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18|回复: 5

[汇编] 【文化观察】《新华字典》里的时代胎记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1-7-14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穿着红裙子的姑娘,尽管打扮得不算时髦,却在7月4日成为人们目光的焦点。这一天,这个名叫“新华”的女孩同上百万个同胞姊妹一起,刚刚诞生,便占据了书店最显眼的位置。

      她们就是第11版《新华字典》。自1953年起,这个小小的字典家族在当代史上影响着数亿中国人。从初版首印至今,《新华字典》的总发行量已逾4.5亿册,这还不包括盗版。

      中国人能在其中找到的,是父母一页页翻着这本字典为儿女挑选名字的身影,是小学写作文时咬着铅笔头苦苦查找“大词”的烦恼,是第11版问世前还始终号召“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斗志昂扬,是这个国家过去62年的时代胎记。

      时尚的帽子被史无前例地戴在了“新华”姑娘头上

      就在这个夏天,时尚的帽子被史无前例地戴在了“新华”姑娘头上。

      人们发现,这个平常总是一脸严肃的女孩,居然能讲出不少潮词。她将“学历门”的“门”解释为“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 像大多数年轻人一样,她喜欢在电视里看“服装秀”,偶尔会“晒工资”,也会关注“房奴”和“车奴”。

      事实上,半个多世纪以来,《新华字典》始终以各种方式影响着中国人。

      作为新中国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字典,它并不仅仅在语言上给人以指导。在《新华字典》1965年版和1971年版中,鹅被解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一名读者写信向编辑抱怨,由于不知道如何分辨鹅的性别,他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将“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掉。没想到,这只倒霉的鹅居然腹中有卵。由此,编辑才发现,无论雌鹅、雄鹅,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较大。这一错误在1979年版中得以修正。

      一个很爱打扮的男配音演员称:“作为一个语言工作者,你可以忘带钱包,忘带手机,忘带护肤品……唯独《新华字典》不能忘。”相似的故事也发生在已经过世的罗京身上,在26年的新闻联播播音员生涯中,他从没出过错。他去世后,人们在他的办公桌下找到一本已经被翻烂了的《新华字典》。

      就连这本字典的价格也被人们详加考据:1957年版1元钱,1998年版11元,2004年版12.4元,今年双色本定价24.9元,据称,它的价格一直和同时代一斤猪肉的价钱差不多。

      有媒体人甚至发出这样的感叹:“无论从发行量、普及面、影响程度,还是读者的忠诚度来看,它对中国人的意义都类似于圣经之于基督徒。”

      因此,对于修订第11版的主持人之一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副主任程荣来说,修订新版字典是项“充满敬畏感的工作,始终让人战战兢兢”。甚至从2004年1月第10版出现在书店那一刻开始,对新版字典的修订就已经开始了。

      尽管这只是一本收录了11000多字的小字典,可是修订的工作却丝毫不能马虎。在词典室前主任韩敬体的办公桌上,第10版字典已经被用得卷了边儿,由他负责修订的那一部分布满了密密麻麻的标注。

      这些学者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从“语法比较规范的报章杂志”上查找新词,并时刻关注着最新的网络用语。眼下,已经71岁的韩敬体像年轻人一样熟悉“神马”和“有木有”。但是学者们经讨论后认为,这两个词其实都是年轻人为了“图新鲜”而使用的错别字,无助于增加语言的丰富性,所以眼下并不会被收入字典。

      事实上,一个字的新义项想要进入“新华”的世界里,可需要经过一段相当漫长的考察期。早在第10版出版前,程荣就注意到了“秀”作为“表演、展示”的新含义,但因为担心这些流行词不够稳定,当时她并没有贸然进行修改。直到8年后,“作秀”才算通过考察,正式进入《新华字典》。

      但人们注意到,“晒”和“奴”等字的新义并没有出现太久,却已经登堂入室。人们甚至发现,就连常用的bye bye在7月4日都真正走进了汉语世界,“拜拜”有了二声读音。“不管这个音译词合理不合理,但是它太常见了。”韩敬体笑着说,随即又补充道,“毕竟,语言学家只是语言的记录员和研究者,而不是语言的警察。”

