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821|回复: 22

[汇编] 【文化沙龙】只有香如故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1-9-9 12: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周末,中秋小长假也临近了。


特辑一帖文化沙龙,预祝朋友们佳节如意,阖家团圆,幸福安康...{:015:} {:015:} {:015:}


只有香如故

 

信手翻阅着一本《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夹在书页中的几枚暗绿色的叶片倏忽映入眼帘。那是去年仲夏去江南水乡乌镇时,在茅盾先生故居立志书院的庭院里采下的几枚桂树的叶片,虽经年日久,却依然绿意夺目。

浙江桐乡的乌镇并不大,可这里人文荟萃,名胜古迹众多。乌镇观前街17号是茅盾先生的故居,1896年7月4日他就诞生在这儿。这是四开间两进两层的木结构楼房,坐北朝南,分东西两个单元。几间房屋都不很大,举架甚至有些低矮昏暗,一应摆设透射出古朴与寻常。由此看,沈家当时是一户经济并不富足,却有一定文化熏陶的普通人家。但更重要的是具有医学和数理化科学知识的维新派父亲,以及教养良好、性格坚强的母亲的言传身教,孕育了一代文豪深厚的人文情愫和家国情怀。与故居毗邻的东侧,便是先生读小学的立志书院。书院始建于唐代,清同治年间重建,至今布局完整,让人依然可以想见当年六七岁的茅盾背着书包进出校门的身影,以至先生年仅12岁时就在《试论富国强兵之道》一文中写下“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时立下的宏图大志。

认识桂树始于那年去杭州。是中秋时节,到了西湖,去了灵隐,体验了“山寺月中寻桂子”的感觉。当时,只觉得周遭的空气香得幽灵似的,让人心旌摇荡。“这是什么香呀?”我自言自语。“是桂花呢!没看到整个杭州都浸在桂花里么!”身旁一位少女翘着细眉骄傲地作答。望着周遭枝叶葱茏的树丛中浓密如米粒状淡黄色的花,我为自己与桂花结识心中一阵窃喜。以往对桂的相知还只是在书本上,因它是古代典籍中频繁登场的名花。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秋花之香者,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唐代诗人王维写牡丹、芍药并非里手,但对桂花却写得不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朴素淡雅,并无浓妆艳抹的粉饰。宋代才女李清照对桂花更是偏爱,称作“自是花中第一流”。去年造访立志书院,因季节正值仲夏,桂花尚未绽出花蕾,但是看着七八米高的桂树满枝椭圆形对生的浓绿色叶片,似乎看到了满树的花蕾从枝叶间显露身姿,暗香浮动。

书页中的几枚桂叶,让我想到了一代文豪茅盾先生。可以说,鲁迅与茅盾都是具有鲜明个性及重大影响的文化巨人,是中国20世纪不可多得的文学大师,他们的思想文化遗产及其在文化史、文学史、学术史上产生的影响,已经形成了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成为后人值得珍惜的思想文化资源,只是鲁迅先生的英年早逝,为思想文化界留下了深深的遗憾。通过多年来对茅盾作品的研习,我认为,他是中国在理论上提出“都市文学”的第一人,作品具有鲜明的都市特征,画卷壮丽,色彩缤纷,如《子夜》、《腐蚀》、《蚀》等。即使直接反映以农村人生为主的《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作品,也让人在饱览浙北水乡小镇风光之余,常常闻到都市气息,感应到都市的风云变幻。先生又是一位特别执著于人生追求的求真务实的人,他最为关心的是国家民族的命运和被损害者的人生,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在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总会表现出挺身而出的奉献精神。早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他就在上海秘密加入了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不久转为中共党员。从那时开始,他就在极其艰苦的形势下,一直从事危险性极大的秘密活动,并与众多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相识并合作。只是由于革命斗争的艰难曲折加之疾病缠身,使他一度与党失去了联系。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尽心尽力为党工作,只想尽人民一分子的责任而不想分享执政党的荣誉。直到1981年3月,85岁的茅盾在病危弥留之际,口授遗嘱,向党中央表示渴望恢复党籍的迫切心情。1981年3月27日,先生在北京病逝。中央书记处对茅盾的遗书讨论后,公开在《人民日报》上发表,同时为他举行追悼大会,会上党中央正式宣布:根据茅盾同志的遗言和他一生的表现,中共中央决定恢复他的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

