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重剑无锋

[汇编] 国家阅读史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专访杜淳:“红色偶像”如此炼成

杜淳主演的5部电视剧都在央视播出过,巧的是,这几部电视剧都是讲述英雄的成长,随着剧集的播出,杜淳也被观众称为“红色偶像”。



简要内容:随着央视2009年开年大戏《走西口》的热播,杜淳再次走入观众视线,在此之前,他主演的电视剧已经有多部被央视选中播出,包括《汉武大帝》《51号兵站》《大旗英雄传》《敌营十八年》等。



杜淳

随着央视2009年开年大戏《走西口》的热播,杜淳再次走入观众视线,在此之前,他主演的电视剧已经有多部被央视选中播出,包括《汉武大帝》《51号兵站》《大旗英雄传》《敌营十八年》等。值得一提的是,其中3部都是年度压轴或是开年大戏,如此一来,杜淳也为更多的观众接受并喜爱。记者日前采访了杜淳,请他介绍了《走西口》的故事以及自己的演艺之路。

《走西口》走入新年

《走西口》是央视今年的开年大戏,作为主演,杜淳坦言挑战很大。

记者:先给大家介绍下《走西口》吧。

杜淳:《走西口》呈现的仍然是一个红色英雄,可以说是红色青年的成长故事。我饰演的人物叫田青,他从小就成长在苦难中,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重振祖业并走上革命道路。

记者:田青也是一个励志的代表,相信这样的人物对你来说并不会陌生。

杜淳:其实田青是我从艺以来挑战性比较大的一个角色,首先,他的语言有地方特色,为此我提前练了好久,还专门找山西老乡聊天,熟悉语境;其次,田青的经历非常特殊,我觉得这个人物的心理刻画是最难的。

记者:那你是如何演绎的呢?

杜淳:就是一个字,读。我试着走进人物心里,读他的内心世界。

古装剧开启演艺路

杜淳主演的5部电视剧都在央视播出过,巧的是,这几部电视剧都是讲述英雄的成长,随着剧集的播出,杜淳也被观众称为“红色偶像”。

记者:很多观众都称你为“红色偶像”,你觉得这和你吻合吗?

杜淳:可能是我拍过《51号兵站》《敌营十八年》的缘故吧,观众会说我是“红色偶像”。我觉得作为演员要多体会不同的角色,不论是什么类别的偶像,总之一定要挑战各种人物。

记者:你的演艺道路是从《汉武大帝》开始的吗?

杜淳:我父亲杜志国也是演员,《汉武大帝》的导演胡玫是我父亲的好朋友。2004年,胡玫导演让我在《汉武大帝》中扮演少年汉武帝,就这样,我开始慢慢尝试拍戏。2004年年底,游建鸣筹拍《大旗英雄传》,不少演员都来竞争男主角。游建鸣在看《汉武大帝》时发现了我,然后约我见面跟我谈了出演“大旗”的事。《大旗英雄传》是2007年2月在央视播出的,观众的反应不错。这是我主演的第一部电视剧,没想到会这么成功,我特别感谢游建鸣老师。



红色经典成偶像

《大旗英雄传》使杜淳一夜成名,短短3个月后,他主演的电视剧《51号兵站》又在央视播出。两部题材完全不同的电视剧,使观众对杜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2008年底,杜淳主演的《敌营十八年》在央视播出,有网友称他为“红色偶像”。

记者:大家称你为“红色偶像”,还是从《51号兵站》和《敌营十八年》开始的。

杜淳:刚巧这两部电视剧是给我压力最大的两部电视剧。观众已经对两个故事非常熟悉,尤其是年龄稍大些的观众,他们会很挑剔,轻易不会认可翻拍的电视剧。我接拍《51号兵站》时,提前看了好多历史资料,觉得“小老大”要给人一种稳重成熟的感觉。在表演上,我尽量放慢节奏,用循序渐进的办法处理。

记者:凭借《51号兵站》中的“小老大”,你获得了第一个表演奖项。

杜淳:当时是获得了2007南方盛典年度最佳男主角奖,不管怎样,这是我演艺生涯的第一个奖。

记者:“小老大”和“江波”此前就被观众称为红色经典,你在表演之后,又是怎样理解角色的呢?

