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767|回复: 6

[汇编] 【唐诗鉴赏】 悲情篇

[复制链接]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0-7-16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欣赏中国古典文学这幅巨大辉煌的历史画卷,古典诗歌,无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从“诗经”到“楚辞”,再至“唐诗、宋词、元曲”,历史悠久、作品浩繁,有如一列绵延起伏的大山脉,高峰迭起,深邃溢美。它承载着深广的历史意蕴和高度的审美价值。
  据康熙年间曹寅等人编纂的《全唐诗》记载,从公元618年至公元907年近300年时间里,总共有2200余人创作了48900余首诗歌,其作者人数和作品数量是任何一个朝代和任何一个国家都难以想象和超越的。
  唐诗之所以能成为中华文化之瑰宝,不仅仅是因为作者与作品数量众多,更重要的是它作为一段历史的记录,一部情感的诉说,已经能够代表中华民族走向世界,启迪未来。
  品味唐诗,品味风格。初唐时期,为了反对南北朝诗歌柔靡纤弱,毫无生气的风格,以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沈俭期、宋之问为代表的诗人力主以豪迈昂扬的格调、朴实充盈的内容学习种恢复“建安风骨”,并通过自己的诗作抒发愤激不平之情和壮烈的怀抱,拓宽了诗歌题材。盛唐时期,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发展到鼎盛。诗歌创作领域也出现大批优秀诗人,写下内容异常丰富的诗歌。其中,山水田园诗和描写边塞战争的诗在内容上占了主导地位,王维、孟浩然、岑参、王昌龄、李白、杜甫等人相继出现,并在田园隐逸、边塞建功、个人抱负等题材领域上创造出了一首首经典绝唱。晚唐时代,以白居易、韦应物、刘长卿、韩愈、孟郊、柳宗元、李贺、李商隐、杜牧等为代表的诗人更将唐诗创作推向了巅峰,这一时期国忧和己忧便成为了诗人笔下的题材,并充满了具有唐代色彩的不屈与悲情。
  唐诗力求风格迥异多变,创作技巧也不拘格套,本书的作者也在创作内容和技巧上应和了唐诗的风格。在对诗歌的鉴赏上,完全不同于以往诗歌千篇一律的鉴赏套路,而是在形式上以意识流和蒙太奇的手法将诗歌中描写的对象、述说的事情、抒发的情感与营造出来的意境和作者对诗歌的领悟和感受以诗画交融的形式展现出来,让积淀了千年的唐诗经典与现代生活感情相结合。在每一首诗的赏析中,总能找出一个代表诗歌基调的意象来表现基于诗人感情上的作者情感,如送别诗的赏析中,柳树便成为了诗歌基调的意象,边塞诗的赏析中,黄沙、冷月、孤城便成了诗歌基调的意象。鉴赏内容不仅在形式上采用了意识流和蒙太奇手法,在体裁上更多运用了散文诗这一文体,让整部书充满了清丽、率性、随意的气息,给人别具一格的感受。
由于多重因素,在古典诗歌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姑且称之为悲剧诗)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值得人们去作专类的鉴赏和研究。《唐诗鉴赏辞典》中收编了唐代136位诗人的641首作品,其中悲剧诗在200首以上,约占全本的三分之一。可见,鉴赏唐诗的悲剧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一、悲剧诗的类型
唐诗中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数量多,题材广,风格纷呈,很难作出规范而完整的分类,然而,正因为如此,我们在鉴赏时更觉得无从着手。故此,本方试从作品的题材和悲剧的性质,将其分成若干类别,以便在鉴赏时更具有针对性。
伤怀离别类:主要包括游子思乡、亲在送别、闺妇幽怨等形式,这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抒写离愁别恨,追求人生的团聚。人类作为社会化的智慧生命,其本质是喜聚不喜散,个体生命只有融入社会,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如果脱离社会,便与野生动物没有多大差别,因此,个体生命在一定的时空内离开熟识的群体与环境,就会产生悲的情感。
怀才不遇类:主要包括入仕无门、贬谪入狱、不得重用等形式,这类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抒写仕途失意,追求人生的豪情壮志。人类作为智慧生命,其本质是积极向上的,当个体生命的个性和力量受到压抑时,就会产生悲的情感。
忧国忧民类:主要包括忧虑时局、讽刺权贵、同情百姓疾苦等形式。这类作品的共同主题是关注家国堪虑的命运,追求民富国强。如前所述,人类生活在社会大家庭中,当这个大家庭出现不和谐因素,便会直接或间接影响每个成员的命运,以致产生“同体大悲”。
战争灾难类:在唐诗中,表现战争灾难的作品,主要有两类,一是写“安史之乱”,二是写边塞战争。这类作品的共同主题是揭露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追求社会升平。其悲剧性一方面是源于战争的强力破坏性,它直接导致人类生命的伤亡,另一方面源于社会矛盾(如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冲突的无休止性。
隐逸避世类:这类作品表面上是抒写恬淡清雅,其实骨子里是折射封建文人的迫于种种无奈,追于一种以虚掩实的自我解脱。
其它:主要有感叹人生,爱情难求,宫女哀怨,悼念故人等类型,因范本中作品数量不多,故不再详述。

二、产生悲剧诗社会根源
探究产生悲剧诗的社会根源,使鉴赏悲剧诗具有更深刻的社会意义。从唐诗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看,产生悲剧诗的社会根源主要有:
其一、封建帝皇制与政治腐败。在封建社会,皇帝是天子,皇帝的个人喜好直接影响着国计民生。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弱点,这些弱点,出现在皇帝身上,就会给国家,人民造成众多的悲剧,唐玄宗宠爱杨贵妃,纵情声色,致使唐朝从此走向衰落,且直接酿成“安史之乱”,导致“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有弟皆分散,无家问生死”。(杜甫)出现“家乡既荡尽,远近理亦齐”。的凄惨景象。唐宪宗一心崇佛,且思想保守,仇视革新,便有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河路八千。”(韩愈)致使刘禹锡等一批有作为的朝延重臣“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纵观唐诗中众多表现贬谪的作品,究其原因,大多是由于政治腐败,有志之士力图革除时弊,因之或触恕皇帝,或受权贵排挤,以致仕途失意“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其二,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束缚。
唐朝的科举制度作为一种历史发展的新产物,自有它的进步意义,然而科举制度亦有其自身的不合理性。首先,科举取仕给文人制造阶级分化,中则为官,进入地主阶级,不中为民,只属农民阶级。其次,科举考试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文人的精神思想。一旦落第,便“我当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谢如枯兰”。(李贺)或由经营儒家“治国安邦平天下”的失望转为倾慕道家之无为,“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常建)
其三,科学发展的局限性。大唐帝国虽然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之一,但与今天相比,当时的科学尚不发达,交通、通讯很不方便,在客观上为离别增加了时间和空间的跨度。或“岭外音书断”或“乡书何处达”。
其四,民族矛盾冲突。一方面是唐皇朝穷兵黩武,四处征战,出现“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己。”(杜甫)另一方面是是外族的野心,不断进犯边境,迫使“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心五十河”(李贺)
其五,不可调和阶级矛盾。封建社会的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始终是两个对立的阶级。地主阶级的聚敛挥霍,百姓的收微赋重,势必造贫富悬殊。因此有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和“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的不公。

