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884|回复: 7

[汇编] 【文化周末】打开故宫“十重门”—— 专访故宫博物院院长 ◇ 中国五大著名错字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1-8-26 19: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香港两依藏博物馆展品在故宫展出被盗,到最新网爆“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短短3个多月,故宫经历了大大小小的“十重门”,承受着前所未有的拷问与信任危机。

     8月19日下午,故宫博物院院长郑欣淼在故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


    “十重门”:折射管理漏洞

     记者:郑院长,首先我们很想知道,这“十重门”内的真相究竟如何?


     郑欣淼:爆料虽然情况不一,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的还没有查实,但都指出我们的管理确实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

     记者:能具体说出这些问题与漏洞吗?

     郑欣淼:首先说说斋宫展品被盗案。这个案件暴露出我院闭馆清场、报警设施设置、重大作案预判及相关措施等关键环节出了问题。这给了我们极为沉痛的重大教训,我和院领导班子都做了深刻检查,对分管院领导和各级相关责任人追究责任,按规定分别做出行政警告、记过、记大过和开除、留院察看的处分,以此教育、警示本人和全体干部职工。

     记者:随后出现的“错字门”“会所门”,故宫需要汲取的教训是什么?

     郑欣淼:出现锦旗错字,故宫声誉受到严重损害,事情发生在具体部门和承办人,根源还在院领导。在错别字出现和当事人回应已经成为媒体热点,演变为突发公共事件后,如果立即公开诚恳承认错误,会有助于社会的谅解。由于纠错不够及时果断,又强调责任在下属,引起社会各界广泛批评,我们深感自责。

     所谓建福宫办会所的事情,故宫方面已进行了调查并向社会作出澄清。故宫博物院领导班子从未有过在故宫开办任何会所的动议,一直将在火灾废墟上复建的建福宫花园主要用于举办新闻发布会、小型展览、公益文化活动和接待国家重要贵宾。鉴于合作方北京故宫宫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严重违反双方协议,我院已经责成其停业整顿,终止并将修改协议书。由于我院对合作的公司平时监管不严,对其违反协议私下酝酿会员制的行为没有及时察觉,特别是在已成网络和媒体热点的情况下没有在第一时间查明情况解释清楚,以致质疑扩大发酵,并与展品盗窃案、锦旗错别字事件相互叠加,造成非常被动的局面。

     记者:“哥窑瓷器受损”原因已经查明并公布于众,如何防止此类事情的再度发生?

     郑欣淼:这个事件的教训是,事先文物保护实施方案不够周密、预判性不足,人员培训针对性不强不细,致使珍贵文物损坏。事后没有在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报告,我们对此负有不容推卸的责任。

     记者:那么,接下来的这些爆料真实性究竟如何?

     郑欣淼:“龙灿”微博爆料故宫曾经有过4起文物损伤一直没有披露,我这里分别说明。

     一是关于“扔废弃木箱时将10多件佛像一并扔掉,由外单位送回”的情况。2006年6月9日,宫廷部两名职工在处理北五所寿药房库内存放的装运文物的木箱时,由于漏检,造成存于木箱最底层苯板下的黑漆描金小石编磬一组16片(未定级)连同箱子一起被集中至院内古建修缮中心。当时在岗的我院修缮中心职工孙会生发现后,对文物进行了妥善保护,并及时通知了有关部门马上取回。经过彻底核查,确认无其他物品遗漏,16片石编磬也均未出现任何新的伤况。根据《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规定》,对主要责任人给予了处罚。

     二是关于“2006年前后明代一级品法器人为损坏”的情况。经查,我院祭法器类文物无一级品。扩大调查范围,2004年5月27日和9月6日,宫廷部两名职工在整理核对文物时,分别造成清代黄釉盖登(未定级)的盖部和绿地粉彩八宝之“鱼”(未定级)底座的损伤。这两起事故均是由于当事人违反文物操作规程导致的。博物院根据有关规定对当事人给予了处罚。

     三是关于“2008年佛堂旧址二级品佛像损坏”的情况,经查,我院多年来未发生过原状佛堂内文物损伤事故。

     四是关于“任万平主任的胳肢窝没夹住那件沉重的历史,碎了”的情况。2009年,宫廷部搬运一对晚清时期的玻璃花插(未定级),后发现其中1件花插的1根玻璃枝杈断开。院研究认定,宫廷部工作没有违反操作规范,但预案不够细致,考虑不够周密,被责成作出检查说明交院备案。

     记者:紫檀嵌玉挂屏被水泡损坏,又是怎么回事?

