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762|回复: 49

[读书] 碎碎念之《中国近代史》

[复制链接]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发表于 2023-4-2 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居然有这个书摘分类(所谓书摘分类,最早好像是在转角发的)。争取每天翻一点,日有所得。

英国人变了

以前,零零散散看过一点近代史相关,张鸣的,杨小凯的(虽然他是个经济学家)。知道外国人在来天朝经商时吃的一些苦头。
虽然也很让人同情,难免还是会想,并没人请你们来的,天朝再不好,总没有强买强卖,更没打到国门上去强买强卖。
总是有利可图才来的嘛,一些条条款款麻麻烦烦不爽的话可以不再鸟他,走人就是。拿这个做理由发动战争,总还是侵略。
这个纠结一直到翻开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原来是外国人主要是英国人变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外国人最初对于我们的通商制度虽不满意,然而觉得既是中国的定章,只好容忍。到了十八世纪末年(乾隆末年,嘉庆初年),外国人的态度就慢慢地变了。这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大部分在英国的东印度公司手里。在广州的外国人之中,英国已占领了领袖地位。英国此时的工业革命已经起始,昔日的手工业都慢慢地变为机械制造。海外市场在英国的国计民生上一天比一天紧要,中国对通商的限制,英国认为最不利于英国的商业发展。同时英国在印度已战胜了法国,印度半岛全入了英国的掌握。以后再往亚东发展也就更容易了,因为有了印度作为发展的根据地。

既然有过这么一段“只好容忍”的时期,那我就释然了。
国家力量后来介入了,那还有啥办法?讲,讲不通;谈,谈不下;忍,忍不了;打,打得过。那就,历史翻开了新的屈辱的一页。


点评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发表于 2023-4-2 15:32

评分

4

查看全部评分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0年的最后一天,日子还是那样过。热闹是别人的,我只希望吃个火锅,饺子也行。

马戛尔尼的来访

这一段不止一次看到了。算是英国在外交方面做出的努力吧。
毕竟对于商人来说,能和气生财就不要动刀动枪。
马戛尔尼就是带着这样的外交愿望来到了中国,朝见他们心目中无比开明的好皇帝乾隆。
希望两国可以平等相处,英商可以多到几个地方活动,可以缴纳清楚明白的关税,能有一个落脚地。
谈判进行得很艰难,在第一个环节就卡住了,要不要行跪拜礼。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英政府给马戛尔尼的训令要他竭力迁就中国的礼俗,唯必须表示中、英的平等……在乾隆帝方面,他也十分高兴迎接英国的特使,但是乾隆帝把他当做一个藩属的贡使看待,要他行跪拜礼。马戛尔尼最初不答应,后来有条件地答应。他的条件是:将来中国派使到伦敦去的时候,也必须向英王行跪拜礼;或是中国派员向他所带来的英王的画像行跪拜答礼。他的目的不外要表示中、英的平等。中国不接受他的条件,也就拒绝行跪拜礼。乾隆帝很不快乐,接见以后,就要他离京回国。至于马戛尔尼所提出的要求,中国都拒绝了。那次英国和平的交涉要算完全失败了。

英国的外交努力没有坚持多久,乾隆帝的儿子和孙子继续秉承“天朝”理念,绝不通融,在英国的好感度直线降低。这里面有没有大不列颠已经建立起了日不落帝国,清朝却在每况愈下,这样的原因呢?不好讲。但我是不相信“弱国无外交”这句话的,弱国无外交,以什么自立呢?全都要屈膝投降吗?这是基于强盗逻辑下才有的想法。即使是丛林,也毕竟有一些规则在的。
有规则,就有外交的可能,谈判的可能。
清朝人不了解外界规则是必然的了,它自己有没有规则这回事呢?
蒋廷黻先生在这一节的最后痛心地指出,进行“近代的邦交是我们的大困难,也是我们的大机会”。
大机会,只需,“高度的改革”。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2021年第一天,所有的志向仍是虚设。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愿我的方向,是我所希望。

中英难免一战

阅读超过了笔记进度。想要摘录得太多,可以阐发的也有一些。可是再往回倒,就太拖速度了。
就让蒋廷黻那些好句子在书上吧,同好自会去读。
摘记做得再充分也不如直接去读原本。若说治史,这样看N手资料又是偷懒且无益的行为。我并无读原始史料的条件与耐心,自然绝无创见的可能。只是复述引用,偶尔感慨一二罢了。

中英战争的起因,根源自然在以当时的清制,英商无法在中国好好做生意。由此也生发了一些的论金句。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1.英国请中国订立邦交

