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品香斋

[杂谈] 风云百年--------中国100年来...(连载,原创首发)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品香斋 于 2015-9-25 15:51 编辑

[quote]写这样的文章要查阅大量的资料,品香斑斑真用心。越写越好,尤其是写女性解放史,以事实为依据再加入个人的 ... 是的,五四运动起,中国人在人性上的自我解放,最重要的是妇女的解放,还有对封建礼教的鞭挞,去其糟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当时的国民就象是一群未开化的愚民,只有思想解放了,才是强国的根本。 作为一个中国人,好好地记住五四运动带来的新文化吧。。。。。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ǔ彩| 六合投ǔ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ǔ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17: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品香斋 于 2015-9-25 15:51 编辑

接上。。。。。。。。。。 革命的号角-----共产党的诞生 在1921年中,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1921年3月13日蒙古宣布脱离中国。 1921年5月5日孙中山在广州任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 先来说说蒙古宣布脱离中国这件事吧,1921年是中国现代史上比较灰暗的一年,就在这一年的3月,中国永远地失去了外蒙古这一片广袤的土地,在中国历史上,蒙古人和汉人的关系是纠缠复杂的一个大命题,除却了一个元王朝之外,在明朝,清朝之际的打打合合,从来就没断过,可蒙古也一直被王朝册封等各种形式,将土地和人民列入了大中国的版图,但是国运的兴衰,清朝的腐朽和败落,加上民初的纷扰战事,前面我们已经说到了,这个时期就是一个军阀割据混战12年的时代,原本和北京中央政权就已若即若离的外蒙古民族势力抬头了。 外蒙的独立倾向,其实很早就出现了,1911年12月,也就是辛亥革命之后不久,外蒙首次宣示过要独立,先后又经过了“取消独力,实行自治”,又经过撤销自治“回归”中国,再迅即又宣布恢复独立,来回好几次。 第一次蒙古闹独立后,当时的北洋政府不能说是无所作为,趁俄国爆发革命自顾不暇之际,在1919年,北洋将军徐树铮,带兵“收复外蒙,撤销自治”,可是呢,这个徐树铮驱兵入蒙之后,软硬一起上,逼迫外蒙的政治势力,上书北京要求撤销自治。 1920年1月由他主持了“撤治仪式”,将中华民国总统像,挂在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座上,又勒令其三鞠躬,并代表民国大总统册封他为呼图克图汗,并解除了外蒙的武装,徐树铮的铁腕作风,引起了外蒙上层人的不满,他们寻求外援,想要赶走中国人,俄国就成了外蒙最好的目标。 1920年的夏天,因为直皖之争,徐树铮被调回北京,半年后,“蒙古人民军”的武装,在俄国人的领导下,(其实就是一群俄国兵)向驻守的中国军队发起进攻,中方守军战败。从此中国军队再也没有踏上过这块土地。 1921年3月19日“蒙古临时人民政府”宣布成立,为期只一年的蒙古“回归”就此结束了。 外蒙的独力和建立蒙古国的消息传到中国,舆论大哗,国内各民间团体,民主党派,纷纷发表宣言,反对蒙古分裂,并且谴责苏俄对中国外蒙的武装占领,当时北京政府的实权人物是曹锟和吴佩孚,早就对外蒙的独立十分脑火,东北的张作霖也大骂俄国人,对外蒙的侵占是异常愤慨,还要准备出兵外蒙,然而张作霖害怕曹锟,吴佩孚借机出兵东北,不敢对外蒙行事,而北京的曹吴在北边要对付张作霖,南边要对付其它各省的军阀,也生怕出兵外蒙会失掉自己在北京政府中的实权,因此只好隔岸观火,无可奈何。 这就是军阀混战割据,各自打着各的算盘,各自为政的结果,一个好端端的外蒙,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被分裂出去了。 那么作为一种外交形式,北京政府发布了一份措词强烈的严厉声明,谴责外蒙古分裂中华民国,永不承认外蒙古的“独力”。 至1920年中,陈炯明成功驱逐广州之桂系及滇系,孙中山回粤。因为广州的护法军政府对在北京的北洋政府相比有一个明显的缺陷,就是它得不到国际的承认。为了表示北洋政府不是代表全中国的政府,他决定让非常国会在广州选举一个大总统,来与在北京被安福国会选举的总统徐世昌抗衡。1921年4月4日,他邀请在穗的非常国会会员并对他们表示,假如他们不尽快选举一个大总统的话,他就将他去。