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15|回复: 36

[推荐] 【---传承中国文化 彰显民族精粹---】-中华国学精粹典藏--《中国石窟》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1-1-25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石窟的开凿起源于印度,在中国起自十六国时期,延续至明清,长达一千数百年之久,尤以北朝、隋、唐、宋、元各代更为盛行。无数艺术匠师们根据当时的宗教信仰、社会风尚并结合他们自身的生活感受,以及在吸收外来文化艺术的基础上不断有所创新,形成中国的特色,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集建筑雕塑和绘画艺术之大成。《中国石窟》丛书相当系统全面地发表了中国石窟艺术的重要作品和论文等研究参考资料,反映了最新的研究水平,是中国文物考古界和出版界合作的成果。出版以来为世界各国学术界所瞩目。

敦煌石窟

中国甘肃省敦煌一带的石窟总称。包括敦煌莫高窟、
西千佛洞、安西榆林窟、东千佛洞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
五个庙石窟等。有时也专指莫高窟。
  莫高窟 在今甘肃省敦煌市中心东南25公里的鸣沙
山东麓的断崖上,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历经北凉、
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朝
代相继凿建,到唐时已有1000余窟龛,经历代坍塌毁损,
现存洞窟492个,保存着历代彩塑2400多身,壁画4.5万
余平方米,唐宋木构窟檐5座。
  西千佛洞 在今敦煌市中心西35公里南湖店附近党
河北岸断崖上,创建时代晚于莫高窟,现存洞窟20个,计
有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等时代。洞窟形
制与莫高窟相同,塑像多经后代重修。五代彩塑十六罗
汉像,为西北地区石窟所不见,惜多已残损。壁画题材与
莫高窟同,唯隋《□园记图》为壁画《劳度叉斗圣变》
的最早形式。
  榆林窟 在今安西县城西南70公里踏实河穿流的峡
谷两岸,现存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时代洞窟
41个,洞窟形制与莫高窟大同小异,有前室及长甬道是
其突出特点。
  东千佛洞 在今安西县城东南约70公里桥子乡的荒
谷中,现存洞窟23个,有壁画者仅8窟,包括西夏、元、清
等时代。开窟创建时代早于西夏,主要有穹庐窟、中心
柱窟、覆斗藻井窟。塑像保存不多,计有说法像、思惟
像和高僧像等。壁画有《涅□变》、《文殊变》、《密
宗曼荼罗》、《水月观音》等,内容和艺术风格与榆林
窟之西夏、元代壁画完全一致。
  五个庙石窟 在今肃北蒙古族自治县城南20公里党
河上游的峡谷中,原有5窟,现存4窟,据中心柱形制看,
创建于北朝晚期,现存洞窟多为五代、宋、西夏、元时
改修,塑像无存,壁画主要有各种经变佛像和密宗图像。
由于遭到烟熏等人为的破坏,没有一个洞窟壁画完整,只
有个别画面保存尚完好。
  敦煌石窟中以莫高窟建窟最早,内容最丰富。其余
石窟,均系莫高窟的分支,西夏和元代的作品还可补莫高
窟之不足。敦煌石窟上起十六国,下迄清1000余年间连
续不断,形成了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敦煌石窟艺术体系。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莫高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群的主要组成部分。
  概况 莫高窟开凿在今甘肃省敦煌市区东南25公里
鸣沙山东麓的玉门系砾岩的断面上。 隋代第423窟龛下
有墨书发愿文,其中有“漠高窟”3字,这是关于莫高窟
名称最早的记载。武周李克让《重修莫高窟佛龛碑》中
则称“莫高窟”,此后沿用至今。
         莫高窟外景
  莫高窟的创建年代有3种说法:①《重修莫高窟佛龛
碑》上说:“莫高窟者,厥初秦建元二年,有沙门乐□,
戒行清虚,执心恬静,尝杖锡林野,行至此山,忽见金
光,状有千佛,遂架空凿□,造窟一龛。次有法良禅师,
从东届此,又于□师窟侧,更即营建,伽蓝之起,滥觞
于二僧。”这里明确指出,莫高窟创建于前秦建元二年
(366)。②伯希和3720号卷子抄本及第156窟晚唐人墨书
《莫高窟记》里记载:“右在州东南二十五里三危山上,
秦建元之世,有沙门乐□,杖锡西游至此,遍(遥)礼
其山,见金光如千佛之状,遂架空镌岩大造龛像。”这
里只说建元之世(365~371)而无确凿年代。③伯希和
2691号残卷《沙州土镜》卷首记莫高窟创建事:“从永
和八年癸丑岁创建窟,至今大汉乾□二年(949)己酉岁,
□得五百九十六年记”。此三说均为后代追记,其间相
差13年,由于后两者为五代抄本,出现更晚,前者时间
较早且为建窟功德碑。 原在第332窟的《重修莫高窟佛
龛碑》立于武周圣历元年(698),比第3者早了251年,故
均以此碑所记为准。但现存洞窟最早者,为北凉时代所
建。
  莫高窟自乐□建窟之后,历代兴建不绝,经历了北
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
等10个朝代。
