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576|回复: 27

[汇编] 【玩儿文化】猜灯谜:妙想天开的文字游戏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1-2-19 21: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据民俗专家翟鸿起先生回忆,旧时北京每逢元宵,都会举办盛大的灯会,堪称盛况空前。而灯会上,灯谜又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翟鸿起先生在北京灯谜界是当之无愧的权威,中国网文化中国记者在元宵节前夕拜访了翟先生,请他为我们揭开灯谜的奥秘。



灯谜从哪来?

据翟鸿起先生介绍,中国的灯谜脱胎于民间谜语,它起于宋、成于明,盛于清。“南宋偏安临安之后,每年从腊月二十五到正月十八,天天有灯会。当时的文人们为了在灯会上崭露头角,会把自己创作的谜语带到灯会上,无处展示,就把它挂在灯上,于是就有了灯谜。自此,灯谜与谜语分道扬镳,发展成一种的独特的体系。”

灯谜从它诞生时起,就一直是文人雅士的最爱。“像光绪的老师翁同龢,还有许多政府官员都好谜,他们以谜会友,轮流做庄,定期交流。”

 
翟鸿起先生展示旧时猜谜工具谜篦子


翟鸿起先生家中还珍藏着旧时谜会上使用的猜谜道具——谜篦子。这个东西就像奏折一样,举办谜会的时候,将他挂在墙上,谜友们把自己创作的灯谜放在谜篦子中,大家互相猜,互相争论探讨。猜谜时,谜篦子左右两边的两个折页是扣着的,通常谜会主人会将最难猜的谜语藏在其中,等其他灯谜都猜出来之后才能来挑战,叫做“摘大门”。那时的灯谜猜的都是四书五经、十大才子书,当然,里面也有不少调侃经典的成分。


灯谜的独特魅力在哪里

“利用汉字的音形意变化,构成内涵较深又有趣味的文雅艺术品。”这是翟鸿起先生为灯谜所下的定义。自从宋代文人参与灯谜创作之后,灯谜和谜语开始发展为两种完全不同的形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哪?“简单地说,谜语是口头文学,写啥猜啥,而灯谜写的和猜的不沾边,利用的完全是汉字的音形意变化,是文意谜。”

翟鸿起先生以谜为例对此进行了解读。“四四方方一座城,城中埋伏好多兵。打开城门调兵将,擦破头皮冒火星。”这就是一则谜语,谜底是火柴,谜面完全是对火柴的描述。这样的谜语,同样也可以猜洋火等等火柴的别名。但灯谜则不同。“弄着了小旋风。”这则灯谜的谜底同样是火柴,但答其他火柴的别名就不对,因为谜面说的是“火”了“柴”进。

“创作灯谜,需要对汉字的结构、笔顺十分的斟酌。”翟鸿起说。“比如这则灯谜,向西一直去,猜一字。谜底是句,这句话是说把向西边的那一直去掉,于是就成了句。有人拿这条灯谜去考别人,结果人家弄不明白,原来他把谜面说成了往西一直走,虽然两句话的意思完全一样,但作为灯谜就不成了。”在翟鸿起看来,灯谜是汉语所独有的一种文字游戏,接触了灯谜才了解汉字的魅力。

若问灯谜最大的魅力在哪里,翟鸿起的答案是“灯谜的魅力在于别解。”

同样以谜为例,斑马线的用途(猜一四字赞语),谜底为过人之处。“斑马线有什么用,不就是过人的嘛。这个过人,又可理解为比别人好,这样通过别解,构成了一种趣味。”在翟鸿起眼中,灯谜是一种求异思维的体现,也是一门边缘学科。如果想开拓思维,那么猜灯谜绝对是一条捷径。


灯谜有哪些花样?

