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风清扬

①江苏

[复制链接]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4:1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不管部管理
彩鼠 彩虹马 小红伞 蓝点点 黑猫 月亮MM
发表于 2020-12-7 15:50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忘了什么时候写过这,咳咳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7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夜风 发表于 2020-12-7 15:50
都忘了什么时候写过这,咳咳

好早了 11年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哦 还有周庄同里未搜索呢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收集文字

寻梦江南——同里
鬼魅魍魉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大概因为我出生在北方的缘故,一直以来对江南的水乡总有一种向往,一种迷恋,一种割舍不掉的
情怀!
到过同里古镇的人,都说同里“老房子”多。这种老房子大多建于明清时代,充满了江南水乡小镇
古老文化的韵味。脊角高翘的房屋原貌,加上走马楼、砖雕门楼、明瓦窗、过街楼等,远远望去,一组
古老建筑就好像是一件可以让人长久把玩回味的古老艺术品,风雨沧桑,兀然独立,它们是同里的精华
所在,也是来往游人最感兴趣的地方。
同里与我到过的古镇南浔在建筑结构与布局上极为相似,如果说南浔还未经现代文明过分染指的话
,那么同里却与之大相径庭,这里俨然成为一个依靠古代文明而衍生出来的极为成熟商业圈,随处可见
具有品味的艺术酒吧,咖啡书吧,甜品店等,格调高雅。清晨或午后酽一盏清茶,焚一支清香,面河而
坐,独享这份江南水乡宁静与惬意,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小巷小桥多,人家尽枕河”,镇子里的景点我并未进去,只是漫无目的地让思绪驱使我的脚步,游
走于街角,河边,穿街过巷,那静静流淌的小河,那默默坐落的青石桥,倾听它们在用这种无言的方式
诉说着千百年来的沧桑与寂寥……
假以时日,走遍江南的每一座古镇,去聆听,去感悟……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3:11 | 显示全部楼层
同里游记
夏杪
因为家里单反掉了,和老公吵架后想出门散心
在淘宝聚划算里找酒店,找着找着就看见在松陵的,说是到同里很近
一见着松陵二字,就想起若雾,索性搜一搜携程,在携程上看见了亨复堂民居客栈
在火车虹桥站旁边的客运西站乘的到吴江的大巴,
10点整出发,11:05到达吴江汽车站,
11:15乘上公车203,11:45到达同里汽车在
再乘了6分钟电瓶车到同里古镇退思园这边的入口,
客栈老板来接,完成check-in的时间是12:00
嗯嗯,虽然有南站直接到同里的车,
为了下次骚扰若雾,还是选择了对我也比较方便的西站出发到吴江的大巴
现在的大巴上都有电子钟,时间很明确
去程的路上,10:24,G50界碑写着沪渝高速
啊,这是我可以回家的路啊,一时间心里默然
10:29-10:31路面上有多次事故的车轮辙印
注意看了一下路两旁,地面都低于路面,感觉:孤、寒、涩,似被胶着
10:36界碑上写着江苏界
车载智能大概设定的车速是100km/h,
司机超速3次,电子女声提示三次:请减速
10:50路过太湖水面的某一处,
肥肥的水鸟在G50的临时停车道上悠闲地踱步,车来不惊。
客栈老板人倒是很客气,出来古镇门口接,代买八折古镇门票,推荐吃饭的饭店
只是那民居的路径曲折,做指示的中英文双语古诗的英文翻得不伦不类
尤其是丰年留客足鸡豚,豚是指小猪,但英文翻译成了海豚
莫笑农家腊酒浑和酒香不怕巷子深这两句也翻译得生硬、
嗯嗯,有一点很坑的事情,古镇里不能刷卡,只能用现金。
同里镇内的片片鬼鬼都发过了,我就把在外面玩的所见发过来好了。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镇同里,只为了一场等待
天之遥远
魂牵梦萦的苏州城渐行渐远,涓涓流淌的苏州河脉脉含情,氤氲的雾气中,同里的面纱缓缓撩起,古拙的青石门楼孤兀地矗立,古朴的青石板街载着一个失魂的人蜿蜒前行,来此只为找寻前世的一点记忆,半盏清茶。
缘分总是来的莫名其妙,自从知道了同里,就总是想来看看。为了来同里,我放弃了周庄,放弃了那个据说商业气息浓郁,古雅风格已大不如前的周庄,所谓的有得必有失恐怕也正是这样的道理吧!
