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临窗读雨

[推荐] 【悦读时光】母亲词典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官满如花谢


〖时令·风俗〗

◆夏至三庚数头伏

每年三伏天里,风云郁其如火,天地赫以为炉。然则何谓伏?据《释名补遗·释天》:“伏者何?金气伏藏之日。金畏火,故三伏皆庚日。”关于伏,最早出于《史记·秦本纪》:“(德公)二年,初伏,以狗御蛊。”宋·裴駰集解:“孟康曰:‘六月伏日初也。周时无,至此乃有之。’”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历忌释》云:‘伏者何?以金气伏藏之日也。四时代谢,皆以相生:立春,木代水,水生木;立夏,火代木,木生火;立冬,水代金,金生水;立秋,以金代火,故至庚日必伏。庚者金,故曰伏也。’”综上所述,伏有两层意思:一是“伏者,隐伏避盛暑”,讲的是伏的字面意义,即躲避酷暑找凉快之意。二是“伏者,金气伏藏之日”,讲的是数伏的由来。据唐·颜师古讲:“伏者,谓阴气将起,迫于残阳而未得升,故为藏伏,因名伏日也。立秋之后,以金代火,金畏于火,故至庚日必伏。庚,金也。”

俗话所说的“夏至三庚便数伏”,是指从农历夏至后第三个庚日开始数初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立秋后第一庚日起为末伏。《初学记》卷四引《阴阳书》:“从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今年夏至(6月22日,即农历五月初八)后第三个庚日是农历六月初二“庚戌日”(7月15日),从这一天开始数头伏;夏至后第四个庚日是农历六月十二“庚申日”(7月25日),从这一天开始入中伏;今年立秋(8月8日,即农历六月廿四日)后第一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初二“庚辰日”(8月14日),从这一天开始入末伏;立秋后的第二个庚日是农历七月十二“庚寅日”(8月24日),此日出伏--也就是数伏结束。由于古代纪年、纪月、纪日均由“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周而复始排列组合而成,“十天干”共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个数,所以庚与庚之间的间隔是十。也就是说,每伏一般为10天,头伏、中伏和末伏加起来共30天,称做“三伏天”。有的年份中伏是20天,有两个中伏,所以也叫“四伏天”(今年就是“四伏天”)。民间把头伏这一天的单日或双日分别叫做“公伏头”或“母伏头”。今年头伏的第一天是农历六月初二,初二是个双数,这一天就叫做“母伏头”。俗话说:“下破公伏头,干破狗舌头;下破母伏头,锅台长蘑菇。”就是说,如果今年的头伏(母伏头)这天下了雨,那么今年的雨水就偏多。伏天里雨多是好事。俗话说:“伏天偏雨如偏财。”又说:“伏里无雨,谷里无米;伏里雨多,谷里米多。”还说:“庄稼汉要吃米,一伏三场雨;庄稼汉要吃面,九九雪不断。”

火炎逢六月,金伏过三庚。每年数伏的三四十天里,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晋·潘岳《在怀县作》诗:“初伏启新节,隆暑方赫羲。”宋·梅尧臣《中伏日永叔遗冰》诗:“日色若炎火,正当三伏时。”唐·白居易《天竺寺七叶堂避暑》诗:“郁郁复郁郁,伏热何时毕?”俗谚亦云:“伏天地如笼,九天地生风。”(牧马按:九天,指数九天。)又云:“头伏日头二伏火,三伏烤得没处躲。”值此伏天酷暑,正是庄户人大忙特忙时节。俗话说:“入了伏,不离锄。”又说:“头伏耕地一篓油,二伏耕地半篓油,三伏耕地空篓篓。”在我的故乡塞北,麦收后的土地要在此时抓紧翻耕,以备播种荞麦或秋菜。然而,亘古及今,一方面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艰辛劳作,另一方面却是有条件会享受者的寻欢作乐。据《开元天宝遗事·冰山避暑》记载:“杨氏子弟(按:指杨国忠、杨玉环家族)每至伏中,取大冰使匠琢为山,周围于宴席间,坐客虽酒酣,而各有寒色。”


〖人情·物理〗

◆官满如花谢

俗话说:“十句谚语十句真。”透过民谚俗语来研究旧时代的官场,更能把官情世态看得明白通透。

第一句:“求官如鼠,得官如虎。”

俗话说:“未做官,说千般;做了官,都一般。”未做官时,那叫个义形于色发扬蹈厉说得(包括写的)堂而皇之漂亮之极啊!可是做了官呢?先是缩脖子,装孙子,夹着尾巴做小官;一旦官做大了,那可不得了了。俗话说:“官升脾气长,位高架子足。”又说:“官大福大势大,财粗腰粗气粗。”还说:“官大了,人胖了,大爷大娘全忘了。”总之一副“求官如鼠,得官如虎”的变色龙嘴脸。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钻营当官呢?有个朋友说过一句极其精彩的话:“当官的好处说--也--说--不--尽!”且不说“三年清知县,十万雪花银”,仅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就够人垂涎直下三千尺。明·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凡品级官员封及其母妻者,正从一品,母妻封一品夫人;正从二品,母妻封夫人;正从三品,母妻封淑人;正从四品,母妻封恭人;正从五品,母妻封宜人;正从六品,母妻封安人;正从七品,母妻封孺人。”这也正好应了一句俗语:“嫁了官人当娘子,嫁了屠夫翻肠子。”

