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07|回复: 3

[注意] 诗法讲座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小子
发表于 2008-10-21 0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涵天楼诗法讲座1,学诗入门

作者:钱明锵        录入:竹叶青对女儿红     来源:http://www.fjsnow.com/nvxing/ArticleShow.asp?ArticleID=8030

 

一、什么是诗?

  诗,又称诗歌,是文学的基本样式之一。它是文学中和散文、小说、戏剧相并列的一种重要体裁。《辞海》对诗歌的解释是:文学的一大样式。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一般分行排列。它在各种文学体裁中出现最早。……中国古代,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现在一般统称为诗歌。
  苏联文艺理论家别林斯基说:诗是最高的艺术体裁。(《诗歌的分类和分科》),我国著名诗人艾青称诗为文学的文学是文学的顶峰,是文学的最高样式。(《诗与宣传》)

  诗和其他文学样式一样,都具客观世界在作者头脑里的艺术反映,都来源于客观现实生活,社会生活永远是诗的创作源泉。
  诗又是作者对社会生活的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是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与创造的结晶,它反映和表现的生活,是富有诗意和哲理、充满感情和想象的生活,是生活的心灵化或叫心灵化的生活,它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真正的诗,应该是真理的声音、历史的回声和时代的号角,应该是作者心灵的歌、感情的火和思想的光。
  诗的基本特征:
  (1)诗是作者思想感情的直接表达形式,是长于言志抒情的文学。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通常就是作者自己。古有诗言志词抒情的说法。
  (2)诗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的,写诗要用形象思维。诗人是最富激情和想象的,一切优秀的诗作,都是在诗人感情充沛、灵感迸发、浮想联翩时写就的。形象性是诗的基本要求。
  (3)诗是韵文,一般都要求按规则押韵,并讲究音律的和谐和节奏的协调。音乐性正是诗的特有的性质。音乐美是构成诗美的重要内容。
  (4)诗是语言的艺术。诗的语言含蓄、精炼,具有多义性和深刻性。能用最少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感情。诗人是语言文字的魔术师。诗的写作最能体现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
  (5)诗一般是分行排列书写的,这也是一个明显的特征。
  
二、怎样才能做诗人?

  诗人,是指具有诗的爱好与专长,在诗歌创作上取得一定成就的人。根据成就的大小,可以分为大诗人、著名诗人、诗人和诗歌爱好者。根据年龄又可分为老诗人、中青年诗人、少年诗人和小诗人(即少儿诗人)。
  做一个诗人必须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1)诗人首先必须是一个无愧于人的人,有人品,才有诗品,才能算诗人。
  诗人必须要有宽广的襟怀和抱负。它的志向、情怀应该高远、高尚。诗人要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就是古人所谓养气修身的功夫。
  (2)诗人必须具备独特的天赋和才华。有些人与生俱来就具备一些诗人的气质和天赋,如非凡的感悟力、想象力,但更多的要后天学习和培养才能具有的能力和才华,如敏锐观察力、表达力等。但要使自己具有诗人的能力和才华,必须对诗具有极大的举趣及持久的爱好。有诗的激情的人,才有可能成为诗人。兴趣产生动力,爱好培养专长。人们喜爱的诗人,往往是爱诗爱人的人。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杰。学诗写诗,不光是就诗学诗,诗中求诗,而着眼点应放到诗以外的广大生活和知识领域,正如陆游所说: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概括起来三句话:
  读万卷书。诗人必须要有学问。一个人的学养,学问知识的功底对创作也是很重要的。这里不光是诗的学问和技巧,更包括其他艺术门类乃至哲学、美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行万里路。诗人必须要有社会实践和生活体验。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诗不是凭空想象的产物,而是客观社会生活在作者头脑中的主观反映和艺术体现。诗是主客观的统一,是真情和实感的融合,光有生活经验而没有艺术想象的人,或光有主观想象而没有社会生活的人都不可能成为诗人。
  交万人杰。多写当然是很重要的,但重要的是虚心求教,广泛交
流。古人谓之曰:交游。就是要交接良师益友,虚心学习别人的长处。请人修改,切磋诗艺。而不能封闭自己,局限在个人的书斋里和诗卷中。古言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创作与研究的同时,积极参加诗坛社会活动,如投稿、参赛、加入诗社诗会、参加吟诵会、诗歌研讨会、诗文书画笔会等,在创作实践和交流活动中增长才干,展示才华,脱颖而出。
  
