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263|回复: 20

[汇编] 【文化专题】传承中国数千年文化 收藏华夏筷子故事多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0-1-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限我行,8点以后才可上路。

 

便利用这晚餐后的时间,汇编一辑“筷子”专题。

 

 

 

 

 

筷子古称箸,古籍《韩非子·喻老》载:昔者纣为象箸,而箕子怖。纣王为商代末期的君主,可见早在公元前11世纪我国已出现象牙精工制造的筷子。也就是说,我国有史记载的用筷历史已有3000多年。

  筷子与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关系密切,用筷子夹取食物,一直是炎黄子孙的习惯。近年来,不少海外学者称筷子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到中国旅游的外宾把筷子作为工艺品艺术品买回去收藏或馈赠亲友。

  因此,筷子也成为了一种不错的收藏品,筷子毕竟是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带有浓郁的文化气息。而且收藏筷子也有很多优势,例如筷子方便收集,方便储藏,方便保养,价格便宜,门槛低,很适合大众化收藏。

  如今美观大方、质料各异的筷子很多,从用料上有竹、杉、桧、桑槐、紫檀、黑檀等。随着手工业的进步,从工艺上有牙筷、玉筷、铜筷、铁筷、银筷、不锈钢筷等。

  从形状上有圆、棱、精、细、扁、先细后粗、一劈两根等形状;还有涂漆、涂金、雕刻、烫花等筷子,其中最珍贵的要数象牙筷、犀角筷、乌木镶金筷和各种玉筷。然而,在本色材料制成的竹筷、木筷中,尤以水曲柳和铁木的制品为上乘。现在,中国较著名的筷子有四川武侯祠的狮子头竹筷、河南中岳庙的楠木筷、武汉黄鹤楼的贴花筷、河南阳明山的通气筷、北京的象牙筷、杭州的天竺筷、广东的乌木筷、桂林的烙画筷等。

  现今的筷子跟绘画、雕刻联姻,其上或烙画、或镂刻,绘写自然美景,展现历史故事。北京的象牙筷,浅刻仕女、花鸟或风景;四川江安的楠竹筷,在筷子顶端雕有千姿百态的狮子,有方狮、圆狮、单狮、双狮、活眼狮、系铃狮等,狮子口含转动灵活的竹球。福建福州的漆筷,以花色新鲜、色彩瑰丽吸引人。这种筷子下圆上方,有传统的印花、贴花、双影等。筷子头上有寓意美好吉祥的福禄寿喜;浙江杭州产的天竺筷,以天竺山上的实心细白竹为原料精制而成。在筷子身上烫上制图案,大都是吉祥如意游龙戏凤西湖十景的图案。并在筷头上包一层光亮帽子

  筷子作为中国人使用了几千年的传统用具,在特定历史时期使用过的筷子不仅具有使用价值,而且更具有收藏价值。据报道,印度尼西亚有位华侨,收藏了各式各样的筷子九百多种,其中最名贵的一双,相传是中国明朝一位皇妃使用过的一双纯金打造的筷子。

  上世纪七十年代,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宴请尼克松。宴会刚结束,一位加拿大记者快步走到桌前,将尼克松使用过的筷子迅速地揣入怀里。该消息传到美国后,竟有收藏家想出价两千美元收购。

  中国收藏筷子最著名的上海离休干部蓝翔先生被誉为筷博士,他创建了中国第一座私人藏筷馆,收藏了稀奇古怪的筷子上千件,有宝石筷、密胺筷、竹雕筷、景泰蓝骨筷、乌木筷、岫玉筷、竹簧筷……这些筷子都各具特色。如一双绿竹晚红象牙筷,描着青山绿水,只有将筷子并拢,才能窥见全图。一双小小的筷子上有书有画,是值得玩赏的工艺品。还有一双长199.8厘米、重7.5公斤的虎头暗八仙螺钿镶嵌刻诗雕花红木特长筷,入选了吉尼斯大全。目前,上海还涌现了不少收藏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筷子的爱好者。

 

 

 

渗透华夏文化的筷子,具有珍贵的收藏价值


  蓝翔曾编写了一本有关筷子文化的专著:《筷子古今谈》。



 

 

最原始的筷子是竹木质的,因此人们使用最多的也数竹木筷。古代竹筷品种可谓千姿百态,有灰褐色条纹的棕竹筷为最高档,但如今已绝迹于市场。笔者第一次在一古玩店见到它时,即爱不释手,以高价买下仅有的8双收藏。

  同时,紫竹筷、湘妃竹筷也是稀有品种,目前也已难觅。湖南的楠竹筷放在清水中根根竖立不卧浮,有神奇筷之称;而杭州西湖天竺筷也成为这个风景名胜的一大特产。

  竹筷还有便于雕刻的特点,四川江安竹雕筷创制于明末清初,多次在国际上获奖,上世纪50年代,工艺师曾经刻过一双狮头活眼含宝龙凤竹筷献给毛泽东主席。毛泽东十分喜爱,叫秘书回信致意,同时表示按中央规定不能接受礼物,请他们以后不要再给他个人送礼。后来,他把这副筷子转送给了前苏联领导人。

  木筷品种较多,红木、楠木、枣木、冬青木,皆可制筷,而质地坚硬的乌木筷身价最高。广州有家80多年历史的筷子店,至今仍以手工制作,如有种狮子头紫檀木筷,更是独一无二的精美工艺品。


  如今很少有人用金属筷进餐,但古代富豪人家流行过金属筷。1961年云南祥云大波那铜棺木出土3根圆铜筷,经碳14测定为公元前495年左右春秋中晚期文物。铜筷不宜吃饭,以后逐渐被银筷取代。

  我国出土银箸数量最多的一次是1982年,在镇江东郊丁卯桥出土的950余件唐代银器,其中银筷达40余双。银筷测毒说其实不可靠,但银筷有杀菌作用,科学家发现,1公升水中只要含有微量的银离子,即可杀灭大部分细菌。制作精美的银筷至今仍受欢迎,但人们已把它当工艺品看待。价格昂贵的金筷是皇宫贵族奢侈的象征,史载唐玄宗曾赏赐宰相金箸一双。哈同、杜月笙等上海名人也用金台面待客。

