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5645|回复: 26

[推荐] 说文解字

[复制链接]

畅意三江水

发表于 2011-5-26 1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会意><形声>字
  小篆灯:从金登,亦从登声,古时盛食物祭祀之木器曰豆,瓦器曰登;瓦登用于祭天,而笵金以成用于庙祭之登曰镫,其本义作「锭」解(见《说文解字》段注),锭为有足之豆,故镫则盛食物用以祭祖之金属豆。惟徐铉氏以为「锭中置烛,故谓之镫,今俗别作灯」,说亦可通,并引参证,今镫灯并行而膏灯字多用
其义有:
  1. 烧火发光取明之具曰灯。例如《汉武帝内传》「七月七日,燃九光之灯。」
  2. 法曰灯,佛家喻其长明之法如灯,遂谓其法为灯。例如《释氏要览》「自行化彼,则功德弥增,法光不绝,亦名无尽灯。」

  灯,有破暗启明之功,领航照亮之效。
  人心中亦有灯,当心灯开启,光明填膺,愚昧尽除;当心灯灭去,幽暗蒙蔽,则易堕黑暗之中。
  古人言:「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千年的幽谷,不见一丝光明,而一盏微弱烛光,便可以破除这千年的幽黑。因此,吾人常借灯来比喻生命之光与智慧之明。
  当我们能开启生命之灯时,就能燃起无比的信心与力量;当智慧灯亮时,就可以随时察照自己,不被黑暗所昧,故能破除烦恼,引领走向人生的光明大道。
  在马来西亚华人中,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传灯之歌」,每有团聚,一定用这首歌来唱出民族的情怀,感念先祖的恩德。这首《传灯》,在华人的眼中,不仅是一首歌,更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象征。节日中,无论老少团结一致,伴着歌声,点亮手中的那盏灯火,并将这光明,传递给下一位,让光明延续,最后照亮所有的人。感人的场面,常映着闪烁的泪光,仿佛在倾述着海外华人,不忘自己的根,不忘先祖教诲的本,承先启后把这盏灯,永不熄灭地传递下去。
  烛光虽弱,但亦能在黑暗中引领光明,它燃烧自己的生命,来照亮四周,以牺牲的精神,来成就他人走向光明,永远在默默地付出着。而这盏烛光,古往今来,不知默默地照亮多少人,更不知启迪了多少人向它学习,燃烧自己,照亮别人。这盏灯,虽然柔弱,但确实是我们永远效法的榜样。因为在每个人的心中,皆有这样的烛灯,那是自然流淌的一脉香火,那是为生命和血缘的延续,所拥有的灯光,所以我们都有燃烧自己的决心与爱心,不仅能照亮自己,同时更能照亮他人,如同我们继承先祖的遗志般,光光互照,永恒不灭。
  茫茫大海,灯塔是引领船只的导航。舵手没有它,将失去航道;黑暗中没有它,船只将迷失航线,陷入险境。人的生命中,亦有引领我们的光明灯塔:如同父母对我们无私的爱,那是亲情的灯火,永远呵护我们的灯塔;老师对我们的教诲,那是智慧的启迪,是慧命的灯塔;圣贤的经典,是智慧的宝藏,那是人生航向的灯塔,是照耀后代子孙永远的灯塔。
  每当夜幕低垂,万家灯火,点亮了家家户户;华灯初上,闪烁的霓虹灯竞相舞动着,已悄悄地拉开了夜晚的繁荣序幕,仰望着星光点点,相互交织成了美丽的城市。伫足在这变幻无穷的灯火中,光彩夺目,令人眼花缭乱。静静的夜晚,这一片灯海,更加点缀出人间的美丽与灿烂。
  灯,为我们带来光明,驱散了黑暗;灯,亦如薪火,传递不息,象征生命的永恒。而我们生命中也有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只要我们努力去开拓点燃,就能发挥自己生命中的能量,心地永远的光明,不仅照亮自己,也照耀他人,人人如此,则光光互照,千古不息!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宽


<会意><形声>

  小篆宽:从宀、苋声,本义作「屋宽大」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故从宀。又以苋音桓,从免足,苜声,为细角之山羊,性喜宽野,今有室足以容苋,可见其宽广,故宽从苋声。

  其义有:

  1. 仁厚曰宽。例如《左传·昭廿年》:「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

  2. 大而有容曰宽。例如《易经·乾》:「君子……宽以居之,仁以行之。」

  3. 姓。明有宽徹,洪武进士,曾使西域,望出汉阳。

  4. 动词,宥,原宥。例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鄙贱之人,不图将军宽之至此也。」

  5. 爱,爱惜。例如《礼记·表记》:「以德报怨,则宽身之仁也。」

  6. 远,(去声)离去。例如《国语·周》:「以恭给事,则宽于死。」

  7. 驰,放宽。例如《国语·吴》:「修令宽刑,施民所欲,去民所恶」。

  8. 延,展缓。例如《杂纂新录·不相宜》:「偿久欠屡请宽期。」

  9. 解,解脱。例如:宽衣。

  10. 大而有容貌。例如《隋书·虞季才传》:「局量宽弘。」

  11. 舒缓不迫切。例如《史记·韩非列传》:「宽则宠名誉之人,争则用介胄之士。」

  12. 阔,广阔。例如《后汉书·刘般传》:「府寺宽敞。」

  13. 器度大。例如《论语·阳货》:「宽则得众。」

  14. 松,有余。例如韩愈《答崔斯立书》:「耕宽闲之野」

  15. 安,安适。例如《俗语典》:「妻贤夫祸少,子孝母心宽。」

  宽者,永远能容。厚者,恒久不薄。

  人生诸多时候,因为心地不宽,所以常感难有容身之地。因此,会感到痛苦、失望,甚至感到人生处处有障碍。

  其实,我们假如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生,看宇宙,看周遭及大自然,我们会惊愕的发现到,就因为我们的心地不宽,才有设限,因此窒碍难行;就因为我们的视野短浅,所以看不到远方,见不着上下四方,因而做错,或判断失误。所以宽广的胸怀,开阔的眼界,可以帮助我们更大的视野来看这缤纷的世界,可以免去受困,跳脱局限。

  人与人相处,贵在坦然。然而,我们却也发现,人生难得有知音,或者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越来越窄小,心态越发难以容人,此刻,回首一照,才猛然惊觉到自己待人太严苛,让人不敢亲近,故阻碍了与人良好的互动。因此,不能宽以待人,朋友则将渐渐离去,严厉苛责,则处处充满荆棘;处上者若不能宽而肃,严而温,直而仁,也难以服众。故古人常道:「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心地宽厚,才能处众容众得众。