     郑欣淼:2011年6月15日,宫廷部工作人员将紫檀嵌玉花鸟图挂屏一件(未定级)送文保科技部综合工艺科漆器镶嵌室除尘修复。该器物本身存在伤况。7月25日早晨,工作人员发现,自来水管接口处有一小的裂缝致使挂屏上覆盖的棉垫被部分散落的水珠打湿,并渗透到挂屏上。相关专家到现场查看了这件文物,一致认为该件挂屏未因遇水而出现新的损伤,同时建议仔细检查松动的嵌件,对因胶粘剂老化出现的嵌件松动现象进行加固处理。

     记者:故宫是否真的给过10万元封口费掩盖私分门票款?

     郑欣淼:2009年7月中旬,我院纪检监察办公室接到举报信,反映故宫午门工作人员与社会上不法导游勾结,利用工作之便私放旅行团进入故宫参观游览,从中牟取非法利益,并且声称有影像资料作为证据,可以协助故宫将此人抓获,但要求故宫给予举报奖励15万元,否则不提供证据。我院为了尽快查清问题,不给国家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经反复协商,应允如证据属实可对举报人予以奖励8万元。经保卫处、北京市公安局天安门分局驻故宫派出所联合行动,2009年8月11日上午在举报人的配合下,在故宫午门东门洞中间检票口截获一使用过期票进入故宫的130余人的旅行团,抓捕了相关当事人并起获赃款7660元人民币。由于举报人提供证据信息属实,并配合我院和公安部门抓捕成功,参照我院的查补逃票奖励规定,从该项资金中付给举报人举报奖励费。

     记者:对于故宫在拍卖会上购买五通宋人书札又卖出牟利的说法,你们已经予以澄清,有新的补充说明吗?

     郑欣淼:事实就是我们前些时候所说明的那样。1997年,北京翰海拍卖有限公司春季拍卖会上拍五通宋人书札。当时,著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先生曾致函上级主管部门建议收购,经履行论证程序后,我院遂与拍卖公司接洽,当时媒体对此有所报道。动用这一数额的经费征购文物必须向上级部门申请,由于未获批复,此项收购未实现。我院2005年出版的《故宫博物院八十年》一书和官网“院史编年”栏目有此项收购的记载,现查明,这是由于我院当年整理院史大事记查阅公文档案时,误以当时上报申请经费文件为依据,没有核对所申请经费并未批复和未能购买的最终结果所造成的。

     还有就是关于故宫图书馆丢失古籍一事。故宫在过去长达7年的清理古籍过程中,要求发现的疑点都必须记录在案。到2009年的阶段性统计,约20万册书籍中,还有100多册不能完全对上账(其中有普通古籍,也有一般线装书和印刷品)。由于涉及1950年以来延续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遗留问题,情况比较复杂,当时决定作为阶段性存疑记录在案,继续清查,至今仍未停止,尚不能做出丢失的结论。但是一旦清查清楚确认丢失和责任人,将依法依规处理。

     记者:那么,最后一重“门”——“端门外西朝房展览逃税门”的真相又是如何呢?

     郑欣淼:端门区域过去不属于故宫管理,这些商户举办的展览已经存在了多年。目前我们尚在办理收回这些商户所用房屋的过程中,明确在全部完成接收后将改造成售票、咨询、疏导等观众服务区,不再举办展览。


     要管物 先“抓”人

     记者:“十重门”有的与事实有出入,有的尚待查实,如何看待引发的社会反应?

