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000|回复: 7

[推荐] [文化观察]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今天的意义◎孟子的浩气长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16 20: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千金博一笑 于 2014-7-16 20:56 编辑

来源:《党建》


                                                            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今天的意义

                                                                  ——作者:刘梦溪


                                                  



真正的带有恒定性的文化精神价值,都是稳定的、永久的。世界上各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一些永恒的价值理念,但是在表述上,在概念的使用上,不一定相同,但彼此可以互相阐释。

中国是“文明体”国家,能够代表中华文化本体的一些价值理念,确实有一些是永恒的价值理念,它不仅适用于今天,而且具有普遍的和普世的意义。

下面我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里面梳理出几对概念,这些概念对我们当下的社会也非常切中,而在传统文化价值理念里也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比如诚信。

孔子讲:“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论语》好几处明言,孔子“主忠信”。孟子也说,“朋友”要“有信”。《礼记》里有“忠信,礼之本”的记载。《尚书》“礼运篇”的话更有名:“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信”其实是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信是五伦之一,在《六经》和孔子、孟子的思想里,“信”这个价值理念居于很高的位置。

关于“诚”这个概念,《易经》的乾卦一方面讲“君子进德修业”,“忠信”是其入径,同时讲“修辞立其诚”。“诚”是一个有修养的人言行的内在依据。《大学》和《中庸》讲“诚”特别集中,《中庸》认为,“诚”是“天之道”,能够做到“诚”,是“人之道”。并提出“诚”是“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把“诚”这个价值理念视为天道和人道的核心问题。

《大学》更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必须从正心诚意开始。“诚于中”,当“形于外”的时候,才能虽“不中”,“也不远”。而且只有内有“诚”,外面才可能有“信”,诚信是连在一起的。荀子对“诚信”的意义寄望最高,他提出,“不诚则不能化万物”,也“不能化万民”。因此认为“诚”是“君子之所守”,也是“政事之本”。甚至他提出:“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惑。”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古代讲一个人的修为,亦即“进德修业”,或者如今天所说如何在道德业绩方面建构自己,“诚信”是一个标志性的理念。

  

二、比如敬。

尊敬的敬。我们尊敬他人,尊敬师长,尊敬长辈,这都是敬。但作为价值理念的“敬”,它的内涵并不是对他人而言,而是指一个人的自我,指他的个体生命的自性与庄严。是人的本体呈现出来的一种庄严,是自性的庄严。

现在“孝”开始讲得比较多了。什么是“孝”呢?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游问:“到底什么是孝?”孔子回答:现在人们以为能养就是孝,犬马也能养,没有敬,何以别乎。显然,孔子认为孝的精神内核是“敬”。对自己亲长的尊爱,主要表现在“敬”上,所以中国历来讲敬老。“敬”包括外在的礼貌和内心的诚敬。

中国传统社会有很多礼仪,包括家庭的礼仪,社会的礼仪,甚至朝廷的礼仪,而所有礼仪的核心精神价值都是敬。所谓无敬不成礼。孔子讲过,如果为礼不敬,就没有什么可看的了。包括我们平时的仪容衣饰,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不光是避寒保暖,同时也是一种礼仪的表示,表达的是对场合主人及宾客的礼敬。

孔子讲:“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军队中的统帅被俘了,或者被斩首了,这是有可能的。但是作为普通的个人,他的“志”是不应该被夺走的。什么是“志”?已往我们很容易把这个“志”解释成一种意愿,一种追求,一种理想,一种期待,这个解释不对。20世纪有一位了不起的学者叫马一浮,他说“志”就是敬,就是人的内在的庄严,属于人的本我的自重和自尊,这个谁也夺不去。一个人的自性的庄严你怎么能夺走呢?马一浮先生把“志”解释为敬,我非常赞同他的意见。

孟子讲“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大丈夫”。这种大丈夫精神,就是不可夺的内在庄严,也就是“敬”。孔子讲“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表达的也是一种“志”,自守廉洁的清贫之志。但是在今天大家看到,有多少人在金钱面前低下了自己的头颅。金钱能带来尊严吗?恰恰相反,它常常使人失去尊严。我讲的这个“敬”,孔子讲,孟子讲,“六经”里也讲。《尚书》的一篇文章就说:“诚信之谓尽,尽之谓敬,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敬、诚、信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无诚则不信,没有“敬”,也就不可能有诚信。到了宋代,二程、朱熹等思想家又提出了“主敬”的概念。“敬”这个价值理念,在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