  「事非经过不知难」,事后批评容易,若非经历其中者,诚难以理解当下之难,而其苦境、沤心沥血的操劳均非一般人所能体会。故处事当中,也需量人所难处,尤其是必需体察当下的迫切与环境的恶劣性。所以,学习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是人生第一大学问。故,在责人之前,当需扪心自问,要我是当事者,将何以堪?在处事的学问中,我们越宜更多的涵养宽恕胸怀,才能相互成就,更加开阔彼此的气度与心量。

  举目方知宇宙宽,当我们站在高远处,或眺望着一望无际的大海,就会真实感受到宇宙的宽大,而觉察自己的渺小。此刻,再有大的忧烦,也将随着蓝天大海的宽阔而化为云烟。所以,心宽不贮愁,每天若能抬头仰望着那宽广的天空,或凝望着那美丽的夜晚,或一轮明月,或繁星点点,伫立其中,静静的思,缓缓的想,这气象万千的大自然,那么宏观的宇宙,就在身边、就在眼前,省思着与自己的对比,就会看见自己的胸怀,原来是那般的窄小,故古人常说:「量大福大。」触目所及,我们的周遭,无一不是学处,无一不是覆在广阔的天地下,眼前的宇宙,其实,就是我们开拓胸怀最好的学习榜样。

  人生的道路,有崎岖、有蜿蜒,有宽广、有窒碍,但沿途的风光我们都能饱览无遗,身历其境,才知这条风景线原来还是自己所打造出来的,但无论这条路是如何的艰辛才筑成,都要珍爱这条值得回忆的道路,因为它代表我们一路的成长。

  明天的道路能否更开阔笔直,就存乎于我们的心量、我们的器度。把握「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心境,则人间处处能宽容,佛家曰:「心包太虚,量周沙界。」创造美丽的明天,其实就在我们的心田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8:5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清

<形声><会意>字

  金文清:从水,从静。


  小篆清:从水,青声,本义作「朗」解(见说文系传),乃指水澄净后明洁之状而言,故从水。又以青为天无云时,所现深蓝之色,因有明洁之意,水明洁即清,故清从青声。
  其义有:
  1. 古地名。①春秋卫邑,即今山东省东阿县之清亭。②春秋齐邑,即今山东省堂邑县东南之清城。③春秋郑邑,即今河南省中牟县西之清阳亭。
  2. 朝代名。满洲族,爱新觉罗氏兴起后,至太宗即位,始定国号曰清,传至世祖,入关,代明而有中国,又十传至宣统(傅仪),以革命军兴,逊位,清乃亡,凡九世十帝,起公元一六四四年,讫一九一一年,共二百六十八年。


  3. 饮料之称。例如《周礼·天官》:「『饮用六清。』注:『六清:水、浆、醴、、医、酏』。」
  4. 醴之者曰清,即渗出之浓汁酒。例如《周礼·天官》:「『辨四饮之物:一曰清。』注:『清,谓醴之者。』」
  5. 冲和之气曰清。例如《荀子·解蔽》:「养之以清。」
  6. 品性纯洁之称。例如《论语·微子》:「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
  7. 水曰清,即清水之略称。例如苏轼《汲江煎茶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8. 姓,晋有大夫食邑于清,至晋厉公嬖大夫清沸魋,以邑为氏。
  9. 动词,澄,澄清。例如《周礼·冬官》「清其灰。」
  10. 扫,洒扫。例如:清街。
  11. 肃清。例如:清乡。
  12. 算,清算。例如《儒林外史·六回》:「你们各人管的田房利息帐目,都连夜攒造清完,先送与我。」
  13. 整理。例如《诗经·小雅》:「『原隰既平,泉流既清。』注:『土治曰平,水治曰清。』」
  14. 形容词,净澈,浊之反。例如陶潜《归去来辞》:「临清流而赋诗。」
  15. 清晰。例如杜甫《月》:「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
  16. 明亮。例如《诗经·小雅》:「猗嗟名兮,美月清兮。」
  17. 太平。例如《唐书·李源传》:「抱此真节,弃于清世。」
  18. 高洁。例如:清高、清廉。
  19. 称人之敬词。例如《后汉书·赵壹传》「冀承清诲,以释遥悚。」
  20. 不配音乐以相和的。例如《晋书·乐志》:「陈左善清歌。」
  水静自澄清,纯净无瑕,晶莹剔透,有「清水出芙蓉」之芳容,有「清泉石上流」之幽静,有「清波照白头」之慨叹,有「清流濯我缨」之高雅。凡「清」之境界,或得天然之趣,或有高洁之风,如清风徐来,让人神清气爽。
  人生易得岁月之清闲,难得一日身心之清净。清净之心,来自不染世间名利,不着人间纷纭,看透富贵如云烟,穷通乃一时。故,常保了然于心的清泰,就能享得身心世界之清闲。
  老子云:「清静为天下正。」《淮南子》道:「清静者,德之至也。」清静无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有为在克己复礼,改过迁善,志在圣贤,修齐治平;不为在自甘堕落,多欲多求,酒色财气,玩物丧志。无欲少求,自然心地清净,无忧少虑,人生常得轻松自在,是以古人说:「清心而寡欲,人之寿矣。」
  做人要活得清清白白,也需清廉自爱。东汉时有会稽太守刘宠,其为人清廉不贪,爱民如子。当他调往别处任职时,有老叟赍百钱,长跪以送之,盛情难却之下收钱一文,出界之时,投钱于河中,只带走两袖清风。后人名河曰「钱清」,此高风亮节,流芳百世。
  古人也说:「宁可清贫自乐,不可浊富多忧。」为人也宁可清白自守,不可贪求荣华。人虽清贫,但「知足四时居乐境,宽怀到处遇春风」。处清贫之家,人更知相互扶助,同心体贴,家庭和乐。也能激励其志,使人更懂得珍惜与感恩,经得住人生的考验和社会的打磨。明朝于谦有诗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人生在世,也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能浑浑噩噩,得过且过。对待事物状况要清楚,有分辨是非的能力;对待人生要清晰,应明确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清淡本是真滋味。常言「君子之交淡如水」,交友以道,清正不偏,不图利,不附势,不以色,则天荒而地老。明朝徐祯稷《耻言》说:「清淡者,崇德之基也;忧勤者,敬业之本也。」
  至清原来不可取。《大戴礼记》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是告诫我们,对人对事不可吹毛求疵,求全责备,苛责太甚,会使自己成为真正之「孤家寡人」,而应该学会宽容,以海纳百川之心量处世为人。
  事有本末,需慎于始,正本清源,方可不浊。唐陈子昂道:「夫欲正其末者,必先端其本;清其流者,必先洁其源;自然之符也。」朱夫子诗曰:「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习正是如此,需日三省吾身,汲取活水,才能学有所成。
  俗话说「清者自清,浊者自浊」,人生苦短,譬如朝露,我们但求清心无愧,不为污浊自欺,只于此「清」字来经营我们的一生。元人王冕有《墨》诗道得好:「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君子勉于是而当常省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名


