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3039|回复: 8

[汇编] 【文化采风】中国园林记趣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09-10-3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如果从殷、周时代囿的出现算起,我国的园林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是世界园林艺术起源最早的国家之一,在世界园林史上占有极重要的位置,并具有及其高超的艺术水准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在世界各个历史文化交流阶段中,我国“妙极自然,宛自天开”的自然式山水园林的理论及创作实践,不仅对日本、朝鲜等亚洲国家,而且对欧洲一些国家的园林艺术创作也都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为此,我国园林被誉为世界造园史上的渊源之一。

自唐、宋始,我国的造园技术传入日本、朝鲜等国。明末计成的造园理论专著——《园冶》流入日本,抄本题名为《夺天工》,至今日本许多园林建筑的题名都还沿用古汉语。特别是在公元13世纪,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就把杭州西湖称为“世界上最美丽华贵之城”,从而使杭州的园林艺术名扬海外。今天,它更是世界旅游者向往的游览胜地。

在18世纪,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由英国著名造园家威廉•康伯介绍到英国,使当时的英国一度出现了“自然热”。清初英国传教士李明所著《中国现势新志》一书,对我国园林艺术也有所介绍。后来英国人钱伯斯到广州,看了我国的园林艺术,回英国后著《东方园林论述》。

由于人们对中国园林艺术的逐步了解,英国造园家开始对规则式园林布局原则感到单调无变化。从而,东方园林艺术的设计手法随之发展。如1730年在伦敦郊外所建的植物园,即今天的英国皇家植物园,其设计意境除模仿中国园林的自然式布局外,还大量采用了中国式的宝塔和桥等园林建筑的艺术形式。

在法国不仅出现“英华园庭”一词,而且仅巴黎一地,就建有中国式风景园林约20处。从此以后,中国的园林艺术在欧洲广为传播。

我国的自然式山水园林艺术为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优秀建筑文化传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造园理论和创作实践经验。

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的古典园林艺术成就,特别是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城乡建设势必要充分反映劳动人民物质与精神的需求为使人们有优美的休养、休息以及文化娱乐的活动场所,就必然要进行园林建设。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风景园林的开发与建设也将随之兴旺发达起来,自然风景资源的开发也必将加快步伐。如何借鉴我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验就要进行总结,汲取其精华为我们今天的新型园林建设服务。

今天,读雨即以此为专题进行推介,还望与同好者共赏...

 

 

[wma]http://uuwj.com/mp3/mayixuan1.mp3[/wma]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08:50 | 显示全部楼层

 

 

 

烟雨园林中

园林中的美是与雨分不开的。雨是云的化身,烟雨朦胧,犹如仙境,具有文人士大夫追求的远离尘世的意境。
园林的雨境,具有别样的情趣,特殊的含义,或看,或听,烟雨朦胧,淅淅沥沥,雨水如柱,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收获,别具诗意,使人联想无边,回味不尽。

柳宗元在《钴潭西小丘记》中曾对这类意境作了很好的诠释:清冷之状与目谋,滢滢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的直接感触,便有了愉耳悦目怡心神的体验,而升华为诗情画意的意境美。烟雨缭绕,几乎成了古人所向往的人生乐园之态。造园者更是极尽能是,营造雨境,可谓园林何处无烟雨:

博雅腾声数杰,烟波浩淼,浴鸥晴晖,三万顷湖裁一角;艺圃蜚誉全吴,霁雨空蒙,乳鱼朝爽,七十二峰剪片山。―――苏州艺圃对联之一紫髯夜湿千山雨铁甲春生万壑雷―――苏州网师园对联之一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苏州耦园对联之一

在赏景中,看雨别有诗意:细雨垂杨、疏雨戏鱼、斜雨落花、骤雨垂帘……,雨,自然之物,却使园景中的平常物体有了动静之韵、虚实之韵、曲直之韵、藏露之韵,与人的情趣融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美妙的境界。雨,不仅能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之外,还能时时散发出清新与芬芳的气味,那特殊的风雨气味,也是令人陶醉的。
雨声,更具有诗意,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明代诗人李东阳写过一篇《听雨亭记》,惟妙惟肖地道出了听雨时的心境:静观子既辟北轩作亭,亭之前杂植群卉,而性独爱荷,置二盆池,种者常满。尤爱雨,雨至众叶交错有声,浪浪然,徐疾疏密,若中节会。静观子闲居独坐,或酒醒梦觉,凭几而听之,其心冥然以思,肃然以游,若居舟中,若临水涯,不知天壤间尘鞅之累为何物也!

借着亭前小小的荷池听雨,如梦如醉,恍若仙境,心灵自由翱翔,摆脱了尘世的一切烦劳。

拙政园有两处著名的雨境景观,一处是听雨轩,一处是留听阁。听雨轩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小院,轩为四面开窗的建筑,前后植芭蕉,轩前有小池。每当雨天,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聆听雨打芭蕉,便有一种别样的雅兴,一种舒心的享受。杨万里曾有《芭蕉雨》诗,对雨打芭蕉作了最好的注解:芭蕉得雨便欣然,终夜作声清更研。细声巧学蝇作纸,大声铿如山落泉。三点五点俱可听,万籁不生秋夕静。

留听阁是一单层阁建筑,体型轻巧,四周开窗,便于观景。阁东有水池。盛夏时满池荷花,鲜丽夺目。园林主人却偏偏不去渲染这种绚丽,而是别出心裁地在残荷败叶上作文章。秋意浓浓时,美艳的花朵败落了,秋塘枯荷成为另一种意境―――残缺美。历史上许多文学艺术家钟情于这种意境,创造出令人心动的作品,李商隐的留得残荷听雨声便是最著名的诗句之一。在留听阁听雨,秋雨的凝愁,枯荷的落寞,冷风的萧瑟,如歌如泣,动人心弦。如此境界,即便没有领略过悲喜人生的人,也会有无可奈何花落去的真切感觉,产生冷寂清幽之美感。

 

 

 

园林与音乐  天人合一的对话


园林和音乐作为艺术的载体,虽然具有不同的形式,有各自的特色,但就对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抒发是有相通处的。接近自然,走进园林,聆听这天人合一的音乐,何尝不是人生一大乐事?驰名中外的虎丘圣地便是一首与自然对语的园林交响曲。

园林与音乐所要表达的灵魂和主题,余认为其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将自然与人文协调统一,达到物我两合之人才佳境,可以用神韵和声韵来形容园林与音乐的美学特征。园林与音乐美的外在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深藏在其中的审美规律和美学意蕴却是逸韵悠长,异曲同工。

园林是园艺、建筑、美术、文学、生物学等各学科的综合应用,高度体现了一定的美学和实用价值。她无声地浸润着人的心灵,似乎又有声地诉说着幽幽的情怀,有时如一位智者长老对你弹奏着自古至今的一阕园林曲,是旷古悠远还是明快流畅由欣赏者自由品评,至于能否听懂这特殊的音乐语言就要看个人的艺术造诣和素质修养。园林以山石、水土、花草等各种物质要素,用匾额、对联、题咏、碑刻、亭廊等形式,经过多种手法处理和创造出的艺术实体,空间上从个体到整体有可视感,且在听觉、触觉上亦是有关联的。园林运用造型、色彩、音律于一特定整体的环境空间表达一定的情绪、气氛、格调、风尚、和趣味,外形的多样性,色彩的冷暖、植物的四季配置,高与低,大与小,曲与直,或严肃、完整,或活泼、流畅,不同的艺术风格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古朴幽静的苍松翠柏,峻奇峭拔的峰峦假山,曲折委婉的回廊小径,精巧纤细的亭台楼阁,朴素开朗的树木花卉,自然质朴的花窗黛瓦,平淡明净的绿坪清波,含蓄深刻的匾额碑刻,素雅洗练的水墨丹青,古朴典雅的家私摆设,富丽堂皇的殿宇宫廷,庄严雄伟的庙堂塔楼,细腻舒展的曲池飞瀑……丰富的园林景观蕴含了园林独特的质理,和音乐的乐理不无共通之处。在造园设计中,点、线、面、色彩、质感等构成了空间韵律的元素。动感的空间跨度有时反倒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园林是师法自然的多种艺术的综合体是集自然、科学,人文于一体的交叉边缘学科,她涵盖了多重的艺术气质。静中有景境,动中有天意。立体的诗画意境,错落有臻地合奏了一曲参差高低、有声有色的天乐。波影亭榭,池塘莲荷,观一幅楹联,一池清波,一盆景,一花草,一游鱼,听泉水叮咚,小溪潺潺,修篁森森,鸟语蝉鸣,风声雨声,给人天然的音响效果,如天籁之音的妙曲联奏,自然天成。雨打芭蕉是否有琵琶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感觉呢?如果园林中设置有书房,偶尔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乃人生一雅趣吧。如果室内添一联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是否很贴切呢?现在虎丘恢复和传承了昆曲等的表演,一唱三叹,委婉流转,其音律气质与园林意境相得益彰,实乃园林与音乐的巧妙组合,也是旅游品牌的特色创意。仔细观察一般私家园林都有琴室,周围有池塘、假山、花木等,空气清心云也芳,怡情养性意更旷,曲径可通幽,梁构造奇特,很符合音响效果,可回声,可开合,真可谓:绕梁三日,不绝于耳。如果在此操琴,诗画音韵齐集,再不会慨叹: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不到虎丘,怎知春色如许?沿着虎丘的山门和石阶拾级而上,两旁人文和自然的景观开合有序,形成了一道铿锵有力的风景线,令人流连忘返,步移景异,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掩映其间的一些蜻蜓点水似的点缀景致就如我们音乐中的轻音、低音、颤音,而墨抹重彩的景物配置就是重音、高音、强音了,画龙点睛的景点就可比喻为是乐曲中的高潮了。游人置身其中,就像在欣赏一首高低错落的春天园林协奏曲,又仿佛在聆听一首隽永的音乐诗朗诵。虎丘综合体现了园林与音乐绝妙的貌合神契,神韵、音韵齐集,意境高远,给人以永远的回味。

 

 

 

苏州园林的声境美


你爱听民族器乐曲吗?那古琴曲《流水》、琵琶曲《虚籁》、二胡曲《空山鸟语》、广东音乐《雨打芭蕉》……乐音声声,钻进耳管,沁人心脾,令人心醉!其实,苏州园林里的声境,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领略它一要有闲暇,二要有心情,三是有时要等到风雨之日,而这正是人们不去游园之时。三者皆备,那么你如去园林,游人肯定不会多,而这正是难得的幽静,能让你漫步走入意境,去体味古诗的情韵,去倾听园林的种种声境。

水之声,有泉声、涧声、溪声……。在虎丘著名的养鹤涧旁,在留园闻木樨香轩的廊内,在环秀山庄的溪谷空间里,每当春雨绵绵,或秋雨潇潇,更能领略到这种声音之美。它淙淙潺潺,断断续续,似从你心田流过,此时,你会联想起《琵琶行》中幽咽泉流水下滩的声境来,或许会联想起左思非必丝与竹,山水有清音的名句来……

水之声,还有瀑布。陈眉公《小窗幽记》描述道:瀑布天落,其喷也珠,其泻也练,其响也琴。十六个字,字字珠玑,揭橥了瀑布形、势、声之美。狮子林西部山巅有高悬的瀑布,飞流直下,势如白练;泻在潭里,激于石上,则喷珠溅玉,水沫蒸腾,颇为壮观;而其声则恰似琴筑齐奏,宫商交响,给人以心胸一畅之感。昔日园主曾题为如闻涛声,真可谓高山流水得知音了。


雨之声,在园林里最富于韵致的,有梧声、蕉声、荷叶声……。怡园的碧梧栖凤,前庭有高梧数本,亭亭直立,树冠碧阴张盖,它不仅能蔽炎铄热,而且喜逢佳雨,会呈现出疏雨滴梧桐的乐奏,这是色与声交融的精神美餐。此时,你如小坐廊间,定能目饱清樾,耳饱清韵。拙政园有听雨轩,在清池畔,石丛间,植数株芭蕉,就给小院投下一片绿情。而在潺潺的雨天,淅淅沥沥,雨点打在叶上,一滴滴,一声声,珠圆玉润,悦耳清心,这是名副其实的《雨打芭蕉》,别饶雅趣,更涤尘襟。拙政园还有留听阁,题名撷自李商隐的留得枯荷听雨声,诗句是独到的审美发现。诗人不只是独具慧眼,而且可说是独具慧耳了。这里附近有荷池,荷叶入深秋而枯。大小高低不同的枯荷,受雨后其间不但清脆悦耳,而且洪纤疏密错杂各异,织成音响活脱的自由世界,这是又一个令人心旷神怡的听雨空间。

