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392|回复: 9

[汇编] 【回首】那些难忘的春节记忆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2-12 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多少年了,那种感觉已经成为儿时记忆里永远珍藏的经典画面。而如今,当“物质”亲近了我们,“快乐”却黯然离去。春节又要到了,让我们一起追忆半个世纪以来,中国人喜迎春节的难忘片断……


张望百年春节


1901年2月19日
辛丑年(光绪27年)正月初一 
20世纪的第一个农历元旦。 
一大早,凡建有万寿宫的地方,当地的文武百官都要前去给皇上行礼拜年,没有万寿宫的也要找个庄严的场所,行一年一度朝拜大礼,连身在海外的大清使臣,早上的头一件事,也是对着京师方向给皇帝磕头。然而,这一年的元旦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难西安,正等着令国人羞耻的辛丑条约的最后签字。 


1911年1月30日
辛亥年(宣统3年)正月初一 
大清帝国的最后一个新年。 
从东北哈尔滨爆发的鼠疫影响到了京津地区,北京东交民巷的洋人态度强硬地提出,从正月初一起,禁止戏院演出若干日,以免疫情蔓延。 
上海道台坐着火车去给江苏巡抚拜年。在上海张园,万余人召开剪发大会,千余人当场剪发迎新年。 


1921年2月8日
辛酉年正月初一 
法国与上海间无线电报开通。周恩来等在巴黎成立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同时入党。 
各地因旱灾、蝗灾不断流离失所的饥民大增,城市里劫案增加。 


1931年2月17日
辛未年正月初一 
政府宣布革除旧历年后的第三个春节。 
各地在执行中阻力重重。上海英商大英烟草公司浦东厂工人预请旧历年假,厂方遵照“年终一律不得休假”规定,不予准假,但工人到了年尾仍然“擅自”离厂;各区派警察上街劝导警戒,市民“有旧习举动”者,由警察劝阻,若机关商店违规,则以阳奉阴违处分。 
但各地商人仍习惯于阴历年底结账。大年夜商人们提灯携账,奔走索债,仿佛证明着革除旧历年举措的失败。



1941年1月27日
辛巳年正月初一 
年货之昂贵有史未见,小小一只橄榄自五分售到一二角。甘蔗广产最佳,今亦因运输阻碍而久未到货。市上所售浙杭甘蔗每根前所售二角余者,现售七八角;杭产之长根蔗售到一元五六。上海南市大东门火神庙设春申临时施粥厂,大年夜前来登记食粥者已达2500余人。 
上海理发业及汽车业因工潮而停业。 
毛主席在延安枣园小礼堂请村人吃饭。礼堂门口放着一张方桌,毛主席就在桌旁和每个人握手。摆了十几桌,每桌都有一位领导人作陪。毛主席给大家敬酒,说你们都是我的老邻居,不要讲客气,过几天我还要到你们家里作客。 


1951年2月6日
辛卯年正月初一 
黄河凌汛决口;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三反五反”即将开始。 
春联有了新内容,如“严厉镇压反革命”、“团结力量反侵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努力学习搞好生产”、“欢欢喜喜过春节”、“大家齐心打美帝”。人们正忙着为抗美援朝而捐钱捐物,“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成了新春主旋律。 


1961年2月15日
辛丑年正月初一 
雷锋日记摘抄:今天我没去看剧,在家学习毛主席著作。毛主席教导我们说:“关心党和群众比关心个人为重,关心他人比关心自己为重。”毛主席的这些话,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的心豁然地明亮了。我领到连部发给我的1斤苹果,怎么也舍不得吃,用自己心爱的手绢包了起来,放进了挎包里,心想来了客人给他们吃。今天……想起了在病院里的伤病员同志,他们在新春佳节的时候,是多么需要人去安慰啊!……下午3点钟,我拿着1斤苹果,连同自己写好的一封慰问信送给了抚顺市望花区职工西部医院。 