常规的灯谜大体可分为两种体制。其一是会意体,大量的灯谜都属于这一种。“在民国初年,有一位谜圣张起南。他创作了中国第一条英文灯谜,good morning。猜一个字,谜底是谭。为什么呢?good morning是什么,是西方人问早上好,西言早,凑成一个谭字。”这就是通过会意创作的灯谜。

此外,还有一种增损离合体,这类灯谜主要是依靠汉字字形的改变。“比如劳模光荣,猜一字。光是什么意思,除了光明外还能理解为光着,不穿衣服,理解为没有。劳没有荣字上半边,剩力。模没有了荣字下面的木,剩个莫,合起来就是募。”

除了这些常规的,灯谜会上还有一些有趣的形式,“过去谜会上有动作谜。您站着,有人拿朵花,过来轻轻打您一下。猜一个红楼人物——花袭人。还有无字谜,过去有老先生出过这样的灯谜,谜面一个字没有,就是一张绿纸,猜四书一句,谜底是面(谜面)有菜色。还有一张白纸的,猜食品,谜底是白面。”

翟鸿起认为灯谜中最有趣的形式是一种叫做即物赠的灯谜,这种灯谜是有奖品的,奖品就是谜底本身。据翟鸿起回忆,“有一位孙精存先生,曾是京城第二大谜社丁卯社的成员。他每年正月十五都在自家门口以谜会友。他曾出过这样一条谜,孤单(即物赠),谜底是瓜子一个,孤就是瓜和子,单表示数量,一个。后来,我们把它的谜语改成了孤丘,奖品就增加到一斤瓜子了。”

猜即物赠类的灯谜,除了要答出奖品的种类,连数量也必须说对。翟鸿起曾经在谜会上出过这样一条灯谜,香莲母子告开封(即物赠),有人猜一块面包,“一块面见包公嘛。但我告诉他,您吃亏了。面包不论块,您想想香莲母子十几个人。他一想就明白了,秦香莲,冬哥、春妹三个人,所以谜底是三个面包。”


网络新词也成谜

网络上的猜谜与脑筋急转弯很热,这些东西的流行会不会对传统灯谜产生影响?在翟鸿起看来,网上的脑筋急转弯和灯谜完全是两个套路,有本质上的不同。虽然并不关注网络谜语,但对网络文化,翟鸿起却十分关注。“我不会上网,今年八十了,现学也来不及。但是网络确实叫人开眼,里面有很多好东西。”遇到网络上的新鲜词语,新鲜事物,翟鸿起都不会放过,要把它们做成灯谜。当犀利哥被热炒的时候,翟鸿起就创作了这样一条灯谜,犀利哥坐上宾(猜网络用语)。谜底是酷客,同样是网上最新鲜的东西。

跨度广也是灯谜的特点之一,“灯谜所涵盖的范围,用宋丹丹的话说,那是相当的大啊。”翟鸿起笑着说。灯谜不光能猜网络用语,也能用来讲时事,针砭时弊,调侃不良现象。过去有一则谜语,一枝红杏出墙来,猜红楼人物,谜底是探春。虽然很文雅,但现代人对这些还有多大兴趣呢?翟鸿起将这则谜语稍作改动,改猜四字国策,谜底是对外开放,如此灯谜便有了时代气息。“灯谜也要前进。”翟鸿起这样认为。

用灯谜说时事,也用灯谜讲文化。翟鸿起是个戏迷,是个老北京,他做过大量的戏曲谜语,如今又用灯谜去普及北京话与老北京的老物件。如今,翟鸿起将大量以北京老物件与北京话为谜底的谜语整理成册,并辅以对这些老物件、老口语的详细解释,打算尽快将此书出版。“我的这些东西来自北京,我要把它们还给北京。”这就是翟鸿起的想法。


灯谜的传承状况如何

翟鸿起是北京市谜友联谊会的会长,如今,每周日下午他们都会在劳动人民文化宫举办灯谜活动,每逢节日,也会在各大庙会组织灯谜活动。灯谜也走进了各大商场,成为吸引顾客的一种手段。但是在热闹的背后,翟鸿起也看出了问题——如今确实有很多喜欢灯谜的人,也不乏深谙谜道的资深谜友,但大部分人还是不懂灯谜,找不到灯谜的核心。分析个中原因,翟鸿起认为首先是大部分人没有接触灯谜,不常猜,此外,文化水平偏低也是个问题。“文化落寞了,人们追求的中心也变了。”