中西的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

看书友评论,有个贺卫方(想是教授)以此为佐证,抛出“西方对中国近代以来的欺凌,是中国欺负西方人的结果”之论点。
我没有去百度他的言论,但想也不必急着跳脚。任何言论都是有它的语境的。因为教材编写的粗疏,这段影响至今的历史只是给出了定性和结论,中间的曲折是不大被普及到的。在科普扫盲的过程中,有措辞上的放大很可理解。不如此不足以表达“不争”之怒,责之切,不意味着对外献媚与讨好。
因为中英战争的起因,也有书友认为此次战争和后来的日本侵华是不一样的,英国想要的是市场,日本旨在亡我中华。
这个说法挺有意思,它分别了两种侵略的不同,一是以经济扩张为终点,一是以政治扩张为目标。
想到前些年都有人以被日本吞并为利,网上持任何主张实在都不足为奇。现在却是再看不到这样的言论了,不知是否网下也做到了灭绝。
回过来,因了英国与清的交往过程与态度,我倒也认同鸦片战争与日本侵华并非一个性质,英国起初无意战争的,战争只是最后的手段,可这也不妨碍他在战胜后要赔款要割地。
说到结果,我又要太认同蒋廷黻先生这句话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4.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从民族的历史看,鸦片战争的军事失败还不是民族致命伤。失败以后还不明了失败的理由力图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伤。倘使同治、光绪年间的改革移到道光、咸丰年间,我们的近代化就要比日本早二十年。远东的近代史就要完全变更面目。

这真是“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可是,我们都知道,对于大清王朝的统治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鸦片的争论

作为一个烟味敏感者,我厌恶我附近所有的吸烟人群。惶论吸毒!可是吸毒毕竟是个人的事情,是禁还是疏导呢?明星吸毒接连爆炸那阵,还曾小范围内交流了几句。
陆小曼吸食鸦片,是我每想起来便觉痛心的事情。《白鹿原》里,田小娥引诱白孝文吸食时,也惊心了一阵。毒品交易、毒品吸食,如何管理才稳妥,这是个难题。而晚清之时,这更直接关系到了国计民生。
鸦片的危害,是共识了。如何去做,当时分成了几派。

一、自己种植派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广东有一帮士绅觉得禁烟绝不能实行,因为“法令者,胥役之所借以为利也,立法愈峻,则索贿愈多”。他们主张一面加重关税,一面提倡种植,拿国货来抵外货,久而久之,外商无利可图,就不运鸦片进口了。道光十四五年(1834—1835)的时候,这一派的议论颇得势,但是,除许乃济一人外,没有一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公开提倡这个办法。

二、处死吸食派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道光十八年(1838),黄爵滋上了一封奏折,大声疾呼主张严禁。他的办法是严禁吸食,他说没有人吸,就没有人卖,所以吸者应治以死罪。

三、严惩烟贩派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这封奏折上了以后,道光帝令各省的督抚讨论。他们虽不彰明地反对黄爵滋,总觉得他的办法太激烈。他们说吸食者只害自己,贩卖者则害许多别人,所以贩卖之罪重于吸食之罪。广州是鸦片烟的总进口,大贩子都在那里,要禁烟应从广州下手。唯独两湖总督林则徐完全赞成黄爵滋的主张,并建议各种实施办法。

方法虽然不一,抵制鸦片的进口却是一致。那么,鸦片真得能禁吗?
难!吸食者(应该不乏权贵之势)的需求,各级官员的从中渔利,当时人尚没有考虑到英国的态度,便已意识到了禁烟的困难,但他们不说。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2.英国人做鸦片买卖
实在当时的人对禁烟问题都带了几分客气。在他们的私函中,他们承认禁烟的困难,但是在他们的奏章中,他们总是逢迎上峰的意旨,唱高调。这种不诚实的行为是中国士大夫阶级的大毛病之一。

尤其要注意的是,这种不诚实的大毛病,概莫能免,包括林则徐。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获得 小财神卡 一张

卡片说明:拈花小和尚扶太上老君过马路,获得了2 颗 钻石。

卡片效果:获得 2 颗 钻石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来想偷个懒,白天已发了一个了。但又想,还是早日完成为佳。拖个什么劲!