“桂子云中落,天香云外飘”。凝望着书页中的几枚桂叶,心绪也随桂花的幽香飘向远方。也许世间美好的事情,总是短暂的一瞬,恰如桂花,总是开落匆匆。但宋代另一才女朱淑真亦有诗曰:“一枝淡贮书窗下,人与花心各自香。”一代文学大师茅盾先生虽已仙逝多年,但是他在瑰丽的文化百花园中开辟的那片亮丽风景,也一如立志书院中生生不息的丹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2:21 | 显示全部楼层



文化厚重与敬惜字纸


那日,我到二月河先生宅院,顺便送几份邮件,有份是赠阅的外地企业杂志,我就说,没什么质量,扔垃圾篓吧。二月河摇手制止,“放下吧,敬惜字纸,要知开卷有益,每本书都可以告知你不知道的东西。”

“敬惜字纸”?我心中一震,颇有感悟。

幼时,家乡的河边崖岸上,有一片树叶葳蕤、枝杆虬曲的古老树林,掩映主宰一方的土地庙,是神圣的地方,断不可来此放牧或砍伐。在土地庙旁边,黄土上石块奠基,有用石板和砖共砌的宝塔状建筑,约有五六尺高,面朝供奉处开口,里面烧得黑乎乎一片。

我问奶奶,那是做什么用的。奶奶悄声说,烧纸用的。不是那方烧纸吗?我指了指土地庙。那是烧黄纸的,这是烧白纸的,奶奶解释说。啥是黄纸白纸?我忙追问。小孩子废话,奶奶赶快拉了我走,别惊动招惹了文昌星,让你考不上学。吓得我再不敢询问。妈后来说,那儿是文昌星君的供地,文昌掌管智慧,人们就把带字的废纸,练习本、废书本都在此列,烧了供奉,以示敬惜字纸。

古人对文字充满着敬畏之情。传说仓颉“观奎星圜曲之式,察鸟兽蹄爪之迹”,“始作书契,以代结绳”。造字有多大意义?人类从此告别“结绳记事”年代。更有《淮南子》载,“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可谓惊骇莫名。后来,为了在天上有统一管理文事的神仙,又设置了文昌星君,来祈求智慧。

能在节日为文昌星君供奉的地方,定然重视知识,敬重人才。所以,我们那里,方圆十里八乡,读书人是颇受推崇的。我小时候就常见,哪家有了红白大事,写联记账要请老师相助,当天晚上,主家要把学校的所有教师请到家中,佳肴美酒,招待一番,以示感谢,并有以后多培养教育子孙的恳请。

那次回乡,就想去文昌星君供奉处烧几张字纸,抒抒心愿。可到了一看,很是失望。大树早已腐朽倒下,只有几丛根生的枝叶茂盛,支撑着门面。枝间到处是鸟巢,土地庙倾圮在地,上落一层鸟粪,地面上鼠洞獾穴遍处。而那文昌星君的宝塔,早已破败得不见踪迹。面对此景,我空余惆怅。

好在家乡人看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观念尚留。至今我手头还有一本头尾皆无、破旧如絮的古本,对供奉文昌、敬惜字纸的传统做着注脚。这是一本民国壬申年(1932年)河南省内乡县赤眉镇姓孙的善人石印书:《文昌帝君惜字功罪律》,其序云:“夫子书者,古圣人心思所寄也,敬之即以敬圣人,慢之即以慢圣人。”内文有《文昌帝君惜字宝训》、《敬字五箴》、《惜字说》、《文昌帝君惜字十八戒》、《惜字功罪律》等,中多有语“以字纸为重,或埋之于土,或焚之于火”,“见字纸遗坠,必掇拾烧之”等,并举了诸多惜字得报,福寿无穷;不敬而损,殃及后人的故事,虽有唯心迷信之意,但“转劝人人皆知敬惜”,其重字之情,敬文之意,充盈字里行间。

