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梅朵儿

[推荐] 【---传承中国文化 彰显民族精粹---】-中华国学精粹典藏--《中国石窟》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安岳石刻


--------------------------------------------------------------------------------

  中国佛教与道教混合的石窟。位于四川省安岳县境
内,分布于全县4个区32个乡,保存较完好的有45处,主要
有卧佛院、千佛寨、圆觉洞、毗卢洞、华严洞、茗山寺、
玄妙观等处。计有摩崖造像105处,造像约10万身。根据
现存题记,造像盛期主要在盛唐至北宋末近 400年期间。
石刻内容以佛教造像为主,有少量道教造像,也有对社
会现实生活的描写。
  卧佛院 位于县城北25公里的八庙乡卧佛沟,共有
大小龛窟139个,造像1600余身。卧佛为释迦牟尼涅□像,
全长23米,头长3米,肩宽3.1米,左侧卧于距地约10米
高的崖壁上。头东脚西,体型修长,薄衣贴体,表情安
详。身后上方刻说法图、20余身弟子、菩萨、神王、力
士像等,面目、表情各不相同。佛腰部背向观众坐一弟
子,以右手中指与食指轻按于佛的左手腕上切脉。从其
背影上传达出一种关注、期望的神情。佛足部前方立一
裸露上身,肌肉暴突的力士,举右拳,左手五指张开作护
卫之状。其有力的动作与切脉弟子之沉静内敛的形态形
成鲜明对比,在构图上也打破了因佛身僵直而形成的拘
板布局。这种处理手法是富有特色的。佛头右上方刻有
“贞元”2字,据此可知这一造像刻成于唐代贞元(785~
805)年间。与涅□像遥相对应的藏经洞,有唐开元(713
~741)年间刻的《大般涅□经》等20余种,共40余万字,
为研究佛教典籍和书法艺术的重要文物。
  圆觉洞 在县城东1公里的云居山上,有唐、宋时期
摩崖造像103龛(窟),大小造像1933身。以宋刻西方三圣
雕造最精。三像分别刻于三大龛中。中为阿弥陀佛,高
5米;左为观世音菩萨,右为大势至菩萨。三大像均面庞
丰满,神态安详,体态匀称,刀法流畅,代表了宋代石
刻造像的水平。从观音像旁碑记得知,这些造像完成于
宋元符二年(1099)至大观元年(1107)期间。
  毗卢洞 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的石羊镇塔子山上,
有摩崖造像446身,据明万历(1573~1620)年间碑文记述,
此处造像始刻于五代后晋天福(936~944)年间,后世陆
续修造,为五代、北宋时期四川佛教密宗的主要道场之
一。造像中有《柳本尊十炼修行图》,人物众多,造型
生动。毗卢洞观音堂内观音像,高约3米,戴宝冠,袒胸
腹,饰璎珞,右手抚屈起的右膝端坐,身略左倾、双目下
俯,表现出一种悠闲、妩媚的表情,俗称风流观音。
  此外,华严洞的华严三圣、十菩萨坐像和经变故事
浮雕,茗山寺近40身4~7米高的造像,玄妙观的唐代道
教造像等,也都是安岳石刻的重要作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剑川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位于今云南省剑川县石钟山,又
名石钟山石窟。包括石钟寺区8窟,狮子关区3窟,沙登
村区5窟,总计16窟,造像139身。
  年代 石窟有“天启十一年七月廿五日”题记 1处,
南诏国的天启十一年相当于唐武宗会昌元年(841),一说
相当于唐宣宗大中四年(850);另有大理国时期题记3处,
有年号的“盛德四年”相当于南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
可见剑川石窟开造年代是公元 9世纪中叶至12世纪后半
叶,为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649~1253)遗存的少数民族
石窟艺术。
