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300|回复: 6

[推荐] 【中华传统金匮】 五脏敛散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2-4-12 13: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行天 于 2012-4-15 14:09 编辑

一点用药心得,愿与方家商榷:

    五脏六腑乃人身之重器。六腑以通为用,无所谓敛散。五脏藏精气而不泄,敛故不可少,然五脏各有大用,其气欲行,散亦不可少。故行则散,散则耗,耗则虚,虚则敛,敛则郁,郁则闭,闭则行,行则散。夫酸以敛之,辛以散之,欲敛欲散,总视其脏之需求及特性,而处以汤药。

          散肝气--川芎     敛肝气--乌梅

          散心气--菖蒲     敛心气--酸枣仁

          散脾气--半夏     敛脾气--白芍

          散肺气--麻黄     敛肺气--五味子

          散肾气--细辛     敛肾气--山茱萸

说明:

    1.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气需散者多,需敛者少。肝气郁时自有柴胡、香附类疏导其气,若是郁而至于闭,则为血瘀、经闭、头痛,可用川芎开散其闭气。川芎自不可多用,否则肝气耗散,使人衰惫目昏。肝气耗散,疏泄过度,则为久泻,寒热不调,耗散之气聚于心包,为心中疼烦,此时可用乌梅以敛肝气。

    2.心喜敛不喜散,心气耗散过度则为失眠,疲倦,舌干,酸枣仁正可敛其气,使安于神堂。然心气又需散,若有郁闭则健忘,神志不清,甚则昏不识人,舌强不语,石菖蒲散其闭,开其窍,无可替代。而菖蒲只可少用,若过用,又恐心气散失,精神衰惫。

    3.脾主运化,运化之气需行散于全身。脾气一旦停滞,则生浊阴,此浊阴上犯则为呕,为心痛,此浊阴亦成痰饮,流注脏腑经络,四肢百窍,变症不穷。半夏散脾气,还其刚燥之性,所以能止呕,止心痛,消水肿,消痰饮。半夏之难得如此,但仍不可过用,脾气多散又有消耗津液,为口渴甚至筋急之患。故脾气亦须敛,敛之用白芍,可益阴气,生津液,止拘挛。

    4.肺气常需散,正因此,肺气最易耗散以至于虚。虚则补,补肺若不敛其耗散之气,则非补也,五味子正当其用,观《千金方》孙真人补肺诸方可知矣。肺气亦最易闭,风寒、痰热、水饮,皆能使其闭,肺气闭则为咳、为喘、为寒热、为肤肿、为骨节痛,麻黄乃宣散肺气之圣药。小青龙汤中,麻黄、五味子同用,欲以麻黄散其表寒,五味子保肺气而化水饮,若初感风寒,五味子定要少用,若咳嗽日久,五味子则多用,此刘渡舟先生之真知灼见。

    5.肾主闭藏,故需敛其气时多,而散其气时少。山茱萸敛肾气甚优,补肾药中若不加山茱萸,则事倍功半,若加山茱萸,则事半功倍。肾气藏而不泄,若气有壅滞,乃至于闭,则为肢冷,为恶寒,为少腹痛,为小便难,祸不旋踵,当急治之。细辛能散肾气,且能温肾,使闭滞之气开,少阴之水暖,诸症可退。细辛自不可过用,否则使肾失其闭藏之德,又多忧患。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怀瑾先生介绍治疗肠胃病秘方

道家也有很多的方法,但属于旁门,不过旁门也是门,有时候你们也可以用。大约二十几年前,日本人发明的温灸器,放在肚脐上,暖暖的,可以治肠胃病。这是日本人把中国道家的老方法拿出来卖钱,这个在道家叫灸脐法。其实用不着那个,我教你们,年纪大的都可以用,比较保险。用桂圆肉一颗(新鲜的叫龙眼,干的叫桂圆),花椒六、七颗,加上那个艾绒一同打烂,晚上睡觉的时候挑一点点,小指甲面那么大,放在肚脐里就行了。你不要小看我们的肚脐,肚脐会吸收的。大陆当年有些吃鸦片的人,政府禁烟,抓住了要关起来,所以不敢抽啦,就把鸦片烟膏放肚脐上,效果差不多。肚脐有个孔,我们在娘胎里头的饮食、呼吸都靠这个肚脐连到妈妈。所以把这个药放在肚脐,用橡皮贴把它封住去睡觉,比那个温灸器还要好。胃病也好,各种病都好,老年人的身体绝对保健康,身体需要就吸进去了,不要的它不吸。这样就会水火交感了,继续二三天后,早晨起来嘴也不苦啦,口也不干啦,肠胃病都会好了。这个是真的秘方,你们也可以替人家治病,不过不要收钱,我公开讲的你们去卖钱,那不太好啊!这个水火交感,火在下,就是元气在下,水在上,也就是清凉的在上。所以老年人口水多,脚底心还发暖,冬天脚都不怕冷的,一定长寿。 ——摘自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2:55 | 显示全部楼层
万物各有其偏性,中药即是取其偏性,以偏纠偏。《神农本草经》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人体的理想状态是阴平阳秘,若阴阳、气血、脏腑有偏盛偏衰,则需纠偏,以复中和。同是去热药,而有分别:如解表药主发散风热(外邪之热),如风热感冒;清热药主清泻里热(内邪之热),即泻内火;滋阴药主滋阴降火,即切断虚火之源。肺气上逆,则咳喘,要止咳平喘。胃气上逆,则呕吐,要暖中止呕。肝阳上亢,则躁热,要平肝潜阳。干姜温性,可温中回阳。黄连寒性,可清除热毒,治疮疡。当归补血偏于动,熟地补血偏于静。咳逆上气,应辩证对待:如五味子收敛肺气,杏仁苦降肺气,麻黄辛散宣肺。心主血脉,丹参色红入心,治心烦不安。续断色青似筋,可补肝肾,健筋骨。古代有以药物性状为其功效归类者,张教授说我们可称之为法象药理学,他并且说我们不应过高也不应过低评价这种药性归类法,而要以实效为最终归类标准,灵活对待。

(听张廷模先生讲《中药学》第七次课的笔记)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农本草经》开篇即说药有寒热温凉四气。南北朝陶弘景于其《本经集注》中说“甘苦之味可略,有毒无毒易知,惟冷热须知。”明代李中梓说“温热寒凉,一匕之谬,覆水难收。” 这都是强调对药物寒热性的认识应当是首要的。四气也称四性,实际是寒热二分,而那些寒热倾向不明显的药物则为平性,因此,唐代有人提出寒温平三气说,因与经典说法不同,应者寥寥。更细的划分有大热、大温、微温、大寒、微寒等。包括三气说在内的各种说法实际上都是阴阳二分原理,因此,它们只是划分粗细程度不同。北宋寇宗奭《本草衍义》称气为香臭,而寒热温凉则应称为性。这样有一定道理,今天我们多讲“性味归经”,似乎已不多讲“气味归经”了。但四气之名,重在与四时相应,故亦为不刊之论。我们看本草书不应拘泥于记载教条。比如人们多认为石膏可治温热病中的气分热证(大热),故必为大寒之药。但张锡纯指出,《本经》中记载孕妇可用石膏,且我们亦常见大剂量用石膏的医方,如一方即用半斤,可见石膏不可能是大寒的,或为微寒也。又如有本草书记生姜为微温,紫苏为温性,看似紫苏温性胜于生姜。张廷模先生指出,这是因为参照物不同所造成的误解和混乱。生姜微温,其实是与干姜(热)、炮姜(温)相比的,紫苏温性,其实是拿紫苏叶与其梗(微温)相比的,若径直拿生姜与紫苏相比,则前者温于后者无疑也。再如明代李时珍于《本草纲目》承父李闻言之说,标人参为温性,引起陈修园大怒,因与《本经》微寒之说相悖。张廷模先生指出,实际上《本经》所记者为生晒参,性平偏寒,而李闻言所讲为红参,确为温性。一部本草书不可能面面俱细,所以还是需要医家自己多看多思,辩证施用。另外,张教授曾统计《本经》365味药,计算出其中有140味记载为平性,超三分之一强,与日常实际相当,而全书竟无凉性药记载,值得留意。

(听第八讲笔记)(笔记本为自用,故个别地方有随感发挥之处,亦为当然。)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简便易行的十二经脉整体调养方案

个人根据子午流注摸索出来的一套简便易行的十二经脉整体调养方案。看似复杂,其实简单,不费时间。自己很受益,推荐给大家共享:

1、早上6点多醒,躺在床上用力依次按压云门、中府、曲池、合谷(孕妇禁止按揉合谷),重点是合谷,要用力按压,拨动里面的筋,直到有便意,起来大便。按压不是抚摸,要用力,是很痛苦的过程,尤其刚开始。身体调顺之后,就更多舒服感觉了。


2、七点多吃早饭。早饭要吃生姜,可用醋和盐泡姜片放冰箱里备用,每天早上做小菜吃。早饭吃好吃饱。

3、七至九点之间某个时候,用力按压足三里,要拨动里面的筋肉。次数看自己的时间和感觉,越多越好。后面都是这个原则。

4、九点至十一点期间,用力按压、摩擦阴陵泉,按压食窦。

5、正午时分,用力按压内外关、神门。

6、下午一点到三点,用火龙罐温灸小腹上的神阙穴和关元穴。火龙罐可在衣服里面做,不耽误工作,不用管它。烟不大,对周围影响不大。时间以罐中艾绒或艾条烧完为度。灸前后要喝水。

7、下午三到五点,后背轻撞墙,让上上下下每一段腰背都受到按压。

8、下午五点到七点,用力对捏昆仑、太溪。晚饭不要太晚,日落不食。晚饭吃少。

9、晚上七点到九点,拍打手臂外侧三焦经、内侧心包经,腿部外侧胆经,内侧肝经。先拍外侧,后拍内侧。手臂外侧从手背向上拍,手臂内侧从腋下往手掌拍,腿外侧从腋下两胁开始往脚下拍,腿内侧从脚大拇指开始往上拍,直到胸口。

10、十点睡觉,睡前用生姜盐水泡脚,如果有在吃中药汤剂,可用药渣泡脚。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现代针灸经络中的七大误区 艾灸胎位不正 古歌配方汇集