  

三、我们讲诚信,讲敬,跟这个相关联的还有一个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廉耻。

《中庸》里面讲:“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你要肯学,离知已经不远了。而“仁”,需要在行动中勘察。光说话,不作为,不践行,算不得“仁者”。“知耻”,指一个人做了错事,或对不恰当言行的羞愧、不好意思。但认错需要勇气,所以《中庸》讲“知耻近乎勇”。《中庸》并且提出,说一个人如果知道了这三者,就知道什么是修身了。

孟子说:“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他把这四句话叫做人的“四端”,就是做人的开始。恻隐之心就是同情心;辞让之心就是文明礼貌;是非之心就是社会的公平正义;羞恶之心就是知耻。

廉耻是把“耻”跟“廉”联系在一起,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里面,是又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理念。明代的大学者顾炎武说,廉耻是一个人立身的根本,是立人之大节。他说,如果无耻的话,将无所不为,什么都敢做。如果不廉的话,将无所不取,什么都敢拿。他还说,“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廉耻这个道德价值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管子在他的书里面讲,“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如果礼义廉耻没有了,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要讲一个社会全体的共认价值,礼义廉耻是个核心。古今不废,今天更重要,更适用,又简便,又好记。

  

四、还须讲到“恕”,宽恕的“恕”。

这也是传统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价值理念。恕道是孔子的思想。什么是恕?孔子的解释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是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自己不喜欢不希望的东西,不要强加于人。这个思想,西方思想界评价很高,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他们称“恕”这个价值理念,亦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个道德的金律,或者道德的银律。

一个社会人与人相处,很重要的一点在于体谅和谅解,设身处地的换位思考,可以减少许多冲突和纠纷。现代大史学家陈寅恪先生提出对古人的学说,需要持一种“了解之同情”的态度,这种态度就是“恕”,就是孟子的“不忍人之心”,也可以称作中国文化中的“异量之美”。

  

五、还有一个价值理念是“和同”。

中国文化倾向于不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得不可调和。“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面对这个世界思考行事的一个总的原则,不同也可以共处一个统一体中。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当然是不同的,但不同可以沟通,不必然那样对立。这是中华文化的一向主张。宋代的思想家张载,著作不多,但他的思想很重要,有创发的贡献。他的有名的四句教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把这四句话看做是宋儒的集体文化理想。

他还有另外四句话,我叫它哲学四句教:

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

这四句话表达的是对整个宇宙世界的看法。因为这个世界是由一个一个的生命个体组成的,这些生命个体就是一个一个的象,这些象处在不停地流动变化当中。既然是流动变化的,流动变化的方向就不一定相同,甚至相反,完全背道而驰,也是事物的常态。每个具体的象都将是不同的。所以中国古代有“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的说法,意思是说好看的女性一个人一个样,美丽形态是不同的,虽然不同,又都是美的,各有各的美。西方有讲,这个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生命个体。

“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最后两句尤其重要。既然世间的万象运行流动的方向不同,甚至有时反方向运动,所以“有反斯有雠”的情形难免出现,也就是互相之间发生纠结。这个“仇”字,古写作“雠”,左边一个(隹zhi),右边一个(隹zhi),就是两只尾巴很短的鸟。中间一个“言”,实际上是两只鸟在讨论、争吵、辩论。但辩驳的结果,并不是一只鸟将另一只鸟吃掉,而是达成共识,最后“雠必和而解”。这是中国文化对世界的看法。这个世界有差异,但差异不必然发展成冲突,冲突不必然变成你死我活,而是可以和而解的。你想,用这个思想观点来看待世界,不是可以减少很多麻烦吗?当然不是一方的问题,而是彼此双方的问题,所以需要沟通对话。

已故的费孝通先生是文化社会学家,他晚年的时候,还不断有新思想提出。他最后提出的一个思想很难得,即“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他是说,世界上的各种文化,各有各的长处,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和承担者,我们当然喜欢自己的文化,但是你也必须看到其他文化的长处,大家共识共赏,“美美与共”,形成和谐健全的世界。

