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45|回复: 5

[汇编] 民俗

[复制链接]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发表于 2009-11-28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杂技 zájì

  [acrobatics]

  指车技口技顶碗走钢丝、变戏法、舞狮子等技艺

  在杂技场表演杂技

  亦作“ 杂伎 ”。

  1.古代娱乐形式之一种,包括百戏、杂乐、歌舞戏、傀儡戏等。又称“杂戏”。《汉书·武帝纪》“三年春,作角抵戏” 颜师古 注引 汉 文颖 曰:“名此乐为角抵者,两两相当角力,角技艺射御,故名角抵,盖杂技乐也。”《魏志·乐志》:“六年冬,诏太乐、总章、鼓吹增修杂伎,造五兵、角觝、麒麟、凤皇、仙人、长蛇、白象、白虎及诸畏兽、鱼龙、辟邪、鹿马仙车、高絙百尺、长趫、缘橦、跳丸、五案以备百戏。”《隋书·音乐志中》:“且 西凉 、 龟兹 杂伎等,曲数既多,故得隶於众调,调各别曲。” 宋 苏轼 《集英殿春宴教坊词·小儿致语》:“广场千步,方山立於众工;大乐九成,固海涵於杂技。”参阅 任半塘 《唐戏弄》第二章四。

  2.现代指手技、口技、车技、驯兽和魔术等技艺表演,系从古百戏演变而成。 艾青 《在浪尖上》诗:“好像是在玩魔术,好像是在演杂技。”

  3.指从事杂技之人。《南史·崔祖思传》:“今户口不能百万,而太乐雅 郑 , 元徽 时校试千有馀人,后堂杂伎不在其数。” 隋 柳彧 《奏禁上元角觝戏》:“人戴兽面,男为女服,倡优杂技,诡状异形。” 清 余怀 《板桥杂记·逸事》:“其间风月楼台,尊罍丝管,以及娈童狎客,杂伎名优,献媚争妍,络绎奔赴。”

  4.各方面的技能。 清 龚自珍 《阮尚书年谱第一序》:“公远识驾乎 隋 唐 ,杂技通乎 任 尹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一回:“上月藩台和我说,要想请一位清客,要能诗,能酒,能写,能画的,杂技愈多愈好;又要能谈天,又要品行端方。”

  5.旧指医卜、星相等方术。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名器之滥》:“ 宋 时杂技异途,亦有虚衔,如某州医学助教之属,以优假闾里中杂流耳。”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东西厢》:“开庙之日,百货云集……星卜杂技之流,无所不有。”

新石器时代中国的杂技就已经萌芽。原始人狩猎中形成的劳动技能和自卫攻防中创造的武技与超常体能,在休息和娱乐时,在表现其猎获和胜利的欢快时,被再现为一种自娱游戏的技艺表演,这就形成了最早的杂技艺术。杂技学术界认为中国最早的杂技节目是《飞去来器》。这是用硬木片削制成的十字形猎具,原始部落的猎手们常用这种旋转前进的武器打击飞禽走兽,而在不断抛掷中,他们发现不同的十字交叉,在风力的影响下,能够回旋“来去”,于是它就成了原始部落的氏族盛会中表演的节目。

  杂技艺术中的很多节目是生活技能和劳动技术、武术技巧的提炼和艺术化。《飞去来器》这个节目至今在民俗活动中传承着,内蒙古草原上一年一度的“那达慕”盛会上,在赛马摔跤角斗等各种技艺竞赛中,就有《飞去来器》的竞赛,它是以投掷的远近和击中目标的准确程度来评定优劣的。杂技演员把猎技的《飞去来器》加以艺术加工,形成一种巧妙神奇的艺术节目,这种节目至今在舞台表演中还深受观众喜爱。由于杂技艺术来源于五花八门、缤纷多姿的现实生活,“杂”成为它的整体特征,故而“杂技”之名就在历史长河中被确定下来。

春秋战国时代,当时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出现了许多诸侯国,像古希腊的城邦一样,这些诸侯国在争强称霸的争斗中,都注意笼络人才,这些人才称门客,有的是出谋划策的谋土,有的是武艺高强的武士。春秋战国时代很多杂技艺术的创造者是诸侯的门客和武士,他们以一技之长,投身公卿大夫,并不完全为了表演,但关键时候,却往往以其技辅助主人,创造出一些轰轰烈烈的事业,诸士善技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特点。列国兼并激烈,群雄角逐,竞相养士,这些士中当然也有口把式,以出谋划策、能言善辩的说客为特征,但更多的是身怀奇技异巧或勇力过人的大力士。这些就为杂技艺术的正式形式,提供了技术基础。

  战国四公子及秦相吕不韦养士皆以千计。这里面武士、甲士、力士都为杂技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以力闻名诸侯,曾双手托住城门的千斤闸,保证了公元前563年诸侯征伐幅[“巾”换成“亻”]阳国的胜利。与他同时参加战斗的狄虎[虎加“厂”字头]弥和秦堇父不仅是力士,还有类似杂技的技术,狄虎[虎加“厂”字头]弥把大车之轮蒙以甲,一手舞动,一手执戟进攻;秦堇父则能蹬着从城堞上悬下的布索登城。叔梁纥的举重、狄虎[虎加“厂”字头]弥的舞轮、秦堇父的爬布,正是汉代杂技《扛鼎》、《舞轮》、《缘绳》的先声。

  齐国公子孟尝君被秦王请到秦国软禁起来,孟欲逃归,他托人向秦王宠妃求情,那妃子要孟送她名贵的白狐皮袄。孟只有一件,已经送给了秦王,因此很为难。幸好他带的门客有位善缩身之术者,从狗洞爬进王宫偷出了那件皮袄。这位门客之技可谓后世杂技“钻圈钻筒”之始。妃子得了白狐裘,说动了秦王,放了孟尝君,但孟刚走,秦王又后悔了,派兵追杀。孟尝君率众到了秦国边关,该关规定鸡鸣才开门,时值半夜,鸡自然不会叫,追兵立刻即至,可谓危在旦夕。幸好门客中有位口技家,他的几声惟妙惟肖的鸡叫,引得四郭荒鸡齐鸣,守关人迷蒙中以为到了开关时刻,开关放人,孟尝君得以逃离秦国。此事发生在公元前298年,《战国策》上有记载。正由于有此一段因缘,像京剧界奉唐明皇为祖师一样,中国的口技艺人所供奉的祖师爷就是孟尝君。

  《列子·周穆王》载:“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所谓化人,就是幻人,他自由出入水火,随意贯穿金石,悬空不坠和穿墙入壁,都是幻术节目。

  刘向列女传》还记载了战国时代的遁术:齐宣王有次在宴饮中与钟离春闲话,钟离春故意眩技吸引宣王,说:“窃常喜隐。”“齐宣王曰:‘隐,固寡人之所愿也。试一行之!’言未卒,忽然不见。宣王大惊……”这位钟离春显然是位善为遁术的方士之流的人物。春秋战国诸士善技为秦汉杂技的鼎盛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史上做出卓越贡献的朝代,汉代第五位皇帝汉武帝刘彻是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他特别喜欢杂技艺术。《史记·大宛列传》说,汉武帝为了夸扬国家的富庶广大,在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的春天,召集了许多外国来客,布置了酒池肉林,举行了盛大的宴会和赏赐典礼。在宴会进行中,演出了空前盛大的杂技乐舞节目。节目中有各式角抵戏的表演,七盘和鱼龙曼衍,还有戏狮搏兽的驯兽节目。值得提及的是在那次盛会上还有外国杂技艺术家的献技,安息(古波斯)国王的使者带来了黎轩(即今埃及亚历山大港)的幻术表演家,表演了吞刀、吐火、屠人、截马的魔术节目。