天色阴沉,偶尔会落下丝丝雨滴,江南的那场雨一下便是千年,用千年的时光一笔一划地雕出了同里的模样。在这里看不到外面的喧嚣,看不到外面的光怪陆离,看不到外面的人心险恶,剩下的只是一抹暗灰色的画卷,只是悠悠流淌的水面上那几只乌蓬小船,只是内心深处那份难得的安宁与淡然。
站在木楼高处,推开朱红的窗,一缕笛声从白衣公子的指尖冉冉飞过....
状元楼的旗帜在店门口高高地飘扬,珍珠塔的曲子在风里不停地变换,耕乐堂里的那一角四四方方的天空中偶尔有白鸽飞过,退思园中那扇圆圆的窗外有条窄窄的河,婚俗馆里那条狭长的仅容一人通过的走廊深处有红色的身影隐约闪现,这一切的一切都宛如还在眼前。
在婚俗馆的玻璃橱窗里老式的婚书寂寥地摆在那里诉说着主人的过往,短短的几行字,一张纸,覆盖了两个人一生一世的光阴,是幸福,还是不幸?忽然想起在小说里看到的那两句话:幸福之后,无路可走。我想我是真的很理解这句话的!
过了一座石桥,一转弯,在墙壁上看到一块奇怪的牌匾——猫的天空之城。对着牌匾看了半天,始终不知道这是干什么的。在外边徘徊了足有五分钟,我才下决心进去看看。直到现在想来,我依然觉得那次同里之行,也许就是冥冥中让我来到这里,找到心底里那份最最深处的记忆。
进去之后才发现,这里原来就是一个书店+可以写明信片的地方。各种各样的书,基本都是普通书店里看不到的,有点清新,有点忧伤的那一类,布置地典雅温馨的书桌,墙上挂满各种明信片,各种昆曲的演出照片,店里人不多,很安静,让人一进来就感觉到一种久违的温暖。
在一张书桌前坐下,随手翻看上面的留言簿,有画画的,有写字的,有关于忧伤的,有关于欢乐的,有关于约定的,有关于爱情的,看着那些文字,想象着不知道什么模样的那些人,来了又去,只为在这里留下一些曾经来过的证据。几丛翠绿的竹枝从雕花的窗外斜伸进来,再远一点是墨色的围墙,那一刻,我已身在画中。
不远处有一个女孩子认认真真,安安静静地在写明信片,写了一张又一张,看着她专注的神情,我发觉一切竟然都是那么的美好。我想:我也许一直在找一个这样的女子吧,能让我觉得安稳,觉得美好,觉得不会辜负了时光的女子。我也很想写一张明信片,写给那个曾经倾心的女子,但是提笔想了半天,终究还是无从落笔,很多时候文字都显得那么苍白无力,只好作罢。但又很不甘心,总觉得该留下些什么,于是在留言薄里写下了两句话,这才转身离去。
猫空,只是为了一场等待。
同里呢?或许只是为了完成这场等待而凝结成的一张请柬吧!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10-16 13:34
我的家乡∷中国第一水乡——周庄
ˇ回味那傷、
说到旅游,当然要支持家乡咯,今天就跟着CC来了解下周庄吧~
周庄位于江苏省昆山市西南,“镇为泽国,四面环水”,被誉为“梦里水乡”,古称贞丰里,是江南六个著名古镇之一。其地理位置在苏州老城和杭州西湖之间。周庄虽历经900多年沧桑,仍完整地保存着原有的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镇上有近百余幢古宅,半数以上是明清之际的建筑。六十余座砖雕门楼。窄直的河道上横卧着二十四座石桥,其中元至清古桥十余座。全镇以河成街,桥街相连,依河筑屋,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呈现一派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古朴幽静。
波光粼粼的水巷,小船轻摇,绿影婆娑,返朴归真的游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元代名句: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
来到周庄,沿着古老的青石板路往里走,一幢幢凝固了历史痕迹的明清时期的旧房、雕花的门楼、门前的石阶、临水的小桥在静静地迎接你,似乎在向你倾诉着周庄的宁静与雅致。周庄并不大,她的整个布局是由几条“井”字形的河流分隔成块,中有众多小桥连接,依河筑屋,依水成街,因而周庄之美就美在她的旧房、她的小桥、她小河里的潺潺流水。