  南诏王造像 共有3处。石钟寺区的第2窟《阁逻凤
出行图》,高1.46米,宽1.52米,共雕16人,为剑川石窟
群中人数较多的窟。窟形为仿厅堂建筑,厅堂中央的双
龙头椅上,盘坐着南诏王阁逻凤,头戴高冠(头囊),右
侧结跏跌坐着王弟阁陂和尚,左右簇拥着披虎皮衣、插
猫牛尾的武士战将,筋肉暴起,装束紧牢,大鼻子,宽
嘴唇,再配上圆圆的脸,形象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王
座两旁雉□双举,旌旗飘动,表现了南诏王出行在此坐朝
的场面。由于雕刻匠师们非常熟悉南诏的宫廷生活,又
掌握了熟练的石雕技巧,所以能够将南诏宫廷的一个宏
大场面,栩栩如生地呈现在观者的眼前。
  狮子关区第 1窟亦雕刻南诏王造像。窟高仅0.6米,
在平座上雕刻5人,其中戴高冠蓄胡须的是国王,旁边戴
莲花冠的是王后,面肤均丰满。中间坐一小孩,左右两
侧亦坐男女孩各一人。座后有屏障,绘红绿两色帐幔,据
屏障上石刻题记推断,此窟应是南诏早期首领细奴逻的
全家造像,俗称全家福。把南诏王的家庭情景刻画入微,
充满人间生活气息,这在石窟艺术中尚不多见。
  佛教造像 剑川石窟大部分是佛教造像,反映了南
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的情况。
  石钟寺区第3~7窟都是佛像,线条细腻,造型精工,
为剑川石窟的代表。第5窟的观音雕像,背景□崖峭壁,
其间点缀着樵夫、老翁、琴师、童子等世俗人物。观音
身体前倾,目光俯视,双眉微蹙,无言地凝视着悲苦的
人间,民间叫他愁面观音。第7窟的甘露观音,容貌端庄
美丽,面部肌肉丰满,身躯和手姿都表达出一种宁静的
境界,是唐宋时代典型的佛教雕刻的艺术风格。
  佛教在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传入云南,以密宗为主,
所以石窟中有许多密宗造像,如石钟寺区第6窟的八大明
王和沙登村区第4窟甲子寺的天王像等。 作者以夸张的
手法,塑造出头戴宝冠、脸部扁平、宽鼻闭嘴、怒目如
铃的形象,坚强有力而又灵活多姿,巧妙的变形使五官
的表情更为强烈、威严、活跃,这里有着明显的西藏佛
教艺术影响的痕迹。
  此外,还有3处印度僧人的造像,大都是深目高鼻,结
发于顶,披袈裟,持拐杖,身旁携1犬。
  阿□白造像 石钟寺区第8窟,分上下2层,上层正
中1窟,中雕仰莲座,座上原有雕刻已毁损,在此部位上
雕一锥状物,中央凿一深槽,深槽两侧有一道道打凿的
痕迹,似女性生殖器,在晚近时期已成为妇女为求子嗣
而膜拜的对象,民间称“阿□白”。
  由于白族是南诏国和大理国时期文化上的主体民族,
剑川石窟可视为白族的雕刻艺术,它和中原各地的石窟
艺术有着传统的联系,但又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
雕刻采用圆雕和浮雕相结合的手法,背景部分往往运用
线刻,造型生动,形象逼真,技巧纯熟,线条细腻,表
现了中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艺术水平。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足石窟


--------------------------------------------------------------------------------

  中国的佛教石窟。分布于四川省大足县城西南、西
北和东北的山区,今存石刻造像约5万身,共40余处。
  其中特别重要的有北山、宝顶山、 南山、石篆山、
石门山、妙高山、舒成岩等10余处。北山和宝顶山的摩
崖造像最具有代表性,它反映了晚唐、五代至南宋时期
石窟艺术的发展面貌。
  北山 古名龙岗山,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处。北山
的佛湾是大足县最早创建的石窟摩崖造像群,始于晚唐
昭宗景福元年(892),经五代至南宋绍兴(1131~1162)年
间为开凿的最盛期,历时250多年。除佛教造像窟龛,还
