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225|回复: 8

[推荐] 【观察】我有这样一个母亲——三篇课文中的母子形象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1-13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5年武汉“楚才杯”作文竞赛,3000名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写成“变色龙”、“母老虎”……

蘑菇该奖给谁(苏教版小语一年级)

清晨,兔妈妈出门采蘑菇,临走时嘱咐两个孩子要好好练习跑步。

晚上,兔妈妈提着一大篮蘑菇回来,对他们说:“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

小黑兔得意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得了第一名!”

小白兔难为情地说:“今天我参加跑步比赛,落在后面了。”

“你们今天都跟谁比赛啦?”兔妈妈问。

“我跟乌龟赛跑,所有的乌龟都跑不过我!”小黑兔说。

“我跟骏马赛跑,他们都跑得比我快。”小白兔说。

“我的好孩子,”兔妈妈亲了亲小白兔,从篮子里挑出一个最大的蘑菇,“这是给你的奖品!”

小黑兔不服气地问:“我今天得了冠军,为什么把大蘑菇给小白兔?”

兔妈妈说:“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


做妈妈是一件很复杂的事

1、未经省察的结论

“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就这个理由。

但兔妈妈凭什么认定小白兔是敢和高手比,而小黑兔不是呢?如果小黑兔恰恰是乌龟们约过去的,而小白兔也只是偶然遇到骏马,并不存在什么敢不敢的说法。没有细致询问,没有坦诚交流,没有确凿依据,没有慎重省察,而这不正是一位母亲与孩子交往中所需要的吗?

2、孩子,你慢慢来

兔妈妈汲汲以求自家孩子和高手比,丝毫不去想孩子为何要和完全不成为对手的高手比,一句话,没有给孩子生命以最本质的关照,也只能制造悲剧。是的,我们需要告诉孩子们的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成为你自己。任何事情,如果尽力而为了,从整个一生来说,就绝不会失败,只不过是一场比赛嘛……

并且,别忘了再说一句:“孩子你慢慢来,慢慢来。”

3、兔妈妈的权威课

“你们今天谁跑得最出色?我奖给他一个最大的蘑菇!”

——这是文中兔妈妈制定的奖励标准。

“这是给你的奖品!”“因为他敢和高手比呀!”

——这是兔妈妈的奖励理由。

两句话重点都在“给”字,而“给”的主体就是妈妈。她是整个事件的控制者、决定者,以不容置疑的口吻掌控着蘑菇的归属。

母亲的权威得到最大的宣示:一切由她说了算。

妈妈也丝毫不掩饰自己对小白兔的喜爱:“我的好孩子,”兔妈妈亲了亲小白兔。“好孩子”,“亲了亲”,万般柔情!但别忘了,小黑兔就在旁边,它的郁闷可想而知。

到底谁是“好孩子”,是否应当慎言?或者进一步,为什么一定要在两个孩子之间分个好与不好?为什么不和孩子们讨论讨论到底谁该得到最大的蘑菇?

蘑菇该奖给谁?兔妈妈上了一节糟糕的示范课。

4、现实主义之一种

2005年,武汉“楚才杯”作文竞赛,面对题为 “给我一点时间”的作文,3000名五年级小学生不约而同地将妈妈书写成“变色龙”、“母老虎”、“河东狮”……媒体一片哗然,狠狠做了一通“小学生妖魔化妈妈”的报道。

对小学生来说,这么写很正常,因为他们中绝大部分妈妈跟兔妈妈一样,逼着自己整天培优、补课,对自己永远那么凶,所有的时间与自由均被妈妈剥夺。妈妈们真的想这样吗?《蘑菇该奖给谁》里的母亲形象、亲子关系、育儿理念,就是当今教育生态的真实投影。事实上,没有谁可以轻蔑地说一声“兔妈妈,你不对”,然后再轻飘飘地给出某些答案。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每个人,都那么弱小。

因此,与其说《蘑》文有缺陷,不如直接说这是当今社会的缺陷和教育的缺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小狮子(北师大版)

狮子妈妈生了一只小狮子。

这只小狮子一天到晚懒洋洋地晒太阳,吃饱了就在大树下玩耍、睡觉,什么也不干。

大树对小狮子说:“狮子要有狮子的本领才行,你怎么不练功啊?”

小狮子抬起头,懒洋洋地说:“每天练功多累呀,我才不自找苦吃呢!”

大树问:“那你长大以后怎么生活啊?”