现代针灸经络中的七大误区




本人发现一篇佳作,特转来共享.文中关点独特见仁见智.请各位针友见教.如斑主大人认为文章好,也请加分.因本人分太低,很多大作看不见.本人也会继续发帖下去


本文总结论述了目前针灸经络基础研究和临床治疗中的七大误区。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现在的经脉循行图与古典经脉图严重不符,其原因在于穴位归类的错误;经络本来包括可以看见的血管,看不见的经络是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针刺调气应当注重刺激皮肤,而不是深部组织;针刺得气,重在针者的感受,而不是病人的感受;针刺的最佳适应症是急性病,而今只能治疗少数慢性病;针刺结束后的身体效应才是特异的针刺效应。总之,现在的针灸经络基础和临床皆远离古典理论和技术,面临危机。


第一误区 电针和手针


  当初把电针引入到针灸领域来,使得刺激方法可以量化,有利于严密的科学研究。但随之而来便混淆了两大问题,一是针刺镇痛就等于电针镇痛,二是电针镇痛机制就等于针刺镇痛机制。经皮电刺激产生镇痛效应,国外早就在研究和使用。现在国人把电接在毫针上,于是就成了电针。由此可见,电针的提法很有问题,它只不过是把刺激电极从表皮移到了深部,毫针只起到深部电极的作用,与是否是毫针并无关系。


电针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1 电针与穴位无关 虽然电针时也进行了选穴,也把毫针插入了穴位,但电针刺并不能局限于穴位,而是个很大的范围,无法区分出穴位与非穴位的差别来。在常用的实验动物大鼠身上可以看到,电针足三里时,整个下肢甚到整个身上的肌肉都在紧张收缩颤抖;同样,在人的足三里电刺激时,整个下肢肌肉几乎都在节律性地收缩。如果把这样广泛的反应称之为穴位刺激,确实牵强附会。


1.2 电针机制非针刺机制 本来很多研究者并不会针刺,有了电针仪后许多人都研究起针刺镇痛机制了,并且得到了大量的结果。即针刺镇痛的机制是通过激活C类纤维及A类纤维传入中枢产生的,中枢的作用机制包括释放内源阿片肽等。这类研究的人数之多,内容之广及结果之一致是空前的。可是,稍稍想一想就会发现,其实什么结果也没有得到,更不用说解决了针刺镇痛的传入机制问题。电刺激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相信每个人都会对这个常识问题做出明确的判断――麻。电刺激作用于什么组织细胞?身体内的可兴奋组织为神经和肌肉,电针刺当然是作用于这两类组织。电刺激时的肌肉收缩就是其典型的表现,同样容易兴奋的神经组织虽然看不见,但根据基本的生理学原理,电刺激外周的神经纤维(包括神经干)肯定兴奋并产生大量的神经冲动沿感觉纤维传向中枢。由于C类细纤维比A类粗纤维的兴奋阈值高,当电针刺强度较低时,优先兴奋的必然是A类纤维,这就是那么多研究所得到的结果――必然存在的结果,并以之解释针刺镇痛效应。


针刺的本身是一种伤害性刺激,后者是通过C类纤维传入中枢的,当一些研究者得到上述结果后,C类纤维竟然由原来的传入痛觉的纤维变成了传递镇痛信号的纤维。这种违背生理学基本常识的做法,岂能不令国内外生物、医学科学工作者反感。而在国内,这又成了否定经络存在的依据,甚至否定针刺效应的其它机制的依据。因为,按照《黄帝内经》,针刺信号必先沿经络传导,然后气至病所产生针刺效应。


1.3 电针效果有限 我们研究针刺效应或针刺镇痛效应,都是先针刺5-10min,移去毫针,然后测量效应,其效应可持续数小时,甚至数天。而电针者竟然是一边电针刺,一边测痛阈,刺激结束就停止测量。也有刺激结束后还继续测量者,但称之为后效应,因为后者已经相当弱了。我们很难想象,当通电的大鼠整个身体都在颤抖或强直收缩时,在其尾部的痛阈会是正常值。而且其痛阈升高是非常有限的,远不如手法针刺的效果。


电刺激为什么能镇痛,这又牵涉到一些生活常识。当我们的手被烫伤时,本能的反应是不断地甩手,以减轻疼痛。以运动来缓解疼痛是人们公认的有效方式,其机制在于肌肉运动产生大量感觉传入信号,这些信号可以对疼痛信号产生竞争性抑制,从而降低意识领域对疼痛的反应。因为大脑总是趋向于对一种信号产生反应时,对别的信号产生侧向抑制。电刺激时,大量肌肉持续紧张收缩,其作用强于主动的运动,必然会降低机体对疼痛的反应,表现为痛阈升高。停止电刺激,镇痛作用随之就明显减弱。同时,电刺激本身的麻木感也会抑制机体对局部及全身的疼痛反应。此外,紧张也会抑制疼痛。作为典型的反应,就是战士在战场上被子弹击中,自己可能毫无察觉;作为一般性常识,我们常常不知道手上的皮肤小伤口是什么时候划破的。


总之,电针不是针刺,是电刺激。


第二误区 经脉循行图、穴位连线与古典经脉线


  经络给人的印象就是挂图上的线条,不少研究者就是依此按图索骥,寻找经络的实质。早期的许多目标都集中在身体内是否存在与那些线条一致的生命结构,这些结构包括血管、神经、淋巴管,甚至还包括了间隙结构。这里有一个假设,如果那些图线的位置是错误的、并非本源的经脉循行线,那么,所有找到的有关经脉线的证据都是错误的,而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证据都是自然的,由此无论承认经络或否定经络都变得毫无意义。不幸的是,实际的情况正这样。有人已经在说,现在的经脉图只是穴位连线,而不是经脉线,不可轻信。但穴位位于经脉线上,经脉线当然经过穴位,二者是统一的。问题的真正原因在于沿袭性的历史错误--穴位错误,现在的经脉图基本上都是沿袭明.张介宾的《类经图翼》。张介宾及其前后的所有针灸经络学中的穴位分类都沿袭晋.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后者是首部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归纳出来的针灸经络学专著,其各经穴位分类非常明确。问题就出在这里,《内经》中的穴位散见于各篇之中,当皇甫谧进行归类整理时发生了多处严重的错误。


  在头面部,《内经》中明确属于某一经的穴位,在《甲乙经》中却归入别的经中,一穴之差常常使各经都不得不偏离原来位置。现在的胆经在头部有好几道折弯,但《内经》中并没有这样的描述,只一条线绕头下行,其余为分支。而现在胆经在头部所连的近10个穴位,在《内经》中却是胃经或手少阳经穴。


  在上肢的手太阴尺泽穴,《内经》明确指出位于肘中之动脉,当然只能在肱二头肌腱的内侧凹陷中,现在却在外侧凹陷中;天府在腋内动脉处,《甲乙经》定在腋下三寸动脉处,现在定在上臂前侧。如此一来,手太阴这段经脉就由《内经》中的腋下至肘内侧,变成由肩至肘外侧。此经一变,其它经脉全移动位置,整个上肢经脉都与《内经》严重不符。《内经》中足三阴经从大腿根部就深入体内,并无胸腹外的走行,更无相应穴位。《甲乙经》中却为足三阴经都增加了好几个胸腹部的穴位,以至于现行的经脉图中胸腹部密集排列着足三阴经的线路。本来《内经》中在胸腹部属于冲脉的位置和穴位,在《甲乙经》为冲脉和肾经共有,现在全由肾经取代。


  总之,现行的经脉图与《内经》经脉循行比较,严格而言有70%不符。由引可见,经络研究按图索骥,有多么危险。在现代的针灸经络学中,对于经脉的循行,一方面全文引用《内经》的文字描述,另一方面,经脉图上的走行却与文字严重不符,二者竟并行不悖。当我们严格按《内经》的穴位和经脉循行重新绘制出经脉循行图时,经脉是不是血管一目了然[1]。另一方面,按错误的分类和定穴治疗疾病,其效果也可想而知。


此外,还有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将主脉与支脉混淆,如膀胱经的背外侧线和下肢部分都是支脉;手厥阴经的整个上肢部分都是支脉。这些在现在的经脉图中都没有任何标识。而完全走行在体内的经别――正脉,更缺乏明确的认识。


第三误区 肉眼看见的经络与血液循环的发现者


  《灵枢×经脉篇》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内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据《内经》之意,经脉之所以看不见,并不是因为太小或本来无形才看不见,而是因为经脉伏行于分肉之间。络脉可以看见,经脉比络脉更粗大,自然应该比络脉更容易看见,只是因为位置较深,须解剖方能看见(《灵枢×经水篇》: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可以看见的络脉是什么?根据《内经》大量关于络脉颜色、隆起或下陷的外形变化、所处位置及变异、刺络脉出血等描述,络脉就是血管无疑,那么经脉自然也就是血管了。可以看见的唯一经脉――足太阴内踝部就是经过此处的粗大血管――大隐静脉。十五络脉包容全身比较明显的表浅静脉,唯独没有大隐静脉,因为它已作为经脉了。这并不是说经络都是血管,但血管必然是其中一部分,另有非血管的经脉――主要位于皮肤中的卫气运行途径。


  如果经络是血管或包括血管,那么经络的周期性循行或气血的周期性循行就是血液循环或包括血液循环。在西方,公元二世纪时,盖伦提出动脉和静脉如潮水涨落,心脏的作用是把产生的热量送到全身。这一谬论在西方统治达一千五百年之久,直到十七世纪哈维发现血液循环,也因此血液循环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英.李约瑟(Joseph Needham)著《中国科学技术史》(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in China)(第六卷)中肯定了经络循行是血液循环,是中国人首先发现了血液循环。随后美×罗伯特著《中国:发明和发现的国度》(China,Land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中再次明确了中国人在这方面的绝对领先地位[2]。我们通过对《内经》有关针灸经络内容的全部归纳分析后,在《古典经络学与现代经络学》中明确了经络包括血管性经络和非血管经络两大部分[3]。不幸的是,现在仍然有不少研究者执迷不悟,断章取义,按经脉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的描述,坚持经络不是血管,要到深部的血管走行处寻找不是血管的经络,或要到肌肉间的结缔组织中甚至肌肉中去寻找所谓的非血管的经络。也有的研究者,干脆把经络都当作血管,自然就会面对诸如循经感传、穴位特征、针刺效应等无法克服的困难。难能可贵的是,罗伯特已经非常明确地把气血循环称为双流体循环概念或双循环理论。总之,区分不出哪是血管性经络,哪是非血管经络,经络研究岂能登堂入室。


 


第四误区 针刺的深度与经脉的位置


  过去的研究中,作为经脉(非血管性)在深部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针刺要刺到深部,那里是经脉所在。作为这种认识下的一个极端表现,就是到针尖下面找经络。或根据书上的穴位针刺深度,或让经验丰富的针灸医师扎针,然后就到针尖的部位寻找经络或穴位的特征。


  首先,针刺是中医的解剖刀,九针之中,仅2-3种与经络有关,其它直接针对病变部位或邪气停留处。《灵枢×官针》有三刺之说,浅刺绝皮,以出阳邪;刺透皮肤到肉,不入分肉之间,以出阴邪;刺入分肉之间,以出谷气。谷气乃正气,针刺应避免伤谷气。《内经》并没有要求针刺要刺到多深,到了《甲乙经》规定了每个穴位的深度,应当是安全的最大深度。可后世医者竟每刺必达书中深度,与古人相去甚远,疗效从何而来?