<会意>字
  甲文:「名」,李敬斋氏以为「光也;从户外有月,会意。,古文户字,后人借作姓名字。」
  金文:「名」,林义光氏以为「夕即之变,象物形,口对物,称名之象。」
  小篆:「名」,从口从夕,人与人在夕(夜间)相见之时,彼此骤难辨识,须口称其名以告知对方,故其本义作「自命」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自称己名之意。
  其义为:
  1. 人之姓氏曰名。例如《仪礼·士婚礼》「『请问名。』疏:『问名,问姓氏也。』」
  2. 人之姓与名合称曰名。例如《唐书·选举制》「初试选人皆糊名,令学士考判。」


  3. 人之称号曰名。例如大名、小名、乳名。
  4. 事物之称号曰名。例如地名、物名。又如《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5. 目上为名;即眉目之间。例如《诗经·齐风》「猗嗟名兮,美目倩兮。」
  6. 声誉曰名。例如令名、清名、盛名。又如《国策·秦》「臣闻争名者于朝。」
  7. 功业、功绩曰名。例如《国语·周》「勤百姓以为己名。」
  8. 文字曰名。例如《仪礼·聘礼》「百名以上书于策,不及百名书于方。」
  9. 号令曰名。例如《国语·周》「言以信名。」
  10.爵位曰名。例如名位、功名、勋名。又如《左传·成公二年》「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11.分曰名,即名分。例如《论语·子路》「必也正名乎!」
  12.谥号曰名。例如《周书·谥法》「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13.量词,人一位曰一名。例如「一名都头、二三百名喽啰。」
  14.称;自称己名。例如《礼记·曲礼》「父前子名,君前臣名。」
  15.呼;呼人之名。例如《礼记·曲礼》「国君不名卿老世妇。」
  16.指称。例如《论语·泰伯》「荡荡乎民无能名焉。」
  17.号;称号。例如《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名丘字仲尼。」
  18.声望异常的。例如名贤、名将;又如《汉书·张苍传赞》「为汉名相。」
  19.贵重的,出色的。例如《国策·东周》「西周者,故天子之国也;多名器重宝。」
  20.大的。例如《尚书·武成》「『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疏:『山川大乃名,名大互言之耳。』」
  甲文「名」,谓户外有光。皓月临窗,华光如水,照亮了夜中的人们,也映照了静穆的大地。
  我们的心灵也需要这样一扇窗,如月光慈辉照耀,除去了苦恼阴暗,让人们获得了温暖与关爱。
  人,不能自我封闭,如果自己是屋子,要给外面的世界开一扇窗;如果自己是月光,要无私奉献自己光亮,有一分热发一分光。这便是名的真谛。
  老子曰:「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森罗万象因其有名,而易于我们识别利用,使生活得以方便,因而创造了人类文明,留下了珍贵的文化宝藏。
  而人因为有了声名地位后,便易开始为名,而陷进追名、求名、护名、享名的泥淖中,甚或汲汲营营于一生。试想,谚语常道:「人怕出名,猪怕壮。」人之名望越高,随之而来的毁谤亦强。故贪图「名闻利养」之名,会生无尽的烦恼,严重者可能名声扫地,甚至得「千古骂名」,我们应当看淡这些虚名。而贤孝仁德之名,则常受到世人的敬重,真正名满天下,名垂青史。
  古人有名也有字,《周礼》云:「婚生三月而加名。」到二十岁行冠礼时,朋辈送其字,表示已经长大成人,能独身处事应物。《白虎通义·姓名》中说:「人必有名何?所以吐情自纪,尊事人者。名者,幼小卑贱之称。」故古人为子女取名不忘教诲子女,所以称名常藉其来警醒自己,命名以忠、信、谦、仁……时时以「吐情自纪」不忘父母的期许。又古人常自称名以示卑微低下,而常称他人字则示尊敬,养成谦冲谨慎的气度,而消除了贡高傲慢之习,所谓「满招损,谦受益」。
  古人的那份谆谆教诲的用心,我们深深体会一二。
  孔夫子一生没忘为万事万物「正名」,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名,悬系着天下的和谐安定,也悬系着社会的道德风俗,所以《庄子·天运》说:「名,公器也。」孔夫子删述《春秋》微言大义是正名,而今提倡「八荣八耻」也是为了正名。
  古人说:「名者,圣人之所以纪万物也。」(《管子·心术》)如果人各己见,违背自然规律及道德法则,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使名颠倒混淆,社会便失去秩序,最终毁人毁己。所以古人连赐谥号都非常小心谨慎,「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逸周书·谥法》)
  人之声名,非求之能得,私心求名,损人利己终将「不名一钱」,为人唾弃;而若气节忠毅,存仁行义,自然「流芳百世」,为后世立下不朽的典型风范。
  三国时期的名臣诸葛亮,杜甫为之赞叹道:「诸葛大名垂宇宙。」而陆游也不能不慨叹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爱国诗人辛弃疾也以满腔光复中原的热情写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这种「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节气概,便是大公无私的精神,从而能使其名满天下,名声不朽。
  而像秦桧谋害忠良,妄行不义,连后人也会蒙羞。清朝有个秦大士吟诗道:「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真正的名望,来自于像《国语·晋语》中所说的:「有温德以成其名誉。」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名,不是来自于权势靠山,也不是凭空可得,如果只是欺世盗名,名不副实,爬得越高也将摔得越重。《弟子规》言:「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唐朝时的虞世南被唐太宗称其德行为一绝,他自己咏诗云:「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可见非那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的人可比,所以名芳至今。
  古人言:「名之所存,谤之所归。」人生苦短,我们千万不能陷入名利的追求,否则一味执着于此,便一生为名利所伤,反而名不得名,利不获利,为名利所负累,终将烦忧一生,不得不慎!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贫

