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6586|回复: 38

[汇编] 浙江文化风景名胜---西湖情韵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1-1-5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二十集大型系列文化专题片将镜头聚焦在西湖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上,以电视的方式,系统地将西湖文化做了全景的展示。这是一部电视艺术片,也是西湖文化的导读,让我们一起来传扬历史文化吧。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杭州西湖美景自古名誉天下。西湖景观原有20处,1985年又经市民推举了20处,称“新十景”,则原有就称为“十景”的了。

 

魅力杭州




[全屏欣赏]
  

【背后故事】
  关于杭州,你知道多少?为什么“花港观鱼”的“鱼”字会少一点?为什么虎跑泉只能是“天下第三泉”?为什么徐志摩看到了月光下的雷峰塔“便不要了性命”?……
  中国有36个西湖,但能称作“西子湖”的就只有杭州西湖。因为她“晴方好”、“雨亦奇”,所以,刚柔并济的西湖是杭州的灵魂,承载了杭州两千多年的岁月和文化,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使西湖几千年来魅力不老,西湖的扩大开发更使“住在杭州”成为人们的梦想。
  多年来,西湖虽然名声在外,旅客如织,但却没有一套系统介绍西湖以及杭州文化的作品,这个遗憾终于能被弥补了,日前,浙江音像与杭州电视台合作推出了20集系列片《西湖情韵》DVD,将镜头聚焦在西湖新老20景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上,系统地将西湖文化做了全景式的展示,为杭州申遗又添一砝码。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1-1-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1# 江清月近人


    {:105:}  谢谢分享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9:33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
壹 西湖十景
  一、苏堤春晓
  二、双峰插云
  三、柳浪闻莺
  四、花港观鱼
  五、曲院风荷
  六、平湖秋月
  七、南屏晚钟
  八、三潭印月
  九、雷峰夕照
  十、断桥残雪
贰 新西湖十景
  一、吴山天风
  二、满陇桂雨
  三、玉皇飞云
  四、云栖竹径
  五、九溪烟树
  六、黄龙吐翠
  七、龙井问茶
  八、宝石流霞
  九、阮墩环碧
  十、虎跑梦泉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9:35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文化风景名胜-杭州西湖十景之苏堤春晓





[全屏欣赏]

明代大文学家袁中郎先生曾说

“西湖最盛,为春月,湖上之盛,在六桥和断桥两堤”

六桥一说出自

“西湖景致六条桥,一枝杨柳一枝桃”的佳句

六桥 也就成了苏堤的别名

春日的苏堤

歌吹为风,粉汗为雨

罗纨之盛,甚至多于堤畔之柳

这样一幅盛景

道出了杭州曾经作为

京城的雍容和浮华

而今我们已经无处寻觅充满了

没落贵族气息的排场

然而苏堤的媚惑

并不因为看过了太多的疾风骤雨

而显出丝毫倦怠的眼神来

晨光初期,宿雾未散

杂花生树,飞英蘸波

苏堤春日,锦绣依然

这是杭州人的福祉

也是所有爱西湖人的珍馐

虽然时间的钟摆

已经摇过了九百多个年头

但是苏堤

一阕关于苏东坡的千古绝唱

从来不曾因为年代的渐行渐远

而在杭州人的心中淡忘

苏堤春晓是一道心灵的风景

就像一座丰碑

一面镌刻着苏公的风骨

另一面昭示了杭州人的心迹

苏东坡一生被贬谪(zhé,视频中发音错误,下同)四次

两次来杭州做官

疏浚西湖

是他第二次任杭州地方官的事

第一次来杭州时

看到西湖已经被荒芜的葑草

淤塞了十之二三

十五年后的元祐四年

就是公元一零八九年

他第二次来杭州做知州时

西湖已经沦为“茭田荷塘”

于是 他一面上书朝廷

一面花了二十万人工 整治西湖

从湖床挖出来的淤泥

筑成了一条横亘西湖南北的长堤

为纪念苏东坡

杭州人把长堤叫成了苏堤

长堤建成的时候

西湖人家纷纷杀猪宰鹅

献给父母官

苏东坡却认为

疏浚西湖 功在大家

百姓盛情 受之有愧

他想了一个妙计

把猪肉用酱油黄酒烹调后

拿到新筑成的长堤上与大家分享

后来人们把这道菜叫做了“东坡肉”

