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临窗读雨

[推荐] 【魅力中国】三秦古韵 —— 大型人文纪录片《望长安》解说词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7: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集 圣地延安

  
  1936年的冬天,西安,这座自唐代以后,逐渐远离中国政治中心的古都,再一次,被历史推到了风暴的中心,霎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二位将军,在骊山华清池发动了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远在陕西保安窑洞里的中共中央迅速作出了反应,主张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受张学良、杨虎城将军邀请,中共中央立即派周恩来、叶剑英、秦邦宪等人组成代表团抵达西安调停。

  西安事迹石破天惊,中国的政治时局,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由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当时,美国记者史沫特莱对这一事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西安事变是一次全国性的胜利,统一的中国,虽然缓慢而且伴有剧痛,终于在渐渐诞生。

  伴随着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内战基本停止,国共两党摒弃前嫌共赴国难,同时决定在1937年的清明节,两党首次联合公祭黄帝陵,《史记》记载,黄帝崩,葬桥山,黄帝陵位于延安桥山,山上植有8万株千年古柏,据说这一棵大树就是轩辕黄帝亲手种植的,据今5000多年。

  
  陕西轩辕黄帝研究会 副会长 何炳武:

  “汉武帝在元丰元年,他到那个,征朔(su)方回来的路上他看见那个桥山上,满山遍野的柏树,他就问他的手下:山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的柏树,他的手下就说上面有黄帝冢,他就说,我闻黄帝不死,我听说黄帝没有死,黄帝升天了,怎么能有黄帝冢。”
  
  相传黄帝驾黄龙升天之时,当地的百姓将他的衣服撕扯下来,埋在桥山之巅,当汉武帝听说此处为衣冠冢时,为方便向黄帝祈祷,遂下令在陵寝对面筑一座高台。

  
   陕西轩辕黄帝研究会 副会长 何炳武:

  “汉武帝就命令三军停止前进,然后一人用他的战袍棒一战袍土,在那堆了一个祭台,这个祭台现在就在黄陵的桥山上,这个祭台就叫汉武仙台。”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中国人历来重视对祖先的追怀。史料记载,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祭祀黄帝,是公元前422年,秦灵公,吴阳上峙,专祭黄帝。规模最大的一次祭祀应该是汉武帝和他的十八万大军了。黄陵公祭,至明代被正式列入国之大典”。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1937年的清明节,中共中央派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去黄陵,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一起进行的清明节的祭祖活动。毛泽东当时亲自写下了祭文,由林伯渠来宣读。国民党方面出席的有中央执行委员张继、顾祝同,还有陕西省政府主席孙蔚如参加了这次活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坚持团结抗日的一种决心和态度。”
  
  面对赫赫始祖,毛泽东亲题祭文:“各党各界,团结坚固,号召四万万众,坚决抵抗,亿兆一心,战则必胜,还我河山,卫我国权。”
  
  祭文气吞河山,醍醐灌顶。
  
  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 胄衍祀绵 岳峨河浩
  聪明睿知 光被遐荒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
  
  就在毛泽东的祭文发表三个月后,卢沟桥事变,震惊中外,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中华民族经历了八年血与火的残酷岁月。
  
  8月的陕北,正是成熟的季节,洛川冯家村掩映在黄土高原的一片果园中。

  1937年8月22日,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人在这里,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洛川会议。

  洛川会议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这次会议全面评估了国共合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的新形势,确定了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胜利,形成全面抗战的局面的行动纲领。

  从洛川,沿着黄土高原向北就是延安,在这里,革命圣地与民族圣源融为一体,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为波澜壮阔的民族解放运动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

  延安以延水而得名,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中华民族的先民在这一带辛勤劳作。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这里是周人活动的地区。

  公元前211年,秦朝一统,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延安属上安郡之一部。

  
  中共中央党校教研部 教授 李东朗:

  “在延安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有许多著名的文人武将在延安活动,比如说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军事家吴起、晋文公重耳,还有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大将蒙恬,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杜甫,宋代名将范仲淹,还有科学家沈括都在这活动。”
  