小狮子说:“我是只狮子,我爸爸和妈妈是草原之王,凭着他们的地位和本事,我肯定会有饭吃、有福享。”

这话被狮子妈妈听到了。她对小狮子说:“孩子,难道你能一辈子依赖我们吗?要想成为一只真正的狮子,你必须学会自己生活的本领。”

小狮子听了妈妈的话,开始刻苦学习。他终于学会了奔跑、扑食、撕咬的本领。大树对他说:“你现在是一只真正的小狮子了。”


不要把孩子训练成工具

古人说,书犹药也,那教科书则是必用药了。

这是一则关于教育的寓言,主旨是教育孩子要吃苦。我们不妨对其“药理”,也就是其中作为教育者的“狮妈妈”所体现出来的教育理念做一辨析。

1、学海无涯苦作舟

狮妈妈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就是吃苦。

学习的确需要付出努力,但努力就一定是吃苦?小狮子的捕食练习,难道就不能是它们最具乐趣的童年游戏?

对知识的追求应该是人的一种合乎天性的乐趣,特别是在人生起初的儿童阶段。孔夫子即使“老之将至”,依然“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可见学习原是多么令人着迷的事情。

当然,寓言中的“吃苦”其实是指“勤奋”。但将“勤奋”表述为“吃苦”,特别是将“吃苦”理念灌输给刚刚开始在校学习的二年级小朋友们,他们可能还没来得及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就在脑中被埋下了“学习就是吃苦”的“苦根”。

厌弃痛苦,向往甜蜜,是人之常情,这就等于先验地决定了他们要厌学。所以,中国的学生,还没开学就已经厌学了。没有人告诉他们,学习是可以向往的,是迷人的。

2、良药苦口利于身

狮妈妈让小狮子“吃苦”,是要有理由的。即“吃苦”为了什么?也就是学习的目的。关于这个问题,狮妈妈的教育理念是,学习是为了生存。

我想,这大概是一只具有中国血统的母狮子。这种一切以“身”的生存为目的的理念,正是中国人的特色。学习也成了谋生的手段,而且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

这其实是将生命异化为躯体的存在。

3、不吃苦,不成器

处心积虑地把孩子们推向苦海,在中国算得上是一种传统。对吃苦精神的推崇正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悬梁锥股”成为中国最著名的激励人苦学的典故,并非偶然。然而,“锥”和“悬”这两种最典型的自虐自杀动作,恰恰成为这种“苦学”精神背后“毁人”本质的形象表露。

毁人就是不把人当人。我们的教育传统,不是教孩子成人,而是教他成器。学生学得不好,就骂他“不成器”。器,就是工具。

把“人”仅仅看作“身”,将精神性的人看作物质化的身,其实是别有用心的。

人的精神是主动的、自由的,不好控制,而其物质化的躯体则是被动的、具体的、便于控制的。所以,把人工具化从而便于利用和控制,才是将人物质化的根本原因,从而也是提倡吃苦哲学的根本原因。人作为工具的时候,最重要的优良性能之一就是能“吃苦”。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玩具柜台前的孩子(人教版)

“六一”儿童节快到了,商场里的玩具柜台前挤满了人,都是父母带着孩子来买玩具的。柜台前有个小男孩,只要看到谁买小汽车,他就马上跟过去,目不转睛地盯着柜台上跑动的小汽车,眼里闪着兴奋的光芒。他是多么喜欢小汽车啊!

售货员阿姨问他:“谁带你来的?”

“妈妈。”

阿姨看看他身边并没有大人,又问:“你妈妈在哪儿?”

“在那儿!”孩子用手指向药品柜台。

“妈妈在买药,让你在这儿等她,是吗?”

男孩点点头,又专心地看起小汽车来。

过了一会儿,男孩的妈妈来了,说:“小兵,咱们回家吧!”

阿姨忍不住对他妈妈说:“孩子在这儿站半天了,您就给他买辆小汽车吧!”

