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146|回复: 9

[汇编] 【家有儿女】哈佛教子枕边书 ◇ 谢氏家教法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09-12-15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适才看到“大千世界”改版为“城市物语”:服装、膳食、家居、育儿。欣喜。

 

又据读雨观察,九月为人父母者不在少数。故特发此帖,祝贺新版。

 

同时,愿大家珍重亲情,愿天下的孩子们幸福,愿天下的父母们安康。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佛教子枕边书(摘)

 

作者:斯托夫人


 

 

父母必备的教子指南——哈佛教子枕边书

 

 

这是一部献给天下父母的读物,也是一部关于儿童学前教育的书。
它荟萃了欧洲最具成果的育儿智慧,给孩子的前程提供了一份行动指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篇:早期教育的伟大成果



从三个哈佛大学生说起

  1914年,美国一个年仅15岁的少年从哈佛大学毕业了。他的名字叫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 ,是著名心理学家鲍里斯·塞德尔兹的儿子。

  威廉·詹姆士·塞德尔兹的学历非常奇特:他不到两岁就开始接受教育,3岁时已经能用 母语流利地读写了。他5岁 时看到家里的骨骼标本,又对人体产生了兴趣,从而开始学习生理学,不久竟然达到了执业 医师水平。他6岁那年春天,和别的孩子一样开始上小学。入学那天上午,他被编在一年级 ,可是到了中午,他母亲去学校接他时,他已经是三年级的学生了。就在这一年,他学完了 小学的全部课程。第二年,7岁的他打算上中学,因为年龄不够,学校不收,他只好在家自 学,主要是学高等数学,语言学他早就学过了。

  一年以后,他满了8岁,终于被中学录取。他的各科成绩都很优秀,数学更是出类拔萃,所 以没多久,学校就同意他不再上数学课,并让协助老师批改其他同学的数学作业。不仅 如此,他还在中学期间编写了天文学、英语语法和拉丁语语法的教科书。不久,由于中学课 程已无需再学,他就退学了。

  这位小神童很快就出了名,很多人专门从各地赶来考他,结果他的表现比传说中的更令 人惊讶。比如,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位教授,用自己在德国读博士时感到头疼的难题来考他, 没想到他很快答了出来。这一年,他才9岁。

  在随后的两年里,他还是在家自学。11岁时,他考进了哈佛大学。入学后不久,他就能 讲解四维空间这样的数学难题了,这使教授们大为惊讶。他父亲塞德尔兹博士曾在《天才与 俗物》一书中,写到他12岁时的情况:

  他今年才12岁,却擅长连不少学者都感到头痛的高等数学和天文学,还能用希腊 语背诵 《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等名著。他精通古希腊文,在读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 庇得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作品时,就像其他孩子读《鲁宾逊漂流记》那样轻松自如。他还 精通比较语言学和神学,同时还熟读了逻辑学、古代史、美国史等书籍,并熟悉美国的政治 和宪法。

  1914年,塞德尔兹以优异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了,随即在该校研究生院攻读博士学位。这 一年,哈佛大学还出了两个像塞德尔兹那样的小毕业生。一个叫阿道夫·伯利,是塔夫托大 学神 学教授伯利博士的儿子。他是13岁半进入哈佛大学的,比塞德尔兹稍晚一点,但他只用了3 年时间就读完了4年的课程,毕业后在该校学习法学。

  另一个叫诺伯特·威纳,是哈佛大学斯拉夫语教授威纳博士的儿子。他上大学比塞德尔兹还 早, 10岁就考入了塔夫托大学,14岁大学毕业,随后考入哈佛大学研究生院。同样在1914年,年 仅18岁的威纳就顺利地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

  看了上述几个事例,大家也许会想,这就是人们说的神童,不过古话说,10岁是神童,15是 才子,过了20就是凡人。这几个风华正茂的年轻人,难道再过几年都会成为普通人?其实, 这种想法是没有根据的。他们过人的才能决不是偶然产生的,而是得益于科学的早期教育。 有一个事实可以说明这一点,威纳和伯利的兄弟姐妹都接受了同样的教育,因而有着同样的 学历。伯利的姐姐丽娜,15岁就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1914年和伯利同期毕业。他的 妹妹米勒姆和弟弟鲁道夫,分别在14岁和15岁考入大学;威纳的两个妹妹,康斯坦斯和贝尔 特,都在14岁考入了拉德克利夫女子大学。

  世界上不会有这么碰巧的事,这些神童完全是早期教育的结果。


早期教育的受益者

  概括地说,一百多年前的威特和今天的塞德尔兹、伯利、威纳等人所受的教育,就是早期教 育。用老威特的话来说,就是在儿童智力的曙光刚出现时就开始的教育。塞德尔兹博士、伯 利博士和老威特一样,都相信早期教育能造就天才,这种思想是有充分依据的。

  翻开古希腊历史,雅典的天才层出不穷。然而,雅典的人口却少得可怜,即便在全盛时期, 也才50万人左右,而且其中五分之四是奴隶。公元前490年,波斯国王大流士派出12万人、6 00 艘战船的大军要踏平雅典,而雅典派出的军队只有一万人。我们都知道,马拉松战役是历史 上有名的大战役,但据说雅典军队在这次战役中,只有192人阵亡。像雅典这样的小城,竟 出现了那么多的天才,这是为什么呢?人种改良论的鼻祖高尔顿认为,那是因为希腊人是优 秀人种。也许这的确是原因之一,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们受过早期教育。古希腊有对儿童 进行早期教育的传统。同样,如果对现代儿童进行早期教育,也可以造就很多杰出人物。

  我想大家都熟悉威廉·汤姆森这个名字吧?毫无疑问,他是继牛顿后的一位大物理学家。他 的成就也和早期教育有关。他父亲是一位爱尔兰农民的儿子,家里的生活非常贫困。他小时 候利用干农活的余暇专心自学,后来又恳求父母同意,上了邻村的小学。在学校里,他的数 学成绩特别出色。他打算毕业以后无论如何要上大学,继续探索数学的奥秘。

  他24岁那年,也就是1810年,考进了格拉斯哥大学。由于家庭贫困,他不得不半工半读 。1814年,他终于从格拉斯哥大学毕业了,这一年他28岁。

  他毕业后,被贝尔法斯特的一所专科学校聘为数学教授。在那里,他和大学时代的女友结了 婚,并生了4个孩子。前面两个是女孩,后两个是男孩--一个生于1822年,叫詹姆士;另 一个生于1824年,也就是威廉。

  有了孩子后,他对自己的前半生作了一番总结,决定尽早教育自己的孩子。我不知道他是否 读过老威特的那本书,但他和老威特一样,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孩子读写。然后,他 和妻子一起,教孩子数学、历史、地理和博物学等。

  俗话说,人越穷越忙。他也是如此。他除了教课,还要编写数学教科书,忙得连轴转。他每 天早晨四点钟就起来备课、编书,白天抽出空来教育孩子。不幸的是,1830年,在詹姆士8 岁、威廉6岁时,他妻子去世了。这对他和孩子们的打击很大。妻子死后,他并没有垮掉, 他独自照料孩子们,并加强了对他们的教育。两年后,也就是1832年,他被母校格拉斯哥大 学聘为数学教授。他与学校交涉后,校方同意让詹姆士和威廉听他和另外几位教授的课。当 时,弟兄俩一个10岁,一个8岁,但他们的成绩非常好,所以,两年后,他们被学校批准为 正式生。

  进入大学后,他们始终是学校的优等生。成绩排在前两名的必定是他们。威廉的成绩尤 为出众,对他来说,学校规定的课程并不需要花费多少精力。他12岁时利用圣诞节假期,把 《诸神对话录》译成了英文,并因此受到了学校的嘉奖。这两兄弟后来的成就是广为人知的 :詹姆士成了工程学的权威,威廉则成了大物理学家威廉·汤姆森勋爵。

  不妨再举一个例子,在哲学、经济学、伦理学、逻辑学等方面都有很高成就的约翰·斯 图亚特·穆勒,也是早期教育的受益者。他的父亲叫詹姆斯·穆勒,是著名的学者,很早就 开始对穆勒进行教育。穆勒3岁时开始学习希腊语,到了7岁,已经能轻松地阅读希腊语书籍 了。他8岁开始学习拉丁语,16岁就开始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这一年他还创办了功利主 义学会,"功利主义"一词从此广为传播。他的功利主义学说在他16岁时已经有了雏形。

  大诗人歌德也受过早期教育。他8岁就能熟练地读写德语,22岁时写出了《葛兹·冯·贝里 欣根》这部杰作。

  23岁当财政大臣,24岁当首相的皮特,也受过早期教育。有意思的是,他所受的教育还包括 训练口才,他父亲经常让小皮特站在椅子上,当众演讲。听众都为这个小孩的雄辩感到惊讶 。他14岁时还因写了五幕悲剧而名噪一时。

  14岁考入牛津大学,并得到奖学金的韦斯特伯里,也受过早期教育。他后来成了著名的 大法官和法学家。

  以上这些例子可以说明,早期教育能够造就天才这个观点并非无稽之谈。


天赋的递减法则

  那么,早期教育为什么能够造就天才呢?要阐明其中的原因,必须从儿童的潜能说起。 什么是潜能?比方说,有一棵橡树,假如它能够充分地生长,可以长到30米高的话,那么这 棵橡树就具有长到30米高的潜能。同样,一个孩子,假如他的天资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最终 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那么这100分就是这个孩子的潜能。

  然而,事情往往不按我们的理想发生。有可能长到30米高的橡树,实际上很少有长到30 米的,一般只能长到12米至15米。要是生长环境不理想,就只能长到6至9米。但如果肥料充 足,再加上精心培育,就可以长到18米至21米,甚至是24米至26米。同样,具有100分潜能 儿童,如果放任不管,就只能成为具有30分能力的人。也就是说,他的潜能只发挥出了一小 部分。但如果对他进行适当的教育,他的能力就可以达到60分、70分,甚至是80分。教育的 理想目标,就是要把儿童的潜能百分之百地发挥出来。

  但是,儿童的潜能遵循着一种规律,那就是递减规律。比方说吧,生下来具有100分潜 能的孩子,如果一出生就受到恰当的教育,将来就可以具有100分的能力;如果从5岁开始教 育,即使是非常理想的教育,将来也只能具有80分的能力;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就只能具 有60分的能力了。这就是说,教育得越晚,儿童与生俱来的潜能就发挥得越少。这就是儿童 潜能递减规律。

  产生儿童能力递减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动物的各种能力有着不同的发展期,而 且各个发展期是基本不变的。当然,某一些能力的发展期可能很长,而另一些能力的发展期 则很短。如果一切能力不在发展期内得到发展,就永远不会再有发展。比如,小鸡"追随母 鸡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孵出后4天左右,如果不在这段时间内发展这种能力,它就永远不会 具有这种能力了。所以,假如在小鸡孵出后4天左右这段时间里,把它和母鸡隔离开,它将 永远不再追随母鸡。再比如说,雏鸡"辨别母鸡声音的能力"的发展期是在孵出后8天左右 ,假如在这段时间里不让它听到母鸡的叫声,它就会永远丧失这种能力。小狗"把剩余的食 物埋起来的能力"的发展期也是固定的,如果让小狗在发展期内呆在不能埋藏食物的地方, 这种能力就再也不会发展起来了。同样,人类的能力也有固定的发展期。

  曾经在一个夏天问过各种手工艺人,为什么在国民教育普及的今天,杰出的手工艺人反 而少了。在一个渔村里,一位老渔夫告诉我,如今没有像过去那样善于游泳、摇橹、撒网的 人了,因为孩子们在十一二岁期间都在上学校,而水上功夫必须从十岁左右练起。