第二句:“官大一级,嘴大一尺。”

俗话说:“官大一等,理长一分。”又说:“官大一级,嘴大一尺。”还说:“官字两张口,没有也说有。”不仅嘴巴大,而且手也长。正所谓“文官三只手,武官四条腿”(文多一只手捞,武多两条腿逃),并且“贼是暗地里偷,狗是背地里咬,土匪是拦路抢,官爷是明着要”。官人不仅手长,而且手狠。老话常说:“民错了,官打哩;官错了,打民哩。”又说:“心不黑,官不红。”在这种“官大一品压死人”的专制环境中,各级大小官员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官经,叫做“瞒官莫逆官”--就是尽可以对上级领导瞒哄和欺骗,但千万不敢硬顶,即使有理也不行。在这种氛围里熏陶出来的芝麻小吏们,手段也十分了得,有的比长官更厉害。诚如俗话所说:“任你官清似水,怎奈他吏滑如油。”并说:“诸般杂症好医,唯有吏病难治。”

第三句:“官大自险,树大招风。”

俗话说:“位尊者忧深,禄重者责大。”又说:“官高必险,伴虎而眠。”还说:“官大自奸,水大自淹。”何哉?明·朱载堉有一首十分有名的《十不足》:“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少美貌妻。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小势位卑。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想要登基。一日南面坐天下,又想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又问那是上天梯?上天梯子未做下,阎王发牌鬼来催。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人心如此,官心如此。没当官的想当官,当了小官想大官。然而官场是个金字塔,越往上位子越少,可是瞄着的人、进攻的人却越来越多。所以说:“官大自险,树大招风。”

第四句:“十山九无头,官至三品休。”

俗话说:“官到尚书吏到部,人到讨饭尽了头。”又说:“十山九无头,官至三品休。”三品是个多大的官?各个朝代不一样,大致在尚书和侍郎之间(折合成现代的职级,尚书相当于正部级,侍郎相当于副部级)。譬如,隋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则只有吏部侍郎是正四品,而户、礼、工、刑、兵五部侍郎都是从五品。唐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则只有吏部侍郎是正四品上,而户、礼、工、刑、兵五部侍郎都是正四品下,六部二十四司郎中都是从五品上。金代的六部尚书都是正三品,侍郎一律是正四品。明初沿用元制,到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销中书省并废除丞相职务,六部职权大大提高,成为直接向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六部尚书都是正二品,而左右侍郎都是正三品。张岱《夜航船·选举部·官制》对明代的正从九品官列了一张明细表,谨录一、二、三品如后:“正一品:太师,太傅,太保,宗人令,左右宗正,左右宗人,左右都督。从一品: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都督同知。正二品: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尚书,都御史,都督佥事,正留守,都指挥使,袭封衍圣公。从二品:布政使,都指挥使同知。正三品:太子宾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寺卿,太常寺卿,詹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挥佥事,指挥使。从三品:光禄寺卿,太仆寺卿、行太仆寺卿,苑马寺卿,参政,都转运盐使,留守司指挥同知,宣慰使。”看一看,比一比,就知道三品官也不是谁都可以搞到的。俗话说:“望山跑死马,望鱼馋死人。”官场亦如是。倘一级一级不停地往上窜,哪里是个尽头!

第五句:“官场如唱戏,你来我就去。”

明·汤显祖《牡丹亭·虏谍》:“万里江山万里尘,一朝天子一朝臣。”俗话也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朝不用那朝的人。”官场里永远有兴替,有斗争,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你方唱罢我登临。俗话说:“官场如戏,官场无义。”又说:“官场如唱戏,你来我就去。”如果你来我去的“去”是履新高就,那自然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如若这个“去”是告别官场,告老还家,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那就会生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的慨叹。所以俗话说:“官难离堂,儿难离娘。”又说:“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还有一些官人,在其人生最宝贵的黄金时段,是在“全心全意”地为他人设置障碍,制造困难;他们似乎觉得这样很有快感,很有成就感噢!然而,这种人一旦下台,威风不再,血债血还,晚景往往十分悲惨。因而他们更加贪权恋栈,非常恐惧看到下台落幕的那一天!

第六句:“官情薄如纸,心事乱如麻。”

官场中人,多是竿木随身,逢场作戏。俗谚云:“官情长,私情短。”官在位,情深深,热嗡嗡,闹哄哄;官下台,情何如?义何在?古得拜!即使你一手提拔的人,从前是公堂受爵,私室谢恩;而今你的尊臀刚离开位子三分钟,他便没了踪影。俗话说:“官在殷勤在,官丢奚落来。”又说:“官情薄如纸,心事乱如麻。”形成反差最大的是,“官娘子死了满街白,官人死了没人抬”,“将军狗死人吊孝,将军死后没人埋”。

