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1510|回复: 8

[推荐] 看君子故事悟现实人生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2-26 10: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故事—》
       张晋是明朝人,他娶了富贵人家的女儿刘氏为妻。张晋的母亲非常蛮横和妒忌,张家的三个儿媳妇都因为受不了张母的虐待而离开。刘氏是张家的第四个儿媳妇,她来到张家后,没想到婆婆非常喜欢她,人们都觉得很奇怪。
  很多人问刘氏婆婆喜欢她的原因,刘氏说:“只有顺从两个字而已,只要是婆婆的教训和指使,我都一一遵从,即使是不合礼法的事,或者是妇人家不能做的事,婆婆让做时我也暂时不推脱,过后会这件事情的是非曲直,说的时候从容平静,往往我说的话婆婆没有不听的,

  刘氏如此侍奉了婆婆三年,张母竟然变的慈善起来,张家又续娶了三个媳妇,从此再也没有发生婆婆虐待媳妇这样的事。
  

        其实人与人之间,你对我不好,我就也对你不好,甚者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样以恶制恶,以怨制恨,互相伤害,只能加深和激化矛盾,产生怨恨,丝毫解决不了根本问题。遇到矛盾不管对方是对还是错,自己首先忍让一步,后退一步,平心静气的和善的把问题说清楚,在善心善语面前,相信再不讲理的人也不好意思变本加厉,再大的矛盾都会被“化干戈为玉帛”的,不要忘记“善”和“忍”的力量才是最大的。


  《故事二》

       原宪是孔子的弟子,他以清静守节,安贫乐道而受人尊敬。他的房子是草搭成的,门是蓬草编成的,门枢是桑树条,屋内上漏下湿,原宪端坐其中丝毫不觉清苦,以修习礼乐教化的儒道为乐。
  有一天,子贡去找原宪,他乘坐着高头大马拉的车,穿着雪白华丽的衣服,因为小巷容不下他的大车,子贡只好下车步行前去敲原宪家的门,只见原宪戴着用桦木皮做的帽子,拄着手杖出来开门迎接他。可能见原宪一副穷困寒酸的样子,子贡说:“嘻!先生这是生病了吗?”
  原宪回答他说:“我听说没有钱财叫做贫,学了道却不能身体力行去做才叫做病,我现在是贫并不是病。”子贡听后非常惭愧。
  唐朝吴筠赋诗《咏原宪子》赞叹道:“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盛。”
  孔子还有个弟子叫颜回,他一箪食,一瓢饮,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苦,但他却一心向道,始终以此为乐,孔子对他称赞道:“贤哉!回也。”
  

       其实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不管是佛、儒、道,还是其他各家学说中,都把“得道”视为人生最高目标。能够安守贫困之苦,矢志不移,视寻道、学道、得道为最大的快乐,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安贫乐道。其实贫贱同能否得道并没有直接关系,人们只是以能放下关系到个人切身利益的贫贱和富贵,来形容向道之心之坚定,以示世俗的任何利益和诱惑都改变不了。


  《故事三》

       子思,姓孔名汲,是孔子的孙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子思有一次向卫国国君提起苟变这个人,说:“他的才能可以率领五百辆车。”卫国国君说:“我知道他是个将才,然而苟变做官的时候,有次征税吃了百姓两个鸡蛋,所以我不用他。”
  子思说:“圣人选才用人,就好象木匠使用木材,取其所长,弃其所短;因此一根杞梓合抱的良木如果只有数尺腐朽的地方,好的木匠是不会弃用的。现在国君处在战乱之世,选将才却因为二枚鸡蛋而弃用一守城大将,这可不能让邻国知道啊!”
  卫国国君向子思一再拜谢说:“我接受你的指教。”
  

       其实,每个人都有长处,但同样每个人都有犯错的时候,也都会有缺点,所以如果能够多看他人的长处,对于他人的缺点和错误多一份宽恕和理解,这才是与人相处之道和用人之道。


  《 故事四》

          卫国国君有一次提出了一个不合适的计划,而群臣却如出一口般的附和,子思说:“我看卫国真是‘君不象君,臣不象臣’啊!”
  公丘懿子问:“为什么会这样?”
  子思说:“君主自以为是,那么众人就不敢提出自己的意见。即使事情做对了而没有听取众人的意见,这也是在排斥众人的意见,更何况现在众人都附和错误见解,助长邪恶之风呢!不考察事情的是非而乐于让别人赞扬自己,这是无比的昏暗;不判断事情是否有道理而一味阿谀奉承,这是无比的谄媚。君主昏暗而臣下谄媚,这样居于百姓之上,老百姓是不会满意的。长期这样不改,国家就不象国家了。”
  子思又对卫国国君说:“你的国家将一天不如一天了。”国君问:“为什么?”子思说:“事出有因。国君如果说话自以为是,那么卿大夫中就没人敢改正你的错误;卿大夫们说话也会自以为是,士人百姓也都不敢改正他们的错误。这样君臣都自以为贤能,而下属们都同声称贤,称贤就是顺从就会有好事,如果指出错误就是忤逆就是有罪,这样怎么会有好结果呢?《诗经》中说:‘都说自己圣贤,谁能分辨乌鸦的雌雄呢?’这不也像你们这些君臣吗?”
  不只君臣治国理政需要注意,其实我们待人处事也是这个道理,能够避免自以为是,多听取和采纳众人的建议和意见,这样才能避免损失,以博取众长,取得大的成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词用在这里也颇恰当,将众人之言比作百川,自以为是就如同是自断百川,这样广袤之海也会很快干涸枯竭的?
  