  中华筷子中还有用象牙和取材于牛、驼、鹿等兽骨制作的筷子,用海龟甲壳制成的玳瑁筷等等。有些聪明的工匠用精雕细刻的功夫将牙骨巧妙地镶接,使之成为艺术品。另一类玉石筷也是筷中珍品,故宫珍宝馆就陈列着不少慈禧太后用过的金筷和玉筷。化学筷是近代科学发展的产物。

  上世纪30年代上海就有赛璐珞筷子,近年又出一种乳白色的像牙筷,虽说与象牙相似,但仅仅是而已。这是一种塑料密胺筷,因价廉物美广受欢迎。一些名家为宾馆酒家的像牙筷题字,使之也成为收藏品。

 

 

历代筷箸


  要论述筷箸,最好不要凭空而论,参照实物而论也许不会给人泛泛而谈之感。因为先秦之箸,多为竹木制品,不像青铜器埋入地下数千年依然形器完整,即使銹迹斑斑,或有些残缺,也可修复。而筷箸因身材细小,又是竹木材质,入土多易腐烂,根本无迹可寻。但是近五十年来,由於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从古墓中也发掘了一些古箸。

  据《文物》19808期记载:「安徽贵池里山徽家冲窖藏出土,青铜箸一双。由於岁月的腐蚀两支铜箸长短不齐,但相差无几,平均为20公分,经考证为春秋晚期之物。」

  最著名的为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墓1973年出土的三干多件精美文物中,有一双竹箸,长17公分,直径03公分。笔者1989年曾去长沙拜访湖南博物馆高馆长,当他知道我是一名热心的筷箸收藏研究者,即在我的请求下,提供了一张发掘一号汉墓现场的黑白照片(那时尚无彩照)。照片中为一漆案,案上放有漆盘、耳杯、酒卮等,而竹箸即斜放在耳杯上。这双二干一百多年前的西汉圆箸实物,现藏於湖南博物馆,可谓弥足珍贵。

  湖北云梦大坟头,也出土了西汉竹箸16支。甘肃酒泉夏河青又出土了东汉铜箸一双,西汉出土筷箸较多,长沙仰天湖,湖北江陵凤凰山等地也有铜箸竹箸出土。而四川出土的东汉画像砖《宴饮图》中也出现了箸,三位席地而坐的饮宴者,左边一位手中托碗,碗中插有箸,而在另二位面前的低案上也放有箸两双,由此可知汉代使用箸者已较为普通。汉代箸之形状大多为首粗下足略细的圆形。而春秋时代的箸,多为上下一般粗细的圆柱体。相传西汉有位巨无霸,是位武将,他却以重约数斤的铁箸进食,以显示其臂腕有超人之力。

  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一双银箸,迄今为止是我国考古发现最早的银箸。

  古名医陈藏器说:「铜器上汗有毒,令人发恶疮内疽」。事实证明,铜氧化就会产生铜腥气,铁氧化銹迹斑斑,都难以进餐,故铁箸铜箸渐渐为银箸所替代。

  在考古中,根据现在的资料,很少发现有三国、晋代和南北朝的筷箸出土,这并不是说,这三四百年箸在这些朝代中有所减少,因为考古有很大的偶然性,再说这与当年的战乱和陪葬习俗也有很大关系。但从唐代出土大量的银箸来看,筷箸在魏晋南北朝的阶段有了很大的发展,在魏晋以前出土的多为竹木箸、牙骨箸和铜箸,而隋代长安李静训墓出土的一双银箸。长29公分,两头细、中间粗,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我国最早银箸。

  在我国历史上,从隋到唐的三百多年间,中国封建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人民的生活也比前朝有较大的提高,特别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冶炼水平有了更一步发展,所以金箸银箸也就在餐桌上不断出现。

  《开元天宝遗事》云: 「宋璟为宰相,朝野人心归美焉,时春御宴,帝以所用金箸令内臣赐璟。」当年黄金餐具器皿为皇宫所垄断,北魏时,曾规定上自王公下至百姓,不许私养厂「金银工巧之人」,私造金器者是犯法的。所以当宋璟听说皇上赐他金箸,这位宰相十分惶恐,愣在恫陛前不知所措。唐玄宗见状说:「非赐汝金,盖赐卿以箸,表卿之直耳。」当宋璟知道是表彰他如同筷箸一样耿直刚正时,这才受宠若惊地接过金箸。但是这位「守法持正」的老臣,并不敢以金箸进餐,仅仅是把金箸供在相府而已。

  但是以唐代出土的银箸来看,银箸却为达宫贵族及士大夫阶层所宠爱,现将唐代出土银箸列表於下:

  综观以上唐代出土银箸,不但数量多,箸也长,最长者竟有33.1公分,可春秋两汉间出土的各种筷箸中,多在1718公分之间,最长5l公分,乃木质,银为贵重金属,其价格仅次於金,当年铸造如此长的大量银箸,亦反应出唐代的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唐代当年常举行盛大饮宴,让我们来欣赏敦煌473窟的壁画《宴饮图》。凉亭中长桌两边男左女右坐著四男五女,仅从女方一面来看,人人面前皆放有箸和匙。还有一幅西安出土的唐代墓室壁画《野宴图》,赴宴者人更多,坐立者十九人还有侍女两名,餐桌上放满了耳杯盘盏之类,同样也可明显的看到一双双横放的筷箸。


  李白诗云:「金樽清酒斗十干,玉盘珍饯直万钱。」唐朝盛世饮宴之风风靡长安,美味佳肴丰富了,箸匙等餐具也向金银豪华方面发展,所以《墨子》说:「食必常饱,然后求美。」

  宋辽夏元也有不少筷箸出土,质地多为银制和铜铸。若与唐代相比,相对较短,约在25公分左右,最短者仅15公分。根据现在材料看,没超过20公分以上者。

  江西鄱阳东湖出土的两双北宋银箸,长23公分,箸上部有了新突破,改圆柱形为六棱形,其下端还是细圆柱形。
  
     在四川阆中丝绸厂出土的南末铜箸数量之多大大出乎意外,竟有244支,也就是122双,这批铜箸粗粗细细不一,直径0.3—0.6公分,箸长25公分,器形首粗足细,中部有弦纹。辽宁辽阳三道壕出土的金代铜箸1双,长26.8公分,上部为六棱形,箸身有竹节纹饰。到了元代,箸形又有新的变化,安徽合肥孔庙出土的110根银箸,首部呈八角形,长度为26.5公分。


