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152|回复: 22

[汇编] 【文化沙龙】因为有“拍客”,这个世界更精彩 ……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0-10-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庆长假你参加了什么拍客活动?”“我去了趟四川坝上拍桂花。”“我去了安徽绩溪拍民居。”……这两天,长假归来的“拍客”们纷纷登陆“镜头里的镇江”、“镇江拍客在线”领地,晒起了自己的“拍客成绩单”。

深入这一拍客部落发现,现在有越来越多的热心市民,开始用手上的相机、DV到处旅行、定格美景;记录生活中的点滴幸福,曝光社会各种不文明行为,反映社会人情冷暖,记录城市历史。不少知名拍客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粉丝团”,甚至被称为“草根记者”“平民英雄”,“拍客”已日益走上都市时尚场的前台。


拿起家用相机

赴一场时尚之约

身着快干衣,脚穿慢跑鞋,身背一个旅行大包,胸前挂满拍照手机、数码相机、DV机,不羁地穿梭在城市与乡村。但凡追逐时尚潮流的话题,都是镇江拍客刘军的拍摄题材。

为了干好拍客这一行,他已投了十几万元买设备。一台佳能单反相机2万多,镜头又是1万多;还有三脚架等相关配件。他还购买了一套图片后期处理美化软件,把拍好的片子后期精心剪辑处理后上网给拍友们共赏,“哪里有时尚,我就到哪拍。每次拍到好图片,听到大家的赞扬,这份满足感,是金钱远远无法衡量的!”

这种财大气粗的拍客只占少数,更多拍客用普通甚至简陋的手机、家用相机、摄像机,记录下自己对这座时尚城市的理解和追逐。“昨天金山旅游文化节花车巡游,我拿手机从头拍到尾,晚上回家就上传博客。虽然拍得有些模糊,但让所有没机会到现场的人一起分享了镇江的时尚和我的喜悦。”拍客王乐乐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快乐。

在不久前落幕的镇江2010花样年华旗袍秀活动中,60多位市民拍客全程参与,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18岁,他们用镜头在时空中穿梭,采撷了镇江旗袍美女以及美女身后城市的众多古迹新景,这些充满强烈时尚气息的图片一上网,就被新华社等各大网站及平面媒体转载,让“镇江”和“旗袍秀”享誉海内外。

镇江知名拍客“土土寸”告诉记者,拍客不需要有高超的技术,只要有发现时尚的眼光;不需要有专业设备,只要有拍的激情!一个对生活和他人充满爱心的人,用镜头记录生活的幸福,就是拍客。


历史拍客

采撷一座城市的记忆

一个人、一座城、四十年……当相机镜头作为介质,将这三个要素纵横交错地编织出一段段故事,拿相机的人和照片里的城市,就成为这条故事长河中流光碎影的铭刻,飘散一阵阵历史的醇香。

镇江资深“历史拍客”老经1970年参加“工人摄影班”学会摄影,此后一拍就是40年。如今他已从一家文化单位退休,可一直没有放下相机,每天在城市的大街小巷里走走停停,认真观察着每一个角落里的细微变化,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构成了他镜头里这座城市的真正面目。不拍照时,他喜欢整理过去拍的老照片。他感慨地说,“很多见证了这座城市发展的老房子、老工厂消失了或濒临消失,成了城市记忆遗产的一部分。能把它们忠实记录下来留给后人,我感到很神圣、很荣幸!”