有经幢、塔龛、官吏纪念像、线刻画等共编290号(包括
明、清及近代题记)。
  佛湾由北向南分为3段:南段多为晚唐和五代时期的
作品,造像风化剥蚀较甚;北、中段多为两宋时期作品,
保存较好。
  佛湾中段编号 136的转轮经藏窟(又名心神车窟)
是雕像精美的宋代洞窟之一。窟为平顶长方形中心柱窟,
中心柱为转轮经藏,直径2.61米,柱上部为8根小柱,上各
盘一龙,龙柱上顶八角飞檐。柱底部为须弥座,座身中
段刻一大蟠龙,座上围一圈栏杆,刻有约50个嬉戏的儿童,
神态活泼。绕过转轮经藏是两进的洞窟,主像释迦佛,两
旁是迦叶、阿难、观音、势至及壁角两少年比丘,右壁
有两对夫妇供养人。释迦顶髻放出毫光两道,沿窟顶绕
四匝直出洞口外。左右两壁有文殊、普贤,狮奴、象奴
分立左右。文殊面孔丰腴,精神饱满,性格开朗。普贤则
身材修长,面容韶秀,气质典雅(见彩图大足石窟北山
转轮经藏窟石雕普贤菩萨像(宋))。窟前部两壁刻玉
印、如意珠、日月(见彩图大足石窟北山转轮经藏窟石
雕日月观音像(宋))、数珠手观音 4身。窟内共有八
菩萨,侍立供养者10余身,每身造像都表现了不同形体
特征及各异的神态。窟内壁面尚存有绍兴十二年至十五
年题记5则。
       心神车窟中的普贤像
  编号125的数珠手观音像龛,龛高1.26米,背光为椭
圆形,虽已风化模糊,但极富艺术魅力。观音双手斜搭胸
前,上身向后侧斜倚,头部微朝前倾,嘴角露出笑意,衣带
潇洒临风飘舞,全身姿态婀娜,静中带动。
  编号245的观无量寿佛经变相龛,是佛湾造像内容最
丰富的雕刻组群。龛高4.7米,深1.18米,系以雕刻形式
表现的西方极乐净土。主像为阿弥陀、观音、势至 3尊,
顶上各有宝盖,宝盖之上刻满天宫楼阁。佛左右有经幢,
两菩萨外上侧有七宝树。幢、树上皆起云气,顶层左右
也有楼阁栏杆,云间刻八功德水池,有荷、菱、船等。在
佛、菩萨座底栏杆下面,以梯台形式刻出三品九生,顶
层左右壁曲栏之下,有诸菩萨像7层。龛正壁及左右壁底
层分成11个竖方格,浮雕《阿□世幽闭父王母后图》。
龛外侧左右门框分10格,浮雕十六观。全龛的佛、菩萨、
诸天以及供养人等人物形象共计 560余身,大者54厘米,
小者2.5厘米,或坐或立,十分生动。整体结构布局既整
齐又富于变化。
        125窟的观音像
  编号58、249、253等龛为观音和地藏同龛,比较别
致。说明当时四川一带对菩萨信仰之深。编号177的《地
藏变相图》是代表作。地藏头戴披风,身着袈裟,盘坐于
高背椅上,二飘带及衣衫垂于座前。面庞丰满,神情敦厚。
两侧壁坐、立有地藏化身像4躯,均作僧装,表现出各不
相同的年龄、性格和姿态。全龛朴素无华,刻得细致入
微。该龛有题记“丙午岁伏元俊镌记”,应为北宋靖康
元年(1126)所作。
  编号155的大佛母孔雀明王窟,也是1126年所凿。窟
有中心柱。主像为佛母大孔雀明王菩萨,面西北,结跏趺
坐于莲座上。明王头戴花冠,两耳垂环,胸前满缀缨络珠
饰,整体端庄华美。脑后在圆形火焰背光,身有四臂,手
中分别托经书、握扇、托如意珠及持孔雀羽毛等。莲座
托于孔雀背上,孔雀双翅展开作欲飞状,尾后翘,通过主
像身后直达窟顶,并向前弯于主像头上,形成身后举身
光。窟四壁刻满千佛。基座左侧有一题记:“丙午岁伏
元俊、男世能,镌此一身。”
  北山佛湾石刻以精巧细致的风格著称,每龛的布局
结构既规整又富于变化,既华丽又隽秀。在题刻上还留
下部分雕刻家的姓名,除上述外,尚有胥安、伏小六、伏
小八等。
  宝顶山 在县城东北17.5公里处,山顶有圣寿寺,造
像以寺西北山谷中的大佛湾和寺东面的小佛湾为中心,
共有石窟摩崖造像18处,尚有10余处仅有零星作品。宝
顶山石刻雕凿年代约在南宋淳熙至淳□间(1174~1252),
历时70余年,由宋代名僧赵智凤经营开凿。大佛湾是一
条深幽的马蹄形山湾,长约280米,崖面高15~30米,共有
31组大型雕像及记载宝顶山造像由来和佛教密宗史实的
碑刻、题记、舍利塔等。小佛湾雕像刻在宽16米,进深
8米的平台上,用条石砌成的壁面和石屋中。小佛湾传说
即赵智凤所创建的圣寿本尊殿遗址。宝顶山是留存至今
的中国唯一的一座佛教密宗石窟寺。