如果把苏堤从西湖抽离出去

那么西湖的美将不复存在

在审美的范畴里

视觉美只有赋予了灵性美

才能震撼人心

这就是苏堤之于西湖的意义

人们对西湖的赞美

对苏堤的热爱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是对苏东坡才情的赞美

对他为官操守的颂扬

苏堤春晓的精髓

是苏东坡人格力量的拓展

这种拓展

与杭州人的心灵产生共鸣

最终成为一座城市精神的象征

因为苏东坡

苏堤从此出现在杭州的历史上

之后 苏东坡因和朝廷政见不同

加之恃才自傲的清高

遭人陷害,被捕入狱

狱中的苏东坡

并不知道

在他身陷囹圄的时候

有这样一群市井百姓

在他修筑的长堤上

为曾经的太守做解厄道场

为一个犯了死罪的人

公开做解厄道场

祈求他活下去

这些祈求的人

也犯了几乎相同的死罪

杭州百姓的这个举动 犯了上

好在 民心所向是一种不可漠视的力量

是一种震慑人心的美

这种美 体现了群体精神向往

全杭州的百姓

都在那一刻一起祈求

祈求的人和被祈求的人

终于都躲过了劫难

然而 东坡太守却从此长别杭州

苏堤 是一曲歌

堤上的桥 是旋律的音符

苏堤 是一幅画

堤上的桥 是落笔的锋勾

苏堤更是一道跌落人间的彩虹

二.八公里的跨度

从南屏山麓(的)南山路

到岳王庙东

横跨西湖

杨柳映波

南起第一桥的主题

鱼跃锁澜

一幅渔舟唱晚 斜阳西归的水墨丹青

望山莺啼

素有“酒到三桥月满身”的佳句

望山桥上

丁家上尽收眼底

康有为暮年娶西湖船娘为妻

在此结庐

因此丁家山也叫康庄

“苏堤春晓”御碑就在三桥南端

桃花压堤 最是烂漫

压堤桥边

曾经有奸相贾似道建的崇真道院

俗称施水庵

庵旁有石台、龙灯

以照夜船

东浦春浓

南起第五桥

六十年代处建仁风亭

跨虹云飞 第六桥

一六二七年

浙江巡抚为建魏忠贤生祠

迁徙跨虹桥在百步之外

春天 阳光灿烂的时候

苏堤是恋人们的天堂

他们相依相偎

哪管流莺婉转

哪管桃红柳绿

借这美的景致

抒发内心别样的钟情

当我们调转视线回眸历史

这里也曾经是

另一批人逍遥度日的地方

无数文人墨客因苏堤而生情

因为苏堤而不忍离去

从这个角度看

苏堤是那些具有健全文人品格之辈的

精神家园

当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时候

他们躲进了苏堤的春色里

“山泽肯为仙骨瘦,襟怀自得遁身肥”

这 就是他们和苏堤之间

所以达成默契的最好自白

对苏堤的偏爱

不仅是平常儿女的心思

天才文人的即兴幻想

就是康熙皇帝

也免不了陷进这绯色春光之中

苏堤春晓

排在西湖十景之首

是康熙皇帝的意思

康熙对苏堤春晓的格外倾心

除了“春”为四季之“首”外

恐怕还有另一层深刻的意思

在西湖不到六平方公里的区域(原5.6现6.7)

唐代的白堤

宋代的苏堤

这一横一纵横亘在西湖的绿色之堤

已经抽象成一种符号

一座城市精神向往的象征

在历史的长河中

苏堤和白堤存在的意义

已经远远超过了疏浚西湖

造福于民的最初动机

且不论是帝王造势还是发自肺腑

在对苏堤的钟爱这点上

康熙顺从了杭州人的民意

如果说 孤山的梅花是报春的信使

那么 苏堤的六桥烟柳

就是春天踩在这人间天堂

第一步真实的脚印

红的桃,绿的柳

是苏堤春晓的主色调

苏堤上那时隐时现的黄色又提醒人们

又是西湖香市涌动的时候了

而今香市依旧

但是进香人的心思

已经不再是纯粹的烧香拜佛

单一的宗教崇拜正在被

更多的现代文化所融合

苏堤春晓的色彩里由此添上了黄色

这黄色

在红、绿花色之间

注入了生命的勃勃生机

我们说

花是美的

苏堤是美的

春晓是美的

但是 只有人加入到那里的时候

这美 才被赋予灵性

才使那美的景物超越了美的局限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文化风景名胜-杭州西湖十景之双峰插云

 

 




[全屏欣赏]

双峰插云

西湖十景中唯一的山景

由西湖周围的南高峰和北高峰组成

双峰插云

宋时明为“两峰白云”

之后又有“两峰插云”之说

康熙御题改为“双峰插云”

双峰插云 题名言其极高

其实 以山的高度而论

两峰都屈居天竺、白云、五云诸峰之后

由于双峰是城市中的山景

绕西湖而坐

因而时时可见

特别是在雨色空濛之际

或烟岚浮动之间

峰顶常常出有而入无

隐现于冥蒙之中

给人以双峰高插入云之感

更主要的

双峰不是绝壁

南、北双峰之间层峦叠嶂

绵延二十余里

因此 西湖十景中的双峰

不独为双峰

而在于山体的广袤无垠

是西湖山岳意境的象征

双峰在西湖群山中

看似普通

但是一旦退出青山翠谷

以一种高山仰止的姿态从远处眺望

双峰的魅力便一览无余

但见碧尖相对处

向烟外 挹遥岑

双峰的妙处

不只在于距离产生的美

看南峰淡日北峰云

易晴易雨

置身双峰之中

云蒸霞蔚

不知身在何处

山 作为水的对举

一静一动

一仰观一俯察

第一次由孔子提出

载入中国文化史后

山的哲学思辨由此生成

作为山景的双峰插云

冲破了西湖十景

有水无山的局宥

实现了西湖山水

哲学意义上的完满

“双峰插云”之所以列入西湖十景

除了它美、它奇、它雄之外

更重要的是

中国传统文化崇山理念中

山岳崇拜的自然流露

山岳崇拜以崇高、壮美、永恒、神圣

等为核心

熔炼和演绎出追求理想境界的理念

魏晋之后

这一理念更是成为

中国古代士人精神的主旋律

而且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思想酵母和精神基因

影响了中国社会文化的发展

这 便是双峰插云的生命体证

从北高峰登高远眺

城市正值江湖之间

委蛇曲折,左右映带

屋宇鳞次,竹木蓊郁

凤舞龙盘,王气蓬勃

北高峰

在灵隐寺的晨钟暮鼓中迎暑送寒

曾几何时

灵隐寺的僧侣

天天结伴娶韬光担水

山涧小道,梭梭霜气

簌簌(su)风威

别有袈裟漫舞

韬光泉终成一景

而今山溪依然松石之隙飞如悬

只是再也难觅削竹引泉的山僧了

韬光原先是一个僧人的名字

韬光辞师出游那日

师傅嘱咐 “遇天可前,遇巢即止”