三、掌握诗的基本知识

古体诗的种类与特点
  中国古代诗歌分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两大类。
一、古体诗又分:
(一) 五古:五言古诗。
(二) 七古:七言古诗。
(三) 杂言诗:包括三言、四言、六言。一般归入七古。
(四) 柏梁体:七言,句句用韵,一韵到底。
(五) 入律古风:多为七言,基本是律句或准律句(只管第二字,不管第四字)四句一换韵,平仄韵交替。
(六) 乐府诗:汉、南北朝民歌,历代有仿作。形式灵活自由,可以歌唱,感于哀乐,缘事而作
(七)歌行体:多为七言,可兼用长短句,形式自由、灵活、流畅,亦可歌唱。
(八)古绝:不入律的绝句,不粘不对,平仄韵均可用。
二、古体诗的特点:
(一) 字数、句数多少长短不拘。
(二) 押韵自由。可用同一韵部,也可用邻韵;平、仄韵均可用;上、去声可通押(入声不行);可一韵到底,也可中途换韵;偶数、奇数均可用韵;韵字可以重复;还可用无韵散文句子。
(三) 平仄不规定。可用三平调或三仄尾;可用拗句;不求粘对。
(四) 不讲究对仗。如有对仗亦越拙越高古。

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近体诗(今体诗)严讲格律,又叫格律诗。格律诗的三大要素是平仄、押韵、对仗。再加上句式即是学写格律诗的最基本知识。
一、平仄
(一) 格律诗须讲究平仄,这样才音调铿锵,节奏美。
(二) 平仄在诗词中要交替使用。要记住二句话:平仄在本句中交替;平仄在对句中对立。如:
  对  白日依山尽,    本句交替
  句  仄仄平平仄     
  对  黄河入海流。    本句交替

  立  平平仄仄平     
(三) 平仄声古代与现代不同,列表如下:

                                                            

               (上平) 平(下平)           上、去、入

              第一声 第二声阴平ˉ 阳平ˊ   第三声 第四声上ˇ   ˋ

注:现代汉语入声字已归入平、上、去声里。
 (四)平仄声区别:平声悠扬尾音长,如击钟鼓;仄声短实重疾,如击木石。记住口诀: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二、音韵

(一) 韵是诗词的基本要素之一。同韵部的字都可以押韵,——这就是把同韵部的字按平仄规律放在规定句式的句尾,这也叫韵脚。其目的是为了声韵谐和,构成声音 回环之美。就目前而言,作诗一般仍要求严格遵照平水韵(106部);要用今声今韵者可参照本编之《当代新韵府》。
(二) 韵歌(湖南黄奕编)
近体诗押平声韵,偶句末尾是韵脚,奇句须用仄声收,首句押否皆为可。
五言首句少押韵,七言首句押的多。一般遵奉平水韵,也可放宽来改革。
三、对仗
  对仗也叫对偶,是诗词中最直观的形式美。它是一种视觉艺术,同听觉艺术(平仄、押韵)构成诗词完整的格律美。绝句不必对仗,律诗八句分四联:首联、颌联、颈联、尾联。中间两联须用对仗。长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须对仗。
  (一)对仗的规则是:
   出句和对句的平仄相对立;
   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重字)
   语法结构要相同:即句型、词组相同。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字对数字,方位对方位,专名对专名,叠字对叠字等;
   避免合掌。这就是上、下联意义不可重复。如:夏荷千支丽,莲花万朵妍。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象。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四、句式

(一)近体诗五七言绝句平仄句式

杜甫七绝李白五绝   
平仄
           
句式
           
备注

两个黄鹂鸣翠柳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不入韵式    特殊句式五六对调
   
危楼高百尺     平平平仄仄      平起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仄)防尾三仄调
  
一行白鹭上青天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入韵式      防尾三平调

   
手可摘星辰    仄仄仄平平       仄起入韵式

   
窗含西岭千秋雪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不入韵式    防孤平
   
不敢高声语    仄仄平平仄       仄起不入韵式
  
门洎东吴万里船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入韵式      防孤平
   
恐惊天上人    平平仄仄平       平起入韵式

说明:
  一、平起、仄起以第二字为准。
  二、两句为一联,每联出句与对句,平仄必须不同,这叫相对,如不对叫失对。上联对句与下联出句平仄必须基本相同,这叫相粘,如不粘叫失粘。记住粘奇对偶。这句话。
(二)、律诗
  五律,8句,40字,中间两联对仗。
  七律,8句,56字,中句两联对仗。
把五绝,七绝的句式重复一遍,基本即成五律、七律。不过遇到平收入韵的句子,第一句的最后三个字要改一下,因为第五句是奇数,不要入韵,亦不能平收了。
如:平起平收的平平仄仄平
  第五句就得改为平平平仄仄

