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 2548|回复: 10

[汇编] 【文化风向】诺贝尔文学奖回归南美 秘鲁作家略萨爆冷获殊荣

[复制链接]

如歌的行板
发表于 2010-10-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新科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28年后,诺贝尔文学奖回到了南美——昨日19时,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学院公布,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折桂。同是南美同胞的诺奖得主加西亚·马尔克斯在微博上留言祝贺略萨:“如今我们都一样了”。略萨获奖,可谓爆冷,因为在这场竞逐中,他未被博彩公司看中、也没进入媒体预测的“最热门人选”名单。

美誉

略萨天赋有如神助


作为当今西班牙语世界中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略萨成为了自加西亚·马尔克斯以来,南美第四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在12月10日于斯德哥尔摩举行的颁奖礼上,略萨将获得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000万元人民币)的奖金。

瑞典学院在揭晓诺奖时表示,要向略萨文学作品中“对权力结构和个体坚持、反叛与抗争鞭辟入里的形象刻画”致敬。瑞典学院秘书长彼得·恩格伦德则将略萨称为“天赋如有神助的说故事者”。恩格伦德表示:“略萨的书结构庞杂,角度多元,擅于呈现不同的声音与不同的时空。他还擅长于以一种崭新的方式去写作,因此也推进了‘叙述的艺术’之发展”。恩格伦德还透露,奖项公布后,他立即给身在纽约的略萨打去了电话:“得知自己获奖后,他很开心,很激动”。

质疑

获奖是否有政治因素


诺奖揭晓之前,略萨的名字在博彩公司的赔率排行榜上并不靠前,也不在欧美媒体揣测的“热门”名单之内。而在过去6年内,有五位诺奖得主都来自欧洲,外界对瑞典学院“过分欧洲中心化”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大。但在公布略萨得奖后,美国则有媒体指出瑞典学院“又一次让政治介入了文学”。

略萨得奖后,业内立即就有所反馈。一位在英国的书店雇员在微博上写道“今年的诺奖得主大家都认识,英国书店大松了一口气”。而在法兰克福书展的新闻中心内,全球各地的记者围在电视机前等消息。当听到“略萨”的名字时,许多人发出了意料之外的惊叹。

英国一位日报记者称,自己整个上午都在收集“诺奖大热门”非洲作家图图的资料。而在奖项揭晓后,英国已有媒体在网上开设“略萨是否实至名归”为主题的帖子。奖项公布后一小时内留言的十几位读者,基本上持“肯定”意见。




略萨作品《绿房子》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人物经历

从记者到总统候选人


略萨1936年生于秘鲁,成长于玻利维亚,1946年随家人搬回秘鲁。1959年,略萨移居巴黎,任职于法新社及法国国家电视台。其后,曾在美国、南美与欧洲多所大学讲学,目前任教于普林斯顿大学。1990年,略萨参与秘鲁总统竞选,在遭受了三年不断的死亡威胁后,最终输给了秘鲁前总统阿尔韦托·藤森。1993年,略萨转入西班牙籍。

略萨迄今发表过30多部小说、剧本与散文集,代表作包括了曾获得“海明威文学奖”的《世界末日之战》、《绿房子》等。但作家的成名则要追溯到其创作于1962年的小说《城市与狗》。该作以略萨早年在军校学习的经历为蓝本,小说一出来就轰动了西班牙文坛,被译为20多种文字发表,但也曾被秘鲁政府列为“禁书”,被当众焚毁一千册。1995年,略萨获颁西班牙文坛的最高荣誉——“塞万提斯奖”。


■ 出版动态

出版社角逐略萨作品版权


上海译文出版社副社长赵武平告诉记者,从2001年开始上海译文就与略萨代理人谈妥了出版事宜。当时,上海译文原本是冲着马尔克斯去的,赵武平在微博上写道:“(马尔克斯的)代理人说,等出了略萨再谈好吗?他们不太愿意谈马尔克斯的版权。”略萨于是作为中国出版《百年孤独》的条件被签下。

八年来,上海译文连续出了略萨的四本小说,包括《给青年小说家的信》《公羊的节日》等,“现在我们即将出版略萨最新的小说《凯尔特之梦》。”至于出版时间,赵武平指出包括上海译文出版社在内的全世界许多出版社都在商谈,要等代理人具体商谈后才能确定。