  外语学习也是如此,如果不从10岁以前开始,就很难掌握地道的外国口音,腔调总会有 点"怪"。不少专家认为,钢琴如果不从5岁开始练,小提琴如果不从3岁开始练,就不可能 达到很高的境界。儿童的能力,如果不在发展期内进行培养,就会出现儿童潜能递减的现象 。这就是早期教育造就天才的根本原因。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早期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健康。对早期教育的指责不仅现在有,事实上在很 早以前就出现了。老威特受到过这种指责,汤姆森兄弟的父亲受到过这种指责,穆勒的父亲 也受到过这种指责。但事实上,童年时代的威特是个非常活泼健康的孩子,汤姆森兄弟、歌 德也是如此。穆勒的体质虽然比较弱,但并没有什么病,而且,他的身体不好是否是早期教 育造成的,还有待商榷。皮特的体质也不好,但他生下来就是如此,和早期教育无关。塞德 尔兹博士、伯利博士和威纳博士的孩子都是健康又活泼。而且,从他们的寿命来看,威特、 威廉勋爵、歌德都活到了83岁,詹姆士活到了70岁,韦斯特伯里勋爵是73岁,都称得上是高 寿之年。

 

 

 

 

 

第一篇:卡尔·威特的潜能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老威特的神奇之书


  关于早期教育的传奇故事,人们会在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书中提到老威特与小 威特的名字,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卡尔·威特的名字成了早期教育的象征。

  翻开尘封的历史,我们会发现,那些早期素质教育的先行者的教育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然而 简单之中却充满了智慧,这也许正是世界上无数渴望把孩子培养 成才的父母们一看到卡尔·威特的书就如获至宝的缘由。

  《卡尔·威特的教育》写于1818年,不过,这本书 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原因有两个,一是写得太冗长,全书长达1000多 页,其中大部分是论述文字,而且行文杂乱。二是书中所表达的思想与当时 人们的观念格 格不入。老威特教育理论的核心是"当孩子智力的光芒刚刚出现时,对他的教育就应该开始 了"。其实古希腊时期的雅典人有早期教育的传统。可是不知什么时候, 这个好传统却从世界上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儿童教育必须从七八岁开始的信条。这种信条 被沿用至今,在100多年前更是为人们所深信不疑。今天仍然有许多人 相信早期教育有损儿童健康。老威特的教育之道,就被视为荒唐。老威特针对人们的这种 认识,在书中写道:

  人们否认我的教育方式,认为我儿子的才能是天生的。如果上帝真赐给我一个天 才儿子,这是上帝对我的厚爱,再没有比这更令我幸福的了。但是,事实并非如此。

  很多人都不相信我的话,连我的很多亲友也不相信。只有一个人相信我,他就是己故的 格拉彼茨牧师。格拉彼茨自幼与我交好,是最了解我的人。他曾经对我说:"你说得对,威 特的非凡才能确实不是天生的。他之所以能成为一个天才,完全是你教育的结果。只要真正 了解了你的教育方法,人们就不会对天才感到惊奇了。我相信威特今后一定会引起更大的轰 动。我明白你的教育方法,你的方法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另外,下述事实也可以证实 我的说法。

  在威特生下来之前,玛得布鲁特市的几个青年教育家和住在城市周围的几个青年牧师, 共同组织了一个探讨教育问题的学会。由于格拉彼茨牧师是这个学会的会员,经他的介绍我 也成了其中的一员。

  有人曾经在会上提出这样一种观点: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天赋而不是后天教育。教育家 无论怎样努力,作用也是有限的。

  我因为很早就持截然相反的看法,就反驳说:"您说得不对,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 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从出生到五六岁这 段时间的教育。当然,孩子的天赋存在着差异,但这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 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都能成为优秀的 人。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杰出人物。我坚信这一观点 。

  我话音刚落,就成了众矢之的,他们一起和我辩驳。于是我说:"你们14个人对我一个 ,我没法和你们辩论,所以我与其和你们辩论,不如拿出证据来给你们看看。只要上帝赐给 我一个孩子,只要他不是傻子,那我就一定要把他培养成杰出人物。这也是我长期以来的决心。"他们都回答说:"好的,我们等着你用事实说话。"

  散会后,希拉得牧师邀请我到他家谈一谈,我就和格拉彼茨牧师一起去了,并继续讨论 会上的问题。但还是毫无结果,我只是不断地重复着聚会时说过的话。这时,在会上一直沉 默不语的格拉彼茨牧师突然旗帜鲜明地支持我了,他说:"我相信,威特先生的一定会取得 成功的。"但希拉得牧师断言,绝不可能。

  后来,我儿子威特出世了。格拉彼茨牧师立刻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希拉得牧师,希拉得又 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所有的会员。于是他们就都关注着我儿子的成长,那意思是:这回看你的 了!他们每次见到我和格拉彼茨牧师就问:"孩子怎么样,有希望吗?"我和格拉彼茨牧师 的回答总是:"是的"。但他们依然报以怀疑的眼光。

  威特4岁时,我有了一个机会,让希拉得牧师看看威特。"哎呀,真是个可爱的孩子!"他 一下子就喜欢上我儿子了。这时,他已经看出我儿子是个普通的孩子。但后来,由于威特的 学业进步很快,他也就渐渐相信了我的学说。


  由于当时的人们根本不相信老威特的学说,这本教育奇书就被埋没了。


是谁带来了健康的孩子

  老威特是一个非凡的学者,同时也是一个富有创见的人。虽然他只是一个乡村牧师,却 胸 怀大志,不顾别人的冷嘲热讽,一心去实现自己的教育计划。他并不是在象牙塔里著书立说 的大教育家,他像一位和蔼的长者,一位多年不见的老朋友,向你娓娓道出培养下一代的一 些心得。他在书中写道:

  我们有责任帮助自己的孩子克服各种障碍,使他们尽量具备优秀的品德和健康的 体魄走向社会。为了尽到这个责任,首先在生孩子之前,就要充分注意我们自己的精神和体质。衣 、食、住、行都要简朴,多喝清水,常到野外呼吸新鲜空气,保持平和的心态,尽量避免情 绪激动,让自己的生活称心如意。这样,生下来的孩子就基本上具有健康的身心。

  另外,男子在做父亲之前,要充分锻炼好身体,尽量振作起精神,要选择身体健康、头 脑灵活、内心纯洁的女子做妻子。有的人由于家境不富,就认为别的都在其次,最重要的是 要找一个有钱人家的姑娘;有的人想出人头地,就认为最好娶一个出身名门的姑娘;也有的 人是因为迷上了妻子的舞蹈才向她求婚的;还有的人是由于妻子长得好看才和她结婚的。其 实,这些想法都是错误的。最重要的是要选择一位健康、聪明、善良的女子做妻子。

  当妻子怀孕后,就更应该过有规律的生活。不仅做妻子应该这样做,夫妻双方都应该遵循。 饮食要清淡,刺激性太强的食物要绝对避免。要多喝清水,经常到野外去运动,保持身体的 清洁,认真去做自己该做的事,和别人友善相处,信仰上帝,让生活充满欢笑、安定和满足。


  这就是老威特教育方法中的婚姻之道。今天我们为了优生优育所倡导的理论,归根结底也还 在这个范围里。也就是说,在一百多年前,老威特就提出了人种改良的理论。


最高明的教育

  在老威特的所有学说中,流传最久,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就是他的教育之道。他在书中写道 :

  爱尔维修说过,即使是普通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非常优秀的人。我在儿 子出 世之前就相信这一说法,并经常向别人宣传。但我也绝不是像爱尔维修那样不承认孩子天赋 有所不同的人。有人攻击说我否认孩子们天赋的差异,这是对我的诬蔑。

  孩子们的天赋当然是各不相同的,有的孩子天资好一点儿,有的孩子差一点儿,这是谁 也否认不了的事实。假设我们幸运地生下了一个天赋为100分的孩子,那么天生痴呆儿的天 赋大约只能在10分以下,而普通孩子的天赋大约在50分左右。

  在天赋不同的情况下,如果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同样的教育,那么他们的命运确实就取决 于天赋的多少。可是当今的大多数孩子受到的是很不科学的教育,所以很多人的天赋连一半 也没有发挥出来。比如,天赋为80分的只发挥出40分,天赋为60分的只发挥出30分。那么, 如果能改良教育方法,实施可以发挥孩子八成天赋的有效教育,即使天赋只有50分的普通孩 子,也会优于天赋为80分的孩子。当然,如果对具备80分天赋的孩子实行同样的教育,那么 前者肯定追不上后者。但是,生下来就具备非凡天赋的孩子太少了。大多数孩子的天赋都在 50分左右。

  再过100年,我的学说很可能被人们抛弃。因为到那时,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可能已经很普及 了,多数孩子都能受到理想的教育了。

  纵观历史上的伟人和天才,他们大多有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如果对他们的教育再高明 一些,那么他们就会更伟大、更健康、更善良、更杰出、更智慧、更正直、更博学、更谦虚 、更坚强。总而言之,他们会成为更加完美的伟人和天才。

  如果对生下来就具备过人天赋的孩子进行高明的教育,那他未来的发展就是不可估量的 。但是,天赋极高的孩子非常罕见。



语言是早期教育的一块基石

  要想尽早发挥孩子的潜能,就必须循序渐进,否则就达不到目的。那么,应该怎样做才 能尽早发挥孩子的能力呢?首先从语言教育开始,这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部分。因为语言是 孩子接受知识的工具,没有这个工具孩子就得不到任何知识。人类之所以能从动物界脱颖而 出,就是因为我们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备的语言。基于这一事实,如果孩子不尽早掌握语 言,也就不可能很好地发挥其潜能。所以,尽早让孩子们掌握语言工具是父母的第一要务。

  我们已经知道应该尽早教给孩子一些东西,但具体应该怎么去做?需要借助什么样的辅 助工具?关于这些问题,你可以从书上寻找到按,也可以从别人的经验中去领悟。

  老威特认为对孩子的教育开始得多么早也不为过。在威特刚学会辨别事物时,老威特就教他 说话了。他在书中写道:

  比如,我们在儿子眼前伸出指头,儿子看到后就去抓它。刚开始由于看不准,所 以总是抓不 到。当他终于捉到了时,就显得特别高兴,把手指放到嘴里吮吸起来。这时我就用温和而清 晰的语调反复发出"手指、手指"的声音。

  就这样,在威特刚刚有了辨别能力时,他的父母就拿各种各样的东西给他看,同时用温 和而清晰的语调重复东西的名称。没多久,威特就能清楚说出这些东西名称来了。

  小威特稍大一点后,老威特和妻子就抱着他念餐桌上的餐具和食物的名称,还有身体的各个 部位,衣服的各个部分,屋里的各种物品,房子的部位,院子里的草木及等等所有能引起威 特注意的东西的名称,同时还教他动词和形容词,使他的语汇逐渐丰富起来。

  这样的训练需要反复进行,只要你一有空闲,或者孩子有兴趣玩的时候,就要尽可能多地重 复前面所学的东西,直到他能跟着你毫不费力地说出来为止。

  教孩子说话,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如果不好好下点功夫就收不到理想的效果。但是老威 特却做得非常出色。我们学习外语,就必须要多记单词。但是想要多记,却往往劳而无功, 很快就忘掉了。有一个时期,我也把维布斯特的袖珍小词典揣在怀里从头往下背,但总是随 记随忘,并没有多大收获。要想多记单词,还是应该多读有趣的书,在轻松的阅读中去记住 书上的单词。同样的道理,为了丰富孩子的词汇,一味采取填鸭式的硬塞,非但达不到目的 ,反而适得其反。

  老威特在这方面做得很好。他通过与威特谈论饭桌上的器具、室内的摆设、院子里的花鸟鱼 虫等,巧妙地使他掌握新单词的发音和词义。当然,刚开始说的都是非常简单的话,但是只 要每天坚持训练,持之以恒就会收到非常的效果。

  当威特稍微能听懂大人说话时,他的父母就天天给他讲故事。对于幼儿,没有比故事更 为重要的了。因为孩子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所以应该尽早让他了解这个世界,越早越好。 为了让孩子了解世界,最好的途径当然就是讲故事了。讲故事不仅能扩展儿童的知识面,同 时也丰富了他的语汇。老威特不仅让威特听故事,而且还要他自己讲。只有这样,才能完全 达到讲故事的目的。

  经过这样的教育,据说威特五六岁时就毫不费力地记住了3万多个单词,这的确是个惊 人的数字。日本的中学生学了5年英语,最优秀的学生也不过是记住了5000个单词,普通学 生是在3000个左右。可见,早期教育的成效有多么大。

  老威特的语言教育法,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那就是他从不教孩子说半截话、方言和土 话。他认为教孩子"手手""果果"那一类的话毫无意义。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如果父母能 缓慢而清晰地向孩子说某个词,一般来说,孩子都可以学会正确的发音。当然,像"手手" "果果"这样的词发音容易些。但是本来一教就可以学会的东西,却故意不教,岂不是很愚 蠢的吗?