看看,为一个敬惜字书,就深刻做文,刊印了厚厚的书本来熏陶、教化、警醒人,可谓重视之至。

有如此敬惜字纸,尊重知识的氛围,故卧龙躬耕地有冯友兰、姚雪垠、李季、张一弓、乔典运、田中禾、宗璞、二月河、周同宾、周大新、柳建伟、马新朝、梁鸿、李天岑、行者、廖华歌等文人层出不穷,形成全国独有的“南阳作家群”。

南阳文化何以源远流长,厚重广博,可能与久远的可贵的氛围有关。对字纸的珍敬,甚至对一片废纸的爱惜,充分反映了中原乡民对文化的爱敬。

倒不必再去建文昌塔焚纸,那与环保理念不符,废纸可以回收,再生纸照样使用,但我们要把这种敬惜字纸、尊重文化的传统继承下去,弘扬开来,根植心中,让浓郁的文化氛围保持下去,如此,我们的文化才能依然灿烂厚重。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为形役与形为心役


心为形役一语,始出于陶渊明之《归去来辞》。意谓心灵被形体所役使。若将其重新排列组合为“形为心役”,意思正好颠倒——躯体做心灵的奴仆,二者体现出迥然不同的精神境界与处世态度。

人者,心与形、灵与肉之结合体也。二者互为依存,形影相随,却又貌合神离,甚至是同床异梦,各怀鬼胎。正所谓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很像中东的巴以双方,始终达不成和平协议。心灵寻求自然,身体追求享受,人总在灵与肉之间进行两难抉择。

陶渊明崇尚自然,追求心灵的自由和生命的闲适,饱受心灵被形体驱使之苦后,终于发出“归去来兮”的呐喊,辞官归里,丢乌纱帽,弃五斗米,回乡隐居,在畎亩间劳作,黄土里创食,享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乐。他的潇洒超脱,千百年来令人称羡!

孟浩然亦以田园山水为乐,不曾入仕。“红颜弃轩冕,迷花不事君。”漫游山水之间,得自然之妙趣,以诗自适,心灵明净。大诗人李白更是“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宁肯时时事事“开心颜”,浪漫不羁,我行我素,自由自在,放飞心灵。

大文豪托尔斯泰,50岁时已著作等身,誉满全球,正是衣食无忧、颐养天年之时,却良心内省,灵魂“复活”,散尽千金,分施田地,将财产裸捐之后,喝白开,吃面包,荷锄下田,成了名符其实的农夫,形为心役,安然宁静。

反观吾辈,为财为名为利为权为势为前途,整日奔忙劳碌,纠结烦恼。在得与失之间迷惑困惑,纠缠不清。为了眼前的丁点儿利益,不惜说违心之话,做违心之事,完全被金钱所累。有的人已经是功成名就,明有俸禄,暗有贿赂,既有豪宅,又建别墅,却仍然心为形役,摆脱不了对享受的渴望,辗转反侧,夜不成寐。

华厦万间,夜眠五尺,鼹鼠饮河,不过满腹。金钱的诱惑力就在于越多越嫌少,名利是只诱人的金苹果,却忌讳囫囵吞咽。君不见,明星大款,痛苦者多矣!而快乐的穷人,却常常安贫乐道,得享天伦。

表面的奢侈享受填补不了灵魂的空虚无聊。心为形役,是作茧自缚,让物欲捆绑心灵,不堪重负;形为心役,遵从内心,释放心灵,才会自由快乐。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少年得句亦相宜


学诗宜从幼时开始,无论将来名列何科人才,启蒙学诗,自古亦然。一则读诗朗朗上口,易学便记:二则由诗识字,辨声解韵,知事明理,不但能激活创造性思维,还能自幼养成谈吐优雅,声调适韵合节的好习惯。

孔子寓教思想的核心是以“文、行、忠、信”四方面教育弟子。“文”,包括诗、书、礼、乐。凡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统归“文”教。纵观历史,凡诗学大盛、巨星璀璨的时代,小诗星也会频频闪亮登场,大约文坛人才的云蒸霞蔚,多是传统文化得天时地利人和弘扬发展的一种标志,故《易经》说“蒙以养正,圣功也”。