杜淳:“小老大”与“江波”都是我党的地下工作人员,他们肯定是内心刚毅、胆识过人的男子汉。我认为要表现的是角色的差异。江波生活在敌营,必须与敌人打成一片,性格上要带点粗犷,其中还有智慧;而“小老大”有留洋背景,身上要有一点机智、文气,不能太粗犷豪放。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异化二** 恶搞经典

“红色经典”英雄人物被恶搞:雷锋帮人太多累死



图片说明:《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视频截图。



图片说明:“炒作大王”邓建国要拍网络电影《雷锋的初恋女友》,对雷锋的初恋予以“戏说”,雷锋生前战友加以阻止,最终被广电总局喊停。

雷锋是因为帮人太多累死的”、“黄继光是摔倒了才堵枪眼的”、“董存瑞为什么牺牲?因为被炸药包上的两面胶粘住了”……现在,网上“恶搞”不再只停留在一般的、娱乐性强的娱乐搞笑,从炒作雷锋的初恋女友到恶搞短片《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许多人们熟知的历史英雄人物,千千万万青年崇敬的偶像一再被调侃丑化。但是,面对试图借网络颠覆几代人心中英雄形象的歪风,众多网友愤而在各大网站和论坛社区发帖谴责,他们为英雄感伤,声称此类事关民族脊梁、文化脊梁的题材绝对不能“戏说”,否则就是玷污历史,是对文化的犯罪。

“英雄”被恶搞面目全非



其实,恶搞是一种新式信息传播模式,是一种流行的网络语言风格,用恶搞去消化解构严肃的新闻的确可以给观众以娱乐,但时下的网络恶搞对象已经由一般电视剧、电影以及流行歌曲发展到颠覆名著名篇,戏说“红色经典”和拿英雄人物“开涮”。人们心目中的英雄雷锋在网上被贴上“姐弟恋”的标签,以“雷锋的初恋女友”出炉,“炒作大王”邓建国甚至要拍摄《雷锋的初恋》,硬是通过捕风捉影的材料给雷锋安上不伦不类的初恋情节。

此外,在恶搞短片《铁道游击队之青歌赛总动员》中,恶搞者更是将英勇抗日的铁道游击队员丑化为脏话满口、牢骚满腹的参赛歌手。而一个名叫“胡倒戈”的网民制作的flash《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中,小英雄潘冬子摇身一变,成了一个整日做明星梦希望挣大钱的“富家子弟”,其父亲变成了“地产大鳄”潘石屹,其母亲却一心想参加“非常6+1”,因为她的梦中情人是主持人李咏。而且,潘冬子与恶霸地主胡汉三之间的阶级斗争还被恶搞成“参赛歌手”与“评委”之间的脑筋急转弯游戏,游击大队长刘洪说成是“谁不知道你和坐台小姐熟啊1整部“恶搞”片子夹杂着一些下流的对白。

青少年价值观正被误导

不料,对“红色经典”的“恶搞”立即引来一片嘘声:《雷锋初恋的女友》遭到雷锋生前战友的强烈反对,认为它“不符合事实,有损雷锋形象和国民感情”;八一电影制片厂就《闪闪的红星之潘冬子参赛记》提出严正抗议,声称如此篡改经典影片,戏谑调侃一个从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小英雄,不仅伤害影片《闪闪的红星》的创作人员,更伤害了对影片《闪闪的红星》有着深厚感情的观众,同时会误导当今的青少年……

其实,红色经典是与几代人坚定的革命理想和豪迈的战斗精神紧紧联系一起的,是向后来人宣传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是要提醒后来人不要忘了国家之义。但是,当戏说者在戏说红色经典时,实际上是践踏了几代人的理想和内心中最值得珍贵的东西,显然是对英雄和先烈的不敬和污蔑,而且大多数青少年对此无太多判断力,容易误导他们树立的正确价值观。

“我对这个恶搞文化很担心,是不是现在什么都可以拿来开玩笑,即使是严肃的事物也可以拿来开涮?恶搞到底有没有底线?”某知名学府的文学院副院长表示担忧,认为一味戏仿、戏谑的风行可能会导致我们的文化走向浅薄和粗鄙,而青少年因长期浸淫其间,可能导致使命感、责任感的淡漠——什么都可以拿来嘲弄。

同时,不少专家和教育者指出,“恶搞”正在洞穿文化底线,对社会尤其对青少年将形成是非混淆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因此,对搞恶者应该受到社会舆论的强烈谴责与抵制。



英雄红色经典不容歪曲

很多时候,我们对这种调侃、践踏、丑化选择了沉默,一再容忍,但恶搞必须有底线,大众情感不容亵渎,真善美和假恶丑不容混淆,公众心中应该有一条道德红线。在法国,圣女贞德永远是民族英雄,民众不会容许对她调侃打诨;在美国,马钉路德·金是反种族歧视的无畏战士,公众不会容忍对他的丑化戏谑。

