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364|回复: 18

[汇编] 【文化专题】你是不是网络时代的“传统文盲”?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1-8-2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文盲问题是全球性的,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欠发达国家,都有扫除文盲的任务,也担负着消灭“传统文盲”和“现代文盲”的使命。按照联合国的定义,不能识文断字者属于“传统文盲”,而不能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交流和管理的人则被称之为“现代文盲”。我们从全球媒体近年来的报道中发现,不懂电脑、不会上网的“现代文盲”越来越少,但是,与此同时,提笔忘字、书写困难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了。

键盘缔造“传统文盲”大军

按美国媒体的说法,“正确书写”对眼下的美国学生来说的确已经是“高难度动作”。美国一家调查公司在“互联网与美国人生活”的专题调查中证实,在受访的700名12岁到17岁的青少年中,64%的孩子承认会把短信中特有的缩略语、表情符号带入到正式书写中。在另一项调查中,美国调查机构人员惊奇地发现,150万高中生上交的作文绝大多数是打印出来的,手写作文只占一小部分。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报道说,一位名叫亨利的大学生坦率地承认:“我已经十几年没用笔写字了,所有作业都用电脑完成。没有‘自动拼写纠正’软件,我肯定上不了大学。”中学老师凯特证实说,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重视英文语法课,因为他们觉得电脑软件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个问题,即使输入了拼写错误的词,电脑也会自动改错。

伴随着手机、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泰国年轻人的“正确书写”能力也在持续滑坡。泰国文化部的调查显示,手机短信用语和网络语言正在快速渗透到泰国青少年的正式书写方式中。三分之一的年轻人对短信和网上交流中出现的拼写、语法错误毫不在意,对书写规范抱着排斥嘲讽的态度。

类似的情况在俄罗斯也相当严重。“正确拼写”不仅对一些中学生来说是“不必完成,同时也是不可完成的任务”,而且即便是对那些受过良好文字训练、曾经深谙拼写法的成年人来说,也是一项“艰难的工作”。面对偶尔用笔书写时不断出现的拼写错误,他们会说,这是长期依赖计算机和网络的必然结果。值得一提的是,有些“书写错误”是网民们制造出来的词汇,它们在网络上“很酷,很流行”。一些词语将英语和俄语混搭在一起,一些英文词汇则披上了俄文字母的外衣,直接被当作俄文流行语使用。正统的、讲究文化品位的俄罗斯人对此很不高兴,国家杜马甚至通过了一项决议,禁止英文词汇进入俄文。

据报道,澳大利亚“传统文盲”的人数正在急剧上升。澳大利亚作家阿博拉先生指出:“使用拼写检查软件和短信缩略语导致人们拼写能力下降。”澳大利亚一家调查公司证实,能够“正确拼写”的人正在急剧减少。对400名16岁以上的悉尼人和墨尔本人拼写能力的调查表明,面对8个容易拼错的单词,仅有7%的人能够全部拼写正确。

网络时代制造的“书写困难”最让英国人心疼。据说,由于无法在考试答卷上用标准的英文字体书写答案,越来越多的英国中小学生在参加毕业考试时,需要花钱请抄写员来帮忙将自己的考卷誊清。不少学生已经不会“正常地书写”或“准确地表达”了,提笔忘词的人也越来越多。13岁的伦敦女孩贝蒂承认,她和她的同伴之所以采用"MMFU,ZZZZ"这种密码式的“句子”来表达“我的朋友喜欢你,感觉无聊吗?”的意思,完全不是为了锁住自己的隐私。拼写困难是她们这样做的唯一原因。“很多词很长,都不记得怎么拼了,再说电脑输入法里有联想,有什么可担心的呢?“伦敦大学学院教育研究所教授史丹索普说:“书写已经成为读写能力中被长期忽视的一项。”英国一家调查机构针对5000名英国人的拼写调查显示,一半受访者表示,拼写软件是导致他们拼写能力下降的罪魁祸首。

德国青少年教育专家霍夫说,她接触过一些因为过度依赖电脑,患上“书写障碍”的孩子,这些孩子“用笔写字时会心烦意乱,但若是改用电脑来写作业,情况就好多了”。英国广播公司主持人汉弗雷斯先生认为,眼下的年轻人终日只会敲击键盘,一年也用不完一支圆珠笔,这简直是“地狱般的生活”。德国《时代》周报则在描述电脑如何使青少年的语言变得“畸形”的报道中称,年轻一代已经完全“迷失在数字世界之中”。

按照欧美教育专家的说法,在“电脑、网络控制一切”的今天,非拼音文字面临的危机则更加严峻。调查表明,在计算机、网络崛起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非文盲群体中“提笔忘字“者占了绝大多数。《洛杉矶时报》甚至断言说:“中国人拥有的手机、电脑越多,他们就越缺少机会一笔一画地去书写中文。”一位名叫芭芭拉的驻京记者在其报道中说,发短信和打字正在替代一笔一画地书写汉字,中国有理由对失去汉字感到担忧。当需要提笔写几个字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到,自己已经忘了那些字到底怎么写了。

日本也有类似情况,随着多数人习惯于使用罗马拼音输入法在电脑屏幕上选用汉字、平假名、片假名,不会写字的人就越来越多了。据说,东京都知事对其下属官员的文字水平很不放心,认为他们的表现可以用“远离活字(文字)”来形容,即不愿读书、写字,只爱用电脑打字。

网络时代,要不要书写能力?

