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632|回复: 20

[汇编] 【传统节日】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8-12-22 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今天是12月22日,冬至。

至,极也。冬藏之气到了今天,算是到达了极致:阴寒达到极致,天气最冷;太阳走到了最南处,昼最短,夜最长。

《道德经》里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气盛极,阳气始至,天地阳气日益兴盛,一个新的循环即将开始。因此,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一个大吉之日。

在过去,冬至向来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殷周时期,冬至就相当于现在的春节,汉唐时期,冬至前后,百官绝事,全国上下放假休息,祭祖祈福,与家人团聚,共享最后的冬藏之乐。

冬至大如年。亚年来了,新年还会远吗?


冬至团圆,是下一年温暖的开始

白居易曾在《邯郸冬至夜思家》里写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古时候,一到冬至,羁旅在外的游子纷纷整理好包袱,跋山涉水,就为回家与亲人一起围坐在火炉边热热闹闹地吃一顿团圆饭。

若你是北方人,饺子就是必不可少的年节饭。全家人坐在一起,夹起一只热乎乎的水饺,咬一口,那鲜美的味道直从嘴里沁入心脾。

全家人暖暖和和地挤在一起,时不时与亲人话话家长,聊聊新年,心里就熨帖地像是喝了蜂蜜似的。

若你生活在江南,那么,或许刚风尘仆仆地赶到家,妈妈就给你装了一碗赤豆糯米饭,家人簇拥着你来到饭桌,为你倒上一杯清香扑鼻的冬酿酒。

酒入喉,整个人都暖和了起来,心里更是酸酸涩涩的。

冬至这一天,赶回家与家人好好吃一顿团圆饭,无论外面天气怎么冷,无论你的生活里有多少风霜刀剑,只要回了家,就温暖如春。


贺冬祈福,是下一年生命的开始

藏之终,是生之始。经历了最漫长的黑夜,黎明将一点点地夺回主动权。

冬至有三候:蚯蚓结,麋角解,水泉动。

冬至之日,蚯蚓寒极而纠如绳结,麋鹿感阳气而解角,在冰面下的泉水,也在一阳初生的今天,暗暗流动。

一个新的生命循环已经开始。

人们也穿着新衣,走街串巷,与亲友互相问候。过去,皇帝会在这一天举行祭天大典;在民间,家家户户则备好祭品,穿戴整齐,向祖先祭拜。

祭天迎祥纳庆,祭祖感怀祈福。生命便是这般,四季轮回,生生不息。拜了祖先,敬了天地,新的一年,别忘了认真地对待人生的接下来的每一个日子。


数九过冬,是下一年光阴的开始

冬至到了,也意味着最冷的“数九寒天”要开始了。从今天起,每九天为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就是“九尽桃花开”的春天了。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掰着手指,唱着《九九歌》,每一声都数着年岁的更迭,光阴的变换。

若是有情致,还可以在白纸上画上九株寒梅,每株九朵花,从今天开始每天用胭脂涂抹一朵。等到八十一朵涂满之时,画上桃花开,推门春风来。





《九九消寒图》,每一笔都讲述着光阴的故事,这个故事的结尾,又是另一个新的开始。

冬至佳节,就让我们顺着时光的脚印,感知天地自然的美,发现生命的浪漫和诗意,也享受家里的欢声笑语和脉脉温情。

祝大家在最后的冬季平安喜乐、安宁祥和... {:1_1292:} {:1_1292:} {:1_1292:}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人为什么说“冬至大如年”?


自古以来,人们就一直非常重视冬至这个节。

民国二年的时候,当时的内务部上奏袁世凯,建议一年过四个节:立春过春节,端午过夏节,中秋过秋节,冬至过冬节。最后只批准了春节,这就是今天过春节的来历。

为什么要把冬至列为冬节呢?