林则徐的羽毛

虎门销烟绝对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索。
英国将这次战争称为通商战争,在他们看来,英国是为了取得正当的通商权益而发起的这场战争,鸦片只是一个引子。
那么,鸦片作为一种毒品,怎么能得到英国政府层面的维护呢?这和义律有关系。义律是有官方身份的,它是英国的商业监督。在林则徐的严令下,英商只好将鸦片全部上交。
但义律从中倒了一下手。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3.东西对打

义律不能抵抗,只好屈服。他屈服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注意。他不是命令英国商人把烟交给林则徐,他是教英商把烟交给他,并且由他以商业监督的资格给各商收据,一转手之间,英商的鸦片变为大英帝国的鸦片。

面对可能的战争,林则徐做没做准备呢?做了。他重修了虎门的炮台,用铁链封锁了虎门口,并且认为英国人屈伸不便,没有多少战斗力。还禁止茶叶、大黄出口,以为可以致外国人死命。他自觉极有把握,全国也都很乐观。
可是英国人竟没有在广州打,而是北上占领定海,接着到达天津大沽口。
林则徐的准备没有用上,后来又被道光帝嫌弃孟浪多事,终于革职查办。可是他在士大夫中的声誉极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4.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林则徐实在有两个:一个是士大夫心目中的林则徐,一个是真正的林则徐。前一个林则徐是主剿的,他是百战百胜的。他所用的方法都是中国的古法。可惜奸臣琦善受了英人的贿赂,把他驱逐了。英国人在未去林之前,不敢在广东战,既去林之后,当然就开战。所以士大夫想,中国的失败不是因为中国的古法不行,是因为奸臣误国。当时的士大夫得了这样的一种印象,也是很自然的,林的奏章充满了他的自信心,可惜自道光二十年夏天定海失守以后,林没有得到机会与英国比武,难怪中国人不服输。

真正的林则徐呢?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4.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真正的林则徐是慢慢地觉悟了的。他到了广东以后,就知道中国军器不如西洋,所以他竭力买外国炮,买外国船,同时他派人翻译外国所办的刊物。他把在广东所搜集的材料,给了魏源。魏源后来把这些材料编入《海国图志》。这部书提倡以夷制夷,并且以夷器制夷。后来日本的文人把这部书译成日文,促进了日本的维新。林虽有这种觉悟,但他怕清议的指摘,不敢公开地提倡。

在谪戍伊犁途中,林则徐致书友人,哀叹以清之兵力,与英对敌“真令岳、韩束手,奈何奈何!”
这种揣着明白坚持唱高调的做法,在蒋廷黻先生看来,是视个人清誉胜过国事,不由大加责备。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4.民族丧失二十年的光阴
这是他的私函,道光二十二年九月(1842)写的。他请他的朋友不要给别人看。换句话说,真的林则徐,他不要别人知道。难怪他后来虽又做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他总不肯公开提倡改革。他让主持清议的士大夫睡在梦中,他让国家日趋衰弱,而不肯牺牲自己的名誉去与时人奋斗。林文忠无疑是中国旧文化最好的产品。他尚以为自己的名誉比国事重要,别人更不必说了。士大夫阶级既不服输,他们当然不主张改革。

甚至在林则徐病逝时,仍不忘予以微词。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6.剿夷派又抬头

咸丰帝也很佩服林则徐,当即下令教林来京。林的运气真好:他病大重,以后不久就死了,他的名誉借此保存了。

虽有讥诮之嫌,实也因为林则徐当时的声望虽隆,却虚弱不堪。
1850年5月,道光帝已经驾崩,咸丰帝主政。有个御史曹履泰上奏,说若请林则徐来京协办夷务,“臣知英夷必望风而靡,伎俩悉无可施,可永无宵旰之虑矣。”
这种期望之下,林则徐的病逝,着实替他自己保住了名誉,且也替清政府维系住了最后一层颜面,戳破它,还要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换约风波

主和的琦善、耆英倒后,主战派又占了上风。
这主战主和谁抬头,似乎就看英国人打没打过来。没打过来时,主战派得势;打过来后,主和派上场。
主战的这二位,一名徐广缙,一名叶名琛。叶名琛因为主政广东更久,态度更硬,而更有名。他是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背锅者,战争失败之后,时人讥刺他为“六不总督”。面对外夷,不见不和不降,态度之强,无出其右。最后被英军俘虏,带往印度,饿死在了加尔各答岛。
1859年,《天津条约》签订一年后,英法代表到达大沽口,准备进京交换《天津条约》的批准文书。当时的形势很微妙,清政府对增开通商口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之类条款惶恐不安。这个惶恐原因,记得杨小凯文章里有提,无非是害怕外国公使不行跪拜礼,天威不存,被本国人瞧了去。清政府迫切地希望条约可以取消,同时又派僧格林沁亲王在大沽口布防。英法代表为防生变,也随带了海军。两相接触,英法竟败了。
僧格林沁这一胜利并没有给这时的清政府以军事信心,反而愿意接受《天津条约》。这可能也和当时国内形势有关,南方在闹长毛,太平天国正处于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一章:剿夷与抚夷  7.剿夷派崩溃