        其实,自以为是无非就是跳不出“私”和“自我”的小圈子,有人认为自己一贯正确,不要忘记“闻过则喜”才是我们传统文化中先贤圣哲们所推崇的在听到他人的意见和指出自己过错后的态度。


  《 故事五 》

        郑濂,字仲德,是明朝时浦江人。到郑濂这一辈,郑家已经二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太守赠匾“天下第一家”。郑家始终遵从先祖不听妇人言的训诫,这里说的当然是指不能听从妇人之话去干谋私利、有损孝义之道的事。
  明太祖即位后,将郑濂召到京城,问他一家有多少人,郑濂回答说:“有一千多人。”明太祖说:“真的是天下第一家啊!”当时正值河南进贡香梨,明太祖于是赐给郑濂两枚香梨。郑濂双手捧着香梨往家走,皇帝命人偷偷跟在后面查看。
  郑濂到家后,召来所有家人,然后向皇帝的住地叩首谢恩,又找来两个装满水的大缸,将香梨捣碎后放入缸中,然后让所有的家人分着喝。皇帝知道后非常高兴,于是亲书“孝义家”三大字赐之,并加盖玉玺。
  后来有人诬告郑家结交叛逆罪人,官吏前去抓捕,郑家兄弟六人争相要跟随官吏前去,最后由郑濂的弟弟郑湜前往,当时郑濂正在京城,他赶去拦住弟弟说:“我是兄长,应该由我去。”弟弟说:“哥哥你已经老了,应当由我前往。”就这样,兄弟两人争相入狱。
  明太祖知道后说:“像这样孝义的人,怎么会去追随他人叛逆呢?”随即将诬陷之人治罪,并重用郑家子弟为官。
  我们的传统家庭中特别推崇重孝重义,能够放弃私心,对长辈尊敬孝顺、对晚辈关心爱护、同辈之间互相宽容谦让,这样家庭怎会不和睦呢?郑氏一族以孝义治家,让家人摒弃私心,所以才被人们誉为“天下第一家”。


  《故事六》

    李珏的父亲开了个米店,以贩卖粮食为业。李珏为人,正直勤谨,严守本份。在他十五岁时,父亲因事暂时外出,从此让李珏掌管米店的生意。有农村的人来卖粮,或城市的人来买粮,李珏都是把升、斗交给顾客,让他们自己量米。他也从不计较当时粮价的贵贱。每次卖粮只求两文钱的利润,以养活家人。岁月积久,衣食丰足。父亲感到奇怪,担心他玩什么花招,问他,他以实相答。父亲说:“一般米店,都是大斗买进,小斗卖出。我是进出同用一斗,已算不错了。你却把升斗交人自量,你比我强。可是我家丰衣足食,可见苍天有眼,暗有神护。”
  后来朝廷中的李珏丞相,出朝兼任淮南节度使。李珏听说新来的节度使也名李珏,为避同名,便改名李宽。丞相兼节度使的李珏,有一夜做梦,来到“华阳洞天”,那里鲜花烂漫,楼阁连绵。李珏丞相漫步楼阁之下,见有石壁光滑莹洁,上刻金色大字,名为仙籍榜。所列人名中,竟有李珏的名字。李珏丞相心想:我任显要官职,功德及天,如今真的名列仙班了!他高兴不已。此时有二位仙童,从石壁两侧出来,说:“这个李珏不是你丞相本人,他是你管辖下的一位江阳百姓。”
  第二天,李珏醒来,就设法去求访另一个李珏。一连好几天,都未访到。后来终于找到了现名李宽、原名李珏之人。
  李丞相把李珏用车辇迎到家里,安置于静室之中,然后自己斋戒沐浴,礼拜谒见,称他为道兄。并令全家人恭敬侍奉,朝夕参礼。李珏已是七旬老人,他神情雅淡,容颜秀异,须长尺余,皓然可爱。但他现在受到李丞相如此礼遇,社会上的人就有些议论。有人讲:“他是个开米店的,有什么了不起?”有人却不高兴的说:“开米店是没什么了不起,但李珏的为人就是了不起。”
  过了一个多月,李丞相才开口问李珏:“请问道兄,平日修炼何门道术?服用什么仙药?我曾梦游仙境,见到道兄名列仙籍,所以我迎请道兄,以师礼相待。万望您把道术传授给我。”李珏说:“愚民不知道有什么道术,也从来未服用任何仙药。”李丞相再三恳求,李珏无奈之下,只好把自己怎样卖粮食的事,说了出来。
  李丞相终于弄明白了原因,感慨万千,嗟叹不止,说:“你任人自行量米,多年如一日,看是小事,实是难为。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所积阴德,不可及也!我从这件事悟得:人世间一动一静,一食一息,天尽知之。只要积累功德,虽身处微贱,也会有神灵保佑,名列仙籍。这是神以此警诫世人!”
  当时有人说:“李丞相师事李珏:神了!”李珏活到百岁,仍然轻健爽朗。死后三日,留下衣冠,身体蝉蜕而去,真的成神仙了。