  据伯希和2551号卷子《李义修佛龛碑文》记载:自
前秦建元二年,至大周圣历元年,已有窟室一千余龛。经
千百年来地震坍塌和人为的毁损,现存洞窟492个。据历
代题记及图像排比和风格演变规律,洞窟时代可划分如
下:北凉7窟,北魏8窟,西魏10窟,北周15窟,隋80窟,
初唐44窟,盛唐80窟,中唐44窟,晚唐60窟,五代32窟,
宋34窟,西夏67窟(其中有一批回鹘窟),元10窟。洞
窟中保存着大量的建筑、彩塑和壁画,三者互相结合成
为一个整体。
  建筑 石窟形制主要有3类:①传自西域的印度僧房
式禅窟,洞窟平面呈方形或甬道形,两侧排列2~4个小
禅室,无画,是僧侣静坐禅修之处,主室有塑像和壁画
供僧侣观想,如早期的第268、487、285等窟;②塔庙式
中心柱窟,洞窟平面呈长方形,前厅有仿殿堂人字坡屋
顶,靠后有中心方柱,四面开1~2龛,有的南北壁塑出
阙形龛,是西域中心柱与中原殿堂建筑相结合的新形式,
具有敦煌本土特色,如北魏第257、254、251、240、248
诸窟;③覆斗顶殿堂窟,洞窟平面呈方形覆斗顶,正壁
开龛或三面开龛,窟中有宽敞的活动空间,多为善男信
女礼拜祈祷之所。这类洞窟为数极多,贯穿10个朝代,主
要的有第272、296、220、217、139、156、61、55、465
等窟。此外,还有大佛窟、涅□窟等特殊形式,随着时
代的演变洞窟形制不断地中国化。
  莫高窟在古代有许多木构建筑,如《敦煌录》所谓
“其小龛无数,悉有虚栏通达”,《翟家碑》所谓“登
道遐联,云楼架回,峥嵘翠阁,张鹰翼而腾飞”等,由此
可以想像当年雄伟壮丽的景观。 现在只留存5座唐宋窟
檐,如第427、437窟据窟檐题梁为宋乾德八年(970),归
义军节度使西平王曹元忠所建; 第431窟据窟檐题梁为
太平兴国五年(980)曹延禄创建;446窟窟檐建造于宋开
宝九年(976),窟檐保存完好,它的梁柱斗拱、门窗栏□,
都保存着唐代建筑的遗风。
  壁画中所描绘的建筑,内容更为丰富。有以“极乐
世界”形式出现的大量宫殿楼阁,还有寺院坛塔、城池
关隘、宅院草庐、梯架桥梁等。白壁丹楹,雕梁画栋,结
构真实,描绘精细,与窟檐和石窟结合起来,便是一部
自成体系的建筑资料史。
  彩塑 莫高窟属于玉门系砾岩,不能雕刻,所以石
窟里的主体是彩塑。现存彩塑包括圆雕、浮雕、影塑等
形式,共3000余身,高度从10余厘米至30米,均为石胎或
木芯。其中基本完好的1400余身,其余多为后代重塑或
妆銮,有的已失原貌。莫高窟的彩塑可分为3个时期:
  发展期 包括北凉、北魏、 西魏、北周 4个朝代。
主要内容有弥勒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说法像、禅定像、
思维像以及表现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苦修、降魔、成道、
说法等像。佛像一般都有侍从菩萨组成一佛二菩萨的形
式,早期多以弥勒(菩萨或佛像)为主像,以圆雕表现,
主要侍从菩萨和弟子,头为圆雕,身躯为浮雕,飞天、千
佛则为拓模影塑。其余圣众以壁画形式表现,互相配合,
形成和谐的整体。早期影塑有2种风格:①西域式,圆脸、
直鼻、体壮,半裸披巾,衣纹密集,有犍陀罗遗风;②中
原式,面貌清秀,褒衣博带,大冠高履,风流潇洒,俨
然南朝士大夫风貌,这是北魏孝文帝改制实行汉化后,流
行于北方的新风格。
  极盛期  包括隋唐两个朝代。 隋唐时代多为圆雕,
一般均在正壁大龛中或中心佛床上列置群像,少则 3身,
多至11身,内容有三世佛、 三身佛、七世佛、弥勒佛、
阿弥陀佛、释迦牟尼、观音、势至、阿难、迦叶、四大
天王、金刚力士、供养菩萨及高僧像等,特别是第96窟
初唐的北大像、第130窟盛唐的南大像以及第 15窟中唐
的大型涅□像,为中国巨型彩塑像遗存之最完美者。
  隋唐彩塑逐渐趋于写实,面相丰满,比例适度,姿
态优美,神情庄静,表现了各自不同的“情性笑言之姿”。
佛像的庄严仁慈,天王的威武睿智,金刚力士的勇猛有
力,迦叶的沉着老练,阿难的聪俊智慧,菩萨的温柔娴
雅,各有不同的神情风采。菩萨形象明显地开始女性化
和进一步世俗化。
         第194窟彩塑
  衰落期 包括五代、宋、西夏、 元等4个朝代。此
时瓜沙曹氏画院集中了一批打窟人、画匠和塑匠,专门
从事开窟造像。但现存完好塑像不多,成铺群像较完整
者有第261(五代)、55(宋)等窟,造型仍保存晚唐遗
制,艺术风格也承袭唐代余风。
  壁画 其年代分期基本同于雕塑,可分为早、 中、
晚3个时期。其内容大体可分为7类:
  佛像 主要为各种佛像和说法图。佛像有释迦牟尼
像、弥勒像、阿弥陀佛像、释迦多宝并坐像,还有三世
佛、七世佛、贤劫千佛等。早期说法图以佛为主体,包
括佛弟子、天龙八部:即天王、龙王、药叉、乾闼婆(飞
天)、阿修罗(非天)、迦楼罗(金翅鸟王)、紧那罗(乐
天)、摩□罗迦(蟒神)等神众的巨大场面。 隋唐以后,
除说法图外,分化出许多单独的佛、菩萨像,如药师佛、
观音、势至、文殊、普贤、地藏菩萨等。晚期则多菩萨
行列及密宗图像,如千手千眼观音、爱染明王(即欢喜
佛)等。
  佛经故事 以《六度集经》、《贤愚经》、《杂宝
藏经》等为依据的独幅画。这些故事画又分为3种:①佛
传故事,描写释迦牟尼生平事迹。初为组画形式的片段
描写,如:乘象入胎、夜半逾城、出四门、降魔、说法
等。北周时代出现了80多个场面的连续画,五代时形成
了130多个场面的屏风画,表现了释迦牟尼乘象入胎、树
下诞生、宫中娱乐、出家修行、双林入灭、均分舍利等
完整的传记性连环画。②本生故事,描写释迦牟尼前生
善行。早期主要有《尸毗王割肉贸鸽》、《萨□那舍身