  编号11的《释迦牟尼涅□图》位于东崖尽头,是大
足石窟中最大的石刻。释迦像长31米,头北足南,面西,
右侧卧,膝部以下没入南壁岩石中。面容宁静,微合双
目。腹前有一摆着供盘之供桌,两侧有抬供桌的侍者,桌
前有一王者像,捧笏面内作哀悼状。供桌上起祥云直达
崖顶,云中立释迦母摩耶夫人及亲属、天女等9身,均作
全身像。释迦头侧及身前有天王、释迦众弟子及赵智凤、
柳本尊等14身,均作半截像。人物表情多虔诚肃穆,着重
衬托释迦灭度时的超脱气氛,与《涅□经》所记不同。
  宝顶山第20号地狱变相中寒水地狱中受刑者
  其右侧为编号12的《九龙浴太子图》,作者巧妙地
利用了山顶清泉,将泉水引至大龙头,从龙嘴流向高约
1米的裸身太子。太子坐金刚台座,座前为一半圆形贮水
池。大龙头上方刻有8个小龙头,伸出崖面,互相对称,颇
有生趣。
  编号14的毗卢道场,窟高6.6米,宽11.6米,深4.2
米。正中为一仿中心柱式六角攒尖飞檐双层塔,塔身与
后壁相连。塔内为毗卢舍那佛结跏坐莲座上,两侧刻菩
萨及弟子听法场面。造像大多形态端庄,面像丰腴典雅,
神情恬静,继承了唐代造像的优良传统,为大佛湾佛、菩
萨像精美的作品之一。东壁崩塌。西壁一龛主尊为释迦,
左右有文殊、普贤两组,释迦下面有高浮雕背身跪着的
两供养菩萨,为整窟作品增加了虔敬的气氛。
  编号15的父母恩重经变相龛分2层,上层为七佛半身
像;下层为父母恩重经变相,以11组雕像表现儒家孝道
观念的父母十种恩德,每组均有方碑刻标题和颂词。雕
像真实生动的反映了父母对儿女的深挚感情,生活气息
极为浓厚。
  编号16的《雷音图》是在一段上凸下凹的悬崖上雕
刻风伯、雷公、电母、云神、雨师等形象,表现手法豪
放,个个飞腾跃动,创造出乌云压顶、暴雨狂风、雷电
交加的气势。
  编号17的大方便佛报恩经变龛中释迦半身像的腹部
以下为一块名《三圣御制佛牙赞》碑。碑左右侧各 1组
雕刻极为别致。右侧为《六师外道谤佛不孝》,其中吹
筚篥女高0.5米,神态凝重,动态自然生动。左侧为《释
迦抬父棺》,抬棺3人,释迦在前,默默地捧住肩上的杠,
后2人弯背前倾,概括地表现出棺重吃力的动态。
  编号18的观无量寿佛经变龛,上层是大型的西方三
圣半身像,身后有十方佛、楼阁及伎乐飞天、青鸟等;下
层刻三品九生。该龛与北山观经变的严整密致结构不同,
而是依崖面凹凸布局,错落有致,灵活自然。耐人欣赏
的是龛中所刻莲花化生童子,儿童嬉笑颜开,给这佛国
世界增加了欢乐的活力。十六观在大龛左右边缘转角处,
参差错落地刻出了韦提希16种冥想境界,在流云飘渺中
有幻化之感。
  编号20的地狱变相摩崖造像,除地藏菩萨及十冥王
相外,地狱变相分18组,有刀山、镬汤、寒冰、黑暗、截
膝、饿鬼、粪秽等地狱。其中众多的受难者刻画得十分
生动。如黑暗地狱中的盲人伸手探摸;刀船地狱中的养
鸡女,发挽双髻,面露微笑,双手正打开鸡笼,笼前两鸡争
食,正是村妇生活写照(见彩图大足石窟北山转轮经藏窟
石雕养鸡女像(宋));寒水地狱中,二人蹲在冰雪中,一
个笼手,一个将手藏于胁下,颇有寒气袭人之感。在截
膝地狱东端是《劝戒酒图》,分4组刻各种酒后昏乱、动
作恍惚,父子、夫妻、兄弟、姊妹不相识的神情。此外,
还有身着袈裟、手挟梵夹的赵智凤立像。
  编号21的柳本尊行化道场,位于北崖西端,全像宽
24.8米,是此处最宽的摩崖造像。分3层,上层为五佛四
菩萨,中下层为《柳本尊行化图》。柳本尊作居士形象
居中,左右各2菩萨2侍女,两侧分列10种行化和各种供养
人。这一规模宏大的造像是为了宣扬唐朝末年四川一带
创立密宗教统、成都瑜珈派始祖柳本尊的纪念性雕刻群。
  编号22的十大明王像,位于21号摩崖的底层。明王
神态威猛,身体健壮。如《愤怒明王》,两眼圆睁,眉头
耸起,嘴咬左拳。《秽迹明王》,剑眉插鬓,豹眼凸出,鼻
翼张开,獠牙外露,有叱咤风云的气概,上伸一臂,手抓金
轮,似蕴蓄着无穷力量。明王像除西侧 5尊接近完工外,
其他因元兵入川,皆未完成,大块的体积及流利的斧凿痕
以及粗打的石胎,可清晰了解古代匠师的雕刻过程。
     宝顶山第22号十大明王像之一
  编号29的圆觉洞,位于南崖西部,系宽9.55米,深