上海九九读书人公司总经理黄育海称,2008年10月,他到西班牙最大的版权公司访问,以每种书四五千欧元的价格购得了略萨五部长篇小说代表作,该公司携手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绿房子》等。得知略萨得奖后,他已经让公司把每种图书加印30000册,而略萨的另两部作品《酒吧长谈》、《坏女孩的恶作剧》将于今年年底出版。黄育海称,“我们正在了解略萨的其他作品的版权情况。”


■ 专家声音

赵振江 (略萨作品译者之一):世界文学版图中,拉美还是很重要

我个人觉得略萨在竞选秘鲁总统失败加入西班牙国籍后,创作显得有点强弩之末。

此次略萨得奖证明拉美文学在世界文学中还是占据重要地位。 

陈忠实(作家):略萨早该获诺奖

80年代中期拉美文学进入中国,对我们造成了很大影响。略萨和马尔克斯等人是拉美文学爆炸最具有影响力的作家。在我看来,略萨早就该获诺贝尔文学奖。 

陈众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略萨影响了中国寻根派

如果萨略在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得诺奖,我还是有保留意见的,但现在得却真的是实至名归。因为现在略萨的创作,无论是从内容、抱负和情怀来看,又回到其六七十年代的路数,更寂静。80年代,略萨对中国文学产生过较大影响,包括我们的寻根派作家以及先锋派作家。

在我看来,诺贝尔文学奖近几年都是政治选择。略萨此次的获奖至少可以给诺贝尔文学奖挽回点声誉。 

阿来(作家):成名后,写作仍具探索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拉美有段军人独裁时期,略萨的作品政治性比较强,好几本书都无法在秘鲁出版。好在他用西班牙语写作,因此他的作品在外面影响更大。

相比之下,略萨创作的技术性比不上马尔克斯,但现实感比较强。在其成名后,他的写作还是挺有探索性的。 

胡旭东(北京大学西语系副教授):略萨深刻介入社会

略萨地位高,影响广,基本算是马尔克斯的同辈,拉美“文学爆炸”的四大天王里面,就马尔克斯一个人得过诺奖。这次略萨得奖,应该说在意料之中。

与其他的三大天王相比,略萨小说对社会介入的强度和力度可能是最强大的。他在四个人里面年纪最小,各方面都雄心勃勃。他觉得,拉丁美洲作家写的东西,西方人叫好,可能只是觉得有一种异域风情。他觉得这是看扁了拉美作家。略萨的想法就是要像巴尔扎克那样,用小说的手段构造一个世界。 

臧棣(诗人):80年代非常流行

略萨受法国存在主义影响较重,相对马尔克斯,他和西方的关系更为密切,而在中国80年代的时候,他的作品在校园非常流行,影响了很多作家。




《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他脸上的伤就是被略萨打的


■ 轶事

1976年,《百年孤独》作者马尔克斯被拍下这张照片,他左眼乌青,鼻梁带伤,袭击他的正是本届诺奖得主略萨。没有人确切知道30多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他俩对此也是讳莫如深。巴尔加斯·略萨曾出版一本赞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专著《弑神者的历史》。但在闹翻之后,巴尔加斯·略萨便不允许那本书再版,直到去年才同意将它收入其全集。


■ 链接

略萨与中国

略萨作品从30年前开始陆续译介入国内。1979年,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巴尔加斯·略萨。上世纪80年代,国内翻译了大批略萨作品,主要译者有留学智利的赵德明与留学秘鲁的孙家孟等人。

略萨曾于1994年夏天访京,其间与西语文学资深译者赵德明和尹承东会谈,并当场口述《致中国读者》(后由赵德明译成中文)一文。

1996年,时代文艺出版社与略萨的版权代理人达成协议:自1996年起出版略萨全集,预定出版18卷,但并未出齐。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略萨作品中文译本一览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当地时间10月7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Mario Vargas Llosa),其代表作有《绿房子》、《中国套盒》等。 

瑞典皇家学院10月7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秘鲁诗人、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以表彰他“对权力结构的制图般的描绘和对个人反抗的精致描写”。 