第七句:“好好开花好好谢。”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吟唱的《葬花词》,头一句:“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末一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知怎的,每读到这两句,我就会想到俗话所说的“官满如花谢”。记得前些年读《黄帝内经》,令我非常吃惊的是,“精神内伤”竟是官场失意所致。《黄帝内经·素问·疏五过论篇》:“诊有三常,必问贵贱,封君败伤,及欲侯王,故贵脱势,虽不中斜,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始富后贫,虽不伤斜,皮焦筋屈,痿躄为挛,医不能严,不能动神,外为柔弱,乱至失常,并不能移,则医事不行。”清代大医家张志聪注:“封君败伤,故贵脱势,及欲侯王而不可得,此忧患缘于内,是以精神内伤。《灵枢经》曰忧恐忿怒伤气,是三者皆不能守而失其常矣。”因为丢官,竟至于“内伤”,竟至于“失常”,从而丢了性命。这个官字,可谓误尽苍生矣!其实,花开即有花谢日,上场必有下场时。既然是“官满如花谢”,那就要“好好开花好好谢”。不过,非上上智,无了了心。只有在风疾雨狂时,立得住才见脚跟;每处于花繁柳密处,放得下方显胸襟。孔子对没有位置,悠然而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孟子对失去位置,潇洒而道:“我无官守,我无言责也,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


〖饮食·健康〗

◆头伏里的西瓜赛人参

数伏天里吃啥好?谚云:“头伏饺子末伏面。”又说:“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不过,数伏天里吃得最多的大概要数西瓜了。俗话说:“夏食西瓜,饿死医家。”又说:“头伏里的西瓜赛人参,二伏里的西瓜赛麻糁。”(牧马按:麻糁,用胡麻、芝麻等种子榨油后留下的渣滓,轧成一种厚约寸余、直径尺许的圆形硬饼。麻糁砸碎后可以喂牛,是上好的饲料。我们小时候常常偷吃牛槽里的麻糁,粗砺,坚硬,味道苦涩,然而又隐约有一股油香味儿。)西瓜的含水量高达94%,在所有水果中天然营养汁含量居首位,是消暑解热的最佳果品。据说西瓜原产非洲,到五代时才开始引入我国种植。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西瓜》:“按胡峤《陷虏记》言,峤征回纥,得此种归,名曰西瓜。则西瓜自五代时始入中国,今则南北皆有,而南方者味稍不及,亦甜瓜之类也。二月下种,蔓生,花、叶皆如甜瓜。七八月实熟(牧马按:现在各地西瓜的种植和收获时间不尽相同,早熟品种在夏至及小暑前后--即农历五月中下旬到六月初便大批上市),有围及径尺者,长至二尺者。其棱或有或无,其色或青或绿,其瓤或白或红,红者味尤胜;其子或黄或红,或黑或白,白者味更劣;其味有甘,有淡,有酸,酸者为下。瓜瓤【气味】甘,淡,寒,无毒。多食作吐利,胃弱者不可食。同油饼食,损脾。按《延寿书》云:北人禀厚,食之犹惯;南人禀薄,多食易至霍乱,冷病终身也。又按《相感志》云,食西瓜后食其子,即不噫瓜气。以瓜划破,曝日中,少顷食,即冷如水也。【主治】消烦止渴,解暑热,疗喉痹,宽中下气,利小水,治血痢,解酒毒。含汁,治口疮。【发明】西瓜性寒解热,有天生白虎汤之号。然亦不宜多食。西瓜、甜瓜皆属生冷。世俗以为醍醐灌顶,甘露洒心,取其一时之快,不知其伤脾助湿之害也。真西山卫生歌云‘瓜桃生冷宜少飧,免致秋来成疟痢’是也。又李鹏飞《延寿书》云:‘防州太守陈逢原,避暑食瓜过多,至秋忽腰腿痛,不能举动。遇商助教疗之,乃愈。’”关于西瓜不宜吃得过多,俗话也说:“西瓜祛暑,多食伤气。”又说:“西瓜黄香梨,多吃坏肚皮。”《本草纲目》还讲到西瓜皮的药用价值:“皮【气味】甘,凉,无毒。【主治】口、舌、唇内生疮,烧研噙之。食瓜过伤,瓜皮煎汤解之。诸瓜皆同。”据我所知,西瓜皮还可以防治痱子。我常在夏夜吃完西瓜之后,用小勺将瓜皮刮干净,切成小块儿擦拭身体,冰凉透肌,感觉特爽;半个小时后再冲个热水澡,即使是三伏天里也不起痱子。如果已经长了痱子,亦可用瓜皮(最好是冰过的西瓜)反复擦拭患处,两三次后即愈,效果奇好。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17: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百六十病惟有相思苦