12.13米的方形窟。主像为3身佛,两壁刻12身菩萨(即
十二圆觉),均头戴高花冠,着薄衫裙,胸有密集璎珞,
趺坐于金刚座上,面相端庄,雕刻手法圆润细腻。洞口
四壁刻满各种楼阁、树木、山峦、云水、花草、天仙和
供养人的高浮雕。此外,尚有一身菩萨跪于主佛前,以
圆雕手法处理,垂睑闭嘴,合掌当胸。13身菩萨的布局颇
为新颖地体现了诸菩萨向佛请教修行法门这一主题。
  编号30的《牧牛图》,依山崖自然的高低起伏雕凿。
系以牧牛各种方法比喻“修行禅观,调伏心意”的过程。
分未牧、初调、受制、回首、驯伏、无碍、任远、相忘、
独照、双忘10段。作者用了极为自由的手法,刻画了崎
岖的山路上、幽静的林泉间,牧童和牛的各种生动意态。
既阐发了牧心的禅观哲学,又表现了田园般的诗意。
  编号8的千手千眼观音龛,外覆木结构殿宇。观音面
北,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像高不过3米,后背出现了1007只
手与眼,手中各持不同器物,叠举高达6米。手的正、侧、
向、背、弯、曲、平、直,千变万化。掌、指的比例和
肌肉、骨节也刻得相当真实,是中国石刻艺术中仅见的
作品。
  为了广布教义,大佛湾的石刻作品大多刻有经文或
偈语,从造像名称至故事情节,极为详备。
  大足石窟包含了净土宗、华严宗、禅宗和密宗的题
材,反映了宋代佛教各宗派之交融。
  大足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
展示了在中国南方唐末、五代、宋的宗教信仰及造像风
格的演变和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飞来峰石刻


--------------------------------------------------------------------------------

  中国五代至元代时期的佛教石刻造像。位于浙江省
杭州市灵隐寺前的飞来峰上,现有造像380余身。其中五
代造像数量少,形制小,尚保留晚唐遗风,多于青林洞
内外,最早的造像为后周广顺元年(951)滕绍宗所造的弥
陀三尊像。宋代造像最多,现存232身,主要分布于青林、
玉乳两洞。题材多为罗汉、祖师像,规模大小不一,制
作稍嫌粗拙,形象刻板。较精美者是青林洞外北宋乾兴
元年(1022)胡承德所造浮雕卢舍那佛会,具有明显的宋
代造像风格。元代造像最为精美,共有67龛,大小116身,
罗列在青林、玉乳、龙泓、射旭、呼猿诸洞内外及沿溪
崖壁间。最大者高3米以上,小者亦有1.5米左右,造像
题记始自至元十九年(1282)、止于二十九年,均为元代
江南释教总统杨琏真伽为首的僧侣与世俗官吏所造。其
风格分汉、梵两式。汉式70身(有8身掺杂梵式),为宽
衣博袖的汉地传统造型,雍容庄重,题材为佛、菩萨和
罗汉。其中突出的作品是临溪岩壁间的弥勒与十八罗汉
群像。弥勒高2米,作布袋和尚形,袒腹踞坐,笑容可掬,
富于感染力,其雕刻水平为历代布袋和尚造像之冠。梵
式造像46身,为元代□嘛教造像代表性作品,有佛、菩
萨、佛母及护法等像,均具浓厚的藏族及外来艺术特色。
其中以壑雷亭对面崖壁上造于至元二十四年的尊胜佛母
像最为典型。佛母三面八臂,面相圆满,表情安详,宽
肩细腰,装身具别致,八臂动作自然协调,颇有节奏感,
雕镌精工,无烦腻之弊。元代佛教造像遗品甚少,飞来
峰却集中和保留了众多的元代造像,在中国古代雕塑史
上占重要的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龙山石窟


--------------------------------------------------------------------------------

  中国道教石窟。位于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20公里的
龙山之巅。其旁原有道教庙宇昊天观,系全真道著名道
士宋德方及其门徒秦志安、李志全于蒙古窝阔台(太宗)
