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主: 临窗读雨

[汇编] 【拈指含香】仓央嘉措 和 他的情诗

[复制链接]

胸怀六国志

红桃八---水妖
发表于 2009-12-6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抛开了牵绊和世俗,真正的爱才打动人心。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2-6 20: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昏头了,回复完后忘了加精华.....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3:3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临帖、赐帖的朋友们,团抱...<img

 

 

回清心:

 

是啊,这首诗纯美至极,一照面就印在了心里、记忆里。
他的诗看似简单,实有较高的艺术技巧。在格律结构上采取了“谐体”(四句六言体)民歌的形式。除了个别的六旬、八句外,基本上都是每首四句,每句六个音节,两个音节一停顿,分为三拍,节奏响亮,琅琅上口。所以他的一些诗被谱为民歌曲调吟唱,极富音乐美感。

 

嗯嗯,演绎一首:

 

那一天
雨中相盼
不为流连
只为邂逅你的视线

 

那一年
佛前求渡
不为成仙
只为前世缘浅

 

那一世
来到河边
不为相守
只为与你重逢、再见...

 


回糊糊:

 

仓央嘉措是个真性情的汉子,这首《沉默》委婉含蓄,译得相当好,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09-12-7 13:36 | 显示全部楼层

续一篇:

 

 

生当为玛吉阿米,死亦作仓央嘉措
  
作者:milangirl


  
  今天无意当中看到关于仓央嘉措的诗句,顿时是被震撼了。记得上次和和尚打交道,居然还是在西安的法门寺。那次和老和尚的争吵大概一辈子我也不会忘记。而且一直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虽然现在想来,那时候的我,确实是轻狂,这有点不可饶恕。


  仓央嘉措有一个称号:六世达赖喇嘛。也许听到这里,大家都会肃然起敬。但如果仅仅如此,也许我并不会动心。先来看看关于他的一段官方历史:
      
  生于康熙二十二年,十四岁时剃度入布达拉宫为黄教领袖,十年后为西藏政教斗争殃及,被清廷废黜,解送北上,道经青海今纳木措湖时中夜循去,不知所终。?
      ?
  守门的狗儿呀
  你比人还机灵
  别说我黄昏出去
  别说我清晨才归
      
  这是仓央嘉措在和玛吉阿米约会时候写的文章。玛吉阿米是活佛在一次酒馆中偶遇的女子,如月亮一般美丽。这所小酒馆现在还在拉萨的帕廓街,是一座黄色的楼房,房主人以此为荣耀,黄房子三百年金色不改。现在那里已被改造成一处咖啡馆,招牌上用藏、汉、英文赫然书写着店名——“未嫁娘”。
      
  门达旺是门隅地区的首府。在门巴人的传说中,太阳名叫“达登旺波”,意谓七匹马拉的车,达旺就是达登旺波的简称。七匹马的太阳车辚辚过处,还生长着门巴人起源的爱情故事,说的是明镜般的湖水中走出一位美男子,怎样以月亮为弓,以流星为箭,将定情的靴带射向美丽的姑娘;这里还生长着卓瓦桑姆的美丽传说,说的是天女化身的贫家姑娘卓瓦桑姆怎样与嘎拉王一见倾心,后来又怎样遭致反面人物王后的迫害,最终善战胜了恶,美战胜了丑。仓央嘉措就是在这样的故事环境中长大的。他的父亲是藏族,母亲则是门巴族人。在这藏族和门巴族聚居地,两个民族的文化相异而又交融。这是仓央嘉措的幸运,也是仓央嘉措的不幸。因为生在红教区,他向往着爱情。而黄教则是唯一一个限制结婚和情欲的藏传佛教。
      
  与其他转世灵童不同,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仓央嘉措并非自小被迎请入宫,因此他是在天籁中长大的。当年五世喇嘛圆寂。第悉·桑结嘉措作为摄政王正当其政,那个人上对朝廷下对人民隐瞒了真相,长达15年之久秘不发丧,只在私下里秘密查访转世灵童。这一事件改变了仓央嘉措人生的轨迹,揭开了他悲剧命运的序幕。如果仓央嘉措一辈子只生活在东山顶上,也许他会幸福;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成为活佛,也许同样的他会幸福;可是没有。两样对他来说都是惘然。虽然藏史声称两三岁时就将他隐秘地转移并教授佛法,但民间的说法则让他一直在家乡成长到15岁。我宁肯相信后者,不然何以解释那个自由的性灵和人间情怀缘何而来。
      
  那时候西藏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错综复杂,明争暗斗:位高权重的摄政第悉·桑结嘉措与朝廷册封的蒙族汗王的藏蒙之间,以及蒙族人内部矛盾冲突日益白热化,局势动荡不安,正值一次政治大地震前夕。无心于政治也无心于佛身的仓央嘉措被迫参与其中,满心的厌倦与失望。他看不到未来,一切都无从逆料。心灰意冷,彷徨无倚。任凭第悉好言规劝或严厉申饬,年轻的活佛只是不思学经。
      