     郑欣淼:我认为,失窃和瓷盘损坏是重大责任事故,集中反映了我们管理工作的漏洞和失职。公众因而对故宫的文物管理产生质疑,故宫内部也存在对过去一些文物损伤事件处理结果不满意的态度,于是接连出现4件关于文物损伤、屏风泡水、古籍丢失等内容的爆料,也许还会有新的质疑。公众同时也对故宫可能利用公器牟利存在质疑,包括建福宫会所、买卖宋人书札、私分门票款、端门经商等。而锦旗错别字和宋人书札购买情况记载有误,则反映了我们工作作风和制度的问题。

     对文物发生问题如何及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处理、上报、公布,对于涉及的经营活动如何进一步加强监管,特别是保证公开透明,都是我们整改的重要任务。如果不能做到这些,今后还会有更多的问题出现。我们目前提出的一些整改措施,还只是应急性的,先保障目前工作的正常和安全运转。我们要继续学习和消化公众的意见和批评,组织干部职工更加深入地反思和检讨。下一步,我们将不断向公众汇报整改的阶段性情况,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记者:能简单介绍一下看上去很神秘的故宫博物院藏品管理制度吗?

     郑欣淼:故宫博物院的文物保护有关的规章制度是从建院开始历经多年经验、逐步完善起来的。院藏文物管理制度主要通过藏品日常库房管理、出入库管理、以及文物在陈列展览工作等利用环节中的管理三个方面,以及一系列规章制度,实现对文物安全的保障。这些规章制度,对库房管理、藏品的保管、修复、提用、出入院等都有详细的规定。通过这些规章制度,使得文物不论是在库房中的“静态”,还是在利用环节的“动态”中,都处于可控状态。

     当然,再好的制度也要人来执行,因此,要保证文物安全,关键是抓好“人”的问题。对于规章制度的执行主体——员工,还应进一步强化日常管理和教育,常抓不懈,并加强问责的力度,以最终将规章制度落到实处,保证其不成为一纸空文。

     记者:出现了这些问题后,故宫方面是否着手制定长效整改措施,以避免类似事情的再度发生?

     郑欣淼:从近一阶段发生的问题来看,我们的规章制度也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完善。随着时代的发展,故宫作为博物馆和世界文化遗产的双重功能,也使我们承担了较以往更多的社会使命,古建大修、文物保管、陈列展览等各种业务工作数量大增,随之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需求,规章制度也应及时做出必要的增加或调整。

     我们找漏洞和制定整改措施是结合进行的。安全警卫方面的整改,我认为心防是最大的漏洞,盗窃案最为沉痛的重大教训,就是值班人员缺乏责任心,没有严格执行制度。必须加强责任感的培养和责任制、问责制的落实。

     对于硬件方面的漏洞,我们正加快已有安防系统的升级改造,保证新中控室和二期安防设施按期、保质完成。

     院藏文物保护制度方面的整改,重在强化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安全责任意识;瓷器测试分析前,召开讨论会,结合待测文物不同的特点,制定相应的测试计划和方案;同时,要完善文物测试工作的安全措施,加强科研人员的操作技能,建立资质管理制度;在制定和完善文物测试的安全操作规程方面,要查找仪器测试过程中存在操作方面的安全隐患。还要对实验室仪器设备定期维护与检查,确保仪器正常操作和使用。我们还要将整改扩展到全院文物管理。


     打破封闭 重塑形象

     记者:作为公众文化单位,故宫将如何重新赢得公众的信任?

     郑欣淼:最近我院发生的斋宫展品被盗案和瓷器损坏等事件,暴露了平时管理工作的缺陷、漏洞和不到位,对此深感内疚痛心和自责,希望通过媒体,衷心地、诚恳地向公众致歉。

     我们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中华文明瑰宝故宫的管理机构,对肩负的特殊使命认识不深,研究不透,责任感不够。正因为故宫在公众心目中极为崇高、神圣的地位。公众不能容忍这块瑰宝受到任何伤害,故宫工作的任何问题始终会处于公众的高度聚焦中。从这个意义上,故宫无小事,我们必须百倍戒惧,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极其谨慎小心地处理好每一细节,没有任何客观原因能作为原谅自己过失的理由。