韬光云游到杭州

看到灵隐山旁的巢枸坞

山势回环,竹茂林密

顿悟,这就是师傅要他留下的地方

那一日

是一千多年前的唐穆宗长庆年间

白居易恰在杭州任刺史

韬光入住北高峰的巢枸坞后

白居易仰慕其名

往山中拜访

两人一见如故

从此吟诗唱和

结为诗友

白居易感到屡往山中打扰

有些过意不去

就备了丰盛的素斋

邀韬光进城一叙

谁知韬光不肯屈尊进城

回诗道

城市不堪飞锡去

恐访莺啭翠楼前

白居易得诗

无奈何只好自己再往山中

亲自吸水烹茗

相与吟诗论文

依崖而建的韬光寺中这口烹茗井

据说就是当年白居易

吸水烹茗的地方

山野绿林,郁郁葱葱

闪烁林梢的瑰丽光华

是灵隐寺的雕楼玉砌

香云焚音缭绕

那一条因了故人而唤做韬光的曲径

扭捏着鲜嫩的姿态

延伸于岣(gou)嵝山房

高崖插天,古木蓊蔚

好一座山中之房

构筑于回溪绝壑之上

明朝时那个写了

《岣嵝山人集》的李茇

硬是在早已倾塌的慎庵废址上

留住阳光

建造一座山林别墅

岣嵝山房

于是 北高峰的山径

从此往来诗客

这个清樾山界

就连涓涓溪流

也溢满诗意

李茇入住岣嵝山房后

园蔬山簌,淡薄凄清

巡游山中

风霜雪雨中时废时茸的韬光寺

依崖而建

转而金莲寺

只有五尺见方的池却能久旱不涸

那播种的韬光和尚早已圆寂

而金莲花却兀自一茎茎伸出水面

在水中延续历史

观海亭上,风卷云淡

唐代宋之问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的气势和气魄

多少让李茇的心风云再起

南高峰的景趣和北高峰完全不同

北高峰竹木荫深,苍翠重叠

不雨而润,不烟而晕

长年遮盖着一层绿茸茸的绣幕

南高峰虽也古树成林

但由于崖岩显露

整座山峰怪石嶙峋,岩壁峥嵘

充分张显了山峰峻拔的特征

一九二三年七月二十一日

胡适和一批文化人去南高峰看日出

“衣裳上

玫瑰红的光轮涌射的最长久

满空中正飞着红轮时

忽然那白光的日轮什么都没有了

那和平温柔的朝日忽然变严厉了

积威的光针辐射出来

我们不自主地低下头去

只见一江的江水都变成灿烂的金波了,

朝日已升的很高了

(胡适《南高峰看日出》)”

胡适的《南高峰看日出》诗篇

描写了南高峰看日出的整个情景

同一时期

对双峰插云爱到极致的另一个文人

就是鸳鸯蝴蝶派作家张恨水

他和胡适的方式不同

总是喜欢在新雨初霁(ji)之后

试步湖滨路

园露椅上

披襟当风

满怀远眺

南北二峰遥遥对峙(zhì)

层翠如描,淡云微抹

双峰之下,各山渐退

和苏白两堤树影相接

孔子说,仁者爱山

爱山的人

在峰岳岩壑的峥嵘巍峨、俊俏奇险中

寻找到雄强刚毅和深沉凝重

在山林松柏的挺拔伟岸

傲雪凌霜中体会出

自立尊严和亮节高风

在飞瀑奔溪中领悟到生机流动和自然伟力

在突兀奇石的皱、瘦、漏、丑中

意识到桀骜难驯和愤世嫉俗的精神

无论近观或者远眺

双峰插云无不以静默的姿势

播撒山岳意境

这意境

在中国文人的精神领域找到了栖息之地

使得爱山的人

将精神理想附丽于山岳理念

将人格构建同山岳相连

在山岳丘壑的万千气象变幻中

演绎出宇宙乾坤框架的原理

诠释理念的灵魂和思辨的光泽

感悟天地自然之道和生命不朽精神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文化风景名胜-杭州西湖十景之柳浪闻莺

 

 




[全屏欣赏]

 