风之声,有竹韵、松籁……。沧浪亭的翠玲珑,室外修篁苍翠丛密,室内联曰:风篁类长笛,流水当鸣琴。这是把作为自然美的声境,当做艺术美的乐境来品赏了。试听室外,风来戛击有声,镪然而亮,铿然而文,有似于丝竹管弦之盛。于是,室内与室外互补,园景与乐情共生,此时,或许你已融化在风篁长笛的音流之中了。拙政园有听松风处,室内悬一庭秋月啸松风之额。它结合园景,告诉你南朝文人陶弘景特爱松风之声的典故……

张潮《幽梦影》写道: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山中听松风声,水际听欸乃声,方不虚此生耳。此话发人深思,启人解悟园林。在喧嚣的城市里,这类声境确实能帮助人们消除尘心,澡雪精神,享受宁静而悠闲的人生,并经由天籁、地籁而回归自然。


可是,张潮所向往的这类声境,在今天已颇难遇到。耦园虽仍有听橹楼,但园外的河上却殊难听到这欸乃之声。天平山虽仍有听莺阁,但也已失去了杜甫所描写的自在娇莺恰恰啼的生态环境。而这种频繁出现于古诗中的黄鸟好音,今天几乎只能遗憾地在笼中听到了。

然而,拙政园却仍有山花野鸟之间,其楹柱上悬有撷王籍诗句制作的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名联,而且这里更可听到:春有鸟啭花树,夏有蝉唱高柳,秋有虫鸣涧草……它们与周围景色组成一幅幅变动不居的音画,这不但会使你耳酡心醉,而且会使你倍感闹而愈幽,噪而愈静。至于冬听雪声,最好的去处,当是留园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当天空纷纷霏霏,飘飘扬扬,那时,你倾耳细听也许无济于事,需要借助于心灵听觉去捕捉这虚籁了。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作为城市山林的苏州园林,它那可贵的美不可胜举,其一就是在高墙深院的绿色空间里,仍原生态地保存着松籁竹韵、蝉噪鸟鸣……可供人们开放耳管,深情倾听。

 

 

 

苏州园林里的小姐楼


雕梁画栋的小姐楼里,终归住着金枝玉叶的小姐。纤纤细手中,是绣着金鹧鸪的丝扇,她们水袖舞着,碎步踩着,诵的是唐诗里的春江花月青梅竹马,吟的是宋词里的庭院深深寻寻觅觅,她们还喜欢演戏,这一出演的是《牡丹亭》里的春伤秋悲,那一折是《石头记》中的悱恻缠绵。可世上终究没有永远的小姐,小姐去了,空留下这小姐楼,立在苏城古典园林里,像一本本线装绣像言情小说。荷叶田田,池水涟涟,小姐楼踞着园林里最美的观景点,其实小姐楼何尝不是一道风景,这风景不仅仅是视觉意义上的,还有让人无限遐想的才子佳人的浪漫情事,总是和小姐楼有瓜葛。

在古镇周庄大户人家宅子的厅堂里,导游总要考一考游客,二楼边上的小窗口是作何用的?谜底是住在楼上的小姐相亲时好偷看女婿。在同里退思园的小姐楼里,我下意识地四下寻找那小小的窗口,窗子里面有古典的美女在探望呢。偷看的小姐没有见到,游客们的表情却很丰富,女士的脸上笑意中有联想的神情,她们是不是在幻想的天地里试穿旧日小姐的霓裳羽衣,体验富家千金的曼妙生活?男子呢?无论是多么高大威猛,粗糙黝黑的面庞上总会泛起一丝水一样的柔情。

小姐楼就有这招数。有例可援的:新加坡在苏州建工业园,近十次的谈判,就是在网师园集虚斋小姐楼上进行的。谈判桌上的人,哪一个不会算计?成本、利润、底线、原则,这些硬生生的概念总要流于唇齿之间。刚性的东西硬碰硬,弄不好要折断的,于是双方不约而同地想用柔性的东西,缓和冲突与交锋,于是有了清香的碧螺春推杯换盏,有了小姐楼闺阁中的脉脉余香消解紧张的气氛。理智与情感在闺阁中调和,争执与礼让在小姐楼里共存,于是有了今日苏州工业园区的如日中天。当时的市长总结说:网师园集虚斋为工业园区谈判的顺利进行作出了贡献。

自然就是这么造化的,威风八面的霸王项羽,也难离那虞姬相伴。就像这女子,天生就是被宠着的,大家闺秀雍容华贵的气质,不是出来的,不宠怎行?封建时代重男轻女,可富人们为小姐造楼,体现的是其人性怜香惜玉的柔情一面:没有女人,哪还有家的感觉?这许多亭台楼阁,没有小姐丫鬟们莺莺于其间,那还能像样?吴江静思园园主盛世造园,其爱女居于国外,却要在园内造小姐楼和天香书屋,陈设保持古代大家闺秀的风范,这是否意味着具有文人气质的园主,心中难以解开的才子佳人情结,这也流露了园主追逐美幻浪漫情调的一份闲心。

徜徉于园林里曾经有些隐秘的小姐楼中,感觉似乎总有一丝淡淡的脂粉气息在游走,那娇滴滴莺鸟一般呼唤丫鬟的声音,似乎还在梁间缭绕……不禁乱想:古老的苏城,若没有这私家园林,没有这一座座的小姐楼,哪里还能觅到满城的温柔富贵、花柳繁华?哪里还会有这满巷的细雨香风、吴侬软语?

 

 

 

冷然玉泉碧一泓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园井,和单纯作为生活用水的住宅井不同,更多地具备缀景功能,是园林小品中的一种特殊的园景。井,景也,境也。早在唐代,著名诗人苏味道就写过具有苏式味道的《咏井诗》。其中有一句:澄澈泻银床(井栏)。园林古井,是园林文化中骄傲的印章。

设于园林庭院内的水井,环境幽雅。明代造园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有精辟论述:凿井须于竹树之下,深见泉脉……”老树下,几块峰石,一眼清泉,自成一组佳景。清洌的古井,是园林的诗眼。

庭园水井,除了用于浇灌花木,还有一些特殊功能。女眷漫步庭院采花插鬓后,以井为镜自赏,则更添妩媚娇容。孩童在井台玩耍,两小无猜,演绎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童趣。古井还具有象征意义,折射出俗文化的传统心理。在吴方言中,井水进士发音差不多。园林水井一般都是单眼,也是为了讨一个独占鳌头的口彩。此外,井还可以用来祭祀先人。《长物志》:井有神,井旁可置顽石,凿一小龛。遇岁时,奠以清泉一杯,亦自有致。

井栏(井圈)又叫银床、井床,是水井的重要构件。其材质,有青石、黄石、武康石、花岗石,甚至还有湖石。不管哪一种,均以为贵。《长物志》:取旧制最大而古朴者置其上。其外形构造也同样丰富多彩,有六角形、八角形、圆筒形、外方内圆形、内圆外六角形,甚至还有更艺术化的动植物和器物造型。不少井栏上还雕刻文字和图案,形成石古字秀图美型奇的井栏四绝。井栏上的深深绳痕,更铭刻下了岁月沧桑。一些古井还配置井亭,形成井与亭的完美结合。


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水井,以拙政园为最。东部花园内的天泉,相传为元代大弘寺东斋古井遗物,现镶嵌明式井栏。井亭柱间有坐栏可憩。中花园的园林博物馆庭院内,有古井两眼。其中一眼井栏为六角形青石,形制类似须弥座,井栏平面浮雕荷花。远香堂东南侧牡丹花台旁,有一口珍贵的玉泉古井,系明代园主王献臣建园时开凿,文化大革命中,古井被封。如今,根据明代书画家文徵明的写实作品《拙政园园景图》,按原址原样巧妙恢复。其高达60厘米的明式高腰青石井栏,系从西山一古民居庭院中觅来,安在井口天衣无缝。井栏所镌玉泉二字及文徵明咏拙政园诗,拓自原文徵明手写楷书:曾勺香山水,冷然玉一泓。宁知隔瑶汉,别有玉泉清。完整再现的玉泉古井,丰富了拙政园的地泉明井奇观。夏日,游人来到井旁,不但能欣赏到古井的绰约风姿,还能放绳垂桶,品尝井中吊水的无穷乐趣。修绠汲水,汲出园林水井的独特风景。

 

 

 

护得幽香到晚清


绍兴城西南兰渚山东北隅的石壁山下,有一座幽雅别致的古典园林,名兰亭,原来兰亭旧种越王兰,春秋末年以卧薪尝胆阴谋九术复国灭吴闻名于世的越王勾践,曾在此种植兰花,因此,山下的集市命名为花街,驿亭为兰亭。兰亭周围,竹阴满地,兰气当风,1600多年前的东晋书圣王羲之与四十一位名士在此流觞饮酒,赋诗吟啸,王羲之将所赋之诗集成《兰亭诗》,并为其作序,成为驰名千古的天下行书第一,兰亭雅集又成为文人游园的千古风流佳事。兰花这枝奇葩,与园林结下了不解之缘。

全世界已知的兰属共48种,中国有29种和5个变种。兰的品种很多,有春兰、惠兰(夏兰、九节兰)、墨兰、寒兰、台兰,达一百余种。兰叶狭带状弯曲下垂,四季青绿色,多而不乱,俯仰自如,株型典雅,叶态潇洒脱俗。古人有看叶胜看花之说。兰又被人们称为兰草。在没有开花的时候,兰以其独有的风骨,受到人们的青睐。

兰花素而不艳,顶端多为黄绿色,亦有近白色及紫色品种。喜凉爽,半阴和潮湿环境,花姿优美。

兰香而不浓,绵绵缕缕,潜幽逸远。有兰之香盖一国王者香天下第一香等美誉和国香之别称。兰与桂、茉莉,称为香花三元。不同品种的兰香各呈特色:春兰之香清新幽远,夏兰之香芬芳宜人,秋兰之香浓烈又不失典雅,寒兰之香馥郁温馨。人们为它所特有的幽香所陶醉,除了少数色彩艳丽的兰花无香或只有微香之外,绝大部分兰花在盛开时都会吐出沁人心脾的香气。古人有诗写道:能白更能黄,无人亦自芳。寸心原不大,容得许多香。

大抵生深林之中,微风过之,其香蔼然达于外,故曰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以其生于深林之下似慎独也,故称幽兰。(《尔雅翼》)兰隐于幽岩曲涧,不与树争高,不与花争艳,窈然自芳,不以国香自炫,独得天地间清真之气,竹有节而啬花,梅有花而啬叶,松有叶而啬香,唯兰独并而有之,成为四卉木之首。兰之品性似乎君子,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黄庭坚《书幽芳亭》帖),成为失意文人和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者的人格象征,君子修道在德,不为困穷而改节。幽兰之慎独,又如山中隐士。兰几乎成为君子屈原的精神化身。


朱熹把兰比喻为怀才不遇的贤才,漫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朱熹《兰》)清傅昂霄以梅兰喻指不同流俗的高洁之士,悲叹兰有国香同号草,梅无世态亦云花(《感怀诗》),揭露贤愚不分、黑白混淆的社会现实。

兰独具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等四清,是花中君子、美的象征。古人称诗文之美者为兰章,嘉客为兰客,朋友间友情契合、深厚为金兰,朋友结盟称义结金兰,芳香高雅的居室为兰室,知心朋友为兰交。称良友为兰襟,比喻妇女幽静高雅的品格为兰心蕙性,甚至做生子美梦也称兰梦梦兰。苏州拙政园玲珑馆有副楹联曰: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其中兰言出自《易?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u气味)如兰。言两人同心协力,无坚不摧;共同的心声,气味香如兰花。

园林装饰图案大量取美于兰。如以芝兰比喻德操之美。芝兰竞秀,寓意为品德操行高尚的人竞相媲美,形容人才之盛。春兰与秋菊图案,寓意各擅其美。兰芳石坚,比喻人的资质之美。饰有春兰、秋菊、冬梅和夏荷的屏风,象征四季安泰。兰、灵芝和礁石图案,灵芝是仙草,谐音,礁石坚固,意思是牢不可破,且礁石谐音,整幅图画表示君子之交。元代吴镇在岁寒三友外加兰花,名四友图,明代黄凤池辑《梅兰竹菊四谱》,陈继儒称之为四君子,后人又加上奇石(或松、水仙)合称五友五清。兰与菊、水仙、菖蒲并称为花草四雅,是我国绘画常用题材。
园林门楼砖雕上往往镌刻有兰薰桂馥字样,意思是德泽长留,后嗣昌盛。

苏州沧浪亭以兰花为园花,每年都有兰花展。在古色古香的园林厅堂、居室中,放上几盆盆栽的兰花,再点缀以古雅字画,满室生香,真可谓室有幽兰人亦清


 

 