   这件事说明了很多道理:

一、世上的人,在上天的眼中一律平等。上天只看人心是善是恶,以此来分别好坏与高下。至于是丞相,还是米店掌柜,这决不是上天用来衡量人的标准。

 

二、任何平凡的工作岗位,任何平凡的事业,只要认真的做,用善心去做,都可以做出成绩,甚至于创造奇迹。人的德行有多高,创造的成绩或奇迹,就有多大。

 

三、无论人做了多少好事,总会有人妒忌不满,也总会有人主持公道。你应该“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正是:

  不怕吃亏不吃亏
  不避愚蠢不愚蠢;
  不弃寻常不寻常,
  不耍聪明最聪明。
  不求道时已在道,
  不羡伟人成伟人。
  平凡之中出奇迹,
  名列仙班见精神。

 

向古圣先贤学习做人

尧帝感天/康熙祈雨

历史书上记载着尧帝的故事。

尧帝是一国之长,有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了两个人。这两个人因为偷窃被抓住了,五花大绑起来要送到监狱去服刑。尧帝看到这个情况非常紧张,马上跑过去问这两个犯人:“你为什么会犯罪?”犯人说:“因为年年天灾,我们饿得受不了,不得已才去偷人家的东西。”听完这番话,尧帝很惭愧,就对押送犯人的士兵说:“你把他们两个放了,把我抓起来。”犯人和士兵都不知所措,尧帝解释:“我有两个很大的过失,第一是我没有把我的人民教育好,所以他会去偷别人的东西;第二是我无德,上天才久旱不雨。有这两大过失,被关进监狱服刑的人应该是我。”尧帝的真诚忏悔,感动了上天,话一说完天上就降下了甘雨。

 

所以为人君的人,应当要求自己不断地替臣子着想,他那种德风一定可以让整个国家社会风气好转。很多人听到这种故事都会觉得很难相信。为什么很难相信这些故事?因为我们的存心离这些圣哲人太远,你感受不到。中国历代有太多这种感应故事出现。《四库全书》里记载:康熙祈雨,祈雨以前都要发放赈灾衣物一段时间,用一种遣财恭敬的心去祈求天降甘雨。他去天坛的时候,一路上晴空万里,当他登上天坛开始读诵祈祷文的时候,天空已经乌云密布,等他祈祷文念完之后雨就降下来了。所以我们要有圣贤人的存心才有这样的感应。

 

糟糠之妻不下堂

一个人啊,一定是不尊重自己,自我侮辱,人家才会轻慢你。一个家一定是自己内部不和,内部有一些问题,人家才会毁了你的家。一个国家一定是内部争权夺利,人家觉得你们有机可乘才会发兵打你,所以根本问题在自己而不在外部的环境。很多人一遇到事情就责怪别人;有的国家遇到别人侵犯,并没有反省自己的过失。圣贤人所教诲的这些道理你只要能够随时放在心上,你会用理智应对这些事情,而不是感情用事。

 

家必自毁,然后人毁之。很多人遇到家庭出了状况第一反应就是:“都是那一只狐狸精害的。”甚至是一下子就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推干净以后问题有没有解决?没有解决。所以一定要往自己身上找答案。还有一句俗话讲:“家火不烧,野火不侵。”家里要先有状况出来,外面的火才烧得出来。根本问题,家里出问题还是夫妻自己要好好协商解决。道理要和对方讲清楚,还要提醒他,外面遇到这种情况,这个女人会不会是好女人?不会的。这个是逢场作戏,这个男人在事后也会知道是虚幻一场,也会回头。男人对的时候你要把他当父亲看,要赞扬他:“你对孩子的教育非常正确!”在旁边给他鼓励,敲锣打鼓,他就会做得更努力,全心全意。这个叫“好话一句,做牛做马都愿意。”他对的时候你就拼命叫好,让他去干好。平常的时候把他当朋友看。先生犯错的时候,你要把他当儿子看。你儿子犯错之后,你会不会跟他没完没了,会不会拿着刀跟他火拼?不会这样做是不是。那你先生也是人,你儿子也是人,是吗?很多女性会说,他都这么大了他应该都懂了。可是在现代这个时代里面谁教他做人的道理?这个“应该”下得好不好?他假如应该那他就不会犯这个错了,他假如学了圣贤教育那他就不会这样了,一定是没人教才会搞成这样。现在的男人大都没有接受圣贤的教育,没有听过东汉时宋洪的故事。

 

东汉光武帝时有一个大臣叫宋洪,他很有才华,得到整个朝野很高的尊敬。光武帝姐姐湖阳公主的丈夫过世了,湖阳公主看上了宋洪,希望嫁给宋洪。宋洪要是娶了公主就是皇亲国戚,而且还是皇帝的姐夫,一下子就攀到天上去了。可是宋洪有妻室,他不但拒绝了这门婚事,还正气凛然地讲了几句话:“贫贱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贫贱的时候所交的知心朋友,我们飞黄腾达的时候绝对不能忘记。现在的人一有钱就瞧不起朋友。这个有失我们的道德。所以贫贱之交不可忘,人要有恩义、情义。糟糠就是指这个米比较粗糙那个部分,好象米糠一样。即便是糟糠之妻,但她是与自己患难与共的结发夫妻,不能轻易抛弃。宋洪讲这句话很有艺术,他必须先讲第一句再讲第二句,这个就是人与人沟通的艺术,第一句如果就跟皇帝说糟糠之妻不下堂,皇帝怎么样?他听起来会很不舒服,讲话的时候要有一点距离美,让他觉得听起来舒服。第一句话提醒皇帝的是道义,贫贱之交不可忘,再来说德行,皇帝就能够接受。宋洪的这两句话对当时的人都有震动作用,不仅仅是政治界,夫妇之间也重起道义来。古代圣贤人一言而为天下先,言语和行为都要给别人做榜样。现在的很多人没有受这些道义的教育,有时候犯错了,就更应该怜惜,更应该耐心讲解,通过这一份道义给他改正的机会。

