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4355|回复: 34

[汇编] 【语林趣话】◇ 趣诗品读 趣联欣赏 ◇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1-2-2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今天有点闲,再辑一帖儿“趣诗品读 趣联欣赏”...{:015:}

 

 

 

妙趣横生辘轱诗



                                                   一
                                            卷         痕
                                        半                  秋
                                    帘                           月
                                       楼                     曲
                                           画             如
                                               上     钩

      相传宋人秦少游创造了一种辘轱诗,也就是像辘轱一们旋转的诗。上图中的十三个字就可以辘轱成诗。


      三言诗:月,曲如钩,上画楼,帘半卷,一痕秋。
     
      四言诗:月曲如钩,钩上画楼,楼帘半卷,卷一痕秋。

      五言诗:秋月曲如钩,如钩上画楼,画楼帘半卷,半卷一痕秋。

      七言诗:一痕秋月曲如钩,月曲如钩上画楼。钩上画楼帘半卷,楼帘半卷一痕秋。

      反读:秋痕一卷半帘楼,卷半帘楼画上钩,楼画上钩如秋月,秋。

      十六字令:秋,月曲如钩上画楼。帘半卷,半卷一痕秋。

 

 

评分

2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三首重字诗


         诗歌最讲究语言凝练生动,在一首诗中最忌重字,即便是字句不限的长诗,也应尽量避免用字重复,否则就显得呆板枯燥。然而,有些技法娴熟的诗人,其诗偏以重字见长,在一首里反复运用同一个字,使人耳目一新。

       最早写的重字诗,首推六朝(梁)诗人鲍泉。他的一首题为《奉和湘东五春》的诗写道:

        新莺始新归,新蝶复新飞。
        新花满新树,新月丽新辉。
        新光新气早,新望新盈抱。
        新水浮新绿,新绿新听好。
        新景自新还,新叶复新攀。
        新枝虽可结,新愁讵新颜。
        新思独氤氲,新知不可闻。
        新扇如新月,新盖学新云。
        新落连珠泪,新点石榴裙。

       全诗十八句,每句皆以“新”字开头,共用新字三十一次,读后不仅无干巴乏味之感反觉其妙。

       唐代诗人张子厚有一首脍炙人口的《咏芭蕉》诗:

        芭蕉心尽展新枝,新卷新心暗已随。
        愿学新心养心德,长随新叶起新枝。

        这首吟物抒怀诗,由芭蕉“心”、叶的生长联想到自身“德”、“知”的修养。此诗也不避重字,七用“新”字,三用“心”字,自然清新,情趣盎然。

        明代大诗人、画家徐渭写有一首题为《渔乐园》的诗,诗中重用“新”字,诗道:

        新丰新馆开新酒,新钵新姜捣新韭。
        新归新雁断新声,新买新船系新柳。
        新鲈持去换新钱,新米持归新竹燃。
        新枫昨夜钻新火,新苗新声新暮烟,
        新火新烟新月流,新歌新月破新愁。

        十句诗中共用了二十七个“新”字,读来丝毫无拗口、累赘之感。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酒色财气诗话

                  
      宋朝时,大学士苏东坡经常到相国寺和好友佛印禅师谈论诗文。有一次,说起酒、色、财、气这个话题时,两人的意见发生分歧,谁也说不服谁。最后,二人决定在寺内白墙上各赋诗一首,以表明自己的观点。

      佛印禅师的诗是: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面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苏东坡的诗是: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高。

      后来,宋神宗和宰相王安石到相国寺游玩,看到墙上的两首诗以后,非常感兴趣,就命王安石和上一首。王安石略加思索,提笔写道: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发愤,无气国无生机。

      宋神宗看,连连称好,提笔在墙上写到:

      酒助礼乐社稷康,色育生灵重纲常。
      财足粮丰家国盛,气凝太极定阴阳。

      此后,这段君臣同评酒、色、气的故事,便被传为佳话。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1 | 显示全部楼层