三、鉴赏作品的悲剧美
要鉴赏作品的悲剧美,首先要了解悲剧美的实质。悲剧为什么是美的?美的何处?马克思主义美学观点认为: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悲剧正是人的本质力量暂时受挫、主体的感性生命遭到摧残和毁灭,而悲剧美则是在悲剧冲突中体现和肯定了人的本质力量。其次领悟鉴赏悲剧美的过程,即审悲剧美的效果。审悲剧美何以能获得审美愉悦呢?当我们猛然感受到悲剧主体的悲惨境遇时,我们的心情是悲痛的,一旦把这种悲痛的情感上升到更高层的领悟阶段,就会感受到悲剧主体的本质力量价值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鉴赏者的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提升,从而产生快感,获得审美愉悦。再次是要理解审美对象的特殊性。诗歌是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也就是说,悲剧诗是用诗这种美的形式去表现悲的生活,即表现悲的艺术,而艺术美是美的高级形态。因此,鉴赏悲剧诗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鉴赏诗中悲的内容,二是鉴赏诗的艺术美。然而,这两个层面在同一作品中又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内容为作品之灵魂,艺术为作品之躯体。现结合具体作品举例加以说明。
如鉴赏宋之问的《渡汉江》,作者用高度凝炼和跳跃性的语言叙写了自己被贬蛮荒之地,思乡难奈,以致逃亡又不敢归家的悲惨境遇,抒发了孤独、痛苦、思念、渴望、恐惧等复杂、微妙的特殊情感。然而作者在将自身的悲惨境遇和复杂情感熔铸成作品时,己经超越了自身的得失,站在艺术的高度极力为我们表现一种悲剧美。“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语言凝练而流畅,内容则是拉开空间和时间的的跨度,且循环往复,给鉴赏者以无限的想像,虽无一字言情,却字字含情。“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作者不仅是用笔抒情,而且更是用心抒情,诗人以渴望知道和恐惧回避这一既是特殊体验,又具普遍典型性的矛盾心理将悲情推向高潮。仿佛诗人说出了鉴赏者曾经想说又说不出来的心理话,心灵顿时产生了共鸣,在悲悯之余,希望共同去追求人生的幸福。再如鉴赏白居易的《卖炭翁》,作品描述了一个卖炭老人的悲惨遭遇,意在同情百姓的疾苦,揭露唐代“宫市”制度的罪恶。作者用描写、叙述相结合的表达方式,从多角度去塑造了两组鲜明的艺术形象。有“满面尘灰烟色,两髦苍苍十指黑。”“翩翩西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的外貌描写,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的心理描写,有“手把文书和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的声音描写,有“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的行动描写,可谓有声有色,有情有景,卖炭翁的辛劳弱小,宫使的仗势霸道均跃然纸上。通过对比,肯定了劳动人民的价值,批判了统治者的不劳而活。
又如鉴赏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上表谏迎佛骨,触怒唐宪宗,几乎处死,经宰相裴度等人说情,被贬为潮州刺史。在赴潮州途中写途中,写下这首诗。从思想内容看,韩愈反对统治者崇佛以惑民,愚民以误国的行径有其历史进步意义。诗中抒发的感情是深沉而复杂的。有对统治者的不满,有对王朝的中忠心,有对前途的担忧,有对亲人的思念,从艺术上看,作者以“气“御诗,笔势豪迈,意境雄浑。其中颈联意境尤其深远。“云横秦岭家可在”即表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又表示回朝回乡的道路己被阻断。“雪拥蓝关马不前”则表示前途艰难渺茫,这里托物寄兴,以马写人,更加催人泪下。若无心怀家国的博大胸襟和刚正不阿的崇高人格,是不能达到如此艺术境界的。
感受作品的悲情,产生心灵的共鸣,欣赏诗歌的艺术,提升读者的情感,肯定人生的价值,追求美好的生活,是鉴赏悲剧诗的重要原则。

                                                                                             
李白:(701—762),字太白,自称与李唐皇室同宗,祖籍陇西 成纪(今甘肃天水)。少居蜀中,读书学道。二十五岁出川远游,酒隐安陆,客居鲁郡。这期间曾西入长安,求取功名,却失意东归;至天宝初,以玉真公主之荐,奉诏入京,供奉翰林。不久便被谗出京,漫游各地。安史乱起,为了平叛,入永王李军幕;及永王为肃宗所杀,因受牵连,身陷囹圄,长流夜郎。遇 赦东归,往依族叔当涂(今属安徽)令李阳冰,不久病逝。他以诗名于当世,为时人所激赏,谓其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原诗共四首,此是第一首。诗写诗人在月夜花下独酌,无人亲近的冷落情景。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由孤独到不孤独,由不孤独到孤独,再由孤独到不孤独的一种复杂感情。李白仙才旷达,物我之间无所容心。此诗充分表达了他的胸襟。诗首四句为第一段,写花、酒、人、月影。诗旨表现孤独,却举杯邀月,幻出月、影、人三者;然而月不解饮,影徒随身,仍归孤独。因而自第五句至第八句,从月影上发议论,点出“行乐及春”的题意。最后六句为第三段,写诗人执意与月光和身影永结无情之游,并相约在邈远的天上仙境重见。全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寂寞和孤傲,也表现了他 放浪形骸、狂荡不羁的性格。 邀月对影,千古绝句,正面看似乎真能自得其乐,背面看,却极度凄凉。

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十五始展眉,愿同尘与灰。
常存抱柱信,岂上望夫台。
十六君远行,瞿塘滟预堆。
五月不可触,猿声天上哀。
门前迟行迹,一一生绿苔。
苔深不能扫,落叶秋风早。
八月蝴蝶黄,双飞西园草。
感此伤妾心,坐愁红颜老。
早晚下三巴,预将书报家。
相迎不道远,直至长风沙。


这是一首写商妇的爱情和离别的诗。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
诗的开头六句是回忆与丈夫孩提时“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情景,为读者塑了一对少年儿童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形象。“十四为君妇”四句,是细腻地刻划初婚的羞涩,重现了新婚的甜蜜醉人。“十五始展眉”四句,写婚后的热恋和恩爱,山盟海誓,如胶似漆。“十六君远行”四句,写遥思丈夫远行经商,并为之担心受怕,缠绵悱恻,深沉无限。“门前迟行迹”八句,写触景生情,忧思不断,颜容憔悴。最后四句,写寄语亲人,望其早归。把思念之情更推进一步。
全诗形象完整明丽,活泼动人。感情细腻,缠绵婉转;语言坦白,音节和谐;格调清新隽永,是诗歌艺术上品。“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已成描摹幼男幼女天真无邪情谊的佳语。


蜀道难

噫吁,危呼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始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石冰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呼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
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首诗是袭用乐府旧题,意在送友人入蜀。诗人以浪漫主义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艺术地再现了蜀道峥嵘,突兀,强悍、崎岖等奇丽惊险和不可凌越的磅礴气势,借以歌咏蜀地山川的壮秀,显示出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至于本诗是否有更深的寓意,历代有各种不同看法。然而就诗论诗,不一定强析有寓意。但从诗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看,却是在写蜀地山川峻美的同时,告诫当局,蜀地险要,应好好用人防守。诗采用律体与散文间杂,文句参差,笔意纵横,豪放洒脱。全诗感情强烈,一唱三叹,回环反复,读来令人心潮激荡。

杜甫:(712—770), 字子美,祖籍襄阳 (今湖北襄樊),出生于巩县(今属河南)。早年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裘马清狂而科场失利,未能考中进士。后入长安,困顿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始博得看管兵器的小官。安史乱起,为叛军所俘,脱险后赴灵武,麻鞋见天子,被任为左拾遗,又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后弃官西行,客秦州,寓 同谷,入蜀定居成都浣花草堂。严武镇蜀,荐授检校工部员外郎。次年严武死,即移居夔州。后携家出峡,漂泊鄂湘,死于舟中。诗人迭经盛衰离乱,饱受艰难困苦,写出了许多反映现实忧国忧民的诗篇,被称为“诗史”;他集诗歌艺术之大成,是继往开来的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作于代宗永泰元年(765),诗人由华州解职离成都去重庆途中。全诗流露了诗人奔波不遇之情。诗的前半写“旅夜”的情景。以写景展现境况和情怀,寓情于景之中。后半写“书怀”。抒发自己原有政治抱负,没有想到却是因为文章而得扬名四海,而宦途却因老病而被排挤。表现了内心飘泊无依的伤感,字字是泪,声声哀叹,感人至深。“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与李白的“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有异曲同工之妙。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李白于至德二载(757),因永王 之罪受牵连,流放夜郎,行至巫山遇赦得 还。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作此诗,眷怀李白,设想他当路经汨罗,因而以屈原 喻之。其实,此时李已遇赦,泛舟洞庭了。
因凉风而念故友,望秋雁而怀思。文人相重,末路相亲,跃然纸上。


赠卫八处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华州司功参军之后。诗写偶遇少年知交的情景,抒写了人生聚散不定,故友相见,格外亲。然而暂聚忽别,却又觉得世事渺茫,无限感慨。诗的开头四句,写久别重逢,从离别说到聚首,亦悲亦喜,悲喜交集。第五至八句,从生离说到死别。透露了干戈乱离、人命危浅的现实。从“焉知”到“意长”十四句,写与卫八处士的重逢聚首以及主人及其家人的热情款待。表达诗人对生活美和人情美的珍视。最后两句写重会又别之伤悲,低徊婉转,耐人寻味。全诗平易真切,层次井然。