〖时令·风俗〗

◆七巧星,智慧星,谁望见,谁聪明

七夕是中国的“情人节”。相传每年七月初七是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日子。谚云:“七月里来七月七,牛郎织女配夫妻。”又云:“七月七,牛郎织女来厮哭。”还说:“七七不出门,出门遭雨淋。”早在《诗·小雅·大东》即提到银河(“维天有汉”)以及“织女”和“牵牛”,而在《古诗十九首》里,织女和牛郎的故事已经初具梗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魏文帝曹丕《燕歌行》亦有:“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牛郎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关于牛郎和织女的爱情故事,流传的版本很多,其中《月令广义·七月令》引殷芸《小说》:“天河之东有织女,天帝之子也。年年机杼劳役,织成云锦天衣,容貌不暇整。帝怜其独处,许嫁河西牵牛郎。嫁后遂废织纴,天帝怒,责令归河东,许一年一度相会。”牛女故事大致如此,但在年深日久的流传过程中,一枝一叶不断添加,使这则爱情故事愈加饱满圆润,传诵不衰。历代的文豪诗客,向来是“重大题材”的民间传说的创作参与者与普及推广者。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词家秦观,就是创作与推广牛女爱情故事成绩最为卓著者。杜牧《七夕》诗:“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少游《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河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围绕七夕节,民间的各种活动很多,如在七月七日曝晒衣物书籍等。据《世说新语·任诞》记载,七月七日这天晒衣,别家皆挂出纱罗锦绮,而阮籍之侄阮咸却用竹竿挑出“大布犊鼻裈”(相当于今天的大裤衩子吧)。别人看了奇怪,他却说:“未能免俗,聊复尔耳。”同样是《世说新语·排调》记载:“郝隆七月七日出日中仰卧,人问其故,答曰:‘我晒书。’”真乃“腹有诗书气自壮”也!流传最为广泛、影响最为深远的活动是“乞巧”。宗懔《荆楚岁时记》:“七月七日为牵牛织女聚会之夜。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银鍮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张岱《夜航船·天文部·秋》引述《开元天宝遗事》:“唐玄宗以七夕牛女相会,命宫中作高台,陈瓜果于上。宫人暗中以七孔针引彩线穿之,以乞天巧,穿过者以为得巧。又以蜘蛛纳小金盒中,至晓,开视蛛丝之稀密,又为得巧之多寡。”宋·吴自牧《梦粱录》:“七月七日谓之七夕节。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富贵之家,于高楼危榭安排筵会,以赏节序。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遂令女郎望月,瞻斗列拜,次乞巧于牛女。”俗语至今尚有“七月七,女乞巧”,并说:“七巧星,智慧星,谁望见,谁聪明。”


〖人情·物理〗

◆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

俗话说:“捶人一拳,半夜无眠。”无眠者,反省也,反求诸己也。反省,是心灵健康的人所必备的一种自我心理调节机能。《论语·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曾参因此而成为历史上自觉反省的典范。俗语“待人三自反,处世两如何”,恰好申明了反省的精义:设身处地,推己及人--也就是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关于这方面的俗语很多,如:“世上理,自己比”,“将心比,都一理”,“光看人家短,不把自己量”(是可悲可笑的),“若要公道,打过颠倒”,“前半夜替自己想想,后半夜替人家想想”,“人家为啥咱为啥”,“将心比自己,何必问旁人”,等等。敢于反省、善于反省,否定自己、修正自我,是提高自己、完善自我的必要前提。日本作家池田大作讲过:“反省决不是后悔或怀古,不是将过去仅仅当做过去加以回顾,而是认真审视一下开拓明天的自己。”唐代诗人、诗论家司空图有诗:“努力省前非,人生上寿稀。”强调人生苦短,留给每个人反省和改过的时机其实是很有限的,因而要加倍珍视。

◆羡慕嫉妒恨

与其说“羡慕嫉妒恨”是一条俗语,毋宁说它是一个有趣的词儿。所以,请不要把它分开来读,也不要写成“羡慕、嫉妒、恨”或者“羡慕·嫉妒·恨”,那将会削弱它的表达效果,甚而使之韵味尽失。“羡慕嫉妒恨”是一种修辞。就像“神速麻利快”描摹一种“快”,就像“刁巧伶俐奸,敌不过忠厚老实憨”表达“老实常在,奸猾一时”之命意;把同义词或近义词反复叠加,说“快”就极言其快,说“奸”就极言其奸,通过紧凑、复沓的形式,表达鲜明、强烈的情感,追求一种奇特、夸张的效果。

而且,“羡慕嫉妒恨”不仅强化了中心词“嫉妒”的表达效果,还包含了嫉妒的结构层次和来龙去脉--嫉妒,从何而来,又将向何处去?

嫉妒从羡慕来。羡慕是看到别人有某种长处、好处或有利条件,希望自己也有;嫉妒则是看到别人拥有这些东西,情绪抵触,心生恨意,你越是“向阳石榴红似火”,他越是“背阴李子酸透心”。日本的阿部次郎在《人格主义》中讲道:“什么是嫉妒?那就是对于别人的价值伴随着憎恶的羡慕。”歌德讲得更透彻:“憎恨是积极的不快,嫉妒是消极的不快。所以嫉妒很容易转化为憎恨,就不足为奇了。”羡慕--嫉妒--恨,正好画出了嫉妒的生长轨迹,始于羡慕终于恨。羡慕只是嫉妒的表层,恨才是嫉妒的核心。

那么,恨什么呢?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中,把“嫉”和“妒”作了区分。王逸为《离骚》“各兴心而嫉妬”作注:“害贤曰嫉,害色曰妬。”郑玄为《诗经·召南·小星序》“夫人无妬忌之行”作笺:“以色曰妬,以行曰忌。”邹阳《狱中上书自明》亦讲道:“女无美恶,入宫见妬;士无贤不肖,入朝见嫉。”译成现代文,“嫉”大概相当于“红眼病”,侧重点在才能和仕途;“妒”大约相当于“吃醋”,侧重点是性和情爱。撮其要旨,一“贤”一“色”,男才女貌,是最易招致忌恨的。这也正是孔子的高足子夏强调“贤贤易色”的原因所在吧?