而在其他70后、80后“历史拍客”眼中,老经和镇江老城正在一起慢慢变老。80后拍客“好大一碗回锅肉”说,他们崇拜老经,他的镜头就像一部内容丰富的历史小说,把人带进一个个美好回忆,让人陶醉共鸣;而他们是“80后镜头”,更热衷记录下城市崭新发展的现在,让大家看了照片,对未来更加充满希望。


社会拍客

做有担当的“草根记者”


拍客的镜头里,处处有担当、片片有真情。去年12月18日,一名骑电动车的男子晕倒在镇江一条马路边。路过的护士周好寒冬中守候、施救,让伤者转危为安,过程被几位拍客传上网,感动了百万网民,被评为“史上最美女护士”。央视3次播出周好的善举,她还当选了年度镇江“大爱之星”。拍客“牛抽水”说,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我们社会拍客的力量。

“史上最美女护士”、“史上最好心老外”,都从镇江拍客的手中走向全国。还有,爱心网民沭阳结对留守儿童、市民结对绵竹灾区孤寡老人……镇江今年一系列深受网民喜爱的热点视频、新闻图片,很多出自“草根记者”之手,成为了新闻报道的生力军。如今,镇江不少单位开工、庆典搞活动,不一定会请传统媒体记者,但一般都指明请“社会拍客”参加。一家企业负责人王君坦言,“因为他们的新闻更新,冲击力更强,上网传播影响力更大!”

“草根记者”的使命,不仅在拍摄本身,更在于劝导全民文明向善。“快看这个画面,一家三口正在翻护栏……”66岁的“拍客”王东一边操作着手中的DV机,一边介绍他拍城市不文明现象的经历,“我的工作不只是挑刺,而是为了警示更多人讲文明,文明需要大家共同维护。”王东乐呵呵地说,虽已年过花甲,但他热爱生活了一辈子的这座城市,希望它越来越好,愿意继续快乐地边走边拍!

社会学者吴翰林认为,随着数码产品日益以平民化姿态进入百姓家庭,网络也发展成为“第四媒体”。互联网时代,每一个公民只要愿意,人人都是记者,代表一种新的“草根记者”力量的盛行。


仅有爱好和责任感是不够的

33岁的拍客“水木清华”,婉拒了记者给他拍照的请求,而且对自己的单位、家庭情况,一概不谈,“怕打击报复。过去拍公车私用送孩子上学,就遭到过某领导报复!拍街头随地吐痰,也挨过嘴巴子,机子被砸坏了也没人赔。我们这些业余拍客一旦遭报复,谁埋单?”

特别当拍摄内容涉及到一些不文明现象、社会丑陋面时,就不可避免遭遇到人身、精神方面的威胁。为寻求自我保护,拍客们大多匿名拍摄。“水木清华”说,他们打心底里热爱这份有社会责任感的“草根记者”事业。希望国家能像保护新闻记者一样,为他们这一日渐壮大的拍客群落,出台一部相关法律给予保护,让他们理直气壮地发声,反映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并最终促成问题圆满解决。

除了拍客的个人安全问题外,还衍生出其他一些法律问题。例如,少数拍客为追求点击率,会曝光他人隐私;甚至以点带面,放大社会阴暗面等。镇江律师张天成告诉记者,拍客与被拍者之间都是平等的公民。即便被拍对象是违规违法行为,拍客在拍前都应取得对方同意,否则就是侵权。而且,由于公民本身不具备采集证据的主体资格,拍客拍到的东西,一般不能作为合法证据被采用。

镇江社会学者董天说,公民社会,人人都可以做拍客,与年龄无关、与职业无关、与身份无关。拍客代表了每个普通人审视社会和自我的“角度”,一种积极、主流、社会公德的草根精神,在网络时代推动着社会的民主法治建设。但在最大程度呵护公民热情的同时,引导这种热情回归社会监督本位才是正道,建立拍客道德规范和行为约束机制,让拍客部落带给人们更多理解和快乐。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忙”的错觉


“忙”会给人一种错觉,误导你的生活甚至人生。

“忙”的人往往给人感觉他的重要性非同常人。在生活中,影响力大的人才会门庭若市、应接不暇,或者风风火火。许多人都要找他,许多事都等着他来办,这样的人难道不重要吗?他自己这么想,别人也这么看。