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塞下曲·其一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
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
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这首乐府歌曲是写非战的。诗由征戍边塞庶几不回,而告诫少年莫夸武力,抒发非战之情。写边塞秋景,无限萧煞悲凉,写戍边征人,寄寓深切同情;劝世上少年、声声实在,句句真情。“从来幽并客,皆共尘沙老”,与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可谓英雄所见,异曲同工,感人至深。 》 作者: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皆向沙场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好。

塞下曲·其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
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这首乐府曲是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岑参:(715?—770),原籍南阳,移居江陵(今湖北荆沙)。少时读书于嵩山,后游京洛河朔,隐居终南别业。天宝三年进士及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赴安西高仙芝幕掌书记,复赴北庭封常清幕任职。对边塞生活深有体验。肃宗朝拜右补阙。长安收复后,转起居舍人,以上书指斥权佞,出为虢州长史。代宗朝入蜀,两任嘉州刺史。罢官后客居成都。其诗以边塞诗著称,写边塞风光及将士生活,气势磅礴,昂扬奔放。因而成了边塞诗派的代表。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君不见, 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匈奴草黄马正肥,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马毛带雪汗气蒸,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军师西门伫献捷。


岑参之边塞诗意奇语奇,或清新隽逸,或雄浑壮美。此诗是写雄奇豪壮的。
开首极力渲染环境恶劣、风沙遮天蔽日。接着写匈奴借草黄马壮之机入侵,而封将军不畏天寒地冻、严阵以待。最后写敌军闻风丧胆,预祝凯旋而归。
诗虽叙征战,却以叙寒冷为主,暗示冒雪征战之伟功。语句豪爽,如风发泉涌,真实动人。全诗句句用韵,三句一转,节奏急切有力,激越豪壮,别具一格。


与高适薛据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如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此诗是写登佛塔回望景物,望而生发,忽悟佛理,决意辞官学佛,以求济世,暗 寓对国是无可奈何的情怀。
首二句写未登之前仰望全塔;三、四句写登塔;五至八句写塔之高耸雄峻。九、十句写由上俯看;十一至十八句,写在塔顶向东南西北各方所见的景物。最后四句写忽悟“净理”,甚至想“挂冠”而去。
诗在描摹大雁塔的巍峨高大方面,可谓匠心独运。“如涌出”、“耸天宫”、“碍白日”、“摩苍穹”等等,语语惊人,令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不禁为之惊叹。


高适:(约700— 765),字达夫,渤海(今河北景县)人。少孤贫,潦倒失意,长期客居梁宋,以耕钓为业。又北游燕赵,南下寓于淇上。后中有道科,授封丘 尉。后弃官入陇右节 度使哥舒翰幕府掌书记。安史之乱,升侍御史,拜谏议大夫。肃宗朝历官御史大夫、 扬州长史、淮南节度 使,又任彭州、蜀州刺史,转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后为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病逝。其诗以写军旅生活最具特色,粗犷豪放,遒劲有力,是边塞诗派的代表之一,与岑参齐名,世 称“高岑”。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韩愈:(768—824),字退之,郡望昌黎(今属河北),籍贯河阳(今河南孟县)。三岁丧父,由嫂氏抚养成人。贞元进士,先后赴宣武节度、徐泗濠节度幕中任职,入朝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迁监察御史,贬山阳令。宪宗朝还京官国子博士、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知制诰, 随裴度征淮西平叛有功,迁刑部侍郎,以谏迎佛骨,触怒宪宗, 贬为潮州刺史。穆宗朝调任吏部侍郎。病逝长安。与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反对骈文,提倡散文;诗歌创作亦力求独创,不避险僻,以文为诗,形成宏伟奇崛的特点。

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

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
喷云泄雾藏半腹,虽有绝顶谁能穷。我来正逢秋雨节,阴气晦味无清风。
潜心默祷若有应,岂非正直能感通。须臾静扫众峰出,仰见突兀撑青空。
紫盖连延接天柱,石廪腾掷堆祝融。森然魄动下马拜,松柏一径趋灵宫。
粉墙丹柱动光彩,鬼物图画填青红。升阶伛偻荐脯酒,欲以菲薄明其衷。
庙内老人识神意,睢盱侦伺能鞠躬。手持杯蛟导我掷,云此最吉余难同。
窜逐蛮荒幸不死,衣食才足甘长终。侯王将相望久绝,神纵欲福难为功。
夜投佛寺上高阁,星月掩映云曈昽。猿鸣钟动不知曙,杲杲寒日生于东。


诗写贬谪放还途中游衡山,谒祭南岳,求神问卜,借以解嘲消闷,抒发对仕途坎坷的牢骚,表现对现实的冷漠心情。
诗的开头六句,写衡山的形势和气象。先总写五岳,再专叙衡山;半山云雾,绝顶难穷。“我来”八句写登山。先写秋景晦明,再写默祷感应,始得晴空峰出。暗寓 宦途坎坷反复。“森然”以下十句,写谒庙,是全诗中心所在。以祭神问天,申诉悒 郁情怀。最后四句写“宿寺”酣睡,表现旷达胸襟。
全诗写景、叙事、抒情如水乳交融,通诗一韵到底,读来铿锵和谐。


石鼓歌

张生手持石鼓文,劝我试作石鼓歌。少陵无人谪仙死,才薄将奈石鼓何。
周纲凌迟四海沸,宣王愤起挥天戈。大开明堂受朝贺,诸侯剑佩鸣相磨。
搜于岐阳骋雄俊,万里禽兽皆遮罗。镌功勒成告万世,凿石作鼓隳嵯峨。
从臣才艺咸第一,拣选撰刻留山阿。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扌为]呵。
公从何处得纸本,毫发尽备无差讹。 辞严义密读难晓,字体不类隶与蝌。
年深岂免有缺画,快剑砍断生蛟鼍。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
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陋儒编诗不收入,二雅褊迫无委蛇。
孔子西行不到秦,掎摭星宿遗羲娥。嗟余好古生苦晚,对此涕泪双滂沱。
忆昔初蒙博士征,其年始改称元和。古人从军在右辅,为我度量掘臼科。
濯冠沐浴告祭酒,如此至宝存岂多。毡包席裹可立致,十鼓只载数骆驼。
荐诸太庙比郜鼎,光价岂止百倍过。圣恩若许留太学,诸生讲解得切磋。
观经鸿都尚填咽,坐见举国来奔波。 剜苔剔藓露节角,安置妥帖平不颇。
大厦深檐与覆盖,经历久远期无陀。中朝大官老于事,讵肯感激徒媕婀。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日销月铄就埋没,六年西顾空吟哦。
羲之俗书趁姿媚,数纸尚可博白鹅。方今太平日无事,柄任儒术崇丘轲。
安能以此上论列,愿借辩口如悬河。石鼓之歌止于此,呜呼吾意其蹉跎。


石鼓文系我国最早的石刻,是秦代所为。内容记叙狩猎情状,文为大篆。韩氏以为周宣王时所为。其物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诗人感慨石鼓文物的废弃,力谏当局保护石鼓而不得采纳,因而大发牢骚。开头四句是总起,自谦没有李杜之才,不敢作歌。“周纲”十二句是追叙石鼓来历久远。“公从”十句是叙石鼓文的文字和字体及其保留的价值。“陋儒”六句是叙怀疑《诗经》不收石鼓文,乃是孔子的粗心。“忆昔”十八句,是叙发现石鼓的经过和建议留置太学。“中朝”十句是叙当局不纳诗人建议,叹惜石鼓文物的废除。“方今”六句,希望在尊崇儒学的时代,能把石鼓移置太学。
章法整齐、辞严义密,音韵铿訇。


山石

山石荦确行径微, 黄昏到寺蝙蝠飞。
升堂坐阶新雨足, 芭蕉叶大支子肥。
僧言古壁佛画好, 以火来照所见稀。
铺床拂席置羹饭, 疏粝亦足饱我饥。
夜深静卧百虫绝, 清月出岭光入扉。
天明独去无道路, 出入高下穷烟霏。
山红涧碧纷烂漫, 时见松枥皆十围。
当流赤足踏涧石, 水声激激风生衣。
人生如此自可乐, 岂必局促为人?。
嗟哉吾党二三子, 安得至老不更归。

