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53|回复: 7

[注意] 联类例举——理发店联/戏台联/会馆联/书斋联/自勉联/警世联/治学联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小子
发表于 2008-5-30 0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联类例举——理发店联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
 
  理发店联,在行业联中别具一格,不乏许多名联佳作。好的理发店联多立意独到,寓意无穷,或一语双关,或出奇制胜,给人以艺术的享受。

  请看一家理发店联:

  操天下头等大事;
  做人间顶上功夫。

  此联巧用双关语,将常用口语“头等大事”、“顶上功夫”巧入联中,使人有出奇不意之感。作者把一个普通的行当魔术般地升华到最高层位置,不能不说煞费了苦心。

  下联也写得很巧:

  提起刀人人没法;
  拉下水个个低头。

  此为旧日理发店联,联语采用了谐音双关法,上联在“法”字上大作文章,粗读“没法”,即没有办法,这里却指没有头发的意思,说的是理发的过程,下联虽无谐音字,依然一语双关,“拉下水”会被人误解为受人贿赂、动摇思想之意,这里则是说洗头,品味此联,一定会对我国汉字的妙用叹服不已。

  文如其人,太平天国首领石达开对理发行业赋予了另一种境界: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传说石达开部下有一将领叫李文彩,原是剃头师傅,太平天国将领冯云山为他的理发店拟撰一联:“磨砺以须,天下有头皆可剃;及锋而试,世间妙手等闲看。”石达开后来改成上联,联语中似乎在向顾客夸耀自己的手艺,实则是隐含着一个反抗者横刀立马的勃勃雄心,锋芒毕露,气度凛然。在幽默的字里行间闪动着刀光剑影,内容十分切合人物身份。

  下联与此相比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请看:

  握一双拳,打尽冲冠英雄,谁敢还手;
  持三寸铁,削平肮脏世界,无不低头。

  近来,有人为一家美容店撰写一联,则显得风和日丽,联曰:

  十美容颜,五分造化,五分妆成;
  两倾品貌,一半生成,一半饰成。

  此联用先合后分手法,在后面的分述部分,两个段句各具特色,出句言及装饰美。文理自然,相辅相成,可视为一副很好的广告联。


--------------------------------------------------------------------------------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路过。。。。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类例举——戏台联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
 
  所谓戏台联,即是戏台两旁的联语。这些联语,或是宣传戏剧特点与作用,或是指导观众看戏,或反映剧场欢快气氛,或借题发挥寄寓新意,或强调戏剧的现实意义,多缊含戏理和人生哲理,集文学与戏曲艺术为一体,闪烁着特有的光彩。比如:

  演离合悲欢,当代岂无前代事;
  观抑扬褒贬,谇中常有剧中人。

  此联居今鉴古,借己证人,以戏情洞察人物,其中之哲理妙在不言中,可称戏台联中的佼佼者。

  请看下联:

  铁板铜弦,高唱大江东去;
  琼楼玉宇,细听水调歌头。

  这副联则是写表演风格和观众审美感的联语,它巧妙地讲出戏曲舞台的诗情画意和戏曲表演或雄健豪放或秀隽清雅的不同风格。

  戏台联,往往在述说戏剧中让人豁然领悟主题之外的道理。请看下联:

  满场都是闲人,袖手旁观,听戏不如做戏苦;
  凡事终须结局,从头演起,上台容易下台难。

  此联妙在对句上,一句“上台容易下台难”,不知诸君会有何等感想。

  下联则是写我国戏曲表演艺术特色的:

  你一枪,我一刀,虽杀未恼;
  轿上来,马上去,非走不行。

  联语幽默,展示了戏曲演员虚实结合的表演形式,揭示了舞台上时空自由的美学原理。

  下边一联写得甚妙:

  做戏何如看戏乐;
  下场更比上场难。

  这是旧社会某戏院联,上联是说唱戏人不如看戏人,看戏的人多是豪门富绅,逍遥自在,唱戏人则是下九流,被人歧视凌辱。下联说上场难,下更难,是说难在艺术上,更是说难在现实生活中,是说人间的“失落”与“落魄”之境况,一语双关,言浅意深,令人拍案。联之高妙,就在于此。


--------------------------------------------------------------------------------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08:42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类例举——会馆联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
 
  会馆,是旧中国都市中同乡或同业的封建性组织,但由其而派生出来的一些会馆文化,却凝聚和包藏了中国古文化之精华。其中以会馆联和戏台联较为明显。请看济南浙闽会馆联:

  同是南人,四座高风倾北海;
  来游东国,两乡旧语话西湖。

  中国是一文化古国,几千年来,人们生活在浓郁的古文化氛围中,喜怒哀乐无不被古文化包围的五彩斑斓,就是异地的游子,仍不忘用文化这一妙方去慰藉自己,抒发胸襟,言语之中读者会品味出作者思乡、爱国的游子之心,赤子之心。一个“东国”,一个“北海”,一个“西湖”,一个“南人”,以鲜明的对比,给人们展示了一个古老而凝重的空间,让人们浮想联翩。

  保定浙绍会馆戏台联写得别有情致:

  别馆接莲池,谱来杨柳双声,古乐府翻新乐府;
  故乡忆梅市,听到鹧鸪一串,燕王台作越王台。

  联语以“别馆”对“故乡”,“莲池”对“梅市”,“杨柳”对“鹧鸪”,“乐府”对“王台”,“新乐府”对“越王台”,北国风物对南国风光。可以说,对仗只是一种手段,作者只是通过对仗这一形式借以抒发游子久别故乡的眷恋之情。让人读之百感交集,肝肠欲断。一种不可名状的心情会在字里行间油然而生。好一个“燕王台作越王台”,多么高妙的联想,那是只有游子才能体会的情感。

  会馆联多是通过故乡和异地的鲜明对映,或歌古国之风貌,或赞人文之景观,或畅宏图之高远,或忆乡邦之情感,给人以凝重、深沉的遐思。

  北京四川会馆联这样写道:

  此地可停骖,剪烛西窗,偶话故乡风景,剑阁雄,峨眉秀,巴山曲,锦水涛涟,不尽名山大川都来眼底;
  入京思献策,扬鞭北道,难忘先哲典型,相如赋,东坡文,太白诗,升庵科等,行见佳人才子又到长安。

  上联以家乡的自然景观入联,向人们自豪地展示了故乡之美。下联以家乡名人入题,像是在夸耀天府之国人杰地灵。会馆联在楹联殿堂中占有一席之地,它同名胜联一样被人们所喜爱。读一读会馆联会使你感受到中华民族血浓于水的火热情怀。


--------------------------------------------------------------------------------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类例举——书斋联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
 
  文人墨客喜欢在自己的书房悬挂一副对联,或以自勉,或以抒情,或以明志,这种联称为书斋联。书斋联多以文采见长,在内容上与厅堂联有所区别。

  有一书斋联很富韵味:

  认天地为家休嫌室小;
  与圣贤共语便见朋来。

  廖廖数语便向人们展示了一片博大的空间,吞天地气,读圣贤书,联意与“室小乾坤大,寸心天地宽”有异曲同工之妙。

  书斋联写得出色者可推清代邓石如题的碧山书屋联: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上联集“日”、“霞”、“雪”、“云”、“月”、“烟”、“雨”、“峰”、“瀑布”等自然景观,描就了一幅祖国大好河山的万里长卷;下联以“诗”、“画”、“文”、“史”、“笺”、“帖”、“经”、“赋”、“离骚”等艺术品类汇成中华文化的洋洋大观,气派非常,内蕴丰厚,可称传世佳作。

  包世臣自题书斋联很有自己的风格:

  幸有两眼明,多交益友;
  苦无十年暇,熟读奇书。

  语言朴实,说理性强,作者意在道破人生求知的艰辛。确属一副难得的佳联。


--------------------------------------------------------------------------------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类例举——自勉联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
 
  中国人识礼仪,懂自勉,重修身,以自勉为修身之妙方。古往今来,一些文人达官,写出了许多自勉佳联,为后人受用无穷。然自勉联含义不仅在于自勉,更益于勉人。

  下联是一副妇孺皆知的自勉联: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联句以“宝剑”对“梅花”,一金一木,一刚一柔,形成对句,宝剑的锋刃是由人的磨砺而出,梅花的幽香是忍受了自然的严寒而生,作者言及两种平常之事理,道出了人生事业之艰辛。以物喻人,风格独特,极富哲理,感人至深,为联中之佳构。

  明代诗人、画家陈献章写过一副自勉联:

  事能知足心常惬;
  人到无求品自高。

  作者从事物的两个方面着笔,上联言事宜知足,下联言人贵无求,两者应是立身处世之准则,看似易举,却属难事。联语花开两朵,却写得浑然一体,自然天成。贵在作者将联中“知足”、“无求”使其内核巧妙铺开,贴切,又近于情理,为其方显其作品之高雅。