实际上,很多部位如头皮、肢端等处只有皮肤层,针刺皮肤同样取得很好的疗效,而耳针也只能局限于皮肤之中。现在针刺主要用于慢性疾病,重在刺激经络以调其气,那么针刺的主要目标是卫气运行途径,而不是营气运行的血脉。《内经》明确指出,营卫各行其道,营行脉中,卫行脉外。具体地说,卫气主要运行途径在皮肤,其次还有分肉之间。因此,刺激皮肤是主要的调气手段。


  事实上,我们在动物实验中反复证明,只有给予皮肤充分的刺激才能产生显著的针刺效应,特别是镇痛效应。而且这样的刺激可以使每只动物的痛阈都显著升高[4],但是那些不注重刺激皮肤的研究工作,只能使半数的动物产生比较明显的镇痛效应。他们在建立模型时,必预先筛选针刺有效动物,这无疑是自我否定针刺的普遍性。另一方面,大量的临床工作也表明,浅刺或只刺激皮肤就可以产生很好的针刺效应。作者初学针刺时,常常一针见效,消除多年顽疾。熟练针刺后,反而效果大打折扣,思之再三,原来是初学时一手立针于皮肤,另一手缓捻;熟练后单手持针,快速刺过皮肤。于是,重新加强对皮肤的刺激,果然针效大为改善。


  所幸的是,我们已经在大鼠的皮肤中找到了数条从头到足贯穿全身、左右对称的交感物质分布线路或毛线环路,为针刺皮肤找到了可靠的物质基础,也为非血管性经络的卫气循环系统找到了直观而显明的形态学结构基础[5, 6]。


 


第五误区 针感与得气


  有人对针刺动物提出这样的问题:动物不能说话,何以知道其得气与否?此话自然有些外行,但却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把病人的酸麻胀疼等作为得气的主要依据,甚至唯一依据。针灸师在针刺时总是不断地问:胀不胀?胀则停止针刺,不胀则继续针刺。此等技法与古人相去太远了。《内经》强调,针刺的针感主要在于医者的手下感觉,而病人的感觉是其次要方面。针刺的沉、紧、涩等是得气的表现,而滑、空、松是不得气的表现,如《标幽赋》曰:轻滑慢而未来,沉紧涩而已至;气之至如鱼吞钓铒之沉浮,气之未至,如闲处幽堂之深遂。此般描述,可谓形象之至,前面关于针刺动物的得气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必须指出,得气固然有酸麻胀重等表现,但如果这种效应太强,往往就是不正常的现象,是错误针刺的表现了。针刺对于偏瘫者本来相当有效,那些效果不好的原因大概就是在偏瘫肢体上问不出感觉吧。这里不得不把针刺深度联系起来,有的研究者为了寻找针刺的感受器,就让有经验的医师针刺,当得气时就标记针尖的位置,组织学检验可见,得气之处多在深部筋膜上。毫无疑问,深部的筋膜肯定是产生酸麻胀重的最佳部位。作者有此一回刻骨铭心的体验,某研究者专门请了一位手针娴熟的医师为其做人体针刺,本人也想见识一下行家手法,便作为一个自愿者接受了针刺。针刺穴位为足三里,其目的是想产生长距离的传导,当进针后我回答没有传导时,针者将针尖在深部筋膜上用力一挑,一股刺骨钻心的疼痛立即使我眼泪充满了眼眶,只好赶紧说了有传导,传到脚上去了。至今想来,仍不寒而栗,若是普通病人,有此一回体验,休想让其再次接受针刺治疗。


  试想今日之针灸,已经退缩到医院一角,其患者可以描述为:西医及中药医治无效的慢性病患者,不妨一试的选择手段之一。难道我们不该反省一下我们针刺的方法是否有问题吗?


  临床上有浅刺和深刺两派之说,也都自称疗效可观。如果两者都对,必然是各得其半;如果两者都误,必求新法。实际上,针刺太浅,稍不小心针就可能掉出来,更无法进行刺激强度大的手法,特别是提插刺激,针效必然有限。针刺深者,如果不把刺激目标盯在皮肤上,而在深部寻求所谓的酸麻胀重等针感(事实上常常就是这么做的),未曾真正得气,患者也酸痛不可忍,针效也自然不高。门派之分,源于经验之不同,经验者先入之见也。经验必经过科学的检验,方可发展为理论和技术。何以检验?对照!将各种刺法联合对比就可以了。


第六误区 慢性病与急性病


  纵观《内经》,针灸基本上都是用于治疗急性病。事实上,在那个遥远的时代,有限的年龄加上艰苦的劳动和贫困的生活,急性病多而慢性病少,一般人也不会因为一些小毛病而求医问药。因此,急性病成为其主要治疗对象,针灸疗法也在其卓越的疗效上发展出近乎完美的理论和技术。正如前面所述,现在的针灸疗法已经成为其它治疗无效者的可选择手段之一。相应地,针灸医师已经接触不到急性病患者,何以认识古典针灸理论?何以体验针灸临床疗效?整天与本来就很难治的、本来病情也不重的病人打交道,莫说一针见效,恐怕一周甚至一月也见不到疗效的影子。非但技术不能提高,连自己都可能产生怀疑和动摇。作者曾作过临床内儿科医生,有幸在急重症的住院病人中实施针刺疗法,颇见奇功。当然,这些疗效并非出于首选治疗,西医内科自然是常规的西医诊治,应用针刺疗法多是出于无奈或急中生智。如对濒临死亡的肺炎新生儿,在静脉穿刺失败、无法点滴给药时,针刺泻毒,缓解中毒症状,为进一步抢救赢得时间;偏瘫患者在发病29时天仍无感觉和运动恢复迹象时,一次针刺后的第三天竟使其由别人搀扶下床练习行走。作者也曾治过偏瘫几个月者和几年者,虽患者自称有效,但其也非我所求者也。至于各种急性疼痛患者,止痛效果可谓是立竿见影。鉴于目前医院分科状况,可以为住院部配备针灸医生,略施小技而大见成效,何乐而不为乎。


第七误区 针刺效应与针刺反应


  针刺首先是一种刺激,严格地说是一种带有伤害性的机械刺激。这样的刺激作用于活的身体,必然引起疼痛、牵拉、挤压、损伤等反应。作为即时的伤痛反应和牵拉反应,必然引起身体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导致心率加快、呼吸加深、血压升高、出汗、情绪紧张等一系列反应。按照生理学的刺激-反应规律,这种效应可称为针刺反应。这种反应属于一般性的伤痛反应,与是否刺激穴位及什么手法刺激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中医针刺的奇妙作用在于,除这种非特异性的一般反应外,还产生现代生理学无法解释的特殊治疗效应,如镇痛作用和生理功能的双向调整作用。当研究针刺机制时,就很有必要区分针刺的特异效应和非特异反应。我们注意到,许多研究者都是一边针刺,一边测定身体的功能变化,并将这种变化称为针刺效应。如前所述,这种现象在电针动物实验研究中尤其普遍。有人直接刺激神经干的中枢端,同样产生类似的效应。我们在研究中,除坚持传统的手针刺激外,还在针刺结束后的2小时内动态测量动物功能的变化。但这还不够,因为临床治疗中,针刺的效应往往发生在针刺后的数天内,比如,我们治疗的偏瘫患者往往第三天才表现出明显的效应。国内还有人提出针刺的最佳效应在针刺后的24小时左右。


  如果我们将非特异性的针刺反应与特异性的针刺效应混为一谈,甚至把针刺过程的非特异性反应作为主要的效应,那么,所研究的针刺机制就是非特异性的伤害性反应机制,而不是具有中医特色的针刺效应机制。用这样的机制去指导临床更难以体现增强疗效的目的。总之,把研究工作中的针刺效应定义为针刺结束后数小时及数天内生理功能的改变和临床疗效,有利于深入研究针灸经络机制。


  综上所述,无论针灸经络的基础研究还是临床治疗,都相当程度地远离了古典中医的理论和技法,结果导致电针的基础研究代替了传统手针的作用机制,个人经验代替了系统理论,门派之见阻碍了广泛的实践。感觉与科学对立,基础与临床矛盾。继承尚且不足,发展从何谈起?国际中药针灸正向日韩转移,国人若不走出早早走出误区,则一时一代之误必成久远之灾难。


用艾条灸至阴穴治疗胎位不正和脐带绕颈可行吗?适用哪个妊娠阶段,大概需要多常时间可以纠正?
前年我的一个朋友怀孕胎位不正,经西医指导做胎位矫正运动,即膝胸卧式运动, 但是胎位仍未见纠正,胎儿头部位于一点钟方向,我虽然在临床上多用针灸为病人解决病痛,但是对于孕妇胎位不正实乃我所遇见之第一例子。该友来我处求治时已经怀孕八个月,因为希望能够自然生产,故望寻求中医方法来纠正胎位,当时我建议他以艾灸至阴穴纠偏,治疗过程中患者告诉我,当灸时即会产生胎动,连灸三天后,胎位头部得以到三点钟方向,但因经验不足,又觉孕妇已孕八月,胎儿已发育较大,故担心胎儿过动导致脐带绕颈,只好请教我的师父,师父告诉我不必拘泥时日,但要观察胎动,如果胎动太过就停止施灸,可以间断方式及刺激量稍小来改善胎动过大,可持续灸直到完全胎正为止,胎正就停灸。经过近十天的艾灸后胎位终于正常,之后并自然顺产。
这之中我要想表达的是,其一:艾灸至阴的确是纠正胎位不正的方法,但是如果连灸三四天却没改善则表示此法对该孕妇可能没效。其二:艾灸时最好在通风处, 孕妇不宜多吸入。其三: 艾灸的刺激量要注意,胎动不宜太大,胎动应以该时平素胎动大小为标准,以此为度,胎动过大则刺激量减少,不要太烫,不要太久,或可间断艾灸。要注意的是过大的胎动易引起脐带绕颈,严重者会引起胎儿窒息,不可不知!