  我们从宋、辽、金、元朝代出土的铜箸、银箸来看,其最大特征是器形多变,不像唐代以前的箸,多为素面圆柱体,甚为单调。

  鄱阳东湖出土2双北宋银箸,对传统的圆柱形作了革新,改圆形为六棱形,而四川闽中出土的南末铜箸,箸上也出现了纹饰,可以说从末代起,筷箸不仅仅只注意它的实用性,进而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

  造箸的工匠们懂得,墨守成规难以有出路,他们需要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江苏无锡幸福水库出土的元代4支银箸上,工匠竟然大胆地镶上了自己的姓名。

  到了明代,箸的发展特别明显的一点,首方足圆。所谓首方,即是上部为方形;足圆,即箸的下半部为圆形。明代以前无论是银、铜、竹、木、牙箸等,大多为圆柱体,也有六棱形,但四方形极少,可是明代箸却以首方足圆为特征。由前代的首粗足圆柱形箸改为首方足圆体,看起来变化并不大,但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处:

  l、首先圆柱体筷箸容易滚动,而民间称之为四楞箸的首方足圆箸,不会滚动,设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稳重。

  2、四楞箸比圆形箸更稳当的橾纵,如吃拔丝类菜,方头筷握在手中用力拨菜也不易打滑,吃面条更得心应手。

  3、四楞方箸为能工巧匠在箸上题诗刻字雕花提供了艺术发展良好条件。圆柱体筷箸难以表现绘画刻字,方箸不但可以两筷相应拼组成画幅,也可十双筷箸排列组成更大的画面。

  所以说箸首由圆体发展为方体,为生产更精美的工艺筷奠定了广宽的基础。方箸既可以单面刻,也可双面刻,还可以四面刻,圆箸为此相形见绌。

  据1980年为7期《文物》载,四川珙县洛表公社的悬棺内,清理出一支明代红漆竹箸,箸长28公分,首方足圆,四楞上部刻有「江山口高曰月口长五子口阿旦休」草书体十四字,其中三字腐蚀难以辨认,由此可以说明,有了方箸也有了箸上诗词。

  另在河南宁陵花冈明代的一艘木船中发现一支木箸,长达3l公分:无独有偶,也是方首圆足,还有北京定陵为明代神宗朱翊钧的陵墓,在1956年发掘的地宫中,除了出土有宝石金钗、金壶、金爵、金冠、金匙、箸瓶架等,瓶架上还插有乌木镶金箸。笔者曾慕名参观定陵,欣赏了陈列的明神宗陪葬品两双乌木镶金箸,此御箸也是首方足圆,不过四楞箸顶端镶有方金帽。经专家研究,方首圆足款式为明代箸的流行样式。

  清代的筷箸,其特点为制作工艺精巧美观。而竹木筷镶银者特别多。如上海民间民俗藏筷馆所收藏清代筷箸,就有象牙镶银箸,湘妃竹镶银箸、乌木镶银箸、红木镶银箸等。这些镶银筷,不但顶镶银帽,下镶6—7公分银套,还在帽顶镶有7—8公分银链,使两筷相系不离。这不仅仅是为了装饰性,给人以美感:还有它的实用性,两筷配对,易於保管,不会因遗失其一而失去作用。

  清代筷箸既有上下双镶箸,也有三镶箸。《红楼梦》四十回中写道:「凤姐手裏拿著西洋布手巾,裹著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所谓《三镶》就是顶镶银帽,足镶银套,中部镶银环。不过到了清代末期,「中环」不再时兴,式样以环镶银链为多。

 

 

 

诗歌中的箸

 

 




1、李白投箸抒忿懑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  拔剑四顾心茫然。



2
、白居易把箸击盘而歌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3
、杜甫的《野人送朱樱》

西蜀樱桃也自红,野人相赠满筠笼。
数回细写愁仍破,万颗匀圆讶许同。
忆昨赐沾门下省,退朝擎出大明宫。
金盘玉箸无消息,此日尝新任转蓬。


4
、刘禹锡的《送张盥赴举》

尔生始悬弧,我作座上宾。
引箸举汤饼,祝词天麒麟。

清代金二镶牙箸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5
、杜牧借箸论元载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6
、北宋书法家米芾《与伯先贴》

三吴有丈夫。气欲吞海水。
开口论世事。借箸对天子。


7
、周驰在《咏箸》中,通过箸的外形特征和功能抒发了虽遭谗而不废的的情怀

矢来形何短,筹分色尽红。  
骈头斯效力,失偶竟何功。

比数盘盂侧,经营指掌中。
蒸豚挑项脔,汤饼伴油葱。
正使遭谗口,何尝废直躬。
上前如许借,犹足沃渊哀。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筷子的传说

 

 


姜子牙与筷子 

       
这一传说流传于四川等地,说的是姜子牙只会直钩钓鱼,其他事一件也不会干,所以十分穷困。他老婆实在无法跟他过苦日子,就想将他害死另嫁他人。

       
这天姜子牙钓鱼又两手空空回到家中,老婆说:你饿了吧?我给你烧好了肉,你快吃吧!”姜子牙确实饿了,就伸手去抓肉。窗外突然飞来一只鸟,啄了他一口。他疼得阿呀一声,肉没吃成,忙去赶鸟。当他第二次去拿肉时,鸟又啄他的手背。姜子牙犯疑了,鸟为什么两次啄我,难道这肉我吃不得?为了试鸟,他第三次去抓肉,这时鸟又来啄他。姜子牙知道这是一只神鸟,于是装着赶鸟一直追出门去,直追到一个无人的山坡上。神鸟栖在一枝丝竹上,并呢喃鸣唱:姜子牙呀姜子牙,吃肉不可用手抓,夹肉就在我脚下姜子牙听了神鸟的指点,忙摘了两根细丝竹回到家中。这时老婆又催他吃肉,姜子牙于是将两根丝竹伸进碗中夹肉,突然看见丝竹咝咝地冒出一股股青烟。姜子牙假装不知放毒之事,对老婆说:肉怎么会冒烟,难道有毒?说着,姜子牙夹起肉就向老婆嘴里送。老婆脸都吓白了,忙逃出门去。