 

左忠毅公忠贞的故事

古代为人师表的人,时时刻刻都想着成就学生。他成就学生更长远的目的在哪里?是希望他的学生每天给他送好吃的吗?为什么?是为了后继有人。真正深入学习圣贤学问的人,真正感受到圣贤学问对他一生的意义的人,他时刻想着要让更多的人得到这么大的利益。而人生数十寒暑,他必然要有承传的人才能够把这个法脉,把圣贤学问往后传。所以一个有道德的人不怕他没有自己的儿子,就怕圣贤学问断在他自己的手上,自己没有子嗣只是断了一个家族,一个家庭,自己没有好学生是断了什么?断了一个民族的法脉啊!

 

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对我的震撼很大。这篇文章是明朝的文章。明朝有个忠臣,他叫左光斗,谥号为左忠毅公。我们听到这个封号就可以感受到这一位长者是很忠心的。有一年他在京师担任学政,带着几个随从冒雪出外巡行。路经一座古寺,便进去避风雪。在寺内的廊下,看见一个衣着单薄的年轻人,伏在书桌上睡着了,桌上放着一篇刚刚做好的文章。左光斗悄悄拿起文章阅读,不禁赞叹不已,爱不释手。他解下自己所穿的皮衣,轻轻盖在这位年轻人的身上。从寺里僧人处得知,这个青年名叫史可法。到了考试的时候左光斗一看到史可法的文章,这文章的名字因为考试都要封起来的,但是左光斗一看到这篇文章里面的气节,他就知道是谁了。一个人的文章就表露了他的心声、志向,所以他马上把那文章批成廉署第一。考上的学子都要去拜主考官为师。当史可法到左光斗家里来拜访的时候,左公就跟他的太太说:“往后继成我志业的不是我的儿子,而是我的这个学生。”这些有道德的人看人准不准?特别准。明朝末年宦官当道,左光斗被陷害入狱,关入大牢。大牢里有很多酷刑。左光斗也不能逃脱。史可法在监狱外面听到这个情况,急得不得了,想尽一切办法要到监狱里面去探望。史可法的诚心感动了狱卒。狱卒就让他穿得破破烂烂的拿个竹篓,装成进监狱去捡垃圾的人。史可法这样混进监狱之后,看到他的老师整个面孔都焦烂了,膝盖下面的筋骨都露了出来,忍不住就抱着老师的脚痛哭起来。左公的眼睛看不到了,但听出是自己学生的声音,非常生气,马上用他的手把眼睛撑开了,眼光如炬看着他的学生史可法,质问他:“你是什么身份?你是国家的栋梁,你居然让自己陷到这么危险的境地!与其让你被这些叛臣陷害,不如我现在就把你活活打死。”马上捡起东西来就往史可法的身上砸。史可法看到老师这么震怒,只好赶快离开。我们可以感受到左忠毅公他是为谁?江山社稷,为众生,也为他的学生。

 

后来史可法在外带兵打仗,他把士兵分成三部分,跟他的士兵背靠背守夜。他的士兵看不下去,说长官你一定要休息,你的身体受不了。史可法跟他们讲,我假如去休息的时候刚好国家因为这样而沦陷,敌军因为这样而打进来,我对不起我的老师,也对不起国家,所以我不愿意去睡。史可法每次回到故乡先去看望师母,看望老师的后代,全心全意的去照顾。我们从史可法身上可以看到,古人对待他们的老师,真正是做到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因为没有老师我们的慧命就没有办法成长,对老师的恩德要念念不忘。由于对老师的恩德念念不忘也成就了一个人的什么?学问道德!所以圣贤学问是师道。

 

蔡顺拾椹

西汉末年,有个孝子叫蔡顺。那个时候兵荒马乱,年岁饥荒,老百姓没有吃的东西。蔡顺拿了两个篮子去采桑椹。诸位小朋友,你猜猜他为什么要二个篮子?孩子的脑子他不可能是抽象思维,他都是一种具体的,你在讲故事的时间他的脑子就有一幅画面在那儿。所以讲故事的时候,孩子的想象能力在故事当中就开始。孩子在给出答案的时候,答得好的的要给他信心,答得不好的你也不能给他泄气,我们要善于引导。他拿着两个篮子是为了把比较熟的桑椹留给母亲吃,比较酸的留给自己吃。蔡顺是把《弟子规》中的「亲所好,力为具」真正落实了。那你们知不知道怎么样分辨桑椹的酸甜?发黑的,看起来比较红的是酸的。现在的书本,整体的知识化,孩子读了一大堆书,有没有用在生活中啊?没有。所以我们通过故事也把知识带上。蔡顺就这样去采,不巧回家的路上遇到了盗贼。在这千均一发之际,刚好盗贼看到他手上拿着二个篮子,觉得很好奇,就问:“你采桑椹为什么要拿两个篮子?”蔡顺告诉他:“因为我母亲喜欢吃甜,所以甜的留给我母亲吃,酸的留给我自己吃。”盗贼听了之后很感动。诸位小朋友,盗贼打人还杀人,他为什么会被感动?被蔡顺的孝心感动了。你看,再怎么样恶的人都有孝心!孩子都有良心,所以看到恶人,很平静,没有起冲突。更重要的以我们的语言行为做出好的榜样让他感激,所以我们通过这个故事引导孩子对人的态度!很多人疾恶如仇,会给对方的人身带来危险。面对恶人你应该很宽容,应该提升自己去感化他。这些盗贼因为太感动了,就送给蔡顺三斗白米和一条牛腿,让他可以回去奉养母亲。