而在人们的感觉中,重要的人往往就是成功人士,起码已接近成功。有一种说法是,忙碌已经成为中产阶级上层地位的重要标记。“中产”且“上层”,“忙碌”的含金量不可小觑。于是,“忙”成了“成功”的一种派头,一种符号。我们在捧人的时候,常以“忙”作为恭维:“你可真是个大忙人!”不管忙不忙,这话总是受听。

正因如此,很多人都爱摆一副“忙”态,爱作“忙碌秀”。好像有一年的春节晚会演过这么一个小品,说有人借了一部BP机,请邻居每天呼他几遍,以示自己忙得不可开交,显得自己的朋友多、人头熟、事业火。可见“忙”是可以令人刮目相看的。

“忙”除了会给人带来轰轰烈烈的假象,也会给人带来思维上的错觉。例如,很少有人会把瞎忙当作“碌碌无为”,也很少有人会把过去的浮躁、虚张声势,看作是一种对生命的浪费。也有许多人以为,这一辈子“忙”过了,就是努力了。不是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吗?努力不努力在人,成功不成功在天。于是,回首往事,从“忙”中得到安慰,因“忙”而无怨无悔。

“忙”会有一种充实感,但这种充实感也会欺骗你。这种充实感会让你忘掉烦恼,忘掉心中的不快,起到一种麻醉作用。有的人甚至说:“忙碌是一种幸福,让我们没时间体会痛苦。”忙碌虽可以缓解你的痛苦,但坏处是,它并没有解决你的实际问题,你其实是在逃避现实。逃避的结果是让你贻误了解决问题的时机,小的烦恼与痛苦过去了,可能带来大的烦恼与痛苦等着你。这和听相声找乐一样,出了剧场,日子该怎么过还得怎么过。

说“忙”有这么些错觉,就是因为忙忙碌碌一辈子而未“成功”的人,大有人在。

梁实秋说:“人在有闲的时候,才最像是一个人。手脚相当闲,头脑才能相当地忙起来。”这话点到了头脑的作用。忙与闲哪一边一头沉都可能会出问题,两者必须要协调、平衡。连体育运动都是如此。比如说足球,教练总是想控制节奏。节奏一乱,场上就瞎“忙”了。你去看球,那个不成事的队总是在用脚踢球,而不是用脑踢球。

“忙”字拆开是“亡心”两个字,这大概有两个寓意。一是讲忙会累坏脑子;一是讲忙起来就没了脑子。不动脑子的结果是“欲速则不达”,忙中出错。于是许多人想到了“闲”,想到了“慢”。如今,国外流行的“慢生活”运动,正是针对这种“忙生活”问题的对策。“慢生活家”卡尔·霍诺说,“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惰,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慢”是“快”的基础,慢下步子,才能够快速准确地找到生活或工作定位,不会迷失自己。无论“忙人”还是“闲人”,这种理念都值得借鉴。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会写字吗


“目击众神,死亡的草原上野花一片,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网友朱俊杰将他用苍虬的行书抄写的这首海子的《九月》,放在网上与网友们共“晒”字迹。这是小朱展示的第三张作品,写得一手好字的他,每发一次作品都引来如潮好评。

这是豆瓣网上一场名为“秀出你的字迹”的线上活动。活动一出,即刻引起网友们的关注和积极参与。至10月17日,已有1754余人参与此活动。在网友们发布的1270张作品中,有心情小语,有当年豪情,有美文歌词,有情书蜜语、甚至还有曾经的笔记、试卷、书信……一笔一画,一字一句,记录着网友们当年的点滴感动与心情。

“我就是希望大家通过晒字迹,看到过去,反过来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秀出你的字迹”的发起人、豆瓣网友“连过五人”这样说。23岁的“连过五人”学的是通信工程专业,在平时的生活学习中,打字占了极大的比重,以致很久没有提笔写字。他发起这个活动,想让更多人能通过“秀字迹”找回执笔写字的感觉,“现在很多人写东西都不用笔了,我就想拿出你的纸,拿出你的笔,再来一句简单的话语,应该很有意义吧。”