  仄起平收的仄仄仄平平

  第五句就得改为仄仄平平仄。其它类推的。

  还有一种叫长律。(排律)
  长律是律诗的延长,其用韵、平仄、对仗等一切格律都与律诗同,除首联和尾联外,中间对仗的数量不拘。
五、孤平拗救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口诀是不全面的。我们把它改成:一、三、五一般不论,二、四、六务必分明。遇到孤平要拗救,避免三仄和三平
  什么叫孤平?这就是在诗句最后的五个字中遇到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时,除了平声韵脚不算之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是孤平。例如平平仄仄平的第一个字和仄仄平平仄仄平的第三个字,如果将它换成仄声,即成孤平。就是遇到平仄仄平仄仄平这样的句子,也算孤平,因为这句七言第一个平声字,不能算作拗救。要防孤平,必须记住末后五字有连平这句话。
  避免三平调三仄脚。入韵的句子最后三个字都平声,叫三平调。不入韵的句子最后三个字都仄声,叫三仄脚。这是格律诗之大忌,必须避免。避免的办法:
 “
三平调:仄平平 变格 拗救 平仄平。
 “
三仄脚:平仄仄 变格 拗救 仄平仄。

路过。。。。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绝句布局八法 —— 安徽敬亭山讲课稿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
  难就在于字数少(20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廖国华说:信息量越多越好
  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
  怎样写绝句?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如何开头和如何结尾?现在先讲布局。
  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
  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八法:

一、 起承转合法
这是最常见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

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中四句的具体运用。,诗的开头;,接着开头的意思加以发展;,是转折,开拓新意;,是结束全篇。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承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作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我有首《拂晓飞抵巴黎》:
  夜魔底事苦相缠?风雨催程路九千。圣母晨钟惊宿梦,巴黎别见一重天。

  起句突兀地提出责问,交代事情的起因;第二句承述航程漫长而艰难为首句作铺展;第三句转述晨钟警醒,另拓新意,为结句作引线;结句综合点明主题,暗寓作者思想观点,但不明言,让人去想象、推测。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
  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我有首《登苍南玉顶山》诗:一越葱茏四顾空,玄关闲步意从容。崎岖莫问来时路,身在苍南最顶峰。人家都说转、结得好。

  我前半生历尽坎坷,遭遇天磨浩劫,而今功成名就,在苍南老家,与同龄人相比,我算是最潇洒了。结句寓意在此。可见结句很重要,结句一好,全诗尽活,顿然生辉。是诗的最精彩处,是作者画龙点睛之笔。结句应如撞钟,余音缭绕,意味无穷。

二、 并列对合法
绝句中的四句,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对合法,这种方法工整而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诗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极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他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雉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并列法是用两组对仗句。

三、 承对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起承法,后两句用对仗法;或前两句用对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对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用对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前两句承接法,后两句对仗。
  潘天寿《梦渡黄河》:时艰有忆田横士,诗绝弥怀敕勒歌。为访幽燕屠狗辈,夜深风雪渡黄河。前两句对仗,后两句承接。

四、 对比法
把性质相反的两件事或情况迥异的两种景,写在一首绝句中,以进行对比,这样的布局法叫对比法。常用的有悲喜对比、贫富对比、盛衰对比、贵贱对比、劳逸对比等。

  对比,能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说明力和表现力,在正反两方面的对比中,妍媸立见,善恶分明,诗人虽不着议论而旨意自明。诗人作今昔对比时,第一句往往用忆昔去岁别时等词语开头,第三句中往往用今日如今祗今而今等词语,来点明时间之不同。
  王播的《题惠照寺》:三十年前此院游,木兰花发院新修。如今再到经行处,树老无花僧白头。用的就是对比法。

五、 先景(事)后议法
在一首绝句中,前两句写风景或事实,后两句写议论,即属此法。风景或事实是议论的根据,触景生情,就事生议,那就不是无稽之谈了。诗中的议论应观点新颖,见解高超,成为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以收警策动人之效。

  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一诗的前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写景,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其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发表议论,含意深远,耐人探索,道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前两句写所见,后两句写所感,衔接自然、紧密,达到了景入理势,理抒景情的妙境。我有首《仙女岩》诗被选入《当代绝句三百首》,排上了二十世纪三百位名诗人之列。其诗云:琼宫仙女落红尘,出浴归来意态真。何用移山掩羞涩,天公造物本清纯。这也是先景后议。