霜叶红于二月花


一提到红叶,人们自然就会想起唐代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来。坐落在长沙岳麓山腰青枫峡谷中的爱晚亭,就是以杜牧《山行》诗命名的,它已经与杜诗一样驰名遐迩,亭周皆枫,盘根错节,秋霜艳红,枫叶流丹,此时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毛主席他老人家形容得太贴切了。

据古籍记载,枫木来自上古时代氏族酋长之间的一场残酷的争斗。《山海经?大荒南经》:有宋山者……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桎梏,是谓枫木。《云笈七签》卷一百辑唐王瓘《轩辕本纪》: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蚩尤是黄河下游九黎族的首领,他的刑具化为一片殷红的枫树林。

苏州天平山素以红枫、清泉、怪石三绝闻名,自古就有天平十月看红枫的习俗。天平山麓枫林茫茫,其中有400多棵树龄几百年的古枫树。据载,天平山的枫树林是明代万历年间由范仲淹第十七世孙范允临从福建带回的380株幼苗培育而成的,迄今已经有400多年的历史了。现存古枫192棵,与江南枫树不同,枫叶呈三角形,树叶平时翠绿,但到了秋天,尤其是霜冻之后,叶子就慢慢地由翠绿色变为黄、变橙、再变紫,故又称五色枫。由山上望枫台俯瞰山下,一片烂漫,冒霜叶赤,颜色鲜明;夕阳在山,纵目一望,仿佛珊瑚灼海。(《清嘉录》卷10)如范坟前的大枫九枝,非花斗妆,不争春色,俗称九枝红,霜后吐霞喷火,蔚为奇观。

红叶为秋之叶,颐和园有轩名写秋,很诗意的名字,轩前后遍植可供观赏的红叶树,玉露金风之时,触目皆为绚烂秋色。

红叶催人想象。南京的栖霞山上,枫林连绵一片,霜降时节,满山红叶如红海浪翻。栖霞山东峰的太虚亭,亭周古枫团团环绕,犹如太空烂漫的彩霞,太虚辽廓而无阂,云自然之妙有(晋孙绰《游天台赋》),太虚之名实在妙极了,人在亭中,好似在太空观赏那飘浮的云霞。

红叶上写满了传说。华山炼丹炉旁边的几株枫树,经霜以后也是烂漫一片,如火如荼,相传当年的齐天大圣孙悟空大闹天宫,曾被投进太上老君的炼丹炉,他趁人不备,踢翻了炼丹炉,熊熊炉火溢出,染红了山上这片枫林,深秋霜浓时节,遍山红叶喷薄如炽,赋予了华山另一种神奇的美。

最为文人津津乐道的是红叶题诗的爱情故事,耳口相传中还出现了多种内容大同小异的版本。唐范摅《云溪友议》载:卢渥舍人应举之岁,偶临御沟,见一红叶,命仆搴来,叶上乃有一绝句。置于巾箱,或呈于同志。及宣宗既省宫人,初下诏,许从百官司吏,独不许贡举人。渥后亦一任范阳,获其退宫人,睹红叶而吁嗟久之,曰:当时偶题随流,不谓郎君收藏巾箧。验其书迹,无不讶焉。诗曰: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李渔据此设计了一种秋叶匾,制成如秋叶状的匾额。《闲情偶寄》称:御沟题红,千古佳事;取以制匾,亦觉有情。苏州沧浪亭中的秋叶花窗,造型优美,给人以美丽的遐想。

意象是诗人醒着的梦(莱辛《拉奥孔》),红叶正是诗人笔底的情感意象,它是诗之叶。红叶催发诗思: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王维《山中》)、赤叶枫林百舌鸣,黄泥野岸天鸡舞(杜甫《寄柏学士林居》),好是经霜叶,红于带露花(李中《江村秋晚作》)等等。红叶写满历代诗人优美的诗句,也染有点点离人泪。《西厢记》中崔莺莺在长亭送别张生,一句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诉尽了千古哀音。不过,文人更多钟情于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白居易《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爱秋来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落叶(马致远《夜行船?秋思》)的风雅。

其实,红叶的种类很多,并不限指枫叶,闻名中外的北京香山(亦即静宜园)红叶,大面积的就是黄栌树,杂以柿、枫、野槭等树,如火似锦,极为壮美。乾隆年间所定香山二十八景绚秋林即指此。

红色是生命之火,象征着炽热、灿烂和希望。红叶拼尽生命全部的赤诚,在万木飘零之时,点染了萧瑟的寒秋,昭示的正是生命成熟的烂漫、辉煌和力量。段成式《酉阳杂俎》有红叶化雷的故事:史生游华山,有一红叶大如掌,随流而下。史接置怀中,见叶上粟粟而动,惊弃林中。须臾,白烟弥谷,下山未半,风雷大至。红叶能够焕发出撼动天地的巨大能量,具有雷霆万钧之力。

科学家们发现,致使枫叶红得早、红得透的缘由,却是大自然的压力,主要是营养特别是缺氮的压力。它似乎在启示人们,应该像枫树一样,以自身的生命力量去适应压力,使生命变得更艳丽,更辉煌。

 

 

 

文墨涵濡草木秀


沿阶草,百合科沿阶草属,常绿多年生草本,地下有连珠状根,叶如韭而更细长,性柔韧,丛生一团,色翠绿鲜润,叶有淡黄色条斑,穗状花序,六瓣而小,花呈淡紫色,花后结碧色果,晶莹如宝石。

沿阶草,形态似锦墩,一名秀墩草,植之庭砌,蓬蓬四垂,颇堪清玩。若以细泥常加其中,则层次生高,真如秀墩可爱。(《花镜.书带草》)

沿阶草在园林中是不可或缺的构景植物,无论是假山石缝、石峰基部、墙脚边、阶下、树根四周、庭院角隅、溪边斜坡,只要有沿阶草点缀,不仅使景物增加了层次,且画意横添,顿生无限雅致。书带草不仅可以增假山生趣,锦上添花,还可以掩饰假山堆叠的疵病处,有山水画中点苔的好处。(陈从周《园林谈丛第76页》)
沿阶草生于山野荒郊,抗逆性强,耐寒、耐热性均好,可在微碱土壤中生长,喜光且耐阴。所求者少,一点点细雨斜阳、些许黄土,就够它开淡紫色的穗状小花,展示如兰叶般秀劲的风姿,常年无私地贡献出它的翠色秀润,陈从周所谓温柔敦厚朴素大方,是民族风格的特有象征(《天意怜幽草》),诚为至论。

沿阶草有个非常风雅的名字——书带草,与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127200)有关。郑玄,字康成,汉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市)人。自小勤奋好学,通音律,擅琴瑟,13岁能诵五经,有神童之称。他博学多才,名满九州。他的学术成就被后学叫做郑学,他为后人留下很多有价值的著作。如有其注释的《诗经》、《周礼》、《仪礼》、《礼记》,被后人重视。黄巾大起义后,郑玄同其门徒迁往胶东不其山(今青岛城阳区铁骑山),避难隐居。他在山中建立书院,一面讲学,一面整理古代历史文献,同时将自己大半生的学经收获记载下来,著书立说,慕名前来求学者达千人。书院被称为康成书院,北倚不其山,南临墨水河,附近的居民点也被称为书院村,村北的小屯叫演礼村,是郑玄向追随者传授、表演礼仪的地方。据说郑康成的侍儿都读书,能用《诗经》与她的博学的主人说话。《世说新语?文学》载,玄尝使一婢,不称旨。使人曳箸泥中。须臾,复有一婢来,问曰:胡为乎泥中?答曰:薄言往诉,逢彼之怒。”“胡为乎泥中出《诗经.邶风.式微》,薄言往诉,逢彼之怒出《诗经.邶风.柏舟》,其情形跟中世纪学者彼此以拉丁文对话一样。

传说郑玄在康成书院讲学著述时,经常到书院附近的野地采集一些草叶用于编竹简。据传,郑公书院晒书台畔就有这种比较特别的薤草,叶子细长,十分坚韧,而且四季常青,郑玄就是用这种草编作草绳用以捆书,因为这种草对郑玄的读书用书帮助很大,所以,后来的人们便将这种草叫康成书带,又称书带草郑公草。又《三齐记》载:郑康成教子处有草如薤,谓之郑康成书带相传崂山不其山一带因郑玄在康成书院的讲学,文墨涵濡,草木为之秀异。小小的书带草,长期受到郑公书香的熏染,自然也带有书香墨气,成为文人青睐之雅物,植之园林、书屋周围,并迭见于大诗人的歌咏,如唐李白有书带留青草,琴堂幕素尘,宋苏轼有庭下已生书带草,使君疑是郑康成,明王世贞有仍栖故垒学庚桑,书带沿街薜荔墙等诗句,让人咀嚼玩味。

书带草以肉质根入药,是一味名贵传统中药材,为养阴生津之要药,泽枯润燥之上品。自东汉以来为历代医药肘后之物。块根麦门冬,性微甘味苦,寒。养阴,润肺,清心,除烦,益胃生津,清渴。治疗肺燥干咳、吐血、虚滞烦热、热病津伤、咽干口燥、便秘等。

 

 

 

自舒晴叶待题诗


芭蕉直立高大,体态粗犷潇洒,但蕉叶却碧翠似绢,玲珑入画,兼有北人之粗豪和南人之精细,恰如《红楼梦》中贾探春的性格,所以探春自称我最喜芭蕉,并自称蕉下客,芭蕉成为她的性格符号。

同里的崇本堂落地窗上雕刻了《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等图案,其中探春的特征就是一丛芭蕉,若干阔大潇洒的芭蕉叶。贾探春是才自精明志自高,不仅是三春中的佼佼者,而且精明能干不亚于王熙凤,但比王熙凤正派。探春的住所是秋爽斋,不仅斋前有芭蕉,斋后有梧桐,而且,房屋陈设一如芭蕉般阔大:房舍三间,不曾隔断,显得阔朗大方;室内中间有一张花梨大理石大案,案上设大鼎,左边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的大佛手,一大幅米襄阳烟雨图,都是以为特点,自有一股不让须眉的英气,处处衬托出她性格中潇洒的一面。也就在这里,这位蕉下客与大观园中的宝玉和姐妹们结海棠诗社,公开抗议男权:莲社雄才,独许须眉;不教雅会东山让余脂粉耶?

芭蕉又名绿天,叶片能使台榭轩窗尽染碧色,蔡廷辉先生在翠园的工作室窗外种了芭蕉,设了石桌,坐下者,男女皆入图画,成为绝好的画本。苏州园林斋馆的窗外,往往植修竹、芭蕉,置奇石,成为李渔所说的尺幅窗,如果芭蕉当窗,就成为名副其实的蕉窗窗虚蕉影玲珑(计成《园冶?城市地》),饶有画意。

由于芭蕉叶大,尽可蕉窗听雨,聆听天籁。计成形容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涙(《园冶?园说》)。沈周的《听蕉记》,则将蕉窗雨声写得如闻其声,感同身受。作者以画家的眼光捕捉了美的瞬间,或工笔或写意,笔墨挥洒,自然雅畅,又用诗人的观察力和想像力,连用象声叠字以拟声,节奏优美,悠扬悦耳。听蕉,音美、画美、诗美,含英咀华,美不胜收!拙政园听雨轩,轩前有碧池睡莲,轩周翠竹芭蕉,那一池碧皱、几片青荷、几丛翠竹、几株芭蕉,均是借听雨声的最好的琴键。

北人刘郎,以宏阔的哲理视野、柔情如水的笔触,踵武苏州才子沈复,编导了一部让苏州人耳目一新的《苏园六记》,恰是这位刘郎对芭蕉也情有独钟,以蕉窗听雨为其中一记的回目,激赏苏州耦园城曲草堂一副对联:卧石听涛,满衫松色;开门看雨,一片蕉声。真可谓诗意人生!