由于嫉妒二字均有“女”旁,会让人联想到女性多嫉妒。然而事实上,男性在嫉妒这个领域里也表现得毫不逊色。据《旧唐书》李益传记载,集大才子、大公子、大官人于一身的唐代大诗人李益,“少有痴病,而多猜忌,防闲妻妾,过为苛刻,而有散灰扃户之谈闻于时,故时谓妬痴为‘李益疾’”。堂堂正史,专门记载以个人名字来命名的一种“疾病”,可见李益这爷们在该项目上的造诣之深。其实,嫉妒是人的一种本能。谁没有嫉妒过别人?你没有吗?谚云:“炎凉之态,富贵甚于贫贱;嫉妒之心,骨肉甚于外人。”骨肉尚且嫉妒,况他人乎?所区分者,只是每个人的嫉妒心之强弱不同罢了。据美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微妒”可以激发人的进取心和竞争意识,似乎并非什么坏事。所谓“微妒”,犹如菜肴中起调味作用的佐料,而佐料终究不能当饭吃。如果一个人的嫉妒心过于强烈,“中夜恨火来,焚烧九回肠”,整日里痛苦着别人的幸福,幸福着别人的痛苦,长之以往,人何以堪!

常言道,距离产生美。可是近距离却产生嫉妒。《世说新语》里有“妒前无亲”一语,我觉得“妒前”(痛恨站在自己前面、超过自己的人)这个词儿特别精妙传神。培根说过:“人可以容忍一个陌生人的发迹,但绝不能忍受一个身边人的上升。”我们平日里所说的“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也是这个道理。尤其在文人堆儿里,有的人看见别人写一手好文章,极易产生瑜亮情结,一边妒火中烧,一边又讳莫如深,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说不出来的苦最苦,无言的嫉妒最深。人一旦暗生嫉妒,看人的眼光立马就“独到”了,量人的尺度也分外地“严格”了。他会凝神屏息地等待着你出点情况,甚而处心积虑为你设计制造一些情况。而真正的文人,又往往是些口无遮拦大行不顾细谨的人物,很容易让有心人抓住借题发挥的“把柄”--得!正愁没窟窿下蛆,来了个卖藕的--那还不从“人格”上彻底搞垮你!

嫉妒狂,是小人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何谓小人?唐太宗说得最简明:行善事则为君子,行恶事则为小人。《圣经》称嫉妒为“凶眼”。小人不仅有“凶眼”,而且还会充当“凶手”。因为一般的嫉妒,只是停留在心理层面上的“忌恨”,对别人并不造成伤害;而小人则会在“忌恨”之后采取一系列“后续手段”,用毁谤、打击甚而戕害他人的卑鄙手法来增加自己的相对高度,以达到其目的。因此,在嫉妒生成之后有无“后续手段”,是判断是否小人的一道分水岭。

“羡慕嫉妒恨”,一语五字,蕴含着多么丰富的内容啊!恨源于嫉妒,嫉妒源于羡慕--换言之,恨源于爱,嫉妒源于不如人。对一个人来说,被人嫉妒即等于领受了嫉妒者最真诚的恭维,是一种精神上的优越和快感;而嫉妒别人,则会或多或少地透露出自己的自卑、懊恼、羞愧和不甘,对自信心无疑是一个打击。学到知羞处,才知艺不精。一个人正是透过嫉妒这种难于启齿的情感,才真切地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如人处。


〖饮食·健康〗

◆三百六十病,惟有相思苦

谚云:“相思病,入骨髓。”又云:“三百六十病,惟有相思苦。”佛家讲人生有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相思苦虽也包含着“爱别离苦”,甚而还有点儿“五阴炽盛苦”,但更多的却是“求不得苦”--倘长时间求而不得,还可能生出“怨憎会苦”。相思之苦,在人生八大苦中占据了三到四个席次,可谓“苦大愁深”啊!常言,诗从相思起。《诗经》开篇第一首诗《关雎》起头即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属于《诗》之“国风”部分,“风”乃上古时的民歌。近百年来,流行于我家乡一带的晋北民歌,亦多为恋歌。其中有一首《难活不过人想人》,即是一位怀春女子在倾诉相思之苦:

你妈妈生得你众人爱
看在我眼里是往后的害 ??

愿意了愿意不愿意了罢
甚不甚说上句痛快话 ??

你在那梁头我在那沟
心思对了摆了摆手 ??

铜瓢铁瓢水瓮上挂
至死也不说拉倒的话 ??

坐在跟前还嫌你远
哪顶上天天脸对着脸 ??

山在水在石头在
人家都在你不在

斜三颗星星顺三颗参
尘世上难活人想人
?
心急不过个人等人
难活不过个人想人

天天下雨天天个晴
天天见面也想(得)不行 ??