  恶劣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陕北人民果敢坚韧勇于斗争的精神。明朝末年,米脂人李自成就是从这片黄土高原上,揭竿而起,直至攻克北京,动摇了明王朝的腐朽统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被毛泽东称作群众领袖、民族英雄的刘志丹,以其颇具传奇意味的革命生涯,在陕北掀起了一场红色风暴。

  刘志丹,陕西保安县人,这位出身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他一生虽然短暂,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革命的命运。1934年,刘志丹指挥红四十二师与红军游击队击败了国民党对陕甘边根据地的围剿,在十多个县建立起了苏维埃政权。1935年,他担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前敌总指挥,领导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使红色根据地扩大到东临黄河南到淳化、耀县,西接庆阳、北抵长城的区域,陕甘、陕北两块根据地,因此完全连成一片,这为毛泽东、朱德中央红军的到来,准备了休养生息、发展壮大的广阔空间。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应该说是以刘志丹为代表的,一大批的,长期战斗在陕西、陕北和陕甘边地区,这样一批共产党人,创建的西北革命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其它19块根据地,都没有了,就剩陕北这一块革命根据地了,所以它成为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
  
  (陕北说书:霹雷一声冲云天,中共红军到陕甘,老刘见了毛主席的面,毛主席夸他是英雄汉……)
  
  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抵达吴起镇,与刘志丹率领的陕北红军会师,结束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中共中央党校教研部 教授 李东朗:

  “(刘志丹)他在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人民群众的爱戴,有一次到一个山村里边去,一个双眼失明的老人,眼睛看不见刘志丹但是他还要到刘志丹身上去摸一摸,所以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刘志丹的爱戴和敬仰,所以周恩来说,刘志丹在陕北是深得民心,是人民的领袖。”
  
  1936年4月14日,刘志丹在战斗中壮烈牺牲,为纪念这位三十三岁的革命英烈,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将烈士的故乡保安县,改名为志丹县。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1936年2月6日,皑皑的白雪笼罩着陕北袁家沟的山山岭岭。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

  来到陕北不久的毛泽东,触景生情,心潮澎湃,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飞雪之中,毛泽东豪情万丈,酣畅淋漓地写下了一生中最为快意的诗作《沁园春•雪》。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进驻延安城,当时延安城还只有一条一百多米长的街道,那座默默矗立在清凉山上俯瞰破败古城数百年的宝塔,日后成为中国人心目中革命圣地永久的标志。

  延安,从此成为中国民族解放动动和民主革命的指挥中心与大本营。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延安当时文化机构主要分布在清凉山,清凉山的上面当时有《解放日报》,还有新华通讯社,中央印刷厂。”
  
  在延安这块贫瘠偏僻的土地上,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却发出了极富感染力的声音,借助通讯社、报纸、电台。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理想传向全中国,通过英国友人林迈可,指导建立的英语广播部,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追求传向全世界。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延安新华广播电台是1940年12月建起来的,当时用的是苏联的设备,条件非常的艰苦,你比如说要做一些节目,在窑洞里没有隔间设施,就把羊毛毡子,钉在墙上,这样来隔音,外边挂个厚厚的门帘,所以播音的时候,有时候外边的羊叫,有时都能传进来”。
  
  这里是中国共产党的总部杨家岭,陕西籍作家杜鹏程,在《保卫延安》一书中,曾有一段生动的描述:驻扎在延安周围的战士们,夜里眺望着杨家岭的方向,因为他们想象着,那里,窑洞里的灯光下,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在思考着中国的命运。

  
  陕西社科院 研究员 郭林:

  “1937年完成的《实践论》、《矛盾论》,38年的《论持久战》还有《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以及以后的《纪念白求恩》、七大作的《论联合政府》,这些非常著名的纲领性的经典著作,都是在延安的窑洞里头写下的,在小煤油灯底下,坐在小木条板凳上完成的。”
  
  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主席在这里渡过了十三个春秋,延安,一时间成为中国革命的心脏,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先生说,当长征结束后,一位富于冒险精神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采访毛泽东和他的同事们时,他发现了一群充满自信,和乐观进取精神的革命老兵,他们的穿着及对农民事业的献身精神,被斯诺写进了《西行漫记》一书,使全世界的读者为之神往。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李文:

  “对毛泽东的印象来讲,斯诺有一个基本的评价,他认为毛泽东代表了中国贫困阶层的千百万人口,所以毛泽东应该是一个领袖人物,他这个时候认为毛泽东非常平易近人,比如说他一边在街上走,一边跟这个青年人聊天说话,这在斯诺看来好像是不可能想象的,因为毛泽东当时在全国的知名很高了,是红军的领袖人物,因为这件事,他感觉到这是件不可思议的事。”
  
  《西行漫行》让人们惊奇的发现,重庆之外,原来还有另外一个生气勃勃的中国,抗战期间,美、英、苏等国记者,在重庆发起组织了,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突破了重重封锁来到了延安,这是继斯诺的《西行漫记》之后,世界媒体对中共及其领导下的人民政权,规模最大的一次报道。在采访期间,共产党与人民的鱼水关系,延安政权实施的三三制的直选方式,减租减息土改政策,实现粮食自给的大生产运动,都给他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在这些外国记者眼里,延安是一座巨大的实验室,延安人是一支正在壮大着的力量,他们能够打败日本人,并治理好这个国家,他们在延安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在斯诺的影响下,斯诺的夫人海伦对延安进行了持续四个月的访问,在《续西行漫记》中,海伦回忆说,在我1937年访问延安之后的十年期间,一篇全新的民间传说和民族神话在延安窑洞里,在延安的山沟里诞生了,一种新思想,一种新人物,正在地球上最古老、最恒久的文明中心开拓着新天地。

  佳县农民李有源在世代传唱的小曲里添入了全新的内容。

  
  李有源后代 李锦鹏:

  “这个窑洞,是当年我爷爷就在这个窑洞住,这个地砖是1942年冬天,我爷爷就坐在这个地砖上,编出了《东方红》”
  
  悲伤的信天游,第一次溶入了欢快的旋律,并铸就了一个影响中国近半个世纪的革命符号。

  国难当头,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他们视延安为中国的净土,为中华民族的新生的圣地,他们从北平、上海、武汉、长沙,从祖国的四面八方一路披荆斩棘、跋山涉水奔赴延安。

  自由的空气,宽大的空气,快活的空气,我走进这个城后,首先就嗅着,呼吸着而且满意着这种空气,这是诗人何其芳,抵达延安后的歌唱。

  在国际友人爱泼斯坦的眼中,那个时候,延安像个农村,安逸而纯洁,与其说它是中国的军政中心,不如说它好像是中世纪一所学院的校园。太阳在半荒芜的,但是特别吸引人的土地上,奏响了宁静而又欢快的乡村乐章。

  1940年,美国总统罗斯福派往中国的秘密观察员埃文斯•卡尔逊,在他出版的两本新书中,客观地叙述了1938年他访问延安的种种见闻,热情洋溢地预言延安和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的试管。

  
  陕西音乐家协会 崔炳元:

  “那个时候的情感,那个时候的热情是那样的纯粹,是那样的淳美,所以说我想象啊,那个时候,包括冼星海这样的大家在内,还有比他年龄大,比他年龄小的一些老师和学子,肯定有很多年轻人的热情,这个热情,往往就是说推动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变化的真正动力所在。”
  
  桥儿沟教堂当时成了延安鲁艺的所在地,人们可能无法想象,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一曲气势磅礴、撼人心魄、经久不衰的伟大交响,竟在这里诞生。

  
  陕西音乐家协会 崔炳元:

  “因为有了历史,才有了文化,也正因为有了文化,又创造了新的历史。”
  
  费正清先生说,在延安文艺领域盛行木版画,因为成本低,并且易于大量复制。
  大合唱和一种古老的乡村舞蹈形式结合,产生了一种称为秧歌的新型艺术形式。秧歌是一种穷人的戏剧,它采用民歌曲调串联舞步,寓教于乐地表现日常生活的主题,普通大众对革命理想产生了一种信仰,它强调人民的解放,一种新的文艺出现了。