周庄人家尽枕河,水巷小桥多,全镇共有二十四座古桥,构成周庄一绝。桥的造形有拱形、梁式,桥洞有单孔、多孔,材料有花岗石、武康石、青石,大小不一,风格各异,蔚然可观。其中名闻遐迩的是双桥,双桥俗称“钥匙桥”,由石拱桥世德桥和石梁桥永安桥联抉而成,桥面一横一竖,桥洞一方一圆,构成奇丽的景致。1984年,著名中国旅美画家陈逸飞来周庄,为之流连不去,后创作油画《故乡的回忆》,此画1994年由美国西方石油公司董事长哈默买下后赠送给**同志,于是传为佳话,周庄因此走向世界。
除双桥外,中市街东的富安桥也引人注目。此桥初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明清问几次重修。桥之四角有楼,飞檐朱阑,黛瓦粉墙,临波拔起。登临这座国内罕见的桥楼,周庄便一览无遗了。
水乡往来最方便的就是乘船。在交织的河道上,小船往来穿梭,船家与河岸上的路人,与石阶上浣纱的妇女,与擦肩而过的船上人家轻快地招呼问候,互做买卖,犹如一幅恬静的江南水乡画卷。
从双桥沿北市街往南是明代建筑玉燕堂,清初归张氏所有,俗称“张厅”。过门厅为天井,两侧厢楼,上下有明瓦窗户。大厅轩敞明亮,柱础为木质,是明代建筑标志。大厅东有幽暗深长的陪弄,壁间有灯龛。至陪弄底,小河贴墙根而来,又穿水阁而去。至此拓一丈见方的水池,供船交汇和掉头,四周砌花岗石驳岸。驳岸上是沿河人家的后窗,窗前有吴王靠,阑下有如意形缆船石。后院翠竹摇曳,花木扶疏,有一太湖石,玲珑剔透,峰峦如飞燕,故称“玉燕峰”。
张厅:位于北市街双桥之南,原名怡顺堂,为明代中山王徐达之弟徐逵后裔于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所建,清初转让张姓,改为玉燕堂,俗称张厅。张厅前后七进,房屋70余间,门两侧是厢房楼,楼下楼上设蠡壳长短窗,显得古朴典雅。主厅为玉燕堂,轩敞明亮,古雅朴实,粗大的厅柱挺立在楠木鼓墩上,坚固如石,较为罕见。厅旁箬泾河穿屋而过,河水中段设一丈余见方的水池,供船只交会和调头用。驳岸拥围,缆石各异,扁舟临岸,一派“轿自前门进,船从家中过”的情景。后厅临河设一排敞窗,窗前设吴王靠,透过窗户可赏后花园中假山树木,后花园南北两侧均有闲静小院,北侧临池水榭,可观池水中轻舟荡漾,其味无穷。
除张厅外,周庄的标志性建筑,还有具有徽派建筑风格的七进五门楼的沈厅,殿宇森严、终日香火缭绕的澄虚道院,以及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吟诗咏赋的迷楼,这些都是古建筑中的瑰宝。
正是周庄的桥,周庄的小河,周庄的老房,使得中国当代画家吴冠中断言: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
贞丰桥:位于中市河西口,连接贞丰弄和西湾街,因周庄古名贞丰里而得名。明、清时皆有重修,风貌如初,仍傲然跨河而立。桥北西侧,曾开设德记酒店,地处桥旁与闹市中间,顾客把酒临风,看窗外波光桥影,舟楫往来,桥楼互衬,风光无限,美不胜收。
澄虚道院:位于中市街上,面对普庆桥,俗称"圣堂",建于宋元佑年间(1086-1093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自明代中叶以后,道院规模日趋恢宏,清乾隆时,已形成前后三进的宏大建筑,占地1500平方米,为吴中地区知名道院之一。院内主要建筑有玉皇阁、文昌阁、圣帝阁等。正殿玉皇阁为宋代建筑。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0-10-18 11:12
烟雨江南周庄梦
半缕凝香
早就知道,周庄是江南有名的水乡古镇,全国首批五.A风景名胜区。我不否认,对于周庄,没来之前,在我内心是向往已久的。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那悠悠流淌的河水,那静默肃立的石桥,那荡着清波的小船……构成了一幅美仑美奂的“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景画。这样一幅画,曾经无数次在我脑海里停留,也曾经无数次勾起我对它的向往和期盼。