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中文译本

《略萨全集》(时代文艺出版社,1996~2000,包括《城市与狗》、《绿房子》、《酒吧长谈》、《潘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狂人玛依塔》、《谁是杀人犯-叙事人》、《水中鱼》、《首领们替白郎蒂郎下战书》、《继母颂-情爱笔记》、《利图马在安第斯山》、《顶风破浪》、《塔克纳小姐》、《无体止的纵欲-致青年小说家》等) 

  《世界末日之战》(江苏人民出版社,1983) 

  《绿房子》(外国文学出版社,1983;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城市与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1) 

  《情爱笔记》(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 

  《中国套盒》(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狂人玛伊塔》(云南人民出版社,1988) 

  《潘上尉与劳军女郎》(十月文艺出版社,1986)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青楼》(云南人民出版社,1982) 

  《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酒吧长谈》(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 

  《谎言中的真实》(云南人民出版社,1997) 

  《公羊的节日》(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天堂的另外那个街角》(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



简介: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Mario Vargas Llosa),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作家及诗人。创作小说、剧本、散文随笔、诗、文学评论、政论杂文,也曾导演舞台剧、电影和主持广播电视节目及从政。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丰富多样而深刻的内容为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Mario是名字,Vargas(巴尔加斯)是父亲的姓,Llosa(略萨)是母亲的姓,分别代表Mario父亲和母亲的家族。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1953年进入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中旬以研究尼加拉瓜作家;诗人鲁文达里奥的学位论文(《阐释鲁文达里奥的基础》获文学(语言学)学位,同年离开祖国秘鲁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纳)等国(后来他长期定居英国伦敦)。

巴尔加斯略萨曾在英国剑桥大学担任教职(1977年获聘),也曾在英国伦敦大学(1967年和1969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1975年)、美国哈佛大学(1992年)等校客座教职。

略萨大部分作品中一个雷打不动的主题是反独裁,极右(比如《城市与狗》和《酒吧长谈》)和极左(比如《狂人玛伊塔》)都是他批判的对象。略萨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

略萨的第一部小说《城市与狗》获得1962年简明丛书奖和1963年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

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说《绿房子》问世,并获得西班牙文学批评奖和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国际小说奖(1972年马尔克斯以《百年孤独》成为第2位得主)。特别是后来又发表了小说《酒吧长谈》、《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利娅姨妈与作家》、《世界末日之战》、《公山羊的节日》《天堂在另一个街角》和《坏女孩的恶作剧》等。

1987年,略萨曾回到秘鲁组建新政党“自由运动组织”,主张全面开放的自由市场经济。1989年,略萨参加秘鲁总统大选,最终惜败于藤森。

日后,在回忆录《水中鱼》中,他反思道:现在看来,没能获胜意味着一种精神解脱,可当时真是刺痛了我的心。然而,正是此次败选,让他坚定了对写作的信仰,“我要设法通过我的写作参与政治。”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阎连科:略萨对中国作家至今仍有影响

据诺贝尔奖官方网站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7日(北京时间19时)宣布,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文告称,略萨对政治权力进行了细致的描绘,对个人的抵抗、反抗和失败给予了犀利的叙述。

文学成就与马尔克斯齐名

巴尔加斯·略萨于1936年3月28日生于秘鲁南部亚雷基帕市,1953年进入秘鲁国立圣马尔科斯大学双主修文学与法律,1957年入同校语言学研究所做研究生,1958年离开祖国秘鲁移居欧洲,曾客居法国(主要在巴黎)、西班牙(主要在巴塞隆纳)等国。1961年冬,在巴黎的一处阁楼里,略萨写完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城市与狗》。作品出版后立刻轰动了西班牙语世界。该小说与《阿尔特米奥·克罗斯之死》、《跳房子》和《百年孤独》一起将拉丁美洲文学带进爆炸时代,略萨也因此与富恩特斯、科塔萨尔、马尔克斯并称为拉美“文学爆炸”的四大主将。

《城市与狗》是略萨的成名作,也是标志着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展开的四部里程碑小说之一。他的主要代表作品还有,《绿房子》、《世界末日之战》、《谁是杀人犯》、《叙事人》、《谎言中的真实》、《天堂的另外那个街角》等。略萨大部分作品中一个雷打不动的主题是反独裁,坚信“小说需要介入政治”,这是让小说变得尖锐而有力的重要武器之一。