      扎着羊角辫、跳着忠字舞、又红又专

      学者们当然没有忘记,在新中国最初的数十年里,这个名叫“新华”的姑娘曾被戴上过红袖章,并被赋予“监察员”般的使命。

      1953年10月,几乎就在新中国4岁生日的同时,“新华”家族的大姐在北京诞生。从这个时间节点向前推8年,“《新华字典》之父”、北京大学中文系原主任魏建功被国民政府的行政长官公署教育处派赴台湾,推行国语。1948年他回到北京时,解放大军包围了北京城,魏建功找来周祖谟、金克木等语言学家,想要编纂一部字典。

      那是一个动荡的年代,金克木曾撰文回忆:“我们在魏家的大厅中草拟新字典的构想……城外传来的炮声仿佛给我们打节拍,我们当时想不到所拟字典的前途,但有一个信念,中国的未来系于儿童,危险在于文盲和无知。”

      那时,中国还没有一部白话字典。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时任出版总署副署长的叶圣陶找到魏建功,并由魏主持编纂字典。这部字典最初甚至从名字开始,就被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或者,当时最美好的祝愿,“新华,新的中华啊”。

      一个将近50岁的中年人,曾经使用过1953年版《新华字典》。于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认为苏联、朝鲜等社会主义兄弟国家是除中国外最强大的,因为在字典的各国首都、面积、人口一览表中,社会主义国家高居前列,一长串资本主义国家只能在榜单末尾无精打采地跟着。

      因此,当这个中年人被派到“排名倒数第三位的美帝国主义”考察时,他的脑袋乱了套。本来,根据字典,他应该看到一幅“在剥削阶级专政的国家里,只有剥削阶级剥削劳动人民的自由,没有劳动人民不受剥削的自由”的苦难图景。

      初版的编纂者大多已经作古,但在魏建功的学生、现年79岁的曹先擢看来,初版《新华字典》内容中的政治色彩,来自新中国成立之初知识分子自觉主动的政治热情,并非高层授意。

      韩敬体也曾经听说过魏建功等学者的编纂方法,他们从当时的报章杂志上勾词,人工抄写了30多万张卡片,并从中选出一部分作为字典的词条和例句,“那时候,人们就是这样说话、写文章,字典就勾勒着一个时代。”

      但是学者并没能独立于政治太久。1966年,韩敬体进入词典编辑室工作两年后,一场政治运动兴起了。直到如今,他还记得那些前一年刚刚经历修订、再版的《新华字典》被撕掉封面,以5毛钱一本的价格被“迅速处理掉”。此后的几年间,人们在书店里再也找不到一本字典。

      1971年,和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大多数人一样,韩敬体下了干校,在河南息县整日与稻子和棉花为伍。北京传来消息,最新版《新华字典》出版了。

      一名军宣队代表是该版修订小组的组长,实际工作由几位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团”的北大教授做。极负盛名的语言学家王力当时被分配在燕园扫楼梯,无缘修订小组,只能悄悄地贡献几条名言警句。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苏培成还记得,当时上层领导提出口号,“要把无产阶级专政落实到每个词条”。

      所有词条都要经过“政审”:“背着太阳”有“背着红太阳毛主席的嫌疑”,要删;“巴不得马上回家”,革命性不强,需改为“巴不得马上返回战斗岗位”;“茹毛饮血”,“茹”有吃的意思,那岂不是成了吃“毛”?这绝对是反动成语。

      苏培成甚至听说,当时的词都要被划分三六九等,“革命”是积极词,“颓废”是消极词,而这部用红色大字印着《毛主席语录》的字典,必须摒弃一切消极词。近2000条修改意见最后被汇总到周恩来总理的案头,这位总理两次接见修订小组,几乎逐条批示。看到“背着太阳”被删,他说了句:“神经过敏!”

      最终,根据周恩来“小改应急需”的指示,只有64处被改动。根据后来的媒体报道,全书引用46条《毛主席语录》。几十年后,有人听到这段故事评论说,历史就像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正如1971年出生的“新华”——扎着羊角辫、跳着忠字舞、又红又专。

      从这个“脸谱化”的姑娘身上找回人性

      想要从这个“脸谱化”的姑娘身上找回人性,却没有那么简单。

      苏培成亲历了“政治对语文的伤害”,在他看来,“文革”后的字典“一直在慢慢往回走”。到了上世纪80年代,参与修订的学者意识到,去掉各种“主义”、阶级分析、个人崇拜与意识形态批判是题中应有之义,“这一点无须讨论,我们编的不再是政治字典”。