古歌配方汇集




以歌赋形式记载、传授,流传针灸的理论和实践,实为针灸之一发明,它简明扼要,重点突出,易读易记,不少用之临床效如桴鼓。如《玉龙歌》中“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痛并作一般看,先向承浆明补泻,后针风府即时安”以这种先针承浆,后针风府的方法,用于落枕项强,风火牙痛,屡用屡效。故今将《百症赋》、《标幽赋》、《席弘赋》、《玉龙赋》、《通玄指要赋》、《灵光赋》、《兰江赋》、《玉龙歌》、《胜玉歌》、《杂病穴法歌》、等十首中有关临床治疗用穴,按人身部位分类、汇集。先列症状、穴位,后列出处,便于临床查阅。


1、 头部


头风——囟会、玉枕。


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百:指百症赋)


偏头痛——悬颅、颔厌。


悬颅、颔厌之中,偏头痛止。(百)


头痛——强间、丰隆。


强间、丰隆之际,头痛难禁。(百)


项强恶风——束骨、天柱。


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于天柱。(百)


项强伤寒——温溜、期门。


审他项强伤寒,温溜期门而主之。(百)


瘿气——浮白。


瘿气须求浮白。(百)


疬疮——五里、臂臑。


五里臂臑,生疬疮而能治。(百)


头风头痛——申脉、金门。


头风头痛,刺申脉与金门。(标:指标幽赋)


偏正头痛——列缺、太渊。


列缺头痛以偏正,重泻太渊无法应。(席:指席弘赋)


头风——神庭。


神庭理乎头风。(玉赋:指玉龙赋)


项急——风府。


风伤项急,始求于风府。(通:指通玄指要赋)


头晕目眩——风池。


头晕目眩要觅于风池。(通)


脑晕目赤——攒竹。


脑晕目赤,泻攒竹以便宜。(通)


头项强——承浆。


头项强,承浆可保。(通)


头痛难忍——丝竹空。


丝竹空疗头痛不忍。(通)


头项痛——后溪。


头痛,拟后溪以安然。(通)


偏正头痛——列缺。


偏正头痛泻列缺。(灵:灵光赋)


头部痛——列缺。


头部还须寻列缺,痰涎壅塞及咽干。(兰:指兰江赋)


伤寒头痛——外关。


伤寒在表并头痛,外关动泻自安然。(兰)


头风——神庭。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玉歌:指玉龙歌)


头项强痛——承将、风府。


头项强痛难回顾,牙疼并作一般看,先向承奖明补泻,


后针风府即时安。(玉歌)


偏正头痛——丝竹空、率谷。


偏正头风痛难医,丝竹金针亦可施,沿皮向后透率谷,


一针两穴世间稀。(玉歌)


偏正头痛——风池、合谷。


偏正头风痛难移,有无痰饮细推观,若然痰饮风池刺,


倘无痰饮合谷安。(玉歌)


眉间疼痛——攒竹、头维。


眉间疼痛苦难当,攒竹沿皮刺不妨,若是眼昏皆可治,更针头维即安康。(玉歌)


乳鹅——少商


乳鹅之症少人医,必用金针疾始除,如若少商出血后,即时安稳免灾危。(玉歌)


头痛、眩晕——百会。


头痛眩晕百会好。(胜:指胜玉歌)


瘰疬——少海、天井。


瘰疬少海天井边。(胜)


头风——风池。


头风头痛灸风池。(胜)


头痛发热——外关。


一切风寒暑湿邪,头痛发热外关起。(杂:指杂病穴法歌)


头部病——曲池、合谷。


头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为之主。(杂)


偏正头痛——列缺、太渊。


偏正头痛左右针,列缺太渊不用补。(杂)


2、面部


面肿虚浮——水沟、前顶。


原夫面肿虚浮,须仗水沟前顶。(百)


面如有虫行——迎香。


面上虫行有验,迎香可取。(百)


面赤如妆——通里。


连日虚烦面赤妆,心中惊悸亦难当,若须通里穴寻得,一用针灸体便康。(玉歌)


面肿——颊车、合谷、临泣。


牙风面肿颊车神,合谷临泣泻不数。(杂)


3、口部


舌下肿痛——兼泉、中冲。


兼泉、中冲,舌下肿疼堪取。(百)


牙痛——耳门、丝竹空。


耳门、丝竹空,住牙痛于倾刻。(百)


口歪——颊车、地仓。


颊车、地仓,正口歪于片刻。(百)


喉痛——液门、鱼际。


喉痛兮,液门、鱼际去疗。(百)


颔肿口噤——阳谷、侠溪。


阳谷、侠溪,颔肿口噤并治。(百)


血虚口渴——少商、曲泽。


少商、曲泽,血虚口渴同施。(百)


舌干口燥——复溜。


复溜祛 舌干口燥之悲。(悲)


舌缓不语——哑门、关冲。


哑门、关冲,舌缓不语而要紧。(百)


失音嗫嚅——天鼎、间使。


天鼎、间使,失音嗫嚅而休迟。(百)


唇歪——太冲。


太冲泻唇歪以速愈。(百)


牙痛——承浆。


承浆泻牙痛而即移。(百)


消渴——行间、涌泉。


行间、涌泉,主消渴之肾竭。(百)


喉风——天突。


谁知天突治喉风。(标)


牙痛腰痛咽痹——二间、阳溪。


牙痛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席)


咽喉疾一百会、太冲、照海、阴交。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席)


口歪——地仓、颊车。


地仓、颊车疗口歪。(玉赋)


牙痛——二间。


二间治牙痛。(玉赋)


口气——大陵、人中。


大陵、人中频泻,口气全除。(玉赋)


牙齿疼——吕细。


牙齿痛,吕细堪治。(通)


流涎——地仓。


地仓能止口流延。(灵)


牙痛——颊车。


颊车可灸牙齿痛。(灵)


噤口咽风——照海。


噤口咽风针照海,三棱出血刻时安。(兰)


口眼歪斜一地仓、颊车。


口眼歪斜最可嗟,地仓妙穴连颊车,歪左泻右依师正,歪右泻左莫令斜。(玉歌)


失音——哑门。


偶尔失音语言难,哑门一穴 两筋间,若知浅针莫深刺,言语音和照旧安。(玉歌)


口苦——关冲。


三焦热气壅上焦,口苦舌干岂易调,针刺关冲出毒血,口生津液病自消。(玉歌)


牙疼——二间。


牙痛阵阵苦相煎,穴在二间要得传。(玉赋)


口臭——大陵、人中。


口臭之疾最可憎,劳心只为苦多情,大陵穴内人中泻,心得清凉气自平。(玉歌)


头项强急——承浆。


头项强急承浆保。(胜)


牙腮紧疼——大迎。


牙腮疼紧大迎全。(胜)


颔肿喉闭——少商。


颔肿喉闭——少商穴。(胜)


口臭——大陵。


心热口臭大陵除。(胜)


口噤——地仓、颊车。


口噤歪斜流涎多,地仓颊车仍可举。(杂)


口舌生疮——舌下窍(舌下两边紫筋)。


口舌生疮舌下窍,三棱刺血非粗卤。(杂)


舌裂出血——内关、太冲、阴交。


舌裂出血寻内关,太冲阴交走上部。(杂)


舌上生苔——合谷。


舌上生苔合谷当。(杂)


舌风舞——手三里。


呕噎——阴交。


呕噎阴交不可饶。(杂)


4、鼻部


鼻衄——天府、合谷。


天府、合谷,鼻中衄血可追。(百)


鼻内无闻——通天。


通天去鼻内无闻之苦。(百)


咳嗽——肺俞、天突。


咳嗽连声,肺俞须迎天突。(百)


鼻痔——龈交。


鼻痔必取龈交。(百)


冷嗽——合谷(补)、三阴交。(泻)。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一阴交。(席)


鼻渊——上星。


头风鼻渊,上星可用。(玉赋)


气嗽痰哮——乳根、俞府。


乳根、俞府疗气嗽痰哮。(玉赋)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


咳嗽风痰太渊,列缺宜剌。(玉赋)


喘促——璇玑、气海。


尪嬴喘促,璇玑气海当知。(玉赋)


痰嗽——肺俞、丰隆。


丰隆、肺俞,痰嗽称奇。(玉赋)


寒邪之嗽——风门。


风门主伤胃寒邪之嗽。(玉赋)


喘嗽——天突、膻中。


天突、膻中医喘嗽。(玉赋)


鼻窒——迎香


鼻窒无闻,迎香可引。(通)


咳嗽寒痰——列缺


咳嗽寒痰,列缺堪治。(通)


鼻衄一禾髎。


两鼻衄针禾髎。(灵)


鼻窒——迎香。


鼻窒不闻迎香问。(灵)


喘痰——天突。


天突宛中治喘痰。(灵)


喘痛——昆仑。


住喘却痛昆仑愈。(灵)


定喘——尺泽。


吐血定喘补尺泽。(灵)


鼻渊——上星。


鼻流清涕名鼻渊,先泻后补疾可痊,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 内剌无偏。(玉歌)


不闻香臭——迎香。


不闻香臭从何治,迎香两穴可堪攻,先补后泻分明效,一针未出气先通。(玉歌)


咳嗽——身柱。


忽然咳嗽腰背痛,身柱由来灸便轻。(玉歌)


脾虚肺热,痰多咳喘——丰隆、列缺、尺泽。


咳嗽——肺俞、丰隆。


伤风不解嗽频频,久不医时劳便成,咳嗽须针肺俞穴,痰多宜先丰隆寻。(玉歌)