“传统文化要传承,我们愿意传,但谁来承呢?”这是翟鸿起在思考的问题。作为北师大附中的退休教师,他把灯谜做为特色课开进了中小学课堂,即让孩子们了解了灯谜这种传统文化,也对孩子们做了拓展思维的训练。翟鸿起热衷于讲课、讲座、出书,但他从来不记报酬。“论公,我希望这些优秀的文化能被人们了解。论私,至少百年之后,人们会知道当初还有个翟鸿起,给大家说民俗,说灯谜。”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灯谜小史





灯谜的别称

谜语在春秋时叫“言隐”、“隐语”、“廋辞”;在汉时叫“射覆”、“离合”、“字谜”;在唐时叫“反语”、“歇后”;在五代叫“覆射”;在宋时叫“地谜”、“诗谜”、“戾谜”、“社谜”、“藏头”、“市语”;在元时叫“独脚虎”、“谜韵”;在明时叫“反切”、“商谜”、“猜灯”、“弹 壁”、“弹壁灯”、“灯谜”、“春灯谜”;在清时叫“谜子”、“谜谜子”、“切口”、“缩脚韵”、“文虎”、“灯虎”、“春谜”、“灯谜”等。


旧时的灯谜活动

“又有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灯品》

这是南宋人周密追忆临安都城的著作中关于当时灯会的一段记述,也是关于灯谜的最早文字记述,因而普遍认为灯谜最早开始于南宋临安(但“灯谜”一名始于明代)。“‘起于宋,成于明,盛于清’———现在我们圈内一般就以这九个字概括灯谜从起源到发展、兴盛的历史。”赵春林说。

元代时,许多下层文人聚集在南宋旧都,杭州仍然是灯谜活动的中心;不过,在大都城,元宵节期间白云观等庙会中也有灯谜活动,称为“独脚虎”(谜条悬挂在灯下,形似虎脚)。

明清两代,作为帝都的北京,设有专门的灯市(明代最初在五凤楼前,后迁至东华门外,即今灯市口一带;清代则迁移至皇城外前门一带),灯节期间的灯谜活动更趋繁盛。《燕京杂记》记述了康熙年间的这种习俗:“上元设灯谜,猜中以物酬之,俗谓之‘打灯虎’。”大约同时期的刘延玑的《在园杂志》也描述:“灯谜本游戏小道,不过适兴而成。京师、淮、扬于上元灯篷,用纸条预先写成,悬一纸糊上棚,上粘各种,每格必备,名曰‘灯社’,.聚观多人,名曰‘打灯虎’。凡难猜之格,其条下亦书打得诸赠某物,如笔墨、息香、白扇之类。”顾禄《清嘉录》则详细记其活动形式说:“好事者,巧作隐语,粘诸灯,灯一面复壁,三百贴题,任人商揣,谓之打灯谜。谜头,皆经传、诗文、诸子百家、传奇小说,及谚语、什物、羽鳞、虫介、花草、蔬药,随意出之。中者,以隐麋、陟厘、不律、端溪、巾扇、香囊、果品、食物为赠,谓之谜赠。”

然而,所谓“谜赠”,按《在园杂志》的说法,即便有也不过是些文房四宝、巾扇香囊一类价廉而雅致的物品;因灯谜多涉四书五经、诸子百家等,因此参加者多是些文人士子和穷苦秀才,普通百姓大多只有围观的份儿而已。所以清末的一首竹枝词即略带嘲讽地写道:“几处商灯挂粉墙,人人痴立暗思量。秀才风味真堪笑,赠彩无非纸半张。”尤有甚者,灯市上,有挂谜招揽顾客的商家还设置谜中之谜,故弄机巧,比如标出的奖品是“苹果三千”,而结果猜中灯谜的所获得的不过是一只苹果插上三个牙签。