  因此,老威特从来不教不标准的话。他清晰地把每一个音发给儿子听,耐心地教他标准 德语。如果儿子发音准确,老威特就摸着他的头表扬说:"很好,说得对。"当威特发音不 标准时,老威特就对妻子说:"你瞧,你儿子不会说了……"于是妻子就回答说:"不会吧 ,我儿子连那样的话都不会说吗?"这样一来,小威特就被激起了拼命学习的劲头。结果, 他还在父母怀里的时候就口齿清晰,在很小的时候就能说一口标准的德语了。

  老威特不让他停留在孩子式的表达方式上,而是教他逐步了解和使用复杂的词语,并且 力求准确生动,绝不使用暧昧的词语。他的信条是,要想有清醒的头脑,就必须掌握清楚明 了的词汇。他认为要做到这一点,自己和妻子应该以身作则,力求发音标准,用词规范。

  老威特不仅这样要求妻子,对女仆和男仆也是如此,他严禁仆人说方言。因为他 觉得让威特学会方言是浪费时间。他只允许威特记标准的德语。因为只要记住标准读 法,就可以让他毫不费力气地读懂书上写的东西。

  老威特的做法应该引起许多年轻父母的深思,由于忙于工作,很多父母只好把自己的孩子交 给一些文化素质偏低的保姆和长辈来看管,孩子整天生活在方言和土话中,学到的是一些残 缺不全的只言片语,从早期教育的角度来看,这样的孩子一开始就失败了。


唤起孩子的兴趣

  卡尔·威特有一个教育原则,就是"教育不能强迫"。不管教什么,他总是先努力唤起 孩子的兴趣,只有在孩子表现出强烈的兴趣时,他才开始教。教读书也是如此。他先给小威 特买来小人书和画册,绘声绘色地讲给他听,并且说:"如果你认识了这些字,你就 能明白 这些故事了。"他用这种方式来激发威特的好奇心,或者干脆不讲给他听,只告诉他:"这 个画册上的故事非常有趣,可是爸爸没时间给你讲。"这样一来,威特就有了一定要识字的 想法。这时,老威特就不失时机地教他识字。

  卡尔·威特教识字的方法和现在学校的方法不一样。他首先买来各十套10公分见方的德语 印刷 体铅字母、罗马字母和阿拉伯数字各十套。然后把这些字贴在10公分见方的小板上,以做游 戏的方式教。和别人一样,他也是先从元音教起,接着以"拼字母游戏"的形式在玩耍中教 威特把字母组合起来。在100多年前,他就实践了今天的蒙特梭利女士正在推行的教法。现 在看来,这些方法显得有些可笑,但在当时却是最有创意的,这反映了卡尔·威特在教育孩 子时的良苦用心。

  西方字母只有26个,加上德语的发音并不像英语那样复杂,所以威特很快就学会了读--他 在没有学习所谓"读法"的情况下就掌握了读。学会读之后,威特就掌握了更多的词汇。由 于他学的是标准德语,所以很快就能读书了。

  我认为这一点对年轻的父母很有参考价值,孩子在学校里成绩不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语 言上有障碍。

  西方语言,无论是德语、英语、意大利语还是法语,都多少有些相似。所以威特能用德 语自由阅读后,又立即开始学法语。当时他才6岁,只花了一年的时间,就可自由阅读各种 法文书籍了。之所以学得这样快,是因为他有非常丰富的德语知识。

  按照惯例,孩子学习外语一般都先从拉丁语学起。但老威特觉得这样做过于勉 强,他认为从与德语最相近的法语开始学起更合理,因而他教给威特的第一门外语就是法语 。对西方孩子来说,学习拉丁语也是相当难的,是所谓"令人头痛的语言"。因此,老威特 在教威特拉丁语之前做了相当的准备,他在教拉丁语之前,先把维吉尔的《艾丽库斯》中的 故事情节、深刻的思想、漂亮的语言等讲给威特听,以唤起他的兴趣。他还告诉威特,要想 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就一定要学好拉丁语。

  小威特7岁时,老威特经常带他去参加莱比锡音乐会。有一次中场休息时,威特看着印 有歌词的小册子问父亲:"爸爸,这不是法语也不是意大利语,这是拉丁语"。老威特说: "不错,你想想看,它是什么意思。"于是威特从法语和意大利语进行类推,基本上明白了 大意。他说:"爸爸,既然拉丁语这么容易,我为什么不早点学呢?"这时,老威特觉得条 件已经成熟,才开始教他拉丁语,结果威特只用了9个月就学会了。

  接下来威特开始学英语,学完英语又学希腊语,英语用了3个月,希腊语用了6个月。威 特8岁时,已经可以阅读荷马、波鲁塔柯、维吉尔、西塞罗、奥西安、费奈隆、弗罗里安、 梅塔斯塔西、席勒等德国、法国、意大利、希腊、罗马等各国文学家的著作了。

  可以说,只要能尽早开始适当的教育,不使孩子们的潜能衰减,那么,普通孩子也完全 可以具备这种才能。但是,在老威特的教育理论已经产生了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一方面 不在孩子们应该受教育的时候去教育他们,致使他们的潜能日渐衰减;另一方面却又埋怨自 己的孩子成绩不好。有的家长甚至在学年结束时买了很多礼物去教师家里请求"多关 照 ",别让孩子留级。每当我见到这样的父母,总不免为他们的舔犊之情所感动,同时也可怜 他们的无知。让本应留级的孩子勉强升级,对孩子是有害无益的。如果他们真爱自己的孩子 ,那就应该把心思花在了解孩子的心理和对孩子的教育上。

  现在,我要提醒读者,卡尔·威特在教授外语方面值得我们注意的几个问题。

  1、他认为学习外语与其背不如练。他并没有系统地教语法,他认为即使教孩子语法, 孩子也不会理解。我完全同意这一观点。当然,对大人来说,以语法为基础来学习外语是有 效的,但是对孩子则必须采取老威特的"与其背不如练"的办法。我们不妨想一想,所有的 孩子,不正是用这种方法学会了本国语言吗?

  2、孩子们对故事是百听不厌的。大人读小说,读过一遍就不想再看了,而孩子们却乐意反 复地听同一个故事。我们在教育孩子时,不能从大人的角度去揣摩孩子的心理。老威特抓住 了这个秘诀,在教儿子外语时,让他用各种语言去读同一个故事。比如,在读安徒生童话时 ,既让他读德语版,又让他读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版。事实证明,这个方法非 常有效。

  有些读者也许会问,要那么小的孩子学那么多的东西,他受得了吗?很多人可能以为小威特 的生 活除了日夜苦读,就没有其他活动了,或者以为他除了学究式的知识和几门外语,其他什么 都不懂。但事实并非如此,用他父亲的话说,小威特坐在书桌前的时间比任何一个孩子都少 。他有大量的时间来尽情地玩耍和运动,可以说,他是一个非常健康活泼的孩子。在学习方 面,他除了学外语,还轻松地学习了植物学、动物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

  能够让孩子轻松愉快地学到如此丰富的知识,老威特一定有他非常独特的教育秘诀。这个秘 诀就是,唤起孩子的兴趣,让他自己提出问题。威特三四岁时,老威特每天都要带他散步一 两个小时,不过这种散步不单纯是溜达,而是一边交谈一边溜达。比如摘下一朵野花,老威 特就会给孩子解剖一下,告诉他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或者捉个小虫,顺便给他说说有关昆 虫的知识。就这样,一块石头、一草一木都是他的教育素材。

  老威特绝不采取填鸭式的教育方法,而总是首先唤起威特的兴趣,然后根据他的兴趣不失时 机地进行教育。同时也绝不对他进行系统教育,告诉他哪个问题属于植物学范畴,哪个问题 属于动物学范畴等等。只是就散步中威特感兴趣的东西,向他传授相应的知识。

  再看看今天,我们大部分人是怎样做的呢?当孩子三四岁时,总是不厌其烦地向大人提出各 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大多是敷衍了事,很少耐心地说明和解释。就这样,当孩子的潜能几乎 枯竭之后,我们却在孩子上学时大惊小怪地说:"为什么我的孩子成绩这么差呢?"老威特 的做法恰恰相反。只要威特能提出问题,他总是给予鼓励,并耐心地回答,绝不像我们那样 敷衍了事。

  在教育上再没有比教给孩子错误的东西更可恶的了。老威特的讲解并不难懂,他是充分考虑 了孩子现有的知识量才进行讲解的。当孩子问到连自己也不懂的问题时,他就老老实实地回 答说:"这个爸爸也不知道。"于是两个人就一起翻阅资料,或者去图书馆寻找答案。用这 种方式,他培养了威特追求真理的精神,使孩子极力排斥不合理的和似是而非的知识。

  为了扩大威特的知识面,除了让他学习动物学和植物学知识外,还教给他地理方面的知 识。地理教育是这样开始的:首先,他经常带年幼的威特到周围村庄去散步,等到威特基本 了解了邻村的情况之后,就带着他拿着纸和笔爬到自己村里的一个高塔上,放眼四方,问他 周围的地名,不知道的地方就向他说明。并让威特画出周围的略图,然后两个人再去散步, 在略图上添上道路、森林和河流等等。这样,邻村的地图就画出来了。老威特还会去书店买 来这个地方的地图,和他们自己画的地图进行比较并做修改。他用这种方式使孩子饶有兴趣 地学会了难以理解的地图知识。这就是卡尔·威特教育法的独到之处,这和我们绝大多数人 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

  老威特在物理学、化学和数学的教育上用的也是同样的方法。天文学是请梅泽堡的一位贵族 泽肯多夫教的。泽肯多夫虽然是个贵族,却是个知识渊博的学者。本来他和老威特并不熟, 也没有什么联系,他只是威特出名后慕名前来看望的人们中的一个。他和威特接触后,发现 他的才能比人们传说的还要高,于是就对他产生了强烈的兴趣。他把威特带到自己家里,用 自己的望远镜做教具,态度和蔼地教他天文学知识。泽肯多夫是一个以做学问为乐的人,他 除了有天文学家的观察工具,还有许多物理学和化学方面的器具以及各种书籍。他很大方地 让威特使用他的书籍和器具。

  小威特的努力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承认,在普通人看来他就是一个小天才,这使小威特有了比 普通孩子更多的学习机会,他可以在家门外的其他地方随心所欲地学习各种知识,并能得到 名师的指点。


带孩子去旅游

  老威特认为,与其对孩子进行填鸭式的教育,不如开阔他们的视野。在那个时代,这种 观点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他利用一切机会来丰富威特的见识。比如他们看到建筑物,他就告 诉威特那是什么,它所坐落的地方叫什么。看到古城堡之类的建筑,就告诉他这个城堡过去 的名字,给他讲古城的历史。威特2岁以后,老威特不论走亲访友还是买东西、不论参加音 乐会还是看戏,到哪儿都带着他。另外,只要有时间,就带他去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动物 园、植物园、工厂、矿山、医院和保育院等,以开阔他的视野,丰富他的见识。

  每次参观回来,就让他详细描述所见到的一切,或者让他向母亲汇报。因此,威特在参观时 总是用心观察,认真听取父亲或者导游的讲解。

  威特到了3岁,老威特就领着他到各地游览。5岁时,几乎游遍了德国所有的大城市。他们在 旅途中,既登山,也游览名胜;既寻找古迹,也凭吊古战场。回到旅馆,老威特就让儿子把 所见所闻写在信上,寄给母亲和亲友。回家后,还要向母亲详细地做口头汇报。