咏蚊诗撷趣

                  
      有一文士作过一首词:“名贱身且轻,遇炎凉,起爱憎,尖尖小口如锋刃。叮能痛人,叮能痒人,娇声夜摆迷魂阵。好无情,偷精吮血,犹自惺惺”。用似人化的写法,把蚊子夜间袭人时的情景描写的淋漓尽致。

      蚊子的习性是昼伏夜出,它的疯狂是在夜间,像贼一样得势便无状。正像清代袁枚《碧纱橱避蚊诗》中说的:“蚊虻疑贼化,日落胆尽壮。啸聚声蔽天,一呼竟百唱。如赴阛阓市,商谋抄掠状”。诗人把蚊子比作借着夜幕壮胆、呼啸而出的一群贼,是很形象得体的。

      杭州诗人叶诚深受蚊子之害,他在《谯蚊诗》中深有体会地说:“三伏凉夜好,清风吹满怀。时方爱露生,鸣镝一声来”。正在夏夜乘凉,感到舒服的时候,忽然遇到恶蚊的袭击,如同响箭射来,防不胜防,心中顿生恨意,但又感无奈,难忍也得忍。

      清道光年间,浙江名士单斗南写了一首《咏蚊诗》令读者颇感痛快:“性命博膏血,人间尔最愚,噆肤凭利喙,反掌陨微躯”。

      五代时,南唐杨銮作诗云:“白日苍蝇满饭盘,夜间蚊子又成团。每到夜深人静后,定来头上咬杨銮”。

      诗句诙谐幽默,人们读后也一笑了之。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入时”诗话


      从自然景观而言,“入时”释为当令,即进入时令季节;从社会角度而言,“时”则释为时尚;入时,即符合时尚、迎合潮流,讨当时人的喜欢。出处当然是唐代朱庆余的那首《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朱庆余所谓的“入时”,就是符合主考官的口味,得到朝廷的认可,主是他在近试前夕最关心的。张水部即张籍,曾任工部的水部员外郎一职。张籍在《酬朱庆余》的答诗中说:“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回答了他“入时无”的设问,而且持有肯定的语气。

      可见,是否“入时”,是人们一生中言行举止的一大判断准则,也是人们在作出任何一个行为之前的衡量目标。宋代方岳说:“我辈从来不入时,知心粗有砚相随”(《次韵酬洪监仓》),明确表示他不向任何权贵屈服。唐代刘兼在《秋夕书怀》中说:《直气从来不入时,掩关镛更钓番溪。斯文未丧宣尼叹,吾道将穷阮籍悲“;元代的段成已在〈木兰诗〉中说:明知不是入时人,闭户十年成却扫”,均表明了相似的人生态度。宋张式也借庭前茶蘑花盛开而感慨云:“不入时人红紫眼,却须我辈与题诗”。

     于是,一些志士仁人便有意无意地将不入时,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的标准,当标榜自己独立特行时,以“不入时”为荣;当追求自己积极处世时,又以“入时”为乐。宋邵雍《老去吟》:“老去无成不入时,中年养病只吟诗”是一种,刘克庄《忆昔》:“愚为入时逃北谷,老难待漏守东华”又是一种。懂音乐的胡仲弓,借《听窦圭琴》发出“指按金徵星斗寒,试听一曲话悲欢。妙音怕入时人耳,携入白云深处弹”的感慨;更有人借梅花、牡丹等花卉来舒展自己的胸怀,言志明志。如宋人刘嗣庆《红梅》诗:“瞥眼繁华处处空,寒林独透一枝红。入时姿态人争羡,清韵须知知冰雪同”;宋人李唐《题画》诗:“云里烟村云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宋人董颖《题龙岩居士墨梅》:“龙岩戏墨作横枝,韵胜何妨不入时。黑雾玄霜遮缟袂,玉妃嫡堕畏人知”等,恐怕不光是就画论画,就花说花,而是大发自己对世事人情的豪情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花卉题画诗赏趣

               
      画上题诗,是我国传统绘画的一大特色,多为抒发作者的情感或艺术见解,或咏叹画中之意境,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清代画家金农绘就的一幅《梅花》,画面中寒梅疏影横斜,古干虬枝,欺霜傲雪,自题道:“东邻满座管弦闹,西舍终朝车马喧。只有老夫贪午睡,梅花开后不开门。画家借梅抒情,以梅花独立寒霜的风姿,来抒发自己不随流俗的高洁志向,从而增强了情景相辉的艺术效果。

