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拈花小和尚

[图文设计] 没事看看《史记》吧

[复制链接]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章明德。故黄帝为有熊,帝颛顼为高阳,帝喾为高辛,帝尧为陶唐,帝舜为有虞。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翻译

从黄帝到舜、禹,都是同姓,但立了不同的国号,为的是彰明各自光明的德业。所以,黄帝号为有熊,帝颛顼号为高阳,帝喾号为高辛,帝尧号为陶唐,帝舜号为有虞。帝禹号为夏后,而另分出氏,姓姒氏。契为商始祖,姓子氏。弃为周始祖,姓姬氏。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太史公曰: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翻译

太史公说:学者们很多人都称述五帝,五帝的年代已经很久远了。《尚书》只记载着尧以来的史实;而各家叙说黄帝,文字粗疏而不典范,士大夫们也很难说得清楚。孔子传下来的《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读书人有的也不传习。我曾经往西到过空桐,往北路过涿鹿,往东到过大海,往南渡过长江、淮水,所到过的地方,那里的老前辈们都往往谈到他们各自所听说的黄帝、尧、舜的事迹,风俗教化都有不同,总起来说,我认为那些与古文经籍记载相符的说法,接近正确。我研读了《春秋》、《国语》,它们对《五帝德》、《帝系姓》的阐发都很明了,只是人们不曾深入考求,其实它们的记述都不是虚妄之说。《尚书》残缺已经有好长时间了,但散轶的记载却常常可以从其他书中找到。如果不是好学深思,真正在心里领会了它们的意思,想要向那些学识浅薄,见闻不广的人说明白,肯定是困难的。我把这些材料加以评议编次,选择了那些言辞特别雅正的,著录下来,写成这篇本纪,列于全书的开头。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5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十二本纪·五帝本纪

帝出少典,居于轩丘。既代炎历,遂禽蚩尤。高阳嗣位,静深有谋。小大远近,莫不怀柔。爰洎帝喾,列圣同休。帝挚之弟,其号放勋。就之如日,望之如云。郁夷东作,昧谷西曛。明扬仄陋,玄德升闻。能让天下,贤哉二君!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发表于 2023-4-6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拈花小和尚 发表于 2023-3-31 10:47
嗯嗯。所以看这个要焚香端坐。哈哈哈。
为保专心,我之前用的方法是手抄。后来改成手打。
现在就是做做帖 ...

贴这个 很好很好的 绘本史记一样  

点评

感谢风大送花,最喜欢花了。  发表于 2023-4-6 12:28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发表于 2023-4-6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拈花小和尚 发表于 2023-3-30 20:36
跟读。简史是谁的?
先秦是个坑,早跳出为宜。
这么一遍典籍读下来,可太费功夫了。《尚书》不好读。


还了两本,就留下上面第一本,醉罢君山的,比较合我口味。

IMG_20230406_114936.jpg

点评

三本书都在微读找到了。已加入书架。争取每天临睡前看会。  发表于 2023-4-11 09:05
借的呀。我搜搜,也读一读。  发表于 2023-4-6 12:29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6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风清扬 发表于 2023-4-6 11:47
贴这个 很好很好的 绘本史记一样

嗯。贴着玩吧。万一有同好来看呢?
主要还是自己捋一遍。之前翻过一遍原文,不够仔细。也都忘了。
复习复习。后来又将翻译也贴上了。

点评

嗯。代码帖,电脑上看,还舒服一点。不过文言文,怎么也不如白话舒服。  发表于 2023-4-7 14:57
这些我觉得应该是在电脑上看着舒服,手机太小,比较费眼。  发表于 2023-4-7 10:07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十二本纪·夏本纪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当帝尧之时,鸿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其忧。尧求能治水者,群臣四岳皆曰鲧可。尧曰:“鲧为人负命毁族,不可。”四岳曰:“等之未有贤於鲧者,原帝试之。”於是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殛鲧於羽山以死。天下皆以舜之诛为是。於是舜举鲧子禹,而使续鲧之业。