饲虎》、《月光王以头施人》、《九色鹿舍己救人》、
《□摩迦深山孝亲》等10余种20余幅,均为独幅画。晚
期内容更为丰富,如修楼婆王施妻、设头罗健宁王舍身
变鱼救人、虔□尼婆梨王身剜千灯、昙摩绀投火自焚等
10余种,多为屏风画。③因缘故事,描写与佛有关的度
化事迹。早期主要有《须摩提女请佛》、《沙弥守戒自
杀》、《五百强盗成佛》、《婆罗门施身闻偈》、《沙门
让食度弊狗》等近10种。晚期有《波斯匿王丑女变美》、
《梨耆弥七子娶妇》、《象护乘象入宫赴宴》、《恒加
达自投火坑》等10余种,20余幅,其中形式优美,情节
曲折者颇多。佛经故事画由于戏剧性的情节和表现形式
多种多样,成为敦煌壁画中最具吸引力的作品。
  传统神话题材 北魏晚期一些洞窟顶部出现了东王
公、西王母、伏羲、女娲、青龙、白虎、 朱雀、玄武、
飞廉、计蒙、雷公、□电、开明、羽人等新的题材。东
王公、西王母,原为氏族社会图腾形象,以后成了道家
的尊神;伏羲、女娲原为创造人类的神,以后成了护送
死者的日月神。这一类题材的出现,是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代佛道思想互相结合在壁画中的反映。
  经变题材 多以一部经为内容所作的巨型结构。这
种经变,在莫高窟始于隋,盛于唐,五代、宋、元承其
余绪。隋代已有《维摩诘变》、《药师净土变》、《弥
勒净土变》、《法华经变》、《涅□变》等,但尚未形
成固定模式。唐代自武德到天宝百余年间,出现了巨幅
的大乘经变这一中国独创的佛教艺术形式,如《维摩诘
变》、《阿弥陀净土变》、《法华经变》、《药师净土
变》、《弥勒净土变》、《观无量寿佛经变》、《宝雨
经变》、《涅□变》等,每壁一幅,内容布局与唐代长
安、洛阳寺院壁画一致,完全接受中原佛教艺术的影响。
唐代后期,包括吐蕃时期和张议潮时期,宗派林立,显
宗、密宗、顿派、渐派,各种经变,同列一窟。新出现
的经变主要有《金光明经变》、《华严经变》、《报恩
经变》、《天请问经变》、《劳度叉斗圣变》、《楞伽
经变》、《十方净土变》等,一窟之内经变多至十五六
铺,并已形成固定格式。经变描写幻想的佛国,表现神
秘而欢乐的境界,是中国佛教壁画的独创形式。
      第103窟壁画《维摩诘变》
  佛教史迹 以描写佛教传播的历史遗迹和灵应故事
为内容。始于唐初,终于西夏。唐初佛教史迹画主要有
《张骞出使西域》、《佛图澄灵异》、《孙皓迎康僧会》、
《东晋高俚得金像》、《隋文帝迎昙延祈雨》及瑞像图
戒律画等,这类画既有史实,又有佛徒虚构。吐蕃时期,
出现了瑞像组画,一窟之内便有30余幅之多,如《尼波罗
火池》、《阿育王造塔》、《南天竺弥勒白银像》、《犍
陀罗分身像》、《于阗舍利弗毗沙门天王决海》、《圣
者刘萨诃》、《张掖郡古月支王瑞像》等。经印度、西
域到河西多有联系,特别是北魏胡僧,刘萨诃游化河西,
传说颇多,五代时有《刘萨诃事迹变》,纯为本土高僧神
异事迹。
  五代时,出现了巨型的《五台山图》和以牛头山为
主体,汇集佛教史迹画、瑞像图、高僧故事于一壁的巨
型变相。
  供养人 即功德主的肖像。这在西域石窟中颇不多
见,而在莫高窟中开始即很流行,一窟之内少者十多人或
数十人,多者数百人至千余人,每像都有题名,如北魏第
248窟女供养人行列中,有“信女索金一心供养”。男像,
在隋代第281窟中有题为“大都督王文通供养”跪像。第
196 窟索勋像的题记为“□旧归义军节度瓜沙伊西等州,
管内观察处置押蕃落营田等使守定远将军检校吏部尚书
兼御史大夫钜鹿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实封三百户赐紫金
鱼袋上柱国索勋一心供养”。时代越晚,画像越大,榜
题也越复杂。
  画像中有帝王、官吏、贵族妇女、平民百姓和奴婢
的形象,也有鲜卑、回鹘、吐蕃、党项、蒙古等民族的
形象。还有以出行图形式出现的历史人物,如张议潮统
军收复河西出行图、宋国河内郡夫人出行图、曹议金与
回鹘公主出行图等,这些不仅是肖像画艺术,也是反映
西北地区历史的形象资料。
  装饰图案 主要表现为石窟建筑中的藻井、平□、
门楣、人字帔屋顶及地毯、服饰和器物的装饰。早期多
为莲花、忍冬、云气、火焰、旋涡、菱格、龟背、云龙、
对虎、孔雀、驼鸟、鹦鹉以及飞天、伎乐等;中期主要
有圆环联珠、动物卷草、天马、对凤、狩猎、兽头、双
龙、三兔、葡萄、茶花、百花卷草、化生童子等;晚期
多为连续图案,纹样主要有团花、 团龙、团凤、 垂帐、
折枝花卉等,各个时期都形成丰富多采的装饰图案。
  这些内容丰富的宗教壁画还直接、间接地反映了中
国封建社会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的劳动生产和社会
生活情景,诸如农耕、收割、狩猎、捕鱼、屠宰、打铁、
酿酒、织帛、养马、营建、 酒肆、学堂、练武、赶车、
摆渡、游泳、角力、骑射、宴饮、 嫁娶、奏乐、跳舞、
百戏、战争、审判、坐牢、杀头、 活埋以及胡商往来、
帝王出行等。
  敦煌是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咽喉之地,莫高窟艺术
的发展直接受到西域佛教艺术的影响,间接地受到中亚、
南亚、西亚特别是印度和阿富□佛教艺术的影响,除借
鉴佛像的造像格式之外,还吸收了人体解剖和明暗晕染
等表现技法。总而言之,莫高窟艺术是在中国儒道思想
和艺术传统基础上,吸收并融合了外来的佛教思想和佛
教艺术营养,而创造的具有中国气派、民族风格和本地
色彩的佛教艺术。
  参考书目
 《中国石窟·莫高窟》1~5卷,文物出版社、平凡社,