       
姜子牙明白这丝竹是神鸟送的神竹,任何毒物都能验出来,从此每餐都用两根丝竹进餐。此事传出后,他老婆不但不敢再下毒,而且四邻也纷纷学着用竹枝吃饭。后来效仿的人越来越多,用筷吃饭的习俗也就一代代传了下来。

       
这个传说显然是崇拜姜子牙的产物,与史料记载也不符。殷纣王时代已出现了象牙筷,姜子牙和殷纣王是同时代的人,既然纣王已经用上象牙筷,那姜子牙的丝竹筷也就谈不上什么发明创造了。不过有一点却是真实的,那就是商代南方以竹为筷。


妲已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江苏一带。说的是商纣正喜怒无常,吃饭时不是说鱼肉不鲜,就是说鸡汤太烫,有时又说菜肴冰凉不能入口。结果,很多厨师成了他的刀下之鬼。宠妃妲已也知道他难以侍奉,所以每次摆酒设宴,她都要事先尝一尝,免得纣王咸淡不可口又要发怒。有一次,妲已尝到有几碗佳肴太烫,可是调换己来不及了,因为纣王已来到餐桌前。妲已为讨得纣王的欢心,急中生智,忙取下头上长长玉簪将莱夹起来,吹了又吹,等菜凉了一些再送入纣王口中。纣王是荒淫无耻之徒,他认为由妲已夹菜喂饭是件享乐之事,于是天天要妲已如此。妲已即让工匠为她特制了两根长玉簪夹菜,这就是玉筷的雏形。以后这种夹菜的方式传到了民间,便产生了筷子。

       
这则传说,不像第一个传说充满着神话色彩,而比较贴近生活,有某些现实意义,但依然富于传奇性,也与史实不符。考古学家在安阳侯家庄1005号殷商墓中发掘出的钢箸(筷),经考证其年代早于殷纣末期的纣王时代,显然,筷子既不是纣王发明,也非妲已创造,应是更早的产物。


大禹与筷子


       
这个传说流传于东北地区。说的是尧舜时代,洪水泛滥成灾,舜命禹去治理水患。大禹受命后,发誓要为民清除洪水之患,所以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日日夜夜和凶水恶浪搏斗,别说休息,就是吃饭、睡觉也舍不得耽误一分一秒。

       
有一次,大禹乘船来到一个岛上,饥饿难忍,就架起陶锅煮肉。肉在水中煮沸后,因为烫手无法用手抓食。大禹不愿等肉锅冷却而白白浪费时间,他要赶在洪峰前面而治水,所以就砍下两根树枝把肉从热汤中夹出,吃了起来。从此,为节约时间,大禹总是以树枝、细竹从沸滚的热锅中捞食。这样可省出时间来制服洪水。如此久而久之,大禹练就了熟练使用细棍夹取食物的本领。手下的人见他这样吃饭,既不烫手,又不会使手上沾染油腻,于是纷纷效仿,就这样渐渐形成了筷子的雏形。

       
虽然传说主要是通过某种历史素材来表现人民郡众对历史事件的理解、看法和感情,而不是严格地再现历史事件本身,但大禹在治水中偶然产生使用筷箸的最初过程,使当今的人们相信这是真实的情形。它比姜子牙和妲已制筷传说显得更纯朴和具有真实感,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

       
促成筷子诞生,最主要的契机应是熟食烫手。上古时代,因无金属器具,再因兽骨较短、极脆、加工不易,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茂密的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正因如此,小棍、细竹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逐渐出现。这是人类在特殊环境下的必然发展规律。从现在筷子的形体来研究.它还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即使经过4000余年的发展,其原始性依然无法改变。

       
当然,任何传说总是经过历代人民的取舍、剪裁、虚构、夸张、渲染甚至幻想加工而成的,大禹创筷也不例外。它是将数千年百姓逐渐摸索到的制筷过程,集中到大禹这一典型人物身上。其实,筷箸的诞生,应是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并非某一人的功劳。不过,筷子可能起源于禹王时代,经过数百年甚至于千年的措索和普及,到商代成了普遍使用的餐具。

 

 

 

关联易理


  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用筷子夹菜不是两根同时动,而是一根主动,一根从动;一根在上,一根在下。两根筷子的组合成为一个太极,主动的一根为阳,从动的那根为阴;在上的那根为阳,在下的那根为阴,这就是两仪之象。阴阳互动,可得用矣;阴阳分离,此太极不存。这就是对立统一,阴阳互根。两根筷子可以互换,主动的不是永远主动,在下的不是永远在下,此为阴阳可变。

  看筷子,一头方一头圆。方的象征着地,圆的象征着天。方形属坤卦,圆形为乾卦,如此乾坤之象现矣。坤卦有柄象,柄,把手的意思;乾卦象征着天,象征着第一,常言民以食为天,大概言由此出。手拿筷柄,用筷头夹菜,坤在上而乾在下,这就是《地天泰》卦,和顺畅达,当然吉祥;手拿筷头,用筷柄夹菜,乾在上而坤在下,这就是《天地否()》卦,否,闭塞不通,如此用法岂不可笑?

  用筷子时筷子很自然的把我们的五指分成三部分,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这样天、地、人三才之象成矣,天、地、人三才之道存于中矣。

  无名指、小指在下象征着地道。无名指、小指较弱,其位又在下,须相互依倚,象征着广大民众,无职无权,须互敬互爱,彼此扶持,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象征着为人处世,孤木难支,人无辅助难以成功。

  拇指、食指在上象征着天道。五指之中食指为要,曲伸开合属它最巧,把握方向属它最妙。其象征着官、长,发号施令,作威作福,然肆意妄为,终招大祸,须拇指管之方可成事。拇指象征着什么?象征着监管、象征着法律、象征着民心、象征着自然规律……这是从不同层面讲的,不可执之一理。食指灵巧,拇指粗笨,灵巧为用,粗笨制约。故天道尚变,但不可乱变。天本健行,但天道不言。