      上世纪70年代人人都必须背诵的,为了“社会主义”在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经典理论,在1992年的字典上消失了。同年,“社”的词条下出现了“社交”。当时间推移到1998年,人们在这里不再能看到“仇恨”与“主义”。宗教不会被视为“虚幻的、歪曲的反应”,“利润”也不是“资本主义剥削的残酷手段”了。

      到了2004年,这个原来总有点“端着”的姑娘,已经可以大大方方地谈论“性教育”和“禁毒”,她也在经历“代沟”,关注着这个社会的“弱势群体”。

      2011年,新版字典中加入“和谐”一词。一位参与修订的人员称,现在修订小组中仍然有“专门负责折射条的同志”,遇到宗教、民族、政治等问题须报权威部门核准。但由于认为“和谐”只是“普通的语文意义上的词语”,他们并没有为此事特别呈报上级。

      如今,修订这本在中国拥有几千万甚至上亿读者的字典,终审权由社科院词典室的学者们行使。

      “新华”大姐自打出生那年起,就带着一块不起眼的“胎记”,那时的她在用“翻”字造句时,总爱说“铲除封建剥削,农民才能翻身”。后来,她胆小的妹妹们为了顺应时代需要,则将这句话改为“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

      7月8日,一本第10版《新华字典》安静地躺在社科院词典室宽大的会议桌上。在第121页的“翻”字词条中,“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这一例句,被用铅笔淡淡地画上了一道。

      几乎就在一个我们来不及注意的瞬间,在刚刚出生的小姑娘“新华”那里,这个伴随着她整个家族58年的胎记,永远地消失了。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周洪波:汉语没有遭遇危机




周洪波认为,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仅要查字典,还应读字典,应把它当成小型的百科全书来读。


小小的《新华字典》,已出了整整11版。

很少有人知道两个事实:首先,它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汉语书籍,前后共出版了4亿多册,即使从全球范围看,也高居次席,仅逊于《圣经》。第二,为了让农村孩子们买得起,一直以来,它的价格相当于一斤肉。

陪伴着几代人的成长,包容了太多的辛酸与感动。然而,有多少人知道它背后的故事呢?为此,《北京晨报》专访了商务印书馆副总编周洪波先生。

《新华字典》为什么变薄了

北京晨报:《新华字典》已出了11版,新版的最大特色是什么?

周洪波:自1953年出版以来,《新华字典》共出了11版,按我们行内的说法,叫“五年一小修,十年一大修”,难能可贵的是,即使在“文革”期间,维护、修订工作也没受太大的影响,继续为文化普及做出了贡献。新版最大的特色,在于以学术为导航,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术含量提升了。主持这次修订工作的是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先生,江先生是吕叔湘的关门弟子,以后长期与吕先生在一起工作。江先生身体力行,不仅对修订原则进行了全面梳理,还亲自做了许多修订样条。

北京晨报:感觉新版《新华字典》不如小时候用的老版厚,这是为什么?

周洪波:这是因为造纸工艺进步了,过去纸的品种少,也比较粗糙,现在都用字典纸,它比普通纸薄,韧度却更强。新版《新华字典》的篇幅比老版要多,因为在编辑上,一般是只增不减。

增删词汇有根据

北京晨报:新版增加了很多新词,并删除了一些旧词,为什么要这样做?

周洪波:语言随社会发展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留下一些“语言化石”。比如上世纪50年代的马达、马力、煤油、合作社等,反映了当时的时代变化,便收了进来,但今天人们已很少用这些词。而现代语言变化之快,出乎人们的想象,1995年互联网开始风行,短短10多年,与网字组成的新词已经有五六百个,去年是“微博元年”,可到今天,与之相关的词已达上百个,这么多新词都收进来,就成了一本“胖字典”,所以要删除一些查检率低的词,以方便读者使用。

北京晨报:增删词汇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周洪波:从2005年开始,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每年都会发布《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通过大量的调查与分析,具体展示了汉语词语变化的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几年来都有网络词语的发布,还有排行榜,国家语委主持新词的发布,对这个情况,大家可能还不太了解。

究竟是树荫还是树阴

北京晨报:前不久,树荫和树阴之争引起轩然大波,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纷争?