北京、东京,1981~1984。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榆林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敦煌石窟群的组成部分。俗称万
佛峡。位于甘肃省安西县城西南约70公里的踏实河两岸。
现存41窟,其中东岸30窟,西岸11窟。建窟年代无文献
可考,依洞窟形制和壁画判断,有唐代4窟、五代8窟、宋
代12窟、西夏4窟、元代4窟、清代9窟。
  榆林窟形制主要有3种:①主室呈长方形,偏后有中
心柱,四面开龛,有前室及长甬道,多为唐初开凿,有的
甬道长达8米;②主室呈方形,覆斗藻井,中心设须弥座
(佛床),其余与前者相同;③主室呈方形,覆斗藻井,
中心置圆坛,无甬道,多为密宗窟。
  榆林窟的彩塑以第6窟唐塑大佛为代表,此塑高约20
米,虽经历代修改装銮,但仍保留唐代余风。其余造像
多为清代制作,形象色彩,粗俗恶劣。
  榆林窟的壁画保存完好,内容较为丰富,主要可分6
类:①经变。主要有《观无量寿经变》、《弥勒净土变》、
《法华经变》、《维摩诘经变》、《报恩经变》、《华
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 《文殊变》、 《普贤
变》、《观音经变》、《梵网经变》等。唐代后期经变
多有墨书内容榜题。②佛像。主要有千佛、说法图、弥
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地藏菩萨、观音菩萨、大势
至菩萨、水月观音、天龙八部等。③密教图像。有坛城
图、明王像、千手千眼观音、如意轮观音等。④佛教史
迹。有《牛头山组画》、《唐僧取经》等。值得注意的
是,唐僧取经故事进入经变,悟空已变为猴像。⑤装饰图
案。用于藻井、平□、圆光、边饰、地毯、桌围、器物;
服饰方面的装饰纹样有团龙、翔凤、麒麟、天马、华鸭、
莲花、宝相花、几何纹、法器纹等;结构严密,色彩清
丽。⑥供养人。有瓜沙曹氏家族功德像,如归义军节度
使托西大王曹议金和夫人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陇西李
氏的供养像(第15窟),节度使曹元忠和凉国夫人浔阳
翟氏及其幼子曹延禄供养像(第19窟);有都勾当画院
画家的形象,如沙州工匠都勾当画院使□保供养像(第
35窟),□左厢都画匠作白盘□供养像(第33窟),知
画手武保琳供养像(第35窟)等;也有西夏时期党项武
官画像,如“大瓜州监军司(唐盘)皈依像”,“内宿御
史正统军使赵……皈依像”(第29窟)等;还有蒙古贵族
画像,如“思贺答里太子”、“平牙答思达鲁花床”供
养像(第3窟)等。
  另外,第25窟壁画中的藏文题记,说明该窟是吐蕃
占领瓜州后最早的洞窟。壁画内容和风格完全继承盛唐
遗规,造型丰腴,构图严谨,色彩绚丽,线描圆润飘洒,
兰叶描意趣颇浓,保留着吴道子的风格。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吐峪沟石窟


--------------------------------------------------------------------------------

  中国佛教石窟。位于新疆鄯善县高昌故城东约15公
里处,为高昌最早的石窟。它凿建于火焰山东段吐峪沟
两岸,现存编号共46窟,其中仅有9个窟留有壁画。其窟
形可分为方型窟、中心柱窟和纵券顶窟。方形窟以其窟
顶形式,又可分为平顶式、覆斗式、穹庐式。石窟类型
有支提窟、毗诃罗窟和讲经窟 3种。以禅窟和讲经窟数
量最多,计37个窟,且分居于礼拜窟左右,与克孜尔石
窟布局相似,反映了中国早期石窟特征。吐峪沟石窟的
壁画大部剥落严重,较能辨其内容的第44窟中,正壁和
两侧壁上均绘一佛二菩萨。本生故事画较为清晰,计每
壁各有1组7幅画,每幅画旁有汉文题记。尚可辨认的壁
画内容有:“羼提婆利忍辱截割手足”、“摩钳太子求
法赴火”、“慈力王施血饮五夜叉”、“萨□那太子舍
身饲虎”和“毗楞竭梨王身钉千钉”、“尸毗王割肉贸
鸽”等。据《西州图经》记载,吐峪沟石窟在唐代西州
时称“丁谷寺”。从现在石窟建筑和壁画风格分析,吐
峪沟石窟约开凿于公元4世纪初,即晋设高昌郡之前。多
数洞窟及壁画,应凿绘于南北朝至隋代,即吐鲁番地区
的高昌王国时期。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42 | 显示全部楼层
克孜尔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又名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新疆拜
城县城东约60公里、克孜尔镇东南 7公里处,凿建于木
札提河谷北岸的悬崖上;现有编号共 236窟,其中窟形
和壁画保存较完整的有81个窟,为新疆最大的佛教石窟
群。窟内原有彩塑造像均遭毁坏,仅存1970年后新发现
的数身。20世纪初,克孜尔石窟曾先后遭到日本、德国
等国人的破坏,许多精美的壁画、塑像和龟兹文书等被
劫往国外。
  克孜尔石窟大多数洞窟凿建于4~7世纪(相当于十
六国至初唐)。个别洞窟的年代,据放射性碳素断代,为
1世纪左右,亦有意见认为克孜尔石窟开创于3世纪后,13
世纪伊斯兰教传入该地区,遂完全废弃,延续时间长达
1000余年。早期洞窟,有类似于阿富□巴米扬窟形,壁
画也有较浓厚的犍陀罗美术风格影响,但中原传统汉画
线描技法在壁画中也普遍使用,根据当地特点、反映当
时社会世俗生活的石窟建筑和画面内容,都说明克孜尔