  
诗题为《山石》,但并非咏山石,而是一篇诗体的山水游记。只是用诗的开头二字作题罢了。诗人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游山寺之所遇,所见,所闻,所思。记叙时由黄昏而深夜至天明,层次分明,环环相扣,前后照应,耐人寻味。前四句写黄昏到寺之所见,点出初夏景物;“僧言”四句,是写僧人的热情接待;“夜深”二句,写山寺之夜的清幽,留宿的惬意;“天明”六句,写凌晨辞去,一路所见所闻的晨景;“人生”四句,写对山中自然美,人情美的向往。“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促为人?”是全文主旨。全诗气势遒劲,风格壮美,数为后人所称道。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贞元中进士及第,又中博学宏辞,授太子校书,后入淮南节度使幕府掌书记,调补渭南主簿,升监察御史。顺宗即位,预政治革新,转屯田员外郎,判度支盐铁案。宪宗废新政,贬革新派,出为朗州司马。十年后召回长安,以诗忤当道,复出为连州刺史。穆宗朝为夔州、和州刺史。文宗时官主客郎中分司东都、集贤学士、礼部郎中,出任苏州、 汝州、同州刺史,迁太子宾客分司东都。 武宗时官至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诗与白居易齐名,时称“刘白”,白居易称之为“诗豪”。其诗善使事运典,托物寓意,以针砭时弊,抒写情怀。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一首怀古诗。凭吊东晋时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以燕栖旧巢唤起人们想象,含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施补华的《岘佣说诗》评这首诗的三、四句时说:“若作燕子他去,便呆。盖燕子仍入此堂,王谢零落,已化作寻常百姓矣。如此则感慨无穷,用笔极曲。”这首诗据说博得白居易“掉头苦吟,叹赏良久。”自有其深意所在。

春词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这首宫怨诗,是写宫女新妆虽好,却无人见赏。首句写粉脂宜面,新妆初成,艳丽妩媚,希冀宠幸;二句写柳绿花红,良辰美景,却独锁深院,满目生愁;三句写无端烦恼,凝聚心头,只好数花解闷;四句写凝神伫立,人花相映,蜻蜓作伴,倍显冷落。层层叠叠,婉曲新颖。写宫女形象,丰韵多姿,妩媚动人;写孤凄幽怨,委婉含情,得之于神。

李商隐:(约813 — 约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迁居荥阳(今属河南)。少习骈文,游于幕府,又学道于济源玉阳山。开成年间进士及第,曾任秘书省校书郎,调弘农尉。宣宗朝先后入桂州、徐州、梓州幕府。复任盐铁推官。一生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中求生存,备受排挤,潦倒终身。晚年闲居郑州,病逝。其诗多抨击时政,不满藩镇割据宦官擅权。以律绝见长,意境深邃,富于文采,独具特色。为晚唐杰出诗人。

无 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
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
青鸟殷勤为探看。


诗而论,这是一首表示两情至死不渝的爱情诗。然而历来颇多认为或许有人事关系上的隐托。起句两个“难”字,点出了聚首不易,别离更难之情,感情绵邈,语言多姿,落笔非凡。颔联以春蚕绛腊作比,十分精彩,既缠缅沉痛,又坚贞不渝。接着颈联写晓妆对镜,抚鬓自伤,是自计;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计人。相劝自我珍重,善加护惜,却又苦情密意,体贴入微,可谓千回百转,神情燕婉。最终末联写希望信使频传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终境逢生,别有洞天。春蚕两句,千秋佳绝。

落花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
参差连曲陌,迢递送斜晖。
肠断未忍扫,眼穿仍欲归。
芳心向春尽,所得是沾衣。


这是一首专咏落花的诗。首联写落花与人的心情,含蓄蕴籍耐人寻味。颔联从不同角度描写落花“乱飞”的具体情状。颈联直接抒发情感,巴望花不再落而不能。末联写花为装点春天而开,却落得飘零沾衣的结局。表达了素怀壮志,不见用于世的凄婉和感慨。全诗洋溢着伤春惜花之感,情思如痴,委婉动人。


送客

客去波平槛,蝉休露满枝。
永怀当此节,倚立自移时。
北斗兼春远,南陵寓使迟。
天涯占梦数,疑误有新知。


这是一首因时光流逝,对凉秋而怀旧的诗。流露作者盼望友人来信,却大失所望之心情,最终竟怀疑对方已有新交,唯恐为人所弃。
诗采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语言风格爽朗清淡,不雕饰,不造作。细细吟来,一种悲思绵绵的悲凉情味随之而生。或以为此诗是写女子怀念情人,并疑心他有了新欢,而把自己抛弃。此乃解人自解,不足为训。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有人考证,以为此诗是作者于大中五年(851)七月至九月间入东川节度使柳中郢梓州幕府时作。其时义山妻王氏已殁(王氏殁于大中五年夏秋间)。为此,以为此诗是寄给长安友人。但义山入梓幕,与其妻仙逝,均在大中五年夏秋之际,即使王氏仙逝居先,义山诗作在后,在当时交通阻塞和信息不灵的时代,也是完全可能的。就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便情思委曲,悱恻缠绵;作“寄北”看,便嫌细腻恬淡,未免纤弱。



杜牧:(803—852), 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进士, 授弘文馆校书郎。后赴江西观察使幕,转淮南节度使幕,又入宣歙观察使幕。文宗朝任左补阙,转膳部、 比部员外郎。武宗时出任黄、池、睦三州 刺史。宣宗时入为司勋员外郎,史馆修撰, 又出为湖州刺史,召为考功郎中知制诰,官至中书舍人。其为诗注重文意词采,追求高绝绮丽,于晚唐浮靡诗风中自树一帜。 擅长近体,绝句尤为出色。

赤 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销二乔。


这首咏史吊古诗,似是讥讽周瑜成功的侥幸。诗的开头二句,借物起兴,慨叹前朝人物事迹,后二句议论:赤壁大战,周瑜火攻,倘无东风,东吴早灭,二乔将被虏去,历史就要改观。诗的构思极为精巧,点染用功。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
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
赢得青楼薄幸名。

?
这是作者回忆昔日的放荡生涯,悔恨沉沦的诗。首句追叙扬州生活:寄人篱下。二句写放浪形骸,沉湎于酒色。以“楚王好细腰”和“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两个典故,形容扬州妓女之多之美和作者沉沦之深。三句写留连美色太久,十年冶游,于今方才省悟。四句写觉醒后的感伤,一生声名丧失殆尽,仅存青楼薄幸之名。自嘲自责,抑郁诙谐。
《全唐诗话》说,吴武陵看了杜牧这首诗,即以他的《阿房宫赋》向崔郾推荐,杜牧于是登第。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坐看牵牛织女星。


这是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蘅塘退士评曰:“层层布景,是一幅着色人物画。只‘卧看’两字,逗出情思,便通身灵动。”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3

查看全部评分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楼主| 发表于 2010-7-16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唐代是我们中国诗歌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唐代诗歌的杰出成就,是后人所难以逾越的。唐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是我们中国人最引以自豪的文学精品。唐代习惯上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代有五万多首诗歌,清代康熙年间编的《全唐诗》收诗四万九千多首,后人又陆续集佚了一两千首,这个数量是空前的。一共有2200多个诗人,可以说是高朋满座,胜友如云。一流诗人有王维、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李贺等等,二、三流诗人就更多了。唐诗的题材和内容也十分广泛、深刻,如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闺怨诗、宫怨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

初唐一百年诗歌成就不是很突出的,这里简单说一下前50年的成就。诗人沈筌期、宋之问在“永明体”的基础上,“约句准篇,回忌声病”,将格律诗定型化,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历史贡献。格律诗的基本要求大致为五点:
一是篇有定句;八句不能多也不能少。二是句有定字;五律每句五个字、七律每句七个字,也是不能多也不能少。三是中间对仗;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数词对数词、量词对量词等。四是讲究平仄;一句中平仄相间,一联的两句大体是平仄相反,两联间大体是平仄相粘。五是注重押韵;首句可押韵可不压韵,偶句必须押韵;必须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不许换韵。

格律诗因为是从汉字的特点出发,具有形式美、韵律美、建筑美、音乐美,所以在诗歌形式上是最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在中国历史上只要称得上诗人的,都写过格律诗,特别是绝句。现在中国民间有2000多个诗社,成千上万的老人们退休后都在写格律诗,五绝、七绝、五律、七律等等,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初唐后期有“初唐四杰”:王(勃)扬(炯)卢(照邻)骆(宾王),还有陈子昂。陈子昂在唐诗发展中地位是非常突出的,如果没有陈子昂,就没有盛唐诗歌的金光大道,他从理论和实践上批判了齐梁余风,扫除了重重障碍,开辟了盛唐诗歌的金光大道。他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完全按照自己的诗歌理论来创作,高举“建安风骨”的大旗。他的《登幽州台歌》成为千古绝唱。杜甫、韩愈等都非常推崇陈子昂。还有元好问给他的评价也特别高:沈宋横驰翰墨场,风流初不废齐梁。论功若准平吴例,合作黄金铸子昂”。我们说虽然没有用物质上的黄金铸造陈子昂的像,但精神上的黄金早已经将陈子昂的像铸造在唐代的诗坛上。