错落在湖光山色间的西湖十景

处处堪称风韵独具

只有柳浪闻莺似乎例外

  • 试想

    烟拢长堤,何处不见杨柳

    芳草迷离,所闻无非莺啼

    然而

    西湖山水间却只有一处柳浪闻莺

    如果说艺术是普遍归结的抽象

    那么柳浪闻莺就是

    这样一种艺术的典型

    柳浪闻莺的唯一性

    恰恰是以它的普遍性来体现的

    正是西湖山水中最基本的元素

    建构了柳浪闻莺

    使它的意境实现成为可能

    柳浪闻莺景目的来源

    出自神话传说

    柳浪闻莺在湖山凸显的份量

    和一个写了一部叫做

    《再生缘》长篇弹词的女人有关

    柳浪闻莺崇尚富庶安宁祥和的画卷

    从出自当代艺术家之手的

    钱王雕塑造型上

    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事实上

    柳浪闻莺正是通过呈现艺术

    向人们呈现了一种人类的生命形式

    清波门、涌金门

    处处柳眠花笑,声声燕语莺歌

    只因春来

    传说西湖来源只有九景

    只是在一个春天

    家住柳浦的后生柳浪

    邂逅耐不住寂寞变成美女的黄莺鸟之后

    人、仙不同境界

    竟也陡起一份牵挂

    不久结为连理

    婚后共同编织一挂锦缎

    取名柳浪闻莺

    后生柳浪和黄莺鸟的爱情故事

    揭示生命的存在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牵挂

    如果没有感情牵挂

    生命的逝去

    不过是日落回家

    神话传说

    存在一种生命情感的动力

    以情感为基质

    是人类生命形式的一种描述方式

    柳浪闻莺另一个神话

    是关于仙姥墩的

    “仙云传”一书说

    这个普通的土墩

    曾经群仙云集

    卖酒的姥吃了一粒仙丹

    也和群仙乘风飞去

    成仙后的姥在洞庭湖边

    依然卖着百花酒

    姥曾经卖酒的土墩

    随着姥的成仙就唤做仙姥墩

    仙姥声名远播

    皆因酒香

    连王安石也留有诗道

    “花前若见余杭姥

      为道仙人忆酒家”

    可叹的是

    昔人已随白云去,此地空留仙姥墩

    西湖东南一隅

    有如此绿野仙踪所在

    看来

    平添一处柳浪闻莺

    补齐西湖十景

    绝非人事,实属天成

    莺归柳浪,雁过松风

    隔岸

    《再生源》三个大字

    将一代才女的人生理想

    镌刻在时间的岩石上

    在艺术的框架中观照柳浪闻莺

    那么

    对门那处叫做“勾山樵舍”的小屋

    便有了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代才女陈端生

    寂寞深院锁清秋

    一生悲切

    在落梅乱如雪的窗下

    青灯黄卷

    创作了空前绝后的

    长篇弹词体著作《再生缘》

    而今《再生缘》以及陈端生的名字

    已经和西湖共存留

    而能留下无数风月印痕

    见证几多浮生梦境的“勾山樵舍”

    早已在湖山风物中湮没

    乾隆十六年,就是公元一七五一年

    莺飞草长的时节

    勾山樵舍有女初生

    这日

    湖边的绿柳

    竟然无风自拂水

    才女陈端生

    出生在一个家薮(sou)渊博的家庭

    陈端生自小聪慧

    博闻强志

    十八岁开始著书《再生缘》

    陈端生二十三岁嫁给了淮南的范秋塘

    六年之后

    范秋塘因科场案获罪,发配伊犁

    这期间

    又经历了丧母之痛

    自此她心伤魂杳渺

    肠断意犹煎

    不得不搁笔

    直到乾隆四十九年

    在亲友劝说下,用一年时间

    续完第十七卷

    正如陈端生的人生理想

    是一曲不能终局的挽歌

    她没能写完《再生缘》

    就因病撒手人寰,时年四十六岁

    《再生缘》大结局的最后三卷

    是清代另一位女作家梁德绳所续

    梁德绳嫁给嘉庆进士,兵部主事

    一生荣华富贵

    她续书,只是借以消闲

    虽然梁德绳使《再生缘》成一完璧

    但《再生缘》最后的美满结局

    恰恰是陈端生生命历程的反叛

    是她痛憾于一生的浮生梦境

    有哲人说

    艺术是人类的一种生命形式

    而不仅仅是一种审美形态

    《再生缘》传世的价值和意义

    恐怕就在于此

    戎马倥偬,坐拥吴越大地的钱镠

    身后一千多年

    又以雕塑的形式

    在西湖南岸的柳浪闻莺重生

    厚重的军靴,钢性的盔甲,张满的弓箭

    还有那越过天空悠远深邃的眼光

    钱镠的生命

    以“钱王射潮”的姿态

    生生的活在吴越大地

    西湖这颗明珠

    所以到今天还熠熠生辉

    照亮一湖秀色

    得益于钱镠的豁达和睿智

    钱镠建国之初

    有方士说,王若改旧为新

    有国止及百年,如填筑西湖

    以建府治,垂祚当十倍于此

    钱镠虽是马上得天下之王

    但对于江山时世却参悟透彻

    他以为,岂有千年而天下无真主乎

    有国百年,吾所愿也

    在中国历史上

    山河统一远没有分裂的时间长久

    但纵使长期分裂

    人心仍趋于统一

    上接李唐,下连赵宋

    在两个连亘约三百年的大帝国之间

    吴越有过七十二年

    七十二年 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如白驹过隙

    但是

    吴越国五位国王

    一概遵从“善事中原”的遗训

    在兵戈纷争的时代

    保境安民

    于是杭州人不识干戈

    物华天宝的江南

    成为富甲一方的天下粮仓

    这段历史情节延续了一千多年

    难怪直到今天杭州人依然珍视钱王祠

    江南春早,乍暖还寒

    宋太宗的一纸进朝诏书

    使钱弘俶遥望无限江山

    顿觉触目愁肠断

    北宋太平兴国三年

    公元九百七十八年

    吴越国纳土归宋

    吴越不再

    然而湖山之间散落的吴越遗痕

    却俯拾即是

    恢弘大气的灵隐寺经幢(chuang)

    素雅淡静的净慈寺

    上、中、下三天竺寺

    密云深处的理安寺

    还有美若处子的保俶塔

    苍重如老衲的雷峰塔

    看尽沧海怒涛的六和塔

    以及隐匿山中的不为人知的石窟艺术等等

    无一不是逝去王朝

    在京城西湖落日辉煌的投影

    倘佯清晨的柳浪之中

    才听得黄鹂三五声

    转身间

    眺望西湖西南

    已是雷峰夕照

    眼看着夕阳箫鼓几船归时

    湖光山色间

    已传来悠远深沉的南屏晚钟

    柳浪闻莺独有的艺术特质

    以及蕴涵的生命形态

    超越了柳荫垂地柳藏莺的意境

    不仅仅是一个现代人的解读

    不单纯是一种认知的框架

    而是一种存在先于本质的真实

    一种关于生命的哲学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文化风景名胜-杭州西湖十景之花港观鱼

     