4月7日非常国会(议长林森,副议长王正廷)会员共222人选举总统,孙得218票,陈炯明得3票,1票无效。5月5日,孙中山当任大总统职,称自己为非常大总统,以表示其总统职的来源不是正规的。孙当选后向国内外分别发表声明,并写公开信给徐世昌劝他自动离职。同时孙发表他的新政府的人事名单: 唐绍仪和陈炯明都不肯到任,由此可见当时孙在广州的政府内部是非常不稳定的。 1922年6月16日清晨,陈炯明与孙中山意见不合,命令叶举攻击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离开广州,首先逃到珠江上的永丰舰。后来看到短期无望收复广州后,经香港赴上海,由此非常大总统一职就停止了。 1923年2月21日孙中山返回广州时,没有再使用中华民国非常大总统的职称,而是设立海陆军大元帅大本营,自任大元帅。 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中国的一些先进分子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把它与中国正在发展的工人运动结合起来。他们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讲解革命的道理,组织工人进行斗争,在这个基础上,各地先后成立了一些党的早期组织,分别是上海,北京,武汉,长沙,广州,济南。此外,旅居日本和法国的中国共产主义者也成立了这样的组织,这些组织当时叫法不同,有的叫共产党,有的则称共产党小组或是支部,由于它们的性质相同,后来统称它们为各地共产主义小组。这样,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的条件已经成熟。 1921年6月3日,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到达上海,提议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派代表到上海召开全国代表大会。各地共产主义小组推选了12名代表出席大会。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地点位于上海法租界贝勒路树德里3号。 7月30日晚,大会会场遭到法租界巡捕房的搜查,在上海代表李达的夫人王会悟建议下,前往浙江嘉兴南湖继续会议。于是代表们于8月2日前往南湖,在烟雨楼前租了一艘丝网船,佯装游湖的客人,举行了最后一天的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纲领,规定了党的奋斗目标、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和党的纪律,通过了当前实际工作的决议,确定了党成立后的中心任务。 大会选举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局委员:陈独秀、张国焘、李达,称为“三人团”。陈独秀担任书记,张国焘担任组织主任,李达担任宣传主任,主编《共产党》月刊。 中共普遍的观点认为,“一大”的召开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但是共产国际通常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时间为1920年8月。 以上这三件大事全发生在1921年。在这里,接下去不得不来回顾一下以上从1911---1919年的中国 特点:黑暗中孕育着光明,民主主义革命由旧转新,北洋军阀的统治在流行的说法是:对内独裁,对外卖国。其实也是一个必然,晚清的贫弱,是造成了整个国家的积弱,这也是2千年来整个封建社会所形成的弊端造成的,已应付不了新时代所需要的,可喜的是在这短短的8年中,民主共和斗争的不断高涨,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新时代的阶级基础。还有新文化运动,人们的思想得到了空前解放。这才是最重要的。 待续。。。。。。。。。。。。 真人游戏|足球篮球|时时н彩| 六合投н注| 网络赚钱:顶级信用н提现百分百即时到账SO.CC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2-8-14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给读者的话:
在写这篇历史文字时,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把这么肤浅的文字拿出来秀,不过这篇对百年来发生在 ...
品香斋 发表于 2012-8-13 17:27



    既然是说中国一百年来,以编年史的方式如何?一年一栏,一百栏搞定。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品香斋 于 2015-9-25 15:51 编辑