  五指之中中指最长,其在人位,象征着人为主体,为万物之灵长。然居于两筷之间其位尴尬,象征着中层领导,下有民怨,上有官威;象征着人在中年,上有高堂应尽孝,下有弱子要奶吃……总归一句话:做人难!但只有做人才最长。中年虽不易,中年最辉煌。

  筷子很简单,就是两根棍,随处可见,这就是简易。筷子亦多样,有木也有竹,有金又有银,筷子的种类多样就是变易。尽管筷子多变化,但筷子直而长,两根为一双的情况始终未变,这就是事物的本质属性不易。简易、变易、不易这就是《易经》的三易之理。比如一个人,只用一个名字来代表,简易嘛;但他的容颜、命运、情绪……是始终变化的,这就是变易;可他呢,是男就是男是女就是女,都有七情六欲,都有生老病死,这就是不易。推而广之靡不如此。

 

 

 

停杯投筋不能食:中国人的筷子忌讳

 

 

 

  中国人使用筷子,大约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实,在使用筷子之前,我们的祖先同样也经历了一个用手抓饭吃的过程。但热粥汤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于是不得不随地折取一些草茎木棍来帮助。

 

  筷子既轻巧又灵活,在世界各国的餐具中独树一帜,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记·微子世家》中有“纣始有象箸”的记载,纣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历史了。

 

  古代的时候,当官的人家为了显示自己的富有,炫耀门第高贵,请人吃饭的时候常用典雅的牙筷和金筷。古籍《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不久丧母守孝时,所有的高贵的筷子都不用,而用白竹筷子,以表示孝敬母亲。此外,帝王之家一般都用银筷,目的在于好检验食物中有没有毒。此外,民间嫁女的时候,嫁妆里必定少不了筷子,因为有“快生贵子”的意思。古时人死后,冥器里也必定少不了筷子,说是供亡灵在阴间用。此外,古时的筷子还起着军事上的许多其他物品无法代替的作用:张良用筷子对刘邦作形象的示意,帮他制定了消灭项羽的策略。刘备还在宴会中故意丢失筷子,在曹操面前表明自己是无能胆小之辈。唐玄宗曾将筷子赐给宰相宋憬,赞扬他的品格像筷子一样耿直。永福公主在自己的婚姻上不服从父皇之命,以折筷表示自己决心已下,宁愿折断也不弯曲。自古以来,民间就有筷子诗、筷子谜语、筷子歌舞杂技等。

 

  关于筷子的名称,各个时代叫法不同。先秦的时候叫“挟”。秦汉时期又叫“箸”。隋唐的时候称“筋”。李白曾有诗句描写道:“停杯投筋不能食”。但古人十分讲究忌讳,因“箸”与“住”字谐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语,所以就反其意而称之为“筷”。

 

  一般我们在使用筷子时,正确的使用方法讲究得是用右手执筷,大拇指和食指捏住筷子的上端,另外三个手指自然弯曲扶住筷子,并且筷子的两端一定要对齐。在使用过程当中,用餐前筷子一定要整齐码放在饭碗的右侧,用餐后则一定要整齐的竖向码放在饭碗的正中。但这要绝对禁忌以下十二种筷子的使用方法:

 

  1、三长两短

 

  指的是在用餐前或用餐过程当中,将筷子长短不齐的放在桌上。这种做法大不吉利,代表“死亡”。因为中国人过去认为人死以后是要装进棺材的,在人装进去没有盖棺材盖的时候,棺材的组成部分是前后两块短木板,两旁加底部共三块长木板,五块木板合在一起做成的棺材正好是三长两短,所以说这是极为不吉利的事情。
  
  2、仙人指路


  这种做法也是极不能被人接受的。这种拿筷子的方法是,用大拇指和中指、无名指、小指捏住筷子,而食指伸出。这在北京人眼里叫“骂大街”。因为在吃饭时食指伸出,总在不停的指别人,北京人一般伸出食指去指对方时,大都带有指责的意思。所以说,吃饭用筷子时用手指人,无异于指责别人,这同骂人是一样的,是不允许的。此外,吃饭同别人交谈时用筷子指人,也是不礼貌的行为。
  
  3、品箸留声

 

  品箸留声是把筷子的一端含在嘴里,用嘴来回去嘬,并不时发出咝咝声响。这种行为被视为是一种下贱的做法。因为在吃饭时用嘴嘬筷子的本身就是一种无礼的行为,再加上配以声音,更是令人生厌。所以一般出现这种做法都会被认为是缺少家教。
  
  4、击盏敲盅

 

  这种行为被看作是乞丐要饭,其做法是在用餐时用筷子敲击盘碗。因为过去只有要饭的才用筷子击打要饭盆,其发出的声响配上嘴里的哀告,使行人注意并给与施舍。这种做法被视为极其下贱的事情,被他人所不齿。
  
  5、执箸巡城

 

  这种做法是手里拿着筷子,做旁若无人状,用筷子来回在桌子上的菜盘里巡找,知从哪里下筷为好。此种行为是典型的缺乏修养的表现,且目中无人极其令人反感。
  
  6、迷箸刨坟


  迷箸刨坟指的是手里拿着筷子在菜盘里不住的扒拉,以求寻找猎物,就像盗墓刨坟的一般。这种做法同“迷箸巡城”相近,都属于缺乏教养的做法,令人生厌。
  
  7、泪箸遗珠


  实际上这是用筷子往自己盘子里夹菜时,手里不利落,将菜汤流落到其它菜里或桌子上。这种做法被视为严重失礼,同样是不可取的。
   
  8、颠倒乾坤

 

  这就是说用餐时将筷子颠倒使用,这种做法是非常被人看不起的,正所谓饥不择食,以至于都不顾脸面了,将筷子使倒,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9、定海神针


  在用餐时用一只筷子去插盘子里的菜,这也是不行的,这被认为对同桌用餐人员的一种羞辱。在吃饭时作出这种举动,无异于在欧洲当众对人伸出中指的意思是一样的。
  
  10、当众上香


  往往是出于好心帮别人盛饭,为了方便省事把一副筷子插在饭中递给对方,但这种做法会被人视为大不敬。因为很多地方的传统是为死人上香时才这样做,如果把一副筷子插入饭中,无异是被视同于给死人上香一样,所以说,千万不要把筷子插在碗里。
  
  11、交叉十字

 