蕉能韵人而免于俗,与竹同功。竹可镌诗,蕉可作字,皆文士近身之简牍,因此,在中国古代,芭蕉叶是文人十四件宝之一。庾信有《奉和夏日应令诗》:衫含蕉叶气,扇动竹花凉。(《庾子山集》四)唐张说《戏草树诗》也说:戏问芭蕉叶,何愁心不开。(《张说之集》九)

唐白居易有闲拈蕉叶题诗咏,闷取藤枝引酒尝(《全唐诗》中卷第441页)诗,指的是怀素蕉书之韵事,据唐陆羽作《怀素传》载,唐书法家怀素,家贫,无纸可书,常于故里种芭蕉万余,以供其挥洒。宋黄庭坚有更展芭蕉看学书诗句谈及此事。怀素以善狂草出名,他的草书神清骨竦意真率(唐戴叔伦《怀素上人草书歌》)。清李渔说,蕉叶可以随书随换,日变数题,尚有时不烦自洗,雨师代拭者,此天授名笺,不当供怀素一人受用。因诗曰:万花题遍示无私,费尽春来笔墨资。独喜芭蕉容我俭,自舒晴叶待题诗。他说:蕉叶题诗,韵事也;状蕉叶为联,其事更韵。(《闲情偶寄?联匾》)于是,突发灵感,为园林设计了一种蕉叶联,制作方法是:先画蕉叶一张于纸上,授木工以板为之,一样二扇,一正一反,即不雷同;后付漆工,令其满灰密布,以防碎裂;漆成后,始书联句,并画筋纹,蕉色宜绿,筋色宜黑,字则宜填石黄,始觉陆离可爱,他色皆不称也。用石黄乳金更妙,全用金字则大俗矣。此匾悬之粉壁,其色更显,可称雪里芭蕉。(见《闲情偶寄.联匾》)

雪里芭蕉是唐代诗佛、大画家王维所画的《袁安卧雪图》中一景。雪山乃佛祖释迦牟尼出家后苦修苦炼之地,袁安卧雪,描绘的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佛国清凉境界。形象地反映了《涅槃经》是身不坚,犹如芦苇、伊兰、水沫、芭蕉之树譬如芭蕉,生实则枯,一切众生身亦如是的思想。陈寅恪也发明此意曰:考印度禅学,其观身之法,往往比人身于芭蕉等易于解剥之植物,以说明阳蕴俱空,肉体可厌之意。(陈寅恪《金铭馆丛稿》二编)王维以易坏不坚之芭蕉比喻人之肉身,长于雪地,乃得长住不坏,以示勤修精进之人。王维这种寄兴写情的画风,为士大夫所重。苏东坡也谓: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细观其画,画中有诗。王维因被视为南宗文人画之祖。

蕉之易栽,十倍于竹,一二月即可成荫,于是,蕉荫也沾上禅意和风雅。扬州八怪之一的罗聘,师事金农(号冬心先生),好禅工诗,自号花之寺僧、衣云和尚,画有《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画上几株巨大的芭蕉,绿荫如伞,金农袒胸靠在椅上午睡方酣。清雅的设色和超脱的风格,深为金农所喜爱,于是提笔写《题罗聘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诗曰:先生瞌睡,睡着何妨。长安卿相,不来此乡。绿天如幕,举体清凉。世间同梦,惟有蒙庄。旷达超逸中掩藏不住对现实黑暗的愤懑之情。

芭蕉果实长在同一根圆茎上,一挂一挂地紧挨在一起,所以,有的民族将芭蕉看作团结、友谊的象征。芭蕉冬死又复生,一年一枯荣,苗族把它看成起死回生的象征。别小看了园林芭蕉,它承载的中国文化和风雅着实不少。

 

 

 

碧梧栖老凤凰枝


梧桐,本无节而直生,理细而性紧,高耸雄伟,干皮青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雄秀皆备。梧桐,在《诗经》中就与凤凰相联系。《大雅?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家有梧桐落凤凰,梧桐成为圣雅之植物,李白有宁知鸾凤意,远抚依桐前,这成为后世园林中的凤池馆、碧梧栖凤等景点的文化渊源。家有梧桐树,何愁凤不至?”“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之八,见《杜工部草堂诗笺》卷32。)唐白居易诗曰:栖凤安于梧,潜鱼乐于藻。宋陆游《寄邓志宏》也有自惭不是梧桐树,安得朝阳鸣凤来之诗句。苏州怡园的碧梧栖凤,正是这种意境的物化。此地环境清幽,榭北小院中植有梧桐树、凤尾竹,交相掩映。匾额题记云:新桐初引,么凤迟来,徙倚绿阴,渺渺乎于怀也。馆藏桐荫深处,梧桐下植凤尾竹。原有对联:新月与愁烟,先入梧桐,倒挂绿毛么凤;空谷饮甘露,分傍茶灶,微煎石鼎团龙。描写月色朦胧之中的梧桐树、喜欢在桐花开时栖集在桐树上的桐花凤,也即么凤。越显得环境之幽寂,情趣之高雅脱俗。写出在此烹茶品茗之趣,表现了士大夫们闲逸超脱的生活情致。苏州的残粒园,取杜甫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之意,也有自比凤凰之意。《庄子?秋水篇》中有一则寓言惠子相梁,说有一种鸾凤一类的鵷雏鸟,只栖息在梧桐树上,只饮甘美如甜酒一样的泉水,只吃竹子结的果实。这只高洁清白的鵷雏,正是庄子自喻,庄子视相位为腐鼠。梧桐这一审美意象也成为高人所处的典型环境的表征。

梧桐,叶大蔽炎烁蒸烈,《园冶》所谓梧阴匝地,文徵明的《桐荫立杖图》,碧梧两株,高耸半天,一高士正扶杖倚立,左侧陡起高冈,顺坡而下,渐见山路,一桥接连对岸,正中山峰亭立,山脚低处,相隔成曲折溪岸,虽不见山瀑,正似溪水缓缓流下。石桥上一鹤栖立,与人相呼应,解意白鹤,欲伴主过石梁归去。遗世独立,与天地同化,令人俗虑顿消。

梧桐叶大,可以借以听雨,与芭蕉同功。如拙政园听雨轩,就是借助梧桐阔叶接受大自然的天籁之音。梧桐常与修竹、芭蕉相配,缀以山石,颇觉古雅。倪云林尝作《题梧竹秀石图》,苏州有梧竹园,拙政园有梧竹幽居亭,圣洁的梧桐,楚楚娟娟的翠竹,萧条梧竹月,秋物映园庐,境怡神爽,心志涤荡,宠辱皆忘。因为与谐音,常常作为吉祥图案与其他物体配合,如与喜鹊配合,组成同喜的吉祥图案,与梅花鹿、仙鹤配合组成六合同春的吉祥图案。桐曾是帝王封拜的信物。《史记?晋世家》记载过这样一件事情: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于是遂封虞于唐。本来是成王与弟弟开个玩笑,为了证实君无戏言而实现了诺言,这就是桐圭。梧桐树有节可纪,生一年,纪一年,树与人俱长,是草木中一部编年史。《易》曰观我生进退。《花镜?梧桐》也说:此木能知岁时,清明后桐始华;桐不华,岁必大寒。立秋是何时,至期一叶先坠,故有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之句。发芽迟,落叶早的梧桐物候特性,常被文人用来渲染悲秋气氛或借以抒发自己心中的瘀结。于是,伤悼、孤独、寂寞等意蕴似乎都与梧桐有了关联。

梧桐,又名青桐,青,清也、澄也,与心境澄澈、一无尘俗气的名士的人格精神同构。元四家之一的画家倪云林,工书擅词翰,性狷介,淡泊名利,孤高自许,人称倪高士。倪瓒一生不愿为官,屏虑释累,黄冠野服,浮游湖山间。元末散巨款广造园林,筑清閟阁、云林草堂、朱阳馆、萧闲馆等,清閟阁是他蓄古书画之所,阁前广植碧梧,蔚然成林,故号云林。据明人王錡《寓圃杂记?云林遗事》记载:倪云林洁病,自古所无。晚年避地光福徐氏……云林归,徐往谒,慕其清秘阁,恳之得入。偶出一唾,云林命仆遶阁觅其唾处,不得,因自觅,得于桐树之根,遽命扛水洗其树不已。徐大惭而出。自此,洗桐成为文人洁身自好的象征。元末常熟曹善诚慕其意,在宅旁建梧桐园,园中植梧百本,居然朝夕洗涤,故又名洗梧园。据传,倪瓒不仅洗桐还曾画有《洗桐图》。此后,绘画、雕刻出现了多本内容不同的《洗桐图》。明末清初,与陈洪绶齐名的画家崔子忠,简陋的居室常常灰尘满席,平日喜种花养鱼,画兴大发之时,常与妻儿相互勾描点染,其乐融融。崔子忠孤高自重,凡以金帛求其诗画者,一律拒之门外。在崇祯十七年甲申明亡时因贫饿而死。画风清刚绝俗,与以清高标诩的倪迂堪为同道,取倪云林令仆人取水洗桐的佚事为题材,画《云林洗桐图》。一姬一鬟捧古器在侧,娟好静秀。画面布局疏朗,气息上有几分倪画的感受,桐叶淡于背景,有如温润之玉,手法独特。王士祯画《抱琴洗桐图卷》,连康熙皇帝也有一枚洗桐山房的宝玺。傅抱石据倪云林传记也作《洗桐图》,令两双鬟洗桐。现代画家孔祁,号洗桐居士。核雕《洗桐图》干脆雕成自己动手洗桐。苏州留园活活泼泼地门上有木雕倪云林《洗桐图》。

诚如唐诗人戴叔伦《咏梧桐》所云:天然韵雅性,不愧知音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桂子飘香月下闻


冉冉天香,悠悠桂子(计成《园冶?借景》)的金秋,正是园林赏桂的最佳时节。桂花,别名木樨、九里香,属木樨科。品种常见的有金桂、银桂、丹桂和四季桂等。果实为紫黑色核果,俗称桂子。
自古以来,桂花被当作香洁、吉祥、友谊的象征,互相馈赠。桂棹兮兰枻(《楚辞?湘君》),秦罗敷以桂枝为笼钩都是取其高洁不俗。

中国神话传说中,后羿的妻子嫦娥,窃取了其夫向西王母请得的不死药,飞身奔月,化为蟾蜍,被罚捣不死药。六朝时文人同情嫦娥,让她成为美丽的月中女神,改由白兔捣药。传说月中有桂树,下有一人名吴刚,为汉时西河人,学仙有过,谪伐月中桂,桂高五百丈,斫之,斧伐随合。遂称月亮为桂月、桂宫、桂窟、桂魄、桂轮等别称,令清雅的桂花平添了几分仙气。

汉武帝曾在未央宫渐台西作桂宫,中有明月殿,皆金玉珠玑为帘箔,处处明月珠。金砌玉阶,昼夜光明。元统治者也在宫苑中模拟月宫著广寒殿。南朝陈后主更是别出心裁,《南部烟花记》记载:陈后主为张贵妃丽华造桂宫于光明殿后,作圆门如月,障以水晶。后庭设素粉罘罳(网),庭中空洞无他物,惟植一桂树。树下置药杵臼,使丽华恒驯一白兔。丽华被素袿裳,梳凌云髻,插白通草苏孕子,靸玉华飞头履。时独步于中,谓之月宫。帝每入宴乐,呼丽华为张嫦娥荒淫的陈后主为宠妃设计的月宫圆月门,开了园林门洞设计的法门。实际上月亮圆的时间不长,长圆不变的是太阳,但中国人喜欢满月,满月在整个循环周期中代表完整或完美,佛教中的满月也是美好与安详的象征。如今园林中的圆门都习惯呼为月洞门,大概就渊源于此了。

唐人称科举考试及第为折桂,所谓人心高下月中桂(唐许浑《丁卯集》上《下第贻友人》)。园林书房外植桂,往往亦有望子折桂之意。蟾宫折桂吉祥图案正是表达科举高中的心愿。耦园储香馆,储满桂花香气之馆。此馆位于城曲草堂西,面临樨廊,庭中遍植丛桂,每至秋季桂花飘香之时,清香四溢。原为园主子嗣读书之所,故额名亦含有勉励子孙勤奋学业,将来可以蟾宫摘桂,金榜题名。

桂花别称九里香,桂花香动万山秋(明谢榛《中秋宴集》)。汉之甘泉宫南的昆明池,中有灵波殿,以桂为柱,风来自香(《三辅黄图》)。沧浪亭清香馆前庭院植有桂花丛,秋天满园逸香,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唐李商隐《和友人戏赠二首其一》),沧浪亭清香馆内有一副蒋吟秋撰书对联: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桂花亦有仙友仙客之称,桂花之香称为天香。退思园桂花厅匾额:天香秋满。取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唐孟棨《本事诗?徵异》引)诗义。庭院内遍植丛桂,每临中秋,枝桠上缀满星星点点的米色小花,馨香四溢,令人舒心惬意。

木樨香还是三教教门中常用的典故,并运用到园林造景之中,给人带来悟禅的愉悦。留园闻木樨香轩,桂树丛生,山石掩映,取因闻桂香而悟禅道的禅宗公案故事。《罗湖野录》曾载:黄鲁直从晦堂和尚游时,暑退凉生,秋香满院。晦堂曰:吾无隐:闻木樨香乎?公曰:闻。晦堂曰:香乎?尔公欣然领解。说的是晦堂以启发弟子脱却知见与人为观念的束缚,体会自然的本真,生命的根本之道就如同木樨花香自然飘溢一样,无处不在,自然而永恒。借物明心的理趣和用语意语言来暗示精深微妙境界的表达方式,很有山水写意味道。

