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东生

[汇编] 历史小故事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6: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四大美女”留下的八大疑惑

中国古典“四大美女”,其实是介于历史与传说之模糊层面,掺杂着诸多后世文人文化的因子。她们至少给我们留下八大疑惑,有待进一步解密揭谜。

    疑惑之一:西施到底叫啥名?

    先秦诸子文献中虽多有提及西施,却鲜见说明其生平,只将她喻为美的化身。

    直至东汉的《吴越春秋》、《越绝书》中才对西施的生平作略加详细的记述。

    西施是越国苎萝山人(今浙江诸暨市,另有说在临近的萧山市),姓施,因住在村西,人称“西施”。

    有说她的原名叫夷光,也有说夷光是越国献给夫差的另一美女;还有说西施与郑旦是同一人,“西施郑旦”原本是指“施姓村西头的女子郑旦”,系郑姓男入赘施家所生

    这“四大美女”之首本名叫啥,仍是个谜,有待解密。

    疑惑之二:“范施恋”是否杜撰?

    后世文人编织出一个范蠡与西施的爱情传说,说这范蠡与西施原本是一见钟情,为完成越国复仇大业,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进吴宫委身于吴王夫差,终于协助越国灭吴。吴被灭后,她与早有婚约的范蠡泛舟五湖,隐居乡间。

    杜牧曾有诗:“西子下姑苏,一舸逐鸱夷。”说的便是范蠡离开越国后,自称鸱夷子皮,西施随范蠡而去。

    这“范施恋”究竟是史实,还是杜撰?

    笔者倾向于是民间的一个美好愿望,其真实性存疑。

    疑惑之三:西施最终下落何处?

    既然西施与范蠡私奔的可能性很小,那么西施最终的命运又如何呢?

    最可信之说应该是被越王勾践命人沉于江中。

    《墨子》中说到:“比干之殪,其抗也;孟贲之杀,其勇也;西施之沉,其美也;吴起之裂,其事也。”《墨子》成书年代与西施时代相去不远,文中所提其他人物之事与史相符,故“西施沉江”应可信。

    《吴越春秋》说“吴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即皮口袋,西施是被装入皮口袋沉入江中。而杜牧则误将“鸱夷”当作范蠡,故有泛舟五湖之说。

    西施故里则有说是她自己不慎失足淹死的。

    疑惑之四:昭君究竟叫什么名字?

    《匈奴传》中说“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嫱字昭君赐单于”,但事实上西汉宫女是不许呼娘家名字的。王嫱的“嫱”,应该是指“古代宫廷的女官”。昭君出塞前,为抬高她的地位,元帝赐封她为“昭君”。

    这样一来,“昭君”、“王嫱”便成为她的特定称呼,似乎是“姓王名嫱字昭君”。

    其实,这王昭君的本名至今无人知晓,有待考据。

    疑惑之五:昭君为何主动出塞?

    史载昭君在北方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请求和亲时,慷慨应诏。

    其原因一说是汉元帝召幸宫女,只看画师所画宫女像。而王昭君自恃貌美,不愿意贿赂宫廷画师,结果画像很丑,故进宫三年无缘面圣。为摆脱困境,发泄怨气,才主动请求出塞和亲。

    另有说,王昭君虽出身贫寒,却是忧国忧民,故能明大义,主动出塞,用一己之身换取大汉和平。

    此二说,似乎均让人感觉有疑惑之处。

    疑惑之六:貂婵的历史原型是谁?

    貂婵其人,史书上未见其任何记载,应该是一个文学形象,始见于《三国志平话》、《三国演义》等,据传是汉献帝时司徒王允的歌妓并养女。

    据正史记载,吕布在任董卓内寝守卫时,曾经乘机与董卓的一侍女私通,又生怕董卓察觉,心中惶恐不安。

    那么,这貂婵的原型是否就是董卓侍女?

    所谓的“吕布戏貂婵”,也许正是对吕布私通侍女的文学描写。

    疑惑之七:“杨安恋”是否史实?

    后世盛传杨玉环与安绿山有私情,连《资治通鉴》也记载“贵妃洗禄儿”事,唐玄宗还亲自去观看“洗儿”并予赏赐。又说“自是禄山出入宫掖不禁,或与贵妃对食,或通宵不出,颇有丑声闻于外。”

    司马光也倾向于杨玉环与安禄山有染。

    杨玉环贵极实际上的“皇后”,当朝宰相又是自己的族兄杨国忠,安禄山不过一封疆大吏,值得她去投怀送抱吗?

    若杨玉环是为满足个人欲望,那安禄山不仅比她大二十几岁,而且十分肥胖,其貌不扬,言语粗鲁,雍容华贵的杨贵妃怎么会瞧得上他呢!

    杨玉环“傍”安禄山之动机安在?

    疑惑之八:杨玉环最终魂归何处?

    据史书记载,“安史之乱”时,唐玄宗携杨贵妃及朝中大员出逃蜀中,行至马嵬驿,禁军将士哗变,诛杀杨国忠,逼迫玄宗赐死杨贵妃,并由高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

    但奇怪的是,后世又多有传其“藏匿民间”,甚至“流落海外”,在日本山口县大津郡居然也有一座杨贵妃墓,还有言马嵬坡缢死的是杨贵妃贴身婢女。

1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史上最惊艳的美女仪仗队

中国人自古爱好“三碗面”:脸面、情面、场面。

    所谓“礼仪之邦”最讲究的便是场面,最穷也不能穷了那场面。这礼仪也包含按官秩等级配备相应规格的仪仗或曰排场,如清代达官显贵乘坐轿子即规定总督、巡抚等八人抬,司、道以下四人抬,县太爷们则只能委屈弄个二人抬的,相当于时下按官员级别确定用车排量;官员乘轿出行时鸣锣开道的锣响也明确规定知县七响、知府九响、一品大员及钦差大臣十一响。

    历代帝王们更是讲究出巡时的排场。隋炀帝杨广曾以出巡仪仗奢华著称,而后赵君主石虎则组建起一支千骑美女仪仗队,堪称史上最惊艳的美女仪仗队。

    “五胡十六国”时期著名的暴君石虎,是后赵开国君王石勒的侄儿。石勒死后,太子石弘继位,石虎任丞相、魏王、大单于,总领朝中大小政事。石勒尸骨未寒,石虎即把这位先帝原有的宫女、车马及奇珍异宝,统统送入自己的丞相府享用。

    不久便废掉石弘,自称居摄赵天王,又诛杀石弘及石勒的其他几个儿子,迁都于邺城。公元337年改称大赵天王,349年称帝。

    石虎上台后,重用女干部。增置女官二十四等,东宫十二等,分封其部属诸公侯七十余国,各国均置女官九等。

    为充实女官数额,石虎下令从民间强行掠夺十三岁至二十岁的女子三万余人,把她们分为三等,分配给后宫、东宫及诸公侯国,充当“女官”。

    各郡县官吏为搜罗美女上交差事,公然抢掠貌美的有夫之妇九千余人,不忍受夺妻之辱而反抗的男人均遭残杀,逼得三千多女子自杀,弄得一大批家庭夫妻离散,家破人亡。

    石虎之子石宣及公侯还私自下令采集民女,又掠获民间女子一万人。

    这四万名女子被押送至邺城后,石虎欣喜若狂地来了一次临轩大检阅,仿照军队阅兵仪式,让美女们列队接受他的检阅。

    石虎还让人从中精心挑选出一千名会骑马的美女,组成一支奇特的千骑美女仪仗队,充当自己车驾的侍从。

    《资治通鉴》第九十五卷描绘这支美女仪仗队是:

    皆著紫纶巾,熟锦绔,金银缕带,五文织成靴,执羽仪,鸣鼓吹,游宴以自随。

    可见当年石虎的这支千骑仪仗队的美女们,都是佩戴着紫色锦纶头巾,下穿熟锦制作的裤子,用金银镂带,用五彩织成靴子,手执漂亮羽毛制作的仪仗,鸣奏着军乐,跟随这位花花君主游巡四方显排场,宴饮玩耍寻欢乐。

    石虎喜欢打猎,而且毫无节制,经常是清晨出门,夜间才尽兴返回。一路上,随驾的这支千骑美女仪仗队,可谓浩浩荡荡,成为沿途黎民百姓争相驻足眺望的一大奇观。

    石虎为安置掠来的美女,大兴土木,先在襄国建造太武殿,又在邺城建造东、西二宫,还营建洛阳、长安二处宫室。太武殿台基高二丈八尺,长六十五步,宽七十五步,全用有纹理的石块砌成。殿下有地下宫室,安置卫士五百名。用漆涂饰屋瓦,用金子装饰瓦当,用银装饰楹柱,珠帘玉璧,巧夺天工。宫殿内安放白玉床,挂着流苏帐,造金莲花覆盖于账顶。

    又在显阳殿后建造宫殿九座,安置美女一万多人,均佩戴珠玉,着绫罗绸缎,教她们占星气,以及马上与马下的射术。石虎设置女太史,自己所亲近信任的尚书官也由美女担任。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时任太子的石邃,比石虎更骄淫残忍,其行为简直令人发指。石邃居然嗜好将美丽的姬妾盛装打扮好后,斩下其首级,洗去血污,盛放在盘子里,与他的狐朋狗友相互传览一番,再烹煮姬妾身上的肉共同品尝。

    有道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后石邃因有谋反之心,终被石虎诛杀。

1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陵十二钗”源自青楼十二名妓

曹雪芹的古典名著《红楼梦》别名《金陵十二钗》,指的是太虚幻境“薄命司”里记录的金陵(今南京市)十二个最优秀的女子:林黛玉、薛宝钗、贾元春、贾探春、史湘云、妙玉、贾迎春、贾惜春、王熙凤、贾巧、李纨、秦可卿。作者以“十二钗”为主线,全方位描绘当年社会百态。

    历史上“金陵十二钗”之说,却并非曹雪芹首创。“金陵十二钗”应该源出于“金陵青楼十二钗”,最初指的是明代秦淮河畔青楼中的十二名妓或曰“花魁”。

    明代冯梦龙《情史·情痴类》中记载有当年的“金陵青楼十二钗”:嘉靖间,海宇清谧,金陵最称富饶,而平康亦极盛。诸姬著名者,前则刘、董、罗、葛、段、赵;后则何、蒋、王、杨、马、褚,青楼所称十二钗也。

    冯梦龙所说的“金陵十二钗”,是由当时文人才子评品出的金陵青楼十二名妓,前六位刘、董、罗、葛、段、赵,后六位何、蒋、王、杨、马、褚。

    由此可见,最早的“金陵十二钗”是古代文人中盛行的妓女选美之产物。

    其实,远在盛唐时期,文人骚客便常与名妓歌女往来,诗酒唱和。诗人常赠诗名妓,赞美或品评其才艺品貌。到了北宋就开始出现正式评选青楼名妓的畸形“选美”活动,没落士人以此为乐,还名美其名曰“评花榜”。

    所谓“评花榜”,有的是用各类名花来品评比拟名妓,评选出“花魁”;有的则干脆模仿科举考试的功名头衔来排列名妓等次,也分一、二、三甲,一甲三名自然便是“状元”、“榜眼”、“探花”。这也许正是那些在科考中失意的士人,借机对科场和官场腐败的一种挪揄与嘲讽。

    最迟在距今九百多年的北宋熙宁年间,汴京就已有“评花榜”活动。当时汴京名妓郜懿以美貌著称,被文人词客品评为“状元红”,曾红极一时。

    至明代中叶后,“评花榜”更为盛行。如明崇祯年间,金陵城曾在侨居水阁举行过一次声势浩大的“评花榜”活动,四方前往观赏的士人富商的车马挤满大街小巷,水阁外排列的船只像一堵墙,梨园子弟则分三班连场演戏助兴。最终被评为第一名的王月封号“状元”,在鼓乐声中坐上百花簇拥的“状元”宝座,用金杯品酒,颇为荣耀。有人还题诗:“月中仙子花中王,第一嫦娥第一香”。

    大明天启元年,文人潘之恒还总结自己品评名妓的实践,撰有《金陵妓品》,把金陵名妓分为四类:一曰品,典型胜;二曰韵,丰仪胜;三曰才,调度胜;四曰色,颖秀胜。“品、韵、才、色”概括了金陵名妓的四种风格,这也成为后来青楼“评花榜”的四条标准。

1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历史上最著名的花花公主

若论花花公子,大概历朝历代的皇子皇孙们大都不虚此名,而历史上放荡风流的花花公主也为数不少,其中最著名的便是有“武则天第二”之称的太平公主。

电视剧《大明宫词》中塑造的太平公主,与史实相去甚远。历史上的太平公主,生活极其奢侈,个人聚财几可敌国,喜权力、好男色,是一个名符其实的花花公主。《旧唐书》、《新唐书》、《资治通鉴》等史籍中记载有不少这位花花公主的风流韵事。

太平公主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女儿,本名应该叫李令月。8岁时,以替已故外祖母荣国夫人杨氏祈福为名,出家为女道士,太平一名,本是她的道号。16岁时,太平公主下嫁李治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在第一次婚姻期间,太平公主还算是安份守己,并未传出有不轨之事。七年后,太平公主的第一次婚姻在悲情中结束。公元688年,薛绍的哥哥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薛绍受到诛连,《资治通鉴》说他被武则天下令“杖一百,饿死于狱”。

不久,武则天曾打算将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给武承嗣,因武承嗣患重病、太平也不情意而作罢。之后,武则天又选择自己的堂侄武攸暨做太平的夫婿。武攸暨已有妻室,武则天暗地使人杀掉其妻,强行将他配给太平公主做丈夫。《新唐书》说武攸暨“沉谨和厚,于时无忤”,大致是个老实巴交的人。这次婚姻也被认为是武则天为保护太平公主而采取的非常手段,因为武则天在太平公主二婚后的两个月正式称帝,改“唐”为“周”,封武氏子十四人为王。让太平公主与武氏联姻,以避免可能遭到的不测。

     武攸暨性格厚道谦让。太平公主在第二次婚姻期间,公开大肆包养男宠,整日花天酒地。那武攸暨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为之。太平公主一生中到底有多少个男宠,实在无法统计,恐怕也是成百上千。在太平包养的男宠中,有一个叫张宗昌的美男子,容貌俊俏又工于心计,颇受太平宠爱。当时正遇武则天的男宠薛怀义失宠被杀,太平公主便将自己玩得腻了的张昌宗奉送给母亲解闷。这应该是历史上罕见的一起女儿对母亲的“性贿赂”。之后,张昌宗又推荐自己的五哥张易之。从此,张氏兄弟成为武则天最心爱的侍寝男宠。

   
热衷于朝政的太平公主还与好几个朝中大臣有私情。从史籍上记载看,与太平公主私通的起码有三人。一个是胡僧惠范,傍上太平公主后,“奏为圣善寺主,加三品,封公”。这个惠范和尚不仅富贵一时,还倚仗太平干尽坏事。另一个是宰相崔湜。崔湜长得很帅,但品性不好。他曾把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都送去侍候太子,自己则“私侍太平公主”,靠色相做到宰相位置,其间还暗算了自己的恩人、宰相张说。再一个便是司礼丞高戬。《资治通鉴》说这位高戬是“太平公主之所爱也”,可见他们之间应该有染。