  老威特为了满足威特的求知欲和培养他追求真理的精神,从来都是不辞劳苦,也不吝惜 金钱。比如,他曾经不惜重金,请魔术师说出魔术的秘密。类似的事情非常多。由此可见, 他对威特的教育是多么地热心。当然,如果你很有钱,在培养孩子的时候就可以省不少心, 但这绝不是培养孩子成才的前提条件,假如你没有多余的钱财,但只要你肯花心思,那么, 效果会远胜于金钱的作用。


儿子永远是个普通人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是使他们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而不是造就神童或未来的伟大学者。 在100多年前,就有人对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提出质疑。为此,老威特作了如下辩解:

  人们以为我是带着塑造学者的目的来教育儿子的。甚至有些人以为我想造就一个神 童, 为的是获得名誉。其实,这些看法都是对我的误解。我只是想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 所以才挤出自己仅有的一点智慧,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尽力把他培养成健康、活泼、幸福 的青年。

  我喜欢身体和精神全面发展的人,讨厌学究。所以每当我看到儿子过于迷恋希腊语、拉 丁语或者数学时,就立即想办法纠正他。

  人们以为我只是发展孩子的大脑,这是对我的又一误解。我和妻子共同努力来帮助儿子 发展常识、爱好和想像力。我不喜欢缺乏常识和爱好的人,同时,我还尽力使儿子成为一个 既懂感情,又具备高尚道德修养的人。

  我讨厌学究,学究都是些呆头呆脑、板着面孔、难以相处的人。他们只懂得自己的专业 ,不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卖弄他的专业知识,而不管别人是否欢迎。同时他们又非常缺乏常识 ,往往喜欢发表拙劣的议论,被人们当成的笑柄。这就是学究。

  另外,学究们说话或者写文章喜欢装腔作势,使用一些很少听说过的学术用语,令人费 解。他们认为具有常识和爱好的青年是俗人,说什么善于交际、会写诗的入终究不能成为一 个像样的学者。反之,看到那些写文章只会罗列晦涩的术语,喜欢堆砌毫无价值、又臭又长 、除了本人谁也不懂的词句的青年,却说他们有出息。

  正如某个大学教授平时对学生所说的:"你们只要学会希腊语和拉丁语就行了。所谓科学和 外语一边喝茶一边说着话就能学会。"

  你瞧,他们就是这么荒谬。我怎么可能把儿子培养成这样的人呢?尤其是说我要造就神童好 出名的说法,更是对我的诬蔑。什么是神童?不就是温室里的花朵吗?如果我打算把儿子培 养成什么神童的话,那我就成了害人和亵渎神灵的人了。


  通常,儿童才智过高容易被看成是偏才。如果说某人的孩子8岁就学会了六国语言,9岁就上 了大学,14岁就当了博士,那么他其他方面的发展就容易被人忽略。

  事实上,对于这个问题,老威特一直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他教育孩子的目的,不仅是要孩子 成才,而且还要成为身心健康的人。老威特为了把儿子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在品德教育 上花的精力比智力教育更多。这也是一位严肃认真的牧师必然要做的事情。因此,威特从小 就受到特别虔诚的信仰教育,并以精通圣经著称。尤其是基督教的教义,他能全部背下来。 确实有很多牧师的儿子,熟读圣经,却喜欢胡作非为,一点也不懂得尊重别人。威特完全不 是那样的人,人们都说他"像天使一样纯洁"。他确实是个非常虔诚、富于爱心、态度谦和 的孩子。他从不跟人争吵,别说动物,就连一朵野花也不舍得伤害。


不要伤害孩子的判断力

  卡尔·威特的教育方法有一个特点,就是严格而不专制。所谓专制是指强迫孩子服从。 老威特反对专制,他无论在教育方法上还是在其他方面,都很注意讲道理,理性地思考问题 和处理问题。

  卡尔·威特认为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不蒙蔽孩子的理性,不扰乱孩子的判断力。所以他 在批评孩子时,总是晓之以理,绝不让孩子挨了批评却不知道为什么。没有比父母不搞清事 实就错怪孩子更糟糕的事了。即使父母的责怪和禁令是对的,也应该让孩子明白其中原因, 否则孩子就会口服心不服。可是,有太多的父母做不到这一点,其实这就是专制,专制会蒙 蔽孩子的理性,使他的判断力失常。

  老威特总是尽力搞清事实,避免错怪孩子。在责备他或者禁止他干某件事时,总是要说明原 因,使他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样做就不会使孩子的理性和判断力受到损害。老威特说,如果 孩子失去了正常的判断力,他的一生就不能正确地判断是非了。世界上有太多的孩子被扭曲 了是非观念,这是社会发展的最大障碍。他在书中写道:

  有一次威特对人说了粗鲁的话,我没有马上责备他,而是立即向人家道歉说:"我 儿子 是在乡下长大的,所以才说出这种话来。请您别介意。"这时威特就会意识到自己说了不该 说的话,事后一定会和我谈到这件事。这时候我才对他说:"你的话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 其实我也那么认为。但是在当着别人的面说就不合适。因为你说了那种话,N先生不是臊得 脸都红了吗?N先生喜欢你,又碍于爸爸的情面,所以没有说什么。但他一定生气了,他后 来一直不说话,就是因为你的那些话伤害了他。"我不赞成威特的粗鲁,但又向他剖析了这 件事的是非,因此他的判断力也就不会受到损害了。

  为了便于读者理解,老威特又从另一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通过我的解释和分析,威特基本上就会明白自己错在哪里了。为了让大家明白我的 教育 方法,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假设威特说:"可我说的是事实呀。"那么我就会进一步开导他 :"是的,你说的是事实。但N先生可能有他自己的想法,才那么做的。他可能会想,我有 我的考虑,你这么一个小孩懂什么。再说,即使你说的是事实,你也没有理由非那么说不可 。因为那是人人皆知的事,别人不都没有说话吗?如果你以为那事只有你一个人知道,那你 就太傻了。反过来,如果别人当着大家的面揭你的短,你会舒服吗?其实揭你的短也不是什 么大不了的事。因为大人指出孩子的缺点是理所当然的,反正孩子难免有许多缺点,说出来 也并不丢人。即使是这样,大人们不是也没有那样做吗?如果你认为他们都不知道你的缺点 ,那你就错了。他们知道你的缺点而不说是因为考虑你的自尊心,不想让你丢脸而已,现在 你明白别人对你的好意了吧。而你应该怎么做呢?也应该像他们一样。圣经上不是说,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吗?所以当着大家的面,说出别人的过错是很不合适。"

  假如威特还是不理解,又提出:"那我不就成了撒谎了吗?"(事实上他是绝不会这样 问的)我就会继续开导:"不,当然不能说谎,说谎的人是伪君子。你完全没有必要说谎, 只要保持沉默就行了。如果所有的人都互相攻击,当众宣扬别人的缺点,那这个世界不就整 天吵闹不休了吗?这样一来,我们也就不能安心地工作和生活了。"我会用这种方式,一直 到说到他想通了为止。不过,对威特来说,我用不着说这么多,几句话就能让他意识到自己 的过错,含着眼泪保证不再那样做。


  这就是老威特的教育方法。由于他的教育合情合理、绝不专制,所以孩子的理性和判断力不 会受到伤害。另外,由于威特掌握了丰富的词汇,并通晓词义,所以一点就通,根本不必多 说。对别的孩子来说,老威特的这种教育方法未必合适,因为不同的孩子所受的早期教育也 不同,有的孩子根本就没有受过早期教育。表面上看,老威特的教育方法很散乱,其实有着 很强的系统性与连续性,希望读者应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教育计划。


孩子和他的朋友们

  一个孩子长大成人后,他的言谈举止,乃至内心深处都会留下环 境的印记。孩子往往因为太小,而不具备选择环境的能力,但是父母们应该清醒地处理这个 问题,关注孩子的成长环境,留心孩子的小伙伴的品行,并加以适当的约束与引导。下面我 们将谈到老威特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办法,当然,由于时代的限制,老威特的方法不一定完全 正确,但至少会对你教育孩子有所启发。

  老威特和其他负责任的父母一样,从不对孩子放任不管。按他的说法,放任自流会使孩 子不加选择地和任何孩子来往,从而染上各种坏习气。比如变得油滑,还有可能学会手淫。 他说他常常在路边看到孩子们赌博,不知道为他们拉过多少次架。

  孩子们由于不懂事,经常互相扔石头。结果造成身体上的伤害,甚至把眼睛打瞎,或者留下 别的残疾,这的确是很危险的。扔雪球也不保险,有的孩子把雪球捏得像石头一样硬,这样 的雪球打出去很容易使对方受伤。老威特写道:"我遇到瞎眼、缺鼻子、少指头或腿瘸的孩 子时,往往会寻问他们受伤的原因,结果大多是在玩耍中受的伤。这使我感到十分震惊。" 出于这个原因,老威特绝不让儿子乱跑。不仅如此,也很少让他和别的孩子一起玩。他说:

  "人们总是对我说,孩子必须有游戏伙伴。否则,他就会觉得生活没有乐趣,以致 情绪低落 ,性格怪异。说得多了,我终于听从了他们的意见,和妻子商量后,为儿子选了两个小女孩 做伴儿。两个小女孩都受过最好的教育,会唱歌、跳舞,威特和她们玩得很愉快。可是结果 却像我担心的那样,很不理想。自从让威特和两个小女孩一起玩以后,以前不任性的他变得 任性了,从不说谎的他也开始说谎了,说话也变得粗俗了,并且开始变得傲慢起来。这是由 于两个小女孩凡事都顺着他造成的。于是我们就告诉她们,不能什么都听威特的,如果威特 自以为是,就告诉我,可是没用。于是就不让威特再和别的孩子玩了。

  "认为孩子不和别的孩子玩就没有乐趣,这是十分错误的想法。当然,孩子们在一起时非常 自在,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他们当然喜欢这样。这大概就是人们所说的 孩子的乐趣吧,但我看,这样的乐趣还不如没有好。如果我们能了解孩子的心理,和他们一 起玩耍的话,他们同样会感到高兴,而且这是有益无害的。这样一来,孩子既不会任性,也 不会自以为是,更不会沾染上恶习。只让孩子和小伙伴一起玩,即使对方是好孩子也会有弊 端。如果是坏孩子,害处就更大了。如果好孩子能把好习惯传给坏孩子,当然再好不过。但 遗憾的是,事情根本不像我们希望的那样,而恰恰是坏孩子的坏习惯非常快地传给了好孩子 。这是因为学习好习惯需要付出努力,而染上坏习惯却无须任何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学 校正是孩子们的恶习集中的场所,是非常危险的地方。这种危险,在风气不好的学校尤其严 重。所以如果家里有充分的学习条件的话,最好不要送孩子去学校。但大多数家庭都做不到 这一点,所以学校应该尽最大努力来杜绝坏习气,对学生们的游戏进行严格的监督。"


  当然了,杜绝孩子的社交生活显然很不明智,但父母至少可以做到让孩子有选择地交友以保 持他天真与快乐的。


点燃孩子的良善之心

  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品德教育,点燃孩子的良善之心与为善的性格,使他 们树立正确 的世界观。古往今来,大凡有成就的人,都会拥有健全的人格。任何时代都需要正直、勇敢 、有良知的人。老威特就特别注重对儿子的品德教育。从小就给他讲历史上各种从善如流的 故事,特别是《圣经》中的故事。只要威特做了好事,老威特就表扬他说:"好!做得对! "同时他又很注意表扬的分寸,以免他产生骄傲情绪。

  老威特有时也在妻子和亲友面前表扬他:"威特今天做了一件不错的事"。但这只限于少数 了解他的教育方法的亲友。因为不了解他的教育方法的人,就不会明白他的用心,还以为他 是在随便表扬威特。