  1944年七月,美国官方代表团,中缅印战区美军司令部,派驻延安观察组在延安等地,进行为期十个月的实地考察。考察结束后,观察组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美军司令部的报告中毫不掩饰他们的观点,中国共产党人将在中国生存下去,中国的命运不是蒋的,而是他们的。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集 西望长安

  
  秦岭奋力向东南延伸着,它把最为奇绝的挺秀,镌刻在了华山,《水经注》中说,远而望之若花状,说是华山之名源自其形同莲花,据《史记》记载,黄帝、虞舜都曾到这里巡狩,清化学者章太炎考证,中华,华夏的称谓,皆因华山而得名,在中华文明史上,华山写下的是刚柔并济,智勇兼具的辞章,吹萧引风,那是一位多情的吟者,在坦荡的渭河平原,与咆哮的黄河之水间,吸纳不绝的诗情,华山论坛,那是一位守护的壮士,东瞩潼关,西望长安。

  
  文化学者 肖云儒:

  “站在钟楼上,向南向北一望,你怎么能够没有思古之幽情呢?很宽阔的一种联想,感觉到有一种风感,风云在你的面颊上,无影无踪地飞过去。”
  
  那是陕西几千年历史的风云,它拥有一个广大的空间,这个空间的轮廓,被中华文明的母亲河黄河勾勒出来,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比天际来,黄河从巴颜喀拉山麓奔涌而出,她所经过的河套地区与晋陕大峡谷,象一支有力的臂膀将陕西挽在她的怀抱,陕西有60%以上的土地处于黄河中游东南部,黄河中游,上古时期的部族迁徙、分合冲突最为集中的地区,因此中华文明在这里滥觞,而陕西正处在文明的源头。

  
  作家 高建群:

  “你到那个泾河和渭河的交汇处看一下,你在那个地方,你能明白什么叫帝王气象,那种大气象啊,北方的人,都有一种那个叫雄心吧,或者叫野心吧,渴望就是,就是被世界所承认吧!”
  
  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一跃成为西部强国,遂起了包举宇内,囊括西海,并呑八荒的野心,韩国苦于秦国的攻伐,派水利人员郑国来到秦国,说服秦王开凿一条引泾水入洛河的灌溉渠道,企图通过水利建设,消耗秦国的人力物力,导致秦国无力东伐韩国,建设过程中,韩王的计谋暴露。

  
  作家 高建群:

  “后来秦始皇一听大怒,就是把郑国抓起来要杀掉,然后就发了一个逐客令,把秦国所有的六国来的人都要驱逐出去,这个时候有一个上卿,叫李斯,他写了篇奏折叫作《谏逐客令》,他说是,皇帝啊,六国进贡来的珍宝你怎么都收了,但是六国来的这么些人才你怎么都要驱逐出去,这个人才比珍宝更重要啊,秦始皇一听明白了,有道理,把郑国又放了,说你就继续给我们修渠,这个渠后来修成了。”
  
  司马迁在《史记》中,给予郑国渠工程极高的评价。直言郑国渠建成后:“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据史学家估计,郑国渠灌溉的115万亩良田,足以供应秦国60万大军的军粮。郑国渠修建之后,关中成为天下粮仓。

  两千年后,位于黄河西岸的“丰图义仓”,又在关中的历史长卷上,增添了生动的一笔。慈禧太后曾御封此仓为“天下第一仓”。它是清光绪八年由东阁大学士闫敬裕倡议修建的民办粮仓。经百年沧桑,沿用至今。关中的河流均属渭河水系,古都长安周围曾经河道纵横,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上林赋》中说:“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自此有了八水绕长安之说。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 博士 赵中枢:

  “我们经常讲的泾渭分明,这两条河在它的北边,然后东边有两条河,一个叫灞河,一个叫浐河。然后西边还有两条河,一个叫沣河,一个叫涝河。在南边,一个叫滈水,一个叫潏水。它的源头在终南山那边。”
  
  自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建都,直到公元906年唐王朝灭亡,在渭水的浇灌之下,富饶的关中地区,一直作为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而存在。周秦汉唐,中华文明的花样年华,在渭河两岸孕育生长。古代的中华文明在这里一步一步地走上其他文明难以企及的巅峰。

  
  清华大学 教授 李学勤:

  “那么渭水地区,就是现在我们讲的关中。就是长安所在的这个地区。也是广义的中原地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因此说起来的话呢,这个地方的话呢,应该说是在整个的中国版图里面,是一个中心的地区。不管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方面,都是一个非常扼要,非常重要的一个关键地带。”
  
  太白山下,横跨渭河两岸的眉县。这里诞生了开启宋明理学源头的关学。关学的创始人张载融合儒佛道的思想。立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续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宏愿。这四句话被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理想境界。

  
  西北大学 教授 方光华:

  “说要为为天地立心,那就是说,要为这个自然界,要找到它的那个最高的那个真理。为生民立命是什么呢?就是要为所有的老百姓,要找到他们自己精神上的一个家园。再就是为往圣续绝学,就是要把那个前人所开创的那个文化传统要继承下去。为万世开太平是什么呢?就是要为我们以后每一个时代都要奠定一个基本的一个基础。”
  
  以长安为中心的农耕文明,孕育了陕西人淳朴爽直的性格。元代诗人元好问在《送秦中诸人引》中说:“关中风土完厚,人质直而尚义;风声习气,歌谣慷慨,”现代学术大师陕西泾阳人吴宓将陕人的性格概括为:“倔强 硬碰。”他年轻时与同道办《学衡》,盛年时拒绝邀请独赴蜀地,将陕西人的性格写在自己多舛的命运里。吴宓的同乡,国民党元老,大书法家于右任,在风雨如磐的日子里百折不挠,相继创办《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显示的也是这种性格。蒲城人杨虎城,这个陕西楞娃从少年为乡亲剪除恶霸,到组织乡间刀客。从投身辛亥革命到骊山逼蒋抗日,也是陕西人的性格。

  
   文化学者 肖云儒:

  “整个陕西,或者以古长安为中心的周边地区,给我们民族贡献多少精神资源和文化资源,或者给我们民族输进多少人格之钙。”
  
  早在115万年前,渭水河边,已经有蓝田人行走于陕西大地。他们是陕西境内最早的原始人类,也是亚洲北部最早的直立人。蓝田猿人的复原头像给了我们丰富的想象。在茹毛饮血的时代,他们用石块制作出了最古老的狩猎工具,并开始使用天然火种,烧烤熟食。渭南的大荔人距今20万年,他们更接近现代人,渐渐隆起的前额,表明人类的智慧在逐渐增加。从类人猿到智人在混沌的迷茫中,古老的文明在三秦大地上渐渐开启。

  
  陕西社科院宗教所 所长 王亚荣:

  “考古发掘也证明了这一点,比如蓝田猿人,比如大荔人。我们还可以看到五六千年以来的黄帝陵,还有半坡母系社会的遗址。这些都非常清晰地表明出来它的文化的延续性和发展性。它是不断在发展,不断在蔓延,而同时也在不断在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因素。”
  
  传说中的母系氏族部落,有蚶氏产生双胞族炎帝和黄帝,炎帝部落生活在中游宝鸡一带,黄帝部落生活在渭水下游。经过长期的部落战争之后,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最终联合起来。于涿鹿之野大败蚩尤部落。从此,华夏族成为不断融合中原各地众多部落的核心力量。黄帝被尊为华夏族的共同祖先,他们的后人就是炎黄子孙。如果说,黄河为中华文明提供了母体,那么,长江则为这一文明贡献了一条动脉。长江最大的支流汉江,穿行于秦岭巴山之间,将来自西边的巴蜀文化,来自东边的荆楚文化,来自北方的周秦文化扭结起来,联为一体。在三秦大地上铺展出丰厚而壮阔文化图景。
  