太平公主放纵的私生活,既与唐朝开放的社会风气及家族的影响相关,也与她自己特殊的人生经历不无关系。太平公主幼时常到姥姥杨氏家去。其表哥贺兰敏之因和杨氏私通,也常在姥姥家。据《旧唐书·贺兰敏之传》所说,太平八岁前曾被表哥强暴。武则天可以容忍外甥与自己的母亲私通,但绝不容忍污辱自己的“掌上明珠”太平。事发后,就把贺兰敏之除掉了。因而太平自打幼年起就对男人怀有一种仇视心理。第一任丈夫薛绍,应该是太平真心喜爱之人,但却冤死于李冲谋反事件。二次婚姻则是由武则天包办的“政治联姻”。如此种种,都应该是太平公主私生活上不检点的外在因素。

1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7 15: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第一帅哥死于不懂官场潜规

本帖最后由 东生 于 2012-1-17 15:24 编辑

公元300年,洛阳西市处斩了一批疑似谋反者,其中的两个名头很大:一个是西晋首富石崇,另一个便是古代第一哥潘安。

    “才过宋玉,貌赛潘安”。生活于西晋乱世的潘安,曾以美貌而成美男子的代名词,后世公认其是中国古代的第一帅哥。

    这位潘帅哥本名潘岳,字安仁,出身于官宦之家,其祖父潘瑾当过安平太守,其父潘芘则任琅玡内史。潘岳不仅长得“美姿仪”(《晋书·潘岳传》),而且年少时就才华横溢,四乡八里之人都称他为“神童”。成年后更是擅长诗赋辞令,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潘岳之貌美,既见诸各类稗官野史,又载于正史。《晋书·潘岳传》说潘岳年轻时,经常带着弹弓乘车出洛阳大道去郊游,沿途的女子见到这位风姿仪态俊美的帅哥,便手挽着手地围着他欣赏,很像是当今的那些“追星族”,只不过1700多年前的古人尚无缠着“名星”签名的习惯,于是看够后便纷纷朝潘岳的车上扔水果,表示对这位帅哥的崇拜与仰慕,这便是成语“掷果盈车”的典出。

    由此可见,这潘岳绝对是当年多少青年女子心中的“白马王子”或“梦中情人”。
  
      令人惋惜的是,这位才貌双全的绝代帅哥,最终却落得被“灭三族”的悲惨结局,连累自己年迈多病的老母也不得善终。

    潘岳之死,既冤也不冤。

    说其冤,冤在罪不当死;

    说其不冤,不冤在他实在太不懂官场潜规:

    其一,在官场混,往往是无才便是德。所以你最有才也得学会收敛,锋芒毕露,肯定会遭忌妒与排挤。

    这潘岳美貌,倒并无惹出什么婚外风流艳事,他和妻子杨氏相爱终身,杨氏早逝,他写的三首“悼亡词”可谓情谊真挚,缠绵无尽。但潘岳实在太有才,而且不懂得如何收敛,总是显得锋芒毕露,让同僚感觉到是升迁的一个强劲对手。

    潘岳早年被征召到司空太尉府举秀才,后遇晋武帝司马炎“作秀”,带着皇后、妃子亲自耕种农田,以奉祀宗庙。当时有很多官员吟诗作赋拍皇帝的马屁,潘岳也不甘寂寞,作《藉田赋》进行赞美。潘岳之赋写得太美,招致不少同僚的忌妒,于是总是受人排挤或暗算,在官场原地踏步十年之久亦未能升迁。

    潘岳出任河阳县令时,自恃才高,觉得当个小小县令太委屈,总是郁闷不得志。后来转任怀县县令,调补任尚书度支郎,迁廷尉评,不久被免职。后来被选为长安令,征召补任博士,这次迁升还未拜授官职,因母亲生病而离去,官职被免。他赋闲时曾作《闲居赋》,说自己“自少年到五十岁知天命的年纪,八次转变官职才晋升一级官阶。”流露出在官场的委屈与不满。

    其二,在官场混,自然得找个“大靠山”。但这“靠山”也有倒的时候,所以你得学会踏踩几条大船。

    傻瓜皇帝司马衷即位后,杨骏辅佐朝政,召潘岳为太傅府主簿,潘岳算是傍上了权臣杨骏这棵大树,一时间春风得意。可惜好景不长,后来杨骏被贾南凤诛杀,潘岳被就地免职。当时杨骏门下的人都受连累获罪,与潘岳同为主簿的朱振遭诛杀。潘岳那天夜里正巧请假在城外,又碰上自己曾厚待过的楚王长史公孙宏专管宰杀政事,算是逃过一劫,成为一介平民。

    不甘心仕途失意的潘岳很快又回到洛阳,继续他的官场冒险。这次,他投靠专权的贾南风外甥贾谧,算是玩大了,历任著作郎、散骑侍郎,最终升迁为给事黄门侍郎,这是他毕生做的最大官。这给事黄门侍郎是侍从皇帝左右、传达诏命之官,俸禄六百石。

    潘岳趋炎附势,成为贾谧的“二十四友”中的一号人物。他与文人石崇等谄媚地侍奉贾谧,每次等候贾谧出门时,两人就望着车马扬起的尘埃顶礼膜拜。潘岳一时成为贾南凤与贾谧的“御用文人”,贾谧关于《晋书》起笔年限的议疏,是出自潘岳的手笔。贾谧上朝时的文辞也多出自潘安之手。贾南风设计陷害太子司马遹时,那封对傻瓜皇帝大逆不道之信,又是潘岳的杰作。

     他母亲曾几次讥诮劝告他:“你应当知道满足,难道还想再存侥幸心理在官场冒险吗?”但潘岳对母亲的忠告充耳不闻。

    潘母的话不久便应验,赵王司马伦发动的“废后不废帝”宫廷政变,尽诛贾后党羽,潘岳的仕途也走到尽头。

    其三,在官场混,难免与诡诈的小人为伍。你可以与小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但千万不可得罪那些小人。

    更不巧的是,司马伦辅政时的中书令孙秀竟是潘岳的宿仇。

    潘父任琅玡内史时,孙秀任小吏侍候潘岳。潘岳厌恶孙秀的诡诈,认为这是一个地道的小人。于是经常鞭挞侮辱他,孙秀便一直怀恨于心。

    宫廷政变后,潘岳在宫禁里问孙秀:“孙令还记得过去相处的事吗?”

    孙秀冷笑着回答:“心里藏着这件事,哪一天能忘记它。”

    潘岳知道自己大难临头。   

    不久,孙秀便诬告潘岳、石崇等图谋尊奉淮南王、齐王作乱,随即被诏令夷灭三族。

    潘岳临刑前跟老母告别时痛心疾首地说:“我辜负了阿母的教诲!”

    潘岳与石崇相互间均不知对方被抓,直至行刑的弃市才碰面。石崇问:“安仁,您也如此呀?”潘岳答道:“我们是‘白首同所归’啊!”