少年有诗才的,被称誉神童,素为地方标榜荣耀,必报乡贤逐级向上举荐。神童之中,日后果然龙腾虎跃者有之;年幼聪慧而后平淡无奇者有之,湮没才华以至夭折者也有之。但不能根据平淡与夭折而因噎废食,概以少儿学诗得句为不宜。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给儿子韩昶写过一首“劝读”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说人之所以为人,须得通读诗书后方能恪勤尊礼而腹不空虚,否则无异于衣冠马牛。其实,传统蒙学不仅读诗书,也包括教育少年“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只要有志者嚼得菜根,自幼磨砺,阔步在后,百事皆可期望。

启蒙学诗,未必长大都是李杜苏黄,然少年得句,可采可传,诗籍辑录下来,能激越志气,也是皆大欢喜的好事。《全唐诗》录有七岁女孩所作的《送兄》五绝,诗曰:“别路云初起,离亭叶正稀。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飞。”诗好,真不在长短,此诗前半起兴,后半作比,又拣别路离亭、云起叶稀和飞雁远去,说兄妹离别之情,气氛写足,自然动人。《全唐诗》题注记有此诗的本事,说当时“武后(则天)召见,令赋《送兄》诗,(七岁女)应声而就。”少年能临场不怯,即席精彩,的确很不简单。

唐朝以神童召试的还有过一名七岁的缪氏子,殿上当场作得七绝《赋新月》,颇得唐玄宗赞许。诗曰:“初月如弓未上弦,分明挂在碧霄边。时人莫道蛾眉小,三五团圆照满天。”小诗写得气格高迈,句句沾题写那纤纤弓月,并隐约推出自己,暗示现在人小志高,正待日后成就。体物自况,抒发志向,偏又情景恰合,应属难得。

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录有神童苏福八岁时作的《初一月》,相比唐朝缪氏子的《赋新月》,似不相让。苏福诗曰:“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底事半分无?却于无处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极图。”此诗以少年天真之心写初月,立意新颖。首句照题起,次句质疑,以不见嫦娥说初月不盈,第三句接次句的“无”虚说“无处分明有”,欲以想象补全初月的缺处,如此暗转,故结句将看见和未见的月合喻为太极图,得前人未曾道语。王世贞认为苏福此诗,“令(诗坛高手)陈白沙、庄定山白首操觚,未必能胜”,评价甚高。惜乎苏福14岁夭折,也是仲永之憾。

成就一个天才,聪慧并非绝对的要素、颖悟、才学、勤奋和方法,甚至幸逢良师,都不可少。譬如背诵诗文,能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背个烂熟,又怎样?如果能读出“两个黄鹂”是两个点,“一行白鹭”是一条线;春日景色无奇不有,无物不美,杜甫不可能也无必要都写,他只选择了两个点和一条线来经营诗境空间,这就足够。读诗解悟,果获识见,无异于慧烛长明。由学至悟,在过程中养眼养心,也逐渐积累了技巧的那份功力。如果用这个常见的“点线经营法”去关照“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居然读出诗中“白日”是点,自上落下;而“黄河”是线,正在由西往东,那就小彻小悟了。

传统的诗学启蒙,一般分两步走,即“先读后解”和“依字属对”。方法科学否,可以探讨,但经世历代,确实培育了吾国文化史上无数隽才。启功先生说,“甭管你懂是不懂,天亮起床就捧着书念,喝完粥再接着念。碰上不认识的生字问先生,先生要正忙,看都不看,就应你‘跳过去’三个字。原本‘依闾贾母,投阁扬雄’,我跳过‘闾、阁’二字,故意念成‘贾母投扬雄’,逗个乐子,先生居然不笑。奇怪的是,读熟了,自然会意,而且凡是‘跳过去’的,经先生点拨后,都终生难忘……”

“依字属对”,可以跟“先读后解”同时进行。笔者幼时学诗即自属对始,随刘思祖先生背诵过“对对歌”,诸如“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三尺剑,六钧弓,岭北对江东”云云。属对,通常从单字始,譬如先生出“月”(天相类,仄声),学生对之“风(天相类,平声)、桥(地物类,平声)、虎(动物类,仄声)”,“风、桥”皆胜。刘先生以炒蚕豆为属对奖励,对得一字,奖励一粒;对错一字,扣回一粒;从不含糊。单字过关,即作双字对、三字对,循序渐进。譬如出“草堂、柳丝、千里眼、白帝城”,对之“边月、花影、几行书、清溪水”,都算过关。为了赢得那些炒蚕豆,笔者学会了属对和辨别常用字的四声。