1971年1月27日
辛亥年正月初一 
大年夜,中共中央发了《反党分子陈伯达罪行材料》。 
“不回城市过春节,留在农村干革命”成为流行语。城市里通知各家年夜不准放爆竹,以防止阶级敌人乘机破坏,或暴露城市目标,招致敌机轰炸……但午夜时分,仍然有鞭炮劈劈啪啪爆响。 
彩色电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公映。 


1981年2月5日
辛酉年正月初一 
美国总统里根向全世界华人发贺电,祝贺亿万中国人欢庆鸡年新年。 
在上海,声控娃娃、光控汽车和磁控狮子戏球等成了新奇而受欢迎的玩具。在广州,洗衣粉、高级香皂、普通灯泡、元钉等在春节前后开始敞开供应。北京纸品厂生产的信封开始卖不掉,因为上山下乡的人都已陆续回城与家人团圆,老百姓用不着再写那么多信了。上海市民首次可以租用红旗牌高级轿车。 


1991年2月15日
辛未年正月初一 
街上流行皮茄克。家用电子游戏机、混响器等成为人们选购的目标。久违了的、到饭店吃年夜饭的现象,在上海等地悄悄出现。当年大约有100家饭店不再早早打烊,增开年夜饭,生意不错。 
上海市政府决定,从是年除夕起,定期开放外滩彩灯。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1949年,刚被国民党兵席卷一空的老百姓虽然在物质上没有因为解放而有什么质的飞跃,但精神上的愉悦却让他们感觉这才真是在过年。“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到了”洋溢在北平城的上空,精神上的解放让人们早已忽视了物质上的贫困,日子越来越好的祝愿让人们对这个有着转折意义的春节充满了美好回忆。



年饭:炸面充肉包饺子
三十晚上包饺子是重头,大街小巷听的都是“咚咚”的剁馅声,其实那年并不是家家都买得起肉,做些老北京的鸽子盒儿,绿豆面摊个饼,上面撒上香菜、胡萝卜丝、水疙瘩丝,卷起,油炸,再剁在素白菜馅里全充肉了。这顿年夜饭可能让很多苦苦盼了一年的孩子们失望了,但“解放”的临近,却让人们觉得这是有生以来过得最好的年。解放带给人们精神上的愉悦已让大家忽视了物质上的匮乏。


年货:扭秧歌的红绸带
1949年初仓惶逃窜的国民党,让大家已没有足够的条件再一一购置年货了。但毕竟是过年了,鞭炮、鸡毛掸子、窗纸都是必买的。年糕成了人们走亲访友的物件。扭秧歌的红绸带那一年也成了年货,可以不买吃,不买穿,但欢迎解放军不能马虎,那一年的春节几乎被北平解放取代了,人们更多的庆祝是为解放。


年乐:放焰火、扭秧歌、排演活报剧
上街欢迎解放军进城,是过这个年人们最大的乐事。踩着高跷,扭着秧歌,拼命唱着《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人们自发放起了焰火;爆竹声、锣鼓声彻夜响着。 街上随处都可看到人们自编自演的活报剧。人们赶场似的一遍一遍地看,总也看不够,看一遍笑一遍。


年俗:拜年的“新喜”换成了“大喜”
按照以前的老理儿,初一至初五妇女不能出门,可是解放了,这个清规戒律被破了,妇女们也都走上大街,一边彼此请安,一边道着“过年大喜,好日子终于到了”之类的问候。男人要摘下帽子鞠躬,那时还不兴握手。“大喜,好日子终于来了”是人们不停地说着的一句话。


  解放了。人们拜年不再磕头,不再说过年好,“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来了”。人们在街上尽情唱着解放区的歌,感觉总也唱不够。随着解放,一些陈规陋习废除了,妇女们走街串巷说着“解放了!”这个年因为解放而不同寻常。


 ■ 关键词:

  大喜、解放了、好日子、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

 ■ 时尚活动

  春联有了新内容,如“严厉镇压反革命”、“团结力量反侵略”、“欢欢喜喜过春节”、“大家齐心打美帝”。“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成了新春主旋律。