在英国青少年满足于仅仅使用800个单词进行网络聊天和短信交际的情况下,他们的文字能力必然会遭到质疑。英国政府儿童语言发展顾问格罗斯先生忧心忡忡地指出:“这样下去,英国年轻一代连找份工作都成问题。“然而,也有人认为,网络时代的书写能力已经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英国书写学会负责人提布提乌斯先生就透露说:“不幸的是,有些老师却认为,书写能力现在不是必须具备的技艺,因为‘大家的工作都可以在电脑上完成’。”甚至包括英国语言教育专家约翰·博尔德在内的一些专业人士也认为,现在人们交流就是力图避免复杂语言,而年轻人在社交时,本能地将语言简单化,尤其是“用互联网或手机代替笔纸与人更快捷地交流,这本身并没有错”。德国电脑专家弗兰克博士认为,“电脑失写征”是杞人忧天,电脑化、网络化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电脑输入和手写输入,“只是换了一种更方便的形式而已”。

果真如此吗?

世界著名人类学家的研究表明,书写对人类认知发展有重要作用。用手一笔一画地书写,可在大脑的语言中枢系统形成特殊印记,在电脑上敲字,则无法形成这种印记,会难以辨识抽象意义,从而造成忘字和错拼现象。德国青少年教育专家霍夫表示,书写训练对培养思维、形成良好的行为方式十分关键,特别是对成长当中的儿童,其作用电脑无法代替。

没有电脑和手机的生活是难以想像的。然而,人们在享受电子工具带来的方便和快捷之际,不得不伤害自己的书写能力和对文字的感受力。鼠标代替了笔,手写几乎已经没有可乘之机。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书写能力便会急剧下降,渐渐增多的是一批批被忘记的字、被拼错的词。文字是什么?是历史,是创造,是文化记忆。表面上看,网络时代不过是催生了一批“传统文盲”,但若是仔细剖析,它是不是在书写文字命运的悲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2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学生变成“传统文盲” 缺乏人文素质文化常识


“写个实习报告,不仅错字连篇,而且语句不通。现在的大学生按说知识面挺宽的,能考上大学也是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可怎么就连这些基本的技能都成问题了呢?”近日,市区某企业负责招聘的蔡先生告诉记者,因为招聘的需要,他们单位为准备录用的3名大学生安排了为期一周的实习,实习结束后,公司要求这3名大学生上交一份手写的实习报告。报告交上来后,蔡先生却看得很“费劲”——不但语句不通,逻辑混乱,还有许多错别字。“不仅今年,前几年这种情况也有,每年看那些错别字和不通顺的句子,是又窝火又哭笑不得。”蔡先生说,要求手写是为了避免学生从网上下载范文,没想到,离开了电脑,有些学生还真的连一篇简单的实习报告都写不明白。
      
蔡先生口中的这种“传统文盲”,如今在大学生中还有不少。所谓“传统文盲”,是与“现代文盲”相对应的。打不开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讲英语,被称为“现代文盲”。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普及,目前,大学生中“现代文盲”越来越少。然而,缺乏人文素质,不懂中外传统文化和文史知识,不能正确读写文章的“传统文盲”却越来越多。采访中,部分用人单位和学校老师对此也深有感触,并表示十分担忧。“现在的大学生,手里拿着那么多证书,却连一些基本的文化常识、文字功底、文明礼貌都不懂得。”一些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

“文盲”表现一 :缺乏文化常识  不识李白是何人
      
“老师,我要专升本,语文是我最头痛的科目。您能不能告诉我,像‘李白是哪个朝代的人、有什么代表作’这类问题,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可以记得更快更牢一些?”面对学生这样的求助,大学语文老师庄老师显得很无奈:“学生都是为了应试才去机械性地背诵一些文学、文化常识,其实这些都应该是他们系统学习并掌握的最基本常识。”
      
庄老师告诉记者,在教学过程中,他发现很多大学生对于文学、文化常识的掌握十分匮乏,对此他感觉很揪心,也很“不可思议”:“按道理说,高中阶段时,学生对这些文学、文化常识就应该已经完全掌握了,我没想到在大学里,还会有这么多学生背不出诗句、说不出诗句的出处或诗人的背景资料。”庄老师说,每次考试时,学生的丢分最多的也是在文学、文化常识部分。
      