中国文化自古以来就有一个理想,希望世界大同。究竟能不能实现大同,我相信那是很遥远的事。但这个世界既然产生了那么多的纷争,最后透过纷争走向和解,从而达至大同,不是没有可能。

20世纪是一个纷争的世纪,两次世界大战,21世纪人类还会蒙受那么多的灾难吗?人们可不可以用自己的理智和智慧,使这个世界走向和解?中国文化里面“和”的思想,就是要你正确认识这个世界的生存状态,认识人类自己可能找到解决之道。当然也不是一味跟人家讲和,都欺负上来了,打到门上来了,中国人也是有勇气,有智慧,战胜那些残暴的势力。但是我们主张这个世界应该更好一些,应该更和谐一些,应该有话好好说。战争常常是不智的表现,战争不是人类问题的最后解决之道。

  

六、中国这个伟大的文明古国,只是在近代落后了,落后的原因一言难尽,在我看来其实落后不落后,主要在于肯不肯学习他人的长处。

中国落后的根子在清代。我的老师戴逸先生是清史专家,他对清代历史地位的评价比较高。清代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清代在版图建构方面贡献巨大,清代中叶经济发展,规模当时世界一流。但是在康熙末年以后的清代中叶,中国关闭了跟西方交通的大门,这个对中国损失极大。直到后来人家打来了,我们的大门被撬开,狼狈不堪。

我们近30年的改革开放,确实是一个英明智慧之路。但文化的精神建设比之经济的发展,显然比较滞后。当代文化建设少不了传统资源的补充。我今天讲的这些价值理念是当代价值建构的必要组成。可是精神价值的建构是一个长过程,不能指望立竿见影。这是一个大战略,不是一个小技巧。需要从小就有这个训练,这是中国人做人和立国的基本道德依据。

因此我觉得从小学开始,应该开国学课。对国学的概念,上世纪的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提出,国学应该是“六艺之学”,就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乐”经没有传下来,现有“五经”。“六经”的文字经过孔子删订,汉代重新整理,形成可靠的定本。这个定本在中国差不多两千年以来,一直是公私学校教学的基本教材。

“六经”为什么重要?中国文化的基本价值理念都在“六经”里面。《论语》、《孟子》讲的义理,就是“六经”的基本义理,只不过孔子的表述,是把“六经”的义理化作了日用常行,更容易阅读理解。所以今天学习“六经”,学习国学,应该从《论语》开始。事实上,只有把国学理解为中国文化的最高经典“六艺之学”,才能和国民教育结合起来。

中国历来的教育,都非常重视价值教育。你看韩愈的《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他把传道放在第一位。但是百年以来现代教育体制形成以后,没有了传道的内容,教师也是只教书,不再育人。过去中国的教育系统很独特,不仅学校、书院传道,家庭这个系统也是传道的渠道。另外所有的官员都负有“教民”和“传道”的职责。有的官员到一个比较后进的地区,会带来新的知识,就像苏东坡到海南,带去很多种植和饮食的知识一样。但我们现代教育在这一方面反而有缺失了。所以我主张通过开国学课,补充上价值教育这一课。但这个过程会很长,不是几十年的事情,甚至是一百年、几百年的事情。

我的期待是,经过长期熏陶,包括敬诚信在内的这些“六经”的基本价值伦理,能够成为中华儿女的文化识别符号。

(作者系中国艺术研究院终身研究员)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4-7-16 2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千金博一笑 于 2014-7-17 21:24 编辑

孟子的浩气长歌


--沙林





   孟子,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所善养的浩然之气,经过华夏一代又一代人的实践,升华为一种人格文化,融汇于血脉中,成长于心灵上,贯穿于人伦里。






     读整部中国历史,我们读出了什么?
  有人读出了吃人,有人读出了乱治循环,有人读出了内圣外王,有人读出了儒的繁漫流变,这些或许都有道理。
  即便如此,即便我从不认为历史是一个没有定性的小女孩,但我还是有自己的角度,并不同于这些大师方家的,我读出了一首长歌,浩气长歌,在云霄间悠长回荡。