周洪波:这与汉语语音变化有关,过去大家都依据全国普通话审音委员会发布的标准,但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一直没出新音,而语言生活却一直在变动,比如“打的”,字典里只有“笛”音,可老百姓根本就不这么念。树阴与树荫之争,国家语委有规定,但大家争论比较大,故《新华字典》做了变通,两种写法都有。一般情况下,有标准严格按标准,如果标准滞后,也会依据人们的语言实践,做一些引导性的工作,推动标准的完善。

北京晨报:如何推动标准的完善呢?

周洪波:比如谌字,姓氏用,过去只有“晨”一个音,后来山西一个村的人来信,说他们都姓谌,但发“甚”音,这次新版就吸纳了他们的意见,再比如洪洞县,洞过去没有“铜”的音,新版也增加了进来。像这些新的改动,将来在制定标准时,应该会予以考虑。

汉语没有危机

北京晨报:老版《新华字典》中,将许多野生动物标注为“肉可食,皮可制衣”等,新版为何全改掉了?

周洪波:这是因为安徽某学校的学生给我们写了一封长信,认为这不符合保护野生动物的理念,修订组专门讨论,认为有道理,故对所有与动物相关的词条进行了改动,以前改了一些,这次完全改掉了,以避免误导,提倡环保意识。

北京晨报:在网络上,火星文等正公然流行,许多学者发出了“汉语危机”的呼声,您怎么看?

周洪波:我不同意“汉语危机说”,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对语言规范问题也应多元化,《宪法》规定了推广普通话、规范汉字,这是汉语发展的主旋律,但这并不意味着要禁止方言,扼杀网络语言。这就像一台戏,有人唱主角,有人唱配角,有人跑龙套,语言生活多层面,才能组成精彩的一台戏,不能因为方言、网络语言流行,就认为语言主体有危机,这未免太悲观了。根据《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的调查,这几年来,汉语的字稳中有变,词变中有稳,这进一步证明,汉语没有危机,网络新词鲜活,但它们只是组成了时代多姿多彩的新生活而已,没有影响语言主体。

博士生也认不全的《新华字典》

北京晨报:网络时代对《新华字典》是否会产生冲击呢?

周洪波:网络对工具书有冲击,但也是机遇。网络检索信息很方便,但是否准确,就不好说了。在数字时代,如何打造良性的商业模式,以更好地保护著作权,这是一个尚待解决的问题,但数字化是必经之路,我们也希望与有实力、权威的数字化载体合作,并在为此努力中。

北京晨报:相比于老一代人,今天人们使用《新华字典》的几率下降了,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周洪波:过去文化产品单一,《新华字典》是大众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许多读者当年靠它“扫盲”,故对《新华字典》产生了深厚的感情,有的读者一个字、一个字地背,有的完全抄了下来。新中国成立不久,周总理接见外宾时,别人送的礼物是五卷本大百科全书,我们只能送《新华字典》,被国外媒体称为“大国家,小字典”。今天我们的工具书种类已极大丰富了,但对《新华字典》,大家理解上有偏差,以为就是查查字,其实它里面藏了很多东西。南京大学有一位博导,要求他的博士生通读《新华字典》,结果1万多字中,有1000多字学生不认识,还有200多字只认识一半,看上去,这是一本小字典,但它的容量非常大。对于现代人来说,不仅要查字典,还应读字典,应把它当成小型的百科全书来读。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新版《新华字典》与网络拼速度


在中国人人皆知的字典《新华字典》5日变脸。最新的第11版《新华字典》将“房奴”、“晒工资”、“秀场”、“学历门”等新词收入,删掉了“手机”、“合作社”等旧词。围绕这部小字典的变与不变,读者议论纷纷。从今天起,读者就可以从上海各大书店买到这部新版字典。

变:广收新词引担忧

《新华字典》推新版,定价(单色本)从2004年第10版的16元,上涨至19.9元。因此必须以新貌示人,这恐怕是《新华字典》修订组从一开始就定下的。经过7年多的修订编纂,昨天首次亮相的第11版《新华字典》,果然让人耳目一新。

按照出版方商务印书馆给本报提供的数据,新版字典共收单字1.3万个,以字统词,收带注释的词语3300多个,新增正体字800个,新增繁体字1500个,新增异体字500多个。小小一本《新华字典》增加了近三分之一的容量,其修订幅度之大为历年罕见。

要让人耳目一新,最重要办法的就是紧跟潮流。比如“晒”字,新版字典就增加了“展示”的释义,以求解释什么是“晒工资”。“秀”增加了“表演,展示”的释义,以求和“作秀”等热词相呼应。“门”则增加了“事件,多指负面的事件”的注释,紧跟着的举例就是“学历门”、“考试门”。