在汉字产生之前,古人就已经把寒来暑往、草木枯荣这些自然界的变化规律,上升到了是阴阳交替、周而复始这样一个哲学的观念。

太阳每天东升西落,但并不是在同一个点。日出与日落点的位置,是每天都在变化的,只有春分和秋分这二天,太阳是从正东方升起、从正西方落下。过了春分,日出与日落点的位置就向北移动,到夏至这一天,到达最北端,然后就折返向南。同样,过了秋分,日出与日落点的位置继续向南移动,到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中的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南纬23°26’),然后又折返向北。这样,古人通过日出点的变化,就能够直接观测到春分、秋分、夏至、冬至这四个时间点。这是古人最早认识到的四个气,而二十四节气中其余所有的节气都是计算出来的。


冬至与八卦方位





《淮南子•天文训》:日冬至,日出东南维,入西南维。至春、秋分,日出东中,入西中。夏至,出东北维,入西北维。

《周髀算经•卷下》:冬至从坎,阳在子,日出巽而入坤,见日光少,故曰寒。夏至从离,阴在午,日出艮而入干,见日光多,故曰暑。


在《周易》后天八卦的方位系统中我们可以看到,八卦的方位,跟二分二至日出、日落点的位置,完全是一一对应的:冬至是在北方的坎位,日出在东南的巽位,日落在西南的坤位;夏至是在南方的离位,日出在东北的艮位,日落在西北的干位。而离为阳杂阴,坎为阴交阳。


古人如何利用日影观测冬至





古人还有另外一种方法。即用一根八尺长的杆子来观测日影,可以找到一天中日影最短的时刻即正午。而且知道,每天正午日影的长短都是在变化的,冬至这一天的日影最长,夏至这一天的日影最短。所以古人通过日影长短的变化,也可以观测到冬至和夏至这二个点。

《汉书•天文志》:夏至至于东井,北近极,故晷短;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尺五寸八分。冬至至于牵牛,远极,故晷长;立八尺之表,而晷景长丈三尺一寸四分。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得到的阳光最少,要比南半球少了50%;白昼也达到最短,而且越往北,白昼就越短。所以古人认为冬至这一天,阴气达到了极盛而开始衰落,阳气达到了极弱而开始萌生。冬至和夏至一样,都是阴阳转折的两个重要节点。


古代历法与“两分两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的关系

春分和秋分,古时候只叫「分」,意思是昼夜平分;而夏至和冬至则就叫「至」。因为夏至白昼最长,冬至白昼最短。所以夏至、冬至又分别称为「日长至」和「日短至」。

古人在找到了二分二至这四个时间点之后,就可以把它们作为制定历法周期的四个标志点,从而可以进一步测得太阳回归年的周期为3651/4天。


古代历法中正月的确立(即每年的起始月份的确定)

人类社会的文明,就是由对时间和空间的规划开始的。

在远古社会的时候,一个回归年的起始,是以日躔大火星为标志的。秋分的时候,太阳运行到东方苍龙七宿中「心宿二」(即大火星)的位置,二者同时出没,而且二者之间的夹角小于15度,由于太阳太亮了,所以大火星就因躔伏于太阳而看不见了。商周时的历法,就是以观测到秋分的那个月作为岁末,秋分后的下一个月就是新一年的正月。

由于东亚地区有这样一个根深蒂固的阴阳观念,所以东亚地区的历法,既不用西方的太阳历,也不用西亚地区的太阴历,而是采用了一种阴阳合历。即年取太阳历的回归年,一年3651/4日;月取太阴历的朔望月,一个月29.5天。这样一年中的阳历就比阴历多出10~11天。为了使这二个周期相合,每三年要加一个闰月、每五年要加二个闰月、每十九年要加七个闰月。这是闰法的第一个原则:使得阴阳合历。

在商代的时候,闰月通常是随便加在年底,所以有十三月的出现。后来随着历法的进步,闰月必须加在一年中没有中气的那个月份,古人叫:「无中置闰」,目的是使二月份必须有春分、五月份必须有夏至、八月份必须有秋分、十一月份必须有冬至。这是闰法的第二个原则:以「四气」来端正阴阳合历。

之所以不嫌麻烦,就是因为时间体系是最适合表现阴阳的,所以在历法上既要合阴、又要合阳。

《逸周书•周月解》:月有中气以着时应,春三月中气,惊蛰、春分、清明,夏三月中气,小满、夏至、大暑,秋三月中气,处暑、秋分、霜降,冬三月中气,小雪、冬至、大寒。闰无中气,斗指两辰之闲。