  浩气,也为浩然之气。何谓浩然之气?孟子曰:“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矣。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孟子·公孙丑上》)
  这段话的意思是:那一种气,是世间最伟大、最刚强的。用正义去培养,一点不能加以伤害,就会充塞于天地间。那一种气,必须与义和道相配合,缺乏这些,就会委顿。那一种气,是由正义的经常积累所产生的,不是偶然的正义行为所能获取的。那一种气,只要做一件于心有愧的事就会疲软。所以我说,告子不曾懂得义,因为他把义看成心外之物。一定要善养这种气,但不要有特定的目的;时刻惦记于心,但是不能违背规律地拔苗助长。
  由此我们知道,所谓浩然之气,就是人间正气,就是大义大德造就的一身正气。一个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就能“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是官吏和百姓在精神品格上的最高境界。
  
      孟子的浩然之气具体包含了哪些内容呢?
  首先这是一种高尚之气。孟子思想是中国崇高精神的源头之一,许多人文气节标准实际是他制定的。这些标准有的高得让人仰目,但的确如日月之光,时时激励、观照着这个民族的一切人等,那或许是永恒的理想,遥远的目标,难以企及,但只要君臣庶民不偏离这个人文大方向,社会将趋于美好;过去没有明确答案的道义和生命孰更重要的人生大问题,孟子第一次给予了明确答案,那就是“舍生取义”。孟子从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说起,论述了当生命与道义不可兼得时,要舍生命以取道义。为了道义,宁死也不苟且偷生,决不屈从避死。这样才能做到“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这种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崇高人生精神,激励陶冶了中华民族漫漫历史长河中无数后来的慷慨悲歌之士。
  孟子的浩然之气还表现在一种苦难意识和忧患意识上。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句话的励志力量几乎超过了中华历史上任何贤言慧语,对在灾难深重的环境中奋搏的仁人志士有特别的激励作用。孟子还认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这也是他对追求安乐的人类天性的一种驳论,几乎成了每一位身怀家国大义者的血脉认同。
  在策略层面,孟子的浩然之气并不是一种蛮干的哲学,它注重内心的培养,更重视善心的养成,这已然是宋明理学遥远的发端。心动则身动,有心何愁无世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一语惊万年,这既是一种非常明智的“浩然”观,也是一种至高的善境界。中心是善,扩展为救天下,志向高远,心在万民,完全是一个正人,一个君子,一个国臣,一个士人,一个布衣,无愧于天地、成为至人的人生准则。
  孟子在筚路蓝缕的游说推广中还给出了一种善养浩然之气的操作“文案”。他蔑视王公权贵,对国君经常是大不敬,表现了他“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现代民主思想。他曾说梁襄王“不似人君”——即现代百姓用语“不像个人样”,是一句很厉害的骂人话。孟子几乎没说过君王的好话,齐宣王问计于孟子时,他竟然直言不讳地说,皇帝昏庸无道,就不是君王了,人民是可以起来杀掉他的。
  从孟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原始儒家精神从来不主张愚忠,一切以浩然之气中的仁义礼智信为准绳,如果君王暴臣恣意榨取人民血汗,杀掉他们就好像及时雨从天而降,欢迎还来不及呢。
  孟子的浩然之气更多的成分是对普通百姓的关爱,这也是孟子在历史上最被人称道的一颗柔软的心。因而浩然之气并不意味着一味浩大,也经常蕴含着润物细无声的柔气。孟子提出过即使是在当下也极为先进的“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政治行为观,他的爱几乎普及全体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种博爱的感染力,恐怕远超近代西方自由思想家的论述,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怪不得现在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学者方家开始重视起孟子了。