不过,这丝毫不妨碍京城灯市上灯谜活动的热闹繁盛,有竹枝词甚至以“摩肩搭背”来形容。清代赵骏烈所作《燕城灯市》竹枝词则如此渲染:“灯谜巧幻胜天工,不惜奇珍与酒红。多少才人争夺彩,夸长竞短走胡同。”而在那时,元宵节猜灯谜已经成了京城士子文人的一项乐此不疲的娱乐活动,甚至过后仍议论不止,有诗为证:“佳节元宵弦管催,银花火树照歌台。茶园到处闲消遣,说是才猜灯谜来。”

灯市的灯谜活动大多是沿街商铺为招揽顾客而设,但实际上,旧时北京的灯谜活动不只限于灯市,也不限于元宵节当天。

《红楼梦》中就有大量篇幅写到元宵节期间贾府内猜制灯谜以资玩乐的盛世,这说明灯谜曾经普遍流行于仕宦家庭内部。而在清代北京,上至帝王,下至王公大臣、著名文人都不乏嗜谜成癖的人物,比如乾隆皇帝、大学士纪晓岚、清末重臣翁同龢、工部尚书潘祖荫等。电视剧《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出现了大量斗谜的镜头,情节虽未必属实,却也是当时上层人士风尚的一种反映。

除此之外,元宵节当天,制谜者还常把灯谜悬挂在家门口的灯笼上,等待经过的路人猜射,猜中者有时也有奖品。清代家震涛有诗描述这种情形:“一灯如豆挂门旁,草野能随艺苑忙。欲问还疑终缱绻,有何名利费思量。”


灯谜爱好者的组织:谜社

资料记载,早在南宋灯谜出现时,就有好谜者组织了谜社,除灯节以外,日常也定期聚会交流。谜社在清代更流行,如光绪年间就有竹西后社、射虎社等组织,而民国以后北京先后成立的谜社组织就有北平射虎社、隐秀社、丁卯社、学余社等10多个。

谜社中谜手众多,经常在茶馆酒肆或者个人私宅中举办灯谜活动,相互研讨,或者张灯悬谜,招引猜射。比如1916年在“寒山诗钟社”基础上成立的北平射虎社以宣武门外江西会馆为社址,集中了诗人樊樊山、“龙阳才子”易实甫、戏剧家罗瘿公、文学家高步瀛、末代状元刘春霖、灯谜大家薛少卿、张郁庭、顾震福、韩少衡、金子乾、关颖人、宋敦甫等人,制定了详细的章程。按规定,“射虎社”每月开常会一次,每人至少悬谜30条,供众人猜射;每年逢元宵、中秋召开大型会猜,并事先登报预告。谜会之日,射虎社里观者如堵,盛况惊人,大有“满城争说春灯谜”之势。谜社还按月将社友作品辑成油印谜集,不但标明作者大名,还将射中者名字登录,使制、射两方的成绩一目了然。翟鸿起介绍,有的谜社还采取每月雅集,轮流坐庄的方式。活动结束后,社内生活境况较好的出点钱或大家凑份子,聚个餐、喝点小酒,是一种很惬意的文人交游方式。

加入谜社一般采取相互介绍的方式,也有猜射成功率较高的人被吸纳进来。因为北京的十多个谜社每月活动的时间不一样,也有跨好几个谜社的谜手,甚至入社的并不限于北京人。比如,北平射虎社虽然只存在了三年,但成员很快发展到300多人,这其中就包括了许多外地的谜界精英。

北京谜社在抗战爆发前夕大多停止了活动,但北京民俗专家崔普权说,解放初期,东、西城还有些文人自己糊制灯谜箱,上贴灯谜数则,放到街巷的空旷处供人雅玩,而且还自己掏钱买小奖品。只是这些灯谜不像文人灯谜那么雅致难猜,多为俗谜,谜底大多是《三国演义》、《水浒传》中的人物和京剧剧目名称,即使大字不识有时也可猜中。


古代名人的灯谜轶事

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又名元夕、元夜、上元节、灯节。古时,元宵节有张灯的民俗,灯上常常写些谜语让人猜,以增加节日气氛,这便是“灯谜”。在我国民间,流传着很多名人元宵节猜灯谜的佳话。

王吉普:以谜对谜

一年元宵节,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好朋友王吉普来访,席间,王安石说:“今天是元宵节,我出一谜助助兴———画时圆,写时方,冬时短,夏时长。”

王吉普想了想,没有说出谜底,却对王安石说:“这样吧,我也出一谜助助兴!”说着,吟出一谜:“东海有条鱼,无头亦无尾,去掉脊梁骨,便是你的谜!”