到西周宣王的时候,有一次重大的历法改革,将岁首从秋分变到了冬至。宣王十二年之前的岁首一直是在戌月或亥月,在宣王十六年之后,则建在了丑月。把岁首从戌月或者亥月调整到了丑月,意味着人们是在测到了冬至的下一个月才作为一年开始。这个历法一直用到春秋早期鲁僖公的时候。


岁首与冬至的关系





为什么古人要把岁首移到冬至?

这是由于人们对天象精确度的认识。人们通过长期观察天象发现,虽然地球绕太阳一年的数字是不变的,但一年中地球围绕太阳行移的速度是有快有慢的。冬至时,地球是在近日点,所以秋分后到下一年的春分前,太阳行移速度比较快。而夏至时,地球是在远日点,所以春分以后到秋分以前,太阳行移速度比较慢。

如果我们精确地测量春分或者秋分,会发现它在一年中很难固定在某一天,即使是今天的历法也是不固定的。但是冬至和夏至则是相对稳定的。于是人们就把作为岁首标志的天象标准定在了冬至。

鲁僖公五年(公元前656年),岁首又从原来的丑月变到了子月,放在了冬至的当月。《春秋经》对此记载得非常详细,可以一年一年算出来,它的冬至基本都出现在正月。

为什么这时可以把正月放在冬至了呢?因为在这时候,人们已经可以通过计算就知道冬至是在哪一天的哪一刻,而不再需要依靠观测了。

冬至是太阳一个「回归年」周期的起始与终结。所以东亚地区从商周一直到汉初,都是以这一天作为历法的起算点。

其实,地球每年绕太阳公转,在经过一个回归年之后,并没有回到原来的点上,而是差了一点点,导致冬至点的位置在太阳黄道上每年都缓慢地向西后退。战国初年的四分历是将冬至点定在牵牛初度。汉初的太初历虽然已经意识到不合,但并没有改。刘歆的《三统历》纠结于要不要将冬至点改到斗、牛之间。直到东汉初年的贾逵,才根据实测肯定地指出:冬至点的位置已由牵牛初度移至斗宿21度。

这个现象,在天文学上叫「岁差」。岁差产生的原因,牛顿最早提出是引力作用造成地球的自转轴围绕黄轴在缓慢地旋转,绕行的周期是26000年,约71.6年一度,从而引起赤道沿黄道向西缓缓退行。

岁差的发现,使人们意识到应该把恒星年与回归年加以区分。

恒星年是以天球上的恒星为参照物的运动周期,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地球绕太阳一周实际所需的时间是365.25636日,即365日6小时9分10秒。

回归年是太阳在黄道上从冬至点出发又回到冬至点的时间间隔,长度为365.242199174日,即365日5时48分46秒,稍短于恒星年约20分24秒。回归年是提前计算出来的历法。

古人以十个天干来表现「日」,十日为一旬;以十二地支来表现「月」,十二个月为一岁。

在把十二地支与时间挂钩时,就把冬至配在了起始的「子」位,把春分配在了卯位,把夏至配在了「午」位,把秋分配在了「酉」位。所以子月一定是包含了冬至的那个月。

而在西亚地区,是以春分作为一个回归年的起始。伊朗、阿富汗、土耳其,都是以春分为新年的。所以今天的历法,是把太阳运行到黄经0度——太阳直射地球赤道的那一时刻,作为春分点的。

《尚书•尧典》,是中国最早的一篇关于天文学的文献。其中在提到冬至时说:申命和叔,宅朔方,曰幽都。平在朔易。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厥民隩,鸟兽氄毛。

《尧典》中的羲和,即伏羲和女娲(娲与「和」的古音相同)。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即创世神话中规划时空的分至四神。析、因、夷、隩【yù】这四方神的名字,则来源于更早的甲骨文中四方风的名字。