  总之,孟子所善养的浩然之气,经过华夏一代又一代人漫长而苦难的实践后,升华为一种人格文化,融汇于血脉中,成长于心灵上,贯穿于人伦里。可以说,孟子开创了炎黄子孙尤其是汉族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人伦大道。
中华民族从夏商周以来,周边民族觊觎寻衅,兵燹纷扰;不患寡而患不均产生的血仇更时常倾覆国土,可谓民族苦难,人民煎熬。但从来掩不住天地间如雷电闪过的浩然之气。
  浩然之气经常体现为“气节”。气节,对于世人来说太熟悉了。我最早是从徐悲鸿的历史画作《田横五百士》中读出的。大师的画本身并不特别愤然,但读了文字后,一种情气顿从胸出:古汉家,多壮美之士,像田横,为保众兄弟的性命,毅然应招见汉高祖。快到京城为自己的尊严又毅然自刎,让人提头见汉高祖,两种气节都不舍,独舍身家,以命相换。他的两随从完成使命后也在田横墓前自杀,汉高祖叹田横手下俱忠义,遂欲招抚五百壮士,但那些在岛上苦等的军士听说田横自刎了,岂羡那荣华,也全都追随田横蹈海而死。
  “士为知己者死”,这几乎是我们民族独有的为友谊、为仁义所奉献的至情的礼物。这是我在少年时第一次感悟到的中华民族的浩然之气。
  就我的经历,读史最恸的恐怕是致使南宋灭绝的“崖山之战”那一节,至今时有泪暗流。
  南北宋的繁华今人已经难以想象,GDP占世界50%以上,经济、文化、科技达到中国历史的顶峰,而且人民富足丰约,官民心性松弛,大宋朝三百年,竟无一文字狱,也从未有改革或者直言的官员丢了性命。宦官乱政、地方割据、民变起义等也基本没有或者仅局部发生几起,没有横贯全国的大杀戮。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另有学者说,这是中华民族的“文艺复兴”,如果再发展下去,足以形成另一种形态的经济科技文明,可与欧洲文明的崛起相抗衡。
  但天不假年,从来富贵转眼过。强大的蒙元帝国军事机器,在以摧枯拉朽之势蹂踏欧亚大陆后,突然调转锋头,瞄准军事弱小的南宋。令世界惊叹的是,最不尚武的宋文明竟然是野蛮的游牧军团最难啃的一块土地。四川钓鱼城军民与忽必烈对峙了36年,这在蒙元世界攻伐史上从未有过,他们从来都是几天攻下,屠戮全城。谁知,裹挟西夏军、“伪军”等几十万大军的铁骑,对付南宋最后一支由幼帝及十几万宫女文官组成的最没战斗力的“军队”,竟然也多日不破。
  叱咤风云的蒙元帝国愈发欲集全力一举消灭这片土地上的最后敌人,南宋一批忠贞的大臣为保存江山最后的希望,屡战屡退,拥立幼帝从杭州退到福建,再退到广东,直至崖山,三面大海,再无可退。以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宋末三杰”为代表的王朝精英们,慷慨赴国难,踏上了历史留给他们的最后舞台。
  公元1279年,人类古代史上规模最为宏大、战局最为惨烈的一场海战在广东新会崖门海域爆发。这是两个民族之间异常残酷的一场海战,双方共投入兵力40余万,动用战船2000多艘。时逢台风,大浪与炮火交织,巨舟与铁船相冲,南宋军民虽同仇敌忾,但“天欲灭宋”,最终无力回天。陆秀夫看大势已去,背负幼帝蹈海而亡。据记载,最后的时刻,年仅8岁的幼帝赵昺态度平缓,与大夫同去“见先帝”。十几万将士、文臣、宫女、太监也都蹈海,追随他们自己的王朝而去。
  文天祥因早在海丰被俘,被拘禁在元军船上目睹了宋军的覆灭,悲愤作诗《二月六日,海上大战,国事不济,孤臣天祥,坐北舟中,向南恸哭,为之诗》:“昨朝南船满崖海,今朝只有北船在”,与他此前拒招降时写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映成绝句。
  “崖山之战”后,文天祥被押至广州。带领元军灭亡南宋的将领张弘范对他说:“南宋灭亡,忠孝之事已尽,即使杀身成仁,又有谁把这事写在国史?文丞相如愿转而效元,定会受到重用。”文天祥回答:“国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能再怀二心。”
  1282年12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士兵,上万民众聚集在街道两旁。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君臣士民一起死社稷,天水一朝三百载之绝唱。”这种让周边儒教国家震惊的巨变以及从中焕发的“崖山精神”,春秋大义,浩然之气,即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绝的民族精神!