六、 先议后景(事)法
这种布局法与先景(事)后议法在内容排列的次序上正相反,它是先发表议论,而后写景或叙事事证明其论点的。议论与写景、叙事,有相辅相成的作用。

    
如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其前两句是诗人表明自己对秋天的看法与古人悲秋的论调不同,而后描绘一幅碧空万里,白鹤凌云飞翔的图景,予以证明。诗人为革新经受过守旧派的严重打击,而依然斗志昂扬;诗人接触过不少知识分子,深知他们不得志,对前途失望,因而有悲秋的实质。诗人不同意他们悲观失望的表现,所以在诗中偏说秋天比春天好;好在何处?他举出晴空一鹤,排云直上,矫健飞翔,奋发有为的事实,来说明秋天的清明、凛冽、萧条、寂寥,正是为大自然别开生面,催人精神抖擞,奋发向上的良剂。这只是自强不息的志士的化身,这诗情便是志气,便是奋斗精神,这碧霄便是一个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高尚的思想境界。
  杜牧《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直接议论,后以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东来未可知之句作结,另出新意,使议论不抽象,不枯涩。

七、末句的寓情于景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或叙事,或写景,而第三句多写人的心理活动与心理状态,其第四句不继续抒情,却以景作结,这样的布局就叫末句寓情于景法

  这种布局法的好处是,既能补充前面写景叙事之不足,又能把难言难状之情藏于景中,以收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元稹的《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此诗是诗人在病中得知好友白居易贬江州的消息后,极为难过的时候写的。其第三句中的字,是心理状态,其第四句如写成无言独自望寒窗泪流不尽望寒窗等句,虽也合乎格律,但这只是实写,状其外形,内涵浅淡,远不如暗风吹雨入寒窗这第四句以景结情。这样景语作情语,哀景抒哀情,就能使诗人对白氏被贬一事究竟是惋惜,是愤懑,还是悲痛,均蕴含于景语之中,留给读者去领悟,去想象,去补充;这就使末句诗味隽永,耐人咀嚼了。

八、倒叙突出重点法
  一般说,绝句的重点在后两句。在诗中,如果把后发生的事情放在前面,把先发生的事情放在后面,就是为了突出先发生的事情而安排的。这种方法叫倒叙突出重点法。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照次序,该先说睡不着觉,再说听到半夜钟声,最后说天亮前的月落乌啼。此诗采取倒叙法,先说月落乌啼霜满天,再说江枫渔火对愁眠,最后才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诗中有了这座著名的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增加了枫桥的诗意美,引起了人们的遐想;而夜半钟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以肃穆的感受,启发人对人生的回忆和反省。这夜半钟声放到末句,使全诗的神韵得到完美的表现,使其具有无形的动人力量。由此可见,倒叙突出重点法为不少诗人所采用,是有道理的。诗人采用此法时,往往在第三句中使用犹记却忆昔日等词语,以说明后两句是先发生的过去的事情。例如宋僧梵崇的《春晚》:春光过眼只须臾,榆荚杨花扫地无。却忆菩提湖上寺,绿荷擎雨看跳珠。
  以上八法是绝句的主要布局法。在划分标准上,有的依据结构,有的依据内容,有的两者兼顾,虽不能尽善尽美,但对于学写绝句者相当有用。当然,以上八法,还不能包括无遗。例如李白的《越中览古》:越王勾践破吴归,义士还家尽锦衣,宫衣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此诗前三句一意顺承而下,末句陡转而结,就超出以上八法了。又如窦巩的《南游感兴》:伤心欲问前朝事,唯见江流去不回。日暮东风春草绿,鹧鸪飞上越王台。此诗首句起,次句既承又转,三四句一气直下,以显出作意。可见,诗的布局法不是死的,要灵活运用。深入生活的有功力的诗人,由于平时多吟诗,多写诗,多揣摩诗,日就月将,灵感来时,缘情构思,缘思措辞,佳句飞至,下笔如有神,开阖呼应,自成章法,此所谓天才出于勤奋功到自然成也。

  
参考资料:
霍松林:《当代绝句三百首》序
王永义:《格律诗写作技巧》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1:28 | 显示全部楼层

律诗谋篇布局的方法(文戈)


 

律诗谋篇布局的方法

 

    . 起、承、转、合

    首联点明题意,定下基调,或以之总括全诗,笼罩全篇,也可交代时间、地点和人物、事件。

    颔联紧接首联往下写,或叙事,或写景,或抒情,使首联的内容更加丰富。

    颈联笔锋陡转,由此时、此地.此景、此事、此人转到他时、他地、他景、他事、他人,或由叙事、写景转到抒情、议论。

    尾联点明主旨,画龙点睛,或宕开一笔,留下余韵。一般说来,后一种结尾要优于前一种。

    和绝句一样,这也是基本法。

    如文戈的《韩文公祠怀古·一》:

云横雪拥泪阑干,        首联用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颈联词点明怀的

首联                        对象,并想象当时韩愈长途跋涉之艰难困苦。

去国八千行路难。   

直谏心坚原似铁,        采用追忆韩愈当时上《谏佛骨表》时的情景,补充其被

颔联                        贬的原因,兼以抒情,表达对韩愈的无限同情,热情赞颂。

深藏志洁本如兰。  

半庭碧草侵幽径,       由追忆韩愈转到写韩祠的景色并寓情,出句承上,对句

颈联                        转写韩愈的精神如英雄花─红棉依然辉映人间,永垂不朽。

一树红棉映曲栏。   

借问蛮乡何造化?        宕开一笔,以提出当今天下为什么只有潮州的山和水依

尾联                        旧姓韩的问题作结,不作回答,给读者留下无限的想象空间。

江山独幸尽呼韩。    

. 起、承、继、转、合

首联为起,颔联为承,颈联为继,尾联出句为转,对句为合。如文戈的《吊韩世忠坟》:

      蕲王祀道费搜寻,        点明题意,并写出自己寻找韩坟的艰辛,再用“秋草

首联                         离离暮霭沉”的景物描写来定下深沉的基调,以之笼罩全

秋草离离暮霭沉。     篇。

半壁江山称砥柱,        追叙韩世忠积极抗金的事迹,成为南宋半壁江山的中

颔联                         流砥柱,并斥责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叙议结合。

满朝文武愧缨簪。    

灵岩有幸埋忠骨,         继续上联进一步议论、抒情,无知的灵岩山尚且辩明

颈联                         忠奸,可现在的苏州人却不好好地保护韩坟,实在令人痛

吴下何颜对古今?     心疾首。

       把酒临风邀落照,         出句转到祭奠蕲王英灵,想象奇特;对句以景结情,

尾联                          叶元章先生曰:“感慨深沉,结句有味。”有余韵绕梁不

寒蝉向晚正长吟!     绝之妙。

三.起、承、展、转、合

一句为起,二句为承,三、四、五、六句展开,七句为转,八句为合,其主要特点是中间四句并列写四种景物。如:文戈的《题永安桃源洞口》:

桃源胜景梦萦魂,          一句点明所题之景,有老杜“昔闻洞庭水” 之妙;

首联                           二句承前写游人之众,使胜景之“胜” 有了着落。

攒簇人头探洞门。     

雾失红岩烟锁树,          三句写烟雾缭绕的丹山和碧树,抓住桃源洞山的颜

颔联                           色是红之特点;四句写山中的路竹遮住了,看不见。

   峰回翠竹路迷村。     

高台叠彩鸥斜掠,          五句写烟雾缭绕的红岩上的亭台和台前斜飞的鸥

颈联                           鸟;六句写千年古井中还冒着热气,井里的水似乎还

 古井忘机水尚温。      是温的。

陶令诗文真扑朔,           七句转到陶潜《桃花源记》,给人留下扑朔迷离的

尾联                           幻想世界;八句以桃源洞最佳景致“一线天”作结,

天留一线映苔痕。      韵味无穷。

    四. 跳跃式

各联之间,甚至上下句之间,在时空上跨度很大,或者在内容上变化莫测,或者在用典与抒情上变来变去,完全不按起、承、转、合的顺序来写,但其中含有严密的逻辑顺序,并非随心所欲,天马行空似的挥洒一通,令人觉得杂乱无章。如李商隐的《安定城楼》:

迢递高城百尺楼。         首联点题写景,诗人登最高之楼,望最远之处,高瞻

远瞩,气象万千。但只点明登临地,没有别的意思。

首联                          

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          跳到怀古,用贾谊表达自己忧国忧民是白费心思;用

颔联                          王粲依附刘表隐切自己身世中含王粲《登楼赋》。

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          颈联又跳到抒情,表达自己有归隐江湖之志,淡泊名

颈联                         利之心,深恨自己回天乏力,有无可奈何之痛。

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         尾联跳到用典,借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屣功名利禄,

尾联                         并正告政敌,不要胡乱对自己妄加猜疑,反击他们的恶意

     猜意雏竟未休。     中伤。

    这四联的顺序为写景──用典──抒情──用典,跳过来,又跳过去,但在逻辑上的联系却十分紧密,从写景跳到用典有《登楼赋》作为依托;从用典跳到抒情,情则依附于典;从抒情跳又到用典,以结束全诗,点明主旨,有条不紊。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子
 楼主| 发表于 2008-10-21 01:29 | 显示全部楼层
偶来学诗。。先找点资料放着。。
路过。。。。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4:3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