以谜猜谜,好新鲜啊!王安石想了片刻,不禁微微地笑了。原来,俩人所出灯谜的谜底均是同一个字:“日”。

徐文长:出联破谜

明代,每年的元宵节,杭州西湖边都要举行元宵灯谜会。

有一年元宵节,著名画家徐文长路过杭州时,也随众人到西湖边观灯猜谜。在观灯过程中,他见一群人围着一盏大红灯笼争论不休,便挤进去瞧个究竟。

原来灯上写着一副对联:“白蛇过江,头顶一轮红日。”旁边还有一行小字:“打一日常把用物,并用一谜对出下联。”这则灯谜谜面很是平常,徐文长很快便想出了谜底,他上前对出了下联:“乌龙上壁,身披万点金星。”

众人看着这两副灯谜都惑然不解,直到徐文长走后,才有人想出谜底:原来两谜的谜底分别为油灯和杆秤。

文征明:智破哑谜

明代的文征明不仅是大画家和大书法家,还是位善猜能射的灯谜行家。一年的元宵佳节,他去苏州玄妙观赏灯会,看到一处“哑谜”摊:主人在谜架上挂着一只鸟笼,笼中关着一只小鸟,笼旁悬挂一串铜钱,注明猜谜者须做一动作猜句衙门用俗语。

文征明稍加思索,便取过铜钱,打开鸟笼放走了小鸟。主人非但不生气,反倒客气地奉茶。原来此谜的谜底是“得钱卖放”(收贿后即放人)。


关于灯谜的民间故事

古代,每届元宵节,人们总要分曹射覆,引为笑乐。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 

"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猜谜变成灯谜,还有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个财主,人称笑面虎。他见了衣着体面的人,就拼命巴结;见了粗衣烂衫的穷人,就吹胡子瞪眼。有个叫王少的青年,曾因衣服穿得破烂,一次去借粮时,被他赶出大门。王少回去后越想越气。于元宵之夜,扎了一顶大花灯,来到笑面虎家门前。这大花灯上题着一首诗。笑面虎上前观看,只见上面写着:

头尖身细白如银,    

称称没有半毫分;    

眼睛长到屁股上,    

光认衣裳不认人。    

笑面虎看罢,气得面红耳赤,暴跳如雷,嚷道:"好小子,胆敢来骂老爷。"便命家丁去抢花灯,王少忙挑起花灯,笑嘻嘻地说:"哎,老爷莫犯猜疑,我这四句诗是个谜,谜底就是'针',你想想是不是。这'针'怎么是对你的呢?莫非是'针'对你说的,不然你又怎么知道说的是你呢?"笑面虎一想,可不是,只好气得干瞪眼,灰溜溜走了,周围的人都乐得哈哈大笑。这事传开后,越传越远。第二年元宵,人们纷纷仿效,将谜语写在花灯上,供人猜射取乐。所以就叫"灯谜"。以后相沿成习,猜灯谜、打灯虎成了元宵佳节的重要活动内容,《红楼梦》里有好几个章回都描绘了清人制猜灯谜的情景。灯谜活动,一直传至今天。春灯谜语,虽属艺文小道,然上自天文,下至地理,经史辞赋,现代知识,包罗无遗,非有一定文化素养,不易猜射;而其奥妙诙奇,足以抒怀遣兴,锻炼思维,启发性灵,是一种益智的娱乐活动。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21:45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家支招:作谜有规矩 猜谜有诀窍