     也正因为故宫在公众心目中特殊的崇高文化地位,公众强烈要求知情权和监督权,我们过去对此的认识和理解是远远不足的,总以为自己专业内的事,向社会说不清楚。平心静气回过头来看网友和媒体的批评,虽然很尖锐、很刺耳、很难受,但确实是逆耳忠言,很多评论直指要害。爱之愈深,责之愈切,社会上的疑虑、批评和建议,都是出自对故宫文化遗产保护的强烈责任感,促使我院不断发现问题,并认真研究和改进。

     长期以来,我们处于一种相对封闭的工作状态,对媒体主要是单向的发布工作消息,缺乏与社会及时、充分的互动与沟通,也缺乏向大众更清晰明了地介绍自身业务体系的观念和能力。今后在加强信息公开和引进监督方面,我们将建立常态的和媒体与公众沟通交流机制,更主动地披露和开放日常管理的运行机制和工作程序,充分报告工作和措施的进展、结果和尚存在的问题,及时答复媒体和公众的疑问。

     我们希望通过全院员工不懈努力,故宫将以更安全、舒适、方便的参观环境,更高质量的展览、科研、教育和对外文化交流,恢复和提升故宫形象,去赢得海内外公众的信任和喜爱,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新贡献。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1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6 19:46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历史上五大著名错字
      

故宫近来丢了大脸。先是“盗窃门”,展品竟然被游人盗走了,难堪要命;警方破案神速,故宫领导也许太激动了,当即十分高调地给警方送去了锦旗。结果锦又弄出了一个“错字门——“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之“捍”写成了“撼”。在我看来,故宫这“撼”之错根本无厚重的意境,深入来说,不仅仅是错字的问题,如果在文革时会上纲上线,故宫领导要倒霉的,你想动摇祖国的强盛,居心何在?其实,故宫的“错字门”并非此一起,早在2004年就有人给故宫挑错:如体胜堂牌匾的文字介绍中的“洁白无瑕”,错成“洁白无暇”,只是因为当时没有“盗窃门”,而没有被媒体炒大。

  
  

故宫“错字门”:“撼”、“捍”不分

“撼”字确实容易惹乱,此字曾是2008年《咬文嚼字》评出的年度十大易错字之一。当年汶川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合力救灾,灾区人民全力抗灾,“震撼”一词因此流行。当年高考中,有许多考生在作文中使用了这个词,但好多考生却写成了“震憾”——“撼”、“憾”不分。不想这次最文化的故宫,也栽在这个字上。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字源远流长。因为汉字难写,书写上比较随意性,极具个性和艺术性,因此才有了世界上最为独特的人群——书法家,凭写字吃饭的人。可以说,中国书写错别字最多的人群并不是作家、记者,而是书法家们。而且,书法家写错别字具有主观性,也就是说,是“有意错”,会想当然把字的结构打乱,写错,自称这就是书法艺术。
  
“有意错”与文字工作者的“无意错”完全不是一回事情,因为书法家知道一个字应该怎么写,并非真的“没有文化。正因是这个原因,不少人并不认为书法家写出的错别字是错别字,反而觉得是一种意境,一种艺术。即便真的写错了,也往往会找出一些漂亮的理由和说辞,附会自己的错误,忽悠大家。而“无意错”却被看成是真正的错别字,因为书写者一时大意或是真的搞不清。现在,由于电脑输入的广泛使用,加之大家没有过去人的细心,导致错别字特别泛滥,“无字不错”已成为电脑时代的文化特征之一。

中国有许多著名的错字,这些错字大多出现在文化古迹或是旅游景区内。这里,找出几个最有典型性的五大著名“错字”与大家聊聊。

  
天下第一错字,当属承德避暑山庄匾额中的“避”

  

“避暑山庄”匾

之所说它是“天下第一”,因为这字一是影响大,二是皇帝写的,确确实实写错了,且找不出合理的解释理由。此匾悬挂于避暑山庄正宫内午门中门上方,匾的四周环绕鎏金铜龙浮雕,蓝色匾心有四个金光闪闪的大字:“避暑山庄”。一眼看去就会发现,“避”字右边的“辛”下部多写了一横(见图)。此错字是谁人所写?乃出自大名鼎鼎的康熙皇帝之手也,是皇帝的亲笔御书,题写于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
  