接上。。。。。。。。 革命的号角-----骚动的前夜 1923年7月3日 英国提议国际共管中国,引起举国震惊。 由于北京政府统治下法律废弛、财政紊乱、地方势力割据、盗匪焚掠横行无忌,致使中国国际地位每况愈下。各国驻北京外交团遂商议国际共管中国。 7月3日,英国政府正式提出所谓“补救中国乱局办法”,内容主要有:1.出动国际军队占据京津铁路;2.任用外籍人员编练中国警队,归中国政府管辖,但若中国政府不负责任,则归列强管辖;3.在中国口岸举行国际海军示威行动;4.征收赋税以支付国际共管下的军民行政经费等。美国政府对此提议表示反对。 1923年9月1日日本关东大地震 1923年9月1日近中午时分,日本主岛本州相模湾海底发生了一次大地震。几分钟内,往北约80千米的东京和横滨市的许多建筑物都成了一片瓦砾。 在东京,许多家庭正在他们传统的炭炉上烧饭。地震使炉灶翻倒,引起了大火。火势从城市的木房屋蔓延开来。家家户户惊恐出逃,接着人们发现自己已被困在火墙与隅田川之间。蔓延的大火迫使他们跳入河中,数以百计的人淹死在河里。 第二个灾祸接踵而至—海啸从海洋席卷而来。几乎有70万住家毁坏或严重受损,死亡人数达到13万。 日本关东大地震在现在看来,致使日本当局推迟了侵占中国东北的步伐,接下去就不得不说说日俄战争。 日俄战争是一场发生在中国境内的外国人战争,就像是两个强盗,强行闯进你家里抢夺东西,分脏不匀后,当着你的面,在你家里大打出手的故事。 1904年2月8日,这一天,停驳在旅顺口的俄罗斯海军舰队突然遭到日军炮火的猛烈攻击,日俄战争全面爆发。 东北是大清帝国掘起的地方,作为祖上圣地,清政府一直禁止移民东北,从本世纪初开始,山东,河北一带的贫穷农民兴起闯关东的热潮,这片长城之外肥沃的黑土地,成了他们新的安家立命之所。 从19世纪40年代起,俄罗斯强占了这里大片的土地,并企图独霸整个东北,隔海相望的日本,也一直窥视着东北平原,本世纪初日本利用在中国获得的大量赔款在东北建厂开矿,并制定了10年扩张计划,当俄罗斯危及到日本在东北的利益时,一场抢占东北的战争就这样发生了。 以旅顺为起点的日俄战争,迅速蔓延到整个辽东半岛,2月12日,清政府宣布中立,并为二国划出了交战区,任凭日俄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大打出手,一个主权国家的政府成了袖手旁观的看客。(当时的中国,真的太弱小了) 1905年,日本军队节节胜利,占领旅顺口后,日军又在辽阳击败俄国的主力部队,俄罗斯军队的惨败使国内的局势迅速恶化,并引发了1905年资产阶级革命,沙皇政府不得不宣布现政改革,日本的掘起使全世界为之震惊,在这10年前,甲午海战中他曾击败了大清帝国,如今又战胜了一个欧洲劲旅,此后,日本一直控制了东北的南部,奠定了东亚的霸主地位。 在中国朝野。革新派人士看来,这次日俄之间的较量,是一次制度的较量,已完成了明治维新实行了君主立宪的日本,代表着立宪制度,而俄国则代表着旧专制,结果立宪战胜了专制,朝中的改革派颇受鼓舞,而这却引起了另一些人的不安,最厌恶清政府改革的恰恰是以“立宪”“共和”为口号,流亡海外的孙中山的革命党人。 1905年9月,日俄两国宣布停战,在他们清点各自伤亡数字的时候,发现两国伤亡的总人数不过10万人,而无辜的中国平民伤亡的人数竟是他们的3倍之多,日本的随军记者拍摄了大量的照片,并制成幻灯片回国播放,从照片上可以看到,在屠杀中国平民的照片中,现场自己的同胞成了麻木的观众,这一情景深深刺痛了正在日本留学的鲁迅,从此,他弃医从文,走上了思想启蒙的道路。 现在的旅顺保留了当时战争遗迹,这些矗立着的别国在中国的战争记念碑,无言地见证着世纪初一个民族的耻辱和贫弱。 1925年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被近代定性为第一个重大群众运动,是民国时期中国人民反帝国主义和反当政的军阀势力的一场爱国民族运动,五卅惨案是反帝斗争的一个爆发点,形成了全国性声势浩大的五卅运动,揭开了大革命高潮的序幕。五卅运动沉重打击了在华帝国主义,对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大大提高了中国人民的觉悟。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五卅运动的斗争中受到很大锻炼,培养造就了一大批干部,党组织也得到极大发展,在斗争实践中总结了宝贵的经验,为以后党领导大规模的群众斗争奠定了基础。 五卅惨案的发生,其实就是在华外国势力的强势引发的一个必然结果,当时的中国,外国人只要高兴就可以随时啃一口,特别是日本和英国,显然以把中国成为了自己的殖民地,这就是现在定性为当时的国家为半封建,半殖民时期。 1911年10月10日夜,20几个学生怀揣着炸药包,匆匆地离开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在保定城北漕河段的铁路上,埋下了炸药包,在这里队学生当中,领头的叫李济深,这一次行动李济深他们破坏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铁桥,阻止了清军迅速南下镇压辛亥起义,为革命党人赢得了宝贵的准备时间,而清军怎么也想不到,辛亥革命之夜策动这次炸桥行动的竟然是来自大清政府的军校。 保定军校全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前身是袁世凯在保定开瓣的北洋行营将弁学堂,从1902年算起保定军校共培养出一万多名军事领导人才,仅后然成为将军的就有1800多名,在这份长长的名单中,著名的将军包括李济深,吴佩孚,蒋介石,叶挺,陈诚,白崇禧,蔡廷锴,傅作义等等。 