冬至神住在朔方,朔方即北方。幽,是玄色,在五色配五行的方色观念中,北方配的是玄色,即黑色。幽都是北方的极远之地,也是方位之起始点。

「平在朔易」,即太阳走到最南端之后折向北行。易,指易变。

冬至日的白昼最短。这时西宫白虎七星中的昴宿现于南中天。古人以此来端正冬至。

隩【yù】是北方之神的名字。而鸟兽这时长出了细密的绒毛。

《礼记•月令》:(仲冬)是月也,日短至。阴阳争,诸生荡。君子齐戒,处必掩身。身欲宁,去声色,禁耆欲。安形性,事欲静,以待阴阳之所定。芸始生,荔挺出,蚯螾结,麋角解,水泉动。日短至,则伐木,取竹箭。

《逸周书•时训解》:冬至之日,蚯蚓结,又五日,麋角解,又五日,水泉动。蚯蚓不结,君政不行;麋角不解,兵甲不藏;水泉不动,阴不承阳。

《后汉书•礼仪中》: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周易•干卦》:初九,潜龙勿用。《象传》:潜龙勿用,阳在下也。

冬至是阴阳相争之日。阳气在夏至之后就一直在不断地衰减,到冬至这一天几乎衰减至零,仍然又死而复生,重新萌发。所以在冬至这一天不宜外出,最好是待在家里,保持安静,以待阴阳之变平缓地度过。古人在这一天还要喝赤豆粥,以助阳气的萌生。

汉人自古以来都要在冬至这天拜天祭祖。今天在南方的人们都还有过冬至、祭祖宗的习俗。在澳门,冬至是法定的公众假日,以便于人们行冬祭。

《周礼•春官宗伯》:神仕......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魅。

到唐宋时,仍然是冬至和岁首并重。

在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6:21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诗至。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节日冬至的地位便不亚于新年。那么,在文人墨客心里,冬至又是如何的一番模样呢?


小至
(唐)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管动飞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冬至日独游吉祥寺
(宋)苏轼


井底微阳回未回,萧萧寒雨湿枯荄。
何人更似苏夫子,不是花时肯独来。


冬至
(唐)杜甫


年年至日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边风俗自相亲。
杖藜雪后临丹壑,鸣玉朝来散紫宸。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望三秦?


邯郸冬至夜
(唐)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辛酉冬至
(宋)陆游


今日日南至,吾门方寂然。
家贫轻过节,身老怯增年。
毕祭皆扶拜,分盘独早眠。
惟应探春梦,已绕镜湖边。


冬至感怀
(宋)梅尧臣


衔泣想慈颜,感物哀不平。
自古九泉死,靡随新阳生。
禀命异草木,彼将羡勾萌。
人实嗣其世,一衰复一荣。


冬至
(宋)朱淑真


黄钟应律好风催,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参差又欲领春来。


满江红•冬至
(宋)范成大


寒谷春生,熏叶气、玉筒吹谷。
新阳后、便占新岁,吉云清穆。
休把心情关药裹,但逢节序添诗轴。
笑强颜、风物岂非痴,终非俗。
昼永,使眠熟。
门外事,何时足。
且团奕同社,笑歌相属。
著意调停云露酿,从头检举梅花曲。
纵不能、将醉作生涯,休拘束。


水调歌头•冬至
(宋)汪宗臣


候应黄钟动,吹出白葭灰。
五云重压头上,潜蛰地中雷。
莫道希声妙寂,嶰竹雄鸣合凤,九寸律初裁。
欲识天心处,请问学颜回。
冷中温,穷时达,信然哉。
彩云山外如画,送上笔尖来。
一气先通关窍,万物旋生头角,谁合又谁开。
官路春光早,箫落数枝梅。


江城子•龙阳观冬至作
(元)尹志平


六阴消尽一阳生。暗藏萌。雪花轻。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二气周流无所住,阳数足,化龙升。
归根复命性灵明。过天庭。入无形。
返复天机,升降月华清。
夺得乾坤真造化,功行满,赴蓬瀛。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这一天白天最短,这一天思念最长。