变化之中不仅有增,还有删,比如“手机”就被删掉了,理由是这个词已是众所周知,不需要再解释了。“合作社”却是以该词已经过时为由而被删。

总之第11版《新华字典》很新很时尚,这在让人欣喜的同时,也引起了一些读者的担心。读者王先生昨天在网上发帖称,新版《新华字典》都快成“流行语发布平台”或“热词总汇”了,“收入新词,应该选择那些经过了时间沉淀的词汇,比如‘晒’和‘奴’只是网络上用得多,绝大多数国人还是不用的。一味求时髦,博人眼球,只会使得字典丧失权威性。”

不变:编纂者自称严谨态度没变

事实上,《新华字典》的权威性,这几年一直在遭受质疑。2006年读者马捷以找出第10版《新华字典》4000处错误,状告商务印书馆。2009年,读者陈先生也以找出第10版《新华字典》22638处差错,而这些差错会对读者造成知识性伤害为由,将商务印书馆告上法庭。这些官司虽然最后都无一胜诉,但敢于质疑《新华字典》似乎在读者中已成为一种共识。

此次,第11版《新华字典》新词迭出,自然又让读者担心是否会存在编纂过程中的不严谨。对此,中国社科院语言研究所词典室副主任、《新华字典》第11版编纂主持人之一的程荣对记者表示,读者完全不用为这部字典的严谨性担心。在编纂过程中,编写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并参考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整部字典审读多达10次,校对多达15次。

程荣以新增地名为例,《新华字典》决定要增加一个地名前,首先修订人员要熟悉各省区市地图,然后把不确定的地名读音标示出来,打电话到对方的民政局、教育局或其他部门,询问具体读音,再把反馈的意见记录下来。将最疑难的问题交给所里的“方言研究室”,请这些专家去现场实地考察,最终得出结论。

当然,《新华字典》对于新词也并非“谁新就收谁”。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就向记者表示,起码如“童鞋”、“神马”这些网络热词,新版就拒绝收入,“网络热词在更多的意义上是一种调侃,在一定时期内缺乏稳定性。《新华字典》应具有引导规范和标准的意义。”(记者 郦亮)

链接

《新华字典》是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的第一部用白话注释和举例的小型汉语语文辞书,对普及全民族的文化知识作出了重要贡献。迄今,从1953年初版至今,《新华字典》共推出过11个版本,累积发行量达到4亿多册。是全世界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7-14 1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华字典》的编撰故事


  《新华字典》本月推出第11版修订本。《新华字典》是新中国第一部以白话释义、用白话举例的字典,也是迄今最有影响、最权威的一部小型汉语字典。“小字典,大学者”,在它的旗下,汇聚了一批声名卓著的大家:魏建功、叶圣陶、陈原、吕叔湘、丁声树……

  近60年里,《新华字典》先后经过几代专家学者的多次修订,印行4亿余册,是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工具书。

  查校《新华字典》的不同版本,阅读《新华字典》的编纂故事,可以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鹅”的冤屈

  在相当长的一段岁月里,《新华字典》就是我国的“百科全书”。《新华字典》不仅供人查字查词,还帮助人们学汉语、学文化、学做事,甚至成为文化荒漠时期很多人的文化绿洲。例如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新华字典》编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由于不知道怎么区分鹅的雌雄差别,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鹅”这个条目,《新华字典》1965版、1971版注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于是就把“头部有黄色突起”的鹅杀了。但杀了那只鹅以后,却发现鹅腹中有卵,于是特意写信给商务印书馆,反映这件事情。编辑们查阅相关资料后才得知,鹅不分雌雄,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突起大一些。于是,就做了修改。1979版注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头部有黄色或黑褐色的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

  删了“死不承认”

  《新华字典》虽然是一本工具书,但是在非常年代也无法摆脱政治的干预。比如, “死”,1965版:“(引)1.不顾性命、坚决;死不承认、死守、死战;2.在形容词后表示达到极点:累死了,乐死了,”1971年修订重排本删了“死不承认”和“累死了”。

  为什么呢?因为上述所删的这两个例证,在当年的政治形势下,如果被上纲上线,还真是会出问题:先说“死不承认”。在当年提倡的大庆精神,有一个“三老作风”:“对待革命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现在《新华字典》举例“死不承认”,这不是和大庆精神对着干吗?