  用墨写下的字迹
  一经雨水就洇湿了
  没能写出的心迹
  想擦也擦它不掉
      
  仓央嘉措的眼睛和心不属于布达拉宫。深夜的雪地上开始踏出一行脚印,从布达拉宫一直伸向帕廓街;一个名叫宕桑旺波的高贵儒雅青年出现在街头的酒肆中。虚幻的物质世界多么诱人,假如真有来世,我愿生生世世为人,只做芸芸众生中的一个,哪怕一生贫困清苦,浪迹天涯,只要能爱恨歌哭,只要能心遂所愿。
      
  想她想的放不下
  如果这样去修法
  在今生此世
  就会成佛了吧
    
  戒律森严的环境和多情的内心世界、角色和天性的冲突,终于在20岁那年不可遏止地爆发了。曾为少年仓央嘉措落发授戒的五世班禅大师,五年后又该再次为之授比丘戒了。仓央嘉措依约去往日喀则扎什伦布寺,满脸的乌云密布。我们无从得知一路上他想了些什么,我们所看到的只是他的决心已定。经由五世班禅自传我们得知了结果:班禅大师祈求劝导良久,仓央嘉措沉默以对良久,然后毅然站起身来,夺门而去。他双膝下跪在日光大殿外,给大师磕了三个头,反反复复只说一句话:“违背上师之命,实在感愧”,念念叨叨黯然而去。在后来的许多天里,不仅没有转机,甚至变本加厉:不仅拒受比丘戒,反而要求大师收回此前所受的出家戒和沙弥戒。说这番话的时候,仓央嘉措痛彻肺腑:“若是不能交回以前所受出家戒及沙弥戒,我将面向扎什伦布寺而自杀。二者当中,请择其一!”
      
  这就是仓央嘉措,惟一不再的仓央嘉措,无可奈何的仓央嘉措。他从来就身不由己,他的命运全由别人来安排。他甚至不如一个农奴还有逃亡的自由,甚至不如一个小僧也有还俗的自由。他是藏传佛教第一人,他拥有的是最多的不自由。说那番话的时候,他的心在流血吧。
      
  从那以后,我们看到的仓央嘉措,就是一个放浪的活佛。他没有办法选择,但是他决定背叛,即使这种背叛极为危险,并且,终于成为了悲剧。回到那首诗的结局。狗遵从了活佛的意愿,然而天没有。在破晓时分,人们读着男人在雪野里清晰地印下的夜奔的足迹,那足迹急促而有力,人们疑惑,沉思, 继而惊愕。这些蜿蜒连接着布达拉宫和小巷深处的脚印, 在坦然以爱情的名义歌唱的同时,也写下了对宗教的背叛。
      
  神圣庄严的宗教律例不可能容忍出轨的离经叛道。仓央嘉措就这样因“耽于酒色, 不守清规”而被康熙帝予以废立。年仅24岁。
      
  没有人知道他是怎样在监视的目光下仓惶走在逃亡的路上, 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卒年及准确的圆寂之地。此去无痕,有人说是在烟波浩渺的青海湖畔被水肿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有人说是被清朝皇帝软禁于山西五台山并圆寂于当地,有人说是在藏南一山洞坐化,又说是决意遁去,周游印度、尼泊尔等地。有一个非常戏剧性的细节,当人们迎接六世达赖的灵童的时候,大家发现灵童居然就在玛吉阿米的故乡……
      
  庄严肃穆的布达拉宫,这历代喇嘛的驻锡地。 它以尊荣显赫的姿态永远地拒绝了仓央嘉措。在西藏的历史上, 曾经一共产生过十四辈达赖喇嘛, 除却第一代达赖的灵塔在扎什伦布寺外,其它历代达赖喇嘛总有灵塔、塑像、 绘画等纪念物供奉在布达拉宫, 即使人们不怎样提及的只活了十一岁的九世达赖、只活了十八岁的十一世达赖都有他们的灵塔在,然而, 声名远扬的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呢?塑像是不会再铸的了,壁画中也看不见他的影子,至于灵塔的安置,布达拉宫说,他?不配。
        
  然而, 他的诗却传遍了前藏、后藏,传遍了藏北、藏南,传遍了古老的山南。传遍了大江南北。
      
  喇嘛仓央嘉措
  别怪他风流浪荡
  他所追寻的
  和我们没有两样
      
  这就是仓央嘉措最后的结局,三百年来我们一直传唱这首歌,只为了仓央嘉措,一个不成功的活佛,然而一个伟大的诗人。

回复 使用道具


胸怀六国志

发表于 2009-12-7 15: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为情诗迩来,某人的头像愣是让俺迷糊了半日,不见情诗一篇篇,唯有小女子换了容颜一日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醉四方,逸八荒,飘天涯,影无踪,终究是红尘一笑过!
回复 使用道具