  这一点往往不被人们所注意,指的是在用餐时将筷子随便交叉放在桌上。北京人认为在饭桌上打叉子,是对同桌其他人的全部否定,就如同学生写错作业,被老师打叉子的性质一样。除此以外,这种做法也是对自己的不尊敬,因为过去吃官司画供时才打叉子,这也就无疑是在否定自己。
  
  12、落地惊神

 

  所谓“落地惊神”,是指失手将筷子掉落在地上,这是严重失礼表现。因为人们认为,祖先们全部长眠在地下,不应受到打搅,筷子落地就等于惊动了地下的祖先,这是大不孝。但这有破法,一但筷子落地,就应当赶紧用落地的筷子根据自己所坐的方向,在地上画出十字。其方向为先东西后南北。意思是我不是东西,不该惊动祖先,然后再将起筷子,嘴里同时说自己该死。
  
  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是人们对传统礼仪的总结。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筷子的使用没有那么严格了,但在普通的餐桌上,仍是有一定的忌讳:

 

  一忌:犹豫不定。想吃这个想吃那个,筷子绕来绕去,优柔寡断。

 

  二忌:扎食品。筷子怎么用都可以,但毕竟不是原始人,别用筷子扎着吃。

 

  三忌:用筷子传递食品。用筷子传递食物,犹如葬礼时捡遗骨,非常不吉利。

 

  四忌:夹菜滴答。用筷子夹菜,作料汁滴答滴答,好像菜在流泪。

 

  五忌:舔筷子。筷子上沾着菜,用嘴来舔,形象不雅。

 

  六忌:用筷子推碗。用筷子把碗拖到跟前,表明你很懒惰。

 

  七忌:钻探筷子。用筷子在碗里、盘子里翻来翻去,太脏了。

 

  八忌:用筷子扒拉饭。狼吞虎咽扒拉饭,好像谁要抢你那份饭似的。

 

  九忌:夹来夹去。已经伸出筷子,又不吃,又去夹另一盘的。

 

  十忌:横跨筷子。有放筷子的用具,还把筷子横放在碗上,是不是和放筷子的用具有仇?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代筷子文物欣赏

 

 

春秋铜箸

 

 

   我国考古发掘的箸已有相当数量,春秋中晚期的箸也见于云南大波那木椁铜棺墓,墓中出土铜箸二支,长28厘米,首径0.4厘米,首粗足细,整体为圆柱形,形制古朴浑厚,弥足珍贵。

 

 

西汉竹箸与食案

 

 

  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大量精美的文物,马王堆竹箸出土时置于一漆案上,案上还盛放着食品的小漆盘、耳杯和酒卮等宴饮用具,西汉时期的箸大都是首粗足细,呈圆形,也有扁方形,原料以竹质为主。

 

 

东汉铜箸

 

 

   四川大邑凤凰乡东汉墓出土铜箸八支,各长22.7厘米,直径0.4-0.15厘米,首端为六翎柱,足圆,整体为首粗足细,圆柱型。

 

 

唐代银箸

 

 

  江苏丹徒丁卯桥出土的一批唐代银器,发现银箸36支,首粗圆,顶端齐平,足细圆,呈圆柱形,单重117克,是罕见的粗重银箸。

 

 

南宋银箸

 

 

   在江西安乐溪航桥东陂湾水库的一座南宋银器窖藏中,出土文物100余件,其中银箸44只,银箸长24厘米,直径0.8-0.4厘米,首部为六角形,其下有六道弦纹,作竹节状,再下面又是三道弦纹,足圆,每支箸刻正楷“仁”或“德”字,两只合并为“仁德”两字。

 

 

辽代木胎包银漆箸

 

 

   在辽宁法库叶茂台辽墓中出土的文物中,有进食具木胎包银漆箸二支、髹漆柄银匕一件。箸长27.5厘米,直径0.9-0.4厘米,是少见的粗箸。首部较粗,首端镶有银帽顶,其下饰竹节纹,髹漆、足部呈圆柱形,箸面装饰独具一格。

 

 

元代银箸

 

 

  元代的箸在各地都有一些发现,如安徽合肥出土的一些批元代窑藏金银器皿,其中银箸110支,这些箸出土时置于银果盒格层内均制作精细,造型优美。

 

 

明代象牙箸

 

 

   在山西省太原征集的明代象牙箸4只,长26.8厘米,直径0.5-0.35厘米,首方足圆,顶端略呈四棱锥体状,首部镌刻春夏秋冬四季花,足部呈麻花形。

 

 

明代四楞银链象牙箸

 

 

  明代,四楞银链象牙箸。长27.2公分,上方下圆四楞体,箸顶镶1.5公分银帽,足7.5公分银套,箸顶有10.5公分长的银链相系。

 

 

刻诗象牙筷

 

 

  此筷洁白如玉,牙纹清晰,名家刻上明代特程良规詠箸诗“殷勤问竹箸,甘苦你先尝,滋味他人好,乐空来去忙。”短短20字,古代诗人吟唱筷箸乐为人类作贡献的精神。

 

 

明代八双镶银刻诗竹筷

 

 

 

 

清代旅游银餐具

 

 

   清末民初的旅游银餐具,银镶黑箸长30厘米,直径0.45-0.25厘米,整体为圆柱形。清代龙纹蒙古族刀箸,刀长36厘米,箸长33。木质刀柄、木鞘,刀柄上饰有鎏金银件,錾刻花草及龙纹。刀鞘上配带有紫色绶带与火镰,火镰上饰银,镶嵌珊瑚珠,十分精美华丽。

 

 

清代龙纹刀箸

 

 

   清代蒙古族刀箸,刀长36厘米,箸长39厘米。木质刀柄、木鞘,刀鞘饰有鎏金银件,鎏刻花草及龙纹。刀鞘上配有紫色绶带与火镰,火镰上饰银,镶嵌珊瑚珠,十分精美华丽。

 

 

清代金三镶玉箸

 

 

   清宫中,皇帝、后妃使用的餐具十分豪华。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二月《御膳房库存金银器皿册》记载了当时宫中所用餐具的一部分,其中包括了筷、匙、叉三项。

 

 

清代麻花纹银链仿珊瑚筷

 

 