<会意><形声>字
  小篆贫:从贝分,亦从分声。贝谓财货,财货分之则少,其本义作「财分少」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财货微少之称。
  其义为:
  1. 乏财曰贫,即用不足之称。例如《论语·卫灵公》:「君子忧道不忧贫。」
  2. 乏财之人曰贫,即穷人之称。例如《说苑·政理》:「散财以赈贫。」
  3. 使之困于财。例如《晏子春秋·外篇不合经术》:「『厚葬,破民贫国。』校注:『谓破民之财,而使国贫。』」
  4. 乏,不足。例如贫血。又《文心雕龙·练字》:「富于万篇,而贫于一字。」
  5. 穷,空乏。例如《史记·淮阴侯列传》:「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
  6. 穷的,空乏的。例如《礼记·曲礼》:「贫者不以财货为礼,老者不以筋骨为礼。」
  
  古人造字饱含智慧,形旁、声旁组合一起,意思也在里面了。贫字拆开来,是分与贝。贝,是贝壳,古代最初买卖的时候,以它代表一种简单货币,可以交换生活物品,所以财、货、贷、账都与贝有关。后来改用青铜、银子、银票。今人则用硬币、钞票、支票、股票、信用卡等,但不管什么形式,这些都能代表钱财的流通。
  所以「贫」字,把贝都分散了,自然就无财,当然成「贫」了。而「贝」多,生活富裕,吃穿住行就会讲究,过了则易流入奢华;少贝,生活物质贫乏,柴米油盐也难免发愁,故生活多能少欲知足些。
  有人误以为金钱是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于是,不堪忍受没「贝」的拮据无奈;渴慕多「贝」的花费自由,山珍海味、绫罗绸缎、豪宅名车,便亟亟地想脱贫致富,冥思苦想地找门路,殚精竭虑图谋利益,却换来了一生的颠沛流离,最后还是不离「贫」。
  而真正想脱贫,应省思何以会贫,贫之由来为何?故不能为了「贝」当牛做马也愿意;为了「贝」偷盗拐骗也在所不惜。所以志高者,往往不愿为五斗「贝」而折腰。故人生更多的是需要明白生命的价值与意义,财物对我们只要够生活即可,生命的目的不在追求财富,否则就会变成「贝」的奴隶。多少人一生追求财富,然而,蓦然回首,方知青春年华已悄然逝去,换来了疾病缠身,或家庭的破碎,终究孑然一身。而身边的人,放眼看去多少富贵穷通还依旧?细细一瞧,还是小康人多,富裕的人少。或许,在经过风雨沧桑的洗礼后,才会喟然叹道:「贝」不是万能的,但没有「贝」也是万万不能的。
  贫富都是人生的一种形态,知足者富,不知足者常贫。有人以贫为人生所不耻,所以觉得生活无边苦恼;有人觉得贫是人生平常事,所以自得其乐。过去,物质贫乏的年代,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生活贫苦;而今社会物质丰裕,人们足温饱、奔小康,但大多数人还是嚷贫叫苦。欠债的望着自足的说贫穷,没钱的望着有钱的说贫穷,家有十万的望着百万的说贫穷,百万的望着千万的也还说贫穷。那么,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贫呢?
  贫是乏,之所以乏,是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欲望永无止尽,故感觉越贫。所以,贫的根本原因在有求多欲。当人觉得自己贫乏,所欲所求不能满足时,心里往往不堪忍受,就会为之烦恼不安,觉得生活真苦!所以欲望又是愁苦的根源,于是古人告诫我们:「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人生能放下钱财关,坦坦荡荡,无忧无虑,那是何等的轻松自在!何以会贫弱,常因为自己不能充实,不能学而知之,不能学而能之,既无才又无能才会弱;而卑贱,是不知自爱,才被人轻侮;不知爱人敬人,才被遗弃,受人欺辱。古人说:「人必自侮,而后人侮之。」人生招致的卑弱侮辱,究其根源,与乏财贫穷,本无多大关系,但却与其德行修养息息相关。
  人生如同白驹过隙,恍然易逝,只有精神的富足,才能使一生获得充实与幸福,甚至千百年后,还激励着子孙后代,为万世景仰。如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也能安贫乐道,至今为我们崇敬;而如石崇、和珅之流,纵然家财万贯,富可敌国,却成为历史殷鉴。可见,人生的真实价值不在物质生活的富与贫。
  其实贫,不见得是坏事。中华美德,源远流长,而一个人处贫时,往往能历练出许多美好的品德。如面对景气不好,经济拮据,自能学会勤俭持家,学会独立生活的各种能力,忍耐上进。谚云:贫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孟子也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所以「贫」反而成就了我们的德行学问的基础。
  处贫之时,人更容易发奋励志。贫穷子弟,买不起书,所以更珍惜读书的机会。晋代的车胤用放在纱袋中的萤火虫来照明夜读,孙康雪天靠雪地月光夜读,两人家贫致学,艰苦中发奋,成就了他们的青史美名。西汉有匡衡凿壁引光勤读,明朝宋濂年少家贫无书,常天寒地冻时步行百里,借书回家抄录诵读。清朝的袁枚总结说:「书非借不能读也。」从发奋读书这事看来,那些让书束之高阁的纨绔子弟,不得不感慨:真是祸福相依。
  贫穷之时,家人更知互相体贴关怀,一个冷馒头,也会舍不得一个人吃。而人也有不能忍受贫穷的,例如汉时朱买臣贫穷一时,妻子不堪忍受,改嫁他人,买臣后来做了太守,其妻后悔,但已覆水难收。古人言「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这其中含藏着多少的情义!
  处贫之时,也可显露人的品性。人在贫穷时,能安贫乐道,不眼热人家富贵,有所不为,有所不取,则可以看出其清廉正直。这样的人即使以后得志发达,也不会对人傲慢骄横无礼。墨子说:「贫则见廉,富则见义。」今日世风,忘恩负义者众,这正不失为一面好镜子,诚值得省思!
  贫是人生之常,所以不必自惭,更不必引以为耻。孔夫子在泰山之野,遇到一位荣声期的老者,老者弹琴唱歌,自得其乐,老者说:「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处常得终,当何忧哉?」柳宗元在贫穷困乏之时,也写信给朋友说,贫穷是读书人的本分,就算自己瘦弱困乏,也甘之如饴。夫子常谆谆教诲我们:「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孟子则教诲我们应学大丈夫之行,要「贫贱不能移」。
  其实,人生的幸福,感之于精神,物质只是外缘,若能真正看得开,一切顺乎自然,也就不会计较贫贱富贵了。《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道出了人能在环境当中随缘自在,何其重要。
  君子忧道不忧贫。君子可贫者,是「贝」、名、利;惟不可贫者,是道、德、学。世事纷纭,真正的贫是我们丧失了精神的凭借,失去了人生的方向,贫与富当中,我们是否能看得真切呢!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9:04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点