怡园金粟亭,亭周遍植桂树,金粟正是桂花别名,因其花蕊如金粟点缀枝头,故称。匾额云外筑婆娑,高处桂树起舞弄影。取辛弃疾《水调歌头?万事一杯酒》:杜陵有客,刚赋云外筑婆娑。风吹桂树,树条摇摆起舞,玉阶桂树闲婆娑(唐韩愈《月蚀》),撷桂树之风神,颇有诗意。园主集辛弃疾词为对联曰:芳桂散余香,亭上笙歌,记相逢,金粟如来、蕊宫仙子;天峰飞堕地,眼前突兀,最好似、蜂房万点、石髓千年。颐和园后山绘芳堂西南有座名金粟山的建筑,也因有桂花盛开其旁,取魏了翁虎头点点开金粟诗意命之。

金桂色如黄金,与白色的玉兰花相配合,植于园林住宅厅堂前后,取其金玉满堂的吉祥意义。如网师园及曲园厅堂前后都配植金桂和玉兰。

桂树木质细密坚韧,桂花气味辛温、无毒,入药有化痰、止咳、生津、止牙痛等功效。《列仙传》称古代有位叫桂父的神仙,因为常服桂叶,以龟脑和之,颜色如童。

 

 

 

春花秋月了无痕


苏州园林里,我最喜欢的有三个,网师园、沧浪亭、艺圃。这都是些不大的园子,因为深藏于小巷中,反倒显得平实,容易让人接近。从少年时候开始,我们同学几个就常常结伴去园林里游玩喝茶。远到虎丘的冷香阁,近到学校附近的藕园,处处留下了我们从少年直到青年的足迹。关于园林里的那一些泛着历史沉渣的典故,年轻的人通常是不懂得要去了解的。我去园林从来都是走马观花式的,我看不透造园主人曾经的用心,也不太能够明了那些假山池水中所拥有的丘壑。

只记得,十八九岁的样子,是个没课的下午,我跟两个同学去网师园里游玩拍照,那个季节里,假山旁的迎春花一簇一簇地开得正灿烂,花影乱颤,颠倒在园中一汪池水里,画面美得极其精致以至于蚀骨。即使粗心如年轻的我们,在那一个春天的午后,也是深深体味到了园林之美的。同去的两个同学那时正恋爱着,我恰巧是女生的同桌,于是木知木觉的我常常就充当了他们的电灯泡。现在回想起来,女同学实在是个婉约的江南女子,白晰的皮肤,细细的眉眼,写得一手好字;而男同学呢,也正是一个典型的江南男子,斯文有礼,文采颇丰,两人青梅竹马,放在古时,合该是生活在江南园子里的一对璧人;偏偏两人要历经无数感情曲折,分分合合,多年后,终是未能逃脱劳燕分飞的结局,自然也就没有能够成就我理想中的那一段古典佳话。如今这段往事,提起来,总让人黯然。

想起来让我黯然的,还有那个写《浮生六记》的沈三白。他和他的芸娘,最幸福的生活片断之一该是留在了中秋月圆的沧浪亭里吧?乾隆年代,沧浪亭一带还是竹木丛生,清流环绕的幽雅清静之地,关于中秋的那一个夜晚,沈三白在他的闺房记乐中写道,循级至亭心,周望极目可数里,炊烟四起,晚霞灿然携一毯设亭中,席地环坐,守着烹茶以进。少焉,一轮明月已上林梢,渐觉风生袖底,月到被心,俗虑尘怀,爽然顿释。那一夜的芸娘,可爱地想要驾一叶扁舟往来亭下,终不得。而如今,几百年过去了,明月清风依旧,曾经沧浪亭里的那一些风雅的人物又去了哪里呢?我偶尔走入沧浪亭,很少会想起那郁郁不得志,从官场退隐的造园主人苏舜钦,却总是会想起那个温婉聪慧的沈芸娘。在千千万万个江南女子中,她一定不是最出色的,却肯定是最让人想念的。林语堂曾经称她是世间最可爱的女子。只可惜,这么一个温山软水的园子里的女子,纵有着千般的柔情似水,却也没能抵挡住岁月人事的摧残,华发未生,早早地就走了,独留下沈三白在沧浪亭畔感叹事如春梦了无痕。

然而,这了无痕的故事又何止发生在一个沧浪亭里?有心的人,如果细细探寻,恐怕在任何一个园子里的任一扇小小漏窗中也是能够找到些许传奇的爪毛的。只是,这现代的社会,步履太匆匆,早已容不下太多的传奇。倒不如得空的时候,让我们闲坐在艺圃临水的茶馆里,握杯碧螺春,等到月明星稀,仿若又回到了沈三白的年代,终是那一份根深的吴地情怀,任岁月荏苒,依旧流淌在园中的亭台楼榭间。

 

 

 

假山王国狮子林


始建于元代的狮子林,以气势磅礴的假山闻名于世。人道我居城市里,我疑身在万山中。其假山总面积广达1153平方米,峰峦叠嶂、洞壑幽深、奇峰林立、怪石嶙峋,素有假山王国之称。

狮子林内的假山,除少量为黄石,几乎全用太湖石堆叠。这些具有瘦、皱、透、漏特色的湖石,大部分为宋代朱勔力花石纲遗物,是湖石堆叠假山的精品。园内姿态各异的狮石狮峰,竟多达500余座。玉壶《吴船集狮子石语》云:当高宋南巡,翠华临幸。此园以狮林名,乃一一指点全园山石,若者为太狮,若者为少狮,若者为狮吼,若者为蹲与睡,若者为搏球,若者在相斗,殆具五百种形相……”于是狮子林之名愈著。相传,这五百座石狮各有其名,隐含着五百尊罗汉的身形。

狮子林假山,大致分为东南、西部和北面三大部分,园内最大的假山群,坐落于东部并蜿蜒至池中。西部的假山,则以石包土为典型特征。北部真趣亭前,也有一座相对独立的小型假山。同时,还有若干堪称经典的湖石小品,而更多的零星湖石,或点缀于厅前堂后,或错落于曲径两侧,或镶嵌于花台水榭,甚至连厅堂的台阶,也选用高低不平的湖石。无处不石,无地不山,蔚为大观。

狮子林假山三面环水,取势在曲不在直,命意在空不在实。其中,随季节而变化的水假山,更是经典一绝。每当雨季来临,池水盈溢。一部分假山则由旱变水,浸淫入池。于是,水得石而媚,石赖水以变,池畔的十二生肖石,就会奇迹般地你隐我现,我露他藏,不能得其全而妙不可言,一些湖石被分割为水中的汀步,更有一种涉险而越的野趣。在园西假山群顶部,还有一处瀑布假山。湖石巧叠涧谷,构成高低不平的三层台阶。瀑布飞流直泻,跌落至这一泓碧潭。水声如琴鸣奏,发出激越的曲调。这是苏州古典园林内唯一的人工瀑布。

狮子林的假山,可分成上中下三层。高者立峰突兀于山顶,低者石矶沉浸于水中。九条曲折盘旋的磴道,或升或降,构成九条趣味不同的进山路线。景区内,有八卦阵、棋盘洞等景观,向有桃源十八景之说。据统计,园内有21个深邃通幽的石洞。亭亭玉立的石笋多达34个,大小石梁多达22座。而大大小小的立峰,更难以尽数,仅高度在15米以上的立峰,就多达32峰,除雄冠群峰的狮子峰外,吐月,含晖、禅窝等,皆为园内名峰,历代文人多有歌咏。

1917
年,贝润生在买下狮子林后,又在庭院内增添了一些湖石小品,其中不乏佳作。在小方厅北院花坛内,有一湖石立峰。峰内或立或伏或跃,隐藏着九头不同姿态的狮子,故称九狮峰。在立雪堂庭院内,还有对牛弹琴狮子静观牛吃蟹等湖石小品。

对狮子林假山的堆叠,尽管沈复在《浮生六记》中持否定态度,但大多数评价还是以肯定为主。倪云林的《狮林图》,绘出假山之大成。乾隆南巡六游狮子林,共为狮子林题匾3额、留诗10首,并摹倪云林图1幅。他对假山的评价是:假山岁久似真山。《吴船集狮子石语》:吴中园林之以石名著,端推狮子林为第一。晚清著名学者俞樾也持肯定态度:五复五反看不足,九上九下游未全。

 

 

 

六月花神是荷莲


荷花,中国人的六月花神,迎着夏日骄阳正展示着她的绝世秀色,轻轻资质淡娟娟,点缀园池亦可怜:拙政园四壁荷花三面柳,艺圃池中香暗度,怡园正绿香红舞、拥莲媛三千,退思园也有冷香飞上诗句……晴日里,好似水上张青盖,罩却红妆吐彩莲,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古人云:游莫美于春台,花莫盛于芙蓉,诚不虚也。

荷花别名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等,多年生水生植物。根茎(藕)肥大多节,横生于水底泥中。花色品种极多,花色红、白、绿、紫和杂色皆有,品种有一梗两花的并蒂莲、一枝四花的四面莲,乃至一茎十花的十面观音,还有花小如枣的碗莲,千姿百态。

李渔称荷莲具三可之妙,一曰可目: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茎叶日上日妍,有飘摇之态、袅娜之姿。菡萏成花,娇姿欲滴。花之即谢,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与翠叶并擎。二曰可鼻: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三曰可口,莲实与藕,皆并列餐盘,互芬齿颊。即使霜中败叶,亦可摘而藏之,备终年裹物之用。故曰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闲情偶寄》)。

荷花,在中国文化中,也是三教共赏之物。《群芳谱?荷花》云:花生池泽中最秀。凡物先华而后实,独此华实齐生,百节疏通,万窍玲珑,亭亭物表,出淤泥而不染,花中之君子也。成为美丽、纯洁、坚贞的代表。《诗经》有灼灼芙蕖,美其形,屈原制芰荷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取其洁。

魏晋以降,荷花渗入了佛教意蕴。佛教创自干旱、酷热的印度,印度人的绿荫碧水情结与生俱来,自然喜爱那绿叶如盘的出水芙蓉,相传婆罗门教的大梵天即是坐在莲花上出生的。佛教迎合大众的爱莲心理,借以弘扬佛法。佛教认为,现实世界是一片秽土污泥,而佛教则使人不受污染,超凡脱俗,达到清净无碍的境界,所以用出污泥而不染的莲花为喻。

相传摩耶夫人坐于莲花座上生下佛祖释迦牟尼,释迦牟尼降生的时候,池中生出千叶莲花。所以,莲花成为佛的坐床,称为莲花座,座势叫莲花座势。据《观音菩萨授记经》,观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也都是从莲花中生出来的。中国东晋高僧慧远创白莲社,后之净土宗亦叫莲宗,荷莲成为佛教的象征。

佛教有步步生莲的传说,据《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载,释迦牟尼在兰毗尼园生已,无人扶持,即行四方,面各七步,步步举足,出大莲花。另有鹿女步步生莲的传说。《杂宝藏经?莲花夫人缘》记载说,在雪山边学仙的婆罗门提婆延,常石上行小便,有精气流堕石宕。有一雌鹿,来舐小便处,即便有娠。足月后生下一女,端正殊妙,人称鹿女,长大即能行来,脚踏地处,皆莲花出。鹿女后为乌提延王王妃,生五百子,皆成辟支佛。步步生莲花寓有走向清净解脱之道的神圣意义。这应该是园林中莲花铺地的神圣涵义。

荷花,在道教中又成为八仙之一的何仙姑手中的法器。亦僧亦道的朱耷,选择的居住环境也是竹外茅斋橡下亭,半池莲叶半池菱(《题荷花》)。

中华自古爱莲,早在周代的青铜器和陶器上,就有荷花的装饰图样,它也是各种建筑装饰、雕塑工艺及生活器皿上最常用最美的图案纹饰和造型。

清张潮称莲以濂溪为知己(《幽梦影》),指的是以濂溪自号的宋代理学家周敦颐,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小溪上,写了情理交融、风韵俊朗的《爱莲说》。周对莲作了细致传神的描绘,赞美莲花的清香、洁净、亭立、修整的特性与飘逸、脱俗的神采,比喻了人性的至善、清净和不染。把莲花的特质和君子的品格浑然熔铸,实际上也兼融了佛学的因缘,构成了拙政园远香堂藕香榭等苏州园林景点意境。周敦颐《爱莲说》犹一曲不朽的莲花颂赢得芳名万载传

莲花雅洁,成为传递爱情之象征物。古有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著名的南朝爱情长诗《西洲曲》,以双关,以双关,情味隽永,表达了对爱人的怀念深情。