盛唐有两个诗歌流派:以孟浩然、王维为首的山水田园诗派,以高适、岑参、王昌龄为首的边塞诗派。再就是有两位最伟大的诗人:李白、杜甫。李白(701-762)杜甫(712-772)虽然相差11岁,还是好朋友,但他们代表了不同的时代特色。李白是唐代鼎盛时期走上人生和创作的舞台的,所以他最能代表盛唐的时代精神。而杜甫是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前夕走上自己人生创作的舞台的。中国封建社会从大势上来说,唐朝无疑是最鼎盛的,而盛唐则是鼎盛中的鼎盛。安史之乱则是唐王朝由盛而衰的一个转折点。盛唐我们习惯上说成是“盛唐气象”,李白是最能代表盛唐精神的。盛唐的诗歌充满乐观的、昂扬的、进取的精神,回荡着高亢激昂的旋律。我们北京大学中文系林庚先生提出“盛唐气象,少年精神”,人的心态要永远是年轻的。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盛唐人是充满这种精神的,可以说,这种精神充塞在盛唐的诗歌的字里行间。如王昌龄说:“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这就是盛唐的边塞诗。王维说:“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 这就是盛唐精神,李白更是典型,如其诗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等。岑参也说:“一生大笑有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还有李颀送给他好朋友的诗写道:“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有这样的才华,是不甘心长久沉沦下僚的。这种积极进取的精神是非常了不起的,这就是盛唐精神。

盛唐另一位伟大的诗人就是杜甫,杜甫被称为“诗圣”。杜甫的伟大在于他总是将自己个人的悲喜忧乐与天下百姓的悲喜忧乐和祖国的盛衰荣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在一首著名的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吐露自己的心声:“安得广厦千万间,打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只要天下贫苦的寒士们有广厦住,风雨不动安如山,都十分幸福愉快,那么只有我杜甫的茅庐再破,哪怕冻死了,我也心甘情愿!这是什么精神?这是伟大的利他主义精神!中唐诗人白居易也很了不起,他夫人给他新做了一件不裘,穿在身上暖和和的,他于是便想道,如果天下人都像我一样的暖和那该有多好啊:“丈夫贵兼济,岂独善一身?安得万里衾盖裹周四垠。稳暖皆如我,天下无寒人。”(《新制布衾》)自己暖和,希望天下人也和自己一样暖和,这种思想也是难能可贵的。但宋人黄彻在他的《巩溪诗话》中却这样地评道:白居易的推身利以利人,是我们一般人很难做到的,所以才是“诗圣”!对于“诗圣”的崇高思想境界,我们应抱着“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的积极态度,一生去向往和追求美好事物、高尚境界!

中唐主要有白居易,我认为他有两个特色:一是他在被贬之前有10首《秦中吟》和50首“新乐府”诗,这是非常了不起的诗歌,反映民生疾苦。如《卖碳翁》,仔细读这首诗中的“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句,我们会不知不觉流下眼泪的。他的两首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足以令他永垂不朽。《琵琶行》是我国诗歌史上写音乐写得最好的,同学们知道音乐是没有颜色、没有形体的,怎样用语言把它表达出来是非常困难的,而白居易写得如此的好。他写音乐有几个特色,一是声拟声,即用日常生活中能听到的声音来模拟音乐的声音:“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读者在阅读这样的诗句时,会唤起生活经历的回忆和艺术的联想,从而丰富对琵琶音乐美的感受。二是描写效果,就是从虚处着墨,避开正面描写,进行侧面烘托。这是我们古代中国人创造的一个重要艺术手法,如汉乐府《陌上桑》中对罗敷美的描写就是最好的例子。诗歌先写罗敷器用之香洁:“青丝为笼系,桂枝为笼钩。”接着描写罗敷的首饰和服饰:“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缃绮为上裙,紫绮为上襦。”按照正常的写法接下来应该描写面容,诸如眉如柳叶,目似双星,面若施朱,齿如含贝等等,如果这样写,美是美,但是是有限的美。诗歌的高明在于用侧面烘托法写道:“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俏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用美所产生的效果的惊人,来烘托美本身的惊人;这种美是无限的,你想象有多美就有多美,而且一千个人想象的就有一千种不同的美。《琵琶行》中总共写了三次弹琵琶,每一次都令人如同亲历。第一次是无头无尾:“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忽然听道江上传来琵琶的声音,这美妙的声音一下子产生了主人忘了归去、让客人忘了出发的强烈的艺术效果。第三次是结尾处:“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这是有头无尾,琵琶声淹没在满座感动的哭泣声中,第二次是有头有尾:“转轴拨弦三两声”时,便“未成曲调先有情”了;到“低眉信手续续弹”时,就像是“说尽心中无限事”。然后是以声拟声的高潮:“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忧愁暗恨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起伏跌宕推到高潮之后,弹奏结束:“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时《琵琶行》中写出了最高明的两句:“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这一曲终余韵的补笔实在是非常的好。一是“东船西舫”说明有很多船,这很多的船都是不知不觉地被优美的琵琶声吸引过来的。二是有很多船就一定有很多人,可是很多的人却“悄无言”,一点声音也没有,说明人们都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美妙的琵琶声中三是在音乐最美妙的时候,人们把整个客观世界都忘了,现在弹奏结束,人们才恍然从梦中惊醒,回到现实中来,只才发现原来月光已撒满整个秋江。其实秋江上早已撒满了月光,但是人们全然不知。所以这时候的“唯见江心秋月白”是非常好的补笔,写琵琶声停,人们如梦方醒,是写美妙的琵琶声所产生的惊人效果,以效果中人们的忘怀现实来烘托琵琶弹奏得出神入化。这可以称得上是点睛传神之笔,确非诗坛大手笔不能为也。