<会意><形声>字
  小篆:点从黑、占声,本意作「小黑」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黒之小者,故从黑。又以占本作「灼龟以卜吉凶」解,其灼处甚小,且有黑痕;点为小黑,故从占声。
  其义有:
  1. 细小之黑色痕迹曰点。例如:《越闽异物记》:「越中有顾家斑,有斑点圆小如豆。」
  2. 水珠曰点。例如李益《江南曲》:「长乐花枝雨点销,江城日暮好相招。」
  3. 书法上之「、」曰点。例如王羲之《题笔阵图后》:「每作一点,如高峰坠石。」
  4. 审识文辞章句之「、」曰点。例如《宋史&#8226;何基传》:「凡所读无不加标点。」
  5. 瓣曰点;花瓣之称。如杜甫《曲江诗》「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6. 文辞涂改处曰点。如《后汉书&#8226;祢衡传》「揽笔而作,文无加点。」
  7. 画曰点。例如:《南史&#8226;到溉传》:「溉长八尺,眉目如点。」
  8. 颗曰点。例如赵嘏《长安秋望诗》:「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9. 所在曰点。例如要点、特点、缺点、优点。
  10.点心,小食之称,今多谓笼炊之属,略称点。例如:面点、糕点、苏州名点、扬州细点;
  11.动词,燃;点燃。例如苏轼《次韵定钦长老见寄诗》:「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
  12.颔;不言而赞成之。如《侯鲭录》:「欧阳公(修)知贡举,每遇考试卷,坐后常觉一朱衣人时复点头,然后其文入格。」
  13.核对。例如:点卯、点名、点货、点人马;例如《水浒传&#8226;第一回》:「所有一应合属公吏、衙将、都军、监军、马步人等,尽来参拜,各呈手本,开报花名,高殿帅一一点过。」
  14.指定。例如:点菜、点戏。
  15.提示。例如《五灯会元》:「请师一点。」
  16.指,敲。例如《列仙传&#8226;许逊》:「初为旌阳令,点石化金,以足连赋。」
  文字的诞生,标志着文明时代的到来。殷商时期,古人遇大事不能决断,就以灼烧龟甲来占卜决疑,并将占卜结果刻在龟甲之上,这就形成了我国最古老的成熟汉字——甲骨文。汉字是由基本笔画组成,而最简单、最基本的就是点。古人以灼烧龟甲之黑点曰点,所以与占卜有关,而没想到的是千百年后,书写汉字用墨,正应了这白纸黑字,点也就名副其实成了黑点。
  汉字,点画之间能构成整体的和谐与美感,形成了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学习书法,也应循序渐进,从练习点开始。点虽小,而变化却很多,楷书中有侧点、反点、竖点、横点、方头点等,书圣王羲之《兰亭序》的点就有十多种变化。因此,一点也不可小视。
  王羲之和儿子王献之,书法史上称为「二王」。据说,献之年幼时一心想跟父亲学习书法,常孜孜不倦、废寝忘食地练习,用过的纸成堆,用过的墨成缸。有一天,他自以为字已经很不错了,就写了一个「大」字,拿给父亲观看。王羲之一语不发,在「大」上加了一点,成了一个「太」字。王献之不解其意,便又拿给母亲观看。母亲揣摩了很久,才说:「孩子,字写的功夫还不够,只有底下一个点还像你父亲的。」并在旁边题了两句诗:「学书用了三缸墨,只有一点像羲之。」
  可见,学书写字,一点不能马虎,一点就能见功夫。后来王献之再向父亲请教练好书法的秘诀。王羲之就将儿子领到院子里,指着十八个大水缸说,秘诀就在水缸里,写完十八缸水就知道了。我们应懂得「勤能补拙是良训」,想要有所成就,就需要一点一点不断地积累,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当我们真能用功于一点,一点一点反复地去点,点上几万个点,就能点出功力,点出水平。点点之间,也是在不断地克服急躁浮华的心理,使自己的心灵不断向澄静如水靠近,以至人生的定力就会不断增进,智慧便会在澄静中增长,这都始于一点。唐朝书法家颜真卿说:「点画皆有筋骨,字体自然雄媚。」人生不也是如此吗?
  细小的东西,我们谓之有一点点,却往往容易忽视,甚至轻视。当我们走在大街上,手中的果皮纸屑,不经意就随手扔掉了,此刻是否自我辩解一声:「一点小事而已。」当我们看到一块石头躺在马路中间,我们是否装做没看见,看到别人去搬走了,是否自嘲地说:「一点小事而已。」古时候,有个孩童很聪颖,有鸿鹄大志。有一天老师去他家,看到屋子里脏乱不堪,就对他说:「你怎么连房间也不打扫一下呢?」孩童说:「一点小事而已,不是我应该打扫的,我要扫就扫天下!」老师反问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水珠很细小,当它藏在树叶草丛、土石泥缝之中的时候,它是那么不起眼,往往被我们忽视,但这一点一滴的水珠却滋润着万物。而一点一滴的水珠汇聚成一瓢,我们可以饮用;再汇聚成一桶,我们可以洗衣做饭;再汇聚成一条江河,我们用来灌溉;再汇聚成湖海,那浩浩荡荡就成了一片汪洋。而这汪洋大海,是一点一滴水珠汇聚而成。我们在生活中,道德学问的成就亦是如此,一点一滴学习,一点一滴的积累,就会熟能生巧、学有所成。是以,我们要少浪费一点,多珍惜一点。
  我们知道人无完人,有优点也有缺点。在生活中,我们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而对自己却认识不清,所以喜欢对人指指点点,弄得人际关系很不好,自己生活也很郁闷。其实何必呢,我们应该有宽广包容的心胸,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也就会如大海一样旷远,如花朵一样烂漫。而别人的优点,我们不要因为嫉妒而贬抑;自己的缺点,我们绝不能姑息纵容,需要及时改正。这样,人生的逆境就会转变,心境就会提升,道路会更开阔,风景会更绚丽。如果我们懂得早一点,经常自我检点,做起来努力点,人生的道路上便会从容点。
  点,有时候也能化腐朽为神奇。有人画好了一条龙,但黯然没有生气,后来加上一点,龙便栩栩如生,神采奕奕,欲凌空而飞,这是画龙点睛。古人有点金术,说是能将顽石、烂铁一点而化成金子,这是点石成金。总的来说,物质经过这关键的一点,就发生了质的飞跃。其实,人也如此,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得过且过、不知所措,有时我行我素,自以为是;有时浑浑噩噩、迷茫彷徨;有时心有疑惑,不得而解……我们好比在路边熟睡,对世相一概不知。这时,有人路过,用手指一点,将我们点醒。我们睁开双眼,大地山川万物便豁然开朗,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拨云见日,阴霾尽去……
  点之点点滴滴,都需要我们去学习、揣摩、认知。夫子问曰:「点,尔何如?」我们应该已经知道一点了吧!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竹