因传统教育认定“依字属对”是作诗为文的基本功,所以传统的“童子试”都须测试属对能力,历代沿习不易。明代文学家李东阳四岁能作大字楷书,景泰时,曾以神童荐朝廷。进宫后,内侍扶他迈过大殿门槛,笑道“神童脚短”,小东阳立即仰面应对“天子门高”,断不让人小看。既入谒,皇上命书“龙”、“凤”、“龟”、“麟”十余字,写得好,皇上高兴,抱置膝上。当时其父叩拜后,正侍丹墀下站立。皇上即兴问:“子坐父立,礼乎?”小东阳应声道:“嫂溺叔援,权也(嫂子落水,小叔援手救之,权宜之计啊)”,出语老到,众服其异。稍长,李东阳和休宁程敏政又各以神童举荐于京。方朝见,恰逢进贡螃蟹。皇上即出上联试之:“螃蟹浑身甲胄。”小敏政对“凤凰遍体文章”,小东阳对“蜘蛛满腹经纶”。二童所对,字义协声偏旁俱一一工对,情怀旖旎可想。后来,李东阳入阁拜相而经济天下,程敏政最后成为翰林学士,皆以经纶文章名世。评论者认为,二人少年时的精彩一对,已经显露出日后事业大成的迹象。

少年得句,清新可喜,与童眼观察,童心体味,终以童言无忌而天真道出,大有关系。脱口吐秀,关性灵,不关堆垛不倚雕琢,当然难能可贵。看来,当今寄望龙凤的父母,与其让孩子假期熟记全球名车名牌去碰撞“新马泰幸运旅游”,莫不如洞开一扇诗窗,让他们放飞理想,翱翔在那充满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天地。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挥之不去的老北京儿歌


童年的往事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这些养育我的儿歌,却挥之不去,似乎和我的生命焊接在了一起。

在老北京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是老北京的儿歌。唱着儿歌长大,又唱着儿歌养育子女、教学生。老北京的儿歌生动活泼、隽永纯真,非常贴近生活,通俗、易学、易唱,几乎成了孩子们的小百科书。

回想一下,小时候说唱儿歌,完全靠口传,没人专门教。几个孩子碰到一块儿,你一句,我一句,不大一会儿,全会了。而且传播得很快,用不了多长时间,好像全北京城的小孩都唱同样的儿歌。此外,儿歌的寿命还长,有的至今还在传唱,像“小白兔,白又白”、“小燕子,穿花衣”……已成传世佳作,不知原创,只知奶奶唱,妈妈唱,女儿唱……还要传下去多少代就难说了。

据传,儿歌的出现有几千年的历史,古代多和政治相连。如大家熟知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就是揭露讽刺东汉末年科举腐败的儿歌。当然也有警世的,如出于南北朝时期的《明日歌》。还有表现儿童游戏的,如明代的《小儿戏具谣》:“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杨柳儿死,踢毽子;杨柳发芽,打拨儿。”

现代的儿歌,特别是老北京的儿歌,和儿童的生活结合得非常紧密。如果分类,从形式上看,有“拍手歌”,像“你拍一,我拍一,勤洗澡来勤换衣”;有“游戏歌”,如“轱辘轱辘槌,轱辘轱辘叉,轱辘轱辘一个还剩仨”;有“摇蓝曲”,像“风来了,雨来了,和尚背着个鼓来了……”;有“启蒙歌”,像“看亮儿(指眼),闻香儿(指鼻),吹灯儿(指嘴),听声儿(指耳)”;另有“数数歌”,如“一二三,三二一,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还有“天气歌”,如“下雨了,冒泡了,老头戴着草帽了”;有“动物歌”,如“水牛儿,水牛儿,先出犄角后出头儿……”;此外,有“植物歌”,像“马兰花,马兰花,风吹雨打都不怕”,更有“生活歌”等很多种。从内容上分,有讲友谊的,像“找呀,找呀,找朋友”;有讽刺吝啬鬼等很多不同内容的儿歌。