翻译

夏禹,名叫文命。他的父亲叫鲧,鲧的父亲叫帝颛顼,颛顼的父亲叫昌意,昌意的父亲叫黄帝。禹就是黄帝的玄孙和颛顼的孙子。只有禹的曾祖父昌意和父亲鲧都不曾登过帝位,而是做臣子。当帝尧的时候,滔滔的洪水,浩浩荡荡地包围了山岳,漫没了丘陵,老百姓陷在愁苦中。尧急着要找到能治水的人,群臣、四岳都说鲧可以。尧说:“鲧是个违背上命、败坏同族的人,不可用。”四岳说:“这一辈人员中没有比鲧更能干的了,希望陛下试试。”于是尧采纳了四岳的意见,用鲧治水。费了九年功夫,洪水之患没有平息,治水无功。于是帝尧就再设法寻求人才,另外得到了舜。舜被提拔重用,代理执行天子的职务,按时巡行视察各地诸侯所守的疆土。于巡行中发现鲧治水太不像话,于是就将鲧放逐到羽山,然后鲧就死在那里了。天下的人都认为舜处理得当。这时舜选拔了鲧的儿子禹,任命他继续从事鲧的治水事业。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09:06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十二本纪·夏本纪

尧崩,帝舜问四岳曰:“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皆曰:“伯禹为司空,可成美尧之功。”舜曰:“嗟,然!”命禹:“女平水土,维是勉之。”禹拜稽首,让於契、后稷、皋陶。舜曰:“女其往视尔事矣。”

翻译

尧崩逝后,帝舜问四岳说:“有能够很好地完成尧的事业、可以担任官职的人吗?”都说:“如果让伯禹做司空,一定能很好地完成尧的勋业。”帝舜说:“啊!就这样吧!”因此就任命禹说:“你去平定水土,要好好地干啊!”禹下拜叩头,推让给契、后稷、皋陶等人。舜说:“还是你去担负起你这一任务吧!”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十二本纪·夏本纪

禹为人敏给克勤;其德不违,其仁可亲,其言可信;声为律,身为度,称以出;亹亹穆穆,为纲为纪。

翻译

禹的为人,办事敏捷而又勤奋,他的品德不违正道,他仁爱之怀人人可亲,他讲的话诚实可信,发出来的声音自然地如同音律,动作举止自然地可为法度,乃至重要规范准则都可从他身上得出。他勤勉肃敬,可作为人所共遵的纲纪。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贫僧法号无非,无事生非的非。
 楼主| 发表于 2023-4-11 09: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史记
十二本纪·夏本纪

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命,命诸侯百姓兴人徒以傅土,行山表木,定高山大川。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费於沟淢。陆行乘车,水行乘船,泥行乘橇,山行乘暐。左准绳,右规矩,载四时,以开九州,通九道,陂九泽,度九山。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命后稷予众庶难得之食。食少,调有馀相给,以均诸侯。禹乃行相地宜所有以贡,及山川之便利。

翻译

禹就和伯益、后稷一起奉帝舜之命,命令诸侯百官征集民夫,展开平治水土工作。随着山势树立标识,确定那些高山大川。禹伤痛父亲鲧治水无功被杀,因此劳身苦思,在外十三年,经过自己家门也不敢进。自己吃穿都很简朴,但对祖先神明的祭祀却很丰厚尽礼。自己居住的房屋很简陋,但不惜耗巨资于修渠挖沟等水利工程。他赶旱路坐车,走水路坐船,走泥泞的路坐橇,走山路用屐底有齿的檋。经常随身离不开的东西,就是测定平直的水准和绳墨,划定图式的圆规和方矩,四时都带着他们,用以从事于开划九州,辟通九州道路,修筑九州湖泽堤障,计度九州山岳脉络。同时叫伯益发放稻种,教群众在卑湿地方种植。叫后稷当群众在难于得到食物时发给食物。缺粮少食的地方,便调有余地方粮食来补其不足,务使各诸侯境内丰歉均一。禹又巡视各地所特有的物产以定其贡赋,还视察了各地山川的便利情况。

龙肉最鲜,唐僧肉最香。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2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