“以前上中学的时候,也就是背背语文课本上那些老师要求背诵的知识,然后就用来应付考试。一考完试谁还会想去翻那些书、那些材料啊,生活中又用不着。”采访中,一名大学生把“缺乏文化常识”的原因归结为中学时的应试教育。“上了大学,自有自己专业课程上要学习和掌握的东西,有点空闲时间也花费在电视、电脑前。可以肯定地说,学校图书馆里看书的人绝对没有坐在电脑前玩游戏、看光盘的人多。而且在图书馆里,看文学类图书的人更是凤毛麟角,校园小说之类的倒是比较受欢迎。”采访中,不少大学生表达了这样的观点。

“文盲”表现二:依赖电脑成惯性  提笔忘字不会写
      
“我现在经常提笔忘字,一些明明很常见的字,就是怎么想破头都想不出来到底哪个部首在上,哪个部首在下。忘记字怎么写的时候,就特别想打开电脑或手机,用拼音输入一下。要是写论文、交报告,都会先上网‘百度’一下,看看范文,然后参照范文,再稍微结合实际,直接往里‘套’就行了。”采访中,一名大三男生告诉记者,自从上了大学后,除了考试,大家真正用笔“写字”的机会就少了,即便是论文、实习报告、各种申请书、竞选演讲,首先都要问一问可不可以交“电子版”的,如果答案是肯定的,简直欣喜若狂,因为可以直接下载范文,省时省力。如果不能,还是一样可以上网找“范文”,然后照抄照搬,只不过要多费一些时间和力气写字。至于字写得好不好,已经完全顾不上了。
      
“网络的发达以及计算机的普及,也是造成大学生文字功底薄弱的原因。”对此,一位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的大学老师表示,部分大学生甚至连写作的门都还没入。这位陈姓老师告诉记者,每次批改作文和考卷时,她都觉得很“崩溃”。一些学生不仅字迹潦草,通篇文章更是逻辑混乱、错字连篇。更夸张的是,有些学生写不出所要表达的汉字,居然像小学生一样用拼音代替,令人哭笑不得。

“文盲”表现三:无视传统礼仪  没有规矩不懂礼貌

“最近学校活动比较多,每天都很忙,忙到我只要一沾枕头就能睡。可前天中午,我正睡得迷迷糊糊,手机响了。一看是一名学生发的短信,而且也没什么要紧的事情。我当下就觉得特别郁闷,心想,现在的大学生怎么都这么不懂事呢?”昨日,高校辅导员乐老师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烦恼。据了解,很多高校老师都在午休时间和深夜时分接到过学生发来的短信,让他们非常苦恼:“你说,要真有什么急事,哪怕三更半夜,我们肯定二话不说马上去处理。可明明都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事,完全可以等上班时间再说,搞不懂这群学生是怎么想的,偏要挑休息时间说。”另一位高校辅导员邱老师认为,从这些微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礼貌、修养。不打扰别人的休息的时间也是一种最基本的礼貌。
      
“一些大学生连最起码的文明礼貌都不懂,而且完全没有这方面的意识,并认为这些所谓的礼貌没有用。”采访中,一些用人单位也向记者反映道,一些大学生到用人单位实习,却完全没有文明礼貌的意识。他们见到公司领导时尚且还会问候、打招呼,对公司其他的前辈就没那么多讲究了。“有些人见到前辈连招呼都不打,看到前辈站着,自己也依然故我地安坐在椅子上。不是我们要强调地位和威严,哪怕他们只是打一声招呼或者稍微起身意思意思说要让座,大家心里都会舒坦一些。”在广告公司上班的李小姐表示,学会做人有时候比学会做事更重要,而现在的一些大学生,恰恰最应该加强和重视就是礼貌学习。“没有规矩,不懂礼貌的后辈,不管在实习还是职场上,往往都学不到东西。如果一个人做不到尊重别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你。”李小姐以自己的所见所感告诫大学生,不可忽视传统礼仪的学习和养成,因为这也是立足于职场和社会的必备素质之一。

拷问:是什么造就了大学生的“传统文盲”   
        
对于大学里越来越多地涌现“传统文盲”的现象,大三学生王雁也有自己的一番见解。她说,小时候,她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观念下长大的。到了高中,因为爱好兴趣所在而选择文科,也遭到了家长和老师的激烈反对。而今就读大学,学校对理科重视有加,而文科却成为了“附件”。社会上似乎也在有意无意地一味强调“技术专家治国”、“工程效率优先”等理念。所以,“重实用、轻精神”的观念在大学校园里逐渐形成并开始流行,伴随其的是人文素质在学生的眼中开始慢慢地退隐和衰微。因为在他们的眼中,人文素质不会为他们带来分数和奖学金,而人文课程也没有太大的实用性。王雁告诉记者,在这种氛围下学习和生活,宿舍的舍友就经常会自嘲道:“我们学文科的,以后一定要找个理科生做男朋友,倘若灯泡坏了,也好有个人修理。”舍友的这番话,在王雁听来,实在是有太多的无奈和感慨。
      