  小威特刚学会识字的时候,老威特就教他背诵各种有关道德的诗。德国有很多歌颂仁爱、友 情、亲情、勇气、牺牲的诗篇。才几岁的威特很快都背了下来。老威特还为他做了一个"行 为记录本"。做了好事,就记下来留做永久纪念。有了这种鼓励,小威特就会一辈子努力做 好事。老威特最下功夫的是让儿子把做好事当作一种乐趣,让他体会到做了好事后的快乐。 让孩子理解这种快乐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并非不可能。就像下围棋或者象棋,打台 球、网球或者板球一样,不学就体会不到其中的乐趣。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鼓励做好事和鼓励学习在方式上多少有些不同。概括的说,老威特的 宗旨是:"学习能为我们带来今生的幸福,而善行则给我们带来上帝的嘉奖。"因此,只要 威特学习好,父亲每天都给他一个戈比作为奖励。但如果学习好,而行为有过错,那就得不 到奖励了。威特在他的书中写道:

  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儿子主动对我说:"爸爸,我今天犯了错,钱就不要了。" 这时,我 由于欣喜甚至想给他加倍的奖励。但为儿子着想,我会抑制住激动的泪花,平静地说:"是 吗?爸爸不知道,那么你明天去做件好事吧。"实际上我心里很难受。这时,我常常忍不住 去亲吻他。

  我们说卡尔·威特是了不起的教育家,他却用钱来鼓励学习,大家可能觉得可笑,因为 这和很多世俗的做法一样。其实,老威特这么做是为了让孩子懂得"学习能带来今生的幸福 "。他在书中写道:"虽然有点难为情,但只要儿子学习好,我就每天给他一戈比。这样做 是为了让儿子知道要获得一点报酬是多么艰难。"给他的钱怎么花呢?老威特尽量使他花得 有价值,让他明白买零食之类的东西没有意义,而买书和工具却可以永远发挥作用。如果在 圣诞节或别的节日里给朋友和穷人家的孩子买点礼品,父子俩都会感到非常快乐。

  附近的人们有了灾难,不管身份是否相称,老威特总要前去看望。这时小威特也会拿出自己 存的钱去慰问。于是父亲就表扬他说:"威特,你做得对,虽然你的礼物很少,但却像'穷 寡妇的一个铜板'那样有价值。"穷寡妇的一个铜板是圣经中的故事,在马可福音第12章的 结尾:

  耶稣坐在银库对面,看众人怎样投钱人库。有些财主往里面投了很多的钱。有一 个贫穷的寡 妇走过来,往里面投了两个铜板。耶稣便叫门徒来,对他们说:"我告诉你们,这个穷寡妇 投入库里的,比众人所投的更多。因为别人都是把余钱投在里面,但这个寡妇是自己不足, 却把仅有的一点活命钱都投进去了。"

  在威特幼小的心灵里,不知积累了多少优美动听的故事。引用圣经里的话和各种传说故 事来教育孩子做好事,已经成了老威特的习惯。他从威特很小的时候起,就让他记住了这些 话。所以每当他对儿子说,"威特,某某人遇到这种情况会怎么做"时,威特立即就能明白 ,不是努力做好事,就是停止做坏事。

 

 

 

 

 

 

第二篇:塞德尔兹的自由教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俗物是怎样变成的


  从前面的章节中,我们已经知道塞德尔兹的故事了,大家或许还记得塞德尔兹的父亲塞德尔 兹博士所著的那本《天才与俗物》的书,这是一本只有100页左右的小册子,但它却是一本 非常有趣的读物。

  下面就是在这本读物中,所涉及的主要内容。

  《天才与俗物》的作者认为,循规蹈矩的儿童,长大成人以后必然会成为俗物。他们 的特征是很听话,总是惟命是从,害怕批评,竭力使自己的举动不违礼俗、不犯过错;他们接受别人教给的东西,几乎从不表示怀疑;之后,他们把嫉妒、恐惧和挫折全都传达给了自己的孩子。这样的人为数众多,就散布在我们的周围。

  作者在书中还提到过小塞德尔兹的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名叫格兰特尔·哈塞,他就是这样一个不自由的孩子。格兰特尔的父亲哈塞先生是一位医生,也是经常与塞德尔兹共进下午茶聊天的朋友,塞德尔兹对他和他的家庭都非常了解。

  哈塞从一生下来就备受束缚。他被层层衣服捂得严严实实,发现自己想踢腿时却不能自由地踢腿;他养成了吮吸拇指的习惯,为了不让他养成这个坏习惯,妈妈就把儿子的手臂绑进袖筒里,或者把什么难闻的东西涂在他的指尖上;当他开始在地板上玩耍时,立刻便会听到"淘气"、"烦人"之类的指责。

  家庭中总是有那么多恼人的琐事,父母时常会因为这些琐事而大声争吵,这些争吵刺痛了小哈塞的神经,他害怕,并哭泣不止。这样没道理的哭喊,往往使他挨大人的打骂。

  他父母最关心的是子女不犯错,所以,当亲戚邻居来拜访的时候,哈塞必须表现出自己是一个有教养的好孩子。在女士们递给他一块巧克力时,他必须说声"谢谢,夫人";在男人们命令他离开时,他必须恭恭敬敬地说:"是的,先生";他还必须留心在饭桌上的举止,不管有多饿也不能狼吞虎咽,尤其在大人谈话时,必须管住自己的嘴巴。

  在智力上,哈塞是正常的,甚至可以说他很聪明。他学习起来毫不费力,成绩十分优良,并以此摆脱某些愚蠢的教师对他的嘲弄和责罚。但是,他的学校生活同样毫无乐趣可言。学校一心只想把他训练成循规蹈矩的学生,哪怕再不合理的规矩他也不能有丝毫反抗。

  可以想像,哈塞也会上大学,但尽管如此,他离开学校时只会学到一些肤浅的东西。没有多少用处的知识和学问。凭这点东西只能看看报纸、无聊的电影和流行的侦探丛书。

  而且就算接受了高等教育,哈塞也不会知道真心想从事的事业是什么。是的,他也有过少年的梦想,希望成为一名探险家、飞行员或是画家等,但他的理想往往会换来人们的惊呼:"难道你想靠这种职业为生吗?你怎么养活你的妻子和孩子?"最后,在职业的选择上,哈塞多半会遵从父亲的意志,他自己对生活的理想则根本无足轻重。

  在生活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目睹这样的教育和这样的儿童。

  我们还会看到这样的情景:有个孩子出来时穿着干净崭新的衣服,看起来对自己很满意,但他很快就不在意这身新衣服,而是玩起泥巴,他蹲在地上,玩得兴高采烈,自然,他那身新衣服保不住了,不过情况还不太糟,只是稍微弄脏了一点,但他母亲发现时却好像发现了世界末日,急忙上前去拍了他一巴掌,一边数落一边把他带进屋。过了一会儿母亲又送孩子出来,孩子已换了件干净的衣服,可还在哭,满脸的委屈。

  10分钟以后,那可怜的孩子又把衣服弄脏了,接着又出现了刚才发生的情景。

  在这种情况下的孩子,将为生活而痛恨自己的母亲,而比这更糟的是,他还会痛恨生活。

  大人们想当然地认为,应当教会孩子处处为大人着想,让大人尽可能过安静的生活。因此,培养服从、礼貌和恭顺是十分重要的事。儿童的自由天性就被这种愚蠢的力量所扼杀了。他们在摇篮时期就被弄得毫无生气,他们受到的教育就是拒绝生活。因为,他们年轻的生命就是一个漫长的否定,不要吵闹,不要顽皮,不要说谎。不要不守规矩等等。

  塞德尔兹感慨道:"在这种教育下产生出来的难道不是俗物吗?难道我们指望靠这些俗物来实现人类社会的幸福与完美吗?不,俗物们只会成为那种狭隘的惟命是从的小人,一生只能低头哈腰,他们只会使世界变得更糟。"与他的朋友哈塞相比,小塞德尔兹小时候是一个反应灵敏、行动自由的顽皮的孩子。当你举起他时,他的身体像小猫一样轻盈而放松。但可怜的哈塞举起来却像一袋笨重的马铃薯,他不会放松自己,他的反应完全是防御性和反抗性的。

  小塞德尔兹成为这样的孩子完全是因为他从一生下来就很少受到束缚与压抑。在婴几时期,他不受衣服的捆绑,自由地活动身体,他饿了就进食,只有到必须时才养成整洁的习惯;他很少受到大声指责,也很少挨打,总是被爱着并受到保护;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玩耍,因而他只用两年多一点的时间就学完了别的儿童用8年才能学完的功课。


从轻松有趣之中学习知识

  小塞德尔兹从小接受的都是自愿的学习,如果他不想学习,塞德尔兹绝不强求。事实是,每学一样知识,小塞德尔兹总会觉得快乐,并主动要求学更多的知识。

  但我们生活之中有一些人,他们的童年在忙碌中度过,丝毫也没有快乐而言。由于父母对他的期望过高,使他丧失了学习任何东西的热情。为了使他成才,他的父亲给他安排了许多学习内容。这个孩子每天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几乎天天都被关在房间中啃那些元趣的书本,他的父亲不许他与别的孩子接触,也很少带他副外面玩。读书、学习,几乎是他惟一能做的事,这位愚蠢的父亲以为这样便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然而他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就是有兴趣的学习才会有良好的效果,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热情才怪呢!虽然小塞德尔兹同样在学许多不同的知识门类,但对这些知识也都是充满激情和兴趣的。塞德尔兹不但不把儿子关在房间中,还时常带他到大自然中去。可以这样说,小塞德尔兹的教育始终是在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的,无论是数学、生理学还是物理学,他都在那种近似于玩要的状态中逐渐掌握。有一次旅行中,小塞德尔兹就毫不费力地掌握了一个物理学原理。坐在火车车厢里的小塞德尔兹指着窗外说道:"那些树本在飞快地向后面跑,爸爸。""不,那不是树木在向后跑,而是我们坐的火车在向前跑。"塞德尔兹笑着对儿子说。"不,我认为我们坐的火车并没有动,而是窗外的树木在动。"儿子天真他说:"因为我在这儿坐了很久了,但并没有发现火车有什么变化,反而发现外面的东西都变了。这不是说明窗外的东西在动还能说明什么?"

  "那么,假如现在你不在火车上而是在窗外的话,你会怎么想呢?"

  "这个嘛……"小塞德尔兹想了想说,"一定是我也会向后跑,就像那些树木一样。"

  "你能够跑那么快吗?"

  "是呀,我能跑那么快吗?这可有些奇怪了。"小塞德尔兹充满疑问他说。

  "虽然你不能回答这个问题,但我仍然向你表示祝贺。"

  "什么?祝贺我什么?"