石窟艺术是在本地区艺术传统基础上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又吸收了外来文化而形成的艺术结晶。
       克孜尔石窟壁画(局部)
  克孜尔石窟类型以禅窟(毗诃罗窟)和礼拜窟(支
提窟)为主。禅窟数量较多,反映了早期佛教僧坐禅建
窟和活动情况。石窟形制以长方形、分前后室、有中心
塔柱的窟形为主,前室为纵券顶,中间用塔柱将前后室
分开,两旁开甬道。这种窟形是印度佛塔建筑与新疆砂
岩质洞窟建筑的一种综合体,有人称“龟兹式”,即中
心塔柱窟。此外还有的窟顶为方格式藻井、多重斗四式
藻井和穹庐顶,反映了龟兹不同时期石窟建筑的独特风
格和发展过程。
  中心塔柱窟的塔柱上,正面一般凿佛龛,龛内雕塑
1 身佛像,也有在塔柱四面作龛塑像的(现已基本无存)。
前室比较宽敞,左右墙上的壁画,多以方格为界,绘出
呈各式姿态的佛说法图。与两壁相接的天界以上直到窟
顶,皆用各种山石花树组成密布的菱形图案,每个菱形格
中各绘一个佛本生故事画,也有在各个菱形格中各绘1身
坐佛的。塔柱的佛龛以上,绘有伎乐天或供养飞天。后
室低暗窄小,正面墙或凿龛塑佛涅□,或绘涅□及诸弟
子菩萨举哀图。四周绘焚棺图、分舍利图等。崖顶绘伎
乐和飞天。这些以涅□为中心的画面,连同左右甬道两
壁的壁画(有的绘天龙八部,有的绘菩萨或供养人像等),
形成隧道式的画廊,从而显示出“右绕塔作功德”的效
果。禅窟一般凿建于中心塔柱窟旁,多为窟室一边开甬
道结构。窟内作横券顶,主室靠外的墙上开明窗,室内
一侧作矮炕,另一侧置有取暖炉。有些禅室两侧墙上还
开若干小龛。这种建筑样式,至今在新疆天山以南农村
中仍很流行。
  克孜尔石窟壁画内容,早中期以佛本生故事、因缘
故事和佛传故事为主。如第17窟中,每个菱形格画面,可
分辨出的本生故事就有:“鸽王焚身济梵志”、“忍法
龙慈心救毒龙”、“快目王施眼”、“子孝道父母”、
“尸毗王割肉贸鸽”、“萨□那太子舍身饲虎”、“月
光王以头施人”、“施达拿布施济众”、“须□提割肉
奉崇”等约43幅。它为克孜尔石窟中佛本生故事最多的
洞窟之一(见彩图克孜尔石窟第17窟壁画《本生故事》
)。到了晚期,千佛、塔中焦佛内容增多。在大量佛
像佛故事画中,还保存有如耕作等生产场面和新疆特有
的动物形象。壁画绘制手法,采用线条和晕染结合的手
法,用线条勾勒物体轮廓,具有“用笔紧劲,屈铁盘丝”
的铁线描特点,用晕染表现物体的明暗,增强立体感,亦
称凹凸法。壁画颜色深重,对比鲜明强烈,多以红、绿、
蓝为主色,基调偏冷,壁画人物形象面相丰圆,身躯颀
长,飞天躯体较呆滞,缺少轻盈的感觉。有一些造像衣
纹稠叠,属于“曹衣出水”一类画法。不少壁画留有龟
兹文的题记。
  克孜尔石窟塑像损坏严重,早期洞窟中有一部分为
大像窟,主室正壁塑有高数米至10余米的立佛像,左右
侧壁也有数列塑像,均已毁损。保存塑像最多的第77窟
中的塑像于20世纪初为德国人发现后劫走。从新 1窟仅
存的 3身较早期佛塑像可以了解到当时雕塑的风格与同
时期的绘画风格一致。佛像躯体壮实,衣薄贴体,衣服
的襞褶塑成条棱状的突起,外施彩绘,如敦煌莫高窟、云
冈石窟的北魏早期造像手法很近似。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库木吐□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又称库木吐□千佛洞。位于新疆
库车县城西南约30公里处,凿建于渭干河出山口的东岸
崖壁。分南北二区:北区洞窟较集中,已编号洞窟80个,
南区(沟口区)编号洞窟32个。
  库木吐□石窟保留壁画较完整的共35个窟。库木吐
□石窟开创年代约稍晚于克孜尔石窟。据《大唐西域记》
记载,库木吐□石窟应为龟兹的阿奢理贰伽蓝故址。其
始凿年代无确切记载,繁荣期约在南北朝后期至盛唐阶
段。亦有人认为繁荣于盛唐以后。五代至北宋的回鹘人
时期仍持久不衰,直至13世纪伊斯兰教传入库车地区,始
被废弃。
  库木吐□石窟的窟型主要是中心柱窟和方形窟,还
有方形穹庐顶窟、长方形纵券顶正中设坛基的窟等。洞
窟内的壁画有的属于龟兹风格,有的则具有中原佛教绘
画特点。窟内塑像大部已毁,仅在新发现的洞窟内尚保
存有少数塑像。
  库木吐□石窟壁画内容除佛本生故事、佛传故事和
因缘故事外,还有阿弥陀佛净土变、弥勒净土变等经变
画,以及大量的佛、菩萨、僧人和供养人画像。画面安
排除在窟顶及四壁有菱形山状方格外,还有上下排方格
式,每格一幅画面,一壁绘数十幅。壁画题记有龟兹文、
汉文、回鹘文,个别窟有以汉文、回鹘文和龟兹文 3种
文字合写的榜题。
  近年新发现的一批窟中,有两个并列的穹庐顶、地
面设坛基的方形窟,保存的壁画异常完整艳丽。其一为
南区第21窟,窟顶绘11身佛和菩萨,其中6身立佛均袒右
肩,5身菩萨立于覆莲之上,脚下各绘有一小菩萨,作合
掌仰坐状(见彩图克孜尔石窟彩塑菩萨头像)。窟门甬
道西侧壁开龛塑一坐佛,作禅定印,像下高座前塑狮子
1对,为龟兹地区诸石窟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佛塑像。龛内
两侧绘有众魔怖佛画。其毗邻的第20窟,穹窿顶中心绘
一莲花形画案,围绕莲花绘13身供养菩萨像,均作相应
而立、弹指作歌的姿态。以上皆为早期洞窟。
  库木吐□石窟中期洞窟中,出现与中原唐代石窟相
似的窟型和壁画内容,以及千手千眼观音等密宗形象,反
映了中原佛教艺术对龟兹地区的强烈影响。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柏孜克里克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新疆吐鲁番东北约50公里处,