很多年以来,略萨先后获得过多种重要文学奖项。略萨在得知获得诺奖之后非常高兴,激动之余也表示被授予这项殊荣是诺贝尔文学奖“对拉美文学和西班牙语文学作品的承认”。此次颁奖之前,瑞典文学院的常务秘书长恩达尔曾批评评委们的评判标准过于欧洲化。过去20年,13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来自欧洲。

获奖是给诺奖增添荣誉

其实,从上世纪70年代起,略萨就一直是诺贝尔文学奖热门候选人。“略萨获奖实至名归,都等这么多年了,他早就该获奖了!”北京大学西班牙语文学专家胡续冬认为,拉美“文学爆炸”四大主将都有资格获诺贝尔文学奖。著名作家阎连科更是表示,略萨是结构主义文学大师,其成就跟马尔克斯不相上下,获奖是给诺贝尔文学奖带来荣誉。网上也有书迷迅速反应,一致称略萨获奖理所当然。

略萨不但善于文学创作,而且有政治雄心,但在1990年竞选秘鲁总统时被藤森击败。日后,在回忆录《水中鱼》中,他反思道:“现在看来,没能获胜意味着一种精神解脱,可当时真是刺痛了我的心。”然而,正是此次败选,让他坚定了对写作的信仰,“我要设法通过我的写作参与政治”。虽然略萨偏爱政治,但诺奖此次颁给他,国内专家认为并不具有多强的政治色彩。“他的文学有足够的影响力。”胡续冬认为。

对中国作家至今仍有影响

略萨的作品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进入中国,并对中国作家产生影响。1979年北京大学教授赵德明首次撰文介绍略萨,并自1980年开始组织翻译其作品,全部都从西班牙语原文直接译出。第一部翻译成中文的作品是他的成名作《城市与狗》,由赵德明翻译。阎连科也是赵德明的好朋友,很早就读到了略萨的作品。“80年代看到略萨的作品,一直无法忘怀,被他的叙事方式征服了。”阎连科说,上世纪90年代,自己又读到由赵德明译介过来的《情爱笔记》,发现略萨都快60岁了,对情爱还写得那么优美、有激情。

胡续冬说,拉美“文学爆炸”的影响是全球性的,中国作家也不例外。“他的小说跟我们的不一样,讲究多线叙事、拼贴叙事等,进来之后就影响了很多中国作家。这跟上世纪80年代的文学热潮是同步的。”阎连科就坦陈,自己在创作初期,曾直接模仿过略萨的作品。他觉得,现在略萨获得诺奖,也是重新让中国读者认识其作品的机会,重新领略拉美文学的影响力。

中译本出版过数十种

略萨本人曾于1994年7月初偕家眷来到过北京,其间参访长城等名胜,并于同年7月12日早上在北京与中国西班牙语文学资深译者赵德明和尹承东会谈,并当场口述《致中国读者》一文。同日全家转往西安,并在游历上海后才回到长住的英国伦敦。“当时影响并不大,略萨来中国属于微服私访性质。”胡续冬回忆。

事实上,略萨的作品在中国已翻译出版过数十种版本。较知名的如,时代文艺出版社自1996年起出版略萨全集,共出版18卷。最近人民文学出版社和上海九久读书人联合引进略萨代表作,2009年末、2010年曾集中推出《绿房子》、《潘达雷昂上尉与劳军女郎》、《胡莉娅姨妈与作家》。据人民文学出版社相关负责人赵萍介绍,略萨获得诺奖,出版社会加大出版力度,尽快推出其代表作《酒吧长谈》和《坏女孩的恶作剧》。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略萨谈代表作《酒吧长谈》