这个夏天,一个偶尔的机会,跟随苏州的旅游团,我来到了周庄。
导游小姐很细心,知道我们这一拨人大多是第一次前来。在旅游大巴上,热情的为我们讲解周庄的来历,周庄的地理特征,周庄的人文景观以及我们将要参观的一些著名景点,以便我们在进入周庄前,先在心里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和印象。
周庄古镇,面积不大,四条河流交叉组成井字型结构,已有千年的历史,位于上海、苏州、杭州之间。古为泽国,四面环水。全镇依河成街,桥街相连,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是江南典型的小桥流水人家。
据史书记载,北宋元佑年间,周迪功郎信奉佛教,将庄田200亩捐赠给全福寺作为庙产,百姓感其恩德,于是将这片田地命名为“周庄”。
在周庄的近千户民居中,明清和民国明期的建筑至今仍保存有百分之六十以上,其中有近百座古宅院第和六十多个砖雕门楼,还有一些过街骑楼和水墙门。在这些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数沈厅和张厅了。
进入古镇,游览的第一站,便是沈厅。沈厅,是江南巨富沈万山的宅地,坐北朝南,七进五门楼,大小房屋共有一百多间,但现在可供游人参观的已经远没有那么多了。进入沈厅,人如潮涌,不管是前面的河埠,中间的正厅,还是后部的大堂,甚至狭窄的巷道,目光所及处,人头攒动,来自四面八方操着不同口音的游客,为了一个共同的梦想,不畏高温,不惧酷暑,不约而同的汇聚到了这里。
女儿拉着我的手,亦步亦趋的跟着。检票之前,导游嘱咐我们,景区内游客多,大家要紧跟在她的小红旗后,有小孩的家长一定要拉好孩子的手,防止走散。集体游览结束,会给大家自由活动的时间。听着这样的话,我心想,有这么夸张吗?及至进入沈厅,才知导游所言一点不为过,置身其中,欲想寻一处清净的地方歇息简直比登天还难。
跟着导游的红旗移动,听着导游详尽的讲解,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了沈厅的构筑,了解了沈万山致富的各种传说、经商的坎坷历史、以及他一生的传奇经历,不由感慨万分。沈厅的第五进中,安放着沈万三的坐像,游客可以一睹这位传奇人物的风采,他的面前有一个金光闪闪的聚宝盆,很多人在用硬币砸向沈万山面前的金元宝。据说,如果被砸中了,就能招财进宝。不管是不是真的,我想,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人们,站在这里,审视着这位数百年前的吴中巨富,也许能得到某些启迪和借鉴,或者满足心里祈福的愿望吧。
不管是什么身份,走进沈厅的每一个人,都会对沈万三这个传奇人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吧。只是,富可敌国的沈万山,又怎么会想到,酒后一句醉语得罪了朱元璋,就被发配云南充军,在荒凉的边境度过馀生呢?但不管怎样,在周庄的历史上,沈万山的名字,将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直至久远。
从沈厅出来,行走于悠远古朴的街巷,穿行于小桥、流水、亭台间,古风古韵,扑面而来。虽头顶烈日,相比沈厅之内的拥挤和憋闷,还是觉得浑身轻松了些,深吸一口气,似乎那空气也清新了许多。
横跨在南北市河上的双桥,质朴而又自然,平淡而又新奇,其古朴典雅的造型,联袂而造的小桥,在中国建桥史上可谓奇迹。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曾以双桥为背景创作了《故乡的回忆》,从此,周庄名声大震,风靡中外,双桥,亦成为众多游人拍照留恋的好去处。静立桥头,举目远眺,碧水泱泱,绿树掩映,依水而筑的古宅倒映在水面,弯弯的小船在桥洞中穿行,扎着头巾的船娘一边摇撸一边唱着吴歌,欢快的鱼儿在河面上跳跃。水乡古镇的“小桥流水人家”的美景尽收眼底。