 ■ 流行

  《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南泥湾》,《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感觉总也唱不够。

 ■ 变化

  人们拜年不再磕头,不再说过年好,“大喜,解放了,好日子终于盼来了”成为最流行的拜年方式。

  解放了,老百姓要破除迷信,过年不再兴送灶王爷、请灶王爷。“灶王爷”一家之主的地位,变成被扫地出门的角色,神像被扔在茅厕里,后来这种情况成了侯宝林说相声必抖的一段“包袱”。

  年货之昂贵有史未见,小小一只橄榄自五分售到一二角。甘蔗广产最佳,今亦因运输阻碍而久未到货。市上所售浙杭甘蔗每根前所售二角余者,现售七八角。

 ■ 热门商品

  妇女头上戴的红翠花、跳秧歌用的大红绸子、鞭炮

 ■ 幸福感:

☆ ☆ ☆ ☆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50年代的春节过得有点不简单。除了喜庆欢乐,还伴随了一系列国内外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事件。更确切地说,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系列振奋人心的事件,过节的人们才找到了欢乐的理由。


年饭: 几斤肉快活吃几天 
1957年2月3日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题目为《一户普通人家的大年夜》的文章,生动地记录了当年普通百姓的大年夜:三十晚上,我到一户熟朋友家去串门,还没进屋,就听见大人、小孩们的一片笑声……我问主妇过节吃什么,她说:“我们买了几斤肉、一只鸡、一条鱼,加上点青菜、豆腐,够我们一家子快快活活地吃几天的了”……   

年货:老北京最爱吃点心 
50年代过春节准备年货,特点是以吃为主。所以无论是国营零售店和合作社,还是公私合营大食品店和小铺,不仅货架上的年货堆得满满当当,店里的顾客也是人挤人,人挨人。鲜美的水果、传统糕点、南味年糕、干果海味、扒鸡板鸭这时最为抢手。点心虽然好吃,但在当时都算“奢侈品”,即便过年,每户也就买上一点儿。

年俗:写信慰问志愿军 
50年代的人们特别有幸福感。过年的时候,买肉也好,买衣也好,逛公园也好,瞧电影也好,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从前我哪儿敢这样想呀”“今年又比去年强”。抗美援朝时期,过春节祖国各地人民都要纷纷写信慰问人民志愿军,而志愿军战士也要写信给祖国人民祝贺新春。1953年,一级战斗英雄王海在他的信中写道…… 

年乐: 最大乐子逛庙会
50年代过春节,北京百姓最大的乐子是逛厂甸。传统的春节文化市场始终是人山人海,空竹声、风车声、“高跷”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笑声响成一片。各工厂都要举办文艺晚会演出,各种各样的民间艺术表演丰富多彩…… 


  大年三十晚上,再也看不见往日躲债在外的“杨白劳”和上门逼债的“穆仁智”。翻身的农民户户磨粉蒸糕、蒸馒头过年。家家供上毛主席像,大年初一第一件事是给毛主席拜年。

 ■ 关键词:

  “从前我哪敢这样想啊”“今年又比去年强”

 ■ 50年代春节大事

  1953年的大年初一,全国除了新疆和西藏,大部分地区从7点27分开始出现日偏食。

  1954年春节刚过,中央决定准备正式兴建武汉长江大桥。

  1958年除夕,北京十三陵水库工地劳动歌声响彻了大年三十的整个晚上。

  1959年春节,周恩来总理与赫鲁晓夫再次碰杯,中苏进一步扩大经济合作……

 ■ 流行歌曲

 《欢度佳节迎新春》(1958)

 ■ 变化

  春联有了新内容,如“严厉镇压反革命”、“团结力量反侵略”、“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努力学习搞好生产”、“欢欢喜喜过春节”、“大家齐心打美帝”。人们正忙着为抗美援朝而捐钱捐物,“拥军优属”和“拥政爱民”成了新春主旋律。

 ■ 时尚活动

  写信慰问人民志愿军

 ■ 幸福感:

☆ ☆ ☆ ☆ ☆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6:19 | 显示全部楼层


  紧日子里过出好兴致,60年代的春节因此令人难忘。平日里粗粮细做难见荤腥,除夕夜的富强粉肉饺子显得分外香;平日里没有零花钱,春节里糊个纸灯笼,买个风车,哪怕是逛趟厂甸什么也不买,都能让孩子大人高兴一年。年初一,天刚蒙蒙亮,公社干部便到烈属和军属家里贺年。男女社员们挨门串户,互相拜年。



年饭:团圆饭摆在公共食堂
60年代初过春节,典型的景象是:各生产队的大街小巷都被打扫得干干净净,家家户户贴上新春联,挂起毛主席像,大街上吊挂着五颜六色的标语,除夕夜各生产队集体食堂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大家放开肚皮,拼命地吃,想将一年来亏空的油水,都一下子吃回来。会餐之后,社员们还领了羊肉馅回家包饺子。 


年货:解馋是重点

办年货的人把街上挤得热热闹闹,国营的副食店都在店门口支块木板在当街卖。过年的票证上还印着两个喜庆的大红灯笼,二三斤一大块肉,比起平常二两半斤地买舒心畅快多了。长途岛的带鱼、图门的明泰鱼、内蒙古乌拉特前旗的淡水鱼、渤海湾的海杂鱼,每户都要多少买一些做年饭的主菜。  

年俗:老礼儿全都放一边
不少单位在大年初二组织团拜。大家坐在一起开个茶话会,领导们倡议“要讲科学,不要封建迷信;要勤俭持家,不要铺张浪费;要参加正当文娱活动,不要到处游荡;要坚持生产工作,不要班前喝酒”的春节“四要四不要”,散会后还能用小手绢包回点儿花生瓜子给孩子。  

年乐:穿新衣,放花炮
“穿新衣,放花炮”,春节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日子。攒了一年的布票变成红色、蓝色的灯心绒或小碎花布,再忙碌、再手笨的妈妈也要踩着缝纫机“嗒嗒嗒嗒”地干到深夜。初一早晨醒来,孩子们的枕头边保准都平平整整地放着一套新衣。 穿好新衣服,等不及吃早饭,孩子们就跑到院子里撒欢了。左手举一小截土香,右手忙着从兜里往外掏小鞭。红红的半寸来长的小鞭可是宝贝,家里统共给买了一挂100响,从初一放到十五,每次只舍得揣10个出来过过瘾……



  平日里父母儿女被隔离,能吃上一顿团圆饭,都是平生之幸事。推开不同的门,每张餐桌上的菜肴是相似的,每个房间家具摆设是相似的,人们的穿戴是相似的,对生活的渴望也是相似的。

 ■ 关键词:

  解馋、大白菜、统一、下乡

 ■ 流行歌曲

  全国上下的文艺活动被统一成了几部革命样板戏。

 ■ 时尚活动

  集体性是60年代春节的特征。城里的单位发票看电影、操办游艺会、团拜,街道统一发票证、购货本,组织打扫卫生。六十年代,各单位也有组织文艺晚会的。大年三十的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各自拿出拿手的节目,倒也欢乐祥和。

  知识青年被下放到农村,到广阔天地和贫下中农中间去过春节。

 ■ 变化

  按照风俗,除夕和初一全家团圆不出门,到了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探望父母,大家也出门给亲戚朋友拜年。

  鞠躬拱手的老礼不时兴了,“恭喜发财”之类的吉利话不时兴了,见面只是互相点点头道声“过年好”或“春节好”。

  小辈儿人给长辈磕头拜年的规矩也不时兴了,一般都是提着半斤蛋糕或点心盒子,或送张改良的新年画。

  “爸爸同志,妈妈同志,春节好!”时钟敲过除夕夜12点,有工作的子女常常这样给父母拜年。

 ■ 幸福感:

☆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70年代的开篇语是“满怀革命豪情迎来伟大的70年代”,还有一直持续到1977年的“过一个革命化、战斗化的春节”的口号。上级又是“强调”又是“要求”,要过一个革命化的春节,春节之际要狠抓革命,猛促生产,高门儿大嗓干到腊月二十九,吃完饺子,初一早上再动手。这叫移风易俗过春节,大年三十不歇脚。


年饭:食品渐多饭不愁
70年代的年饭呈现由贫乏走向丰富,由肠胃单调到饕餮大开的改变。人的消费主题是“抢购”,要想吃一顿稍好的年饭对人有许多要求:好身体、好耐心、早起床等。但像春节这样的传统节日,即使在最困难的年代里中国人仍是隆重对待的。食的复归可以说是人性复归的一个信号。

年货:货品增多花样翻新
1972年春节期间,百货大楼手表展销专柜展出北京手表厂生产的夜光手表和彩色表盘手表。1975年增加了华达呢、的确良、咔叽服装等百多种商品。1976年北京市家具厂发明新式组合家具在中山公园展览的报道列于《北京日报》春节期间的头版……

年俗:豪言壮语变轻松
时代话语渐趋轻松,春联由最初的豪言壮语变得渐渐具有人情味和生活色彩,老百姓互相拜年也多了家长里短的寒暄客套。那时人们的交往之洽、来往之频繁表达了强烈的社交需求。民间语文也随之丰富起来……

年乐: 拨乱反正大团圆
贯穿70年代前半期的春节娱乐主题比较单调,1977年情况发生很大变化,春节气氛开始鲜活,有体育演出、庙会、舞会、诗会,还有文艺晚会、音乐会,甚至有了内部电影。春节演出也丰富起来,种类多达50多种。不仅可以看到多年后重新露面的《阿诗玛》、《桃花扇》、《李双双》这样的国产电影,而且可以看到新创作的话剧《于无声处》,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来自国外和中国香港的故事片,如日本的《追捕》等,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开放和丰富。


  在革命口号震天响的年代,除夕夜到处冷清清、静悄悄,只有革命的红旗满天飘,没有鞭炮,没有欢笑,没有联欢会。典型的过节场面是,一家人在昏黄的灯光下吃年夜饭。

 ■ 关键词: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东风浩荡革命形势无限好,红旗招展生产战线气象新;
 喜气洋洋过春节,身强力壮迎长征

 ■ 流行歌曲

  样板戏、革命电影主题曲

 ■ 时尚活动

  “不回城市过春节,留在农村干革命”成为流行语。城市里通知各家年夜不准放爆竹,以防止阶级敌人乘机破坏,或暴露城市目标,招致敌机轰炸……但午夜时分,仍然有鞭炮劈劈啪啪爆响。
  与此同时,彩色电影《红灯记》、《红色娘子军》、《沙家浜》等公映。

 ■ 变化

  戴着各种帽子的人摘去帽子,不敢往来的亲友恢复往来,一色的蓝蚂蚁、绿军装到喇叭裤、西服,一色样板戏、革命歌曲到乡恋、流行歌曲,电影从《上甘岭》、《创业》到《追捕》、《巴黎圣母院》,从“戳穿人类之爱的谎言”到“给爱情以应有的位置”,从“上山下乡受教育”到“恢复高考”,从打倒“美帝”到“中美建交”,从“文革”到改革开放。禁锢下的生活形态的改变是顷刻间发生的。

 ■ 人气商品:

  夜光手表、尼龙制品、点心匣子

 ■ 幸福感:

☆ ☆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
从1984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年俗: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年乐:贪看晚会洋相多
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


  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市场上的彩电才紧俏,还是家有彩电的人多了,春节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80年代的一景儿。

 ■ 关键词:

  您过年好啊,做什么买卖呢?