 

郑濂碎梨

明朝时候有一个家族,超过八百人。家族的领导叫郑廉,是明太祖的臣子。明太祖看他能够带领这么大的一个家族很佩服他,要封给他一个“天下第一家”,封给他之后还要给他考试,叫两个侍卫送了两个很大的水梨去给郑廉。看他怎么样把这两个水梨分给他的八百多个人。郑廉拿了两个大水梨后,把水梨打碎,水梨汁溶进水里,每一个人舀一口,每一个人都公平地尝到了梨。一个家庭里面假如你生了三四个孩子,你对待这个孩子没有公平,家庭会怎么样?一定会出状况。假如你比较宠爱这个孩子,那其他的人会怎么样?会嫉妒。所以古代因为父母对孩子不公平,产生的问题很多。做事要用理智,不可以用感情。用感情弊端很大。就算你暂时看不到,但时间一久,不公平,人心就不平,不平久了必出乱子。

至诚感通

古代留下很多兄弟相处很令人感动的故事。明朝时有个人叫陈思恩,他的弟弟整天游手好闲,吃喝玩乐,经常三更半夜才回来。他的大哥气得半死,每天都训他这个小弟弟,效果怎么样?不好。这个大哥用这样的方法去训他的弟弟,他有没有考虑到效果的问题?没有。这个大哥只晓得发发我这个大哥的威严,要把我这个情绪发泄出来。所以效果一定不好。陈思恩是二哥,他就跟大哥讲:“大哥,这件事你先不用管我来试试看,我来劝我的弟弟。”那天晚上陈思恩就站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一直等到深夜他的弟弟才回来。陈思恩马上摸着他弟弟的身子说:“唉呀,天气凉啊,你一定冻着了吧?你肚子饿了吧?来,赶快进来,我叫嫂子煮一碗面给你吃。”就把弟弟让进来,自己把门拴起来。第二天,他还是一样,在门口等他弟弟回来,一看到弟弟回来就非常关怀、非常体恤。他连等了好几天之后,他的弟弟再也不夜归了。当你为人兄,用一个真正关怀的心去照顾人的时候,他感受到你这一份关怀时,他的心就会升起惭愧的心。要劝大人很难用言语劝,一定要用你的行为,用你的德行去感化他,让他升起惭愧心。这个陈思恩是用身劝,用身体的行为,用这些关怀去劝他的弟弟,去扭转他弟弟的坏习惯。

 

我们说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请问你要用什么方法去念才念得通?真诚、爱心,我们说的至诚感通,至诚无私。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世界上的良药,每一种只能治一种疾病;心灵的良药——智慧与慈悲,却可治愈一切病苦。

       

       人们常常嚷着要去寻找内心的平和,其实它一直都在,从不需要你去寻觅。当你从为欲望而劳役终日的忙碌中静下来时,自然会感到它的存在。

       

       人们逃避家庭、城市、社会及自己的问题而逃至深山中去寻觅心内的平静。既然是要寻觅“心内”的平静,又怎么可能在“心外”寻得呢?

       

       快乐只可以在心内寻得,并不在于你身处之地方。有人花费半生积蓄往外国的海滩度假,结果却败兴而返;有些人却可以在水灾灾区中划艇作乐,玩个不亦乐乎。

          

       有人远走他方以寻觅内心的平和。但如果你心中没有平和,纵然跑到天涯海角也不会寻得到它;假如你心中有了平和,你也就没什么地方是一定要去的了。

       

       如果心中没有快乐,即使走遍天涯海角,也永远不会找到乐土;心中若然满足快乐,哪怕身在牢狱茅厕,一样可以悠然自在。

       

        当你的心充满祥和,去到哪里都一样欢喜自在;当你的心充满智慧,一花一草都令你见到真理。

       

        我们见到的世界只是自己内心的反映;在心情开朗时,见到的人都友善亲切;在心情烦躁时,碰上的人仿佛都面目可憎。

       

        我们的心影响着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拥有一颗快乐之心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值得欢欣的世界;内心充满仇恨的人,见到的是一个令人愤怒的世界;心中满是忧伤的人,见到的是一个充满悲哀的世界。

       

       透过批评的眼睛看,世界充满了有缺陷过失的人;透过傲慢的眼睛看,世界充满了低贱愚痴的人;透过智慧的眼睛看,你会发现原来每一个人都有值得你尊重及学习的地方。

       