一阵阵说来一阵阵笑
一阵阵难活谁知道

一阵阵麻烦一阵阵笑
一阵阵心上像刀子绞

黑夜梦见你真真的
揣了一把空空的

想哥哥想得得了病
好了好不了还不一定

因为好,所以爱;因为爱,所以求;求不得,所以思,所以想,所以愁,所以忧,所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以“思君如流水,无时不悠悠”!所以《诗经·隰桑》才说:“心乎爱矣,遐不畏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所以俗话才讲:“三十三天,惟有离恨天最高;四百八病,惟有相思病最苦!”相思之甚,寸阴若岁;相思之病,苦何如哉!由于“相思似病不是病”,因而“神仙难除相思根”。唐·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前四句云:“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唐·白居易《偶作寄朗之》末四句亦云:“身与心俱病,容将力共衰。老来多健忘,惟不忘相思。”话虽是这么说,然而,不管当年的痴恋有多深,相思有多苦,终究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慢慢淡去的--正是那些“淡去了的”,才是它的真味所在:一是证明自己曾经年轻,二是它已然成为你此生最为美好的回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29 18:03 | 显示全部楼层



英雄难脱美人手


〖时令·风俗〗

◆处暑立年景

谚云:“交了七月节,夜寒白天热。”又说:“处暑白露节,日热夜不热。”还说:“处暑寒来觉夜长。”处暑一到,天也渐渐凉了,夜也渐渐长了。唐·陆龟蒙有诗:“强起披衣坐,徐行处暑天。”唐·白居易亦有句:“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处暑,一般在阳历每年8月23日或24日;今年是8月23日(即农历七月十一日)20时56分交处暑,这一天正好是末伏的第十天,所以也叫“出伏”--正好应了那句俗谚:“处暑伏不来。”处暑的处,音chǔ,读如础(《国语·楚语上》有“处暑之既来”,三国·吴·韦昭注:“处,止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处暑做了这样的解释:“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张岱《夜航船·天文部·秋》亦讲:“处暑:处,上声,止也,息也。谓暑气将于此时止息之也。”《逸周书·时训解》:“处暑之日鹰乃祭鸟,又五日天地始肃,又五日禾乃登。”(大意是:处暑这天鹰会把捕到的吃不了的鸟陈列在地上,就像举行祭拜仪式一样;再过五天,气温开始下降,大地便有了萧杀之气;再过五天,庄稼大面积、多品种成熟,开始进入收割阶段。)俗话说:“处暑找(音zhào,读如照)黍子,白露割谷子。”又说:“处暑不出头,割的喂老牛。”还说:“处暑不出穗,白露不低头,寒露喂老牛。”指的是北方的大秋庄稼如谷子、黍子、高粱和玉米等,在处暑时节还没有出齐穗,那就只能充当喂牲口的草料了。因而,到了处暑,庄户人就基本可以看清楚这一年的收成了。所以俗话说:“处暑立年景。”也说:“处暑定年景。”处暑前后是修整粮仓的时候,俗话说:“处暑满地黄,家家修廪仓。”处暑也是播种荞麦的好时机,俗话说:“处暑点荞,白露看苗。”又说:“处暑离社三十三,荞麦压弯铁扁担。”(牧马按:社,指秋社。今年秋社在9月21日,即农历八月十一日,与处暑相距二十九天)老话还说:“处暑十八盆,白露加三盆。”又说:“处暑后还有十八盆汤。”意思是说,处暑后虽然天气渐凉,但毕竟还有“暑”的余热,仍可以自然地洗十几二十天的澡呢。


〖人情·物理〗

◆英雄难脱美人手

黎巴嫩的纪伯伦在《泪与笑》中讲过:“美是一种使你倾心的魅力。”尤其是绝色美人,不仅使男人俯首,也会让女子心动。《妒记》和《世说新语·贤媛》均记载了美女李势之妹的故事,但稍嫌简略,经明人张岱妙笔点染之后,即有声有色:“桓温平蜀,置李势妹为妾,妻闻,拔刀袭之。李方梳头,发垂委地,姿貌端丽,乃徐结发,敛手向妻,曰:‘国破家亡,无心至此。若能见杀,犹生之年!’妻乃掷刀,前抱之曰:‘我见犹怜,何况老奴?’遂善视之。”(见《夜航船·伦类部·夫妇》)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妻,乃明帝之女南康长公主,所以在醋海生波之际,敢于拔刀突袭“二奶”李势妹,敢于叱骂夫君为“老奴”;然而当她面对“神色闲正”(见《妒记》)、“肤色玉曜”(见《世说》)、“姿貌端丽”的李势妹时,万丈凶焰顷刻间被势妹之美消弭于无形,她情不自禁地说:“连我都觉得这般可爱,何况那个老臭东西呢!”

美,不仅是有光芒的,还有“使你倾心的魅力”。俗话常说:“英雄难过美人关。”美人而能成为一关,成为一计,甚而明知是计,还甘愿“将计就计”钻进温柔的圈套里,可见美人具有何等的力量!在《三十六计》中,美人计属于“败战计”之第一计。自古兵者诡道也,明知战局已呈败势,可是祭出美人之后,虽也有“赔了夫人又折兵”之虞,但在不少情形下,却可以挽狂澜于既倒,转败局为胜势。何也?《三十六计·美人计》题解曰:“兵强者,攻其将;将智者,伐其情。将弱兵颓,其势自萎。利用御寇,顺相保也。”兵强而将智,似乎无懈可击,然而自古“英雄难脱美人手”,情,乃英雄之软肋。《三十六计·美人计》原按:“兵强将智,不可以敌,势必事之。事之以土地,以增其势,如六国之事秦,策之最下者也;事之币帛,以增其富,如宋之事辽金,策之下者也;惟事之以美人,以佚其志,以弱其体,以增其下之怨,如勾践以西施重宝取悦吴王夫差,乃可转败为胜。”三十六计每一计的题解中,都会涉及《易》之一卦。如美人计“利用御寇,顺相保也”,就是对“渐”卦“夫征不复,妇孕不育”所作的阐释。在美人计里,男人一旦上钩,就没有回头路可走,故谓之“夫征不复”;美人也只是一剂香饵,压根儿就没打算跟谁过光景日子,不过是利用一把男人的弱点而已,故曰“妇孕不育”。其实,美人计的真实目的非常简单,就是用美人来稳住敌方,消耗敌方,从而保全己方,壮大己方,以获取局部利益,乃至取得最终的全盘胜利。