“不,我只看看,不要妈妈买。”男孩抢着说。

孩子的妈妈叹了叹气,说:“他爸爸常年病着,家里生活不富裕。孩子心疼我,什么也不让我给他买……”

听着听着,售货员阿姨的眼圈红了,说:“多懂事的孩子呀!这样吧,我买辆小汽车送给他,送给他做节日礼物。”

“不,谢谢,我不要。”男孩拉着妈妈的手,走出了商场。

回到家里,售货员阿姨对自己的女儿说起这件事。女儿听了,连忙从玩具里找出一辆漂亮的小汽车,请妈妈带给那个男孩。

售货员阿姨天天盼着再见到那个男孩,好把小汽车送给他。



请用好的方式告诉孩子一个真实的故事


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其“高尚”品质,带有中国式的“克己复礼”的色彩,可以用孙隆基“少年的老年化”一词来概括。

1、“懂事”:少年的老年化

这篇课文的核心人物,突出的品质,用售货员阿姨概括的一个词,叫做“懂事”。

作者让小兵克制自身的欲望——其实,拥有一件玩具的欲望一点也不过分——从而维护了“礼”这种价值规范。那么,小兵克制自己的愿望的依据在哪里呢?只能在成人社会中。

在课文中,这个所谓的“礼”就表现为社会外界加诸于孩子观念上的一种客观要求,比如需要孩子去懂的事,家庭的贫困,母亲的操劳,父亲的病……让小兵将外在要求,内化作一种道德自律。

一个未成年的孩子,以克制自己正常欲求的方式,获得了诸如“懂事”、“孝”之类的名声和赞誉。也许,在这种赞誉中,小兵也能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但我怀疑,这种成就感是不是如同拿到了心爱的玩具一般,是一种简单而明亮的快乐?况且,这种赞誉本身,不就是成人世界的观念对孩子的塑造方式之一吗?

2、母爱:双重的贫困

这个故事最不能令我接受的,是作者安排的一个细节:母亲当着小兵的面,向售货员阿姨解释,父病家贫,故小孩懂事,不买玩具车。

为什么非得当着小兵的面来讲述家庭的困境呢?虽说孩子还没有明确的经济观念,对成年人的那种生活辛劳,未必有那么多的感触。但他们未必就没有自尊,未必就不知道,穷困并不是一种可以炫耀的资历。

课文中母亲和售货员阿姨只是单纯地赞叹着、感动着、咀嚼着,浑没有想到,这对小兵来说,也许是一生中艰难的时刻。归根到底,小兵,作为一个孩子,一个具有独立意志的个体,其正当需求被忽视了。这才是最关键的地方,课文中那些身为人父身为人母的成年人,她们其实目中无人。

母爱的贫困还在于,她竟然丝毫不知道游戏和玩具对孩子的重要。对孩子来说,可能是全部的意义所在。

小兵所失去的,仅仅是一辆玩具汽车而已吗?

3、美丽的神话,胡编的情境

全文尤其不能让人忍受的,是作者特意添加的一个结尾:女儿二话没说,马上挑了一辆漂亮的玩具汽车,要送给素不相识的小兵。

就像小兵的感受被忽视,小女孩的接受过程和思维转化过程也被忽视了。因为叙述的简单化,送车的这个表现过程生搬硬套,充满了成年人的自以为是、一厢情愿。

就像一位小学教师的点评:在这篇课文中,圣母、圣子、圣女三位一体同时降临,演绎了一出美丽的神话。胡编的情境,捏造的语言,虚拟的情节,企图昭示圣人的无量功德,进而实现对世人的精神洗礼……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09-11-13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做妈妈,确实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课题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嗯,研究“生”这个层次显然还不够:a030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09-11-13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9-11-13 11:12 发表 嗯,研究“生”这个层次显然还不够<img src="http://www.9yuef.com/images/smilies/default/027.gif" border=0 smilieid="141">
应该是研究“育”的问题
回复 使用道具


莫问四书意

发表于 2009-11-13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读后很有感触,很多时候,我们的思维已经被一种定式所束缚。

 

不过对第二篇的评论感觉有一些武断。

 

仔细看下,狮子妈妈与小狮子的对话:

 

大树对小狮子说:“狮子要有狮子的本领才行,你怎么不练功啊?”

 

小狮子抬起头,懒洋洋地说:“每天练功多累呀,我才不自找苦吃呢!”

 

“吃苦”,是小狮子的感觉,而不是狮子妈妈的教诲。“练功”当然也可以在快乐中进行的。

 

狮子妈妈只是希望小狮子能尽早学会独自生活的本领,孩子的幸福安康,是普天之下父母们的愿望。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小前锋
发表于 2009-11-13 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首先学会吃苦,也许是最好的基础教育办法。现在多数是独生子,娇生惯养,想学吃苦不容易,呵呵!
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饭,专吃大坏蛋。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3 16:13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要什么?父母该给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11: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