康熙为什么要多写一横?导游很会忽悠,对游客称,康熙不是不会写,而是有意多写一横,寓意他的江山更稳当。但我看并不是这么回事情,因为此“避”字与江山根本联系不起来,当是康熙爷真的写错了,时臣僚也应该当即看出来了,但皇帝是金口玉言,写错了也是对的,谁敢提醒皇帝说写错了?更何方皇帝有造字的特权,就如武则天,想怎么造字就怎么造,将中国的“国”改成“圀”,你敢说这是错字?据说后来的乾隆皇帝看出了问题,于是用满、汉、蒙、藏、维五种文字,另题写了一块没有错字的“避暑山庄”鎏金匾,挂于内午门上。


最有说法的错字——“鱼”
  

  

“花港观鱼”碑

  
康熙写的错字不只避暑山庄一处。康熙与后来的乾隆一样,也喜欢到处留写字(说不定乾隆的喜好就是跟康熙学的),在全国不少著名景区都能看到康熙的御笔,所以,现在人们能看到的康熙错字还不少。如在著名的景区杭州西湖,就有康熙爷书写的错字——“鱼”,这个错字最有说法。
  
“花港观鱼”是西湖十景之一,那块“花港观鱼”碑,就是康熙的御笔。碑上的繁体“鱼”字下就的四点变成了三点,少了一点。这是怎么一回事?如果说避暑山庄的“避”康熙爷不会写还情有可原,但这“鱼”不会写实在说不过去。原来这里有一个传说,康熙不是不会写这个字,而是“有意错”。原来康熙信佛,有好生之德,题字时他想“鱼”字下面有四个点不好,因为在旧时四点代表“火”,鱼在火下烤,还能活吗?这是杀生啊,于是有意少写了一点——三点成“水”,这样鱼便能在湖中畅游,潇洒地活了。后来,乾隆下江南时,还曾和诗一首:“花家山下流花港,花著鱼身鱼嘬花;最是春光萃西子,底须秋水悟南华”,刻在碑后,成为一段佳话。

  
出现最多的错字——“明”
  

  

“此山眀太祖之墓”
  

皇帝写错别字,皇帝陵上也有错别字。在南京的明太祖朱元璋明孝陵上,细心的游人至少可以发现两处错字:在明孝陵保护碑上,“明孝陵”写成了“眀孝陵”;入明楼,在陵墓宝顶正南面的石砌墙体上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字,其中的“明”也写成了“眀”。前者是著名书法家武中奇的“有意错”,后者则是民国初年人所题,至于此人叫甚名已无从查考了,估计也是精通书法者。
  
这两个“眀”与少一点“鱼”和多一横“避”不同。“鱼”、“避”那是皇帝创作,具有“合法性”,这个“眀”字则是非法的,但因为出自书法家之手,可以归结为艺术字,或是书法体。“眀”这他错字很有来历,东晋大书法家王献之著名的《洛神赋》贴中,“明”字便写成了“眀”。
  

  

武侯祠内的“眀良千古”匾
  

“眀”是国内景点出现最多的错字之一。除上面提到的外,在成都著名的武侯祠内也有,有块匾额叫“明良千古”,其中的“明”就写成“眀”;新都的宝光寺有“光明世界”匾,上面的“明”字也写成“眀”;济南市大明湖的门牌上“明”字,同样写成“眀”。
  
出现这种现象,应该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如在清代,把“明”写成“眀”的现象很多。为什么?清代文字狱厉害,时文人在许多场合都不敢直书大明王朝中的“明”,担心惹祸,但又不能绕过此字,于是把“日”易为“目”,意思是“睁眼写错字”。另一种说法则相反,用“目”代替“日”是一种智慧,代表的是一双慧眼。如武侯祠的“眀良千古”就是这用意,“明君之明重在能识人、识势”,所以重“目”,而诸葛亮正是这样有眼光的人。

  
最具哲理的错字——“流”
  

  