       有智慧的人——在独处时会管好自己的心,在不是独处时则会管好自己的口。

       

       自知为愚者的愚者并不愚蠢;自以为聪明的愚者却是愚者中之愚者。

       

       与他人相处时,是谦虚学习的好机会;在个人独处时,是反思自省的好机会。

      

       在你的心开始懂得以智慧去观察时,生命的真谛便会在每一刻、每一地方、每一事物中向你展现。

       

       只要你仔细去看,即使一个醉汉或疯子,都有一两件东西值得你学习。

       

       每一个人都是你的导师。慈悲的人教授慈悲之道;横蛮的人教授忍辱之道。

       

       穷凶极恶、蛮不讲理的人是教你安忍的明师。在碰上一个这样的人时,你应该欢喜对待。你可不是每天都可以碰上学习考验忍耐的良机!

       

       为什么我们会在与横蛮的人相处时生气呢?因为他的嗔心唤醒了我们本身之嗔恨。当你心中再无嗔心时,面对恶人并非什么受不了的事;事实上,你根本不再会觉得世上有任何恶人。

       

       个人都喜欢自主。但如果你在他人对你说了句什么后就大发脾气,你就是正在把自主权付托给他;慢慢地,除了你自己外,每一个人都成为你心的主人。如果你向往自主的话,先去学懂主宰自己的心。

       

        如果你为了人家的一句话就大发脾气,或者是飘飘若仙,你的心其实是在跟着别人的话走。把自己的快乐托付在别人随便的一句话上面,是很愚蠢的事。

       

        视处处为难你的人为你发了狂的至亲,不要生起忿恨,应该对他更加怜惜。

       

       我从不明白为什么有些人视钓鱼或狩猎为娱乐。我们的生命怎么可能会透过另一个生命的结束而变得更加精彩呢?

       

       如果有人把你的子女抓去,玩弄一会再加以杀害,只是为了周末有点娱乐而已,你会有什么感想?我不认为你会欣赏认同这些人的嗜好。同样地,我不明白为何你会视钓鱼与狩猎为娱乐,这只是无谓的杀生。当杀害生命成为你的嗜好时,你的世界是很可悲的!

       

       动物需要呼吸,你也需要呼吸;动物需要饮食,你也需要饮食;动物会高兴也会悲伤,你也会有时高兴,有时悲伤。有些人说动物与人类不同,所以就可以妄加杀害,我从未听过比这个更无稽的谎言。

       

       一切人,一切事物都是相连的。在施予的时候,你实在是利益自己;当伤害另一个生命时,你是在伤害你自己。

       

        宇宙万物皆为一体。在你伤害大地、河川及生灵时,你其实正在伤害你自己。

       

        在别人做了些有利世界的事时,若能生出随喜的心,你也就是参与了这一件善行。在别人做了伤害其他生命的事时,你的认同就等于你参与了这个恶行。

       

         随喜是妒忌心的妙药。在他人得到快乐时,若你为他心生欢喜,你就会被他的快乐所熏染。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单单去祈求厄运消失并无作用;如果你想避免痛苦,就要避免去做招致这些果报的言行。

       

        如果你要做的是一种善行,你不需要向上苍祈求保佑;如果你要做的不是善行,怎样祈求也都没什么用处。

       

        虔诚的人会不惜走遍千山万水去朝圣来讨心目中的神明之欢心,他们却不知道:帮助自己家门前的穷者与饿者可能会更令神明高兴。如果神明是无处不在的话,他们必定就在这里,就在他们的家门外。

       

        如果问题可以解决,你没必要忧虑;如果问题无法解决,你再忧心也无补于事。

       

        居住在文明城市的人,常常埋怨生活不好,有种种的艰辛。要解决艰辛是很容易的:好好看一看穷苦国家的惨苦生活,你的所谓“艰辛”,突然就会消失得无影无踪。

       

        生命的本身并不艰苦;艰辛的感觉只来自你的对抗与不满。

苦与疾病只是病征而不是病灶。先医好你的心灵,它们便会自然痊愈。

       

       所有的痛苦、疾病及障碍都源于你的贪念、嗔恨、执著、愚昧与妒忌。最有效的治疗是先医好你的心,否则病苦将永无休止。

       

       正如一个武士需要对外在环境保持警觉来保家卫国,我们必须对自己的心念时时观照来保护自己。

       

       在你做坏事时,免不了东张西望,避免给别人看到。他人是否看到只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你的心会看到,而你不可能逃避自己的心。

       

       根部有毒性的树所长出的花、果及叶也都是有毒的。同样的,任何由贪执及仇恨所驱使的念头、语言或行为都只会带来痛苦的果报。

       

       心是所有行为及其成果的根源;由一颗充满仇恨及贪欲的心所引发出的言语、行为及念头只会带来痛苦;相反,一颗慈善的心所引导的身、语、意运作皆会带来福乐。

       

       你不可能打败所有的敌人,但在你打败了心中的我执时,基本就等于降伏了所有仇敌。

       

       我执是将我们与痛苦系在一块儿的枷锁;在我执被放下时,真正的解脱自在就在眼前。

        

       风雨并不能损大石之分毫,恶言及攻击也不能伤害一个“无我”的人。

       