  "你今天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当然应该祝贺啦,"

  "我发现了一个物理现象?"儿子不解。

  "你刚才发现的,正是一个参照物的问题。"于是,塞德尔兹耐心给他讲解:"你之所以说窗外的树木在向后跑,是因为你把火车当成了参照物,也就是说相对于火车来说,树木的确是向后移动了。反过来,如果把树木当成参照物,火车就是向前跑了。"

  "噢,我明白了。怪不得我会认为火车没有动呢!这是因为我把自己当成了参照物,火车带着我向前行驶,我们一起在运动,当然就不会感到它也在动!"小塞德尔兹说道。

  "那么,把你放在窗外会有什么效果呢?"塞德尔兹问道。

  "嗯,假如我站在窗外的地面上并以我自己作为参照物的话,火车就是运动的了,"小塞德尔兹回答道:"假如仍然以火车作为参照物的话,我就是和树木一样在向后飞跑了。"

  "那么,你能跑那么快吗?"父亲又一次问道。

  "当然能,因为这是相对的,火车能跑多快我就会有多快。"

  事实上,这样类似的讨论在父子之间发生过许多许多次。也正是这种看似闲谈般的讨论,使小塞德尔兹在轻松和有趣之中学到了那些在书本上显得极为晦涩的知识。


天才源于后天的培养

  许多人只让自己的孩子学习一门知识,他们认为学得太多就达不到良好的效果。然而,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在塞德尔兹看来,各种知识都是有联系的,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互影响的关系。仅学一门,只能使孩子的视野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

  片面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拼命地学一样东西,将全部的宝贵童年都一门心思地集中一处,这样做的结果当然是能够在某一领域取得突出的成绩,但在其他方面却犹如白痴。难道,这样的孩子能够称得上"天才"吗?如果是那样的话,只能说明这是人们对天才一词的误解。

  塞德尔兹以"神童"里斯米尔的例子说明这一问题。

  报纸上曾报导了"神童"里斯米尔的事迹。这个只有6岁的孩子在绘画方面有超人的天赋,能准确地描绘人体,并对人体结构以及光影都有极准确的把握,人们都在沸沸扬扬地谈论着这个伟大的天才,几乎都异口同声地断定这个孩子将会是一名艺术大师,因为他只对绘画有很高的天赋,在其他方面却很平庸,这足以说明他的天赋是先天性的。

  这件事引起了塞德尔兹的注意,因为如果是那样的话,他的教育思想将会面临一次打击,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就是后天的培养,如果这个孩子的才能真是来源于所谓的天赋的话,那么这将是他教育思想的一个反证。

  一天,塞德尔兹以心理学家的身份访问了这个孩子以及他的父亲。

  孩子的父亲对塞德尔兹的到来感到很高兴,一再诚恳地要求塞德兹指导他的儿子。

  里斯米尔的"画室"墙壁上挂满了各种画作和装饰品,房间的地板上摆放着各种各样的石膏模型,一幅巨大的人体解剖图高挂在最主要的一面墙上。有一个身材矮小的男孩在画架前坐着,他便是里斯米尔。

  孩子的父亲拿出许多参展证书和获奖证书说:"这些都是里斯米尔的。"这是儿童美术大赛的参展证明,有区域性的,也有全国性的。

  但塞德尔兹却发现里斯米尔始终坐在那儿一动不动,两眼无神而茫然地盯着前面的墙壁。

  塞德尔兹奇怪地问这位父亲:"里斯米尔在干什么?"

  这位父亲说:"他一定是在思考。"

  "思考?为什么一定要以这种方式思考?"

  "恕我直言,报纸上的那些报道并不完全真实,他们说我儿子的才能来自于天赋,我可不这样认为。正如您所说的那样,孩子的才能来源于后天的教育,我对此是深信不疑的。所以,我为了让儿子成为一名伟大的画家,一直对他要求很严。你也看见了,他无时不在考虑绘画的事,可以这样说,他的那些成绩完全来自于努力和勤奋。"他解释道。

  "那么,除了绘画以外,里斯米尔还在学习什么?"

  "绘画已经占用了他所有的时间,不可能再学其他的东西。何况,我认为只有用心一处才能有所成就。既然想成为画家,那么就应该有所牺牲。"

  他这样一说,塞德尔兹才明白了为什么里斯米尔会有那么一种古怪的表情。可以毫不客气他说,他的那种表情完全是白痴的表情。事实上,这个孩子在父亲长期的"强行教育"下,已经变成了只会画画的机器,几乎对其他的事一窍不通,他既不会认字也不会书写,更谈不上有其他的爱好。里斯米尔所受到的教育完全是舍本求末。塞德尔兹判定,他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

  果然,几年后里斯米尔的"天才"便不复存在了,人们也没有见到他们所期望的这位"天才"有任何的成就,他的才华就这样过早地夭折了。


优异的品质是怎样形成的

  塞德尔兹的朋友哈塞先生认为一个人的才能、智力以及品质都是与生俱来的。而塞德尔兹却恰恰相反,他认为一个人的才能和品质大多是来自于这个人得到的教育。

  哈塞先生教育自己的儿子应该成为一个诚实、守本分的人,应该以一颗爱心去对待别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小心谨慎,不能冒没有意义的风险。

  但塞德尔兹说:"诚实、守本分固然好,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的个性和智慧。孩子从生下来起,就开始受环境和周围人的影响。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的一切包括品质都是从别人那儿学来的。他接触优秀品质的人就会变得优秀,接触低劣的品质就会变得低劣。"

  哈塞先生的教育一定会使他的儿子哈塞具有一颗爱心,但在某些时候他却拒绝帮助自己的同伴,这就是因为他的内心之中又缺少了另一个可贵的品质,那就是无私的精神。归根结底,他缺乏的是一种优秀的个性。他是一个规矩和本分的人,就像他的父亲一样,可是这类人在我们周围到处都是。而小哈塞的这种品质,完全来自于他父亲的教育,因为一个人的品质如何,取决于幼年时期的教育如何。

  一次,塞德尔兹目睹了哈塞先生教育儿子的一件事:

  那天,我从外面回来,路过哈塞先生的家门口。我看见他正在训斥他的儿子。

  "你是怎么搞的,把这双刚给你买的新鞋弄坏了。"老远我就听见了哈塞先生的说话声。

  "我在与其他的孩子玩的时候……被一颗钉子划了一下……"哈塞小心翼翼地回答道。

  "被钉子划了一下!"哈塞先生生气地说,"跟你说过不要去和那些孩子瞎闹,你就是不听。把鞋子弄坏了小事,弄伤了脚怎么办?那会使你变成残废的。"

  这时,我看见小哈塞难过得都要哭出来了,便走上前去。

  "哈塞先生,"我笑着向他打招呼,"这是怎么回事?你瞧,我们的小哈塞多不高兴呀!"

  "他还不高兴?"哈塞先生指了指手中的鞋子,"这个调皮的家伙把刚买的新鞋弄成了这个样子。"

  "是吗?"我做出不在意的样子,"我看这没什么问题。一条小小的伤痕并不影响这双鞋的作用和美观,孩子嘛,给他讲清道理就行了,何必那么过于严厉,"我笑着说道。

  "不严厉不行,否则他会变得无法无天起来,"哈塞先生说。

  这虽然是一件小事,却使我对小哈塞及他所得到的教育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小哈塞之所以有胆小、自私的表现,都可以归之于他父亲的态度。


  哈塞先生对儿子的做法看似合理,但却极为不明智。首先,在孩子把鞋弄坏之后,他不应该去骂他,而应该用合理的态度教育他以后小心一些,因为孩子弄坏了自己的鞋子,心里一定是很难过的,再加上父亲的责骂,他就更难过,这很容易使他陷入自责和不安之中。另外,父亲说钉子会划伤他的脚,会使他成为残废,夸大了这件事的危害,使他产生害怕的心理,这就是导致他胆小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哈塞先生说小哈塞与别的孩子一起玩是瞎闹,这就会使他把这件事的不良结果完全都怪罪到别的孩子身上,他会认为如果不和他们玩就不会有这样的事了,这直接导致了自私这种不良品质的出现。那么下一次呢,他肯定会先考虑自己或自己的利益,然后才去想帮助别人。

  所以说,父母的教育对孩子品质的形成影响是极大的,人们总是责怪自己的孩子,说他们不听话,缺点太多,甚至说他们糟糕透了,但就是不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低俗的教育只能培养出低俗的品质。


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

  现在许多父母都讨厌孩子问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的。这种愚蠢的做法虽然能换来片刻的宁静,但却在不知不觉中压抑了孩子的好奇心以及求知欲,更为严重的是抹煞了孩子最可贵的求知精神。塞德尔兹总是认真而耐心地回答儿子提出的问题,决不会像很多父母那样嫌麻烦,应付了事。

  一天,塞德尔兹正在与哈塞先生就孩子爱提问题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哈塞先生说:"小孩子有时真的很烦,他那张嘴整天都没有停过,叽叽喳喳不停地问这问那,我的头都快要被他吵炸了。"

  就在此时,小塞德尔兹走了过来。他手里拿了一本达尔文的进化论的少儿读本,书中用生动的笔调描述了生物进化的过程,并且配有极为有趣的插图。

  "爸爸,进化论中说人是由猴子变来的,这是对的吗?"儿子问道。

  "我不知道是否完全对,但达尔文的理论是有道理的。"

  "可是既然人是由猴子变的,那么为什么现在人是人,猴子仍然是猴子?"儿子问。

  "你没有看见书是这样写的吗?猴子之中的一群进化成了人类,而另一群却没有得到进化,所以它们仍然是猴子。"塞德尔兹说道。

  "这恐怕有问题,"儿子怀疑地说。

  "什么问题?"

  "既然是进化论,那么猴子们都应该进化,而不光是只有一群进化。"

  "为什么这样说?"

  "我觉得另一群猴子也应该得到进化,变成一群能够上树的人。"

  这时,哈塞先生的脸上流露出极不以为然的神色,他的眼光似乎是在说:"看你有多大的耐心。"

  "那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是猴子当中的一部分没有得到进化……"塞德尔兹说。

  "为什么?"儿子仍然不放过这个问题。

  于是,塞德尔兹只能尽自己所知向他讲明其中的原因:"据我所知,一群猴子由于某种原因不得不在地面上生存,它们的攀缘能力逐渐退化、而又学会了直立行走,经过漫长的进化变成了人类;另一群猴子仍然生活在树上,所以没有得到进化。"

  "我明白了。可是为什么要进化呢?如果人能够像猴子那样灵活不是更好吗?"儿子又开始了另一个问题。

  "虽然在身体和四肢上猴子比人灵活,但人的大脑是最灵活的。"塞德尔兹说道。

  "大脑灵活有什么用呢?又不能像猴子那样可以从一棵树跳到另一棵树上。"儿子说道。

  "身体灵活固然好,但只有身体上的优势是远远不够的,大脑的灵活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文明。"

  "为什么要创造文明?"儿子问道。

  "因为文明代表着人类的进步。"塞德尔兹说道。

  就这样,儿子的问题一个又一个地如潮水般涌来,他的很多问题在成年人看来非常可笑而毫无根据,但即使这样,塞德尔兹也尽力不让他失望。

  "塞德尔兹博士,我真佩服你的耐心。"哈塞先生说道。

  塞德尔兹说:"其实也并非我的耐心比其他人好,只不过我认识到认真回答孩子问题的重要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够培养起他的探索精神,而不是将这宝贵的品质抹煞掉。"


帮助孩子走出失意的阴影

  每一个孩子在渐渐长大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或多或少的问题,他们不仅是在身体方面慢慢长大,心理上也在一天天地变化。

  遗憾的是,父母们将全部的精力放在孩子的身体上,而忽略了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心理的成长。

  当一个孩子告诉他的父母"我感到难受"、"我很失望"时,粗心的父母往往会一笑了之。他们会说:"小孩子嘛,能有什么失意的感受呢?""别淘气了,你没有什么可失望的。"

  然而,既然成年人有失意,那么,孩子也有。因为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是人;只要是人,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我们成年人在失意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帮助,难道我们的孩子就不需要吗?

  当然需要!