    [全屏欣赏]


     

    花港观鱼

    在西湖十景景目中

    是一个最平实的名字

    到花港去看鱼

    一句白话

    意思尽在其中

    正如它的名字

    花港观鱼从来也都是一个

    平平淡淡的景点

    不曾人流如潮

    也不至于人迹罕至

    古人说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花港观鱼似乎也蕴涵了

    这样的哲学意境

    花港观鱼

    并不是关于一个地方和一种鱼类的故事

    它是人类在一种精神放逐

    和身体放逐冲撞中的一次灵感实现

    是一个关于文人和文人之间对话的主题

    园林

    这 注定了花港观鱼

    永远不会是杭州最热闹的地方

    于是

    花港观鱼有幸在日益喧嚣的都市中

    持守了那份难得的宁静

    一九五零年

    一个海棠经雨胭脂透的早晨

    小万柳堂

    花港观鱼中的一处园林

    再易其主

    这个新主人

    就是我国

    近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思想家

    被尊为

    “千年国粹、一代儒宗”的马一浮

    小万柳堂

    早先是无锡廉惠卿和其妻所建

    又名廉庄

    转让给富翁蒋国榜之后

    改名为兰陔别墅

    又随主人之姓

    别号蒋庄

    园林雅号随主人的转换而变更

    从另一个侧面

    印证了园林存在的价值

    取决于园林的主人

    马一浮的到来

    就像春雨之万木

    点化了花港观鱼

    在园林意义上的复苏

    园林不仅是一种精神

    某种抽象的观念

    而(且)是人、精神和身体

    同处一处

    共同修炼所造的场所

    七十多年前的那个秋夜

    数点雨声,朦胧淡月

    马一浮独自凭栏

    西湖波光难觅雷峰塔影

    恰在这时

    任东南五省联军统帅

    驻扎杭州的孙传芳

    因仰慕前来拜访时居杭州的马一浮

    马一浮自然不见

    家人说,以人不在家为托词吧

    马一浮却断然回答说

    告诉他,人在家,就是不见

    然而

    曾几何时

    前来拜访马一浮的

    李叔同和弟子丰子恺

    谈笑风生间

    主人已将他们

    送过了河西的走廊

    主这蜿蜒的九曲桥超越了视觉愉悦

    在有限的距离中

    以一种空间形式使时间被延长

    实现了时空的延续

    这种空间形式

    准确的演绎了

    依依不舍的送别情谊

    这九曲桥

    佐证了中国的园林艺术

    远远超越了纯粹的视觉局宥

    被寄予了很多情感因素在里面

    并且以非常具体的方式

    实现了人的情感在园林中的转化

    花港观鱼得以在

    西湖十景中占有一席之地

    并不表明从

    园林结构本身来讲是最优秀的

    它的荒芜和兴盛

    更多的是一种机缘

    公元一一三八年,绍兴八年

    宋高宗行都杭州后

    一色楼台三十里

    内侍官卢允升也随风而动

    在花港一带建造花园别墅

    称为“卢园”

    园内叠山理水,广植花木

    蓄养数十种异种鱼

    当时游人汇集

    雅仕题咏,盛极一时

    到了南宋宁宗时

    宫廷画师马远、祝穆

    雅题西湖十景景目

    卢园也列入其中

    题名花港观鱼

    南宋亡国后

    卢园颓败

    清康熙年间重建花港观鱼

    从大麦岭迁徙到

    映波和锁澜两桥之间

    咸丰末年

    又被兵乱所毁

    公元一八六九年,同治八年

    重建池、碑亭

    到了光绪年间

    小万柳堂、陈庄、红栎山庄等

    私家园墅如雨后春笋相继落成

    不可否认

    花港观鱼从过去的私家园林

    到今天山水园林的演变

    是一种文化精神在时间和空间上的

    传承和发展

    藏山阁

    精巧如眉眼

    马一浮的身影

    没有随岁月的轮回而消失

    却在乱花飞溅人欲迷的

    背景中依稀可见

    南望黛色南屏

    西有苍翠西山

    里西湖

    小南湖水光潋滟

    鱼乐园

    牡丹园秀色分呈

    六桥烟柳浅水拢云

    放眼望去

    多方胜景

    近在咫尺

    真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落花水面是文章

    在园林的大框架中

    我们来重新阅读康熙御笔

    “花港观鱼”中的一个字

    仔细看看康熙题字可以发现

    出自皇帝之手的字

    竟然少了一点

    康熙信奉佛教

    佛教讲究普渡众生

    将“鱼”字下面的四点

    改成三点

    是因为古汉语中的“火”