  这些奇技异巧,场面盛大的演出,使四方来客大为惊叹,深服汉帝国的广大和富强。达到了汉武帝夸示帝国昌盛富庶,吸引西域诸国结好汉室,共同对付强敌匈奴的外交政治目的。

  汉代是中国杂技的形成和成长期,汉代角抵戏迅速充实内容,增加品种,提高技艺,终于在东汉时代形成了一种以杂技艺术为中心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于一堂的新品种——“百戏”体系。

  汉代杂技的卓越成就,首先表现在它的各种节目已成系列,具备了后世杂技体系的主要内容,这在全世界各国的表演艺术中,恐怕是绝无仅有的。汉代出土的画像砖石中对各类节目都有形象记载:

  (一)力技。

  狭义的角抵就是指角力,争交相扑之类以力量较量为主的节目,在汉代百戏中占有重要地位。汉画中常可看到人与人,人与兽,兽与兽之间角抵的图像。百戏表演者中有一类为“象人”,研究者认为就是专业的斗兽士。河南南阳一处出土的汉墓画像石中,就有二十多处“象人斗牛”、“象人斗虎”、“象人斗犀”等图绘。“载竿”节目中同样显示了表演者的力量,山东安丘汉墓百戏图中的“载竿”一人举竿上面有10人表演,其力量可达千钧。

  (二)形体技巧。

  中国杂技早在汉代就形成以“顶功”为中心的形体技巧,顶功就要求有过硬的腰功、腿功、倒立跟斗基本功,这种传统一直至今。汉代表现顶功技巧的画像砖石很多,山东嘉祥武氏祠的这两幅就很典型。

  (三)耍弄技巧。

  汉代的“跳丸弄剑”、“舞轮”都是经常表演的节目,四川出土的汉画像砖“丸剑乐舞宴饮图”就是很有名的一幅。

  (四)高空节目:

  汉代文献和文物图像中都有高空节目的记载,像撞技,走索和戏车,皆有高空表演,缘竿之技在汉代很盛行,基本有两种类型:一是在平地表演,一是在车上表演前面“百戏图”中戏车上树立双竿双台,表演的少年演员,正从前撞翻跟斗落到后撞的小台上。今天杂技中仍保留此类技巧,“跟斗过车”就是一种。

  (五)马戏与动物戏。

  “马戏”最早见于汉代文献,桓宽在他的论著《盐铁论·散不足论篇》中说:“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戏,马戏……”。把马戏与百戏并举,可见当时马戏的兴盛。沂南“百戏图”中,就有三个马戏表演,其中一个还将马装饰成龙形。

  汉代马戏除了驾驭本领的显示外,还把武艺、舞蹈等各种民族技艺运用其中,百戏图马戏表演者有的就执戟舞练,有的就舞幢。这与西方的马戏有很大区别。河南嵩山三阙之一的登封少室石阙画像上的两位马戏演员,一在马上倒立,一在马上舞蹈

  山东临淄文庙中汉画像石刻中展示的集体马戏的表演,可与沂南百戏图戏车相映生辉。图中有两匹马,前一匹上有一人,身后尚有一人飞身而至,恰好拉住骑者之手,另一人纵身而起,手挽马尾,后一匹马拉着车,车前方有一人腾空飞翔,车上除御者外,其余人物皆作表演动作,车后还有一人纵身欲上。正是这些技艺为后世马戏和空中飞人等表演提供了艺术基础。

  汉画像砖石中还有反映各种驯兽节目的形象,如驯虎、驯象、驯鹿、驯蛇等。浙江海宁东汉墓画像中的“驯兽斗蛇图”和武氏祠的“水人弄蛇图”,就是明证。

  山东济宁东汉墓画像石上部为驯鸟图,下部为驯象图。六人坐于象背,一人立于挺起的象鼻,可见其驯练动物的水平已经甚高。另外还有驯猴、驯鹤、弄雀等形象。汉代的马戏和驯兽节目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六)幻术。

  汉代是中土与西域甚至西方国家进行幻术艺术交流的时代。当时中国本土的幻术有两大类别,一是由皇家和贵戚支持的大型幻术表演,多以巨大的道具装置和众多演职员共同的表演,如汉武帝的角抵大会中的“鱼龙曼衍”,实际是两个相连接而演出的大型幻术。

  汉末曹操统一北方,胸怀一统天下大志的曹操特别注意收络人才。对于方士之流的人物,他竭力搜络于自己身边,恐这些人利用幻术奇伎行邪作蛊,倡乱或为敌所用。故而他一闻有异术者即必招来,庐江左慈,甘陵的甘始,阳城的郄俭等著名方士均被其笼络身边,这客观上给幻术的交流发展提高创造了条件。《后汉书·左慈传》所载他的种种幻术表演,说明当时已发展到极高水平。《三国演义》第六十八回“左慈掷杯戏曹操”描写极为生动。此事在建安21年(公元216 年),他表演了三套戏法。“令取大花盆放筵前,以水盛之,顷刻发出牡丹一株,并放双花”。左慈“教把钓竿来,于堂下鱼池中钓之,顷刻钓出数十尾大鲈鱼,放在殿上。”“慈掷杯于空中,化成一白鸠,绕殿而飞。”引得众人仰首观看,他则乘机遁去。这三套戏法即变花、变鱼、变鸟,也是现代中国魔术的绝招。

  经过魏晋南北朝(公元400-589)160多年的大动荡和民族文化的大融汇,至公元589年隋代统一中国,杂技艺术已经极为成熟,至唐代成为宫廷和民间共盛的艺术。

  杂技艺人和乐舞艺人同在宫廷献艺,出现一些传颂一时的杂技艺人,为诗人墨客吟咏。

  唐朝(公元618~907年)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较发达的时期,乐舞杂技艺术是空前繁盛的,唐代诗人墨客不少人吟咏过杂技艺术。白居易有“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新乐府·五部伎》)之句,元稹亦有“前头百戏竟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张楚金的《楼下观绳技赋》生动地描绘了绳技艺人高超而优美的表演技艺:“掖庭美女,和欢丽人,披罗谷与珠翠,捕琼筵与锦茵……横亘百尺,高悬数丈,下曲如钩,中平似掌。初绰约而斜进,竟盘姗而直上,……”

  唐代杂技出现了许多技艺高超而美艳动人的女杂技艺人,前面诗中的女艺人被称“掖庭美女”,说明她是宫廷艺人。唐人所著《封氏见闻录》也描写了宫廷的绳技、高跷、“踏肩蹈顶”人上叠人“至三四重”的高超技艺。不少有名的乐舞如《破阵乐》、《圣寿乐》等,都与杂技有关。