    潘岳曾赠石崇《金谷诗》中有一句“投分寄石友,白首同所归”。想不到竟然成为一句谶语。

    最可怜的是潘岳的老母亲,还有兄长侍御史潘释、弟燕县令潘豹、司徒掾潘据,潘据的弟弟潘诜,兄弟的儿子,自己生的女儿,无论年长年幼一起受株连遭斩首。只有潘释的儿子伯武逃难在外免于一死,潘豹的女儿与她母亲相抱哭喊,一时无法拆散,诏令赦免,算是皇恩浩荡。

    潘岳被诛时,53岁。绝代帅哥就这样身首异处,只留下明人张溥所辑之《潘黄门集》。

1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古代最著名的“五大艳后”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女”,还有“五大艳后”。

    古典“四大美女”,尽管在民间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但客观地说,其真实性需要大打折扣。她们身上承载的应该是一种人文负荷,掺杂着诸多后世附会的演义色彩。其中的貂婵即是一个文学形象,史书上未见其任何记载。

    本篇所说的“五大艳后”,则大抵是中国古代真正“横绝千古之丽”,又贵为皇(王)后的古典美女。

一、春秋第一艳妇:夏姬

    春秋时期的第一艳妇,当数夏姬。夏姬自幼生得杏脸桃腮,蛾眉凤眼。长大后更是体若春柳,步出莲花,具骊姬、息妫之美貌,更兼妲己、褒姒之狐媚,人称“一代妖姬”。史书上说“公侯争之,莫不迷惑失意”。她曾三为王后,七为夫人。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据传夏姬懂“采补术”。嫁给陈国夏御叔后,不足九月,便产一子,即夏征舒。御叔虽存疑惑,但早已被夏姬的美艳弄得神魂颠倒,无暇去深究。后夏御叔正值壮年而亡,有人说可能死于夏姬的“采补术”。夏姬一直到四十多岁,仍容颜娇嫩,皮肤细腻,保持着青春少女模样,以其罕有的独特魅力为国君士大夫倾倒。

    守寡后的夏姬先是让大夫公孙宁、仪行父魂不守舍,后又将国君陈灵公卷入其间难以自拔。史载,每当夏姬之子夏征舒上朝后,陈灵公、公孙宁、仪行父三人便轮流与夏姬幽会。夏姬还把自己的内衣分赠三人,而陈灵公仨竟敢穿着夏姬的赠衣上朝,公开谈论与夏姬的风流事。一次,陈灵公仨在夏家饮酒作乐,席间竟相互争论起夏征舒到底是他们仨谁的孩子。夏征舒受辱不过,怒杀陈灵公。公孙宁和仪行父逃至楚国,诉说夏征舒弑君。楚庄王偏听一面之词,便兴兵伐陈,杀死夏征舒,掠得夏姬。

    当时,楚庄王曾为夏姬的美艳绝伦而怦然心动,欲纳入后宫,为申公巫臣谏阻只好放弃。将军子反见夏姬美艳,欲霸为己有,亦为巫臣所劝阻。楚庄王便把夏姬赐予连尹襄老,不久,襄老战死沙场。襄老的儿子甘愿背上与庶母乱伦的骂名,很快就拜倒在夏姬裙下。其实,那申公巫臣早已对夏姬垂涎三尺,最终设计夺得夏姬叛逃至晋国,所付出的则是抄家灭族的代价。

二、魏文帝皇后:甄氏

    三国时代的绝代佳人甄氏,姿貌绝伦、气质非凡,才智过人。当年甄氏虽系寡妇之身,却博得曹氏父子仨同倾爱慕之情,并最终成为曹丕称帝后的皇后。

    《世说新语·惑溺》有载:“魏甄后惠而有色,先为袁熙妻,甚获宠。曹公之屠邺也,令疾召甄,左右曰:‘五官中郎已将去。’公曰:‘今年破贼,正为奴。’”这曹操攻下邺城后便急不可待地让人把甄氏找到,却被儿子曹丕先行一步抢得甄氏。曹操得左右禀报后长叹说:“今年攻打邺城,正是为夺取甄氏啊!”曹操懊悔莫及!当时曹植也有心娶甄氏,曹操不允,最终将甄氏再嫁给曹丕。

    曹植心中不平,十分怀念甄氏,终日借酒浇愁,言行更为任性。看来曹氏兄弟之后的“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中,似乎还带有甄氏的因素。曹丕称帝后,曹植虽靠“七步成诗”与太后的干预幸免一死,却被谪贬雍丘。

    曹丕娶得甄氏后,起先对其很宠爱,生育了后来的魏明帝曹睿和东乡公主。称帝后,则日渐冷落甄氏。不久,甄氏便因曹丕新纳宠妃栽赃诬陷其埋木偶诅咒曹丕而被赐死。甄氏死后,有一次曹植入朝进宫,曹丕忽动恻隐之心,将甄氏使用过的一个盘金镶玉枕头赐给他。曹植睹物思人,泪如泉涌。归途中经过洛水,夜宿舟中,取枕而眠,恍惚间遥见甄氏凌波御风而来。梦醒后,便彻夜写下那传世名赋——《感甄赋》,“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抒发蕴积已久的爱慕之意。后来魏明帝将叔叔的这首《感甄赋》改名为《洛神赋》,大概是觉得原赋名太过直白,难免让世人联想起曹植与甄氏间的叔嫂恋情。

    据传甄氏曾在宫中创造了美妙的灵蛇髻,并流行于魏晋女性中。晋代大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洛神就是梳着灵蛇髻,这是甄氏生前常梳的发型。顾恺之在画中展示了曹植爱恋甄氏的故事传说,交织着人神异路,既难以割舍,又无法实现的悲情。

三、北齐文宣帝皇后:李祖娥

    《北齐书·文宣李后传》描绘李祖娥是“容德甚美”。清代鹅湖逸士的《老狐谈历代丽人记》中说“高后李祖娥以秀慧而绝艳”,将李祖娥与西施、昭君、张嫣、张宝珠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真正的“五大美女”。鹅湖逸士认为李祖娥是“不幸生于季世,又嫁高氏无礼之家,迭遭污辱,几至玉碎花残。”而后世却因此几乎忘记她的艳丽,其实李祖娥是“秋波善睐,神光动人”,属于“亘古所无,所谓横绝千古之丽也”。

    高洋取代东魏称帝后,李祖娥被立为皇后。文宣帝高洋是个著名的性虐待狂,嗜好用鞭子抽打嫔妃,甚至当众杀掉嫔妃。只有李祖娥一直受到高洋的礼遇与敬重。可见,在高洋心目中,这李祖娥是无人能替换的绝代佳人。

    高洋死后,其子高殷即位,尊李祖娥为太后。不久,高殷被废,高洋弟高演当皇帝,李祖娥迁居昭信宫。高演早逝,武成帝高湛(高洋另一胞弟)继承皇位。高湛垂涎这位兄嫂的美貌已久,即位后就逼迫李祖娥与之淫乱,以不同意就杀掉其儿子威胁,李祖娥只得被迫顺,还怀上身孕。她的儿子太原王高绍德来拜见母亲,被告知不见后,就恼怒地说:“肚皮弄大了,所以才不见我。”李祖娥听后极其羞愧,生下一女后就弄死不养。高湛闻知手提钢刀大骂李祖娥:“你杀死我的女儿,我就杀掉你的儿子!”便当着李祖娥的面,将高绍德用刀柄打死。高湛又剥光李祖娥的衣服用棍棒乱打,再装进袋子扔至水沟。李祖娥苏醒后,被送至妙胜尼寺中。

    李祖娥生性喜爱佛教,因此当了尼姑。齐朝灭亡后,倒霉的李祖娥想当个尼姑也不成,被俘获送进关中长安。直到杨坚称帝建立隋朝时才得以返回赵郡老家。

四、隋炀帝皇后:萧氏

    萧皇后是南朝梁明帝的女儿,天生就是人间尤物,脸似牡丹,美眸流盼,腰似杨柳,仪态万千,娇媚迷人,几乎集天下之美于一身。中国历史上能象萧皇后那样数经改朝换代,总伴君王之侧的女人寥寥无几。

    史书记载,萧氏十三岁成晋王杨广妃,颇得文帝与独孤皇后宠爱,杨广也对其宠幸有加。杨广即位后,萧氏被册封为皇后。杨广虽妃嫔众多,但对萧氏一直相当礼遇。杨广曾数次下江南,萧皇后必随行。对杨广的暴政,萧皇后因惧怕而不敢直述,故作《述志赋》委婉劝戒。

    大业十四年,杨广在江都行宫被叛军杀死后,萧氏便开始不断地被迫更换身份。先是被宇文化及带至聊城做自己的淑妃。宇文化及被打败后,落入窦建德手中,被迫做窦氏的宠妾。突厥王久闻萧氏美艳,从窦建德处强要萧氏,窦建德不敢挽留,于是萧氏便当了两代突厥番王王妃。唐朝贞观四年,李世民大败突厥,迎萧氏回京,萧氏又成为比她小15年的李世民后宫中的昭容。萧氏逝世后,李世民以皇后礼将其葬于杨广之陵,谥愍皇后。