       一个“无我”的人,已经超越了嗔恨、愚痴、妒忌及执妄的层面。他是一个享有真正快乐的人,因为世上的痛苦,不可能伤害一个“无我”的生命。

       

        放下一点执著,你便会有一点自在;放下多一点执著,你会有多一点的自在;在完全放下时,你便会体验到完完全全的欢喜自在。

       

        很多国家尝试以战争来达致和平,我倒想知道这其中的逻辑性。

       

        以战争来争取和平,其可行性和以油去灭火一样。

 

        任何以仇恨作为动机的言行,永远不可能成为化解仇恨的方法。

       

        在一场纷争中,不论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一宗家庭纠纷或只是一场打架,永远没有对的一方,凡参与的都是错的一份子。

        

       解除核武器并不会达到和平。当人在嗔恨心支使下,即使用一块石头也可以杀害很多生命。只有解除嗔恨才可以达到和平。

       

        由心开始,从心着手,净化心灵,才是达到和平的唯一有效方法。

       

        善心是唯一的和平之道。在没有善心的时候,你不可能有内心的平和;若连你都与自己过不去,哪有可能达致整个世界的和平呢?

        

       在你完全放下嗔恨的一刹那,你眼中的世界就变得和平;当每个人都放下嗔恨的时候,整个世界就会变得和平。

       

       内心与外在的世界并非两回事。当每一个人心中都再无仇恨时,世界和平就自然地会展现在面前。

       

       你不一定要成为英雄豪杰才能拯救这个充满暴戾的世界;你只需要以慈悲心对待你遇到的每一个人,世界就已因你的存在而变得祥和了。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要令这个世界变得美好,并不需要大声弘扬什么理念,只需要令自己成为慈与悲的化身。当心中洋溢慈悲时,你就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周遭的人;当他们心中的慈悲之灯被燃着时,自然会再燃亮更多的生命!

       

      慈悲心有点儿像感冒病——在你沾上它时,你周围的人很难不受传染。

        

      在弘扬慈悲精神的时候,你不需要向别人灌输什么教育;当你的心有了慈悲之时,他们自然会察觉到,他们心中的慈悲自然会被唤醒。最有效的教育往往不需要说话。

        

      当你是对的时候,你并不需要说什么;在你理亏的时候,不论你说什么也没用!

      

      有人说过:“如果你是对的一方,你没必要发脾气;如果你是错的那一方,你没资格去发脾气。”这才是真正的智慧。

       

      来自他人的言行,并不可能对你造成伤害;你之所以感到受了委屈,只因为你对这些言行介怀。

       

      受到他人无理的迫害,固然是你的不幸;但如果你以仇恨心回应,则更加深了你的不幸。

       

      仇恨并不能伤害到被恨的人,只会伤害到自己。

        

       想想看:在发脾气的时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不太好吧!那为什么把仇恨带在身上呢?仇恨对你与别人都没有用处,它是一件不论带多短时间都嫌太笨重的包袱。

       

        憎恨一个人是很费神的事。如果你不喜欢这个人,何必为他费神呢?如果你喜欢这个人,又为何去憎恨他呢?

       

       在他人做了令我们不快的事时,我们往往会去憎恨他,就好象憎恨是一种报复似的。要去恨一个人需要不少精力,而仇恨只是一个沉重的包袱,每一分一秒都在伤害自己,却不会影响到被恨的对象,那又有何意义呢?

       

       为什么没有人会对一块石头大吵大闹呢?因为石头的静默令挑衅生事者无从入手。在你可以像大石般沉默时,生事者迟早会失去兴致而另去他方。

       

       心如如不动,不理他人对你说什么或做什么,就像是安坐于有毒的刺藤丛中一样:虽然你不能令刺藤消失,但起码不会给它刺伤自己。

       

       谦卑并不等于懦弱。谦逊其实是世上一种最大的力量。试想想:傲慢与谦卑,哪一样较难做得到?

骄慢并不会令你得到他人的尊敬;谦卑反而令人尊敬。

       

       一个真正谦卑的人不只是对他人谦卑,即使对一条虫、一朵花,也会谦卑尊重。

       

       最不中听的话,往往是对你最有帮助的指引。

       

       对一个不明生与死的人来说,人生是一件令人烦恼的事。

       

       学习去思维生死——开始的时候这会令你不安,但当你克服了对它的恐惧时,思维生死只会使你的生命越来越灿烂丰盛。

       

       提醒自己死亡随时会来临,就是策励自己不要枉过每一天。

       

       你认为日落是一种人生美景,我只觉得它是一个提醒我,又向死亡踏前了一步的计时器,叫我好好善用剩下的生命。

        

       死亡并不可怕。有生就必然有死;自出娘胎,我们每分钟都在朝死亡步近。真正可怕并可悲的是:在生与死之间没做过什么。

       

       死亡本身并不是一件好或坏的事情,只是自然变幻的一个程序。对一个没枉过一生的人而言,死亡的确没什么可惧的地方。

        

       死亡之可怕,只源于你对生命的执恋。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6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随时可以面对死亡而无惧无悔的人来说,生命中再也没有什么可以伤害到他。

      

       与其抱怨不能令自己长生不死,倒不如好好令生命之旅不枉一走。

       

       万事万物无不在变幻当中。把生命与快乐寄望于事物的常久不变上,无疑只会令生命中的每一天都面对失望。

       

