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75|回复: 0

[注意] 谈新四声中“一”、“不”在楹联中的运用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小子
发表于 2008-5-8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谈新四声中“一”、“不”在楹联中的运用

作者:郁犁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新四声”中规定:由于邻近音节声调的影响,有些音节的声调往往要发生变化。这种声调变化现象叫变调。普通话中的四个声调,当受到邻近音节声调影响的时候,或多或少都有些变化。其中阴平、阳平、去声的变化并不显著,变化最显著的是上声以及一些具体词语,如“一”、“不”等。由于《对联》放宽要求,可按新旧声律分别撰联以来,的确给楹联注入了新鲜血液。但有些人一时还适应不了,把新旧声律混于一联,譬如“福”、“德”、“独”等字系古入声字,属于仄声。若按新四声看,它们均系平声。如果分不清的话,撰联时就会发生谬误。特别是“一”、“不”常运用于楹联,若不知它们在新四声中如何变调,撰联时便会发生谬误。故笔者不揣浅陋,试谈一下。


  首先谈谈“一”的变调。“一”在联尾时读原调,即阴平声。如:“家藏书数万;侣恋爱唯一。”“一”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时读去声。如在阴平前:“对一笺皎月;携两袖清风”。在阳平前:“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上声前:“悲欢一场对;冷热十年书。”在去声前“一”读阳平。如“千秋社稷;一代豪杰。”

  接下来谈谈“不”的变调。“不”在阴平、阳平、上声前面读原调,即去声。如在阴平前:“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在阳平前:“胸无点墨枉称富;腹有经纶总不贫。”在上声前:“正气一身松不朽;清风两袖吏常廉。”“不”在去声前读阳平。如:“心中郁闷挥不去;故里相思忘复来。”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一”和“不”字在楹联中是平声还是仄声,均不能按原调视之,如:“山青林不告,水秀燕自啼”。该联中的“不”字在去声字“告”之前,故读阳平声,即平声。所以上联中的“不”与“青”音律失谐。再者下联中的“秀”与“自”亦失谐。若更改成“水秀林不告;山青燕自啼”似乎好些,意境较前更美。

  总之,古今声韵联辞定,平仄是非变调循,希望联友们勿因小瑕而影响“玉”的质量。


--------------------------------------------------------------------------------
 作者:郁犁 录校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路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3 15: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