<象形>字


  小篆竹:象两竹对立垂叶形,其本义作「冬生艸也」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饶炯氏谓:「竹为艸类,凌冬不凋,故云冬生艸。」即俗称之子。
  其义为:
  1. 竹,植物名。例如:石竹、苦竹、斑竹。
  2. 八音之一,以竹制成之乐器。如笛、箫、管、笳、笙、竽等均属之。例如《周礼&#8226;春官》:「播之以八音:金、石、土、革、丝、木、匏、竹。」
  3. 简册曰竹。盖古未有纸,大事书于册,小事书于简牍,皆以竹木为之,略称之曰竹。例如《后汉书&#8226;和熹邓皇后纪》:「『必书功于竹帛。』注:竹谓简册,帛谓缣素。』」


  4. 竹使符,汉时用以征调之符,略称竹。例如鲍照《拟古诗》:「留我一白羽,将以分虎竹。」
  5. 姓。孤竹君子伯夷叔齐之后,以孤竹为姓,后又省改为竹氏,望出东莞。 又传汉夜郎侯生竹中,亦以竹为姓。
  6. 形容词,以竹制成的。例如竹竿、竹篮。又如《后汉书&#8226;郭伋传》:「儿童骑竹马迎拜。」
  7. 形如竹或色如竹的。例如:竹菜。
  您见过大自然中的竹吗?
  当我们散步在公园小径,或是路过江岸渡口,或是游览在名山大川幽深之处,我们也许正怡然陶醉于秀丽景色,也许正不堪跋涉而身感疲惫。突然间,有几株劲节挺拔的植物映入眼帘:它们站得笔直端庄,却好似有些害羞地将头垂下,正向我们颔首作揖;当微风轻轻地吹过,那自然上下摇晃的神态,又好似向我们鞠躬致敬!
  我们突然感受到:大自然也是如此地眷顾,我们头顶一片蓝天,在大地上共同繁荣,而他们却懂得放下傲慢,和谐相处,对路过的陌生人,也是这么谦卑有礼……
  后来,文字诞生了,作为象形文的「竹」字,也许就是要告诉我们:立身要端直,处事要谦卑。先哲的智慧或许早有预料,我们今天的社会到处充满了激烈的竞争,大自然的生态环境也会遭到破坏,便以「竹」字来劝诫我们:人与人之间,人与大自然之间,都应该彬彬有礼,以和为贵。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竹子还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对人类来说,竹子几乎全身是宝。当春风解冻,万物复苏,竹林里就萌发了「雨后春笋」,它们在清新的泥土里被拔出来,奉献给人类的餐桌,成了美味佳肴。
  有的竹笋存活下来了,经过几个寒暑春秋,身体长得粗壮结实了,便又奉献给了人类的生活。粗大的可以做建材,修筑成竹楼以便人们安居,做成竹床以便人们安睡,做成竹椅以便于人们休憩;细小的又可以晾衣服,适用的还能做成乐器。若是将竹子进行加工,还能编凉席,做竹筷,织菜篮等,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所需。
  新鲜的竹叶,被采摘下来,老妈妈包出了清香扑鼻的粽子;而枯落的竹叶,又被勤劳的农家人拾回家,晒干了,用来做柴火。而竹根呢,也是不能废弃的,经过心灵手巧的艺术家的加工,成了美观雅致的竹雕,也许是一个龙头拐杖,也许是一个精美的笔筒……
  竹子无怨无悔,奉献给人类所有的一切,不能不让我们敬佩呀!什么是大公无私?当我们为一点小名小利,在那里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时候,面对竹子的奉献,我们真是自惭形秽了。
  古人爱竹,许多的文人墨客都为之挥毫吟咏,绘画抒怀,因此也形成了独有的竹文化。人们对竹的嗜好和爱慕,并不完全是因为竹的便利,而是竹子本身所具有的品质。司马迁说:「竹外有节礼,中直虚空。」,也许正是道出了竹之所以为人喜爱的原因吧。
  竹中直,我们想到立身行事应该不偏不倚,端正廉直,不昧自己的良心而不自欺,不贪求身外的利益而不欺人。竹虚空,让我们想到修身进学应该要虚心受教,虚己待人,才能得到贵人的指点,四处逢源。虚空也是一种超脱,心底清净,便能宁静致远。所以白居易有「水能性淡是吾友,竹解心虚即吾师」的真心话语。
  竹身劲节挺拔,其实才是它真正魅力所在。它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知礼节,在威逼利诱面前应该有气节,在仁义忠信面前应该不污名节,而于伦常大道之间应该守其贞节。古今的仁人志士倾慕竹之有节,发自内心赞叹道:「竹死不改节,花落有余香。」
  古人认为竹本是草的一种,也许是因为它的中直、虚空、有节,才使它超然挺拔于其它草类之间,而且凌冬不凋,叫做冬生草。司马光曾感慨竹子顽强的生命力,作《种竹斋》诗云:「雪霜徒自白,柯叶不改绿。」
  也正如此,历代翠竹就与松柏、花合称为「岁寒三友」。我们生为人,秉承天地合气,与大自然同体枯荣,为人而不如竹乎?「竹」之意蕴,正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呀!
  您见过大自然中的竹吗?您对它了解有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9: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悔

<形声><会意>字
  小篆悔:从心,每声,本义作「悔恨」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心中自恨言行有失之意,故从心。又以每本作「艸盛上出」解,有不断生长的意味,悔者常不断自罪自责,故悔从每声。

其义有:


  1. 周易之外卦曰悔,即卦上之三爻。例如《尚书&#8226;洪范》:「曰贞曰悔。」
  2. 过失曰悔。例如《论语&#8226;为政》:「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3. 动词,恨;事后自恨失宜。例如《礼记&#8226;中庸》:「遁世不见知而不悔。」
  4. 改;改正前失。例如《左传&#8226;隐公十一年》:「天其以礼悔祸于许。」