双桥两侧,临水而建的民宅古色古香,只是,这些民宅,不再是人们居住生活的一方家园,饰品店,古玩店,丝绸店,卤菜店,饭店,一家接着一家。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尽兴的挑选着中意的商品。一米来宽的巷道里,南来北往尽是人,店家热情的叫卖声充斥着耳膜,古老的小巷里,充满了浓郁的商业化的气息。在我的脑海里,烟雨江南,清幽小巷,不应是如此热闹而繁华的一番景象的。随着涌动的人流,机械的向前移动着脚步,有那么一瞬,竟有一丝丝遗憾划过心海,轻轻点点,由近而远,继而消失。
先前留存在脑海里的周庄的静谧,明静,幽雅的形象,在亲临其间后,有了些许的改变。诚然,周庄的典雅,古朴和美丽,是不容质疑的。周庄的小桥,流水,人家,是人人羡慕的人间仙境。唐风孑遗,宋水依依,烟雨江南,碧玉周庄。悠远的历史,给古镇造就了诸多胜景。只是,徜徉在古镇的深处,浓郁的商业气息遮盖了原本的淡泊和清雅,空气中,多了一丝浮华和俗气。
也许,我不应该有这样的遗憾,我不应该只注重视觉上的感受。周庄的魅力,更多的还在于它的文化蕴涵。沈厅、张厅、迷楼、叶楚伧故居、澄虚道院、全福寺等名胜古迹,具有很大的历史、文化和观赏价值。只是,时间关系,我们只能选择性的游览,近乎走马观花。
很遗憾,不能在周庄逗留一晚。我想,当夕阳西下,当夜幕降临,当月亮升起,当喧嚣不再,一个人,悠闲的行走在古镇上,周围的一切都沉浸在如水的月华里,静谧而安详,雍容而典雅,那该是一种怎样的意境?盈盈碧水,摇晃着夜泊的渔舟,或着与溶溶灯光一起泻入夜空的幽婉乐曲。此时,退却白天的喧闹和浮华,周庄一定回归了古镇明静幽雅的本色。而这,也许才是我心底里最真实的周庄。
匆匆而来,匆匆离去,我只是周庄瞬间的过客,来不及细品,来不及徘徊,甚至来不及停留。欣慰和遗憾,混合在一起。周庄,我来过了。只是,终未能如己所愿,尽心,尽情。他日若有机会再来,不会选择白天,亦不会选择晴天。烟雨蒙蒙的黄昏,亦或月华如玉的夜晚,携三两好友结伴同行,那该是怎样的一种享受呢?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楼主| 发表于 2020-12-8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1-4-23 19:45
《波影中的周庄》
文/回到拉萨

三毛的宿命在她的文字里,随着周庄的一叶浮萍逝去了。三毛来过周庄两次哭过两次。三毛给周庄朋友张寄寒的一封信中是这样说的:“周庄绝对要保密,如果台湾旅行团中一些恶俗之人也去了,周庄就完了!”在另一封信中三毛继续写到:“要把周庄当成珍宝,只有有资格的人可去,那些三姑六婆免了吧。”
贞丰桥的旁边,有一座两层的小楼,那就是在周庄颇有名气的“三毛茶室”,茶室的主人便是三毛的朋友张寄寒了。三毛离开这个尘世之后,张寄寒为了祭奠三毛,为了更好的追忆三毛在周庄的情缘,就把这座两层的小楼改作“三毛茶楼”了。小楼里挂着和摆放着的多是三毛的照片、画像和著作。
在周庄,我最想知道的是,三毛面对周庄的时候,为什么会像一个孩子那样泪流满面呢?从周庄出来,我忽然明白了泪流满面的三毛,也许,三毛那时候的周庄比现在的周庄还要好得多。
三毛因她的到来记着了周庄,周庄也记着了她。三毛不会再来了,我一直在想,有月影的夜晚,一定有一个清清瘦瘦地身影在铺满石板的街巷上轻轻地移步。也许有一阵风,吹在她身上,之后掉在河里揉在水里,那水里的月影,灯影,和她渐已模糊的身影碎了起来,碎得让人酸楚。她就是三毛,谢绝尘世的三毛,在周庄移步的三毛,在周庄哭过的三毛,永远的三毛。而周庄是永远的周庄吗?“三毛茶社”是周庄永远的“三毛茶社”吗?
茶楼里一直播放着三毛最喜爱的歌曲《橄榄树》:“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在人声嘈杂的游客当中,旋律是那么的微弱。也许,三毛心目中的故乡离周庄已经远了。
从“三毛茶社”出来,抹了抹头上的汗水,看着水里漂浮着的一个红色的袋子,我忽然内疚起来,也许我就是那一个没有资格到周庄的人吧!