凿建于火焰山木头沟西岸崖壁,现有编号共83窟,其中第
72~83窟,是清理崖前历代堆积物时发现的。
  柏孜克里克石窟约开创于公元5、6世纪吐鲁番地区
的高昌王国时期,废弃于13世纪末,伊斯兰教传入吐鲁
番后,历时700多年。据《西州图经》记载,唐代时称北
石窟寺为宁戎寺或宁戎窟寺。 9世纪以后高昌回鹘时期,
为回鹘王的家族寺院,现保存此时建造的洞窟最多,窟形
也较大。石窟所在的吐鲁番地区,在古代地处交通要道,
历代东西方文化都对这里有过影响。
  柏孜克里克石窟窟形较多样,有长方形纵券顶,正
中凿中心柱,左右开甬道和隧道的窟;有方形纵券顶,方
形穹庐顶有甬道和隧道的窟;有长方形纵券顶,后壁或左
右壁塑像的大窟;有长方形纵券顶,中心设坛的窟;还
有前室为长方形纵券顶,后室为横券顶的窟以及方形平
顶小窟等,反映了凿窟时间的不同。就其作用而言,有
供作礼拜及瞻仰的支提窟,有供坐禅修行的毗诃罗,还
有存放舍利盒的所谓影窟等纪念窟。建窟方法,为在崖
壁凿洞修窟,和在靠崖处用土坯砌筑成窟两种。
  洞窟分上下二层,南北长500米。窟内泥塑佛像已毁,
残存的壁画内容较丰富,有佛涅□画、各种经变画,还有
分别着回鹘族、蒙古族装束的供养人画像以及大面积的
千佛画、图案装饰画等。不少壁画有汉文、回鹘文题记,
也有汉文、回鹘文对照题记。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麦积山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45公里处
的秦岭西端。山前有瑞应寺,石窟分布在山的西崖和东
崖,窟龛编号194个。因山体石质疏松,石窟造像大多为
泥塑,共3519身;石雕造像仅19身,若包括碑刻千佛在
内,共计3600余身;这样,造像合计为7200余身,是现
存麦积山石窟艺术的主体。壁画1000余平方米,大多残
损模糊。据宋人祝穆《方舆胜览》卷六十九载:“瑞应
院,在麦积山,后秦姚兴凿山而修,千崖万像转崖为阁,
乃秦州胜境”,可知石窟寺创建于十六国后秦姚兴统治
时期(394~416),此后经过西秦、北魏、西魏、北周、
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开凿和重修,遂成为中
国保存泥塑最多的佛教艺术宝库。  
  北魏窟龛 石窟寺现存最早的雕塑作品相当于北魏
早期,与山西大同云冈昙曜五窟大体同期,例如第74、78、
70、71等龛窟,多为敞口大龛中塑3尊坐佛,或小型龛窟
中塑一佛二菩萨。佛像面形长圆、深目、 高鼻、鼓眼、
薄唇,形体壮健,造型敦厚,神情庄严,着半披肩袈裟。
其中一些塑像的原胎及洞窟的初凿时间应稍早,有可能
早到5世纪上半叶。此后的北魏造像,多秀骨清像。尤其
菩萨造像,身材修长。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服制的措
施体现在造像上,出现了褒衣博带新式样。北魏正值盛
期,开窟较多,代表窟如第169、69、76、138、23、133
等窟。 第115窟是麦积山唯一有纪年造像题记的北魏洞
窟,题记为宣武帝景明三年(502),窟内造像仍具有早期
敦厚健壮的特点。第23窟右壁菩萨立像,尽管风化剥蚀,
却丝毫无损于造型美和内在的神韵,显示了北魏艺术的
不朽魅力。第133窟,俗称万菩萨堂、万佛堂,规模巨大,
形制复杂。窟内开龛13个,除原作完整的第3号龛外,第
9号龛内聪颖灵慧的少年弟子和第 11号龛影作山峦人物
的龛楣都是难得的佳作。窟内还保存着18块北魏造像碑,
其中第1、10、11、16号等造像碑都是罕见的瑰宝。 第
10号碑高155厘米,宽76厘米,以佛传为题材,雕刻了从
菩萨在兜率天发愿、燃灯授记、乘象入胎、树下诞生直
到双林入灭等共12个画面,布局精巧,意趣横生,具有
浓郁的生活气息。北魏晚期,由于进一步吸收了中原和
南朝文化的影响,形成一种较为自由生动的新风格,并
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产生了大批优秀的雕塑作品,如
第142、87、121、122、135、127等窟,其中一些洞窟的
年代可能晚到西魏。第87窟的迦叶,长眉深目,是西域
高僧的典型形象。第142窟内造像之多,由主像三世佛到
10多厘米高的影塑,展示了丰富的造像内容和千姿百态
的表现形式。第127窟是一个平面横长方形的□顶窟,正
壁和左、右壁各开1龛,均造一佛二菩萨。正壁龛像为石
雕,佛背、项光浮雕伎乐飞天20身及坐佛、比丘等。左、
右壁龛内为泥塑,佛像经后代重修,菩萨皆魏塑原作,以
明显的动态变化塑造了不同的个性。此窟的大型壁画是
窟内的主体,有□子本生、萨□那饲虎本生等故事画和
涅□经变、西方净土变、维摩诘经变及七佛等内容。这
是中国石窟经变画出现的最早实例,其形式和技巧已相
当成熟。
  西魏窟龛 被公认建于西魏的窟龛,如第123、102、
44、60等共16个,造像明显继承了魏晋高逸通脱、清俊
潇洒的风格而有所发展,清瘦的人物造型在处理上更趋
于自然、合理,多着褒衣博带式袈裟或交领襦袍,脚穿
方头或云头履。第123、102窟是少见的以维摩诘变文殊
菩萨问疾为雕塑题材的洞窟,除主要人物形象刻画细腻
外,第123窟内的供养童子和供养天女形象尤具特色;作
者用极概括洗练的雕塑语言,集中塑造了少年纯真而略
带稚气的神态;塑像的手法与西汉陶俑一脉相承,但在
装束上却具有鲜卑民族的特点。塑作精致的第44窟坐佛,
涡纹高肉髻,五官比较集中,以儒雅从容的姿态和隽永
含蓄的微笑构成了西魏最完美的佛的形象。第20窟和第
102窟坐佛与此如出一辙,表明这确是具有典范意义的作
