,历来受到文人雅士的咏赞,用以颂赞其傲霜的精神、怡然的神志、高洁的情操。下联也是借菊而抒怀。联语以平易清新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恬静幽雅的松菊图:松柏挺立,葱茏映目;菊花似锦,馨香四溢。“不改”、“仍霏”蕴涵着风物依旧的情韵,吐露了作者持之以恒的心声。一“色”一“香”,和谐动人。 对称,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观之一;对联,正是中华民族审美观在文学形式中体现。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对联的群众性和实用性
 
  千百年来,对联素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随着对联内容的日益广泛,门类日益增多,使用范围也日益扩大,对联已经成为城乡皆用,四季咸宜,雅俗共赏的一种大众文体。正如著名红学者周汝昌先生所说:“我们过年过节的春联,更是举世罕见的、最伟大的、最瑰奇的‘全民性文艺活动’。”贴对联,在我国是一种覆盖面最大、动员人数最广的群众文化活动。没有哪一样活动,能像贴对联这样普及天南海北、千家万户,无时不在,无处不有,没有被遗忘的角落。这就是对联的群众性。
  过去,历代皇帝殿试进士,选拔状元,常用对联;文人墨客交往,互相题赠要用对联;游览名胜古迹,也会即兴题联;高人雅士征婚求友,有的也采用征联的方式。到了现代,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联已经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广大民众文化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城市把承继、发展楹联文化作为促进城市文化建设的切入点和组成部分,不少市县建有楹联一条街。目前,全国已正式命名12个“中国楹联文化城市”或“中国楹联之乡”。
  对联的群众性也取决于它的实用性。对联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即对联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无论什么地方,什么环境,也不论什么行业,什么事情,都可以应用对联。这也是对联的魅力所在,它不仅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与书法完美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而且它能雅俗共赏。从皇帝的金銮宝殿到黎民百姓的家门,从孔庙到关公祠,从岳阳楼到滕王阁,楹联随处可见。这一点是其它文学艺术难以相比的。一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写上十副八副祈福的春联。例如,春联:
 
  丽日祥云承盛世;
  和风福气载新春。
 
  在农村不仅大门两旁贴春联,甚至还贴到鸡窝、猪圈、牛栏、马棚,就连马车上都能看到一副大红的春联。如,猪圈联:
 
  肥猪出圈千斤肉;
  稻谷丰收万担粮。
 
  新婚、寿辰、新屋落成、开张典礼,一切庆贺场面,对联都可以占一席之地。例如,贺婚联:
 
  男女正青春,青春应立英雄志;
  夫妻同白首,白首长怀伴侣情。
 
  又如,贺寿联:
 
  冰清玉洁,文名高北斗;
  意善心慈,寿域比南山
  (此联系贺冰心老人寿辰)
 
  又如,乔迁新居联:
 
  旭日临窗,风景这边独好;
  花香满院,春光如此多娇。
  一帘风月王维画;
  四壁云山杜甫诗。
  (风月:清风明月,指美好的景色。王维,唐代著名诗人、画家,其山水画以水墨渲染,萧疏清淡,人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唐代大诗人。)
 
  又如,贺店堂开业联:
 
  有道生财,足致千金之富;
  以义为利,不欺五尺之童。
 
  传递感情,增进友谊,抒发心志,可以用对联;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可以用对联。缅怀亲人,凭吊朋友,也可用对联。总之,在一定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们生活的具体场景中都可以用对联。
例如,修身养性联:
 
  大学之道在至善;
  中庸之理守其诚。
  (大学、中庸均为儒家经典之一。至善:达到善美的最高境界。)
 
  又如,龚自珍自题联:
 