从某种意义上讲,我确实是个“头脑不发达”的人,我当时贪婪地、以不断增强着的敬佩之情阅读着一系列被当时马克思主义者称之为“西方文化的掘墓人”的作家们的作品,其中有亨利·米勒、乔伊斯、海明威、普鲁斯特、马尔罗、塞利纳、博尔赫斯,特别是福克纳等人的作品。在大学期间,我记得最牢的也许并不是在课堂上学的,而是从小说中学到的,从讲述约克纳帕塔法郡的故事中学到的。我还记得我那时手执纸笔阅读《八月之光》、《野蛮的棕榈》、《在我弥留之际》、《喧嚣与骚动》那种心醉神迷的样子。在阅读中,我学到了一个故事中可能具有无数复杂的风格和音韵上的差别,以及结构和概念上的丰富多彩。我了解到,要很好地描述一个故事,这就要求作者有着魔术师般的技巧。我青年时代的文学榜样,如萨特,渐渐地褪了色,我现在不可能再去重读他的作品了,但是福克纳对我来说,仍然是第一流的作家。每当我重读他的作品之时,我都愈加相信,他的作品是个“小说写作技巧大全”,足以同伟大的古典作品相媲美。在50年代,我们拉美人喜欢阅读欧美人的作品,几乎不去问津自己人的作品。现在,这种情况改变了,拉丁美洲的读者发现了自己的作家,与此同时,世界其它地区的读者也发现了拉美的作家。

在那几年中有一件事,对我来说相当重要,那就是我认识了独裁政权中负责保安工作的头头,除了奥德利亚本人外,他是个最遭人恨的人物了。我当时是圣马科斯大学学生联合会的代表,当时许多圣马科斯的学生被关在监狱里,我们了解到,这些学生就睡在牢房的地上,既无垫子也无毯子,于是我们进行了募捐,买了毯子,但是当我们想送进去的时候,监狱(当时的监狱就是现在舍拉顿饭店的所在地,据说原来牢房里受到刑讯的冤魂仍在游荡)里的人对我们说,只有内政部办公厅主任堂·阿历杭德罗·埃斯帕萨·萨尼亚杜才有权同意交给犯人。于是联合会做了个决议,派五名代表去会见此人,我就是五人中的一人。

我至今仍然保留着在位于意大利广场的内政部里,在近处看到的这个可怕的人物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他是个个头矮小的人,五十多岁,面似羊皮,令人生厌。他仿佛在水中看着我们,我们的话他根本没听,他任凭我们讲。当我们颤抖着讲完了之后,他仍然死盯着我们看,一言不发,好像在嘲笑我们那副困惑的样子。随后,他打开写字台的抽屉,拿出几期《卡魏德》小报,那是我们秘密印刷的油印小报,当然,在报纸上我们对他进行了攻击。他说:“哪篇文章是你们中的哪个人写的,你们在何处集会油印小报,你们支部进行何种密谋,我都了如指掌。”实际上也确是如此,他似乎无所不在。然而,与此同时,他却又给人一种可怜虫、碌碌无为的庸人的印象。在那次会见中见到他,使我第一次产生了写《酒吧长谈》这部小说的想法,这部小说15年后才写成。我是想在小说中描写带有奥德利亚八年统治特点的独裁政权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包括学习、工作、爱情、梦想和志向所留下的影响。我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了一条贯穿众多人物和情节的总线,这就是一个在独裁政权中当过保镖和密探的人,同一个依靠独裁政权发了迹的人的儿子、后来又当了记者的人的偶然相遇,以及两人间进行的贯穿整个小说的谈话。小说出版后,那位已经退出政治舞台、又致力于慈善事业的前内政部办公厅主任评论说:“如果巴尔加斯·略萨早点来找我,我还可以提供给他一些更为有趣的素材。”

正如莱昂修·普拉多军事学校使我认识了我的国家一样,新闻工作帮助我打开了我的国家许多方面的大门。这一职业促使我深入探索各个领域、各个社会阶层、各种地方和各种活动。早在十五岁的时候我就从事新闻工作了,那是在中学四年级的假期里,我作为地方版,后来又作为侦破版的编辑,在《纪事》报社里工作。夜间跑警察局,打听发生了什么样的犯罪、偷盗、抢劫和交通事故。调查类似“夜蝴蝶”案子那样引人注目的案件,这一切都是非常令人着迷的。譬如,在波尔维尼尔区,一个妓女被刺身亡,这案子就促使我来往于利马各个妓院、下等舞厅和龟奴、同性恋者常去的酒吧之间。在那时,报人同流氓(起码也是名声最糟的流浪汉)之间的界限很难划清。一天工作下来,就照例跟同事们钻进某个咖啡馆(这种咖啡馆很赚钱,一般说来都由华人招待,地上铺满锯末以掩盖醉汉们的呕吐物)里,然后再到妓院去。妓院为了避免丑闻,都对侦破版的记者实行优惠待遇。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16 | 显示全部楼层