    也可以用四点表示

    康熙省略“鱼”中一点

    强调了水

    只有在水中

    鱼的生命才是生动的

    一点之差,水火不同

    即使康熙是皇帝

    在园林的大框架中

    那种自然流露的文人气质

    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无法遁形的

    古人如此,现代人也是如此

    信步花港

    聊以观鱼

    在西湖情韵中体悟园林

    我们可以寻见

    在现代艺术家的行为中

    对造园的实践

    依然遵循了

    中国古典园林最基本的宗旨

    隐逸的主题

    尽管它的外在形式有时是不古典

    甚至是反传统的

    杭州历来是文人隐居的首选之地

    如果说一个古典文人始终

    难以摆脱隐居的欲望

    在城市中隐居

    在隐居中沉思默想

    从喧嚣中封存身体

    放松精神,训练感觉

    这 正是园林的本意

    花港观鱼

    一场断断续续的文人之间的对话

    历朝文人对西湖的钟爱

    早已经挣脱了最初的浪漫而回归平淡

    就像传统和现代

    总是在冲撞中纠缠不清难分难舍一样

    关于平淡和浪漫

    在园林的气质中

    是一种没有边界的分割

    是同一色调的对比

    从根本上说

    也是文人对话的精髓

    因为

    平淡是一种境界

    一种脱胎于中国文人精神的一种境界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19:53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文化风景名胜-杭州西湖十景之曲院风荷

     




    [全屏欣赏]


     

    当荷花在曲院夏是地风中

    恣(zi)意摇曳的时候

    当八百年前南宋宫廷画师追逐的目光

    随着荷叶上露珠的颤动得悠远的时候

    曲院荷风

    注定了载入西湖十景景目的归宿

    然而几百年之后

    或许是一个黄昏

    或许是一个清晨

    在一个皇帝的笔下

    曲院荷风的雅号不复存在

    取而代之的是另一个名字,曲院风荷

    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曲院风荷

    它是曲院荷风的变异

    也是曲院荷风的延续

    这个延续的介质

    是因为美

    因为这份馥郁

    超越了时代和文化的意义

    曲院荷风

    描述了曲院中的荷花盛况

    一幅唯美主义的风景图

    曲院风荷

    则赋予了自然景致一种哲学意境

    一个风和日丽的早春

    康熙御笔在手,心绪万千

    曾经的荷香悠远

    曾经的醇酒芬芳

    现如今竟落得曲院是曲院

    荷花是荷花

    遥想前朝南宋

    赵公堤西端洪春桥头的九里松旁

    雅称“曲院”的官办酿酒作坊

    红火异常

    曲院枕荷塘

    荷韵酒香,飘之弥远

    而眼前的曲院荷风

    红衣绿擎开满岳湖

    水榭回廊朱颜未改

    唯独不见曲院

    难觅酒香

    荷花依然

    曲院不再

    康熙万端感慨之中

    曲院风荷跃然纸上

    如果说消失了曲院的荷花

    意味着一种文化的不自觉丢失

    是“曲院风荷”的表层意义

    那么 它的深层意蕴在于曲院和荷花

    两种不同思想价值的直白

    曲院

    展现的是附着在南宋宫廷生活中的

    酒文化、酒政治

    而荷花

    却是人性中至善至美至真的象征

    这象征

    也是荷花的风骨

    荷花的风月

    从伦理价值的层面解析曲院与荷花

    两者看似风马牛毫不相干

    但曲院风荷的命题

    在这里却是十分精妙的关联

    二零零三年

    曲院风荷景区新建“酒文化园”

    却找不到南宋宫廷御酒配方

    市民周杏仁说

    酒方他有

    酿好的现酒也有

    叫女贞

    巧的是

    周杏仁的祖上是《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荷花和酒的结缘

    在这个周氏家族中

    竟也可寻到一线脉络

    按照《盘溪周氏宗谱》记述

    北宋宣和九年

    周敦颐后人周伯达为金兵所害之后

    其夫人李氏随

    南宋高宗赵构的母亲隆祐太后南渡

    几经周折

    迁到了浦江盘溪

    酒方记述

    时帝好酒

    奈诸酒具阳

    多饮耗血、伤神、损肝、害脾

    帝责御酒坊会太医院酿制上品以供御用

    两院奉诏参诸神农歧黄

    求遍汉唐良方终成佳酿

    名为“女贞”

    赵构皇帝喝了女贞酒后

    大喜,题诗到

    岁寒操守秉三阴

    凌冬不凋离火孕

    至静至阴心身洁

    皇宫御苑天子亲

    曲院繁荣,宫廷奢靡

    然而酒本无罪

    重要的是

    酒对不同事物的观照

    庄了也好酒,好谈酒

    谈酒中的哲学

    庄了为代表的楚国饮酒文化观念

    基本上偏于酒神精神

    他发现饮酒与对天真的追求

    人生的态度有相通处

    因而饮酒被纳入“道”的体系

    成为体道

    会道的一个领域

    他还认为

    饮酒也是一种观人途径

    提出要观察人的真性情

    关键是要恢复丧失已久的天真

    办法有九种

    其中之一就是“醉之以酒,以观其则”