网友“小兽”得知有这个活动,立刻将自己的字迹晒在网上,并在注释中写下自己的感受——“钢笔、毛笔、铅笔、水笔现在统统懒得动了,生疏了。”对此,小兽感到无奈和遗憾。曾经学过书法的小兽,对写字有着浓厚感情,参加这次活动,让久未动笔的他感到“很温馨,再动动笔的感觉很不错”。

更多的网友选择了贴出有自己笔迹的照片。网友“G-race”翻出了当年替好姐妹写的“轰轰烈烈”的情书,回忆起了当年的青葱岁月。网友“苏菲”跟帖道:“点开大家上传的照片,看到隽秀的字体,不知为何有种莫名的感动。这个活动,更翻出了我们对于传统的一些眷恋与思考。”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特别是在进入“无纸化”办公方式的今天,快速的键盘取代了书写汉字,书写逐渐脱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汉字”的日常书写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手写文字,从与我们息息相关,变成了我们怀念的对象。高科技发展下,我们正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共同尴尬,“提笔书写,勿忘汉字”成了一个目标。

为了这个目标,不光豆瓣网友在努力,专业机构也在行动。由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国艺术研究院、台湾“文化总会”主办的“首届两岸汉字艺术节”的活动,自9月16日到10月16日,在京持续了一个月。

前来参展的台湾艺术大学校长黄光男介绍说,现在台湾的年轻人也面临这种“提笔忘字”的尴尬,所以相关官方和汉字研究者们也在寻觅良方扭转这种状况。他介绍说,台湾每年春秋两季都会举行书法大赛,每次都吸引近万人参加。而面对当今科技发展,电子普及,我们开创了一种E化字,就是还是需要动笔写,毛笔硬币都可以用,将其E化,就可以输入电脑。“汉字书写不能丢弃,汉字的意义,不仅是文字的意义,它的结构美、内涵美都值得传承,书写汉字不仅能够传承汉字文化,还能锻炼人的心性。”黄光男说。

汉字艺术节策展人之一张晴说:“如何能够有效地把‘汉字’作为一种文化的生命体进行维护和发展,如何留住汉字书写的精神意蕴,已经成为一项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工作。”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假如林黛玉登上百家讲坛


林黛玉小姐是“红楼”之魂,没有林黛玉的《红楼梦》,如同没有了诸葛亮的《三国演义》,书未了而情已尽。林黛玉不仅因与贾宝玉的“木石前盟”、生死相爱而使全书丘壑曲致,跌宕起伏,而林小姐本人还是—个十分优秀的文学女青年。

在林黛玉小姐的文学生涯中,有三个标志性事件,—是悲题“葬花吟”,—是魁夺菊花诗,再就是重起桃花社了。有关她论诗的描写,集中体现在“慕雅女雅集若吟诗”—节中。香菱想学诗,向黛玉请教,黛玉就向香菱谈了她对诗词创作的基本看法。

黛玉发表的诗论,是以七言律诗为对象的。黛玉故意以“师”自居,把写诗说得轻描淡写,仿佛在摆—下大诗人的架子:“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律诗遣词本应虚对虚,实对实。此处的虚实之论,当系舛误———作者)从黛玉的这段诗论,说明写诗是有—套规则的,而且规则十分严格。

如果林小姐是个教条主义者,她完全可以从历代经典作家那里,引用—些“曾经指出”,比如,宋代范德机的《诗法》:“作诗有四法,起要平直,承要舂容,转要变化,合要渊永。”再如,明代胡震亨在《唐音癸签》卷三中的引语:“七言律有起、有承、有转、有合。起为破题……承为颔联……转为颈联……合为结句……”然后,“由此可见”,发表—通诗词发展如何源远流长、诗词理论如何博大精深、诗词规则如何不可逾越、诗词创作如何高不可攀的高论,如此—来,至少可以吓退—大批香菱这样的初学者。