平山堂“风流宛在”匾
  

错字如果是“有意错”,书写者都会附会出自己的道理。在江苏扬州大明寺的平山堂,正堂右边的“坐花载月”匾额,是民国初年著名的宁夏“三马”之一马福祥所题;左边的“风流宛在”匾额,则出自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之手,据说是刘坤一为追念曾在扬州任主政官员的欧阳修所作。“风流宛在”这四字中有两个错字:“流”字少一点,而“在”字多一点。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可不是刘坤一不会写字,而是他有意错之。原来,历史大名人欧阳修在扬州时是个“风流太守”,在多而善风情、色艺双绝的扬州美女石榴裙下曾弄出了不少韵事。当年每到夏天,欧阳修就会在平山堂大宴宾客,请来美妓助乐。为了营造气氛,还从百里之外的邵伯湖采摘来了大量的盛开荷花,插在来宾座旁边的画盆内。然后起鼓奏乐,一朵荷花在宾客手中依次传递。当鼓乐戛然而止时,荷花落在谁的手上,谁就得饮酒一杯,作诗一首,摘一片花瓣扔到地上……常常深夜不歇。
  
“击鼓传花”的游戏,据说就是因为欧阳修的这段风流韵事而传下来的。刘坤一把“风流宛在”中的“流”有意少写一点,“在”字多一,意思不言而喻,希望少点风流,多点实在,极富哲理,同时曲笔点出欧阳修当年行为上不检点。这样的字,错得恰到好处,所以至今也无人说三题四,与杭州西湖湖心亭石碑上乾隆皇帝手书“虫二”(意思是“风月无边”)两字,有相似的奇思妙境。

  
最令人叫绝的错字——“富”
  

  

孔府楹联
  

山东曲阜孔府,可以说是天下最有文化的地方,但游人到孔府,未进大门便能看到特别明显的错字。孔府大门正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圣府”匾额,两侧有一副楹联。此楹联是这样写:“与国咸休安富尊荣公府第,同天并老文章道德圣人家”,上联中的“富”字少上面一点,宝盖头成了秃宝盖。再看看下联中,也有一个字写得极不规范:“章”字下面的一竖一直通到上面。
  
最有文化的地方怎么弄出这笑话?其实这不是笑话,而是最有文化的错别字之一。错之妙在于其寓意:“富”不出头,意思是“富贵无头”;“章”字下的一竖出头,则表示“文章通天”。两个错字,一下子就体现孔府这个非常门第的身份,不只没有人说它是错字,游人明白后反而连连叫绝。
  
对于孔府这两个错字的来历,也有传说。据说这是神来之笔,系仙人指点。相传在孔子第42代孙孔光嗣成亲那一天,恰有神仙路过,碰到了府前影壁上写的“富”字。神仙把“富”字上的一点抹去了,孔家怪之,神仙道出了玄机,称孔家不宜过富,要“去一点”。据说这以后孔府凡书写“富”上面皆无点。
  
“章”一竖通天,又是怎么一回事情?据说与大才子纪晓岚有关。当年纪晓岚应邀给孔府写联,但“章”字就是写不好,写了多遍皆不满意。纪晓岚索性放下笔,去休息了,不一会儿进入梦乡,纪晓岚看到有一老者在他写的“章’字上划了一笔,成了破“日”之状。纪晓岚当即醒来,得了灵感,挥毫泼墨,把“章”子的一坚写出了头,意境下子全出来——“文章通天”,用在孔府的大门上十分贴切。
  
其实类似上述的著名错字还有很多,国内很多景区都能发现,细心的人在旅游时稍为留意一下便能看到。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错字从文字书写规范的角度来看,确实是问题字,但并不代表没有文化,与故宫的“撼祖国强盛”之“撼”完全是两回事。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这些错字才为人们欣赏和津津乐道——有意写错字也成了一种文化!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发表于 2011-8-2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4_455:}
回复 使用道具


畅意三江水

发表于 2011-8-26 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1_587:}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悠然 发表于 2011-8-26 20:26

问好悠然...{:1_496:}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8-28 15:4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心悠然 发表于 2011-8-26 20:26

谢谢悠然...{: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1-8-28 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知该咋说了,不知现在的故宫是不是很想创造自己的通假字,或是以为自己就代表着最高文化层次。为中国文化叹息一声吧。

……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2: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