大学副教授廖老师则认为,造成目前部分大学生基本文化常识、文字功底和文明礼貌欠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功利化的社会大环境也有关系。他分析说,一方面,高等教育由原来的精英教育向平民教育转变,这种普及让大家感觉现在大学生的基本功不如以前学得扎实;另一方面,由于就业压力,许多大学生本着“实用”的原则,更热衷于去考取一些技能证书,对加强个人基本的文学、文化素养并不关心,这也造成他们基本文明礼貌知识的缺乏。
        
廖老师告诉记者,目前许多高校已经将“大学语文”课程纳入选修课甚至必修课,对大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也越来越重视。他希望,“大学语文”课程能够在普及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提升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塑造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方面发挥作用。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手写汉字看文化传承:重拾温暖的手写体


“今天,你还会写字吗?”这个原本不成问题的问题,在今天却成了问题。

豆瓣网上有个兴趣小组,取名“温暖的手写体”。“喜欢手写体,喜欢笔尖的流畅感觉”,“温暖的句子,只有手写才能温暖”……一群对“用手写字”满怀温情的人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唤起了很多人对曾经习以为常的“写”字的集体怀恋。

还是在豆瓣网,由网友“连过五人”发起的“晒字迹”活动刚刚结束,“拿出你的纸,拿出你的笔,再来一句简单的话语,”1869名网友响应了这个号召,在他们上传的1300多张字迹照片中,有抄录的名家诗词,也有偶然的心绪随笔,有珍藏的情书、信件,也有存留的课堂笔记、作业和试卷,每一件作品风格不一,但温馨的字迹都记录下了流逝的岁月和心情。

“中国人素有浓郁的汉字情结,只是现在大家用笔的机会越来越少了”,网友的感慨触动了人们钝化的神经,提醒我们关注一个不该被忽略的问题——

今天,你还写字吗?

随着手机、电脑的日渐普及,汉字书写脱离日常生活正在成为一种趋势,青少年汉字书写水平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教育部2009年在全国七个省(市)进行的一项关于汉字书写水平的调查显示,接受问卷调查的3000多名教师中,有60%的人认为现在学生的书写水平下降或者是明显下降。

“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动笔的最好阶段,汉字书写一定要在这段时期打上扎实的基础。现在孩子们用电脑的机会更多,一些孩子家长不太重视汉字书写,有时孩子连写个作文都要打印出来。”北师大实验小学教学主任贾红斌对此很是无奈。

更加让人忧心的是,大学生用笔的机会更少。“我们寝室人手一台电脑,老师上课的讲义、资料都是通过公邮共享,大多数地方填表也都要交电子版,和朋友们的交流更是少不了电脑”,进入大学刚刚两个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的新生单敏敏越来越意识到,大学里需要更多接触的是电脑而不是书写。

汉字书写机会越来越少,提笔忘字的事则越来越多。光明网正在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41.5%的人承认自己有提笔忘字的经历。“使用电脑、手机时间越长,提笔忘字越来越频繁,有时候明明很熟悉的字都可能一时想不起,非得掏出手机打个拼音不可。”中央财经大学07级保险学院的冯同学说。

20年前,五笔输入法解决了汉字输入的难题,时至今日,汉字在电脑时代早已畅通无阻,但技术使用的深度和频率却不可避免地减少了汉字书写的时长和频度,越来越多的人从“会写”退化为会“辨认”,古老的汉字正遭遇着国人的“冷遇”。

汉字有感情,手写很温暖

“横平竖直写字,方方正正做人。”从学字开始,我们就明白,汉字决不仅是一种信息符号和交流工具,它蕴含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著名诗人余光中在《听听那冷雨》中对此大加赞叹:“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磁石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

国家语委副主任、教育部语言文字信息管理司司长李宇明表示,汉字的书写分为应用和艺术两个范畴,汉字的各种形体都是中华民族智慧的创造,汉字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的基石。

王宁,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数十年从事语言文字研究工作,每每板书,必引来学生一片赞叹。她说,“喜欢写字的人,随时随地都想写。写,是为了表达一种感情,与用电脑不是一种状态。”

七八年前,王宁开始了“书写汉字学”的研究,她是想通过自己的学术建设告诉大家,书写是有规则的,它凸显着一种自然美化,“一个字,怎么写叫好,怎么叫不好,以前从没研究过,我们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写字的普遍规律。”

古稀之年的王宁常用电脑和手机,但很多时候她还是喜欢用笔写,发短信也习惯手写输入。“文字的性质是什么?不是简单地传播信息,把语言书面化。文字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事项,而且是一个现代化的文化传播工具,一个人文符号。”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好:《光明日报》把“手写汉字”讨论推到头版位置