 ■ 流行节目

  《难忘今宵》,《冬天里的一把火》,《我的中国心》。

 ■ 变化

  在上海,声控娃娃、光控汽车和磁控狮子戏球等成了新奇而受欢迎的玩具。

  在广州,洗衣粉、高级香皂、普通灯泡、元钉等在春节前后开始敞开供应。

  北京纸品厂生产的信封开始卖不掉,因为上山下乡的人都已陆续回城与家人团圆,老百姓用不着再写那么多信了。

  上海市民首次可以租用红旗牌高级轿车。

 ■ 时尚活动

  看春节联欢晚会、有奖竞猜

 ■ 人气商品

  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镀桌椅、简易沙发、一头沉、搪瓷盆、尼龙绸夹克、线绨被面、彩电、进口相机、绒服受宠、裘皮帽、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等。

 ■ 幸福感:

☆ ☆ ☆ ☆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围在家里包饺子看晚会是老皇历了,过节也要过出个性过出新意来。这让北京人过春节也开始犯难:出游订不上团,在超市购物交款排大队,打保龄球球道爆满,想租个车到郊区转转,车早就预订一空。春节的乐事多了……



年饭:家宴挪到酒楼吃
辛辛苦苦一年了,过春节该享享口福了,家家户户为年夜饭张罗,这是每年过节的传统想法。春节期间最常见的大红纸“春节休息”见不到了。家宴设在餐馆酒楼成了时尚。与其在家一通忙活还不如在餐馆里踏踏实实吃一顿呢。

年货:鸡鸭鱼肉成配角  
90年代,正月临近的日子里,很难见到被大包小包的“吃物”压得难于行走的人了,平日里也是吃海参鱿鱼。现在必备年货是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禁放”地区的人们还不忘记买一样小东西:欢乐球。上亿只欢乐球在那个春节爆响,既安全又声色兼备。吉祥物也是置办的年货,1996年小老鼠,1998年虎行天下……

年俗:身体健康排第一
春节里,各个体育场馆打开大门,从保龄球、轮滑、羽毛球到室内攀岩,64项体育活动把大约10万以上人次的北京人从麻将桌和酒桌旁拉走。1997年的春节,北京有5万人奔向了体育场馆。

年乐:旅游过年成时尚
春节,从旅游淡季变为“黄金季节”。1992年的年三十,五个结伴前往哈尔滨看冰灯的年轻人是新闻人物,过个团圆年的观念正在悄悄改变。如今,春节机票优惠50%的做法已十分普遍。进入1999年,贺卡成为落后的形式,因为使用大量纸张,不利于环境保护,电子贺卡在悄然流行。



  90年代,逐渐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已经将春节当成是一个能休息或狂玩七天长假。春节已经不再是吃好穿好的一个契机和理由。在印象中,人们对春节似乎越来越不满意,散漫而又乏味。如何过春节,人们都在寻找答案。

 ■ 关键词:

  贺岁片、常回家看看、皮茄克、旅游、健身

 ■ 流行

  《今天是个好日子》,《走进新时代》,赵本山、宋丹丹小品,感觉总看也看不够。

 ■ 变化

  团圆年的观念正在被悄悄改变。

  1994年的除夕,北京开始拒绝放爆竹。

  1996年的春节有了最长的假期,从初一到初七整整一周。

  打电话或者发个短信拜年成为一种时尚。

  大约五成的家庭把营养保健品作为送礼的首选,

  约10%的家庭要外出旅游,

  一半的人坐出租车拜年,大年初一、初二看不见出租车空驶。

  1997年贺岁片登场。

 ■ 人气商品

  鲜花、保健品

 ■ 幸福感:

☆ ☆ ☆ ☆ ☆ ☆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2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进入21世纪,团圆还是年的主题,年根底下,如潮的人群依然奔向大小车站,拥挤着要赶在大年三十前回家。老一辈的人依然有着浓厚的年的情结,一年年地坚守着过年的习俗,鞭炮、春联、福字、年画、祭祖、拜年、压岁钱等年的专有物事在他们心中分量依然很重。但,人们还是觉得年味越来越淡,年复一年……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09-12-14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剑锋真是性急得紧呢,灶王爷都会对你有意见:还没谢我呢,你就想过大年呀...:lol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红桃八---水妖
发表于 2009-12-14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提前感受春节的滋味:a038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12: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