早在1885年5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李鸿章就创办了,中国第一所陆军学校,北洋武备学堂,到1896年,天津北洋武备学堂已有280人毕业,这些人在后来的北洋军伐中多成为主要决策人物,形成了北洋武备派的政治集团。 1901年是李鸿章生命的最后一年的9月7日,78岁的他代表大清国,被迫舆西方列强十一国,签定了《辛丑条约》两个月后,心力憔悴的李鸿章死於北京贤良寺,山东巡抚袁世凯接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1901年清政府下令广设陆军学堂。1902年身兼练兵大臣的袁世凯创办了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并把校址定在直隶总督府所在地---保定。 袁世凯创办了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也就是保定军官学校的前身,到1905年北洋六镇编练成军,每镇一万二千五百人,除第一镇系满族贵组铁良统率的骑兵外,其余五镇都在袁世凯的控制之下,而各镇各级将领大都来自天津北洋武备学堂或保定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一个以袁世凯为首的庞大的北洋军事政治集团俨然成型。 朝庭内部皇家势力舆袁世凯势力的权力斗争,无意间加速了保定陆军速成武备学堂的改革,学堂有过去只招收北方学生,现在则面向全国招生,包括那些具有反清思想的南方学生,生於广西的李济深就是其中的一个,在保定军校读期间,就和同寝室的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洲的六弟何贯中等同学过往甚密,也就有了前面我提到过的策动炸毁保定城北漕河铁路的那次行动。 保定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面向全国招生,还给了另一个南方青年学生梦寐以求的机会,他就是后来称为中华民国总统的蒋介石。 当时报考保定学校的学生有一千多人,这一千多人要争夺14个名额,最后蒋介石考上了,在校期间学习炮兵科,有一则扳泥巴的故事流传甚广,主要是顶撞一个日本的医务教官的事,当时上课时比喻细菌,在土壤中的多少,所以这个日本医务教官就拿着一块土,说道,里面有四万万的细菌,就跟你们中国的人一样多,蒋介石一听就火了,同学们听了也很不高兴,那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把中国人比作细菌,所以蒋介石就上台,把泥巴扳成八块,其中拿出一块来说,这里面1/8那就是五千万,你们日本的就有五千万人,五千万个细菌在这块泥巴里,来反驳这个日本医务官。 这个事真假以无法考证,说明当时19岁的蒋介石也是一个热血青年,半年之后蒋介石获选为官费留日陆军学生,进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预备学校,东京振武学校就读,从此开始了他日后的军旅生涯。 17年之后的1924年,由孙中山任命蒋介石担任了黄埔军校校长,而李济深后来担任了黄埔军校副校长,教练部主任,双双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忧郁而亡,随后北洋军阀四分五裂,开始了混战时期,被洋军阀分裂成直系和皖系,皖系军阀的首领段祺瑞掌握了中央的政权,任总理,他压制直系,打击奉系,以吴佩孚,曹锟联合奉系军阀张作霖对皖系发动了战争。 1920年7月14日直皖双方分别在杨村,高碑店发生激战,7月17日,皖系边防军第二路前敌总司令曲同丰被直系打败,皖系东西两路全部溃败,18日曲同丰正式向曹锟投降,19日时任总理的段祺瑞通点辞职,直皖战争结束。 第一次军阀混战就这样戏剧性地收场了,对于当时只讲利益没有信仰的军阀部队来说,战争通常就是这种结果,直皖战争之后,曹锟将俘虏的皖系部队关押在保定军校内,没想到这一决定让保定军校遭受了一次劫难,皖系在军校内哗变,使学校停课一年。 1921年10月初经过一年多地整顿恢复之后,学生们才勉强重返学校上课,后然又发生直奉战争,军阀混战,把军校内的武器装备全被抢走,直系取得了直皖战争胜利,赶走了段祺瑞,后来又取得了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胜利,击败了奉系军阀张作霖,两次战争的胜利使直系成为左右中国政局的主要政治力量,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曹锟把保定军校一部分校舍划出,开办了直隶讲武堂,此后各地军阀们也纷纷效法曹锟,开办各种名目的军事训练机构,在这一种情况下,作为全国性的保定军校已无法再办下去,只好随着第九期学生的毕业以1923年8月宣告停办。 中国近代最老的保定军校停办了,作为中国近现代军事教育史上设施最完整,学制最正规,门类最齐全的军事学府保定军校前后培养出了一万多名的军事人才,是名副其实的将军摇蓝,如今学校的学子以皆已作古,但是他们在中国历史舞台上,演出的一幕幕或威武或昂扬或悲壮或苍凉的活剧,永远留在了历史潮流当中。 待续。。。。。。。。。。。 威尼斯人:wns185.com首存赠送58元╁足球╁真_人╁各类彩票齐全╁提现即时到账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8-14 23:3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品香斋 于 2015-9-25 15:51 编辑