《光明日报》从2010年11月22日起,在第一版显著位置开辟专栏讨论《从手写汉字看文化传承系列报道》,并且发表署名刘涛的专栏文章呼吁《拯救我们的汉字书写》,真的令人欢欣鼓舞,耳目为之一新。虽不敢说是“破天荒”头一遭,却也是很长时期不曾见过的文化现象。


【附录】


《光明日报》专栏 “从手写汉字看文化传承系列报道①”


一、开栏的话


我们习惯于每天双手飞快地掠过键盘敲出一个个汉字。但有一天,我们却突然提笔忘字,突然发现手写出来的汉字竟然如此不中看。你可曾想过,这意味着什么?这些方块汉字代表着什么?难道在当今这样一个节奏越来越快的信息时代里,书写真的离我们很遥远了吗?汉字真的变得冰冷了吗?

日前,光明网开展了一项关于手写汉字的网友调查,结果表明,汉字手写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人将其归咎于电脑、手机的广泛使用、学校书法教育的薄弱等等。但可能,引人思考的应该更多。

汉字承载着我们民族的历史、文化与气质,它是五千年中华文明最直接的传承者。手写汉字,就个体而言,更是直接体现着个人的才情性格、传递着个人的思想情感,使他人读后如见其人,心生温暖。

以光明网的调查为出发点,本报今起开设“从手写汉字看文化传承系列报道”,我们将通过访谈、点评、深度解析等方式,邀请专家学者以及所有关注这个话题的读者共同思考。

光明网将开辟同题专栏。您认为提倡手写汉字好不好?您认为手写汉字与文化传承关系密切吗?您认为在网络时代学校还该不该开设书法课?请您积极发表意见,参与讨论。



二、光明网汉字手写调查数据显示


汉字手写能力未可乐观

据光明网记者王莉报道,从10月下旬到11月中旬,光明网就“在网络时代如何看待汉字的书写”做了一次有奖问卷调查。问卷基本问题涵盖从汉字书写的现状、汉字书写危机的影响到应对措施等方面。在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网友的积极参与下,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这次调查,现将结果呈现给广大读者。

一、79.04%的人经常用笔书写汉字;20.96%的人则很少用笔书写汉字。

二、53.75%的人更喜欢手写,46.25%的人更喜欢电脑输入。

三、62.28%的人会用毛笔书写汉字,37.72%的人不会。

四、44.25%的人觉得自己的字不好看,41.52%的人经常提笔忘字,14.23%的人经常写错别字。

五、92.49%的人认为如果“提笔忘字”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影响民族文化的传承;7.51%的人认为无所谓。

六、23.35%的人认为能够写一手好字作用不大;76.65%的人认为一手好字很重要。

七、96.41%的人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决不能放弃;3.59%的人认为信息时代电脑方便快捷,不用浪费时间学书法。

八、94.93%的人通过电话、短信、邮件等方式与他人取得联系,5.07%的人通过书信、留言条等方式。

九、80.60%的人发手机短信时用拼音输入法,13.43%的人使用手写功能,5.97%的人使用笔画输入法,0.6%的人使用其他。

十、80.6%的人使用电脑时最常用的输入法是拼音,2.38%的人使用手写板,6.57%的人使用五笔输入法,10.45%的人使用其他。

十一、85.29%的人认同全民汉字手写水平在下降,6.31%的人不认为,8.4%的人表示不清楚。

十二、对于手写时代渐行渐远,36.65%的人认为这会削弱人们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31.61%的人认为这会导致书法艺术趋于消亡;28.26%的人认为写作者的个性无法体现;3.48%的人认为不会有什么不良后果。

十三、30.89%的人认为造成汉字手写问题的原因是电脑、手机等的广泛使用,26.56%的人认为是因为学校书写教育的薄弱,28.00%的人认为是社会对汉字书写的忽视,14.55%的人认为是英语等外语的侵蚀。

十四、83.23%的人赞同政府通过政策手段强化汉字的推广和传承,16.77%的人不赞同。

十五、66.57%的人认为有必要设置汉字书写等级考试,33.43%的人认为没有必要。

十六、90.15%的人不赞同汉字的拼音化,认为汉字拼音化会切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9.85%的人认为应该汉字拼音化,这样能够帮助中国更好地与世界接轨。


三、  拯救我们的汉字书写   


光明网做了一件好事,它的“汉字书写调查”,用确凿的统计数据告诉我们:85.20%的被调查者认为,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这是坏消息,也有好消息。高达96.4%的被调查者认为,“书法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艺术瑰宝,决不能放弃”。


堪忧的是现实,欣慰的是情感

汉字承载着历史记忆。书写汉字是感受中华文明和艺术精神的通道。但是,现在的汉字书写面临断流的危机。我们在焦虑:决不能放弃书法这门艺术的文化情感,能否改变“全民汉字书写水平在下降”的事实。