  小塞德尔兹不到7岁就完成了小学教育,这当然是值得骄做的事。然而,他在学校的经历并非人们想像的那样尽善尽美,这其中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在一次由学校组织的体育比赛中,小塞德尔兹倒数第一名。

  那一次的比赛,是同年级中的比赛,也就是说一年级的孩子们就仅限于一年级,比赛在不同的班之间进行,二、三,四、五年级也是相同的比赛办法。这样一来,小塞德尔兹首先就在年龄上吃了亏。小塞德尔兹报名参加了50米短跑,他当然不是别人的对手。

  事后,小塞德尔兹难过极了。他把这件事看得很重很重。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小塞德尔兹仍然闷闷不乐,见他这样,塞德兹认为有必要帮助他摆脱那种失意情绪。

  "儿子,你还在为那件事难过吗?"塞德尔兹问他。

  "我真是太笨了,竟然得了倒数第一名,太丢脸了"。儿子难过地说。

  "是啊!得最后一名是不怎么光彩,可是你想到过其中的原因没有?"塞德尔兹问。

  "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年龄。你想想看,你的对手都是比你大的孩子,这个很正常……"

  "可是我不能因为年龄小就比他们差呀。"儿子不服气他说,"虽然我比他们小,可我的功课比他们都好,只有体育一样不行,这多丢脸呀。"

  "不,你这样说并不正确。智力是能通过教育和勤奋得到发展的,但年龄却是任何人也不能改变的。他们跑得比你快完全是因为他们年龄大,个子高。他们的腿都比你的长许多,如果跑得还没有你快,那不是太糟糕了吗?"塞德尔兹说。

  "这也有道理,可是我毕竟是最后一名。同学们都在嘲笑我。"他还是很难过。

  塞德尔兹知道儿子的性格,他是一个对自己要求极其严格而从不服输的人。正因为如此,他固执得往往去钻牛角尖。于是塞德尔兹进一步对他进行开导:"虽然你现在是最后一名,我想这并不能表明你的体育不行,因为这完全是年龄造成的。我敢肯定,等你长到十一二岁时一定会比那些孩子跑得快。"

  "真的吗?"儿子问。

  "当然是真的。因为那天我问过你们的体育老师。他说你的失败完全是因为那场比赛对你不公平,他还说你的体育成绩在同龄的孩子中是最好的,他还专门给我看了成绩单,年龄与你相仿的同学无论在哪一方面都比你差。"

  小塞德尔兹似乎在眨眼间得到了一个真理,顿时从失意之中走了出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5 08:38 | 显示全部楼层

 

 

谢氏家教法

 

 

  谢家人对于子弟的培养,也很有一套。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以捧明星的架势,来栽培自己的子弟,这使得谢氏子弟人才辈出。这个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三招。


  第一招:苦炼内功,增广见识

  谢家培养子弟的第一招,就是让子弟从小参预世事,多见世面,不断创造机会让子弟直接与高官、名士进行高峰对话。

  谢家平时经常开Party,邀请贤达们一起赞赏、评论人物,在这些名流云集的场合,小孩子们更不回避,而且还经常参与讨论。

  有一次聚会,谢玄和谢朗都在座。谢安问名流后代李充:“你家平阳和乐令相比,怎么样?”

  李充泪流不止,说:“当年赵王叛逆篡位时,乐令亲自奉献玺绶;我伯伯平阳公为人正直,耻于在叛逆的朝廷中做官,终至于服毒身死。两人恐怕难以相比!”

  谢安于是对谢朗点评说:“有识之士的行为果然和人们的期望相同。”

  还有一次,名僧支道林和尚去拜访谢安。谢朗年幼,病刚好,身体还经不起劳累,但也兴致勃勃地和支道林一起研讨、辩论玄理,结果大和尚说不过小屁孩,两人终于弄到互相困辱的地步。

  谢朗母亲王夫人在隔壁房中听见,一再派人叫谢朗回去,可是谢安觉得谢朗说得非常好,一直把谢朗留住,不放他走。王夫人就只好亲自出来,说:“我早年寡居,一辈子的寄托,只在这孩子身上。”所谓寡妇儿子,惟一的指望。谢安只好让嫂子把谢朗抱走。于是王夫人边走边流着泪把儿子抱回去了。谢安有感而发,跟同座的人说:“家嫂辞情慷慨,很值得传诵,可惜没能让朝廷分管官员听见!”王夫人虽然没有被朝廷册封,但被小叔子这么一说,倒也名流千古。

  谢玄跟谢朗一样,也是个中高手,当年,谢玄十多岁时,还在服父丧期间,支道林和尚到谢家去清谈,结果一老一少谈了一整天,太阳快下山了才告辞出来。有人在路上碰见支道林,问他从哪里来?支道林说:今天和谢孝“剧”谈了一番呢。“剧”字用得实在好。

  跟高手过招,一是增进自已功力,当然,还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可以沾名人的光,甚至得到名人背书,这对将来发展大有好处。

  谢安年轻时候,请阮裕讲解《白马论》,白马论是一个先秦流传下来的哲学问题。问题是这样的,比如你看上老王家的二姑娘,但是老王说,他家大姑娘还没有嫁人,大的不嫁,小的也不能嫁。

  老王说:这样吧,我问你,王二姑娘是王家姑娘吗?

  你说:是。

  再问:王大姑娘是王家姑娘吗?

  你说:是。

  老王说:反正都是王家姑娘,你不如就娶了大姑娘算了。

  你第一反应,肯定说:我只要王二姑娘。

  老王跟你讲道理:你要是不娶王大姑娘,就是不娶王家姑娘,你要是不娶王家姑娘,你就是不娶王二姑娘。你要不是娶王二姑娘,你来我家干吗?总之,你要是不娶王大姑娘,就是不娶王二姑娘。

  你一着急,认死理说:反正我只娶王二姑娘。

  老王怒了:你这样是说王二姑娘不是我王家姑娘,算了,王家一个姑娘都不会嫁给你。

  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偷换概念的问题。不过还要说一句题外话,这样王家姑娘的事情,在我的朋友中,倒真也发生过,我朋友最后只能选择王大姑娘,所谓聊胜于无,虽然有点荒唐,倒也美满幸福,所以婚姻与爱情完全两码事。婚姻带着更多偶然性罢了。

  阮裕为了解答这个问题,就专门写了一篇论文给谢安看。当时谢安不能马上理解阮裕的话,就反复请教。

  阮裕于是表扬与自我表扬说:“这个问题,不但能够解释明白的人不好找,就是寻求透彻了解的人也难找!”

  于是谢安名声大振。但是更让他出名的是京城两位大佬的背书。

  谢安十几岁时,就技艺来说,已经是江湖一流高手,但是要闯出名号,成为顶尖高手,还必须在京城的大江湖中闯闯。

  谢安人生中的第一次进京,就充满戏剧性。通过精心安排,他成功获得京城两个大人物——丞相王导和当世有数的大名士、皇帝亲戚王的器重。

  谢安到王家做客时,两人谈了很久,谢安走了以后,王儿子问:刚才这位客人跟老爸您比,谁更厉害?王说:“刚才那位客人娓娓不倦,谈起来咄咄逼人。”桓彝早在谢安四岁时就说他不比王差,果然有远见。

  王导和王的背书,等于大明星站台加持,顷刻让谢安名动京城。

  用大腕给自己背书而出名,在中国几千年来,屡试不爽。

  唐朝有个人,叫项斯,文章不见得十分出色,但他找当时显贵杨敬之背书,杨敬之专门给他写了一首诗:

  几度见诗诗总好,及观标格过于诗。
  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

  杨敬之的诗本来也不咋的,但因为这首诗捧人臭脚捧得非常到位,长安全城传诵,项斯如意得到高位,而杨大人也得以在《全唐诗》里留下一首。


  第二招:以身作则,小班教学

  谢家培养子弟的第二招是小班教学,而且是手把手教学。

  谢奕当官时,上班审案,也经常抱着小谢安,让他长见识。一次谢奕要处罚一个老头子,这个老头子估计是酒后乱事。所以谢奕处罚的方式很古怪:拿醇酒罚他喝,老头不胜酒力,烂醉如泥,却还不停灌他。谢奕的这种方式,其实可以建议交警们采用,以后谁再酒后驾车,就灌死他,让他一辈子都不敢喝酒。

  话说回来,谢奕的处罚思路,其实跟我妈有点像,我小时候嘴巴馋,爱吃福州的一种小吃叫海蛎饼,每天都嚷着吃,结果我妈一怒之下,有一天买了二十几个海蛎饼,硬逼着我吃下,搞得我至今都不太爱吃海蛎饼。所以将心比心,我估计谢奕其实不是真心想跟这老头过意不去,否则直接收监或打板子更有效。

  谢安当时只有七八岁,穿一条蓝布裤,在哥哥膝上坐着,劝告说:“哥哥,老人家多么可怜,怎么可以做这种事!”

  谢奕脸色立刻缓和下来,说道:“你要把他放走吗?”他本来也不想太为难别人,于是就顺水推舟,给了小谢安面子,放了这老头。

  这件事,一方面培养了谢安仁厚待人的性格,另一方面,充分显示谢家人的机心,这种屁大的事情,其实谢奕不说,估计也不会有人知道。但是谢奕不介意抹黑自己的形象,把这消息放了出来,让公众,特别是首都的贵族们都知道谢安从小就是宅心仁厚,可成大事。谢安后来当太守,也经常把谢玄等人带在身边,以同样方式培养子弟。

  谢安夫人有一次问老公:“怎么从来没有见您教导过儿子?”谢安回答说:“我经常以身作则,以自身言行教导儿孙们。”谢安这不是瞎说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熏老鼠的经验,我上初三时,到学校寄宿,宿舍是个危房,一屋子52个男生,阳气充足,但是仍然挡不住老鼠猖獗,这些鼠辈经常大摇大摆在屋中溜达,胜似闲庭信步,为了给自己一个安静环境,我们经常玩“老鼠弹琴”游戏,一旦抓住老鼠,就往它尾巴绑个一挂鞭炮,鞭炮响起,老鼠惊得乱窜,吱吱乱叫,就跟乱弹琴一样,老鼠颇有记性,一旦被人儆以效尤之后,就会安定一段时间。这种事情,虽然不甚光彩,但其中倒也有一些“残酷的乐趣”。

  据说,谢安二哥谢据,喜欢上房熏老鼠。谢据早逝,儿子谢朗听人家说过熏老鼠的故事,但不知道是他父亲干的好事,而且别人还蒙他,说只有傻子才会这样做。谢朗也觉得很可笑,就经常嘲笑这种人。

  卞之琳说:“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谢朗把别人当笑话,自己却正是别人的笑话。

  谢安听说这件事,真是哭笑不得,但他不忍心说破,就跟谢朗说,别人说的这事情我也做过,还是和你爹一起干的。谢朗一听,非常悔恨,把自己关在书房好一段时间,闭门思过。

  谢玄年轻时候赶时髦,学人家带紫罗香囊,挂着一种叫覆手的饰品,打扮得跟女人一样。当然,这是当时的风气,没毛病。但谢家子弟将来是要做大事的,绝对不可以这样阴柔,谢安为这事很担忧,又不想伤他的心。于是就骗谢玄来赌,顺便说一下,谢安这个人很爱赌博,在家乡的时候,有一次赌输掉了整个牛车,只好拄着拐棍走回家,幸好半路上碰见刘,搭他的车,才回到家。谢玄一听这个烂赌叔邀请他赌,就很高兴,就说叔叔赌什么呢?谢安说,就赌这香囊吧,结果最后把谢玄的香囊赢光光,赢了之后马上烧掉,搞得谢玄意兴索然,再没有佩戴这些东西。

  谢家还经常举办家庭文艺沙龙,互相切磋,提高技艺。

  有一年冬天,谢安来了雅兴,召集家人开诗会,外面雪下很大,谢安即景出题说:“白雪纷纷何所似?”白雪究竟像什么呢。谢朗才能一向得叔父认可,所以他自信满满地抢先说:“撒盐空中差可拟。”就跟撒盐巴一样。谢奕女儿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谢安大笑,非常高兴。

  对诗游戏,一要默契,被考的人要知道应对的格式是什么,懂得如何对,内容还要精妙,这是十分不容易的。因为此对,谢道韫后来被人称作“咏絮才”。

  这三句是所谓的柏梁台体,要求很高:每句七言,逐句入韵,而且还得押平声韵,一韵到底,前后句意还得不相属。此诗体来自于汉武帝,因为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会写的人越来越少。有一次王徽之去拜访谢安,谢安问:“什么是七言诗?”王子猷被问倒,只好搪塞一句说:“像千里马那样高视阔步,像野鸭子那样漂浮不定。”这个答案真让人一头雾水。

  除了启发性问答外,谢安对于小儿辈的问题,也是细心讲解。后来谢朗担任著作郎,受命要写《王堪传》。他不知道王堪是什么样的人,就去问谢安。谢安回答说:“王堪也曾得到过君主的重用。王堪是王烈的儿子,是阮千里的姨表兄弟,潘安仁的姑表兄弟,就是潘安仁诗里所说的‘你的母亲是我的姑母,我的父亲是你的舅舅’。他是许允的女婿。”用人际关系作经纬,提纲挈领,劈口就指出了研究方向。

  重视培养子弟,是谢氏最重要的家风。谢安在出山之前,主要活动就是培养子侄。有一次,谢安问众子侄:“子侄们好坏跟我有什么相关?我也不想让他们学王敦、桓温之流觊觎晋室权力,可是我为什么总想培养他们成为优秀人才?”