  唐太宗李世民亲自指导大臣排练的《秦王破阵乐》是唐代极有名的乐舞,名声远播海外,一百二十人执戟披甲,前有战车,后列战阵,其中的武技与马术即与杂技相通。更有幽州女艺人石火胡(可能是唐代少数民族)把《破阵乐》引入杂技艺术的顶竿之技,她顶着的百尺高竿上,支有五根弓弦,五个女童身穿五色衣服,手持刀戟,在高竿弓弦表演《破阵乐》。她们合着音乐的节拍在弓弦上俯仰来去,轻捷如燕。这场表演融“歌舞”、“走索”与“顶竿”之技于一炉,实在是花样翻新。

  唐人“载竿”之艺极高,有“爬竿”、“顶竿”、“车上竿戏”、“掌中竿戏”等不同内容。《独异记》中记载着一位三原女艺人能头顶长竿载十八人而来回走动。正是有此种神技,唐代达官贵人的出行仪仗中往往以载竿杂技表演为前导。最典型证明是唐代敦煌莫高窟壁画《宋国夫人出行图》中就是以”载竿“为前导的。出行仪仗中杂技乐舞表演,既有显示豪奢气派之意,亦有与民同乐之好,故唐人张祜千秋乐》诗云: “八月平时花萼楼,万方同乐是千秋。倾城人看长竿出,一伎初成赵解愁。”

  中幡本是唐代贵族、皇室出行的仪仗,当时还不是杂技表演的项目,崇尚武技的唐代,一些仪仗兵在锻炼臂力中耍弄中幡,后来民间迎佛走会中,也把中幡做开路仪仗,杂技艺人进一步提高中幡的技艺,美化幡帽的装饰,就成了一项极富民族文化特色的杂技艺术,至今在舞台上表演着。

  唐代的马戏与幻术均极发达,除各种马上技艺外,还有驯马为马舞的表演,唐玄宗有舞马五百骑。唐代幻术戏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唐蒋防《幻戏志》载:“(马自然)乃于席上以瓦器盛土种瓜,须臾引蔓生花,结实取食,众宾皆称香美异于常瓜”。这位马先生还会纯手法的杂技戏法:“ 又于遍身及袜上摸钱,所出钱不知多少,投井中,呼之一一飞出。”

  唐代杂技将多种技巧糅和在一起,充分展示杂技超凡入圣、人所难能的特点。除了前边提到的融“歌舞”、“走索”与“顶竿”之技于一炉的石火胡的竿上《破阵乐》,马术也把“冲狭”的高超技艺熔和进来:唐赵麟的《因话录》记有“透剑门伎”一项,说用锋利的刀剑编扎成狭门过道,表演者乘小马从刀丛剑林之间穿驰而过。如果技艺不精,坐骑驾驭不灵,触及刀剑,人马立毙。这个“透剑门”,实际就是汉代“冲狭”的发展,它与马术结合起来,就成了一项在冷兵器时代,超卓而有用的技艺了。

  唐代杂技,宫廷与民间共同发展,民间既有街头小艺,亦有戏场献艺,观者达数千人。有的在广场表演,有的则在寺院附近的戏场乐棚。当时的国都长安,大的戏场多在慈恩寺旁,小的戏场多在青龙寺旁。长安有名的杂技艺人解如海,剑·丹·丸·豆、击球诸艺皆精,他与两个妻子和几个儿女的家庭班子,每次演出都千人观看。

  宋代(公元960——1279年)是都市经济发达,市民阶层强大的时代,像汉/唐那样以皇室和国家组织的大型杂技百戏演出已经少见,相反在繁荣的城市,如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市)、南宋的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市)都有各种街坊、市场的演出场所,当时称瓦子乐棚。杂技、舞蹈、武艺、说唱各种形体表演艺术,同场献艺、互相观摩,无疑对中国独特的戏曲艺术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元代(公元1206——1368年)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统一的大帝国,它虽然统一中国只有不足百年的历史,但对中国各民族的艺术交流,却产生了有力影响。中华艺术史上的奇葩––元杂剧,就是在元代鼎盛成熟起来。“杂剧”所以有此名称,研究者认为,就是因为当时的戏剧艺人和杂技艺人同场献艺,在戏剧演出中吸收或穿插不少杂技演出的原因。这从山西省右玉县宝宁寺保存的元明时代水陆画中也可以看出。其中的“第五十七,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第五十八,一切巫师神女散乐伶官族横亡魂诸鬼众”两幅,描画了杂技、幻术和戏曲人物的形象,可以看出当时他们同场作艺的情状。“往古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士农工商医卜星相各色人等,下层则是杂技、戏剧演员,特别有意义的是在这幅画里,还把当时为戏曲、杂技演出写词作本的书会才人的形像,摆在了重要地位,弥足珍贵。

  杂技、戏曲演员共十一人,有手技戏法、侏儒幻术、舞狮,也有宋元杂剧中的正末和净色。走在最前的侏儒,赤身肥胖,头裹碎花红巾,身上只有一红布裤衩遮羞,肩扛一瓶,可能是表演“入瓶”一类技巧与柔术的杂技。

  另有一人肩披努目突睛、海口紧闭的青色狮衣一领、长毛清晰,它很可能是元代高毳狮舞的写照。

  (公元1368——1644年)、(公元1644——1911年)两代是中国最后的两个封建王朝,杂技与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特别是杂技更被视为不入流的玩艺,宫廷中基本没有杂技演出的记载,只有明宪宗(公元1465––1488年在位)“行乐图”中有杂技表演的形象。清代杂技艺人进一步沦落江湖。但是戏曲却勃兴起来,特别是自1790年徽班进京,京剧诞生之后,戏曲武打戏对杂技武艺的吸收成空前之盛。终于形成以武戏为招徕的繁荣景象。

  跟头本来是杂技技巧中重要一项,在清代戏曲中,它被戏曲表演所吸收化用在方方面面,故清末有所谓“京剧里的跟斗,杂技里的顶”的俗话。明末安徽班就有“剽轻精悍、能扑跌打”的声誉,当年演目连戏诸般杂技,竞呈舞台,经近50年的熔铸冶炼,自然更有火候。徽班进京后每场演出必有专重跌打扑斗的武戏。从当时在北京看过安徽班演出的人记载看,他们是吸收了不少杂技技巧的:

  “武剧,以余所见于京师者,其人上下绳柱如猿猱,翻转身躯如败叶;一胸能胜五人之架叠,一跃可及数丈之高楼,目眩神摇,几忘为剧。”(见王梦生《梨园佳话》)。

  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1年)的作品《都门杂咏》“卖艺”——诗云:“歌童扮旦妙娉婷,小戏多从嵩祝听,《卖艺》最宜灯下看,夜间看耍火流星。”

  这是在戏曲中有机地穿插杂技“耍火流星”的记叙。

  清代杂技艺人漂泊江湖,生活凄苦,但出于对祖宗的艺术的挚爱和对人生的追求,他们在艰难的环境中,保持和发展了自己的艺术,“蹬技”和“古彩戏法”都有了新的创造,“耍坛子”、“剑、丹、丸、豆”的系列幻术,都达到了极高水平。

  清代杂技除“撂地摊”,在城镇乡村中流浪卖艺外,一些技艺高超的艺人,也被邀请做富室贵家的堂会演出和逢年过节的行香走会的表演。清末上海出版的《点石斋画报》就反映了这些杂技的演出情况。