[quote]既然是说中国一百年来,以编年史的方式如何?一年一栏,一百栏搞定。 本来也想这样干,可是事件,人物全有连续性,很难把这些区分开来,所以说是100年来,,可在文中还是会讲到100年前的所发生的事件中去。 真的要讲清楚100拦搞不定!{:035:} 。 谢谢关注,请多指正!{:handshake:} 皇㈢冠㈢现㈢金㈢网:hg88094.com开户首㈢存送58元.满1000送1088彩_金㈢体育半场结算六_合48倍㈢各种彩㈢票㈢游戏.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03:19 | 显示全部楼层
真能耐啊 我还以为要像蔡东藩那样写通俗故事 原来还可以作为现代史的提纲  赞!
风清扬 发表于 2012-8-13 20:19



    这100年中,有重大事件,有重要人物,时间跨度大,说是写100年来,其实远远不能满足啦。。。整理出个头绪来很难,将就地看吧!!哈哈`!{:035:}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2-8-15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在1921年中,中国发生了三件大事
1921年3月13日蒙古宣布脱离中国。
1921年5月 ...
品香斋 发表于 2012-8-14 17:54


更新得好快,辛苦品香斑斑了。
透过历史的烟云,那些人与事清晰重现,正是因为中国势力的割据,才让中国破碎不堪。
冷月逐波天是岸,清辉如梦雁啼秋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2-8-15 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1923年7月3日 英国提议国际共管中国,引起举国震惊。
由于北京政府统治下法律废弛 ...
品香斋 发表于 2012-8-14 22:25


上世纪20年代的中国狼烟四起,乱世出英雄。
冷月逐波天是岸,清辉如梦雁啼秋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品香斋 于 2012-8-15 18:42 编辑