诺贝尔奖鲜为人知的内幕


诺贝尔奖是全世界的科学家梦寐以求的最高荣誉。在今年诺贝尔奖颁奖之际,法国《快报》周刊一期文章披露了有关诺贝尔奖的许多鲜为人知的内幕:

一页纸。一个孤独的男人1895年在巴黎写下的薄薄一页纸,他的家人在他死后才发现这一遗嘱。写在这页纸上的短短几十行字,成就了如今在全球享有盛名的奖项之一 ——诺贝尔奖。年复一年,诺贝尔奖都会引起巨大反响,有时甚至引发争论。诺贝尔奖最初只设立了医学、物理学和化学三个奖项,1969年首次颁发经济学奖。此外,加上诺贝尔文学奖和诺贝尔和平奖,总共设有六大奖项。

隆重的仪式

诺贝尔奖取得巨大成功的秘密何在?这个只有11位雇员的机构是如何运作的?只有900万人口的瑞典如何能在每年的12月10日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在这个颁奖的日子里,各种礼仪程序是固定不变的。15时,天刚刚擦黑,获奖人员都在斯德哥尔摩大饭店集中。他们的目的地是斯德哥尔摩市中心的音乐厅。他们将进入一个布满了鲜花的房间,这些鲜花都是由意大利圣雷莫市政府提供的,诺贝尔奖的设立者阿尔弗雷德·诺贝尔1896年就是在这个城市去世的。16时30分,乐队开始奏乐。全体起立。王室成员驾临。之后便是讲话、颁发获奖证书及金质奖章。

此后,人们便移师市政厅,“在隆重而活泼的气氛下”,开始了庆祝活动。199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皮埃尔—吉勒·德热纳回忆道:“我们乘坐华丽的四轮马车,能清楚地听到马蹄声。到了院子里,孩子们举着火把列队欢迎。我们有一种置身于19世纪的感觉。”接下来,便是宴会。这一切也有一套严格的程序。19时整准时打开香槟,65张桌子围绕着国王的主桌按“麦穗形”排开,蜡烛将是大厅内唯一的照明光源。至于宴席的菜单,每年自然少不了这几样菜肴:头道菜是海鲜,主菜是驯鹿肉,甜点是冰淇淋。1350位嘉宾都将使用镀金的银餐具。晚餐结束后,客人们将应邀进入一个大厅,在这里所有获奖者等待国王的逐一召见,每位获奖者将有幸与国王交谈5分钟。像瑞典的所有宴会一样,活动将在23时之前全部结束。

丰厚的奖金

然而,豪华与铺张并不是诺贝尔奖享誉全球的唯一原因。从一开始起,诺贝尔奖的高额奖金就令人羡慕不已。诺贝尔遗嘱执行人之孙、“诺贝尔基金会”秘书长米凯尔·索尔曼说:“按照阿尔弗雷德的设想,他是要奖励那些三四十岁、有才华但缺钱的研究人员,向他们提供相当于一个大学教授15年的工资,让他们能够安稳地生活。”钱从何而来?阿尔弗雷德在遗嘱中作了精心设计:他死后留下的财产将用于“低风险投资,成立一个基金会,所获得的利润每年将以奖金的形式发放”。

阿尔弗雷德是一个极为富有的人。作为炸药的发明人,他拥有百余家工厂,并在世界各地拥有355项发明专利。他一生未娶,也未留下任何子女,对家人的信任也很有限。他是这样分配财产的:200万瑞典克朗给了兄弟们,而给基金会留下了3100万克朗,相当于如今的大约1.6亿欧元!