  大千世界,万象纷纭,人在天地之间,仰观星空浩渺无穷,俯视大地森罗万象。又随着四时的交替,有荣枯寂灭,有长幼尊卑,有富贵贫贱,有兴衰成败……尽管人生百态、世事无常,而人们都共同拥有一颗宝贵的心灵,伫立其中,各自展现了生命最美的乐章。
  汉字的智慧,就将心灵世界演绎得淋漓尽致:心居于中,是忠;心里有鬼,是愧;诚心认真办事,是慎;心念昔日往事,是惜;心感于秋时万物凋零而触景生情,是愁。更有会意说文的,例如言行有了过失,心里往往不能释怀,好像绿草萋萋生长,每每郁郁在心,这就是「悔」。
  学习、工作、生活,演述了我们这个时代的生命交响曲。读书三心二意,不能用心深入,才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反悔。学习不注重实践,不能慎思笃行,于是工作上有困难重重,才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追悔;人生不明理,生活得过且过,蓦然回首,虚度了青春年华,才有「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忏悔。
  树下对弈,一局棋因思虑不周,下错一步,如果醒悟得及时,或许还可以悔棋再来。而假如棋差一着,导致满盘皆输,此时也悔之晚矣。又有青年男女,因为不能谨慎对待择偶婚姻,一时的轻率而又所托非人,空自责于「悔不该当初」,也已是枉然无奈。
  史书中记载,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听信了佞臣靳尚和宠妃郑袖的令色巧言,释放了秦国谋臣张仪,大夫屈原进谏后,尽管追悔,也已是追之不及,终致挡不住秦国的金戈铁马,使楚国灰飞烟灭。亲小人,远贤臣,此国家所以倾颓也,楚怀王尽管有悔,悔而不能省思改过,是无用之悔。
  隋朝时期,有田真、田庆、田广三兄弟分家产,兄长田真不忍于手足争利、各自分散,面对院中的紫荆树追忆缅怀,伤感不已。随后,紫荆树一夜之间枯萎凋零,见此情景,田庆、田广幡然悔悟,明白了骨肉情深,花木也有感应,只有亲爱与和睦,互相扶持才能让家庭走向兴盛,由悔而能悟,由悟而能改,由此而打消了分家的念头。不曾想,枯萎的紫荆树又重新焕发生机,如田家一样走向欣欣向荣,这是有益之悔。
  悔,实在来讲,就是自己恨自己,郁结在心中,滋味也并不好受。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是古人对我们的教诲。面对自己曾经犯下的过失,我们不必太耿耿于怀,也不能执迷不悟,因为「徒悔,无益也!」
  俗语讲:肠子悔青了,也于事无补。面对过失,此时更需要我们反躬自省,亡羊补牢,转悔为悟,学颜回「不贰过」的精神,不重复犯同样的过失,才能真正有益于人生。而「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正视现在,把握未来,才是我们应该具有的人生态度。
  老祖宗告诉我们,「事不三思,终有后悔」「不勤于始,将悔于终」。大致说出了悔的原因,因为言行不能谨慎,过于轻率,又不能瞻前顾后,勤于筹备,才导致事与愿违,才让本不该有的悲剧发生。
  而如何才能少悔,而至于无悔呢?孔老夫子早就谆谆教诲我们,要「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也就是说,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听多看,言行谨慎,就会减少错误,避免过失,后悔的事也就少了。总而言之,「慎于始」才不「悔于终」。
  人生无悔,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与理想。「士君子一出口,无反悔之言」,这是言无悔;「义之所在,身虽死,无憾悔」,这是行无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先哲们为探寻真知,修身求道,有着坚毅不拔「虽九死而犹未悔」的精神。所以,王国维也说人生有一种境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我们凝望世界万象,感悟生活,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心灵支配着我们的思想言行。我们不希望人生留下遗憾、悔恨,「悔」字的智慧与警戒——您我领悟到了有多少?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勤

<形声><会意>字
  小篆「勤」:从力、堇声,本义作「劳」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耐辛苦以奋全力任事之意,故从力。又以堇为黏土,其质耐旱耐寒,利于播种百谷,勤取能耐之意,故从堇声。

其义有:


  1. 劳动不怠曰勤,尽心尽力任事而无所爱惜之称。例如《左传&#8226;宣公十二年》:「民生在勤,勤则不匮。」
  2. 劳辱之事曰勤。例如《礼记&#8226;檀弓》:「服勤至死。」
  3. 苦曰勤。例如《法言&#8226;先知》:「或问民所勤。」
  4. 动词,恤。例如《左传&#8226;僖公三年》:「楚人伐郑,郑伯欲成;孔叔不可,曰:『齐方勤我,弃德不祥。』」


  5. 忧。例如《吕览&#8226;不广》:「补周室之阙,勤天子之难,成教垂名,于此乎在矣。」
  6. 助。例如《国语&#8226;晋》:「秦人勤我矣。」
  7. 劳。例如《国语&#8226;周》:「无勤民于远。」
  8. 形容词,笃厚。例如《诗经&#8226;豳风》:「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
  9. 勤恳,忠诚貌。例如柳宗元《柳渾行状》:「意气勤恳。」
  10.尽心尽力任事貌,表性态。例如勤作、勤耕、勤读。又如《老子&#8226;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
  大地如同母亲,她广袤而肥沃的土壤孕育着森罗万物,也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她历经四时的严冬酷暑,依然以坚韧的耐性、博厚的德行而生生不息。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他们将生命的力量和汗水,源源不断地播撒在土地之间,耕耘而收获,收获再耕耘,体现出永不止息的精神,将「勤」字展现得是如此完美。
  勤,需要出力。只有多出力,会用力,能尽力,才构成了勤。因此,在家须孝顺,家务劳动要多出力,则父母心能欢喜;在职要尽忠,工作事务多出力,事业才容易成就;在校须好学,功课学习要多出力,才能学业有成;为政要爱民,为民服务要多出力,才能功成名就……而如果舍不得出力气,贪享着四肢身心的安适,好逸恶劳,人也就堕落了,最终可能碌碌而过,一事无成。
  谚云:「一勤天下无难事。」勤还需要坚毅的耐性。人往往遇到疑虑后,才能勤于思考突破困境;人生能耐得住穷困苦闷,才能勤学超越自我;人生能耐得住勤耕勤作,才能拥有收获;人生耐得住风雨,才能看到美丽彩虹……人生耐得住,才能持之以恒,克服困难,以至源源不绝地上进,唐代有本《太公家教》告诉我们:「勤是无价之宝,学是明月神珠。」
  「业精于勤荒于嬉」,这是唐代韩愈留给我们的金玉良言。我们纵观古今历史,只有勤才能有成就。孔老夫子探求学问孜孜不倦,读《易》而「韦编三绝」,教学不厌,诲人不倦,才能被尊为万世师表。
  书圣王羲之,勤于学书,在溪中洗笔,池水尽黑,曾巩在《墨池记》中认为王羲之晚年书法才臻于化境,是「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这告诉我们勤于练习,才能使技艺炉火纯青。
  明朝的李时珍,勤奋三十年,几乎读遍所有医书,摘录笔记书稿几大箱,更是不辞劳苦,跋山涉水于大自然中,实际考察,才编写成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忧勤者,建业之本也。」「勤」字所诠释的是「天行健以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来自内心源源不绝的生命力量,无坚不摧,如绳勤于锯则木断,水勤于滴则石穿。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也许从这个「勤」字才分出了高下。清代画僧石溪自题《溪山无尽图》云:「大凡天地生人,宜清勤自持,不可懒惰。若当得个懒字,便是懒汉,终无用处。」
  人之天赋不一,但后天的勤持,才是关键所在。史载方仲永,虽然五岁能文,誉为神童,但被他的父亲领着四处应酬,荒废学业,终成碌碌平庸之人。《中庸》云:「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只要肯勤奋努力,终究会获得丰收的喜悦,这就是「天道酬勤」的真理。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我们常感叹时光流逝是如此的迅捷。当我们蓦然回首,童年过去了,少年过去了,青年过去了,中年过去了……时过境迁,如果我们因为没有尽到心力,失于耐性,未能勤字当先,以致让人生留下诸多遗憾,又有诸多悔恨,这就应了古人的箴言:「不勤于始,将悔于终。」「少不勤苦,老必艰辛。」「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
  人生的道理就是这样,所以邵子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岁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靖节先生又有诗道:「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当我们停留在生命历程的这一刻,明白了「勤」字的玄机,我们何不及时勤心勉励呢?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楼主| 发表于 2011-5-26 19: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文解字:务