  1949年以后,杂技艺术更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流的使者。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组建中国国家杂技团的事情,1950年10月中央文化部聘请罗瑞卿廖承志田汉李伯钊等七人组成筹备杂技团工作组,这七人中有战功卓越的将军,有资深的戏剧家、导演和文化交流的领导人,由此可见国家对此事的重视。

  当时从上海天津北京武汉征集了一批优秀杂技节目,并邀集知名艺人来北京会试。从中挑选了一批富有民族特色的杂技节目,在李伯钊、周巍峙等新文艺干部直接指导下,经过一个月的集训,编排出新中国第一台杂技晚会。

  这些传统杂技节目经过初步整理,在服装道具、音乐伴奏上都作了初步加工,使之面貌一新。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汇报演出,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的肯定和鼓励,并当场决定由这批艺人组成一个团体,出访苏联欧洲各国。周恩来总理命名该团为中华杂技团,1953年正式建团,改称中国杂技团

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阿尔巴尼亚芬兰丹麦瑞典奥地利等十四个国家,通过这些负载着中华古老文明的杂技节目,使这些国家人民感受到中国人民是勤劳、勇敢、智慧、乐观、文明的人民,中国是热爱和平,与各国人民友好共处的国家。

  中国的杂技演员从第一次出国演出,就成为中国文化的使者、和平友谊的使者。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杂技演员足迹遍世界,在五大洲的一百多个国家留下了他们的艺术风采,甚至当时一些尚未与中国建交的国家,也都欢迎中国杂技团的演出,并在他们的艺术表演中感受到中国人民的友谊,加速了与这些国家友好交往的进程。

陶俑中,有许多拿顶和翻筋斗的形象。中国杂技艺人,即使是表演古代戏法的演员也要有扎实的功夫基础,所谓“文戏武活”,即是指此。没有坚实的功夫,在大褂里卡上上百斤的道具,还要从容自如,翻着筋斗变水变火是不行的。

  第二是险中求稳、动中求静,显示了冷静、巧妙、准确的技巧和千锤百炼的硬功夫。如“走钢丝”中种种惊险的表演,都要求“稳”;“晃板”、“晃梯”之类,凳上加凳,人上叠人,但顶上的人必须在动荡不定的基础上求平求静,这必须有极冷静的头脑、高超的技艺与千百次刻苦训练相结合才行,这显示了对势能平衡的驾驭力量,表现了人类在战胜险阻中的超越精神。

  第三是平中求奇。以出神入化的巧妙手法,从无到有,显示人类的创造力量。这个艺术特色在举世惊绝的“古彩戏法”中表现得最为突出。中国戏法与西洋魔术最大的区别就在于魔术讲究运用声光道具,台面上金碧辉煌、铮光锃亮,演员却只要一件长袍,一条薄单,平凡朴实,毫无华彩,然而这一身长袍却要变出千奇百怪的东西,从酒席菜肴至活鱼、活鸟,无奇不有。演员一个跟斗能献出烈火燃烧的铜盆,再一个跟斗又取出硕大无比、有鱼有水的鱼缸。

  第四个艺术特色是轻重并举,通灵入化,软硬功夫相辅相成。最能表现这一艺术特色的是“蹬技”节目,蹬技多数是女演员表演,演员躺在特制的方台上,以双足来蹬。至于所蹬物体,几乎包罗万象,从绍兴酒罐、彩缸、瓦钟到桌子、梯子、木柱、木板和喧腾带响的锣鼓等等,轻至绢制的花伞,重到一百多斤重的大活人;被蹬物体,或飞速旋转,或腾越自如,从光滑的瓷制彩缸,到笨重的木制八仙桌子,都可以蹬得飞旋如轮,只见影子不见物象。

  第五是超人的力量和轻捷灵巧的跟斗技艺相结合。《叠罗汉》的底座负重量是惊人的。唐代《载竿》有一人顶十八人的记载。现藏日本,作为国宝级文物的唐代漆画弹弓,弓背上就有一个顶六人的形象。近世的《千斤担》一位老演员手举脚蹬同时举起四付石担和七、八个演员,负重达千斤以上,表现了超人的力量。传统的“拉硬弓”、“耍关刀”都是负重极大的节目。

  第六是大量运用生活用具和劳动工具为道具,富于生活气息。碗、盘、坛、盅、绳、鞭、叉、竿、梯、桌、椅、伞、帽等等,这些平凡东西,在中国杂技艺人手里,变幻万状,显示了中国杂技与劳动生活的紧密关系,有些节目就是劳动技能和民间游戏结合的产物。如绳技神鞭等,就是牧民套马、赶车和儿童跳绳的艺术化。

  第七是古朴的工艺美术和形体技巧的结合。“耍坛子”、“转碟”等节目把中国的瓷绘艺术与杂技交溶在一起。“蹬技”中的花伞和彩单同样给人以传统艺术的美感。

  第八是中国杂技有极大的适应性,表演形式、场所多样化。广场剧场、街巷、客房,多至百人大荟萃,小至一人的现场即席献艺。正是这种广泛的适应性使其能千古犹存。

  第九是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师承传统,又与姊妹艺术关系密切。中国杂技有严密的内向性,每一种技艺都是代代相传。同时还有地域性,如中国北部的河北省吴桥县就是有名的杂技之乡。杂技艺人尊师重艺,对先辈传下来的技艺,总是千方百计的保存下来,传递下去。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7年6月8日,河北省吴桥县杂技团获得国家文化部颁布的首届文化遗产日奖。

吴桥县一向有“杂技之乡”的称誉。当地人们把杂技叫作“耍玩意儿”,民间流传有:“上至九十九,下至才会走,吴桥耍玩意儿,人人有一手。”可见,杂技在吴桥县是十分广泛和普及的。 吴桥的杂技艺术有很久远的历史,1958年,沧州吴桥县小马厂村出土的距今约1500年前南北朝东魏时期的古墓壁画上,就描绘着倒立、肚顶、转碟、马术等杂技表演形象。但是,沧州吴桥杂技在全国享有盛誉则在元朝以后。在这之前,河南的杂技比较有影响,元朝建立后,首都由河南开封迁至北京,河北沧州吴桥杂技开始繁荣起来,影响越来越大,延续至今,已成为国内外公认的著名“杂技之乡”。

  现在,在吴桥县境内,无论是村庄农舍,还是田间地头,或是街头院落,到处可以看到演练杂技的动人场面。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都可以当作演练杂技的道具。有些杂技世家,从一两岁起就训练小孩子的杂技功底。现在,全县有几十个专业的或业余的杂技团,演员1000多人。平时有一两手杂技本领的人不计其数。 多年来,这个驰名中外的杂技马戏之乡,培养出了一大批技艺精湛的专业演员。北京、沈阳、天津、哈尔滨、重庆、昆明、太原、广州、西安、武汉等全国50多个杂技马戏艺术团体中,有许多演员来自吴桥。其中,有不少人已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杂技表演艺术家。如中国杂技协会副主席、被誉为“杂技艺术之花”的武汉杂技团团长夏菊花,她的家乡就是吴桥。中国人民解放军沈阳军区杂技团的王喜福,他主演的“空中吊子”、“晃板”、“椅子顶”等节目,得到国内外观众的好评,并录制成影片播放。著名杂技表演艺术家边云明,1956年随中国杂技艺术团到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访问演出时,他主演的“蹦床飞人”、“杠杆定车”等,为祖国赢得了荣誉。1981年,河北省杂技团到墨西哥等4国演出,主要演员大多数来自吴桥。他们的精彩表演受到国外朋友的赞扬。