夏沁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09-12-9 1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喜欢。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电影非2 时,听到了顶楼的这首诗,想到这一帖。

到片尾曲的时候,如同当初看《满城尽带黄金甲》时听那首《菊花台》,一动没动。

然后便看到网上“仓央嘉措”横飞,不如,就来续两帖吧。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放是一种修行


  原来对仓央嘉措的诗不甚了解,等开始了解他的时候,突然发现满世界都是仓央嘉措了。

  正在热映的《非诚勿扰2》中,香山女儿念的一首诗《见与不见》和电影片尾曲《最好不相见》都打动了观众,成为两大观影亮点。据称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一时仓央嘉措的名字被争相转发搜索,风头甚至盖过影片的编剧王朔。虽然这两首诗的作者究竟是不是仓央嘉措还存有争议,但台词 “活着是一种修行”确实出自他手,也是整部电影印记最多的一句话。

  关于修行,有一种定义是,修行指具有自我意识的客观存在为了实现自主进化这一目的而主动对自身施加的一系列约束的总称。在有些人看来,修行是一个放弃眼下的欲望以升华到更高境界的过程。

  无论从哪一角度看,修行的定义都适应于企业(包括互联网企业)的开放过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为了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在瞬息万变的残酷竞争中存活下去,企业不得不在自然选择的过程中自主进化。同时,也需要企业主动对自身行为加以约束,控制自己霸占上下游产业链的利益冲动,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和方式去迎接更多的合作伙伴,迈向一个共赢的未来。

  在互联网精神“开放、平等、协作、分享”中,“开放”首当其冲。开放是一种心态、一种气度,是不固步自封、不排斥合作。当封闭者还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中圈钱时,开放者得到的是拥有无限市场和合作可能的平台。开放固然是一个艰难的决定,却也是一个顺应趋势的结果。由于开放首先是要放弃垄断心态,寻求长远共赢,其在纠结中升华的属性让我深感,开放也是一种修行。

  纵观2010年的互联网,是叫嚣更加开放的一年。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推出自己的开放平台,希望通过第三方的应用嵌入的方式,提升自身的用户黏性。更专业一点的说法是软件系统通过公开其应用程序编程接口(API)或函数(function)来使外部的程序可以增加该软件系统的功能或使用该软件系统的资源,而不需要更改该软件系统的源代码。这种外部程序可能是搜索、电子邮箱,也可能是即时通讯、网络游戏等应用。

  虽然苹果的反对者总是批评苹果“封闭”,但实际上,苹果走过的正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的过程,这也是iPhone4取得巨大成功的关键原因。苹果只是对竞争对手封闭,却没有对广大的第三方应用开发者封闭。因为这种相对封闭,才使得苹果能更好、更快、更便宜地整合其软件和硬件的优势,创造出全新的经营模式如App Store、iTunes等。苹果并非简单地封闭,而是恰到好处地站在了封闭和开放的平衡点上。

  开放的过程在最初或许是一个取舍的过程,但如果开放者能把眼前利益当成浮云,学Facebook和Android系统做真正的开放平台,就会发现自己只需要付出平台维护的代价,就有源源不断的能量在给这个平台增添新的活力。届时,便可知“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了。(转)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1-1-6 11:2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不相见


《非诚勿扰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见》,歌词改编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原作及白衣悠蓝续写的《十诫诗》。

 

冯小刚力邀知名音乐人峦树谱曲,演唱者则邀请到有“摇滚女诗人”之称的音乐人李漠。


歌词
  
最好不相见,便可不相恋。   
最好不相知,便可不相思。   
最好不相伴,便可不相欠。   
最好不相惜,便可不相忆。   
最好不相爱,便可不相弃。   
最好不相对,便可不相会。   
最好不相误,便可不相负。   
最好不相许,便可不相续。   
最好不相依,便可不相偎。   
最好不相遇,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仓央嘉措原诗
  


译本一(于道泉译本):
  
第一最好是不相见,如此便可不至相恋。   
第二最好是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用相思。  
 

译本二(曾缄译本):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辛苦作相思。  
 

译本三(《步步惊心》上的翻译,桐华根据一个青海人民出版社的译本加工翻译而成):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白衣悠蓝续写后的诗  


 
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   
第二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   
第三最好不相伴,如此便可不相欠。   
第四最好不相惜,如此便可不相忆。   
第五最好不相爱,如此便可不相弃。   
第六最好不相对,如此便可不相会。   
第七最好不相误,如此便可不相负。   
第八最好不相许,如此便可不相续。   
第九最好不相依,如此便可不相偎。   
第十最好不相遇,如此便可不相聚。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如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诀绝,免教生死作相思。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发表于 2011-1-6 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好不相见《非诚勿扰2》的片尾曲《最好不相见》,歌词改编自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原作及白衣悠蓝续写的《 ...
临窗读雨 发表于 2011-1-6 11:27



    呵呵,巧了才做了一个相关主题的动画~:){:1_439:}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5-11 15:01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