咸丰九年(1859)的冬季及十年(1860)的春季,正是清廷与太平天国内战最紧急的时候。苏州被太平军包围,危在旦夕。江、浙的官吏及上海、苏州一带的士绅听见北方又与英、法开战,简直惊慌极了,因为他们正竭力寻求英、法的援助来对付太平军。所以他们对北京再三请求抚夷,说明外人兵力之可畏及长江下游局势之险急。

有书友对此很不齿,评论曰“又一个攘外必先安内”。这句名言,我倒的确和人讨论过的,我的意见是要看站在谁的角度。以清政府的维稳需求来看,太平天国才是它的心腹大患。与英法媾和,弭平疥癣之隙,符合它的根本利益。
这个任务,交到了恭亲王奕訢的手上。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获得 大财神卡 一张

卡片说明:拈花小和尚挖矿挖到天昏地暗手抽筋,最终收获1 颗钻石。

卡片效果:获得 1 颗 钻石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太平天国,蒋廷黻先生讲得很简略。几乎算一带而过。

洪秀全与曾国藩

这两个人的历史评价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旧官方一个是匪,一个是完人。新官方一个为革命英雄,一个属反动的统治者。
洪秀全能成事,在我看来是一个谜。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2.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他两次到广州去考秀才,两次都失败了。于是心怀怨恨。这是旧社会常有的事,并不出奇。洪秀全经历的特别是他在广州应试的时候,得着耶稣教传教士的宣传品。后来大病四十多天,病中梦见各种幻象,自说与耶稣教义符合,于是信仰上帝,创立上帝会。

秀才都没有考中,也就是蒙童的水平。看网上流传的他写给后宫众多妃子的《天父诗》,他“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实是真受才华所累,在起事过程中也未表现出杰出的组织才干或崇高的道德品质。难道真和他这个梦有关系?只能说天下苦清久矣。
而天下人的苦不独于清,这是旧社会的一个循环套。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1.旧社会走循环套

在大乱之后,大治之初,人口减少,有荒可垦,故人民安居乐业,生活水平略为提高。这是老百姓心目中的黄金时代。后来人口一天多过一天,荒地则一天减少一天,而且新垦的地不是土质不好,就是水源不足,于是每人耕地的面积减少,生活程度降低……
中国历史还有一个循环套。每朝的开国君主及元勋大部分起自民间,自奉极薄,心目中的奢侈标准是很低的,而且比较能体恤民间的疾苦,办事亦比较认真,这是内政昌明吏治澄清的时代。后来慢慢地统治阶级的欲望提高,奢侈标准随之提高,因此官吏的贪污亦大大地长进。并且旧社会里,政界是才子唯一的出路……总而言之,在中国旧日的社会里,有心事业者集中于政界,专心利禄者也都挤在官场里。结果是每个衙门的人员永在增加之中,而衙门的数目亦天天加多。所以每个朝代到了天下太平已久,人口增加很多,民生痛苦的时候,官吏加多,每个官吏的贪污更加厉害,人民所受的压榨也更加严重。

在这种时候,即使一个神棍振臂一呼,可能也会应者如云。洪秀全的宣传词也戳中了一部分的high点: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2.洪秀全企图建新朝

他骂满人为妖人,满人之改变中国衣冠和淫乱中国女子(三千粉黛,皆为羯狗所污;百万红颜,竟与骚狐同寝)是洪秀全的宣传品,斥责的最好对象。

他排满,吸纳了许多三合会(天地会的别名,也有称是分支)分子,可称种族革命。他大梦一场,创拜上帝教,可称宗教革命。社会革命方面呢?太平天国是号称男女平权,并且有《天朝田亩制度》的,但从事实来看,这些都只是虚设。
洪秀全的最高理想,大概还是改朝换代而已。
历史上自有他的位置,但对当时来说,他最大的推动好像还只是引出了一个曾国藩。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彩凤 小红伞 蓝点点 企鹅MM 黑猫 月亮MM 萌妞
发表于 2023-4-2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学习

点评

谦虚啦  发表于 2023-4-3 18:49
不敢不敢。一些散记。  发表于 2023-4-2 11:45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曾国藩训团练