品。第60窟有完整的布局,虽经北周、隋代补塑,但尚
能与原作融为一体。
        123号窟童女
  北周窟龛 北周洞窟39个,一变西魏秀骨清像的风
格,出现了低平肉髻和饱满浑圆的形体。四角攒尖顶帐
形窟的出现,标志着民族化的洞窟形制有了进一步的发
展,第12、22、62、3、4等窟龛是北周的代表作。北周
窟多以七佛为题材。第12窟为仅 1米多见方的四角攒尖
顶小窟,正壁一佛二菩萨,两侧壁列置六佛,前壁两侧
塑二弟子。第4窟俗称散花楼或上七佛阁,前有壮观的窟
廊,后部并列7个大龛,通宽达31米,高15米,是麦积山最
宏伟的建筑结构。每龛间浮雕勇健威武的天龙八部,虽
经后代重修,未失原作精神。各龛上方大型壁画飞天,裸
露部分的肢体均作薄肉雕。绘塑结合的做法,加强了立
体效果和艺术表现力。第62窟则是麦积山现有北周洞窟
中保存最完好而又未经后代重修的一个洞窟。
  隋以后窟龛 隋代造像仅存8窟,艺术风格上承北周
而有所发展,造像手法朴实、简洁、概括,造型结实厚
重,不再紧贴壁面而逐渐向圆雕过渡,较前代已有明显的
突破。最重要的隋窟为第 5窟(牛儿堂)和第14、24窟
等。 唐代开元二十二年(734)的大地震使麦积山大片
崖面坍塌,石窟寺陷于荒芜,因此仅在少数洞窟残存初
唐的遗迹。唐以后,宋、明两代在此进行过相当规模的
修缮和重建。第165窟中重塑而成的菩萨、供养人像,双
眼上挑,薄唇小口,是特色鲜明的宋代作品。第133窟中
释迦为罗□罗授记立像,塑造细腻、感情真切;第43窟
内的二力士,富有力量和气势,都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元
代也曾在少数洞窟中留下造像,此外还有少数清代妆銮
和图绘的遗迹。
      165号窟正壁右侧供养人
  参考书目
 文化部社会文化事业管理局:《麦积山石窟》,文物
出版社,北京,1954。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天梯山石窟


--------------------------------------------------------------------------------

  中国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武威县城南60公里祁连
山麓的张义堡,开凿在天梯山断崖上。《十六国春秋·
北凉录》中记载:沮渠蒙逊“于凉州南百里崖中大造形
象”。《集神州三宝感通录》称沮渠蒙逊以寺院塔庙难
免煨烬,不能长久,便决心于州南百里的山崖上开凿石
窟,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广善寺碑中说:石窟“在
郡东南一百三十里”。历代记载,石窟坐落的方位、里
程基本一致,因此可以说天梯山石窟就是“凉州石窟”。
但也有人认为“凉州石窟”系泛指凉州境内诸石窟,并
非专指某一石窟。
  天梯山石窟,据明正统碑记载,“诸佛之龛,二十
有六”,在经历1927年大地震之后,现仅存洞窟18个,计
北凉、北魏10窟,唐4窟,其余4窟皆残破。所有洞窟均
经后代重修和妆銮,有的壁画重叠多达 5层。明代正统
十三年,重修广善寺时,对石窟又进行了大规模重修,绘
制大量明代壁画。
  石窟形制主要有3种:①五柱型(或五塔型),洞窟
平面呈横长方形,窟中偏后有中心柱,四面开龛,洞窟
四隅,各有一分层方柱,形成五塔式;②中心柱型,洞
窟平面呈方形,中心方柱直通窟顶,双层龛顶部四面成
斜坡,形成覆斗顶;③覆斗顶型,平面呈方形,顶部覆
斗藻井,三壁开龛。前2种多为北凉、北魏窟,后者多为
隋、唐窟。
  洞窟残存一些塑像和壁画。雕塑中有北魏石佛头像,
北周、隋菩萨像和唐代释迦说法像。13窟系唐代造像,
一铺七躯。本尊为善跏坐弥勒大像,高约26米;两侧二
弟子、二菩萨、二天王,虽经历代重修,仍然保留着唐
代风貌。第2、3窟亦为唐窟,三龛像,其中彩塑多毁于
1927年地震。现存第3窟的释迦结跏像和二胁侍、第2窟
的两身供养菩萨,造型匀称,面相丰润,身姿自然,以
洗练的手法,表现了温静娴雅的神情,堪称唐塑杰作。
  壁画保存不多,表层壁画多为西夏、元、明之作,
在剥离重层壁画中露出了北凉、北魏、西魏和隋、唐残
画。其中北凉壁画,别具风格,菩萨像直鼻、大眼、厚
唇、白鼻梁、宝冠卷发,上身半裸,腰裹长裙,受西域
早期壁画影响,与敦煌北凉壁画、酒泉北凉石塔线刻画
和炳灵寺西秦壁画风格相近,又有凉州本土特色,具有
朴拙之美。
  1959年,修建黄羊水库。为了保护文物,甘肃省决
定将天梯山石窟的壁画、塑像全部迁移,在经过详细调
查、清理、记录、拍照、临摹等工作之后,将塑像、壁
画及其他文物全部搬迁到甘肃省博物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炳灵寺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甘肃省永靖县城西南35公里
的小积石山中。魏晋时炳灵寺称唐述窟,唐代称灵岩寺,
宋代始称炳灵寺,系藏语音译“仙巴炳灵”的简化,原意
为十万弥勒佛洲。石窟群分布在上寺、下寺、洞沟、佛
爷台等处,方圆约7公里。
  现存窟龛共196个,其中大部集中在下寺,计窟龛184
个(40窟、144龛),造像776身(石雕694身、泥塑82身),
壁画912平方米,摩崖石刻4方,全部开凿在大寺沟西侧
南北长350米的崖面上。小积石山山岩属白垩纪砂岩,颗
粒小,胶结性能好,宜于雕刻。
  西秦窟龛 炳灵寺现存早期石窟中最重要的第 169
窟,位于大寺沟窟龛群的北端高处,距地面约45米,是