谚云:“十个美女九个祸。”然而,我是并不赞成这种“红颜祸水”论的。在这个问题上,应该深刻反省的是男人而不是美人。所以我很同意唐·罗隐的观点:“西施若解倾吴国,越国亡来又是谁?”不过,我也从来不敢小视美女的“超自然的力量”。佛陀有言:“爱欲莫甚于色。色之为欲,其大无外。赖有一矣;若使二同,普天之人,无能为道者矣。”(见《四十二章经》)连佛都感叹,幸亏“色”只有一种,倘若有两种“色道”迷人,普天之下还有谁能够挣得脱呢。孔夫子在《论语》中亦两次讲道:“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见《论语·子罕》和《论语·卫灵公》)即使是孔夫子自己,一旦与美人扯上干系,也是浑身有嘴说不清,只能指天画地赌咒发誓(参见《论语·雍也》:“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看看这些年来前仆后继源源不断地倒下去的高官吧,有几人不曾与美女(包括他们的“二奶”)相关联呢?这些人都曾是“时代的弄潮儿”,也算是红极一时的英雄啦。英雄难脱美人手,此情无计可消除。正是:只因天下美人面,改尽世间君子心!所以古来对待美女“最高明”的办法,就是惹不起躲得起的消极逃避主义,即如俗话所说的“避风如避箭,远色如远仇”。这在《三十六计》中属于“败战计”之最末一计:走为上。

◆自己的文章,人家的婆娘

俗话常说:“自己的文章,人家的婆娘。”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文章是自己的好,老婆是别人的好。

先说文章。自古“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武功的高下,一经交手比试,便立见分晓。文章则不然。同样一篇文章,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评价大相径庭。古云:“文章自古无凭据,唯要朱衣暗点头。”“朱衣”是个啥?大概就是所谓的有关方面、有关机构、头头脑脑、权威大腕以及各类奖项的评委之流吧?不过,这些“朱衣”不“朱衣”的都无所谓,根本影响不了作者的“自我感觉良好”--自己的文章就像自己的孩子,咋看咋顺眼。清·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有一篇《谐鬼》,颇有趣,谨录之:“有老学究夜行,忽遇其亡友。学究素刚直,亦不怖畏,问:‘君何往?’曰:‘吾为冥吏,至南村有所勾摄,适同路耳。’因并行。至一破屋,鬼曰:‘此文士庐也。’问:‘何以知之?’曰:‘凡人白昼营营,性灵汩没。惟睡时一念不生,元神朗澈,胸中所读之书,字字皆吐光芒,自百窍而出,其状缥缈缤纷,烂如锦绣。学如郑、孔,文如屈、宋、班、马者,上烛霄汉,与星月争辉。次者数丈,次者数尺,以渐而差,极下者亦荧荧如一灯,照映户牖。人不能见,惟鬼神见之耳。此室上光芒高七八尺,以是而知。’学究问:‘我读书一生,睡中光芒当几许?’鬼嗫嚅良久曰:‘昨过君塾,君方昼寝。见君胸中高头讲章一部,墨卷五六百篇,经文七八十篇,策略三四十篇,字字化为黑烟,笼罩屋上。诸生诵读之声,如在浓云密雾中。实未见光芒,不敢妄语。’学究怒叱之。鬼大笑而去。”看似志怪,其实不怪。就是这么一个老学究,没准还以为自己的大文如“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呢,要不何以愤愤然怒叱“谐鬼”呢?一个“字字化为黑烟”的老学究尚且如此,况今日之少年才俊、中年名士以及耆宿大家乎!

再说婆娘。俗话说:“老婆是人家的好,孩子是自家的亲。”又说:“路上好女他人妻。”还说:“别人的老婆别人的妻,看得眼饱肚中饥。”从古到今,对于路上的美女,男人们总是抱着热切“观望”的态度。如《陌上桑》所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又如《诗·郑风·野有蔓草》:“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兮。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这个古代的诗人,不过是邂逅一美,便喜滋滋地幻想出了许多东西。常言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果见到美女,仅仅是心下喜欢,多欣赏几眼,倒也不悖情理,无可厚非。但如果看到路上的美女,见猎心喜,想入非非,那苗头就有些不妙了。英国的大文豪莎士比亚特别提醒人们:“美貌比黄金更容易使人起盗心。”