然而,在黛玉小姐看来,这些规则都不是问题,她对香菱说:“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是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黛玉小姐不经意的叙述,其实体现了鲜明的创新意识。在她认为,规则是必要的,没有了起、承、转、合,没有了平仄虚实,也就没有了诗。这说明,她并没有—概地否认写诗的基本规则。此为其—。规则虽然是诗的—部分,但规则只能服务于诗,诗却不能屈就于规则。此为其二。立意为本,词句为末。词句应服从于立意,词句应服务于意趣,而不能本末倒置,更不可以词害意。此为其三。正是因为林小姐这些开放性的创作思想,于是香菱豁然顿悟:“如今听你—说,原来这些规矩竟是没事的,只要词句新奇为上。”可见,什么老师什么学生,创新意识是多么易为香菱这样的时尚青年所接受。倘若黛玉再世,登上“百家讲坛”,—定会比某些充满“冬烘意识”、大讲“糟粕心得”的“国学超女”更受欢迎。

可惜,在当时,这样的“冬烘超女”已经存在。薛宝钗小姐在拟菊花题时,曾对湘云这样说:“诗题也不要过于新巧了。你看古人中,哪里有那些刁钻古怪的题目和那极险的韵,若题目过于新巧,韵过于险,再不得好诗,终是小家子气。诗固然怕说熟话,更不可过于求生;只要头—件立意清新,措词就不俗了。”还有更“冬烘”的,别说诗词创作了,就是《诗经》也不许看,只允许在“经典”当中讨生活。“训劣子李贵承申饬”—节,贾政批评贾宝玉:“那怕再念三十本《诗经》,也都是‘掩耳盗铃’,哄人而已……什么《诗经》、古文,—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齐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在这—点上,倒是与当今的—些“国学大师”、“国学超女”的主张十分—致。

我们在这里强调黛玉小姐的创新意识,有两个倾向需要防止:第—不可将其神圣化,第二不可将其妖魔化。所谓神圣化,就是说黛玉小姐的诗论,反映了她的创作主张,但她并不是与生俱来、先知先觉的文学圣女,在创作倾向上,也有着相应的历史渊源。明代李东阳《怀麓堂诗话》中就有:“律诗起承转合,不为无法,但不可泥。泥于法而为之,则撑柱对待,四方八角,无圆活生动之意。然必待法度既定,从容间习之余,或溢而为波,或变而为奇,乃有自然之妙。”所谓妖魔化,就是说,黛玉小姐虽然主张写诗时不可受平仄虚实之限制,并不等于创作根本无视规则,—味追求标新立异,甚至邪魔外道。作为律诗,虽然强调立意,强调句奇,然而,律诗基本的特征,如平仄、对仗等等,却是必须遵循的。如其不然,林黛玉岂不成了赵丽华,七言律岂不成了“梨花体”。

倘若黛玉再世,登上“百家讲坛”,—定会比某些充满“冬烘意识”、大讲“糟粕心得”的“国学超女”更受欢迎。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文帝的低碳爱情


追看帅哥美女大集合的历史传奇剧《美人心计》,被汉文帝刘恒这个男人深深打动。他没有辜负他的名字,自从遇见窦漪房之后,他的爱情字典里就只剩下一个“恒”字。

窦漪房,即史上著名的窦太后。她最令人销魂的并非她如水的容颜,而是她卓越的智慧。美貌只是女人敲开男人眼睛的第一步,如若没有足够的智慧支撑这份外表之美,那么新鲜劲儿过去之后,厌倦只是时间迟早的事儿。要知道,那可是在美女云集百花竞艳的皇帝后宫。

刘恒还是代王的时候,第一任王后是青宁。她和窦的身份一样,都是吕太后派去潜伏在代国的美女特工。有一集是青宁发功震断了捆绑自己的粗铁索,说:“这世间除了爱情,没有什么能困住我!”我不屑。如此武功超世的女子,为了刘恒那个模样奶油、行为放浪的花心男而死,不值!