  来自沛县的刘邦,在汉中起步,到关中成就统一的大业。来自山东的孔明,将他的丰功伟绩刻写在定军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己。其间的智慧与忠诚,是后世永远的楷模。来自湖南的蔡伦,长眠于洋县龙亭,他的造纸术,不仅使中华文明进一步成熟,还促进了世界科学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最初中国只向亚洲一些地区出口纸,但是在751年恒罗斯战役中,一些造纸匠出身的唐军被阿拉伯人俘虏,不久撒马尔罕和巴格达都有了造纸业。12世纪欧洲人从阿拉伯人那里学到造纸术,随着造纸技术的扩散,世界历史的进程随之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钟灵毓秀的陕南以其古朴宽容,接纳四方风雨。经受文化碰撞。推动文化融合,奠定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嘉陵江边供奉河神的江神庙里的古戏台上,印刻着曾经喧闹的汉戏,哪飘散在斗转星移的沧桑之间的锣鼓和歌唱,滋养着世世代代朴素的魂灵。羌族风格的建筑和木雕图腾,让人想见羊皮鼓舞的热烈奔放。感慨于这里,曾经发生的民族大融合。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远古时期,民族之间的交往远远要超出我们的想象,它是不畏艰难险阻的。”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以西安为中心的地带,汉族与少数民族间的融合,始终以我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和规模进行着。

  西域的龟兹国人内迁,自西汉始到唐朝为止,先后长达一千余年。陕西是他们的主要移居区域之一。为此,西汉时期政府专门在现在的米脂境内设立了龟兹县,给龟兹人集中居住。东迁的龟兹人穿过茫茫沙漠带着他们的乐器和歌舞,带着佛教经典,带着骏马,带着智慧,进入到汉人的生活之中。民族融合是长安故事里永远的华章。

  西安咸阳是周秦汉唐的首都所在,同时也曾经是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的首都。而后五个朝代均是游牧或半农半牧的少数民族建立的。

  
  陕西社科院宗教所 所长 王亚荣:

  “在公元前两三千年的时候,这个丝绸之路开始开通。所以使得这个地区哪,虽然还是内陆型的一个小地区,但它接触到的文化因素却是非常多的。这个文化因素包括世界性的文化因素,也包括各个民族的文化因素。比如说在西晋永嘉南渡之后,历史上有一个鲜卑,匈奴,羯、氐、羌所谓的五胡南下。这些又带来了少数民族的文化。”
  
  源于白宇山的无定河,犹如剽悍朴实的陕北汉子,沉稳的胸怀间流淌着一腔热血,即使是冰天雪地,朔风劲吹,它也在积蓄着春天的力量。将希望带给两岸劳作的人们和在茫茫沙漠上行走的商旅。

  可怜无定河边骨,
  犹是春闺梦里人。

  它也看见过太多的碧血黄沙,饮马冰河。那是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之间不断的冲突与融合。一湾碧水隔着漫漫沙漠,仿佛呼唤远处的无定河。如血的残阳下白色的城垣角楼传递着几分孤独的壮美。

  公元416年,赫连勃勃挥师南下,攻取长安,于此称帝。但是,逐水草而居的天性,让赫连勃勃想念着家乡,于是他留下太子镇守长安,自己则来到现在的陕西靖边一个水草丰美的所在,花了近六年的时间,征夫数十万,蒸土筑城。以期在这里统一天下,君临万邦。于是便有了这座强烈仿汉色彩的统万城。刀光剑影中文明的种子由长安撒向西北。汉文化也辐射到大漠边陲。经过15个世纪的风雨洗礼,统万城,这座匈奴城,留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唯一的一座都城,仿佛被遗落在毛乌素沙漠里的一粒珍珠。其熠熠光华是一个消失了的民族留给历史的特殊见证。

  
  作家 高建群:

  “当我在西域大地上行走的时候,从每一个坟墓边经过,我就会去脱帽致敬。我感觉到我是一个世界主义者,我的身上奔流着各个民族的血液。”
  
  陕西省白水县的纵目镇,曾经出土一块前秦时树立的《广武将军碑》。
  
  记者:“那个广武将军碑在哪儿啊?”