  扩大一点说,和吴桥毗邻的天津、唐山聊城等地,都可以称之为杂技之区。聊城杂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的曹植。这位建安才子善于“跳丸击剑”,并酷爱“斗鸡”、“跑马”。从那时起,聊城的杂技传统一直延续下来。新中国建立后,以聊城艺人为主建立的杂技团就有贵州杂技团、云南杂技团、山西长治杂技团和山东杂技团、德州地区杂技团等。

  河南最古老的杂技之乡

  在河南历史上,不仅产生过中国最早的杂技表演艺术家,而且举行过中国最大的“百戏”汇演。《列子》一书记载:“宋有兰子,以技于宋元君,召见,以双技长倍其身属其径并趋;并驰弄七剑,选而跃之”,这是见之于记载的河南省最早出现的杂技女演员。北宋以后,杂技大量流入中原民间,其普及程度是其它省、区所难以比拟的。例如,太康县马厂乡的“王老家杂技村”,仅百户村民即有8个杂技团。宝丰县赵庄乡的“周营魔术村”,仅千户人家即有33个魔术团,从艺人员达百余名;新野县仅施庵、沙堰、范集三个乡,即有玩猴专业户1200余人;淮阳太昊陵庙会上,从农历二月到三月三,上会演出的杂技团常多达二三十个,“人祖爷”的“节”竟成了自发的“杂技节”。

  周口市级杂技之乡

  2004年10月21日,中国文联将“中国杂技之乡”的荣誉授予了河南周口市和吴桥县,使周口成为全国唯一的市级“中国杂技之乡”。

  周口的杂技历史悠久,是我国杂技艺术重要发祥地之一。据史志记载,早在春秋时期,周口就有众多民间艺人以杂耍技艺谋生。虽经时代变迁,但杂技艺术在周口大地历久不衰,每年一度的淮阳县太昊陵古庙会就是杂技大展演的舞台。浓厚的杂技艺术氛围,催生了众多的杂技户、杂技村、杂技乡。据不完全统计,在全市范围内,目前有专业杂技团体100多个,业余杂技团体201个,从业人员近15000人。从市、县到乡、村,从基础培训到高精尖竞技,各类杂技团、魔术团、驯兽表演团、飞车表演团等犹如朵朵鲜花,开遍周口大地。

  大王庄 东北庄村级杂技之乡

  2001年10月25日,在北京举行的中国杂技艺术家协会成立20周年大会上,河北省肃宁县窝北镇大王庄村和河南濮阳市东北庄村被首次命名为首批村级“中国杂技之乡”。

  大王庄村现有3080人,从事杂技的就达1600人,占全村人口的1/2多。当地的杂技班、团有15个。说起大王庄人玩杂技的历史,就不能不说到我国著名的杂技艺人、人称“画眉张”的张增财。张增财生于1890年,卒于1964年,他以口技著称,尤其擅长模仿画眉鸟的叫声,故艺名叫“画眉张”。

  濮阳素来被称为河南的“杂技之乡”,濮阳的东北庄和河北的吴桥自古就有“杂技南北两故里”之说。濮阳杂技艺术源远流长,在民间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东北庄村人酷爱杂技,上至70多岁的老人,下到3岁的顽童,几乎人人都会耍上几个把式。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该村为国内外输送杂技人才400多人,演出足迹遍布全国27个省市及朝鲜、日本、德国等20多个国家。据当地有关部门统计,在国内外杂技团中,担任过团长的东北庄村籍人就有37人,在近10年的国内和国际大赛中捧回奖杯达30多个,为国家争得了荣誉中国的杂技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珍贵的优秀文化遗产。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0:09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剧是发源于江苏扬州,成长于上海戏曲剧种。它以古老的"花鼓戏"和"香火戏"为基础,又吸收了扬州清曲、民歌小调发展起来,原名“淮扬文戏”,30年代中期称为"淮扬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扬剧,主要流行于苏北、江南、上海和安徽部分地区。

江都的吴堡、武坚一带就流行着唱秧歌、打花鼓、踩高跷、送麒麟等娱乐的伎艺。这些伎艺通常在传统的节日表演,后来,这些表演中渐渐融入了故事、人物和行当的分工,内容大都是男女爱情之类,身段舞姿,都有一定的规格和要求,具有了戏剧的形式,因这种戏剧是从花鼓发展来的,就被人们叫做"花鼓戏"。

  花鼓戏有两个角色,分别为小面(小丑)和包头(小旦)。演出时先由全体演员“下满场”,即一种集体歌舞,然后由小面和包头对歌对舞,称为“打对子”或“踩双”。这种花鼓戏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就形成了,在民间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又吸收了徽班和其它剧种的剧目,可以演40多个情节简单的剧目,如《探亲家》、《种大麦》、《借妻》、《僧尼下山》、《荡湖船》、《王樵楼磨豆腐》等。

  1919年,扬州花鼓戏第一次由农村到杭州演出,获得成功,并引起京剧界的注目。第二年,又登上上海大世界舞台,轰动了各公司的游艺场。为了满足广大观众的需要,艺人就把维扬小曲里的唱本如《王瞎子算命》、《小尼姑下山》等改成剧本上演。音乐方面除了"梳妆台"曲调处,又加入了维扬小曲中的一些曲牌。这时的花鼓戏已发展到盛极一时的地步,艺人胡大海,首先感到花鼓戏这个名称已不适应当时的演出,在他的倡仪下,改称为"维扬文戏"。以区别"维扬大班"。

  "维扬文戏"在上海站住了脚,开始招收女徒学艺,首批优秀女演员有筱兰珍、筱招娣、陈桂珍以及著名坤角小生金运贵。女演员的增加,对扬剧的进一步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因为花鼓戏的唱腔只用丝弦伴奏,不用锣鼓,所以观众把维扬文戏叫做“小开口”。

  虽然"小开口"是花鼓戏与清曲结合而成的一种表演形式,但却不同于花鼓对子戏和清曲坐唱曲艺,早期角色只有一小面(丑)、一包头(旦),后来发展为"三包四面"(即三个丑、四个花旦),多角同台。戏的内容大多为生活小戏,如《探亲相骂》、《小上坟》、《小放牛》、《瞎子观灯》、《王道士拿妖》、《打城隍》之类。剧目从“两大两小”即《种大麦》、《大烟自叹》、《小尼姑下山》、《小寡妇上坟》发展为情节复杂、人物众多的《分裙记》、《孟姜女》、《柳荫记》。曲调轻松活泼,委婉悠扬,主要有[大锣板]又称(又称[大陆板])、〔相思调〕、《隔垛垛》、《青纱扇》等。

  说到苏北香火戏,很久以前,江都老百姓有在厅堂陈放香柜的习俗,据说香柜是专为烧香敬神王所用。到了清代初期,由祭祀酬神的摆案烧香火发展到兼有表演娱乐的做香火会,他们的表演发展到以唱、念、做、打等功夫来表演完整的故事的时候,就成了戏剧,人称香火戏。