五、明熹宗皇后:张嫣

    懿安皇后张嫣,字祖娥,小名宝珠,是明天启元年从全国初选的五千名美女中,连过“八关”选出的第一美女,被册立为皇后。史载张嫣“颀秀丰整,面如观音,眼似秋波,口若朱樱,鼻如悬胆,皓牙细洁”。

    张嫣颇具皇后风范,能母仪天下。她数次在熹宗面前提起宦官魏忠贤、熹宗乳母客氏的过失,曾亲自处置客氏,使魏忠贤与客氏对她恨之入骨。天启三年,张嫣怀有身孕,却被客氏与魏忠贤暗中陷害而流产,从此不能生育。张嫣还经常劝谏明熹宗能“远小人而近贤人”。有一次,熹宗见张嫣手握书卷在读,便问是何书,张嫣回答说:《赵高传》。

    明熹宗病危时,遗诏传位于自己的五弟信王,即之后的明思宗朱由检。明思宗能够顺利登基为帝,张嫣功不可没。因此,明思宗即位后,尊封张嫣为懿安皇后。明思宗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都城,张嫣在自己的寝宫中上吊自杀身亡,殉国明节。清世祖顺治元年,顺治帝命人将张嫣和明熹宗合葬在德陵。

1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宫之悲:成帝皇后因酒肉之争被废赐死

后宫的待遇还是相当高的,仅昭仪就相当于丞相的俸禄,更不用说皇后了。但在成帝朝,有意思的是,皇帝和皇后之间还因为酒肉问题进行了一场引发严重后果的争执。可以说,皇后和赵飞燕两姐妹这三个人,让成帝朝无法安宁。

  这一年,气候变化异常。身为待诏公车(相当于皇帝的智囊,没有实际职位)的谷永,联合刘向等上书汉成帝,认为出现反常的天文地理现象,责任在后宫。汉成帝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就下诏省减了皇后及后宫其他地方的花费,一切开支应当按照他登基之前的标准。

  刘向、谷永的奏章中,提到了“白气出于营室,流星如瓜,北宫井溢,南流逆理,鸟焚其巢”等所谓的异常现象,并援引《尚书》、《易经》等进行解释,诸如“《易》曰:‘鸟焚其巢,旅人先笑后号啕。丧牛于易,凶。’”

  这是董仲舒“灾异论”理论的延续。其实,这些都是科学知识不够的古人面对无法解释的现象所做的牵强附会的理解。刘向、谷永等就以为这是上天对人间的一种惩罚,汉成帝居然相信并专门下达了诏书。

  隆汉代仕女俑许皇后也很有趣,读到诏书后,她给皇帝上书说:省减用度有许多不方便之处,并提出了一个假设:如果有一天她想做一个屏风,有关部门的人可能回答说“以前没有这个惯例”,这样岂不是捆住她的手脚了吗?在信中,她认为其他措施应该免除,减少车驾可以执行。至于每年给亲戚的酒肉,还是应该按照以前的标准。就酒肉问题,她还和以前的杜陵梁美人做比较——梁美人每年送给亲戚酒一石、肉百斤。许皇后觉得新标准定少了,很难执行:“我作为皇后,怎能和美人一个标准?”

  许皇后的上疏中所提到的假设性问题,很自然被专门玩文字游戏的刘向、谷永抓住把柄,在汉成帝让他们起草的答复中,两人很不客气地说:如果都遵照前朝的标准追求享受、生活奢靡,那当今的皇帝是不是也要像汉武帝时那样建甘泉宫?并以教训的口吻说:皇后应该作为后宫的表率带头执行。

  刘向、谷永之所以敢顶撞许皇后,主要的原因在于有汉成帝撑腰。同时,他们也看出来,皇上对许皇后的恩宠已经是一去不复返了。

  许皇后的靠山其实是汉成帝的父亲汉元帝。成帝刘骜还是太子的时候,汉元帝想到自己很小的时候,母亲被霍光的妻子给害死了,心里很难受,于是就选时任大司马车骑将军平恩侯的许嘉的女儿许配给太子。元帝对太子的这门婚事很重视,专门选自己的亲信陪伴新人入洞房。亲信回来报告太子满意、夫妻欢悦的情形,汉元帝听后高兴得连连叫人备酒庆祝。太子结婚不久就有了个儿子,但很快夭折了。成帝刘骜即位后,立许妃为皇后,又生下一个女儿,还是夭折了。子嗣问题开始考验汉成帝。

  许皇后为人聪慧,善史书,从成为皇妃到成帝即位这段时间,很得成帝的宠幸。但随着汉元帝的去世,一切发生了变化,皇太后王政君及成帝众多舅舅担心成帝后继无人,迁怒于许皇后。

  酒肉之争,许皇后碰到了软钉子。但事情还没有完,3年后出现日食。因为大将军王凤(也就是汉成帝母亲一派)的外戚权势很重,言官觉得日食的出现责任在王凤,但谷永等却归咎于许皇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皇帝在后宫的新欢增多。许皇后逐渐失宠,也知道自己将来肯定不会被王凤所容忍,位置堪忧。后来,她的姐姐采用蛊惑等诅咒怀孕的王美人和王凤。事情败露后,成帝的母亲王政君十分生气,处死许皇后的姐姐。许皇后当了14年皇后之后也被废,后来因为被发现想活动立为左皇后,汉成帝派孔光前来赐她喝毒酒自杀。

  飞燕姐妹贵倾后宫

  “环肥燕瘦”是形容中国古代两大美女的一个常用词。其中的“环”指的是唐朝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而“燕”就是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

  赵飞燕是长安宫人。刚生下来的时候,父母不愿意要,把她放在一边不管。赵飞燕的命很大,这样过了3天竟然没死。长大之后,去阳阿主家学歌舞。她身体轻盈,跳舞的功夫相当高超,据称能在人掌上跳舞,因号飞燕。汉成帝有一次微服外出,到阳阿主家玩耍作乐,见到赵飞燕后十分喜欢,召入宫中。后来,还把她的妹妹赵合德召进宫中。姊妹俩都当上了婕妤,贵倾后宫。

  许皇后被废之后,汉成帝有意让赵飞燕做皇后。皇太后嫌赵飞燕出身太贫贱,不同意。当时,皇太后姐姐的儿子淳于长作为侍中侍候汉成帝,多次在成帝和太后之间传递意见,说服太后。成帝得到太后允许后,立赵婕妤的父亲为成阳侯。过了一个多月,汉成帝终于立赵飞燕为皇后。

  飞燕能作掌中舞

  赵飞燕立为皇后之后,汉成帝的宠幸有所减少,她的妹妹赵合德反而成了最受宠爱的人,被封为昭仪。和赵飞燕以体弱纤细见长不同,赵昭仪“姿性尤浓粹”,也就是体态属丰美一类。她所居住的昭阳宫用白玉做台阶,黄金做墙壁,以蓝田玉和明珠等装饰。这种待遇不仅一反当初汉成帝对许皇后所要求的省减费用,而且在后宫中是空前的。

  北宋科学家沈括《梦溪笔谈》卷二十一引《赵飞燕外传》的说法:“帝窥赵昭仪浴,多袖金饼以赐侍儿私婢。”汉成帝给赵合德修了能洗豆蔻汤的“浴兰室”,自己却常常“帏中窃望之”,看得“心愈眩惑,意兴飞扬”。为了不露马脚,还揣上“金饼”封住侍澡婢女的嘴。沈括是大科学家,他引用这段话不是艳羡,而是为了考证金饼的分量。沈括认为,汉成帝揣在袖子里的金饼,大致就是汉代著名的马蹄金,一枚的分量是“古之一斤”。唐代诗人韩偓为汉成帝窥浴事,专门赋《咏浴》诗一首:

  再整鱼犀拢翠簪,解衣先觉冷森森。

  教移兰烛频羞影,自试香汤更怕深。

  初似洗花难抑按,终忧沃雪不胜任。

  岂知侍女帘帷外,剩取君王几饼金。

  此时的赵飞燕已移居别的宫殿,在那里和侍郎、宫奴私通,同时也期待自己能够生下一男半女,但始终没有成功。合德或许是为了让赵飞燕安心淫乱、不与她争宠,对汉成帝说:“姐姐赵飞燕性格刚烈(其实是嫉妒心强),肯定得罪了不少人,假如被人陷害,那赵家就绝后了。”边说边哭,姿态可怜。汉成帝果真相信,于是只要有人来说赵飞燕的坏话,汉成帝就判处死刑。这样一来,赵飞燕更是公开淫乱,毫无顾忌,没人再敢说不利于她的话。赵家两姐妹虽然受宠了十多年,但最后都没有孩子。

  其实,汉成帝后宫中还是有贤妃的。最初的时候,许皇后、班婕妤(也就是《汉书》的作者班固的姑姑)受宠于汉成帝。成帝一次到后庭游玩,本来准备和班婕妤一道坐车。班婕妤推辞说:“我看古代的书籍图画,凡是圣贤的君主都是有名臣在身旁陪伴,而夏商周三代末,才会有小人和女子陪同。假如现在我和皇上一起坐车,那不就是和夏商周三代末一样了吗?”汉成帝认为她说得有道理,就不再与班婕妤同坐一辆车。汉成帝的母亲王太后得知后,十分高兴,说:“古代有樊姬,今天有班婕妤!”樊姬为一代名妃,聪慧贤淑,内助楚庄王霸业有成而闻名于世。唐朝张九龄在《樊姬墓》一诗中,对樊姬的贤能给予了充分的褒扬:“楚子初呈志,樊姬尝献箴。能令更择士,非直罢纵禽。”

  这样的女子自然难以得到赵飞燕姐妹的宽容。鸿嘉三年(前18年)冬十一月,赵飞燕姐妹在汉成帝面前告状,说许皇后和班婕妤在后宫设巫蛊诅咒她们姐妹俩及皇上。巫蛊这样的罪名在汉代和瘟疫一样可怕,沾上了就麻烦不断,许皇后因此被废,不少人被处死。官员前来查问时,班婕妤回答说:“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我做善事还来不及呢,做这些坏事干什么?假如鬼神是聪明的,那肯定不会受理这种没有臣子之道的人的请求;如果受理了,那就表明它是无知的。我求它做什么?”成帝听了以后,觉得很有道理,没有治罪,反而赏赐给班婕妤黄金百斤。但后来班婕妤担心还会被赵飞燕姐妹俩陷害,就申请到长信宫陪太后一起生活。汉成帝同意了她的请求。

  除了宠幸赵飞燕姐妹外,成帝还有一个宠幸的男子——富平侯张放。为了能更方便地与张放一起去宫外玩耍,汉成帝甚至冒充富平侯的家人,自称张公子;成帝自己还在民间购买私田,带头加入兼并土地的行列,实在是对“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讽刺。

  张放因为陪同汉成帝逸游,深得汉成帝的信任,“与上卧起,宠爱殊绝”。这样一来,张放有恃无恐,纵奴为奸,还公开藏匿犯罪的人在府中,并下令家奴用弓驽射前来缉捕的官吏,甚至光天化日之下带人闯进官府,砸坏器物,捆绑官吏,无人敢管。张放和他的爪牙为夺人妻而杀人夫,为报一人仇而尽杀人亲属。后来告发张放的人越来越多,在皇太后王政君的干预下,成帝才不得已把张放遣出京师暂避,不久又偷偷把他召回。据说,汉成帝死后,张放痛哭不已,伤心而死。

1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楼主| 发表于 2012-1-18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历史上十四次人口大灭杀

 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人口灭杀事件,都是战争造成的。古代中国的战争非常频繁,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达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

  战国时的秦人嗜好战争,他们左手提着人头,右臂夹着俘虏,追杀自己的对手。司马迁记载:秦国攻魏杀8万人,战五国联军杀8.2万人,伐韩杀1万人,击楚杀8万人,攻韩杀6万人,伐楚杀2万人,伐韩、魏杀24万人,攻魏杀4万人,击魏杀10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前262年,击赵白起杀42万人,又攻韩杀4万人,又攻赵杀9万人。以上不完全统计,杀人已达130万之多。此外,秦人战死的数字还没有计入。

  战国末中国人口2000万人。可中国军队却远远超过欧洲。秦始皇守五岭用兵50万,防匈奴30万,修长城50万,造阿房宫秦皇陵的130万(其中受宫刑者达70多万人)。以至于“丁男被甲,丁女转输,苦不聊生,自经于道树,死者相望”(《汉书·严安传》)。

  秦始皇三十六年(前211年),有一颗流星落下,有人在陨石上刻字:“始皇死,土地分。”秦始皇就把陨石坠落地周围居住的人,全部杀了。

  秦始皇的后宫姬妾,凡没有儿子的,全部殉葬。修造墓地的工匠,在葬礼完毕之后,20多万役卒全部封在墓里,死于非命。以后凡修皇陵的民工几乎都是同样悲惨的下场。

  下面是历史记载的14次较大规模的人口灭杀事件:

  1.秦末农民战争

  从公元前205到公元前195年西汉建国初,共历10年。秦朝末年全国有2000多万人口,到汉初,原来的万户大邑都只剩下两三千户,消灭了原来人口的70%。也就是说,大城市的人口剩下十分之二三。甚至出现了“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的现象(《史记·平准书》)。

  2.汉武帝伐匈奴

  汉武帝在位50多年(前140-前87),几度讨伐匈奴,海内虚耗,人口减半,50%的人死亡。

  3.西汉末年混战

  公元2年,全国人口5959万。经过西汉末年的混战,到东汉初的公元57年,人口只剩下2100万,损失率达65%。20年间,西安的人口从68万减到28万,大荔从91万减到14万,兴平县从83万减到9万,绥远县从69万减到2万。

  4.三国鏖战

  公元156年,人口5007万。经过黄巾起义和三国混战,公元208年赤壁大战后的全国人口为140万,公元221年人口下降到90万,损失了98.3%。诗人描述为“马前悬人头,车后载妇女”、“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余一,念之断人肠”。公元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说汉末三国大动荡后活下来的人,只是原来人口的1%!一直到公元265年,三国人口总计才767万。

  5.西晋八王之乱

  从公元291年开始,先后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长沙王、河间王、东海王越及成都王颖八王为争夺皇位,在洛阳相互攻杀,战乱历时16年之久,死亡人口达数十万,许多城镇均被焚毁,史称“八王之乱”。“八王之乱”使西晋初年并不十分发达的经济,受到更为严重的破坏。与此同时,关东地区又爆发了罕见的蝗灾和瘟疫,史载“至于永嘉,丧乱弥甚。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幽、并、司、冀、秦、雍六州大蝗,草木及牛马毛皆尽。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6.南北朝混战

  公元311年,刘曜攻长安,关中地区的人口仅余原人口的1%-2%。

  后赵地盘很小,皇帝却有五个皇后,一万多名姬妾宫女。他死了以后,儿子日夜与五个皇后母亲淫乐,被岳父杀掉,灭绝了皇族。

  皇帝石虎,一次征集美女3万人。仅公元345年一年中,因征集美女而不情愿者被杀达3000余人。为容纳美女,石虎分别在邺城、长安、洛阳兴建宫殿,用人力40万。而朝廷的苛捐杂税,迫使缺衣少食的农民卖儿卖女,卖完后仍然凑不够,只好全家自缢而死,道路两侧树上悬挂的尸体,前后衔接。前燕进围邺城,后赵的数万宫女,不是饿死,就是被士兵烹食。