我最喜欢的是《霸王鞭歌》:“打起霸王鞭,唏哩哩哗啦啦,全国人民是一家,大家一心团结紧,打得蒋匪回老家,那么,回老家……”双手挥舞霸王鞭,边唱边跳,很带劲儿。

童年的往事已经很遥远了,但是这些养育我的儿歌,却挥之不去,似乎和我的生命焊接在了一起。极富生命力的老北京儿歌,会永远响在老北京人和他们子孙后代的心里,希望能传承下去,成为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宋代达人


宋代城市演艺业十分繁荣。除了勾栏瓦舍的正规演出,草根人群也像今天的“达人秀”,有机会参加选秀。他们未“达”时,每每被称为“路岐人”,在十字路口“撂地”卖艺。南宋《都城纪胜》载:“……执政府墙下空地,诸色路岐人,在此作场,尤内骈阗。又皇城司马道亦然。候潮门外殿司教场,夏日亦有绝伎作场。其街市,如此空隙地段,多有作场之人。”这与今天的一些“达人”在街头、地铁“作场”高歌,颇为相似。

小商贩大都擅长在公众场合歌唱,不管嗓子是公鸭型、伪娘型,或者铜锣型。因为做买卖需要吆喝,唱广告歌,于是练就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嗓子。“夜间顶盘挑担者,如鹌鹑餶飳儿(馄饨)、焦搥……之类,遍路歌叫。”“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歌叫内容基本原创,甚至即兴编就。像曲牌中的“甜水令”“包子令”“紫苏丸”“嘉庆子”等,皆是“市人采其声调,间以词章”而慢慢形成。

说唱达人不再孤零游散,而是数量众多、演技繁复、演出集中,被称为“伎艺人”。往往姓名与伎艺联系,挂牌演出,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武林旧事》记载当时杭州的说唱达人,书会6人,演史23人,说经诨经17人,小说52人,唱赚22人,小唱8人,嘌唱14人,弹唱因缘12人,唱京词4人,唱耍令19人,唱拨不断2人,说诨话1人,商谜13人,学乡谈1人,装秀才2人,吟叫6人,说药3人,合计200余人。《武林旧事》里还说,宋代杭州已经有各种文化表演行当55项,市民艺人达520余人之多。

达人秀的秀场,除了广场、教场、四通八达的路岐外,还有专门的娱乐组织,比如绯绿社(杂剧)、齐云社(蹴鞠)、同文社(耍词)、清音社(清乐)、绘革社(影戏)、绿华社(吟叫)等,类似今天的电视机构,它们“收购”达人表演,赚取收视率和门票。

皇家也会为达人们搭台。元宵夜,皇家在宣德门外搭鳌山,中间是五色灯彩组成的“皇帝万岁”,舞台有上下两层,上层是皇家梨园子弟表演,下层“露台”是观众席。其实京官们已“海选”过。一拨为“市井舞队”,一拨是“市食盘架”,相当于当今上“央视春晚”了。上过皇家元宵联欢活动的,当然就“一朝闻名天下知”,甚至“一夕致富”。

于是他们成了“达人”。他们的技艺,就可以拿到勾栏瓦舍里去卖钱。勾栏技艺里有“叫果子”一项,类似于今天的“报菜名”表演。演得最好的是一个叫“文八娘”的女艺人。勾栏艺人许多名号中还残留着他原有职业的痕迹,如“酒李一郎”、“花李二郎”、“粥张二”、“白肠吴四”、“王团子”等。估计他们是有意保留原号,这样对促进买卖有好处。今天“达人”中,“卖鸭脖子”的女歌手、开“实在高包子铺”的男歌手,不也与此有一脉相承之处么?