  读万卷书,行千里路;
  综一代典,成一家言。
 
  杜甫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曰:“读书万卷始通神。”梁绍壬也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有耀自他,我得其助。”上联用古人现成语句,形容学问渊博,见识很广,也寓含读书要联系实际的道理。“综典”,全面掌握,联用以指认真研读前人典籍。“成一家言”,指有独特见解,自成一家的学说或论著。司马迁云:“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下联强调做学问者,要在综合掌握前人典籍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会贯通,大胆思考、辨伪,努力有所发现,然后自树其帜,“成一家言”。此联巧用古句抒己见,文字庄重古朴,格调清新高昂,读之使人励志奋勉,备受鼓舞。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对联的文学性
 
  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具有文学的一般性和普遍性特征。对联也是一种用语言塑造文学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它既具有文学的形象性、真实性和倾向性特点,也具有文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功能。对联的文学性体现在它可以叙事、可以状物、也可以议论、可以抒情。
 
  例如,昆明西山钟楼联:
  听鸟说甚;
  问花笑谁。
 
  此联仅八个字,却形象生动,意味无穷。“鸟语花香”是人们经常描写的事物,有各种各样的写法,但此联却别出心裁,通过两句联文相对,就显得更加形象生动。
 
  又如,上海剪松阁联:
  丹霞夹明月;
  惊风涌飞流。
 
  此联把大自然中的“霞”、“月”、“风”和“流水”都形象化了。用“丹”、“明”给“霞”、“月”增添了颜色和光彩;用“惊”、“飞”给“风”、“流水”注入了灵感和神气;用“夹”和“涌”字使“霞”、“月”、“风”、“流水”活了起来,给人一种形象感。
 
  又如,昆明大观楼联:
  朝云起雨,暮霭飞烟,世事古今殊,只余无恙西山,随时在目;
  雪浪吞天,风涛卷地,英雄淘泻尽,为向倒流滇水,何日回头
 
  作者借昆明的西山、滇池风光抒发其思想感情,是对西山、滇池这一客观事物美的加工。这种加工是作者的思想、心灵、情感和技能作用于西山、滇池这一美好风光之后所产生的感情的再现。
 
  又如,清代圣祖康熙为北京戒台寺大雄宝殿题联:
  禅心似镜留明月;
  松韵如篁振午风。
 
  “禅心”,佛教用语,谓清静寂定的心境。“明月”,光明的月亮。光明是禅的智慧的象征,它朗照世界和人心,能破除迷妄,显扬真理。“镜”、“月”即用以喻示光明之物。“松韵”,松风,松涛。“午风”,古人以十二支配方位,午为正南,犹南风。“南风”为古代乐曲名,相传为虞舜所作。“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篁”,竹林。戒、定、慧是禅修的入门途径;而松、竹常是表现这三者的喻物,如有名言云“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此联为佛寺而题,以诸多象征物写“禅心”,其戒、其慧、其定,皆在其中,有入化之妙。
 
  又如,孙中山在与宋庆龄结婚时,亲书一联,以寄托情感:
 
  精诚无间同忧乐;
  笃爱有缘共死生。
 
  此联表达了他们真诚相爱,志同道合,以及愿为“自由博爱”的理想而生死与共的情操。
  我们中华民族不仅喜庆佳节写对联,就是亲人去世,战友牺牲,也常用对联来表达哀挽之情。
 
  例如,毛泽东挽张冲联:
 
  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七载辛勤如一日;
  斯人独憔悴,始病热继病虐,数声哭泣已千秋。
 
  此联三十六字,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失去一位精诚合作、支持革命的盟党挚友而无限悲痛的深情厚谊。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对联的政治性和时代性
 
  对联有明显的政治性。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它又反转来给予伟大影响于政治。”对联是一定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可避免地总带有它的历史烙印。每个作者由于所处的历史时代、社会地位不同,也都各有其世界观的特点和局限,所写的对联,带有明显的政治性。
 
  例如,旧社会里的一副春联:
  富贵豪华门第;
  诗书礼乐人家。
 
  显然,这绝非一般劳苦大众的春联。
 
  又如,陈毅于1923年春节回到四川乐至县家乡,曾写了一副春联:
 