  香火戏分内坛和外坛两种。内坛多演神话故事,如《目连救母》、《秦始皇赶山塞海》等;外坛多演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1920年左右,也就是扬州花鼓戏到上海演出的时候,它也到了上海。它在新民戏院首次演出时,改名为"维扬大班"。维扬大班在民间也有不小的影响。香火戏用锣鼓为伴奏乐器,曲调有〔七字句〕、〔十字句〕、〔斗法调〕、〔七公调〕、〔娘娘腔〕、〔水瓶调〕等,高亢质朴,粗犷雄壮,于是观众就把维扬大班俗称为 "大开口"。

  当时,专演“大开口”的戏园相继开张,有闸北新民戏院、虹口庆长戏馆、太平桥同庆茶楼等。此外,安纳金路(今东台路)上的“维扬大舞台”也上演“大开口”,来上海演唱的艺人逐渐增多,上演剧目渐渐以世俗的家庭题材为主,如《琵琶记》、《牙痕记》、《合同记》、《柳荫记》、《三元记》,有“十戏九记”之说。化装也有了发展,花旦用披纱包头并改穿戏衣。表演则模仿京戏,并能演武戏。

  扬州清曲进入上海的年代,与香火戏相近,以说唱为主,最早到上海的清曲艺人常为上海富户人家的婚姻、寿诞一类喜事唱“堂会”。

  香火戏和花鼓戏同是产生于扬州一带的地方小戏,虽然各有不同的成长过程与特点,但语言是相同的,都讲扬州话,原来唱维扬大班的艺人改唱维扬文戏的较多;维扬文戏增添了武场锣鼓,维扬大班也采用丝弦伴奏。在长期的演出实践中,二者互相吸引,慢慢融合在一起,并且不断吸收民歌小调和扬州清曲的优秀唱段,内容与形式日臻完美,1935年,维扬文戏和维扬大班终于正式合并,称为"维扬戏",扬剧从此产生了。同期,苏北香火戏和扬州花鼓戏艺人在上海同台合演的《十美图》,也是这个新剧种破土而出的标志。

  二十世纪40年代以后,是扬剧艺术日臻发展与走向成熟的时期,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艺人们进一步向京剧学习了武打技巧,身段动作、服装头饰、脸谱化装,还借鉴了越剧、淮剧及话剧等表演手段,丰富了艺术表现力。角色行当也由生细分为小生、正生、老生;旦分小旦、花旦、正旦、老旦;丑分文丑、武丑、男丑、女丑等。

  其次,形成了各行当艺术流派,仅生旦行当就有金(运贵)派、高(秀英)派、筱(玉英)派、华(素琴)派。金运贵,原名刘秀卿,因擅演《珍珠塔》,有"活文卿"之称,她创造的〔自由调〕和金派表演风格,在扬剧界有很大的影响。

  还有,艺人们还在原有曲调的基础上,对音乐唱腔进行改革和创新,形成曲牌体与板腔体相结合的音乐体系,常用曲调和板式有〔滚板〕、〔数板〕、〔大陆板〕、〔十字调〕、〔梳妆台〕、〔补缸调〕、〔汉调〕、〔银纽丝〕等。早期扬剧,虽有阔口、窄口(大小嗓子)之分,却同调同腔。自女演员出现后,针对男女音域的差异,乐师江腾胶等人创造了同调不同弦的路子,解决男女同台合演的问题。同时吸收了京剧、昆剧的锣鼓经和吹奏曲牌,丰富了场景音乐。

角色行当

  扬剧虽属地方小戏,但角色行当齐全,有生、旦、净、丑。

  在花鼓戏、香火戏并行时期,花鼓戏以旦和丑为主,香火戏则重生角。在花鼓戏中,丑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当时花鼓戏大多在广场演出,开锣均由丑带领小旦跑台子,招徕观众,并在戏中不断地用丑插科打诨。维扬戏时期仍具"三小"特色,并向京剧学习了角色分行、武打技巧、服装、脸谱等。至此,扬剧的表演艺术体系基本形成,具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以丑、旦、生为重。

  丑行表演艺术丰富多彩,比较突出,有丑演俊扮,也有丑演丑扮;有以动为主的叫武丑,也有以静为主的叫文丑。文丑的特点是都是俊扮小生,而武丑则扮演擅长武艺、敏捷机警、语言幽默的人物,着重翻跳跌扑,动作矫健有力,念白清晰,边做边唱。各种不同身份的丑在表演动作方面也各具特色

  旦行表演艺术,除继承和发展了花鼓戏中旦的表演艺术传统及其它剧种旦角表演技巧外,较多吸收扬州清唱特色。如《鸿雁传书》、《王月英看灯》、《乔奶奶骂猫》等,都是上场人物和人物动作极少,并以大段唱功为主的剧目。

  旦:分小旦、正旦、彩旦、老旦、武旦。

  小旦扮演青、少年女子,人物繁多,如《算命》中天真活泼的曾姑娘,《陈英卖水》的闺阁小姐刘兰英,《恩仇记》中机智刚强的菊香。这类人物的唱腔,温柔缠绵、秀丽灵巧,有的重做功。

  正旦扮演中年妇女的贤妻良母、贞妇烈女、贵妇人等,念韵白,以唱功为主,表演淳朴细腻,娴静庄重,如《鸿雁传书》的王宝钏,《断桥》的白素贞等。

  彩旦又分两支,一是扮演滑稽或奸刁的妇女,兼属丑行。化妆和表演要求夸张,浓装艳抹,行为乖张,如《武松杀嫂》的王婆等。另一种是心直口快、善良、性格爽朗的妇女,如《三搜店》的王快嘴,俊扮,重念白,用扬州方言,通过爽脆的白口表现人物性格,少唱。

  老旦扮演老年妇女,重唱功,要求苍劲浑厚,但不失女性特征,如《断太后》的李后等。

  武旦扮演擅长武艺的女性。也分两支,一支是武旦,身手矫健,英勇善战,如《上金山》的白素贞、小青,《百岁挂帅》的杨七娘等。另一支是刀马旦,重身段工架,以气度神情取胜。如穆桂英、樊梨花等。这两支均兼重唱功,唱腔刚劲挺拔,内含柔婉妩媚。

  生行表演艺术主要源于香火戏。早期香火戏多神话剧,后期则兼演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的剧目,正剧较多。这一传统使生角具有自己的特色。

  生:分小生、老生、武生。

  小生扮演男性青、少年,以文为主,能演多种人物。像《二度梅》中的落魄书生梅良玉,《白蛇传》中的小商人许仙等。唱腔简朴柔和,动作儒雅、秀逸。此外还有扮演儿童的。

  老生主要扮演中年以上的男性,一般都具有正直刚毅的性格,中年多戴青髯口,老年戴白髯口,如《碧血扬州》的李庭芝,《义民册》的书吏秦积安,《秦香莲》和丞相王延龄,现代戏《白毛女》的杨白劳等。重唱功,念韵白,有的兼用扬州官话,唱腔柔和,老年人的唱腔有苍老特点,表演讲究庄重、深沉。