<形声><会意>字
  小篆务:从力,务声,本义作「趣」解,(见《说文解字》许慎著)乃倾全力以疾赴其事之意,故从力。又以务音雾,本作「彊(强)」解,乃不挠屈之意;倾全力以疾赴其事,当奋往直前,他无所屈,故务从雾声。

其义为:


  1. 事曰务;即事情。例如:政务、杂务;又如《易经&#8226;系辞》:「故能成天下之务。」
  2. 时要曰务;当时所急之事。例如《史记&#8226;陈馀列传》:「大王举梁楚而西,务在入关,未及收河北也。」
  3. 趣曰务;旨趣之称。例如《国语&#8226;晋》:「『得国之务也。』注:『务,犹趣也。』」


  4. 收税处曰务;宋时有市易务、榷货务。
  5. 姓,舜师务成子后;夏末有务光,望出河南。
  6. 动词,趣;趋赴。例如《论语&#8226;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7. 勉,劝勉。例如《公羊传&#8226;定公二年》:「『不务于公室也。』注:『务,勉也。』」
  8. 尚。例如《礼记&#8226;曲礼》:「太上贵德,其次务报施。」
  9. 求。例如《吕览&#8226;孝行》:「『所谓本者,非耕耘种殖之谓,务其人也。』 注:『务,求也。』」
  10.蓄积。例如《左传&#8226;闵公二年》:「『务材训农。』注:『务,积也。』」
  11.副词,务必;竭力以赴;表性态。例如《孟子&#8226;告子》:「君子之事君也,务引其君以当道,志于仁而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生活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与兴趣,所以忙碌奔走,各取所需。又擅长的不同,故趋向也不同,所以在千万的事务中,有的务农,有的务工,有的务实,有的务虚……而不管选择哪一行,能否做得出色,还要看对它有多少的兴「趣」,多少的智慧,多少的毅力,多少的决断力,多少的坚定,才能真正在那一行干得有声有色。
  也许,这就是古人将「务」释为「趣」的智慧。人的生命有限,古人说「譬如朝露」,又似「白驹过隙」,再除去吃饭睡觉,能真正被好好利用的时间就很少,精力也很有限。如果不能有所取舍,则是贪多务得,也许便一无所获。而只有善加取舍,凝聚精神,感受到其中的乐趣,才不会懈怠,故能「倾力以疾赴事」,把志趣的力量发挥至极处,才能登堂入室,有所成就。
  务之「倾力」,告诉我们要集中精神,才能学有所得。凸透镜有聚光的能力,当它将太阳光聚焦到一点,所产生的热量就能点燃纸片;务之「不屈不挠」,告诉我们要有毅力,能持之以恒,才能达到最终的目的。比如要掘一口井,如果挖了几下,没见到泉水,就半途放弃,再找其它地方开挖,就算挖了千个百个,也将一无所获。
  而在生活中,人事纷繁,好像时时处处都有所「务」。在个人要整理内务,在家里要做家务,在学校有校务,买卖商品有税务。有人在山野乡下务农,有人在繁华都市投身商务,有人茫茫碌碌跑业务,有人勤勤恳恳理政务……人有所「务」,便将自己一份力量付出,才构成了社会人生之百态。  
  事务有公务有私务,我们就要公私分明,不能假公济私,以私废公,而应当有大局为重的观念,甚至大公无私的精神。事务有大有小,我们需要知轻重缓急,理清头绪,才能忙而不乱,从容不迫。
  事务有本有末,《大学》告诉我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有子明确地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君子要务本,本立才能道生。
  事务还有正有邪,人生的道理尽管曲折坎坷,但我们一定要务正业,走正道,才不致于「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务」之如是,我们不能不谨慎小心。
  古人们也常教诲我们许多「务」的道理,他们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以先觉的智慧告诉我们「识时务者为俊杰」。识时务,必须先认识自己,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有哪些特长可以发挥,有哪些习气需要克服,都能了然于胸,反观自省,而能不断提升;识时务,其次要看清楚自己所处的环境,所处的位置,从而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可做,哪些事必须去做,才能进退自如,少有过失。
  欧阳修告诫我们:「务持重,不急功近小利。」这是说为人处事,不能轻浮、轻率,也不能急功近利,因为「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只有持重冷静思考,才能看清问题的实质,分辨出是非善恶,不会因为一叶障目,而失之泰山。
  朱柏庐《治家格言》上说:「居身务期俭朴,教子要有义方。」俭朴是涵养修身的美德,只有俭朴的人,才会懂得物力艰难,懂得感恩生活,珍惜亲情、友情以及来之不易的缘分。又会懂得守身自爱,自强不息,忍耐上进,是最好的传家之宝,更是一个家庭、家族绵延昌盛的关键。
  日理万机的唐朝宰相张九龄,参悟「务」字后,告诫后人「务广德者昌,务广地者亡」;心胸旷达,修建了杭州苏堤的苏东坡,参悟「务」字后,劝诫大家要「务实效而不为虚名」;善于读书的胡居仁,参悟「务」字后,劝勉我们「读书务在循序渐进」……
  人生之务在何处,确实需要远见与卓识。
  三百六十行,您务哪一行?参悟这「务」字,您会告诉大家什么呢?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1 03: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