      北宋著名花卉画家赵昌画了一幅《寒菊》,文豪苏东坡为其作了一首题画诗:”轻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两髻丫。便有佳名配黄菊,应缘霜后苦无花“。苏东坡在诗中通过对菊花外形、色泽和品质的赞颂,使赵昌所作的《寒菊》图有了深一层的内蕴。

      清代扬州画派李鳝画的《鸡冠花》,从其画面看,并无独特之处,可他却在画中题诗:”笑君博带峨冠立,俯首秋风不肯啼“。借助诗的想象,给画面注入了活力,不仅使鸡冠花人格化了,还隐喻了画家孤芳自赏的心境,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善画竹,长诗文。他在一幅《墨竹图》中题诗云:”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题画诗不仅丰富了画面的意境,也倾吐了画家对群众生活的关心,读来感人至深。

      著名画家唐云泼墨作画,挥毫题诗,颇有见地。他曾作《荷花图》,并在画上题诗云:“白荷花气袭人清,玉露无声月正明。昨夜浮槎香海去,秋心今向笔尖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合拍,给人以画能明目、诗能悦耳的美的享受。

      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一生爱梅,在他笔下画的最多的也是梅,他曾用诗和画赞梅赏梅胜地超山,在一幅《梅花》画中题诗云:“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忆我我忆梅。何时买棹冒雪去,便向花前倾一杯”。画家借助题画诗把自己的痴情梅花的心境,流露在画面上,表现出画诗相辉的艺术效果。

     享有书画实践家和理论鉴定家之誉的谢稚柳,在其所作的《牡丹图》中题诗云:“富贵黄家未足珍,江南野逸愿为邻。岂有梦中传彩笔,自商落墨染朝云”。这不仅是对牡丹的赞美,也是作者多年探讨湮没已久的落墨法的流露,诗画交融,令人回味。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妙趣横生的“钱药”方


      唐朝贤臣张悦仿照《神农本草经》写有一验方,名为《钱本草》。

      文曰:“钱,味甘,大热,有毒。偏能驻颜采泽流润,善疗饥寒,解困厄之患,立验。能利邦国,污贤达,畏清廉。贪婪者服之,以均平为良;如不均平,则冷热相激,令人霍乱。其药,采无时,采至非理则伤身。此既流行,能役神灵,通鬼气。如积而不散,则有水火盗贼之灾生;如散而不积,则有因厄之患至。一积一散谓之道,不以为珍谓之德,取而合宜谓之义,使无非分谓之礼,博施济众谓之仁,出不失期谓之信,入不妨之谓之智,以此七术精炼,方可久而服之,令人长寿。若服之非理,则弱智伤身,切须忌之”。

      此文文笔精湛,妙趣横生,以钱喻药,充满警示,为世人留下了一剂服“钱”治欲良方,读来大受裨益。有不人只钱“味甘”,但忽略了其“大热”、“有毒”、之人,不顾一切大采贪服,结果招致各种灾祸,甚至病入膏盲搭上生命,教训是沉痛的。

     劝世人应把钱看的轻淡一些,多加珍重身体,学会用“道、德、仁、义、礼、智、信”七种驭钱方术,炼成一服良药,久而服之,做到心情坦然,健康长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种幽默叫改古诗


      清代王士稹《带经堂诗话》上载有这样一件真事。明朝的北京,冬天天气很冷,一些官宦貂皮做成套,套在官帽上以御寒,名曰帽套。一官员乘马会客,有对面骑马者把帽套掠走。转天到官署述说此事,同署的某公改唐代诗人崔颢《黄鹤楼》中“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诗句赠给他:“昔人已偷帽大半去,此地空余帽套头。帽套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空悠悠”。从皆大笑。