在一张画板上,不需要太多的构思和渲染,或挫、或拍、或揉、或线、或扫、或跺、或拉、或擦、或抑、或砌、或划、或点、或刮、或涂、或摆,全在画家的的笔下,好似轻轻随意地涂抹,便成就了周庄的双桥。顺着导游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周庄的双桥在油画中泛着水影的光泽,宁静而平和。对于一位旅美画家来说,周庄的双桥,亦是故乡的双桥。恍惚觉得还站在我身后手持画笔的人,继续悄悄描着我眼前的双桥,蓦然回首,2005年4月10日我身后的画家躺在上海华山医院,闭上了眼睛。此时身后闯入我眼睛里的是更多游客放大的眼睛。而周庄的双桥,停留在画家1984年的春天。
油画中的双桥,周庄的人们又叫钥匙桥,是由世德桥和永安桥组成。世德桥为一座石拱桥,明万历年间里人徐松泉、徐竹溪出资建造。永安桥是一座石梁桥,明万历年间里人徐正吾出资建造。两座石桥坐落在古镇东北,在银子浜和南北市河在镇区东北交汇呈十字,桥面为一横一竖,桥洞为一方一圆。导游说,两座石桥的样子有点近似古人用的钥匙,周庄人叫它们钥匙桥就不难理解了。
1984年的金秋,画家携带着周庄的《双桥》以及他37幅作品敲开了哈默画廊的大门,我一直在猜想,阿曼德•哈默和纽约市民第一次看到双桥的时候,该是一种什么样的眼神呢?震撼之后,是不是也会沉寂在宁静而平和的双桥之中呢?同年11月,阿曼德•哈默来中国访问的时候,把他买下的油画《双桥》赠送给了邓小平,因为阿曼德•哈默是知道的,画家中的《双桥》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故乡的回忆》。时隔一年,世界联合国协会的首日封上,出现了周庄的双桥。双桥吸引了世界,周庄也紧跟着双桥走向的世界。至此,周庄铺着青石板的街巷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鞋子,那水中的倒影,也随着人群的色彩的流动而丰富起来。
他叫陈逸飞,想起他的油画,就不可能不想到周庄。是他油画中的色彩给予了现在周庄,现在有点缤纷的周庄。也是周庄的色彩给他的艺术道路上抹上重要的一笔。
这个骨子里就滋生着艺术天分的人,他流动过的血液宛如周庄一条缕缕情愫的河流,而周庄的河流还在,他亦没有铺开自己六十年的水草,59岁的他因消化道大出血与世长辞,永远作别了周庄,他曾经在周庄的清晰的背影,被周庄淡淡地水汽托着上升去了。
从上海归来的路上,我发给安的信息是这样说的:多才华的人是短命的,陈逸飞的宿命在他自己的油画中。油画中周庄的双桥看似轻描淡抹的,恬静黯然的,而谁又可以改变画笔之前和画笔之后的事情呢?谁也改变不了的吧!能读懂艺术的人在艺术品面前,会感叹,会默默地流泪,感叹和流泪,难道因为仅仅是看到他的作品,而没有在画布上一块空白之处读到更多的东西吗?
双桥无语,而今天的双桥已经不是油画中的双桥,今天的周庄,还是旧时的周庄吗?流水亦无语,只有一片还没有等到秋天的落叶在河水中缓缓地流远了。

今年的流水,不是去年的流水。诗人们醉的样子,吟哦的声音被时光悄悄地沉入了水底,只有那些用心的人,把他们的琐事打捞出来,粘连在一起,还旧时的周庄一片水雾氤氲。
与“三毛茶社”相邻的一座小楼,那便是诗人的“迷楼”了。
之所以把原来的德记酒家易名为现在的“迷楼”,他们说跟南社诗人柳亚子有关,跟周庄一个叫金金的女人有关。
柳亚子的《迷楼曲》中有这样一句:“酒不醉人人自醉,风光宜人还迷人。”诗句里应该就是说周庄的,说金金的吧。1920年,柳亚子及陈去病、王大觉、费公直四位南社诗人,在德记酒家彻夜长谈,或吟诗作赋,或分析时政,或谈论革命。期间,多由店家女儿金金送茶端菜,温酒把盏,落落大方且又不失江南水一样的性情。诗人们欣然,醉在周庄的景致里,也醉于金金的眼眉之间的样子,醉倒痴迷处,便把德记酒家叫做梦中的迷楼,在诗人眼里,叫金金的那女子,更是迷楼中的迷楼。