汉字书写下滑的原因

汉字书写在20世纪急速滑向低谷,分析起来,缘由种种。最直接的原因是物质文明发达之后,导致两波“换笔潮”,悄悄改变了我们的书写传统。

第一波是传统的毛笔换为自来水笔、圆珠笔、铅笔之类的“硬笔”。20世纪50年代普及国民教育,“硬笔”也普及开来。这波换笔,虽然笔已变种,但终究还是笔,汉字还要一笔一笔写出来,“书写”传统犹在。

第二波换笔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起初是计算机普及,继而网络覆盖,以往日常笔写之事被计算机取代。这一次以“机”换“笔”,连“书写”动作也换掉了。汉字书写的灵巧动作简化为两种简单垂直的操作:键盘上的“敲”,鼠标上的“点”,字库里的汉字就蹦出来,省心又省力。

不论是被动裹挟还是主动顺应,20世纪的两次换笔,速度一次快过一次。处理文字的工具越来越进步,手段越来越便捷,效率越来越高。

当我们欣然陶醉科学技术之赐时,蓦然回首,才发现我们的书写能力正在退化,我们日常生活中与传统文化联系的纽带正在断裂。三千多年的汉字书写,现在也成了“文化乡愁”。


汉字书写与中国文化

重视汉字书写训练,是中国几千年的教育传统,向来是从蒙学开始。西周学童(当时叫“国子”,限于贵族子弟)的教育,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科,称为“六艺”,这些科目,与今天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正相吻合。其中“书”这一科,包括汉字书写训练。此后,不论官学、私学,汉字书写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科目,一直延续到20世纪。

古代的课吏、科举制度,曾对汉字书写教育、书法繁荣发挥了重要的引导作用,1905年清朝取消科举制度,书写汉字主要依靠学校传薪续火。

汉字书写,首先是学,在老师、家长指导下学。照着字帖练习书写,古人称为“临帖”,现在叫“练字”。练字是学生的每日功课,古人称为“日课”,一本字帖需反复练习,这也是“学而时习之”的学。

在练字的过程中,学会使用毛笔,学会书写技巧,学会处理笔画结构之间各种组合关系,把字写得端正美观,笔画有力感,达到指挥如意的程度。这样的能力,古人称为“童子功”、“基本功”。古代很多大书家是以“功夫”著称,汉朝的“草圣”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墨;陈朝书家智永,登楼不下,学书四十余年。

字是一种手、眼、脑三者协调配合的学习活动,智力(设法把字写好)、观察力(细心比照字帖,发现自己的失误)、意志力(坚持“日课”),都可得到训练。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练字时,掌管记忆的脑前叶会特别活跃,所以,练字也是“练脑”,可以增强记忆力。

汉字的结构形态很复杂,而且许多汉字是一字多体(篆隶草行楷),要想把字写好,必须专心,必须细致。无形之中,培养了做事追求完美的态度,培养了认真的习惯。正如郭沫若1962年8月为《人民教育》题词所说的那样:“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要人人都成为书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逐渐免除这些毛病。”


汉字书写与中国美学

自古以来,中国读书人的审美训练始于练字,也是基本的、常规的审美训练。那些字帖都是传递美感的书法经典。练字就是审美训练。日积月累,潜隐默化,渐渐懂得典雅、天然、遒劲、雄浑、飘逸、清秀、险峻之类的风格特征,养成了审美意识。

林语堂1930年代著书向西方介绍中国的艺术,选书法为代表:“书法提供给了中国人民以基本的美学……如果不懂得中国书法及其艺术灵感,就无法谈论中国的艺术,……通过书法,中国的学者训练了自己对各种美质的欣赏力……这样,书法艺术给美学欣赏提供了一整套术语,我们可以把这些术语所代表的观念看作是中华民族美学观念的基础……在书法上,也许只有在书法上,我们才能够看到中国人艺术心灵的极致。”

汉字书写的普及程度,直接关系到中国书法艺术乃至中华文化未来的命运。


拯救汉字书写从基础教育入手

现在许多高等院校开设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一应俱全,书法已见振兴的端倪。但是,如果不能接上中、小学习字教育的“地气”,提高全民的汉字书写水平只能是良好的愿望。

拯救汉字书写,最切实际的可行路径是从基础教育入手。小学应设立毛笔写字课,中学、大学也要有相应的课程和要求,如书法篆刻、硬笔书法等等。教师和家长都要把书写作为对学生的一个要求。

一代代少年儿童在基础教育阶段受到训练之后,就会影响他们一生对书写审美的追求。推而广之,也就成为一种社会风气。果能如此,作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汉字书写就不再只是一门技艺而是广大人民的习惯,不再只是学校里的课程而与国人的日常审美紧密相连。