接上。。。。。。。


革命的号角------摇蓝(上)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胜利的消息传到了昆明,以同盟会成员为骨干的滇军将领备受鼓舞,积极响应,从10月16日到28日当地同盟会李根源,唐继荛,蔡锷等人开始举行秘密会议,讨论布置云南的起议事宜,推举云南新军协统蔡锷为起义军总司令,并决定以10月30日发动起义,时间来到了30日夜,然而没有想到,当晚八时许,就在全体官兵都在准备按计划进行时,在昆明北校场一场意外发生使得重九起义的爆发,提前了数个小时,一个士兵率先开火,正在巫家坝做准备的蔡锷,唐继荛等闻讯,立招74标官兵,宣布革命宗旨和作战方略,整对出发。由东南方向攻城,李根源带新军72标的起义者,以云南讲武堂学生军为内应,从北门攻城,经过一天的激战,31日中午起义军占领昆明,起义胜利。11月1日革命者在五华山宣布脱离清政府,组成大中华国云南军都督府,蔡锷为都督。
因那年10月30日是农历九月初九,故称重九起义。重九起义的多位领导者和大部分官兵都是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师生,那么云南陆军讲武堂是怎样的一个学校呢?

云南陆军讲武堂始建以1907年,清朝被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痛定思痛,开始效仿西方,建立新式陆军,兴办军事学堂。
这是革命军的摇蓝,讲武堂的革命活动也为清朝的云南统治者所察觉,中间处理了几个人,然而革命的思想已经在讲武堂里扎下根来,这些讲武堂的学生,日后进入新军担任各级军官,这也成为反清重九起义和反袁护国起义的中坚力量。
1909年秋,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开始招生之际,一位名叫朱德的四川青年决定投笔从戎,赴滇习武。
1912年的4月朱德被任命为云南讲武堂的学生队长,1915年12月时任团长的朱德跟随蔡锷参加了反袁护国战争,胜利后又任昆明警察厅厅长,后然朱德投奔中国共产党,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长期担任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位居共和国十大元帅之首。
1927年,唐继荛在云南的统治地位被他的学生龙云所取代。
1928年龙云宣布,云南归顺南京国民政府,云南陆军讲武堂也改为黄埔军校昆明分校,结束了自己的历史。
从1909年创办到1928年停办,云南陆军讲武堂在近20年的时间里边,一共培养出了军事人才4000多人,云南陆军讲武堂特别注重操典训练,每天清晨5点就要吹响起床号,全体学员列队绕翠湖跑3圈,齐声高唱校长李根源所写下的《云南陆军讲武堂军歌》,风潮滚滚,感觉那黄狮一梦醒,同胞千万万,互相奋起作长城。




1920年直皖战争爆发,皖系战败。
1922年4月奉军开入山海关与直军对峙,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本来奉系军队装备好,数量也多于直系的吴佩孚军队,然而奉系为何会被打败呢?因为直军有保定军校的底子和一些军官,在作战的质良上来讲超过奉军,第一次直奉战争中,军队将官中也有东北讲武堂出身的,但那时张作霖觉得,还是他的老伙计,老搭档们可靠,那些出身讲武堂的将官除由张学量鼎力推荐郭松龄等人外,大多不受重用,直奉一战的失败让张作霖刻骨铭心,痛定思痛,他得出结论,以后的战争靠他那帮匪气十足的哥们儿兄弟是不成的,现代战争靠的是训练有素的军事人才,为了尽雪前耻,以图东山再起,张作霖设立了一个整军经武的领导机构,名为东三省陆军训练处,从第四期开始对东北讲武堂强化管理和教学改革,自兼校长。
在东北讲武堂创办史当中,第四期有一个重大改革,就是借鉴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固定了东北讲武堂的五大学科和六大基本教程。
东三省讲武堂设立于1907年,当时的总督徐世昌按清政府兵部奏定的各省应垣设讲武堂,作为带兵者研究武学之所,以是借用奉天陆军小学房舍设立了东三省讲武堂,张作霖改名为东北讲武堂,张学良就是在这个东北讲武堂毕业的。