    荷花

    历来享有“花中君子”的美名

    将荷花性情之美推向极致的

    是北宋周敦颐

    周敦颐虽为北宋理学的开山祖师

    濂溪学派的奠基者

    但三十多年的仕宦生涯

    始终未曾显达

    隐居庐山后

    每到闲时

    观望濂溪一色荷花

    内心总是被它出瘀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的高雅淡泊气质所感动

    那一天,夏日骄阳

    周敦颐看着水中的莲花

    清香、洁净、秀拔

    触景生情

    写下美文《爱莲说》

    盛赞莲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汉唐以来

    佛教把莲花的自然属性

    和佛教的教义、规则、戒律相类比美化

    世间逐渐形成一种对莲花

    完美崇拜的心理

    《爱莲说》的精到

    在于周敦颐用唯美主义的笔调

    传达了思想深处的佛学因缘

    使得信奉和不信奉佛教的人

    同时都能从对荷花品性的赞美中

    得到心灵的洗涤

    荷花在生活领域中的衍生是丰富的

    俞平伯“西湖六月十八夜”一文

    描述了杭州人放荷灯的情形

    那一夜

    湖中大放荷花灯

    灯用纸扎成荷花状

    下缀以木片

    轻浮水面

    中间点燃红烛

    多至千余盏

    随波飘荡,掩映湖面

    一时间灯影闪烁

    星星点点

    但是 俞平伯又说

    至于放放荷灯这种把戏

    都因为惯住城中的人不甘清寂

    才想出来的花头

    未必真有什么雅趣

    荷文化的触角从波从波光粼粼的西湖

    向餐桌攀援

    以荷花为主题的菜肴、小点

    从荷叶粉蒸肉

    荷花糕到叫化童鸡

    不胜枚举

    荷花 中国最古老的花卉

    从开始的陆地生活

    演变为水中生植物

    这种壮丽的迁徙如何在

    生命的延续中完成的

    现代人无法确切地知道

    但关于西湖荷花的来源

    传说却也不少

    有一个故事说

    古时西湖原没有荷花

    有仙女羡慕人间天堂的景色

    看着满湖绿水晶莹

    心旷神怡之余

    觉得茫茫空无一物

    有些美中不足

    于是拔下玉簪

    抛掷到西湖

    刹那间,满湖荷花盛开

    从曲院风荷开始

    追溯到曲院荷风的踪迹

    在文化的不自觉丢失之后

    审美价值仍然高尚

    但在伦理价值和思想价值面前

    依然只是绿叶

    虽然可以擎天

    却终究不能芳香百里

    这 就是曲院消失的宿命

    这 也是荷花不衰的必然

    因为水中的荷花

    已经常驻在芸芸众生的

    心灵世界里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文化风景名胜-杭州西湖十景之平湖秋月

     

     




    [全屏欣赏]


     

    毫无疑问

    平湖秋月是一道赏月的风景

    一个飘零人寄托相思的心灵驿站

    每到红蓼花疏白萍秋老

    天心月到水面风来之际

    水痕初收,皓魄中天

    千顷一碧

    是夕西湖人家有赏月之燕

    或携柯湖船,沿游彻晓

    联袂踏歌,无异白日

    那光景

    恍如置身琼楼玉宇

    不复知有人世间矣

    单纯的月景不足以描述平湖秋月

    它更是一道水中月景

    一道借助于水的灵性而嬗变的月景

    那阴柔的水,那圆融的月

    四季常在

    但是对平湖秋月而言

    景色天绝,只在中秋月圆时

    是夜

    湖际秋而益澄,月至秋而愈洁

    合水月而观

    全湖之精神始出

    这精神

    便是中国文化中关于水

    在哲学层面上的审美

    平湖秋月经典美景显现的短暂

    只在中秋月圆的刹那

    这恰如中国文化的水性哲学

    只有悟道的人

    才能不失时机

    撅住本真

    合水月而观,观望于心

    一九二三年的中秋之夜

    徐志摩和胡适

    在平湖秋月水面平台的曲栏旁

    一袭布衣(yi)满身月华

    志摩不由地感叹道

    我形容中秋的西湖舍不了一个“嫩”字

    这个嫩字

    道出了水的虚涵之美

    天,湖外影

    湖,天上景

    月,水中月

    水写明月

    月亮从此不再孤独高悬

    就在九曲回廊中

    窗下镜台前

    借于水

    月亮从天上融入人间

    水月镜花,不可凑泊

    水,之于中秋的月

    好比大雁之于远方,鸽子之于和平

    关于水

    一切源自老庄哲学“上善若水”的命题

    老子说

    水性至柔,但却无坚不催

    杭州人的性格

    和西湖一泓清波一脉相承

    多少有些水的性情

    一九二七年,民国十六年的中秋

    重回民间的平湖秋月

    水格外清,月分外圆

    之前,迫于民意

    浙江省省务委员会作出决议

    从犹太商人哈同手中

    收回位于平湖秋月的罗苑

    一九一八 年

    上海英籍犹太富商哈同

    从北洋政府那里购买了平湖秋月边的一块地

    建造一座中国式的园林建筑

    并以他妻了名字中的字

    取名罗苑

    杭州人习惯称之为哈同花园

    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或荀子

    在论及水时都是从伦理哲学的观点出发

    以水比于君子之德

    从而赞颂水

    并主张观于水

    而和平湖秋月相隔

    一条孤山路的林和靖的择湖而居

    则更为平湖秋月平添了一份

    仙风道骨的意蕴

    又是一个春季的时节

    北宋诗人林和靖

    闭门谢客

    专心在三百六十多株梅树下采摘梅子

    而后分包成三百六十多份

    每一包梅子售出

    就是一天的生活费用

    不光为了生计

    林和靖一生爱梅

    疏影横斜水清浅

    暗香浮动月黄昏

    写尽了梅花的风韵

    他曾养一只仙鹤

    取名“鹤皋”

    每逢泛舟邀游时

    就嘱咐家童

    若有客人来访,就开笼放鹤

    他在湖上望见仙鹤翱翔于西湖上空

    知有客人相访

    即返掉(diao)归舟

    他死后

    葬在孤山北麓

    那只仙鹤

    也在墓前悲鸣而死

    人们将它葬在诗人墓侧

    名为“鹤冢”

    不久梅树枯萎

    水亭水轩也因失修而早废

    有“梅妻鹤子”之誉的林和靖,杭州人

    一生孤高自好心入闲云野鹤

    无意功名,不愿出仕

    他年轻时

    曾邀游于江、淮之间

    返归杭州后

    在孤山北麓结庐隐居

    徜徉湖山,呤咏自适

    元初,林和靖墓

    曾被一个惯于盗墓的和尚发掘

    墓内只有端砚一块,玉簪一牧

    别无他物

    于谦修复(了)林墓

    并补植数百株梅树

    还建造了“梅亭”