作者刘涛,毕业于武汉大学历史系,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长期从事中国书法史、书法技法的教学和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汉魏两晋南北朝书法史、敦煌写经书法、王羲之书法。著有《中国书法史·魏晋南北朝卷》(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书法谈丛》、《字里千秋》、《书法欣赏》、《中国书法》。编有《中国书法全集·王羲之王献之卷》、《四山摩崖刻经》等。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 2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笔下大天地 —— 汉字的美与忧


我们生活在汉字的天地里,从牙牙学语开始就口不离汉字。汉字的学习大致历经以下三个阶段。语言学家已经指出,与英语相较,汉语在入门阶段是非常困难的,原因在于方块字有点复杂,不易记忆。但是,当了解400来字后,汉语差不多就通了。而英语则不同,纵使记忆上千个单词,不懂还是不懂,因为它有着太多的语法、太多的讲究。汉字跟围棋相似,简简单单几个方块字,却变化无穷,表意丰富。可以说,汉语的第二阶段是比较容易的。然而,虽然我们能用汉语交流,但对汉字的理解依然十分有限,因为,我们仅仅掌握了“作为工具的汉字”,并没有真正理解“作为思想的汉字”。

古人讲“文以载道”。此话的确不假。

汉字“時”,左边乃日傍,日为天,日从东升,故将日置于左,左者东也(古人坐北朝南,南上北下,左东右西,这与今人有所区别,在八卦图中有体现)。其次,右边为土为寸,圭表之度量以寸言,通过晷影于大地投影的尺度来测知日的运动,从而确定二十四节气。以此决知大地万物的生长收藏情况,由此,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先哲对时间的体验与思考和现代所谓的“线性时间”、“循环时间”等有着明显的区别,时间对应着不同的晷影长度,也即太阳的不同位置,因此,时间表征不同的能量状态。李阳波直言,中医开方就是开时间,个中真义,不言自明。更妙的是,“時”字笔画正好是十画,表时间的天干之数恰好也是十。(参见《开启中医之门——运气学导论》 李阳波讲述,刘力红主编)

再以“味”字为例,味是由口去感觉的,所以,以“口”作形部。声部由“未”组成。未是十二地支之一,位于西南,西南这块地方在五行中属土,属长夏;后天卦中属坤;五藏属脾。实际上,凡属食物一类的东西都归于味,而大地生长的食物,特别是粮食一类,主要成熟在长夏。味成熟于“长夏”。另外,未处西南,在我国,西南正是有"天府之国"之称的四川一带。脾开窍于口,脾和口方能辨知五味。也就是说味觉是由脾来掌管的,而脾属土,土在西南,“未”所属的这个方位正好是由脾来主理的。(引自《思考中医》 刘力红著)

可见,每个汉字的构成都不是随随便便的,每一笔,每一划,笔画的位置安排,甚至每个字的笔画数,都是精心的设计。汉字,不愧为中华的瑰宝也。构字如此美妙,构词同样令人感叹不已。

我们常管“物”叫做“东西”,东西二字虽然简单,但它却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是永恒的,而器却时刻变化。世界万物,但凡是有形的,可见的,必有生灭变化。《素问-六微旨大论》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凡器则必然生灭相随,变化常在。”而变化无非是升/降、出/入。生者出者,东也,降者入者,西也。故曰东西。

又有:

1、消息

阳爻去而阴爻来称为消,阴爻去而阳爻来称为息。这在“十二消息卦”中清晰体现。我们常打听“消息”,实则了解“变化”,变化者,阴阳也。我们关心的显然是事物的变化,如果万事万物都始终如一,那么我们又何须去了解呢,反正都那样。

2、文理

文,象也;理,象也;事,象也。象之在天曰文,象之在地曰理,象之在人曰事。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我们说,此物文理甚好,是指,它深受天地孕化之德,固然美不可言。

3、方位

方是对天而言,位是对地而言。方指的是天体(主要指日月)运行的特定区域,位指的是大地不同位置。随着天体的不断运行,方发生了改变,大地的位置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其中,天有十方,地有十二位。故有十天干,十二地支。

4、疾病

疾与病都有一个共同的偏旁“疒”。《说文》解为:“倚也,人有疾病象倚箸之形。”“矢”为箭,箭给人的第一感觉便是“风”。百病风为先,百病风为长。中医认为,“风”是导致人体发生病变的首要因素。“疾”字所体现的就是这个意思。“丙”五行属火,五藏属心。因此,“病”主要是针对“心”来说的。而“疾”指的是“身”,因此,疾病也即指身心。

5、智慧

急中生智,静能生慧。一动一静,阴阳也。

从上面几组词中,我们最终都只读到了“天地”(或,阴阳)二字。有天有地,有阴有阳。如此,词的表意才是饱满的。这就是汉字。

以上对汉字的解读,大都学自李阳波、刘力红、徐文兵等老师。他们有个共同的背景,都熟谙中医经典,对八卦周易,阴阳五行都有着相当的研究。虽然这些已被现代文明定义为“伪科学”(但凡和现代文明的理念不一致的,都是落后的、野蛮的、迷信的。这便是现代文明的心态,在中国尤为如此)。但是,我们的先哲又的确是根据这些理论进行思考的,而他们的卓越见解都蕴藏在这神奇的汉字之中。甚至说,不懂八卦周易,不懂阴阳五行,就不懂汉字,就不懂中国文化。