  “崖山之战”后,天下顿时肃然无声。
  有学者说,这不仅是一个国家的灭亡,更是天下的灭亡。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被异族彻底击败和统治,向世界顶峰冲击的科技、文化、经济、制度浪潮戛然而止,接下来是漫漫百年长夜,中华文化那种活力甚至到明清都再也没有恢复过来,因而从古至今许多中外学者为了凭吊这“古典中国”的消亡,都在说一句话:“崖山之后无中国。”
  我的确痛惜这场汉民族的劫难,但又岂能“无中国”?实际上,浩然之气,作为一个民族的人格文化,是永存长天、亘古不灭的。史上有一条金线,串集各代英雄明珠,一直闪耀至今——
  顾炎武,明亡后,回首故国明月,呼吁“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其思想中的爱国情结具有极大的历史意义。从他之后,中华民族不止一次地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每当此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就激励中国人民奋起反抗。
  林觉民,1911年从日本回国,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随后毅然赴广州参加起义,在进攻总督衙门的战斗中受伤被俘,从容就义。
  梁启超,在“老大中国”遭受欺凌,疲弱至极时,含泪看极远,甚至产生了一种思之甚切的幻象:“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掀起狂风,飞沙走石;珍奇的鲜花含苞待放,万木逢春,生机勃勃……”正是他,大声疾呼“少年中国”,并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这个概念,为以后中国国家概念的成熟、升华,奠定了雄厚的文化基础。
  历史演变到今天,我们更何曾缺男儿,我们心魂所能感之的,眼睛所能见到的风流人物还在今朝耸立:孙中山、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他们所做的壮举,前无古人。
  我一直以为,能发现无形的“气”,的确是中国人聪明之处。这双聪明的眼睛,在春秋之前就生成拥有了,于是孟子很自然地对学生公孙丑说出了“浩然之气”这个概念。孟子的伟大之处是他第一次把道德、人心、品格等更高一层的精神概念,引入过去大多周旋于生理健康范畴的气。
  浩然之气,润育了前人,对今人更有振聋发聩的教育作用。当下有些国人无气节、无廉耻的现状,让人感叹,让人警醒。我们今天提倡善养浩然之气,正是要针砭委靡,荡涤腐恶。我们要用这种古先贤思想中最宝贵的魂一样的东西,这种辉映千古的浩然之气,重铸我们民族的脊梁,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发。
  于是,我在春的夜林中,倾听花树的微语,正是掩史思贤时,历史长河犹如不灭的星空闪烁,浩气天地存,犹思孟夫子。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4-7-19 06: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这一帖之后,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感谢一笑近些日子对长廊的支持和贡献。

由此,我知道了你在读些什么;由此,我知道了你透漏的所思所想;由此,大家受益。

其实我更想表达的是感动,只是说多了就不免乏味了,不如恭敬着读帖吧... {:1_496:}{:015:}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7-21 13:29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过这一帖之后,其实我最想说的是,感谢一笑近些日子对长廊的支持和贡献。

由此,我知道了你在读些什么 ...
临窗读雨 发表于 2014-7-19 06:50


同桌还挺客气
背着我表扬话说了这许多的
最后一句入我心啊{:lol:}  

其实
一直在长廊坚持宣扬文化的知识与观点
同桌
才是最可贵和令人倾佩的

人生成事
一是认真
二是坚持
三是时机
祝福
马到成功{:handshake:}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4-7-22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桌还挺客气
背着我表扬话说了这许多的
最后一句入我心啊  

其实
一直在长廊坚持宣扬文 ...
千金博一笑 发表于 2014-7-21 13:29



    看你们这般客气,俺就不说啥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4-7-22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传统文化及道德于今时的落寞,我忽然发觉现今的中国其实是得了脑干萎缩症,智力大幅退化,中国得了老年病,而如今的人们还在痴呆病上想着各种改善是多么地无助,于是我琢磨着古人的话:不破不立!既然得了重病,还是放弃治疗吧,让文化在死去的躯壳上重生,一切推倒重来,回复到夏商文化初始中去。
回复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4-7-22 19:59 | 显示全部楼层
说到传统文化及道德于今时的落寞,我忽然发觉现今的中国其实是得了脑干萎缩症,智力大幅退化,中国得了老年 ...
行天 发表于 2014-7-22 11:11



    行大侠也大有当年孟子的浩然之气啊。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4-7-31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仁义礼智信  数千年来早已经融入中国人的血肉之中
中国人和中华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各种种族各种文化融合后的文明专承脉络
自古正邪自在人心衡量
行天道抑人欲 自如新阳初生  浩气长存
剑舞悬崖云气动  抚琴玄声山林和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5 03:5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