选秀得有节目主持人。宋代演艺活动中的节目主持人称为“竹竿子”。因为他们在主持节目时,手里总拿着一支“竹竿拂尘”(拂尘为掸去尘土、驱除蚊蝇的用具,其柄以竹竿制成者,为“竹竿拂尘”)。“竹竿子”多由“参军”(相当于今天的相声演员)担任,口齿伶俐,语言幽默。一个节目上演前,先由“竹竿子”上台致语,“勾”(即“介绍”之意)出节目,相当于今天的报幕。表演结束时,“竹竿子”还要再上台念七言诗一首,然后宣布“歌舞既阑,相将好去”,意思是演出到此结束,诸位请回吧,恕不远送,明儿再会!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2:2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魂茶


喜欢喝下午茶,其实并不在乎手中所端的,是茶还是非茶,只是要那么一个形式,有那么一些闲暇的下午,在跟三两个朋友轻声细语或纵情大笑,甚至谁也不在身旁,就一个人,静静坐在浓荫匝地的小花园里,手里即便是一杯白开水,在烦乱或繁杂的日常事务与时间中,也不啻是一杯回魂茶了。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所有的人都在追逐着不甘落后,但不知为何,我时不时要停顿下来,写写文章,寻找案头的山水;四处溜达,欣赏山水,愉悦大地的文章;闲个趣,怡个情,感觉挺美的。倘若正好逢着春天,到野外去踏踏青,扑扑蝶,放风筝,荡秋千,采百草,肌肤贴近地母,更加不亦乐乎。

遥想当年,晋朝的时代了,那时应没有时代的年轮一说,更没有效率就是生命的匆促,一群几十人,有点钱有点闲,通常会选择某风景佳地,曲个水,流个觞。永和九年三月初三上已日,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就偕亲朋好友四十二人,在兰亭举行了一场如“击鼓传花”的盛大艺术派对。所有人于清溪两旁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放在溪水上游,待觞徐徐而下,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之后,主持人王羲之将三十七首诗收录成册,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乘兴而书,写下了书文双绝的《兰亭序》。

还有“花茵当坐席”的逸事,类似于《红楼梦》里史湘云的“醉卧芍药眠”的意境,说的是开元天宝年间,学士许慎选每当春色旖旎,必在私家花园摆露天宴席,邀亲朋赏花观景,但每每宴有席但绝不设坐具,说是有天然花茵,不须俗物。原来,他让仆人收集花园里掉落的花瓣,铺在地上,“花瓣垫子”就是凳子,多么风雅别致。

古时候的人好像都能活在当下的,诗意画意常常有,闲情逸致不嫌多,他们的肉体和灵魂应该相隔不远的吧?

但到了今天,我们太需要回魂茶了,一旦那杯茶远离,便有精神窒息的感觉,香港的表妹,一英姿焕发的女强人,坐飞机多过坐汽车,但无论如何,在飞与飞的间隙,她总要飞扑到熟悉的茶餐厅,来一杯香滑的奶茶,来烫贴自己的灵魂,她说这是她的乡愁酒,也是大多香港人的回魂茶。美国的黄晓,一资深布尔乔亚,无论在那一处异国他乡,只要有她心仪的高级酒店空间能发个呆,想个事,都是她绝妙的回魂茶。

她们都曾问过我什么才是我的回魂茶,因为没有她们的目标明确,我想了半晌,才回答:闲暇时光和美好事物。好像很公式化,但却是实话,它们都能触动我的愉悦与快乐,一如晴空万里,天远地阔,它们笑意盈盈把我包围,饱满和生动了我的生命,这是多好的事情。就如中国画不讲外光,讲光阴,讲浩浩阴阳移,讲悠悠千载,讲日长如小年,讲逝者如斯。因此有对生命的感叹,是有情感的时空,故中国画地上无如影随形,水中舟船山石树木流云亦无倒影,静而悠闲,这些都是我的回魂茶。

当然,既是回魂茶,就不可能随手而得,顺手拈来,总要去寻找追求的,回魂茶的重要,也在于“只有明白了为什么而活,才几乎可以忍受无论怎样地活。参透因何,迎接任何。”人生路上,不可能总是晴空万里,下雨的时候,有博尔赫斯的心态,也就很好了:“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那个时候 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一朵叫玫瑰的花/和它奇妙的鲜血的色彩。”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发表于 2011-9-9 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发表于 2011-9-9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妹妹中秋快乐!{:1_587:}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9-9 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祝妹妹中秋快乐!
来去匆匆的风 发表于 2011-9-9 12:52

祝哥哥佳节如意...{:1_529:}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05:3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