遗憾的是,虽身为炎黄子孙,已很少有人知道这些了。

汉字改革,繁简之辩,广受关注。汉字的简化的确有利于文字的传播,但,这是以牺牲部分文化信息为代价的。日出东方,“东”于五行属木,这在繁体“東”字有着体现,但在简体“东”就完全没了这味。由此可见,汉字的简化损坏了“作为思想的汉字”的完整性,汉字的拼音化就更不靠谱了。汉字可不仅仅是一种“工具”!我们很难定义《史记》到底是史学巨著还是文学作品,抑或是社会学和其他学问,因为它包罗万象。《红楼梦》亦是如此。再说武术。中国武术并不只是简简单单的拳脚功夫。它用以克敌制胜,又可强身健体。同时,它还是一种艺术,一种文化,一种哲学。中国的学问从来都是饱满的。文以载道,汉字承载了如此深厚的思想,而许多思想又是现代文明所欠缺、所亟需,甚至无法想象的。

汉字之虑不是没有道理的。现在,年轻人的书写水平明显下降,能写一手好字的人并不很多。“作为艺术的汉字”已在衰弱。这也罢,“作为思想的汉字”的处境更为悲观,对“子学”的冷视,对传统文化的漠视,无疑加剧了这一衰落。然而,这种衰落尤为严重,它导致了后人读不懂经典,或者,只是读到表面。一般地,我们的经典都是寥寥几字,但它所包含的思想却如此深邃,因为,一个汉字暗含了一大片思想。一个汉字大抵相当于一个定理的名称,当我们提及“毕达哥拉斯定理”时,我们的脑海里就映射出其中的图形结构及其相关含义。显然,当我们不能很好地理解这些图形及意义时,“毕达哥拉斯定理”七个字对我们来说,不过是个莫须有的名词而已。可见,不懂汉字,就读不出经典那“味”,就悟不出其中的精华。特别地,我们应意识到,经过几千年的演化,我们对许多汉字的理解和先秦时期是有很大区别的,“小人”一词就是典例。在现代看来是贬义的一些字词在古代并不那么坏。用我们现有的观念硬套给汉字,这是不对的。

当然,在生活,民俗,民族性格,思维习惯等方面,我们还是保留着中国人的特性的,虽然我们对经典不甚了解,正所谓,百姓日用而不知。然而,靠生活去传承文明并不十分可靠,因为生活的变动性很大,且不易觉察,虽然真正的生活是使人智慧与德性发扬光大,但现实的生活显然并非如此。生活需要桥正,否则越偏越远,便是堕落。文字的作用如此重要,无须多言,中华文明得以传载千年,汉字功不可没。

须承认,现在,我们对汉字的使用是很粗糙的。我们有了许多新词,特别是网络词汇的涌现,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词汇。但是,这些构词大都娱乐有余,思想不足,跟古代的构词比较,相差甚矣。当然,汉字经得起这样的折腾,因为汉字高度成熟,高度灵活,语言学家已有证明。但是,如果我们对汉字的思想性一面依然无知,不予研究,我们就免不了这样一个事实:整个民族汉语水平的下降。蓦然回首,我们发现汉语学习是如此的肤浅。我们所认识的只是“作为工具的汉字”,纵使是汉语热的今天,“作为艺术的汉字”受到人们的关注,重拾毛笔,挥毫泼墨,但“作为思想的汉字”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当我们一遍又一遍地诵读经典,却不知其中意味,不能让我们智慧地、德性地、幸福地生活,“读经”又有何意义?一个民族的文化水平,体现在它的“思想水平”,而不是她能背诵多少诗歌。艺术当然美妙,文学固然动人,但支撑起一个民族的未来的却是她的思想境界。科学、哲学之所以不可替代性,原因在此,它们才是让幸福成为可能的关键。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1-8-8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会经常买一些卡片 生日时或者特别的节日时送出 嘿 三姐好· 么下
天上星,亮晶晶,永灿烂,长安宁。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8 1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会经常买一些卡片 生日时或者特别的节日时送出 嘿 三姐好· 么下
懒丫头 发表于 2011-8-8 14:56

四儿,立秋好,么...
回复 使用道具


独赏二月雪

发表于 2011-8-11 18:24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俺是,八成是~~~~~~``{:1_494:}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1-8-11 19:20 | 显示全部楼层
俺们落伍了?!{:1_524:}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11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估计俺是,八成是~~~~~~``
醉梅如沁 发表于 2011-8-11 18:24

我看你是,八成是...... 喂,这么热的天穿个大马甲不出汗呀?{:002:}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0: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