  石虎的长子石宣,害怕弟弟石韬跟自己夺位,先派人刺死石韬,再密谋干掉老爹提前接班。事败之后,石虎立即登上高台,将石宣绑到台下,先拔掉头发舌头,砍断手脚,剜去眼睛,扔进柴堆活活烧死。石宣所有的妻妾儿女,全都处斩。石宣的幼子才5岁,拉着祖父的衣带不肯放松,连衣带都被拉断,但仍被硬拖出去杀死。太子宫的官吏差役数千人全被车裂。石虎死后,登基33天的儿子,被另一个儿子杀掉。183天后,又被另一个儿子杀掉。103天后,一名汉族将军冉闵杀尽皇室,下令:“凡杀一个胡人者,官升三级。”霎时间,仅首都邺城屠杀胡人20万,总共造成数百万人的死亡。

  北朝的北齐,辖有2000万人口,到北周时人口仅900万。南朝刘宋辖有469万人口,到南陈灭亡时只剩200万人,损失率达60%。

  7.隋朝役民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文帝杨坚的次子杨广发动宫廷政变,杀死了父亲和哥哥杨勇,霸占父亲最宠爱的陈夫人。他扩建洛阳皇宫,每月役丁200万人。修运河,隋炀帝“诏发天下丁夫,男年十五以上,五十以下,俱要至。如有匿之者斩三族”,役夫达543万余人。昼夜开掘,男人不足,女人充数,死者过半。如此浩大的工程,其目的只是为了满足隋炀帝到江都享受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又三次率军进攻高丽,伤亡无数。

  隋末至唐初,从公元611到628年18年间,兵变、民变和宫廷政变共136次,有50多位称帝称王者,均统兵15万人以上,各据一方,相互混战。全国户数由890万减至290万,人口由公元606年的4602万人,减到639年的1235万人,损失率73%。

  8.安史之乱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历时8年。唐朝皇帝为夺回江山,竟乞求匈奴、回纥帮忙收复洛阳,应允其任意抢掠三日,使洛阳成了一片废墟。历时8年的残杀,使黄河流域萧条凄惨,人烟断绝,兽游鬼哭。中国人口从900万户锐减至200万户,3/4的人惨死于变乱之中,残存者以纸为衣。公元755年,全国有5292万人口,到760年,全国人口仅余1699万。损失率68%。

  9.黄巢起义及唐末之乱

  当时有一句俗语:“黄巢杀人八百万——劫数难逃。”黄巢占长安,其部属“杀人满街,巢不能禁”。待到官军反扑长安,城内百姓都向着官军,“巢怒,纵兵屠杀,流血成川,谓之洗城”。

  黄巢所过之地,百姓净尽、赤地千里。《旧唐书》记载:黄巢率领全军围陈州近一年,数百(一说三千)巨碓,同时开工,成为供应军粮的人肉作坊,流水作业,日夜不辍。将活生生的乡民、俘虏,无论男女,不分老幼,悉数纳入巨舂,顷刻磨成肉糜,并称之为“捣磨寨”。陈州四周的老百姓被吃光了,就“纵兵四掠,自河南、许、汝、唐、邓、孟、郑、汴、曹、徐、兖等数十州,咸被其毒”。

  唐末到五代十国,前后历时80年,中国内外一片混战,亿万生灵涂炭。前后58个皇帝,有42个死于非命。

  唐武宗(841年-846年在位)时,全国有496万户,后周世宗(955年-960年在位)进,仅余120万户。到宋初为200万户。损失率76%。

  10.金、元灭两宋

  宋宣和三年(1122年),全国人口9347万。到元初至元十一年(1274年),人口仅剩887万。损失率高达91%。

      蒙古人灭花剌子模,屠杀撒马尔罕城约百万人;灭西夏,屠八十余万人。蒙古人数次西征,凡有抵抗即屠城,共屠数百城,包括屠杀了巴格达的数十万人口,整个中亚一片废墟。

  忽必烈屠杀了中国1800万人,中国北方地区有90%的汉族平民惨遭种族灭绝。四川在蒙古大军屠杀前,估计有1300万—2000万人,屠杀后竟然仅剩下不满80万人,几乎成了无人区。在蒙古军队的杀戮和统治下,中国丧失了7000多万人口。蒙古人在中国境内实施的种族灭绝,作为世界纪录,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1985年版。

  蒙古人统治下的汉人、南人是贱民,如果杀死蒙古人要偿命,杀回回罚银80两,杀汉人则只需罚交一头毛驴的价钱。汉人娶新媳妇,头一夜一定要让给蒙古保长,中国人甚至连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为名。也不能拥有武器,只能几家合用一把菜刀。

  11.元末混战

  元人陶宗仪所著的《南村辍耕录》里说,“天下兵甲方殷,而淮右之军嗜食人,以小儿为上。……或使坐两缸间,外逼以火;或于铁架上生炙;或缚其手足,先用沸汤浇泼,却以竹帚刷去苦皮;或盛夹袋中,入巨锅活煮;或男子止断其双腿,妇女则特剜其两乳。酷毒万状,不可具言。”他们把人肉叫做“想肉”,意谓食之而使人想也。“淮右之军”即朱元璋之军,这个吃人上瘾的军队,何尝考虑过民意!

  明朝的开国者朱元璋出身微贱,生性残暴。他在生计艰难之际为郭子兴收留重用,完全借郭子兴而兴,得势后却忘恩负义。朱元璋的好友杀了都元帅,朱元彰又杀了好友,当上都元帅。1366年,朱元彰救应遭难的皇帝,在龙舟上把皇帝推入长江,建立了明朝。他杀来杀去,先征服了中国人,才转向驱赶已经式微的蒙古人。

  夺得天下后,朱元璋翻脸不认人,“火烧独角楼”,大杀功臣、朝臣。据史书记载,胡惟庸、李善长、蓝玉三案总共杀人达10万之多。朱元璋在位30年,杀人20万,基本上将功臣杀光。连毫无二心的幼时放牛娃朋友徐达也不放过,可谓冷酷残暴到了极点。

  朱元璋赐给常遇春美妾,可常遇春的元配砍掉了美妾的手。朱元璋派人杀了常遇春的元配,将其肋骨砍成小块煮熟,由朱元璋分发给常遇春及众大臣食用。

  明朝最著名的酷刑莫过于“剥皮楦草”,就是将一个活人的皮剥下来,再塞上草。历史上的皇帝很少用这种酷刑,只有土匪、流寇和酷吏才下得了手,而明初的几个皇帝竟都乐此不疲。剥皮时如果让被剥皮者早死了,明朝竟规定:“有即毙者,行刑之人坐死。”

  朱元璋在各州县设有“剥皮亭”,官员一旦被指控贪污,无须审判即被剥皮,悬皮于亭中,以示警戒。他惩治官僚,如空印案、郭桓案,数万人被连累致死。因贪污罪名死于监狱或被判刑的,每年都有数万人。但明王朝最终仍然陷于腐败泥淖而不能自拔,严嵩的贪污款就相当于好几年的国防预算!