统治期间的1234~1239年间同时营造的,共有大小洞窟
8个,是所知蒙、元时期唯一的道教石窟。第1窟主像为
全真道长春演道真人丘处机,盘腿端坐,两侧有20身拱
手侍立于云端的道者像,当系丘的诸弟子。从残存铭文
可知该窟是宋德方为纪念乃师丘处机而开凿的。第 2窟
为三清窟,是龙山诸窟之最大者。正面为三清像,皆作
金冠道服、袖手盘腿端坐的老者像。众座两端各 1侍者,
左右两壁各有3身冕旒垂拱的王者像,其旁各有童男童女
侍立。开凿年代与第1窟相同。第3窟为卧如窟,窟浅而
宽,中横一石床,一道者面容憔悴,左侧枕手垒双足而
卧。道像之模仿佛教涅□像者,此为仅见。第4窟三面开
龛,龛内均为一主二侍之3身像。第5窟正面3身主像皆为
后世敷泥补塑,已非原貌。第6窟仅正壁一龛,亦为三尊
像,主像金冠悬裳,作禅定跏趺坐,风格与其他窟不同,有
人疑为唐代作品。第7窟名披云窟,是宋德方(号披云)的
弟子秦志安、李志全于1238~1239年为他造的“生祠”,
是元代道教石造像中罕见的肖像作品,惜头部有残失。
第8窟原名祖堂,又称七真龛、玄门列祖祠。开凿于1234
~1236年。窟内造像7身,正面3身,左右各2身,皆袖手
盘坐于长方形台座上。他们是全真道首创者王重阳及其
六大弟子:马□、谭处端、刘处玄、 丘处机、王处一、
郝大通。
  山西是南宋、金、元之际归蒙古族统治较早的地区
之一,也是道教的一支全真道早期得到较大发展的地区
之一。龙山石窟造像题材,除少数道教普遍敬奉的三清
尊神外,大多是该支派尊为开山祖师的造像。在丘处机
住持的长春宫(今北京白云观前身)等元代造像久已不
存的今天,龙山石窟相当完整地保存着具有全真道特色
的雕刻品,是很可宝贵的。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石窟寺建筑


--------------------------------------------------------------------------------

  中国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在开凿的洞窟中陈示佛
教雕刻、彩塑或壁画。石窟本身及窟外的建筑处理和石
窟中的艺术品所表现的古代建筑都是中国历史上各时代
建筑艺术面貌的反映。
  石窟寺概况 佛教石窟寺首见于印度,随着佛教的
传入,中国也进行建造。中国最早凿建石窟寺的是今新
疆地区,有可能始于东汉,十六国和南北朝时经由甘肃
到达中原,形成高潮,唐宋时除在原有的某些石窟群中
续有凿建外,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窟群,元明以后凿窟之
风才逐渐停息下来。现存石窟寺的分布范围西至新疆西
部、甘肃、宁夏,北至辽宁,东至江苏、浙江、山东,南
达云南、四川。其最重要者为甘肃敦煌莫高窟、山西大
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和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
等。此外,新疆拜城克孜尔石窟、甘肃永靖炳灵寺石窟、
河南巩县石窟、河北峰峰南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
龙山石窟、四川大足石窟和云南剑川石窟等也是比较重
要的几处。
  敦煌是古代中国对外交通的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
莫高窟在今敦煌县城东南鸣沙山东麓的悬岩上。据唐代
碑记,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自十六国历北魏、西
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至元,延绵千年不
断。现存有艺术品的共492窟,其中唐代的占一半以上。
莫高窟石质为砂砾岩,不便于雕刻,其艺术品均为彩塑
和壁画,现存彩塑2000余身,壁画约4.5万平方米,此外