然而接着看后面的剧情,我很惭愧地发现自己的识男眼光急需提高。青宁、漪房,先后为这个男人背叛吕后,死心塌地追随他,实在是物有所值。

刘恒初遇窦的第一眼,就被吸引了。事实证明这个具有帝王之材的男人确如青宁所言“他的目光那样深情而又深邃”。他看中的女人,除了貌美,眼睛里还藏着灵性。他的雄才大略加上她的绝世聪慧,成就了大汉青史留名的“文景之冶”。

身为盛世君主,刘恒给他挚爱的女人许下了绝对信任的“永不相问”之誓言;为她情有独钟,废除六宫;为了给眼睛不好的她亲手制作拐杖,他第一次推迟早朝,拖着病重之体完成了此生最后一件心事……

当一代帝王痴心地爱上一个女子,那个朝代便幸运地被这样朴素真诚的爱情低碳化了。他们强强联手,把一场帝位争夺战迅速解决。减少了政局不稳不断纷争而消耗的人力财力,生灵涂炭;他们彼此倾心相爱,无需牺牲太多青春少女虚耽后宫,浪费青春以及大量的宫苑开支;婚姻的幸福圆满,心有专属,使得刘恒能够摆脱后宫忧患,轻松地投入帝王职业,以经营国家为主,做出一番后世敬仰的伟大业绩;而皇帝后宫那种惊人的奢靡,在刘恒那个朝代,可以说是做到了低碳化人性化。

这样的爱情,不仅一对男女彼此受益。更深远地影响着彼此所能波及的世间万物。遇上的男人若是一代君王,则福祉满天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0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高手应聘


人才劳务市场上正在进行现场招聘。

某公司要聘请一名品检员和一名会计员,可能是因为笔误吧,在招工广告牌上均写着:“要求身高16﹒8米以上。”

A先生前来应聘品检员一职,在填写了求职申请登记表后,A先生向此公司招聘负责人指出了招工牌上的笔误,并说:“以后不要发生这样的笔误了,这有损公司的形象。”招聘负责人听了,脸上绽开了满意的笑容,点头道:“是的,我们的确是把1﹒68米错写成了16﹒8米,不过这是我们故意写错的,目的是要面试一下应聘者做事细不细心和有没有指正错误的勇气,现在你已经过了面试这一关,我们公司正需要你这样一名合格的品检员,你已经被录取了。”A先生听了,大喜,忙连声称谢。

A先生应聘成功的一幕凑巧被一旁的B先生目睹了,B先生是来应聘会计职务的。在填写完求职申请登记表后,B先生也学A先生那样向此公司的招聘负责人道出了招工牌上身高要求的笔误。正当B先生满怀期望会听到赞许的话时,耳边却传来招聘负责人的话:“对不起,先生,经过我们特殊的面试,你不适合在我们公司任会计一职。”B先生听了,百思不解究竟自己在哪方面不合格。

就在B先生发愣时,又有一名C先生前来应聘会计职务。当C先生把填好的求职申请登记表毕恭毕敬地呈给此公司的招聘负责人后,便立在一侧默不出声。招聘负责人看了一眼C先生所填的求职申请登记表,立马似发现了旷世奇才,顿时两眼放光,笑眯眯地频频点头道:“我们公司正要请你这样的会计,经过面试,你已经被录取了。”

愣在当场的B先生回过神来,把目光瞄向了C先生填写的求职申请登记表,只见在“身高”一栏写着:本人身高18米。

B先生把目光移向了C先生,觉得眼前的这位仁兄真是一位巨人。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发表于 2010-10-20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世界很精彩,这个帖子也很精彩呀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0-10-20 12: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6# 临窗读雨


    {:131:}  谢谢分享!又到中午休息时间,先欣赏第一篇,然后慢慢拜读。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发表于 2010-10-20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分享知识{:105:}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21 15:4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石榴儿分分,无声胜有声...{:060:}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16 12: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