喷嚏——风门。


腠理不密咳嗽频,鼻流清涕气昏沉,须知喷嚏风门穴,咳嗽宜加艾火深。(玉歌)


哮喘——天突、膻中。


哮喘之症最难当,夜间不睡气遑遑,天突妙穴宜寻得,膻中着艾便安康。(玉歌)


气喘——璇玑、气海。


气喘急急不可眠,何当日夜苦忧煎,若得璇玑针泻动,更取气海自然安。(玉歌)


吼喘——俞府、乳根。


吼喘之症嗽痰多,若用金针疾自和,俞府乳根一样剌,气喘风痰渐渐磨。(玉歌)


痰涎咳嗽——肺俞。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胜)


小儿吼闭——天突、筋缩。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胜)


鼻塞 ——合谷、太冲。


鼻塞鼻痔及鼻渊,合谷太冲随手取。(杂)


冷嗽——合谷、阴交。


冷嗽只宜补合谷,三阴交泻即时住。(杂)


喘急——列缺、足三里。


喘急列缺足三里。(杂)


5、耳部


耳聋气闭——听会、翳风。


耳聋气闭,全凭听会、翳风。(百)


耳中蝉噪——听会。


耳中蝉噪有声,听会堪攻。(百)


耳聋气痞——听会、迎香。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内泻如神。(席)


耳聋——金门、听会。


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席)


蝉鸣——足三里、地五会。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若能补泻五会间,且没向人轻易说。(席)


耳聋——听会。


耳聋腮肿,听会偏高。(玉赋)


耳闭——听会。


耳闭须听会而治也。(通)


耳聋气闭——听会。


耳聋气闭听会间。(通)


耳聋气闭——翳风。


耳聋气闭痛难言,须刺翳风穴始痊,亦治项上生瘰疬,下针泻动即安然。(百)


耳聋——听会。


耳聋之症不闻声,痛痒蝉鸣不快情,红肿生疮须用泻,宜从听会用针行。(百)


耳闭——听会。


耳闭听会莫迟延。(胜)


耳聋——临泣、金门、合谷。


耳聋临泣与金门,合谷针后听人语。(杂)


6、目部


目眩——支正、飞扬。


目眩兮,支正、飞扬。(百)


目黄——阳纲、胆俞。


目黄兮,阳纲胆俞。(百)


攀睛——少泽、肝俞。


攀睛攻少泽、肝俞之所。(百)


泪出——临泣、头维。


泪出刺临泣、头维之处。(百)


目中漠漠——攒竹、三间。


目中漠漠即寻攒竹三间。(百)


雀目肝气——晴明、行间。


观其雀目肝气,睛明行间而细推。(百)


目眩——颧髎、大迎。


目眩兮颧髎大迎。(百)


眼痒痛——光明、地五会。


眼痒痛泻光明于地五。(标)


眼疾——睛明、合谷、光明。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席)


目疼头痛——攒竹、头维。


攒竹、头维,治目疼头痛。(玉赋)


目症——睛明、太阳、鱼尾。


睛明太阳鱼尾,目症凭兹。(玉赋)


眼烂——大小骨空。


大小骨空治眼烂,能止冷泪。(玉赋)


眼红——迎香。


搐迎香于鼻内,消眼热之红。(玉赋)


目昏——肝俞。


目昏血溢,肝俞辨其实虚。(玉赋)


眼痛一合谷。


眼痛合谷以推之。(通)


目昏不见——二间。


目昏不见,二间宜取。(通)


努肉攀睛——睛明。


睛明治眼努肉攀。(灵)


眼目疾——临泣。


眼目之疾诸疾苦,更须临泣用针担。(兰)


两睛红肿——睛明、鱼尾、太阳。


两睛红肿疼难熬,怕日羞明心自焦,只刺睛明鱼尾穴,太阳出血自然消。(玉歌)


眼痛——太阳。


眼痛忽然血贯睛,羞明更涩最难睁,须得太阳针血出,不用针刀疾自平。(玉歌)


眼红——内迎香。


心血炎上两眼红,迎香穴内刺为通,若将毒血搐出后,目内清凉始见功。(玉歌)


目烂——大、小骨空。


风眩目烂最堪怜,泪出汪汪不可言,大小骨空皆妙穴,


多加艾火疾应痊。(玉歌)


目昏——肝俞、足三里。


肝家血少目昏花,宜补肝俞力便加,更把三里频泻动。还光益血自无差。(玉歌)


眼痛——清冷渊。


眼痛须寻清冷渊。(胜)


眼痛——上星。


头风眼痛上星专。(胜)


目内红痛——丝竹空、攒竹。


目内红痛苦眉,丝竹攒竹亦堪医。(胜)


目眩——申脉、金门、手三里。


头晕目眩项捩强,申脉金门手三里。(杂)


赤眼——迎香、临泣、太冲、合谷。


赤眼迎香出血奇,临泣太冲合谷侣。(杂)


7、上肢部


两臂顽麻——少海、三里。


且如两臂顽麻,少海就傍于三里。(百)


半身不遂——阳陵泉、曲池。


半身不遂,阳陵远达于曲池。(百)


体重节痛——俞穴(十二经井荥俞之俞穴)


体重节痛而俞居。(标)


筋挛骨痛——魂门(补)


筋挛骨痛而补魂门。(标)


腿膝肘臂四肢麻木疼痛——八风、八邪。


手连肩脊痛——合谷、太冲。


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席)


手不如意——曲池、合谷。


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席)


心痛手颤——少海、阴市。


心痛手颤少海间,若要除根觅阴市。(席)


肘痛——尺泽、太渊。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席)


筋急不用——尺泽。


尺泽理筋急之不用。(玉赋)


腕痛难移——腕骨。


腕骨疗手腕之难移。(玉赋)


肘挛痛——尺泽、曲池。


手挛痛兮,尺泽合于曲池。(玉赋)


手臂工肿——中渚、液门。


手臂红肿,中渚液门要辨。(玉赋)


臂痛——肩井。


肩井除臂痛如拿。(玉赋)


两肘拘挛——曲池。


但见两肘拘挛,仗曲池而平扫。(通)


两肢懈惰——照海。


四肢之懈惰,凭照海以消除。(通)


肘痛筋紧——尺泽。


尺泽去肘痛筋紧。(通)


两肩难任——肩井。


肩井除两肩难任。(通)


心疼手颤——少海。


心疼手颤针少海。(灵)


五指不伸——中渚。


五指不伸中渚取。(灵)


腕中无力——腕骨。


腕中无力痛艰难,握物难移体不安,腕骨 针虽见效,莫将补泻等闲看。(玉歌)


两臂痛——肩井。


急痛两臂气攻胸,肩井分明穴可攻。此穴原来真气聚,补多深少应其中。(玉歌)


肩背痛——背缝、五枢。


肩背风气连臂痛,背缝二穴用针明,五枢亦治腰间痛,得穴方知疾顿轻。(玉歌)


两肘拘挛——曲池、尺泽。


两肘拘挛筋骨连,艰难动作欠安然,只将曲池针泻动,尺泽兼行见圣传。(玉歌)


肩红肿痛——肩。


肩端红肿疼难当,寒湿相争血旺,若向肩明补泻,管君多灸自安然。(玉歌)


手难伸——合谷、尺泽。


筋急不开手难伸,尺泽从来要认真,头面纵有诸样症,一针合谷效通神。(玉歌)


手臂工肿——中渚、液门。


手臂工肿连腕痛,液门穴内用针明,更将一穴名中渚,多泻中间疾自轻。(玉歌)


手生疮——劳宫。


劳宫穴在掌中寻,满手生疮涌不禁。(玉歌)


五指不能屈伸——大指内侧横纹头针1—2分,小指本节尖灸3—5壮。温灸10—20分钟。


拘挛——尺泽。


尺泽能医筋拘挛。(胜)


两手酸痛——肩于、曲池、合谷。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于。(胜)


臂疼背痛——三里。


臂疼背痛针三里。(胜)


手指疼连肩——合谷、太冲。


手指连肩相引疼,合谷太冲能救苦。(杂)


肩痛连脐——手三里。


手三里治肩连脐。(胜)


手颤——少海、阴市。


心痛手颤少海求,若要除根阴市睹。(杂)


8、下肢部


四肢懈惰——照海。


腿疼——后溪、环跳。


后溪环跳,腿疼刺而即轻。(百)


转筋——金门、丘墟。


转筋兮,金门丘墟来医。(百)


中风——环跳。


中风环跳而宜刺。(标)


膝痛——阳陵泉(烧针)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烧针。(席)


脚痛膝肿指麻——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太冲。


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更向太冲须引指头麻木自轻飘。(席)


转筋——鱼腹、承山、昆仑。


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席)


腿膝肘臂四肢未梢麻木疼痛——八风、八邪。


冷痹——环跳、腰间(肾俞、命门、腰阳关)


冷痹——环跳、腰间(肾俞、命门、腰阳关)。


冷风冷痹疾群众观点愈,环跳腰间针与烧。(席)


中风——顶门、百会。


暴中风顶门百会。(玉赋)


脚气——三里、绝骨、三阴交。


脚气连涎,里、绝、三交。(玉赋)


腿脚乏力——风市、阴市。


风市阴市驱腿脚之乏力。(玉赋)


膝肿——阴陵、阳陵。


阴陵阳陵除膝肿之难熬。(玉赋)


脚气——绝骨、三里、三阴交。


绝骨三里三阴交,脚气宜此。(玉赋)


脚痛——商丘、解溪、丘墟。


商丘解溪丘墟,脚痛堪追。(玉赋)


足肿——太溪、昆仑、申脉。


太溪昆仑申脉,最疗足肿之。(玉赋)


腿脚重疼——髋骨、膝关、膝眼。


腿脚重疼,针髋骨膝关膝眼。(玉赋)


步行艰楚——足三里、中封、太冲。


行步艰楚,刺三足里中封太冲。(玉赋)


腿风湿痛——居髎、环跳、委中。


腿风湿痛,居髎环跳与委中。(玉赋)


行步难移——太冲。


且如行间难移,太冲最奇。(通)


筋转——承山。


筋转而疼,泻承山而在早。(通)


脚腕痛——昆仑。


大抵肚子腕痛,昆仑解愈。(通)


膝股痛——阴市。


股膝痛,阴市能医。(通)