晚唐就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这句诗既是晚唐社会的写照,也是晚唐诗歌的写照。同样是夕阳,李商隐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而中唐诗人刘禹锡则乐观地唱到:“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酬乐天咏老见示》)刘禹锡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其他诗句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杨柳枝词》其一)等,也说明了这一点。李商隐的诗歌中,《无题》诗是最有特色的,如“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无端五十弦”等,我认为这些诗其实就是他爱情生活的反映。与李商隐齐名的诗人是杜牧,有时人们称为“小李杜”。杜牧的七绝最有特色,其成就可以与李白、王昌龄、刘禹锡齐名。如脍炙人口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又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历来人们都以意绪乐观来解释结句,认为将秋天的霜叶想象成比二月的春花还要嫣红美好,可见心态乐观;但我结合晚唐的社会心态和诗歌精神来考察,总是隐隐地感觉到诗的字里行间弥漫的依然是淡淡的感伤—骨子里的感伤。因为“纵然霜叶无限好,到底已近飘零时”(本人拙句)。
唐诗概况我就非常简要地说出这几个方面。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即关于唐诗的几个小的专题选讲。
第一个小专题讲一下“咏春诗”。
春夏秋冬,周而复始,这是大自然不可抗拒的客观规律。春天一元复始,万象更新。“春为一岁首,梅占百花魁。”春意味着一个生气勃勃的开始,春天是播种希望的季节,春天是最富有生命力的季节。所以,春天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总是充满着浓浓的诗意,古往今来我们中国人对春天都是非常关注的,总是喜欢用春天来比喻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或美好的情感。如将一生最美好的时期称为青春时期;称颂师长或长辈的谆谆教诲为“春风化雨”、“如沐春风”;形容人们高兴的样子为“妙手回春”等等。所以中国古代有很多诗人写下了非常好的歌颂春天的诗歌。我把歌颂春天的诗歌分为三个部分:歌颂初春的诗歌、歌颂盛春的诗歌、歌颂暮春的诗歌,分别举例来略加赏析。
歌咏初春的诗歌。
初春又称为孟春,三个月中第一个月称“孟”,第二个月称“仲”,第三个月称“季”。歌颂初春的诗歌,从情感色彩方面来说,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惊喜”。春天刚刚来到人间,人们感到非常惊喜,我们讲两首小诗。一首是盛唐前期的诗人贺知章的《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这首诗歌写春天来了以后诗人非常兴奋,欣喜的目光在柳树上上下移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丝绦就是旗帜上的垂缕,碧是绿色的;碧和绿是生命的本色。诗从柳的主干写到柳的枝条,再写到柳的叶子,层次非常清楚:“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诗人自问自答,那一排排整齐的鲜亮的透嫩的绿叶是谁把它剪裁出来的呢?是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挥动二月春风的剪刀剪裁出来的。这首诗写得非常好,第一:层次清楚;第二:题为咏柳,实际上是颂风,歌咏的是绿柳,实际上歌咏的是春风。眼前这一切美好的东西都是春风带来的,因为风无形无色,看不见,摸不着,无法精描细刻,所以通过咏柳来歌颂春风,就像清人江湜的《彦冲画柳燕》诗所说的那样:“柳枝西出叶向东,此非画柳实画风。风无本质不上笔,巧借柳枝像形容。” 贺知章的这首《咏柳》诗非常典型的,我们从中看到了唐代的诗人对大自然的欣喜和感悟。
同样是咏柳,同样是七言绝句,到了宋人的笔下,情形迥然不同。宋代诗人曾巩也写过一首《咏柳》诗: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第一句“乱条犹未变初黄”,说那些乱七八糟的柳条经过去年的秋冬天以来,刚刚开始恢复生机、但还没有改变最初的鹅黄色,然而“倚得东风势便狂”,依仗着东风便疯狂地飘舞起来;“解把飞花蒙日月”,即想用自己的柳絮把太阳和月亮都遮蔽起来,可是你不要高兴得太早了,“不知天地有清霜”,等到秋风一起,秋霜一降,你就要黄叶飘零、就要彻底完蛋了。这首诗歌也是写初春的新柳,但诗人笔下的柳一点也不可爱,它完全是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小人形象。这是诗人从社会生活中感悟到的某种人生哲理,再通过写柳表现出来,所以这个柳一点也不美。我们常说唐代诗人多以热烈的情感去感受生活,所以写出来的诗歌让人读了如品名茶,是名茶就要慢慢地品味,才能回味无穷,余香满口。
歌颂初春的诗歌中我们再讲一首韩愈的《早春呈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写道:“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如果说贺知章的《咏柳》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柳以歌颂春风的话,那么韩愈的这首诗也是一诗双咏,借歌咏绿草以歌颂春雨。开头是“天街小雨润如酥”,因为一场春雨使得百草排芽。这首诗中最精彩的是“草色遥看近却无”,草色遥远地看有淡淡的绿色,但走近了细看却有看不到那草绿。体物细微,可谓是人人意中皆有而人人笔下皆无。
现在讲歌咏盛春的诗歌。
盛春到来,无限春光一下子涌向大地,春色无限,万紫千红。歌咏盛春的诗歌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兴奋”。以两首诗歌为例。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写道:
应怜屐齿映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这首诗写得十分好。“一枝红杏出墙”的意思,最早是唐代诗人吴融写过一枝红杏出墙头,墙前行人正独愁。“(《途中见杏花》)宋代其他诗人也曾写过歌咏一枝红杏的诗句,像陆游引唐人原诗句入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诗可谓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实写“一枝红杏”而虚写“满园春色”,用一枝红杏写尽了满园春色。另外“出墙来”比“出墙头”要生动的多;“墙头”只是一个静止的事物,而“出墙来”将杏花拟人化,杏花仿佛是一个天真烂漫的少女不愿意受束缚而顽皮地将头探出墙外,观看墙外的精彩世界。像这样的好诗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化用自然。十年前我曾在北京某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说某工厂内拉出一支气管,免费为过往的行人自行车充气。这则消息的题目是“一支气管出墙来”,让人读了满身起鸡皮疙瘩。大概是“满园风格关不住,一支气管出墙来。”这个化用很不美。
下面我们再讲一首晚唐诗人杜牧的《清明》诗: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
首句“清明时节雨纷纷”,“雨纷纷”这个词用得非常准确,春雨就像杜甫所说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夜细雨》)。“雨纷纷”这才是春雨。如果是“雨哗哗”那就是夏雨了。“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就是“销魂”,极度的悲伤也是断魂,极度的高兴也是断魂。这里我想是诗人行旅在外遇春雨而飘零凄凉之感。“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摇指杏花村。”这首诗歌把江南细雨中的景象描绘得像图画一样的清晰动人,人的情态和江南的蒙蒙细雨浑然一体,好一幅《江南清明春雨图》。有人说这首诗歌不够精炼,每句七言可以去掉两个字而成为五言绝句:“清明雨纷纷,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摇指杏花村。”如果说前三句还勉勉强强差强人意的话,那么最后点睛传神的“牧童”则万万不可去掉。牧童这个意象是最不能去掉的,牧童是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和江南纯朴自然的风景及民情民风浑然一体。宋代有诗人雷震曾写过一首诗:“牧童归来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不是骑在牛背上而是顽皮地横坐在牛背上,短笛无腔,吹不出所谓正规的曲调,只是信口吹吹高兴而已,这才是天真无邪的孩子。所以去掉“牧童”这首诗就黯然失色了。不但不能去掉,改也不能改,如果我们改成“老人遥指杏花村”,就太沉闷了;如果改成“书生遥指杏花村”,就太书卷气了;如果改成“红袖遥指杏花村”,则又太香艳了。所以说牧童不能去、也不能改。后来有人说可以重新断句,即:“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下面我们讲歌咏暮春的诗歌。
人世间大凡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都是很难长久的。青春是美好的,青春却匆匆而过;彩虹是美好的,彩虹转瞬即逝;春天是美好的,春天的美好却很快就过去。我们来介绍两首歌咏暮春的诗歌。宋代有无名氏写道:“春日春风有时好,春日春风有时恶。不得春风花不开,花开又被风吹落。”南宋词人刘克庄还写过一首《卜算子》词:
片片蝶衣亲轻,点点猩红小。道是天公不惜花,百种千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
写出词人对春天的怜惜之情。暮春诗歌较初春的惊喜、盛春的兴奋来说,所写具有的感情色彩也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那就是“惋惜”。还有清代诗人翁格的《暮春》诗: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不要埋怨春天早早归去,花儿只剩下零零星星的几点红了;只要花根还在,那么“岁岁有东风”,等到明年春风再起的时候,有还会是繁华满枝!这首暮春诗,化感伤为进取,变消极为开朗。咏春就讲到这里。
第二个小专题讲一下“送别诗”。