  这个问题看似家常话,其实是辩难。它的出处是庄子《至乐》,庄子老婆死了,庄子不但没哭,还唱歌,他解释的原因是人的生死就跟四季天气一样平常,我没必要为特定的人而悲伤,尽管这个人是跟我生活几十年的老伴。所以谢安这句话,讲得很有玄机:我不管你们,是自然道理,但是我为什么要管你们呢。用周星星同学的话说,你们能给个理由先?

  这个问题不好答。答不好,让叔叔伤心,答得太肉麻,太俗套,在这样的家庭,容易让兄弟们看不起。

  大家只好都不说话。

  这时谢玄回答说:“这就好比芝兰玉树,总想使它们生长在自家的庭院中啊!”要是我来回答,最多答成这样子:“就跟读书人藏书一样,不一定看那么多书,但是看到好书,总是占为己有,这个过程,就是最大的精神享受。”

  谢玄的回答,源出于《荀子•宥坐》:“孔子曰:‘夫芷兰生于深林,非以无人而不芳。’”答案既回答了谢安的提问,句面意思是说叔叔你想让谢氏子弟像生于深林幽谷的芝兰那样隐于谢氏庭阶之内而芬芳依旧,但言外之意,又是自表心意,表示自己要为晋室干一番事业,而且还会立身高洁,小心自处,不竞权势,不求非分。这个答案一石双鸟,既让叔叔老怀安慰,又体现自己远大志向。这一回答,既文雅又意蕴深厚,相当体现水准,一时传为佳话。后来“芝兰玉树”成为人才的代名词,王勃《滕王阁序》就谦称自己“非谢家之宝树”。

  经过系统而细心的培养,谢家自然人才辈出,就像叙事长诗《再生缘》说的:“人间富贵荣华尽,膝下芝兰玉树齐。”前后三百年间,出了几百名人才。但是这样的教育方式,实施和坚持都相当困难。像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家里,估计就没有这样的成才氛围。谢道韫嫁给王凝之之后,就非常轻视老公。回娘家后,心里非常不高兴,谢安安慰、开导她说:“王郎是王羲之的儿子,人品和才学也不错,你为什么不满意到这个地步?”

  谢道韫说:“我们家,在叔父辈里头,有阿大(谢安)、中郎(谢万)这样的人物;在兄弟里头,杰出人物也不少,比如封(谢韶小名)、胡(谢朗小名)、遏(谢玄小名)、末(谢渊小名)。没想到天地之间,竟有王郎这种人!”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不是谁家都可以有这么好的教育环境,王家算是与谢家同时期最杰出的家庭了,竟然被贬低到这种程度。

  有一句很俗的话:男人征服世界,女人通过男人征服世界。作为有抱负的女人,谢道韫在家里的时候,指望弟弟谢玄征服世界,嫁人了,就指望老公能帮她征服世界。

  这样做人,她累,她老公其实也累。从来红颜多薄命,在这种事上,只能叹息而已。

  林下荒苔道韫家,生怜玉骨委尘沙。愁向风前无处说,数归鸦。
  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魂是柳绵吹欲碎,绕天涯。
  (纳兰性德《山花子》)

  造化弄人,我们总爱惦记那些美丽青春岁月,但是青春岁月像条河,流着流着就容易成了浑汤儿。


  第三招:不断制造新闻点

  明星制造的第三招,就是要不断制造新闻点,让明星始终活跃在公众视野里。

  再牛的明星,一旦淡出公众视野太久,身价也得大跌。在这一点上,谢家认识很透彻,他们基本上做到了让谢安三四年出个大新闻,保持新闻在时间上不断线。当时交通不发达,传个消息不容易,一个大新闻让别人唠叨三年,也差不多,等人家快忘记时,再爆出一个新闻,总之要让人觉得“不知谢安,做人也枉然”。比如前面说的谢安四岁时有故事,后来谢安七八岁、十几岁都不断传出故事,成年以后,更是话题人物。

  谢安在隐居期间,一点没闲着,他经常到首都参与玄学论辩。

  当时社会上最流行以玄学论辩为主的清谈沙龙,首都建康,更是清谈最活跃的地方。很多人在此一战成名,像一度沦为乞丐的康僧渊,就是在此标新立异而一举成名。

  高官的府邸常是举办这类活动的场所,像殷浩家就是名士的会所,有一次王、刘前来清谈,不知不觉“堕其云雾中”,谢尚听其高论,“不觉流汗交面”。这里最激烈的一场论战,发生在殷浩与孙盛之间,他们挥舞麈尾,反复辩难,饭菜四次加温忘食。司马昱的相府也是很重要的会所,这位当了二十八 年宰相外加两年皇帝的低能政治家和二流学者,是个狂热的清谈组织者,许多著名的清谈都发生在其府邸。殷浩与孙盛关于“易象妙于见形”的论战,殷浩与支道林关于“才性四本”的论战,都发生在这里。

  不过,谢安在首都的讲演场所,主要在王家。有一次,支道林、许询、谢安等人到王家聚会。谢安说:“今天可以说是贤士雅会。时光不可挽留,这样的聚会当然也难常有,我们应该一起谈论吟咏,来抒发我们的情怀。”许询便问主人有没有《庄子》,主人只找到《渔父》一篇。谢安就以此为题,请大家讲解。

  谢安最后发言,他先问大家:“你们说完了没有?”大家都说:“今天的谈论,很少有保留,没有不尽意的了。”

  谢安先大致提出刚才大家讲演中的一些需要商榷的地方,然后就畅谈自己的意见,洋洋万余言。才思敏锐高妙,加上情意有所比拟、寄托,潇洒自如,满座的人无不心悦诚服。支道林听完之后,酸溜溜地说:“您一向对此用功,自然表现很优异呀!”竹林里来的谢安,胸中也是一片竹林,满身竖起利刺,谈吐亮出情趣。

  《渔父》是批判儒学的力作。说的是有一天教育界名人孔子带着学生们去春游,跟一名捕鱼老人不期而遇。这个渔父其实是个隐居的牛人,他听孔子讲“性服忠信、身行仁义”、“饰礼乐、选人伦”等等劳什子教条,觉得很反感,忍不住教育孔子。

  渔父说:你想做的事,是帮人治理天下。现在社会可以分为天子、诸侯、大夫、庶人四大阶层。四大阶层的人,如果能各自做好分内的事,国家也就兴旺发达,建立和谐社会指日可待。反之,狗拿耗子,整天操心别人的事,天下就大乱了。比如说:

  老百姓要操心像庄稼地里长草、房子漏水、吃不饱穿不暖、不能照章纳税、大小老婆关系处理不好、子女不听话等等家长里短。

  国家公务员要担心自已能力不胜任工作,管理不得力,行为不清白,下属不干活,奖金没着落,职称评不上等问题。

  诸侯们要烦心的是下属不好好办事,老想贪污受贿出国,国家制度紊乱,科学技术水平不发达,拿不出像样的东西给天子,参加国际会议迟到,在国际上丢脸,和天子闹矛盾等等。

  天子要关心的是气候不正常影响国民经济建设、地方派系互相倾轧、让百姓受苦、法律不健全、国库空虚、人民违法乱纪、社会风气败坏等等。

  现在阁下既没有国家高级领导人的地位和权势,甚至连国有事业单位负责人都不是,却跑去制订什么法律制度、道德规范,还期望让天下人都遵守,这不是太多事了吗?

  人有八种毛病,四类祸患,不可不知。

  八种毛病是:不是自己的事非要瞎操心的,叫“总”;人家不想听,你还说个没完的,叫“佞”;揣摩别人心思说话的,叫“谄”;说话没有原则的,叫“谀”;热爱揭别人短的,叫“谗”;挑拨是非,不以团结互助为荣的,叫“贼”;对自己好的人,即使不怎么样也说他好,对自己不好的人,即使好也说他不好的,叫“慝”;好人坏人都来往,红黑两道通吃的,叫“险”。有这八种毛病,既搞不好人际关系,也会弄得自己身心疲惫。君子不和这种人交朋友,有头脑的长官也不会用这种人做下属。

  四类祸患是:一、喜大贪功,热衷搞华而不实的政绩工程,做事爱拍脑袋,轻易改变原来的章程,用来捞取功名,叫“叨”;二、独断专行,将别人的成果据为己有的,叫“贪”;三、有错不改,不仅把别人规劝指正当耳边风,反而变本加厉的,叫“很”;四、自以为是,只认可跟自己一致的观点,别人看法和自己不一致的,即使是正确,也不认可,叫“矜”。

  人啊,能去掉这八种毛病和四类祸患,才可以教导啊!

  被渔父狂批一顿,孔子脸色一阵红一阵白,他说:我是鲁国人,却被鲁国两次往外赶;到卫国,人家不好赶我,但我前面走,后面有人将我的脚印扫得干干净净;在陈、蔡,被人当小偷围困七天差点饿死。我不知我什么地方做错了,好像跟这四个祸患也搭不上边?

  渔父觉得这人太笨,他说:说半天你还是不明白。举个例子吧,有个人讨厌自己的影子和脚印,想快跑把它们甩掉。他越走脚印越多,走得再快也甩不掉影子。还以为走得太慢了,狂奔不止,结果活活累死。这人笨在哪里呢?其实他只要走到阴影下,呆着不跑,就什么事也没有了。你明明知道仁和义的区别,明白动和静、得与失、爱与恨的分寸,在技术上,这差不多已经可以远离那些污辱了。现在你只要小心地修身、养性、求真、不虚伪,就不会那么累了。现在你自己不修身,却跑去问别人,是不是本末倒置了?

  孔子被说得汗都出来了,难受地问:什么是人的真性呢?

  渔父说:真,就是精诚到极点。不精不诚不足以动人。所以假哭的人,虽悲不哀;强怒的人,虽严不威;强亲的人,虽笑不和。真正悲的人,无声而哀;真怒的人,不用发作也能让人感到威严。真在体内,外表神情可以看出来,所以真是可贵的。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侍奉双亲就会孝顺,对待领导就会忠心耿耿,和大家喝酒就会开开心心,在丧事上就会悲哀。

  对领导负责任,就是要做出成绩来;要喝酒就要喝得开心;参加丧事就应该悲哀;孝顺父母,就要让双亲舒舒服服。

  所以说做好事情不能只用一种模式。侍奉双亲让老人家过得舒服就好,不一定非得怎么样。喝酒开心最重要,用不着挑杯子论盘子。处理丧事以悲哀为主,不是说一定要举行什么仪式才行。仪式和礼节是人定的,可以改,而真性是天生的,是不能更改的。所以有高深修养的圣人,以自然法则作为行为标准,看重真性,不受世俗约束。愚昧的人刚好相反。不知顺应天理,而整天为俗事忙来忙去,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是个尽头。

  以讲解《渔父》的玄学水平,谢安已经可以晋升一流官阶。但是谢安志向远大,不是琢磨着要奔怎样一个具体官衔,就像诸葛亮草堂高卧,他们需要成就一番事业的环境。

  为了这一天,他需要不断苦炼内功。


摘自倪政兴《门阀旧事:谢安在他的时代》

 

回复 使用道具


夏沁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2-15 08:56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雨的又一篇应景汇编帖子,先顶再看~:a015 :a015 :a015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9-12-15 12:49 | 显示全部楼层
:o 好贴!保存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2-15 12:50 | 显示全部楼层

还是有捷径的,如果可以,就娶了读雨


不然,只能教孩子上网,来看贴,自学成才,所谓授子鱼,不如授子渔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发表于 2009-12-15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一精品帖子:o ,收藏了:kiss:
回复 使用道具


独赏二月雪

发表于 2009-12-15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读读雨的贴子总有一种惬意之感 视觉受益,听觉享受~ 谢谢了~~希望多见好贴: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09-12-15 2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贴!:o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9-12-16 2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智力的开发和教育的恰当,加上优秀的品质,探索的兴趣和能力,孩子都会是一个成功者。我们努力吧。 非常全面的介绍。需要细细阅读。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24 01: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