膝肿——行间。


行间治膝肿目疾。(通)


腿痛——髋骨(委中上三寸,膝膑上一寸)。


髋骨针腿痛以祛残。(通)


两足拘挛——阴市。


两足拘挛觅阴市。(灵)


两膝风邪痛——犊鼻。


犊鼻治疗风邪痛。(灵)


后跟痛——仆参。


后跟痛在仆参求。(灵)


转筋、久痔——承山。


承山转筋并久痔 。(灵)


足掌痛——涌泉。


足掌下痛寻涌泉。(灵)


脚气——阴跷(照海)、阳跷(申脉)。


阴跷阳跷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灵)


腿股风——居髎、委中、环跳。


环跳能治腿股风,居髎二穴认真攻,委中毒血更出尽,愈见医科神圣功。(玉歌)


膝腿无力——风市、阴市。


膝腿无力身立难,原因风湿致伤残,倘知二市穴能灸,步履悠然渐自安。(玉歌)


腿痛——髋骨、膝眼、膝关。


髋骨能医两腿痛,膝关红肿不能行,必针膝眼膝关穴,功效须叟病不生。(玉歌)


脚足草鞋风——昆仑、申脉、太溪。


红肿腿足草鞋风,须把昆仑二穴攻,申脉太溪如再刺,神医妙诀起疲癃。(玉歌)


脚气——足三里、三阴交、绝骨。


寒湿脚气不可熬,先针三里及阴交,再将绝骨穴兼刺,肿痛登时立见消。(玉歌)


足背痛——丘墟、解溪、商丘。


脚背疼起丘墟穴,斜针出血即时轻,解溪再与商丘识,补泻行针要辨明。(玉歌)


行步艰难——太冲、三里、中封。


行步艰难疾转加,太冲二穴效堪攻,更针三里中封穴,去病如同用手抓。(玉歌)


鹤膝风——阳陵泉、阴陵泉。


膝盖红肿鹤膝风,阳陵二穴亦堪攻,阴陵针透尤收效,红肿全消见异攻。(玉歌)


髀痛——肩井。


髀痛要针肩井穴。(胜)


膝肿——行间。


行间可治膝肿痛。(胜)


行步艰难——中封、太冲。


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足背痛——商丘。


脚背痛时商丘穴。(胜)


脚风缠——委中。


委中驱疗脚风缠。(胜)


腿膝酸痛——环跳、风市、阴市。


腿股转酸难移步,妙穴说与后人知,环跳风市及阴市,泻却金针病自除。(胜)


臁疮——血海。


热疮臁内年年发,血海寻来可治之。(胜)


两膝肿——膝眼、三里。


两膝无端肿如斗,膝眼三里艾当施。(胜)


转筋——承山。


两股转筋承山剌。(胜)]


脚气——复溜。


脚气复溜不须疑。(胜)


踝跟骨痛——昆仑、绝骨、丘墟。


踝跟骨痛灸昆仑,更有绝骨共丘墟。(胜)


脚膝诸痛——行间、三里、申脉、金门。


脚膝诸痛羡行间,三里申脉金门侈。(杂)


转筋——然谷、承山。


脚若转筋眼发花,然谷承山法自古。(杂)


两足难移——悬钟、条口。


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杂)


两足酸麻——太溪、仆参、内庭。


两足酸麻补太溪,仆参内庭盘跟楚。(杂)


脚痛连胁——环跳、阳陵泉。


脚痛连胁痛难当,环跳阳陵泉内杵。(杂)


寒风湿痹——环跳,阳陵泉、足三里。


冷风湿痹针环跳,阳陵三里针尾烧。(杂)


9、胸腹胁部


胸中苦闷——建里、内关。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百)


心下悲凄——听宫、脾俞。


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百)


胁肋疼痛——气户、华盖。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百)


肠鸣——下脘、陷谷。


腹内肠鸣下脘谷能平。(百)


胸胁支满——章门。


胸胁之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百)


膈痛——膻中、巨阙。


胸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百)


胸满噎塞——中府、意舍。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百)


胸膈瘀血——肾俞、巨?。


胸膈停留瘀血,肾俞巨?宜征。(百)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百)


脐风——然谷。


脐风须然谷而易醒。(百)


腋肿——委阳、天池。


委阳天池,腋肿针而速散。(百)


烦心呕吐——幽门、玉堂。


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百)


脐肿——阴陵、水分。


阴陵水分去水肿之脐盈。(百)


完谷不消——脾俞、脾俞膀胱俞觅。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公孙、内关、中脘 。


胃冷难消化——魂门、胃俞。


胃冷难消化,魂门胃俞堪责。(百)


寒疝——大敦、照海。


大敦照海,患寒疝而善蠲。(百)


痃癖——冲门、血海。


痃癖分,冲门血海强。(百)


心腹胁肋——照海(阴跷)、内关(阴维)、列缺(任)、公孙(冲)。


阴跷阴维任冲脉,去心腹胁肋在里之疑。(标)


心下痞满——十二经井穴。


心下痞满而井主。(标)


心胀咽痛——太冲。


心胀咽痛,针太冲而必除。(标)


脾冷胃疼——公孙。


脾冷胃疼泻公孙而立愈。(标)


胸满腹痛——内关。


胸满腹痛刺内关。(标)


胁肋疼痛——支沟(飞虎)。


胁肋疼痛针飞虎。(标)


虚喘——足三里。


虚喘须寻三里穴。(席)


食癖气块——手三里、足三里。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席)


胃中有积——璇玑、三里。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席)


胸满不思食——阴陵泉、承山。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席)


小肠气痛——大杼、长强。


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针。(席)


水肿——水分、气海。


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席)


腹痛——公孙、内关。


腹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席)


阳明恶吐——风府、上脘。


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席)


男子痃癖——三里。


男子痃癖三里高。(席)


膀胱气才——风府、三里。


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功夫席浅深,倘无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席)


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关元、气海。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又不应时针气海,关元同泄效如神。


脐腹痛——阴交、涌泉。


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席)


痃疝——期门、大敦。


期门大敦能治坚痃疝气。(玉赋)


心闷——劳宫、大陵。


劳宫大陵可疗心闷疮痍。(玉赋)


心悸虚烦——三里。


心悸虚烦刺三里。(玉赋)


脾泄一—天枢。


天枢理感患脾泄之危。(玉赋)


盅胀——三阴交、水分、三里。


阴交水分三里盅胀宜刺。(玉赋)


热壅三焦——关冲。


脾虚黄疸——腕骨、中脘。


脾虚黄疸,腕骨中腕何疑。(玉赋)


饱满气逆——足三里。


欲调满之气逆,三里可胜。(玉赋)


翻胃——中魁。


中魁理翻胃而即愈(玉赋)


心惊——通里。


通里疗心惊而瘥。(玉赋)


腹疾有块——内关、照海。


取内关于照海,医腹疾之块。(玉赋)


九种心痛——上脘、中脘。


上脘中脘疗九种之心痛。(玉赋)


腹痛便秘——大陵、外关、支沟。


肚痛秘结,大陵合外关于支沟。(玉赋)


胸结——涌泉。


胸结身黄,取涌泉而即可。(通)


腹胀血膨——期门。


期门罢胸满血膨而可也。(通)


七疝偏坠——大敦。


稽夫大敦去七疝 之偏坠。(通)


腹胀——内庭。


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尺。(通)


胃心痛——劳宫。


劳宫退胃心痛亦何疑。(通)


心胸痛——大陵。


心胸病求掌后之大陵。(通)


腹痛——阴谷。


连脐腹痛泻足少阴之水。(通)


肋胁下疼痛——阳陵泉。


肋下胁边者,刺阳陵泉而即止。(通)


心下寒——少泽。


少泽应除心下寒。(灵)


腹坚——中脘、下脘。


中脘下脘治腹坚。(灵)


胸中之病——内关。


胸中之病内关担。(兰)


脐下病——公孙。


脐下公孙用法拦。(兰)


腹中气块——内关。


腹中气痛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八法有名阴维穴,腹中之疾永安康。(玉歌)


腹痛——大陵、外关、支沟。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若是胁痛并便秘,支沟妙效非常。(玉歌)


脾病——间使。


脾家之症是可怜,有寒有热两相煎,间使二穴针泻动,热泻寒补病俱痊。(玉歌)


心痛——上脘、中脘。


九种心痛及脾疼,上脘穴内用神针,若还脾败中脘补,两针神效免灾侵。(玉歌)


翻胃——中魁。


若患翻胃并吐食,中魁穴莫教偏。(玉歌)


腹胀——内庭 、临泣。


小腹胀满气攻心,内庭二穴要先针,两足有水临泣泻,无水方能病不侵。(玉歌)


心胸痛——大陵。


心胸之病大陵泻,气攻胸腹一般针。(玉歌)


腹满虚胀——水分、水道、三里、阴交。


水病之疾最难熬,腹满虚胀不肯消,先灸水分并水道,后针三里及阴交。(玉歌)


肾气冲心——关元、带脉。


肾气冲心得几时,须用金针疾自除,若得关元并带脉,四海谁不仰明医。(玉歌)


脾泄——天枢。


脾泄之症别无他,天枢二穴刺休差,此是五脏脾虚疾,艾火多添病不加。(玉歌)


心脾疼痛——上脘。


心脾疼痛上脘先。(胜)


胃冷——下脘。


胃冷下脘却为良。(胜)


心疼——巨阙。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胜)


脾心痛——公孙。


脾心痛急寻公孙。(胜)


痞满——章门。


终年或变劳层者,痞满脐旁章门诀。(胜)


吞酸——膻中。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胜)


小肠气痛归来。(胜)


腹胀——水分。


腹胀水分多得力。(胜)


霍乱——中脘、三里、内诞。


霍乱中脘可入深,三里内诞泻几许。(杂)


心痛——劳宫、不泽。


心痛翻胃刺劳宫,寒者少泽细手指。(杂)


胁痛——阳陵泉。


胁痛只须阳陵泉。(杂)


腹痛——公孙、内关。


腹痛公孙内关尔。(杂)


心胸痞满——阴陵泉、承山。


心胸痞满阴陵泉,针到承山饮食美。(杂)


泄泻 ——三里、内庭。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杂)


胀满水肿——水分、中脘、腹溜、三里。


水肿水分与复溜,胀满中脘三里揣。(杂)