    当时 有一个叫陈子安的杭州人

    认为

    “梅鹤不可偏废,梅花既已补种,不可无鹤”

    于是

    他又买了一只仙鹤放在孤山

    同时在林和靖当年放鹤的地方

    建造了(一个)“鹤亭”

    以配梅亭

    后来

    这两个亭子都因为年久失修而倾圮

    到了明嘉靖年间

    公元一五二二到一五六六年

    钱塘县令在鹤亭旧址

    重新建了一个“放鹤亭”

    但梅亭却没有重建

    鹤浸润着仙意

    鹤的卓而不群,气宇轩昂

    和林和靖清高拔俗的品格

    形成了异质同构的审美关系

    月华,明润而含虚

    流辉,融洁而照远

    如果是朦胧的淡月

    那么又会使空间星相似真似幻

    若隐若现

    宛如展开了奇妙甜美的梦境

    而善感的诗人又喜欢在这里寻找那银色的梦

    难怪“公安派”诗人袁中郎说

    西湖“月景尤不可言”

    那不可言的奥妙

    在于移世界

    所谓月色移世界

    也就是说

    它变移现实空间原有的色、形、情调和氛围

    创造出深、醇、淡、空、幽、奇、古、远的

    种种境界之美

    我的欢喜不仅是为月出

    最使我痛快的

    是在于这失望中的满意

    满天的乌云

    我原来已经抵拼拿雨来换月

    拿抑塞来换光明

    我抵拼喝他一个醉

    回头到梦里去访中秋,寻团圆

    梦里是什么都有的

    徐志摩《西湖记》

    平湖

    对于中秋之夜的月来说

    不只是一面镜子

    照见了月华的炫烂

    平湖

    对于中秋之夜的月来说

    更是一种高度

    以它的虚涵之态将月华提升到了一种境界

    平湖秋月

    秋水宁静,月华圆融

    一道合水月而观的景致

    那满湖流淌的

    尽是关于水的哲学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11-1-5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浙江文化风景名胜-杭州西湖十景之南屏晚钟

     

     




    [全屏欣赏]

    能让康熙帝也发出“致足发人深省”的感慨,肯定不一般。

    原钟早忆不在,现在的铜钟为新铸造。

    南屏晚钟,也许是西湖十景中问世最早的景目。

    北宋末即赫有名的画家张择端曾经画过《南屏晚钟图》。

    尽管此图远不如他的《清明上河图》那么蜚声画坛,但却被记载于明人《天水冰山录》中。

    南屏山,绵延横陈于西湖南岸,山高不过百米,山体延伸却长达千余米。山上怪石耸秀,绿树惬眼。

    晴好日,满山岚翠在蓝天白云得衬托下秀色可餐,遇雨雾天,云烟遮遮掩掩,山峦好象翩然起舞,飘渺空灵,若即若离。

    后周显得元年(九五四),吴越国主钱弘叔在南屏山麓建佛寺慧日永明院,后来成为与灵隐寺并峙于南北的西湖两大佛教道场之一的净慈寺。

    南屏山麓另一座著名的佛刹兴教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五年(九七二),它曾是佛教天台宗山家派的大本营。

    净慈寺、兴教寺加上附近的中小寺庙,形成继灵隐、天竺之后湖上又一佛寺群落,

    晨钟幕鼓,焚贝佛号,香烟烛光,南屏山从此添了‘佛国山’的别称,南屏晚钟的情韵,悠然成型。

    南屏山一带山岭由石灰岩构成,山体多孔穴,加以山峰岩壁立若屏障,

    每当佛寺晚钟敲响,钟声振荡频率传到山上,岩石、洞穴等为其所迫,加速了声波的振动,振幅急遽增大后形成共振。

    岩石、洞穴便随之产生音箱效应,增强了共鸣。同时,钟声还以相同的频率飞向西湖上空,直达西湖彼岸,碰上对岸由火成岩构成的葛岭、回音迭起。

    尤其是在天气交响混合,共振齐鸣,悠悠扬,经久不息。

    北宋以后,净慈寺与兴教寺一布置一衰,岁月既久,南屏晚钟的盛誉和胜况专属于净慈寺名下,净慈寺建起了绘饰华丽的钟楼,逐渐在为千年古刹最为迷人的吸引物。

    净慈寺钟楼历经毁建,大钟也废而复铸,最具规模的篝铸,一次是在明洪截止十一年,信持夷简禅师募休聚铜二万余斤,铸成巨钟一口,撞击声播远壑,余音缭绕。

    还有一次是在一九八六年,新铸铜钟高三米,口径二点三米,重喧十吨以上。

    钟体内外,镌铸《妙法莲华经》七卷及铭文共计六万七千字;它采用[蒲牢雕龙]作钟钮,以八瓣莲花为钟唇,每瓣铸有一处撞钟点,

    其中六处钟点上铸有梵文。钟脊上立南无毗婆尸佛和南无释迦牟尼佛等七个佛龛。

    近年来,每到除夕之夜,杭州市各界人士和外宾、侨胞、游客聚集在净慈寺钟楼内外,举行新年撞钟除旧迎新活动。

    当第一百零八声钟声响,正好是新处伊始之时。

    这一象征着祥和、欢乐、安定、团结的活动,为古老的南屏晚钟注入了新的涵义和魅力。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1 03: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