情同理同,中国民众也不会容忍对民族英雄们的恶作剧,这类无约束的恶作剧破坏社会和谐,应当高度警惕。新浪网友“把浮名换了”表示,从伤害杨子荣、玷污雷锋再到给董存瑞抹黑,我们还有多少英雄经得起恶搞?希望公众能够坚守住自己的道德底线,歪曲英雄、否定历史是在伤害人民的感情。董存瑞手托炸药包炸毁敌碉堡的那个永恒瞬间,难道只是艺术的虚构?难道不是历史的“真实”吗?请尊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对英雄的尊重,既是对民族精神的维护,恶搞英雄是对民族精神和道德的嘲讽!

现在,互联网已经发展为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公众对网络文化的宽松包容,绝不能放任自流。正如网友“中国的力量”所说:网上“恶搞”必须有底线,这个“底线”就是法律的规定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不能为图嘴爽快就可以任意伤害别人!对于那些靠颠覆历史、恶搞英雄形象来获取名利的人,应该用行政和法律手段予以惩处,绝不能让他们伤害了社会而逍遥法外。

网友酷评

是对民族英雄的侮辱

网友“贡嘎山”

战争是残酷的,请尊重烈士用生命和鲜血写下的历史!玷污烈士的英雄形象,良心何在?董存瑞的事迹充分体现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他的英雄形象,从小在我们心中扎根,伴随我们成长。污蔑人民英雄就是与人民为敌!

网友“妮娅”

亵渎英雄,就是亵渎历史。极力歪曲历史,意欲何为?只不过是暴露出恶搞者的叵测居心罢了!唾弃那些没有正义感而缺少良知的人!英雄曾经流血,如果泉下有知,又要开始流泪。

“戏说”应当有“尺度”

网友“新6旅政委”

什么是戏说,就是胡说八道,自己想怎么说就怎么说。现在什么事都可以戏说?这些信口开河的人瞎编太可恶了,现在居然还玷污英雄,难道把最神圣不可侵犯的记忆涂得乱七八糟的,就能显出他的不同?

网友“绍兴花雕”

近年来重新拍摄的一些历史影片,打着“英雄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的旗号,丑化了人们心中的英雄人物。把人性等同于欲望主体、把人的追求等同于性的满足,这样的观念既激怒了相当一部分观众,也把他们自己原创力的贫乏展露无遗。此风不可长!

核心价值观必须捍卫

网友“樵夫”

我不知道传播这类东西的媒体在想什么、干什么!即便是西方国家的媒体,也不会去颠覆国魂、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英雄……更不用说道德底线了。而眼前我们一些媒体的一些人,已经堕落成赚钱机器、文化小丑了。

网友“日出江花”

有些人不仅热衷于戏说家喻户晓的红色经典,更热衷于戏说千百年约定俗成、妇孺皆知的传统经典。长此以往,岂不要数典忘祖吗?一个健康的社会需要理想、需要榜样、需要诚信、需要信仰!现在是起来捍卫中华民族核心价值观的时候了。 (袁炯贤)(来源:东方网/信息时报)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7:35 | 显示全部楼层

恶搞<无极>能 为何<闪闪的红星>不能

网友:八一厂说《闪闪的红星》是红色经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不错的。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部娱乐片来

看。



网友:再见肖申克继《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后》,网上又出现了名为《潘冬子参赛记》的恶搞短片,和馒头相同的是,这次恶搞,同样引来了出品方八一厂的强烈不满;和馒头略为不同的是,本次恶搞,网络舆论显得比较谨慎,并没有出现太多支持恶搞者的声音。究其因,一是类似恶搞经过一段时间的喧嚣,大众颇有些审美疲劳之感,关注度下降是必然的;其次,《闪闪的红星》毕竟不完全等同于《无极》,带有更深的历史痕迹,经历过特定历史时期的一些人还无法真正从感情上抛弃这部电影;其三,八一厂比起陈凯歌显然更强势,胡戈面对陈凯歌“人不能无耻到这个地步”的指责可以从容应对,而“胡倒戈”面对八一厂颇有些上纲上限意味的声明则很快地屈服了,很显然,媒体在评介这一事件时,面对八一厂会比面对陈凯歌想得更多些。