  当地农民:“就在这。”

  记者:“你帮指指看在那个位置。”

  当地农民:“就是这,这里原来有三间大房。在房里边。”

  记者:“在里边。”

  当地农民:“嗯。”
  
  前秦石刻极少,仅此碑与邓太尉碑两例。故世极珍视。碑文记述了公元368年前秦驻防两将军划分管区界线的事实。其中碑阴面记有白姓和帛姓龟兹移民首领多人,还有众多的西羌各部首领。

  
  中央民族大学 教授 杨圣敏:

  “广武将军碑里面就讲广武将军部下有120个首领,一多半就是少数民族的首领。其中有6个姓白和姓帛,姓白和姓帛的呢,有人考证是龟兹人。龟兹的贵族。哪就是说他手下至少有6个将领是龟兹人。新疆的,就是现在的库车人。那说明有很多库车的军队在中原,在长安周围。”
  
  据统计,唐长安城人口总数达一百万,其中各国侨民和外籍居民加上突厥后裔约占总数的百分之五左右。比例之高,为历朝所少见。随之而入的是规模庞大的的异域文化,南亚的佛学,历法。中亚的音乐,舞蹈。西亚世界的祆教,景教,摩尼教,伊斯兰教,医术,建筑艺术乃至马球运动等。如同八面来风,从唐帝国开启的国门涌入。为首都长安增添了万千风姿。

  天马来自遥远的西方,它的两翼上刻有缠枝卷叶忍冬花纹,显示出希腊波斯的艺术风格。长足疾奔的驼鸟造型,描摹的动物来自中亚。在唐代它是外交活动的象征。长安居民喜好的忍冬纹镜和海马葡萄镜,是典型的西域风格图案。流行于长安宫廷和贵族住宅的引水上屋建筑艺术,则来自拜占庭。

  长安以恢宏的气势,非凡的想象力和博大的胸怀,成为一座具有国际性格的都城。生作长安草,胜为边地花。那是唐人对长安的仰慕。也是后来者对长安的无限深情。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考察过所有的文明后说,如果让他再活一次,他愿舍弃伦敦而就长安。

  
  陕西师范大学 教授 胡戟:

  “唐代就有这样一种魅力。”

  
  文化学者 余秋里:

  “如果生活在那儿就好了。”

  
  西北大学 教授 方光华:

  “非常迷人的这么一个时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前馆长 周天游:

  “一直到现在陕西人很怀念那些时代。”
  
  公元904年朱温兵变,大唐崩溃。千年古都顿成瓦砾。历经劫难的长安,这东亚世界曾经的乡愁,却以其融合与创新的永恒魅力,以及它所缔造的一种伟大文明的高度。穿越中华民族周秦汉唐辽阔而灿烂的时空回响至今。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7-1 17:46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真好。前些日子还让老公把唐之韵下载来看呢,这个以后也会着重看看。据说长安是十三朝古都,历史最为悠 ...
著柔 发表于 2013-7-1 17:23

刚看到有系统提示,但是忙着编辑帖子没顾上看,没想是阿柔...{:hug:}

《唐之韵》是从咱们这里下载的么?有时间可以搜索下,咱长廊好东西也不少的。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3-7-2 0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江清月近人 于 2013-7-3 19:49 编辑

 

    这部旨在用优美影像探索陕西历史文化的大型电视纪录片,首次真实而全面地再现了陕西地区的历史文化风貌,演绎了一个个激动人心的历史文化故事,为三秦大地勾勒出一幅波澜壮阔的人文画卷。
 
望长安第五集 有容乃大
 
望长安第七集 古调独弹
望长安第八集 鼓舞风神


望长安09_圣地延安


http://www.tudou.com/l/E3UENb0nJh4/&resourceId=0_04_05_99&iid=37510715/v.swf

 

 

 

望长安第十集 西望长安

http://www.tudou.com/l/E3UENb0nJh4/&resourceId=0_04_05_99&iid=37508514/v.swf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发表于 2013-7-2 1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一部普通人都看得懂的历史书
江清月近人 发表于 2013-7-2 00:44



    恩,西安十三朝古都,洛阳九朝古都,南京六朝古都,记住了,还有个三朝的应该是北京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3-7-9 21:55 | 显示全部楼层
恩,西安十三朝古都,洛阳九朝古都,南京六朝古都,记住了,还有个三朝的应该是北京吧:)
著柔 发表于 2013-7-2 10:20

估计糊姐在给阿柔的留言里都讲过了,问个安... {:hug:}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3-7-17 2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嗯嗯,太婆和糊姐珠联璧合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22:4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