内伤食积——手三里、足三里、璇玑。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想应块亦消。(杂)


10、腰背部


背连腰痛——白环、委中。


背连腰痛,白环委中曾经。(百)


脊强——水道、筋缩。


脊强兮,水道筋缩。(百)


痉病——颅息。


痉病非颅息而不愈。(百)


肩背腰腿疾——申脉(阳?)、后溪(督脉)、外痒(阳维)临泣(带脉)。


阳?阳维并督带,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标)


腰痛——委中。


委中专治腰间痛。(席)


脚膝肿——至阴。


脚膝肿时寻至阴。(席)


气滞腰痛——横骨、大都。


气滞腰痛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急救。(席)


肩背风劳——肺俞、三间。


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浮风劳。(席)


腰痛——委中。


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席)


髋骨腿疼——三里、复溜。


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席)


肩背痛——中渚。


久患伤寒肩背疼,但针中渚得其宜。(席)


肩痛连脐——手三里。


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时便须求,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席)


腰胯痛——三里、气海。


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住,噎不住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席)


膂痛——身柱。


身柱蠲嗽,能除膂痛。(玉赋)


伛偻——风池、绝骨。


风池、绝骨而疗乎伛偻。(玉赋)


痿伛——人中、曲池。


人中曲池可治其痿伛。(玉赋)


肩脊痛——五枢、背缝。


肩痛——肩髃。


风温传于两肩,肩髃可疗。(玉赋)


腰脊闪痛——人中、委中。


人中委中除腰脊闪痛之难制。(玉赋)


肾败腰痛——带脉、关元(多灸)。


带脉关元多灸,肾败堪攻。(玉赋)


脊膂强痛——人中。


人中除脊膂之强痛。(通)


泻肾——然谷。


然谷泻肾。(通)


腰痛——肾俞。


肾俞把腰疼而泻尽。(通)


肩背患——手三里。


肩背患,责肘前之三里。(通)


冷痹肾败——足三里。


冷痹肾败取足阳明之士。(通)


脊间心后病——中渚。


脊间心后者,针中渚而立愈。(通)


腰脚痛——委中。


腰脚痛在委中而已矣。(通)


腰痛——委中。


五般腰痛委中安。(灵)


脾俞(髀枢)不动——丘墟。


脾俞不动泻丘墟。(灵)


浮肿——复溜。


复溜治肿如神医。(灵)


水肿——水分。


水肿水分灸亦安。(灵)


脊背强痛——人中、委中。


强痛脊背泻人中,挫?腰酸亦可攻,更有委中之一穴,腰间诸疾任君攻。(玉歌)


腰痛——肾俞。


肾弱腰痛不可当,施为行止甚非常,若知肾俞二穴处,艾火频加体自康。(玉歌)


背痛——中渚。


脾疼背痛中渚泻。(胜)


腰痛——中空穴(中?)


腰痛中空穴最奇。(胜)


脊间疼——中渚。


脊间心后称中渚。(杂)


腰痛——环跳、委中、昆仑。


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仑武。(杂)


腰痛连腿——腕骨、三里。


腰痛环跳委中神,若连背痛昆仓武。(杂)


腰连足痛——环跳、行间、风市。


腰连脚痛怎生医,环跳行间与风市。(杂)


腰酸痛——阿是穴。如慢性以及肾虚者,加拨火罐。


11、二阴部


小便赤涩——兑端。


小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百)


肠风下血——长强、承山。


刺长强于承山,善主肠风新下血。(百)


白浊遗精——阴交、气海。


针三阴于气海,专司白浊久遗精。(百)


五淋——肓俞、横骨。


且如肓俞横骨,泻五淋之久积。(百)


痔瘤——商丘。


商丘痔瘤而最良。(百)


脱肛——百会、尾翳。


脱肛百会尾翳之所。(百)


无子——阴交、石关。


无子搜阴交石关之乡。(百)


积痢——中脘、外丘。


中脘主乎积痢,外丘收乎大肠。(肠)


水蛊——偏历。


刺偏历得小便,医大人之水蛊。(标)


五淋——气海、三里。


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席)


小便不禁——关元。


小便不禁关元好。(席)


大便闭涩——大敦。


大便闭涩大敦烧。(席)


痔漏——二白。


二白医痔漏。(玉赋)


疝气——大敦。


大敦去疝气。(玉赋)


便多——命门、肾俞。


老者便多,命门兼肾俞而着艾。(玉赋)


痔疾——长强、承山。


长强承山灸痔最妙。(玉赋)


便秘——照海、支沟。


照海支沟通大便之秘。(玉赋)


痢疾——百会、鸠尾。


百会鸠尾治痢疾。(灵)


大小便——大肠俞、小肠俞。


大小肠俞大小便。(灵)


五淋——气海、血海。


气海血海疗五淋。(灵)


偏坠——大敦。


大敦二穴主偏坠。(灵)


痔漏——二白穴(间使)


痔漏之疾亦可憎,表里急重最艰禁,或痛或痒或下血,二白穴在掌中寻。(玉歌)


尿濒——命门、肾俞。


肾败腰虚小便频,夜间起止苦劳神,命门若得金针助,肾俞艾灸起遭?(玉歌)


痔漏——承山、长强。


九般痔漏最伤人,必刺承山效若神,更有长强一穴是,呻吟大痛穴为真。


遗精——心俞、白环俞。


胆寒由是怕惊心,遗精白浊实难禁,夜梦鬼交心俞治,白环俞治一般针。(玉歌)


大便秘结——照海、支沟。


大便秘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中,更把支沟来泻动,方知妙穴有神功。(玉歌)


疝气——大敦。


七般疝气取大敦,穴法由来指侧间,诸经具载三毛处,不与师传隔万山。(玉歌)


疝气——关元、大敦。


肾强疝气发甚频,气上攻心似死人,关元兼刺大敦穴,此法亲传使得真。(玉歌)


闭结——支沟。


筋痛闭结支沟穴。(胜)


泄泻——天枢。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二寸灸天枢。(玉赋)


疝气——大敦。


灸罢大敦除疝气。(胜)


肠风——长强。


痔疾肠风长强期。(胜)


小便频——肾俞。


肾败腰痛小便频,督脉两边肾俞除。(胜)


痢疾——合谷、三里、中膂。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须兼中膂。(杂)


七疝——大敦、太冲。


七疝大敦与太冲。(杂)


五淋——血海。


五淋血海通男妇。(杂)


大便虚秘——支沟、足三里。


大便虚秘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杂)


热淋——长强、大敦、阳陵泉。


热秘气秘先长强,大敦阳陵堪调护。(杂)


小便不通——阴陵泉、足三里。


小便不通阴陵泉,三里泻下溺如注。(杂)


12、寒热


热病汗不出——大都、经渠。


热病汗 出,大都更接于经渠。(百)


发热——少冲、曲池。


发热仗少冲、曲池之津。(百)


岁热时行——陶道、肺俞。


岁热时行,陶道复求肺俞理。(百)


温寒湿热——下髎。


温寒湿热下髎定。(百)


阙热厥寒——涌泉。


厥寒厥热涌泉清。(百)


寒栗恶寒——二间、阴郄。


寒栗恶寒二间疏通,阴郄暗。(百)


劳瘵传尸——魄户、膏肓。


劳瘵传尸,趋魄户膏肓之路。(百)


中邪霍乱——阴谷、三里。


中邪霍乱寻阴谷三里之路。(百)


盗汗——阴郄、后溪。


阴郄后溪治盗汗之多出。(百)


疼痒——至阴、尾翳。


至阴尾翳疗痒疾痛多。(百)


热极——肩髃、阳溪。


肩髃、阳溪,消隐中之热极。(百)


寒疟——商阳、太溪。(百)


寒疟商阳太溪验。(百)


寒热痹痛——四关(合谷、太冲)。


寒热痹痛开四关而已之。(标)


体热劳嗽——魄户(泻)。


体热劳嗽而泻魄户。(标)


虚损——天枢。


虚损天枢而可取。(标)


伤寒——期门。


期门穴主治伤寒,六日过经尤未汗。(席)


伤寒——风府、风池。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席)


疟疾——间使。


间使剿疟疾。(玉赋)


瘰疬瘾疹——天井。


天井治瘰疬瘾疹。(玉赋)


时疟阂疟——后溪。


时疟阂疟寻后溪。(玉赋)


伤寒——期门。


期门刺伤寒未解,经不再传。(玉赋)


伤寒无汗——复溜。


伤寒无汗,攻复溜宜泻。(玉赋)


伤寒有汗——合谷。


伤寒有汗取合谷当随。(玉赋)


虚汗——百劳。


百劳止虚汗。(玉赋)


热壅——少冲。


又若心虚热壅,少冲明于济夺。(玉赋)


疟疾——间使。


疟生寒热兮,仗间使以扶持。(通)


伤寒——期门。


伤寒过经期门愈。(灵)


寒热——申脉。


申脉能除寒与热,头风偏正及心惊,耳鸣鼻衄胸中满,好把金针此穴明。(兰)


伤寒无汗——合谷(补)、复溜(泻)。


无汗更将合谷补,复溜穴泻好施针。(兰)


汗多——合谷(补)。


倘若汗我流不绝,合谷收补效如神。(兰)


疟疾——后溪。


时行疟疾最难禁,穴法由来未审明,若把后溪穴寻得,多加艾火即时轻。


盗汗——百劳。


满身发热痛为虚,盗汗淋淋渐损躯,须得百劳椎骨穴,金针一刺疾俱除。(玉歌)


无汗——复溜(泻)有汗一合谷。


无汗伤寒泻复溜、汗多宜将合谷收,若然下脉皆微细,金针一补脉还浮。(玉赋)]


伤寒——期门、三里。


伤寒过经尤未解,须向期门穴上针,忽然气喘攻胸膈,三里泻多须用心。(玉歌)


五疟——间使、大杼。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胜)


13、精气神


梦魇不宁——历兑、隐白。


梦魇不宁,历兑相谐于隐白。(百)


发狂奔走——上脘、神门。


发狂奔下次上脘同起于神门。(百)


惊悸怔忡——阳交、解溪。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百)


反长悲哭——天冲、大横。


反长悲哭仗天冲、大横须精。(百)


癫疾——身柱、本神。


癫疾身柱本神令。(百)


风痫——神道、心俞。


风痫常发,神道须还心俞宁。(百)