〖饮食·健康〗

◆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

何谓老?答案不尽相同。虽然《礼记·曲礼上》讲“七十曰老”,但这是指一般的社会年龄,尤其特指“七十致仕”--即古代法定的官员退休年龄。从医学上讲,五十岁以上即为老。《黄帝内经·灵枢·卫气失常》:“人年五十已上为老,二十已上为壮,十八已上为少,六岁已上为小。”后二句显然有些小语病,故明代大医家马玄台释曰:“十八已上,六岁已上,俱当作已下。”亦即十八岁以下为少,六岁以下为小。老年人和青少年的最大区别就是,“老爱吃,少爱穿”,“老年多疑,少年偏信”,“老不歇心,少不惜力”,“老怕春冷,少怕秋凉”,“老年人好叙往事,年轻人好讲本事”,等等。甚而老话还说:“人老三不贵:贪财、怕死、不瞌睡。”人入老境,贪财怕死倒也未必尽然,但不瞌睡却是千真万确的。所以俗话说:“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如果情况恰好相反,那问题就更加严重了。谚云:“老睡幼醒,与墓相近。”对于“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专门解释过这个问题:“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何气使然?少壮之人不昼瞑者,何气使然?’岐伯答曰:‘壮者之气血盛,其肌肉滑,气道通,营卫之行不失其常,故昼精而夜瞑。老者之气血衰,其肌肉枯,气道涩,五藏之气相搏,其营气衰少而卫气内伐,故昼不精,夜不瞑。’”唉!人老了,就像使用了多年的机器一样,耗损得太厉害了,运转起来自然就不那么灵便了。奈何?

◆进了七月边儿,枣儿红了圈儿

俗话说:“进了七月边儿,枣儿红了圈儿。”又说:“处暑红圈胆,秋分落了竿。”还说:“七月七,生瓜梨枣都能吃。”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枣》:“《埤雅》云:‘大曰枣,小曰棘。棘,酸枣也。枣性高,故重朿;棘性低,故并朿。朿音次。枣、棘皆有刺针,会意也。’”全国各地枣的品类繁多,但多不堪入药,“入药须用青州及晋地晒干大枣为良”,晋地又以古河东猗氏县枣最佳。大枣素有“天然维生素丸”之美称,每百克鲜枣中,仅维生素C的含量即高达540毫克。所以俗谚云:“一日三个枣,终生不显老。”据《本草纲目》云:“生枣【气味】甘,辛,热,无毒。多食令人寒热。凡羸弱者不可多食。(思邈曰)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又云:“大枣,即晒干大枣也,味最良美,故宜入药。【气味】甘,平,无毒。【主治】心腹邪气,安中,养脾气,平胃气,通九窍,助十二经,补少气、少津液、身中不足,大惊四肢重,和百药。久服轻身延年。润心肺,补五脏,治虚损,除肠胃癖气。发明:道家方药,以枣为佳饵。其皮利,肉补虚,所以合汤皆擘之也。大枣气味俱厚,阳也。温以补不足,甘以缓阴血。邪在荣卫者,辛甘以解之。故用姜、枣以和荣卫,生发脾胃升腾之气。”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凡枣全赤时,日日撼而收曝,则红皱。若半赤收者,肉未充满,干即色黄而皮皱。将赤收者,味亦不佳。”俗话常说:“七月的枣,八月的梨,九月的柿子红了皮。”又说:“七月半,枣红圈;八月半,枣落竿。”还说:“七月半,枣当饭。”不过,大枣虽是美物,但食用时一定要注意适量。元·白王廷《湛渊静语》有一个“囫囵吞枣”的故事:“客有曰:‘梨益齿而损脾,枣益脾而损齿。’一呆弟子思久之,曰:‘我食梨则嚼而不咽,不能伤我之脾;我食枣则吞而不嚼,不能伤我之齿。’狎者曰:‘你真是囫囵吞却一个枣也。’遂绝倒。”这虽是个笑话,然而“枣益脾而损齿”却是千真万确的,多食枣对牙齿损害尤为严重。据嵇康《养生论》讲:“齿处晋而黄。”因为“枣生河东平泽”,晋人因食之太过,故牙齿生虫且色泽变黄。李时珍亦讲:“《素问》言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若无故频食,则生虫损齿,贻害多矣。”又讲:“枣忌与葱同食,令人五脏不和;与鱼同食,令人腰腹痛。今人蒸枣多用糖蜜拌过,久食最损脾助湿热也。”


(节选 END)

回复 使用道具


独赏二月雪

发表于 2011-9-29 2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条大河&母亲词典,真搭。


问好读雨,祝节日快乐。{:1_530:}
不忘初心  不请之友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1-9-29 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日才看过这些文字,没想到就看见帖来,大家能够分享到这样的文字真的不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1-9-29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条大河&母亲词典,真搭。


问好读雨,祝节日快乐。
初心 发表于 2011-9-29 20:13



    问好初心,这名字很有情境,祝节日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条大河&母亲词典,真搭。


问好读雨,祝节日快乐。
初心 发表于 2011-9-29 20:13

不忘初心,不请之友,好:)

问好,快乐...{:1_496:} {:015:}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30 0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日才看过这些文字,没想到就看见帖来,大家能够分享到这样的文字真的不错。
行天 发表于 2011-9-29 23:06

若是行天贴来了,还用太婆辛劳么,丢你双卫生眼,先...{:002:}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发表于 2011-10-3 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1_58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发表于 2011-10-3 19:58 | 显示全部楼层
{:1_587:}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揉碎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6 08: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