   清代,麻花纹银链仿珊瑚筷。清代将骨筷表面染成红色,俗称“仿珊瑚筷”。此筷长24公分,银链相系除装饰美之外,还有另外作用,不易遗失其一,经雕刻麻花纹,增添工艺之美。

 

 

清代兽骨雕花仕女筷

 

 

   清代兽骨雕花仕女筷,此为象骨筷,兽骨中象骨白洁细腻,便于雕刻。筷上仕女含情脉脉,出于无名工匠之手,亦算是一件民间仿古之作。

 

 

民初兽骨镶银双节筷

 

 

  民国初年,兽骨镶银双节筷,全长25.5公分,筷分两节,上节11.公分,下节14公分,由于兽骨较短,故聪明的工匠,以精巧的饰物掩藏相接的秘密,接处镶有细螺纹,可以旋为两节,接处并镶银环,藉此增加完整性的美感。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使用筷子有利健康且人更聪明

 

 

 

 

  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使用筷子会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筷子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

  有科学家证实:长期用筷子吃饭可以使人心灵手巧,聪明玲俐,头脑反应敏捷。中国人发明和使用筷子,在人类文明史上是值得骄傲和推崇的科学发明。

  有一位日本学者曾从生理学的观点对筷子提出一项研究成果,他认为用筷子进食时,要牵动人体三十多个关节和五十多条肌肉,从而刺激神经系统的内在活动,大大有助于人的动作灵活、思维敏捷。可见,中国人使用筷子对健康有益。

  美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小林恩·怀特,在1983年发表一篇题为《手指、筷子和叉子一一关于人类进食技能的研究》的学术论文,曾引起学术界的极大关注。他在论文中断言:“人类选择筷子进食确实是一种最佳方式。”从而使筷子的身价大增,备受称赞。

  一件小小餐具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因为它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不少专家学者曾对此进行过科学的论证。对筷子真正作出精辟论断的是我国“学界泰斗”蔡元培。

  1924年2月,中法大学董事会在法国里昂召开,中方董事长邀请法方董事长巴黎大学教授欧乐吃中国莱。欧乐见宴席上放的是中国筷子和汤勺,便对蔡说:“你们中国人用筷子不用刀叉,不方便吧?”

  蔡元培笑着回答:“早在三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也用刀叉,不过,我们中国人是酷爱和平的民族,总觉得刀又是杀人的武器,使用它吃饭菜太不文雅,所以从商朝时起就改用‘匕’割肉,用箸夹菜。后来烹饪改进,筷子可以夹肉,‘匕’就不再用于席上。”

  蔡元培说出了筷子的演变历史和它美好的象征,使外国人进一步了解中国和筷子。如今,筷子已进入了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它的功能价值又怎样呢?

  著名的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接受一位日本记者采访时,也有一段很精辟的论述:“中华民族是个优秀民族,中国人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了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是高妙绝伦地运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几乎都能做,而且不怕高温与寒冷。真是高明极了。

  西方人在十六、七世纪才学会使用的刀叉,又怎能跟筷子相比呢?

  原来人们在吃饭时使用筷子,能施展出钳夹、拨扒、挑拣、剪裁、合分等代替手指的全套功能。据科学测定,人们在使用筷子时,五个手指能很好地配合,而且带动手腕、手掌、胳膊和肩膀的几十个关节和肌肉的活动,并与脑神经相连.给大脑皮层一种有益的锻炼。

  可见,李政道博士对使用筷子的论证,蕴藏着许多科学的道理。因此,不少到中国旅行的外国人,以学会使用筷子为他们旅游中最大的乐趣之一。

 

 

毛泽东的筷子宏论


  一双筷子在毛泽东看来,无疑有着深刻的涵义。

  《纵横》2005年第4期曾刊载黄禹康的文章,叙述的是当年曾作为贴身卫士跟随毛泽东访问苏联的李家骥所回忆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轶事:

  刚刚胜利指挥完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毛泽东,还来不及抖落干净身上的战争硝烟,194912月就匆匆踏上了苏联老大哥的国土,开始了他一生中第一次行程万里的出国远行。

  登上苏联的专列驶过第一站奥特堡尔后,已到了吃饭的时间。好啊,我们要吃洋饭了。毛泽东风趣地转向李家骥:家骥,你喜欢吃西餐吗?

  李家骥说:喜欢,不过西餐不如中国菜好吃。主席如果不习惯西餐,我们可以让我们自己的厨师搞一点。”“不,不能吃我们的,还是吃他们的饭,这也是个礼节嘛。刚坐上人家的车,就用我们的大师傅自己做,不大好。毛泽东摆了摆手,又对李家骥吩咐说:叫他们多搞几个人的饭菜,让陈伯达、师哲、叶子龙、汪东兴跟我一块吃饭,你也和我一块吃。

  一会儿,苏联厨师就把饭菜准备好了。这次为毛泽东服务的是斯大林身边、也颇受斯大林喜欢的一位老服务员。毛泽东微笑地握住老服务员的手:谢谢你啊,老同志。老服务员看着平易近人的中国领袖,感动得连连说道:谢谢毛泽东同志,谢谢毛泽东同志。

  落座后,毛泽东一手拿着西餐刀,一手拿着李家骥特意为他准备的筷子,谈笑风生:你们说这两样东西哪种好啊?

  翻译师哲回答说:用习惯了,两种都好。毛泽东侧脸又问以教授身份随访苏联的陈伯达:你说哪种好啊,陈教授?陈伯达正把一大块肉送到嘴里,他本来难懂的福建口音更加含混不清:筷、筷子好。

  毛泽东接过陈伯达的话,对筷子发表了一番宏论:我认为也是筷子好。第一经济,不用多少钱就可以买到,不愿意买,用一根树枝或一根竹子削一下就是一双筷子,而且还反映了中华民族节俭的精神。第二大众化,中国老百姓都用它,富人不用,他们用的是象牙筷子,和我们说的有区别。第三轻便好带,不怕丢失,不用防盗。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7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杂谈:小筷子大智慧

 

 

 

 

  筷子,乃用餐之器也。两根细小的木棍,使用灵巧,体现着国人的聪明与智慧。

  到了可以坐到桌前用餐的年龄,得过的第一关,就是在大人的指导下学用筷子。看似简单的筷子,把玩在大人的手里调动灵活、大开大合、游刃有余。对于有生以来从未接触过筷子的孩子来说,学习起来的却很难。倘若谁家的孩子老大不小还不会用筷子,不但大人没面子,而且孩子也会成为邻人茶余饭后的笑柄。