  下面这副自勉联写得更是妙趣横生:

  欲知世味须尝胆;
  不识人情只看花。

  一眼可以看出,这是对旧社会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现象的写照,上联用语泼辣,以“胆”味喻世味,也许这是作者的真实体会吧。下联写自己苦于世道无情,只有深宅紧闭赏花解闷,联语虽揭示了旧社会办丑态,但其逃避现实、不理世事的态度不免有些消极的成份。联句语意工美,一“须”一“只”,生机盎然,起到画龙点睛之功。

  请看清代乾隆进士彭元瑞写的一副自勉联: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上联借用比兴手法,点出了春杏秋桂乃人间动人之物,从而引出下联,正美景良宵,是读书治学的好时光,应倍加珍惜,不可虚度。联语意境撩人,语言清丽,读之心潮澎动,倍受人们喜爱。

  下联是张大千所作:

  人到万难须放胆;
  事当两可要平心。

  此联不仅言简字工、精练空灵、立意深远,充满哲理色彩,具有很高的警策启迪作用,且以平俗之辞见高远境界,乃立身立世之大格言。


--------------------------------------------------------------------------------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08:43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类例举——警世联

[ 作者:哈哈儿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录校:哈哈儿 ]
 
  警世联,其语句不但可为法式,而且言简意赅,古人常以之警戒世人,既是自省,亦是警人。

  清代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在他的压纸铜条上刻了这样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联语先议后叙,匠心独运,巧用“破釜沉舟”、“卧薪尝胆”两个成语典故,抒发自己发愤攻读、著述,成就事业的远大志向。

  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板凳要坐十年冷;
  文章不写半句多。

  此联语通俗如话,却寓意深邃,发人深思,告诫人们学习要有刻苦精神,文章要从实处着笔。

  革命烈士李甲秾曾经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吃苦是良图,做苦事,用苦心,费苦劲,苦境终成乐境;
  偷闲非善策,说闲话,好闲游,做闲事,闲人就是费人。

  此联是对人生生活经验的总括,富有生活哲理,上联连用五个“苦”字,最后以“乐”字透出;下联连用五个“闲”字,最后推出一个“废”字,用心独到,说明人世间苦尽甜来、光阴难买的深邃道理。


--------------------------------------------------------------------------------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5-30 08:55 | 显示全部楼层
联类例举——治学联
作者:哈哈儿    

  治学联多为文人所作,犹如座右铭,或悬于壁室,或题于书页,由此可以看出作者的治学心境和立学态度。

  陆游晚年壮志消残、宏业未酬,但读书之嗜好依然如初,他写过一副治学联,表达了他的治学思想:

  万卷古今消永昼;
  一窗昏晓送流年。

  相比之下,林语堂的治学联显得积极上进,有一股叱咤风云的豪气:

  两脚踏中西文化;
  一心评宇宙文章。

  联语立意深邃、气势恢宏,道出了作者博大的出世立身志向。

  纪晓岚是清代大文学家,他身居要职,游离朝野之间,性情不为宦海所困,一生甘于诗书为伴,他曾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浮沉宦海为鸥鸟;
  生死书丛似蠹虫。

  此联把自己一生追求学问、敷衍官场的两面性格披露的淋漓尽致。两者相比,其书痴形象的刻画更显得执著、沉重。

  林则徐一向治学严谨,他写的治学联更显得与众不同:

  家少楼台无地起;
  案余灯火有天知。

  上联写幼时家境之清贫,下联写治学的刻苦精神,发人深省。

  自古以来,治学联倍受文人、墨客们的喜爱,并出现了许多质高的治学名联: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才知源海文始为;
  腹有诗书气自华。

  书到用时方恨少;
  事非经过不知难。

  这些治学名联经过历史的沉淀和弘扬,已成为妇孺皆知的治学准则。再看下联:

  贵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睡;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这是毛泽东在长沙第一师范求学时改写学者胡居仁原联的一副对联,旨在勉励自己在学业方面要持之以恒,逐渐积累,并对忽冷忽热的学习态度和方法提出警戒,这是对待学习的科学态度和方法。毛泽东之所以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诗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与他的治学精神不无关系。


 整理制作:恶人谷珠楼  转贴请注明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wenwen123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6-16 08:35 | 显示全部楼层

使劲一顶

谢谢................................................................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4:4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