莲之可口已如前述,但以莲入馔,中国文人也吃得风雅。三国时,就有人用荷叶制成酒杯,使酒味杂莲气。清代乾隆皇帝用荷叶上的晨露来烹茶,叫莲露清茗。苏州人沈复的妻子,在夏月荷花初开时,晚含而晓放,她用小纱囊撮茶叶少许,置花心,明早取出,烹天泉水泡之,香韵尤绝。这是喝的雅韵,是化世俗为非凡的审美。沈复还饶有趣味地描写了培养碗莲的过程:以老莲子磨薄两头,入蛋壳使鸡翼之,俟雏成取出,用久年燕巢泥加天门冬十分之二,捣烂拌匀,植于小器中,灌以河水,晒以朝阳;花发大如酒杯,叶缩如碗口,亭亭可爱。(《浮生六记》)美学哲理的深刻性和知识分子精神生活中的灵逸之气全在这娓娓叙写中自然流露出来。

荷花有五谷之实,而不有其名;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闲情偶寄》),不事张扬,委实可敬、可爱。农历624日是荷花的生日,让我们美美地庆祝一番。

 

 

 

苍山烟云缀名园


苏州园林艺术以叠山理水的理念构造园林天地。在园林的亭台楼榭及厅堂馆阁中,典雅的陈设往往为园林建筑争辉不小。在园林的厅堂楼榭的墙壁和案几上,装设得最多的是大理石屏风,其中诸如有地屏、台屏及挂屏等等。浏览苏州各处园林,大理石的屏风应该说是比比皆是,大大小小,方方圆圆,这些红木或黄花梨木镶嵌的石屏风画面或如苍岭叠翠,或如云岚飘渺,或如溪流潺湲,一种大自然开阔骋目的意境扑面而来。
在苏州留园,各类大理石的屏风古色古香,让人感受其园林厅堂楼榭内的典雅和具有书卷气息的氛围。进入留园东部的五峰仙馆,这里的厅堂陈设中有一座大理石圆形地屏是园中一宝。民间流传留园有三件宝石,即五峰仙馆的大理石屏、冠云峰和冠云楼鱼化石。

五峰仙馆的这座大理石地屏取材于云南点苍山中大理石中精品。提起大理石,它因花纹美观绮丽,能幻化世间无穷景物而令人神往。因大理石产于云南大理点苍山,故名大理石或点苍石。早在唐代,大理石的观赏价值就已为人知。史称唐相李德裕素爱大理石,曾作诗赞曰:蕴玉抱清晖,闲庭日潇洒。块然天地间,自是孤生者。自此之后的历代文人雅士都视大理石为珍萃,誉之为天然石画

大理石是一种变质岩,是由较纯的石灰岩重结晶变质而成,由于富含多种有色矿物质,在各种合力的作用下呈条纹层、条带、团块排列,以致构成变幻莫测的图像。大理石的本色有白、灰、杂色三种,以洁白如雪为上;花纹则有黑(水墨花)、绿(春花)、褐黄(秋花)、灰、红赭色等,其中以水墨花最佳,春花次之、常见为秋花石。色以鲜润生动、浓淡相宜为上。最具观赏价值的是石中变化无穷的纹理。如花草禽兽之类,云树流泉之类以及层林叠翠的山峦等等。自然山水是最为常见的景致,也是大理石最具有特色的自然纹理。

苏州留园五峰仙馆北部西侧所置的一块大理石圆形地屏是园中一宝,此地屏石面的天然纹理如山岭逶迤,群峰簇拥,色彩也是淡褐、淡绿、淡灰以及鹅黄等多种相互融渗,形成了大理石中最具变化多姿的丰富色泽。应该说此彩色地屏的大理石比之单一色彩的黄、绿或灰白等等类的大理石要稀有得多,这种五彩石质称之为大理石中的绝品。另外,此地屏的石面不仅硕大,而且其自然的纹理和色泽构成了一幅天然的雨霁图。令人称奇的是左上方有一朦胧石晕,如云层中的月亮透散着淡淡的晕色。右上方有题,曰:此石产于滇南点苍山,天然水墨图画。康节先生有句云雨后静观山意思,风前闲看月精神,此石仿佛得之。平梁居士。这座地屏将明月、清风与山水集中于一块石面,使人于观赏中仿佛置身于一个明月清风的山岭中,一处云遮月掩的峰峦间,其无穷的意境令人遐思悠悠。

 

 

 

白石词意水文章


水贴亭林泊醉乡,退思园在造景上做足水文章,是很有特色的。特别是追求宁心养神的意境,韵味隽永。在园内,相对集中地将宋代词人姜夔的一首《念奴娇》词的意境融合进三处景点,这在苏州园林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三处是:


水芗榭,额取姜词中的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意。此榭悬挑水面,既可俯视水中倒影,又可下看游鱼。特别是在夏日,绿荫荷香,水波澄碧,水动风凉,令人尘襟一洗,邈然有出世之想。

菰雨生凉轩,取姜词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句意。此轩背临荷池,早先时候周植荷花菰蒲,芦苇摇曳,轩南种芭蕉棕榈,夏秋季节,轩内凉风习习,荷香阵阵,这时已经有冷香飞上诗句的妙趣了,更何况阵雨突至或细雨淅淅之时,那荷叶、芦苇、芭蕉、棕榈都成了奏乐的琴键,充满了天籁之音。
闹红一舸,取姜词闹红一舸,记来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荷花盛开的时候,几只鸳鸯在荷叶间嬉戏,美玉般的花朵,带着酒意消退时的微红。此石舫似船非船,几块太湖石又似船边浪花,碧波半浸,列坐船中,清风徐来,耳闻水声潺潺,确有意象幽闲,不类人境之感。

为什么园主对姜夔的词特别青睐呢?我想这与姜夔词的情调有关。姜夔生活在南宋后期,一生未曾做官,过着清客游士生活,才华极高,却终身困顿,直至穷死江湖。死时除却乐书谁殉葬?一琴一砚一《兰亭》,生活给他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加上整个南宋后期,是个多重伤痕的时代。而任兰生为官一时,被弹劾,贬退回乡,心灵同样遭受伤害,心理也极不平衡,需要精神抚慰,幽韵冷香的姜词也可作为疗伤的一味良药。再说,姜词善于将他心灵的伤痕通过骚韵”“清空的笔调出之,他精于审音度曲,继承周邦彦的传统,严格格律声韵,讲求锤字炼句,形式优美又不流于浮艳,词境浸染着一种寒冷的气氛,好用冷色字面,如冷香等,园主显然十分喜爱这种风格和韵味。所以用同一首词来命名三个景点。

 

 

 

园宅相映  人境壶天

苏州园林是将自然山水浓缩于住宅之中,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空间的杰作;是园宅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创造;是可居、可游、可赏的人类理想家园。园必有宅,宅多有园,已成为吴文化的一种生活和居住模式。作为苏州园林杰出代表的拙政园,同样是园宅相映、人境壶天,给人以无穷的美感。


拙政园的住宅部分坐落在园的南面,分成东、西两部分,呈前宅后园的格局。如今,其东部住宅是我国第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苏州园林博物馆的馆址,西部住宅为现苏州博物馆馆址。


拙政园初建园时,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康熙《长洲县志》)。其后数百年间,曾一分为三又三合而一,沧桑变迁屡易园主,但住宅部分位于园南的格局始终未变,园宅结合的家居形式始终未变。

从史料上可以看到,清初钱谦益与柳如是曾借居西部住宅内曲房,嘉庆、道光年间潘师益与其子在东部住宅营构瑞棠书屋。咸丰十年(1860)两宅及花园均为太平天国忠王府,以后又先后为江苏巡抚行辕、八旗奉直会馆等。1920年左右东部住宅被售于李鸿章之侄、清末云贵总督李经羲,西部住宅其时属奉直会馆及补园所有。至今两处住宅仍存当年旧貌。


东部住宅是坐北朝南典型的苏州住宅,建筑纵深四进,有平行的二路轴线。主轴线由隔河影壁、船埠、大门、二门、轿厅、大厅和两进楼厅组成。重门叠户,庭院深深,面阔五间的一间间厅室,衍伸出长长一串景深,铺张了几百年来家庭礼仪的空间规程。东侧轴线安排了鸳鸯花篮厅、花厅、四面厅、楼厅、小庭园等,是当年园主人宴客、会友、拍曲、清谈之所。建筑前后布置山石花木,幽静雅洁,为宅中最富生趣部分,是居室与游赏景观相互渗透、巧妙组合的典型实例。


西部住宅有平行的三路轴线,纵深五进,中轴线自南而北依次有影壁、大门、仪门、正殿、后堂、后殿等。东、西侧路轴线也各有千秋。


园林美感的享受,是在舒适的园居生活和园游活动过程中获得的。这种美感享受在于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乃至整个身心的舒适。园林最高的审美境界―――意境,只有在满足这一条件下才能得以产生。园宅不可分割的统一性,正是苏州园林的价值所在。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拙政园等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一条很重要理由,就是这些园林具备良好完美的居住条件,体现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环境的执着追求。园宅一体建筑形态的形成,是在人口密集和缺乏自然风光的城市中,人类依恋自然,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创造。同时它也成为苏州民间建筑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明清时期苏州地区高度的居住文明。

 

 

 

艺圃:那一股淡淡的药香


有一阵子,我约朋友喝茶或朋友约我喝茶,都会去艺圃。尤其是下午在艺圃喝茶,人烟稀少,很是清净。茶室在四点半收摊,我们再在园子里走走,仿佛独处。

艺圃的每一个地方都可观,这也难得。我独喜欢渡香桥―――以前写作度香桥,我觉得更好。渡香桥的,渡在拙政园或者狮子林都无所谓,渡在艺圃,就觉得这个字用大了,像在杯子里洗头。而,在艺圃有种暗暗地合拍。

我所欣赏过的苏州园林里的桥,记忆里最有韵味的就是度香桥,不但造型古雅,更主要的是与周围环境琴瑟和谐。它线条简练,像煞明式家具的局部―――有罗锅枨之美。走在度香桥上,好似围住陈梦家夫人赵萝蕤先生收藏的明代黄花梨无束腰罗锅枨加卡子花的方桌。如果是半桌就更象形了。岂止是象形,简直为传神。一般的桥都是凌驾水面,度香桥却仿佛是水面上桥的影子似的。据说度香桥原先的位置并不在这里,是重修时候的调整―――果真如此的话,这调整见水平。清朝的文人汪琬在《艺圃十咏》里咏了度香桥

红栏与白版,掩映沧波上。两岸柳荫多,中流荷气爽。村居水之南,屣步每独往。

从汪琬的诗里,可以看到,以前的度香桥上是装有红色木栏的。如果重修的时候照搬,就吃力不讨好了,因为两岸柳荫中流荷气的周围环境已不存在,红栏再出现的话,就显得刺眼,本来是素面朝天清水芙蓉,临出门了偏偏要把眉毛画一画。园林里的桥是人脸上的眉毛。

艺圃里的思嗜轩是重修时候新建的,思嗜轩仅仅是袭用旧名而已。这个新建物也不俗,尤其是在延光阁喝茶后从右手边出来,经过一棵颇有姿态的石榴树,被一眼看到的思嗜轩―――淡绿幽幽的。思嗜轩适宜外观,进去后就觉得还是粗糙了。园林里的亭台楼阁,原本并不是要面面俱到的。不是所有的亭台楼阁都是酒,有的也是饭,特别是过去的园主人,更不能光喝酒只吃饭。

艺圃里的一些名字挺怪,比如这思嗜轩,原来是园主人喜欢吃枣。还有响月廊,乳鱼亭。

有一年我碰巧在扬州的个园内部招待所住了两个月,个园方面照顾,晚上不关后门,我们随时可以去园中散步。那一天我独上朱楼,见到月亮,脑子里立马跳出三个字:响的月。所以后来在艺圃见到响月廊,如遇故人。

乳鱼亭,明式结构,建于清朝早期。大有城春草木之兴。叫乳鱼亭,是姜的寄托,也可以说是文字游戏。明代亡了,土木都属异族的了,姜?“?”徒剩一鳞半爪,能抓住的,也只有汉人的思想―――而汉人的思想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这就是的来历。结合,就是观乳鱼而罢钓(王禹翶《诏臣僚和御制赏花诗序》),放到姜?这里,也就是思故国而不出仕之意。通过园林艺术来表现遗民思想的,在苏州的园林艺术中并不多见。何谓遗民,我在旧作《他要画一笔水墨的竹子》里已经写过:

朝代的更替才产生遗民,遗民其实就是上一个朝代的遗留问题。遗民与隐士是不同的。种菊的隐士与统治者不存在合作与不合作的问题,因为隐士是种理想。而采薇的遗民与统治者的不合作或合作,却是绕不开的现实。遗民与隐士都很难掌握自己的命运,一个因为理想,一个因为现实。

姜实节是姜?的儿子,有一次有人给花配对,梅聘梨花,海棠嫁杏,秋海棠嫁雁来红。姜实节就说:雁来红做新郎,真个是老少年也。

雁来红又名老少年,姜实节这话说的妥贴又有风趣,真个是有其父必有其子也。


艺圃这名字就是姜实节取的。以前在文震孟手里,叫药圃。药是个好东西,沈括在《梦溪笔谈》里言道:
人非金石,况犯寒暑雾露,既不调理,必生疾病,常宜服药,辟外气,和脏腑也。