      还有一首名诗《神童诗》,也是家喻户晓,“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在明代,由于奸臣严嵩胡作非为,民间把此诗改为:“天子重权豪,开言惹祸苗。万般皆下品,唯有奉承高。少小休勤学,钱财可立身。君看严宰相,必用有钱人”。把一首读书立命的诗变成了绝妙的讽刺诗。

     有一首数字诗常作为学生的启蒙诗,浅显且有趣:“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抗战时期,贵州公路交通状况极差,有人写诗道:“一去二三里,停车四五回。抛锚六七次,八九十徘徊”。前些年有人套改此诗,描述北京的乘车:“一去二三里,红灯四五回,停车六七次,八九十人催”。颇具趣味。

     李煜的这首《虞美人》词千百年来不知多少人为之怃然乃至潸然泪下,“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回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前些年还是福利分房,有些人多吃多占,于是有人填词道:“天气燥热何时了,一夜睡多少?杂院本来就无风,更兼全家挤居斗室中。士子分房说优待,盼得朱颜改。身无立锥怎不愁,那厢新房却空半拉楼”。读来心头别有一种滋味涌上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宵灯联妙趣多


      北宋时,有个官员镇守扬州,有一年元宵节张灯,门客中有人摘录唐诗句子作了一副门灯联:“天下三分明月夜;扬州十里小红楼。据说,此联为我国最早的灯联。此后历代都有人争相效仿,在大门或显眼的柱子镶挂壁灯联、门灯联,不仅为元宵佳节增添了节日情趣,也为观灯的人们增加了欣赏的内容。

      被称为”父子双学士,老少二宰相“的清代安徽桐城人张英、张廷玉父子,皆才思敏捷,能诗善对。有一年元宵节,张府照例张灯结彩,燃放鞭炮。老宰相出联:”高烧红烛映长天,亮,光铺满地“。小廷玉听到门外一声花炮响,灵机一动,对曰:”低点花炮震大地,响,气吐冲天“。对仗工整,天衣无缝,堪称妙对。

      相传明成祖朱棣于某年元宵节微服出游,在路上遇到一名秀才,两人谈的颇为投机。朱棣出上联试他才情,联云:”灯明月明,灯月长月,大明一统“。那位秀才立刻出下联:”君乐民乐,君民同乐,永乐万年“。”永乐“是明成祖的年号,朱棣大悦,秀才得到封赏。

      清朝浙江吴兴人闵鄂元自幼善对,有一年元宵节,他随父亲到毛尚书家做客。毛尚书家张灯结彩,主宾击鼓传花,唱和宴饮,好不热闹。席间,毛尚书雅兴大发,提议以元宵为题作联属对,以助酒兴。是夜恰逢乌云遮月,星光暗淡,有一幕僚即景为一上联云:”元宵不见月,点几盏灯为山河生色“。这则上联出了之后,满座高官名士苦思冥想,却最终没人能对,闵鄂元听鼓声阵阵,不禁文思涌动,随口吟出一则下联:”惊蛰未闻雷,击数声鼓代天地宣威“。此下联一出,满座为之拍案叫绝。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2-24 1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粽子联


      端午食粽有一副佳联,流传至今。

      据传,清代文学家李调元,有一年端午回家,进厨房发现一锅粽子,刚要拿起吃,被他的三嫂拦住。三嫂知五弟文思敏捷,就随口说出一句上联:“五月五日五弟厨房讨粽子”。并声称对不出下联不能吃。这上联连用三个“五”字,加之有个“讨”字含有贬意,有为难、讥笑之意。

      李调元很不高兴,刚要赌气离开,忽又见到厨房中有油糍粑,便伸手去抓,又遭三嫂阻拦,说:“这糍粑是我昨晚熬夜到三更,舂米做成的,如果对不上,还是别吃”。

      李逵调元听三嫂这样一说,急中生智,对出了下联:“三更三点三嫂檐下偷糍粑”。字字对仗工稳,且用“偷”字报了“讨”字之仇。三嫂深感钦佩,但还佯装不满。李调元也觉语出不恭,两人相视而笑,各自更换一字云:“五月五日五弟厨房吃粽子;三更三点三嫂檐下舂糍粑”。最后,李调元终于喜得香粽而食之。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16 16: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