        万事万物均依因缘而自然发展:先是产生,然后维持状况一会儿,最终就改变消失。尽管你大哭大闹,它们还是一样会变幻消失,这只是自然的规序,并非好或坏的一件事。在你明白并接受了这个自然法则后,你的生命就会好过得多了。

       

       在欣赏电影的时候,我们会投入其中,全神贯注,甚至因受到剧情牵引情绪而大哭大笑。但想想电影是什么?不外乎红、蓝及绿色的变幻光束投射于白布上,再配上些声音而已,却令观众信以为真,把剧情发展视作最重要的大事。同样的,生命中之苦与乐也不过只是一系列的变幻景况,维持并不太久,只是当事人困在局中,才感到是天大的事情而已。我们当然要尽生命中之责任,却毋须过于在意成果;生命也不外乎是另一场电影而已!

        

       快乐之道其实很简单——生活顺境时,要知道福乐并非永恒;生活不遂意时,视困境为过眼云烟。不要把这些体验看得太认真,要知道苦与乐来来去去,变幻不定。在看透这一点时,你就可以自在地旁观,世事翻腾反覆而不扬一条眉毛。

       

       在你能把宇宙万事万物皆视为梦幻泡影时,你将永不会感受到痛苦与束缚。

       

       小鸟在唱,小狗在吠。小鸟只不过鸣唱,小狗也只不过在哮吠。这些只是声音,不多不少,不好不坏!但你的心却在评述:“呀!这鸟鸣实在悦耳”,“那狗吠声真令人心烦”。引致你兴奋或厌烦的并不是鸟声或狗声,问题出在你自己的心上!要做一个快乐的人,你只需知道“这是小鸟的鸣声,那是小狗的吼声”,就足够了。

       

       乐听赞美,不喜他人的批评;心欲名利,不欲失去它们;这些心态就像锁链一样,把我们与恒久的内心痛苦连在一起。只有在超越它们时,我们才可能体验到自在与快乐。

       

       你的心不停在说:“我需要这个!我需要那个!”不要理会它的要求。你早已拥有你所需要的一切,但你却永没可能得到所有你所想要的。而我可以向你保证,即使没有它们,你的生命也一样可以很自在快乐。

       

        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做一个实实在在的人,快乐的秘密不过如此而已。

       

        要为自己创造一个快乐的生命其实很简单,你只需要两种材料:一个简单的生活方式和一颗满足感恩的心。
  

        与其对不能得到的欲求耿耿于怀,倒不如对你已经拥有的满足感恩。

       

       人生最大的财产是健康,最大的财富是心足,最大的胜利是无嗔,最大的成就莫过于不论在何时何地都能悠然自得。

        

       要令自己永不失望,最好的方法是不要对人对事有所希求;心中没有欲求的时候,生命就不会再有失落。

       

       如果你真的想常常快乐,就不要把快乐建基于你所拥有或缺少的事物上;视你的财富、房子及车子都是向别人借来的,好好利用它们,但不要执恋它们;那你自然会享受到简单而快乐的一生。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追求快乐而做的,但往往在我们放弃刻意追求快乐时,它才会悄悄来临。

       

       一个火把可以点燃更多的火把而不失本身之火焰。快乐就如火焰一样,你可以不断施予别人快乐,却不会因此而牺牲自己的快乐。

       

       快乐就像一盏油灯。当灯被点亮时,它不需要向黑暗说“让我来照亮你吧”,它不再需要做其它什么,房中的黑暗角落自然会被照亮。同样的,当你的心中充满快乐时,你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周遭的生命也自然会被照亮。

       

       他人的话——不论说的人如何伟大,对你都没什么真正的益处,除非你把他的智慧变为自己的智慧。

        

       先弄清楚慈悲与智慧的种种,然后仔细地思维内里的深义,最后把它们用在你的生活中。你越运用它们,你就越会感到它们是达到快乐的方向。在最后,你自己变成了智慧与慈悲,你的举手投足都就是悲智的表现。

        

       我所说的对你并没有一点用处,除非你把它刻在你的心上,而不是单单记在脑袋中。在你能做到这一点时,你的所有心念、行为及谈吐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反映它们,你的每一句话,甚至你的举手投足都成为对整个世界的开示。这个世界将会因为你的存在而得益!

——本文节选于《心灵甘露》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2-26 12:52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的时候都会有些感触,做的时候却都觉得难。。。


为什么呢?大概都只是披了张羊皮吧。。。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红桃八---水妖
发表于 2009-12-2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道理用在现实的时候---南辕北辙啊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红桃八---水妖
发表于 2009-12-26 17:58 | 显示全部楼层
喜欢这个曲子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09-12-27 09: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世上的人,在上天的眼中一律平等。上天只看人心是善是恶,以此来分别好坏与高下。至于是丞相,还是米店掌柜,这决不是上天用来衡量人的标准。

 

英雄不问出处。 

 

二、任何平凡的工作岗位,任何平凡的事业,只要认真的做,用善心去做,都可以做出成绩,甚至于创造奇迹。人的德行有多高,创造的成绩或奇迹,就有多大。

 

我欲仁,仁斯至。

 

三、无论人做了多少好事,总会有人妒忌不满,也总会有人主持公道。你应该大肚能容,容天下能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上可笑之人。

 

风雨过后总会见彩虹。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7 07: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