一个高15米,宽26.75米,深19米形状不规则的天然洞穴。
窟内造像和壁画是应不同功德主的要求先后营造而成,
并无统一的规划,现共编为24号。
  窟内最早的龛像都是单身佛像,镌刻在正壁上部的
12身(第18号),居中为一舟形浅龛中4米高的立佛,为
石雕并用泥增塑。其左右多为圆券形浅龛中的坐佛,大
小有别而形式雷同。这些造像风格古朴,是中国石窟造
像中最早的作品。
  此后,由于窟内几无平整的岩面,大多依岩势凿□
孔设□桩,用木料及编织荆条为骨架然后施泥涂垩而成
背屏式龛,于其中造像。有的还置木板为龛底。佛龛因
地制宜,形式灵活,题材和内容也趋于多样。最重要的
第6号龛,高1.7米,深0.76米,宽1.5米,塑一佛二菩萨,
榜题标明为无量寿佛和观世音、大势至菩萨。坐佛形体
健硕,面形方圆,神情刚毅。龛侧墨书题记1方,高0.47
米,宽0.87米,末尾题:“建弘元年岁在玄枵三月廿四日
造”,可知该龛为420年造。但是,若依星岁纪年玄枵,则
相当于建弘五年(424)。这是迄今发现中国石窟最早的纪
年题记。窟内一批风格相同、敷泥层次相同的龛像和壁
画可据此判定为同时期的作品。题记下方壁画供养人数
排,为首者题名“□国大禅师昙摩毗之像”、“比丘道
融之像”等,是文献记载中的当时著名高僧。第9号龛3
身立佛,塑造时间略有早晚,但大体稍早于第6号龛。第
7号龛稍晚于第9号龛,主要残存1立佛。正壁下部第17号
龛,主像原为一佛二菩萨立像,现仅存右侧菩萨,宝缯
束发,形象古朴,亦应早于第6号龛。第17号龛下部半跏
菩萨思维像,低头含笑,表现出了悟之时的喜悦心情,是
早期造像中的精品。南壁第23号龛并列 5身禅定坐佛约
与第6号龛同时,均着通肩袈裟,阴刻线衣纹均由左肩斜
下展开,明显受到了西域造像的影响。略晚的作品如南
壁下部的5身坐佛(第20号龛),均作禅定印,大小不一,
中间一身为释迦苦修像。第 6号龛内和龛东侧壁面(第
11、12、13号龛)以及窟口南侧上方岩壁上(第24号龛),
保存了至今仅见的西秦壁画,内容有说法图、维摩诘变、
无量寿佛、释迦多宝佛、弥勒菩萨及十方佛、千佛、飞
天、伎乐、供养人等,画风虽质朴、粗犷,却清新、自
然、生动。西秦造像的另一重要作品,是位于窟龛群南
端的第1窟石胎泥塑立佛。
  西秦晚期至北魏的造像,如第169窟北壁前部高处的
第3号龛,背屏式龛内塑一佛二菩萨二天王,龛南侧北魏
延昌四年(515)题记,应是后人前来礼佛所书。
  北朝窟龛 北魏延昌(512~515)年间前后,在窟龛
群中段有规模可观的开窟活动,如第126、128、132等成
组的窟和第 125等数十龛。窟均以释迦多宝佛为正壁主
尊,两侧壁各一佛或分别雕一佛一交脚菩萨,组成一佛
或三世佛的主题。造像秀骨清像,雕琢细腻,反映出来
自内地云冈、龙门等石窟的影响和南北佛教文化的交融。
第125龛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刻画传神,风骨感人(见彩
图炳灵寺石窟第125窟石雕释迦、多宝佛像)。第172窟
北壁上部的北魏佛、菩萨像,方正敦厚,大约造于延昌
以前。延昌以后的作品,如第184窟(俗称老君洞)壁画,
以及第169窟中第5号和8号龛造像,其时代或可晚到西魏。
  窟龛群中的北周造像。有第 6窟造像一佛二菩萨保
存完整,与北魏、西魏相比,造型趋于浑圆壮硕,人体比
例已经缩短。窟内残存壁画中有与猿猴有关的本生故事。
第172窟北壁下部完整保存了5身立佛,正壁有塑在木构
佛帐中的三佛坐像。木构经后代重修。
  隋唐窟龛 现存隋代窟龛较少。具有代表性的第 8
窟,窟内低坛基上泥塑一佛二弟子二菩萨,造型特点接
近北周,但艺术处理上更为纯熟、细腻,富于变化。壁
画菩萨、弟子、供养人等形象生动活泼,色彩富丽,堪
称佳作。
  下寺的2/3以上(130多个)窟龛建于唐代,特别是
唐高宗,武则天时期。它不但窟龛数量多,而且艺术水
平达到了高峰。第64龛,高1.43米,宽1.46米,雕一佛
二菩萨二天王,在中国石窟艺术中,可居于最完美的作
品之列,雕凿时间为仪凤三年(678)。第49~58龛,是一
组紧密相邻排列整齐的方形(或长方形)浅龛,由龛下
造像记可知为永隆二年(681)所造,龛内雕阿弥陀佛坐像
和二菩萨或单身观音菩萨立像。炳灵寺唐代菩萨造像成
就突出,大多在高度概括的整体造型上,用简洁的线刻表
现出运动中的肌肉起伏和裙褶变化。这种简便易行的处
理手法,使大量小型造像也都能较好地刻划出菩萨丰腴
健美的形体、温厚慈和的面容。第 3窟内石雕中心方塔
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就石窟形制而言也是全国罕有的
实例。第10窟造像属于盛唐风格,其中拄剑而立的天王
像,体魄雄强、威武。位于第169、172窟下方的第171龛
摩崖大佛,高27米,为贞元十九年(803)所造弥勒佛倚坐
像,以石刻造型并加泥增塑,现泥层多已剥落。龛前原
有附山而建的7层木构大阁,已毁。
        唐代摩崖大佛
  唐代以后直至元代,除少量补塑修缮外,实际上已无
开窟之举。元代以后□嘛教在西北地区盛行,曾在炳灵
寺第70窟塑十一面观音像,并在许多洞窟重绘壁画。崖
面空隙处浮雕佛塔,应系宋代以后所为,一直延续到明
清。
  参考书目
 《炳灵寺石窟》,文物出版社,北京,1982。
 《中国石窟·永靖炳灵寺》,文物出版社、平凡社,北
京、东京,1986。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24 04: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