还有4座完整的北宋木构窟檐和窟群附近的2座宋塔。
  云冈石窟在大同西武周山的南向悬岩上,现存主要
洞窟53座,大部是北魏文成帝和平(460~465)年间到孝
文帝太和十八年 (494)之前的约30年间开凿的。云冈石
窟艺术品都是石雕,现存造像有5.1万余尊,大者高达17
米。
  龙门石窟在洛阳南伊水东西两岸,始凿年代约在北
魏太和十八年迁都来洛的前几年,迁都后到孝明帝时的
35年间是凿窟的第1个高潮。从唐太宗到玄宗的100多年,
是凿窟的第2个高潮。现存石窟1352座,造像均为石刻,
约达10万躯。
      麦积山石窟全景
  麦积山石窟在天水东南形如麦垛的山峰悬岩上,大
约与云冈的始凿期相近,自北魏历西魏、北周而至隋、
唐和宋。现存195窟,有造像7000余尊,绝大部分是彩塑,
壁画约2000平方米。
  石窟寺的窟室形制 早期包括北朝的窟形以中心塔
柱式为典型,类似于印度的支提窟。此外还有覆斗式方
窟、平顶方窟和毗诃罗窟及穹窿式窟。支提是塔的一种
称呼,塔是信徒们尊崇的对象,认为绕塔回行是对佛的
无尚恭敬。印度的支提窟平面纵长,前部凿筒拱顶,后
部平面半圆,圆心处凿刻支提。中国的中心塔柱式窟保
留了绕塔回行的礼仪,但形制已向着民族化的方向发生
变化,而且由西向东,变化的趋势越发加强。早期克孜
尔石窟前部也是筒拱顶,后部平面为方形,中心为一方
墩代表塔,绕墩三面凿通道。敦煌的前部为横长方形,上
凿仿中国木结构建筑的双坡顶,后部中心方墩凿成1或2
层的中国佛塔形状,但只是大致模仿。云冈的为方形平
面,中心塔忠实模仿木结构楼阁式佛塔,有的可达5层。
这个时期的佛寺,出于同样的宗教礼仪概念,也广泛采
用中心塔式布局,所以中心塔石窟也是对于此式佛寺的
模仿。云冈第6窟于此尤其明显,窟内绕中心塔柱在左、
右、前3壁下部都浮雕出1圈廊庑,后壁为1佛龛,是佛寺
周廊和塔后佛殿的表征。
      云冈石窟内的中心塔柱
  覆斗式方窟和平顶方窟平面都是方形,3壁或仅正面
1壁开龛,前者在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天龙山石窟等都
有,其覆斗顶是对于用于尊贵场所的“斗帐”的模仿;后
者主要见于云冈石窟、南北响堂山石窟等。它们的总体
是当时不建中心塔的佛寺的表征。
  毗诃罗窟也源自印度,其典型者是在一较大的方窟
左右壁凿一排小龛室供僧人静修,后壁凿佛龛。中国的
典型毗诃罗窟很少,仅见于莫高窟,顶仍为覆斗形。
  穹窿式窟平面椭圆,穹窿顶,内雕大佛,是对于僧
徒山野静修的草庐的模仿,典型者可见于云冈最早开凿
的昙曜五窟。
  隋唐的洞窟以莫高窟最多,其典型者是北朝已出现
的覆斗窟。大都只在正壁开1龛,隋及初、盛唐为梯型龛,
可认为全窟仍是对于整座佛寺的象征。中唐后改为□顶
形佛帐式龛顶。佛帐一般是放在佛殿内部的,所以可认
为全窟只是一座佛殿的象征。覆斗窟中心高起,没有平
顶的压抑感,各壁都没有中心柱的遮挡,适应了大型经
变画大量出现的要求。唐代莫高窟还有个别的大佛窟和
涅□窟,前者内造高达30米的弥勒佛,大佛窟窟内下大
上小,强调了仰视时的透视错觉,窟的上部前面开设明
窗,加强了大佛头部的采光。后者平面横长,安置佛涅
□卧像。隋唐时在莫高窟和炳灵寺、天龙山等石窟还有
个别的中心塔柱式窟,是这一时期中心塔式寺院仍有建
造的反映。中心塔柱式窟在宋代也还极个别地出现过,
如大足石窟毗卢道场窟。
      敦煌莫高窟三种基本窟形
  五代和北宋的代表窟形是莫高窟广泛凿建的背屏式
窟。覆斗顶,四壁不再开龛而在窟内中心靠后凿大佛坛,
坛四周为通道,坛后留出直通至顶的背屏石壁,应即佛
殿扇面墙的仿造。塑像置于坛上,和人处于同一空间。
  石窟寺的窟檐 早期包括北朝的石窟在石质稍好的
地方,窟外都凿有许多石质窟檐,如云冈、麦积山、天
龙山和南北响堂山等。一般都是前沿敞开,3间4柱,平
面横长,凿入岩内,后壁正中开甬道与主室相连。窟檐
都模仿木结构建筑,刻出柱、枋、斗拱、檐口、瓦垅和
屋脊及鸱尾,是建筑史的重要资料,也表明了中国石窟
民族化的过程。麦积山上七佛阁窟檐最大,面阔7间,通
长达31.5米,列柱高可达9米,上部就岩壁凿出庑殿屋顶