  有人说,用筷子夹菜、吃面还方便,喝汤或吃粥就不方便了。其实这不难,遇到汤或粥饭时,端起来喝就是了。西部地区的居民,就有不管吃什么,一双筷子坚持到底的习惯。吃粥时,单手托起盛满粥的粗瓷海碗,将嘴贴在碗的边缘,随着掌中粗瓷海碗的转动,伴随着唏嘘的声响,大半碗粥下肚,那才叫痛快。

  筷子,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在封建社会,筷子是要分等级的。皇宫贵族用的筷子质地颇为讲究,有象牙的、玉石的、翡翠的、白银的、上等细木雕花的等等。皇宫贵族、达官贵人的筷子是品位、身份的象征,平民百姓不在乎用什么质地的筷子,只要能够果腹,没有筷子,随便折两根树枝就可。餐桌上用筷子也有讲究。譬如筷子不能直插到饭碗里,不吉利,再譬如,大人、领导或有辈分的人或客人没有动筷子之前,其他人是不能动的,那叫有礼貌或着表示尊重。别人跟前的菜不能动,这叫懂礼貌,假如不慎把筷子掉在地上也是不吉利的事,必须连呼“快乐”等等。

  筷子,反映了中西文化的差异。筷子与西方的刀叉各有特点,一方面与饮食习惯有关,另一方面与饮食结构有关。国人的用餐结构讲究花样和精工细作,烹、炸、煎、炒,色香味具全且加工比较细致,西方人则比较简单。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国人不讲究时间,认为时间有的是;西方人认为时间就是金钱,认为谁节省了时间,意味着获取效益。国人吃讲究文化,相互夹菜,礼尚往来,进退有余,凸显圆滑与文明;西方人吃没文化,舞刀弄叉,充满血腥,凸显狼性。假若请领导吃饭,要耐心等待领导的“第一筷”,那叫“开席”,表示尊重领导。遇到好吃的大菜,应当让领导或上司先品,即使自己垂涎三尺,也要对领导或上司说: “请您先用。”金钱和荣誉也是如此,大头自然归领导,领导吃肉,部下喝汤,潜规矩不能不遵守。

  筷子,凸显国人的奸谗、圆滑和挑肥拣瘦。人的性格,从餐桌上看吃相,就可观个八九不离。有的人吃饭奸谗,面对一桌子菜挑三拣四,遇见喜欢吃菜,筷子大张,遇见不喜欢吃的菜或根本不动或筷子微张。有的人比较随和,狼吞虎咽,筷子不离口,不计较口味;有的人不忙着吃,惺惺作态,故作文明姿态,嘴巴甜蜜,手中的筷子忙着给领导或漂亮小姐夹菜,也可比喻为借花献佛。

  经常光顾酒店的人都知道,有一个说法叫“叨菜”。在这里所谓的菜,暗指小姐,“叨”是“泡”的同义词。“点菜”是暗指点小姐,说那位小姐是个“好菜”,是指那个小姐生得天香活色。秀色可餐,食色着性也,“叨菜”当然不用筷子了。也有用筷子的,前一段时间,曾经风靡一时且被查禁的“人体宴”,就是在裸露的小姐身上“叨菜”,这个菜价格犹如天价,不是寻常百姓能够“叨”得上的。

  领导喜欢的“菜”是不能随便“叨”的。流行一时的俗话叫做:领导的菜不能叨。假如叨领导的菜,夺领导所爱,犹如骑在领导脖子上阿屎,得罪了领导,肯定不会有好果子吃。领导治你,简直是小菜一碟。

  筷子,每个人都会用,就看你怎么用,个中充满聪明与智慧。游刃有余、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挑肥拣瘦是你的悟性。

  筷子,被多数人愚蠢地理解为只是填满嘴巴的工具,有少数人在填满嘴巴的同时,聪明地开发、延伸到其他领域,终于获得了升官发财的契机。

  筷子,有的一伸可以吃头牛,筷子长一寸,原则短一尺。

  筷子,可以“叨”垮一个酒店,可以“叨”垮一个企业。

  小筷子大智慧。不要小瞧小小的筷子,运用是否得当,可能会影响你的一生。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0-1-7 2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根筷子容易被折断,两个筷子可以来夹菜,十根筷子牢牢抱成团


多么有智慧啊


一个人,再怎么能干,都需一臂之力,或多或少


一阴一阳,才能把美食送到嘴里,牙齿一上一下,方能嚼碎吞咽


呃,扯多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0-1-8 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筷子的典故,很有趣呢

 

小小的筷子,也是故事多多呵

 

一直觉得自己手指发育不是太好,所以使用筷子的时候总觉得不是很老练,也总是被朋友打趣应该是生在国外才更适合我,其实偶晓得那是变相地批评我,一次看到不到两岁的侄女用筷子一次夹起两个花生米,让我一下子佩服得要命,天天见人就夸她能干……

 

最近在家做家务,对筷子的消毒采用微波消毒法,结果那天微波炉转盘出了问题,差点把筷子烧着了火 ,于是开始从心底里想拥有韩国人使用的那种不锈钢筷子,最起码不会压弯变形或者起火吧

 

啰嗦了几句,全是筷子惹的嘴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专程跑去认真仔细地端详了飞舞的双手,发育得很好呢...

 

使用筷子也是要功夫的,首先要姿势正确,然后是熟能生巧...

 

嗯,喜欢看你啰嗦...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0-1-8 1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临窗读雨 于 2010-1-8 09:16 发表 专程跑去认真仔细地端详了飞舞的双手,发育得很好呢...   使用筷子也是要功夫的,首先要姿势正确,然后是熟能生巧...   嗯,喜欢看你啰嗦...
汗~~

 

真的跑去看看啊?

 

偶怀疑自己手指发育不全的理由还有一个,就是因为我字也写不好

 

字写不好说是没下功夫,筷子是每天每顿都用的,也用不好,说明俺就是天生有缺陷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8 13:45 | 显示全部楼层

拍张手持筷子的片片来,估计是没得要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8: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