痫——鸠尾、涌泉。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席)


癫——人中、十三鬼穴(人中|、少商、隐白、大陵、申脉、风府、颊车、承浆、劳宫、上星、会阴、曲池、舌下缝、后溪、间使)。


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席)


气不调——肩井、三里。


若针肩井及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席)


虚劳——膏补虚劳。(玉赋)


呆痴笑眺——神门。


神门治呆痴笑眺。(玉赋)


黄疸神疲——至阳。


至阳却疸,善治神疲。(玉赋)


癫痫——鸠尾。


鸠尾针癫痫已发,慎其妄施。(玉赋)


脉沉——复溜。


要起立脉之沉匿,复溜称神。(玉赋)


梦遗 ——心俞、肾俞。


心俞肾俞治腰肾虚乏之梦遗。(玉赋)


尸劳——涌泉、关元、丰隆。


涌泉关无丰隆,为治尸劳之例。(玉赋)


惊搐——印堂。


印堂治惊搐。(玉赋)


呆痴——神门。


神门除心性之呆痴。(通)


癫痫狂——后溪。


癫痫狂兮,凭后溪而疗是。(通)


五劳——足三里。


三里却五劳之赢瘦。(通)


黄疸——腕骨。


固知腕骨祛黄。(通)


气上壅——足三里。


治气上壅足三里。(灵)


癫——水沟、间使。


水沟间使治邪癫。(灵)


身倦——劳宫。


劳宫医得身劳倦。(灵)


癫狂——后溪。


后溪专治督脉病,癫狂此穴治还轻。(兰)


中风不语——顶门(囟会)、百会。


中风不语最难难,发际顶门穴要知,更向百会明补泻,即时苏醒免危。(玉歌)


中风——中冲、人中。


中风之症症非轻,中冲二穴可安宁,先补后泻如无应,再刺人中立便轻。(玉歌)


胆寒心虚——少冲。


胆寒心虚病如何,少冲二穴最功多,刺入三公不着艾,金针用后自平和。(玉歌)


瘾疹——天井。


如今瘾疹疾多般,好手医人治亦难,天井二穴。


多着艾,纵生瘰疬灸皆安。(玉歌)


痴呆——神门。


痴呆之症不堪亲,不识尊卑枉骂人,神门独治痴呆病,转手骨工得穴真。(玉歌)


黄疸——至阳。


至阳亦治黄疸病,先补后泻效分明。(玉歌)


强壮——膏肓。


膏肓二穴治病强,些穴原来难席量,斯穴禁针多着艾,甘一壮亦无妨。(玉歌)


黄疸——腕骨、中脘。


脾家之症有多般,致成翻胃呈现食难,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夺中脘。(玉歌)


传尸劳——涌泉、丰隆、丹田。


传尸劳病最难医,涌泉出血免灾危,痰多须向丰隆泻,气喘丹田亦可施。(玉歌)


痫——鸠尾。


鸠尾独治五般痫,此穴须当存细观,若然着艾宜七壮,多则伤人针亦难。(玉歌)


五痫——后溪、鸠尾、神门。


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胜)


中风——人中、颊车。


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胜)


气症——气海。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胜)


遗精——心俞。


遗精白浊心俞治。(胜)


黄疸——至阳。


黄疸至阳便能离。(胜)


肝血盛——肝俞。


肝血盛兮肝俞泻。(胜)


脾病气血——合谷、三阴交。


脾病气先合谷,后刺三阴针用烧。(胜)


内伤——内关。


一切内伤内关穴,痰火积块退烦潮。(杂)


吐衄——尺泽、上星、禾?。


吐血尺泽功无比,衄血上星与禾?。(杂)


痫——劳宫、涌泉。


劳宫能治五般痫,更刺涌泉疾若挑。(杂)


痴呆——神门、人中、间使。


神门专治痴呆症,人中间使祛癫疾妖。(杂)


14、女人


经期不准——地机、血海。


女人经事改常,自有地机血海。(百)


漏血——交信、合阳。


女子少气漏血,不无效 信合阳。(百)


带下产崩——冲门、气冲。


月浊违限——天枢、水泉。


月经违限——天枢水泉细详。(百)


乳痛——肩井。


肩井乳痛而极效。(百)


妇人血晕——阴交、阳别。


阴交阳别而定血晕。(标)


下胎衣——照海、外关。


阴跷阳维而下胎衣。(标)


两乳刺痛——太渊、列缺。


气痛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席)


难产——乳根二肋。


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席)


妇人心痛——心俞。


妇人心痛心俞穴。(席)


妇人乳肿——少泽、太阳。


妇人乳肿,少泽与太阳可推。(玉赋)


赤白带——中极


赤带白带求中极之异同。(玉赋)


泻死胎——阴交。


文伯泻死胎于阴交。(通)


气刺两乳——太渊。


气刺两乳求太渊。(灵)


吹乳——少泽。


妇人吹乳痛难消,吐血风痰稠似胶,少泽穴内明补泻,应时神效气能调。(百)


赤白带——中极。


赤白妇人带下难,只困虚败不能安,中极补多宜泻少,灼火还须着意看。(玉歌)


下胎衣——阴交。


阴交针入下胎衣。(胜)


两乳刺痛——太渊、列缺。


太渊列缺穴相连,能祛气痛刺两乳。(杂)


通经——合谷、三里。


妇人通经泻合谷。(杂)


催孕——三里、至阴。


三里、至阴催孕妊。(杂)


死胎——阴交。


死胎阴交不可缓。(杂)


下胞衣——照海、内关。


胞衣照海内关寻。(杂)


15、婴幼儿


盗汗肝蒸——阴郄。


泻有郄止盗汗,治小儿骨蒸。(标)


脱肛——百会(灸)、鸠尾。


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席)


小儿慢惊——印堂。


孩子慢惊何可治,印堂刺入艾还加。(玉歌)


小儿惊风——少商、人中、涌泉。


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杂)


16、脾胃病症状选穴古歌赋选


胸闷:


建里、内关,扫尽胸中之苦闷。(百)


听宫、脾俞,祛残心下之悲凄。(百)


胸满: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席)


胸满更加噎塞,中府、意舍所行。(百)


胸满项强,神藏、璇玑已试。(百)


欲调饱满之气逆,三里可胜。(玉赋)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胜)


诸般气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宜)


心胸痞满阴陵泉。(杂)


心胸有病少腹泻。(肘)


中满如何去得根,阴包如刺效如神。(肘)


胁痛:


久知胁肋疼痛,气户华盖有灵。(百)


胸胁支满何疗,章门不用细寻。(百)


若是胁痛并闭结,支沟奇效非常。(玉歌)


胁痛只须阳陵泉。(杂)


伤寒痞结胁积痛,宜用期门见神功。(肘)


两足两胁满难伸,飞虎神针七公到。(肘)


肠鸣:


腹内肠鸣,下脘 、陷谷能平。(百)


疟疾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肘)


腹中痛块疼难当,穴法宜向内关防。(玉歌)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胜)


泄泻肚腹诸般疾,三里内庭功无比。(杂)


脘痛:


膈痛饮蓄难禁,膻中巨阙便针。(百)


上脘、中脘治九种之心痛。(玉赋)


九种心痛及脾痛,上脘穴内用神针。(玉歌)


心痛、脾痛上脘先。(胜)


霍乱心痛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胜)


脾痛背痛中渚泻,脾心急痛寻公孙。(胜)


心痛翻胃刺劳宫。(杂)


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长)


中脘回还胃气通(肘)


呕吐:烦心呕吐,幽门开彻玉堂明。(百)


呕吐还须上脘疗。(席)


头风呕吐眼昏花,穴取神庭始不差。(玉歌)


伤寒呕吐闷涎随,列缺下针三分许。(杂)


腹痛:


肚痛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席)


腹痛秘结,大陵合个关支沟。(玉赋)


腹中疼痛亦难当,大陵外关可消详。(玉歌)


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要忙。(胜)


小肠气痛归来治。(胜)


腹痛公孙内关耳。(杂)


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长)


腹胀:


内庭临泣理小腹之?。(玉赋)


腹膨而胀,夺内庭以休迟。(通)


小腹胀满气功心,内庭二穴要先针。(玉歌)


腹胀水公多得力。(胜)


肚腹浮肿胀膨膨,先针水分泻建里。(胜)


倦怠:


倦言嗜卧往通里大钟而明。(百)


至阳却疸,善治神疲。(玉赋)


若是头风并眼痛,上星穴内刺无偏。(玉歌)


便秘:


大便闭涩大敦绕。(席)


照海支沟能大便之秘。(玉赋)


腹痛便秘大陵合外关支沟。(玉赋)


若是胁痛并闭结,支沟奇妙效非常。(玉歌)


大便闭结不能通,照海分明在足心,更把支沟来协泻,方知妙穴有神功。(玉歌)


大便虚秘补支沟,泻足三里效可拟。(杂)


尿赤:


小便赤涩,兑端独泻太阳经。(百)


小便不禁,关元好。(席)


多梦:


梦魇不宁,历兑相谐于隐白。(百)


惊悸:


惊悸怔忡,取阳交解溪勿误。(百)


通里疗心惊而即瘥。(玉赋)


发黄:


目黄兮,阳纲胆俞。(百)


黄疸亦须寻腕骨,金针必定奇中脘。(玉歌)


黄疸至阳便能离。(胜)


噎气吞酸: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胜)


食不消化:


脾虚谷以不消,脾俞膀胱觅。(百)


胃寒食而难化,魂门胃俞堪责。(百)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席)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席)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席)


胃冷下脘却为良。(胜)


内伤食积针三里,璇玑相应块亦消。(杂)


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长)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4-12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扁鹊心经》每日常灸的四个穴位



宋代灸法大家窦材的《扁鹊心书》主张“人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关、中脘,可得百年寿”。下面是这四个穴位的图示:



每个穴位灸10分钟左右即可。命关和关元可以灸的时间长一点。艾条在一般中药店或医药器材商店有售。我做了几天,感觉很好,推荐给大家共享。祝愿所有人健康长寿。

命关穴不太好找,网上搜到的一些说法也都没说清楚,再做一个图方便大家取穴。可在图示位置周围尝试,必须是有感觉的点才是正确的。感觉可以是麻,也可能是痒、痛,因人而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24 03: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