取名药圃,就是辟外气”“和脏腑,对自己的一个调理,也就是修身,然后齐家,见机行事,治国平天下。文震孟果然做到了大学士。

所以艺圃现在尽管叫艺圃,还是有一股药香。

 

 

 

吴中探梅绝佳处


苏州自古产梅。有园林中专供观赏的梅树和梅桩,也有生长在郊外的大片果梅林。洞庭东西山、光福等地历来有果农以植梅为业,兼可观赏。早春踏青探梅蔚然成风之后,又补植许多观赏梅。光福香雪海、西山林屋梅海、东山的龙头山,是吴中赏梅的三处胜迹。

香雪海

清代诗人龚自珍的《病梅馆记》,起句就说: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

光福邓尉山以多梅著名,是历史悠久的赏梅胜地,有邓尉梅花甲天下,望中无地不栽梅之称。据说梅花开时香风十里,一望如雪,清初巡抚宋荦题镌香雪海三字于支峰石上。每当二月,梅花吐蕊,势若雪海,满山盈谷,香气醉人,香雪海三字声名远扬。

邓尉山上植有数万株梅花,品种繁多,雪梅、寿桃梅、猪肝梅等名品各展风采,有邓尉梅花甲天下之说。梅花盛开时节,满山皆白,繁花似雪,微风吹过,香闻数里。《光福志》记载:邓尉山里植梅为业者,十中有七。探梅古诗中,有望衡千余家,种梅如种谷之句,可见山里梅树之多。

邓尉山植梅历史可远溯到2000年前的西汉时期;东汉大司徒邓禹在此隐居时,那里已是路入冰霜隆,寒香袭客衣了;到了宋元之后,成了隙地遍地种梅,蔚然如雪海。以后越种越多,以致遍地皆梅。明代文人姚希孟曾在《梅花杂咏》中说:梅花之盛不得不推吴中,而必以光福诸山为最。清康熙、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到此赏梅。

邓尉山最佳赏梅处,应是半山腰的梅花亭,举目环顾,山上山下,弥漫数十里,浪拥雪堆,芬芳弥漫,真是遥看一片白,雪海波千顷。近年来光福大力种植梅树,修缮保护与梅有关的文物古迹,使香雪海传世盛景得到重现。

据植物学家鉴定,光福梅花有白梅、红梅、绿梅、墨梅、美人梅等10余个品种。近年来,光福镇将分散在花农家中的山地集中,重新种植梅树,修缮了闻梅阁、梅花亭,宋荦的香雪海摩崖石刻、乾隆皇帝邓尉香雪海歌御碑得到了妥善保护。该镇还在司徒庙后辟地50亩,遍植珍稀梅花品种。在青芝山下至司徒庙之间,新造百亩梅林。为使邓尉探梅游客渐入香雪海佳境,在光福镇至太湖的公路旁还新辟一条1公里长、30米宽的梅林带,形成了沿廊探梅登楼观梅入园品梅登高赏梅等景区和景点。

林屋梅海

林屋梅海在苏州西南约50公里处,西山古镇之南,以林屋山为中心,绵延数里,达几百亩。这里大多是果梅,开白花,花开时浩瀚如海,一望无际,气势比光福香雪海更盛。

林屋山上的驾浮阁是赏梅绝佳之处。登高望远,太湖烟波浩淼,梅林一望无边,暗香随风,若有若无。林屋洞景区山麓近年还种植了一批观赏梅,如胭脂梅、绿蒂梅、绿萼梅、嵌蒂梅、鸳鸯梅等精品,花色有纯白、紫红、鹅黄、淡墨等,让探梅者大饱眼福。

今年梅花开放较迟,目前大约有3成完全开放,大部分梅花目前还含苞待放。而这却是赏梅的最佳景象:梅花以半含半开、含苞欲放时为最美。

如今林屋梅海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赏梅基地之一,每年春天举办太湖梅花节,至今已经八届。今年的梅花节从225日到310日举行。看梅花正是时候。

龙头山

龙头山又名葑山,位于东山南部,西近涧桥,为莫厘峰山脉一支伸向湖滨的余脉。山中曾有十里荷香的著名景观,如今已经不存。赏荷胜地今天已变成探梅佳处。

龙头山中如今遍植梅林。沿盘山公路蜿蜒而上,途中已有暗香浮动,上千株梅树绵延不绝。漫步山间小径,仿佛走在梅海之中,近观疏影横斜,远看迷蒙如雪。在几处探梅胜迹之中,龙头山最有山林野趣。

山中有葑山寺、星宿殿、诉月楼等景点。明代建筑星宿殿前,诉月楼旧址是龙头山登高赏景的最佳之处。

 

 

 

暗香浮动惹人醉


又到早春赏梅的季节,古城内外的梅花都已陆续开放。苏州园林中赏梅的景点尤其多,古人以香雪喻梅花,园林中以、以题名的建筑,往往是赏梅佳处,如拙政园的雪香云蔚亭、狮子林的暗香疏影楼、沧浪亭的闻妙香室、怡园的南雪庭。唯一直指的大概就是问梅阁了。而问梅,是游子的询问;梅花开了没有,仍未可知―――曲曲折折,依然是含蓄的。梅的意态,最适合入画,而园林,处处追求中国画的意境,当然少不了梅的点缀。

狮子林问梅阁

问梅阁是狮子林西部中心景物,窗外有梅数枝。元代狮子林西面曾有老梅一棵,虬枝奇曲,名为卧龙,梅树后的客房就称问梅阁。阁内窗纹、家具装饰地面花纹皆雕刻成梅花形,屏上书画也都取材梅花。匾额绮窗春讯。取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诗意。

八扇屏门上均是描绘梅花的国画和关于问梅阁的古诗,由北向南依次是谢孝思画红梅、钱太初书元人涂贞的《问梅阁》、张继馨画白梅、瓦翁书清人曹凯《师林八景?问梅阁》、王西野画墨梅、吴进贤书清人吴翌凤《狮子林十二咏.问梅阁》。

暗香疏影楼在问梅阁东北侧假山上。楼名出自宋人林甫咏梅的名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梅贵疏贵斜,忌密忌直,疏梅之影横斜倒映在清浅的水面上,黄昏时分月上枝梢,有暗香浮动,这幽雅醉人的环境,真是赏梅咏梅的佳处。推窗南望,可见红梅绿树。

每年春节前后,狮子林都会举行梅桩梅花展。今年梅花开放稍迟,梅展将延迟至3月初结束。结合了盆景艺术的梅桩点缀于各厅堂庭院之间,赏梅佳处自然就不仅是问梅阁和暗香疏影楼了。

虎丘冷香阁

虎丘早在历史上就有探梅、赏梅、观梅的记载。《姑苏志》曰:虎丘人善于盆中植奇花异卉,盘松古梅,置之几案,清雅可爱。清代《虎丘山志》曰:虎丘东溪,明初栽梅极盛,一种红梅尤异。

冷香阁是虎丘山上专为赏梅而建的一处景点。由近人金松岑发起建造。一年元宵,金松岑在虎丘、山塘一带探梅,盘亘了半天,一棵梅树也没找到,于是打算在此植梅。他相中了拥翠山庄北面一块高地,计划种梅300株,并在梅树丛中建阁,以便观梅。冷香阁1917年落成,阁共两层,上下皆五楹,东、西、南面环以廊,四周植梅数百株。


近年来,虎丘景区在冷香阁四周新辟梅树林,栽种红梅、绿梅等品种。每年春天,满院梅花冷艳芬芳,幽香扑鼻,徜徉在玉泽香国之中,饱览暗香疏影的清趣,风味情韵不在光福香雪海之下,因此这里又有小香雪海之称。

网师园竹外一枝轩

竹外一枝轩,取苏轼江头千树春欲暗,竹外一枝斜更好诗意。竹外一枝轩在网师园水池东北。轩后月洞门的小庭内,有两丛摇曳生姿的竹,洞门两侧辟有两个矩形洞窗,窗内竹影如画。轩外池畔,曾有一株黑松横斜而出,就是斜更好的形象。如今补以松梅各一,更切合诗意。轩内轩外松竹梅互相呼应。更妙的是,竹外一枝轩的建筑本身微呈斜势,梅的姿态、轩的姿态,相互映衬。
拙政园雪香云蔚亭

雪香云蔚亭在拙政园中部。雪香,指梅花。云蔚,指花木繁盛。亭四周有梅树数十株,早春时节,亭旁暗香浮动,周围竹丛青翠,林木葱郁,绕溪盘行,颇有城市山林的趣味。亭为长方形,在池中西部土山上。拙政园东园兰雪堂西北,涵青亭旁小丘上也植有数株梅树,有红梅、绿梅。据记载,在拙政园建园之初,这里就有梅林。拙政园中也有不少富有特色的梅桩。

 

 

 

花窗感悟


如果说花木郁葱有致,自态横生是园的霓裳;陈设简洁淡泊,虚疏散朗是园的胸襟;山水立意空灵、淡定娴雅是园的品性,那么形形色色的花漏窗,便是园林的点睛之笔!园林里窗的数量总是尽量地多,以显得轩豁敞朗、透漏空灵,所谓不安四壁怕遮山,苏州的造园家们,则以画境为大前提,糅合进书法的意味,将窗的形式与美感发挥到极致,让游人的心灵和眼睛穿过屋宇的窗户、框格去选美、赏美,这就是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出的无心画,尺幅窗的特殊功能。那些漏窗,内外相通,虽然其主要材料只为砖瓦之类,但在能工巧匠的手下,刻尽其美,窗内满饰图案,形式灵巧活泼。如狮子林九狮峰下有一组四扇漏窗,纹样分别为琴、棋、书、画;而整个沧浪亭曲折的复廊和长长的单面廊上,漏窗的纹样,窗窗不一,绝无重复,足有一百多式之众,可谓经典之作。

园林中这些形形色色的窗,此消彼现,满目皆是,总能在曲折幽徊、柳暗花明处露出隔岸的消息,或在墙壁上涂抹出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又或是在廊边跳跃出移步换景的韵律,将阳光逗弄得斑斑驳驳,影影绰绰,平白的墙壁顿时气韵生动、摇曳生姿起来。如果说苏州园林是一幅绝妙的烟雨江南水墨淡彩,那么一扇扇的窗,便这样那样地构出一帧帧的小景山水,是让置身画中的游人去发现一幅幅画的

一扇扇的窗,如一幅幅动态的画,可它却又不只是一幅画。窗内与窗外的物换景移,注定了窗必然成为诠释情境的一个视点,就如那桥上楼上的风景各不相同,桃花帘外与帘内,软春风吹懒晨妆一般。这时的窗便不再仅仅只是一面花窗,不再是画家笔下精心布局的朗竹疏梅,而是一道道岁月的屏幕,一幕幕的人生悲喜剧在这里上演:张大千昆仲在网师园古松窗下,执一管生花妙笔,皴擦点垛,画千里江山;俞振飞父子在拙政园卅六鸳鸯馆色彩斑斓的窗下临水拍曲、笙歌绕梁;沈三白夫妇于沧浪亭侧畔小轩窗内,洞房花烛、浓情旖旎……高楼花窗,夜雨蕉声,临水的窗口,滴落一个个温暖湿润的故事,让这花团锦簇之窗,平添几许温情!