“小楼轰饮夜传杯”这是诗人的性情,面对梦里的水乡,月光在水面上漾起丝丝微波,星星亦在水里轻轻地摇晃,这般景色,谁又能拒绝迷恋其中呢?那勾起的遐想,从迷楼蔓延至整个夜色中的周庄。

“等到夕照来临,将那桥下的水染金,炊烟也染金,比尔更走不脱了,他听见了唱晚的牧歌”。比尔挽着阿三的手,出现在黄昏中的周庄,夕阳的光辉铺在了周庄,所有的水域填满了金色的水影。夜悄悄地浓了,比尔还能看见阿三真实的脸吗?比尔眼睛中的周庄是不是也会模糊起来。早晨醒来,那站在薄雾中沉醉在江南水乡的人还是不是比尔?女作家王安忆在她的小说《我爱比尔》中,把主人翁阿三和比尔的爱情始于周庄。我理解作者对环境、气氛的安排,周庄是适合悄悄演义一场缠绵的爱情的,只是故事的结果让人沮丧,这不能不让我想到周庄的未来。
爱上江南,就会爱上江南的水,爱上江南的水,就会爱上江南水做的女人,这在一位老华侨的身上充分得到了解释和验证。导游说,一位回国探亲的老华侨来到了周庄,看到这里的楼、这里的弄,看到这里的桥,这里的水,深深陶醉在其中,乐不思蜀。归还是要归的,老华侨突发奇想,在周庄找一个老伴,不就是把周庄的楼、弄、桥、水全部带在身边了吗?后经有关部门的撮合,在周庄真的给他找到了一个老太。只是老太过不惯在美国的日子,不久又回到了周庄。导游说的我是深信的,我欣赏老太的回归,周庄只能属于自己的周庄。
老华侨和老太最后的爱情,婚姻的结果,导游没讲,我也没问。这已经不重要了。
外婆桥原来不叫外婆桥,叫贞丰桥。《摇、摇、摇,摇到外婆桥》拍摄的时候,用此桥作为电影的的背景,后来周庄人也叫它外婆桥。在周庄有这样的说法,过外婆桥的时候,夫妻或者情侣不要牵着手过桥,传说就是因为张艺谋在拍摄《摇、摇、摇,摇到外婆桥》期间和巩俐相互牵着手过的桥导致后来分道扬镳。
我倒不相信这样的传说,我更相信夜幕越来越稠的时候,面对着那些挂在小楼上的点点红灯和浸染在水中的周庄,更能想起一个自己爱着的人,那淡淡地思念就算是孤独,也是凄美中的孤独吧!这样的感觉,在其它地方是浑浊的,模糊的。

沈万三没把自己葬在泥土之下,而是把自己埋在了那一弯清凌的流水中。沈万三一定想看到什么,那他又看到了什么呢?古朴中呈现的现代繁华,含在眼睛里的此景,不知躺在水底的沈万三是喜是悲。其实我更愿意理解为现在的周庄已经是噙着的一颗不再透明的眼泪了。
银子浜的水底,埋葬着明代初年富甲一方的沈万三。
人已经不是旧时的人,物还是旧时的物吗?站在沈万三的墓前,望着隔岸车水马龙的井市,我还能在水里掬一把什么?除了炫耀和挥霍,利益和经济,我们好像什么都不会做了。还银子浜一个宁静吧!沈万三隔着一层水再次睁开了眼睛望着我们,还周庄一片宁静吧!让有着九百多年历史的周庄再流九百年,甚至还可以更长。
没有进周庄的时候,我想如果有可能,在周庄住些日子。我还想如果在周庄,就算是粗粝的性格也会变得软润下来。或者有着一个淡淡薄雾的早上,我站在周庄的阁楼上,听到不远处有人拉开房门的声音,透过模糊的朦光,我看见阿婆的身影探了出来,阿婆也把一个周庄的早晨拉开了。青石板上的影子慢慢多了起来,他们是熟识的他们,而不是我们,他们轻轻地咳嗽,轻轻地打着招呼。桥下的流水载着摇橹人的歌声从水墨处向着光亮的开阔面缓缓而去。
那时的周庄真的醒来了,水更清了,裹着丝丝缕缕甜甜的绿,在我的梦里。
快走出周庄的时候,我看到谁在洁白的墙上写下几个歪歪扭扭黑色的大字:导游黑心。我笑了,那般的苦涩。
周庄,我们就在这几个字面前作别吧。周庄,永远的周庄?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2 21: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