  年难过,年难过,年年难过年年过;
  事无成,事无成,事事无成事事成。
 
  此联把当时乡亲们的苦难生活描写得淋漓尽致。联末写出了希望,黑暗之中闪烁着火花,表现了作者对革命事业必胜的坚强信念。政治性显而易见。
如今强调政治性,就是要求对联的内容要符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政治要求,有利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社会和谐,有利于稳定团结,有利于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凡是符合这些要求的对联,就是具有政治性的作品。
 
  例如,笔者为2005年中央电视台“盛世大联欢”春节晚会所撰写的主题联:
 
  上下五千年,太平盛世欣今日,听钟乐和鸣,八方共饮复兴酒;
  纵横九万里,锦绣中华创未来,看龙狮劲舞,四海同吟发展歌。
 
  此联突出了“盛世大联欢”的主题,磅礴挥洒,豪气横生。从我国是具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疆土幅员广阔无垠出发,高度概况了我国正处于国运昌隆、人心安定的太平盛世,展现出一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举国祥和喜庆的绚丽画卷,展望着伟大祖国和平发展、前程似锦的美好未来。此联符合春节晚会的氛围,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客观现实和主流,具有明显的政治性。
 
  对联的政治性还体现在它所具有的强烈的时代性。时代性是指对联与一切文学形式一样,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联的创作上,要与时俱进,要富于时代气息。旧时应制对联主要是歌颂皇家恩德;文人学士的对联则大多是抒发闲情逸致;而一些农民起义军写的对联,却很有战斗性。例如,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建都南京后题勤政殿联:
 
  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尧舜之天。
 
  此联由明代的一副旧联变化而来的,其战斗精神是非常高昂的。“虎賁”,勇士之称。“幽燕”,这里指北京,清王朝在京建都。《易经·乾》:“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后以“九五”指帝位。“尧舜”是传说中的“五帝”中的二帝,执政时国泰民安,后以“尧天舜日”代指太平盛世。上联豪迈地指出:起义军的精兵猛将,定要直扫京城,灭掉清王朝;下联明确表示:取得政权后,要仿效先贤开创清平盛世。不过,这些内容都跨不出封建文化的范畴。
 
  为了说明对联具有时代性的特点,我们不妨大致按照年代的顺序摘录一些春联,也许从中可以感悟到时代的变迁、进步和发展。
 
  一元复始;
  五纬重光。
  “一元”,古代纪年单位。“五纬”,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总称。
 
  万方春浩荡;
  四海镜澄明。
 
  爆竹一声除旧岁;
  桃符万户换新春。(封建帝王时代)
 
  民主自由新世界;
  读书劳动好人家。(辛亥革命后期)
 
  斧子劈开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民主革命时期)
 
  事事打起精神布成新气象;
  人人拿出力量收复旧山河。(抗战时期)
 
  土改还家山河改色;
  妖氛敛迹百姓翻身。(土改时期)
 
  天新地新,祖国历史开新纪;
  山笑水笑,神州人民展笑容。(建立新中国)
 
  抗美援朝万民有责;
  保家卫国全户光荣。(抗美援朝时期)
 
  风展红旗似画;
  春来绿水如蓝。(五十年代时期)
 
  革命铁肩担道义;
  春风妙手绣江山。(六十年代时期)
 
  当破旧立新促进派;
  做移风易俗带头人。(文革初期)
 
  雄关似铁步步越;
  捷报如潮日日来。(文革中期)
 
  看四海风雷激荡;
  望五洲凯歌震天。(文革后期)
 
  人歌四化;
   鸟鸣三春。(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万紫千红,看处处春意闹;
  五讲四美,放朵朵心花香。
 