 

 

 

松柏园林中的情感载体


中国古典园林广泛采用诗画艺术习用的比拟、联想等艺术手法,借花木的自然生态特性赋予人格意义,借以表达人的思想、品格和意志。植物作为人们情感的寄托,或寄情于景,或因景而生情。所谓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晚枝(宋?秦观《淮海集》卷十《春日》),是人们重要的情感载体,极大地丰富了园林的抒情性;植物更多地是用来比喻人的社会属性,这些花木,各含特殊的文化意义。中国园林中,作为情感载体运用频率最高的要数松、梅、竹、荷了。

松柏苍劲挺拔、蟠虬古拙的形态,抗旱耐寒、常绿延年的生物特性,常被人们作为保持本真、坚强不屈、永葆青春的意志和体魄的比况。《礼记?礼器》:其在人也……如松柏之有心也……故贯四时不改柯易叶。孔子有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著名格言,《庄子》谓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知松柏之茂。西晋的左思以郁郁涧底松自比寒族孤直之士的被压抑,东晋陶渊明抚孤松而盘垣,感到欣慰。六朝经常用松的形象来品评人物、形容人的神姿,如《世说新语》中称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或云萧萧如松下风,高而徐引,山公云: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李白欣赏嵇康孤松独立的风姿,他在《襄阳歌》中说:清风朗月不须一钱买,玉山自倒无人推。成为退思园九曲围廊上窗塑清风明月不须一钱买的依据。

松柏作为正义神圣的象征,成为中国园林文化精神中永恒的审美意象。

拙政园得真亭即取《荀子》文意桃李茜粲于一时,时至而后杀,至于松柏,经隆冬而不凋,蒙霜雪而不变,可谓得其真矣。赞美松柏有本性(魏刘桢《赠从弟》)的傲岸品格。狮子林古五松园,前之古柏树,象征独立天地,风骨长存。留园古木交柯,门宕上镌刻长留天地间砖刻点题,明代廊边有古柏一株,后花坛古柏边长出一株女贞,与古柏缠绕连理。

风入寒松声自古,松风传雅韵,成为松树又一特征。听松风也就成为文人雅士的风雅之举。《南史》载山中宰相陶弘景特爱松风,庭院皆植松,每闻其响,欣然为乐。陆游心领神会陶公妙诀吾能会,但听松风自得仙。(陆游《松下纵笔》)

松石间意,便若神仙中人。苏州园林中专为听松风的景点有拙政园松风水阁,横额为一亭秋月啸松风;怡园有松籁阁,阁边都植松。万壑松风酒一壶,何其潇洒。

松柏也成为永垂不朽的象征。松柏苍老盘曲的树干,树龄长逾千年,木质不易遭虫害和腐烂,象征坚毅、高尚、长寿和不朽等。松柏为百木长也而守宫阙,为长生的象征。据传,晋荥阳郡南石室中,隐居着一对夫妇,室后有孤松千丈,这对夫妇年岁数百,死后化为双鹤,绕松而翔,故有松鹤延年之说。日本园林的仙岛,就以松树象征长生不死。松柏常常作为寿的象征出现在园林铺地的图案中。

松柏枝繁叶茂,新枝茁壮,旧枝不凋,新枝被称为子孙枝,苏轼有庭松应长子孙枝的诗句,因此有子孙兴旺、绳其祖武的寓意。《诗经.斯干》篇作为新屋造好以后颂祷之歌,其中有如竹苞矣,如松茂矣之句,《诗经.小雅.天保》中有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等句。网师园女厅前门楼砖雕竹松承茂正为此意。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0-30 08:5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一篇:


世界造园艺术的三大体系


关于世界造园体系,国际园景建筑家联合会1954年在维也纳召开的第四次大会上,英国造园家杰利克在致辞时把世界造园体系分为:中国体系、西亚体系、欧洲体系。


 




 

中国体系:典雅且精致


 

中国古代造园活动最早始见于3000年前。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囿、圃、苑、园这样一些延用至今的园林用词,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便能看出,这些字的甲骨文含义,与现代又有所区别。

 

商朝末年,帝王和奴隶主开始圈地蓄养禽兽,种植刍秣,纯粹成为供他们狩猎游乐享用的地方,这样的场所称作“囿”。《诗经》曰:“囿,所以域养禽兽也。”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中多有“田猎”的记载,可以看出,殷代的帝王、贵族都喜欢狩猎。在田野中打猎,千军万马难免践踏庄稼因而引起民愤,于是帝王和贵族开始圈地建囿。一般都是利用自然的山峦谷地围筑而成,范围很大。天子的囿方圆百里,诸侯的囿方圆40里。

 

公元前11世纪,周灭殷,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奴隶制王国。与此同时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大规模营建城邑和皇家囿苑活动。周文王在今西安以西曾修建过规模甚大的“灵囿”,方圆70里。《诗经》有具体的描写:“王在灵囿,?鹿攸伏。?鹿濯濯,白鸟翯翯。王在灵沼,於.鱼跃。”可见囿中的?鹿、白鸟、跃鱼等动物已成为观赏的对象。文王以后,囿的大小已成为封建统治者的政治地位的象征。学术界认为,囿是中国园林最初的形式,到了秦汉时代,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提高,囿的生产功能逐步消退,观赏游乐功能成为主要目的。

 

秦汉时期,专为帝王游乐的场所又有了“苑”的名称。古代的苑、囿二字本意是相通的,均指蓄养禽兽、供打猎的场所而言。从秦开始,直到最后一个王朝——清代,仍将皇家园林称作“国朝苑囿”。历史上,一般都将苑囿归入皇家园林,而把“園”归入文人士大夫和官僚富商的私家园林。童寯在《江南园林志》中写道:園(园)之布局,虽变幻无尽,而其最简单需要,实全含于“園”字之内。今将“園”字图解之:“口”者围墙也。“土”者形似屋宇平面,可代表亭榭。“囗”字居中为池。“ 衣”在前似石似树。古老的汉字多么奇妙!构筑园林的几大要素山、水、建筑、花木,都蕴涵在一个字中。这个“園”字,我们可以从众多的私家园林中找到诠释。

 

私家园林最早出现在汉代。《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文帝第四子、梁孝王刘武喜好园林之乐,在自己的封地内广筑园苑,其中“兔园”,园中山水相绕,宫观相连,奇果异树,瑰禽怪兽毕备。魏晋南北朝时期,老庄哲学得到发展,隐逸文化盛行,士大夫钟情山水,竞相营建园林以自乐,私家园林一时勃兴。北魏首都洛阳出现了大量的私家园林,成为我国第一次私家造园的高潮。当时的园林虽已基本具备山水、楼榭、花木等造园要素,但园林不仅是游赏的场所,甚至作为斗富的手段,造园艺术尚处粗放阶段。西晋石崇的金谷园,是历史上著名的私家园林。唐代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国力鼎盛的时代,园林的发展也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与当时的文化艺术并驾齐驱,园林创造追求诗情画意和清幽、平淡、质朴、自然的园林景观,著名诗人、画家王维与辋川别业是那个时代的典型,并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宋代徽宗在汴京兴建了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人工假山——艮岳。由于宋代重文轻武,官员多半文人,私家造园进一步文人化,促进了“文人园林”的兴起,特别是江南园林的发展,已基本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明清两代,园林的发展由宋代的盛年期升华为富于创造的成熟期,特别是江南园林艺术达到了典雅精致、趋于完美的境界,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典范意义的园林,皇家园林如“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私家园林如拙政园、留园、何园、个园、瞻园、寄畅园、豫园等等,至今,在全国范围内保存完好或尚好的仍有百来座。



 

西亚体系:植物和水法


 

西亚体系,主要是指巴比伦、埃及、古波斯的园林,它们采取方直的规划、齐正的栽植和规则的水渠,园林风貌较为严整,后来这一手法为阿拉伯人所继承,成为伊斯兰园林的主要传统。

 

西亚造园历史,据童寯教授考证,可推溯到公元前,基督圣经所指“天国乐园”(伊甸园)就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伊拉克幼发拉底河岸,远在公元前3500年就有花园。传说中的巴比伦空中花园,始建于公元前七世纪,是历史上第一名园,被列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相传,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博得爱妃的欢心,比照宠妃故乡景物,命人在宫中矗立无数高大巨型圆柱,在圆柱之上修建花园,不仅栽植了各种花卉,奇花常开,四季飘香,还栽种了很多大树,远望恰如花园悬挂空中。支撑花园的圆柱,高达75英尺,所需浇灌花木之水,潜行于柱中,水系奴隶分班以人工抽水机械自幼发拉底河中抽来。空中花园高踞天空,绿荫浓郁,名花处处。在空中花园不远处,还有一座耸入云霄的高塔,以巨石砌成,共7级,计高650英尺,上面也种有奇花异草,猛然看去,比埃及金字塔还高。据考证,这就是《圣经》中的“通天塔”。空中花园和通天塔,虽然早已荡然无存,但至今仍令人着迷。

 

作为西方文化最早策源地的埃及,早在公元前3700年就有金字塔墓园。那时,尼罗河谷的园艺已很发达,原本有实用意义的树木园、葡萄园、蔬菜园,到公元前十六世纪演变成埃及重臣们享乐的私家花园。比较有钱的人家,住宅内也均有私家花园,有些私家花园,有山有水,设计颇为精美。穷人家虽无花园,但也在住宅附近用花木点缀。

 

古波斯的造园活动,是由猎兽的囿逐渐演进为游乐园的。波斯是世界上名花异草发育最早的地方,以后再传播到世界各地。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就有了把自然与人为相隔离的园林——天堂园,四面有墙,园内种植花木。在西亚这块干旱地区,水一向是庭园的生命。因此,在所有阿拉伯地区,对水的爱惜、敬仰,到了神化的地步,它也被应用到造园中。公元八世纪,西亚被回教徒征服后的阿拉伯帝国时代,他们继承波斯造园艺术,并使波斯庭园艺术又有新的发展,在平面布置上把园林建成“田”字,用纵横轴线分作四区,十字林荫路交叉处设置中心水池,把水当作园林的灵魂,使水在园林中尽量发挥作用。具体用法是点点滴滴,蓄聚盆池,再穿地道或明沟,延伸到每条植物根系。这种造园水法后来传到意大利,更演变到神奇鬼工的地步,每处庭园都有水法的充分表演,成为欧洲园林必不可少的点缀。



 

欧洲体系:规整而有序

 


欧洲体系,在发展演变中较多地吸收了西亚风格,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最后形成自己“规整和有序”的园林艺术特色。

 

公元前7世纪的意大利庞贝,每家都有庭园,园在居室围绕的中心,而不在居室一边,即所谓“廊柱园”,有些家庭后院还有果蔬园。公元前3世纪,希腊哲学家伊比鸠鲁筑园于雅典,是历史上最早的文人园。公元5世纪,希腊人通过波斯学到了西亚的造园艺术,发展成为宅院内布局规整的柱廊园形式,把欧洲与西亚两种造园系统联系起来。

 

公元6世纪,西班牙的希腊移民把造园艺术带到那里,西班牙人吸取回教园林传统,承袭巴格达、大马士革风格,以后又效法荷兰、英国、法国造园艺术,又与文艺复兴风格结成一体,转化到巴洛克式。西班牙园林艺术影响墨西哥以及美国。古罗马继承了希腊规整的庭院艺术,并使之和西亚游乐型的林园相结合,发展成为大规模的山庄园林。公元2世纪,哈德良大帝在罗马东郊始建的山庄,广袤18平方公里,由一系列馆阁庭院组成,园庭极盛,号称“小罗马”。庄园这一形式成为文艺复兴运动之后欧洲规则式园林效法的典范。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花园最重要的位置上一般均耸立着主体建筑,建筑的轴线也同样是园林景物的轴线;园中的道路、水渠、花草树木均按照人的意图有序地布置,显现出强烈的理性色彩。

 

欧洲其他几个重要国家的园林基本上承袭了意大利的风格,但均有自己的特色。

 

法国在15世纪末由查理八世侵入意大利后,带回园丁,成功地把文艺复兴文化包括造园艺术引入法国,先后在巴黎南郊建枫丹白露宫园、巴黎市内卢森堡宫园。路易十四世于1661年开始在巴黎西南经营凡尔赛宫,到路易十五世王朝才全部告成,历时百年,面积达1500公顷,成为闻名世界的最大宫园。

 

英国在公元五世纪以前,作为罗马帝国属地,萌芽的园林脱离不了罗马方式。首见载籍的是十二世纪英国修道院寺园,到十三世纪演变为装饰性园林,以后才出现贵族私家园林。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园林仍然模仿意大利风格,但其雕像喷泉的华丽、严谨的布局,不久就被本土古拙纯朴风格所冲淡。十六世纪的汉普敦宫,是意大利的中古情调,十七世纪又增添了文艺复兴布置,十八世纪再改成荷兰风格的绿化。十八世纪中叶以后,中国造园艺术被英国引进,趋向自然风格,由规则过渡到自然风格的园林应运而生,被西方造园界称作“英华庭园”。之后,这种“英华庭园”通过德国传到匈牙利、沙俄和瑞典,一直延续到19世纪30年代。

 

此处还要顺便说一下美国园林。从十七世纪初,英国移民来到新大陆,同时也把英国造园风格带到美洲大陆。美国独立后逐步发展成为具有本土特色的造园体系:“园景建筑”,造园作为一项职业,在美国影响深远,并使美国今日“园景建筑”专业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回复 使用道具


读书巫妖
发表于 2009-10-30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一个亮丽的早晨............
回复 使用道具


夏沁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0-30 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雨儿,好好看看,咱也增加点知识面哈~:a009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0-30 09: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园林,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用人造的东西,放在合适的地方,堆出回归自然的感觉


西方写实,东方写意,这就是文化差别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09-10-30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a058


人一辈子想活得开心点必须放下压力、放下烦恼、放下自卑、放下懒惰、放下消极、放下抱怨、放下犹豫、放下狭隘......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发表于 2009-10-30 20:01 | 显示全部楼层
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段说的详细。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21 02:4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