一年冬至夜偏长
心中问候常思量

今年冬至时间
2018年12月22日06:22:38 星期六
农历戊戌年 十一月十六


冬至又名“一阳生”,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一者阴极之至,
二者阳气始至,
三者日行南至,
故谓之冬至也。
——《三礼义宗》

冬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古人认为自冬至起,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作为一个传统节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冬至又被称为“小年”,一是说明年关将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冬至日也是“数九”的第一天。

关于“数九”,民间流传着的歌谣是这样说的:“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制定的一个。

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订出了冬至。

因为是一年中“日影”最长的一天,由周到秦,都以冬至日当作岁首,也就是新的一年开始的日子

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

但冬至依然是个大节,正所谓“冬至大如年”。在这天,古人先祭祖,后彼此贺冬。


冬至三侯

一候蚯蚓结
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

二候麋角解
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阳生,麋感阴气渐退而解角。

三候水泉动。
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冬至民俗

祈福

《周礼春官•神仕》:
“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贺冬

《后汉书礼仪》:
“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这天大家都放假休息,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九九消寒

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谓消寒活动,择一"九"日,相约九人饮酒("酒"与"九"谐音),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民间还流行填九九消寒图以供消遣。九九消寒图通常是一幅双钩描红书法,上有繁的"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字,每字九划,共八十一划。

从冬至开始,每天按照笔划顺序填充一个笔划,每过一九填充好一个字,直到九九之后春回大地,一幅九九消寒图才算大功告成。


饮食养生

冬生命活动开始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又逢天寒地冻,不吃怎能御寒?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气始于冬至”,冬至正是养生的大好时机。

饺子

谚语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相传医圣张仲景他告老还乡回到南阳时,正值大雪纷飞的冬天,他看见南阳乡亲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

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吃饺子这种习俗。

馄饨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

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羊肉

冬至吃羊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

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汤圆

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圆”意味 着团圆、圆满,冬至吃的汤圆又叫“冬至团”。

南方地区民谚云:“冬节大如年”、“冬节没返没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到冬至这一天无论如何要赶回家敬拜祖宗,否则就是没有祖家观念。

江南米饭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共工氏有个不成长的儿子,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苏州酿酒

姑苏地区有俗语云:“冬至如大年”。传统的姑苏人家,会在冬至夜喝冬酿酒,冬酿酒是一种米酒,加入桂花酿造,香气宜人。

在寒冷的冬天,冬酿酒不仅能够驱寒,更是寄托了姑苏人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的祈愿。

冬至时节饮食宜多样,谷、果、肉、蔬合理搭配,适当选用高钙食品。

冬至到小寒、大寒,是最冷的季节,要及时增添衣服,注意防寒保暖。

依门赏雪冬至到,片片雪花似鹅毛。
一杯热茗暖心肺,诗情画意身边绕。

九九严凝,河海结层冰。

藏之终,生之始,宜踏雪寻梅,长歌醉饮。

冬阳酒味色香甜,团坐围炉炙小鲜。
今夜泥郎须一醉,笑言冬至大如年。

一念冬来,一念雪落。从今千万日,此日又初长。

冬至,深冬的问候,落了谁的心间,安了谁的温暖,天寒素手冷,要记得添衣保暖。

岁月匆匆,料峭又一冬。一年之末,最是想家时候。

冬至日,给亲朋好友寄去问候,遥表一份牵念,道一声祝福,听一口乡音的温暖,感受饺子的温度,双耳不会被冬日咬断......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

冬至,谨祝安康!{:1_1292:} {:1_1292:} {:1_1292:}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18-12-22 1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春不远。
深是井,浅是坑。不深不浅是水凼。
回复 使用道具


梅花鹿 小红伞 蓝点点 月亮MM 彩凤
发表于 2018-12-22 2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留个脚印,明天来读
不停地张望,就会迷失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梅花鹿 小红伞 蓝点点 月亮MM 彩凤
发表于 2018-12-22 23:22 | 显示全部楼层
说个题外,很喜欢读雨的签名图,简而精
不停地张望,就会迷失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8-12-23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久不见,看看读雨MM,文字依然如此美~{:1_1242:}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8-12-26 0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冬节安康{:1_1292:}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24 01: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