  锐意创新,四化宏图惊世界;
  立志改革,九州生气恃风雷。
 
  改革路直通天际;
  开拓歌响彻云霄。
 
  政策随心,百业兴旺;
  春风得意,万象更新。
 
  香港已归春满港;
  澳门正继喜盈门。
 
  德政荫民春万里;
  廉风治世福千秋。
 
  民步小康云霞开曙色;
  国臻大治日月耀光华。
 
  党旨坚持三代表;
  黎民拥戴一核心。
 
  高歌时代进行曲;
  实践科学发展观。
 
  舟荡银河巡皓月;
  鸡鸣大地报新春。
 
  今天,我们讲对联的时代性,是指新的时代政治经济所表现的新的特征和要求。对联艺术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努力把握和反映时代特征,积极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笔者2005年春节为北京电视台主持人慰问社会各界所撰写的一组春联,就力求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时代的气息。
 
  例如,送给建筑工地工人联:
  建北京,筑厦起楼,日新月异;
  迎奥运,添砖加瓦,虎跃龙腾。
 
  此联写出了北京以筹办2008年奥运会为契机,加快城市建设的新风貌,反映了建筑工人的豪迈情怀。
 
  再如,送给农民联:
 
  政策归心,惠泽劈开新富路;
  丰收醉眼,勤劳描绘小康图。
 
  此联歌颂了党在农村的惠泽政策,展现了广大农民勤劳致富的精神面貌。
 
  又如,送给社区工作者联:
 
  春雨春光春风得意;
  喜歌喜舞喜气钟情。
 
    此联洋溢着诗情画意,展现出社区安定祥和的氛围。
 
  又如,送给幼儿园托儿所的孩子们联:
 
  清脆歌声如鸟啭;
  天真笑脸似花开。
 
  此联以真挚的情感,对正在健康成长的活泼可爱的孩子们寄予美好的祝福。
 
  又如,送给下岗职工联:
 
  下岗何愁,振作精神重策马;
  怀才必举,紧抓机遇复腾龙。
 
   此联写出了新的社会趋势,热忱地鼓励下岗职工面对现实,树立自信,在开创再就业的征程中再铸人生的辉煌,具有很强的时代气息。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讲 对联的要素

 

澹  月 

  对联作为一种形式独特的文学作品,区别于其它文体的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格律性。因此,创作对联应首先掌握格律的知识,研究和把握对联创作的规律和方法,才能创作出对联艺术的好的作品。

  对联的灵魂与精髓就是对仗。所谓对联的对仗,就是上下联语言的对偶,把同类的、相关的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做到字句相等、词性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称、语意相关、平仄相对,共同构成一个特定而完整的意义。也就是说,同时具备以上特征的,才能称作对联。这些特征,也可以归结为六个要素。

  第一节  字句对等

  字句相等是指上下联的字数和句数都相等的意思,这是对联的第一个要素。为什么这样 因为对联是声韵文学,是讲究声和韵的。上下联字数或句数不对称时,体现在声韵上也不会和谐。在“文化大革命”中,许多单位门口或牌坊两边都张贴这样两句话:“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泽东思想”。这两句话尽管贴在大门两边,或贴在其它大雅之堂,但字数相差两个字,在声韵上就不可能和谐,更谈不上对联的音乐美,所以,这就不能算对联,只是两句口号而已。如果配个七个字的下联:“大海航行凭舵手;中华崛起靠人民”,这就是一副对联了。

  有些书本上讲,对联的第一个要素是“字数相等”,这不全面。“字数相等”只意味着上联字数总和与下联字数相等,而事实上,对联有短句联、双句联、多句联的不同,因此,不仅要求上下联字数总和相等,而且上下联句子多少也相等,即字相对,句也相对,方成为其对联。现在分别看下面两种情况。

  一是,短句联。短句联有三五七语的,名为三言联、五言联、七言联,其余可以类推。上下两句组合一对,可以说“字句相等”,也可以说“字数相等”。例如,三言联:“ 马齿苋” 对 “鸡冠花”;“原上草” 对 “路边花”。 清华大学在1933年的招生考试中,第一次用对联考学生,按招生年级有别而出对联,其中大学一年级出联为“ 孙行者 ”,有一个考生对句是“ 胡适之 ”,对得非常工稳和对称。当时出联题的陈寅恪教授一看到便说:“这个考生一定要录取。”更可喜的是,1987年我国大学招生考试,又出了一个联题:“ 梨花院落融融夜 ”,有四个公开对句的答案任选一个。标准答案是:“ 柳絮池塘淡淡风 ”。上下两联正是门当户对。所以,在像短句联这样的情况下,说字数相等或字句相等均可。

