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142|回复: 2

[汇编] 唐诗《采莲曲〉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0-1-4 00: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若耶溪傍采莲女,
笑隔荷花共人语,
日照新妆水底明,
飞飘香袂空中举,
---
岸上谁家游冶郎,
三三五五映垂杨,
紫马嘶入落花去,
见此蜘蹰空断肠。
---

唐代《采莲曲》赏读
   荷叶罗裙一色裁,英蓉何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王昌龄
   菱叶萦波荷贴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白居易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相逢畏相失,并著木兰舟。
   ——崔国辅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采莲从小惯,十五昂乘潮。
   ——刘方平 
  

   《采莲曲》是宁府诗旧题,又称《采莲女》《湖边采莲妇》等,为《江南弄》七曲之一,内容多描写江南一带水国风光,采莲女娃劳动生活情态,以及她们对纯洁爱情的追求等。历代以来写《采莲曲》的诗篇很多,但各有情趣,今选唐代诗人做的几首《采莲曲》和大家一同赏读。 
  

    王昌龄本有两首《采莲曲》,今选其第二首。此诗描绘了一幅江南采连图景,十里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而采莲的少女们却没有出现在画面上,而是平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让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陷入遐思之中久久不能释怀。“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首句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了。少女的罗裙与荷叶一色,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荷花的精灵芙蓉仙子,就是美丽大自然的一部分。“乱入池中看不见”,写出了观望在刹那间产生了一种人花莫辨,是邪非耶的感觉。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恍若一体,难以分辨,眨眼之间,变幻莫测。正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采莲好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只是“可望而不可及。”

 

 
  

    崔国辅的《采莲曲》善于捕捉富有诗情画意的景物,写得神态逼真,生活气息浓郁,懈味淳朴,是一首活泼清新的抒情小诗。前两句写由于采莲轻舟此往彼返,那塘上的水波便回旋搅动起来,在五光闪闪的水塘边上,绚丽芬芳的鲜花竞相开放。“争”字写活了百花吐芳争艳的繁茂之态,“乱”字写尽了青年男女们轻舟竟采、繁忙不息的劳动情景。后两句写出了情侣们水上相逢,喜出望外,又而担心水波再分开他们,于是两只船儿紧紧相造,并驾齐驱。“畏相失”,活现出青年男女两相爱悦的心理状态,写尽了情侣间的相互爱慕之情。 
  

    刘方平的《采莲曲》只用了二十个字就维妙维肖地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和一幅充满浓郁水乡生活气息的采莲图。首两句写日落时分,江水清澈,余晖掩映,金波粼粼,荡漾着苗条美丽女子的宛转歌声。“荆歌”二字渲染了江南气氛,“楚腰”更用最具特征的细腰来勾勒了江南女子的轻盈体态,“艳”字优越传神地展现了采莲女子的美丽外貌。第三句交代了人物的活动行为,原来她在采莲。傍晚时分,她一边采莲一边歌唱,不仅表现了她的勤劳,而且勾画出了她开朗的性格和愉快的心情。最后一句使意境更深一层,原来小小年纪就能驾驭风浪,多么勇敢多勤劳啊!后两句不仅写出采莲女的能干和劳动本色,而且使人享受到一种健康纯朴的美。 
  

    白居易的《采莲曲》描写了一位采莲姑娘的腼腆活泼情态和羞怯的心理活动。前两句描写了采莲的环境,菱叶在绿波荡漾的湖面上飘飘荡荡,荷花在风中摇曳生姿,幽曲的荷花深处采莲小船在此来被经。后两句描写细致,生动逼真。一个欲语还休、含羞带笑的姑娘宛然出现在读者眼前。末句“碧玉搔头落水中”更增加画面的动态真实感,读之使人如闻玉簪落水之声。全诗语言清新活泼,情景交融。 
  

    旧题新作,是唐代诗人继承的一个传统。横观这四首采莲曲,五诗描绘采莲图景,闻歌而不见人,别具匠心;崔诗描绘了采莲的场景,极富生活气息;刘诗则塑造了一个可爱的采莲少女形象,体现了劳动本色的纯朴之美;白诗则描绘了采莲的娇羞之态,生动逼真。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0-1-4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静赏,只著一字:美......:a015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0-1-4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采莲曲那图中,好像没有看到莲啊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10: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