形。在石质不宜雕刻的地方,如克孜尔和莫高窟则建造
木构密檐,岩面上留下了许多木构件插入岩壁的孔眼。
窟檐是从外部空间进入到窟内佛的空间之间的必要过渡,
同时也大大改善了石窟正立面的形象。
  莫高窟还保存有5座唐末宋初的木结构窟檐实物,其
中4座北宋窟檐仍相当完好。斗拱雄大,出檐深远,通过
定量比较研究,可以证明它们都保留有很强的唐代风格。
它们都没有角翘,和当时敦煌壁画里的建筑形象一致。
在中国唐代木构建筑实例非常罕见的情况下,是建筑史
的重要资料。
    麦积山石窟北魏七佛阁仿土殿石凿窟檐
  石窟中的壁画和石刻表现的建筑 在石窟中宗教题
材的壁画和浮雕中保存的建筑形象资料非常丰富,时代
从十六国晚期下迄于宋和西夏,延续800年之久,建筑类
型包括有城市、宫殿、宫阙、佛寺、佛塔、住宅、坟墓
等许多建筑组群和亭、台、楼、殿、廊、墙以及桥梁等
许多单体,还表现了如台基、栏杆、梁、枋、门窗、斗
拱、屋顶和脊饰等各种部件、装饰及色彩。它们和窟形、
窟檐一起,在许多方面都填补了建筑艺术史研究的空白,
尤其对于从魏晋到盛唐之间建筑实例十分稀少的约 400
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石窟中的建筑资料以敦煌壁画
为最重要,它的延续时代最长,资料最多,类型最丰富。
此外,在云冈、麦积山、炳灵寺、龙门、大足和其他一
些石窟的壁画或石刻中也都有所表现。
      敦煌莫高窟北宋木构窟檐
  建筑的院落式群体组合方式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
重要特征。现存建筑只有晚到辽金时代才有一些院落不
完整地保存下来,但在敦煌壁画里从隋代开始就已画出
了成组群的建筑,唐宋画出了大型院落的壁画数以百计,
表现了丰富的组合方式和高度的建筑艺术水平。其中盛
唐以前以凹字形平面组合为中心,前有水池,池中建平
台的构图方式在日本古代建筑中还有许多实例。大足和
四川的其他石窟也有唐宋时期的大型组群石刻浮雕。
     敦煌莫高窟唐代壁画中的建筑图像
  敦煌石窟从十六国晚期至唐的许多阙形龛和宫阙,
明确地反映了从汉代到隋唐以后又延至明清阙的发展过
程。敦煌壁画和云冈石刻中有几百座塔,表明了在实例
中十分罕见的楼阁式木塔实际是古代佛塔的主流,反映
了印度的□堵波塔和中国重楼融合过程中的中间状态,
还提供了在北朝时中国已建造过金刚宝座式塔的例证。
敦煌壁画里的几百座城垣对古代城形、城墙、城门、城
楼、角楼、马面以及里坊制和古代新疆地区的城垣情况
提供了丰富的形象资料。敦煌壁画还画出了多座唐宋住
宅,其典型者分前后两院,与北京现存的明清四合院住
宅相当一致。
     敦煌莫高窟西魏壁画宫室图
  建筑部件和装饰、色彩资料也以敦煌壁画最丰富,
其中斗拱可达万朵,细致地反映了由北朝至西夏斗拱的
发展史。壁画里的建筑绝大多数都没有角翘,结合也没
有角翘的窟檐,可以为研究中国建筑重要的形象特征角
翘的形成和发展历史提供直接的材料。
  壁画和石刻里的建筑形象还为界画史尤其是唐以前
的界画史提供了大量的实例。
  参考书目
 萧默:《敦煌莫高窟的洞窟形制》(《中国石窟·中
国莫高窟》),第2卷,文物出版社,北京,1984。
 傅熹年:《麦积山石窟中所反映出的北朝建筑》(《文
物资料丛刊》第4缉),文物出版社,北京,1981。
 梁思成:《敦煌壁画中所见的中国古代建筑》(《梁
思成文集》第一集),建筑工业出版社,北京,1982。
 萧默:《唐代建筑风貌──从敦煌壁画看到和想到的》
(《文艺研究》1983年第4期)。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5 1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完----------------------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13: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