灯谜创作有哪些规矩

灯谜的创作有着严格的规矩。据翟鸿起先生介绍,灯谜在流传过程中分为南、北两大派别,其中北派灯谜的规矩更为严格:

首先,谜面必须成文,而且要求有文采,有平仄。北派灯谜又叫“独脚虎”,再添三句便可成诗。

例:一片青辉映高山(猜三字新称谓),谜底为月光族。青辉即月光,高山是一个民族。

其次,要求谜面与谜底不可重字。如果谜面有字与谜底相重(包括谐音),就叫漏春或者泄白,这种情况下一般都要告诉猜谜者漏的是第几个字。“这种一般都是无奈之举。”翟鸿起说。

第三,如果用现成的诗句做谜面或者话用诗句,必须严扣谜底。

例:霜叶红于二月花(猜运动员雅号)谜底为超级丹,霜叶红于二月花就是特别的红。

杜牧赏枫受阻(四字交通警示)谜底为禁止停车,化用“停车坐爱枫林晚”诗句,赏枫受阻是因为不让停车。

第四,如果谜底数量在两个以上,谜底要能连成一句话。

例:不缺钱花(单字人体部位三个),谜底为手、头、足,三个谜题连起来就是手头足,不缺钱花肯定手头足。

第五,除使用现成诗句外,谜面中不可有废字。谜底所有字必须隐含在谜面当中。

例:状元郎(四字赞语),谜底为雄踞榜首。有人猜高踞榜首等,不对,那样的话谜面中的郎字就没用了。

珠峰映雪(民族名三个),谜底为高山满白。这则谜语,猜高山族、满族、白族都不算对,因为谜面中没有隐含族字。

第六,谜底只能有一个。

例:半推半就(打一字),把推的一半和就的一般进行组合,即可以是掠,也可以是扰。这样的灯谜是不行的,需要在谜面上增加限制,如改为半推半就请勿打扰(别答扰)。答案就剩一个掠了。

第七,谜底尽量不用谐音。

灯谜中有一种谜,叫做白格,所谓格就是谜底有谐音字的。这种情况下,一般要告诉猜谜者谜底第几个字谐音。例如,产品本是冒牌(梨花格,猜近代名人)。梨花格就是谜底所有都是白字,产品即货,本是即原,冒牌即假,谜底是货原假,也就是霍元甲。这样的灯谜也很巧妙,但据翟鸿起先生介绍,这样的灯谜创作都属于无奈之举,谜界公认,好谜无格。


猜灯谜的窍门

要想猜好灯谜,就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搞通谜面的文字内涵。

其次,搞清楚谜目,即猜什么。根据谜目的范围充分展开想象。

第三,分清楚谜语的类型,是会意还是字形变化,根据谜语分类调整思路。

第四,谜底是唯一的,如果有两个谜底都能和谜面稳和,那一定是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19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灯谜会


这些灯谜由翟鸿起先生提供,不妨自己开动脑筋,体会下灯谜的乐趣哟。



一日之功(猜三字物理名词)



全军覆没(猜象棋子五个)



误入包围圈(猜二字节令名)



落笔写皇上(猜四字谑称)



瞧瞧你干的那事(猜三字哲学名词)



陷空岛上亮旗号(猜二字电脑配件)



前线单身汉有后劲(猜网络流行语)



篮球不是足球玩法(猜六字口语)



休要提前撕月历(猜六字口语)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1-2-20 09:49 | 显示全部楼层
很高雅的活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1-2-20 1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也来猜猜~~~~~~~~最怕猜谜了,为了读雨姐姐,怎么也要使劲猜它几个出来~~~~~~~~!{:060:}{:121:}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1-2-20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前线单身汉有后劲(猜网络流行语)------是给力么~~~~~·?{:1_499:}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1-2-20 13:51 | 显示全部楼层
陷空岛上亮旗号(猜二字电脑配件)  鼠标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1-2-20 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玩一下,呵呵

陷空岛上亮旗号(猜二字电脑配件)-----显卡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1-2-20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误入包围圈(猜二字节令名)------芒种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05:1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