  二是,双句联或多句联。情况就有些不一样。例如,清吴锡麒的自题联:

  有山有水有亭林,映带左右;

  可咏可觞可丝竹,怀抱古今。

  “映带”,景物互相忖托,彼此相连。王羲之《兰亭集序》:“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咏”、“觞”,指吟咏诗词和酣畅饮酒。“丝竹”我国对弦乐器(如琵琶、二胡等)与竹制管乐器(如箫、笛等)的总称,也用以泛指音乐。王羲之《兰亭集序》:“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怀抱”,胸襟、抱负。王羲之《兰亭集序》:“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此联深受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感染,用笔极为凝练,笔端富有激情,流露出作者对生活的热爱,读来既诱人又感人。这是一副双句联。

  又如,题四川新都宝光寺弥勒佛联:

  你眉头着什么焦,但能守分安贫,便收得和气一团,常向众人开笑口;

  我肚皮有这般大,总不愁穿虑吃,只讲个包罗万物,自然百事放宽心。

  弥勒是 梵文 的音译,意思是“慈氏”。他是释迦牟尼佛的既定接班人,地位极高。我国寺庙中所供弥勒则为五代后梁时的布袋和尚,时人视他为弥勒的化身,遂造塑像供奉。其造型袒胸露腹, 箕 踞而坐,最为醒目。“守分”,安守本分。“安贫”,常与“乐道”连用,谓安于清贫,以追求圣贤之道为乐,是古代儒家所提倡的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气”,和睦融洽的态度。“包罗”,包容、容纳。此联文字虽长,但却平白如话,寓庄于谐。作者准确地捕捉了佛像大耳丰颐、口角挂笑、袒胸开怀的造型特点,并由表及里,将笔触深入其内心世界,从而取得了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效果。联借弥勒佛之口劝诫世人应笑口常开,乐观豁达,反映了佛家安贫乐道、守虚致静的人生哲学。此联语言幽默,浅易感人,无教义之解说,有襟怀之流露;无佛家之肃严,有世间之诙谐。读之让人深解其意:安分者得快乐,宽宏人少烦恼。这是一副四句联。

  从上述短句联、双句联和多句联的例子可以看到,对联必须要字句相等。有的对联长达数十、数百字,如云南昆明大观园有清代孙 髯翁 的一百八十字长联,四川灌县青城山山门有一副三百九十四字的长联,钟云舫撰写的江津临江城楼联,全联一千六百一十二字。但,对联不管长短,都具有上下联字句相等这一要素。正如钱钟书先生所说:“律体之有对仗,乃撮 合语 言,配成眷属。”对仗的“仗”是取仪仗的意思,仪仗队总是两两相对,排列得十分整齐。对联也讲对仗,字相对,句也相对,示意完美这一要素。

  在对联史上,也曾出现过上下联字数不等的对联。据说窃国大盗袁世凯死后,有人给他送了这样一副挽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当时人们感到奇怪,便问撰联人:“上联的‘袁世凯’三个字,怎能对得起‘中国人民’四个字 ”撰联人回答说:“袁世凯本来就对不起中国人民么!”这副对联字数不相等乃是作者匠心独运,完全是为了造成一种特殊效果。这是千年才见到的第一副字数不等的奇联。在一般情况下是不允许的。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词性相当