  武生扮演擅长武艺的青年人,重武功、兼重唱功,如《武松杀嫂》的武松。

  此外,净行扮演气质豪迈的人物,如《秦香莲》、《断太后》、《包公自责》中的包拯。扬剧多由老生兼演,行腔刚直,风格浑厚,表现上动作大,有气势。

  各角色行当的表演程式多从昆剧、京剧吸收而来,但始终保持花鼓戏朴素、活泼的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如"跌怀"、"撞肩"、"跨马"、"背及"及"鼓鹊登梅"、"玉兔拜月"、"蜻蜓点水"、"骑驴上坡"等。

  2006年5月20日,扬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州清曲是中国江苏既古老又有影响力的曲艺之一。清代康、乾年间是其鼎盛期,曾流传于全国许多地区。扬州清曲大部分音乐源自本地小调,再次为“传自四方”的各地小调,其音乐具有民间性及地域特性。曲词题材极其广泛,曲目十分丰富。扬州清曲历史久远,元代小唱、散曲是其渊薮,明代的许多小曲风韵至今仍有保留。演唱者分“阔口”和“窄口”,均以字行腔,注重腔韵和发声。每个演唱曲目有一至数人参加,至今保持传统坐唱形式,除演唱者本人均操一件乐器外,还有人员不等的小型乐队伴奏,乐器为丝竹管弦和打击乐。

  扬州清曲的宝贵遗产是明清(1644—1911)时期形成和发展的数目可观的曲目,最有艺术价值的是其音乐,其中“五大宫曲”具有强烈的艺术个性,唱曲牌,有单支和联套。从晚清到民国年间,小曲有了很大的发展,影响也日益扩大。在与外地说唱艺术的长期相互交流过程中,一方面有不少小曲曲牌流传到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等省,另一方面本地小曲也汲取了一些外地民歌,从而使曲牌较以前更为丰富,曲调更为多采。许多曲牌被本地扬剧吸收,丰富了扬剧音乐。在曲牌丰富的基础上,又出现了大量用多支曲牌连缀的“套曲”,以及由数首套曲组成的连本套曲,可以演唱有较多情节的长篇故事,表现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如《三国志》、《红楼梦》、《风儿呀》以及难度相当大、被认为可用作检测清曲歌唱水平高低的《九腔十八调》(即《俏人儿我的心肝》)等,一直流传至今。在演唱方面逐渐以男性居多,唱法上有了“窄口”与“阔口”的区分,前者指男性模仿女性声腔,后者指男性用本来声腔,伴奏渐趋统一用二胡、琵琶等丝弦乐器和敲打檀板、瓷盘、酒杯,更显典雅和富有地方特色。

  与此同时,一大批各具专长的小曲名家相继涌现。三十年代初,黎子云、王万青、葛锦华、陆长山、尹老巴子等人的代表唱段,如《风儿呀》、《秦雪梅吊孝》、《小尼姑下山》、《活捉张三郎》、《武松杀嫂》、《宝玉哭灵》等,曾由上海百代、大中华、蓓开等唱牌公司灌制唱片发行。1940年,扬州一批小曲名家首次在扬州教场南首老龙泉茶社对外公演,为区别以往的小曲、小唱、正式挂牌“扬州清曲”

  过去从事扬州清曲艺术活动的人,除了青楼歌妓和流动卖唱的民间艺人以外,大多是男性自娱,没有正规的组织,但是他们的文化艺术水平较高,对扬州清曲的发展与提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民国年间,扬州的清曲爱好者有自愿结合的群体“南局”和“北局”,除自娱外,“南局”常在城里受聘唱堂会,“北局”常去乡间村镇演唱。

  五十年代到六十年代,许多清曲高手被扬剧团、曲艺团吸收。扬州市曲艺团建立了专业的清曲队,培养了一批年轻男女演员,并编演过《工农竞赛》、《光荣人家》、《刘胡兰》等新曲目。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政府在新建的一批戏曲学校、曲艺团体同曾广泛开展过扬州清曲的教学和演出。但文革(1966—1976)期间,此类措施遭到扼制,直到1985年,上海、江苏地区的文艺部门重新召集了幸存者开展有组织的自娱演艺活动。

  由于缺乏长期完整的扬州清曲表演计划。自1999年以来,作为扬州清曲的故乡——扬州市广陵区文化主管部门建立了专门的研究室,开始从事较系统的研究及规划工作。扬州市扬州清曲研究室、扬州曲艺之友社开始计划全面搜集扬州清曲的曲目、演出照片、录音、录像。政府计划支持扬州清曲研究室和扬州曲艺之友社加强扬州清曲艺术的复兴工作,适时举办相关的艺术活动。

  在2001年3月召开的“扬州清曲研究室2001年工作年会”上,来自扬沪等地的曲艺工作者及专家,集中探讨了扬州清曲的艺术价值及生存状态等问题,并与已被首批列入人类口头与精神文化遗产的昆曲作了比较,发现两者价值相近,但濒危情况扬州清曲更甚:接着又详细对照世界文化遗产评审规定,经过审慎研究,广陵区文化局与扬州清曲研究室决定,将具有500多年历史的扬州清曲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独来读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8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扬州评话是以扬州方言徒口讲说表演的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苏北地区和镇江、南京、上海等地。兴起于清初,不久就形成了"书词到处说《隋唐》,好汉英雄各一方"的繁荣局面,独步一时的书目有《三国》、《水浒》等10部,身怀绝技的著名说书家也有20人之多。到了乾隆年间,有的艺人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加工充实传统节目,有的则创编新书。如屡试不第后成为扬州评话艺人的叶霜林把自己的遭遇和激愤心情寄寓到《岳传》中,说演《宗留守交印》"声泪俱下",感人至深;浦琳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编说《清风闸》,塑造了以皮五辣子为代表的一批社会底层人物形象,影响深广;艺人邹必显独创新书《飞跎传》,讽刺嘲笑的矛头直指统治阶级中的显赫人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受压迫者的心声,丰富了扬州评话的表现内容。

柳敬亭、姑苏吴逸,"各名其家"的记述。咸丰、同治年间的苏州弹词艺人马如飞在所著《道训》中也称"昔之张(樵)、柳(敬亭)、吴(逸)、陈(思),名垂白下(南京)"。扬州当地明代末年有盲艺人于民间说书。张岱《陶庵梦忆》记扬州清明时群众文娱活动说:"是日,四方流寓及徽商西贾,曲中名妓,一切好事之徒,无不咸集。长塘芳草,走马放鹰;高阜平冈,斗鸡蹴趵;茂林清樾,劈阮弹筝。浪子相扑,童稚纸鸢,老僧因果,瞽者说书,立者林林,蹲者蛰蛰。"清代,扬州评话随着扬州经济的繁荣、交通的发达而开始在扬州流行,并且已具相当规模。康熙时费轩《扬州梦香词》有"扬州好,评话晚开场,略说从前增感慨,未知去后费思量,野史记兴亡"之句,并具体记述:"评话每于午后登场,设高座,列茶具,先打引子,说杂家小说一段,开场者为之敛钱。然后敷说如《列国志》、《封神榜》、《东西汉》、《南北宋》、《五代》、《说唐》、《西游记》、《金瓶梅》种种,各有专家,名日正书。煞尾每云:'未知去后如何,且听下回分解'。"雍正时已"书词到处说《隋唐》,英雄好汉各一方"。及乾隆年间,达到鼎盛。据仪征李斗乾隆六十年(1795年)成书的《扬州画舫录》记载,扬州评话书目丰富,长篇说部有《三国志》、《东汉》、《水浒记》、《清风闸》、《善恶图》、《靖难故事》、《飞跎传》、《扬州话》等,其中《清风闸>由浦琳(天玉)"以己所历之境,假名皮五"来演述,"演说这书,专靠灵活运用市井方言和细致深入描摹小市民生活"(陈汝衡《说书史话》)。艺人众多,仅《扬州画舫录》所举"郡中称绝技"、"独步一时"的艺人就有吴天绪等20多人。艺人的书艺高超,如吴天绪说《三国志》,"效张翼德据水断桥,先作欲叱咤之状,众倾耳听之,则唯张口努目,以手做势,不出一声,而满室中如雷霆喧于耳矣"。这种"状其意使声不出于吾口,而出于各人之心"的演手法,后一直为评话演员沿用。据此,扬州评话形成于清代初年,至雍正、乾隆年间趋向繁荣。