我们中国人非常珍视朋友间的友谊,非常看重亲戚朋友之间的离别。中国古代由于生产力不发达,交通不便,许多人分别以后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也不能重逢,有的甚至于离别便成了永别。所以中国人非常重视离别,李商隐感伤地唱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因为相见时难,所以离别才难舍难分。现在交通发达,相见容易,离别也变得容易多了;早上乘飞机去上海,办好事,晚上又飞回来了,所以早上走的时候只是一举手:拜拜”!现代生活中我们得到了很多,也失去了许多美好的东西。下面我讲几首送别诗。
送别诗中最有名的是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又称《渭城曲》):
渭城朝雨悒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前两句写美好的春景,春天到来了正好是朋友在一起携手踏青的大好时节,而此时好朋友却被贬到很远的地方去。怎样安慰自己的朋友呢?“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仿佛对朋友的感情一杯酒不行,再尽一杯,又尽一杯,这最后一杯才能寄托自己的感情。所以前两句写景很温暖,热烈美好,后两句抒情却很伤感,缠绵凄婉。我们再看一首高适的《别董大》,也是七言绝句,也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写景很黯淡,寒冷凄清,但后两句抒情却昂扬热烈。请不要发愁在未来的人生路上不再有知心朋友,因为像你这样的人品、这样的才华、这样的德行,天下谁人不识?谁人不乐于结交呢?因为像你这样的好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认识你的,都会愿意与你结交的。第三四句既是对朋友的赞扬,有时安慰;其实也是诗人的自慰。因为同学们知道,离别是双方的,离情也是双方的;如果两个人离别,一个依依不舍,另一个巴不得早点走,那么这个离别质量就太差了;如果两个人都依依不舍,质量就高了。所以对朋友的劝慰实际也是自我安慰,对不对?诗人我自己也不要太难受了,我有这样好的朋友,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有新的人跟他交朋友。这就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读了这样的诗,你会充满豪情,化感伤为进取,踏上新的人生征途。
这两首诗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景和情又都是正好相反。同学们记住,情景交融是一种美,情景相反相承也是一种美。像美好的景衬托感伤的情,黯淡的景烘托昂扬的情,那么艺术效果会格外强烈的。所以,清代王夫之有一句名言,叫做:“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王维另一首送别诗《送沈髭福之江东》:“杨柳渡头行客稀,罟师荡奖向临圻。”诗一般前两句叙事,一般比较平淡,只是交代一些事情,铺垫一下,意在衬托后两句。后两句一般抒情,一般比较精彩;如果到了后两句还不精彩,那么我劝你就不用写这首诗了。下面两句是:“唯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相思”是互相思念,古代男性朋友之间相互思念也说成是“相思”,现代汉语中此语义则基本上专指男女之间的思念了。“唯有相思似春色”,诗人把自己对朋友的相思之情明喻为春色,江南江北春色无处不有,则相思之情无处不有,春色无时不在,则相思之情无时不在;朋友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浓浓的春色在包围着你,那就是我的相思之情在相伴着你。这样的诗歌,朋友听了该会有多高兴啊!
在讲一首不同的诗歌,王昌龄有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诗,在送别诗中比较特殊。一般送别朋友的诗歌,都是以抒情为主,而这一首则是明志之作: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的前两句也是写景铺垫,写得比较好。好在哪里呢?“楚山孤”,我认为绝不仅仅指楚地孤零零的山,其中还寓有朋友走后自己孤单单的感情在里面。我曾写过一首送别诗“朋来三杯满,友去一城空”,北京城有一千万多人口,一个好朋友走了,我便觉得北京城都空荡荡的了。下面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是朋友要回洛阳城或长安,而王昌龄被贬南京江宁。朋友你走到洛阳时,如果我王昌龄的家人亲友问我的近来情形,就请转告他们:我依然是:“一片冰心在玉壶。” 依然是玉洁冰清,依然是不改初衷,一如既往。
送别朋友的其他一些诗歌,我们再讲几首。请看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所乘的船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一直到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说明诗人久久伫立在那里目送朋友远去。这是因为两个人之间的感情非常深厚,否则,我送完后转身就走了。最后一句就像电影一样留了一个悠远开阔的空镜头,长江从远远的地方流来。又流到远远的地方去。以景结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我们再看岑参的一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其中有一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咏雪名句。诗的最后说他在新疆雪地上送朋友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亚心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同学们看,李白是站在江边送朋友乘船而远去,而岑参是在白雪铺地的北方边塞送朋友骑马而远去了。这也是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再讲一首大家非常熟悉的李白的诗《赠汪伦》:
李白乘船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汪伦是安徽人,相传李白在安徽马鞍山本家叔叔家里时,汪伦非常仰慕李白,非常想把李白请到自己家里来。他知道李白喜欢喝酒、喜爱大自然,于是他就写了一封信给李白,说:你到我这儿来吧,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十里桃花”。李白一听有美酒可喝、有美景可赏,便欣欣然前往了。等到了后一看这村子很小,李白就问汪伦,万家酒店何在?汪伦笑嘻嘻地指着远处的一个飘动的酒旗说,你看那上面不是写着“万家酒店”,乃姓万人家开的酒店。李白又问“十里桃花”何在?汪伦说村子外面有桃花潭,周围的桃花盛开,何止十里?李白一听非常高兴,临走时就写了这首诗赠给汪伦。这首诗有两个好:一个是“不及”一词用得好。如果我们把“不及”改为“犹如”、“好像”、“就似”等,那么效果就相差甚远了。如果是“桃花潭水深千尺,犹如汪伦送我情,”那么感情就有限了,就到此为止。现在说“不及”,就深情无限了。桃花潭水深千尺,也远远敢不上汪伦送我的感情深。实际上你想象有多深就有多深。另外就是“桃花潭”这个意象选取得好。写诗时意象选取很重要,抒豪情时选取大高山、大鹏鸟等意象;谈爱情时则可选小草、小花等意象。桃花潭之美好、热烈、温馨,用来比喻友情,可以说是相得益彰。如果我们把“桃花潭”换成“黑龙潭”,从认知的意义上说是完全一样的,但从感情色彩上看则是迥然不同、判若云泥的。如果说“黑龙潭水深千尺”,那么下面接下去则应该是不及某人罪恶深“。那样也就和谐一致了。所以说用来抒发感情的意象,跟所要抒发的感情之间要珠联璧合才行。
再讲一首晚唐诗人韦庄送别日本留学僧人的诗。有一个日本留学僧学成回国时,韦庄写了一首诗《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送给他诗里这样写道:“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风。” 那一船皎洁的明月,那一帆温暖的春风,正是我们中国人民的真诚的友情在陪伴着您的家园。何等空灵飘逸,何等深情绵缈!
最后我们讲一首离别中最让人柔肠寸断的男女离情。我国古代男诗人经常模仿女人的口吻来写诗,这就是“代言体”。五代词人牛希济有一首词《生查子》是这样写道:
春山烟欲收,天澹稀星小,残云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上片写天快要亮了,月光照进来,女子的脸上泪水一直流到天明。下片写“语已多,情未了”,话已经说了很多,但感情还没有表达完;于是“回首犹重道”,女子回过头来又反复地叮嘱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怜就是爱的意思。这十个字中至少有无层意思:一是请记住今天离别的晚上我穿的是绿色的罗裙;二是你明天一早就要远行,哪怕是走到天涯海角,“天涯何处无芳草”;三是你一看到芳草的颜色就要想到一个人所穿的绿色罗裙的颜色,于是你就想到了我;四是想到了我,因为你爱我,于是你就要处处爱芳草;五是爱芳草者也就是爱我也。细腻委婉,含蓄不露;九曲回环,动人心魄。
第三个专题讲怀念故乡的诗。
故乡,是一个十分迷人的字眼!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都热爱自己的故乡。我们说:水是家乡的甜,山是故乡的青;人是故乡的好,月是故乡的明。如果一个人对生他养他的那方热土没有真诚的感情,那么他绝对不可能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我们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我们的祖祖辈辈对于土地有着强烈的爱,我们有恋土情结,我认为这不是一件不好的事。热爱故土的感情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感情。屈原在《哀郢》中说“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鸟儿飞到哪里最后都要飞回故乡,相传狐狸不管在什么地方临死时,总要努力使自己的头向着自己出生的山丘。在汗代古诗中有这样两句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胡马,指的是北方的马,北方的马依恋从北方吹来的风;越,吴越,指的就是南方,南方的鸟不管在哪里总要选择朝南的树枝来筑巢。鸟者,禽也;马者,兽也;禽兽尚且有故土之恋,何况人乎?我们人类热爱自己家乡的感情是非常真挚的感情,不是狭隘的感情。抒发怀念故乡之情,在我国诗歌史上一直是一个优良的传统。下面我们讲几首简短而又有名的小诗。