  词性相当是对联的另一要素。上下联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或词组必须有相同的词性才能构成对仗。要做到词性相当,首先要弄清楚古人对词的分类。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一书中说:按照诗的对仗,词可以分为九类,就是名词、形容词、动词、副词、数量词、颜色词、方位词、虚词、代词等。古人属对一般把字(词)分作实字、虚字、助字和半虚半实字。其定义是:“无形可见为虚,有迹可指为实;体本乎静为死,用发乎动为生;似有似无者,半虚半实。”所谓的“实、虚、死、活”,就是词性概念。看看下面这些字:

  实字:天、地、树、木、鸟、兽、鱼、花、人……

  半实:文、武、威、术、气、力……

  虚字(活):吹、腾、升、沉、奔、流、进、出……

  虚字(死):高、长、清、新、坚、柔、美、大……

  半虚:上、下、里、外、中、间、左、右……

  助字:者、乎、然、则、乃、于、也、哉……

  从这些字可以看出,所谓的“实字”都是名词;“半实”是抽象名词;所谓的“虚字(活)”是动词。作为的“虚字(死)”是形容词。所谓的“助字”包括现在所说的连词、介词、助词等虚词。所谓的“半虚”,除方位词外,还包括一些意义比较抽象的形容词和时间词。

  古人属对的要求是:“实对实,虚对虚,死对死,活对活”,也就是要求下联的词与上联的词相对,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例如:

  柳塘春水漫;

  花坞夕阳迟。

  又如:

  莺入梅花,似火炼黄金数点;

  鹭栖荷叶,如盘堆白玉一团。

  再如, 笔者为南昌市玉带河题联:

  一脉浮光,玉带蜿蜒萦故郡;

  三湖映日,银珠璀璨焕新姿。

  在这几副联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都对得很工整。

  随着汉语语言文字对偶艺术的丰富发展,对联词性相同的这一对偶要求,不但体现在同一大类词与同一大类词相对,而且还体现在同一小类词相对。尤其是名词,根据传统习惯和对联创作实践,名词可以分为下列主要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居室、器物、衣饰、饮食、文具、文字、植物、动物、形体、人事、人伦等。上下联的词性按这些小类也应当对仗工整。古人作联尤其如此。例如,天对地,雨对风,赤日对苍穹,绿对红,白对青,晨对午,夏对冬,仙鹤对神龙,清对淡,薄对浓,暮鼓对晨钟,山茶对石菊,愁不尽对憾无穷,瑞草对灵芝,三千对四十,珊瑚对玛瑙,去对来,古往今来对天长地久,等等。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相对而言,其它词类虽然也要求互相对偶,但并不十分严格,如不及物动词可以对形容词,人称代词不一定对人称代词,数词可以实指也可以泛指等,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结构相应

  所谓结构相应,就是上下联在句法结构上互相照应,彼此对称。也就是说,句型要一致,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并列结构对并列结构。如果上联是主、谓、宾结构,下联是主、谓、补结构,就没有对好。在要求大的句法结构对称的同时,小的词组也要做到句法一致,即主语对主语、谓语对谓语、宾语对宾语、补语对补语、定语对定语、状语对状语。现看看下面几副对联: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此联是一副春联,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向海风光,潮声叠韵;

  通榆气象,春意催联。

  此联是吉林省通榆县楹联学会成立笔者所撰贺联,上下联的两个分句分别都是偏正结构和主谓宾结构。

  送祥和旧岁;

  迎幸福新春。

  此联属动宾结构。

  风和日丽;

  鸟语花香。

  此联属并列结构。

  笔挥千古;

  文汇五洲。

  此联是笔者题赠《香港大公报》社的联,上下联都是主谓补结构。

  而下面一副对联在用词和句式结构上都存在问题:

  春艳百花开满地;

  时祥万事喜盈门。

  问题主要出在后三个字上,“开”、“喜”两个字,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形容词,词性不类;在整个结构上,“开满地”是动宾结构,而“喜盈门”是属于主谓宾式短语,结构不一致。

  可见,上下联相应处的词性、句式一定要相同,其目的是为了使联语意思鲜明,形式上有一种匀称和整齐的美。为了加深印象,再详细分析下面一副对联的结构:

  一     行     白     鹭    上    青     天;

  两     个     黄     鹂    鸣    翠     柳 。

  数     量     形     名    动    形     名

    联合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偏正结构            动宾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对联字数越多,句子的结构就越复杂,结构的变化也越大,因而对于撰联的技巧要求也越高。词性相当与结构相应又必须结合运用。再来分析明代解缙写的一副对联:

  墙    上芦 苇  头    重 脚    轻 根    底  浅;

  山     间 竹 笋   嘴     尖 皮     厚 腹     中   空。

  名    方   名     名    形 名    形 名    方   形

  联合结构         主谓结构 主谓结构 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              联合结构

  ↓                        ↓

  主语部分              谓语部分

  这副对联无论从词性和句式结构上来说,上下联都是对得非常工稳的。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节奏相称

  何谓节奏,即有规律的重复。世界上许多事情都具有节奏性,如山势的起伏,海潮的涨落,人肺的呼吸,以及走路时脚步之起落等等。节奏可以给人以快感和美感。对联属于语言艺术,汉语语音本身就具有节奏性。对联与诗词一样可以吟咏而具有音乐性,所以也具有节奏,也称为音步。所谓节奏相称,是指上下联停顿的地方必须一致,也就是指上下联的句式一样。音乐舞蹈中有三拍子(强、弱、弱),四拍子(强、弱、次强、弱)等,一般地说,对联运用的是二拍子,两个字就是一个音节,有一个停顿,重音落在双数上。例如:

  莲开宝岛;

  月满神州。

  这副迎澳门回归的四言联是二、二句式,即二、二节奏。再看下面这副四言联:

  说真心话;

  做老实人。

  此联则是一、三节奏。

  五言联有两种句式,一种是二、三句式,例如:

  处处春光好;

  家家气象新。

  还有一种是三、二句式:

  人无言不信;

  天有日方明。

  六言联有四种句式,例如:

  燕雀应思壮志;

  梅兰珍重年华。

  此联是二、四句式,即二、四节奏。

  震国威开盛世;

  现身手展宏图。

  此联是三、三句式,即三、三节奏。

  风展红旗似画;

  春来绿水如蓝。

  此联是四、二句式。

  义气横空四海;

  乐年颐世千秋。

  此联是二、二、二句式。

  七言联的句式有两种,一种是四、三句式,例如:

  司马文章元亮酒;

  右军书法少陵诗。

  还有一种是二、二、三句式,例如:

  桃花人面红相映;

  杨柳春风绿更多。

  八言联中,二、二、二、二句式比较多,例如,湖南桃花源联:

  红树青山,斜阳古道;

  桃花流水,福地洞天。

  又如,山东泰山黑龙潭联是二、二、四句式:

  龙跃九霄,云腾致雨;

  潭深千尺,水不扬波。

  也有三、二、三句式的,例如:

  送旧年,窗花映白雪;

  迎新岁,喜鹊闹红梅。

  还有四、四句式的,例如,北京红螺寺叠翠亭联:

  绿水盈池,菱花镜净;

  红螺一扇,翡翠帘横。

  九言联的句式与四言联或五言联相同,例如,下面两副春联:

  人间传喜讯,一元复始;

  大地发春华,万木争荣。

  此联是二、三;二、二句式。又如:

  万马奔腾,四化宏图展;

  百花争艳,九洲春色浓。

  此联是二、二;二、三句式。再如:

  同心同德,创千秋伟业;

  克勤克俭,写四化新篇。

  此联是二、二;三、二句式。

  十言联的句式与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相同,有五种句式。

  一是二、二;二、二、二句式,例如:

  屈指三秋,天上又逢七夕;

  齐眉百岁,人间应有双星。

  二是二、二、二;二、二句式,例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跑马,易纵难收。

  三是二、三;二、三句式,例如:

  高阁逼云霄,举头红日近;