以曹锟,吴佩孚为首的直系军控制了北京政权后,企图以武力统一中国,并通过贿选曹锟当上了大总统,此时奉系张作霖舆皖系段祺瑞以及孙中山的军队,尽管政治理念不同,但是为了对抗直系武力统一政策,建立了三角同盟。
1924年9月直系江苏军阀齐燹元与皖系浙江军阀卢永祥爆发了江浙战争,九月三日张作霖通电谴责直系曹锟,吴佩孚攻浙,并以援助卢永祥为名,组织镇威军,自任总司令,将奉军编成6个军,总兵力约15万人,以9月15日分路向山海关,赤峰,承德方向进攻,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
这场恶战足足打了半个月,而吴佩孚根本没有料到,奉军精锐张学良,郭松龄的部队竟前赴后继,英勇奋战。10月7日撕开直军的长城防线,占领九门口,后又攻占了赤峰,吴佩孚在前线忙着督战,后方空虚,这时吴佩孚部下冯玉祥突然宣布倒戈,回师北京,囚禁了曹锟,以是战事急转直下,东北军重又入关直奉战争历时两个多月,以奉张大胜结束,直系主力被歼,直系军阀自此由盛而衰,第二次直奉战争最吃紧的时候,张学良7天未曾合眼,但他说得力于郭松龄。

1925年11月21日晚因郭松龄得不到张作霖的奖赏,发出讨伐张作霖,杨宇霆的通电,将所部整编为5个军,亲任总司令,以11月23日率七万大军,向奉天进发,一场血战拉开了帷幕,而郭松龄的部下多为东北讲武堂的学生。
此时张作霖对这场战争,能不能取胜还没有把握,郭松龄的部队短短几天之内就攻到了巨流河,这里距沈阳已经非常近了,在此危急时刻,张作霖慌不择路希望日本人能够拉自己一把,跟日本人签了个协议,由以日军的干涉,郭松龄原计划南北夹击奉天不能实施,只得在巨流河一线正面舆奉军作战,此时在河对面阻档郭松龄的正是他昔日的学生张学良,郭松龄是拥戴张学良的,目的是要张学良来主持东北军政工作,可现在成了两军对持,而郭松龄的部下一看要跟张学良自家的兄弟之间打,就有军官说了,吃张家的饭,要打张家办不到,就这样临阵反水了,至此郭松龄反奉,经历一个多月,以失败而告终,不久郭松龄夫妇被双双枪决,郭松龄倒戈使奉军元气大伤。
1927年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开始北伐,并节节胜利,眼见大势已去。
1928年6月3日张作霖的专车从北京出发,准备退出山海关,保住东北的地盘,4日凌晨5时在沈阳附近的皇姑屯,当列车行至奉天西皇姑屯车站时,被日本关东军炸死。
1928年12月29日舆日本人有着国仇家恨的张学良,在东北通电东北易帜,效忠南京中央政府,东北陆军讲武堂出身的张学良,一上台就大力整军,扩建东北讲武,堂,并把新校址定在修建两年之久的沈阳城东的东大营,建立起了一个规模较大的全新军校。
1931年东北讲武堂的规模达到建校最高峰期,第十一期学员人数已增加到两千三百人,然而这些学员却没能完成自己的最后学业,九,一八事变爆发。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三省大部分重要城市,在几周之内沦陷,19日中午12点,日军进入了空无一人的东大营,由此东北讲武堂的历史戛然终止。

从1922年的第一次直奉战争起,为了抢占中央,抢占实权,抢占地盘,大小军阀们你争我夺,死了多少人?花了多少白银?最后尽落日本之手,人家可是一个不留的,在这中间,军阀们为了对自己有利,不惜一切跟日本人签协议,付路权费,通行费,一切就是为了能占地盘,可笑,可叹,可悲也!


待续。。。。。。。。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8-15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品香斋 于 2012-8-15 12:34 编辑

接上。。。


革命的号角------摇蓝(下)