首先是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二首》。这两首都很有名,尤其是第一首几乎家喻户晓: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不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十分真切、亲切!我们都有过这种永世难忘的体会。我现在回家,村里的孩子们我差不多都不认识了,见面时我只能问他们的爸爸是谁,爷爷是谁。这第一首诗是经常被人们传颂的。其实第二首也写得很好。诗曰:
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减旧时波。
贺知章老家在浙江绍兴,绍兴有个镜湖,又称鉴湖;秋瑾就是绍兴人,人称鉴湖女侠。人生岁月中消磨殆尽,岁月无情地把一代代人消磨去了。我的父母都已经去世,但我每次回老家时,都要给我父母辈的老人买些吃的东西,每家一包。前几年我要买十几包,后来八、九包,今年回去就只买五包,我的父辈老人只剩下五位了。你说怎么让人能不感叹、感慨甚至感伤呢?贺知章的诗正是写出了这样一种物是人非、物在人亡的深深的人生感慨。这种感慨,是我们整个人类所无法逃脱的死亡悲剧的大感慨,就像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人生有限而岁月无穷。这首怀念故乡的诗歌确实写得非常好。
再讲一首李白的诗。李白对他的故乡四川一直有着深深的眷恋之情。他的千古绝唱《静夜思》写道: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确实是千古绝唱,好在哪里?我们看一看自从李白写了这首诗后,一千多年来一代一代的华夏子孙不管在什么地方,也不管有着多么不同的千千万万种思念故乡的感情,但我们都可以借助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十个字来表达我们思念故乡的感情。记得两三年前香港城市理工大学的校长张信刚先生到北大来召开关于大学生素质教育方面的研讨会,张校长在发言中说:“现在香港的孩子没有多少中国文化知识,问他们懂什么古诗,就会这首《静夜思》。”后来我在发言中说:“张校长说得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换一个角度来看,能背上”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二十个字的就是中国人,这就是中国的文化,这就表明中国人的情感深深地融入到他的血液中去了,这是非常难得的!”张校长也表示同意我的观点。这首诗在艺术上最大的特点是清新自然,仿佛脱口而出,但却历久弥新。请同学们记住,最好的诗歌都不是晦涩难懂的,不是佶屈聱牙的,都是看上去非常浅显明白但却可以久久咀嚼,回味无穷。这首诗正代表了李白诗歌的这一方面的特色,即清新自然,用李白自己称赞谢眺的诗歌的话来说就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诗歌的一方面特色是豪放、飘逸,用杜甫称赞李白诗歌的话来说就是“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这首《静夜思》就代表清新自然的风格。这首诗在我们牙牙学语时、还不那么懂得其意思时就能背上,一背上就一辈子也忘不了了,什么样的诗歌才能有如此强烈的魅力啊?我在日本讲学时,让日本的学生背诵唐诗时,唯独这首诗教了几遍大家就能背诵,而且在一学期结束时其它的诗歌基本上都背不下来了,但这首没有忘。可见其感发人心的魅力量之大。
思念故乡,我们最思念的是我们的父母,特别是母亲,所以我们最后讲一首孟郊的《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全诗一共六句,前四句是写母亲为即将远行的儿子准备行装,后两句是儿子对母亲感情的抒发。儿子将远行,母亲为儿子准备行装,自然要做很多很多的事,但诗人从各种各样的事情中,就选择一件最普通、最微小、最典型的事情来写,即母亲为儿子缝补衣裳。针连着线,线连着针,暗喻母子心相连,儿行千里母担忧。所以“密密缝”,生怕儿子“迟迟归”。儿子本来计划两个月就回来,那么母亲假如说缝五针就可以了,但母亲想儿子可能三个月才能回来,所以又再缝了几针;也许可能要五个月才能回来,所以又加缝了几针。“密密缝”,把母亲对孩子的爱一针一针地缝进了儿子的衣服里。““密密”和 “迟迟”我认为是我们古代诗歌中最好的叠字。尽管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到黄昏、点点滴滴”等那么多为人称赞的叠字,但都没有这两个叠字好。因为这两个叠字准确地表达了母爱的博大、深厚、无私!所以这两个叠字我认为是最好的。同学们不信可以试一试,你从几万个汉字中可以再选两个汉字来叠一下,其效果肯定不会比“密密”和 “迟迟”更好。我曾让北大的学生课后去找,大家都没有找到。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同学们知道,母爱是非常深厚的、纯洁的。在感情方面,也许有些爱能赶上母爱这样深厚,但有一方面可以说是怎么也赶不上,那就是母爱的无私,这是其他爱很难达到的!所以我们应该孝顺父母亲,孝顺是一种美德,我曾告诉同学们一个交朋友的经验,那就是某个人如果非常孝顺他的父母亲,那这个人就可交!相反,这个人就不可交。如果他连父母都不孝顺,他能对朋友真诚吗?很难!我有个学生下海经商,发展很好。他对我说:人生有三种人不可交。我同意他说的第一种,那就是不孝顺父母的人不可交。下面两种人说法不一定百分之百对:第二种是在商海里从没有受过骗、上过当的人不可交;第三种是跟朋友在一起喝酒从来没有喝醉过酒的人不可交。
热爱父母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情感。这里我插讲几个小故事:1999年土耳其一个地方发生大地震,后来我们中国代表团到土耳其时,有一个导游每次汽车走到某个地方时他都要讲一个母亲在地震中救助自己女儿的感人故事。在地震中房屋倒塌了,沉重的石板压在她的脊背上,已经两天了,她死死地支撑着;等到救援人员清理到这里时,人们看到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只见她背上压着沉重的石板,两手苦苦支撑着,大家一看,原来她两臂支撑的胸前有一快安全的空间,她的小女儿就在那里。她一看见有人来就喊:“快来救我的女儿。”救援人员马上把她的女儿救了出来,但是她的女儿已经死了。救援人员知道使这位母亲苦苦支撑的力量就是来自她的女儿还活着的意念,所以就流着泪跟她谎说,她的女儿还活着,已经送到医院了。他们知道,如果告诉她女儿已经死了,她的精神会一下子垮掉,上面的石板会一下子压下来。这个母亲被送到医院后,两只手已经没有了任何知觉,她完全是凭一个“爱”字支撑者,一个“爱”字给了她超乎寻常的力量。后来在报纸的头版刊登了这个感人的照片,题为《母爱震天》。这就是母爱,人世间最真、最纯、最没有功利目的的最伟大的爱!我国古代有一个小故事,后来改编为《灰栏记》。讲的是有一次路上有一个母亲抱着一个才几个月的小孩子,突然天降大雨;这时另一个女的打着一把雨伞走了过来,这个女的说:“你抱孩子挺累的,我替你抱一会吧。”这位母亲便接过雨伞,把孩子给了她。一会儿雨过天晴,这个女人就想抱着孩子走了。孩子的母亲当然不答应,两个人便激烈地争执起来,谁也不让步。这时候,有位老人走了过来,老人问明了事后慢条斯理地说:“这个很好办。”顺手抓起一把灰,在地上画了一个圈,把孩子放在圈里说:“你们两个人一人拉住孩子一只手,谁先把孩子拽出圈外,孩子就是谁的。”说完后,一个女人哭着不敢使劲,另一个女人则哗的一下把孩子拽到了圈外。这时,老人严厉地对那个把孩子拽到圈外的女人说:“这个孩子不是你的!”因为一个母亲是不会忍心她的孩子受拽拉之苦的。那位母亲虽然知道拽不出孩子就可能会失去孩子,但是她仍然不忍心使劲拽孩子,要是将孩子拽坏了怎么得了,所以她哭着不敢使劲。可见母爱是非常细腻感人的。我到日本讲学,知道日本也有一个叫做《弃母的故事》非常感人。故事讲有一个人,他两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他妈妈辛辛苦苦把他养大;他妈妈年老时得了半身不遂,瘫痪在床。后来这个青年人结婚了,开始时新媳妇还孝顺老人,但时间长了以后,这个儿媳妇就厌倦了,就教唆她的丈夫把他的母亲遗弃掉,“把她给扔了”。他妈妈知道了。有一天,儿子把他妈妈背起来,背着往深山里走,他妈妈知道是要把自己扔了,扔到很远的地方。儿子一边走,他妈妈一边在儿子的臂上够路边的树枝折了往地上扔,儿子很奇怪,就问他妈妈:“你折这些树枝往地上扔干什么?” 他妈妈说:“你离家这么远,我担心你回去的时候不认识路啊!”意思是你回去时可以顺着我扔的树枝返回去。儿子听了很受感动,良心发现,转身将母亲又背回家去。这三个不同国域的故事,说明了同样的一个真理:母爱是纯洁的、伟大的、无私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所以我说:
慈母的情,是大海的情;
慈母的心,是最纯的金!
谢谢大家!
摘自北大清华名师讲演录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可吟七步诗

发表于 2010-7-16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许在人性深处都有比较强烈的同情弱者的一面,所以往往悲剧更能打动人心,
从而产生巨大的、深远的、长久的艺术感染力。{:131:}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0-7-16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李商隐的诗题喜欢用“无题”,也可以说是他的创造。

他的七言律绝,以《无题》命题者诸作堪称经典。

比喻精巧,意象缠绵,使很多难言的复杂感情活动展示为具象化的深远寄托,很精彩。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已成为描写爱情的绝唱。

然我更中意的却是:“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寓情于景,物我交融......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0-7-16 18:43 | 显示全部楼层
比悲凄的音乐好 {:015:}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0-7-18 02:13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怨春归早,花余几点红。
留将根蒂在,岁岁有东风。
不要埋怨春天早早归去,花儿只剩下零零星星的几点红了;只要花根还在,那么“岁岁有东风”,等到明年春风再起的时候,有还会是繁华满枝!这首暮春诗,化感伤为进取,变消极为开朗。{:015:} {:131:}
回复 使用道具


韶华一笑间

发表于 2010-7-19 2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哥的杂谈一堆{:1_406:}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20: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