这些钱被瑞典的管理人精心投放到巴黎和纽约的股市上,从而使得每年的获奖者们都能得到一笔丰厚的奖金。在2003年,每位获奖者可得到约140万欧元。

秘密的评选

除了奖金外,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也是其长盛不衰的原因。其中的秘诀也十分简单:那就是一切都是秘密。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50名委员的名单?保密!帮助该委员会进行前期调查的15人委员会的名单?保密!米凯尔·索尔曼说:“保密是诺贝尔奖的基石之一。这一点被写进了遗嘱。”此举为了避免来自各方的压力,这种压力历来都存在,如今也不会消失。对于类似“究竟有多少人获得了提名”之类的问题,人们也不会得到答案。评选委员会一位名叫汉斯·约恩瓦尔的秘书反问道:“知道答案真的有那么重要吗?”目前人们所知道的是,评选委员会每年向数千人发出邀请,让他们提供候选人名单。这些提名人或是前诺贝尔奖得主,或是收到“特别邀请”的人,或是隶属于知名的大学或研究机构。这些人的名单自然也是保密的。但诺贝尔和平奖是个例外:阿尔弗雷德在遗嘱中指定和平奖由挪威来颁发。这一习惯沿袭至今。而挪威有关方面每年都会把诺贝尔和平奖的提名名单公之于众,对此汉斯·约恩瓦尔感到十分不解。

诺贝尔基金会以前一直隶属于斯德哥尔摩大学。2002年,随着瑞典大学透明化进程的加深,斯德哥尔摩大学开始实行档案向公众开放等规定。此举引起诺贝尔基金会的极大不安。为了不违反上述原则,基金会不得不改变章程,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这是一个简单且有效的司法把戏。它向现代社会作出的唯一让步是:在诺贝尔奖公布50年后,其档案可向公众开放。也就是说,1953年以前的有关信息现在可以从因特网上查阅到。即便如此,诺贝尔基金会网站每年的访问量仍达1500万人次。网站负责人阿尔夫·林德贝里说:“也许有一天,这一期限会降至30年。”

繁琐的调查

皮埃尔—吉勒·德热纳说:“瑞典人在搞大型活动方面很有一套。但他们保守秘密的能力也十分令人敬佩。我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前碰巧正在斯德哥尔摩。我在那里跟一些科学家有过长时间的接触,事后才知道其中有些人就是委员会成员。但他们没有向我透露过半点信息。”然而,透风的事儿还是发生过: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伊朗女律师希林·伊巴迪在获奖的前几天就从一个朋友那里听说,她是被看好的候选对象之一。同样,1980年医学奖得主让·多塞在获奖前一周便从“来自斯堪的纳维亚的消息”中得知自己可能获奖。他说:“到最后时刻,我推掉了在加拿大的一系列讲座。投票那天,电话响了。由于按正常的日程安排我是不应该在家的,所以我没敢接电话。但铃声响个不停,响了11声时,我太太才去接听。”这种泄密的情况并不多见,而且关键是它并没有影响到前期的调查工作。确定候选人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需要相当丰富的经验。评选委员会要用8个月的时间来研究候选人的材料,检查其工作成果的有效性,确认这些工作成果的确出自候选人之手。他们甚至还会就候选人的人品,在其周围人群或最密切的合作伙伴中展开秘密调查。这些调查工作所需的预算费用每年高达350万欧元,是基金会第二大开支项目,仅次于发给获奖者的奖金。之后,还要开展“一系列的选拔程序”。到最后讨论时将只留下“几个名字”,而且这种讨论只进行半天。对于这一讨论,人们也是知之不多。投票方式(一轮投票制、写在一张可折叠的小纸片上)被视为机密。评选委员会的内部磋商程序也不得而知。只有一点是清楚的:在得票完全相同的情况下,将用抛硬币的方式来决定。米凯尔·索尔曼说:“幸好这种情况迄今还没有出现过。”

历史的局限

尽管如此小心谨慎,但问题还是难以避免。在诺贝尔奖的历史上,错误虽然不多,但确实犯过。有时是表彰来得太迟了。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不是在表彰上世纪50年代的科学工作吗?有的则是科研成果本身的质量存在问题。1949年,葡萄牙人埃加斯·莫尼兹因一项有争议的疗法“脑白质切除术治疗精神病”而获得该年度的生理学或医学奖。更令人感到难堪的是,1973年诺贝尔医学奖得主康拉德·洛伦茨在40年代曾发表过支持“灭绝劣等民族”的主张。米凯尔·索尔曼说:“不能保证诺贝尔奖得主都是圣人。他们只是一些象征而已。”事实上,评选问题几乎每年都会引发争论,那就是“诺贝尔奖真的发给那些有资格的人了吗?”2003年也未能逃脱这一规律。美国科学家雷蒙德·达马迪安在美国和瑞典的主要报纸买下版面,刊登整版广告,称自己理应获得今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米凯尔·索尔曼说:“对此,我不发表任何评论。我们的第10条规则十分清楚:我们可以对所作出的选择加以阐述,但我们永远不会公开未入选者名单。”噢,规则!每当提到这个问题,米凯尔·索尔曼时而说“没什么规则”,时而又会说“规则认为”。这两句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矛盾的,但实际上反映了基金会在执行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这个遗嘱过于简短而且已经过时)的时候所面临的难题。