曾国藩组织团练创建湘军,纯为了对抗太平军。清的正规军战斗力也太渣,没办法,曾国藩和他的湘军就这样成为一时之重。
曾国藩有多爱大清,这个不好判断。但他肯定爱名教。与废孔教、坏庙宇、毁偶像的太平军,势不两立。曾国藩的特别之处,不仅将孔孟之道作为自己的人生圭臬,还用以武装湘军的精神。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3.曾国藩刷新旧社会

曾国藩治兵的第一个特点是精神教育的注重……他是孔孟的忠实信徒,他所选的官佐都是他的忠实同志,他是军队的主帅,同时也是兵士的导师。所以湘军是支有主义的军队。其实精神教育是曾国藩终身事业的基础,也是他在中国近代史上地位的特别。他的行政用人都首重主义。他觉得政治的改革必须先有精神的改革。

也正因此,当湘军渐渐扩大的时候,曾国藩感觉到队伍不好带了。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二章 洪秀全与曾国藩 4.洪秀全失败

湘军初起的时候,精神纪律均好,战斗力也强。后来人数多了,事业大了,湘军就退化了。收复南京以后,曾自己就承认湘军暮气很深,所以他遣散了好多。

蒋廷黻先生尤为感叹的是,曾国藩的湘军开私有军队之先河。以后李鸿章的淮军、袁世凯的北洋军,皆秉湘军精神。并据此割裂国家,阻碍统一,祸根实在湘军。
先生这本书写于1938年,他所谓的私有军队都是指个人拥有军队,党派拥有军队算不算私有呢?几年之后,有关军队是否国家化,如何国家化,仍没有达成有效协议。历史在特定的背景下,做出了特定的选择。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获得 大衰神卡 一张

卡片说明:拈花小和尚发现挖矿宝藏图,引来群众哄抢围殴,花费2 颗钻石住院治疗。

卡片效果:损失 2 颗 钻石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2 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学技术是不行的

改革之难,每一设想便忍不住气馁。也许要亏了洋务派们一开始并没有好高骛远,或者说高瞻远瞩。以为只要学一学西洋的军事技术便够了。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但改革,从来不是只芟翦枝节便可以的。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2.步步向前进

自强运动的领袖们并不是事前预料到各种需要而订一个建设计划,他们起初只知道国防近代化的必要。但是他们在这条路上前进一步以后,就发现必须再进一步;再进一步以后,又必须更进一步。其实必须走到尽头然后能生效。近代化的国防不但需要近代化的交通、教育、经济,并且需要近代化的政治和国民,半新半旧是不中用的。换句话说,中国到了近代要图生存非全盘接受西洋文化不可。曾国藩诸人虽向近代化方面走了好几步,但是他们不彻底,仍不能救国救民族。

洋务派不够彻底,可是恰恰因为他们的不彻底,他们才还能做一点事情。裱糊的工作虽不能替晚清遮挡风雨,总比之前看着气象似新些。若想将梁柱全换过,地基再夯实,这样的大工程,实不是当权者所堪承受。更会遇到时人的攻讦抵制。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3.前进遇着阻碍

同治、光绪年间的社会,如何反对新人新政,我们从郭嵩焘的命运可以更加看得清楚。

这个社会,包括一般的士大夫阶层。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3.前进遇着阻碍

他的这些超时代的议论,引起了全国士大夫的谩骂。他们说郭嵩焘是个汉奸,“有二心于英国”。湖南的大学者如王闿运之流撰了一副对子骂他:
出乎其类,拔乎其萃,不容于尧舜之世。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何必去父母之邦。
王闿运的日记还说:“湖南人至耻与为伍。”郭嵩焘出使两年就回国了。回国的时候,没有问题,他是全国最开明的一个人,他对西洋的认识远在李鸿章之上。但是时人反对他,他以后全无机会做事,只好隐居湖南从事著作。

也包括当时的民众。蒋廷黻先生甚至说:“严格说来,民众的迷信是我民族近代接受西洋文化的大阻碍之一。”
这样的一团乌糟之下,偶或有清醒之士,也只在铁屋子里徒自悒郁而已。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第三章 自强及其失败 3.前进遇着阻碍

继郭嵩焘做驻英、法公使的是曾纪泽。他在外国五年多,略识英语。他的才能眼光与郭嵩焘等。因为他运用外交,从俄国收回伊犁,他是国际有名的外交家。他回国的时候抱定志向要推进全民族的近代化。但是他也遭时人的反对,找不着机会做事,不久就气死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2 20: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