  同治三年(1864年)以后,扬州经济有所恢复,社会趋于安定,在里下河地区谋生的一批艺人,经过了在农村的竞争锻炼返回扬州,扬州评话出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出现了风靡听众的说《清风闸》的龚午亭及有"跳打水浒"之称的邓光斗等新的名家。

  清末,苏北运河淤塞,江南铁路通车,扬州评话向江南发展,并促使评话艺人队伍又一次增加。据老艺人回忆,当时在各地说书的艺人有300人左右,其中仅说《三国》、《水浒》的就有近百人。艺人为争取听众,不断更新书目内容,提高技艺,此时除了嘉(庆)道(光)间已上演的《八窍珠》、《绿牡丹》、《平妖传》、《岳传》外,又新增《飞龙传》、《英烈传》、《杨家将》、《封神榜》、《万年青》、《彭公案》、《施公案》等,在书词中大量补充社会生活内容,增加各色市井人物,并在说表艺术上努力创新,形成自己的艺术特色。

  辛亥革命(1911年)以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向南京、上海及江南开拓,一江之隔的镇江,由于交通便利,语音相同,群众习尚一致,且后来一度成为全省的政治中心,许多评话艺人争相到那里献艺,一时名家荟萃,成为扬州评话的第二根据地。据统计,是时镇江供评话演出的书场达38家之多,常年吸引了差不多所有说扬州评话的名家。民国17年(1928年)6月3日,艺人王少堂和书场业主完恩正等人发起成立"书社联合会",由戴善章、康又华、吴少良、张凤臣等20余名艺人与10多家书场业主共同组成,并举行"六三"禁烟纪念义务宣传演出。并规定每年此日均举行这种带有会书性质的义务活动,在客观上起了交流技艺的作用。

  民国26年冬,扬州沦陷之后,扬州评话的一些名家相继去世,有的到上海谋生,有的转业。在扬州献艺的艺人人数日减,且书艺平平,再加经济萧条,百业凋零,听众已无心听书,书场纷纷歇业。抗日战争胜利之后,并没有根本的起色,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原有二三百人的艺人队伍,包括散落在各地的,仅剩40余人;一些传统书目如《飞跎传》、《扬州话》、《东汉》、《飞龙传》等相继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扬州评话得到了人民政府的重视和扶植,艺人被陆续组织起来。1956年曲艺艺人登记时,分布在南京、扬州、镇江、泰州、海安、东台、南通、淮安和上海的扬州评话艺人增至87人。登记后,有扬州评话曲种的江苏省曲艺团、扬州市曲艺团、镇江市曲艺团及泰州、泰县、兴化、高邮的曲艺组相继建立,招收学员,传艺授业,使扬州评话艺术后继有人。扬州评话艺人除了说传统书目外,还努力改编上演《烈火金钢》、《红岩》、《林海雪原》、《小二黑结婚》等新书目,并多次参加全国及省市的会演、调演。表演艺术也吸收电影、戏剧的一些手法,加以变革。

王少堂继承邓、宋两门书艺,兼取各家之长,致力刻画历史人物,描绘三教九流,借助丰富的生活积累来塑造形象,经过长时间的钻研、变革、发展,形成个人说表细腻、神采夺人,具备"甜、粘、锋、辣"的独特的白描艺术风格,成为扬州评话界最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与王派《水浒》并世驰誉书坛的还有马派《水浒》。马派书艺也是师承邓、宋两门,以能说前、中、后《水浒》著称。被清末桃潭旧主《扬州竹枝词初稿》誉为"粲花妙舌吐珠玑"的李国辉,编演了以"文"说为主的"中《三国》",和当时以"武"说为主的《三国》名家孙玉良、孙玉华弟兄各成一派。李国辉教的八个学生有"八骏"之称,其中康国华造诣最高,为"康派《三国》"的开山祖。与李国辉齐名的另一位说《三国》名家蓝玉春,继承发展了乃师孙玉华"武说"的特长,为蓝派艺术创始人。蓝派和康派形成了现代扬州评话《三国》的两大基本流派。李国辉的关门徒弟吴国良与其子吴少良,对"文"、"武"两派兼收并蓄,形成了非康非蓝,亦康亦蓝,文武相济的艺术风格,同行称之为"吴派"。同时,说其他书目的评话艺人中,也涌现了不少杰出人才。如说《八窍珠》的朱德春,说《绿牡丹》的郎照明、郎照星,说《西游记》的戴善章,说《彭公案》的王健章,说《施公案》的樊紫章,说《万年青》的李国贤,说《飞龙传》的邹灿章、邹灿文,说《东汉》的王鸿儒,说《唐书》的张少南、张子南,说《济公传》的吴小良、林笑龄等,都各有专长,各具特色。

  嘉庆之后,因漕运改道,盐政改革,扬州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扬州评话听众锐减。咸丰三年(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南京,扬州成为江北军事前哨,当地富商豪绅为避战乱,纷纷东迁泰州、东台一带经营。扬州的评话艺人,为生计亦相随至泰州、东台演出,有的更向里下河地区的高邮、兴化、宝应、盐城等地谋生。演出地域扩大,从艺人员很快由原来在扬州时的几十人增至200余人,扬州评话在苏北地区扩大了影响。

  扬州评话的传统节目分为三类,其中包括讲史演义类的《东汉》、《西汉》、《三国》、《隋唐》、《水浒》、《岳传》等,公案侠义类的《绿牡丹》、《八窍珠》、《九莲灯》、《清风闸》等和属于神话灵怪类的《封神榜》、《西游记》、《济公传》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整理出版了王少堂的长篇《水浒》,即宋江、武松、石秀、卢俊义四个"十回书",出版了《扬州评话选》和《扬州说书选》,与此同时,还出现了根据小说编演的《烈火金钢》、《林海雪原》、《红岩》和夏耘等创作的《挺进苏北》、李真创作的《广陵禁烟记》等一些长篇和中短篇书目。这一阶段的著名演员有王筱堂、王丽堂、俞又春、李信堂和惠兆龙等。

四、传承价值

  扬州评话现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演出队伍萎缩,听众老化,书场陈旧,后继乏人,生存与发展受到严峻挑战,亟待有效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发表于 2009-11-28 14:07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歆如:a015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1-28 15:48 | 显示全部楼层

民俗文化台上台下都出现断层了


偶尔的咸鱼翻身也有点回光返照的味道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6 06:56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