这正是诺贝尔奖的局限性所在。米凯尔·索尔曼承认,“诺贝尔奖的历史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科学的发展轨迹”,但科学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发生的变化太大了。基础科学方面的发现与其实际应用变得越来越难以区分;各学科之间(物理学与医学、医学与化学等)相互交叉的程度也越来越深。许多科学项目都是由一个课题小组集体完成的,很难从中确定一个、两个或三个主要的研究人员。然而在这个问题上,阿尔弗雷德·诺贝尔有明确的指示:科学奖必须颁发给个人,而不能是某个研究小组或研究机构。

要不要为改变而改变?要不要增设诺贝尔奖的类别?这一切现在都不能肯定。尽管如此,诺贝尔奖仍然受到了众人的追捧。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0-10-8 21:35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深邃的长者老人。。。。致敬!呵呵
好——抱!很少在夜里看到你。。。嘿嘿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如歌的行板
 楼主| 发表于 2010-10-8 21:37 | 显示全部楼层
嗯 深邃的长者老人。。。。致敬!呵呵
雨好——抱!很少在夜里看到你。。。嘿嘿
九月小狐 发表于 2010-10-8 21:35

小狐,抱,顺道:安...{:hug:}
回复 使用道具


有为九子能

发表于 2010-10-8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呵呵 我还在找图,你就好迅速也  呵呵

嗯 刚做熟面条,儿子马上回来。。。。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0-10-12 14:5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能识八方语

我自行天任遨游
发表于 2010-10-12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附上《绿房子》中译本,谢谢品读!

(转)导读:

《绿房子》是略萨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66年。这部小说描写了秘鲁北部自二十年代起长达四十年的广阔社会生活。小说背景宏大,人物众多。它涉及了秘鲁的整个北部地区,包括沿海地区、安第斯山区和森林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既有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豪华奢侈,也有底层民众水深火热的呻吟挣扎。略萨通过众多人物的生活、遭遇和命运——从政客到二流子,从修女到妓女,从军官到士兵,从孤儿到医生,从神父到妓院老板,从外国冒险家到倍受欺压的印地安人等等,展开了一幅二十世纪初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北部秘鲁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作家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针砭了社会的黑暗与种种时弊,,控诉了社会制度的极其不合理,对下层人民和贫苦妇女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从而唤起了人们对秘鲁乃至拉丁美洲许多国家悲剧性现实的认识与关注。

   略萨是一位具有强烈时代责任感的作家,其作品大多以政治和社会生活为题材,带有鲜明的倾向性,富于勇敢的批判精神。《绿房子》即是一例。同时,他又是一位天才的文体结构大师,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拘一格,自成一家。如《绿房子》,全书由五个相对独立的故事构成,故事的人物与发生地点各不相同,但作家并不是平行地叙述这这五个故事,而是将五个故事及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加以切割,分成若干个场景、情节小块,然后巧妙地安排在小说的各个章节之中。读略萨的小说,就宛若在观看一个色彩缤纷的万花筒,初读时颇有些吃力,但越读下去,越觉得兴味盎然,因为读者会发现个中章节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有时甚至同时被好几个悬念紧紧抓住,可是却又不知道这个“万花筒”中接下来会幻化出什么。有趣的是,略萨本人将这种“结构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手法称之为“中国套盒式”的写法。这就像一个魔术师拿出一只漂亮的大盒子,你以为这不过是一只大盒子而已。结果打开大盒子,里面原来还装着一只小盒子;打开小盒子,里面还有一只更小的小盒子;这种大盒套小盒的结构戏法,可以延伸至无限小……让你目不暇给,却又不知道魔术师最终会变出什么。
回复 使用道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九月家园

GMT+8, 2024-6-4 01:53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