  明太祖朱元璋死后,用了46名妃妾、宫女殉葬。在以后的70年中,这种野蛮的制度又在皇帝与诸王中流行。

  朱棣比起乃父来,毫不逊色。1402年,他夺了亲侄子的皇位,导致几十万人战死沙场。建文帝宫中的宫人、女官、太监被杀戮几尽。他曾一次枉杀1.4万多人。他还将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如方孝孺等人全部杀死。仅方孝孺一家,灭“十族”就杀掉873人!对于方孝孺的妻女,丧尽天良的朱棣竟把她们送进军营,让士兵轮奸,一个女子一日一夜要受20余名男子的凌辱。有被摧残致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3000人之多。

  明成祖死亡(1424年)的当天,30多名宫女都被饷之于庭,吃完以后,被带上殿堂,哭声震动殿阁。殿堂内置有小木床,使宫女立在床上,梁上结有绳套,把她们的头放在圈套中,然后撤掉小床,将其吊死。据说,这样殉葬比活埋要痛快得多。

  12.明末混战

  从李自成起义到吴三桂灭亡,明末清初国内混战54年。明末全国人口为1亿,到清世祖时全国人口只剩下1400万人了。锐减80%多,损失人口8000多万。

  1628年(崇祯元年),陕西的大饥荒弄到人相食的地步,正是这场空前的大灾难拉开了明王朝灭亡的序幕。李自成的大顺军的战马,饮的是俘虏的血。战马饮惯了血,对水不屑一顾。上了战场,战马一闻到血腥味,奔腾嘶鸣,眼睛发红,简直像狮子一样。大顺军打下安徽桐城,百姓箪食壶浆,以迎义师。一名农民在城门口拦住几名大顺军兵士,向他们讲述自己的苦难。一个大顺军小头目说:“哎呀,你既然那么苦,何必活在世间?”就把老农杀了。

  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八月初九,张献忠攻陷成都,下令屠城三日。三日过了,停止大杀,仍然每日小杀百余人以树威。欧洲传教士利类斯和安文思二人所著《圣教入川记》记载,张献忠每日杀一二百人,为时一年又五个月,累计杀人10万,亦不算多。清军一来,他就逃了。在大军逃离成都前,更是对成都实行残酷的“四光政策”,尽杀蜀人,从老百姓到军队家属(老弱病残)再到他部队中的湖北兵、四川兵,最后连早期跟随他出生入死的秦兵也在剐杀之列,剐杀后制成腌肉以充军粮。单就此点来说,实在独步中国大屠杀史。

  据《蜀破镜》记载,某日晚,张献忠的幼子经过堂前,张唤子未应,即下令杀之。第二天晨起后悔,责问妻妾们昨晚为何不救,又下令将诸妻妾以及杀幼子的刀斧手悉数杀死。

  张献忠学朱元璋剥人皮,“先施于蜀府宗室,次及不屈文武官,又次及乡绅,又次及本营将弁。凡所剥人皮,渗以石灰,实以稻草,植以竹竿,插立于王府前街之两旁,夹道累累,列千百人,遥望如送葬俑”。张献忠创造了许多杀人的名堂,譬如派遣将军们四面出击,“分屠各州县”,名曰“草杀”。上朝的时候,百官在下边跪着,他招唤数十只狗下殿,群狗嗅到谁,就把谁拉出去斩了,这叫“天杀”。他想杀读书人,就开科取士,将数千四川学子骗来杀光。

  每屠杀一地,都详细记录所杀人数,其中记有人头几大堆,人手掌几大堆,人耳朵几大堆。打下麻城后,他把妇女的小脚砍下来堆成山,带着他最心爱的一个小妾去参观。小妾笑着说:“好看!好看!只是美中不足,要再有一双秀美的小脚放在顶端,就再好也不过了。”张献忠笑眯眯地说:“你的脚就最秀美。”于是把小妾的脚剁下来放到“山尖”上。张献忠兵败溃退,更是杀妇女腌渍后充为军粮。如遇上有孕者,刨腹验其男女。对怀抱中婴幼儿则将其抛掷空中,下以刀尖接之,观其手足飞舞而取乐。稍大一些的儿童或少年,则数百人一群,用柴薪点火围成圈,士兵在圈外用矛戟刺杀,看其呼号乱走以助兴致。

  《温江县志》上说,温江县由于张献忠的屠剿,“人类几灭”。张献忠死去13年后(1659年),县里清查户口,全县仅存32户,男31丁,女23口。“榛榛莽莽,如天地初辟”。民国《简阳县志》卷十九记载:“明末兵荒为厉,概成旷野,仅存土著14户。”

  满族征服汉族,始终贯彻一个既定方针:屠杀。对蒙古人和朝鲜人却不是这样。努尔哈赤的清军占领辽东地区后,先是担心当地穷人无法生活而造反,把辽东地区的贫民都抓起来杀掉,称“杀穷鬼”。两年后,清军又怕辽东的富人不堪压迫而反抗,又把辽东地区的富人几乎杀光,称为“杀富户”。共杀辽民300多万,辽东地区的汉人基本被杀光。皇太极破锦州,三日搜杀,妇孺不免;掠济南,城中积尸13万。

  扬州城破,扬州顿成地狱,死者达80余万。比地狱更难忘是人民引颈受戮的场面。史载:只要遇见一个满族士兵,“南人不论多寡,皆垂首匍伏,引颈受刀,无一敢逃者”。一个清兵,遇见数十名青壮男子,清兵横刀一呼:“蛮子来!蛮子来!”这些人皆战战兢兢,无一敢动。这个清兵押着这些人(无捆绑)去杀人场,没有一人敢反抗,甚至没有一人敢跑。到刑场后,清兵喝令:“跪!”呼啦啦全部跪倒,任其屠杀。

  清军在江阴一县,就杀了17万人,全城仅50人幸存。嘉定三屠杀了50多万人。1649年,清军占领湖南湘潭后屠城。同年平定大同的反清暴乱,大同全城军民被屠尽,“附逆抗拒”州县及汾州全城也不分良莠一概屠杀。1650年攻破广州时屠城,“屠戮甚惨,居民几无噍类……累骸烬成阜,行人于二三里外望如积雪”。

  张献忠的屠杀与清兵入侵,使四川人口由600多万锐减至50万,只剩下10%左右。整个中国,“县无完村,村无完家,家无完人,人无完妇”。胆敢反抗的居民几被杀尽,留下的大抵是一些顺服的奴才。此外,满清又杀苗民100万,杀回民数百万,把漠北蒙古的准葛尔部落杀到只留最后一个幼童!在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残忍!

  满清入关后,对明代朱姓宗室,可谓残酷至极。除鲁王朱以海一系逃至菲律宾得以存留外,其余几乎全部斩尽杀绝。崇祯的长子被多尔衮绞死,其次子隐姓埋名在民间数十年,不慎暴露了身份,年已70多岁的他,和他的两个儿子仍被康熙帝下令凌迟处死。明朝永历帝尽管逃到了缅甸,还是被清朝抓回云南,全家被杀。

  13.清代的白莲教起义(1796-1805)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全国人口为3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全国人口为2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1亿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9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204个,抗击清政府从16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400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20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2亿两,相当于4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

  14.太平天国起义

  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义军在起义后的6年中,不过牺牲4000余人。然而1856年的内讧,洪秀全利用韦昌辉杀害杨秀清及亲信6000余人,又在天京大开杀戒,两个月总共杀了文武官员2万人。后来又利用石达开来天京靖难,凌迟处死韦昌辉,将其尸体寸磔,割成许多块,每块皆二寸,挂在各处醒目的栅栏处,标上“北奸肉,只准看不准取”的字样,真是惨厉之至。“洪杨之变”最终导致了十几万人被杀。

  同治三年(1864年),曾国藩率湘军攻入“天京”后,杀害数十万人。整个天京城所余3万多名太平天国将士,无一投降,全部战死或者自杀。太平天国强盛时,南京最多时有100万人口,到光绪登基时,十几年的时间,南京只剩下不到50万人口。

  太平天国爆发(1851年)前夕,中国人口为4.3亿。太平天国失败(1863年)后,中国人口只剩下2.3亿人。一场农民战争使中国损失了2亿人,其中只有4000万人直接死于战争,这是何等的残酷!以后直到1911年,全国人口才恢复到3.4亿人。

100 字节以内
不支持自定义 Discuz! 代码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6 00: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