八一厂说《闪闪的红星》是红色经典,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是不错的。但我更愿意把它作为一部娱乐片来看。电影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娱乐性就是它永远无法摒弃的特征,中国自49年至76年,在电影的拍摄上,有着严格的模式化倾向,导演很难逾越雷池半步,好人与坏人的二元对立是电影的基本特征。但就是在这样的严格控制下,中国电影依旧有着非常明显的娱乐性,比如经典的“老三战”,你很难从真实性、人性化方面去解读《地道战》,但你一定会觉得很娱乐。而象《铁道游击队》《英雄虎胆》之类的影片,甚至包括《烈火中永生》之类的电影,都暗藏着惊险、动作、惊竦、悬疑的元素。《小兵张嘎》、《渡江侦察记》、《林海雪原》、《智取华山》等电影,几乎可以界定为百分之百的娱乐片,或者叫商业片——当然,那时候没有这个词——现在我们也称之为“红色经典”。

说道66年之后的十年,中国电影实在没有贡献给我们什么值得留念的东西,八个样板戏之外,人们能记住的可能是《创业》、《青松岭》、《海霞》、《春苗》之类的带有些许喜剧色彩的高大全影片,也许还有纯粹的革命式商业电影《侦察兵》,剩下的,可能就是这部《闪闪的红星》了,这部拍摄于七三年,完成于七四年的电影,从拍摄的手法上,其实是非常娱乐化的,复仇的主题、正义战胜邪恶的结局、多处惊险的情节,对于观众都是一种吸引力,尤其是电影中出现了胡汉三这样的角色,成为中国电影中的典型形象,但这个人本身带有的是喜剧色彩而不是普通意义上的凶恶,这也和当时对方面人物必须要进行漫画式的处理有关,当时的许多中国电影都把反面人物塑造成了喜剧角色,对于观众来说,确是一种意外的收获。

《闪闪的红星》拍摄过程中,一直得到了来自高层的种种关照,尤其对于潘冬子的塑造,强调的“不要怕写高了”,要“突出一个斗字”。在实际拍摄中,对剧本作了多处修改,甚至于原剧本描写了潘冬子用毛笔在告示牌上写完一个字后,随手往春伢子脸上抹了一道的细节也因为怕被人说成“给英雄脸上抹黑”而删除了。

这样,《闪闪的红星》塑造了一个高大全的小英雄形象,年仅十岁的潘冬子甚至在妈妈被烧死后,不是悲痛伤心,而是沉着地劝阻群众不要去营救,因为 “妈妈是党的人,不能让群众吃亏”,他个人的喜怒哀乐已经完全消失了,他的喜怒哀乐乃至一切表情,都必须要服从一种需要——革命的需要,除此而外,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情感,这和以往中国电影中的张嘎、红孩儿、《鸡毛信》里的海娃相比,都是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

以往的张嘎等小英雄,都保留了相当多的和年龄相符的性格特征,而到了潘冬子这里,这些年龄特征完全消失了,潘冬子除了单纯的形象,再也不是一个儿童,他是一个成人,和他的妈妈、爸爸毫无区别,比普通的群众觉悟更高。这就是当时的英雄形象——对儿童抹杀年龄特征,对女性抹杀性别特征,人物只有两种情感,对“自己人”无限的爱和对“敌人”无穷的恨,这,就是《闪闪的红星》给我们的遗产。

尽管主流的声音对“红色经典”一直不肯从理论上进行更新,但实际上人们一直在做这个工作。陈佩斯和朱时茂的小品《主角与配角》,实际上是一次成功的解构,而后在一些娱乐性节目中,《地道战》、《地雷战》等影片一再被当作喜剧素材使用,胡汉三、南霸天等人物一再以喜剧形式出场,要说“恶搞”,人们其实一直在善意地进行着。《闪闪的红星》与其说教育了一代人,毋宁说娱乐了一代人,只不过这种娱乐带有太明显的历史痕迹,有着太明显的怀旧情感。现在也有很多人喜欢跑去吃所谓的忆苦饭,其实怀旧的心理暗示比他真实的想法更能支配他此时的行动,当然他不可能一直去吃忆苦饭,甚至不可能连吃两顿。

《闪闪的红星》出品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有三分之一个世纪了,这三分之一个世纪中,中国可谓是天翻地覆,而一味地强调以血还血的《闪闪的红星》,会对现在的青少年产生什么样的心理暗示?澄清这个问题,恐怕比“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版权要重要得多,毕竟,这仅仅是一部电影,一部三十多年前的电影,恶搞也许不值得提倡,但至少在网络时代,我们也无必要对一部三十年前的电影如此清纯地崇拜,既然《无极》可以娱乐大家,《闪闪的红星》又为什么不可以,都是电影,而且都在不同的时代娱乐过大众,我看不出两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7:37 | 显示全部楼层