  再说“累死了”。1969年,全国才传达了毛泽东同志的最新指示:“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新华字典》居然举例是“累死了”,那不是自找麻烦吗?

  至于那个例证“乐死了”,人们倒是很可以放心保留:上世纪50年代有一首著名歌曲,叫《真是乐死人》:“实行了兵役制,我当上国防军,挎上冲锋枪,军装更合身,帽徽闪金光,领章更漂亮,我对着镜子对着镜子,上下照上下照,哎!真是乐死人,真是乐死人。哎哟哟真是乐死人!”歌曲歌颂了兵役制,曲调幽默欢快。显然,“乐死人”是“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无论是修订者还是用极左思想给字典挑毛病的人都皆大欢喜,当然不用删。从1971版最终修改的地方,可以看出当时修订者的无奈。

  增加“晒工资”

  《新华字典》词条的选取与释义,浓缩着新中国60年来的建设和文化成就,折射着各种理念的更新,比如环保意识,比如对待网络语言的态度等。2004年第10版修订完成,到今天又有七八年的光景,社会文化和语言生活发生了深刻变化,《新华字典》第11版修订的过程中,重视字典承载文化的功能,是颇有时代意义的。比如“晒”,增加了新的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如“晒工资”、“晒隐私”。增加了部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词语,比如“民生”。同时,删去部分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比如“煤油、合作社”等。

  这些调整和改动,见证了社会生活日新月异的发展,显示了语言这个媒介对生活的快速反应;同时,也进一步体现了《新华字典》对时代变化的敏感。

  因为看到新闻报道边远贫困地区全校只有一本字典,《新华字典》第11版除了传统的普通本和双色本外,特别推出了价格低廉的平装本。不同版本内容完全相同,平装本价格只有普通本的一半。这从侧面反映了今天关注“民生”的特点。 李峥嵘

  《新华字典》第11版六大修订

  1. 增补字音。比如 “拜”, 第10版只有一个读音bài,第11版增加了新的读音bái,如“拜拜”,表示“再见”或“结束某种关系”。

  2. 增补新义。比如“晒”,增加了新的释义“展示”,多指在网络上公开透露(自己的信息):如“晒工资”、“晒隐私”。

  3. 增删词语。第11版增加了部分与国计民生相关的词语,比如“民生”,指人民的生计,如“关注民生”。同时,删去部分使用频率较低的词语,比如 “煤油、马达、马力、合作社”等。

  4. 增补人名、地名、姓氏用字。

  人名方面,把一些常用于人名的字立为字头,比如“犇”、“堃”、“喆”、“甦”、“淼”等。

  地名方面,把一些常见的地名用字立为字头,并对特殊地名的读音做了注释。比如“堐”(yá):“堐东”、“堐西”都在山东省;又如“洞”,第11版注明:“山西省洪洞县的‘洞’习惯上读tóng”。

  姓氏方面,也新增了字头,比如“佀”,第二义项注释为“姓”。

  5. 更新附录。依据新版《世界知识年鉴》(2009 / 2010),对第10版的一些内容做了更新。

  6. 改动体例。第11版对体例做了重要改动。《新华字典》以往版次,小圆点“.”用于例证中的间隔与例证的结尾。第11版改用两种符号,用于例证间隔的小圆点“.”改用竖线“|”,用于例证结尾的小圆点“.”改用句号“。”。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1-7-14 20:4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遍,满腔的话语想表达,想想又看了一遍。呵,居然无语了。太婆知道为什么吗?也许是自己对纯文化要

求苛刻了些,想说些什么又觉得不合适,毕竟才被河蟹了一个多月,还是老老实实做人吧。毛老人家不是对柳亚

子先生说过,牢骚太盛防肠断吗,我也就不敢太指望现如今的学究们如何治学严谨了。哎,好好的工具书成了噱

头,还能言之凿凿地自夸,也只有现代的文化人才能说出口吧。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7-15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了一遍,满腔的话语想表达,想想又看了一遍。呵,居然无语了。太婆知道为什么吗?也许是自己对纯文化要
...
行天 发表于 2011-7-14 20:44

太婆做这一帖的初衷就是想告诉大家一个文化现象,《新华字典》被修订了。

即使我们有想法,也还是要遵从。

尽管我理解行天,又能如何呢...{:1_496:}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13: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