1924年,在国民革命风起云涌,国共两党携手合作的背景之下,孙中山在广州亲手创办了一文一武两所学堂,一所是国立广东大学,也就是今天的中山大学,而另一所就是黄埔军校,黄埔军校建校时正式的名称是,中国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
1924年6月16日这一天,是黄埔军校宣布正式开学的日子,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参加了这一典礼,并在开学演说中孙中山说,以前只有革命党的奋斗,没有革命军的奋斗,因为没有革命军,所以官僚军阀把持民国,我们革命便不能完全成功,我们开办这所学校,是用里面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就是将来革命的骨干,有了自己的军队,我们的革命才能成功。
随后孙中山同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等人一起,检阅了黄埔师生组成的部队,日后威震中国的黄埔军校从此建立。
黄埔军校是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产物,对于当时社会上不同的政治思潮,他们或多或少都各有取舍,于是在这些热血青年中间,不同的政治理念便不可避免地在校内交锋了。
早在1924年7月6日军校开学只20天,便成立了特别党部,这是孙中山根据苏联顾问鲍罗庭的建议,实行以党治国,以党治军的具体体现,特别党部作为军校的最高政治领导机构,须经选举产生,结果蒋介石,严凤仪,金佛庄,陈复,李之龙当选为执委,蒋介石对此是即喜又忧,喜的是自己顺利当选,忧的是执委中,除自己外,全是有共产党员身份的国民党员,很快蒋介石便以校长特别党部的名义下文,直接指定各党小组长,还规定党小组长每周直接向校长书面报告党内活动及工作情况。
1924年8月经黄埔一期状元共产党员蒋先云提议,军校内成立了以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为骨干的青年军人代表会,会址就设在国民党中央党部,由以共产党员在青军会中起了主要领导作用,这使得蒋介石有了危机感。
1926年3月18日共产党员,海军局代理局长兼中山舰长李之龙接到一个命令,要其调中山舰到黄埔候用,当中山舰开到黄埔时,蒋介石的党徒散布共产党阴谋暴动,要推翻广东革命政府的言论,说李之龙不服调谴,擅入黄埔,时间发生的第二天,周恩来得知消息后,当即赶到蒋介石的临时指挥所去讯问详情,未料随即遭到软禁,身处风口浪尖矛盾漩涡之中的周恩来力尽所能舆蒋介石交涉,事后,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第一军和黄埔军校中的共产党员,凡身份未曾暴露者仍然秘密留下来,以便日后形势有所转机的时候继续发挥作用。
然而,就在黄埔军校内部陷於两党之争的时候,北伐的枪声打响了,此时的黄埔学生不管是共产党还是国民党员都暂且搁置了两党之争,携手共赴北伐战场。
黄埔军校内,国共双方公开分裂的结果是共产主义者由此舆蒋介石的传统师道尊严断绝关系,而一些本身没有鲜明立场的学员或者是跨党学生则选择了舆共产党划清界线。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和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政变之后,以国共两党为核心的革命统一战线就完全决裂,而黄埔同学也就被迫地分为两大阵营,由此同学之间彼此是对垒为敌,兵戎相见,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之后,黄埔军校搬迁到南京,后然改为中央陆军军官学校。1949年军校随战败的国民党迁至台湾。









1924年黄埔军校建校之初像杜聿明,林彪,胡宗南等无数热血青年,抱着要革命上黄埔的信念,从四面八方南下会集到了黄埔,而12年后的1936年,一,二九运动之后,又有无数的青年从四面八方北上,前往陕北的另一所大学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是在抗战前后由中国共产党创办的,培养军事政治干部的学校,校址就在延安。
抗日军政大学的前身是在江西瑞金成立的红军大学,教育委员会主席为毛泽东,林彪任校长,刘伯承任副校长。抗大的学生开始主要是中国工农红军中高级干部,后来也招收从陕甘宁边区外奔向延安的爱国青年。 
1936年6月1日,抗日军政大学前身红军大学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保安县建立。主要干部由毛泽东从红一方面军抽调,包括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训练部长刘亚楼,校务部长杨至成。副校长刘伯承不久调任援西军司令员,并没有负责抗大工作。第一期学员称为红大一期,后来也直接转为抗大一期。一期一科学员是红军军级干部和部分师级干部,由校长林彪抽调。
1937年,抗日军政大学迁入延安。学制从4个月到半年、8个月、1年、3年多不等。抗大一期和抗大二期的学制都只有半年左右,第8期为3年多。这些毕业生很快就成为新组建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主要骨干。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乘飞机去重庆谈判,就在当天下午,刘少奇在军委礼堂作了开劈东北革命根据地的动员报告,部暑四分之一的中央委员和侯补委员率2万干部十万大军挺进东北,建立根据地,
1945年10月抗大总校在副校长何长工的带领下迁往东北,改名为中国解放军东北军政大学,继续担负着培养和训练干部的任务,直到今天,中国最高军事学府,国防大学就是由抗大发展而来的。

待续。。。。。。。。。。。。。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2 18:4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