异化三** 红色摇滚

红色经典摇滚 《社会主义好》进酒吧

据了解,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老歌被年轻的歌手改编曲风重新演绎成为“红色摇滚”,目前在海口的一些酒吧等场所,也已经出现了多场“红色摇滚”演唱派对。



“向前进,向前进,战士的责任重,妇女的冤仇深……”近日来,不少市民纷纷向商旅报反映,海口的一些酒吧内经常播放以摇滚的方式重新演绎过的红色歌曲。有市民致电商旅报反映,《社会主义好》、《我们走在大路上》、《红色娘子军》等经典歌曲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换了摇滚的形式演绎后也很好听,但也有些市民认为这样演绎“红歌”似乎有些“过”。记者就此现象专门进行了相关调查。

市民反映:新式红色摇滚歌曲也很好听

“一说起摇滚,首先印入脑海的便是‘愤世嫉俗’‘激烈’这样的字眼,而玩摇滚的音乐人也被看作是人群中的异数,这样的既有印象使得摇滚与主旋律音乐变得风马牛不相及。”刚出来参加工作的小王告诉记者,前不久的周末,他和同事来到海口世纪大桥下的SeeClub酒吧消费。晚上将近12点,通俗流行摇滚歌曲突然换成红色歌曲的摇滚版。小王说,音乐的突然转换,他和同事愣了一会才回过神来,不过觉得也很好听。在一阵快乐的叫喊声中,在场的一些消费者还是接受了歌曲的“改版”。

记者调查:多数酒吧表示可迎合消费者口味

据了解,随着国内有越来越多的老歌被年轻的歌手改编曲风重新演绎成为“红色摇滚”,目前在海口的一些酒吧等场所,也已经出现了多场“红色摇滚”演唱派对。记者国庆期间对部分酒吧展开了调查。在接受记者采访的20多位经常泡吧的消费者中,有60%的年轻消费者认为这些经典的红色歌曲,经过“改头换面”后很好听,很新鲜,也更容易进行发扬光大。也有20%的消费者认为还是以前的较好,改编后有点糟蹋了美好文化。而在海甸岛酒吧一条街和华海路上的10家酒吧中,有6家酒吧老板表示愿意尝试播放红色摇滚。在华海路一酒吧陈老板称,如今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新潮了,若是消费者有要求,他们一定会播放。

文体部门:只要不违规就是容许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对于年纪稍长些的观众而言,这样演绎红歌,似乎有些“过”,然而不少年轻观众听过后却大呼过瘾,加入了流行元素的“红色摇滚”颠覆了以往人们对老歌的认识,显得既经典,又时尚。一位摇滚歌手小陈告诉记者,所谓的“红色摇滚”,就是利用摇滚音乐来翻唱这些革命歌曲,原本就朗朗上口的歌词再加上摇滚独特的韵律,重新进行演绎后就可以老少皆益。

对此现象,海口市龙华区文体局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酒吧是经营场所,根据消费者的各种需求选择歌曲的种类,只要不违规,是容许的。而对红色歌曲在酒吧很流行,该负责人表示这充分体现了年轻人追求时尚。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之所以谓之“红色”,是因这批文艺作品,深深地打上了革命的、中国革命的烙印。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号召下,在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引领下,上自历经“五四”的老辈文人,下至新中国培养起来的人民作家,凝合成一股巨大的“红流”,追忆革命斗争,歌颂工农兵,激励工农兵,改造“阶级敌人”。

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它们曾被最上层国家机构重视,他们曾无数次重印、再版,发行数百万、数千万,是那个时期整个中国人民的精神食粮。至于他们后来的被改编,被翻拍,被异化,被恶搞,大约无不是因为它们的重要性和影响力之深之远。

“红色经典”,是“中国式”的经典,有别人传统的《四大名著》,有别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鸿篇巨制,有别人苦难精神的俄罗斯文学。“红色经典”的“中国式”特色,注定了它们被广泛传诵,又被不断诟病。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是因为它们必须、也必将经得起时间的检阅。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注册

×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4 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部分结束:(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09-11-24 1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重剑无锋 于 2009-11-24 17:38 发表 第一部分结束<img 

 

尼亚加拉瀑布...

 

这部史,无暇无意不能读...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25 10:35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临窗读雨 于 2009-11-24 19:21 发表   尼亚加拉瀑布...   这部史,无暇无意不能读...


是的,就让它尘封吧,另杨子的回帖删除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09-11-25 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都值得一看,谢谢重剑精彩奉献:a015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6 22:2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