  远山藏图画,回首白云低。

  四是三、三;二、二句式,例如:

  要勤奋,要虚心,认真办事;

  不吹牛,不拍马,诚实做人。

  五是三;二、二、三句式,例如:

  想当年,逢人只说三分话;

  喜今日,向党全献一片心。

  十一言联、十二言联、十三言联的句式与四言联、五言联、六言联、七言联相同。例如:

  诗酒皆仙,吟魂醉魄归何处;

  江山如画,月色涛声共一楼。

  此联十一言联,是二、二;二、二、三句式。又如,成都杜甫草堂联:

  读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

  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此联十二言联,是二、三;二、二、三句式。

  依此类推。以上所举的四言至十二言例子,仅是常见的。这些都说明,对联的句式结构变化很大,但无论怎样变化,有一点是不能变的,那就是上下联节奏必须一致,短联如此,较长的联也如此。如果一副联做到了词性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称,就基本上称得上对仗工整了。在创作对联时,如果不注意结构、句式,就会“失对”。例如:

  花明柳媚春光好;

  大江南北庆丰收。

  粗看这副联好像四、三句式,但分析一下,上下联的结构和句式都不一样。上联“花明”与“柳媚”各为主谓结构;“春光好”为主谓结构,属二、一句式。下联“大江南北”为偏正结构;“庆丰收”为动宾结构,属一、二句式。可见,这副对联的句式不合要求,平仄也失对。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5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五节  语意相关

  对联,顾名思义,不仅要对偶,而且要相联。所谓相联,一般地说,上下联应围绕相关的主题,或并行表达,或正反表达,也可以构成延续、因果等各种关系。一副对联如果只求形式上的一致,不求内容上的统一,那就会留下拼凑的痕迹,不是好联。例如:

  反对侵略;

  学习下棋。

  又如:

  电影院中看电影;

  图书馆里读图书。

  上述两副联,从文字对偶形式看,词性、句式都对得不错,亦合平仄。但是,它们上下联的语意、内容不相关联,中间缺乏联系,风牛马不相及,不能表达任何意义,所以不能认作对联,只能算是对偶句。我们可以为对联作一个生动的比喻:上下联好像是双峰对峙,或者是二水分流,表面看来,是互相隔离的,但实际上是双峰之间有山脉相连,二水之间有暗泉相通。例如,前面第一副联可以勉强改为:

  抗击侵略;

  保卫和平。

  这样,两句话在形式上是对偶的,在内容上也是相联的。又如:

  瑞雪红梅增神州秀色;

  长箫短笛和盛世新声。

  此联表面上是上下联各写一个意思,但两者内容又是互相补充的,统一在“大好形势”这一意境里,表现了“人寿年丰”的主题。就内容相关或语意相关这一要素,还可以从下面的对联中来体会。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是一副讲学习的格言联,在主题上,上联强调的是勤奋学习,下联强调的是刻苦攻读,上下联都是从正面来讲的,体现了内容密切相关的特征。又如:

  正邪自古同冰炭;

  毁誉于今判伪真。

  此联是杭州西湖岳飞墓联,上下联分别从不同方面来写,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对岳飞的悼念之情,语意也是相关的。

  再如,1992年的一副春联:

  十三年政策归心,农民放胆;

  九万里丰收醉眼,华夏扬眉。

  此联上下联的语意、内容非常关联,且具有时代气息。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在农村实行允许农民承包土地的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之后,又连续六年在元旦发表社论,重申政策不变,农民心中有底,胆子大了,干劲更足,全国连续十三年获得粮食大丰收,真是“政策归心,农民放胆,丰收醉眼,华夏扬眉”,一气呵成。

  但是,“无情对”却是一个特例,它一定要求“内容无关”,而且越“离题万里”越好。例如:

  五月黄梅天;

  三星白兰地。

  此联字字对仗,工整无比,内容上分别说的是气象和名酒,大相径庭,造成一种不协调的喜剧效果。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6: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